朔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09-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朔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选8篇)

朔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篇1

姓名:杨成业 学号:100663017 班级:10营销(Z)

摘要

我们徐州是彭祖文化、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徐文化的集大成者。徐州古称彭城,已有6000多年文明史,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彭城自古列九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孕育、生成和流传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曲艺、民间手工技艺、消费商贸习俗、民间医药、传统体育等,十分出名的主要有八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徐州梆子戏、徐州琴书、徐州剪纸、糖人贡、徐州针插造型工艺、马市街饣它汤。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 徐文化 云龙山庙会 徐州 正文

每年的清明时分,徐州云龙山半腰,云龙湖河畔都会举行盛大而热闹的庙会。走在人山人海中,你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徐州非物质文化的痕迹。每年的庙会我都会去游览一番,发现一年比一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尤其是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已经越来越丰富和成熟。

走进云龙山山下古老的牌坊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徐州的柳琴戏。它是徐州及周边地区农民创造出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柳琴戏的许多小戏、折子戏大多是从早期的“篇子[2]”或民间故事、传说衍化而成。比如《喝面叶》、《拾棉花》、《借当》、《小书馆》、《回娘家》、《七装》等。听老人说,自明末清初以来,苏北、鲁南地区各种自然灾害连年不断,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只好背井离乡,以乞讨为生,遂形成庞大的灾民群体。从他们行乞时说唱的“吉利话”开始,经过二百多年的不断衍化,最终创造出江苏柳琴戏这个独具个性和艺术魅力的剧种。形成了现在[1]清丽、秀美、热烈、泼辣的风格,这种文化艺术品质,正好切合徐州一带原住民的强悍、粗犷而又热情、仗义的性格,因此徐州周边才有:“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的说法。

和柳琴戏对台的就只能是徐州梆子戏,这种起源于明朝后期,结合陕西、山西梆子与苏北民歌小调、杂耍曲艺、说唱艺术以及方言俚语、风俗民情,再经过几代艺人潜心打磨,形成的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剧种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戏剧。它主要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曲调的快慢节奏由一副鼓板和梆子来指挥,我们本地人都叫他为“大戏”。

徐州梆子戏的音乐属板式变化体,以慢板、流水、二

八、非板四大板为主,音乐曲牌丰富,约三百余种。声腔主要由陕西、山西梆子衍化而来,在调式、旋律节奏以及语言音韵和演唱风格上,都体现了徐州方言介于中州语系与吴越语系之间,既有中原音韵的厚重,又有吴越音韵的轻柔之独特风格,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远远传来了徐州琴书[3],是以徐州方言演唱,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族、民间说唱艺术。主要流行于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

徐州电视台特地为徐州琴书单开设了一个波段,坐上徐州的出租车,听着这浓浓的徐州方言说出的琴书,有一种非常粗野、奔放的感觉。

小时候我最喜欢围在一位大叔身边看他神奇的将融化的糖浆捏成各种神话中的各类神仙,如《寿桃》、《石榴》、《老寿星》、《王母娘娘》、《天官》、《八仙人》、《盘龙柱》、《宝塔》、《大牌坊》、《十二生肖》、《公鸡》、《鲤鱼》、《猪头》、《狮子》、《香炉子》、《酒具》、《蜡烛》等,感觉真是神奇,这就是徐州的糖人贡。云龙山庙会的糖人贡作品大多来自民间故事和传说,如一匹马上骑着一只猴子,称之为马上封侯;一只老鼠抱着一个葫芦,谓之为老鼠偷油;一条蛇缠着一只公鸡叫蛇戏雄鸡;还有什么猪背宝葫芦、神鼠骑牛、金鸡报晓等等。

徐州针插造型工艺也是庙会到处可见的文化手艺之一。我们徐州最有名的徐州针插造型工艺艺人是王振霞[4]。徐州针插造型工艺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物化体现,千年以前人们就把针插造型工艺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器物运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肚兜、虎头鞋、虎头枕等。徐州针插造型工艺具有浓厚的民间神话色彩,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既定的佩带模式,如在岁时节令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伴随人生仪礼的诞辰、三天、满月、百天、周岁等生育礼俗,不同的节日佩带不同的针插造型工艺器物,这对于民俗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徐州香包以节日和婚礼装饰品为主,如春节、端午节等就都有专门的讲究。端午节那天外婆给外孙送“五毒肚兜”、“五毒凉鞋”等,家家门口插艾蒲;小孩的手腕上扎五花绳,胸前带香包,以求辟邪健身。孩子满月或者周岁时,外婆送虎头帽、胖娃娃、项圈、长命锁、手镯、花衣袖筒、老虎枕头、狮子枕头、麒麟枕头、虎头鞋和猪头鞋等,以示吉祥平安祁求神灵保佑。

知道吗?徐州云龙山庙会最不能少的就是徐州剪纸,它作为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广泛分布于徐州的邳州、新沂、沛县、丰县、云龙区、鼓楼区、泉山区、贾汪区等。徐州剪纸的形式大致可分为装饰剪纸(窗花、顶棚、盆花、枕花、帐花、灯花等)、绣花纹样(鞋花面等)、特种剪纸等。徐州剪纸内容也由传统的表现手法转为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反映新时代精神风貌的各类剪纸新作,使内容便加广泛,如:收割、养殖、运输、建筑等生活场景,也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戏剧人物等。

庙会逛到晌午每每便想到云龙河畔去喝一碗马市街饣它汤[5]。主要原料由母鸡、猪肘、元骨、麦仁及数味中药经十余小时文武火熬制,再入黑胡椒粉、葱姜末、绍酒、精盐、勾芡调匀而成;出锅时淋上小磨香油和上等米醋。富含蛋白质、糖类及钙等微量元素。汤鲜味美,醇厚隽永,享誉徐海地区。

马市街饣它汤锅开设于清代光绪年间,至今已有10多年的历史,是徐州的传统名小吃。

传说,清代乾隆下江南,住在徐州行宫。一天乾隆微服私访来到城隍庙前,喝了此汤,味非寻常他上前问道:“这是啥汤”?“是啥汤”。当问及怎么写时,没有文化的厨师随手画了一个“食”和“它”合并为“饣它”字以答。后来乾隆皇帝下诏御封饣它汤为“天下第一羹”。徐州的特色小吃特别多,如八股油条、锅贴饺、素(荤)煎包:

八股油条又称八匹油条,出现在南北朝时代;锅贴饺又叫锅贴,半发酵面擀皮装馅,捏上不捏两头,可稍露馅,形如月牙,如平牛角状,以平锅水油煎熟。

素(荤)煎包与锅贴饺诞生五代与北宋。五代后周市井上已有绿荷包子出售。至宋时,包子又叫“面”“玉尖面”和厚皮馒头,以全发酵面为皮,亦可捏上不捏两头,以平锅水油煎至半熟,后加生稀面糊,使其形成色底焦黄,上松下脆之口感,风味独特。

马市街锅贴饺以荤馅为主,素煎包以新鲜时蔬加海米、鸡蛋皮、调料等山珍海味制成,营养丰富,并可令人大饱口福。

注 释

[1]柳琴戏,原名“拉魂腔”,是以徐州为中心的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广大地区现存的唯一本土地方戏曲剧种。

[2]篇子是指有关古代神话故事的故事集,也指古代民间传说。

[3] 徐州琴书:源于明代小曲,于明嘉靖年间广为流传,旧称“丝弦”、“唱扬琴的”等。[4]王振霞,徐州地方著名针插造型工艺艺人。

[5] 饣它汤原名雉羹,想传乃彭祖所创,历经数千年。

参考文献

朔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篇2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

(一) 遗存丰富, 门类繁多

亳州历史悠久, 文化积淀深厚,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2009年普查统计登记的重点项目共有206项, 涉及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传统体育与竞技等15大类。二夹弦、老子传说故事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华佗五禽戏等11项、胡集猴戏等17项、摇会等67项分别被公布为省级、市级和县区级非遗项目。

(二) 分布广泛, 个性鲜明

亳州非物质文化资源分布十分广泛, 因传承地域不同而有着鲜明的文化特质。如反映亳州历史名人思想学说和生平事迹的“老子故事传说”、“柳下惠坐怀不乱”;反映亳州人民反抗反动封建统治压迫的“捻军歌谣”;反映农耕文化的“独轮车”、“织布机”;反映地域艺术、酒药文化、健身文化的“二夹弦”、“古井贡酒酿造技艺”、“亳州药膳”、“华佗五禽戏”;反映民俗、商贸、餐饮文化的“开斋节、“寿诞礼”、“摇会”、“撒汤”等。

(三) 源远流长, 价值珍贵

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久远, 传承代数较多, 很多珍贵遗产资源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需要, 促进了地方文化精神的生成、认同和传播, 保留和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如稀有剧种二夹弦由船歌、号子及民歌小调等融合而成, 旋律清新柔美, 节奏高亢明快, 是民族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古井贡酒酿造技艺始于公元196年, 曹操将家乡亳州特产“九酝春酒”及酿造方法晋献给汉献帝, 自此, 该酒便成为历代皇室贡品, 古井贡酒由此得名。充分印证和反映了亳州地区悠久古老的民间酿造历史和高超技艺。

二、存在问题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流失问题严重

当前,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 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基础日渐狭窄, 生存环境急剧恶化, 许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失, 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如民间故事基本丧失了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作用;民间曲艺也逐渐被电影、电视、卡拉OK和电脑游戏等所代替而基本失去市场。市级非遗项目亳州清音现在仅有数人会演唱, 撒汤的正宗传统做法也很少有人会操作了。

(二) 保护意识有待加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形成, 包含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隐形性和伴生性使得人们容易忽视它的存在和珍贵性。人们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 在不知不觉中丢弃了原有文化,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认同和保护意识十分淡漠。如几乎没人知道以往司空见惯的灶台风箱、农村家家都有的纺车是被被保护的非遗项目。

(三) 缺乏专门保护机构和人员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提出时间不长, 引起全社会关注和重视也远远晚于文物, 从中央到地方长期以来只有文物而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管理和保护机构 (近两年中央和省级刚刚设立) , 我市也一直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等工作。

(四) 保护资金投入不够

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和坚持真实性和整体性的保护原则, 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当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 对在本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给予资助。但由于财力有限,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投入甚微,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一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保护与开发思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是一项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社会事业,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不断推进和深化:

(一) 提高认识, 强化民众保护意识

通过各种形式, 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强化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激发广大群众自觉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尤其要从未来着眼, 着重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教育活动, 用优秀文化感染和熏陶青少年心灵, 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使优秀文化代代相传, 生生不息。

(二) 制定规划, 明晰保护开发工作布局

按照国家的保护战略构想, 结合我市工作实际,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中长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规划, 使整个工作按照规划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展开, 整体推进。

(三) 组建机构, 有效履行保护和开发职责

为了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规范化管理, 要比照国家、省级和很多地方的做法,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和文物工作同等对待, 尽快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科 (股) 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有效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职责, 实现专门机构、专门人才和专业管理的目标。

(四) 开展普查, 建立详实完善的数据库

要在近年来开展的非遗普查基础上再拓展、再深入、再细化, 按照上级文化部门的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 进行搜集、整理、核实、完善、录入, 并最终以县区为单位, 编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汇编》, 完善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第一手资料,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指南。

(五) 积极申遗, 提升保护级别

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常规性工作。要进一步做好信息沟通、资料补充完善等工作, 力争较多项目申报成功, 以期随着项目级别的提升, 对其政策层面、经费投入的重视和保护也不断得到提升。

(六) 多方筹资, 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奖励基金

为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资金严重不足的难题, 可采取多方筹集的模式, 由政府财政出一点, 企业筹一点, 社会集资凑一点, 多渠道筹集资金, 用于扶持传承人、培养非遗传承新人, 赞助社会性非遗保护组织, 奖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管理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扶持资助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书刊、著述的出版。

(七) 征集实物资料,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以“保护、传承、研究”为主题, 结合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 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 积极筹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门别类地予以展示, 开展系统化的整理和研究, 告慰先人, 造福后代, 带动旅游, 促进经济发展。

(八) 遵循传承规律, 合理有序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 带动旅游商贸的发展

要在不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常传承的前提下, 对各类遗产实施适度的开发、审慎的产业化经营, 以增加就业, 带动一方经济, 最大限度地将遗产价值最大化, 从而实现利用遗产保存历

农村经济发展了, 农民的文化生活却单调了。当健康的文化生活缺位, 一些内容低俗的娱乐活动轻而易举地侵入了农村, 它们基本都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成本低廉、容易获取、方式简单。由于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引, 农村赌博风气盛行, 且愈演愈烈, 大有蔓延之势。农村封建迷信活动已呈现出公开化、组织化、产业化的特点, 很多农民不仅在精神上寄托于神灵, 而且在经济上依靠神, 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需要文化, 尚未富起来的农民也需要文化。尤其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时代, 农民致富奔小康, 更需要文化。而生活的单调与枯燥, 文化生活的贫乏直接导致了上述问题的存在。农村文化的落后与农村文化管理体制不科学是分不开的。乡镇文化站一直是农村文化的载体, 然而, 近年来农村文化站的发展却不容乐观。由于受到财力的限制, 农村文化事业严重“贫血”, 文化站没有专门的场地, 没有专门的人员, 不能正常开展活动。有的乡镇文化站甚至一年不开展一项活动, 濒临瘫痪, 于是有人说, 文化站的现状是“阵地犹在”, 但“名存实亡”。

在经济富裕文化贫乏的时期, 人们期盼的目光在转移, 由从前对物质的追求嬗变为对跨进精神殿堂的渴求。繁荣农村文化任重

而道远, 在现有条件下, 我们有许多途径满足农村人民群众的文化要求, 从物质需求向精神领地漫游的过渡。

一、加大财物投入, 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基础性建设

统筹城乡文化事业的发展, 必须加大农村文化基础性建设人财物的投入, 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在资金上有扶持、发展上有思路、工作上有落实。要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农村文化工作者, 为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并以村落、屋场为中心建设一批农村文化活动场所, 配备一批实用文体设施;安排经费对村或学校闲置房屋、校舍等资源进行修缮再利用, 三要搞好“三网合一”建设工程, 加快城乡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提高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覆盖率, 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经费保障上, 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 建立政府投入与合理付费运作机制, 搞好用活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在管理机制上, 加快文化事业改革, 建立并完善农村文化管理机制, 抵制三“俗”文化对农村的侵害。

二、发掘弘扬农村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民间百姓自己的文化, 是一种最本源的群众文化, 可以称其为草根文化。它既是古老的, 又是年轻的;既是传统的, 又是现代的, 会随着历史的长河不断延续下去。它融洽在我们每个人的血脉和生活流程中, 存储在社会各阶层的心理结构中, 具有无形的凝聚力。作为一种群体性创造的结晶, 这种经过群体活动约定俗成的文化模式和行为准则把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人联系在一起。因此, 在加大本地区文化宣传的同时,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农村蕴藏着丰厚的民俗文化, 个性鲜明, 充满中国式智慧, 政府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挖掘, 通过各种艺术表现记录和弘扬, 从而调动农民投入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尤其是结合传统节假日, 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尊重其民族的习性, 从资金及安全保卫等方面出力, 鼓励和组织农民进行自编自演民族文化特色节目来庆祝, 让农村民俗文化常更常新, 不断保持先进性, 尤其是史、教育后人、发展经济、传承文明的最终目的。

要积极围绕我市“粮、药、煤、酒、文、游、车”几大优势做文章, 重点突出药酒文化、养生文化、古都旅游文化、明清市井文化等文化特色, 将二夹弦、华佗五禽戏、胡集猴戏、老子传说故事、庄子故事传说、淮北大鼓、亳州清音、大班会与花戏楼、地下运兵道、华祖庵、太清宫、庄子祠等景点旅游、娱乐业等相结合;将棒鼓舞、九曲黄河阵等与乡村农家游结合;将古井贡酒、亳州剪纸、烙画、刺绣、苔干菜、粉皮等制成旅游工艺品要做好农村民俗文化人的保护培养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 适当给予资金补助, 确保农村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是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部门要根据广大农民的需要, 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鼓励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充分利用节假日、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 把经常性、小型多样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大、中型文化活动结合起来, 开展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活动。

四、积极开展农民读书活动

倡导农民读书, 传播科学知识, 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实施“科教兴国”的需要, 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图书室建设, 结合当前各个行政村建立的“农家书屋”建设工程, 开展读书活动, 组织引导农民学习各种法律法规、科学文化知识及各种实用科技知识, 掌握科技知识并学能学以致用, 学用结合, 掌握一技之长, 发展致富奔小康。

五、积极开展舞蹈、书画、棋类活动等比赛

通过开展此类活动, 活跃农村文化氛围,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开阔群众眼界, 陶冶情操, 发掘农村各类优秀人才, 并积极培养选拔一批农村文化带头人, 培植一批文化专业户, 发展各中形式的文化活动组织, 确保文化工作有人管、管得好、有成效、见实效。

六、提升农村文化活动的内涵

文化娱乐活动只有喜闻乐见才能吸引人, 只有雅俗共赏才有号召力。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应加强活动内容与开展方式的创新, 努力提升文化活动的内涵。一是继续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增加送书、送报下乡的数量和质量, 丰富下乡内容, 建立长效机制;二是多引入一些流动文化大餐, 如“文化大蓬车”、“流动电影放映车”等, 为群众输送更多文化精品;三是鼓励农民群众自发开展各项文化活动, 大力发展农村体育事业, 组织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以及生动活泼的竞技体育活动, 活跃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七、争创和谐, 推进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同时, 突出农村群众的思想建设, 充分利用农村宣传窗、宣传栏、党员活动室、村民文化大院等阵地进行宣传教育, 开展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感染力和针对性、有效性。在策划筹备大规模群众文化活动基础上, 坚持免费开放乡镇文化活动中心, 供群众学习看书, 活动娱乐。

八、开展农村文化创作集中行动

依托各级文化宫 (馆) 和群众文化团体的日常文化积累, 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提供资金、人员及交通工具等方面的便利, 支持和鼓励各级专业文化人创作农村文化艺术精品, 以最切身的体验展示新农村建设的风采, 实行对本省作家、画家、影视制片人的农村题材签约制度, 由文化部门与创作者共同选题, 确定创作主题, 文化部门提供创作资金支持, 确保出几个“大部头”作品, 在全国全省制造影响力。另外, 还可以组织国内知名作家、画家、漫画家等到广大农村采风写生, 提炼本地区文化的精髓, 利用“外援”创作本土文化鸿篇巨作。

最后, 要继续加大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完善工程的推进力度, 继续开展农村文化协管员和乡镇文化站长的培训, 加强新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农村文化协管员大多是村里的文艺骨干, 努力抓好文化站站长培训工作, 在保证成效的前提下, 为我乡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将华佗五禽戏、亳州药膳等与养生旅游相结合;将牛肉馍、义门熏牛肉、撒汤、油酥烧饼、阚疃板鸡等与特色餐饮业相结合。同时, 也可以精妙创意, 将若干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组合, 建设主体游乐园集中展示和开发, 以取得集聚性社会和经济效益。

朔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篇3

关键词: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一、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重要的精神财富。亳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孕育形成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亳州第一批入选安徽省级非遗的有华佗五禽戏和二夹弦,后来升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亳州在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中,涡阳县的老子传说故事、棒鼓舞、晰扬掌传统技艺、千年古井贡酒酿造工艺被评选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老子传说故事升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年4月,亳州市第三批市级非遗项目共17项,新入选项目包括柳下惠坐怀不乱传说、亳州唢呐(丹城“孙家唢呐”)、亳州高跷(城西“刘楼高跷”)、蒙城“小车舞”、“龙之舞”社火、涡阳琴书、六国旗、亳州面塑。高公糖蒜、龙山老队长扒鸡、石弓“石雕”、王魁知麻花、阚疃大块板鸡、手工锡包壶、利辛展沟大烧饼、金不换酒传统酿造技艺8个项目入选传统手工技艺类。扩展项目为义门大班会。①

2015年12月,亳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共11项,其中新入选项目9项,扩展项目2项。新入选项目为:捻军故事、华佗传说故事、曹操传说故事、赶黑驴、利辛扁担戏、铜关粉皮、阿福兔肉、亳州牛肉馍制作技艺(谯城李氏)、庄子祭祀大典;扩展项目为:亳州唢呐(谯城“隋氏唢呐”)与亳州琴书(利辛琴书)。②

2016年亳州市公布了市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新入选项目11项,扩展项目4项,共15项。新入选项目有柳下惠传说、木兰传说、亳州高跷会、竹马会、花鼓戏、木兰武术、彩曲原酒手工酿造技艺、一闻香糕点制作技艺、刘勰酥肉制作技艺、泰山宫庙会、亳州社火,扩展项目有狮子舞、梆子戏、亳州琴书以及亳州笙制作技艺。

综上,亳州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项,省级保护项目20项,市级保护项目共81项。

二、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已经深入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中,国务院规定,自年起每年月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一文化纪录片中所体现的各种保护文物的技艺也是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修钟技艺。亳州作为一个中小城市,历史和人文文化浓厚,如何对其这一文化资产进行保护将是其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强化非遗保护意识,增强市民的自觉性

储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是一个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在这个现代化潮流引领的时代,城市的在步入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做到现代与传统的协调发展。非遗文化是亳州历史发展的积淀和见证,是其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亳州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应保护好这一历史记忆,丰富亳州城市的整体文化含蕴。人民群众是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所有者、传承者,也是其保护者,通过设置亳州“非遗日”系列活动,城市标识、路标等城市环境艺术等来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和保护自觉性。

(二)实存与虚储相结合,加强非遗的档案化保护

档案记录是“记忆再现”的文本呈现,也是非遗文化的“记忆承载”。非遗档案的建构是非遗抢救和保护的重要步骤,通过非遗资料的收集和档案化管理,利用档案馆和数字化信息储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承人信息通过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记录保存起来,如建设亳州“非遗”演展馆,不但以物质形式再现无形的文化遗产,而且因档案的特殊属性和作用使得此种保护方式更显优势,使得非遗资源得以持续的保存下去。

(三)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合理的保护管理机制

政府是非遗保护的带领者。在非遗保护的过程中,一方面: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要积极进行亳州市非遗资源的统计和申报工作,定期进行非遗的统计和申报升级工作;完善国家、市、县级非遗名录体系的建设,分层级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政府加大非遗保护的资金支持和投入,加强和完善非遗保护和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档案馆、非遗博物馆等相关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也包括为非遗的“活态”传承人提供一个好的创作和人文环境,鼓励非遗传承人摒弃传统的“家族”观念,广纳优秀好学人才,把非遗技艺更好的传承下去。

三、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非遗文化不同于其他的遗址、遗迹等文化景观,它的表现形式有时是“非物质性的”,其包含的“文化记忆”和“文化精神”容易随时代变迁与变革而被人们忽略或忘却。只有不断赋予其新的意义和创造新的表现方式,进行产业化保护和开发,才能使其长久的传承下去。

(一)城市品牌和非遗相结合,重新打造城市新标签

亳州作为传统的“四大药都”之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造就了今天的“药都之乡”的称号。亳州非遗中华佗五禽戏这一由华佗结合中医药原理创造的养生运动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就亳州市而言,应充分利用“药都之乡”这一文化牌和传统医药非遗文化特色,充分挖掘其药材文化,打造独具亳州城市特色的“养生经济”,把亳州打造成特色鲜明和文化厚重的养生之都、健康之城。

(二)打造特色“非遗”旅游体系,创意开发非遗资源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构筑文旅结合的产业空间布局。亳州非遗进行资源化开发的过程中,应依托亳州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迹资源和皖北旅游中心的地位,整合非遗资源创新表现形式,把非遗旅游纳入亳州城市旅游体系之中。打造具有亳州特色的观赏和体验结合的非遗旅游活动。

(三)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 实现非遗产业化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非遗资源进行产业化发展的一个承载体,同时非遗资源又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资源支持。亳州非遗与创意产业结合的思路如下:

1.利用创意手法将亳州“非遗”运用到图书出版和影视创作中去,如亳州的非遗华佗传说故事、曹操传说故事、老子传说故事、木兰传说等传说故事通过现代元素和古代生活的还原加以艺术化、影视化创作,将亳州“非遗”进行影视动漫制作。形成图书出版-影视创作-衍生品开发等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创新亳州非遗文化的表现形式。

2.品牌化开发,增加其文化和经济附加值。亳州文化部门与企业合作对五禽戏、华佗、面塑、石雕等可以制作成手工艺品或儿童玩具等有形的的商品进行复制、生产、包装,进入文化消费市场,同时也可以把它们内化为一种文化标识,进行符号化或品牌化开发。如亳州非遗可以符号化嵌入保健药方的袋装生产之中,形成独具亳州文化特色的品牌文化。

四、结语

非遗文化遗产不仅是亳州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基础,也是其地域文化形成特色品牌的文化底蕴。非遗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可以有效的提高亳州作为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事关旅游业的“软实力”。非遗资源在进行保护的前提下,使非遗资源与文化经济有机结合,更好的实现产业化和资源化,带动旅游业、服务业、文化演艺等行业的发展,把传统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文化优转化为效益优势,构建非遗经济拉动力和旅游品牌效应,是其成为亳州市文化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非遗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不仅可以提高亳州市这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同时也是打造亳州城市文化形象的一张文化牌。

注释:

①《亳州晚报》2014年08版

②亳州政府信息公开网(http://www.bzzwgk.gov.cn/openness/detail/content/5694af987f8b9abe5a9c764e.html)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82,185.

[2]吴君.“非遗”开发,品牌营销与保护须并重[N].知识产权报,2010:(014).

朔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篇4

校园活动方案

全校各单位:

今年6月11日,是我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为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充分展示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推动商丘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普及和传承。我校决定与商丘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举办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非遗进校园展演、展览等活动。

一、活动目的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旨在让大学生在感知、体验中了解商丘本地的历史文化,激发爱国爱家乡的热情,在传统民间文化的滋养中,培养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兴趣,提升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也是为了让多种民间艺术走进校园,将不同的艺术精品和非遗保护成果展现在广大师生面前,突出民俗,突出特色,突出原生态,展示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新成果,让广大师生在不同文化元素的融汇、交流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二、活动宗旨

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展示,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营造全民共同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的自觉、自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活动主题和口号、主题: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2、口号:保护文化遗产,创造美好生活;为文保员点赞,向守护者致敬;文化遗产无价宝,需要你我呵护好。

四、主办单位

党政工作综合办公室、公共艺术教学部、团学活动发展中心

五、活动内容、时间及场地安排

、非遗成果展

以图文方式介绍和展示我市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让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

间:6月12日-14日

点:智博广场

责任单位:党政工作综合办公室、公共艺术教学部

2、传统美术类—剪纸展览

征集我市省、市、县传统美术类-剪纸项目作品,充分展现我市剪纸艺人所表现的民间民俗情趣、艺术特色以及剪纸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间:6月12日-14日

点:勤政苑一楼展厅

责任单位:党政工作综合办公室、公共艺术教学部

3、泥塑、剪纸、面塑、玉雕、刘腾龙毛笔传统制作技艺、冷谷红葡萄酒传统酿造技艺等部分非遗项目现场技艺展示使广大青少年零距离、亲身参与、亲眼观看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从而引导广大青少年认识非遗、参与非遗保护,加深他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间:6月12日上午9:00-12:00

点:智博广场

责任单位:党政工作综合办公室、公共艺术教学部

4、豫东坠子展演

现场演唱,让学生欣赏和感受我市传统文化的魅力。

间:6月12日下午3:00-6:00

点:明德讲堂

责任单位:团学活动发展中心、公共艺术教学部

5、皮影戏展演

呈现商丘独具特色的皮影艺术,增强群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间:6月12日晚上7:30-9:00

点:大学生生活区广场

责任单位:团学活动发展中心、公共艺术教学部

六、活动要求、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各有关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文化遗产日宣传工作,确保文化遗产日活动安全顺利开展,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号召全校师生广泛参与,感知、体验文化遗产的魅力。

2、传播理念,积极引导。各有关单位、各部门要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宣传平台,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传播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使文化遗产日主题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激励公众自觉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XX年6月2日

商丘工学院办公室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 篇5

这种国际标准文件要求各会员国采取法律手段和一切必要措施,对那些容易受到世界全球化影响的遗产进行必要的鉴别、维护、传播、保护和宣传,并向人们指出,有大量属于文化特性和少数当地民族文化渊源的口头遗产正面临消失的危险。因此,急需告戒有关当局及这些遗产的拥有者,使他们知道这些遗产的重要价值,并知道怎样去保护它。建议在最后的一章关于促进国际合作的条文中指出,会员国要对那些民众或社团的具有象征性精神价值的非物质遗产要给予更大的关注。秘书处根据建议的精神不断提出活动方案,如非物质民间传统遗产的动员行动、清查行动、抢救行动、宣传和维护行动等。执行委员会在142次会议上通过了5.5.5号决议,并且为建立“人类生动财富”系统制订了工作指南,同时总干事要求各会员国建立本国的“人类生动财富”系统。

基于同样思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11月第29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一项关于建立一个国际鉴别的决议,这个决议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遗产优秀作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委会第154次会议指出,由于“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是不可分的,因此在以后的鉴别中,在“口头遗产”的后面加上“非物质”的限定。执委会在155次会议上制定了关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优秀作品的评审规则(见附件1)规则中关于国际鉴别的目的和“口头及非物质遗产”的定义叙述如下: 目的:号召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地方社区采取行动对那些被认为是民间集体的保管和记忆的口头及非物质遗产进行鉴别、保护和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些文化特异性永存不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宣布也是为了鼓励个人、团体、机构和组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宗旨,积极配合其有关纲领和1989年关于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建议书对有关的口头及非物质遗产进行管理、保存、保护和利用。定义:传统的民间文化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 传统 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它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艺术及其它艺术。除此之外,还包括传统形式的联络和信息。

指南的制定是为了指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优秀作品”的申报工作。

一、申报方式

每个会员国每两年只能申报一个国家作品。多国共同体的多民族作品可以在每个国家的限额之外申报。

参评作品的申报可以通过:

a.会员国或联合会员国政府提出;

b.政府间组织在听取有关国家的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的意见后提出;

c.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正式关系的非政府组织在听取本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的意见之后提出。

申报的作品需附有作品所有者个人或群体认可的文字、录音、录相或其它证明材料,无此等证明者不可申报。

二、申报单格式和内容

申报单应按照本指南附录中所要求的标准格式制作,另外每个申报单应包括下列内容:

1、一个适合于这种文化表达的计划。包括参评作品的法律规范和在后十年中对该口头及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保存、支持和使用的办法。这个行动计划要对所提出的措施和措施的执行提出完整的说明,并要充分考虑对传统的传播衍生机制的保护。

2、协调行动计划与保护民间传统文化建议的预定措施之间以及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宗旨之间关系的具体办法。

3、使有关群体对他们自己的口头及非物质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所要采取的措施。

4、社区和(或)政府内监督其参评的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作品与申报的作品不会变更的监督机关名称。

申报作品相关的评选文件齐全。包括卡片、摄影、幻灯、录音、录相及其它有用材料。对作品要有分析说明,并备有完整的参考书目。

三、评审团

总干事要在各成员国、非政府组织及秘书处提名的基础上每四年任命一个包括9名成员的评审团。这个评审团的工作方式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优秀作品国际评审团工作规则”来确定。

四、评选标准

在评定工作中评审团及其专家们,把规则(附件1)中的第一条作为主要条件:即,参选作品应该具备体现人类的创造天才的优秀作品的特殊价值。因此,为了让评审团注意到这一点,参评作品的特殊价值要从以下方面得到证实。

1、或者是具有特殊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体现。

2、或者在历史、艺术、人种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及文学方面有特殊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达。

3、申报的文化空间或文化表达形式,为了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优秀作品,还必须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优秀作品”规则的五项条件。因此,此申报的作品应该:

4、表明其深深扎根于文化传统或有关社区文化历史之中。

5、能够作为一种手段对民间的文化特性和有关的文化社区起肯定作用,在智力借鉴和交流方面有重要价值,并促使各民族和各社会集团更加接近,对有关的群体起到文化和社会的现实作用。

6、能够很好开发技能,提高技术质量。

7、对现代的传统具有唯一见证的价值。

8、由于缺乏抢救和保护手段,或加速的演变过程、或城市化趋势、或适应新环境文化的影响而面临消失的危险。

五、参评作品评审办法

作品申报表只能由会员国国家当局经过有关群体代表们同意进行申报,方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受。第一次申报应该附有预览表,表中列出会员国计划要在后十年中提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优秀作品” 的文化空间或文化表达形式。一旦前一个预报项目的表格失效,应该提交下一次申报的新表格,申报表上报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秘书处对内容进行审查,确认其符合教科文组织的组织程序要求之后进行登记。每个申报表都要包括本指南第七条的内容,而行动计划是不可少的。为了使评审团能够对行动计划进行公正的评审,秘书处要做好以下工作:

1、委托公众权力机构或非政府组织,对文化价值进行抢救、维护、立法保护、传递及传播;

2、在尊重国家和地方传统的原则下,建立合适的管理机制,并建立实施有效的控制机制;

3、采取措施使社团或个人了解遗产的价值和保护遗产的重要性;

4、赋于有关社团职权和利益;

5、赋于遗产的拥有者的职权;

可采取以下措施:

a)在地方集团的内部对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

b)对传统文化进行登记,建立必要的文案,以便于研究人员在全国和国际范围内能得到信息,鼓励对遗产的维护进行科学研究。

c)关注遗产的拥有者,提高技能、技术和文化表达形式的水平。

d)关注遗产的拥有者,把他们的技能、技术和文化形式、传给学员和社会上的年轻人。

填写好的参评作品申报表由秘书处登记,并在附上必要的补充文件之后,一个或多个非政府组织以及由总干事根据评审团的要求指定专家对每份参评作品表进行评审。由总干事或非政府组织指定的专家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优秀作品国际评审团职能规则的规定对报上来的每个文化空间或文化表达形式准备一份评审报告(用法文或英文书写)进行宣布。

评委的评审包括:

1、简短历史和地理情况的描述;

2、针对参评作品的评审条款认证;

3、世界同地区申报项目的对比研究;

对所评审的文化空间或文化表达形式能否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优秀作品,表示同意或反对意见。

六、参评作品的评审日程和评审程序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优秀作品国际评审团工作规则”,总干事每四年的12月末任命新的9位评审团成员。

每两年的12月31日结束对一届参评作品的统计,12月31日以后收到的参评作品计入下一届评审。作品的申报表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研究,然后递交由评审团和总干事指定的专家组进行审议。申报表和专家组的评审意见在当年的年底之前寄回秘书处。

评审团每隔两年的一月份集中开会,认定哪些文化空间或文化表达形式够条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的优秀作品。1月底之前评审团向总干事提交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作品和两年后复审的作品的意见。

总干事每两年的2月份举行仪式宣布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优秀作品。

专家的评审报告递交给评审团作最后评审,评审团把决定性意见列入两个表中提交给总干事。一个表是建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优秀作品,另一个表所列的参评作品是建议在两年之后复审。

总干事根据评审团的建议宣布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优秀作品,所宣布的全部文化空间或文化表达形式列入一个名录表中,于公布的第二个月发表,这个名录表还发给会员国并公布于众。

评审团在实施代理业务中,不考虑参评人员的国籍、种族、性别、语言、职业、意识形态、宗教情况、但评审团可能要求非物质口头遗产的管理人员到场或征集他们的意见。

会员国或非政府组织的代表不应对他们国家或非政府组织提交的文化空间或文化表达形式的采纳发表意见,他们只能根据向他们提出的问题提供补充信息。

如果有捐赠国或私人赞助商提供预算外的资金支持奖励活动的设立或赞助口头及非物质遗产的抢救、保护、弘扬活动,评审团可以在众多的文化空间或文化表达形式中挑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优秀作品的优胜者。优胜者的评选标准根据创立的每个奖励活动或奖励金额确定。

七、评审后工作

当一个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优秀作品宣布之后,秘书处根据每个文化空间或文化表达形式的不同性质,与主管机构一起制定出适当的后续工作程序以保证该作品行动计划的实施。

八、国际资助

a)用于支付制定参评表格的费用(预备性资助)

b)用于鼓励对已公布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品的文化空间或文化表达形式的抢救、保护、开发利用等工作的实施(保护资助)。

另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可以为申报表的制作和项目的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智力资源进行鉴定。

要获得预备资助金,国家主管机关应该提出申请,包括对文化空间或文化表达形式的简介和对参评作品申报表制作费用的估算。为使秘书处对该申请能分考虑,会员国的主管机构要把申报的文化空间或文化表达形式列在表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预备资助金的批准从来不会超过估算的三分之二。

预备资助金分两笔支付,第二笔只有在收到财政报告之后才支付。

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篇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历史传承价值:历史传承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价值准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价值主要表现在:1.从根源上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集团或个人的创造,面向该集团并世代流传,它反映了这个团体的期望,是代表这个团体文化和社会个性的恰当的表达形式”。2.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深深蕴藏着所属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这些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是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民族的思想精髓、文化理念,是包括了民族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在内的群体意识、群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核心。

科学认识价值:科学认识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价值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认识价值主要表现在:1.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产物,是对历史上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人类创造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原生态的保存和反映。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认识价值还指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相当高的科学含量和内容,有较多的科学成分和因素。

审美艺术价值:审美艺术价值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价值取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 1.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天才的艺术创造,无与伦比的艺术技巧,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能深深打动人类心灵、触动人类情感。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大量的文化艺术创作原型和素材,可以为新的文艺创作提供不竭的源泉,当代许多影视、小说、戏剧、舞蹈等优秀文艺作品就是从其中孕育而出的,很好地发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再造功能,充分利用了其审美艺术价值。社会和谐价值 社会和谐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价值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和谐价值主要表现在:1.人类是群居的社会化动物,个体都有一个适应集体、融入社会的过程;而社会或族群也要求每一个成员都变成它的合格的个体,标准和方法就是使所有社会成员都掌握这个社会或族群的文化。2.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撷取、展示、宣扬其中的美好向善的伦理道德资源和内容,将会极大地助益于我们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

经济开发价值:只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条件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文化生产力,带来经济效益,才能有更多的资金反过来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又要发展,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经济开发价值是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价值形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价值体系的价值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开发价值主要表现在:

杭州市工业遗产旅游发展现状剖析 篇7

一、杭州市工业遗产旅游的资源基础综述

1、杭州市工业遗产的规模

2010年, 根据杭州市工业遗产资源评估标准, 在对杭州市区内现有工业遗存普查的基础上, 杭州市规划局编制了《杭州市工业遗产 (建筑) 保护规划》, 整理出工业遗产名单75处。其中列入保护名录的有41处, 未列入保护名录的有34处 (见表1, 表2) , 使得杭州市工业遗产的保护有章可循, 杭州市工业遗产具备一定的资源基础。

2、杭州市工业遗产的类型

根据工业遗产的吸引力本源, 考虑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方向, 我们可以将杭州的工业遗产归为以下三类:

1、历史功能延续类

主要指的是那些老品牌、老字号, 虽然有生产实体, 但是人们关注的仍然是百年老店的品质, 有着一种无形的吸引力, 而且目前仍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这类遗产本身就有吸引力, 无需改造加工。如胡庆余堂、方回春堂等。

2、生产旧址类

指的是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工厂旧址, 有些机器、厂房可能呈现破败的景象, 其本身已经很难引起人们对它的兴趣, 但是由于空间特点、建筑特点等可以改造利用, 转变原有的功能, 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作用而又无需拆迁合并。如富义仓、通益公纱厂旧址等。

3、建筑成就类

这类工业遗产不同于前两类的是, 原有的功能已经不复存在, 但是由于它本身建筑的独特性, 能够吸引众多观众前来参观其精湛的建筑技术。有些建筑成就, 在利用过程中, 也会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造。如钱塘江大桥。

二、杭州市工业遗产旅游的优势条件

1、广泛的潜在客源

作为发展比较早的传统旅游城市, 杭州的旅游业发展已经到了非常成熟的阶段。杭州市在2007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就突破四千万, 并已10%以上的速度逐年递增, 2010年更是以23.8%的比例增涨到6304.89万人次。杭州市具有如此大的国内游客接待规模, 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内客源。在杭州市发展工业遗产旅游, 可以就近借助这一稳定的客源基础, 只要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得当, 都可以作为工业遗产旅游的潜在客源, 有一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资料来源:杭州市规划局官方网站http://www.hzplanning.gov.cn/

资料来源:杭州市规划局官方网站http://www.hzplanning.gov.cn/

2、初步的发展经验

与保护工业遗产的行动同时甚至是提前一步的是工业遗产旅游已经悄然而至, 比较典型的有政府主导型的刀剪剑、扇、伞三个博物馆, 企业主导型的LOFT49、富义仓等。目前, 在杭州市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中, 有博物馆、旅游综合体、艺术区、创意空间等, 有的是直接的旅游者游憩区, 有的以商旅文化全面发展的形式吸引着旅游者。

资料来源:青年时报, 2010-11-26-A9

杭州市工业遗产的利用和保护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发展中的旅游综合体、艺术区、创意空间等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但是主题性的博物馆已经发展起来, 博物馆的知识性和历史性能够迎合多种群体的口味, 是一种受到普遍欢迎的旅游开发模式。杭州市有都锦生织锦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等等多种主题性博物馆, 在经营管理博物馆方面有各种经验可以借鉴。为杭州市进一步开展工业遗产旅游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3、有利的历史地理布局

从杭州市工业遗产的地理分布来看, 主要分布在拱宸桥、祥符桥———小河、半山、古荡———留下、望江门外、中村和龙山这七个区域。一方面鉴于传统工业布局的特点, 工厂和工人宿舍都是就近分布的, 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厂房和居民区临近分布的局面。另一方面, 从小范围上讲, 工业遗产沿着京杭运河分布, 与大运河夜游、运河国际旅游综合体的结合使工业遗产旅游与运河观光体验游形成合力。从大范围上讲, 杭州工业遗产开发旅游很容易与西湖等传统旅游景点项目结合, 迎合旅游者的口味, 既带动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 又为传统旅游项目增添新意。

4、成熟的节庆活动

近年来, 杭州市举办西湖博览会、休闲博览会, 并在此基础上举办杭州艺术博览会、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等, 杭州在举办各种节庆会展活动方面, 已经做得比较成熟。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建造, 为在工业遗产地发展各种展示展览, 开展工业遗产地的节庆活动提供了场所和范本。因此, 对于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一个极大地促进因素, 杭州的节庆活动是一个优势条件。

5、政府的政策支持

发展工业遗产旅游, 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 2006年5月, 国家文物局向各省区市文物和文化部门发出《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 指出“工业遗产保护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新课题”。杭州市在2008年就组织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工业遗产普查工作, 摸清了杭州市的工业遗产家底, 于2010年11月制定公布了《杭州市工业 (建筑) 遗产保护规划》, 并制定了《杭州市工业遗产建筑规划管理规定》, 将杭州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纳入法制化轨道。《规划》建议可分为四种模式:一是以城市开放空间模式进行保护与利用;二是以博物馆、纪念展示馆等模式进行保护与利用;三是以创意产业园形式进行保护与利用;四是以商旅文联合开发发展模式进行保护与利用。无论哪一种模式, 都可以助推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

三、杭州市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限制条件

1、城市旅游感知形象单一

杭州的城市旅游感知形象比较单一, “东方休闲之都, 品质生活之城”是大多数旅游者共同认可的杭州形象特征, 西湖、岳庙、雷峰塔、钱塘江、灵隐、宋城等风景名胜和人文历史景观成为旅游者的首选。因此, 杭州在开发工业遗产旅游时, 势必会受到杭州城市形象的干扰, 市场开拓存在一定的困难。

2、工业遗产价值缺乏共识

工业遗产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 然而, 杭州市整理出来的75处工业遗产, 有31处属于建筑成就类, 基本都是工业建筑群。对工业遗产的价值认识不统一, 工业遗产保护市场不成熟, 有些老厂房虽然通过延长建筑寿命保留下来了, 但它的工业价值难以评估, 使得人们很难普遍接受所有的工业遗产, 对工业建筑群的价值认可, 更是很难取得人们的共识。这是杭州市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的一个难点所在。

3、旅游企业意识淡薄

杭州的工业遗产旅游刚刚起步, 但是诸如三大博物馆以及运河国际旅游综合体的开发, 似乎并没有引起旅游企业的关注, 在企业设计的杭州旅游线路中, 很少有涉及这几处工业遗产旅游点的。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似乎仅仅是为了改造而改造, 并没有真正发挥它的再利用价值。

4、周边城市的激烈竞争

杭州地处长三角地区, 旅游城市众多, 传统旅游城市如南京、上海、苏州等, 存在激烈的区域竞争。而工业遗产旅游普遍处于发展的初期, 尚未形成品牌效应, 发展模式比较单一, 活动项目趋同, 同一区域行业发展呈现出替代性竞争的局面。即知名度大、趣味性好的城市抑制知名度小、区位差的城市。杭州发展工业遗产旅游面临的最大的竞争来自邻近城市上海。上海市的工业遗产旅游发展无论在旅游产品的完善程度、管理规范制度、宣传广泛度还是在公众认可度、客源市场开拓上都占据优势, 尤其是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 上海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都领先于全国, 其工业遗产的价值也首屈一指。竞争的压力很难使得杭州将工业遗产旅游作为竞争的主要力量, 这一切都给杭州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带来巨大的挑战。

四、杭州市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建议

1、创新工业遗产旅游形象

首先要正视工业遗产形象地位。杭州拥有知名度较高的西湖系列旅游资源, 旅游业发展比较成熟, “西湖美景”、“名胜古迹”的形象在游客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 立足于这个现实, 充分正确的认识工业遗产的形象地位。杭州发展工业遗产旅游要做到锦上添花, 而非喧宾夺主。

其次要创新工业遗产旅游形象。工业遗产旅游要在杭州实现形象突破, 就要充分认识和估计工业遗产所具有和蕴含的各种价值。挖掘工业遗产的潜在价值, 转变工业生产时代机器轰鸣、水汽污染的形象。根据杭州工业遗产的现状, 通过工业遗产旅游的多种模式发展, 树立工业遗产地的全新形象。根据工业遗产的价值体现和利用功能, 树立工业遗产追忆载体的形象、创意摇篮的形象、城市开放空间的形象以及知识宝库的形象等。

再次要融入区域整体旅游形象。杭州市“东方休闲之都, 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形象已经确立, 工业遗产旅游的形象确立就要围绕休闲、品质生活的核心来确立, 旅游模式的选择与发展都要围绕这一核心来建设。

2、注重工业遗产功能价值的合理利用

首先要注重保留工业遗产价值的原真性。在开发模式的选择上, 尽可能的选择文化浓厚的利用形式, 如纪念设施、博物馆、教育基地、文化中心、陈列馆等一系列文化味浓厚的再利用形式。这样, 既使工业遗产地染上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又能最大程度的保留工业遗产的原汁原味。

其次要充分发挥工业遗产教育与追忆载体的功能。在保留工业遗产价值原真性的基础上, 开设第二课堂, 学习工业文化和工业知识, 演绎民族工业的历史进程, 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充分发挥工业遗产的教育功能。

再次要兼顾工业遗产的游憩价值与休闲功能。杭州市在工业遗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节庆活动, 使游客对工业遗产产生较大的兴趣, 发挥了工业遗产的空间功能。适当的发展创意产业、商旅文联合发展等等, 延伸工业遗产的各种功能, 使工业遗产的价值最大化的体现出来。

3、开辟传统旅游城市工业遗产旅游体验市场

传统旅游城市具有客源市场广泛且稳定的特点, 为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间接提供了最基本的客源。可以通过举办节庆会展, 就近吸引传统旅游城市的客源。同时, 传统旅游城市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也要求在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时重视开发的方向。可以开发学生体验市场, 知识旅游者体验市场, 老年怀旧市场和本地社区休闲市场。

4、合理规划工业遗产旅游的空间布局

立足于杭州工业遗产分布, 在保护工业遗产的前提下, 使工业遗产“活”起来, 为周边居民开拓休闲娱乐的场所, 做好环境绿化工作, 在营造游客游览环境的同时, 为本地社区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并根据传统旅游景点的分布, 尽可能的用传统旅游景点促进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 同时又为传统旅游景点带来新鲜空气。

要统筹区域旅游整体发展。一是对杭州本地旅游资源进行整合, 呈现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化的局面。一方面要整合各种类型的工业遗产旅游资源, 共同宣传, 打造工业遗产旅游品牌。另一方面要整合工业遗产旅游资源与传统旅游资源, 通过两者的融合, 带动工业遗产旅游景点的发展, 丰富区域旅游产品类型。二是要与区域内周边城市合作, 整合区域内的工业遗产旅游资源, 通过区域内开发较强、较为成熟的工业遗产旅游的带动作用, 打开区域外旅游者对本地工业遗产旅游的关注视野, 形成区域工业遗产旅游的合力。

参考文献

[1]杭州市规划局官方网站.http://www.hzplanning.gov.cn/.

[2]任彦洁, 倪琪.体味创意产业园内的景观——以杭州“LOFT49”为例[J].华中建筑, 2007, 11 (48-50) .

[3]上海创意产业协会官方网站.http://creative.sh.cn.

[4]王凤春.杭州市区工业遗产保护规划研究[D].浙江大学, 2009.

[5]要让受保护的工业遗产“活”起来[N].青年时报, 2010-11-26 (A9) .

[6]叶琴英.杭州拱墅区段运河周边用地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D].浙江大学, 2008.

[7]张柏兴.工业遗产与“阅读城市”[J].浙江经济, 2008, 16 (64) .

非物质文化遗产 篇8

【关键词】 黑砂文化;幼儿园;传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0.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02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荥经黑砂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工艺品,制作历史两千多年,砂器原始古朴,观赏性和实用性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严道古城遗址”的所在地——四川省荥经县六合乡古城村,是荥经砂器的主产地。早期的荥经黑砂主要是生活用具——砂锅。后来,荥经砂器由单纯生活用具发展成为以砂器为载体的工艺制品砂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工艺价值已远远超过砂器自身生活用品的价值范围。产品逐步工艺化、艺术化,加上它古朴独特性,已当之无愧的成为汉族民间工艺百花园中的一支绚丽奇葩。

荥经砂器的主要原料粘土,俗称白善泥,呈黄白色,土质细腻,粘性极强。其化学成份为Al2O3、Fe2O3、CaO、MgO等,无污染,无有毒有害元素,具有生态性。而此粘土仅荥经古城坪特有,具有唯一性。从砂锅到砂器工艺品,主要是指在工艺、造型上的改进,目前,荥经砂器的制作基本沿用历史遗漏下来的汉族传统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故产品不雷同,件件是绝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制作方式分为采料、粉碎、搅拌、制坯、晾晒、焙烧、上釉、出炉、入库等几道工序。其工艺要求环环相扣,一丝不苟,其中尤以制坯造型是砂器工艺的重要环节。手工的轻重、图案的精致、打磨的程度都直接关系到成品的质量。焙烧的火候、上釉的优劣也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原始古朴的手工生产具有产品精致、独特、不重复等特性,同时也具有文物性特点。而且具有节约原料、节约资源的优点。

虽然荥经砂器近年来发展较快,但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加快,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越来越明显。荥经黑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却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尴尬。了解黑砂的人少之又少,当地人也因为当前荥经砂器较低廉的价格,轻视其所具有的珍贵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便抛弃了这一传统的非物质文化手工艺,转而从事更能赚钱的职业,从而导致年轻一辈中没有人愿意投身到黑砂的传承中去,致使黑砂传承出现断层。

二、与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契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②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的生长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生活的环境,贴近幼儿的生活,又使幼儿感到亲切自然,其独特的教育内涵和价值,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幼儿从小在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本土文化中获得信息,其教育效果是根深蒂固的,容易融入到幼儿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

我园作为荥经黑砂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的公办学前教育机构,在幼儿园开展黑砂文化传承教育与创新研究,可以弥补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和传承在幼儿园教育中的缺失,丰富幼儿园课程内涵,可以加强幼儿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唤醒他们以及他们的家长对我县博大精深、灿烂文化的热爱,最终让幼儿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黑砂制作工艺技术。

三、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和创新实践在幼儿园实施的可行性

(一)3-6岁幼儿思维特点: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展萌芽。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③。理解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比较抽象的东西较难,但是作为专业的学前教育机构,可以选择适宜幼儿认知和操作的内容,让他们通过具体的观察、操作、游戏、生活来理解、掌握。

(二)幼儿园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设定:

1.通过观察的方法,让幼儿了解到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些物质性的成果、载体、历史和景点。

2.设计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可操作性活动,可与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方法结合。

3.了解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引起师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4.结合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没有固定生产模式、纯手工的特点,可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想像力的发展,培养师生创新能力。

5.转变幼儿园育人观念,密切与社区的关系。

四、研究适宜的方法手段和活动载体,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教育化、课程化

把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作为园本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研究,并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在幼儿园实施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方法探索时,要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幼儿的年龄特点,要与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整合,注意内容的生活化、手段的新颖化、教育课程化、形式的普及化(大众化)。

其次,相对于现代文化,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时还要注意结合现代化的手段和教育方法,运动生动的现代化展示方法,显示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性成果的艺术性、实用性、趣味性,吸引幼儿的好奇性和学习兴趣,从而在参与的实践活动中自主、自由、放松地思考、制作、美化,能坚持于活动中、喜欢创新突破,制作出富有个性的、不同于已有成果的作品。比如,在手工活动中,让幼儿用白善泥(也可用橡皮泥)制作砂器,鼓励幼儿发挥想象,捏制出独特的砂器作品,并在游戏中完成刻图、烧窑、上釉、出窑等工序。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了解黑砂文化并享受创造的快乐。

第三,营造浓郁活动氛围,丰富活动载体,形成园本课程和特色课程。

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能脱离其特有的文化氛围,生存的特殊环境。因此,只有幼儿园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应该与地方政府、相关组织、社区密切配合,共同开发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特有的教育价值,扩大或开辟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与社区或黑砂文化传承人共同建立黑砂传承教育基地,为幼儿学习体验黑砂文化提供实践传承场所。同时,充分利用本地开善寺博物馆、砂器博览园、荥经砂器一条街等资源,带领幼儿参观,帮助他们直观地观察到荥经古代文明和砂器经典,了解其历史渊源、制作工艺、艺术特色,现场制作活动表演、亲身体验等,引发幼儿的兴趣。作为幼儿园,则要构建幼儿园黑砂文化课程体系,科学规划黑砂文化课程建设,合理配置人员、保障研究经费,承担与地方的接洽与联系,提供和寻找合适的场地,把课堂搬到体验馆、搬到砂器窖……

第四,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紧密结合,让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课程阳光再现,走进幼儿园,走进幼儿的生活。在幼儿园户外环境中放置大、中型成品砂器,或供环境装饰,或种花养鱼,或让幼儿欣赏。同时,设立专门的砂器博览室,并与操作室结合起来,为日常开展砂器制作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在教学楼环境装饰中,统一主题,用相关成品、挂饰、图片等美化环境,丰富幼儿见识。在班级区角活动设置中,开辟“砂器一条街”、“黑砂美食”等区角,展示本地黑砂文化及风土人情,增加幼儿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黑砂文化的感性认识,丰富幼儿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材料。

五、充分认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园本课程开发的深远意义

我国东方学大师季羡林大师说:“我们要用东方的整体着眼和普遍联系的综合思维方式,以东方文化为主导,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把人类文化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和创新非遗物质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任重而道远。因此,传统文化传承,要从娃娃抓起,从身边熟悉的事物、现象入手,从生活中的细节入手。

1.与幼儿园德育教育、五大领域内容结合,开展丰富的体验式活动和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园特色办学,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创新发展,促进幼儿园课程多元化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2.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法和手段,既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本地古代文明,又要为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现代气息,将其发展、创新、传承。

3.为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更多传承人,培养更多生力军,让家乡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文明发扬光大,走出荥经,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①《简析民间美术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对策研究》论文天下

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上一篇:奏响和谐音符 谱写发展新篇下一篇:我的奇思妙想想象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