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共8篇)
一、项目简介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中心位于景色优美的国家级4A风景区青岛城市阳台风景区,中心总占地面积约为15000平方米,目前总投资1200万元,是省内最大的非遗文化体验中心。
项目位于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城市阳台风景区内。中心结合城市阳台的自然景观,将可利用的小木屋与城市展厅相结合集非遗展示、展演、展销及文化旅游四位一体的展示体验中心。非遗中心自成立以来,先后荣获青岛市社会课堂、青岛市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示范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战略发展联盟单位、青岛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学实践基地等荣誉。
二、项目定位
中心围绕非遗文化知识普及、亲子互动体验、文化旅游、非遗项目体验及非遗文化展示作为主要定位,辅之以相关的配套餐饮、文创产品及旅游纪念品商业街开发销售。
三、项目意义
1、园区将非遗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着力于打造新区特色的旅游研学新地标。让广大游客能够在非遗中心体验到来自全国各地特色的传统文化,带动新区旅游业的发展。
2、项目以亲子互动体验的形式、进一步增强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互动性与合作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及想象力,激发学生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尝试探索的欲望。
3、让孩子在体验过程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培养兴趣,特别是在我们项目中的非遗游戏体验馆,它的存在就是让孩子从电脑、iPad等电子设备中走出来,亲临大自然,既可以培养对传统游戏的兴趣又可以强身健体。
4、中心坚定文化自信,注重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开创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四、展望未来
放眼未来,体验中心将发展成为创新型文化旅游产业平台,积极落实非遗文化的引进和输出,将非遗文化走进学校、走入社区、走出国门作为发展目标,摆脱同质化,突出自身文化特色。
五、园区项目介绍
·体验项目
园区设有古法造纸、活字印刷术、传统扎染、手工陶艺、潍坊风筝、泥老虎彩绘、传统剪纸、木版年画、皮影戏体验、创意脸谱绘画、国学体验、汉服体验以及非遗游戏互动体验等多个非遗文化体验场馆,真正让游客零距离接触非遗文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受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展示项目
中心设有联合国、中国、山东、青岛非遗名录展示,烙画葫芦展、民间传说
展示、传统戏曲展示、麦秸画展示、鲁锦制作展示、非遗文创产品销售区等展示项目。
六、体验项目
1 数据采集保存的数字化类别和方法
1.1 数字摄影、摄像和数字录音
我国对一些民谣、歌唱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中国刚建国不久就进行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存。比如二胡演奏家瞎子阿炳的原声录音,就是通过信号采集实现了永久的传承。随着技术进步,我国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采集保存已经抛弃了传统录像带、照片和磁带等的记录媒介,转而采用数字摄影、摄像和数字录音的形式进行数据采集和保存。这样做的有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音、影的传播速度更快,是传统摄影、摄像所无法比拟的;二是数据信息品质更高,采集自由度更高,提升了数据采集的效率,同时后期编辑更加简单易行。
1.2 激光扫描仪数据采集
就激光扫描仪的本身的特性来看,是利用光电技术和数字处理技术,采取扫描的方式将图形或图像信息转换为数字信号的工作模式。以计算机系统的发展角度来看,该系统属于键盘、鼠标之后的第三代输入设备。可以针对绘画、书籍、图形图案等平面非物质文化生成二维图像,既激光二维扫描;针对手工艺等的数据采集生成三维模型,既三维扫描。
1.2.1 二维扫描仪的应用
二维扫描仪主要针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那些绘画艺术、书籍以及各类图形图案进行数据采集。一般的二维扫描仪针对扫描对象进行强光照射,利用反射的光学感应原理,接收信号并传输到模数转换器,由模数转换器生成计算机信号,通过程序驱动终端设备,呈现高精度数据二维图像。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利用计算机终端输出设备进行广泛的传播,甚至能够在原有文化遗产作品上进行二次加工,产生新的艺术形式,形成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手段。
1.2.2 三维扫描仪的应用
广西丰富的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将其形成具有一定规范、规程的传承模式,采用3D扫描仪能够很好的再现手工艺人精湛的艺术表演。但由于激光会对一些珍贵文化遗产带来伤害,所以只能应用在特定领域。
1.3 动作捕捉技术的应用
动作捕捉技术是通过对被捕捉物体周边设置数字摄像头,或被捕捉者带有跟踪器或标记,由此进行相对空间位置和运动轨迹的及时捕捉,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采用光学式捕捉方式,还是利用机械式或电磁式等,都是动作记性数字化信息采集。比如,一些舞蹈可以利用该技术很好的再现。那些来自于民间,带有浓郁宗教特征、文化特征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该技术能够很好的表现非物质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2 资料整理和修复的数字化应用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整理和分类,对那些已经产生损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进一步的修复,以此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为全面的传承和传播。
2.1 图形处理、修复和还原技术
针对数据采集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现状,可以将图形处理、修复和还原技术的应用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对那些无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整理。直接利用图像批处理软件进行大小、色彩和计算机文件格式的整理;针对不同类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利用批量更名软件进行目录的合并与分离,使得数据信息归类更为精准合理。
第二类是针对那些已经有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修复。该种处理方式有很多,比如流行的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等,就能够很好的实现这一目标。其工作原则是尽可能的利用软件各项功能,修旧如旧的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来全貌。一些刺绣图案、绘画作品等都可以应用这一方式进行处理。
2.2 数字动画技术的应用
数字动画技术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传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二维数字动画技术,另一种是三维数字动画技术。两种方法因其成本的不同和工作方式的不同,各有优点。
二维数字动画技术是充分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形成完整的一系列景物画面,通过连续播放形成物体连续运动的效果。Flash,TOOBBOOM等都是二维动画产生的计算机技术软件。该方法优点是成本相对较低,对于资金相对缺乏的团体、个人可以充分利用。
三维数字动画包含立体材料动画和三维软件制作的动画。其需要完整的动画制作与输出技术。在前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采集的基础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角色和场景的设定,按照三维数字动画的剧本,针对分镜头脚本进行设计,通过软件建模、动画制作等流程,最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过程、制作工艺和流程以及文化特性等的动态展示。比如,源自于壮族部落时代祭祀性活动的“歌圩”,就通过借鉴我国其他省份的成功经验。
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牵头,由成都大学美术学院动漫教师李耀缨带队,历时8个月时间,将经典川剧折子戏《秋江》进行的动画制作。最终以原生态的动画表现形式,用传统水墨画风格实现了浓郁川剧味道经典折子戏的再现与传播。
2.3 数字化故事编排与讲述技术、数字化舞蹈编排与声音驱动技术
数字化故事编排与讲述技术是构建一个虚拟音乐厅或虚拟剧场等基础上,聚集音乐、诗歌、故事、戏剧等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为主的采集与传播技术。该虚拟环境能够实现对音乐、故事等的自动编排和导演。受众则可以亲身参与到导演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更具效力。
数字化舞蹈编排和声音驱动技术是当前针对舞蹈类进行动作和声音等的数字化采集形成的动作库和音频库,最终实现智能舞蹈编排系统。
上述两项技术能够对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继承和开发传播。但当前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两种技术的应用还非常少。全国范围内比较典型的是浙江大学研究开发的“编钟乐舞系统”,该系统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通过动作捕获实现重点动画动态,最终产出了具有楚文化背景和特点的舞蹈环境的历史再现。
3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3.1 信息展示传播方式和方法
通过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信息采集,通过制作相应的媒体传播形式后,就要有具体的展示平台进行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以当前的大数据技术条件来看,展示平台主要有数据库、网站、数字化虚拟博物馆等。
3.2 数据库
数据库类似于传统文献资料的保存模式,是针对数字化采集和处理、修复、展示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信息采集、数据存储以及整理分类的全过程信息系统。从当前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构建状况来看,2014年广西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进行了全国性的招标工作。这既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好的开始,也是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正确的建设方向。国内较为成功的数据资料库建设是2012年广东音像出版社收录制作的《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盘,并公开发行。其中收录了春季、昆曲、云锦、古琴等中国最杰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形成的数据库将以更为长久的方式精确保存和记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广西值得借鉴的好方法。
3.3 网站
当前中国网络信息时代的网站建设不存在任何技术问题。重要的是网站发展模式下的内容、互动以及客户体验度问题。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展示,广西已经拥有了基于实体博物馆的网站和没有实体博物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
基于实体博物馆的的网站。该类网站以广西壮族自治州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为代表。该网站主要对系统的实体文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以广西壮族自治州实体博物馆为新闻和信息放送基点,形成了文化遗产政府信息等的各类资料内容。网站开通了与客户的互动点击留言区域,增强博物馆的宣传和介绍。整体而言,广西该类网站注重藏品展示、博物馆功能介绍、新闻资讯、展览信息发布、学术成果发布、接受反馈意见等。对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挖掘程度不够。
没有实体博物馆的虚拟网站。针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型网站,当前在广西还没有成熟。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单纯以名录的形式进行宣传,受众只是似是而非了解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目,对其内蕴的文化背景、艺术价值、研究价值等缺乏系统的认识,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也有一些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其它非专业性网站引入非物质文化接口,形成网站的一项内容进行展示,但效果不显著。
3.4 数字虚拟博物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物价值是毋庸置疑的,类似于当前全国各个高校开展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模式,数字虚拟博物馆是以大数据技术条件为依托,形成基于参观导向的数字虚拟博物馆建设。我国当前具有典型意义是故宫博物院数字虚拟博物馆建设。这是由故宫博物院与IBM合作开发的一个成功项目。针对故宫博物院展品、文化等进行3D展示和历史再现。
基于游客的应用是,无论游客身处故宫何处,只要下载安装了故宫数字虚拟博物馆APP,通过APP的各个展示窗口可以随时观看以视频、声音、文字展示的故宫博物院文化介绍。同时,利用虚拟漫游技术,游客不但能够身临其境的观看建筑、皇家生活场景,了解文物、人物、图案等的介绍,还可以跟随虚拟导游参与到皇家生活中的斗蟋蟀、围棋等文化活动中,内容非常丰富。为了进一步提升虚拟博物馆建设后的用户体验度,在该虚拟博物馆游客之间可以形成互动,游客与故宫博物院可以形成互动,多维度的互动形式形成了游客丰富的线上线下体验,堪称我国文化传播媒介应用的典范。
4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继承和传播的展望
4.1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继承的展望
以当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继承工作的开展状况来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工作中大有可为。
比如,侗族侗款制度下的各类民族歌谣。而款词表现内容极为丰富。凡侗族的婚丧礼仪、社会制度、社会文化、道德、生活观念等等都包含其中。保留挖掘和继承这些款词,具有研究侗族民族思维形态、发展历史、民族适应过程等诸多价值。而通过前述的数字化故事编排与讲述技术就能够很好的以数字化形式保留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能够向更多的人传播。其技术条件相对成熟,技术投入相对较低的优势,能够以点带面的开展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传播的全面工作。
4.2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传播展望
传播的根本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充分和深度了解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观赏价值、研究价值等。因此,建立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数据库、展示平台是宣传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要工作。以广西壮族自治州博物馆网站为基础,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接口,深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逐步形成具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类似于故宫博物院开发的虚拟博物馆,向受众展示更为全面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了好的传播平台,网络信息时代的信息传播要符合网络信息生成和扩散的规律。因此,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可以借鉴专业门户网站的传播机制与技术手段,借助于旅游资源开发的绿色经济优势,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政府牵头的广泛参与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宣传的基点,构筑以此为基础的文化展示活动开发等,最终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文化价值也有经济价值,形成数字化继承与传播的良性互动。
5 总结
智慧的广西人民创造了丰富的广西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广西人民精神智慧和生活经验的文明遗存被充分的展示出来。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继承和展示这些文化,不但能够大力促进广西旅游绿色经济的大力发展,同时能够使广西人民的独特风貌全景式的展示在人类面前。借助于当前的数字化技术优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实现更为长久的保存,更为广泛的传播。同时能够提升中国乃至世界各族人民,借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工作更深入的了解广西。数字化技术更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濒临消失的文化提供了快速、高效、可行的抢救和挖掘手段。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继承与传播的历史机遇和不可逆性,重新整理和开发广西特色文化,将广西文化推向世界的脚步进一步加快,为广西文化带来更为深刻的历史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王赛兰.基于三维全景交互系统的文化遗产传播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2-75,123.
[2]安晓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共享信息化平台构建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31-135,160.
[3]卓么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8):240-242,263.
[4]谈国新,孙传明.信息空间理论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185-190.
[5]杨晓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媒体作用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2(7):125-128.
[6]汪颖.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案例研究[J].包装工程,2012(12):76-79.
[7]贾秀清,王珏.数字化手段在我国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领域中的应用[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2):118-121.
鉴于目前国内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展示与传播水平的普遍问题,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展示与传播在新媒体语境中的发展方向可体现在采用新的数字信怠展示形式、科学地树立文化遗产网络数字化建设思路、以严谨的文化遗产信息传播态度推动文化遗产主题游戏研发和创新、拓展文化遗产知识传播渠道与提升城市文化活力合二为一四个方面。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发展中还需要认识到几个关键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展示与传播效果:一是专业人力资源缺乏:二是数字信息设计运用中“度”的把握;三是关于真实性的态度问题:四是资金投放不足导致的结果。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数字信息 展示与传播 新媒体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076-02
我们知道,展览是一种经济产业,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展示仅仅是某项文化资源展览项目的一部分,运用新媒体艺术和技术手段对之设计,其根本还是要从营销的角度全面深入研究文化遗产信息整体传播的效果。研究首先应包括文化遗产项目的内容及定位、场馆(包括虚拟场馆)的环境与构造、信息的特点与分布、观众的需求和目的、新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利弊与目标、资金情况等。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再全面整体地进行新媒体艺术表达形式的策划,包括形式与信息内容的配合、形式多样性的选择、新技术的运用、综合多种形式的设计方案等,才能使数字传播效果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被呈现。
当然,在形式的选择和新技术运用环节,设计人员始终需要清醒地意识到:新技术的运用是否能与传播效果成正比?新技术的应用、新形式的出现当然会吸引更多观众对其信息进行关注,但设计人员如果单纯是为了探索文化遗产数字形式的新颖性,沉湎于科技优势而忽视文化遗产的学术价值,最终的结果则是乏味的空壳无法与丰富的文化遗产信息对接,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的效果和目的也就完全丧失了。
一 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在新媒体语境中的发展方向
1 采用新的数字信息展示形式。
目前,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展示在新媒体语境中具有技术现实意义的新颖形式,包括虚拟现实场景、远程临场、文物全景交互式控制、数字幻影成像装置、主题性综合媒体展示等。
远程临场与虚拟现实非常相似,虚拟现实是在电脑模拟中尽力达到“真实现场存在”的幻象,而远程临场,则尽力令人们产生出现在远距离场所中的幻觉。在本质上远程临场和虚拟现实的最终结果是相同的,两者都有一个人机接口(interface),观众通过该接口运用人类的自然力量,与另一个环境产生互动,而后一个环境不在用户身体周围。远程临场技术运用于文化遗产展示场所,通过主题设i+,可以让观众感觉自己视乎真的出现在历史上某一时间或事件中。在远程临场中,观众有越多越丰富的感觉线索,就越能感到一种存在的真实性。而虚拟现实的典型特色,则是通过改革知觉和人机界面技术,在知觉感性方面表现出令观众感觉身I缶其境的“沉浸式”视觉和声觉体验。虚拟现实通过各种技术增强普通计算机的表现能力,包括显示给予人立体感的三维视觉幻象、围绕在整个环境的环绕式投映影像、三维立体声音定位等,这些技术都是建立在人类生理反应基础上的。观众可以通过两眼看见的差异来判定深度,或是两耳感觉到以信号的毫秒时间差异来定位空间。同样的,虚拟现实场景设计可以给观众造成—种假象,让他们感觉看到、听见的—切比想象中的历史真实环境更加真实。
文物全景交互式控制的范围通常是在720°(x和y两个维度的360°),因此可以全方位细致地观摩文物,这对那些不能触碰的珍贵文物有积极的展示补充作用。文物的全景图片可以通过高密度角度的序列图片生成,也可以是高质量的三维建模渲染图片。这种形式既可以用于展厅现场控制以作为真实文物展示的补充部分,又可以通过网络展示以替代文物二维图片展示的不足。
数字幻影成像装置的主体部分是装置,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不一,设计通常都是巧妙、有创造性、耐人寻味的。究其原因,则在于装置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先进性和自由性,在对传播内容本质进行揭示的过程中又具有强烈的趣味性,现在再配合数字技术手段,就更具有时代吸引力了。例如深圳博物馆新馆的证券交易所幻影成像装置,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装置通过多层玻璃折射平面影像(分了图层的单人影像),形成多层次的影像幻象,并通过底层图作为最终背影,使场景呈现较为立体的空间层次,很有现场感。
主题性综合媒体展示其性质也是属于新媒体的一种,通常是某个主题展览的核心部分,是围绕某个文化主题所进行的展示策划,以达到强烈吸引观众对其文化遗产关注和认知的目的。这种形式的设计通常是运用多种媒体、多种技术呈现某个历史状态或某种文明。例如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举办的“神秘的王朝——玛雅文明展”,工作人员在4000张摄影、测量图纸、地图以及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玛雅的虚拟空间,并由日本著名的演员扮演“国王”、“天文学者”、“考古学家”等角色,使展期中的12万观众通过虚拟现实与表演艺术,亲身体验了玛雅文化。
2 科学树立文化遗产网络数字信息建设思路。
目前,国内大部分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单位所设计的网站明显有两种思路:一是为完成建设任务而进行的设计,相关的文化遗产内容展示非常粗略,通常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特征)为框架的少量文字+图片介绍;二是网站的定位,大多是以保护和宣传单位为宣传重心,文化遗产原本的信息展示则很少。这样的建设思路直接导致文化资源为全社会共享的目的无法实现。
对文化遗产的网络建设,在目前的条件下,至少应有两种不同的建设思路:一是图像资料的收集与展示(在广度上展示信息);一是对单项艺术作品的深入研究,以至可以延伸到当时的文化体态和其他文遗作品(在深度上介绍信息)。这两种定位可以综合地体现在一个站点中,也可以根据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单位的信息特点,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对网站进行设计。当然,无论是怎样的选择,都必须是在对文化遗产内容有深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文化遗产的信息特点来设计数据收集方式、框架结构、媒体选择、演示方式、交互方式等内容。
nlc202309030102
3 以严谨的文化遗产信息传播态度推动文化遗产主题游戏研发和创新。
以文化遗产内容为主题的数字游戏,让人们更有发现的快乐。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每个文明阶段、人物事件、文化内容、民族故事,都会让游戏策划的主题异彩纷呈。无论是在线多人游戏,还是单机单关游戏,只要具有良好的游戏机制和游戏性,传播的文化遗产信息内容就能实现良好的学习性。
对游戏产业来讲,以文化遗产内容为主题策划游戏,不但会带来游戏的品质提升,形成新的消费点和盈利点,实现游戏产业发展的新路标,更重要的是,游戏的形式会使文化遗产知识和信息被更有广度和深度地传播。游戏产业的主要消费人群——青少年,同时也是文化遗产知识传播的主要对象。作为用户,他们人数众多,知识吸收力强,随着游戏的深入,需要掌握更全面的文化遗产背景知识和对人物事件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把握游戏进程,这就会在无形中促成了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知识的了解和研究兴趣。例如,法国文化特色的战略探险游戏《太阳王宫殿的阴谋》,以1685年路易十四时代的凡尔赛宫为背景,利用3D和虚拟漫游技术再现了当时的宫殿建筑、家具、油画作品、工艺品、30多个生活在宫殿中的人物、音乐等,加上游戏中的地图、文献等辅助功能,让青少年在寻宝探秘的同时了解了法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
当然,众多的游戏公司已经认识到了此类游戏的市场前景,目前市面上的历史策略游戏也举不胜数,但在游戏的策划和设计中却普遍存在一个仅仅考虑市场营销的问题,极少准确地去展示和传播文化遗产信息,有时甚至与之背道而驰。因此,这些游戏无论怎样精彩和吸引,也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历史文化遗产游戏。只有基于文化遗产信息被准确传播和展示这一前提,只有在游戏策划中关注文化遗产信息的真实性和知识深度问题,游戏这种形式才能完美而有效地与文化遗产信息相结合、相促动。因此,以严谨的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的态度推动文化遗产主题游戏的研发和创新,才是我们目前工作的重点。
二 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一)专业人力资源缺乏
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领域,缺乏数字设计、网络建设、传播与心理、交互行为研究的新媒体人才;而在新媒体艺术设计领域,缺少甚至没有人文历史研究方面的专业人员。这样,在文化遗产和数字技术之间,造成了一种因各自缺位而形成的人才断层,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数字技术不能在学术层面对文化遗产进行传播,也就缺乏了对应文化遗产信息特点和传播需要的独特设计。
如何解决人文和科技方面人力资源的互补、融合和组合问题,是各级政府、文化部门、教育部门急待研究和行动的工作。目前在满足这一需要的人才培养尚不能到位的情况下,只能首先做到对两方面专业人才怎样磨合、互补、有效合作的研究。
二)数字信息设计、运用中“度”的把握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的影响
在文化遗产信息内容的研究和数字创作的过程中,会存在过分人文专业化所导致的传播阻隔问题,也会存在过分追求娱乐化、趣味性而产生对文化遗产价值的消解和损害问题,这都是我们在实施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时需要特别警惕的。造成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其实还是前一个问题,即研究文化遗产资源的专业人员不熟悉数字传播的原理和特色,专业习惯思维和专业表达让文化遗产信息在传播层面造成与受众的疏离,同时,新媒体艺术创作人员不熟悉文化遗产丰富深厚的内涵和优势,往往会顺应商业和普通公众的娱乐性浅层需求,不但不能把深厚的文博知识丰满地传达给受众,甚至造成对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因此,怎样在文化遗产数字设计工作中衡量是否过度,是研究课题中的一个新方向。
数字信息的过度应用,也会给展览、旅游等产业带来负面问题。在传统文物展示场所、文化遗产遗址、文化社区和保护区,观众(游客)搜寻的目标有可能不再是文化遗产信息而是数字设备,更有可能造成观众(游客)在观光游览时对数字形式和设备的极度依赖,其代价就是造成观众(游客)与文化历史资源产生分割,与展览或旅游项目的最终目标背道而驰。
三)关于真实性的问题
在数字媒体领域谈“真实”,我们都知道,其实是个假命题,但此处谈到的真实性问题,是在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的范围内,数字信息所呈现出来的信息真实的程度问题。数字信息所呈现出来的文化遗产信息真实必须厘清一条思路,即文化遗产数字信息传播项目的目的和观念。
在面对一个文化遗产传播项目时,传播者和创作人员的传播目的是娱乐大众、符合现代审美,还是记录和还原文化真实,这会直接导致项目所呈现的样式和效果的不同。对于文化遗产研究者和多数大众来说,真实的文化遗产信息才是他们所关心的,这是基于研究成果的呈现、文化传播的意义、教育的目的等多种方面考虑的综合结论。当然,娱乐大众、符合现代审美也不一定会与传播真实信息这一目的背道而驰,一个优秀的策划项目完全可以弥补它们之间的裂痕,只需要找到科学的研究和传播方法。当然,也许还有一个因素会影响到真实性的呈现,这就是新媒体艺术表达的水平(包括技术水平和设计水平)。表达水平的差异,也会直接导致传播结果的大不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发展报告(2017)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
我国“非物质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状况令人堪忧。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经常可见。
二、法律法规建设的进程不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相适应。由于保护工作仍未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与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得到系统性解决。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以及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训等工作相对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三、一些地方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地区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倾向,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篡改民俗艺术,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四、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工作落实不到位。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基本不能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合性、多部门协作性、专业性、广泛性、长期性要求。一些具体工作人员,甚至有的分管领导和专家小组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理解不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判标准把握不准确。
五、政府投入不足,普查、抢救、保护经费严重缺乏。许多地方连基本的普查工作经费尚且不足,更谈不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
六、宣传不足,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被认为是文化部门一家之事,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
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
一、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将普查摸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统一部署、有序进行。要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地区、分类别制订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要通过制定评审标准并经过科学认定,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同级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组织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真伪。经各级政府授权的有关单位可以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并予以妥善保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流出境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也要予以保护,对已被确定为文物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的活动。
五、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由文化部牵头,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行政部门与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同时,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
六、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
店 埠 学 区 中 心 学 校三(1)班王菁
这个星期三,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期待已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园,那里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
一进门,我们先观赏了音乐喷泉,那美丽的喷泉,随着音乐的旋律开始跳舞,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如漫天的雨帘,似九天的飞瀑,气势壮观,美丽极了。
看完了这些,导游又把我们带到马戏团,一进门黑漆漆的,伸手不见五指,我有些害怕,等我坐好了位置,表演也开始了,刚开始就表演空中飞人,只见两位叔叔在空中紧抓竿子,从这头荡到那头,惊心动魄的一幕,真惊险呀!
紧接着我们观看了飞车、大马戏、斗鸡表演,最有趣的就是赛狗,三只狗为一组,打开狗笼,狗们就飞一般地追着一个夹着烤肠的引子狂跑400米,先到的那只就是小组冠军,可以进入决赛。我最看好的是1号身着白色背心的大黄狗,在同学们的叫喊声中如脱缰的战马,冲在最前。整场表演美轮美奂、精彩绝伦、让人叹为观止!
本世纪初叶, 西方与发达国家的物质生产达到了极大的繁荣后, 充实的物质生活并没有给人们带来精神上富有与充实, 相反, 机械化的大生产, 都市化的高节奏使人卷入身不由己的机械生活方式中, 金钱与物质带来的精神上的压抑与灾难,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化、人与自然的疏远, 人的本性被扭曲、变形。在现代文明的异化作用下, 人对生命的意义充满怀疑与困惑。他们开始把眼光从未来转向遥远的过去, 向荒蛮的世界中去寻找未被现代化文明侵蚀、异化的原始主宰与生命的力量, 向传统文化中寻求艺术的渊源与活力。从民间美术中, 他们看到了真诚、执着、质朴、自然的感受, 看到了人类健康精神世界的体现。它似乎使人回到绚丽的远古时代, 故地的乡土本色, 唤起人类童年的回忆, 还给人失落的根基。这种返朴归真的力量, 既是对人类生命的大彻大悟, 又是对被现代文明异化的心灵的安抚。那些艺术的崇拜者们, 在冲破一切“传统”“规范”, 陷入失重状态的同时, 又从民间艺术中发现更加纯真和强有力的艺术语言——语言信息 (1) 、本能。民间美术对生命意思的表达, 体现了人类本能的生理
和心理倾向, 它比现代艺术似乎更加符合人性自然发展的规律, 它一旦被现代人用现代的眼光所选择, 便引导出一种原发的生命驱动力, 在艺术家的心目中现代文明的精神荒芜, 只有回到一个相对自然状态才能避免, 清除“异化”的最好途径是人的返朴归真, 追回失去的本能, 恢复人类精神之本。艺术只有依托这种生命中最神圣的要素——本能, 才能是最真实的, 才能找到自我与世界的一致, 从而获得对自我的认识与实现。现在一些国家的象征图象及一些现代艺术品大都是从远古的“图腾”继承演化而来的, 而“图”是国家之意, “腾”是合婚之意, “图腾”一词也就是具有“婚姻繁殖的标志的图象”的含义, 其总体意义即为民族的血缘标志。它从血缘上凝聚族人的精神, 从而形成强大统一的集体意志的自我实现。信息 (2) 、重构与自信。民间美术是以主体的认知方式和群体意识为主导的意念符号, 它在民俗活动的传承中, 从内容到形式都被一种无形的构造力量规范下来, 对于民间美术来说, 这无疑是被一种枷锁, 但对于处在同一个文化背景下的现代艺术家来说, 却是一番全新的世界。它不同于人们所熟悉并力图抛弃的“模仿”与“再现”, 它没有完整的“精美”, 迷人的“优美”, 理想的“壮美”, 而只是用最粗拙直率的方式去表达主体对客体的认知与体验, 通过简化与抽象的手段实现对世界的重新构造。在造型上, 它无拘无束, 任意取舍, 大胆变形。在构图上, 也不遵循正规正统文人画的“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的传统规范, 而是铺天盖地满幅而来, 在几乎不留空白的“实在”与“饱满”中, 体现创作者的充实与自信。在空间处理上, 常仰俯地把自然展现在一个自由的平面上, 有如在大自然中游心在玄, 又恰以神来之笔, 偶成妙品。这种对自然的重构意识, 奇妙的表现力量与无法言传的灵性正是现代艺术家及现代展示苦于追求并力图表现的东西。信息 (3) 、陌生——神奇。当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半叶时, 艺术进入了另一个全新阶段——后现代主义阶段。在后现代意识中。生命被视为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 生命力的表现需要一定复杂的环境与一定程度的刺激, 渗透一切文化, 抛弃一切传统追求多样, 新奇、寻求刺激, 成为这一时期的艺术时尚。东方古老文化中的世俗生活和长期被埋没的民间美术,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现代人心目中, 是一个完全生疏的奇特世界, 这种生疏感在人的心理上产生偏离与刺激作用, 它将人潜在的内心深处的激情诱发出来, 冲破现代人平淡、麻木的精神状态, 使生命充满生机。
与西方发达国家遥遥相对的中国, 正处在革命开放的历史转折中, 人们从被打开的国门中看到了世界, 竭力摆脱束缚民族千年的封建文化枷锁, 寻找走向世界的机遇。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冲击, 中国人正在面临一场命运的抉择, 人们在挣脱封建文化异化作用的同时, 是否又要重蹈西方人已经历过的现代文明的异化通路?一种文化失落后, 另一种文化是起死回生的良药, 还是新的灾难?在理想紊乱模糊与困惑面前, 一批艺术家在重新审视, 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 力图寻找一个全新的稳定的文化汇合点, 寻找民族的基源。他们在吸取西方文化营养, 捕捉时代的闪光兴奋点的同时, 又回转头来, 与自己力图摆脱的文化相比较, 他们惊喜地发现, 在这从未被人正视过的民间美术中, 蕴藏着民族文化的精灵, 那些不以自然再现为自足的简体化、抽象化、理想化的形象与色彩, 带着一股纯真炽热的情感扑面而来, 撞击着人们的心灵。它似乎带有现代艺术所流行的表现性, 那些毫无技术上装模作样, 故弄玄虚的真诚、质朴的艺术风貌, 似乎迎合了现代艺术所寻求的变现手法和随意性, 那些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变体造型与高纯度的纷乱色彩被协调在一个饱满稳定的图形中, 这似乎又符合现代构成的原理。民间美术在中国人眼中的复苏, 是人们在进行中西文化比较后, 从另一个角度对重新认识的结果。但是, 无论从那一个角度来看, 都共同表现为一种文化回归意识, 这种回归意识不是向其原有文化圈的回归, 而是向人类文化深层意识中寻找生命动力的回归, 不是对自身文化的自我陶醉, 而是站在历史的俯视角度, 用寻找民族文化真正的基源的眼光去审视, 也不都是对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的猎奇与玩味, 而是对艺术真谛的深层探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a.口头传统和表述;
b.表演艺术;
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类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科技不断更新的社会里,古老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退,以戏曲为例,60年间,传统剧种损失了1/3;消失的舞蹈类遗产20多年来超过当时统计总量的1/3,其中河北、山西两省已有近2/3的传统舞蹈失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推荐阅读:
文化遗产特征09-21
文化景观遗产论文09-26
文化遗产日方案12-18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11-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07-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10-03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11-03
文化遗产日主持词12-20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主持词05-25
朔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