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共9篇)

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 篇1

摘要: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客家文化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和返本追源的气质。客家文化的内容包括:历史文物遗迹、方言文化教育、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风水文化和民间文艺等。

关键词:客家文化 起源 特征 传承与发展

客家文化根植于河洛文化,肇因于移民生活,因而在语言、信仰、民俗、民居建筑等诸文化要素上,客家人既继承了中原古文化的精华,又在新的环境里创造丰富了它,从而使它嬗变成了一种内有自己特色的新文化——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广义的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客家人自身中,在客家人求生存、争发展奋斗过程中,长期创造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被客家人认同和接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客家话、客家风俗、生活习惯、客家人的性格、气质、心态、思想、观念、意识及它们的载体;客家人物特别是众多的客家精英、客家建筑、装饰、客家妇女的服饰、艺术品、客家文艺,各类客家文献资料等等,都是客家文化的具体体现。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

一、客家文化的起源:

2007年08月河南省洛阳偃师市被确认为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地 是客家文化源头。8月20日在偃师市结束的“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国际学术研讨会确认,客家先民首次大规模南迁纪念地在河南省偃师市。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一千多年来,他们从中原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外各地。参加研讨会的代表们认为,客家的第一次迁徙发生在东晋年间,位于河洛之间的汉魏洛阳故城为当时的国都,正是客家人的根之所在。客家先民首次南迁纪念地的标志性景观遗存多集中在偃师市,以偃师市为中心的伊洛平原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区,因此是客家文化的源头。

研讨会上,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授予偃师市“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地”纪念性称号,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向偃师市赠予“主体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圣地”牌匾。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换句话说,没有客家群体,就不会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没有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客家群体也是不可能具有那么强在的生命力,以至于经过数百上千年之久,还能维系到现在。

客家民系分布很广,其中粤闽赣边三角地区是其主要聚居地,在国外以东南亚为主。据学术界估计,客家人现约 有4000至5000万左右。客家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移民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为什么说它是地域性文化呢?因为这种文化的产生有非常明确的地域范围,它只产生于赣、闽、粤三角地区,而不产生于其它地方。

二、客家文化的特征:

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概括起来,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质朴无华的风格;

二、务实避虚的精神;

三、反本追远的气质。第一、质朴无华的风格

大本营地区简单、小规模的农业耕作,使客家人的现实生活只能停留在比较简单的、粗放的、低下的状态。“山多田少,树艺无方。土地所出,不给食用。走上川,越重洋,离了井,背父母,以蕲补救。未及成童,既为游子,比比皆是”(民国《大埔县志》)。这是很多客家人所经历的共同生活。尚“简”崇“拙”,贬“奢”抑“侈”,长期以来不仅成为客家人固执的生活态度,而且发展成为他们持久、强劲的人生理念和审美时尚。如“岁时燕享不废,亦鲜兢于汰奢。少长服饰尚新,未尝流乎侈潜”、“质直好俭,不务浮靡”、“民性质直,气习劲毅”;再如“冠婚丧祭尚俭,居服饮食器用不求华侈”、“民善治生有勤俭风,士知务学无浮靡习”;又如“齐民居不求华,服不求侈,饮食不求异,器用不求奇。”在客家地区,从日常的饮食起居,到年节岁时,大到民居建筑,小到衣着物用,无不流露出这种崇拙尚简的风骨。客家人尚简崇拙的审美意识,在客家妇女身上得到了典型的体现。“日暮女郎来打水,长裙赤脚鬓堆鸦”、“早出勤劳暮始还,任它风日冒云鬓。过客莫嫌容貌丑,须知妾不尚红颜。”在客家地区流传的诗句中体现出客家妇女这种审美观念。第二、务实避虚的精神

客家人很喜欢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们认为,说空话无补于事,做实事必有收获。“随分耕锄收地利,他时饱暖谢苍天”、“百般武艺,不值锄头落地”,这是客家地区流传的歌谣,反映了客家人求真务实的精神。“士耻虚务实,鲜以标榜为事”,即便是大本营地区的传统士大夫和文人学士,也崇尚这种求真务实的为人处世态度。这种根植于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务实精神,不仅体现在客家人的现实生活中,而且还牢固地植根于客家人的深层意识之内。

第三、反本追远的气质

客家人有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这种由反本追祖而产生的浓厚的历史意识,使客家地区的各种文化事象,无不带有古风和古意。有人把神州赤县各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作了比较,并生动地描述:比起吴越文化的新潮、中原文化的沉勇、荆湘文化的神秘来,客家文化执著的是一种民族历史的深沉和凝重。它没有吴越的灵秀,没有中原的雄浑,也没有荆楚的浪漫,但却熔铸了民族文化的历史纵深感,凝炼了民族历史遗产的博大气派和精深气质。

“乡土情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浸染“乡土情结”的客家文化更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里,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对自己的乡土有无限的眷恋之情。不少客家人,远离乡土数十载,尽管儿时生活是那么贫困,但对故土的思念又是那么甜蜜。乡土情结,灌注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渗透在客家文化之中。

迁徙,背井离乡,翻山越岭,漂洋过海,念念不忘的是故乡的土地和亲人。客家人一次又一次的辗转迁徙是被迫的,被迫离开家乡、失去家乡故土的人,怎能不更懂得家乡故土的可爱呢?怎能不更珍惜乡土情谊呢?

反映乡土情调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在客家传统文化中,反映乡土情调的莫过于客家山歌。俗语云,“客家山歌特出名”、“客家山歌松口(地名,谐“从口”)出。”这种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歌使人顿生思乡怀乡之情,在中国民歌中独树一帜。客家山歌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学百花园中一朵色彩艳丽的奇葩,也是东方诗歌大园里出类拔萃的妙诗。客家山歌是客家地区民间文学的瑰宝。它直接从人民群众中产生,尽情抒写客家人的生产与生活、欢乐与忧愁,情深景真,质朴优美,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千百年来,客家山歌广泛而持久地在客家人聚居地流传,魅力常在,青春永葆,表现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除了客家山歌外,还有广东汉剧、采茶戏、花朝戏、提线木偶戏和山歌剧等地方戏剧。这些地方戏剧,除汉剧外,都用客家方言演唱,曲调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客家传统文化中,流传最广,浅显易懂,客味特浓的是民间谚语。尤其是那些怀乡思亲的谚语,更让人铭刻在心。如:“命长不怕家乡远”、“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只要人情好,食蕃薯汤也甘甜”……具有乡土气息的民间雕刻、绘画、民间工艺品和风味小吃,都浸染着浓浓的乡土情谊。

三、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据客家学奠基人罗香林教授研究,历史上,客家先民自中原流寓闽粤赣交界地区,在历经关山、转徙万里的南迁过程中,与古越族后裔畲、瑶等土著居民杂处,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吸纳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活水,创造出一支与中原文化相通、又具南方特色的文化,汇成了蔚为壮观的地方文化,亦称为“客家文化”。

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是中原古文化的延伸和扩展,是维系客家民族民系的基础。客家文化已从各个层面、各种形式、各种渠道渗透在客家人的生活之中,它既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又不断在传承中融合,在融合中新生,在新生中发展,体现着现实和时代的风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流是纯客家县,孕育客家文化。清流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清流客家人民的骄傲。现实表明,客家民族不仅分布极广,而且在长期的生活和斗争中形成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爱国爱乡,对祖籍地有深厚感情等优良传统,它包蕴了清流客家人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深刻地揭示了清流客家历史演变的进程,以其独特杰出的成就享誉中华,在中华文化史上建树了不朽功绩。

由此可见,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交响乐中的动人乐章,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束奇葩。为此,我们要加强客家文化研究,对这些优良传统和客家精神进行不断挖掘、继承和发扬,为祖国的繁荣和客家文化的发展作出努力。文献简索:

1、客家学奠基人罗香林教授的研究 2、2007年08月河南省洛阳偃师市的“客家先民首次 南迁出发地”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结果

3、民国《大埔县志》

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 篇2

关键词:职业中学,德育工作,班级管理,文化建设

所谓班级文化, 就是指在班主任的指导下, 班级师生通过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 创设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

1 注重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夯实校园文化建设基础

班级品格影响学生品格, 我班以“净化心灵”为目的, 着力建设“向上班级”, 使班级成为感化人、陶冶人、濡染人、激扬人的地方, 实现“学有所化”“以文化人”。

走进书声朗朗的教室、整齐洁净的寝室, 处处孕育着班级的智慧与理想。教室、寝室墙壁悬挂张贴着名人、伟人画像、名言警句, 教室的板报、壁报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每一扇门窗、每一角落都是一个“教育的潜在课堂”。得体醒目的标语是班级师生文化观念、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 教室左侧《走出校门一步, 肩负学校荣辱》、教室右侧《四问自己》《六学六做》《师生宣誓誓词》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思想标尺, 时刻在鼓励着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共同维护良好的校园环境。教室的一角因地制宜地设有展示学生个性和优点的栏目, 如评优栏、作品展示栏、公告栏、学习园地等等, 并定期更换, 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培养了生机勃勃的班风。

2 注重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激发班级文化建设潜力

班级制度文化是校园内外社会关系的反映, 是全体学生共同的行为准则。从班委干部到普通学生, 人人职责明确;从班干部团干部到各科课代表, 处处权责分明;从实习实训到礼仪交往, 事事有章可循。通过制度建设, 有利于促进、支持和鼓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共同价值标准的形成, 最终体现了一个健康向上的班级理念。

我班依据服装专业特点, 建立了与校风、教风、学风相一致的, 体现班级特色的班风班规——“一针一线, 时尚在线”。遵循在环境中陶冶, 在实践中体验, 在教育中引导, 在管理中强化, 在日常中养成, 在行动中提高的原则, 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养成严谨务实的生活态度, 在专业创作中构建时尚、健康、乐观的生活观念, 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培养了生机勃勃的班风。

在班级制度建设的基础上, 我班特别注重人文关怀, 无论对人还是对事都显现出一个“真”字, 因为“真情造就发展”是我工作的座右铭;对每一个学生, 都一视同仁, 处处体现出“宽容、帮助和关心”的氛围, 切实体现了“以师生为本”的新理念。多年来, 我班的管理办法逐渐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全:班级的管理办法是全方位的, 既有班委管理办法、个人综合评分办法;又有活动管理办法、寝室管理办法;既有学习方面的管理办法, 又有交友细则等对外关系方面的管理办法;既有约束性管理办法, 又有引导、激励性管理办法。做到事事有章可循。

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 操作性强。如评价学生管理办法采取自评与他评、多向评价的办法, 采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 逐步建立起发展性评价管理办法, 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让学生的成长得到科学评价。

三是严:纪律严明, 赏罚分明。在管理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了解和掌握各项管理办法, 明白自己的责任、义务、权利, 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3 注重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提升班级文化建设境界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的核心, 它产生于班级自身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强化, 是班级的灵魂, 也是影响学生生活, 使一个学校区别于学校其他学生最本质的东西。以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为载体, 创新学生管理模式, 在“一针一线, 时尚在线”的精神引领下,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不济时, 迎头赶上;遭遇不平时, 乐观向上;生活安逸时, 激流勇上的积极观念, 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

3.1 认真实施“活动育德工程”

重点开展德育常规管理活动、主题班会活动、学月主题活动、周末文化活动, 着重培养以学生学习、思维、解决问题、团队合作、交流沟通和职业道德的通用能力, 实现活动育德、活动启智、活动健体的目的。开展好“校企互动月”“文明月”“植树节”“感恩月”“劳动月”“创业月”“协作月”“爱国月”“体育节”“艺技节”和“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习书法”活动。

3.2 强化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活动

深入开展“四问”自己活动:我忘记我来自哪里了吗?我忘记自己的使命了吗?我忘记学校对我的要求了吗?我今天进步了吗?利用班会课开展“感恩教育”, 让学生的思想意识得到启发和深化。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互联网和手机, 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经常开展专题讲座, 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有力提升学生思想境界,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3 积极探索学生管理模式

制定“模拟员工手册”, 确保学生人手一册, 促进学生了解企业;实行企业和班级对应管理制度, 实现“一班一期一企”的模拟办法, 把企业管理模式引入学校, 通过企业管理制度约束学生, 使企业先进文化走进班级。开展模拟招聘、“双选会”等活动, 通过企业氛围感染学生, 让学生真正融入企业。

参考文献

[1]万明春, 陶元红.班主任工作规范与技能[M].重庆出版社, 2011.

[2]刘品.班级文化建设浅谈[Z].233网校论文中心, 2011.

维也纳丰富多彩的夏季文化生活 篇3

维也纳市政府大楼前的消夏活动

维也纳市政府大楼前面有个很大的广场,每年六月下旬维也纳市政府便在九十九米高的市政府大楼前搭起一块巨型银幕。在银幕前用数千把硬木和塑料座椅排成一个半弧形的观众席,巨大的全息投影机安放在观众席后面,立体声音箱环绕整个放映场地,观众可以随便出入,不收门票。维也纳由于纬度高再加上实行夏时制,晚上大约八点多钟天才暗下来,这时电影晚会的主持人便出现在银幕前,用德、英、法三种语言向观众致意并介绍今晚放映的节目。节目大多数为音乐会和歌剧的演出实况,其中既有卡拉扬、穆替、祖宾·梅塔、小泽征尔等世界著名指挥执棒的音乐会,也有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演出的古典歌剧以及其他著名歌剧院和乐团演奏的交响乐、轻歌剧和芭蕾舞等。电影晚会一般不超过两个小时。整个夏季放映的电影节目预先就安排好了,并且免费赠送印制精美的节目单。每天维也纳的各家日报还刊登当日电影晚会开演的时间和演出内容,供市民选择。广场的另一端则是夜市小吃摊,挂着各国国旗的小木屋星罗棋布地撒满广场。这里既能品尝到中国炒面、土耳其烤肉、意大利匹萨饼,也能吃到德国烤肠、泰国米粉、日本寿司等。

盛夏期间,许多维也纳人下班后便约朋携友来这里品尝各国的风味小吃。他们看完电影再饮上一扎维也纳鲜啤酒或一杯奥地利白葡萄酒,顿感暑意消散。于是维也纳市政府大楼前的广场自然就成了维也纳市民们和各国游客消夏的好去处。据了解,维也纳市政府正是通过收取小吃摊上的摊位税来补贴免费电影晚会,做到不赚也不赔。

2014年的夏天格外炎热。维也纳市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市民和游客前来消夏,今年特意有所创新。在放映露天电影的同时,他们也邀请各国艺术家前来献艺。以著名表演艺术家姜昆为领队的中国艺术家代表团应邀于7月23日晚在露天大舞台上表演了中国舞蹈、民歌、杂技、小品和相声等节目。中国艺术家的精彩演出受到了奥地利观众和各国游客的热烈欢迎,也使他们有机会零距离接触中国文化和曲艺。特别是女歌唱家殷秀梅演唱的《我爱你中国》、女歌唱家程桂兰演唱的《茉莉花》以及著名杂技演员刘全利表演的杂技小品《摆橱窗》,感动了无数的维也纳观众和海外华人。许多维也纳市民纷纷在网上建议,要把每年7月23日定为维也纳中国夏季艺术节,以便他们能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中国文化和艺术,有更多的机会欣赏到中国艺术家的风采。

维也纳的露天音乐会

每年7月和8月也是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维也纳大众歌剧院、维也纳城堡话剧院进行内部维修的季节。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的维也纳爱乐乐团也移师萨尔茨堡音乐节。为了填补这个演出空档,维也纳室内歌剧院在原奥地利皇帝的夏宫“美泉宫”的大草坪上搭起了露天舞台,专门上演奥地利天才音乐家莫扎特的经典歌剧《魔笛》、《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等。这些经典剧目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观众。由于露天舞台不受场地空间的限制,导演和演员可任意发挥,所以每次演出的舞美、灯光、音响和服装都不一样,每年都花样翻新,独出心裁。特别在演出结束时,布满天际的焰火和礼花更给观众带来了无限的喜悦和欢乐。

此外,在维也纳市内各个音乐厅和咖啡厅里还活跃着许多专门演奏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的乐队。其中最出色的要算维也纳市中心城市公园的露天音乐会了。据说小约翰·施特劳斯生前就在这里指挥乐队演奏他谱写的 《华尔兹圆舞曲》和《波尔卡舞曲》,从而使得这座公园举世闻名。二十世纪初维也纳市政府就在公园内修建了一座小约翰·施特劳斯立像和纪念碑,使它成为维也纳城市的象征和地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城市公园将小约翰·施特劳斯立像刷成金色。如今这位金色的约翰·施特劳斯仍身着燕尾服,一手持琴,一手拉弓,左脚向前迈出半步做指挥演奏状。在他身后是一座半圆型的白色大理石拱门纪念碑。 碑上雕刻有16名腾云驾雾的青年和儿童,他们手拉手,头顶头组成了一个圆环,众星拱月似地围着小约翰·施特劳斯。他们似乎踏着施特劳斯小提琴上拉出的优美旋律在翩翩起舞。施特劳斯雕像前花坛里种植的串红花和白菊花组成五线谱的高低音符,让游客再次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维也纳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之都、音乐之城。每年夏天,维也纳施特劳斯乐队就在这里举行露天音乐会。每当夜幕降临时,公园内露天音乐场地便座无虚席。观众在聆听施特劳斯美妙圆舞曲的同时,还能品尝到一杯风味独特的奥地利香槟酒,随着《蓝色多瑙河》的优美旋律还能欣赏到风格独具的维也纳芭蕾舞。为了更多地招引游客,维也纳各个乐队都聘用夏季打工的大学生,让他们穿上十七或十八世纪维也纳的宫廷服装,头戴贵族假发在各个旅游点推销各场音乐会门票。在夕阳的照耀下,鲜艳的巴洛克服饰衬托着古色古香的宫殿和城堡使各国游客恍惚有隔世穿越之感。

博物馆的消夏高招

夏季在维也纳去博物馆和美术馆参观也是个消夏的好方法。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维也纳阿贝提纳版画收藏馆、维也纳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私营的维也纳列支敦士登绘画馆、维也纳利奥波德当代艺术博物馆全都开足了空调,把温度控制在22度至24度之内,使观众及游客在参观时倍感舒适。维也纳“利奥波德当代艺术博物馆”曾在夏天举办了主题为“真实裸体?的绘画艺术展。古斯塔夫·克里姆特、艾贡·希勒和奥斯卡·柯柯施卡等绘画大师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所创作的“维也纳青春派”绘画精品让观众大饱眼福。但由于维也纳天气炎热,前来参观的人寥寥无几。维也纳“利奥波德当代艺术博物馆”突然奇招,刊登广告称,如观众穿泳装或不穿衣服可以免费参观画展。如当天气温超过30度,着装较少的观众也可以免费参观。因此第二天来了50多人,他们大多是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和学习艺术的大学生以及一些慕名而来的观众。他们10点前就在博物馆门口等待并开始脱衣服。但大家都不好意思脱光,人们至少都穿着游泳短裤和比基尼游泳衣。仅有数位观众应摄影师的要求脱掉泳衣、泳裤在克里姆特的绘画《裸体真相》前摆出姿势照相。据说,策划者为说服馆长举办这次活动颇费了周折。但为弥补夏日观众的稀缺,该馆与维也纳媒体通力合作,还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维也纳“美景宫”是奥地利国家美术馆所在地。为了让更多的观众和游客前来参观,2014年夏天也推出了自己的特别节目:直面国家美术馆对古代绘画进行修复。据奥地利国家美术馆馆长胡斯兰女士介绍,今夏进行修复的祭坛画绘制于1490年。奥地利联邦文物局科研中心、维也纳美术学院、德国达姆施塔特大学、汉堡大学的专家们先用光学以及显微仪器对这八幅古画进行彻底的检查,再用紫外线和红外线仪器进行定位观察,然后再逐步进行维护和修复。对修复古代绘画感兴趣的观众可以在网上报名,申请到现场观看专家工作。这样既满足了许多观众直观修复古代绘画的愿望,同时也以一种全新的文化享受度过炎热的夏天,真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丰富多彩的民众文化活动

维也纳市共有二十三个区。为了丰富各区民众的夏季文化生活,维也纳市政府每年都出资与维也纳音乐大学合作举办维也纳音乐艺术节。演出地点分布在各个区内,几乎每个区都安排有一场大学生音乐会。为了避免雷同与单调,维也纳音乐大学除了举办奥地利大学生音乐会外,还积极与各国驻奥地利使馆联系,通过使馆文化处组织在维也纳音乐大学和其他艺术院校留学进修的本国学生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音乐会的场地由各区区政府免费提供,维也纳音乐大学给参加演出的同学一点象征性的报酬。使馆文化官员出面做音乐会主持人。维也纳市政府和区政府官员以及奥地利友好人士也都出席观看。异国情调的音乐会总是能吸引大批热爱音乐的维也纳观众。

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在夏天也多次举办小型中国民族音乐会。中国大陆和台湾留学生同台演出,他们用琵琶、二胡、扬琴、古筝、竹笛和葫芦丝演奏的音乐节目深深地吸引了维也纳的观众。演出结束后他们纷纷围住中国留学生问个不停,其激动和兴奋的表情使在场的中国外交官也倍受感动。维也纳市政府这种少花钱多办事、丰富民众夏季文化生活、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做法,的确值得学习和借鉴。

作者系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原文化参赞、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现任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常务理事

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 篇4

小学三年级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丰富多彩的剪纸

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项中国传统文化——剪纸。

剪纸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

 

 

 

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合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 剪纸可以剪出各种样式,有人、有小狗还有字······妈妈对我说过,有个老奶奶剪了一条几十米长的龙;让人想不到的是,有的人还能剪出一个故事。我想:咱中国人真了不起,能剪出这么多样式的剪纸。

咱们中国人都喜欢剪纸、都热爱剪纸,剪出来也非常好看。你作为一个中国人,是不是很自豪?

小学三年级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是不是对同学们有所帮助呢?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祝大家学业有成。

相关推荐:

小学三年级描绘感恩的作文:用行动报答母亲

小学三年级描绘感恩的作文:24孝的故事

《多彩的上海文化》说课稿 篇5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初步了解上海的文化具有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特点,为上海文化的多彩而自豪;

2.初步懂得拥有开放的胸怀、善于取人之长能促进文化的繁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上海的文化具有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特点。

通过对本课教材的读解,并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我设计了三个层次逐渐递进的活动,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活动一、感受上海文化的多彩

该活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首先,教师出示一组“烟花”的照片,问学生:美不美?想知道在哪儿拍的吗?以此引出这是在世纪公园的上海烟花节上拍摄的,在烟花节上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烟花艺术师们汇集上海世纪公园用各自创作的风格独特、绚丽多彩的烟花配上美妙的音乐把上海的夜装点得美丽动人,告诉学生每年的国际音乐烟花节已是上海人民十一黄金周长假期间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了。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说:你知道上海还有哪些文化活动吗?相信学生们会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甚至亲身参与过的文化活动说出来的`。当然由于学生生活圈的范围限制,只能说出一小部分,可能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少。

随后,教师就调动学生说:你们想不想去体验和感受一下更多的上海文化活动吗?然后就带领学生一起进入“漫步上海”,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上海在商业、艺术、教育、体育、娱乐、餐饮、旅游等方面的照片,让学生较为广泛地了解和感受上海文化。看完之后,再引导学生说:刚才看了这么多的文化活动,有些同学也参加过,那就请你结合自己亲身参与的经历谈谈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吧?给予学生同桌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时间进行畅谈。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适当介绍豫园、新天地、南京路、衡山路、七宝古镇、龙舟赛和金山农民画等。

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小结:上海的文化是多姿多彩的,出示课题:多彩的上海文化。我们为多彩的上海文化而感到自豪。

活动二、体会上海文化的特点

该活动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深入探究,获得体验。

首先,教师提问:“上海文化为什么会如此多彩呢”?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适时引导说:那好,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吧!

接着,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组戏剧照片,问学生:你能说说这是哪种戏剧吗?在学生回答时,教师适当简介照片,并提供沪剧、越剧、京剧、评弹、滑稽戏的片断欣赏。然后问学生:你知道这些戏剧都来源于哪里吗?引导学生看书学习,让学生知道上海的许多戏剧都来源于外省市。再引导学生说:你还观看过到上海巡演的外地戏剧吗?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上海以开放的姿态接纳、改造外地戏曲,繁荣了上海舞台,是个南腔北调交汇的大舞台。媒体出示:南北交融。

随后,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组画面:古镇和万国建筑、沪剧滑稽戏和歌剧舞剧、中餐和西餐、小店和商业街、健身和国际比赛、中外电影等。引导学生说:看了这些组合画面,你有什么发现和感受呢?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中西文化在上海和谐交融、共存发展。媒体出示:中西合璧。

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小结:上海的文化特点是南北交融、中西合璧,也正是如此,所以上海的文化是如此多彩而繁荣。

活动三、感悟上海文化的内涵

该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感悟内涵,拓展延伸。

首先,教师给学生出示一组“管乐队”演出的照片,问学生:你们知道照片上是什么活动吗?你知道他们是谁呀?学生会说这是我校小星星铜管乐队在上海音乐厅举办专场演出。教师以此熟悉的话题引导学生去体验西方的管乐艺术被我们中国小朋友也接受了,在学习演奏铜管乐的时候,自己的身心得到了艺术的熏陶,陶冶了自己的情操。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说:无论是现实还是历史,上海在积极学习和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中我们得到了发展,得到了繁荣。其实,这样的事例很多很多,你还能说出一些吗?引导学生读一读书上的“七色光”。教师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随后,师生共同小结:拥有开放的胸怀,善于取人之长,就可以促进文化繁荣。教师引导学生齐读书上“上海人善于学习和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就像滔滔大海接纳涓涓百川”,体验出“海纳百川”的内涵。引导学生作为新一代的上海人,要具有开放的眼光和心怀,做个可爱的上海人,把上海建设得更加繁荣。

最后,布置实践作业。

(1)选择参加上海旅游节、上海国际音乐烟花节等文化娱乐活动,拍张照片,写下感受。

(2)推荐“上海文化观光”站,自主学习,给父母或伙伴介绍一个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 篇6

一是群众性特色。民间特色文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他们的参与完全出于自觉自愿。他们以此为乐、以此为荣, 并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积极参与, 出谋划策、登台竞艺、呐喊助威。总之, 他们热情高涨。例如在丹阳麦溪一带, 流传着农历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文化习俗。

二是区域性特色。民间特色文化有它特有的区域性, 他们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 正如人们所说的“离家三里路, 又是一乡风”。浓厚的地域色彩, 显示出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种地域性特色一旦形成, 就会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固定下来, 溶于社会生活之中。丹阳市导墅镇里庄是闻名遐迩的“篮球之乡”, 该地方农民曾与共和国将军进行过篮球友谊赛, 篮球活动已成为当地农民不可或缺的体育文化活动。

三是特异性特色。这是民间特色文化最为显著的一个特色, 这个特色显示它与其它文化项目的质的区别和联系, 首先是内容上的独领风骚, 它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是这个地区独具代表性的文化活动, 是其它地区的空白;它影响深远广大, 它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是当地群众文化的精华, 在外地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和较高的知名度。

四是自娱自乐特色。人民群众在劳动之余不仅需要休息, 而且还需要娱乐。从某种意义上说, 娱乐是一种更为积极的休息, 它不仅能消除疲劳, 而且还能愉悦身心。因此, 民间特色文化普遍带有自娱自乐性质。例如, 我市皇塘镇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灯阵舞, 频频亮相于皇塘及周边地区, 这支由南建村村民自己组建的文艺团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他们的演出堪称“绝活”, 演职人员有80余人, 表演人物栩栩如生, 演出阵型复杂多变, 有梅花阵、荷花阵、双十字阵等8个阵式, 还穿插些舞蹈和民歌, 观赏性极强, 气氛十分热烈, 深受百姓喜爱。

民间特色文化建设的路子应该在“传统文化加民间优势”这一总体思想的指导下,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文化内容。近几年, 丹阳市通过启动建设“一镇一品”特色文化活动, 来提高城市文化内涵。“一镇一品”即一个乡镇创建一个有地方特色的文艺品牌, 如皇塘镇的农民画、访仙镇的剪纸、吕城镇的戏剧表演、珥陵镇的花键、云阳镇的灯谜等等, 通过活动创建, 民间挖掘整理, 文化结对帮扶, 政府资金投入, 使各个乡镇都找到民间特色的文化项目, 以此为结合点, 大力推动了特色文化的创建, 培育了一批具有地方鲜明风格和个性特色的文化活动。目前, 全市累计创建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个;江苏省特色文化之乡2个;镇江市特色文化之乡5个, 丹阳市特色文化之乡9个。

丹阳市文化馆始终把繁荣文艺创作作为主要任务来加以落实, 群众文艺创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推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由该馆民间采集、采风后创作的丹阳原生态民歌的无伴奏男声组唱《打麦号子》荣获了江苏省第九届“五星工程奖”音乐类金奖第一名, 并角逐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竹鼓笃啷当《老人与大树》根据丹阳民间特色艺术啷当调创作而成, 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啷当曲调获镇江市第三届群众文艺汇演金奖, 在第十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评比中获得银奖。这是该馆业务干部深入乡镇农村, 与当地群众一起发掘民间文化资源, 共同繁荣乡土特色文化结出的丰硕成果。

纵观诸多民间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 笔者认为, 民间特色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认真抓好:

一是抓住领导这个关键, 从实际出发, 精心培植, 努力使本地的传统文化项目重新发出璀璨的光芒, 使民间特色文化更好地为当今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了保护该市30个“非遗”项目, 使刻瓷、雕花天鹅绒、正则绣等优秀民间艺术, 丹阳市政府借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东风, 成立专门领导小组, 出资200万打造了一座“非遗楼”, 使之成为我市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它的建成进一步丰富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

二是抓住各种喜庆节日, 见缝插针, 让民间特色文化不仅大有用武之地, 而且能大展其风采。我国历史悠久, 不仅有许多传统节日, 还约定俗成了一些新型节日, 如我市的黄酒节、眼镜文化节等。建设民间特色文化就是要善于抓住各种节日不放, 大做振兴民间特色文化的文章。在做这种文章的时候, 要特别注意一个“巧”字, 把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和时代性巧妙地溶进传统文化项目中, 使传统文化项目不仅更具艺术魅力, 而且富有时代精神, 以便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 更好地发挥其独特的功能。

三是抓住当地最具影响的文化活动“精雕细刻”, 使之特色更显著、影响更广泛。从总体上说, 群众文化活动的门类很多, 各种项目丰富多彩, 建设民间特色文化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强化强项, 使之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拳头产品”。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注意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诸方面向“拳头产品”倾斜, 保证“拳头产品”的需要。在组织领导、设施建设、社会舆论等方面为“拳头产品”摇旗呐喊, 并努力把这些“拳头产品”与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旅游文化结合起来齐抓共管, 形成声势, 成为人们公认的民间特色文化。

近年来, 我市文化部门围绕丹阳市委提出的“文化之城”建设战略目标, 集思广益, 勇于探索实践, 坚持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作为有效切入点, 引领、滚动、发展全市的群众文化, 送文化、种文化、育文化, 服务基层、服务百姓, 用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自强, 构建起丹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切实把文化惠民工程落到了实处, 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市、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称号。

参考文献

[1]胡天君.区域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浅探[J].东岳论丛, 2011, (10) :118-120.

多彩的藏民族休闲文化 篇7

甘南惬意的香浪节

甘肃的甘南藏区有著名的香浪节。

香浪,藏语意为“采薪”。相传,每年盛夏,拉卜楞寺的僧人外出为自己采伐烧柴时,因路途遥远当天不能返回,就在外面露天宿营数日,同时也是在劳动之余游山玩水,悠闲自得一番。由此相沿成民间习俗。

当此时,高原上天蓝、气爽、草青,是一年里最好的季节,家家户户带上帐篷、锅灶、美食和青稞美酒,扎营在吉祥的草滩或山坡上,过一段悠闲惬意的假日时光。据说,这个节俗另有追忆和体会祖先游牧生活的含义,要吃最新鲜的食物和刚宰杀的牛羊肉,喝最醇香的酒,喝刚挤出来的牛奶冲泡的酥油茶。聚会中,人们串帐篷,拉家常,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现在,香浪节上还有赛马、赛牦牛、拔河、射箭、歌舞等游乐比赛和民族服饰展示活动。

康定热闹的转山会

转山会是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地区藏族同胞的一个民俗节日。当地流传,农历四月初八为释迦牟尼佛诞辰。每逢这个日子,九龙喷圣水,为佛沐浴,所以又被称为浴佛节。

佛教信徒认为,在这个月内做善事一件、颂佛一声,可得十万倍之功德。所以每逢四月初八,康定各佛寺都组织活动。此时正是春暖花开季节,转山礼佛的同时,人们也踏春郊游。

转山会期间,康定城空,跑马山人山人海,周边各地的百姓甚至海外游客也纷纷赶来。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敬佛,然后转山;结束,支起帐篷野营,席地餐饮,演藏戏,唱民谣,跳锅庄和弦子舞,祈年祷岁,预祝丰收。入夜,燃起篝火,继续歌舞,通宵达旦。民族服饰表演是近年新出现的精彩节目。转山会时间往往达一月有余。有缘的年轻人还可能在转山会中邂逅心中的“溜溜女子”。

陇南浪漫的采花节

采花节流行于甘肃陇南文县境内博峪的藏族人中,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至初六。这是一个崇尚自然、祭拜神佛的民间传统节日。

传说,数百年前,有位叫扎海的青年勤劳而有智慧,帮助博峪的藏族兄弟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国王知道后派人抓他去为自己耕种土地不成,杀害了他和帮他一起逃走的姑娘达玛。后来,姑娘小伙们在扎海和达玛忌日的农历五月初五采花、跳舞、对歌,以作纪念。久而久之,采花节就流传了下来。

博峪地处白龙江流域。采花节开始于趁日出之前抢可以消灾祛病的“圣水”。等太阳出山,姑娘们穿上漂亮的新衣裳,在各自兄弟的护送下上山去采花。一路上歌声不断,互相唱答。爬到久负胜名的神山采花地“刺儿坎”后,姑娘们支锅做饭,小伙子们祭“花神”,接着姑娘们就四下散去,直到美丽的鲜花插满了发辫、编成花环才回来。晚饭后,围着香柏枝篝火,少男少女尽情地唱歌跳舞,直到天明。姑娘们回到寨子时,村里年老的妇女们唱歌为她们洗尘。然后,大家围着姑娘们跳舞“祝福”,欢闹很久。

西藏多彩的休闲节

西藏的休闲节日更多,有雪顿节、望果节、沐浴节等等,反映了高原人众的独特情趣和文化向往。

雪顿节本是宗教活动,一般于藏历七月初举行,信众向僧人供奉酸奶,并献演藏戏。“雪顿”即意为“喝酸奶”。1913年决定,每年雪顿节演出藏戏时,允许信众入寺观看。如今已演变成娱乐节日。届时,西藏各地藏剧团聚集拉萨,轮流在哲蚌寺和罗卡林卡演出,同时有游园活动,民众聚会野餐,参加贸易,尽情地娱乐休闲。

望果节,是西藏农作区的一个节日,一般在藏历七月左右青稞和小麦成熟将开镰收割之时。人们选择一个良辰吉日,穿上盛装,带足美酒食品,在举着佛像、打着旗幡的喇嘛引领下,绕行在即将收割的田地之间,祈祷神佛保佑能顺利收割、获得丰收,同时借此在田地山野树林中游乐休闲。

沐浴节,是藏历七月上旬(一般在七月六日至十二日)西藏各地流行的到河中洗澡沐浴的习俗。据藏族历算书载,这时澄水星出现,水似甘露,此时入水沐浴,能祛除疾病和罪孽。至今,在西藏民间,这一周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要到河中去洗澡取吉,沐浴后聚餐、叙家常,尽兴游乐……直至澄水星隐没后,才各自回家去。

藏地多姿多彩的休闲节日,为高原民众提供了劳碌之后放松休闲的机会,也使他们体会到了历久形成的休闲文化节日的别样魅力。□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

第四节 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篇8

1、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从民居、服饰、饮食三个方面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联系当地实际,思考当地哪些具有传统特色的可以开发的旅游项目,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碉楼、温泉)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地关系,尊重各区和民族风俗习惯。教学难点:在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时,也要注意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引入新课】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加上地域辽阔,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活动一:民俗与环境

1、饮食文化的差异

影响因素:地形、气候差异—→农业生产差异—→饮食文化的差异 【课外阅读】

我国各地区饮食文化的差异

在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大概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为水田,种植水稻;以北为旱田,种植冬小麦或春小麦。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而北方人则以小麦面粉为主食。在气候方面,北方的气温比南方低,尤其冬季十分寒冷,因此北方人的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食物所占比重较大,尤其在牧区,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等为主。南方人饮食以植被类为主,居民有喝菜汤吃稀饭的习惯。而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青稞是藏民主要种植的作物和主食,同时为了适应和抵御高寒的高原气候,具有增热活血功效的酥油和青稞酒,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用油和饮料。【活动】P92活动,介绍地方特色的名菜

【过度】我国地域辽阔,饮食调制习俗、饮食风味也必然千差万别,最能反映这一特点的是我国的菜系。

【简介】我国著名的八大菜系....的形成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的关系。

2、建筑、服装、民俗文化的差异

影响因素: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各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沿革、风俗习惯的差异—→建筑、服装、民俗文化的差异 【活动】P94活动1 【活动】P94活动2

【生】看上去,阿昌族服装族并不厚实,手臂裸露,说明这里的气温较高,实际上,他们与景颇族同生活在来热带气候区,从两个民族有服饰看,景颇族当在山谷降水丰富地带,而阿昌族则生活在地势较高的高山峡谷区,森林密布,气候温和湿润。在滇西高山峡谷区,藏族生活在青藏高原上,天气寒冷,需用皮袍御寒。

活动二:旅游与文化

【讲述】P95 【课外阅读】

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是最有价值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地方文化特色的形成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在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是人类文明的精华。体现了不同地区的人类发展历史及其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可以满足人们追求新奇、比较和探知异域风土人情的欲望和精神追求。因此文化也是资源,也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性资源。

1、我国旅游资源中的杰出代表——P95“知识之窗——我国世界遗产名录”【07、08中考选择题】 【活动】P96活动1

【讲述】文化不仅以非物质的形态存在,更多的是与自然和物质相结合。因而在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时,也要注意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课外阅读】

世界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能否兼得?

敦煌莫高窟正式对外开放始于1979年,20多年来,先后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万人次游客参观了莫高窟。近年来,莫高窟旅游人数明显呈上升趋势,每年游客接待量已超过30万人次,预计未来5.10年内,到敦煌莫高窟旅游的人数还会迅速增加。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说,莫高窟虽然规模宏大,洞窟众多,但每个洞窟的空间极其有限,而窟内的彩塑和壁画都是使用泥土、木材、麦草等脆弱材料制成,为了科学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就不能过度开放。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李最雄说,由于游客身上携带一定的水汽和温度,过多地进入洞窟参观,极易引起洞窟内温度、相对湿度、墙体表面温湿度及窟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这样不但会使壁画产生酥碱,也可能会引起壁画颜料变色。除此之外,参观者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也是敦煌保护任务艰巨的一个原因。2004年“五一”期间,敦煌研究院对游客参观藏经洞过程中的行为进行了监测,发现在18212人的总参观数中,有708人触摸了壁画,占参观总人数的3.9%。【活动】P97活动2 【总结】P97潘博士

课外材料

◆剁椒蒸鱼头

食材:大鱼头,剁椒,豆豉,蒜头,酱油,油。

湖南省大部分地区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水适中,十分适合辣椒的生长发育。由于湖南气候潮湿,并有梅雨季节,容易让人感觉寒冷,且易得风湿,所以常食辣椒可以驱寒。◆毛血旺

食材:鸭血、百叶、鳝鱼、黄喉、木耳、豆皮、金针菇、三文治、辣椒、麻椒。

四川是盆地, 气流不易流散, 造成此地多阴湿气候,麻辣食品则是驱寒、抗风湿的好东西, 所以长久以来养成吃麻辣味的习惯。

我国的饮食习惯

我国在饮食习惯上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充分体现了我国饮食的地区差异。我国地域辽阔,饮食调制习俗、饮食风味也必然千差万别,最能反映这一特点的是我国的菜系。我国有八大菜系或十大菜系之分,各菜系的原料不同、工艺不同、风味不同。川菜以“辣”著称,调味多样,取材广泛,麻辣、三椒、怪味、萸香等自成体系,“江西不怕辣、湖南辣不怕、四川怕不辣”即突出反映了四川菜系辣的特点。川菜以辣为特色,与当地人抵御潮湿多雨的气候密切相关。粤菜烩古今中外烹饪技术于一炉,以海味为主,兼取猪、羊、鸡、蛇等;使粤菜以杂奇著称。而丰盛实惠、擅长调制禽畜味、工于火味的鲁菜,因黄河、黄海为它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使它成为北方菜系的代表,以爆炒、烧炸、酱扒诸技艺见长,并保留山东人爱吃大葱的特点。此外,淮扬菜、北京菜、湘菜等各居一方,各具特色,充分显示了我国饮食体系因各地特产、气候、风土人情不同而形成的复杂性和地域性。

北方和南方地区饮食文化差异

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1、南北村镇一日三餐的时间安排不同:

南方 北方

早餐:7:00—9:00(或者不吃)8:30—9:30 午餐:12:00—13:00 14:30—15:30 晚餐:17:00—20:00 19:00—21:00(或者不吃)

2、主食的不同,造成了整个饮食结构以及吃法的巨大差异。北方人吃面,南方人吃米。南方人认为面只能拿来做点心,永远吃不饱。北方人则认为吃大米既奢侈,也不顶饿。

3、菜的样式不同。北方崇尚简朴,饮食粗糙;南方追求华美,做工精细。八大菜系,南边占了绝大部分,流派纷呈,只给北边剩下京菜、鲁菜两个系,根本不能与川菜、湘菜、粤菜等相匹敌。

中考链接

1、下列世界遗产对应的省级行政正确的是()

A.重庆——峨眉山

B.湖北——武陵源

C.浙江——武夷山

D.云南——丽江

2、我们外出春游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采摘几朵美丽的鲜花放在家中观赏

B.把用过的易拉罐、矿泉水瓶等带回家中并送到废品收购站 C.见到有人景区刻画名字留念,主动前去制止 D.遇有草地多走几步路绕过去继续观光

3、属于世界自然遗产的名胜区是()

A.五台山风景名胜区

B.太湖风景名茂区

C.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D.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

“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地理”,你知道下列人民币上的地理景观吗?回答4~5题。4、1元和20元人民币上的地理景观分别是()

A.西藏布达拉宫、杭州西湖

B.承德避暑山庄、台湾日月潭

C.八达岭长城、桂林山水

D.敦煌莫高窟、长江三峡 5、1元人民币上的地理景观,在地域上属于下列哪个城市()A.广州

B.上海

C.北京

D.拉萨

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片中的建筑与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有着密切关系,江门市是中国著名的 之一。

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 篇9

结 题 报 告

安徽省庐江县城关小学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其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重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民族凝聚力,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保持并发展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与吸引力。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以加强少先队文化建设为核心,不断充实并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努力增加校园文化建设中少先队文化的份量,展现少先队文化的魅力。

少先队是我们党创立并领导的少年儿童群众组织,少先队主动适应时代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团结、教育和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为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创建少先队文化特色品牌,能够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本课题主要研究创建少先队文化特色品牌,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建设绿色校园的助推器,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我校是一所近百年校史的老校,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对于学校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该从特色建设入手,打造文化品牌,创新文化载体,丰富文化内涵。

纵观国内外,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较多,但缺少将少先队文化品牌的打造与校园文化建设整合的研究。我们通过本课题研究,致力打造少先队文化特色品牌,并以品牌建设为活动载体,全面提升少先队员综合素养。

我们以学校报社、诗社为少先队儿童文学创作载体,以校园艺术团为少先队艺术活动载体,以科技、航模兴趣小组为少先队科技创新活动载体,以校园110中队为少先队自主教育载体,以学校广播站为少先队小主持人培养载体。少先队因多样化的活动载体而丰富多彩,校园文化建设因少先队特色文化品牌而富有内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学习全国第六次少代会及省第四次少代会会议精神,有关培养少先队员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朴素情感的理论,胡总书记提出的争当四好少年的建议及其它少先队工作理论,提高课题研究组成员的理论水平。

2、行动研究法:通过实践研究少先队员多元智能的现状,发展优势,带动弱势,促使全面发展。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特定案例的分析,改进研究方法,归纳出研究所取得的成绩。

4、经验总结法:通过阶段性总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修正实验方案,总结出实验的主要经验,及时推广运用。

三、研究结果

(一)以报社、诗社为少先队文学创作载体,提升少年儿童文学素养。

1、晨晓报社

我校晨晓报社成立于1991年,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校刊《晨晓报》是我县最早创办的校园刊物。报社本着“立足城关小学,展现我校风采;面向家庭社会,加强沟通了解;丰富校园文化,拓宽学生视野;开展特色活动,培养创新人才”的宗旨。20年来,发表学生作品达4500余篇,经文学社推荐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的作品达1000余篇,介绍和报道校报成功经验的文章有

20多篇,培养小记者近千名。校报社经常组织社员参加各级各类的征文比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读书征文比赛中,获全国读书征文比赛等级奖近15人,我校也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国读书育人先进学校”。

校报社还组织开展“小记者在行动”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多次被国家、省、市新闻媒体报道。如开展了“祖国发展我成长”德育实践活动,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走进安德利商场开展“我当小小营业员”活动,对少年儿童进行诚信教育;走进大山开展“城乡少年手拉手”活动,对少年儿童实施爱的教育;开展“走进新农村”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绿色环保在行动”、“珍爱生命之源,做节水小使者——走进县自来水厂”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对少年儿童进行环保教育„„

2、晨晓诗社

中华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文诵读能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从2003年开始,我校就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开展“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让诗词走进校园,以诗育人,以诗感人,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阵地,深入开展了古诗诵读活动,营造了中华古诗词文化氛围。

晨晓诗社坚持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诵读诗词,学习创作诗词,培育诗文素养和人文情怀,进一步提高文化素养,着力构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魏万敏、阳雨迁等多名小社员的多篇诗作在校报《晨晓报》、校园网站以及《庐江诗词》等报刊媒体发表;在我校第十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暨庆“六一”活动中,诗社社员魏伊雯等为全校师生表演了古诗联唱节目;在县文艺汇演中,小社员代表全县少先队员献辞;社员卢艺佳等同学参加巢湖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举办的“诵读中华经典,争当四好少年”移动亲情通杯巢湖市少年儿童中华经典诵读展示大赛,荣获三等奖;诗社多

名小社员在期末评选中被评为我校“经典诵读之星”、“小作家”、“小记者”。

(二)以校园艺术团为少先队艺术活动载体,提升少年儿童艺术素养。校园艺术团是培养艺术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摇篮,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一支生力军,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少先队雏鹰行动的特色阵地。艺术团坚持“少儿性、艺术性、专业性”的办团方针,定期组织学员排练:每周一、三、五下午的课外活动加强舞蹈基本功训练;管乐队队员每周二、四下午的课外活动进行管乐基本功训练,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批校园文艺之星。

艺术团活动穿插于学校的少先队活动中,每学期按时开展一些常规活动。在每周一中队主题活动中,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每学期家长会上,组织艺术团团员进行特长展示;每年,举办“庆六一”文化艺术节、“少儿卡拉OK”比赛、“庆元旦”师生联欢会。除了本校开展的常规活动,每逢节假日,艺术团经常组织团员们走出校园,走进社区,慰问革命前辈;走进军营,与官兵联欢演出;走进贫困地区,与兄弟学校的少年儿童“手拉手”,为他们献爱心、送温暖。

艺术团自成立以来,组织团员们参加的汇演及比赛有50多场,健美操队荣获安徽省少儿健美操比赛团体第一名;在安徽省文联、省教育厅、省妇联共同举办的“安徽省首届新农村少儿舞蹈汇演”大赛中,舞蹈队选送的舞蹈《舞之韵》荣获三等奖;舞蹈队节目《花儿朵朵》参加省文艺节目展演;管乐队荣获巢湖市鼓乐大赛一等奖„„培养的艺术人才100余名:宋佩伦同学荣获民族器乐少儿比赛全国“十佳希望之星”;朱芳芳同学荣获安徽省首届少儿主持人大赛一等奖、安徽省黄梅戏演唱比赛一等奖;王涵同学荣获第十三届全国中小学生书画大赛一等奖;胡天韵同学荣获全国少儿钢琴大赛一等奖;聂思宇同学荣获“相约花戏楼擂主”、“十佳非常戏迷”称号„„

2010年8月,我校红领巾艺术团组织20名团员参加团省会、省教育厅、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平安杯”2010年安徽省少儿艺术大赛,5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5人获三等奖,6人获优秀奖,胡天韵同学作为巢湖市唯一代表在颁奖典礼上表演节目,展示风采。

(三)以科技、航模兴趣小组为少先队科技创新活动载体,提升少年儿童科学素养。

为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实践能力,我校开设科技、航模兴趣小组,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科模小组成立以来,邀请省、市专家给学生做专题讲座,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带领学生参观县气象局、省科技馆等场所,定期组织学生到公共场所、外地等进行专项调查活动,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培养科技兴趣;通过开设科幻画课堂,开展航模、船模、机器人等组装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识图能力、创新能力、动手动脑能力。

科模小组近几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刘晗同学荣获“江淮电缆杯”第二届“江淮科普少年”称号;在连续四届的巢湖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4人获一等奖,6人获二等奖,12人获三等奖;2010年7月22日至29日,在省体育厅、省教育厅、省科协、团省委、省妇联、省航模协会联合举办的“我爱祖国海疆”全国青少年航空、航海、建筑模型、电子制作、智能车、简易机器人大赛(安徽赛区)锦标赛上,我校10名参赛选手在5个单项的角逐中共获得8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学校参赛队荣获团体第一名。

(四)以校园110中队为少先队自主教育载体,提升少年儿童自主教育能力。

自主性、教育性是少先队的基本特征,少先队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少

年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引导全体少年儿童发扬主人翁精神,人人都成为少先队集体管理工作的积极参与者,校园110中队在少先队工作中就是起着这方面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他是一支规范督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保障学生校内外安全的特色中队,设中队长1名,小队长12名,队员72名,是在每学期的大队会上,由各中队推荐的责任心强、品学兼优的优秀少先队员民主选举产生。辅导员老师带领队员们常年如一日,分工负责,对全校每位学生全程管理,采取提前到校、门前督查、校内巡视、校外路队监测等方式,对每位同学的表现进行监督,并依据“文明班级”、“安全班级”、“优秀路队”等评比条例对所有班级评比打分,对追逐打闹、乱丢乱扔、损坏公物等不良行为给予减分,对遵守纪律、拾金不昧、爱护公物等优良行为给予加分,做到一天一统计,一天一公布,一周一累计,一月一评比。110中队每月利用升旗仪式时间宣布评比结果,并颁发“流动红旗”。通过教育、引导、评比、激励,约束学生不良习惯,使好的习惯逐渐养成。

校园110中队在校大队部的引领下,坚持每月开展一次主题鲜明、生动活泼、富有特色的少先队活动。他们相继走进县法院,开展“红领巾模拟法庭”活动,在模拟中学法;走进县“110”指挥中心,在采访中知法;走进县道路交通控制中心,进行实地参观,在实践中学习安全知识;走进县武警中队,在联欢演出、参观训练中感受武警官兵们不怕吃苦、顽强拼搏、乐于奉献的精神;走进合肥炮兵学院,学习队形队列,格斗操,军体拳,学唱部队歌曲,聆听国防知识讲座,接受纪律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开展小学生安全教育活动,向交警学做手势操,走上街头执勤体验,学习交通安全法规;协助大队部组织召开一学期一次的路队长大会,对各班路队长进行培训,明确其职责,对优秀路队长进行表彰,让他们进行交流经验,推动全校路队管理再上一个新台阶。

在校园110中队的规范管理下,学校路队管理工作稳步前进,2009年9月24日我校成功主办了庐江县路队工作会议,我校荣获“庐江县路队示范学校”。2009年10月13日,校园110中队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联合下文表彰,被评为“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校园110中队的事迹在省少先队信息交流网上展示交流。

(五)以学校广播站为少先队小主持人培养载体,提升少年儿童口语交际、播音主持素养。

广播站是少先队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是学校的“喉舌”,反映校园风貌,贴近学生生活,加强舆论宣传导向,是突出少先队特色的一块园地。它是学校工作的宣传窗口,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阵地,对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起到较大的作用。

我校“晨晓之声”广播站开设:百字校园新闻、学海拾贝、主题教育、文学芳草地、校园风景线五个栏目。设编辑和播音两个小组,并且安排专门的指导老师进行辅导。还设立了“晨晓之声”广播站投稿箱,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每月评出优秀稿件,优秀撰稿人,在校园广播中予以公布。每星期组织学生评选稿件,将优秀作品在广播中播出。每年举行“晨晓之声”播音员选拔赛,小播音员们持证上岗,每天中午早早到校,诵读中华经典诗词,播读学生优秀作文,宣读校园中的好人好事,为全校师生送去了丰富的文化大餐,营造和谐的人文校园文化氛围,展示了我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在平时扎实的播音主持实践训练中,涌出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校播音员高玥同学在省中华经典诵读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作为巢湖唯一代表参加省中华经典诵读展示大赛;播音员杨达雅同学荣获省爱国主义读书教育讲故事比赛二等奖,并在今年光荣当选全国第六次少代会代表,赴京出席全国第六次少代会。

四、研究结论

1、本课题探索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创建了少先队文化特色品牌。挖掘校园文化德育教育功能,构建了我校多层次教育体系。

2、本课题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功能,充实和完善我校少先队建设,发挥校园文化规范师生的教育功能。

3、通过研究,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本课题所指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过程和教育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为学校全体师生所认同的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它是我们学校的历史传统、工作作风、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因素的总和。具有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浓厚、校园和谐的特点,对少年儿童来说它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塑造、无声的熏陶和感染。

4、积极营造了“崇尚先进,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我校少先队文化特色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五、课题研究的思考

1、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引导少先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如何让校园文化反过来更好地影响全体队员的活动和发展,这是需要我们加以思考和研究。

2、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呈现出的基础性、多样性、规范性、渐进性等特征如何与队的组织属性,通过构建少先队组织文化、阵地文化、活动文化,使队员在自觉参与中提高能力,充实精神生活,升华道德境界,使校园文化建设健康持续的发展,尚需进行探索。

上一篇:最成功的软文营销案例下一篇:和平服务区2012年春运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