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听雨》赏析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虞美人?听雨》赏析(精选8篇)

《虞美人?听雨》赏析 篇1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字胜欲,阳羡(今江苏宜兴)人。生当宋、元易代之际,约为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蒋捷年青时曾贵为一介公子,宋亡后保持气节,隐居竹山不仕。其一生饱经战乱流离之苦,颇富忧患意识。现存九十余首词,多体现人生遭际、表达故国之思,《虞美人・听雨》即为词人深谙人生况味的艺术结晶。

在这首词中,蒋捷以五十六字的概括之笔极写自我人生历程和生命体验。其构思之巧妙、手法之独特、含蕴之深刻足令后人津津乐道,实为《竹山词》中代表篇目。“悲欢离合总无情”,经历世事纷纭的词人回味一生,感慨万端。他已没有晏欧们的潇洒闲适,没有秦柳们的优游快意,没有东坡们的豪迈旷达。时光飞逝,他曾道“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忧离伤乱,他曾道“此际愁更别。雁落影,西窗愁月”(《秋夜雨;秋夜》);经历风雨飘摇,意蕴层层沉积,终在暮年“凄凉一片秋声”(《声声慢;秋声》)的心境中凝结为小令词:《虞美人・听雨》。这首词言简意深,不仅以其贮存的丰厚的人生意蕴即唐宋词“第一生命力”耐人咀嚼,更因其独到高妙的艺术表现而卓立词坛。

三部曲式的线性历时结构

词人对自己的一生际遇回忆体味,撷取少年、壮年、暮年三个代表性时段,选择歌楼、客舟、僧庐三个典型地点,以“听雨”这样常见而又贴切的背景情节为贯穿始终的纽带,珠珠相串,井然有序,连缀“上”、“中”、“下”成为一个浑然有机的整体。“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这首词即画面简洁,颇富概括性,无一处闲笔:第一幅画面,少年时代,闲适浪漫不更世事,色调轻艳迷离。第二幅画面,中年乃多事之秋,人在漂泊流转中,色调慷慨苍凉。。第三幅画面,而今正值暮年,词人由跋涉而停顿僧庐。阅尽世间沧桑,深味悲欢离合,参悟之下心境并未静如止水,尚有无奈痛苦之潜流,色调黯然低沉。

蒙太奇手法的借用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学用语,意为装配、构成、组合。在影视艺术中,这一术语指画面、镜头和声音的组织结构方式。这首词恰以淅沥不断的雨声为画外音,在同样的“听雨”背景中,表现出不同时段人生剧目的镜头切换和叠加。词人如一高明导演,借用蒙太奇手法,创造出这一词篇时空的统一性、连续性,完成对生存环境及典型事件的描述,表达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思想和情感,创造出这一词篇时空的统一性和连续性。这一手法不仅使虚构的时空具有了一定意义的逼真性,由此还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视效果,引人无限遐想和回味。

意象化词语及象征手法的使用

诗词尤重意象,意象是构成诗词意蕴的基本单位。这首词没有用抽象的叙述来加以概括,三幅画面均以意象化词语连缀而成,含蕴深厚。“诗的价值并不存在于表现抽象概念的诗行或散文诗中,而在于通过意象的美妙编织,能唤起情绪和沉思。然而观念在这里是作为一种组织原则在发生作用的,他帮助我们在一种既是理性的,又是情感的.方式中去把握整个的意义。”

诸如:“歌楼”、“客舟”、“僧庐”,暗寓人生主要行迹,蕴涵着不同情绪。由“上”至“中”而“下”,色调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迁。而在每一场景中,所用词语大都含寄托,富象征,具有符号性。如:“红烛”、“罗帐”描绘“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适意快活;“断雁”(即孤雁)、“西风”渲染了词人的漂泊身世与孤寂心境,有游子怀乡之情愫。“僧庐”则点明词人遍尝悲欢离合,晚年引身而退,看似无情实则痛楚无限。

言近旨远,寄慨遥深

词人匠心独运,以“听雨”为线索,并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下雨本自然现象,人力难违。词人借“听雨”寄寓人生历程多风雨之意,实迁想妙得。岁月匆匆,转眼已是人生暮年。人到老年尤爱回忆往事,此时深沉的情感乃其一生的积淀。于是,淅沥不断的雨声点点滴滴敲打着词人的心扉,他最终在隐退生活中发出了看似通达实则痛苦的慨叹:“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既对一生情感、生活进行了总括,也包含着历尽波折起落而对生命的执著。“一任”,用语恰当,虚字传神,暗点词人斯时心境:人生如梦,往事如烟,风雨之中细追寻。随着词人的渐悟,这首词也从感性渐至理性,并因其普遍性的意义终致耐人寻味之妙。

《虞美人・听雨》充分体现了古典诗词兴发感动的审美特质。其传神的形象性、鲜明的画面感、含蕴的深厚性,皆令全词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这首词虽为小令简笔,看似“语语纤巧”、“字字妍倩”(毛晋《汲古阁词跋》),但深衷浅貌,绝非用力雕琢者所能为,这些都使它得以久擅词场而不衰。元末之际纷纭的社会环境给善感的文人提供了忧患的舞台,同样经历末世情境的蒋捷成为他们留连的对象,这首寄寓一生遭际的词篇自然跃入眼帘。文人韩奕偶然得观蒋捷词《虞美人・听雨》,深有感慨:“夫听雨,一也。而词中所云不同如此,盖同者,耳也;不同者,心也。心之所发,情也。情之遇于景,接于物,其感有不同耳。”

这一感慨深得词旨,可谓的评。韩奕,字公望,吴地良医,好与名僧游。在《全金元词》所录28首词中,词序及词作多言及宿于寺庙或与之相关,与名僧游并非虚言。对蒋捷的品评也应运而生:“蒋竹山者,则义兴蒋氏也。以宋词名世。其清新雅丽,虽周美成、张玉田不能过焉”,据现有资料,这样针对某篇及整体的评价是首次出现,对于竹山词的接受意义重大。“清新雅丽”是竹山词的一面,虽然难合其全部艺术风格,但至少说明元代吴地对《竹山词》的关注程度以及心理感受。

《虞美人?听雨》赏析 篇2

先看词上片。辛弃疾回忆自己少年时代, 风华正茂, “季子正年少, 匹马黑貂裘” (《水调歌头》) , 虽生长在山东沦陷区, 亲见了金人的凶残, 亲历了沦陷区人民的苦难。但祖父仕在金朝, 心系宋室, 不忘家国, 常带着他登高望远, 指画山河, 让他“谛观形式”, 寻找机会“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 这于少年辛弃疾的心中种下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加之沦陷区人民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更有孔孟之乡所受到的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深刻影响, 文武双全的他坚信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 坚信中原是可以收复的, 坚信金人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 他不知“愁”为何物, “不识愁滋味”。但为了学着前代诗家抒一点愁情, 他只好“上层楼”找“愁”。大概是找一些生命的闲愁和爱情的相思之愁吧。值得关注的是此处连用两次“爱上层楼”, 从诗歌的章法上讲起到了“起”和“承”的效果。前一个“爱上层楼”是因为“少年不识愁滋味”, 因为无愁, 所以“爱上层楼”寻“愁”;后一个“爱上层楼”是因为“上”了“层楼”为了学一点所谓的名士风流而“为赋新词强说愁”。正是风华少年时的无病呻吟, 故作愁容的造作和憨稚。

再看词的下片。这里笔锋一转, 写出了自己“识尽愁滋味”之后的感情变化。多么浓重的“识尽愁滋味”, 它几乎囊括了诗人大半生的岁月, 21岁时聚集起义军抗金, 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带领50骑兵北上济南敌营, 生擒义军叛将张安国并押送至建康, 从此宦游江南, 不顾官职低微, 一再奏表进言, 力主北伐。在湖南创建“飞虎军”, 在福建改革理财办法, 积极打造铠甲, 招募新军;镇江知府任上, 又积极备战, 遣谍侦查, 拟建立江上万人劲旅, 真真一个“袖里珍奇光五色, 他年要补天西北” (《满江红》) 的热血男儿。

但是南宋朝廷内部主战、主和两种力量争权夺势, 此消彼长, 主和派忌讳谈兵, 主战派不备而战, 而辛弃疾作为仕金官员的后代, 作为曾经的农民起义军将领的身份深深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 朝廷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而只是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 被用来解决一些民政问题。政治夹缝中的辛弃疾不断遭受政敌的排挤和打压, 在其23岁到68岁的40多年间, 他多次被言官弹劾, 三度罢职, 闲居长达20年之久, 如其在《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中自嘲的一般, “却将万字平戎策, 换得东家种树书”。

正如清朝赵翼所云, “国家不幸诗家幸, 赋到沧桑句便工”, 满怀报国之志却又报国无门的辛弃疾, 看到南宋当局“忍耻事仇”的投降政策下, 国土沦丧, 生灵涂炭的惨痛现实, 满腔悲愤, 无处发泄, 只好寄托在词作上。这样, 就产生了辛弃疾反映广阔社会内容表达深沉爱国情感的大量优秀词作。

如《清平乐》中简单而朴素的村居生活,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如《青玉案》中深情而执着的牵挂,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如《鹧鸪天》中春入平原带来的盎然生机, “春入平原荠菜花, 新耕雨后落群鸦”;也有如《鹧鸪天》中对现实生活的貌似超脱, “味无味处求吾乐, 材不材间过此生”;如《瑞鹧鸪》中以道佛思想来对自己的安慰, “随缘道理应须会, 过分功名莫强求”。

更多的辛词是悲壮, 是豪壮, “慷慨纵横, 有不可一世之慨”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如《摸鱼儿》中对朝廷当权小人的警告,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如《满庭芳》中对故作清高, 如群蛙鼓噪般的主和派的讽刺, “袖手高山流水, 听群蛙, 鼓吹荒池”;如《水调歌头》中对耀武扬威的敌人的蔑视, “谁道投鞭飞渡, 忆昔鸣髇血污”;如《水龙吟》中以动态的人物动作写出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激愤,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如《永遇乐》中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的胸怀, “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更有“男儿到死心如铁” (《贺新郎》) 的坚贞赤诚;“梦回吹角连营” (《破阵子》) 的战斗渴望。

而这首构思精巧, 手法洗练, 篇幅短小而耐人寻味的小令《丑奴儿》就是他被弹劾罢官, 闲居带湖时所作。

与上片相同的是, 下片也采用叠句形式, 在结构用法上与上片互为呼应, 同时从诗歌的章法上讲明显由“起”而“承”进入“转”而“合”。矛盾往往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情感也常常相反相生。人常说“乐极生悲”“兴尽悲来”, 同样的道理, 极度的悲伤之后也常常是归于平淡, 最大的悲哀, 是没有什么话可以讲的, 即愁到极点时的无话可说。因此, 词人在“识尽愁滋味”后便“欲说还休”, 已经不想再说了。在饱受风雨、历经人世沧桑之后, 尝够了愁的滋味, 反而不再言愁了, 他根本不想讲话了。但其实“休”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那就是不能说。投降派把持朝政, 朝廷昏庸黑暗, 自己已多次上表请战, 知难有作为, 再多说也无益, 反“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 (《论盗贼札子》) , 既然不想说也不能说, 只好转言天气, “天凉好个秋”。好个“天凉好个秋”!闲淡的表面下, 掩盖着多么深沉博大的悲愤啊。读到这里, 我们才似乎真正理解了上片“不识愁滋味”的真正涵义。

一百年后的宋元易代之际, 诗人蒋捷写了一首与辛弃疾的《丑奴儿》内容风格相近的词作《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 点滴到天明。

与辛弃疾的“少年”“而今”两个人生阶段的对照相似, 蒋捷也将“少年”“壮年”“而今”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通过“听雨”这一生活细节贯穿起来, 将人生几十年的时间和空间整合, 集中而洗练地再现出最深刻的人生体验, 以小见大, 以少总多, 可见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少年歌楼听雨, 红烛罗帐, 浪漫放纵, 陶醉于情爱, 无须辨昏晓。这是为下文做铺垫。壮年客舟听雨, 江阔云低, 断雁西风, 孑孑于行役, 感悟于人生。而今僧庐听雨, 感慨万千, 一生之悲欢离合, 尽在雨声里消磨。好诗总是涵画, 三节词句如同三个画面, 虽极为简单, 却包含了丰富的意蕴。其中心理, 看似超脱, 其实是最深的痛苦, 是饱经折磨身乏神疲后的一种无奈, 一种“死灰吹不起” (苏轼《寒食帖》) 的麻木。

与辛弃疾相似, 蒋捷也身逢乱世, 历经磨难, 饱经沧桑。他是南宋咸淳十年的进士, 尚未一展宏图, 南宋王朝这座大厦便已轰然倒塌。性格孤傲的蒋捷一心盼望宋王朝重整山河, 宋亡之后他隐居太湖竹山, 倾慕竹的气节, 自号竹山, 元多次征召, 终不出仕, 抱节而终。他一生漂泊, 逢改朝换代, 尝尽人生况味。《听雨》便是诗人一生的写照:少年的浪漫富贵, 中年的孤独飘零, 老年的悲苦凄凉, 对比中颤动着读者的心灵。与辛弃疾的《丑奴儿》可谓各出机杼异曲同工。两首词均手法洗练, 以简驭繁, 尺幅千里, 明白晓畅, 无一丝难理解的字面障碍, 一似脱口而出, 浑然天成, 却又韵味无穷, 婉转不尽, 均可谓小令中的大手笔。

辛弃疾与蒋捷均处于汉民族生存与发展遭到极大危机的时代, 一个是“南共北, 正分裂” (辛弃疾《贺新郎》) , 在金的逼迫下南宋集团偏安一隅;一个是“二十年来, 无家种竹” (蒋捷《少年游》) 身逢朝代更替, 宋室彻底被元取代。他们都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 都有着细腻的诗人情怀, 两首词所要表达的是人生情感和认识, 均已超越了个人体验之藩篱, 而至于人类普遍之共识, 所以能使不同时代的“后之览者”共同发出会心会意的感叹。

如果只看到二词的相似之处, 那么, 还不足以理解词人情感的细微之处。比较起辛弃疾来, 蒋捷是一个比较平和的诗人, 在内心悲凉到极点后便归于近乎麻木, 归于“一任阶前, 点滴到天明”的淡然, 归于老来终于对人生的大彻大悟。他的词主要是抒发个人的辛苦际遇, 在吟花赏月中表示对朝代更替前往昔岁月的眷念。或者说, 他是用一种冷漠, 麻木, 用一种“放浪于形骸之外”的颓唐来表示对黑暗现实的蔑视, “只把平生, 闲吟闲咏, 谱作棹歌声” (《少年游》) 。因此, 他的词格调低沉哀婉。

辛弃疾则不同, 他的政治抱负和期望值很高, 有着极强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 他耻于言弃, 他是撞了南山也不回头的永不言败者, 他还“欲说”。所以, 他的词忧愤而不失豪壮之气, 体现了爱国词人的特点。

参考文献

[1]《蒋勋说宋词》蒋勋著。

[2]《辛弃疾词赏读》王明辉王铭丽著。

[3]《辛弃疾词新释辑评》叶嘉莹主编。

李煜《虞美人》赏析 篇3

李煜不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而是一个颇有天赋的词人,他工书善画、通晓音律、能诗能文。他一生经历了由皇帝而囚徒的生活,这种特殊的经历使得他的词作内容也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写宫廷享乐生活,格调不高,故当时另一词人潘佑就曾当面指责他“桃李不须夸烂漫,已失了东风一半”。(据《鹤林玉露》)后期一降为囚徒,经历了一般帝王所无法体验到的痛苦生活,词风大变,把强烈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浓缩在凝炼的词章中,使他的词作以一种深沉的悲剧性感慨,放射出时代的折光。他的《虞美人》一词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对于这个亡国之君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回忆过去那“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忆江南·怀旧》)的生活。而花、月、春风这些美好的景致也就最易触动他那敏感的神经,可说是一触即发,往往只凭一点稍纵即逝的感觉,就能敲开他记忆的窗扉。同时,这种旧国之思一经撩拨,又是奔流直下,不可扼制的。这首词就是他在一个幽静的夜里,忽然感受到春风的暗度,而脱口吟出的怨泣之音,它以浓挚的感情与圆熟的技巧打动了读者的心。

“春花秋月何时了?”起笔从虚空处劈头一句发问,突兀不凡,“妙在笔末到而气己吞”。(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灿漫的春花、皎洁的秋月,什么时候完结呢?显得十分突然而怪异!春去秋来,本是自然法则,哪有完结之时,似乎无理,春花秋月又是大自然呈现出的良辰美景,一般人流连于花前月下唯恐不及。如宋人陈去非《虞美人》云:“吟诗同门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李煜却很不耐烦地责问它“何时了”,问得似乎又十分无趣。其实正暗示着一段极其伤心惨目、令人肝肠寸断的痛史。果然接下一句就是“往事知多少”。这句承接上句,使无理无趣的发问有了着落。“往事”既包括了“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宫廷生活,又包括了“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挥泪对宫娥”的亡国惨象。这一桩桩、一幕幕的往事,如今回忆起来,实在是太多了。

为什么词人突发感慨,是什么拨动了他心琴上这根思旧的弦索呢?原来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用的颠倒因果句法;“小楼昨夜又东风“是因,“往事知多少”是果。词人把结果提前,强调了这种哀婉愤切的感情,为全词创造出怨愁的氛围。

尽管词人讨厌、害怕春风,春风还是在昨夜悄悄闯进了他所栖身的小楼。这依然温馨袭人的春风,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迫使词人想起过去那些“花月正春风”的生活。“又东风”的“又”字浸透了词人历经沧桑、不忍回忆又不能不回忆的心绪,使我们仿佛听到了词人那哀肠几绝的哽咽之声。过去那以“香醪秀床”为中心的生活与眼前这萧条冷落的小楼庭院显得太不协调,令人满目伤情。这儿,“故国不堪回首”是一层意思,“又东风”进了一层,“明月中”又进一层。追思故国往事已是不堪忍受,何况又是在东风拂面,月华如水的春夜呢?情与景胶着在一起,真切动人。同样是花月春风,却物是人非,这种深刻的对比,使得词人那凄绝的情思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所以他毫不停顿地一气吐出“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这九个字。一般来说,这九个字在第二字上有一顿;在这儿笔者认为应一气吐出,方能表达词人那奔涌难息的愁绪。

下阙承“往事”、“故国”展开今昔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句写实,以故国宫殿的依旧与自己的红颜顿失做比,表达江山易主、自伤自怨的情怀,有追叹、也有悔恨。“朱颜改”不过是“江山改”的委婉说法,李煜后期是知道自己亡国的责任的,他曾吁叹:“当时悔杀了潘佑、李平”。(王经《默记》)但事已至此,怨恨又有何用呢?

强烈的对比使过去与现在的生活紧紧纠缠在一起,如一段胡乱剪接在一起的影片。色彩斑澜的过去与灰暗单调的今日交替奔现眼前,使人眼花缭乱,而又心绪烦乱,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乌夜啼》)胁迫万斛愁怨的词人痛心疾首地大声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

几多愁呢?愁多愁少,本来是十分抽象,难于描状的。但词人自有妙法,能用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多少愁?一江春水那样多,那样长的愁;春水东流那样绵绵无尽的愁。说愁有长度,大概从李白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生发而来;说愁如流水般无穷无尽,又许是从唐代女诗人鱼玄机诗“忆君心似西江水,门夜东流无歇时”脱化而出,但两位唐代诗人只是写一般的离愁没有更为深刻的内涵,李煜倾吐的却是家国倾覆的深愁幽恨,愁思的深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后来词人也学他以具体比喻状摹愁思,秦观有“飞红万点愁如海”,贺铸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崎每子,黄时雨”。其虽百般精巧,却只是一种士大夫个人闲愁的抒发,不可能如这句具有震慑人心的力量。

《虞美人》这首词以清丽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抒发故国之思,哀婉凄绝,如泣如诉,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据《乐府纪闻》载:“旧臣闻之,有泣下者”。更有甚者,导致了李煜自己的被害。王至《默记》云:“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 ‘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使得他的词作超出了个人感怀的范围,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时代认识价值。同时,由于他那样凄楚动人地表达出了自己回肠百结的愁思,使这首词达到了五代词的艺术顶峰,具有不可否认的美学价值。历史上,许多失意落魄的知识分子常常从这首词中取得某些感情上的共鸣,就是在于“后主之词,其所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1947年上映的一部反映抗战时期民生愁苦的影片,片名就叫《一江春水向东流》,今天我们看了这部影片,仍会扼腕叹息,愁绪难平。影片的本身价值当然是最重要的,但也要看到,以“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境表达战争带给中国人的愁苦与悲情所具有的巨大的艺术概括力。

作者单位:贵州省习水县第二中学(564602)

《虞美人·听雨》译文及注释 篇4

译文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注释

⑴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唐教坊曲。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⑵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⑶断雁:失群孤雁

⑷僧庐:僧寺,僧舍。

⑸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⑹无情:无动于衷。

蒋捷《虞美人》赏析 篇5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的雨是恬淡人心的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的雨是教人止不住思念的雨。蒋捷的雨是湿淋淋的雨,冷冷的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

蒋捷出身世家,有着极好的家境。蒋捷的青春是歌舞的青春。摇曳的红烛,青春的脸,罗帐里荡漾着燕语莺喃,荡漾着激情,荡漾着浪漫,还有几许愤青。窗外的雨,是青春的雨,是激情的.雨,也是那“少年不识愁滋味”强说“愁”的雨。雨,准确忠实见证了蒋捷的欢乐青春,多愁善感的青春。

壮年听雨客舟中。

蒋家与岳家是世交,蒋捷和岳飞一样,也有着深厚的爱国情怀,报国热心。但命运捉弄了他,虽说咸淳十年中了进士,却也是南宋帝国的末代进士。几年后,南宋灭亡了,鸿图未展,江山却变了色。那顶进士帽还没戴稳,蒋捷失去了报国的目标。屹立在舟头,四顾茫茫,唯见浩浩渺渺的江面,低垂的暮云,撕裂的西风,蒋捷是那只离群的孤雁,江山之大,却无他栖息之林。

壮年的雨,是一种沉默的隐忍,一种从内心深处淌出来的叹息,一首无可奈何的,无望的挣扎的歌。那雨洒落着清澈和晶莹剔亮的灵魂,雨中一定有很多生命,一定有很多泪痕,一定有很多难舍的别离,一定有很多破碎的心灵,一定有很多绝望的爱恋......

而今听雨僧庐下。

白了少年头,冷了一颗滚烫的红尘的心。

激情不再的蒋捷,怀着覆灭了的南宋帝国的残梦,寄居在太湖的一方孤岛,一片竹林中。从此“竹山”成了他的商标。他要像竹子一样宁折不弯,他要把南宋的残梦做到底。元成宗的诏书可以撼山动地,就是没法叩开蒋捷的柴门。但他真能听着木鱼声禅定吗?悲欢离合总无情吗?

雨,凄凄秋雨弥漫在整个竹林,空寂的夜里,滴答的雨声回响分外真切,分外清越。

本以为多年的心思都已沉入湖底,没想空寂的夜里,滴滴答答的清越的雨声,塞满心头,激起巨浪,把那沉入湖底心思掀了起来。

诗人的蒋捷怎能抵挡生命之神发出“滴答”声的诱惑?

虞美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6

虞美人·影松峦峰

清代:侯文曜

有时云与高峰匹,不放松峦历历。望里依岩附壁,一样黏天碧。

有时峰与晴云敌,不许露珠轻滴。别是娇酣颜色,浓淡随伊力。

译文:

有时云与高峰匹,不放松峦历历。望里依岩附壁,一样黏天碧。

一时间云彩与高峰相聚,与峰间青松不明的样子。望着依偎在另一侧岩壁的云彩,一样的与天交接。

有时峰与晴云敌,不许露珠轻滴。别是娇酣颜色,浓淡随伊力。

有时候山峰与天气作对,不允许山间的.露珠轻易滴落,而云气的颜色深浅浓淡,随着山崖之势变化。

注释:

有时云与高峰匹,不放松峦(luán)历历。望里依岩附壁,一样黏(nián)天碧。

历历:清楚明白。松峦峰:山名,浙江遂昌、河北平泉、辽宁锦州等地均有之,此处可能指浙江。

有时峰与晴云敌,不许露珠轻滴。别是娇酣(hān)颜色,浓淡随伊力。

赏析:

《虞美人述怀》翻译及赏析 篇7

归心正似三春草。试著莱衣小。橘怀几日向翁开。怀祖已瞋文度、不归来。

禅心已断人间爱。只有平交在。笑论瓜葛一枰同。看取灵光新赋、有家风。

【前言】

《虞美人·述怀》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四句全部用典,赞颂了友人马中玉的孝养之心;下片则主要把自己的心绪和情感与友人进行对比,自愧不如。全词叠用事典,妥贴自然,赞美了马中玉的高尚品格,但词意略显晦涩,难以理解。

【注释】

⑴虞美人: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

⑵三春草:意谓探望母亲的归心如春草越来越盛。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⑶橘怀:用陆绩怀橘故事来比喻马中玉孝敬父母。《三国志》卷五七《吴志·陆绩传》:“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也。父康,汉末为庐江太守。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鼬。术谓日:‘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日:‘欲归遗母。’术大奇之。”

⑷怀祖句:化用《晋书·王湛传》事典,卷七十五:“坦之还家省父,而述爱坦之,虽长大,犹抱置膝上。”瞋(chēn):瞪眼发怒。

⑸禅心已断人同爱:意谓自己心境清静澄明,已无七情六欲,不像马中玉那样执著于人间情爱了。

⑹笑论瓜葛一枰同:意谓不论什么关系都一视同仁。瓜葛:瓜、葛是两种蔓生的植物,蔓生纠结,比喻各种亲友关系。

⑺灵光新赋:指王延寿作的《灵光殿赋》。

【翻译】

马中玉探母归心如三月春草之盛,像老莱子著小儿衣以取悦父母一样孝敬父亲;像三国吴人陆绩六岁见袁术时,悄悄怀揣三枚橘子,欲归送母亲;又像晋人王坦之不速归探父怀祖,父亲便要瞪眼发怒了。我心境清静澄明,已无七情六欲,不像马中玉那样执著于人间情爱了。只有平昔之交,不论什么纠葛亲友关系都一视同仁。看一下《灵光》新赋,颇有马中玉的诗书传家风范。

【赏析】

上片赞颂友人马中玉对其父母的孝养之心:四句全部用典。“归心正似三月草”,化用孟郊《游子吟》诗事;“试着莱衣小”,乃选用《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之典;“橘怀几日向翁开”,是用《三国志·吴志·陆绩传》之故事;“怀祖已嗔文度、不归来”,乃化用《晋书·王湛传》事典。这些典故均附含马中玉性情之实际,贴切自然,启人联想,可以窥见词人的学识渊博和才艺出众。

下片则叹息自己的心绪和情感,远不如友人马中玉的热烈积极:“禅心已断人间爱,只有平交在。笑论瓜葛一秤同。”词人在仕途上屡遭挫折,佛家的清静澄明,已浸透了他的心灵,消磨掉了炽热的情感,已不似马中玉这般执著于人间的诸般情爱了。所剩下的,只有平昔之交,不论什么纠葛亲友关系,都一视同仁。平交意指平淡之心。词篇在与友人的对比反差中,突出烘托了马中玉的孝亲个性和形象。末句:“看取灵光新赋、有家风”,又回到用典的.艺术方法上,它以后汉王延寿作《灵光殿赋》的才华横溢、卓然出众,再次补充赞美了马中玉的诗书传家风范。

《虞美人?听雨》赏析 篇8

作者:顾 朝代:唐 体裁:词 晓莺啼破相思梦,帘卷金泥凤。宿妆犹在酒初醒,

翠翘慵整倚云屏,转娉婷。

香檀细画侵桃脸,罗袂轻轻敛。佳期堪恨再难寻,

绿芜满院柳成阴,负春心。

触帘风送景阳钟,鸳被绣花重。晓帏初卷冷烟浓,

翠匀粉黛好仪容,思娇慵。

起来无语理朝妆,宝匣镜凝光。绿荷相倚满池塘,

露清枕簟藕花香,恨悠扬。

翠屏闲掩垂珠箔,丝雨笼池阁。露粘红藕咽清香,

谢娘娇极不成狂,罢朝妆。

小金沈烟细,腻枕堆云髻。浅眉微敛注檀轻,

旧欢时有梦魂惊,悔多情。

碧梧桐映纱窗晚,花谢莺声懒。小屏屈曲掩青山,

翠帏香粉玉炉寒,两蛾攒。

颠狂年少轻离别,孤负春时节。画罗红袂有啼痕,

魂销无语倚闺门,欲黄昏。

深闺春色劳思想,恨共春芜长。黄鹂娇转泥芳妍,

杏枝如画倚轻烟,锁窗前。

凭阑愁立双蛾细,柳影斜摇砌。玉郎还是不还家,

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

少年艳质胜琼英,早晚别三清。莲冠稳d钿篦横,

飘飘罗袖碧云轻,画难成。

迟迟少转腰身袅,翠靥眉心小。醮坛风急杏枝香,

上一篇:出色学生国旗下演讲稿800字下一篇:退伍军人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