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赏析(通用8篇)
将进酒
作者:陈陶朝代:唐体裁:乐府 金尊莫倚青春健,龌龊浮生如走电。琴瑟盘倾从世珠,
黄泥局泻流年箭。麻姑爪秃瞳子昏,东皇肉角生鱼鳞。
灵鳌柱骨半枯朽,骊龙德悔愁耕人。周孔蓍龟久沦没,
黄蒿谁认贤愚骨。兔苑词才去不还,兰亭水石空明月。
娥弄箫香雨收,江滨迸瑟鱼龙愁。灵芝九折楚莲醉,
Q风一叹梁庭秋。X亚蛮觥奉君寿,玉山三献春红透。
银鸭金鹅言待谁,隋家岳渎皇家有。珊瑚座上凌香云,
凤□龙炙猩猩唇。芝兰此日不倾倒,南山白石皆贤人。
《将进酒》是李白于天宝十一年, 在河南嵩山友人元丹丘处写下此诗。诗人借饮酒放歌一吐胸中理想难以实现的郁闷, 诗中所显示的超凡脱俗、鄙薄富贵的精神气质, 反映出李白独特的人格魅力。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 黄河是地上河落差极大, 如同从天而将, 一泻千里, 势不可挡。一涨一消, 形成鲜明的对比, 给人很强的视觉效果。这是空间上的夸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这句是悲叹人生短暂, 诗人面对明镜看到满头的白发, 徒生慨叹, 早晨满头的青丝到了晚上却成了白发满头, 顾影自怜, 徒生哀叹, 这是时间上的夸张。诗人把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过程说成是一朝一暮的事, 即以河水的一去不回来比喻人的青春易逝, 用黄河的宏大来反衬人生命的渺小, 如沧海一粟。“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得知长安供奉翰林时是何等的欣喜, 在《南京别儿童入京》诗中说:“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被赐金放还后, 对朝廷失望、痛苦, 自己陷入迷茫之中,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李白看来, 人生无论得意与否, 都要高举金杯、对月畅饮, 尽情的享乐。此句发生了逆转, 诗人情绪有“悲”转“乐”。“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以乐观的心态正视人生, 肯定自我。这句表达了诗人内心深藏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遇到明主得到重用的思想情感, 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视金钱如粪土的人生态度。李白潇洒的气度、旷世豪情岂凡夫俗子、装腔作势的当权者所能比。“烹牛宰羊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杯莫停。”诗人此诗句中描绘了一个盛大的宴会场面, 人逢知己, 酒逢对手, 要“烹牛宰羊”助兴, 喝它个酣畅淋漓, 喝它个一醉方休。“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酒酣耳热, 使人难以自持。忽发奇想, 饮酒高歌。“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诗人认为锦衣玉食“不足贵”, 只愿一醉不醒, 忘记自己的无尽忧愁。诗至此时, 诗人的狂放之情转为悲愤激动。酒后吐真言, 以李白的才能本可以封王拜相, 但由于生性耿直, 不肯“摧眉折腰”, 遭到权贵的排挤, 只好辞官不做, 一腔的豪情壮志得不到施展, 只能借酒消愁。“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自古以来贤能的人遭到冷落, 诗人用陈王曹植的例子来说明这点, 我们可以领率到诗人的忧愤和感慨。“主人为何嫌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诗人唱到这里狂放难以自持, 忘记自己只不过是被被友人招待的客人, 俨然以主人自居, 大呼沽酒对饮, 引出最后的一番豪言壮语:即使千金散尽, 也不要停杯, 不惜牵出珍稀的“五花马”, 拿出名贵的“千金裘”以换取美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诗情至此狂放至极, 令人嗟叹咏歌。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歌的曲调, 题目意译即为“劝酒歌”, 含有饮酒放歌书言之意。诗人据此进行联想, 抒发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迈气概, 将及时行乐的狂饮写得激情澎湃, 具有大河奔流的气势和力量, 不仅把原曲的主题发挥到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地步, 还充分的展示出诗人狂放自信的人格风采。此诗因偏重于抒情, 较好得体现了李白的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其中奥妙在于可解可不解之间, 既可以说它有寄托, 也可以说它只是书写感慨, 响落天外, 奇之又奇。《将进酒》篇幅不长, 却五音繁会, 气象不凡。诗歌大起大落, 由悲转乐, 由乐而狂, 又由狂转为愤激, 最后归于深沉的悲愁。为了表现这种情感上的巨大变化, 诗人使用了大量时间和空间的夸张, 把黄河之水, 漫长的人生, 说成一涨一消, 一朝一暮的事。诗中大量运用了巨额数目来表现豪迈诗情。这样的写法既抒发了诗人的狂放豪迈之情, 又不给人空洞浮夸的感觉, 究其原因在于诗歌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 和那潜在醉语下波涛汹涌的郁闷情结。《将进酒》通篇以七言为主, 夹有十言、五言、三言, 这种参差错落的句式和音节的错落, 显示其回旋震荡的节奏旋律, 造成使得气势, 突出使力度, 呈现出豪迈的诗歌风貌。李白的独特艺术风格, 及其非凡的气概和生命的激情, 在此诗中, 诗人能将失意的哀感, 表现出气势凌厉, 悲中见豪, 令人心醉神迷。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罗宗强.中国古代文学史[M].华东师范出版社, 2000.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教出版社, 1999.
本学期在《将进酒》授课中,背景导入过后,我主要采用了“读”的手段,通过范读、默读、朗读、品读、诵读五个环节,完成了教学。
1、范读——直观感知
在《将进酒》教学之前,我深入研究教材,参考诸多资料,认真品味诗境、诗情,反复地进行了诵读,对其中的语速、语调、重音、情感等作了充分的把握。授课时,我声情并茂地进行了范读,给学生一个强烈的感应,帮助他们直观地感知了课文,融入到诗歌的情境之中,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朗读这首诗的欲望。
2、默读——初步感知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相关资料,对《将进酒》这首诗进行默读,把握诗歌起兴(“君不见”两大句)、入题(“人生”三大句)、举杯劝酒(“岑夫子”两大句)、劝酒辞(“钟鼓”句至文末)几个层次,完成了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这个环节,让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了以往教师串讲诗歌内容,使学生生硬接受的形式,我觉得做得比较成功。另外,我对诗开头的起兴做了适当的点拨,让学生了然于胸。
3、朗读——融入诗境
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在朗读中融入诗境,得到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感受。
其一,思其事。“文学作品是作家生活的镜子。”要鉴赏古诗,首先要知人论事。朗读前,我引导学生感知了诗人的遭遇和处境:李白怀才不遇,被“赐金放还”,做客嵩山,与友人饮酒,抒发愤懑之情,以此,把握了读诗的感情基调。
其二,抚其景。诗的开头,给我们展示了一组内含丰富的意象。诗人写黄河,显示了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诗人写白发,暗示了流光易逝,人生短促。把握这些意象,是朗读入情的关键。
其三,揣其情。托尔斯泰说过:“真正的艺术产生的原因是那想表达日积月累的感情的内心要求。”郭沫若也说:“诗的专职在于抒情。”写诗与读诗,怎一个情字了得。这首诗总的来说是豪放旷达,意气凌云,但其感情又有不同的变化,因而,朗读的技法也应有不同的变化:“君不见”两大句写悲,应读得高昂激越,其中“不复返”、“悲白发”两处应重读;“人生”以下三大句写欢,当读得豪气十足,节奏逐渐加快,以升调为主;“钟鼓”以下三大句写愤激之情,要读得从容不迫、畅快淋漓,其中“不足贵”、“不复醒”要重读;“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须读得快人快语,节奏由慢到快,最后到慢。在朗读前,这起伏变化的诗情和朗读技法,我都给学生做了适当的点拨。学生读时兴趣盎然,如痴如醉。
4、品读——赏析探究
诗的品读,是赏析探究的途径。仔细品读诗的丽语佳句,不仅可以深刻理解诗的内在美和形式美,而且能使学生洞悉诗人的情感状态,领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品读了几组名句。“君不见”两大句,看似阔大高远,实则暗含渺小短暂的悲情;“人生”两大句,看似悲观消沉,实则明示乐观自信的豪放;“钟鼓”两大句,看似酒醉牢骚,实则表露刚正不阿的高洁。学生品读了这几组名句,对诗人的伟大人格有了更深的了解,自然而然,对之肃然起敬,歌之咏之。
5、诵读——了然于心
完成了以上四个环节后,我对诗的写作特点作了点提示,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体会把握。这一环节中,主要目的是背诵。关于背诵的方法,我让学生抓住两点:其一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四个层次,其二是“君不见”两大句、“人生”两大句、“钟鼓”两大句三组名句。学生大概用了五分钟的时间,从分散到整合,完成了当堂背诵。
以上是这次教学的成功之处,由于备课欠深入或料想不到,也出现了一些不足,再教时,我想做以下的改进:
1、布置学生做好预习
课前,要求学生利用课本、辅助教材或网络信息,了解其人、其事、其诗。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在读的过程中,就更容易融入诗情,体悟诗意。
2、增强学生角色意识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要想学生在读诗中能“披情入文”,就要引导他们想其事、想其景、想其理、想其情,真正达到与诗人深情深意的契合。
3、创造入情氛围
黑格尔说:“艺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下次再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创造入情氛围。其一,配一首与《将进酒》情调相关的音乐,作为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的背景。其二,播放名家范读,让学生跟着背诵。
4、进行比较赏析
学生品读时,除了赏析本诗的名句外,还可赏析与之相似或相反的名句。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行路难》),“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呤留别》)。运用比较的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深入体会《将进酒》的诗情和诗意,而且还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赏识学生、鼓励学生,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李白将进酒名家赏析
2.翻译李白将进酒
3.李白将进酒鉴赏
4.赏析李白将进酒
5.李白将进酒创作背景
6.李白将进酒作品背景
7.李白将进酒原文翻译
8.李白将进酒原文赏析
9.李白将进酒赏析
原文:
城下路,凄风露,今人犁田古人墓。岸头沙,带蒹葭,漫漫昔时流水今人家。黄埃赤日长安道,倦客无浆马无草。开函关,掩函关,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
六国扰,三秦扫,初谓商山遗四老。驰单车,致缄书,裂荷焚芰接武曳长裾。高流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生忘形,死忘名。谁论二豪初不数刘伶?
译文:
城下的道路,凄冷的风露,今人的耕田原是古人的坟墓。岸边滩头的白沙,连接着成片的蒙葭。昔日漫漫江河流水如今已成陆地,住满了人家。通往长安韵大道,黄尘滚滚,烈日炎炎,疲倦的过客人无水饮马不料草。天下太平又变乱,函谷打开又闭关。千百年来怎见不到一人有空闲?
秦末时群雄纷争国家大扰,汉高祖刘邦把天下横扫。本以为世风转好,出了不慕荣华的商山四皓。谁知派一介使臣,送一封邀请书,他们就撕下伪装忙不迭地到侯门居住。只有高人名士才能真正领会酒的情趣,沉入醉乡睡到安稳宁静之处。活着放浪忘形,死后无需留名。谁说公子、处士胜过萧洒爱酒的刘伶。
赏析:
此词是作者在饱经人生忧患之后对历史、社会的沉思和对人生的抉择。历史、社会是虚幻变化的:古人的坟墓变成了今人的耕田,昔日的江河流水如今变成了村落住上了人家:社会**又太平,太平了又**:整个人生又是那么劳碌奔忙,疲惫不堪,就像长安道上人无水马无草的倦客。在这虚幻变化的社会历史中,摆在作者面渐的只有荫条路:一是遁入深山做隐士,一是沉入醉乡做酒徒,因为仕进之路早巳堵塞。而追思往古,历史上的所谓高人隐士多属虚伪,君不见秦末汉初的商山四皓,一度以隐居深山不仕新朝而名扬四海,可不久就撕下伪装住进了侯门。看来唯一的人生选择只有像刘伶那样沉入醉乡;旋浪形髌,且尽生前一杯酒,也不管死后有无名。不过,作者表面上看破红尘,实质上他难以看破,也难以真正忘名,不然他就不会这么激愤了。
自然界的变化,一般比人事变化迟缓。如果自然界都发生了变化,那人事变化之大就可想而知了。沧海桑田的典故,就是说的这种情况。这首词一上来的六句,也是就自然与人事两方面合写这个意思。词句用顾况《悲歌》“边城路,今人犁田昔人墓;岸上沙,昔时流水今人家”,而略加增改。前三句写陆上之变化,墓已成田(用《古诗》“古墓犁为田”之意),有人耕;后三句写水中之变化,水已成陆,有人住。下面“黄埃”二句也从顾况《长安道》“长安道,人无衣,马无草”来,接得十分陡峭。看了墓成田,水成陆。他们依旧为了自己的打算,不顾一切地奔忙着。函谷关是进入长安的必由之路。关开关掩,改朝换代,然而长安道上还是充满了人渴马饥的执迷不悟之徒。歇拍用一问句收束,讥讽之意自见。
“六国扰”,概括了七雄争霸到秦帝国的统一,“三秦扫”,概括了秦末**到汉帝国的统一。“初谓”四句,是指在秦、汉帝国通过长期战争而完成统一事业的过程中,几乎所有人都被卷进去了。词人说,他最初还以为商山中还留下了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这四老。谁知道经过统治者写信派车敦请以后,就也撕下了隐士的服饰,一个跟着一个地穿起官服,在帝王门下行走起来了。(商山四皓最初不肯臣事汉高祖,后被张良用计请之出山,保护太子,见《史记·留侯世家》。南齐周彦伦隐居钟山,后应诏出来做官,孔稚圭作《北山移文》来讥讽他,中有“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之语。又汉邹阳《上吴王书》中句:“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乎?”)这四句专写名利场中的隐士,表面上很恬淡,实则非常热中。隐居,只是他们的一种姿态、一种向统治者讨价还价的手段,一到条件讲好,就把原来自我标榜的高洁全部丢了。上面的“初”字、“遗”字和下面的“裂”字、“焚”字、“接”字、“曳”字,不但生动准确,而且相映成趣,既达到嘲讽的目的,也显示了作者的.幽默感。不加评论,而这般欺世盗名的人物的丑态自然如在眼前。
“高流”以下,正面结出本意。《醉乡记》,隋、唐之际的王绩作,《酒德颂》,晋刘伶作,都是古来赞美饮酒的著名文章。在《记》中,王绩曾假设“阮嗣宗、陶渊明等十数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反,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在《颂》中,刘伶曾假设有贵介公子和搢绅处士各一人,起先反对饮酒,后来反而被专门痛饮的那位大人先生所感化。高流,指阮、陶、刘、王一辈人,当然也包括自己在内。末三句是说,酒徒既外生死、忘名利,那么公子、处士这二豪最初不赞成刘伶那位先生,没有人会去计较这些。肯定阮、刘等,也就是否定“长安道”上的“倦客”、“裂荷焚芰”的隐士。(“生忘形”,用杜甫《醉时歌》:“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死忘名”,用《世说新语·任诞篇》载晋张翰语:“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均与“高流端得酒中趣”切合。)方伯海《〈文选〉集成》评《酒德颂》云:“古人遭逢不幸,多托与酒,谓非此无以隐其干济之略,释其悲愤之怀。”此词以饮酒与争权势、夺名利对立,也是此意。
此词针对这种普遍存在的历史现象而发出的不平之鸣。作品中所表现的对于那样一些统治者及其帮忙、帮闲们的鄙视,是有其进步意义的。但由于阶级性和世界观的限制,他又只知道向“醉乡”中逃避,即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又显示了这种进步意义的局限性很大。
以愤慨、嘲讽的口吻来描写历史上那些一生忙着追求权势和名利的人,占了此词的大部分篇幅。但起笔却从人事无常写起,这样,就好比釜底抽薪,把那些热衷于富贵功名的人都看得冷淡了,从而为下文揭露这些人的丑态埋下伏线,同时也为作者自己最后表示的消极逃避思想埋下伏线。
导语:李白一生与酒结下不解之缘,许多诗都与酒有关,咏酒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将进酒》原文带拼音版及全诗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将进酒》原文带拼音版:
jūn bú jiàn huáng hé zhī shuǐ tiān shàng lái,bēn líu dào haǐ bú fù huí
君 不 见 黄 河 之 水 天 上 来,奔 流 到 海 不 复 回。
jūn bú jiàn gāo táng míng jìng bēi bái fà,zhāo rú qīng sī mù chéng xuě
君 不 见 高 堂 明 镜 悲 白 发,朝 如 青 丝 暮 成 雪。
rén shēng dé yì xū jìn huān,mò shǐ jīn zūn kōng duì yuè
人 生 得 意 须 尽 欢,莫 使 金 樽 空 对 月。
tiān shēng wǒ cái bì yǒu yòng,qiān jīn sàn jìn huán fù lái
天 生 我 材 必 有 用,千 金 散 尽 还 复 来。
pēng yáng zaǐ niú qǐe wéi lè,huì xū yì yǐn sān bǎi bēi
烹 羊 宰 牛 且 为 乐,会 须 一 饮 三 百 杯。
cén fū zǐ,dān qīu shēng,qiāng jìn jǐu,bēi mò tíng
岑 夫 子,丹 丘 生,将 进 酒,杯 莫 停。
yǔ jūn gē yì qǔ,qǐng jūn wèi wǒ qīng ěr tīng
与 君 歌 一 曲,请 君 为 我 倾 耳 听。
zhōng gǔ zhuàn yù bù zú guì,dàn yuàn cháng zuì bù fù xǐng
钟 鼓 馔 玉 不 足 贵,但 愿 长 醉 不 复 醒。
gǔ lái shèng xián jiē jì mò,wéi yǒu yǐn zhě liú qí míng
古 来 圣 贤 皆 寂 寞,惟 有 饮 者 留 其 名。
chén wáng xī shī yàn píng lè,dǒu jǐu shī qiān zì huān nǜe
陈 王 昔 时 宴平乐,斗 酒 十 千 恣 欢 谑。
zhǔ rén hé wèi yán shǎo qián,jīng xū gū qǔ duì jūn zhuó
主 人 何 为 言 少 钱,径 须 沽 取 对 君 酌。
wǔ huā mǎ,qiān jīn qíu
五 花 马,千 金 裘,hū ér jiāng chū huàn měi jiǔ,yǔ ěr tóng xiāo wàn gǔ chóu
呼 儿 将 出 换 美 酒,与 尔 同 销 万 古 愁。
《将进酒》赏析:
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在这首诗里,李白演绎庄子的乐生哲学,表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而在豪饮行乐中,实则深含怀才不遇之情。诗人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诗篇开头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气势豪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此时在颍阳山,距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所以借黄河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景象之壮阔,并不是肉眼可见,所以此情此景是李白幻想的,“自道所得”,言语中带有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
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接说出自己感伤生命短暂而人一下就会变老,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显现出一种对镜自照手抚两鬓、却无可奈何的情态。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没有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来突出隐喻,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此时郁郁不得志。“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奉诏进京、皇帝赐宴的时候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再到“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行路难三首》其二),古时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客,觉得孟尝君对自己不够礼遇,开始时经常弹剑而歌,表示要回去。李白希望“平交王侯”的,而在长安,权贵们并不把他当一回事,李白借冯谖的典故比喻自己的处境。这时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并不就此消沉。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非常自信,简直像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实现自我理想的这一天总会来到的,应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过去)游维扬,不逾一年(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筵宴中展示的痛快气氛,诗句豪壮。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李白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称自己有管仲之才,诸葛亮之智却没人相信,所以说古人“寂寞”,同时表现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情愿醉生梦死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了。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历历,而偏举“陈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不是刻意刻画和雕凿能学到的,也不是草率就可达到的境界。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
《将进酒》翻译:
你可见黄河水从天上流下来,波涛滚滚直奔向东海不回还。
你可见高堂明镜中苍苍白发,早上满头青丝晚上就如白雪。
人生得意时要尽情享受欢乐,不要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明月。
天造就了我成材必定会有用,即使散尽黄金也还会再得到,煮羊宰牛姑且尽情享受欢乐,一气喝他三百杯也不要嫌多。
岑夫子啊、丹丘生啊,快喝酒啊,不要停啊。
我为在坐各位朋友高歌一曲,请你们一定要侧耳细细倾听。
钟乐美食这样的富贵不稀罕,我愿永远沉醉酒中不愿清醒。
圣者仁人自古就寂然悄无声,只有那善饮的人才留下美名。
当年陈王曹植平乐观摆酒宴,一斗美酒值万钱他们开怀饮。
主人你为什么说钱已经不多,你尽管端酒来让我陪朋友喝。
管它名贵五花马还是狐皮裘,快叫侍儿拿去统统来换美酒,与你同饮来消融这万古常愁。
《将进酒》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郁贤皓《李白集》认为此诗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前后。黄锡珪《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系于天宝十一载(752)。一般认为这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李白作此诗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作者简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对话教学已成为时下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精神的重要形式。而对话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你问我答, 课堂提问作为教师课堂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已成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诗本来是美的化身、美的结晶, “诗能养人”, 诗歌能够涵养情操, 滋养人性。诗歌作品鉴赏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诗歌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感知美、接受美、创造美的过程, 也就是将诗歌中的美感因素转化为学生个体审美结果和审美能力的过程。如果收不到这样的教学效果, 那么我们的诗歌教学至少是不成功的。
为什么不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呢?为什么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让他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等去思考、判断、理解、联想, 使之内化为自己的审美体验与感受, 或外化为语言文字的形态 (创作诗歌、写鉴赏文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作品) 呢?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平等的参与者的角色, 发挥参与、组织引导和点拨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 让学生始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角色, 让他们的思维互相启发, 思想火花互相撞击, 方法智慧互相借鉴, 取长补短, 同老师一道完成课堂教学, 何乐而不为呢?基于这样的考虑, 讲授这首作品拟采用对话教学的形式。
采用对话教学的形式, 关键是设计出有效的问题。从课堂提问的角度,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的问题呢?
带着这样的想法, 我设计了这样的授课思路:
一.从鉴赏的需要出发, 选好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的问题是“‘李白斗酒诗百篇’, 李白一生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诗人的作品里就有许多跟酒有关的诗句, 大家可以举出一些例子吗?”这堂课选取“酒”作为切入点, 设计这样的问题, 目的在于旁及作者的其他与“酒”相关的作品,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 开启对本诗的整体感受和微观体认。设计问题“同样是写‘酒’, 但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感情却不尽相同, 大家考虑过这是为什么吗?”旨在启发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方法要注意“知人论诗, 知世论诗”。
二.整体感知作品。设计的问题是“为什么在‘世人皆浊’的情况下, 诗人没有‘淈其泥而扬其波’呢?”引导学生注意一个人早年树立的理想、抱负对一个人的一生所产生的影响, 继而提问“结合诗人的政治抱负和在此之前的人生经历考虑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使学生整体把握作品:从“天生我材必有用”看出作品抒发了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从“钟鼓馔玉不足贵”看出作品对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从“古来圣贤皆寂寞”看出作品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从“惟有饮者留其名”看出作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 进而理解作者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微观体会作品。设计的问题是“从诗的题目来看, 这应该是一篇祝酒辞, 可为什么开头两句没提“酒”呢?”指导学生深入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 在点拨学生“诗歌的基本功能是抒发感情, 这首诗开头没有直接点题, 却宕开一笔, 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奠定了全诗的基调”之后, 设计问题“请大家找一下是开头两句中的哪个刻画心理的字奠定了这首诗的基调”, 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
为了帮助学生领会诗歌的艺术手法, 联系其他古体诗, 设计问题“两次用‘君不见’, 作用是什么?”使学生认识作品的行文特点和表达作用。
问学生“作者明明政治不得意, 为什么还要说‘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认识深藏在诗人心灵深处的是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自信的态度。
问学生“诗人为什么要到酒里去寻找慰藉呢?”认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
问学生“一方面诗人说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 满怀自信, 另一方面却说‘钟鼓馔玉不足贵’、‘古来圣贤皆寂寞’, 蔑视功名富贵, 这不矛盾吗?”认识诗人复杂的世界观。
问学生“‘古来圣贤皆寂寞’, 可以举出很多例子, 比如孔子、孟子、屈原、贾谊等, 但为什么偏偏举出曹植的例子呢?”加深对诗人自身经历特别是长安三年供奉翰林经历的认识。
四.在上述对话的基础上,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 点拨学生“李白的诗中常出现大鹏、高山、瀑布、长江、黄河等意象, 使得作品具有了一种豪放飘逸的风格”, 让学生“概括一下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使学生感受这首诗的意象雄伟壮阔、风格大胆夸张的艺术特点。
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将进酒》。课前我让大家结合课文注释预习这首诗, 在预习中发现问题, 并带着问题来学习, 大家都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好。相信大家通过预习, 已经对作品有了初步的感受和理解, 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放声朗读一遍。
(学生放声朗读)
师:“李白斗酒诗百篇”, 李白一生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诗人的作品里就有许多跟酒有关的诗句, 大家可以举出一些例子吗?
生: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
师:写与朋友开怀畅饮。
生: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师:写借酒销愁。
生: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师:写诗人无心宴饮, 惆怅愤懑。大家看到, 同样是写“酒”, 但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感情却不尽相同, 大家考虑过这是为什么吗?
生:这跟诗人自己的身世和他所处的时代有关。
师:对, 这就启发我们学习诗歌, 首先就要注意“知人论诗, 知世论诗”。现在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情况。
生: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 即公元752年。从作品本身看当时诗人正跟友人岑勋和元丹丘的家里做客。
师:很好。请大家注意752年这个时间, 当时唐王朝正处于安史之乱的前夜, 唐玄宗耽于女色, 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 官场黑暗, 社会腐败。曾被玄宗征召入京供奉翰林后又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对这些有着切身的认识。大家考虑一下, 为什么在“世人皆浊”的情况下, 诗人没有“淈其泥而扬其波”呢?
生:那是因为李白有着自己独立的政治抱负。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李白早年就立志“济苍生”、“安社稷”、“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 而且这种理想一生未变, 离开长安后也一直忧虑时局,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安史之乱时还自许“但用东山谢安石”, 自信能“为君谈笑净胡沙”, 甚至到了晚年还想参加李光弼领导的平叛战争。
师:一个人的理想、抱负对一个人的影响极大。大家在学习诗歌的时候, 不要忘记理想、抱负对一个人的影响。现在请大家结合诗人的政治抱负和在此之前的人生经历考虑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生:抒发了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 “天生我材必有用”。
生:否定当权者和豪门贵族, “钟鼓馔玉不足贵”。
生: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 “古来圣贤皆寂寞”。
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 “惟有饮者留其名”。
师:对, 说的都不错。但是学习诗歌, 我们应该做到整体把握。这首诗要是从整体来把握, 大家能看出什么呢?
生:我感觉在这首诗里, 作者抒发的感情不在同一平面上, 而是立体的、复杂的, 因为它写出了诗人感情变化的过程。
师:是这样。鉴赏诗歌需要这样的宏观把握, 但也需要更深一层的微观推敲, 现在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 来从微观的层面深入分析一下这首诗。从诗的题目来看, 这应该是一篇祝酒辞, 可为什么开头两句没提“酒”呢?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许多同学有自己的理解, 也有一些同学表明自己也有这样的疑问, 继续点拨。)
师:诗歌的基本功能是抒发感情。这首诗开头没有直接点题, 却宕开一笔, 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请大家找一下是开头两句中的哪个刻画心理的字奠定了这首诗的基调。
生:是“悲”。
师:对, 那么, 诗人在“悲”什么呢?
生:悲人生短促, 悲自己功业未成。
师:不错, 还要注意这里先写黄河, 后写人生, 是一种反衬手法, 是用黄河的伟大和永恒反衬人生个体生命的渺小与脆弱。这种用法以前也出现过,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生:这里两次用“君不见”, 作用是什么?
师:这种用法古体诗较常用, 同时代的其他诗人的作品中也常见, 大家可以举些例子吗?
生:岑参“君不见, 走马川, 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生:高适“君不见, 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生:杜甫“君不见, 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师:大家注意到“君不见”可以出现在作品的开头、结尾或中间, 作用在于增强诗句的感情色彩。
生:接下来, 诗人说只要“人生得意”, 就“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可是这时诗人并不得意啊!
师:从感情这个角度来说, 作品已经由“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悲”转到了这里的“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欢”。综观李白一生, 他“得意”过吗?
生:得意过, “凤凰初下子泥诏, 谒帝称觞登御筵”, 古人当中因为写诗而受到皇帝征召的只有李白一人。
生:可是时间很短, “弹剑作歌奏苦声, 曳裾王门不称情”。
师:大家可以看到, 这里的“得意”不是指政治上的“得意”, 而是指由于朋友之间的聚会而在作者心中激起的万丈豪情, 深藏在诗人心灵深处的是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自信的态度, 因为下面作者又说“天生我材必有用”。
生:我觉得最耐人寻味的是一方面诗人说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 满怀自信, 另一方面却说“钟鼓馔玉不足贵”、“古来圣贤皆寂寞”, 蔑视功名富贵, 这不矛盾吗?
师:是的, 诗人在这里流露的正是一种矛盾心理, 表达的是一种愤激情绪。从诗人的世界观考虑, 我们很容易发现李白身上有道家思想的影子, 蔑视权贵, 追求个性解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又有儒家思想的影响,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积极入仕。
生:李白为什么要到酒里去寻找慰藉呢?
生:这是李白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使然。
生:因为酒有一种“醉”的功能, 有了这个“醉”, 才能使人超越现实, 摆脱现实的仕途艰难带来的心理压力, 进入理想化的境界, 享受精神的高度自由。
师:是的。李白早年所受的教育也是原因之一, 他“五岁诵六甲, 十岁观百家”, “十五观奇书, 作赋凌相如”, “十五游神仙, 仙游未曾歇”, 而且四川又是道教盛行的地区, 生活在其中的李白不能不受其影响而追求出世。
生:诗人前面说“古来圣贤皆寂寞”, 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例子, 比如孔子、孟子、屈原、贾谊等, 但为什么偏偏举出曹植的例子呢?仅仅是因为这里化用了曹植的诗句“归来宴平乐, 美酒斗十千”吗?
师:不仅仅是。大家知道陈王曹植在与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中输给了自己的兄长曹丕, 所以在后来曹丕、曹叡两朝倍受猜忌, 有志难伸, 终于郁郁而终, 这一点也容易引起诗人的共鸣。
生:接下来, 李白好像有些喧宾夺主, 他说“主人何为言少钱”, 让主人“五花马, 千金裘, 呼尔将出换美酒”, 甚至对主人以“尔”相称。
师:这些描写显然刻画了诗人自己的狂放行为, 也可以从中看出诗人的浪漫风格。真是快人快语, 非不拘形迹的豪迈至交不能出此。
师:通过层层剖析, 相信大家对诗人在作品中感情的跌宕起伏和曲折变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请大家带着我们对作品的更深一层的理解, 感情投入地再来朗读一遍这首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老师示范。)
师:最后请大家概括一下这首诗的特点。
生:写出了诗人矛盾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变化。
生:意象雄伟阔大,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写出了黄河奔腾磅礴的气势。
师:对, 李白的诗中常出现大鹏、高山、瀑布、长江、黄河等意象, 使得作品具有了一种豪放飘逸的风格。如:写大鹏的, “大鹏飞兮振八裔, 中天摧兮力不济”, 写瀑布的,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似银河落九天”, 写长江的, “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还有吗?
生:夸张大胆惊人, “一饮三百杯”写豪饮, “斗酒十千”写酒价的昂贵, 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 “朝如青丝暮成雪”写人生短促。
生:想象丰富奇特, 如《蜀道难》为了表现“蜀道难, 难于上青天”, 一开始就借用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烘托出蜀道奇险的气氛, 并通过想象和夸张描绘了一幅幅奇山险水、令人惊心动魄的图画。《梦游天姥吟留别》更是运用丰富的想象, 将梦境描写得色彩奇幻, 令人目眩神迷。
关键词李白《将进酒》艺术风格
岁在乙酉,时序初秋,浅薄小生于陋室初读太白之《将进酒》。认识“酒中仙”有些时日了,虽未曾以酒相邀把酒共欢,但对其才情,早已有所耳闻。没想多日不见,太白竟越发狂放不羁了。
李、岑、元三人相聚饮酒之事,在《酬从其自白书(将进酒)》不难看出,太白罪责重重,昭然若揭,其罪有五:
一、反客为主。狂放无礼
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诗中有生动的记载。李、岑作客丹丘家,主人盛情款待,自不必说,殷情劝酒之责,非丹丘莫属。李白借花献佛,劝岑夫子多饮倒情有可原,没想到三杯酒下肚,酒酣耳热之际,主客易位,反劝主人“将进酒,杯莫停”。越权之罪铁证如山。
元丹丘身为主人,觥筹交错中十分理智。他坚持“既让客喝好,又不让客噶醉”的原则,托辞“少钱”以结束酒会。没想到李白居然不领会主人美意,高叫“主人何为言少钱,经须沽取对君酌”。他无论如何脱不了“好酒贪杯”的之嫌疑。
元丹丘身为主人本是善意的。他十分了解李白好酒贪杯,故而不计较个人颜面,托辞伪言没有现钱的。而李白为尽狂欢之情,居然对主人倡议要卖掉自己的五花马和主人的“千金裘”(千金裘应属元丹丘家藏之物)。
二、奢侈挥霍,饮酒无度
朋友相会,举杯共欢,无可厚非,他们仅仅三人,居然要享受烤全羊一类的美食,一举杯竟然要喝三百杯(“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所仰慕的俊才是曹植,仅仅因他喝着名贵的酒,如他一般地“恣欢谑”(“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李白《襄阳歌》),难怪后来采石矶畔,醉中捉月,落水未归,一代诗仙,化为碧涛。看来,作者于此也供认不讳,奢侈挥霍,饮酒无度。
三、胡言乱语。粗浅无知
说什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全然不知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说什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自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全然不管“青发变白何其速也”:说什么“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全然不想人生百年,何言“万古愁”;说什么“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全然不记得“韩非以法成家,韩信以战闻名,司马迁以文传世……”
四、感情驳杂。吐露无序
纵观全篇,太白时悲时乐。时而愤激,时而狂妄,感情驳杂,似乎无序:文前“悲”文后“愁”,篇首“欢”,篇尾也“欢”,首段“人生得意须尽欢”,诗人在狂欢,尾段“但愿长醉不复醒”、“与尔同销万古愁”,复杂感情如夏日潮水,潮起潮落无定期。
五、恃文放旷,狂妄自大
想当初,太白刚被征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说他自信也行,说他狂妄也差不离。进京几年,不过一“御用文人”而已。正因“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恃才放旷,狂妄自大,才落得个“赐金放还”的下场。
时光易逝,转眼太白两鬓如霜,依然恶习不改。说什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道什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叫什么“五花马、干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真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难怪李白挚友杜甫曾直言相谏:“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独立窗前。晚风如潮,思绪万千,良久渐平。回到桌旁,读之再三反复体味,忽然云破天开,豁然开朗。反复朗读,用心感悟,方才体会到太白诗歌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情感之切,意蕴之深,风格之新,手法之巧。
察微知著,窥一斑而全豹,太自豪放飘逸诗风,表现有三:
一、超越时空。想象丰富。夸张大胆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后我们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欢饮的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阔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太白是想落天外,语带夸张。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超越,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超越。
《将进酒》的夸张形式多样。诗中有些夸张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会须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干”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都有力地说明太自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展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
二、感情饱满,悲喜交织,大起大落
初读《将进酒》,觉得它豪气十足,反复读之,细细体会,不难感觉到人生百味,蕴含其间。
开头四句写“悲”。首句从黄河起兴,这两旬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乎从天而降,东人大海,势不可回,语句雄壮,但是下文紧跟“不复回”之叹,基调却是悲,三、四句又带出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的感慨。这前后两句,既是比喻——以河水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再;又是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人生的渺小,因而这句话令人悲意顿生。
以下六句写“欢”。诗人年华老去,政治上极度失意,整日穷愁并非其本性,既然此处失意,就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聚会是人生快事,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这里有一定的消沉,但并不完全,李白对人生理想未完全绝望——“天生我材必有用”,算是对未来的一个期许,这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实际上也是他愤激中的无奈与自我安慰。
二段前六句写“愤”。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二十四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骇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但是,当时朝廷腐败,自身的政治报负无从实现,他怨统治阶级埋没人才,因而否定、摈弃腐败奢侈的当权者和豪门贵族,并以古来圣贤与曹植对比叹惋,充满了不平之气、愤激之情。
结尾部分写“狂放”。“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真是狂放到了极点,但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确切地说,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
纵观全篇,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由乐转狂放,由狂放转愤激,由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气势如犬河奔流,曲折极尽纵横捭阖,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
三、感情真挚,不拘小节,率性而为
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李白和他的交往颇深,在《李太白全集》中写给他的诗作多达11首,从“畴昔嵩阳。同衾卧羲皇”(《闻丹丘子营石门幽居》)来看,两人曾共同隐居过一段时间,他们志趣相同,感情真挚。
李白天性豪爽,不拘小节,“天子呼来不上床,自云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些诗句便是明证。在密友家中,且于酒酣耳热之际,有何不敢为?诗人虽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非不拘形迹的豪放知交断不能如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浪漫色彩极浓。
总之,正是上天赋于了太自豪放不羁的天性,他借助大胆丰富的想象。任思绪纵横驰骋,采用极度惊人的夸张手法毫不掩饰的抒发内心那奔涌跌宕的感情,经而形成了他那独特的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真可谓诗情如泉涌,才情似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