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云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荧幕形象塑造——以《味道云南》为例

2022-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云南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 以多元文化为基础, 极富民族和地方特色, 同时具有显著的多样性和复杂性。[1]这样一种得天独厚的饮食文化特质, 理应使得云南饮食文化在影像传播上相对于其他地区的饮食文化而言更具有优势, 但是纵观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影视作品, 除了2013年11月首播的纪录片《味道云南》之外, 很少有影视作品对云南饮食文化做出较详尽的影像传播。无论是诸如《阿诗玛》、《五朵金花》、《花腰新娘》、《诺玛的十七岁》、《相爱在西双版纳》等众多电影还是诸如《边城》、《滇西1994》、《我的团长我的团》、《遇见王沥川》等电视剧或是诸如《走进腾冲》等纪录片亦或是诸如《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综艺节目都只是将云南饮食文化零星半点地穿插进影视作品某个镜头或场景之中, 并未有广度以及深度的涉及, 而云南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在其中的展现更是微乎其微了。纪录片《味道云南》对于云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形象塑造亦有所突破及深度挖掘, 这主要体现在影片塑造了云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寻归自然以及注重仪式感的形象。

一、寻归自然

当今中国, 经济高速发展, 国力蒸蒸日上, 人们的生活与之前相比, 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发展进程中, 诸如教育、医疗、腐败等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显现, 食品安全更是其中引起全民担忧的问题。早在2011年, 《小康》杂志社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就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进行调查, 食品安全问题在当年最受公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中排行第三, 仅次于房价、物价问题。[2]而这种担忧, 甚至上升到了国家层面:2012年初,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审议通过了《2012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 出台了相应的政策。2015年4月24日由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在这样的背景下, 《味道云南》对于云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寻归自然的形象塑造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自然会与影片受众的心境相呼应, 引起受众的关注。

通过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寻归自然的这一形象塑造, 我们可以看见在《味道云南》中云南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从食材的收集到食物的烹饪直至佳肴的食用都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样的关系不同程度地表现在每个小集中。无论是第一集《家宴春色》中, 彝族妹子在春季的云岭大地上寻觅食材, 以花入菜;还是第二集《人间清欢》中, 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妇女们为做松花糕在林间穿梭着, 采摘松花花苞;或是第五集《异情别恋》中怒江怒族榨漆树籽油用来炒菜做饭泡茶, 新平的花腰傣们利用自然界的各种昆虫做出了一桌下酒的虫宴;亦或是《五行秘语》中芒市的傣族人家以竹筒为器皿以芭蕉叶为塞子做竹筒饭, 陇川的景颇族人家用酸乔绿叶做盛菜的容器...这些都在传递着云南少数民族寻归自然的饮食理念:利用自然的恩赐需要非凡的智慧和驾驭能力, 当我们的先民在实践过程中掌握了制衡调和的原理, 并懂得尊重自然、师法自然的同时, 自然界里的草、虫、花、鸟就成为生生不息的馈赠。

二、注重仪式感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 仪式感在中国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席位。《礼记·曲礼》中就有说道:“法施于民则祀之, 以死勤事则祀之, 以劳定国则祀之, 能御大灾则祀之, 能捍大患则祀之。”[3]而除了祭祀等大型活动之外, 中国人的日常饮食文化中也不乏仪式感。

在长期的生活生产过程中, 云南的少数民族族群对于食材的熟悉程度以及对于食物的透彻理解都已达到了一定的境界, 其饮食文化中的仪式感不仅联结了当地少数民族特定的风俗习惯, 更体现了他们一以贯之的处世理念。

在《味道云南》中, 琵琶肉便联结着摩梭人家的成丁礼。在摩梭人的成丁礼上, 年满十三岁的青年要在长辈的见证下, 迎来成长的脱变。而琵琶肉不仅仅是摩梭人的祖先们千年来津津乐道的传统美味, 还在这个庄重的仪式中营造出了一种香气弥漫的环境, 以此来冲淡孩子们对于成长的困惑。孩子们也必须踩在琵琶肉上接受祝福, 才能最终完成成人礼。用以举行仪式的琵琶肉必须经过两年以上的腌制, 在霜冻的环境中经历数月才能具备香气和美味, 一如孩子们的成长也必须经过岁月的磨砺才会具备诱人的味道。

进入农历十月, 在昂玛突节到来前的几天, 哀牢山深处的哈尼族寨子哈播就开始沉静在一片香氛中, 极具仪式感的长街宴以一场食物的盛宴来庆祝今年的丰收, 迎接来年的安泰吉祥。长街宴的前一天, 哈尼村寨还要举行盛大的祭龙 (即祭寨神) 仪式, 祭祀后一头被视为是龙猪的猪仔被宰杀, 肉要被分配到每一家一户, 在第二天的长街宴上能吃到龙猪肉的人家则意味着享受到了寨神的祝福...除此之外, 《味道云南》还描述了哀牢山一带彝族村寨的跳菜仪式、壮族陇端节祭祖仪式上的花糯饭等, 这些均是影片在传播上构成云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注重仪式感这一形象的血肉。云南少数民族在饮食文化中对仪式感的注重, 既是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 也是和中国几千年来的礼仪之道相呼应。

摘要:针对云南少数民族影像传播的现状, 本文试图以纪录片《味道云南》为个案, 探讨云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在影像传播过程中的荧幕形象塑造。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影像传播,形象塑造

参考文献

[1] 方铁.云南饮食文化与云南历史发展[J].饮食文化研究, 2017年03期.

[2] 陈新鸥.《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播学解读[J].今传媒, 2012年11期.

[3] (清) 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 1989年02月.

上一篇:中小民营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下一篇:“酒驾”危害行为的刑法立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