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通用9篇)
知识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米蹲(dūn)踞
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入新课
1.导语
云南的歌会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云南是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的身份。他们能歌善舞,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
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一起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2.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听课文录音范读,全班齐读
课文录音朗读
四、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二部分(2D3)描写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五、再次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六、小结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我们要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课外收集有关云南民歌的音像资料及当地的民歌民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生答)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那就让我们继续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吧!
二、赏析品读课文:
1.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2.赏读“山野对歌”
教师导读: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机智才能)
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
(动作、神态、外貌)
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
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
(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对,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3.赏读“山路漫歌”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
(悦耳好听的山歌)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淳朴本色美)
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一段录音,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学生听录音“这一条路……接着起飞”)
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等会让大家分享一下。
(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
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如,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教学重点、难点:
1、散文特点、结构。
2、探讨本文的描写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 譬(pi4)喻 糯(nuo4)米 蹲(dun1)踞
忌讳(hui4)酬(chou2)和 铁箍(gu1)熹(xi1)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本节课是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沈从文。第四单元所选的文章,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展现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因此,我导课的时候直接从民俗说起,引起学生的注意。又因为本文描写的是云南的风情,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因此,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的特点,来辅助教学,开始上课让学生进入一种意境,感受美丽的云南,教学中也有和课文三个片段相互映衬的视频和图片,这样会使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
语文新课程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云南的歌会》以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种不同的情调,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在教学时,我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适当扩展学习范围,用音乐构建平台,从课内走向课外,去领略我国古老的民间文化。
由于本文是云南的歌会,我设计的思路也是紧扣住“歌”字,依次的教学思路是谁在歌、歌什么、我也歌,从探讨主题到探讨写法,最后师生也相互对唱,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学习本文也如欣赏一首优美的歌。在学法上,我采用的是让学生继续巩固圈画勾点的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探究文本,在读中、悟中概括信息,从而掌握本文的重点。
在作业设计上,我让学生给画面配文字,巩固文章中写人的方法;写介绍词也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热爱生活、热爱家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网上浏览作业是为了让学生有效的把课堂所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去领略我国的民间文化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但也不可否认,在讲课中的探究文本时,有些同学理解了课文内容,但是语言组织能力逊色,听的多,说的少,参与性比较差。对于本文的教学,我设计的内容多数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究文本,教师应对于一些细节的知识适当适时点拨,也许教学效果会更好。也许是沈从文先生优美的语言感染了我,也许是那歌会的形式吸引了我,也许是那纯朴人情美牵引了我,总之,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依旧是那种心灵的震撼----生活如此美好,我们要热爱我们的生活,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保持一份内心的平静,学会从容优雅淡定的生活,用最美的生活姿态去阐释我们如歌的生活。
一、选择题。
1、选出对课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A、《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B、本文描绘的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C、本文虽然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但首先是描写音乐的佳作。
D、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2、选出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
A、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
B、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
C、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
D、她的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
3、用部首查字法和音序查字法查找下列汉字有错误的一项是()
序号 汉字 部首查字法部首笔画音序查字法
A.等竹6D
B.渠巨7Q
C.忍心3R
D.魁鬼4K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如果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那么写出的文章往往语言干瘪,内容。
②我国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其中大熊猫、金丝猴、野牦牛是我国的动物。③一记妙射,太可惜了,球撞在球门的横柱上,进去。
A空泛珍奇差点儿没B空泛珍稀差点儿
C空乏珍稀差点儿没D空乏珍奇差点儿
5.填入下文横线中的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钻石般的大颗露珠,在茂盛的青草上到处颤动,闪烁出五彩缤纷的光点。草原上呈现出一片五光十色的欢快景象:嫩黄色的黄尝木,浅蓝色的风铃草,一丛丛芬芳馥郁的母菊一片雪白,野石竹枝头缀满殷红的花朵。在清晨凉爽的空气中,洋溢着蒿草的苦涩而有益身心的气味,跟菟丝子那种柔和香气混合在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一切都灿烂发光,舒适恬静,愉快地向着太阳。
B草原苏醒了,一派生气勃勃,似乎它在沉重有力而均匀地呼吸着。
C没有风,没有欢畅的、新鲜的声音,没有云,只有寂静。
D晨曦中,草原是蓝色的,远看就像倒映着蓝天的巨大的湖泊,羊群便是飘曳的云影。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蹲踞()凹处()譬喻()...
糯米()熹微()凤哕()...
铁箍()忌讳()阉鸡()...
三、解析题。
1、为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限14字以内。
3月3日下午,澳门经济司、财政司和水警稽查队联合行动,公开销毁了在最近两年中辑获并已完成了行政或司法检控程序的盗版光盘约100万张。这是澳门官方首次采取这种行动。
标题:
2、在划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能够衔接连贯。
经验告诉我们,哪里绿树成林,哪里才会百鸟齐鸣;因为动物只能以植物生产的现成有机物作为燃料,来开动自己这部生命机器。
3、本着简明的原则,完成文后两题。
我们知道,要做好某一件事情就要懂得这件事情①规律,写文章也不能例外。了解了写文章的规律、原则和方法②,写作的时候就有所遵循,就有可能自觉地根据写文章的规律、原则和方法③去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过程④,就有可能运用这些规律、原则和方法⑤去解决一篇文章的⑥写作过程中所遇到的⑦问题。
A.应删去的四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B.应省略的两处语句是_______,一处可改为___;一处可改为4、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广告标语是“平时献有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这应了中国哪一句俗语,并从修辞上分析一下这广告词的妙处。
5、对下面的故事展开合理的想像,仿照划线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
每天早晨,羚羊睁开眼睛,所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跑得比最快的狮子还要快,否则,我就会被狮子吃掉。而与此同时,从睡梦中醒来的狮子的脑海里,闪现出这样一个念头:。
6、全世界的生物学家和传染病学家,在研究非典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忘掉诺贝尔,不计专利,知识共享。这里“诺贝尔”指的是什么?
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1、“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这段文字运用了描写和描写。
2、选出恰当的关联词填在横线上。()
A、虽然但是B、不仅而且
C、因为所以D、如果那么
3、请指出下列民歌、民谣分别属于哪种类型。
A、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B、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C、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
①蜜蜂飞进百花园,枝头花朵开正鲜;妹妹进我裁缝店,我像烧香见神仙。()②商人:什么时候打捞绞?什么时候绣罗裙?什么时候缝背带?什么的人打补丁?
三姐:打鱼的人打捞绞,姑娘小姐绣罗裙;外婆最爱缝背带,穷苦的人打补丁。()③藤缠树来树依藤,红军穷人一条心。藤无树儿腰不硬,树无藤儿山不青。”()④西子捧心万人怜,东施效颦丑到颠。我劝大姐睁亮眼,改换装束福绵绵。()⑤金花银花共一藤,红花绿叶共一根;妹哥同喝一江水,两个都是有情人。()
4、最后一段中括号起的作用是()
A、表示强调B、表示解释说明C、表示插入D、表示总结
答案:
一、1C、2D、3B、4D、5A。
二、略。
三、1、澳门官方首次公开销毁盗版光盘。
2、哪里绿草如茵.哪里才会牛羊成群。3、A.3、4、5、6、B.
1、2 “其”(或“它的”); 了解写文章的原则方法。4、应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俗语,这句标语运用了夸张、对比、双关的修辞方法,以平时与难时,一滴水与太平洋相对,写出献出少,得到多。“太平洋”既写出保险公司的名称,又以真实的太平洋的浩瀚写出对投保人的回报。5、我必须能追得上跑得最慢的羚羊,否则,我就会饿死。6、名利。
四、1、动作;神态。
2、B。
【教学目标】
1、发掘文本,让学生充分感受云南歌舞民族的文化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
2、了解本文采用的烘托渲染等写作手法。
3、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感受、自主探究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浓郁的歌舞民族文化的氛围中,体验语文的情趣,增长语文的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从文章对“云南的歌会”的描述中,感受云南歌舞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树立热爱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
2、了解本文采用的烘托渲染等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情境导入::
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导入课文。
播放《五朵金花》,畅谈对云南的感觉
二、整体感知:
1、本文的作者是谁?
2、云南是什么的家乡?
3、云南的歌会有哪三种形式?
4、不同形式或内容的演唱分别在什么场合进行?
5、本文写了谁在唱歌呢?
年轻女人、赶马女孩、老人、有多叫不出名字的人。
除人外,还有戴胜鸟、云雀唱歌
6、在哪唱歌?
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山路、村寨
7、读出下列词语的正确读音:(略)
三、深入赏析:感受环境美、人情美、场面美
1、自由朗读,感受环境美、人情美、场面美。谈谈你最喜欢哪个场景?
(1)山野对歌:人情美
地点很特别: “年轻的妇女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
人很淳朴 :与年轻妇女对唱的对手,虽然败了,但心服口服
活动有趣:从妇女动作上看,是轻松愉快的
(2)山路漫歌:环境美
天蓝花美--衬托歌美人美
悦耳的.鸟鸣
自然环境--烘托歌的纯朴本色
戴胜鸟也是具有灵性
云雀群在蓝空和碧草之间载歌载舞,其乐融融
(3)村寨传歌:场面美
热闹壮观
歌声和谐
老年人活力四射:燃烧的是激情,传递的是智慧和热情。这种智慧和热情不会老去,它永远具有生命的活力
参加“金满斗会”有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而且一连三天才散场,这么多人这么长时间在一起唱歌,是多么的和谐啊!
忙里偷闲,能在忙碌中抽出时间从物质的世界里暂时解脱出来。这一刻,他们完全属于自己,他们的生命是张弛有度的。正所谓“一张一弛,方显生命本色”。这就是张弛有度的生命。
2、神情并茂读:(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感受、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
语言流畅
节奏鲜明
神情并茂
对比云南歌会与流行演唱会的不同?比较后你最想说什么?
四、合作与探究:
1、朗读一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的含义:
1、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中不住点头。
2、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拍)
3、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 (趴)
4、(云雀)向碧蓝天空中钻去。 (飞、冲)
5、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 (落、降)
2、比较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的不同:
五、拓展:
1、欣赏一组云南民歌,看他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2、互嘲互赞、随事压韵
3、提问题,等对方回答 4、唱其他故事,引经据典
2、齐唱《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3、学唱二三首民歌。
六、小结课文:
感谢沈从文!是他,让我们停下脚步,去体味这些乡野间优美的景色和自在
的生命;是他,让我们回望来路,去拣拾那些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自然鲜活的
基因。学完这篇文章,推荐阅读沈从文的其它著名作品《边城》《萧萧》
附板书:
山野对歌 人情美
云南的歌会 山路漫歌 环境美 语言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学习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云南民歌《月光下的凤尾竹》
幻灯片出示图片 营造氛围,引起学生兴趣
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云南民歌《月光下的凤尾竹》,歌声柔美动听,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风光旖旎的云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一起走进美丽而神秘的云南,去领略云南歌会的无穷魅力。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学生已在课前搜集了资料,找学生先说,后教师大屏幕出示: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2、生字注音
迤西 譬喻 糯米 蹲踞 忌讳 酬和 铁箍 熹微 ...........学生抢答后大屏幕出答案,齐读
3、民歌简介
学生已在课前搜集了资料,找学生先说,后教师大屏幕出示: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人们大都能歌善舞。他们以歌
唱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以歌唱激发劳动热情、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民歌已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学习目标(找一学生读)
1、学习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方法。
2、品味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族文化。
四、赏析品读课文
过渡语:在云南,人人是歌手,处处是舞台。那里是民歌的世界,那里是欢乐的海洋。下面我们就开始这次愉快的歌会之旅。找出文中三种不同的歌会场面。
1、三种不同的歌会场面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师板书)
过渡语:下面我们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2、赏读“山野对歌”
(1)生抢答山野对歌的地点、内容和方式。分析“多是情歌酬和”中的“多”字。(2)分析人物描写
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看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的?(找一学生读)明确:动作、神态描写(性格豪爽、聪明机智)生齐读第三段
本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等方面进行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美丽、淳朴)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3)特点:才智大比拼
3、赏读“山路漫歌”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第四段
思考:作者用许多笔墨描写优美的自然风光。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2)分析环境描写
动静结合 有声有色 以景衬人(3)特点:即兴自由歌唱
4、赏读“村寨传歌”
(1)默读第5段思考: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相比,“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明确:第一点难得之处:场面盛况空前 主要体现在:
1、人多
2、时间长
3、人们着盛装 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出示图片:盛装出行
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出示图片:传歌的盛大场面
明确:总结第二点难得之处:传承民族文化(2)分析场面描写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侧重写的是唱歌的场面,既有全局描绘,又有细部刻画。宛如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3)特点:传承民族文化
5、小结 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那么,本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什么感情呢? 中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生活、对人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师完成板书)板书呈一朵花的形状。
过渡语:淳朴的歌会,多情的歌手,热情的演唱,诗意的生活,云南如花般美丽,那么,美,就要大声说出来!
五、个性表达 美,要大声说出来!
师点拨:可从人物性格,环境角度谈,也可品味语言之美。
六、拓展延伸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异彩纷呈。你了解哪些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学生答 老师出示图片)
七、教师小结 听不够的云南民歌,品不尽的万千情趣。各地民俗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让这些天籁之音,把我们的智慧之灯点亮,让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八、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一、教学目的:
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朗读,品味,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四、教法设计:
指导阅读, 在阅读中概括文章内容
五、学法指导:
探究 研读 讨论
六、教具使用:常规
七、课时安排:两课时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步骤及内容:
第一课时
1导入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3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2) 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4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5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2继续学习课文
(1)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2)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3)讨论第四段内容
3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4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5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6讨论问题
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
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7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8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云南的歌会
大冶三中袁继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词语,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课文,赏析品味文中几处精彩的语言片段。学习本文准确的语言,优美生动的场面描写及抓住重点表达主题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谁知道老师刚才放的歌曲是哪类歌曲?是什么地方的歌曲?歌声美不美?
2. 其实,云南不仅歌美,风景也很美,那里的姑娘就更美了,大家想不想到云南去看一看啊?
3.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散文《云南的歌会》,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听一听云南的歌,去看一看云南的景和人。
二.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 请大家快速地把课文默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本文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会?
2. 下面我们就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三个不同场合的歌会情景。请大家分别在横线上填入一个字,谁来填?
3. “山路漫歌”的“漫”字能否换成“唱”字?
三. 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1. 本文写了三个场合的歌会情景,着三个场合的歌会,可谓各有千秋,下面请大家有选择地读课文,你喜欢哪个场合的歌会就读哪个部分,可以有感情地朗读,也可以默读,读完后想一想,你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2. 学习“山野对歌”
①. 特点
②. 侧重点
③. 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对歌的女子?写出了对歌女子的什么特征?
④. 写对歌女子对表现热烈欢快的对歌场面起什么作用?
3. 学习“山路漫歌”
①. 特点
②. 侧重点
③. 山路的景色怎样?
④. 本段的主脑应该是“赶马女孩子的歌唱”,而作者却花了许多笔墨去描写山路的美景,这是否偏离了主旨?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⑤. 你最喜欢本段的哪些语句,为什么?
4. 学习“村寨传歌”
①. 特点
②. 侧重点
③. 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村寨传歌”的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5.散文是注重抒情的,本文的感情非常含蓄,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四.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不同场合的歌会情景。这三个不同场合的歌会,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写法上各有不同。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欣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吧!
1、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初步了解该地风土人情。
2、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学会总结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3、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感受安塞腰鼓所渲泄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1、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感受安塞腰鼓的力量。
2、老师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多媒体助学
2、朗读导学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刘成章的这篇《安塞腰鼓》。在中国呢,有很多地方有着他们自己的民族特色,或是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历史人物,或者是有着专属于他们的活动。比如说起西湖你就会想到杭州,说起傣族就会联想到泼水节。那么同学们知道安塞腰鼓是哪里的吗?(同学们说了很多地方)老师听见了好多地方,安塞腰鼓是陕西陕北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它可以由几十人或上百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震撼,被称为是“天下第一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安塞腰鼓!
正文:
师: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这篇文章,并标出文章的自然段。
(开始朗读,朗读结束)
师:老师看大家都读完了,那老师先问大家一个小问题,有一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同学们知道是哪一句吗?
学生一齐: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对,看来同学们都发现了。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作者一直在感叹,那同学们在读完这篇文章后,你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安塞腰鼓呢?
(同学们举手)
师:小赵同学,你来回答。
小赵:壮阔,还有充满力量。
师:说的很好,请坐。还有同学想回答吗
(小李举手)
师:小李,你来说
小李:我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雄浑
师:很好,请坐。其实文中有一句话是作者直接说出来的,是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感受。大家回到课本找一找,是哪一句话,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
生一齐:好一个壮阔了河山,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安塞腰鼓的真面目。
(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的图片)
师:我们同学们感受到的安塞腰鼓是壮阔、雄浑的,作者又说安塞腰鼓是壮阔了河山、蓬勃了想象力的。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出安塞腰鼓的这些特点的呢?这个当作小组讨论的问题,给五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会我来找同学回答。开始讨论吧。
(时间到,讨论结束)
师:好了,时间到了,三组派一个代表回答
三组代表:作者通过描写安塞腰鼓的场面表达出安塞腰鼓壮阔雄浑的特点。
师:你是从哪找到的呢?
三组代表:从文章的第3~5段
师:同学们看一下他找的对吗?
生一齐:对!
师:还有吗?
三组代表:还有就是描写安塞腰鼓的响声,在第7~9段,安塞腰鼓的舞姿,在第11~13段,安塞腰鼓的后生,在第15~17段。
师:请坐,这位同学找的很好,他的思路非常的清晰。
师:有人这样形容安塞腰鼓,说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冲劲,转身有股狠劲,挥锤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了一股牛劲,那么同学们,我们学习到了这里,你们感受到安塞腰鼓的这股劲了吗?
(同学们有小声嘀咕的,有人大声说“感受到了”)
师:我听见有同学在下边说没有呢,没关系,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最能表现出安塞腰鼓这股劲的段落,就是描写响声的这几段,老师起个头“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开始。
(朗读结束)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的有气势啊!老师也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也能有这股冲劲和牛劲。最后还有一个小问题,文中有一句话高度渲染了安塞腰鼓所渲染的生命的力量,大家都找一找是那一句呢?
(同学举手回答)
同学: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师:非常准确,我们一起读一下这句话。
生一齐读。
【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推荐阅读:
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的教学反思07-27
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教案06-28
八年级上语文一单元教案06-10
八年级语文信客教案09-15
《陋室铭》八年级语文教案10-06
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新人教版09-26
小学语文:《语文百花园八》教案(语文S版四年级下)07-18
八年级语文下册 三峡教案 北师大版05-29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教案人教版10-02
新2017一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园地八教案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