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讨论法在日本古典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3-0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日本古典文学课程一般设置在日语专业本科学生的高年级 (三、四年级) 阶段。一方面, 学生必须在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之后, 才能够正确地理解日本古典文学作品;另一方面, 在学习基础日语的基础之上, 高年级的日语专业本科生, 学习基本的文学文化知识, 拓展专业知识, 也是此专业应有之义。但是目前的日本文学课, 特别是古典文学课正面临着一些尴尬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愿意上古典文学课程, 有些同学即使是到课堂上来, 也面露不情愿之色。更多的同学是不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果教师不提问, 他们更多的时间只是默默地听着老师的讲解, 不做任何的思考。古典文学课难上、不想上, 似乎成为学生中的一种普遍情绪。古典文学课已形同“鸡肋”。如果不上, 作为日语专业的本科生就疏离了本应了解的文学世界, 四年下来, 除了几乎人人都知道的零星几个作家之外, 对于日本文学的其他知识一概不知, 实在是一件让人感到悲哀的事情。而事实上, 即使开设这门课程, 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存在, 也无法收到预想的效果。

1 造成日本古典文学课尴尬局面的原因

1.1 学生不爱上文学课的原因是什么

现实是最为直接也最为根本的原因。由于专业应用能力较强、实际操作水平较高的毕业生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学校为了就业率, 也自然地从各方面侧重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引导。而对古典文学的欣赏或研究水平的高低从表面来看, 似乎与此并无多大关联。所以古典文学遭到忽视, 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在这种大背景下, 高校的外语教学渐渐忽视了文学课程。文学的地位日趋底层化, 文学的力量被漠视。

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 学生之间流行着一种“文学无用论”的观点。他们急切地想在毕业之前获得更多的证书, 以为自己的就业添加砝码, 而“文学”这个不够实际、没有立竿见影效果的东西让他们无论如何也喜欢不起来。有的同学不要说古典文学, 连看现代小说的时间都没有, 哪里有时间去研究什么古典文学呢。很多大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对于就业效果显著的课程, 而需要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学熏陶在他们看来, 实在是需要花费太大的成本, 很多学生觉得根本浪费不起这个时间和精力。

1.2 学生在日本古典文学课堂上, 为何不愿意进行主动思考

首先, 造成学生对日本古典文学远离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文本造成的隔阂。虽然在有的学校会同时设置日语古典语法课程, 但是毕竟对于外国人来说, 读大部分的古典文学作品还是一件颇为困难的事情。很多日本古典作品当中甚至没有标点符号, 加之经常会出现的主语和相关语境的省略, 让很多学生对于日本古典文学作品望而却步。想读也读不懂, 可能是他们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而读来尚且不易, 更何谈思考。

此外, 中日文学作品审美角度存在巨大的差异。在长时间的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 两国的文学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学态度, 造成文学内容的很大不同。日本文学具有超政治性, 在我们的文学作品里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责任, 在日本文学里是找不到的。因此学生即使读懂文本, 也找不出文本背后的所谓意义的东西, 很多学生据此认为日本文学作品很无聊, 不具备社会性, 也就不愿意进行传统意义上的寻找社会性、历史性、文学史中的地位等等的分析。

再者, 从性格上来说, 恐怕很多的同学在没有教师引导的情况下, 一般不愿意主动进行思考。莎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曾如此批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特别的问题在于每个社会中的语言社群被已经存在的表现习惯所宰制, 这些习惯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保持现状, 并确保事情能够平稳、不变、不受挑战地进行”, 这种行为的直接结果当然就是情感的迟钝和心灵的麻木, 当然就更不要谈有意识地进行文学的学习了。最后的结果就是离文学的世界越来越远。

但是除此之外,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理由。在我国高校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中, 恪守教材、照本宣科, 以介绍时代背景、作家生平, 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人物分析为主的程式化教学模式也是导致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文学课堂中来的很重要的原因。教师一味地抱着书本进行讲解, 指出每个时代的背景、代表作家、代表作品、评价等等, 无疑让学生与文学作品隔膜开来。这种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以史为纲, 不考虑甚至违背学生的心理特点, 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既然如此, 那么文学的课堂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回归课堂、重新进行思考呢?

2 现有文学课上课方式探析

2.1 讲解法的缺陷

对于文学课如何上的问题, 历来有讲解法与讨论法的争论。很多老师认为文学课程具有其特殊性, 最好是进行讲解为主。因为“在使用讲解法时, 教师能很好地驾驭课堂, 使学生分享他多年积累卜来的知识、经验和智慧。专业的背景知识只有通过讲解才能有效的传授给学生, 为学生架起沟通文化的桥梁。”

不过讲解法有其不可忽视的弱势。第一, 如果一味地使用讲解法, 很有可能使生冷的课程更加失去吸引力, 让学生存在于走马观花的层面, 无法深入进作品中去, 只能靠咀嚼老师给总结和整理的东西, 形成不了自己的思路。无法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也就扼杀了学生提出更为有力观点的可能性。第二, 一味的讲解使教师无法得知学生对于讲解过的东西是否能够全面接受, 对于作品是否已完全理解, 无法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第三, 忽略了课堂之上教师与学生直接对话, 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 不能达到语言学习中沟通的目的。第四, 拘泥于现实、没有思考、没有联想、没有畅所欲言的课堂违背了文学感性、随意等特点, 从长远的角度来说, 不利于学生文学素质的培养。

2.2 讨论法的优势

讨论法却可以弥补因一味的讲解而带来的缺陷。第一, 如果每节课都能设置一定时间, 在教师的引导之下, 让学生发挥其能动性, 进行自由的思维的训练, 并进行相应地讨论, 可以让其更好地接受和吸收文学知识,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第二, 通过进行讨论而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的结论, 是学生自己思考后的结晶, 有着十分立体的形象, 比起生搬硬套和课本上冰冷冷的知识, 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记忆。第三, 通过讨论, 可以拉近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对于文学作品与文学史中的提到的内容, 不会有置身事外的感觉。第四, 外国文学课中进行讨论有一种天然的优势, 即可以客观上锻炼专业学生的外语语言组织能力, 这是一种比会话课更有针对性、更具专业性的练习。而能够有条理地讲出自己的观点, 本身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也是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因此, 让学生回归日本古典文学课堂就是并让其进行积极思考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讨论法。

3 讨论法在日本古典文学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3.1 课堂中对讨论法的具体实施

谈到具体如何讨论, 进行什么样的讨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第一种是进行感想性或模仿性的讨论。这种讨论比较随性, 主要是以学生以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内容, 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解释和说明。教师可以提出设问,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 比如学生可以针对某一作品谈自己的体会和读后感。可以不设具体的标准和答案, 让学生随性发挥, 谈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最后做适当的总结即可。

比如在进行中世军记物语《平家物语》的讲解之前, 先播放以平家物语文本为内容的有声文件平曲, 让学生体会曲中传达的以为后, 再进行内容的讲解和文本的解读。在进行完基础的工作之后, 最后一项就是要对平家物语的整体特征做总结。这种情况下, 与其一条一条地解释给学生听, 还不如直接提出问题, 大家认为平家物语有哪些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特点。很多同学从文本、字体、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每个人都说的很有意思。其中还有同学提到作品给人一种悲观、落寞、绝望的情绪, 作者感觉到自己的人生和自己所处的时代不知何时可能会终结。而教师正可以就此指出, 这正是平家物语被人所评价的其中体现出的“无常观”。而这种下定义的形式, 可以说比起硬生生地说明要印象深刻许多。

这种类型的讨论还包括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和歌、俳句等文学作品的翻译。老师在进行完语法的讲解之后, 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翻译。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对于诗词氛围、情绪的把握, 进行恰当的翻译。这看似是一种翻译的练习, 更重要的却是练习了他们对于文学意境的把握。让学生自行进行翻译, 翻译的错对、好差暂且不谈, 各位同学对此的不同翻译和讨论则可以让他们更为深刻地体会和歌、俳句的氛围, 也便于让教师了解到学生对于此诗句的理解。

这种情况下一般是同学的有感而发, 主要是感性的体会或者直觉的东西比较多, 只要言之有理, 可以任其发挥, 教师要做的是在这种感性的体会之中抓准时机, 进行理性的总结, 上升到抽象和理论的高度。

第二种情况, 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培养更有高度的思维形式。

这种情况最有代表性的讨论就是让学生进行文学的比较, 提出批判性的建议。这就需要学生对于两者的文学都要形成一定的认识, 站在较高的高度来同时审视两方面的文学作品, 同时这种比较不应该是散漫的、无针对性的, 而应该是经过归纳和总结的, 有一定的抽象性的。比较既包括横向的比较又包括纵向的比较。可以是同一体裁在不同年代的比较, 也可以是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之间的比较, 更可以是跨国别的比较, 如与中国汉文学的比较。在进行完基本的讲解之后, 教师可以提出设问, 通过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己进行比较, 举出实例, 提出可以信服的观点。如, 在学习日本古典文学上的集大成之作《源氏物语》时, 引导学生进行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小说之最《红楼梦》进行比较。很多同学都能够从男主人公的形象、女性角色、结尾的悲剧色彩等层面提出有说服力的见解。教师可以在这些基础之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对于中日文学的区别进行了解。

进行这种比较, 可以培养学生的对比和归纳的能力。且让学生印象更为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 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各方面的能力。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作品。如果有一部分学生对其中的某种文学形式、或者某部文学作品感兴趣, 还有可能会形成争论的情景。在适当的情况下, 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的批判, 鼓励这种问题意识的继续发展, 还有可能为将来部分同学走向这个方向的研究铺好必要的道路。

而创造性的思考还有一种体现形式, 就是在学生有基本的积累基础之上, 鼓励学生根据日本古典文学作品的形式、内容来自己进行文学的创作。这主要指的是让学生进行俳句、和歌等的创作。俳句是世界上最为简短的诗歌, 简短却富有深意, 而且其庞大的内涵与日本古典文学整个的氛围相符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自行进行俳句的创作, 则可以培养学生对于日本文学的根本理解, 并且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而在笔者所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 在班级当中, 也的确不乏精彩之作, 引导全班同学的阵阵喝彩。如此以来, 文学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知识, 而是活生生的情感之作, 同学自会在这种文学的氛围之中感受到文学、特别是日本古典文学的魅力所在, 倾心与文学创作所带来的乐趣与心灵的震撼, 恐怕不单单是会回归课堂, 对于文学本身都会产生极大的兴趣, 而从此已有可能会走上文学的道路。这也应该是我们最想要看到的结果吧。

3.2 课堂运用讨论法的条件

当然, 讨论并不是无序地进行的, 这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基本工作。

首先, 语法的讲解和文本的讲解是不可或缺的。学生对于文本的思考乃至讨论, 首先是建立于字面意思完全了解的基础上的, 因此让学生没有字词的障碍, 这应该是首要应做的工作。

其次, 在进行古典文学作品欣赏时, 要首先强调中日文学审美方法的不同。日本文学天生与政治绝缘,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欣赏时, 应让学生摘掉隐形眼镜, 跳出社会责任这个范围, 引导学生推敲其文笔的优美之处, 感受作家的丰富内心, 同时认真体会作品的美学倾向。

最后, 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所进行的引导, 是有预设和方向的, 不能随着学生的自由言论作无序的自由摇摆。另外, 在对学生意见和观点的收集和把握上, 要防止以点盖面、以偏概全, 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要照应到, 只有这样, 才能根据学生的讨论做出相对正确的调整。

而在老师引导之下的讨论法如果能够顺利进行, 必然会增加学生对于文学课的喜爱, 加深对于文学的了解和欣赏, 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随着教学形式的改变, 学生面临的不再是枯燥的文学史, 而是活生生、充满人文思想、哲学智慧和艺术魅力, 能引起学生无限遐想和回忆, 激发学生二次创作欲望的文学作品。从短期来讲, 文学的确不能够给就业增添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从长期来说, 学生一定能够得到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并且让自己的气质与众不同, 成为其想用一生的巨大财富, 而这比任何一种实际的功用性知识要深刻和深远的多。

摘要:在日本古典文学教学中, 引入讨论法, 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及深入思考。可以让学生在获得文学知识的同时, 提高文学鉴赏力和文学修养, 获得课堂内外的双收获。

关键词:讨论法,日本古典文学,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 龙其林.拭去文学表层的尘埃[N].中国教育报, 2008-04-03.

[2] 何树.谈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讲解法[J].外语研究, 1994 (1) .

[3] 周红波.浅议接受美学对古典文学教学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 2005 (9) .

[4] 徐媛媛.外国文学教学的尴尬与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

上一篇:高职院校有效“服务地方基层”的探索与实践下一篇:论阅读对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