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教案

2022-03-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初二教案

初二历史教案

为您服务教育网 http://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国家的统

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简要分析隋炀帝这个历史人物,从而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联系秦朝灭亡的原因,分析:为什么隋朝与秦朝都是短命的?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要求学生培养的审美的观念: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之美。

重点与难点隋朝大运河和暴君隋炀帝是本课重点。三省六部制和改革选官制度是本课难点。

(二)学法引导

1.教师可用秦始皇的引出隋炀帝而导入新课

2.引导学生试着联系、比较等方法来记住本课的历史概念和历史人物。

(三)重点和难点

1.隋朝大运河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绘制一张大运河的图片。 2.暴君隋炀帝 学生归纳隋炀帝暴政的表现,从而得出这一理论。

3.难点是如何正确评价隋炀帝的功过和历史地位。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然后讲述以后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1)在黑板上写出南北朝朝代表,引导学生回忆南北朝的历史。(2)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

为您服务教育网 http:// 2.导入新课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包括:战国、秦、汉三个朝代,经历了近700年的时间。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第二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经历了近400年。接着,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隋唐盛世。从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这一段历史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在讲课之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前提示),然后开始学习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3.讲授新课

一、隋朝统一南北

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功臣,封隋国公。杨坚承父爵,他的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580年,周宣帝病死,年仅8岁的周静帝继位,杨坚以大丞相身份辅政。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国号隋,都城在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他在位时有两个年号,开皇和仁寿。隋朝建立后8年,攻灭陈朝,统一全国。那么,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是什么呢?(学生讨论并回答,然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自东汉以来,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特别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经过长期交往,在生活、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已基本上汉化了。南北政权的使者往往频繁,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这样,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有利条件。东晋、南朝时,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不得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而且也带去了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使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北朝自北魏以来,经济发展较快,南北边境上的民间贸易很我,双方的官员也违禁互市牟利。南北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2.隋朝的统一(589年)588年春天,隋文帝下诏伐陈。10月,太子杨广率50万大军,在长江沿线对陈发动全面进攻。当时,陈军“不过十万”,而且陈后主荒淫无度,把长江当作不可逾越的天堑,仍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过着醒生梦死的生活。589年正月,隋军渡江,建康陷落。陈后主带着贵妃张丽华和孔贵嫔,躲入景阳殿的枯井里。隋军呼之不出,后来隋军扬言要往井里投石头,陈后主才出来投降。后人把陈后主藏身的枯井,称为“胭脂井”。这口井在今天江苏南京鸡鸣寺山坡下。(请同学们看课本P2的图画《胭脂井》)隋灭陈后,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南北重新统一。隋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二、开皇之治隋朝统一后,出现了一个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和平环境。隋文帝进行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并采取了一些恢复生产和发展的措施。

1.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1)三省六部制隋文帝即位不久,即采纳大臣崔仲方的建议,“依汉魏之旧”建立中央机构。皇帝是全国军事、统治、经济的最高主宰,拥有绝对的权力。而辅佐皇帝处理全国军政要务的主要是三省,即尚书省,内史省和门下省。(三省的职权请同学们看课本的注释,并请一位同学读一遍)

为您服务教育网 http:// 三省互相牵制,六部分掌全国政务。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它有利于防止外戚擅权篡位和地方势力分裂割据。三省六部的官员品位不高,职权有较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集权和任免官吏。(2)消减地方官吏583年,隋文帝又接受大臣杨尚希的建议,精简机构,把北朝以来的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并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一律由朝廷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政绩,裁汰冗官,改变当时存在的“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这样就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封建政府的财政开支,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

2.改革选官制度和科举制的确立隋文帝时建立起一整套相当完备的行政管理机构。科举制度的采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自从北魏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庶族地主阶级经济也相应得到发展,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他们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对于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本第三页的小字部分。)隋文帝崇尚节俭,一改隋初“刑政苛酷,群心崩骇,莫有固志”的混乱状态。“六宫”都穿洗旧的衣服,“非享燕之事,所食不过一肉。”一时间,“大崇惠政,法今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由于皇帝的大力提倡,隋朝初年朝中出现了崇尚节俭的风气。

3.开皇之治(581—600年)隋文帝时,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由于隋文帝进行了政治、经济上的整顿改革,既强化了中央集权,又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景象。①户数增加。606年,全国户数达890多万户,在二十

六、七年时间内,户数增加400多万,人口增加了1600多万。②垦田面积不断扩大,修复了许多水利工程。③隋代仓库丰盈。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

五、六十年”,隋代官仓的丰实情况,反映了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和统治者搜乱人民的残酷程度。④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造船技术的进步。隋炀帝巡游江都时所乘的“龙船”高15米,长60多米,船身分为四层。⑤商业贸易出现繁荣景象,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也是重要的经济贸易城市。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丰都市周围84公里,通12门,市中有120行,3000余肆,市四周有400余店,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⑥隋朝的对外贸易发达。陆路可达亚洲的西北部和欧洲的东部,海路可达南洋诸国和日本。“开皇”是隋文帝杨坚在位时的年号。隋文帝在此期间,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又攻灭了陈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那时,天下安定,经济发展,所以封建史学家称之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挂《隋朝大运河》图) 1.开通的目的、过程及河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隋朝建立后,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经济虽然发展得比较快,但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的粮食仍然要靠江淮地区供应。由于陆路运输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北方的这一需要。因此,开通运河,利用水利运输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从政治上看,为了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隋政府也需要开通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从隋炀帝个人角度说,也抱有开运河乘龙舟游江南的目的。那时候,隋朝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这也为开通运可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杨广即位之初,为了加强对富庶的江南地区的控制,榨取江南人民的财富,隋统治者利用天然河流和旧

为您服务教育网 http:// 有渠道,于605年开通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大运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共分为四段。通济渠是从洛阳的西苑引觳、洛两水达于黄河,又从洛阳东面的板渚引黄河水,疏通莨荡渠故道入淮河,直达淮河两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再从山阳起,疏导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的邗沟,引淮河水在江都(今江苏杨州)附近长江。这一段施工里程,从洛阳到江都长1000公里。另一段是永济渠,从洛口开渠到涿郡,长1000公里。还有江南河,是从京口引长江水直达余杭,入钱塘江,长400多公里。大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个省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2.大运河的作用(请同学们看课本彩图1《杨州大运河》)大运河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它和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千百年来享誉世界。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大运河的开通,对于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正如晚唐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一诗所赞颂的那样:“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四、暴君隋炀帝隋文帝于604年7月死去,相传为杨广所杀。杨广又杀其兄杨勇,当上了皇帝。他是历史上名的暴君。隋文帝统治时期,民众积累起来的财富,被隋炀帝用于游玩、征伐,大肆挥霍。

1.营建东都洛阳和乘龙舟出游杨广于605年开始营建东都洛阳,历时一年,动用三万四千工匠,每月役丁200万人,真不知误了多少农时。200个农民拉一根大木头,绳索嵌到了肉里,可以这样说:没有劳动人民的劳动和血汗,就不会有洛阳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群。东都洛阳建成后,隋炀帝常在月夜里带着骑马的宫女数千人,演奏着《清夜游曲》去西苑游玩。(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最的两段小字)这就是隋炀帝的奢侈生活。606年,隋炀帝人江都巡游归来,在伊阙山前排好法驾,千乘万骑,车声辚辚,缓缓进入东都。这个“入城式”可谓够排场了,然而,为了帝王的赏心悦目,人民被迫付出了多少血汗和生命的代价啊!隋炀帝不仅如此奢靡腐朽,而且十分身负和拒谏。《隋书》描写这个民贼独夫说:“普天之下,莫非仇雠;左右之人,皆为敌国”。隋炀帝的出游,无疑使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2.发动对高丽的战争自魏晋以来到隋朝,朝鲜半岛上存在着高丽,百济和新罗三个并立的国家。这三个国家和中国保持友好往来。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下令出兵,三次攻打高丽。但是都失败了。每次出兵前,征调上百万民工和士兵在山东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大规模地建造船只,工匠被迫昼夜劳作,因为长时间站在水里,下半身泡烂了,从腰部以上都生了蛆,死亡的人不计其数。几个月后,渤海边上帆墙林立,海底下的死人却比帆樯多出了许多倍。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黄河之比,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迫使千千万万的农民离乡背井,田地大时荒芜,加上连年洪涝旱灾,农民只得靠树皮、野菜充饥,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人民无法忍受这样的残暴统治,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了。

为您服务教育网 http://

五、瓦岗军和隋朝覆灭

1.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长白山农民起义(挂《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山东、河北一带是隋进攻高丽的后方基地,农民的徭役、兵役负担也特别严重。因此,隋末农民起义的烈火首先在这里点燃。611年,山东邹平人王薄领导农民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南)兴起义旗。王薄自称知世郎,取世可知,隋朝必亡的意思,并作《无向辽东浪死歌》(事先将这首歌词抄在黑板上,并让学生朗读)这首歌词号召农民积极参加起义军,反抗隋朝统治,不要为打高丽去辽东白白送死。长白山起义的星火,很快成为燎原之势,全国各地的起义军,大大小小不下百余支,人数多达几百万。其中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

2.瓦岗军和隋朝的覆灭翟让、李密领导的起义军,因为是在河南瓦岗(今山东滑县南)起义,所以叫瓦岗军。他们截击隋朝的粮船,供给军用。(请同学们看课本P6《瓦岗军开仓散粮》图)在李密的谋划下,起义军打下了兴洛仓。瓦岗军大开仓门,听凭饥民取食。后来,起义军又夺取了回洛仓和黎阳仓。瓦岗军迅速扩大,队伍很快发展到数十万人。这时李密对翟让说,有了粮食“百万之众,一朝可集”,然后就可以“除亡隋之社稷,布将军之政令了”(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的小字)。起义军直通洛阳城下,发布讨代隋炀帝的檄文,列举其十大罪状。指出:隋炀帝的罪过深重,“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617年初,隋朝派陈棱率兵镇压起义军,起义军乘机奋击“大坡之,棱仅以身免”。在农民起义风暴的猛烈冲击下,隋政权土崩瓦解,江都的东、西、北三面都被起义军包围。隋炀帝知道末日就要来临,日夜喝得大醉,在城内寻欢作乐。有一天他照着镜子对萧后说:“好头颅,谁来斫之?”农民战争的致命打击,使统治集团的核心发生了分裂。618年春,贵族宇文化及和领导侍卫队的司马德戡发动政变,用一条白练巾结束了隋炀帝的性命。隋朝政权自518年建立,到618年灭变,历时37年。它是在农民战争的熊熊烈火中烟飞灰灭的。

4.巩固小结(1)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①隋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剧局面。②隋文帝制定的一些制度,为唐以后各朝所沿用。③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的联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加强我国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从隋朝的历史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①隋初的经济繁荣,说明国家的统

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封建统治阶级的穷奢极侈,导致了隋王朝的迅速灭亡。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繁重的劳役和兵役),加剧了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只存在了37年,最后终于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推翻。 5.作业课文后的练习题。

第二篇:初二教案看不见的光3南师附中高级教师教案-初二物理

南师附中高级教师教案-初二物理

看不见的光教学设计

仪器材料

红外线演示仪、空气清香喷雾器、幻灯机、三棱镜、紫外线验钞笔、真、假钞票、太阳镜、防晒霜及课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知道看不见的光的存在。

2.确定红外线、紫外线的存在,了解它们的性质。

3.了解红外线、紫外线在生活、生产、军事、高科技领域等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尝试对不可见的事物通过其可见的效应来对该事物进行研究的方法。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了解红外线、紫外线在高科技上的应用,体会科技的力量。

2.客观地看到社会进步的同时,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遭到了破坏,从而形成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新奇的实验引入新课,提高学生的兴趣。

师:我有气功,同学们相信吗?

南师附中高级教师教案-初二物理

演示:打开红外线演示仪开关,让它发出音乐,当教师用手靠近红外线演示仪,阻断了它的红外线(不要接触到仪器),发现音乐嘎然而止。

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学生猜测、疑惑,都不信。

学生踊跃。“老师,我也会”,

其中一个学生上来演示了这个实验。学生观察,思考,说:“这个位置肯定有光线的,要不为什么,手一挡住这一位置,音乐就停止呢?”

激发学生自行设计出方案。

设计的成功给学生带来喜悦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信心。

新课教学

物理学史在介绍的同时,也渗透了物理学的一种经典方法:对不可见的事物通过观察其可见的效应来对该事物进行研究的方法。

课前的查找资料,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不同学生获取的资料不同,通过交流能够互相补充,且有利于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

由于红外线应用的物品,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用多媒体展示,能够补充这一方面的不足,同时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科技的力量,逐步形成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的意识。

知道一个事物都有其正反两面,从而养成客观看待事物的态度。介绍紫外线指数,目的在于给学生一些实际的生活知识。

给学生一个发挥的空间,教师应多鼓励,舍得花时间。 学会从生活中找物理,用物理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师:这是一种什么光呢?

师:怎样证明这种光是激光还是红外线或是其他的光呢?

南师附中高级教师教案-初二物理

演示:用空气清香喷雾器对着红外线演示仪的红外线处喷射,果然看不见光。

师:说明这里的光线并不是前面所学的光线,那么,这种看不见的光是什么光呢?而人们又是怎样发现这种看不见的光线呢?

师介绍: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1738-1822)在1800年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暗室中唯一的窗户用木板堵住,然后在板上开了一个矩形的孔,孔中正好装上分光棱镜,于是得到了一组彩色的光带。

师演示:用幻灯机演示光的色散实验。

播放多媒体展示:光谱和声音的频率图。

通过多媒体展示,说明光谱,并类比于人耳可听到的声音只占声的一部分,说明人眼可看见的光也同样只是光谱中的一部分,从而引出红外线和紫外线。

师介绍:赫谢耳为了研究光谱里的各种色光的热效应,用温度计去测量各光带中不同色光的温度时,他发现有一区域的温度特别高,同学们能猜猜是哪一区域吗?

师: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温度最高的温区,总是位于光带最边缘处的红光外面。多次反复实验,都是这样。这就是人类首次发现红外线的过程。红外线的发现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又一个飞跃。显然,红外线最突出的性质就是热作用强;另外,红外线穿透云雾烟尘的能力也特别强,且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不分昼夜)发射和吸收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随着对红外线的不断探索与研究,已形成红外技术这个专门学科领域。请同学们根据红外线的特征,拿出课前准备的资料,共同讨论和交流,红外线在生活、生产以及军事中能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多媒体展示并介绍:

1.媒体展示:出生7个月的女婴在登机前接受便携式体温测量计的检查。

南师附中高级教师教案-初二物理

师介绍:“五一”期间,国内最先进的红外线测温热像仪和便携式红外线体温测量计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投入使用,受测人员不必与测温仪器接触,一秒钟便可以直接显示出测温结果,不仅安全卫生,而且大大加快了机场进出港人员的客流速度。

2.媒体展示:红外线夜视仪。

3.媒体展示:在红外线夜视仪的观察下,所有的伪装都失效。红外线夜视仪在军事上有着重要的应用。

4.媒体展示:红外摄像仪。

5.媒体展示:暗箱中的钥匙在红外线照相机下清楚可见。

6.媒体展示红外遥感:通过卫星拍摄到的大兴安岭火灾的照片。

7.电视机的遥控器。

8.媒体展示:美F/A-22“猛禽”成功试射响尾蛇导弹。

介绍:美国《每日航宇》12月9日报道,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美空军F/A-22型机测试小组于11月22日成功发射一枚未填装弹药的AIM-9M型导弹,击中了一架超音速QF-4无人靶机。

介绍:德国物理学家里特(1776-1810)在1802年发现,在光谱的紫光区域的外测也存在着看不见的射线,这就是紫外线。紫外线的主要特点是化学作用强,用紫外线照相能区分出物质间的细微差别,例如能清晰地分辨出留在纸上的指纹。紫外线有很强的荧光效应,这个效应有许多应用。日光灯就是用紫外线来激发荧光物质发光的。

演示:用紫外线验钞笔,来辨认两张百元钞票的真假。

南师附中高级教师教案-初二物理

展示:用紫外线照相的相片。

紫外线还有杀菌消菌作用,医院里常用紫外线来消毒病房和手术室。

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紫外线还能促进生理作用和治疗皮肤病、软骨病等。经常在矿井下劳动的工人,适当地照射紫外线,能促进身体健康。但过强的紫外线能伤害人的眼睛和皮肤。多媒体展示:

1.媒体展示:银行用的验钞机。

2.媒体展示:紫外线消毒柜。

3.媒体展示:电焊工人在电焊时,穿好工作服,带上防护面罩。

4.媒体展示紫外线指数:

0一2 最弱 安全可以不采取防护措施。

3一4 弱 正常外出戴防护帽或太阳镜

5-6 中等 注意除戴防护帽和太阳镜外,涂擦防晒霜(防晒霜SPF指数>15)

7-9 较强 在上午十点至下午四点时段避免外出活动,外出时应尽可能在遮荫处

>10 很强 有害尽量不外出,必须外出时,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5.播放一段本地的天气预报中有关紫外线指数的片断。

6.动画播放:被称之为“地球的保护伞”──臭氧层。

师介绍《蒙特利尔议定书》,并进行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情感教育。

7.媒体展示最新消息:美国宇航局(NASA)科学家近日发表一份报告,称他们在南极洲上空观测到一个规模巨大的臭氧层空洞,面积达到283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美国领土面积的3倍。这是迄今观测到的最大的臭氧层空洞,也是南极洲上空臭氧层严重受损的征兆。它是因人类使用像含氯氟烃这类化学药品而导致保护。

南师附中高级教师教案-初二物理

地球的臭气严重受损而引起的。

最后,请同学们观看影片《偷天陷阱》中的一个片断。并回答:

1.影片中小偷用的一个仪器是什么仪器?(答案为红外摄像仪)

2.博物馆中错综复杂的防盗光线是激光还是红外线?(答案为激光)。

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是激光,有的说是红外线,众说纷纭。

学生:“用喷雾器(空气清香喷雾器)来喷喷看。”

学生:“这种光不是激光。”

[说明:由于,在前面学习光线时,学生已经能够设计出在空气中用喷雾器看到一般光线的传播路径,所以,此处的设计安排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灵感。」

学生首先猜的是红色,而后是紫„„

学生讨论并交流:

利用红外线的热效应,可以来加热物体、烘干油漆和谷物等,如在家庭中用的红外线食品烤箱来烘烤食品,在医院中用红外线烘干物体等;

由于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不分昼夜)发射和吸收红外线,可以不分白天和黑夜进行红外线拍摄,不必受限于其他光线,而且从照片上能分辨出普通照片不易看清的情况,且可以实现远距离的拍摄,这种技术叫做红外线遥感;利用红外线遥感技术,可以在飞机或卫星上勘测地热、寻找水源、监测森林火情、估计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预报台风寒潮等;遥感技术在现代军事上也有很多重要的用途。

同学们讨论:紫外线的危害以及在生活中有哪些防止紫外线的措施。

南师附中高级教师教案-初二物理

有的学生介绍:太阳镜、太阳伞、防晒霜、玻璃等物品。

有的学生介绍:需关注天气预报中的紫外线指数。

有的学生课件介绍:为什么登山运动员都要戴一副墨镜。

高山上阳光辐射特别强烈,紫外线和红外线随之而增加。眼睛是人体最灵敏的感光器官,强烈的紫外线和红外线照射在眼睛的视网膜上,能灼伤视网膜的视觉细胞,引起视力减退,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完全失明,医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雪盲。

有的学生课件介绍:山上有防紫外线的帐篷。

有的学生课件介绍: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会损坏人和动物的免疫功能,诱发皮肤癌和白内障,会破坏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据报道,位于南极臭氧层边缘的智利南部已经出现了农作物受损和牧场的动物失明的情况。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讨论关于地球、环境与人类的话题。

这是一部精彩、经典的影片,学生都被吸引。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学生基本能回答,而第二个问题,则需学生动脑筋,注意观察影片中的一些细节,并根据前面设计区别红外线还是激光时的方法进行判断。

第三篇:初二政治教案

一、【设计意图】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考、体验、感悟和发现。

二、【教材分析】

本框题位于《思想品德》(人民版)上册《做合格的消费者》第八课第三框。根据《课程标准》,属于我与他人关系的范畴,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国家与社会关系等知识的拓展。

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的消费,可以说,我们每天是以消费者的身份生活着的。因些,了解有关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和法律法规是有极及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消费者,我们既享受到了现代物质文明带来的惬意,也常常遭遇本不应该有的烦恼。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不完善、不规范、不合法的生产经营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些都是需要用法律加以规范和调整的。

本课是对前两框内容:《消费者的“保护神”》、《“上帝”的权利》知识延续。教材在知识结构的编排上设有:《漫画欣赏》、案例分析“想一想”、《法律文库》、《知识窗》、《友情提示》、《接力棒》和《分享时刻》等。教材寓知识性、科学性、人文性、趣味性、情感性于一体。教材给了教师、学生再发挥、再创造的巨大空间。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是很强,身心发展还不完全成熟,当他们作为消费者,被侵权后,往往不知所措,如何维权?因些,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漫画,对案例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情景,联系学生生活谈体验与感悟,使学生在生成折情境中较好地掌握维护自身权利的法律知识,途径和方法,并且在生活中能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

四、【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懂得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2)做一个合格又精明的消费者。 2.能力目标:

(1)感悟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学习掌握同制假售假行为作斗争的方法。

(2)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消费争议,做理智的消费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对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者表示同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对损害 本文来自教育资源库 http://edu.5151doc.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未成年人权益的行为理直气壮地拿起法律武器,依法维权;向假冒伪劣商品作斗争。

五、【教学重点】

1、懂得维护合法权益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2、做一个合格又精明的消费者。

六、【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维权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手段】

情境创设法、案例教学法。

八、【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消费者维权漫画、图片、“三鹿奶粉事件”、与内容配合的mp

3、练习题等。

2、学生准备:维权经历与故事、即兴表演维权情景剧等。

九、【教学流程】

(一)话题导入

激发学生兴趣

观看视频《三鹿奶粉事件》。

老师:近期,我国很地方报告多例婴幼儿患有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某种品牌的婴幼儿奶粉有关,大家知道是什么牌子的奶粉吗?

生回略。

老师: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看了刚才的短片,同学们心中肯定会些感受,哪个同学先来谈谈?

生回略。

老师:“三鹿奶粉”侵犯了消费者什么权利?消费者面对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办呢?

生回略。

(设计意图:民生与健康是人一生最大的事情,党中央高度重视。《三鹿奶粉事件》是典型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重大事件,通过视频观看,学生能感知到消费者权益受到侵犯的事实,激发学生兴趣,为下步了解维权途径和方法、怎样维权作铺垫。)

(二)情景展示

感悟与体验

教师:眼镜是我们中学生重要消费内容之一,就有这么一件事,中学生赵庆在某眼镜店买了副隐形眼镜,用后不适,眼睛红肿疼痛,经有关部门质量鉴定,这副眼镜为假冒伪劣商品„„请看同学们来即兴表演情景剧《眼镜风波》,好不好?

学生表演《眼镜风波》。

教师:眼镜店老板拒绝赵庆同学的要求,他该怎么办呢?请你为他出几个好主意。

生回略。

教师:从上面事例中,我们得到懂得了哪些道理?

学生:作为消费者,我们不仅要明了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更要懂得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P91黒体字。

教师小结:

1、维护合法权益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二)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靠山)

(三)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12315---锐利武器)

本文《《找回做“上帝”的感觉》教学设计——5151doc.com 教育资源库》由教育资源库 http://edu.5151doc.com 为您整理,更多范文请访问:http://edu.5151doc.com/anli/HTML/403721.html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司法机关另外,新闻媒体进行曝光----舆论工具

(设计意图:从“三鹿奶粉事件”过渡到学生身边的事例,展示与学生实际、生活、现实相贴近,能调动学生参予的主动性、积极性,力求实现学生的体验与感悟)

教师:赵庆的眼镜问题,有这些途径可以解决,可消费者维权真是这么容易吗?请看图片。

(三)以案说法

探究与发现

1、出示漫画“商场设施”、“顾客就是上帝”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1)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权益受到侵犯时,找到了正确地途径和方法就能能找到“上帝”的感觉吗?

(2)漫画揭示了什么道理?

生回略。

(设计意图:当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犯损害时,维权很难的。“上帝”的感觉难找。这个环节尝试对教学难点所突破。)

教师:我们懂得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不一定就能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是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可正确的方法又是什么呢?

生回略。

幻灯片显示“12315”标志。

教师:大家知道这个标志吗?它有什么作用?在什么情况下应拨打12315?

生答略。

教师:当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犯损害时,还有可以帮助我们的部门吗? 生答略。 幻灯片显示““消费者协会””标志。

教师:哪位同学说说消费者协会的作用是什么?会徽的图形、金黄色和绿色有什么象征意义?

生答略。

教师小结:

“12315”投诉电话是消费者维权的一件锐利武器。

消费者协会是我们维权的靠山。

(设计意图:“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电话和“消费者协会”,是依法维权的两个重要部门,这个环节以图片的形式,通过师生问答,学生交流、讨论,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内容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是对隐性知识的挖掘,深化了课本内容,拓展了学生知识面。同时设计的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拓展运用

提升能力

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材料一:学生小孟花了300元在某鞋店买了一双运动鞋,穿了不到三天,鞋便脱胶开裂。小孟找到鞋店要求退换,店老板说这鞋不是他出售的,小孟又拿不出证据,一气之下,小孟用鞋子砸坏了鞋店的玻璃门。

材料二: 2005年5月2 本文来自教育资源库 http://edu.5151doc.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4日下午,湖北丹江口市民雷某家中某品牌电视机自爆引发火灾,造成房屋等财产重大损失,遂到工商部门申诉要求厂家予以经济赔偿。消费者申诉举报中心及时组成调查组,通过对事发现场勘验,并在相关部门配合下,判定为电视机质量问题所致。7月1日,由厂方赔付中诉人现金4.2万元厦电视机一台。

教师:同样是维权,结果为什么不同? 生回略。

教师:从上述两个案例,对我们依法维权有什么启示? 生回略。

(设计意图:当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犯损害时,同样是维权,懂得法律知识,依法维权,与不懂得法律知识,结果完全不同。这个环节旨在对教学重点难点有所突破。)

1、《如何成为精明的消费者》

教师:维权总不是个办法,关键是我们在消费过程中要成为一个合格而精明的消费者,做一个合格又精明的消费者。怎么成为合格而精明的消费者呢?请同学们阅读《如何成为精明的消费者》后回答。

生答略。

2、看视频,《人民币识假辨假》。

教师:从刚才的短片中,我们懂得了一些识假辨假的知识,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像购物、消费,有什么好经验?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生答略。

教师小结:

2、做一个合格又精明的消费者

(1)注意消费投诉的时效

(2)收集和保存证据

(3)提高识假辨假的能力

(4)增强维权意识

(设计意图:如何成为精明的消费者,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目的归宿。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心中有消费者权益的意识,这就提高了消费质量。就能成为合格的消费者。)

归纳总结。

教师:在现代社会里,人人都是消费者,掌握必要的购物知识,正确购物品对于提高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而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广告的宣传、熟人的推荐、街头的流行等。在这商品的大千世界里,时常让我们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要拥有一双“慧眼”,既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做到有比较、有鉴别的消费,不盲目追随其他消费者,从而充分行使消费者的权利,选择适当合理的消费行为。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做一个合格而精明的消费者。

播放轻音乐《雾里看花》。宣布下课。

【板书设计】

找回做“上帝”的感觉

1、维护合法权益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一)与经营者

本文《《找回做“上帝”的感觉》教学设计——5151doc.com 教育资源库》由教育资源库 http://edu.5151doc.com 为您整理,更多范文请访问:http://edu.5151doc.com/anli/HTML/403721_2.html协商和解

(二)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靠山)

(三)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12315---锐利武器)

(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司法机关另外,新闻媒体进行曝光----舆论工具

2、做一个合格又精明的消费者

(1)注意消费投诉的时效

(2)收集和保存证据

(3)提高识假辨假 本文来自教育资源库 http://edu.5151doc.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的能力

(4)增强维权意识

【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教学用几个活动和案例贯穿与整个课堂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的设计理念。所有教学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可以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但是在归纳识假、辨假的知识以及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像购物、消费,有什么好经验的过程中,有可能学生归结不出,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讲述。 tml

第四篇:初二教案

第一单元

1、我爱这土地

一、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体会诗人深沉而刻骨铭心的情感。 2.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深沉的爱国情感。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 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说过: “读诗使人聪慧。”从今天起,我们就要一起经历一次神奇而激动人心的诗歌之 旅。这一节课,就让我们通过艾青的一首诗《我爱这土地》先来感受一下现代诗 歌的魅力。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 1938 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 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 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 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初步感知,把握感情基调

1.指导学生朗诵诗歌。 明确: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节奏是诗人根据内容的需要对语言所作的精心组 合,也是诗人思想感情发展变化在诗中的体现。要体味诗歌的节奏,首先须对诗 歌进行准确的断句,如“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 激怒的风”该如何断句呢?应该断为:“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2.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悲怆而深沉的,同学们在诵读时 应把握住这种基调。

3.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在节奏,把握感情 基调。 明确:借助较为标准的诵读或配音诵读能调动学生诵读本诗的兴趣,从而初 步地感知全诗及把握感情基调,保证教学重点得到落实。

4.学生自由诵读,感知全诗。

四、探究内容

1.诗中“土地”一词是否具有深刻的含义? 明确: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也可理解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的暗示。

2.诗人对土地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3.明确:由“爱”字可知,诗人对土地是一种热爱和眷恋之情。 3.诗歌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明确:诗歌的第一节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 挚的心:“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 手法叫象征。我们已经知道,诗中的“土地”象征祖国,那这里的“河流”“风” “黎明”又分别象征了什么呢?请简述理由。 分析时要紧紧咬住“悲愤”“激怒”“温 柔”等词语加以分析。“河流”“风”可以理解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 象征,“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 行。

5.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没有严格的限制,声音的强 弱主要表现在重读的安排上。鸟儿歌唱的这四句诗中,你认为哪些该重读呢?为 什么?

明确: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讲,能鲜明 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就应该重读;但对诗句的处理 又可以不乏个性色彩。这四句中,“暴风雨”“土地”“永远”“悲 愤”“河流”“无止息”“激怒”“无比温柔”等词语应该重读。

6.诗歌

一、二两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明确:分析两者的内在联系,实质上就是深层次地理解诗歌内涵。学生讨论 后,老师归纳:

一、二两节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热爱之情。就 诗的感情发展而言,前八句充分地积蓄感情,把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里, 而最后两句诗便是感情闸门轰然打开,洪流冲击而下。诗意层层递进。 7.请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明确:这个环节可以让其他学生也参与其中,对背诵进行适当的点评,尤其 要注意对诗歌韵律节奏的评析。

五、拓展延伸 完成“思考与练习”第三题。阅读刘湛秋《中国的土地》一诗,试与课文相 比较,说说这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明确: 两首诗的背景不同:前者是充满硝烟的抗战时期,后者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写法不同:前者借用鸟的歌唱作比抒情言绪,后者是直抒胸臆。但主题相近:前 者抒发诗人面对遭受苦难的大地,要为此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后者是面对这块神 奇的土地,表达永远思恋的感情。两首诗都注重形象创造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相关习题。

2.探究性学习:阅读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火把》等诗歌。

板书设计

内容 表现手法 第一节 鸟儿生死眷恋土地 比喻、象征 第二节 第二节 “我”对土地深沉的爱 直抒胸臆 教学反思:

2. 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2.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 义情感。

4.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之美,领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5. 教学难点 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6.课时安排 2 课时 7.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作业 通读课文,读准下列字词的字音。

隘.口( ) 歌谣.( ) 蹲踞.( ) 山巅.( ) 焚( ) 敕.( )勒川 槐.树( ) 蝉翼..( ) 荒莽.( ) 尽.( )管

2 尽.( )头 勒.( )索 勒.( )紧 薄.( )荷 薄.( )片 夹.( )道 夹.( )被

二、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长城长》,出示歌词。

对于祖籍在长 城脚下,而又久居台湾的诗人席慕蓉来说,长城更是她心中解之不开的情结。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蓉的《长城谣》,再次谛听游子的乡音。

三、作者简介 席慕蓉, 席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 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配乐诗朗诵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出节奏和重音。

2.让学生说说,老师在朗读时除了注意节奏和重音外还注意了什么?

3、学生齐读、示范读。

五、品读诗歌

(一)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诗中主要选取的意象是什么? 长城,也有对黄河的思恋。

2.诗歌主要抒发了什么情感?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有对历史的关照和反思。

(二)再读诗歌,理清结构,体会作者情感。(可分组完成) 明确:全诗分三节

(三)深入探究。

1.学生读第一节。 思考:第一节写了什么?对人 生的感悟。使下面所抒发的乡思、乡愁更深沉、凝重,包涵历史责任感。

2.第二节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抒情的? 明确: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 而是非常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对自己的影响。

3.第三节写了什么? 明确: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思恋之情。

4. 4.为什么要通过“敕勒”“阴山”“黄河”这几个地名来抒情? 明确:“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 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 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总之,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 5 发了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六、学生随着音乐再读诗歌,感悟《长城谣》的思乡情结。

七、布置作业 1.收集席慕蓉的其他作品。 2.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 第二课时

一、背诵《长城谣》

《一片槐树叶》

(一)导入新课 在学习了席慕蓉的《长城谣》之后,接下来我们将读到一首爱国题材的现代 诗,它就是我国当代作家纪弦的诗歌《一片槐树叶》。

(二)作者简介 纪弦(1913—2013),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年近九十时,仍写作不辍,被誉为“诗坛上的 常青树”。著有诗集、诗论与散文二十余部。

(三)写作背景:

1.配乐朗读诗歌,学生掌握生字生词: 槐树 蝉 翼 荒莽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学生齐读。

(五)赏析诗歌 1.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 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 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 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 2.第一节诗写了什么内容?诗人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 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 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诗人 刚见到槐树叶,仿佛又回到故土,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又很快回到现实, 这种心情立刻变成了伤感,飘零在外,故国难回,伤心又无奈。 3.第二节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4. 4.“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两句, 即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写的好处是:表面上是作者对槐树叶的原处的追思,其实是表达 了它是来自祖国便足够了。诗人由一片槐树叶引发情思,由欣喜而伤感,乡愁渐 浓,借重享槐花季节抒思归之情。 5.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你认为“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槐树叶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 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 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 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6.第三节诗写了什么内容?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这一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 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7.诗人为什么说“去享受一个„„槐花香的季节”而不是“桃花香”或其 他的花香呢? 明确:这是为了与标题“一片槐树叶”照应。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作者借一片槐树叶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运用了借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小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 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

三、比较阅读 1.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明确:均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 2.这两首诗分别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寄托情感? 明确:《长城谣》:长城、月色、黄河等。《一片槐树叶》:一片槐树叶。 3.假如在“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里,席慕蓉和纪弦在长城相遇,你 认为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根据你的知识设计一段对话,不超过一百字。

四、教学反思;

3. 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

1. 朗读这首诗,读出沉郁的情感基调:第 1 节侧重读出对温暖、光明的向往之 情;第 2 节侧重读出对寒冷、苦难的否定和批判之情。

2. 理解这首诗所展示的意境,体会诗人沉郁的情感和思虑,并能说出自己的感 悟。

3. 通过分析第 1 节和第 2 节在内容、形式上的异同,体会诗题“星星变奏曲” 的含义。

4. 品味这首诗的语言,理解诗中重点词句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的意境,掌握诗歌的朗读基调。

2. 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关于现代诗的课文,今天我们接着来看第三篇,看看在这首诗中诗人借用什么形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寄托了怎样的情感等。

二、作者简介 江河:

三、诵读,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课件展示播音员丁建华所谈的朗读感受。学生结合播音员的感受自由诵 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四、探究内容

1.想一想,这首诗的诗题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 提示:“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提示这首诗的情感是复杂、有变化的。

2. 诗歌第一节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请尝试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 提示:诗人在这一节诗中体现的感情基调是沉郁的、忧思的。

3.这一节诗适合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比喻句,可以读得轻柔一些。 4.请找出你这一节中最有感触的诗句,先把它读出来,再说说你的感受和 体会。

5.诗歌第二节中写道“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星星为什么要颤抖 呢? 提示:这里用了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 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 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6.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7.诗歌的第二节应该怎样朗读? 提示:这一节侧重于表达对冷酷现实的否定,应该读得沉郁一些。

8. 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望。

五、课堂小结 :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全诗由两个基本 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一气呵成。 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诗意、春天、温暖、 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于阳 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星光,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 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追求光明的理想。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相关习题。 2.探究性学习:阅读食指的《相信未来》,感受朦胧诗的创作特色。

七、板书设计

主要意象:星星 象征光明、向往和追求的理想

情 景:温馨美好 寒冷严酷 主题与变奏

内 容:向往光明 否定现实 教学反思:

4. 樵夫,别砍那棵树

教学目标

1.把握诗的内容,体会“这棵老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感情强烈的诗句。 3.培养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人感情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难点 老树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乔治·珀金斯·莫里斯(1802—1864),美国记者﹑诗人和戏剧家,19 世纪 20 年代,他当过《纽约镜报》的编辑,他最著名的是他多愁善感的诗,其中最 主要的一首就是《樵夫,别砍那棵树》。由于工业和城市的扩展取代了乡村的景 象,人们便十分珍爱这首诗,它唤起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又是对“进步”的一种 有礼貌的抗议。

三、听老师范读,注意朗读技巧

朗诵技巧: ①停顿。 ②重音 ③表现激动、愤怒等内容速度较快;悲伤、失望、哭泣等内容速度较慢。 ④语调升降就是抑、扬、顿、挫的搭配。 ⑤情感要充沛。

四、初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自由朗读全诗。

2.学生自由发表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必强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

五、再读诗歌,深入赏析

(一)品读第一节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呼喊?诗诗歌开头两句的作用 是什么? 师生讨论明确:因为诗人与老树有深厚的感情。开头两句,开篇入题,发出 真诚的呼吁,表达对老树的深情。

2.找出本节中表达诗人与这棵树之间的深厚感情的句子。 师生讨论明确:我年轻时它遮蔽过我,是我先祖亲手种在他的小屋边。 3.诗人对樵夫的态度怎样? 师生讨论明确:平和劝说。

(二)品读第二节 1.这一节写了“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哪些原因呢? 明确:“它的光荣和名声/已传遍各处”——贡献大; “它的根已在土里扎牢”——扎根牢; “它现在已是参天的大树”——已成材。

2.此时,诗人对于樵夫的态度是怎样的? 师生讨论明确:动情地责问。

(三)品读第三节

1.怎样理解“原谅我愚蠢的泪水,让那棵老橡树留着!”这句诗? 2.这一节中,诗人对于樵夫的态度又起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师生讨论明确:恳切的哀求。因为诗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回忆起一家人在 树阴下度过的美好时光。

(四)品读第四节

1.这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师生讨论明确:这一节,诗人先是对老树诉说衷情,表明自己对老树的深厚 感情,然后转向樵夫,警告他别伤着那棵树。

2.怎样理解“当我还能伸手拯救它时,你的斧子别伤着它。” 这句诗? 师生讨论明确:表示了只要“我”还在,就要誓死保卫那棵树,与它共存亡 的决心。 3.这一节诗人在写法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什么效果? 师生讨论明确:这一节由前两节的第三人称换成了第二人称,直抒胸臆,对 老树诉说衷情,表达对老树的深切依恋和热情的赞美,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4.这时诗人的态度有何变化? 师生讨论明确:随着感情的加强,语气也由最初的平和劝说,到后来的真诚恳求,再转为最后的严厉警告:“樵夫,离开那地方”,“你的斧子别伤着它”。

六、学生自由讨论,深入探究诗歌内容

师生讨论明确:老树寄托了诗人所有美好的回忆,对先人的怀念、对手足亲 情和纯真童年的向往、对往事的追忆……作者希望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 对自然的珍视。

七、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通过配乐朗诵、自由朗诵、集体朗诵、个人朗诵等方式,品味强烈的思想感情。

八、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题 教学反思:

写 作1

写一首咏物抒情诗

一、本次写作内容 写一首咏物抒情诗

二、本次写作的目的 1.训练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瞬间的感动或启迪,学会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2.学会诗歌的形式,分行分节,基本押韵,注意把握诗歌节奏和韵律。

3.恰当地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

三、设置意图 本次作文对学生的要求并不高,主要训练学生以抒发自己真实的感情为目 的,模仿课文的形式,写一首诗。学生学会运用一些简单的诗歌写作技法,恰当 地运用修辞手法,写出诗味即可。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指导建议

1.必须主题明确,必须精心创造诗歌的意境。 2.必须倾注自己真实的感情。 3.分行分节,尽量押韵。

4.要注意语言凝练、含蓄、形象,富有音乐美。 5.要能灵活运用比喻、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

五、学生范文

写 字

一、教学内容 行楷字的书写原则

(一):点画替代 笔画减省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关于行楷的基础特点和书写规律,重点掌握点画替代和笔画减 省,这主要是为了提高书写速度的目的,但却是行楷具有一种特殊的流动的美感 和舞动的韵律。本次练习要让学生了解行楷书写的这一方法,练习这一行楷书写 的基本技能。

三、实施建议

1.教师首先简要结合实例介绍行楷的基本特点产生发展的原因,让学生了 解汉字字形变化的基本规律。

2.可让学生观摩典范的行楷字帖(软书、硬书均可),揣摩行楷字的独特美 感。 3.结合教材中提供的范字,具体讲解点画替代和笔画减省的方法。

4.当堂练习,抄写范字。教师可补充字例,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临摹。 5.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展示、点评指导学生书写。 6.可以将学生书写较好的习作张贴在教室里展示。 7.要把这一训练贯穿于比较长的时间里,反复训练。

第五单元 17.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 在反复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联系诗人身世处境,揣摩诗歌语言,结合诗意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过故人庄》。

一、导入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 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 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他的诗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诗史”的 美称,杜甫本人也被尊称为“诗圣”。

三、解题 1.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古乐府诗中的一类,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 歌。专指汉魏以后乐府中题名为“歌”“行”的诗歌。歌行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

四、研读课文

1.教师范读,同学们注意听清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3.研读第一节: ① 第一节写什么内容,能否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秋风破屋) ② 这节中,你认为哪一词用得比较好?理由是什么? 4.研读第二节:

5.研读第三节: ① 请概括这节内容。(长夜沾湿、长夜难眠) ② 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 ③ “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 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

6.研读第四节: 忧国忧民诗人并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跳出个人的圈子,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由眼前个人不幸想 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寒士”,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 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甚至为了 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自己受冻至死也满足,这是何等恢宏 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正是这种胸怀天下的博大襟怀, 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千百年来激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也是杜甫这首诗之所以 光焰万丈,千古不朽的原因。 7.总结: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 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 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饱含感情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五、板书 《过故人庄》

六、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 年),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齐 名,并称“王孟”,代表作《过故人庄》,有《孟浩然集》。 这首诗写作者受朋友之邀,到乡村做客的事,表现了朋友间亲切的感情。

七、提问:从体裁来看,这首诗属于什么 近体诗中的绝句,五言绝句

八、多形式朗读诗歌 1.朗读诗歌。 2.结合注解粗通大意,落实有关字词含义。

九、分析诗句 1.首联——起——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应邀做客。 提问:饭菜丰盛吗?诗人的心情怎样?用“鸡黍”,并一请就到,说明主宾关系 怎样? 饭菜丰盛,诗人心情愉快高兴。说明主宾之间感情融洽,友谊极深

2.颔联——承——承接上文,写田庄风光。 提问:风景美吗?美在哪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美,美在淡远、幽静,色调丰富,对仗手法。 3.颈联——转——由写景转入写人事。相聚饮酒的情形,把洒闲话,气氛融洽, 深情厚谊就在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田园生活恬静而闲适、和谐而幸福。 4.尾联——合——收拢全诗。“就”暗含欣赏之意,再来做客,诗人分别时的依 依不舍之情跃然纸上。

十、小结 本诗着力描写了农家生活的朴实与故人的热情,表达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 活的热爱,以及对朋友情谊的重视。这首诗看似平淡,但读完之后,却仿佛是一 曲清幽淡雅的田园交响曲,令人向往,令人陶醉,令人回味不已。 十

一、板书

首——朋友盛情邀请

颔——描写乡村美景

颈——畅饮款谈农事

尾——相约明年再来

第二课时 学习《游山西村》《渔家傲 秋思》和《浣溪沙》。

一、导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南宋诗人陆游的名句,语出《游山西村》。山西村到底是怎样一番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呢?现在我们一同走进山西 村。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 江绍兴市)镜湖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 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三、研读诗歌

(一)从体裁来看,这首诗属于 ? 近体诗中的律诗,七言律诗。

(二)分析诗歌内容:

1.第

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 2.第

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 叙。 总结: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又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张本的,因为这是一 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

3.第

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略)这是写村中 的习俗。

4.第

七、八句是抒情,请概括大意。

5.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 (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 有重游之念。 6.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围绕一个“游”字展开。 这首诗虽是游诗,但全诗没有出现一个“游”字,而处处写游,以游村情事说起, 极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最后愿为频访,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四、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 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五、板书设计

游村缘由 首

境地之幽 颔

风俗之美 颈

愿为频访 尾

《渔家傲 秋思》

六、背景简介

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赏析讨论,初步理解诗词意境 1.解题: “渔家傲”词牌名 2.上阕写景,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 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学生齐读上阕。

3.下阕抒情,抒写征人思乡之情

①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这句是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

③羌管悠悠霜满地: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幽怨的 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表现 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八、总结 《渔家傲》词通过写塞外秋天特异的风景,渲染了边塞悲壮的气氛,抒写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略、巩固边防的意志。

九、板书设计

渔家傲 范仲淹

上片:写景(大雁、马鸣风号、山峰、落日、云烟、孤城

下片:抒情(思乡、建功立业)

十、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十

二、理解词意,诵读悟情

(一)这首词和范仲淹的《渔家傲》在形式和内容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 点? 不同点: 字数少,句数少。 词前有几句介绍,“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这叫作词 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相同点:都分上下两阙,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二)注意重点字词

1.寺临.兰溪 靠近,面对 2.萧萧..暮雨 形容小雨 3.人生无再少. 年轻 4.流水尚能西. 向西 5.休将..白发唱黄鸡 不要把/典出白居易诗,诗中感叹白发苍颜, 韶华易逝。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三)分析上阕

1.《浣溪沙》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些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四)分析下阕 1.下阕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 实在难能可贵。苏轼借这个典故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 苍颜而叹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 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 的人生态度。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2.小结 《浣溪沙》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 年)被贬黄州期间所作。词的上阕写景, 同时也烘托了自己被贬黄州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萧萧,子规哀鸣,均是 实写。从苏轼一生坎坷经历来看,他是一位“奋厉有当世志”(唐圭璋主编《唐 宋词鉴赏辞典》)的人物。他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难道 人生就不能再重来吗?于是下阕转入抒怀,集中表现了他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 精神,即景抒慨,感悟人生哲理。千百年来,这首词像他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一样, 不知给了多少身受挫折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行的信心,就是在今天, 读了也让人备受鼓舞。

十三、板书设计 景——清淡幽静

情——宁静自适

理——旷达乐观 教学反思:

18. 古文二则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赏析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二、朗读感知

1. 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2. 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词语解释。

2.

三、研读课文

(一)赏析第一句。

学生齐读第一句,教师适当点拨:文章第一句起总领全文的作用,以感慨起 笔,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流露出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 比肩的自信。

(二)赏析

二、

三、四句。 1. 山水相映之美。2. 色彩配合之美。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 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 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以此突 出江南景物特点。

(三)赏析第五句。 这一句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 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 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二则 4 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 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 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课堂小结 这篇古文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作者状写高峰清流、石壁青林,描摹日光 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文笔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 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 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以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

五、作业布置

1.朗读背诵课文。

2.预习下一则古文。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总 共谈山水之色 山水相映之美 分 色彩配合之美 抒发亲近、热爱自然之情 晨昏变化之美 总 感慨收束,人间仙境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个人就是苏轼。

二、学生介绍苏轼,教师补充

苏轼(1037—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 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 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 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 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 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遇赦北归。死于常州。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三、初读,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同学要注意听准字音,听准节奏,体会感情。 2.学生点评。

3.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节奏和情感。 4.学生自读课文。 5.组织学生以 4 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6.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 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 7.以抢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 抢答题①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8.比赛背诵: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四、分析研讨课文 1.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2.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3.作者所描写的夜景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4.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 者心情)

5.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耳。”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 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 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 的闲客。 3.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 明净、宁静悠闲、清丽淡雅„„ 此句写景仅用 18 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可细加品味。 “庭下如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无色之 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 4.此题较难,可对学生搜索关键词进行引导。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 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

5.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 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的人生真谛。所以“闲人”既带有寄情山水的闲静恬适,又带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

六、总结: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 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 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教学反思:

第五篇:初二教案

Unit 1 1. corner

top-right corner top-left corner

bottom-right

bottom-left at the corner of the street 2. at the end

at the end of the street in the end= at last, finally 3. tell/talk /speak/say tell sb sth about =tell sth to sb tell the story tell the truth

tell the time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rom talk about sth

talk to /with sb speak at a meeting

4. I’m a twelve-year old girl

I’m one and a half metres tall A 5 metres long classroom. A 5-foot-deep well

a 2-metre-wide bed 5. own =have

My own room = a room of my own

I own a red car

=I have a red car = A red car belongs to me

=I have a red car of my own = I am the owner of the red car . 5. be keen on =like ….very much

=really like

=be interested in

6. go skiing/skating/swimming 7. physics n 物理

physical adj; 体育的,与身体有关的 P.E=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work

physical exam 8. ambition = hope; wish; goal; My ambition is to be an engineer. My hobby is playing chess. 9. maybe/may be 10. hope/wish 11. write to sb/get a letter from sb /=hear from

Unit 2

Step 1: New words 1. top

最好的,最成功的

Tom is the top student of his class.

n. 顶部;顶;顶端

write your name at the top of the page.

Adj 最高的

最上面的

Put it in the top drawer. 2. several adj 几个;少许

Eg. Everyone works several hours each day. 3. successful adj success n succeed v

Unsuccessful successfully adv

Be successful in

/succeed in

4. business n. 生意,买卖,商业(u) 公司,企业 (c)

Businessman businesswoman 5. luckily adv. Luck n

lucky adj

Unluckily

We wish you good luck . 6.popular

unpopular

Be popular with 受到…的喜爱

This dance is popular with young people. 7. sell sold sold

Sale n on sale 出售,上市减价

For sale 待售,出售

That house is for sale .

A lot of T-shirts are on sale in the past few weeks.

Sell sth to sb

Sell out 售完,全部出售

the buyer and the seller 8. over = more than

9.responsible

irresponsible

Be responsible for 对….负责

The bus driver is responsible for the passengers’ safety. 10. discuss v 讨论

n discussion

Discuss with sb

I want to discuss your work with you.

11. simple adj 简单的,简易的

不复杂的, 单一的 不引起麻烦的

Easy 指不难

12. achieve v 完成,达到

n. achievement 成就

She hopes to achieve all her aims soon.

13. fail v 失败, 不及格

n failure

fail to do

14. return = give, put or send back

return sth to sb. = give sth.back to sb. She returned the empty bottles to the store. Please return the dictionary to me soon. = please give the dictionary back to me soon. 15. attend /join/ take part in/ enter for

attend : vt 出席(会议、课程、音乐会、报告会) I’m afraid I will be unable to attend tonight’s meeting.

Join vt 加入(组织、人群)

Join the WTO Take part in 参加(具体活动)

Children should take an active part in the outdoor activities. Enter for ; 报名参加(比赛项目)

Eg. We are going to have a sports meeting this Sunday. Have you entered for any events yet? 16. assist v assistant n 助手

assist sb. to do sth assist sb. in doing sth. Step 2 phrases 1. get up

get on get off get back 返回 2. put on

in /wear/ put on /with

in 做介词,后接衣服名词,也可接颜色名词,

The girl in red is lily’s sister.

Wear 表示穿戴的状态,也可表示穿的状态,后面要接穿戴的东西。它可用于进行时态。 Eg. Many girls wear beautiful skirts in summer.

The students are wearing school uniforms.

With 表示穿戴的状态,与其后面的名词搭配只能做定语,而且只能与眼镜、手套之类名词搭配使用, 不能与搭配。

The boy with glasses is a friend of mine. Put on 表示穿的动作, 后面要接穿戴的东西, 其反义词是take off It’s cold today. You’d better put on more clothes. Wear 还可以用于佩戴手表、首饰、花儿及留着胡须、头发等。 Eg. Wear a beard

wear a ring

3. work on 从事….的研究, 忙于

后接名词、代词或动名词形式

We are working on a new computer program, He is working on the maths problem. Out of work

at work

a piece of work

a job

work out She can work out the problem easily. 4. make phone calls

telephone sb /call sb/ make a phone call to sb 5. on the way /on the way to /on one’s way home

6. twice a week / once a week / twice a month /three times a day 7. ask sb to do sth/ ask sb not to do sth 8. continue doing sth /continue to do sth

Tom will continue to do his homework after dinner

Tom will continue doing his homework for another two hours. Step 3 .sentences Must be 肯定是(对现在情况肯定的猜测) Eg. The two girls must be twins, for they look just the same. Can’t be 不可能是(对现在情况否定的猜测) She looks so young. She can’t be 40 years old. One of +形容词最高级+ 可数名词复数,意为“最…..之一” Paris i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cities in Europe. Before在….之前,在….前面;当着….面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before liberation Before one’s eyes

Before/ago

1) before 指过去某时间的“以前”, 有“那时以前”的意思;ago 是以现在为基准的“现在以前”

eg. I worked on the farm two years ago.

I had met him three years before.

2) before 动词用现在完成时,ago 动词用一般过去式

Eg. I have never met him before.

He left ten minutes ago. Step 4 grammar 一般现在时态 1) 用法

2) 否定句和疑问句

3) 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的变化规则

第六篇:初二上册教案

《走 进 西 藏》

【年级】:三年级

【课时】:一课时

【课型】:歌曲综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画面、聆听音乐,初步了解藏族的风土人情,并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内心的感受。

2、学会歌曲《哈达献给北京城》,体验歌曲欢快的情绪,能用自然的声音大胆自信地演唱。

3、在欣赏、演唱、表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对歌曲《哈达献给北京城》欢快情绪的体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录音机、儿童乐器、哈达。

一、 情 感 唤 起 阶 段

1、

导入:“同学们好!今天老师心里特别兴奋,想给大家表演个节目,想看吗?(想。)同时我也要看看谁的耳朵灵,谁能听懂歌曲唱了什么?谁就能得到一份小礼物。”教师演唱藏语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这是一首西藏民歌。去年暑假,刘老师有幸认识了一位藏族的朋友,他教我唱了这首歌,还带我去西藏玩了一圈,那里雪山连绵,歌舞成群,可美啦!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这个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的民族——藏族看一看。做好准备,我们就要出发了!

2、、播放《走进西藏》风情片“走进西藏,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用悄悄话和边上的同学说一说。”“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3、“多么壮观,多么神奇的地方啊!老师这儿还有一件来自藏族的礼物,你们看!”出示哈达(课件简要介绍)师示范献哈达的动作,学生自由学习。 视听结合了解西藏的风土人情,相互说说自己内心的感受。

通过教师表演,拉近师生距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从直观上感受西藏,引入藏族的风土人情,体现学科综合,扩大音乐教学领域,丰富音乐学习内涵。同时,激发他们对西藏的向往。在看的基础上自由交流,学生学得轻松,也增强了看的效果。实物教学,拉近西藏同我们的距离。

二、 情感深入阶段

1、播放音乐《哈达献给北京城》引:“来到这‘歌舞的海洋’,怎么没见到他们的歌舞呢?走,我们去找找看。哇,好美的晚霞!(课件出示帐篷)那儿好象是位牧民的家,听,里面传出的歌声多动听啊!”

2、学习歌词。引:“主人见了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都热情地献上歌谱,邀请我们一同参加他们的聚会呢!” (课件出示歌曲)“这首歌名叫(„„),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读歌词,这首歌唱了什么?此时,他们心情怎样?”

初听音乐,感受歌曲旋律。

默读歌词,了解歌曲内容,体会歌曲内涵。

通过聆听,熟悉歌曲旋律,

了解歌曲的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3、引:“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你觉得这首歌应该用什么样的速度,什么样的情绪唱?”播放《哈达献给北京城》

4、“这首歌真是太好听了,有些同学已经在下边轻轻地唱起来了,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跟老师的琴声一起学学吧。”师弹琴,学生自学歌曲。

5、“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可是老师碰到难题了,第一句中,有个八分休止符,谁来教教我它该怎么唱?”(指导八分休止附的演唱。语气词唱的短而轻。)

6“很好,下面我们就用快乐的声音再来唱一遍,你可以加上一些简单的动作来表现你高兴的心情,如边唱边拍手”。

7、“你还有什么困难吗?请各自找朋友把遇到的困难解决了,老师也很愿意成为你们的朋友哦!”播放歌曲音乐。

8、“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把这首歌学会了,你们还有什么办法能让这首歌听起来更欢快呢?” 发放乐器。

9、“多美的音乐啊!藏族朋友们都听迷了。这时,有几个小姑娘不服气了,‘你们还没见识到我们的舞蹈呢!一定让你们大开眼界!’同学们,想不想见识一下啊?”(播放西藏舞蹈片段)“你从中发现藏族舞蹈有什么特点?”

10、“我们一起来学学吧。”教学生简单的舞蹈动作。 复听歌曲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

跟琴自学歌曲。 解决歌曲难点。

齐唱全曲。 自由练唱歌曲。

运用乐器,自由为歌曲编配伴奏 反馈。全体一起表演。 观看表演,了解西藏舞蹈动作简单,随意的特点。学习简单的舞蹈动作。通过动作表现歌曲。

通过学生自学,小组合作等方式学习歌曲,给了学生一个充分学习的空间,同时,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欣赏,激发他们学习舞蹈的兴趣。

三、情感外化阶段

1、自选方法,演绎歌曲。“刚才我们用了这么多方法来表现这首歌曲,你最喜欢哪种方式?请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我们大家一齐来感受一下哈达献给北京城的欢乐心情吧!”

2、播放歌曲音乐。

自选方法,演绎歌曲。

自由律动出教室。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歌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老师的参与更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让学生倍感亲切。

教学理念:

1、本课教学是在“提倡学科综合”的新理念指导下,将音乐与舞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教学的一次实践与尝试,以更开阔的视野,在人文领域找到音乐教学更恰当的时代定位。

2、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是音乐教学永恒的主题,音乐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音乐,用心去表现音乐和体验音乐的过程。为此本课采用了参与——体验的教学模式,通过情感唤起——情感深入——情感外化三个阶段进行教学。

3、“教育民主化”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本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自由结伴学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

音乐教案《唱脸谱》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脸谱,使学生了解脸谱是中国京剧中的一种脸部化妆方式。

2.通过学唱《唱脸谱》,让学生了解中国国粹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兴趣,进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通过画脸谱,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美术这两种诉诸不同感官的艺术学科的结合,培养学生对综合艺术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

1.了解脸谱知识,认识脸谱在京剧中的作用。

2.在歌曲演唱中分辨不同脸谱的不同表现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录音机、磁带、画笔、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赏析与导入──看脸谱

㈠组织教学:在京剧音乐声中开始上课

㈡资料展示: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有关脸谱的知识

1、脸谱的产生;

2、脸谱的颜色 ;

3、脸谱的样式

二、活动与体验──唱脸谱

㈠新授引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歌曲──《唱脸谱》(多媒体投影),了解一下歌曲中涉及到的脸谱人物。

㈡歌曲范唱

1、谈话:听完这首歌曲,你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脸谱及人物的知识。

2、学生自由谈

㈢学唱新歌

1、学生先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中视唱旋律,然后随教师指挥一起唱。

2、难点突破,前半拍休止

3、随钢琴唱词(体会京剧风味的流行歌曲的特点)

4、齐唱歌曲(加深情感体验)

三、思考与创作──画脸谱

㈠欣赏:录音播放京剧唱段,学生思考剧中人物的脸谱可以看出他是什么形象?

㈡创作:(背景音乐与播放京剧)

1、学生在音乐声中分组画脸谱。

2、在音乐中学生展示作品,师生共评。

四、反馈与小结──演脸谱

㈠学生戴自制脸谱唱歌曲,教师伴奏。

㈡小结(多媒体投影展示)

今天,我们一起愉快地学习了《唱脸谱》这首歌曲,学到了许多京剧中的脸谱知识,认识到了祖国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希望同学们在以后不要只欣赏流行歌曲,要多听听京剧,做一个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人……

五、结束课业 在京歌《唱脸谱》音乐中学生走出教室。

美丽的村庄

教学目的:

1、学会《美丽的村庄》并能大胆、自信的演唱

2、能够根据《美丽的村庄》的旋律结合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来编创歌词并能把自己的创作与同学分享。(从环境方面写歌词) 教学重点:

学会歌曲,编创歌词 教学用具:

钢琴、投影机

教学方法:学生主动参与,利用比较法、引导法提高学生主动探索、互助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美丽风景图片

2、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风光,置身于美景之中,同学们想不想高歌一曲?(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赞美美丽风光的意大利歌曲《美丽的村庄》。

二、新课教学

1、简介歌曲:这是一首优秀的意大利民歌,全歌为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第一段曲调活泼,描绘了村庄周围的景色,表达了孩子们而家乡无比热爱之情。第二段旋律优美抒情,表达了意大利人民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2、播放歌曲,让学生熟悉旋律

3、老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轻声跟琴学唱歌曲曲谱

4、学生自己学唱歌词,自己体会并对歌曲作艺术处理

5、学生自唱。展示自学成果

三、课堂活动

1、刚才我们学会了赞颂意大利乡村的歌曲。其实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也是非常美丽而有特色的。下面我们按照小组合作的方式,以我们所生活的城市——温州,按照美丽村庄的歌词的格式写成歌词,用我们刚才学唱的旋律唱出来。

2、学生分组讨论,编创歌词。

3、小组或者个人展示创遍成果

4、师生点评

四、课堂延伸

1、小结:同学们,从我们刚才的创作及表演活动中。老师感觉到了同学们对美丽家乡的热爱与赞美。比如有的同学写到了„„接下来同学们再欣赏两个画面(播放图片,一幅为被污染的河水,一幅为旅游胜地地上随处可见的垃圾袋、随纸)大家看了这两个画面还能写出那么好的美景吗?

可见人类不好的行为导致了环境的被破坏,甚至由于环境的被破坏威胁自身的生存,美好的环境是需要每个人去维护、去爱护的,希望

我们美每位同学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改掉不良习惯,爱护我们所生存的环境,一起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2、布置作业:课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达本课节的收获和感想。

我的祖家是歌乡

一、教材说明

《我的祖家是歌乡》是高山族民歌,属舞歌类的“欢乐舞曲”,歌曲为c羽调式,2/4拍,小快板速度,单乐段结构,由4个乐句组成,歌曲情绪欢快、活泼,带有舞蹈性。本课主要通过让学生欣赏、体验、演唱、舞蹈、参与音乐实践,能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这首歌曲,并背唱歌词。教学重点是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我的祖家是歌乡》,教学难点是歌曲情绪的把握及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态度,本课学习领域为唱歌表现。

二、教学创意

本课主要围绕台湾高山族民歌展开教学,教学中,尽量借助音乐、画面、文字等媒体创设情景,通过观看、演唱、律动、舞蹈等艺术活动,调动各种感官感受台湾高山族民歌特色,并对与相关的音乐文化感兴趣。可设计为:情境创设―感受体验―唱歌表现―实践表现―评价反思等教学环节。

三、课例举隅 参考教案-教学笔记

(一)、教学目标

·能够喜欢台湾及台湾高山族民歌,并对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感兴趣。 ·能积极的参与民歌的聆听、演唱及伴奏、舞蹈等实践活动,并在体验、探究、合作的过程中,积累艺术表现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经验。

·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我的祖家是歌乡》,并能背唱歌词。 -

(二)、教学准备

·收集台湾高山族影像资料、音乐文化知识,课件,琴,竹竿,铃当。 ·收集查阅台湾及台湾高山族相关的知识,竹竿等。-

(三)、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

·音像情景创设:教师唱台湾民歌《高山青》,媒体播放高山族民歌《我的祖家是歌乡》,学生聆听歌曲片断,听后交流感受。(歌曲的情绪、流传地域等)

·导入:中国地大物博,五十六个民族繁衍生息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我们去过美丽的新疆,也到过古老而神秘的“世界屋脊”--西藏,今天,老师就要和同学们一起到祖国的东南沿海去看看,去领略那里特有的椰风海韵,我们的第一站便是--台湾。(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

2、感受体验

·欣赏:在背景《我的祖家是歌乡》音乐声中,欣赏台湾及高山族的地理风光,风俗人情等图片。

·交流:谈谈看过短片后自己对高山族的初步印象,师作补充归纳。

3、 唱歌表现

·朗读:生齐读歌词,交流词意。

·哼唱:生随范唱哼唱3遍,打拍子,交流歌曲的速度及情绪等,再次聆听,感受旋律特点并交流(

一、二句相似,整个旋律走向向下)。

·简介:师简介高山族民歌的体裁及《我》所属的类别:舞歌。 ·练唱:①师弹奏,生唱词和谱,找出难点处反复听、唱或教唱②齐唱或男女生分乐句接龙唱。(注意引导学生情绪的把握,打拍子)。

·伴奏:学生聆听歌曲范奏中的伴奏后,分小组交流模仿其伴奏型,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师整理后全班齐奏。(可拍手,跺脚,捻指,拍肩)。 4、实践表现

·杵乐表演:师简述杵乐文化后,师生用竹竿代替木杵,为歌曲伴奏。(可站成一个大圏,也可分组站成小圈进行表演)

·舞蹈探讨:师简述高山族舞蹈特色后,师生一齐学跳基本的舞蹈动作。(可播放《我的祖家是歌乡》,作为舞蹈背景音乐)

·集体表演:师生一起在台湾民歌音乐声中唱歌跳舞,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及台湾人民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5、评价反思

·师评价:就歌曲的演唱,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态度及效果等方面简要小结,以鼓励为主。 ·结束语: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领略了台湾及台湾高山族民歌的特色,同学们的表现非常不错,老师忠心谢谢你们的合作,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高山族也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共同祝愿海峡两岸同胞早日团员。-

(四)、其它选择

1、本课时也可以安排两首民歌的学习,学唱完后可拓展演唱本民族的其它歌曲,再安排音乐实践活动,如分组创编伴奏,分组表演舞蹈等。-

上一篇:初三化学课本总结下一篇:初二数学学习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