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怎么设计(通用5篇)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真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1.2过程与方法 :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2 教学难点 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引言:
介绍当代四大污染,引入噪声污染,那么什么是噪声,噪声对人有什么危害呢?
谈谈你的感受
一、噪声
定义: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噪声的来源
【提出问题】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常来自哪里呢?
【实验器材】两玻璃片、铁钉。
〖方案1〗将两玻璃片的棱接触后摩擦,让学生听发出的声音。
〖方案2〗用铁制品与水泥地摩擦,感觉它发出的声音。
这些声音发声时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用示波器观察一下它的波形,再与乐音进行对比。
总结:噪声的振动是无规则的。
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是令你心烦意乱的,
总结:妨碍其他人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所以噪声的来源很多,我们判断一种声音是不是噪声,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从物理学角度看它的振动规则,如果它的振动是不规则的,那么这种声音就是噪声;二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是否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如果对其他人有影响,则属于噪声。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1、【等级】虽然都是噪声,但它们之间也是有不同级别的,有的强度大,有的却小,我们如何描述噪声的这种差别呢?
2、我们是否可以将声音分成若干等级,每一级代表一定的强度。于是我们就用分贝作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分贝用符号dB来表示。
3、请同学观看课本图1.4-3的声音强弱等级表,找出以下几种声音的强弱。
(1)有利于学习的教室里的声音;(2)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谈声;(3)嘈杂的马路上的声音;(4)喷气式飞机起飞的声音。
4、【危害】
大约有三类:心理效应、生理效应和物理效应
(1)心理效应: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休息
举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曾用尖锐的噪声来折磨被俘人员,使他们精神错乱以获取口供。
(2)生理效应:出现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症状,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举例:20世纪50年代,西班牙曾经有80个人自愿做喷气发动机噪声作用的试验对象,结果有28人死亡,其余都得了严重的麻痹症。
用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2.噪声强弱的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物理效应: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
举例:曾有一架飞机,在60米底空只以每小时1100千米的速度飞行时,使地面一座楼房遭到破坏。
所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减小噪声对其他人的危害。
(三)噪声的控制方法
由于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是:声源→传声介质→人耳,所以控制噪声的方法也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加以控制。
例如:你正在学习,但楼下音乐的吵闹声影响了你,你该怎么办呢?
老师总结控制噪声的三个方法
1、在发声处控制
如:摩托车上的消声器;用光信号代替声信号;提高技术,增加金属间的弹性,研制无声合金等。
2、在传播过程控制
如:在公路两植树造林,让树木来减弱噪声;对产生噪声的机器装上隔音罩等。
3、在人耳处控制
如:戴上耳塞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老师举一些例子,请同学们判断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控制噪声的。
(四)我国在控制噪声方面的措施(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已于10月29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自3月1日起施行,各省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文件。其中有一条是: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法律为我们提供了保护,你还怕什么呢?
(五)噪声的利用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教学过程: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 —音叉振动,发声。(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 马上停止。(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1)声间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
同水波进行对比。声音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3、声速: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4、回声:声音的反射
定义:声音遇到障碍能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再次被我们听到,就成了回声
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秒以上。
应用:测距离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学习目标:
1、知道人耳的构造。
2、知道声音在人耳的传播过程。
3、了解“双耳效应”,能分析一些有关的声现象
人耳听到声音的途径: 声音-------鼓膜震动--------听小骨震动-------听觉神经震动------大脑
人听到声音传导方式:
空气传导
传骨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_________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三、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区别声音: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试验: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结果: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结论:(1)、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超声波:音调高于2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次声波:音调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 声波产生。有些次声波对人体有害。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都听不到。
2、响度:声音的强弱(能量),强弱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试验:研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结论:(1)、响度与振幅有关
(2)、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3、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由物体本身决结构材料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噪声的来源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声间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噪声减弱的途径
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 人耳处减弱
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五、声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1、声与信息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超声振动除结石。
声现象
1.妈妈买碗时常把两只碗碰一碰,听听发出的声音。她判断碗的好坏时主要的根据是声音的()A.音调 B.响度C.音色 D.音量
2.300年前,意大利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中自由飞翔。第一次未对蝙蝠有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中的铃铛响了。下列问题不是该实验所研究的是()A.蝙蝠飞行是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 B.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C.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
3.医生在诊病时使用听诊器,听诊器()A.能使心脏振动的振幅增加,响度增大 B.能改变心跳的频率,使音调变调 C.能改变心跳的音色,使声音好听些 D.能减小声音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4.声音以声波方式经外耳道振动鼓膜,为了使鼓膜有效地传输声音,必须使鼓膜内外两侧的压力一致.当中耳腔内的压力与体外大气压的变化相同时,鼓膜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耳咽管连通了中耳腔与口腔,这种自然的生理结构起到平衡内外压力的作用。当人乘坐的飞机起飞时,为了防止鼓膜受损,应()A.张开嘴巴
B.张开嘴巴,同时用手捂住耳朵 C.闭紧嘴巴 D.都不需要
5.下列关于超声波或超声波的利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蝙蝠能发出超声波
B.超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可以利用超声波的反射探测海洋的深度
D.可以利用B型超声仪检查身体
6.声源发出的声音在均匀空气中传播时()A.声波波速逐渐变小
B.声波频率逐渐变小
C.声音响度逐渐变小
D.声音的音色逐渐变化
7.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8.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
小明将声源放人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 距离 较长 长 短 响度 较响 较响 弱
9.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发音体振幅的关系,小明将钢尺的一端压在桌面上,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一定,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上下拨动钢尺的另一端。发现钢尺被压得越弯,上下振动的幅度越大,桌面被拍打得越响。根据这些实验证据他得出了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收集证据时的错误之处是:。
10.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能够传声;但是你身旁的同学却往往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 11.噪声是城市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其中有三大部分: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居民噪声。请你分别列举出一个工业噪声和一个交通噪声的实例。工业噪声: 交通噪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2、培养在实验中收集证据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在学习物理中的作用。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手机)、小石头、塑料袋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新课教学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其它发声的物体是否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问题二: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
提出问题: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
猜想与假设:声音的传播需要某种物质做媒介。
学生讨论:器材?操作?(教师引导点拨、确定研究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2.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方案二: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来源:学。科。网] 媒体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
问题三: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投影展示:振动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断向外围扩散。
类比说明:指导学生看图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如何传播,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问题四: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预备: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1.150C时,V声=340米/秒
250C时,V声=346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V固>V液> V气
三、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150C时,340米/秒(空气)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2.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2.初步体会探究中的设计实验与分析论证这两个环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教学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教学用具:
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请同学们注意听下面的歌曲(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比较这两支歌曲的演唱风格有什么不同?
二、新课教学
1、[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每组的实验台上备有钢尺,请同学们想办法使钢尺发声。
设计实验: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
进行实验: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声音粗。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振动得慢,音调低。
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实验结论:
想想议议:
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师生共同活动,总结上述问题]
5、提出问题: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
猜想与假设:应该使物体振动的幅度大一些。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1)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音叉振动的幅度小;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音叉振动的幅度大。
探究可知,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师]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我们
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想想做做]
[师]请两位同学藏在讲桌后面,分别用不同的乐器演奏C调的“1”,让同学们猜他们用的各是什么乐器?
[生]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师]播放录音(分别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同学们能不能分辨出由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乐曲。
[生]据它们的音色不同来分辨。
[师]在上节的活动课上,我已经让同学们用录音机听自己的录音,然后把自己的录音与自己的原声作了比较。在这里,我们要让别的同学听你讲话,再听你的录音,然后加以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一样吗?
实验结果:听别人直接讲话和听别人的录音没有多大差别。
分析原因:这是因为录音机录下的是说话人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直接听到说话人的声音也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所以别人认为像说话人的声音。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
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四、布置作业
1.活动课上,每个同学尽可能带一种家里有的乐器,观察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又是怎样改变音调和响度的。
2.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的3题写在作业本上。
第三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站,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2.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教学重点:教学要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难点:噪声的等级.教学方法:讨论法、阅读法、实验法.教学用具:闹钟、纸盒、耳罩、泡沫塑料、示波器、铁钉、玻璃、录像带、录相机、电视.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声音多种多样.优美的乐音令人心情舒畅,而杂乱的声音——噪声刺耳难听,让人感到心烦意乱.噪声问题伴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而逐渐突出.近年来,噪声已列为国际公害,它严重地污染着环境,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噪声污染已与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一起,成为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关于噪声,同学们想了解哪些问题呢?
噪声从哪里来?噪声的波形有什么特点?什么样的声音是噪声?噪声有什么危害?用什么办法可以减弱噪声?
[师]同学们有很浓厚的求知欲,这很好.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噪声有关的一些知识.二、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阅读25页噪声的来源,分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4.你能举出生活中噪声的实例吗?
[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并分组讨论.[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师生共同活动(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补充讲解)问题1: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这个理论可从下面的演示实验得到证实.问题2: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例如:优美动听的音乐有时也会变为噪声.问题3:
城市噪声的来源是非常多的.(1)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2)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3)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4)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问题4:
(1)自习课上,教室里很安静,不小心学习用具掉到地上发出的声音.(2)来自建筑工地上搅拌机的隆隆声.(3)生活区里汽车、摩托车发动机发出的声音.(4)家里电冰箱起动时的声音.(5)小商贩的叫卖声.(6)在家里穿着高跟鞋走动时发出的声音.[师]声音有强有弱,声音的强弱通常以分贝(decibel,符号是dB)为单位来表示.请同学们观看“一些声强的分贝数和人们相应的感觉”录像,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____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____dB;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的声强为____dB;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的声强为____dB以上;能引起双耳失去听力的声强为____dB.[来源:学科网ZXXK] 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__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___dB.3.噪声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师生共同活动: 1.0;30~40;70;90;150.2.90;70;50 3.噪声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影响: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2)生理影响: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3)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师]噪声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控制噪声十分重要.请同学们阅读26页控制噪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2.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什么?
3.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实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4.课本图1.4—4中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属于哪一种? [生]阅读并展开激烈的讨论.[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师生共同活动: 问题1: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这样三个阶段:
(1)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2)空气等介质的传播.(3)鼓膜的振动.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实验可用闹钟做声源.(1)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用泡沫塑料垫起(在发声处减弱噪声).(2)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置于空纸盒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用棉花塞住耳朵(在人耳处减弱).问题4:
摩托车的消声器采用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采用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采用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噪声的来源及其波形的特点.2.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分别指什么.3.噪声的危害.4.减弱噪声的有效途径.四、布置作业
调查一下校园里或者你家周围有什么样的噪声,应该采取什么控制措施?在活动课上和班里的同学进行交流,看看谁的调查更细,采取的措施更好.第四节 声的利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生产、生活及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收集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信息,使收集信息的能力得到锻炼。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声在生产、生活、现代技术中的应用,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教学重点:声传递信息、声传递能量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根据课前预习及各组按照不同分工从不同渠道收集到的信息说出你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二)观看相关的录像;
(三)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来源:学*科*网]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
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把石头扔进水里,可以看到一圈一圈的波纹向四周散去,水面上的树叶也随之起伏。——石头的能量通过水波传给了树叶。
1.演示:声波能传递能量吗? 结论:声波能传递能量。2.应用(超声波)
①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②除去人体内的结石③检测钢板是否有缺陷,并控制生产。
三、课堂小结: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四、布置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作业要求写一篇“无声的世界”的论文。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声现象复习过程中,以实验和生活实例为主线,通过再现实验,体验生活,让学生切身体会,逐步掌握声现象各个方面知识点。[教材分析] 《声现象》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的学习内容。本章内容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重视用物理实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声现象相关实验,充分利用小组学习,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营造和谐的讨论、交流环境,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仪器材料] 大小不同的音叉 乒乓球 直尺 鼓 水盆
[教学流程设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用小锤敲击音叉,多媒体展示图片。
思考:用小锤轻敲音叉,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乒乓球有什么作用?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拓展:还有那些实验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展示图片并做演示实验:将敲击的音叉放入水盆。
(设计意图:通过再现实验,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而然引出声音产生的条件,并进一步通过挖掘实验中潜在的知识,拓展学生学习的深度)
2、声音的传播
展示图片:真空罩内的闹铃。
思考:将空气抽出后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展示图片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展示图片说明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展示表格说明声速(设计意图:利用图片,设计情景,逐步引导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形式以及声速问题,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特性——音调
演示实验: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的高低,并注意观察它振动的快慢。
思考:音调高低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交流:
(1).音调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低,音调越低;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单位为赫兹(Hz).(2).在结构、形状材料相同的情况下, 发声体尺寸越大, 发声的频率越低, 音调越低.对于片状物体,面积越大,厚度越厚,发声的音调越低;对于细长物体,长度越长,直径越大,发声的音调越低;拓展:多媒体展示课件分析实际生活中有关音调的知识。
2、声音的特性——响度
演示实验:以大小不同的力用小锤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运动情况。思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交流:响度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响度还与到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与声音分散的范围有关,越分散,响度越小.3、声音的特性——音色
思考:闻其声辨其人、辨别不同的乐器声音、辨别不同的动物声音
(设计意图:声音的三特性是复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实验引发学生的深刻思考,并充分挖掘实验中潜藏的知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对音调和响度有明确的区分,再利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声音的三特性)
三、声的利用
1、展示图片,学生思考,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展示图片,学生思考,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设计意图: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声音的利用,并能够区分怎样利用声音,并加深对次声波和超声波的认识,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思考:什么是噪声?
交流:物理中,发声体作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做噪声。
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噪声的等级,参考课本
3、思考:如何控制噪声
交流: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拓展:下列做法是怎样控制噪声的?
(设计意图:通过噪声的复习,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声音,并借此形成有关声音问题的知识结构)
一、知识网络
二、复习要点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也停止。
2.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传播的,其实液体能 声音,也能传声。
3.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m/s。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相同;通常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 ,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
4.声音的三个特征是、和。<> 5.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1)防止噪声(在声源处减弱);(2)阻断它的(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防止它进人(在人耳处减弱)。
三、考点分析
考查的重点、热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速;(2)声音的三种特性;(3)噪声的来源及控制;(4)声的利用;(5)与声相关的探究实验;(6)联系与声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经典题解
【例1】如图1—1甲所示,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产生的;如图1—1乙所示,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 可以传播声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敲响说明音叉在发声,音叉接触水面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推理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生活经验知道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除此之外,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水也能传播声音。
启迪:学会抓住题目中关键字句,由现象归纳出其物理知识;学会在生活中关注物理知识的运用。
【例2】 已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证明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请写出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实验步骤以及实验分析与结论。要求设计的实验具有可行性,要符合安全原则。
(1)实验器材;(2)实验步骤;(3)实验分析与结论。
解析:此题有多种解法,这里只介绍一种解法。实验器材:大广口瓶、橡皮塞、小闹钟。
实验步骤:①把小闹钟调至响振状态。然后轻放人大广口瓶中,听小闹钟的铃声,要求能听到明显的铃声。② 用橡皮塞盖在大广口瓶上并塞紧。要求不漏气。然后,再听小闹钟的铃声。
实验分析与结论:瓶内空气与瓶外空气完全被大广口瓶和橡皮塞隔离,如果此时仍能听到小闹钟的铃声,则可证明听到的铃声是通过大广口瓶和橡皮塞传播出来的,即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启迪:本题主要考查科学探究中的实验设计环节,重点是实验设计的方法和实验结论的分析,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并具有开放性,在设计方案时要体现控制变量法,符合安全原则,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过程和方法考查的理念。
五、能力训练 【基础训练】
1.雷雨交加的夜里,林雨同学看到闪电后约5 s听到雷声,林雨距雷电产生的地方大约 m。(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 m/s)
2.花匠在挑选花盆时,常常将新花盆拎起后轻轻敲击它,根据敲击声来判断花盆是否有裂缝,他是主要根据声音三个特征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三个特征全都有 3.关于声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唱歌时,歌声是声带振动产生的 B.在水中的声速小于在空气中的声速 C.回音的声速比原来声音的声速要小 D.成语“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4.(南京市)我们能够辨别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A.音色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调不同 D.频率不同 【提高训练】。
5.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它的 很大;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 不同。
6.为了改善室内的居住环境,建筑师在设计窗户时常采用双层真空玻璃,这样做的主要优点是:① ②。
7.(常州市)经超声波探伤仪检测,刚竣工的三峡大坝坝体无一结构性裂缝,创造了人类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探伤仪发出的超声波无法为人耳所听到,原因是超声波的()。
A.速度太快 B.响度太小 C.频率太高 D.频率太低
8.车门车窗已关闭的汽车内的乘客几乎听不到外面的声音,这是从 途径减少噪声;市区内禁鸣喇叭是从 途径减少噪声。
9.(河北省)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的传统习俗.2006年春节,不少城市开始有限解禁烟花爆竹的燃放,使今年烟花爆竹的燃放量明显增加。
(1)礼花在空中爆炸,先看到美丽的烟花后听到响声,其原因是:。(2)燃放烟花爆竹给节日增添喜庆气氛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请写一条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造应性训练】
10.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
11.一个人站在两个平行的峭壁间的山谷中大喊一声,0.3 s和0.7 s后听到前后两次回声,若当时声速为330m/s,则此峡谷之间的宽度为 m。
参考答案与提示
能力训练
【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怎么设计】推荐阅读:
苏教版初二物理声现象11-13
初二物理密度教案06-11
初二年级物理质量教案05-23
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07-17
初二下册物理优秀教案07-20
初二物理动与静教案11-13
初二物理复习资料06-14
初二物理期末试卷免费07-10
初二物理透镜知识点05-24
初二物理入门学习方法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