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英语教案book4 lesson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二英语教案book4 lesson(精选9篇)

初二英语教案book4 lesson 篇1

经过一年的英语学习,大部分学生有了一定得听、说、读、写的能力。能听懂老师的课堂用于和与生活贴近的、基本没有生词的语言材料;能就某一设置情景进行简单的对话,能够较准确地读单词、对话;并能够根据所学语音知识拼读记忆生词;对于给材料作文,三分之二的同学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并加上自己的创意,是行文流畅,语句通顺;大部分同学能够阅读懂所学语言知识范围内的材料。多数同学对英语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上课积极,下课敢于提问,初步掌握了英语学习的技巧,成绩及运用知识的能力不断提高。

但其中有一小部分同学由于自身素质,基础偏差,或其他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知难而退、缺乏自信,以至于和其他同学差距越来越大,两极分化现象已基本形成。初二一班相对成绩较差,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头大、腰细、尾巴大”,尖子生多,中间生少,尾巴粗大,成绩提高非常困难。其中有三个学生,没有一点学习能力。初二二班相对好一些,虽然后面有一部分学生成绩差,但中间势力强大,且成绩呈普遍上升趋势,其中有几个男同学后劲十足,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

二、 本学期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把时间还给学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真实交际打下基础;开发智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强世界意识;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的具体目标是争取达到甚至超过学校规定的教学目标,培优扶差,力保学校三年规划的实现;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坚持教学改革创新,放眼中考,立足长远,做最受欢迎的教师。

三、 教材内容分析

初二英语(上)共分14个单元,其中第七、第十四单元为复习单元,无新的语法和句式。现将各单元内容作以下分析:

一单元主要涉及到有关教师节的会话及贺卡的写法,并谈到中英名字表达上的不同。愈法项目复习第一册的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

二单元的主线是一次野外旅行,语法项目为be going to一般将来时。

三单元围绕中秋节展开,语法项目为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四单元的中心话题为on the farm ,进一步讲到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五单元的主线是谈论动物,语法内容为提建议的表达方法。

六单元的主要内容是Find the right place ,语法是与其相关的.表示需要、询问方向和指点方向。

八单元――十单元中心是谈论过去,语法项目为一般过去时。

十一单元围绕dates、months、seasons展开,语法涉及到序数词、反意疑问句季介词in,on和at 的用法。

十二单元中心话题是天气,主要语法由will引导的一般将来时及感叹句。

十三单元的主线是come to the party ,语法内容是表示邀请和应答及请求许可的句式。

四、 教学措施

1、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鼓励,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对学生口语表达的错误,不要有错必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教师应给与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了解和掌握记忆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突出语言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学中适当扩大听和读的输入量,要设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创设丰富的交际活动情景,增强语言交际实践的真实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发展,已获得初步的交际能力;教师要控制授课时间,空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参与练习,真正把时间还给学生。

3、 尽量使用英语,适当使用母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利用学生已学的英语来解释或表达新的教学内容,为了便于理解,可以适当夹杂手势、

表情,使学生直接理解英语。对于用学过的英语解释不清楚的内容,可适当使用母语。

4、 被好学生、课本、大纲,确立最佳教案。

5、 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创新,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6、 语言点讲解要做到精讲多练,举一反三,使学生理解准确、深刻。

7、 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节假日可适当布置阅读作业,一是增强语感,二是循序渐进,逐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8、 加强书面表达训练,每一单元结合内容布置相应的书面表达练习,择优选读,讲解技巧,使学生逐渐找到英语写作的窍门。

9、 实行分层次教学。根据上学期成绩,制定出培优扶差的目标生,分层次辅导,分层次练习,分层次要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初二英语第五单元教案 篇2

I. Match the sentences

( )1. Could I speak to Sam,please?

( )2. Would you like to come to my birthday party tonight?

( )3. May I come in?

( )4. What about going out for a walk?

( )5. Shall I open the door?

( )6. Will you (please) lend your pen to me?

a. Good idea!

b. Yes,please.

c. Certainly. Hold on,please.

d. I’d love to.

e. Sorry,I’m afraid not.

f. Come in,please.

II. Translate the sentences into English.

1. 你能接一下电话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你能把书带到教室里去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能帮我打扫房间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我能打开窗户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我可以借你的车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I. c d f a b e II. 1. Could you answer the phone? 2. Could you take the book to the classroom? 3. Could you help me clean the room? 4. Could I open the window? 5. Could I borrow your car?

教学反思

初二英语unit7备课教案 篇3

1、教材内容:

8B第六单元( A charity walk )中的Main task这一部分围绕着组织一次慈善竞走和制作网页介绍这次活动而展开话题进行教学活动的,它是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读、写两个部分的训练。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组织慈善竞走活动的流程和活动目的。

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并学会设计组织一次活动的流程,提高学生信息输出和写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观看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组织这次慈善活动,让学生体会出人应该相互帮助的道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A flow chart的设计及语言说明。

难点:信息获取及输出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通过五步教学法,以任务为驱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深化教学内容。展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及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

课堂上以现代化电教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及活动设计目的:

I Warming-up

(1) Greetings

(2) A Tongue Twister to start the lesson.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并为上新课做好准备。

II Revision

(1)在屏幕上显示慈善机构的图标,并询问学生这些机构是从事哪些慈善活动的。

Questions:

(a) Who does ORBIS help? ( Blind people)

(b) What does UNICEF do? ( To help the poor children)

(c) What does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do? ( To help and protect wide animals )

设计意图:整册书后三个单元都围绕着慈善活动展开话题的,学生复习这些慈善机构和其工作性质会让学生更能体会学习的意义,另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能积极参与,注意力能够集中。

(2)告之学生帮助他人是我国一贯的传统美德,哪些人最需要我们的帮助呢?我们能帮助什么呢?给出学生一些图片,并和他们共同谈论这些图片。

T: How can we help blind people?

Ss: We can help them cross the road.

T: What do you think of that deed?

Ss: It’ meaning.

T: Yes, it’s meaningful to help blind people cross the road.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学生能积极参与,注意力能够集中。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又让学生复习了本单元重要的语法项目:it作为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动词不定式摆在句尾。

III Lead-in

告诉学生我们学校刚组织的一次慈善活动,通过问题的形式帮助他们回忆活动的内容,目的及进行方式。

Last week , we donated some money for a student in Class 7, Grade 8.

What’s the matter with him?

How did we collect the money?

How did we organize the activity?

设计意图:通过问答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并为文中慈善活动的引出作了良好的.铺垫。

IV Presentation

(1) Get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flow chart of a charity walk organized by the Class 1, Grade 8 students and ask them to get as much information as possible.

(2) Three or five minutes later, ask them to fill in the missing words on P106, and choose a student as winner who can write most of the missing words using the time. A certificate will be rewarded as a prize.

(3) Check the answers in class and read in pairs. ( If necessary , the teacher asks and the students answer questions based on the passage.)

(4) Show them the writing style in this part.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合作、竞争的氛围中去习得语言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通过此部分的学习,学生对活动的流程,文章的写作格式会有比较清晰的了解。而且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内容。

V. Groupwork

Divide the class into several groups, and then ask them to design a charity activity . ( the name , purpose , details , application , collection must be included ) The group whose design is better and more practical will be winner.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以致用,在使用的过程更能深刻理解所学习的知识,而且让学生在内心深处能够感受到哪些是他们最需要帮助的人。

VI Homework

(1)Write the charity activity out what they have just designed.

(2)Revise what we learned.

(3)Preview Checkout on P107.3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文字输出,加强写的训练。及时巩固

初二英语教案book4 lesson 篇4

Lesson 57 ( The first period )

一、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学习英语食物名称,掌握其中的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掌握它们与量词搭配使用时的区别。

二、Organization. be omitted.

三、Teaching of new lesson.

1.Revision.

分类(食物、肉类、饮料等)复习已学过的食品名称。

2.Language points. (用幻灯显示)

1)There’s a little oil on it. 上面有点油。

There are a few chopsticks in it.里面有些筷子。

(1)英语食物类的名词中有的是可数名词,有的是不可数名词。本课中salt,sugar,oil,butter等是不可数名词;spoon,chopstick,cabbage等是可数名词。有些食物类的名词,如fish,beer等既可以是可数名词也可以作不可数名词,视使用的场合不同而定,含义也不同。如fish;“鱼肉”,不可数名词;“(多种的)鱼”;可数名词。

(2)a few表示“一些”,后接可数名词,反义词是many / a lot of,而few则表示否定,意为“很少”,“几乎没有”;也修饰可数名词。

a little也表示“一些”,后接不可数名词,反义词是much / a lot of,而little表示否定,意为“几乎没有”,也修饰不可数名词。如:

I have a few apples. 我有几粒苹果。

He has few friends. 他几乎没有朋友。

There is a little water in it. 里面有点水。

I have little money. 我没什么钱。

a little还可作程度状语,修饰形容词、副词及它们的比较级,表示“一点儿”,“有点儿”。如:

The dress is a little small. 衣服小了一点。

The box is a little smaller than that one. 这只箱子比那只小了一点。

2)They eat a lot of potatoes. So do we.

So do we, 意为“我们也一样”。“So…”句型是常用交际用语。句中的so可代替上文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意为“同样”,“也如此”。

“So+do(be, have, can, will等)+主语”,表示上述的情况(或动作)也适合于后句主语的情况。使用中要注意前、后句的时态一致,后句的助词必须和后句的主语一致。如:

I can swim. So can he.

I am a teacher. So is he.

在对话中,如果表示情况“不一样”,“不如如此”,则用Oh,we don’t. 或Oh,I’m not.等表示。如:

--They eat uncooked fish. 他们吃生鱼。

--Oh, we don’t. 噢,我们不这么吃。

3.Drills and practice. Be omitted.

四、Design for exercises.

1.Homework:

熟读课文,掌握So do we句型,掌握已学过的食物类名词。完成Wb L57 Exx. 1-3.

2.Additional exercises.

课时作业设计(用幻灯显示)

A.英汉互译:

1. 二杯桔子汁 2. 一公斤牛肉

3. 许多西红柿 4. 三瓶纯清水

5. some meat 6. a lot of cabbages

7. a little butter 8. pass me the cheese

9. Help yourself to fish 10. the French fries

B.按要求完成句子:

1.凯特生日那天将举行欢聚会。 Kate is going to a on her .

2.他们确实喜欢那场比赛。 They the match.

3.他看一个苹果落到地上。 He saw an apple the ground.

4.为什么不找点儿喝的?Why not drink?

5.你很快会好。You will soon again.

Key:

A. 1.two glasses of orange 2.one kilo of beef 3.many / a lot of tomatoes

4.three bottles of water 5.一些肉 6.许多卷心菜 7.一些/ 一点黄油

8.把乳酪 9.随便吃些鱼 10.法式薯条

B. 1.have, party, birthday 2.really enjoy(like) 3.fall, to

初二英语教案book4 lesson 篇5

Lesson 63 ( The third period )

一、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学习情态动词can,may表示“请求”、“许可”与“可能性”的用法;学习句型“I’m not sure.”的用法。

二、Organization. be omitted.

三、Revision

Ask student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ere was the old woman? What did she want to do?

2. Did she know the way to the hospital? Why not?

3. Who came to help her? Why did they ask to the policeman?

4. Did the policeman tell them the way to the hospital?

5. Did the woman see her husband at last?

6. Who went to the hospital with her?

7. Where was the young girl? Did she wait for their thanks?

四、Teaching of new lesson. (用幻灯显示)

1. Drill: Put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Chinese.

1) It may rain here the day after tomorrow.

2) I hope the cloud may lift in the afternoon.

3) She may ring you again.

4) Mr. Wang is better today. He may go on to teach us.

5) We can’t find the child.

6) Can you borrow your bike?

7) That can’t be right.

8) You can keep these books for two weeks.

A:Do you know John’s address?

B:No, I don’t. But I saw you wrote down his address on a piece of paper.

A:Yes, but I can’t find it.

B:It may be in your inside pocket.

A:No, it isn’t here.

B:It may be in your pencil-box.

A:Oh, yes! Here it is. Thank you.

B:Not at all.

Put the following into English .

1) 露西也许知道汤姆的电话号码。

Lucy may know Tom’s telephone number.

2) 我找不到自行车啦! I can’t find my bike.

3) 下星期天你准备做什么?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next Sunday?

4) 我可以把车停那边吗? May I stop my car over there?

5) 我可以吃粒苹果吗? May / Could I have an apple, please?

2.Language points. (用幻灯显示)

1)Ah! So it is! 啊!果真如此!

此句so引导的句子不倒装。如果前后两句的主语指的是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物时,即后句单纯重复上文的意思,主谓用陈述句语序。

如:He is stupid. 他真傻。So he is. 确实如此。(两个he指的是“同一个人”,不倒装。运用这样的句型,往往起强调作用。)

2)I’m not sure. I may help Uncle Li fix the machine.

我还不能确定。我也许得帮助李叔叔组装那台机器。

用be not sure回答对方,口气显得客气、婉转。may在句中表示“可能性”。又如:

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this afternoon? 下午他们要干什么?

I’m not sure. They may go to see a friend in hospital.

我不能确定。他们也许要去探望一位生病住院的朋友。

五、Design for exercises.

1.Homework:

背诵课文中的句子、短语。完成Wb L63 Exx. 1-3.

2.Additional exercises.

课时作业设计(用幻灯显示)

A.选出划线部分读音不同其他三个不同的选项:

1.A. matter B. granny C. traffic D. answer

2.A. second B. pocket C. end D. rest

3.A. until B. husband C. nut D. under

4.A. cloud B. around C. found D. brought

5.A. play B. may C. day D. Tuesday

B.用所给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How can I wait for their . (thank)

2.Those usually take the No.8 bus. (granny).

3.We want to take the second on the left. (turn)

4.The house is in , please call the police. (dangerous)

5.The little boy is very to the old woman. (kindly)

C.汉译英:

1. 他也许生病住院了。 .

2. 那位老奶奶也许不认得路。 .

3. 那时他陷于危险中。 .

4. 多好的一位工人啊! .

5. 他必定迟到了。果真如此。 .

Key:

A. DBADD

B. 1.thanks 2.grannies 3.turning 4.danger 5.kind

C. 1.He may be ill in hospital. 2.The old woman may not know the way.

3.He was in danger at that time. 4.What a good, kind worker!

初二英语教案book4 lesson 篇6

...做得好

be good at

善长于。。。

in fact

事实上

play football

踢足球

play video game

玩电子游戏

get angry

生气了

be sad

感到悲观

/12/11

第六课

have a nice weekend

周末过得愉快

last Friday

上星期五

be sick

感到恶心,病了

ask for leave

请假

what is wrong with you

你怎么啦

have a bad cold

得了重感冒

stay at home

呆在家里

kind of boring

有点令人生厌

lend sb. sth.

把某物借给某人

lesson notes

课堂笔记

how was the score

比怎么样

there goes the bell

铃响了

it is time to do sth.

该做某事了(do)

it is time for sth.

该(做)某事了。(名词)

2003/12/11

初二物理《密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密度,密度的国际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3.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1)在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概括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体积不同.

(2)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对于不同的物质来说,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3)通过以上分析,概括出密度的定义.

2.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利用密度公式求解某种物质密度.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问题,积极主动进行探究的良好品质.

通过密度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均衡美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密度的概念,密度的公式,密度的单位.

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从上节实验中学生已经看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等.

本节通过实验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且单位体积的同种物质的质量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因此可以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征物质的这种特性.

学生在数学中虽然学过比例的知识,但是用到物理中来,理解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仍是有困难的,所以课文中对此作了解释: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表示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即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帮助学生把数学知识用到物理中来,理解比值的物理含义.考虑到用比值定义物理量比较抽象,教材在说明比值的含义之后,仍用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定义密度,以便于学生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给出计算密度的公式.然后通过例题说明利用公式求密度的方法.并且在例题计算的基础上讲述密度的单位,使学生对密度的单位不致感到抽象,便于学习.

教法建议

建议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探究得出密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一、重点、难点分析

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教学难点.现行教材一般都是通过实验引入密度的概念,再介绍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1.密度的概念

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物理量,它表征的是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大小的差别,在一定条件下,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上节实验学生已测量出体积相等的铁块、铝块、木块的质量,利用测量的结果可引导学生认识铁块、铝块、木块在体积相同时质量上的差别,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等.还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不相等.对每种物质来说,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都是一定的,跟体积的大小没有关系,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系,因此它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比值的物理意义,可通过具体数字使学生认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

2.密度的公式

为了加深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在正确理解密度公式的基础上,讨论公式的物理意义,明确三个物理量间的关系.

通过课本上的例题,教给学生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 对于公式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量筒、铁块、铝块、铜块、投影仪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实验.

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论,得出密度的定义.

初二教案 篇8

1、我爱这土地

一、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体会诗人深沉而刻骨铭心的情感。2.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深沉的爱国情感。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 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说过: “读诗使人聪慧。”从今天起,我们就要一起经历一次神奇而激动人心的诗歌之 旅。这一节课,就让我们通过艾青的一首诗《我爱这土地》先来感受一下现代诗 歌的魅力。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 1938 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 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初步感知,把握感情基调

1.指导学生朗诵诗歌。明确: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节奏是诗人根据内容的需要对语言所作的精心组 合,也是诗人思想感情发展变化在诗中的体现。要体味诗歌的节奏,首先须对诗 歌进行准确的断句,如“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 激怒的风”该如何断句呢?应该断为:“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2.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悲怆而深沉的,同学们在诵读时 应把握住这种基调。

3.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在节奏,把握感情 基调。明确:借助较为标准的诵读或配音诵读能调动学生诵读本诗的兴趣,从而初 步地感知全诗及把握感情基调,保证教学重点得到落实。

4.学生自由诵读,感知全诗。

四、探究内容

1.诗中“土地”一词是否具有深刻的含义? 明确: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也可理解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的暗示。

2.诗人对土地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3.明确:由“爱”字可知,诗人对土地是一种热爱和眷恋之情。3.诗歌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明确:诗歌的第一节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 挚的心:“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 手法叫象征。我们已经知道,诗中的“土地”象征祖国,那这里的“河流”“风” “黎明”又分别象征了什么呢?请简述理由。分析时要紧紧咬住“悲愤”“激怒”“温 柔”等词语加以分析。“河流”“风”可以理解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 象征,“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 行。

5.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没有严格的限制,声音的强 弱主要表现在重读的安排上。鸟儿歌唱的这四句诗中,你认为哪些该重读呢?为 什么?

明确: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讲,能鲜明 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就应该重读;但对诗句的处理 又可以不乏个性色彩。这四句中,“暴风雨”“土地”“永远”“悲 愤”“河流”“无止息”“激怒”“无比温柔”等词语应该重读。

6.诗歌一、二两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明确:分析两者的内在联系,实质上就是深层次地理解诗歌内涵。学生讨论 后,老师归纳:

一、二两节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热爱之情。就 诗的感情发展而言,前八句充分地积蓄感情,把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里,而最后两句诗便是感情闸门轰然打开,洪流冲击而下。诗意层层递进。7.请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明确:这个环节可以让其他学生也参与其中,对背诵进行适当的点评,尤其 要注意对诗歌韵律节奏的评析。

五、拓展延伸 完成“思考与练习”第三题。阅读刘湛秋《中国的土地》一诗,试与课文相 比较,说说这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异同。明确: 两首诗的背景不同:前者是充满硝烟的抗战时期,后者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写法不同:前者借用鸟的歌唱作比抒情言绪,后者是直抒胸臆。但主题相近:前 者抒发诗人面对遭受苦难的大地,要为此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后者是面对这块神 奇的土地,表达永远思恋的感情。两首诗都注重形象创造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相关习题。

2.探究性学习:阅读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火把》等诗歌。

板书设计

内容 表现手法 第一节 鸟儿生死眷恋土地 比喻、象征 第二节 第二节 “我”对土地深沉的爱 直抒胸臆 教学反思:

2.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2.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 义情感。

4.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之美,领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5. 教学难点 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6.课时安排 2 课时 7.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作业 通读课文,读准下列字词的字音。

隘.口()歌谣.()蹲踞.()山巅.()焚()敕.()勒川 槐.树()蝉翼..()荒莽.()尽.()管

尽.()头 勒.()索 勒.()紧 薄.()荷 薄.()片 夹.()道 夹.()被

二、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长城长》,出示歌词。

对于祖籍在长 城脚下,而又久居台湾的诗人席慕蓉来说,长城更是她心中解之不开的情结。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蓉的《长城谣》,再次谛听游子的乡音。

三、作者简介 席慕蓉,席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 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配乐诗朗诵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出节奏和重音。

2.让学生说说,老师在朗读时除了注意节奏和重音外还注意了什么?

3、学生齐读、示范读。

五、品读诗歌

(一)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诗中主要选取的意象是什么? 长城,也有对黄河的思恋。

2.诗歌主要抒发了什么情感?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有对历史的关照和反思。

(二)再读诗歌,理清结构,体会作者情感。(可分组完成)明确:全诗分三节

(三)深入探究。

1.学生读第一节。思考:第一节写了什么?对人 生的感悟。使下面所抒发的乡思、乡愁更深沉、凝重,包涵历史责任感。

2.第二节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抒情的? 明确: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非常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对自己的影响。

3.第三节写了什么? 明确: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思恋之情。

4. 4.为什么要通过“敕勒”“阴山”“黄河”这几个地名来抒情? 明确:“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 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 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总之,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5 发了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六、学生随着音乐再读诗歌,感悟《长城谣》的思乡情结。

七、布置作业 1.收集席慕蓉的其他作品。2.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第二课时

一、背诵《长城谣》

《一片槐树叶》

(一)导入新课 在学习了席慕蓉的《长城谣》之后,接下来我们将读到一首爱国题材的现代 诗,它就是我国当代作家纪弦的诗歌《一片槐树叶》。

(二)作者简介 纪弦(1913—2013),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年近九十时,仍写作不辍,被誉为“诗坛上的 常青树”。著有诗集、诗论与散文二十余部。

(三)写作背景:

1.配乐朗读诗歌,学生掌握生字生词: 槐树 蝉 翼 荒莽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学生齐读。

(五)赏析诗歌 1.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与结构。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 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 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2.第一节诗写了什么内容?诗人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 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 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诗人 刚见到槐树叶,仿佛又回到故土,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又很快回到现实,这种心情立刻变成了伤感,飘零在外,故国难回,伤心又无奈。3.第二节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4. 4.“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两句,即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写的好处是:表面上是作者对槐树叶的原处的追思,其实是表达 了它是来自祖国便足够了。诗人由一片槐树叶引发情思,由欣喜而伤感,乡愁渐 浓,借重享槐花季节抒思归之情。5.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你认为“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槐树叶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 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 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 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6.第三节诗写了什么内容?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这一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7.诗人为什么说“去享受一个„„槐花香的季节”而不是“桃花香”或其 他的花香呢? 明确:这是为了与标题“一片槐树叶”照应。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作者借一片槐树叶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运用了借物抒怀的艺术手法。小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 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

三、比较阅读 1.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明确:均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2.这两首诗分别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寄托情感? 明确:《长城谣》:长城、月色、黄河等。《一片槐树叶》:一片槐树叶。3.假如在“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里,席慕蓉和纪弦在长城相遇,你 认为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根据你的知识设计一段对话,不超过一百字。

四、教学反思;

3.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

1.朗读这首诗,读出沉郁的情感基调:第 1 节侧重读出对温暖、光明的向往之 情;第 2 节侧重读出对寒冷、苦难的否定和批判之情。

2.理解这首诗所展示的意境,体会诗人沉郁的情感和思虑,并能说出自己的感 悟。

3.通过分析第 1 节和第 2 节在内容、形式上的异同,体会诗题“星星变奏曲” 的含义。

4.品味这首诗的语言,理解诗中重点词句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意境,掌握诗歌的朗读基调。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教学难点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关于现代诗的课文,今天我们接着来看第三篇,看看在这首诗中诗人借用什么形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寄托了怎样的情感等。

二、作者简介 江河:

三、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课件展示播音员丁建华所谈的朗读感受。学生结合播音员的感受自由诵 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四、探究内容

1.想一想,这首诗的诗题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 提示:“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提示这首诗的情感是复杂、有变化的。

2.诗歌第一节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请尝试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提示:诗人在这一节诗中体现的感情基调是沉郁的、忧思的。

3.这一节诗适合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比喻句,可以读得轻柔一些。4.请找出你这一节中最有感触的诗句,先把它读出来,再说说你的感受和 体会。

5.诗歌第二节中写道“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星星为什么要颤抖 呢? 提示:这里用了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 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 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6.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7.诗歌的第二节应该怎样朗读? 提示:这一节侧重于表达对冷酷现实的否定,应该读得沉郁一些。

8.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望。

五、课堂小结 :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全诗由两个基本 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于阳 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星光,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追求光明的理想。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相关习题。2.探究性学习:阅读食指的《相信未来》,感受朦胧诗的创作特色。

七、板书设计

主要意象:星星 象征光明、向往和追求的理想

情 景:温馨美好 寒冷严酷 主题与变奏

内 容:向往光明 否定现实 教学反思:

4.樵夫,别砍那棵树

教学目标

1.把握诗的内容,体会“这棵老树”的象征意义。2.品味感情强烈的诗句。3.培养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人感情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难点 老树的象征意义。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乔治·珀金斯·莫里斯(1802—1864),美国记者﹑诗人和戏剧家,19 世纪 20 年代,他当过《纽约镜报》的编辑,他最著名的是他多愁善感的诗,其中最 主要的一首就是《樵夫,别砍那棵树》。由于工业和城市的扩展取代了乡村的景 象,人们便十分珍爱这首诗,它唤起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又是对“进步”的一种 有礼貌的抗议。

三、听老师范读,注意朗读技巧

朗诵技巧: ①停顿。②重音 ③表现激动、愤怒等内容速度较快;悲伤、失望、哭泣等内容速度较慢。④语调升降就是抑、扬、顿、挫的搭配。⑤情感要充沛。

四、初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自由朗读全诗。

2.学生自由发表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必强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

五、再读诗歌,深入赏析

(一)品读第一节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呼喊?诗诗歌开头两句的作用 是什么? 师生讨论明确:因为诗人与老树有深厚的感情。开头两句,开篇入题,发出 真诚的呼吁,表达对老树的深情。

2.找出本节中表达诗人与这棵树之间的深厚感情的句子。师生讨论明确:我年轻时它遮蔽过我,是我先祖亲手种在他的小屋边。3.诗人对樵夫的态度怎样? 师生讨论明确:平和劝说。

(二)品读第二节 1.这一节写了“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哪些原因呢? 明确:“它的光荣和名声/已传遍各处”——贡献大; “它的根已在土里扎牢”——扎根牢; “它现在已是参天的大树”——已成材。

2.此时,诗人对于樵夫的态度是怎样的? 师生讨论明确:动情地责问。

(三)品读第三节

1.怎样理解“原谅我愚蠢的泪水,让那棵老橡树留着!”这句诗? 2.这一节中,诗人对于樵夫的态度又起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师生讨论明确:恳切的哀求。因为诗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回忆起一家人在 树阴下度过的美好时光。

(四)品读第四节

1.这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师生讨论明确:这一节,诗人先是对老树诉说衷情,表明自己对老树的深厚 感情,然后转向樵夫,警告他别伤着那棵树。

2.怎样理解“当我还能伸手拯救它时,你的斧子别伤着它。” 这句诗? 师生讨论明确:表示了只要“我”还在,就要誓死保卫那棵树,与它共存亡 的决心。3.这一节诗人在写法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什么效果? 师生讨论明确:这一节由前两节的第三人称换成了第二人称,直抒胸臆,对 老树诉说衷情,表达对老树的深切依恋和热情的赞美,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4.这时诗人的态度有何变化? 师生讨论明确:随着感情的加强,语气也由最初的平和劝说,到后来的真诚恳求,再转为最后的严厉警告:“樵夫,离开那地方”,“你的斧子别伤着它”。

六、学生自由讨论,深入探究诗歌内容

师生讨论明确:老树寄托了诗人所有美好的回忆,对先人的怀念、对手足亲 情和纯真童年的向往、对往事的追忆……作者希望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 对自然的珍视。

七、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通过配乐朗诵、自由朗诵、集体朗诵、个人朗诵等方式,品味强烈的思想感情。

八、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题 教学反思:

写 作1

写一首咏物抒情诗

一、本次写作内容 写一首咏物抒情诗

二、本次写作的目的 1.训练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瞬间的感动或启迪,学会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2.学会诗歌的形式,分行分节,基本押韵,注意把握诗歌节奏和韵律。

3.恰当地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

三、设置意图 本次作文对学生的要求并不高,主要训练学生以抒发自己真实的感情为目 的,模仿课文的形式,写一首诗。学生学会运用一些简单的诗歌写作技法,恰当 地运用修辞手法,写出诗味即可。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指导建议

1.必须主题明确,必须精心创造诗歌的意境。2.必须倾注自己真实的感情。3.分行分节,尽量押韵。

4.要注意语言凝练、含蓄、形象,富有音乐美。5.要能灵活运用比喻、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

五、学生范文

写 字

一、教学内容 行楷字的书写原则

(一):点画替代 笔画减省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关于行楷的基础特点和书写规律,重点掌握点画替代和笔画减 省,这主要是为了提高书写速度的目的,但却是行楷具有一种特殊的流动的美感 和舞动的韵律。本次练习要让学生了解行楷书写的这一方法,练习这一行楷书写 的基本技能。

三、实施建议

1.教师首先简要结合实例介绍行楷的基本特点产生发展的原因,让学生了 解汉字字形变化的基本规律。

2.可让学生观摩典范的行楷字帖(软书、硬书均可),揣摩行楷字的独特美 感。3.结合教材中提供的范字,具体讲解点画替代和笔画减省的方法。

4.当堂练习,抄写范字。教师可补充字例,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临摹。5.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展示、点评指导学生书写。6.可以将学生书写较好的习作张贴在教室里展示。7.要把这一训练贯穿于比较长的时间里,反复训练。

第五单元 17.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联系诗人身世处境,揣摩诗歌语言,结合诗意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过故人庄》。

一、导入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 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 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他的诗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诗史”的 美称,杜甫本人也被尊称为“诗圣”。

三、解题 1.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古乐府诗中的一类,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 歌。专指汉魏以后乐府中题名为“歌”“行”的诗歌。歌行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2.“„„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

四、研读课文

1.教师范读,同学们注意听清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3.研读第一节: ① 第一节写什么内容,能否用四个字概括出来?(秋风破屋)② 这节中,你认为哪一词用得比较好?理由是什么? 4.研读第二节:

5.研读第三节: ① 请概括这节内容。(长夜沾湿、长夜难眠)② 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 ③ “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 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

6.研读第四节: 忧国忧民诗人并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跳出个人的圈子,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由眼前个人不幸想 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寒士”,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 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甚至为了 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自己受冻至死也满足,这是何等恢宏 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正是这种胸怀天下的博大襟怀,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千百年来激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也是杜甫这首诗之所以 光焰万丈,千古不朽的原因。7.总结: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 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 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饱含感情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五、板书 《过故人庄》

六、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 年),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齐 名,并称“王孟”,代表作《过故人庄》,有《孟浩然集》。这首诗写作者受朋友之邀,到乡村做客的事,表现了朋友间亲切的感情。

七、提问:从体裁来看,这首诗属于什么近体诗中的绝句,五言绝句

八、多形式朗读诗歌 1.朗读诗歌。2.结合注解粗通大意,落实有关字词含义。

九、分析诗句 1.首联——起——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应邀做客。提问:饭菜丰盛吗?诗人的心情怎样?用“鸡黍”,并一请就到,说明主宾关系 怎样? 饭菜丰盛,诗人心情愉快高兴。说明主宾之间感情融洽,友谊极深

2.颔联——承——承接上文,写田庄风光。提问:风景美吗?美在哪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美,美在淡远、幽静,色调丰富,对仗手法。3.颈联——转——由写景转入写人事。相聚饮酒的情形,把洒闲话,气氛融洽,深情厚谊就在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田园生活恬静而闲适、和谐而幸福。4.尾联——合——收拢全诗。“就”暗含欣赏之意,再来做客,诗人分别时的依 依不舍之情跃然纸上。

十、小结 本诗着力描写了农家生活的朴实与故人的热情,表达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 活的热爱,以及对朋友情谊的重视。这首诗看似平淡,但读完之后,却仿佛是一 曲清幽淡雅的田园交响曲,令人向往,令人陶醉,令人回味不已。

十一、板书

首——朋友盛情邀请

颔——描写乡村美景

颈——畅饮款谈农事

尾——相约明年再来

第二课时 学习《游山西村》《渔家傲 秋思》和《浣溪沙》。

一、导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南宋诗人陆游的名句,语出《游山西村》。山西村到底是怎样一番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呢?现在我们一同走进山西 村。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 江绍兴市)镜湖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 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三、研读诗歌

(一)从体裁来看,这首诗属于 ?近体诗中的律诗,七言律诗。

(二)分析诗歌内容:

1.第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2.第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 叙。总结: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又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张本的,因为这是一 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

3.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略)这是写村中 的习俗。

4.第七、八句是抒情,请概括大意。

5.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 有重游之念。6.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围绕一个“游”字展开。这首诗虽是游诗,但全诗没有出现一个“游”字,而处处写游,以游村情事说起,极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最后愿为频访,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四、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 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五、板书设计

游村缘由 首

境地之幽 颔

风俗之美 颈

愿为频访 尾

《渔家傲 秋思》

六、背景简介

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赏析讨论,初步理解诗词意境 1.解题: “渔家傲”词牌名 2.上阕写景,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 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学生齐读上阕。

3.下阕抒情,抒写征人思乡之情

①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这句是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③羌管悠悠霜满地: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幽怨的 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表现 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八、总结 《渔家傲》词通过写塞外秋天特异的风景,渲染了边塞悲壮的气氛,抒写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略、巩固边防的意志。

九、板书设计

渔家傲 范仲淹

上片:写景(大雁、马鸣风号、山峰、落日、云烟、孤城

下片:抒情(思乡、建功立业)

十、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十二、理解词意,诵读悟情

(一)这首词和范仲淹的《渔家傲》在形式和内容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 点? 不同点: 字数少,句数少。词前有几句介绍,“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这叫作词 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相同点:都分上下两阙,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二)注意重点字词

1.寺临.兰溪 靠近,面对 2.萧萧..暮雨 形容小雨 3.人生无再少. 年轻 4.流水尚能西. 向西 5.休将..白发唱黄鸡 不要把/典出白居易诗,诗中感叹白发苍颜,韶华易逝。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三)分析上阕

1.《浣溪沙》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些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四)分析下阕 1.下阕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苏轼借这个典故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 苍颜而叹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 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 的人生态度。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2.小结 《浣溪沙》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 年)被贬黄州期间所作。词的上阕写景,同时也烘托了自己被贬黄州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萧萧,子规哀鸣,均是 实写。从苏轼一生坎坷经历来看,他是一位“奋厉有当世志”(唐圭璋主编《唐 宋词鉴赏辞典》)的人物。他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难道 人生就不能再重来吗?于是下阕转入抒怀,集中表现了他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 精神,即景抒慨,感悟人生哲理。千百年来,这首词像他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一样,不知给了多少身受挫折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行的信心,就是在今天,读了也让人备受鼓舞。

十三、板书设计 景——清淡幽静

情——宁静自适

理——旷达乐观 教学反思:

18.古文二则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赏析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二、朗读感知

1.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词语解释。

2.三、研读课文

(一)赏析第一句。

学生齐读第一句,教师适当点拨:文章第一句起总领全文的作用,以感慨起 笔,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流露出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 比肩的自信。

(二)赏析二、三、四句。1.山水相映之美。2.色彩配合之美。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 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 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以此突 出江南景物特点。

(三)赏析第五句。这一句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 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 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二则 4 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 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 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课堂小结 这篇古文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作者状写高峰清流、石壁青林,描摹日光 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文笔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 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 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以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

五、作业布置

1.朗读背诵课文。

2.预习下一则古文。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总 共谈山水之色 山水相映之美 分 色彩配合之美 抒发亲近、热爱自然之情 晨昏变化之美 总 感慨收束,人间仙境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个人就是苏轼。

二、学生介绍苏轼,教师补充

苏轼(1037—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 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 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 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 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遇赦北归。死于常州。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三、初读,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同学要注意听准字音,听准节奏,体会感情。2.学生点评。

3.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节奏和情感。4.学生自读课文。5.组织学生以 4 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6.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 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7.以抢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抢答题①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8.比赛背诵: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四、分析研讨课文 1.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2.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3.作者所描写的夜景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4.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 者心情)

5.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耳。”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 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 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 的闲客。3.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宁静悠闲、清丽淡雅„„ 此句写景仅用 18 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可细加品味。“庭下如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无色之 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 4.此题较难,可对学生搜索关键词进行引导。(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

5.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 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的人生真谛。所以“闲人”既带有寄情山水的闲静恬适,又带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

初二历史教案 篇9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简要分析隋炀帝这个历史人物,从而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联系秦朝灭亡的原因,分析:为什么隋朝与秦朝都是短命的?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4.要求学生培养的审美的观念: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之美。

重点与难点隋朝大运河和暴君隋炀帝是本课重点。三省六部制和改革选官制度是本课难点。

(二)学法引导

1.教师可用秦始皇的引出隋炀帝而导入新课

2.引导学生试着联系、比较等方法来记住本课的历史概念和历史人物。

(三)重点和难点

1.隋朝大运河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绘制一张大运河的图片。2.暴君隋炀帝 学生归纳隋炀帝暴政的表现,从而得出这一理论。

3.难点是如何正确评价隋炀帝的功过和历史地位。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然后讲述以后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五)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1)在黑板上写出南北朝朝代表,引导学生回忆南北朝的历史。(2)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

为您服务教育网 http:// 2.导入新课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包括:战国、秦、汉三个朝代,经历了近700年的时间。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第二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经历了近400年。接着,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隋唐盛世。从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这一段历史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在讲课之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前提示),然后开始学习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3.讲授新课

一、隋朝统一南北

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功臣,封隋国公。杨坚承父爵,他的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580年,周宣帝病死,年仅8岁的周静帝继位,杨坚以大丞相身份辅政。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国号隋,都城在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他在位时有两个年号,开皇和仁寿。隋朝建立后8年,攻灭陈朝,统一全国。那么,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是什么呢?(学生讨论并回答,然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自东汉以来,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特别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经过长期交往,在生活、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已基本上汉化了。南北政权的使者往往频繁,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这样,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有利条件。东晋、南朝时,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不得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而且也带去了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使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北朝自北魏以来,经济发展较快,南北边境上的民间贸易很我,双方的官员也违禁互市牟利。南北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2.隋朝的统一(589年)588年春天,隋文帝下诏伐陈。10月,太子杨广率50万大军,在长江沿线对陈发动全面进攻。当时,陈军“不过十万”,而且陈后主荒淫无度,把长江当作不可逾越的天堑,仍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过着醒生梦死的生活。589年正月,隋军渡江,建康陷落。陈后主带着贵妃张丽华和孔贵嫔,躲入景阳殿的枯井里。隋军呼之不出,后来隋军扬言要往井里投石头,陈后主才出来投降。后人把陈后主藏身的枯井,称为“胭脂井”。这口井在今天江苏南京鸡鸣寺山坡下。(请同学们看课本P2的图画《胭脂井》)隋灭陈后,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南北重新统一。隋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二、开皇之治隋朝统一后,出现了一个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和平环境。隋文帝进行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并采取了一些恢复生产和发展的措施。

1.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1)三省六部制隋文帝即位不久,即采纳大臣崔仲方的建议,“依汉魏之旧”建立中央机构。皇帝是全国军事、统治、经济的最高主宰,拥有绝对的权力。而辅佐皇帝处理全国军政要务的主要是三省,即尚书省,内史省和门下省。(三省的职权请同学们看课本的注释,并请一位同学读一遍)

为您服务教育网 http:// 三省互相牵制,六部分掌全国政务。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它有利于防止外戚擅权篡位和地方势力分裂割据。三省六部的官员品位不高,职权有较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集权和任免官吏。(2)消减地方官吏583年,隋文帝又接受大臣杨尚希的建议,精简机构,把北朝以来的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并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一律由朝廷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政绩,裁汰冗官,改变当时存在的“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这样就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封建政府的财政开支,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

2.改革选官制度和科举制的确立隋文帝时建立起一整套相当完备的行政管理机构。科举制度的采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自从北魏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庶族地主阶级经济也相应得到发展,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他们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对于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本第三页的小字部分。)隋文帝崇尚节俭,一改隋初“刑政苛酷,群心崩骇,莫有固志”的混乱状态。“六宫”都穿洗旧的衣服,“非享燕之事,所食不过一肉。”一时间,“大崇惠政,法今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由于皇帝的大力提倡,隋朝初年朝中出现了崇尚节俭的风气。

3.开皇之治(581—600年)隋文帝时,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由于隋文帝进行了政治、经济上的整顿改革,既强化了中央集权,又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景象。①户数增加。606年,全国户数达890多万户,在二十六、七年时间内,户数增加400多万,人口增加了1600多万。②垦田面积不断扩大,修复了许多水利工程。③隋代仓库丰盈。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隋代官仓的丰实情况,反映了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和统治者搜乱人民的残酷程度。④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造船技术的进步。隋炀帝巡游江都时所乘的“龙船”高15米,长60多米,船身分为四层。⑤商业贸易出现繁荣景象,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也是重要的经济贸易城市。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丰都市周围84公里,通12门,市中有120行,3000余肆,市四周有400余店,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⑥隋朝的对外贸易发达。陆路可达亚洲的西北部和欧洲的东部,海路可达南洋诸国和日本。“开皇”是隋文帝杨坚在位时的年号。隋文帝在此期间,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又攻灭了陈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那时,天下安定,经济发展,所以封建史学家称之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挂《隋朝大运河》图)1.开通的目的、过程及河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隋朝建立后,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经济虽然发展得比较快,但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的粮食仍然要靠江淮地区供应。由于陆路运输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北方的这一需要。因此,开通运河,利用水利运输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从政治上看,为了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隋政府也需要开通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从隋炀帝个人角度说,也抱有开运河乘龙舟游江南的目的。那时候,隋朝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这也为开通运可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杨广即位之初,为了加强对富庶的江南地区的控制,榨取江南人民的财富,隋统治者利用天然河流和旧

为您服务教育网 http:// 有渠道,于605年开通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大运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共分为四段。通济渠是从洛阳的西苑引觳、洛两水达于黄河,又从洛阳东面的板渚引黄河水,疏通莨荡渠故道入淮河,直达淮河两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再从山阳起,疏导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的邗沟,引淮河水在江都(今江苏杨州)附近长江。这一段施工里程,从洛阳到江都长1000公里。另一段是永济渠,从洛口开渠到涿郡,长1000公里。还有江南河,是从京口引长江水直达余杭,入钱塘江,长400多公里。大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个省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2.大运河的作用(请同学们看课本彩图1《杨州大运河》)大运河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它和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千百年来享誉世界。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大运河的开通,对于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正如晚唐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一诗所赞颂的那样:“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四、暴君隋炀帝隋文帝于604年7月死去,相传为杨广所杀。杨广又杀其兄杨勇,当上了皇帝。他是历史上名的暴君。隋文帝统治时期,民众积累起来的财富,被隋炀帝用于游玩、征伐,大肆挥霍。

1.营建东都洛阳和乘龙舟出游杨广于605年开始营建东都洛阳,历时一年,动用三万四千工匠,每月役丁200万人,真不知误了多少农时。200个农民拉一根大木头,绳索嵌到了肉里,可以这样说:没有劳动人民的劳动和血汗,就不会有洛阳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群。东都洛阳建成后,隋炀帝常在月夜里带着骑马的宫女数千人,演奏着《清夜游曲》去西苑游玩。(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最的两段小字)这就是隋炀帝的奢侈生活。606年,隋炀帝人江都巡游归来,在伊阙山前排好法驾,千乘万骑,车声辚辚,缓缓进入东都。这个“入城式”可谓够排场了,然而,为了帝王的赏心悦目,人民被迫付出了多少血汗和生命的代价啊!隋炀帝不仅如此奢靡腐朽,而且十分身负和拒谏。《隋书》描写这个民贼独夫说:“普天之下,莫非仇雠;左右之人,皆为敌国”。隋炀帝的出游,无疑使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2.发动对高丽的战争自魏晋以来到隋朝,朝鲜半岛上存在着高丽,百济和新罗三个并立的国家。这三个国家和中国保持友好往来。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下令出兵,三次攻打高丽。但是都失败了。每次出兵前,征调上百万民工和士兵在山东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大规模地建造船只,工匠被迫昼夜劳作,因为长时间站在水里,下半身泡烂了,从腰部以上都生了蛆,死亡的人不计其数。几个月后,渤海边上帆墙林立,海底下的死人却比帆樯多出了许多倍。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黄河之比,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迫使千千万万的农民离乡背井,田地大时荒芜,加上连年洪涝旱灾,农民只得靠树皮、野菜充饥,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人民无法忍受这样的残暴统治,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了。

为您服务教育网 http://

五、瓦岗军和隋朝覆灭

1.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长白山农民起义(挂《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山东、河北一带是隋进攻高丽的后方基地,农民的徭役、兵役负担也特别严重。因此,隋末农民起义的烈火首先在这里点燃。611年,山东邹平人王薄领导农民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南)兴起义旗。王薄自称知世郎,取世可知,隋朝必亡的意思,并作《无向辽东浪死歌》(事先将这首歌词抄在黑板上,并让学生朗读)这首歌词号召农民积极参加起义军,反抗隋朝统治,不要为打高丽去辽东白白送死。长白山起义的星火,很快成为燎原之势,全国各地的起义军,大大小小不下百余支,人数多达几百万。其中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

2.瓦岗军和隋朝的覆灭翟让、李密领导的起义军,因为是在河南瓦岗(今山东滑县南)起义,所以叫瓦岗军。他们截击隋朝的粮船,供给军用。(请同学们看课本P6《瓦岗军开仓散粮》图)在李密的谋划下,起义军打下了兴洛仓。瓦岗军大开仓门,听凭饥民取食。后来,起义军又夺取了回洛仓和黎阳仓。瓦岗军迅速扩大,队伍很快发展到数十万人。这时李密对翟让说,有了粮食“百万之众,一朝可集”,然后就可以“除亡隋之社稷,布将军之政令了”(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的小字)。起义军直通洛阳城下,发布讨代隋炀帝的檄文,列举其十大罪状。指出:隋炀帝的罪过深重,“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617年初,隋朝派陈棱率兵镇压起义军,起义军乘机奋击“大坡之,棱仅以身免”。在农民起义风暴的猛烈冲击下,隋政权土崩瓦解,江都的东、西、北三面都被起义军包围。隋炀帝知道末日就要来临,日夜喝得大醉,在城内寻欢作乐。有一天他照着镜子对萧后说:“好头颅,谁来斫之?”农民战争的致命打击,使统治集团的核心发生了分裂。618年春,贵族宇文化及和领导侍卫队的司马德戡发动政变,用一条白练巾结束了隋炀帝的性命。隋朝政权自518年建立,到618年灭变,历时37年。它是在农民战争的熊熊烈火中烟飞灰灭的。

上一篇:七年级上学期班务工作计划表下一篇:幼儿中班的教育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