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022-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隐性课程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重要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集中利用学校教育的各种渠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的一种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把隐性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在简述隐性课程的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概括、分析了隐性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利用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 隐性课程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厌学、与教师发生冲突,以及犯罪事件越来越多,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中国心理学会透露,根据一项对22个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调查显示,我国约有13%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其中,中小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患病率为21.6%—32%;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患病率为16%—25%,并且还在上升。[1]因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隐性课程是课程的一种,是与“显性课程”相对的,该课程理念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后即引起理论界的重视并掀起了研究的热潮,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同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影响,因而可以利用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对于当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概念

1.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指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心理辅导、咨询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2.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

隐性课程也称为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美国学者杰克逊于1968年首次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在学校里学生不仅接受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观和其他心理上的成长,后者是经由非学术途径潜移默化地和间接地传递给学生的。杰克逊将这种“非正式”的文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提出后,在课程领域掀起了一场关于隐性课程的研究热潮。研究中人们对隐性课程的认识存在很多歧义,主要有以下说法:隐性课程是“非计划的活动”,[2]“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经验,”[3]“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4]《教育大辞典》中将它看作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不在课程规划(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质环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环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和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校纪等)。

以上对隐性课程的定义,虽然都不一样,但一般都认为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的全部。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当中有意无意地以内隐的、非正式的方式获得的经验。

二、隐性课程的内容和特征

1.隐性课程的内容。

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情境当中获得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可能是学生无意识获得的,并且以隐性的、非正式的即学校正式的计划课程之外的课程,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因而体现在学校中,隐性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的物质环境,包括学校建筑物的布局,比如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图书馆及学生宿舍等的布置;课堂内座次的排列、设备、光线、色彩等;运动场所的设置,如大小、位置、周围环境、器材的多少等;校园的绿化及环境卫生;学校所处的场所;学校的大小;学校建筑物的色系,等等。

(2)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指学校文化环境及人际环境等对学生的影响。它主要是指学校的校风,包括学校与班级的传统、风气,师表形象和人际关系,以及学校的管理制度、生活制度和活动制度,等等。这些精神环境集中地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校园特征,以及学校成员共有的目标追求、价值取向、道德情感和行为模式。如合理完善的制度和严格科学的管理可以使学生在不经意中接受教育,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

2.隐性课程的特征。

(1)普遍性。指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无处不在,可以发生在学科教学中,也可以发生在课间及课外活动中,可能是精神层面的影响,也可能是物质层面的影响,是对学生智力的影响或者情感、态度的影响。

(2)潜在性、非预期性。隐性课程不像学校的正规课程一样是有计划地实施的,教师能够通过一定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估,能预期、安排学习的进度。因为隐性课程的影响是内隐的、潜移默化的,学生对于隐性课程的学习是超出教育者的预测之外的。

(3)持久性、深刻性。隐性课程一般是通过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产生影响的,而且涉及的心理和行为一般是一些持久性的、难以改变的,比如一个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情感态度等,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

(4)两面性。隐性课程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对学生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因而具有两面性。

(5)多样性。指隐性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前面已提到隐性课程的内容一般包括有物质形态的,精神形态的,还有制度形态的,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内容可能是学术性的,即学术方面的知识、学习技巧、思维方式,也可能是非学术性的,如做人的一些准则,日常行为规范和准则,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等等。

三、隐性课程的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从隐性课程的内容和特征可以看出隐性课程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隐性课程具有多种教育功能。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能力,学生的人格及价值观教育,等等,这些方面除了正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外,更多是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即通过隐性课程来获得的。

1.学校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体现在,首先,学校物质环境对学生价值体系的影响。学校校风校貌的物质载体如校训、校歌、校报等,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如“诚实、向上”的校训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人生观。其次,学校的物质环境对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学校物质环境如校园的色彩,不同的色彩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不同的校园格局、班级布置也会让人产生不一样的心情。而培养良好的情绪,心情愉快地学习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内容。最后,学校物质环境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影响。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加深学生对美的体验,陶冶情操。

2.学校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一,对学生价值体系的影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内容,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对待人生。隐性课程对学生价值体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校风、班风等对学生的无形影响。学生价值体系的确立除了受到正规的德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家庭教育之外,更多时候是受到学校、老师、同学的无形的影响,如学校的校风、学风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无形的影响,如一些校风不好的学校,学生不学习,反而攀比物质方面的多少,对于学生的学习及人生态度都产生不好的影响;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儿童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此外,我国学校的课堂教学方式一般是讲授法,特别是品德教育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教学方法机械,一般是“灌输”式教育,而不管学生是否真正转化为道德行为,加上学生的逆反心理,因而学生价值观的确立一般是通过学校隐性课程无意识获得的。

第二,对学生素质的规范作用。隐性课程对学生素质的规范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行为方式的约束和规范。行为是一个人心理的外在表现,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需要了解其行为方式是否正常。学校的校风、校貌、文化氛围、师生及生生交往都渗透着学校对学生的道德及行为的要求,通过暗示、舆论等对学生形成心理压力,并自觉不自觉地采取从众行为,形成与集体一致的行为方式。因而学校的精神氛围是否健康,规章制度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都会通过隐性课程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

第三,隐性课程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影响。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良好的情感体验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学生认识与情感联系的断裂。情感的形成离不开隐性课程的体验、熏陶、感染的作用机制。隐性课程对学生情感的陶冶可分为美的陶冶和氛围陶冶。美感是人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感。美感和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提升道德认识,调剂精神生活,促进心理健康。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美的陶冶主要表现为教学美,即教学艺术对学生的陶冶。氛围,是一种心理气氛,也是一种文化气氛。氛围集中通过班风和校风表现出来。一个班级、一所学校中学生的学习态度、精神状态、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是每一位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而创造的,一旦形成便对每个成员产生作用,可使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趋向一致。

此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行为改变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掌握心理学知识只是提高心理素质和维护心理健康的手段。外显知识与行为表现之间存在一个转化过程,如果转化失败,学习就没有达到引起行为持久变化的目的。而隐性课程一般是通过内隐的方式,内隐知识可以在类似的情境中自动提取,不需要意志参与的转化过程。因此,隐性课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加直接。

四、充分发挥潜在课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隐性课程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从广义方面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包括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辅导等显性课程,而且包括教育教学渗透、环境陶冶等隐性课程。因而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隐性课程,学校教育应该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然而隐性课程在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重视。其原因:一是学校没有意识到隐性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二是我国的实际情况如专业心理学老师缺乏,而一般老师的教育心理知识不够,因而没有发挥隐性课程的功能。在以后的学校教育中,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应注意以下方面。

1.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其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这些隐性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而不只是心理学教师,其他科目的教师及行政人员也应该提升自身素质,了解隐性课程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影响,多了解一些教育心理学知识,从而能够利用隐性课程的特性和功能,通过自身及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隐性课程的内容多涉及学校校园文化,因而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使校园文化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如校园物质环境的设计能给人以美的感觉,舒适的心情;完善的学校规章制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这些都是学校可以利用的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参考文献:

[1]巢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5,20,(2).

[2]吴也显.潜在课程初探.教育研究[J],1987,(11).

[3]陈玉琨.试论潜在课程的性质、功能和组织.上海高教研究[J],1988,(4).

[4]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教育研究[J],1989,(12).

[5]刘卫华,杨怀中.潜在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湖北社会科学[J],2004.

[6]蔡炎斌.潜在课程的功能与实施.教学[J],2005,(23).

[7]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M],2001.

[8]李志.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

[9]李洋.隐性课程浅析.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党报[J],2005,(3).

作者:周忠新

第2篇: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

教育部多次强调:中小学“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开展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校长重视是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尤其是校长对为什么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正确的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1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人是“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的综合体,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性发展、心理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人的生理性发展是人的自然化过程,通过营养、卫生、体育锻炼等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确保生理健康;人的社会性发展是人的社会化过程,通过模仿、认知、学习等可以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等,确保伦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人的心理性发展是人的个性化过程,通过暗示、训练、辅导等可以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完善人格结构,确保心理健康。

人的心理性发展包括智力、能力、情感、意志、需要、兴趣、态度、性格、自我意识等方面。人的心理性发展不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也不仅仅是一个环境影响的过程,而主要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如果身体素质的提高需要体育,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需要德育、智育、美育,那么心理素质的提高则需要心育。心理健康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人的心理性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哲学根据。

2 社会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发展不仅需要“良民”、“好人”,更需要“能人”、“强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体化”、“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和压力面前,不仅需要人们具备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素质、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更需要人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发展对人才和国民心理素质的要求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根据。

3 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的功能可分为社会发展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主要包括文化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主要包括个体社会化功能和个体个性化功能。个体的社会化是一种求同的过程,旨在保证个体为社会所接受,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个体的个性化则是一个存异的过程,旨在激发个体的自主精神和首创精神。个体的个性化是挖掘心理潜能、提升心理能量,锻炼能力、培养情感,磨练意志、塑造性格,形成积极的心态、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独特的个性的过程,这些发展过程主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完成。

个体的发展是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重社会化而轻个性化,或重个性化而轻社会化都是片面的。完整的或者说正确的教育应当是:在注重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的同时,重视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在注重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的同时,重视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也就是说,教育不仅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教育本质的体现,而且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是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的保证

如何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的管理,是校长面临的新课题。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就会无人管、无人抓、无章可循,就不能保证它的顺利进行。为此,应当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

我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论采取怎样一种管理体制,都必须注意三点。

第一,必须是校长亲自挂帅。

第二,必须有主管部门。

第三,必须有专人负责。

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可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和正常运转,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阶段,虽然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但必要的管理办法必须明确。如关于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待遇问题,关于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评聘问题,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和奖励问题,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进修问题等等:

三、加强师资培训是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第二个层次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第三个层次是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利用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积极影响。

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人员,可以称之为心理辅导员或心理咨询员。要想获得心理咨询员的任职资格,必须参加系统培训。只有经过心理学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严格的技能训练,考试合格并通过实习,才能拿到独立开展心理咨询的资格证书。这对于一般中小学教师是比较困难的。

能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人员,可以称之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必须经过培训,但相对心理咨询员来说要容易一些。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重点是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如何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只要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操作方法,就有能力胜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

为了保证第三个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顺利实施,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全员培训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必要性方面的内容,旨在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第二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内容,旨在帮助教师掌握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第三是关于教师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旨在培养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用自己健全的人格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

无论从哪一个层次看,加强师资培训都是十分必要的。进行多层次的师资培训是学校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

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迅速取得成效的重要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活动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涉及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方面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其他形式和其他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它坚持全体性、主体性、活动性、参与性、发展性、全面性、系统性等原则,是一种正面教育,适合全体学生,所以,它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也更容易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成效。

五、重视科研工作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措

当前许多学校都提出了“科研兴校”的治校方针,制定了支持、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政策。事实证明,教师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有利于教师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利于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形成。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有许多课题有待解决,它的涉及面又非常广,全体教师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实验研究。所以,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对于全体教师都是大有可为的。

六、全员心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境界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多内容、多途径、多方法、多,层次、多模式的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

中小学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学校环境和各种教育活动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这就要求全体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认识到,平时所说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等,都含有“育心”的内容, “齐抓共管”亦包括“抓”学生的心理问题、“管”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含义。只有学校全体教职工,包括全体学生都重视并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内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七、赢得家长配合是巩固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的保障

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家长素质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发展有重大影响:应当承认,我国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心理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许多家长根本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懂得心理活动规律,没有正确掌握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他们面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尤其是面对处在青春期的子女产生的心理变化,要么束手无策,要么采取打骂、训斥、限制等简单粗暴的办法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为了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必须赢得学生家长的配合。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举办专题讲座、开力,家长学校、推荐心理健康教育类图书等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目前。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学校—传授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家长学校,深受家长们的欢迎:在家长学校里可以向学生家长系统传授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知识,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艺术。自觉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高度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这种家、校配合的方式,可以使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富有成效。

八、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了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偏差,在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教育活动,应当以正面教育为主。要防止医学化倾向,不能只进行心理咨询。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以促进心理发展,维护心理健康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应当以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主,要防止德育化倾向,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德育课。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心理训练为主,要防止学科化倾向,不能只传授心理学知识和理论。

第四,为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但必须使用科学的测量工具,遵循科学的测量办法,做出科学的解释,遵守职业道德,要防止滥施心理测试的倾向。

第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实效,要防止形式主义倾向。

第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责任编辑/戴 凡

作者:瑞 博

第3篇: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中职生心理障碍问题已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领导要充分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把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使每个学生的心理都能得到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今,中等职业学校的学风跟普高相比,相对要差一些,学生不肯学习、班主任工作难做与不少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密切相关,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兴趣低落、性格抑郁,对生活没有激情,甚至出现校园暴力事件和校园“小黑社会”团伙,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和学生们平静安定的心态。可见,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本文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一、中职生心理障碍问题的成因

目前,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生源问题是关系到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每年暑假期间的招生大战,愈演愈烈。无奈,老师不得不四处奔走于那些没有考上普高或文化成绩不太理想的初中毕业生之间,费尽口舌、使出浑身解数,动员他们来读书。这些人中间,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是上帝,是老师“请”他们来读书的,违了纪挨不得批评,动不动“我不读了”,或以出走相威胁;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是没考上普高的,总觉得低人一等,自卑感常常困绕自己,或干脆封闭自己,不敢与人交往;一部分人由于各自所处的家庭、社会、学校环境的影响,如家庭的纠纷、父母的离异、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而很少关注过自己的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中职生抑郁焦虑、封闭孤独、暴力对抗、内心困惑与疑虑、遇事想不开等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中等职业学校要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中職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已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学校校长要肩负起历史使命和社会的责任,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之中。学校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要有专人负责。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专职心理教师。要成立心理教研组,负责学校心理教学、心理教育和科研工作的开展,组成一支包括学校党组织(党委或党支部)团委、学生科、专职心理老师、青保老师、班主任老师在内的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做到人人树立心理教育意识,人人参与学校心理教育,使心理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三、努力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学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的若干意见》,邀请有关专家给老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培训或讲座,为每位教师订阅心理咨询方面的书籍,让教师知道心理健康的人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完整的人格、良好的心态、充分的理智、和谐的人际关系,明确不同的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健康的特征各有所不同,要让教师从思想上重视与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组织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指导教师讲究科学方法,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针对学生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也是心理发展的危险期。他们既要经历青春期的生理巨变,又要经历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不甘寂寞,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但又心理闭塞。在感情上表现为活沷、热情,但容易急噪、冲动、感情用事、自控能力不强。这些特点,使得他们的心理状态表现出不稳定性和冲突性,所以,这一阶段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而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是与中职生现实的心理状况密切相关的,要从每个年龄段学生心理特点来选择、安排教育内容。例如,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发展心理辅导、正确的爱情观教育、对口升学及就业心理辅导的教育等。

五、心理教育必须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心理教育是要改变人的心理状况,这就必须首先引起人的主观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加以引导,才能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维护。而人的心理是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产生和变化的,因此要改变和影响心理状态,必须在活动中进行。

如果心理教育课采用教师讲授的模式,中职生不但难于接受,而且心感厌烦,教育目的会适得其反。我们要把心理教育的内容,与受教育者的自身经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为此,利用活动教学的形式是必须的。通过讨论、表演、游戏、咨询等多种多样的具体方法,将生活中富于典型意义的情境引进课堂,纳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并投入其中,并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接受相应的教育;通过讨论、交流、学习有关知识,使学生会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辩论、讨论、模拟,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主题班会等,塑造学生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等等。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学会自我进行心理保健,掌握有关避免和消除心理障碍的原则与方法;促进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要求学生学会自我修身养性从而达到个性的完善、人格的高尚;培养心理能力,根据学生自身社会化的需要与未来社会的客观需求,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以及心理调适和承受能力。同时,矫正不良心理与心性,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良好个性,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保持与社会规范要求的和谐统一。

作者:薛宇

第4篇: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心语润心田,阳光满校园,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坚持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深入贯彻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精神,从无到有,从有到常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总体规划,服务学校中心工作,用先进德育思想作指导,推进了我校教育教学向纵深发展。

一、完善组织建设,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障

1、成立领导小组,认识统一,分

工明确

我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负责该项工作的领导、组织与管理,副校长,副教导主任担任副组长,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安排和资料收集,大队辅导员与学校行政分别负责协调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为心理辅导室“阳光苑心语小屋兼职负责人,蔡菊娥等24位取得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合格证的老师轮值心理健康辅导室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班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协助心理健康老师对学生进行辅助性的心理辅导工作。

2、重视“心育”,将相关内容纳入学校总体工作目标

学校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方案,以努力培养人格自尊、自强自立的合格人才为指导思想,以成功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服务每个学生为目标,既注重学生“成才”,更注重学生“做人”,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

容,将 “成人与成才,齐头并进”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历年来,我校德育工作目标、措施中都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不可分割和舍弃的重要部分,努力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常规工作、团队工作和学校重大活动中去。

每学期初,学校行政班子都将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具体布署;学期结束时安排老师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交流总结。平时的健康教育工作则给予了人力、物力、时间上的保证,做到切实抓好细节的落实。学校在教育教学极度紧张的的情况下挤出了2万元作为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经费,并给予报销车费及伙食补贴。同时为心理健康辅导室进行装修,配备电脑等器材。

3、完善的制度,确保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

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健康工作的规章制度。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心理健康辅导室工作制度》《心理健康教师工作职责》,并为全校一千多师

生设置了心理辅导室。至学年主要由老师负责。心理辅导室工作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着改善。在初步探索后,发现由于我校学生数多,心理辅导室来访学生量大的情况一个人的工作量不足以应付该工作,在2010年九月开始执行了《心理辅导室轮值制度》,由取得相应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证的24位老师,轮流做班心理辅导室,接待来访学生,处理学生来信等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制定了定期出版的心理健康小报《阳光心语》和固定的宣传栏《心育之窗》。《阳光心语》为四开小报,分为“刊首寄语”“心理测试”“心理知识”“心理故事”等栏目,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辅导。如第七期针对期末考试即将来临,学生对学习成绩普遍担忧的情况,本期的《阳光心语》就登了《给成绩不理想的同学的一封信》在开学初期针对新生适应新环境问题就登了《新生如何适应新环境》的文章。《阳光心语》小报分发到各办公室及各个班级。将学

校将心理辅导室辅导教师进行的咨询辅导工作按一定标准计算了相应的工作量,同时依托班主任,结合家长学校、社区,以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

二、抓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心理辅导能力

1、接受专业培训,遵守职业道德

我校领导班子很是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月份参加“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场会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课题会后,就着手筹划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选派了25名老师参加了师范大学主办的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学校现有25名心理辅导教师,其中四位获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a证,21位获省心理健康教育c证。她们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识,具备科学的心理辅导技巧和方法,并且严格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和方法,遵守职业

道德。学校大力支持教师外出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会议和活动,让心理辅导教师通过积极和专家请教,同仁交流,不断增进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增强实践能力,积极推动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2、培训学习,为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创造条件

我校还定期在业务学习中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师了解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前景和价值,学会自我情绪的调整和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心理调试的技巧。9月老师在全体教师会为老师们做了题为《心语润心田,阳光满校园——谈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讲座;2010年3月又邀请了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国家心理三级咨询师吴递峰为教师们做了题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成因的分析及改善途径》的专题报告。2010年10月结合麻沙长坪片际教研活动老师又为完小及教学点老师进行《做孩子们喜欢

的老师》的讲座。这些讲座受到了广大教师欢迎,提高了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推动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深入、切实的开展。同时我校本着“以人为本,以学求实”的观念,征订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有关杂志,鼓励教师选择自己适用的心理学材料,供全校老师学习使用。使教师们有了基本的知识储备,从而为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创造了条件。

3、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不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能力

开展室内外拓展训练,维护和调适教师心理,另外,学校还创造条件带领教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好的学校进行参观、学习,使教师们学到了先进的方法,坚定了进行心理健康研究的决心和信心。结合教研活动开展观摩心理活动课等,2010年四月结合我中心校教研开放周活动,老师进行了心理健康辅导课《男孩,女孩》的教学观摩研讨,以点带面,以新的理念引领学校心理工

作的深入开展,不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能力。

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1、结合文件要求,因地制宜制订教学计划

我校按市教育局文件规定,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程设置在1-6年级,课程内容包括了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知识普及等。有时课程不仅局限在课堂内,而是由课堂向外延伸,例如师生情谊这节课中,设置机会给学生采访任课老师,同学不同程度地感觉老师比自己想象中要可爱。有些学生对老师的印象大为改观。老师也觉得通过此次活动和学生的感情更为融洽。每个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每学期除了做好个别心理辅导工作外,至少得上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或是结全自已的学科上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课。并像其它学科一样备课进入常规化管理,教案上传至学校服务器。两年来,我校教师执教了学科渗

透课。典型的有语文《体验真情,珍爱生命》《唯一的听众》体育渗透课《障碍跳》数学渗透课《确定位置》《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统计》心理辅导课《给厌学开处方》《情绪与健康》《学会战胜挫折》《快乐伙伴》等。

2、班主任工作及少先队工作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一直注重对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培养和运用。每学期我们都会为班主任开设专题讲座以提高班主任的理论知识。同时提供机会和舞台让班主任充分交流和展示他们在工作中总结的经验教训。我们开设的讲座包括:重视对孩子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人际交往效应与师生沟通等等。我校明确规定德育处、大队部、心理咨询室、年级组、班主任要相互配合,每学期应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结合年级学生特点及工作重点利用班会时间进行心

理健康教育。如一年级及撤点并校初入我校四年级的新生对他们进行入学教育,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今年的开学初老师利用在寄宿生中进行了为题为《想家了,你就哭吧》的团体心理辅导。通过辅导今年村校转入我校学生的适应期明显比往年短,哭闹的现象明显减少。中段年级积极开展以“认识自我”,“搞好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班队教育活动,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也学会如何与人交往以及与人交往的一些技巧;高段年级尤其是六年级,面临毕业考试的压力,难免有焦虑紧张的情绪,我们通过讲座辅导、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增加正确的竞争意识、克服自卑心理,正确对待考试。

3、学科教育渗透,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我校充分利用教案评比、青年教师展示课,骨干教师公开课等契机深化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思想。倡导发掘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态度、价

值观,应该说这对教师的授课方式起到了很大的转变作用,也更突出了心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每学期要求心理健康教师要至少上一节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并把活动教案上传至学校服务器。同时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情感方面的目标是否达成,以突出学生情感认知的变化,让教师们以良好的师德和精神风貌影响学生心理,塑造健康人格。http://

4、注重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交流

结合家长学校及每学期的家长会,注重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交流。每学年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了不同的辅导内容,内容丰富,涵盖了新生适应问题、考试焦虑、家长和学生沟通、创建学习型家庭等等。

四、规范细致的咨询辅导,为学生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1、规范的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

学校在校园格局调整,教室数量有

限的情况下,仍旧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专门的辅导室,安置了档案柜、专用电脑、沙发等设施,给予了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极大的支持,同时也方便保存管理相应的学生心理档案。心理咨询室的各项制度都齐全规范上墙,心理教育教师严格按照规定每天定时开放,为学生细致服务,得到孩子们的一致喜爱与认可。开设了“悄悄话信箱”每天早八点开箱。一年多来,总收到了约三百封的来信,主要反映了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在男女生情感,父母家庭等方面的困惑,我们的辅导室的老师都针对对来信一一回信并亲自送至学生手中。

2、认真填写、分析咨询辅导记录,为教育教学提供有效1 2 下一页

第5篇:如何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成熟,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他们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坚持的原则: 1. 目标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围绕这些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人格培养、情绪情感训练、自我觉察与认识、潜能开发、青春期人际交往训练等。除此,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心理测试、心理讲座、咨询辅导、课程安排、活动训练等各项工作。

2. 发展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我们注重“面向全体、注重发展”,选择具有普通意义和有代表性的主题内容,从而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促进”的功能。 3. 差异性原则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不仅有个体差异,还有年级差异。因此,我们在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遵循了差异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成了保证我校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不同年级学生所讲内容不同,不同学生指导方法也不同。 4. 活动性原则

我们根据实践性和实用性的要求,在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我们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活动的优势,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创造性地设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二、我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两方面内容: 1. 心理健康的维护

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具体包括:

(1)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的认识,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

(2)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

(3)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知道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

(4)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

(5)职业教育,即针对职高生毕业将走向就业的特点,讲述职业理想、就业技巧和职场心理调节,帮助学生建立就业信心,做好就业准备。

(6)心理咨询室。开放心理咨询室,面向学生个体或小组的咨询。心理咨询室有专任教师负责并有专门的工作计划,有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心理咨询室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咨询的要求,还要符合中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一进门便能感到轻松,有利于咨询的开展。

(7)个案分析。以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告之和不告之两种方式进行研究。采用跟踪研究,合作研究的方式进行。

(8)心理信箱。学生书面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均可投入心理信箱,由心理辅导教师作出解释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9)校报宣传。利用校报的形式,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同时为展示我校师生风采提供一个平台。

2. 指导中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指导中学生学习有效的自我心理调节方法:

(1)学会放松。让学生知道紧张时正常的心理反应,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参加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等方式调节心态,放松心情。

(2)建立心理支持体系。让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电话等。

(3)学会合理宣泄。让学生知道心里有不良情绪是要学会合理宣泄,不要郁积在心里。宣泄的方法有:学习写日记或周记,中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心里的不良情绪用文字描述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允许。中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面对自己与他人。

第6篇: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育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我们学校历来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全过程,渗透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兼职教师队伍不断壮大;骨干教师专业引领效能日益彰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科学有效;心理咨询平台逐步规范;学校、家庭、社会互助式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逐步完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管理,完善工作机制

成立了由学校行政任组长,骨干教师任副组长,专兼职教师、班主任为成员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领导小组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主阵地,科学、规范地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研活动;有针对性地为学校心理辅导提供业务咨询服务;为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提供服务。

二、实施同步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心理健康教育和谐氛围

我们认为,在学校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是相对独立的一部分,但更是与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密不可分的。因此,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其它工作的整合,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是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条件。我们提出对教师、学生、家长实施同步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的每个过程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契机,提高校园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在教师方面,学校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营造宽松管理氛围的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师德教育和教师培训相结合,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职业,提升职业幸福感(例如:开展教师经典阅读活动等)。让教师缓解了压力,放松了心情,提升教师对集体的归属感,促进了学校和谐心理氛围的形成。 在学生方面,我们本着贴近学生实际和师生共同参与的原则,提出向和谐的师生关系要质量,给常规活动注入了新的内涵,促进师生互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在家长方面,我们也想了很多办法。我校许多学生都出身平民家庭,大多家境一般,还有部分是外地打工的家庭。家长普遍承受着很大的生存压力,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随着现代社会问题的集中显现,“单亲家庭”数量增加,子女的家庭教育不仅很难保证,有时甚至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我们通过教师家访、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和家长开放活动日等活动,引导家长学会理解孩子,学会与孩子沟通,学会肯定鼓励孩子,学会与老师配合,赢得家长对学校的支持。

教师、学生、家长,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我们始终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本身就应包括这三者,而我校也正是注重了整合不同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造了和谐的校园心理氛围,取得了工作的成效。

三、打造专业教师队伍,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育者个人不直接作用受教育者,就不可能真正渗入性格的教育。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发展和形成,只有个性,才能养成个性。” 学校要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拥有心理素质高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因此,我们着力建设了三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一是建立了一支成熟的心育骨干教师了队伍。学校出资,选派一些热情高、自身心理素质较好、乐于交流沟通的教师,参加各级培训。目前,有心理专业本科生7人,泉州市骨干教师心理培训4人,参加B证考试2人。由他们主要承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心理咨询室的日常工作,包括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学生的团体和个别辅导等,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实施提供专业指导。

二是建立了一支具有较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能力的班主任队伍。他们主要承担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现代教育提出了培养人“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的目标,班主任则责无旁贷地担负着教书育人双重角色。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班主任对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特别是心理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我们鼓励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感情关系,这样彼此才能产生亲近感、认同感,相互间的吸引力也就越大,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力也就越大。同时,加大对班主任的培训力度,通过德育研讨会和每周的班主任例会时间有计划地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更好地为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三是建立了一支具有一定心理健康教育自觉意识与实施能力的教师队伍。他们主要承担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学校利用每周的教师集中学习时间,或者是集体教研活动时间,请学校的兼专职心理教师作主题为“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提高他们的自觉意识与实践能力。

四、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完善工作途径,提高工作实效 众所周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

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2.对于少数有心理困扰或障碍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3.对于极少数有严重心理疾患的学生,能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院治疗部门。 基于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明确认识,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不断深化和完善工作途径。

1.专业课程开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样的,而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因为它更突出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我校目前一至六年级都开设心理课。课时量为每周一节课。目前采用开明出版社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本。展开心理健康的教育,课时每周仍为一课时。

2.辅导活动深入。每学期我们都会根据学生和家长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开展心理辅导。辅导内容分为生活辅导、学习辅导、健康知识讲座等。在普及和团体辅导中发现的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我们积极地进行个别辅导干预。每周一至周五,我校心理咨询室定期开放,接待来访学生,通过交流、咨询,尽力缓解或解除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

3.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好心育工作。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有诸多心育因素。结合学校“十五”市级课题《课堂心理环境调控的策略研究》的研究工作开展,许多老师在情感沟通,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加强了师生情感交流,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心理。

4、结合少先队活动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我校少先队工作规范,活动丰富多彩。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优化了学生的心理品质。

5、在学校报告栏上设置心理教育专栏。刊登学生设计的手抄报;介绍心理方面的知识;回答家长、同学的问题,为他们排忧解烦……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使我们尝到了成功教育结出的累累硕果,不断地有些兄弟学校到我校参观学习,各级领导和专家对我校的心理教育成果也常常给予较高的评价。多位老师的心理论文参加全国心理健康杯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回顾几年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深深感到,由于市教育局部门的高度重视,市进修学校教研员们的的积极引领,学校的努力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师生共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一步,我们学校将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发展。

第7篇: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日,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

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日,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

5月25日上午,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校学工部心理教育办公室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前举办了“我爱我”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系列活动,提倡大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把握自己的机会,为自己创造更好的成才之路。学工处处长闫瑜亲临活动现场并发表了讲话。此次活动也荣幸的邀请到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团队共同参与。

本次活动以“阳光伴我成长,健康随我同行”为主题。活动现场分为“心理健康小常识”区、“贴出我的小心愿“区、签名区、“心灵图片”展示区。

活动吸引了众多同学参与其中。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心灵的色彩” 板报展,更是引来了一批批学生驻足观看。另外,有近5000名师生在“悦纳自我、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发展自我,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宣传条幅上签名,心理健康志愿者还现场分发心理健康宣传材料6000多份。

此次活动,是我校第一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的系列活动之一,活动月活动还包括数十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为学生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UPI)测试、海报宣传等活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分别在大学生食堂三楼和各学院多媒体教师分别开展,心理教育团队某某某等老师为主讲教师,讲座内容包括如何鉴别心理健康与否,如何保持乐观心态,如何建立良好的心智模式,以及如何调节不良情绪。

自五月一日开始,目前各项活动已全面展开,进行地有声有色,部分活动还将延长到五月底。

第8篇:阳光学校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活动的总结

西昌阳光学校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结

西昌阳光学校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以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创建和谐校园为重要抓手,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我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学校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总结如下:

针对我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阳光学校加大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力度。首先,加强对心理教育领导者、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素质培训。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法的教师队伍,建立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努力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1、确定领导小组,组建教师队伍

阳光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来抓,成立以朱德祥副校长亲任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抓紧师资队伍培训,力求全员参与。通过对全校所有任课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培训、实践指导、督导评价,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地培养和锻炼教师,使教师掌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具有积极的心态、健康的人格、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并能够策略地应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全方为地提升教师自身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培训方式

阳光学校以校本培训为主要形式,对全体教师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并结合评优课、优秀班队会评比、优秀班集体评比、评教评学等活动,检查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努力为教师成长搭建相互交流、展示成功的平台。要求学校领导了解教师的所盼、所需、所难,把解决教师的心理困惑与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除了政治上的关心爱护外,对教师学习中的困难,工作上的失误,生活中的苦恼,人际关系上的摩擦加以理解和关心,为教师工作创造良好、和谐、宽松的环境。

3、建构具有我校特色的心理监护体系

充分利用我校现有资源,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利用

教师大会,教师培训大会等形式开展。

4、教师继续教育

在教师例会或其他培训时间将安排全体教师学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辑》,增加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教师在平时的授课、教育学生等过程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教师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师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教师角色的多重性决定了教师素质的多样性。教师的职业是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就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教师的心理压力很大,有的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出现职业适应不良的心理状态,有的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等。根据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职业需求,必须向广大教师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自身的心理保健知识及如何更好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提高了老师们的心理抗压能力,进一步学习了调控心理的方法和技术,对老师的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同事,为今后老师对学生心理工作的引导页做好了准备,对今后的教育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9篇: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自当班主任以来,我利用舞蹈和音乐创编出适合小学生心理状态和情境的心理剧,每一次的编排首先要把主题把握准确,利用班会的分组讨论找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以及交往中碰到的烦恼和问题,并围绕这为中心思想,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如何适当的应对,从而确定心理剧的主题,并通过组织学生集体参与剧本创编,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也使学生在编剧的过程中就进行了一次自我的教育

一、切准学生心理脉搏,积极创编校园心理剧

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摸清找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问题,创编出符合学生心理状态和情境体验的心理剧,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有用有效的根本保证。实践中,我们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家长的参与作用,准确把握主题,认真创编剧本,保证了剧本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准确把握主题

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把握。首先,学生自主选取主题。每次编剧前,班级都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将自己在生活、学习、交往中遇到的冲突、烦恼、困惑等问题表达出来,找出影响自己成长进步的典型事件,找出问题的症结、原因和合理恰当的应对方式,从而确定心理剧的主题。其次,家长配合确定主题。为了提高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通过组织家长培训会、召开家长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让家长讲述孩子的成长故事,及时反映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参与研究制定剧本主题。目前,我校参加培训的家长已有1000余人,参与剧本选题的家长达到100余人。再次,教师指导确定主题。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课任教师平时与学生交流谈话多、交往多、接触多,他们能及时洞悉学生出现的思想变化,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心理健康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准确把握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心理剧主题的确定常常是由心理健康教师最后把关,他们帮助学生归类、总结、分析,综合提炼具有典型意义的具体事例,找准共性问题,确定心理剧目的主题。

2.认真组织创编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伴的影响在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注重发挥学生同伴群体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组织学生集体自主进行剧本创编。从剧本结构到内容设计,从台词推敲到剧务安排,我们都让学生自己去策划、去构思。这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使他们在编创的过程中不断获得体验和感悟,使编剧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更加关注自己心理健康的过程,成为学生相互交流沟通、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为了使剧本更具有教育性和引导性,我们提倡班主任、任课教师、心理课教师都要参与创编,对剧本进行指导和修改,使其不断完善。同时,我们还鼓励家长参与。在创编过程中,学生、家长、老师“三方” 积极配合,在心理上相互认同、在情感上相互理解、在行动上相互协作,形成了共同创编心理剧的合力。

二、注重心理情境体验,精心排演校园心理剧

校园心理剧关键是让参与者学会如何解决心理问题。我们在排演校园心理剧时,注重发挥学生自主作用、突出学生情境体验,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真实的情绪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和感悟。截至目前,全校已编演心理剧30部,其中,有2部心理剧分别在全市中小学第一届、第二届 “阳光杯”优秀校园心理剧评选活动中获奖。

1.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排演

我们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创编心理剧在课堂上进行表演。以台上演出这种学生最为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不仅加大了学生的参与力度,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合理的心理需要、积极而稳定的情绪、顽强的意志等良好心理品质,从而主动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更好地实现心理课的教学目标。

2.在班(团、队)会和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中排演

我们充分利用校园心理剧内容生动、形式活泼、学生参与度高的特点,根据班(团、队)会和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设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并引入与之相关的校园心理剧。克服了原有班(团、队)会和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注重言语说服、才华能力展示、活跃气氛的单一目标,变言语式、结论式的班会教育模式为体验式的、感悟式的自育模式,不仅促进了同学们间的友情和团结,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心理互助和自助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

3.在家长学校上排演

我们把校园心理剧特别是反映亲子关系的心理剧作为亲子沟通与交流的重要途径,在家长会、“家长学校”活动中进行排演。让学生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感动家长、带动家长。为了进一步增强家校教育合力,我们还创造条件鼓励家长参与角色扮演,或者鼓励家长与孩子进行角色互换表演,增进了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促进了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对于构建良好的家庭心理支持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强化教育跟踪反馈,放大校园心理剧影响

创编和排演校园心理剧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这个过程,发挥心理剧的持续影响,教会学生如何发现、研究和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形成“创编——排演——效用——创编”的良性循环系统。实践中,我们在组织学生和家长认真创编和排演的基础上,着力在“论”和“思”的环节上下功夫,有效地增强了心理剧的教育效果。

1.设置议题,组织讨论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和所有参与者进行深入思考,每次我们都设置讨论议题。比如“剧中讲一个什么故事?” 、“在你身上发生过这样的事吗?”、“故事中的主人公做得对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想对主人公说什么?”等等。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敞开心扉,自由发言,讲经历,谈感想,说体会,辨别是非,明析事理。不仅使学生主动地把自身的心理问题表达出来,而且促使他们认真思考那些不想和别人谈及的心理问题,思考那些让自己感到无助的问题,使学生在讨论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

2.概括总结,记录心得

为了让学生敞开心扉,更充分地表达感想,更好地接纳别人的经验,我们在组织讨论的基础上,还布置学生写观后感,征集书面心得体会,使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考,将原来零散、肤浅的认识,经过梳理、提炼,上升到理性层面,使学生在对每一个情节的回忆中,在对每一句台词的理解中,在对每一个角色反思中,学会从正确的视角看待心理问题,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心理问题,与剧中人物一同成长进步,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助人自助的过程。

3.交流探讨,鼓励实践

为了增强心理剧的后续效应,针对心理剧反映的心理问题和解决方式,我们积极组织家长进行讨论。特别是动员直接参与了心理剧编演的家长谈体会、讲经验,帮助家长换位思考,体验孩子感受,反思自身不足。许多家长表示,在观看了校园心理剧后,他们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更加了解了,对孩子的正常心理需要也更加理解了,学会的教育方法也多了。不仅如此,我们还积极鼓励家长进行实践,使剧本中表现的矛盾冲突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很好地解决,使心理剧不仅解决了孩子的心理问题,更解决了家长的心理问题。

四、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持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利用校园心理剧,保持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性,是我们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实践中,我们通过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使校园心理剧的编演活动规范化、有序化,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1.加强组织领导

在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量化考评细则。专门成立了由心理健康教师、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组成的校园心理剧指导小组,指导学生进行剧本的创编和排演。

2.深化理论研究

我们除了积极参与长春市教育局组织的《中小学校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研究外,还结合实际,就“如何有效运用校园心理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构建良好的家庭心理支撑体系”等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为更好地发挥校园心理剧的作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3.开展评比表彰

我们每学期组织一次全校心理剧评选表彰活动。评选比赛分为初赛、决赛两轮。初赛以班级为单位,每班推荐1个剧目参加比赛,获奖者参加全校比赛;决赛以年级为单位,每个年级推荐二三个剧目参加比赛,获奖者参加长春市中小学“阳光杯”校园心理剧评选比赛。我们还设立“最佳家长编剧奖”、“最佳家长素材奖”、“最佳家长支持奖”等专门奖项,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家校联合”开展心理教育的机制。

4.加强队伍建设

我们经常组织学校的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教育培训、外出考察、校际经验交流等活动,定期邀请东北师范大学的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辅导,开阔视野,提高素质,增强本领。同时,我们还经常聘请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的研究生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建立了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当然,校园心理剧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以心理剧为载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愿意借助这次会议的有利契机,与大家交流共勉,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

上一篇:金色花课文下一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