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文综试卷分析

2023-0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2013高考文综试卷分析

2013高考试卷分析 浙江卷

浙江卷

2013年浙江卷高考语文卷——房福建 浙江省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

今年命题保留了去年的试题类型和卷面结构,整体难度与去年基本持平。试卷在彰显人文内涵和能力立意的基础上,尝试自主多元的思维探究,打通了知识和能力的通道,把命题的点落在“应用”上,尤其是能更多地从学生的视角命意,让高考回到了以学为本的正道。

一、平稳而不凝固,变动而不唐突

今年试卷依旧分为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和写作四部分,依然是较为熟悉的26个小题,乍看“似曾相识”,然而细细推究,便不难发现一些试题的考查取向在悄然发生变化。

如第2题错别字,需联系语境仔细辨别,“登陆”的“陆”是否应该写为“录”,仅仅盯着“登陆电子邮箱”很可能产生莫衷一是的感觉,结合“使用银行卡、会员卡时都需输入密码”来辨析,正确答案才能水落石出。倘若只会死记硬背,不会具体分析体味词语语境意义,就难以做出正确选择。所以看似平稳的考点却不凝固,而在悄无声息处衡量着语文能力的高低优劣。

但这些变动并不唐突,如第7题要求做诗句仿写,仿照示例“青天,是一片芭蕉叶,月亮是一滴露珠。手指,轻轻一点,它就落了。”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一组事物。要求合乎事理,句式和结构与示例相似,但不得选择“青天”“月亮”“芭蕉叶”“露珠”作为描述对象。示例中青天、芭蕉叶、露珠等意象构成了一个有诗意的整体,这为形象思维能力强、语言表现力丰富的考生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语言运用中的三个命题也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一味“模拟”或者说机械模仿无益,命题者意在让考生在均等机会面前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

二、切合学生生活实际,体现能力迁移

与往年试卷一样,命题语料选择与生活、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社会热点紧密相关,但今年选取的切入点更多地考虑了学生实情。如“三句话看青春”,以三位中外作家的话语为命题材料,相应引出“童真纯洁”“童真早泯”和“拯救童真”等思考,这与学生当下的生活“零距离”,更能抒发真情实感,有效避免假大空的套话作文出现。

今年变化较大、设题灵活的要数古诗鉴赏和《论语》解读,均以填空的形式考查内容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尽管这种“填空”的结果呈现出来的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恶衣恶食”等样式,但命题着重点并非识记,而是理解和迁移,跟通常的“背诵默写”形似实非。激活语文知识,实现了能力“互通”,考查方向更趋向综合。

三、突显思辨色彩,比较之中细心甄别

浙江卷一贯注重思辨,充满哲学色彩,善于在分歧处启发学生异中求同洞悉本质的思维。这既给了学生自主解读分析的空间,又在比较之中切中肯綮找到问题的关键。

比如古代诗歌鉴赏,虽然没有像去年那样两首诗歌并举,但是依然考到两首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相同点;既要理解教材中《论语》所学的内容,又要能正确解读真德秀《西山读书记》语句的内容和旨意,从而对照语境进行填空,进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孔子的观点。

“文化味”还是浙江卷致力追求的,今年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了传统建筑一类,思考在当下怎样传承文明;文学类文本阅读则是表达了对淳朴、诗意乡村的眷恋,以及对田园牧歌图景消逝的怅惘。但并不是为追求人文而选文,而是为立意而命题,如第15题“并谈谈你的感悟”,在人文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究,注重内涵与学生自我人生的结合,可谓细致入微,入情入理。

2013年浙江卷高考数学卷——金建军 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

2013年的浙江高考数学试题仍贯彻“坚持稳定为主,注重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着力内容创新”的命题指导思想,依然保持了“起点低、坡度缓、层次多、区分好”的鲜明特色,内容渗透着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彰显着数学学科魅力,并贴近学生实际。难度较去年有所提高,体现出如下特点:

一、风格依旧,稳重厚实

文、理试题风格依旧,稳重厚实,延续了以往的结构和长度、题型、题量和分值。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类题型分工明确,考点全面、清晰,保持了以往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方式:选择和填空题由易到难编排;解答题分步设问、分散难点,采取“低起点、宽入口、多层次、高落点”的方式。各类试题呈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阶梯递进、拾级而上”的特点,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文科试题在文字表述、符号表示及图形设置上清晰流畅、简明规范,兼顾了数学学科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未在读题与题意理解上增加难度;而理科试题第15题、第19题(I)则有所疏忽。

二、立足基础,突出主干

全面考查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核。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凸现数学本质,如理科第18题(文科19题);试卷立足通性通法的考查,并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处命题,注重对概念的理解。代数试题蕴含几何背景,几何试题渗透代数思想,如文科第7题、第8题、第10题、第15题,理科第8题、第13题、第16题,文科第21(Ⅱ)题,理科第22(Ⅱ)题;解析几何题返璞归真,紧紧围绕核心思想、常规方法设计常规问题,不在解题技巧上作文章。引导高中数学教学充分利用好教材,减轻学生负担。

三、文理有别,体现差异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今年数学试题充分考虑文理考生在数学学习内容、学习能力、学习迁移上的差异。文理完全相同的题仅3题,姐妹题有6题,完全不同的题有13题。理科侧重理性思维和抽象概括,文科侧重形象思维和定量处理。文科试题比理科试题起点低,但文科卷第9题、第17题、第22题难度与理科相应题目难度相当,这有利于区分文科尖子生。

试卷设计了较多内蕴丰富、入口宽、方法多的试题,如理科第7题,不同解法体现了考生不同的思维品质,以此来甄别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适度创新,挖掘潜能

今年试题还有一些背景公平、题目新颖、运算量不大、思维灵活的好题,如理科第7题、第10题,文、理科的第17题等。这些题目的设置为尖子生提供了展示创新思维的平台,也成了试卷区分度的保障。解决此类题的关键是对新定义的理解,及推理论证;文科题需读懂题目,熟悉不等式的性质及推理论证。

另外,今年理科试卷中三角函数不作为单独的解答题考查,但三角函数的要求并未弱化,如第4题、第6题、第16题,而第20(Ⅱ)题考查了三角函数的工具作用。这种轮转有助于保证主干知识的核心地位和重点考查。

总之,今年的数学试卷体现了新课标下的高考要求,传递了一个信息:高中数学教学应重视概念,回归教材,克服“轻概念、重训练 ”的现象,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教学的自然回归,引导高中数学教学从“题型+技巧+训练”走向“概念+构建+思维”。

2013年浙江卷高考英语卷——万蒙芳 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

2013年浙江省高考英语试题总体上延续了2009年浙江省新高考以来的风格——突出语境、强调语篇、注重人文,难度较去年稳中有降,词汇量严格控制在《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范围内。具体地说,试卷体现三大命题特点:

第一,注重对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适中,考点明确。这主要体现在单项选择和短文改错两个大题上。其中单项选择题题干通俗易懂,语义清晰;短文改错的错误典型常见,一目了然,考生答题容易下手,得分比较轻松。

第二,重点考查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词义辨析的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主要体现于完形填空和一部分单项选择题上(第2、4、6、9、12、14、17、18等题目)。此类题目在选项设计时,各选项中的词性完全相同或属于对等范畴,并且与空前、空后文字都能形成某种搭配,起到了极强的干扰迷惑作用,提高了理解和答题的难度。考生答题时必须仔细推敲所学语言知识运用到真实语境中的习惯性、贴切性和纯正性。完形填空则还需要考生把握句子间的关联性、上下文的逻辑性和整体语篇的合理性,配合故事情节发展及对主题思想的理解方可确定答案。这对考生在真实语境中语言运用能力和语篇理解能力的要求可见一斑。此类题目一直是英语考查的难点,考生失分也最多。

第三,整份试题语料丰富,体裁多样。素材均选自英文原版书籍、英文主流媒体以及英国中学生的阅读材料,话题涉及出国留学、广告起源、健康知识、动物试验、新教师成长经历等。内容体现英语国家文化,贴近现代人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及兴趣爱好,充分体现出“以生为本”的人文特点,容易引起考生思想、情感和态度的共鸣,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教育性,较好地体现了当今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

另外,今年的英语试题一改2009年以来词汇量、阅读量一路飙升的态势,2013年趋于稳定,其中词汇量近五年来首度“涨停”,维持2012年的2800个,阅读量更是不但没有提高反而要求略有下降。下表是浙江省新高考以来词汇量、阅读量的变化情况:

表中数据说明今年的阅读要求较去年有所下降(与2011年基本持平),选项的设计也不令考生纠结,干扰选项没有多少干扰性,这是今年英语得分高于去年的主要原因。就我校来看,今年的平均得分比去年提高了5分,达到125.1分。

另一个得分提高的原因是书面表达。今年的书面表达以“One Thing I’m Proud Of”为题,叙述一件考生得意之事,并阐述原因和启示。这样的话题给考生生活感、愉悦感,写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考生觉得有话可说,容易打开思路并成文。正因如此,今年全省书面表达的得分较去年提高了3分左右。

总体而言,今年的浙江英语卷尊重课改,重视基础,关注人文,兼顾语言知识在真实语言情景中的实际运用,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份释放正能量、增进社会和谐的良卷。

2013年浙江卷高考物理卷——徐华兵 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

2013年高考已尘埃落定,各科平均分和各题得分率已相继揭晓。今年的物理试题遵循新课改理念,试题难度不大;但题目与生活实际接触相当紧密,灵活度高。物理学科平均分67分,难度系数0.55;相对于去年略有提升。下面笔者分题型分析今年浙江理综物理试题,以期对新一届高三学生的复习有所帮助和指导意义。

一、选择题部分

今年浙江物理选择题仍然沿用往年的试卷模式,四个单项选择题,三个多项选择题,总共七个选择题。整体选择题题型常规,较为平稳。选择题分别考查了电磁波、电磁感应、光学、摩擦力、万有引力与航天、力与运动和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偏转等知识,涉及内容都为高中核心内容。

单项选择题部分,第14题考查了电磁波相关知识,四个选项基本上都是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只要熟记电磁波相关知识,即可立即作答。第15题考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变化率有关。第16题考查了学生对光的折射知识的理解,难度不大,如果学生熟悉书本上的内容,也可快速求解。第17题已知两个力随时间的变化图像,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如果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知道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也可快速求解。

多项选择题部分,第18题考查了万有引力及力的合成相关知识,学生要解决此题,必须要牢记万有引力定律公式和力的合成规律。第19题考查了力与运动相关知识,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学生要知道热气球受到的空气阻力与热气球的运动速度有关,速度越大,阻力越大。第20题考查了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虽然是一个压轴题,但是如果学生了解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律,此题也会迎刃而解。总之,今年的选择题涉及的内容与去年的差不多,学生在冷静分析的基础上,都会感觉到得心应手。

二、实验题部分

实验题沿用了一力一电的模式,历年来,实验题的得分率不高,但今年实验题的得分情况较好。第21题为力学实验题,没有考查学生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而是更侧重考查学生的实验原理及与实验原理相关的知识;学生如果在考试前熟练掌握实验原理,那么解决好此力学实验试题应该问题不大。

由于电学实验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一直是各大型考试喜好的题型,几乎每年高考都有电学实验题。但是由于电学实验试题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学生的得分率较低,一直是考生的软肋。第22题考查了电学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原理、器材和数据处理,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如果动手认真做过实验,则拿到满分应该问题不大。

三、计算题部分

今年物理三个计算题情景都较为丰富,背景素材都来自于自然、生活和科技,这也是今年物理试卷的一大亮点。要顺利解答这三个计算题需要学生将文字描述的情景转化为物理情景,再在物理情景的基础上建立物理模型。一旦物理模型建立起来,学生就能快速解决这些计算题。

第23题情景来自于自然生活,取材于公园中随处可见的石头和青藤。如果学生能够构建出一个物理模型:大猴先经历一个平抛运动再和小猴经历一个圆周运动,最后速度减为零;然后利用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相应的知识去求解。第24题情景来自于现代科技,取材于科技中的“电子能量分析器”。如果学生在解题时能够在真空管中建立一个辐向电场,电场力提供电子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模型,充分应用圆周运动的知识,会在电场中使用力与运动和能量的角度去求解。第25题即压轴题的情景来自于科技生活,取材于科技生活中的潜艇。此题的模型是利用导电海水受到的安培力提供潜艇前进或转弯的动力,学生只要利用电磁学的相关知识就能快速求解该题。

今年浙江理综物理试题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但紧紧围绕浙江省理科考试说明,没有题目超过要求范围;考题的灵活度较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一份较好的试卷。学生在考试中要想取得高分,不能拘泥于书本知识,又不能离开书本知识。这要求学生在平时复习中稳扎稳打,拓展思维,加强训练。

2013年浙江卷高考生物卷——徐新福 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

2013年浙江省高考理综生物试题与前几年相比,结构相对稳定,延续了多年来的以能力立意。遵循考试说明,但又不拘泥于考试说明,知识点分布均衡,突出主干知识和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整份试卷能科学、公正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一、回归教材基础内容,突出学科主干知识

试卷主要考查高中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没有出现较难理解的免疫学知识和减数分裂等难点知识,而是巧妙地将教材中一些容易被疏忽的基础知识串联起来,体现回归教材,回归基础的特点。例如选择题3,很好地将必修2教材第66页图3-13中的“RNA-DNA杂交区域”、第67页中反映出来的“RNA聚合酶的解旋功能”、真核生物的核基因“先转录后翻译”以及“一个信使RNA上有若干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工作”等基础知识串联形成。既注重了基础,又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同时,试卷注重考查高中生物的主干内容,如细胞周期、神经细胞的主动转运、遗传信息的表达、种群的出生率、植物激素的应用、动物细胞的培养、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因素、动物激素、遗传定律与育种等。试题体现基础知识的组合,图文并茂,题型丰富,机械训练和简单记忆无法获得高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回归教材,回归学科的本源,对中学生物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践,体现新课程理念

试题十分注重学科知识与生产、生活、科技的联系。如第30题不同盐浓度对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根相对电导率影响的实验,第32题玉米抗性糯性新品种的培育以及转基因技术改良玉米抗虫性的应用等内容密切联系农业生产实践,第31题探究甲状腺的功能密切联系健康知识。整份试卷具有浓厚的生产生活气息,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重视探究实验思维能力的考查,重视分析推理能力

较大分值的试题以实验为情境,多角度、多形式体现题目立意,对照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际应用,如第5题以图形方式,第30题以数据表的方式等。第31题设置了某同学研究甲状腺功能的实验情境,综合考查了分析与讨论,实验与探究等,一改以往以考核实验设计步骤为重的方式,考了实验目的和实验分析与讨论,引导中学实验教学由偏重实验过程向重视实验思想培养,创造能力的方向发展,实现减负高质的目标。尤其是结果的表达采用了“双坐标曲线”,突出了对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重视。

四、图文并茂,引导学生提高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本卷设置各种图文信息,考核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能力。如选择题第3题从教材外的原核生物基因表达图解和第5题在同一个坐标系中显示多种实验结果,考核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第30题给出了一组实验数据表格,考核学生分析数据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2013浙江高考化学卷——浙江杭州优能中学理综项目化学教研组

今年高考化学题目难度比较适中,较往年,纯粹考查记忆的题目减少,加重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的题目,但立足点仍然不脱离教材,题型基本延续往年考查形式,7+4模式。阅读性材料减少,选择题出题顺序是比较稳定,能够让考生感觉到不陌生,在填空题中有机实验题被无机实验题取代。

考查知识点侧重考查考生应用性能力:实验化学仍然是考查重点,对于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理解、实验步骤要清晰、实验操作要规范以及对实验结论的评价要全面,这是学生在平时练习过程中需要强化的部分。其他往年考查热度仍不减,元素周期表、酸碱中和滴定应用、焓变、化学平衡、电化学、有机推断、官能团性质考查、反应类型判断等都有设置相应的题目。

选择题第10题与去年考题很相似,对于考生来说非常熟悉。在后期冲刺阶段给学生做的题基本都很神似形似,酚醛树脂的合成是学生们最熟悉的面孔,这次以聚合物为题来考查单体。第11题是2010年四川高考题的继续,考查电化学。第26题考查金属氢化物、氨气还原性、铜氧化物等,学生在复习时,可有意识地将常会考查的知识点总结归纳,形成一条知识链条,做到触类旁通。最后有机推断题难度较去年大幅下降,仅仅考查苯环取代、卤代水解、肽键合成等。同分异构体考查,牢记口诀3610,此知识点学生们都应很熟悉,应该不失分。总体来说,今年理综化学部分比较简单,但基本功也需要扎实。

下届学生的复习,仍然应侧重实验化学,平时注重小题练习,多总结多做笔记。

2013浙江高考历史卷——李旭青 浙江省临安市昌化中学

今年浙江历史试题的模式体现了浙江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力求实效的要求,题型和数量保持稳定。试题形式有所改变,选择题摆脱了专题式的形式,考查的范围更广;难度与2012年基本持平,选择题难度加大;强化对历史概念、背景的理解;主干内容“涛声依旧”。概括而言,2013年浙江卷命题主要包含以下特点:

一、基中有变

对高考而言,基础知识应该是整个试卷衡量学生十年寒窗的一个重要尺码,今年试卷也做到了这一点,同时对基础知识的运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

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这里是考察基础知识,此结构图学生并不陌生,是按照“宗法制”形成严格宗法等级制度,其中“天子——诸侯”体现出了“分封制”。按照“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分封制”里受分封者享有“世袭统治权”。学习“宗法制”时,联系“分封制”,并将这种关系表述为“互为表里”,那么“宗法制”自然也是有世袭统治权。因此答案选D。学生需把“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形成系统的目录。由此可见高考更多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考查基础知识,变得更“深”了。

二、养而不拙

“养”指历史素养,简单说就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是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知识和能力是素养的基石,历史素养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并灵活运用的能力。例如:

13.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解读这个题目应具备基本的史学素养,文物虽然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但并不是所有史实都要用文物来证实,靠近那个朝代的记载人记录下来的文字也可以作为第一手资料。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各有价值,相互印证,则更能接近真实的历史。由此可见考查历史素养时不死板,学生需有灵活运用的能力。

三、问而俱进

历史是多面的,多角度认识有助于对问题的理解。今年试卷更加有意渗透多角度认识历史的意识,并与时代需要相结合。例如:

39.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参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

问题看起来学术化,实际上规定了回答角度,降低了不少难度,很明确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影响,就是平时要注意对一个问题要养成多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并与时俱进考虑问题。

四、能而有巧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是多学科的综合体,因此历史考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如何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解读信息,就需要学生培养自身的“巧”解读能力。例如:

20.“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妇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许多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这段话表明( )

A.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B.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不够严密

C.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富有自然法的精神 D.妇女的财产占有体现公民法的灵活性

此题最重要的是抓住几个关键点:妇女继承财产上、漏洞、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先从宏观考虑是妇女“财产关系”的问题,再从细节处考虑“漏洞”这词。综合后,答案选B。

五、概而有精

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教材中知识点是认识历史问题,解读历史问题的基础。凡是对历史知识概念的片面化或者是模糊的,非全面的理解都有可能导致无法精确地对历史问题进行解读,更不用说在解答题目时会有坚实的依据。例如:

17.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此题考察的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所产生的影响。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可以享受最惠国待遇,中国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A、C两项材料中并无反映,D项有较强的干扰。“门户开放”政策是1899年由美国向列强提出,这一政策承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能从中“利益均沾”。材料中反映的并不是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史实,因此D项错误。最终答案选B。

2013浙江高考地理卷——浙江杭州优能中学文综项目地理教研组

做完今年的高考题,感慨良多。

地理试题考查的知识点都是平常练习的常规考点,但是要想拿高分也不是那么容易,这还要看学生自己分析题目、归纳总结的能力如何。有些学生可能看到题目基本能判别考什么,但是语言组织上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总感觉想写又不知道怎么答才算完整。所以,今年地理题目的最大亮点在于题目发源于基础知识而又高于基础知识,最重要的是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题目、归纳总结、上升术语的能力。总体来说考查得非常灵活,对那些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的学生来说,分数肯定不会太高。

今年浙江省高考文科综合地理学科《高考大纲》与去年相比基本没有变化,考核目标和要求均保持稳定。根据今年文综试卷的命题类型和难易程度以及试题的内容,大致有以下特点:

1.仍以主干知识作为命题的重点。

2.题型稳定,各知识点模块的比重稳定。参考以下表格:

3.难度比去年略大。这是意料之中的,去年简单,今年应该略难。

4.题目和图片更加抽象。总共11道题,出现了10幅图表(2012年只有3幅);这10幅图中,为我们所熟悉的图片虽不少,但图片的抽象度和理论度提升。

5.以区域为背景,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表述地理现象的能力。

6.考查学生观察生活,把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今年高考的特色之一就是很多题目理论联系了实际生活,如第1题的雾霾扩散情形,第4题的钓鱼岛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以及综合题37题的舟山旅游和城市化问题等。不仅考察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考察学生理解、分析、表述地理现象的能力。

7.主观题出现了填空题。浙江自主命题5年来,首次出现填空题。填空题恐怕是大家最头疼的题目了:既不像选择题那样可以有选择地推测答案,又不像过去主观题那样,即使答得不太全,也会有一些分可拿。出现大量填空题(占20分)标志着浙江高考向基础又迈进了一大步,考查越来越基础,越来越细。

据此,我们给2014年参加高考的同学们一些建议:

1.复习时要狠抓基础,加强地理图表分析训练,强化规范训练。

2.认真反思做过的试卷,总结经验,将必修与选修教材的复习结合在一起。

3.关注时事地理,把握高考热点。

4.考生应注重提升四种能力:即分析和解读地理图表的能力;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正确表述地理事物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希望通过以上的分析能对大家今后的学习有一些帮助。祝愿参加2014年高考的同学们找到正确的地理复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取得理想成绩!

2013浙江高考政治卷——浙江杭州优能中学文综项目政治教研组

对高考试卷的分析,以考点的总结入手可以最为直观地呈现考点分布,把握重难点,指导学生做好备考复习。

从上述考点分布分析可以看出,今年浙江文综卷政治部分的分数分配与往年相差不多,经济生活设题仍然是最多的,占32分;其次是哲学与生活;再次是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最后是国家与国际组织。浙江文综卷的12道选择题中,3道是经济生活的,3道是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哲学生活有4道,政治与文化生活各占1道。国际和国际组织常识依然没有考查选择题。

在考试题型上,今年的变化也不大,选择题依然有漫画题,简答题中仍然有图表分析题。但是我认为今年政治部分的难度比去年稍高。

在对经济生活的考查中,考到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之前4年都没有考过的点,这个考点是这几年新考查到的考点。不过这道选择题(25题)比较简单,属于记忆性的知识点。除此之外,24题考到的是汇率的变化,这是货币的本质的考点,也是之前几年经常考到的考点,所以难度不大。26题是漫画题,这道漫画题的主题表现还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只要认真审题,还是比较容易能做对。40题的(1)小题是图表分析题,也是很常见的题型,唯一需要学生注意的是,分析“材料二”的时候不能遗忘“注”的内容,否则容易丢掉踩分点。40题的(2)小题涉及到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考点,这个考点也是之前几年几乎没有涉及到的一个考点,所以显得比较有难度。

在对政治生活的考查中,首先是选择题32题,考查的是“公民的政治生活”这个单元,这是这5年来浙江高考第一次涉及的考点,尤其是简答题部分,41(2)小题与往年考查政府和党的知识点不同,今年非常新的考到了当代国际社会中我国的外交政策这个考点,考点是我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出其不意的,所以今年政治生活的15分不容易获得高分。

在对文化生活的考查中,文化生活复习的重点就是文化的作用和与文化有关的几个动词(传播、交流、继承、发展和创新),主观题就是考的文化作用的一个方面,文化与综合国力。例如:选择题31题考到了文化继承与创新中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选项之间有一定的混淆性,容易做错;41(2)小题考查文化与生活这个单元的考点,讲的是文化对综合国力的影响,也是属于记忆性的知识点,这两个考点都是之前几年考点的延续,并没有太多创新的考点,学生做起来会比较得心应手,所以文化生活的分数比较容易拿到。

在对哲学与生活的考查中,考点的分布也是比较传统的。选择题的考点集中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以及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考查的重点依然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和矛盾的观点,以及历史唯物主义。27题是和26题一样是从漫画中得出的结论;28题考的是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贡献,比较简单;29题考的是认识的过程这个考点,难度在于各个选项之间也有迷惑性。在简答题中,40(3)小题考查的是矛盾的观点,并且给出的题干范围比较大,并没有设定矛盾观的其中一点,而且笼统的要求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回答问题,这样出题学生比较容易得分。

在对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考查中,和往年一样,只有选择题,33题考到了美国的两党与利益集团的考点,这是之前几年的热门考点,难度不大;34题考到了法国的政党制度,法国实行的是多党制,这个点比较容易被学生所忽略,所以可能会造成错选;35题的考点是国际组织的地位,比较值得一提的是,往年一般考国家比较多,很少考到国际组织,若是考国际组织一般也是具体的考联合国等考点,但是今年考的是抽象的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并且需要学生结合政治生活中的当代国家社会这个考点才能得到正确答案,是比较新的一种考法,对学生的整体记忆要求比较高。

第2篇: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辽宁省文综思想政治试卷评析

2014年高考文科综合辽宁卷仍然使用全国新课标Ⅱ卷,其中政治学科部分较好地继承了新课程高考以来全国课标卷的特点,坚持稳定为主,重视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为了更好地把握高考命题的思路和试题特点,现对今年的试卷加以简要评析,以期引领高中教学和复习。

一、试卷总体情况

(一)试卷结构

与往年一样,试卷题型、内容分布等没有变化,但是四个模块分值比例略有不同。去年《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各占30分,《政治生活》占24分,《文化生活》占16分;今年《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分值没变,《文化生活》变成14分,《生活与哲学》占到了32分。

(二)试题形式和试题难度

选择题中仍然是以四选二的组合选择为主,继2012年以来,经济生活已经连续三年没考计算题,对于文科考生来说还是有利于降低难度的。试题呈现方式也有了变化,今年19、20题以《舌尖上的中国》为背景,一材两用,这种过去常见的呈现方式近年来极少出现了,只在2012年以美国次贷危机为背景设置两道经济生活试题,再次出现还是应该引起教师注意;选择题中题干出现了饼状图形式(14题),丰富了材料形式、提高了对考生能力的要求。非选择题仍是经济与政治、文化与哲学合用一个背景材料的命题形式;设问方式和考查角度都比较传统,只有39题(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是今年命题的创新点。

今年试题整体难度与往年基本持平,略有下降。12道选择题中虽然有11道是四选二的,但是今年考查的理论深度略有降低,表述语言通俗易懂。不少题目错误选项干扰性较低,考生只要具备基本的学科素养,能够读懂材料和选项,即可做出正确判断。今年较有难度的试题如第15题,考查产业关联的问题,综合考查了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角度较新,难度较大;第19题,材料新颖、考查方法灵活,四个选项表述都不是教材观点、具有一定的干扰性,要求考生能够认真分析各个选项的意思才能做出正确选择。非选择题仍然是2道大题、5个设问,每道题都有明确的知识定位,即使是39题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仍然在教材中能找到知识归属,因此考生审题和破题难度不大。作用类、措施类、原因类等题型,考生非常熟悉;政府职能、文化创新等高频考点,每年的考查角度虽然不同,但是学生对这些重点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平时也从各个不同侧面进行训练,因此,考生见到这些问题都有似曾相识之感,也有利于增强考生的临场自信。

二、试卷主要特点

(一)立足基础与能力立意并重

延续全国课标卷的命题特点,今年的政治试题仍然注重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核,突出学科主干知识。

表1 2014年试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分布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选

题&12题:商品、货币、价格(4选2)

13题:外汇和汇率、税收(4选2)

14题:国家宏观调控(单选)

15题:经济结构调整(组合选择)&16题: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基层民主建设(4选2)

17题:政府职能(4选2)

18题:国际关系、我国的外交政策(4选2)&19题:文化交流与传播(4选2)&20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4选2)

21题:认识(4选2)

22题: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4选2)

23题:矛盾的客观性(4选2)&48分&16分&12分&4分&16分&

非选择题&38题(1)消费的作用(14分)&38题(2)人大职权、政府职能(12分)&39题(1)文化创新的途径(10分)&39题(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0分)

(3)实现人生价值(6分)&52分&14分&12分&10分&16分&总分&30分&24分&14分&32分&]

从上表统计可以看出,今年考查的知识点都是本学科的基础知识,是日常教学中的重点,更是近年来高考的高频考点。如:经济生活中的价格、宏观调控、生产与消费等;政治生活中的公民的政治参与、政府职能、对外关系等;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交流、文化创新等;生活与哲学中的物质和意识、实践与认识、矛盾、人生价值等。

今年试题的设计在注重基础考核中渗透着各种能力考核要求,实现了基础知识与能力考核的有机统一。如选择题第15题,考查角度新颖、能力要求层次更高,综合考查了考生解读信息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第13、17、19、22等题,试题设计巧妙,都需要考生在解读材料信息的基础上,调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辨别,才能做出正确判断;有的试题选项具有较强的迷惑性,一些题肢的设计是通过描述性的语言(非教材语言)或隐含信息的介入,考核考生对信息的全面解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非选择题在立意上更是重视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思路,注重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与方法,答案体现了对知识的重组、整合和迁移,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基本学科素质。

(二)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并举

2014年高考政治试题以科学发展、文明和谐为命题主线,密切联系时政和社会热点,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关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体现了对考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综合培养和考查。

一方面,本试卷体现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关注。如:试题的背景材料中,既有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也有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热点,使整个试卷具有较强的人文性,体现了对学生人文素养考查的取向。全国课标卷的语言表述风格一贯体现学科特点,科学准确、精练平实,背景材料蕴含的信息丰富,不给学生答题造成阅读障碍,而且有的材料能够给学生以必要的答题提示,也体现了高考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导向作用。

另一方面,今年高考试卷也充分体现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主要表现在:多道试题选用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的成果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如选择题中21题(生物科学关于最初生命进化的最新研究成果)、23题(利用先进技术改造盐碱荒地),非选择题39题(兽医中草药最新发展成果)。这种命题思路在近几年已经有所体现并且成为一种趋势,有利于引导高中学生更加关注科学发展、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对高中教学也有一定的启示。

(三)学科功能与时代气息彰显

思想政治课即是一门学科课程,同时又是德育课程,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功能,这就决定了政治课要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传播正能量。本试卷以主干知识落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年度间的社会热点和现阶段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为素材,紧跟时代、关注社会现实,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学科与时俱进、反映时代要求、体现国家意志的特点。

今年的试卷除了12题直接引用学科知识,其他试题都是以时政热点、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成果等为背景材料。如:财政部《2014年关税实施方案》降低进口关税,治理空气污染,产业关联和产业协同发展,信息消费和公民个人信息安全,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上的讲话,《舌尖上的中国》,我国兽医中草药的发展成果,生物科学关于最初生命进化的最新研究成果,等等。可以说,整个试卷很好地处理了知识性、思想性和时代性的关系,在充满时代气息的试卷中充分彰显了学科的教育价值。

(四)中规中矩与开放创新结合

今年的试题在考查内容范围、考查要求、试卷结构、总体难度等方面注重保持平稳,特别是大多数选择题的切入角度、非选择题的设问方式等,都显得中规中矩,试题的叙述和设问方式贴近考生的思维习惯,没有偏题、怪题,有的试题甚至给人似曾相识之感。

今年在题型设计上也有一定的创新,体现了高考命题的常中有变、推陈出新,平中见奇、稳中蕴新。今年高考试题的最大亮点,就是非选择题39题第(3)问。这道6分开放性试题,是高考命题创新的尝试。试题提供关键词,其实是给考生暗示了要调动和运用的知识以及答题的方法,即从原理的运用和方法论要求两个方面入手,并结合冯洪钱事迹的背景材料组织答案;试题限制了答案的字数,对于那些见到开放试题就漫天撒网式答题的考生来说,不能不说既是一个很好的引导,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本题的创新之处还在于答案评分量表的设计,不仅对应关键词给出了答案示例,还限定了分值区间和评分要求,有效地规范了答题要点及要求,对高考判卷具有极强的规范作用。这种命题设计,是高考改革的十分有益的探索,也代表着命题的一种发展方向,高中教学和复习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思考和启示

通过对今年高考命题思路、试题特点的解析,思考今后高中政治教学和高三复习,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抓住根本,构建知识内在联系

学科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载体,是学科教学和复习备考的根本。如果没有扎实的学科知识作为背景,能力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日常教学首先必须夯实学科基础知识。高三复习不是旧知教学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认知重构的过程,要帮助学生根据考点内在联系,增强对知识相互关系的理解、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学会知识整合。

(二)提升能力,关注学生思维过程

高考命题一直坚持能力立意,考查的是学生的基本学科素养。因此,要关注高考对考生的四种能力要求,并贯穿于日常教学和复习备考的全过程。比如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的培养,不是在高三一年就能一蹴而就的,而应该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同时,这四种能力也是现代社会对学生素质和能力要求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是有益的。

(三)研读考纲,把握高考命题趋势

《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每年的修改无不代表了命题变化的方向。如《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一个重大变化,是题型示例中非选择题答案评分量表的设计,在今年的试卷中就有所体现。教师要认真分析考点、水平要求、题型示例等变化,从而准确把握高考的命题趋势,确定整个复习的定位。

(四)关注热点,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高考政治学科命题坚持的原则之一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而社会热点往往是以试题材料、载体、背景的形式呈现,链接的是学科专业知识。因此,平时教学和复习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提高对时政的敏感性;另一方面,要能够把握准热点问题和学科知识的契合点,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现实社会问题,逐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李雪虹)

作者:庄瑞杰

第3篇: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及备考建议

[Ⅰ试卷总体分析]

与往年不同的是,2013年高考全国统一命题的新课标文综卷被分成了两套,即在河南、河北、山西等省份使用的全国Ⅰ卷和在贵州、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宁夏、内蒙古等省份使用的全国Ⅱ卷。全国文综试卷的整体命题思路稍微有所变化,但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分为客观题(选择题)和主观题(非选择题)两个部分。客观题只有一个单项选择题组,包括12道小题,题号为24—35题;主观题则细化为三个题组,分别是历史必修部分常规主观题组、SOLO题组和历史选修部分常规主观题组。其中,历史必修部分常规主观题组只有第40题一道小题,SOLO题组也只有第41题一道小题,而历史选修部分常规主观题组由四道小题构成,题号为45—48题。这与往年的试卷构成相比没有发生变化,学生对此也应该比较适应。

尽管全国Ⅰ卷历史试题的阅读量较大,但它所考查的知识点却是相当有限的。这主要是因为它所容纳的题目数量是有限的,必修部分只有14道试题,4道选修题又限选1道,所以对每个学生而言,要做的试题总共只有15道,因此整张试卷能考查的知识点并不充分。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所考查知识点的分布情况如下:

由上表可知,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力求所考查知识范围的分布均衡化。不过,也有些许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说文化史所占比重相对偏小、中国古代史所占比重相对偏大等。这就提醒我们在复习时切忌知识模块偏废的情况出现,而是要在综合平衡中夯实知识体系。由于整套试卷所能考查的知识点较少,为了避免试卷对不同学生群体产生不公平的影响,试卷在命制时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能力,而非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Ⅱ试题解析]

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本题所给的有效时间信息是“战国”,旨在让学生比较此时秦国和东方六国在墓葬制度上的不同,即是否有明显等级差别,结果发现秦国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其实君王墓葬是能显出这种差别的,但这不是做题的主要信息),而东方六国则有明显等级差别。那么墓葬等级差别强调什么样的逻辑联系?我们可以从本题所给前提条件获知: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这就说明战国时期秦国的分封制存在状况与周代相悖。正确答案为C。

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析】本题所给的有效时间信息是“宋代以后”,我们可以藉此排除选项A和B。题干所问是“变化的原因”,关键在于解析“变化”的含义。题中所给“变化”指的是“孔子地位的上升,孟子取代周公成为儒家的代表”,这意在强调儒学既独立于政治又为政治服务,同时强调儒学的道德约束功能。理学相较于心学更接近于此变化。正确答案为C。

26.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这一现象是雅典 ( )

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C.频繁改革的结果 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重在解析古雅典“政治与演说”之间的联系。古雅典是民主政治,演说是政治观点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所以选项A更符合逻辑。正确答案为A。

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 )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解析】本题B、C两个选项均不符合史实,都可以被排除。至于A选项,其着眼点在于外交,而英国光荣革命的着眼点在于内政,因此它不可能成为英国议会的真正目的,也可以被排除。光荣革命的“光荣”标签指的是“不流血”,这在实质上是以议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对封建势力的妥协,迎立詹姆士二世的女儿(已嫁到资本主义的荷兰为后)为国王,既是对原有封建体制的否定,也是对传统势力的安慰,这应该被理解为一种“革命的妥协”,也就是光荣革命的“合法的外衣”。正确答案为D。

28.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 )

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B.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解析】在中世纪的欧洲,神学世界观统治着科学界。因此到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应该指的是其从封建宗教中独立出来,具有反宗教神学的历史作用,据此答案应该在A和D选项中产生。只是题干中的“宣言”说明了该科学成就在反宗教上的首创地位,两相比较,“日心说”更为合适。正确答案为A。

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现代化指的主要是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思想上的民主意识。A选项中的“戊戌政变”和D选项中的“义和团运动”与现代化的含义是相反的,它们都可以被排除。C选项中的“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都与现代化的主流概念有一定差距,所以B选项最符合题意。正确答案为B。

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解析】题中所给材料的连接词是“只有……才可能……”结构,很明显地是强调“只有”引领的“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的作用,这是“城市中心论”的主要观点,答案选择B而排除D;再结合“1928年”和“中共六大”(中共中央)这两个关键信息,可知党当时犯了“左”倾错误,由此排除选项A、C。正确答案为B。

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 )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护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解析】本题所给的关键信息是三个,分别为“胡佛”、“干预”和“借鉴”,这就明示我们所选的措施应该符合三个特征:①没有超越胡佛时代的基本历史状况。②是对经济的有限干预。③罗斯福新政中也采用了类似措施。A选项中的“不罢工”不符合胡佛时代的史实状况;B选项中的“提高关税”并不符合罗斯福新政的本质逻辑;C选项中的“减少耕地”是农业措施,并不属胡佛所采取有限政策所涉及的工业领域,均可排除。D选项中“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中的措施,符合胡佛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来有限干预经济的背景,而且这也符合罗斯福新政中的“稳定银行”和“以工代赈”的基本理念。正确答案为D。

32.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提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 )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

【解析】本题可以通过排除法来做。因为英法的社会制度相同,这就反证出B选项是错误的;C和D两个选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正确答案为A。

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解析】本题所涉情景发生在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恢复时期,这是学生所未涉猎到的知识领域;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该情景也发生在赫鲁晓夫改革前夜,如此,解题思路就会基本顺畅了。A选项中的“完全相符”过于绝对化,也与赫鲁晓夫改革“农业薄弱”的背景相悖;B选项中的“工业化”在随后的赫鲁晓夫改革中并未加速;C选项中的“农业改革”应该是后来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才开始推行的,因此都可以排除。题干中的“彻底而永远地解决”,是一种斯大林模式的语境,因此答案应该与此相关。正确答案为D。

34.图6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符合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 )

A.③②④① B.④③①②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

【解析】本题只要能确定①与④的顺序就可以确定答案。奥匈帝国在一战后解体,捷克斯洛伐克在二战前被德国吞并,所以正确排序应该是“……①④……”。正确答案为C。

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本题是比较型试题,可采用排除法判断。比较20世纪20年代初的苏俄和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它们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差异较大,因此A项可排除;中国的改革开放对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进行了一次科学调整,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而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在斯大林模式下大规模展开的,因此C选项可排除;苏俄新经济政策执行时期更多地是发展私有制工业,因此D选项也可排除。正确答案为B。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 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10分)

【解析】本题设问中的“特点”缺乏明确的分析指向,但提供的“根据材料一”为本题提供了清晰的分析范围。比如材料一第三句中先后指出了“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和“魏晋而后……佛教东传”,将此二者结合进行概括就是“经济文化交流”;第四句先后指出“宋元时代指南针”和“明朝前期……航海著作”,将此二者结合进行概括就是“航海技术”。循此思路进一步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题解答就会容易起来。

【参考答案】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15分)

【解析】对于第一小问,我们仍旧可以从分析材料入手获取解题思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完善答案。比如,材料一中在描述清朝利用海洋时主要强调“海禁”,而材料二的第一句就强调“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此变化可以被概括为“海禁政策失效”,或者是“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至于第二个小问题,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相对来说只要思路清晰即可根据此题主旨获取解题信息。

【参考答案】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或者是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或者是西方侵略中国的海洋权益);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或者是逐渐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在此之后,设问中“说明”部分的解题思路是开放的,可以从“背景”、“原因”或者是“影响”等多方面进行解读。题中汉唐两幅图的明显直观区别在于南方行政区划的密度和边疆线的变动,而“唐时期南方行政区划密度的增加”,就可以被解读为“南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

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示例三:信息:汉代“交州”与唐代“岭南道”的管辖区域变化不大。

说明:汉唐之间岭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示例四:信息:流求在唐代已经被纳入了中国版图。

说明:民族融合,或者是海疆有所发展。

示例五:信息:相比汉朝,唐朝疆域进一步扩大。

说明: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进一步增强。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巨、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6分)

【解析】本题是一道比较型试题,材料中只给出了比较的甲方——清末新政,比较的乙方戊戌变法则需要借助所学知识进行解读。甲、乙方的比较点并不难找,通过解读材料可以找到答题思路。

【参考答案】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

【解析】本题分为两个小问题,要求回答“原因”和“实质”。循着第(1)题的答案提示,在内外因分析法的指导下,“原因”分析的解题思路就会比较清晰。至于“实质”,则应该从清末新政的领导阶级属性、推行新政的目的等方面入手进行思考。

【参考答案】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上以议国家之得失,下以评草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价,可以悉外国之情形,原为有益之举。今宜仿而行之,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咸使闻知,使归曲于彼;且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必将激而生变。庶彼君臣闻之,惕然知惧,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

——《李鸿章附呈潘司丁日昌条说》(1867年)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后,维新派开始办报。他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报纸必须“宗旨高而定”,“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严复强调办报须“一举足不能无方向,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有维新人士倡言:“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例;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梁启超提出:“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并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宗旨、任务、目的方面的认识有何不同。(9分)

【解析】本题属比较型试题,而且比较的点被明确分成了三个,这样做题思路就已经非常清晰了,我们只须对试题所给材料进行解读即可。需要提醒的是,“宗旨”、“任务”和“目的”等主题词的界定一定要清晰,否则解答容易南辕北辙。

【参考答案】宗旨:洋务派注重对外宣传;维新派强调政治属性。任务:洋务派强调披露洋人之事务;维新派倡导为维新变法服务。目的:洋务派意在维护朝廷并警示洋人;维新派强调利用报纸传播新思想,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6分)

【解析】本题的主题词是“作用”,限定词分别有“戊戌变法前”(答题指向必定和戊戌变法有关)、“报纸”(主要功能在于宣传)和“民主”。如此,解题思路就会清晰起来。

【参考答案】逐步冲破封建专制的言禁,拓展了国人视野;进行了救国图存和启蒙思想的宣传,有助于开启民智;为社会变革作了舆论准备。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越南战争使美国的政界、军界高层在后来进行战争决策时“形成一种新的共识:美国只应把动用军事力量作为最后一种手段;只有当美国国家利益明显受到影响时方可这样做;只有当获得公众强有力的支持时才能这样做;只有在有可能相对较快地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时才能这样做”。

——摘编自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

材料二 1990年12月,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发起之前,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表示:“你们尽管放心,倘若需要采取军事行动,绝不会出现另一个越南。”

——摘编自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的原因。(9分)

【解析】本题的主题词是“原因”,可以借助内外因分析法进行解读。除此之外,该问题实质上还是“海湾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对比分析,这可以从解读材料中获得思路。

【参考答案】美国吸取越南战争教训,确定战争决策的原则;越南战争实际上是美国与越南及其支持者的较量,海湾战争是多国部队与单一国家的较量;越南战争是美国发动的战争,海湾战争是联合国授权的行动;海湾战争是高科技战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6分)

【解析】本题的主题词是“影响”,限定词主要是“国际关系”,其解题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是令我们稍感为难的是,设问中所给的“根据材料一、二”其实并没有多大用处,而“结合所学知识”才是答案的范围所在,当然材料二中的时间要素也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参考答案】越南战争:推动美苏关系走向缓和;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海湾战争:强化了美国的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使中东地区的局势更加复杂化。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资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做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所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唯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8分)

【解析】题中的主题词是“背景”,可以材料中的“唐中后期”为突破口,通过对材料(尤其是第一段)的解读来获取答案。

【参考答案】唐朝由盛转衰;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流行;佛教盛行;华夏传统受到冲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7分)

【解析】此题可以通过材料(尤其是第二段)解读来获取答案,比如材料之“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的“后世”就可以延伸解读为“宋明理学”。

【参考答案】排斥佛学,弘扬儒学;提出“道统”论,承上启下;成为宋代理学的先声。

[Ⅲ试题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1.构筑新材料新情景,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第24题,以“墓葬与分封制”的关系为伏笔,引导学生比较战国时期秦国与东方六国在墓葬制度上的区别,来考查战国时期分封制的变化。该材料的逻辑环环相扣,特别能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而第32题中的材料把“英国”与“法、德、意等六国”分成了两组,而“法、德、意等六国”是题干所要求的主语,那么“英国”就可以作为反证的立足点。由此可知,对材料的阅读只有深入到厘清文段的逻辑关系层面,才可能使材料真正被用来解答问题。

再如第25题,题中所涉从“周(公)孔之道”到“孔孟之道”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因此学生的阅读分析也就不能仅仅是单线的。而第28题的材料虽然很简单,但是对“独立宣言”这个词的阅读要求却很高,这也是此题的做题关键。简单来说,阅读材料必须深入理解其中每个模糊词汇的真实含义。

相比较而言,在本套卷子中,第30题对学生阅读技巧的要求较高,题中“只有……才可能……”式的语文结构,是材料逻辑关系的主要框架和解读指向。

至于主观题,对材料阅读能力的要求则更高。比如第40题第(1)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的思考指向并不十分明确,我们基本得靠解读材料来获取解题思路,这就要求学生具有相当的阅读技巧,能够快速、有效地解读材料、提取信息。

2.斟酌设问,考查学生的精细阅读能力。

例如第24题的设问并不复杂,仅仅由“这表明”三个字构成,我们阅读起来看似简单明了,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对于设问中“这”这个词的理解应慎之又慎,它至少包含了以下几个信息:①理论基础:分封制——墓葬等级。②时间:战国时期。③现象一:秦国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④现象二:东方六国墓葬等级差别明显。如此分析,设问才会清楚,做题思路才会明晰。

第25题的设问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因此我们阅读设问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设问简单化。本题设问的主题词是隐藏着的,我们需要将其显化——“促成这一变化的是”实际上问的是“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得出“原因”一词。它的限定词主要有“宋代以后”和“变化”,我们只需在这两点上下功夫即可。

当然,我们还会遇到一些问题指向不明确的设问,对这类设问的阅读质量直接影响着做题的质量,对于主观题而言甚至可能成为做题成功与否的关键。比如第41题的设问是如此描述的: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此设问包括两个主题词:“信息”和“说明”。从地图中解读历史“信息”的指向比较清晰,但是之后出现的“说明”就需要学生进行精细化阅读了。“说明”的含义主要是“解释清楚,说明原因”和”证明”两层意思,如此就可以理清此设问的指向——解析前述历史“信息”所蕴含的原因,或者是前述历史“信息”可以作为历史材料来证明什么样的结论。例如我们找到的历史信息是“流求在唐代已经被纳入了中国版图”,就可以用它来证明“民族融合”,或者是“海疆有所发展”。

再如第45题第(2)问: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其中“原因”的指向比较明确,值得推敲的是“实质”一词,我们对它精细化阅读的准确度直接决定了我们答题的准确度。“实质”一般应从“清末新政的领导阶级属性”和“推行新政的目的”两个维度进行考量,这样此题的答题思路就变得清晰了。

3.提高选项干扰度,考查学生阅读的纠偏能力。

选项干扰度的提升意味着要求学生有较高的阅读能力。比如第27题的C选项“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其中的“防止独裁”特别符合英国“光荣革命”的民主理念,但是当我们在阅读该选项时抓出“通过双王相互牵制”后,在逻辑上就能将其排除了。

再如第33题的前三个选项: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用一些阅读技巧去判断。我们可以努力寻找句子中的程度性词汇,如A选项中的“完全”;我们还可以努力寻找句子中的“时间”概念,如B选项中的“工业化”是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70年代的苏俄(联)相匹配的,而C选项中的“农业改革”是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苏联相匹配的,但它们都与本题无关。这就是阅读选项的重要性所在。长此以往,我们的纠偏能力就会不断得到提升。

4.强化对专有名词的理解,考查学生深层阅读的能力。

阅读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逻辑相关性的理解,而阅读的深入在于细节的明晰化。对历史学科而言,使阅读文本易于理解的难点主要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真正理解那些历史专有名词,比如第29题“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就把我们的阅读更直接地引向历史专有名词“现代化”,它指的主要是“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思想上的民主意识”,这就是阅读和解答本题的突破口。

[Ⅳ2014年高考复习备考建议]

在复习中,我们要把夯实基础与提高阅读能力相结合,制订出基于阅读能力的历史复习策略,促进自身知识储备和能力素养的综合提升。

1.以文本解读方式构筑知识体系。

我们可以把教材和复习资料当做阅读文本,通过解读从宏观到微观整理出知识框架。在此过程中,既锻炼解读各种材料的能力,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我们可以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作为阅读文本,将本课的三个子目整合成三个知识块:

这个整合过程是一次相对复杂的信息提取和逻辑整合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进行细化阅读,比如对子目“从珍妮机到蒸汽机”中的第一段文字(也就是知识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部分)进行解析:

18世纪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当时,越来越多的殖民地不仅为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还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英国的很多商品供不应求。由于呢绒出口剧增,刺激了羊毛需求,地主们热衷圈地养羊,很多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去工场做工。许多人把在殖民掠夺中获得的财富投资于手工工场,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但仍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我们可以根据“。”将这段文字分成4个层次,然后在每个层次中找出关键词,并根据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组合,得到以下知识结构:

本课的其他段落也可以这样进行阅读,从而形成一个以“工业革命”为题目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2.明晰程度性史论,强化知识节点。

在本课课文中有很多程度性史论,如:①在新兴的棉纺织业,生产技术首先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②珍妮机的出现引发了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创造……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③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在工厂投入使用……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④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⑤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⑥工业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⑦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⑧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了社会变革。⑩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11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其中,综合史论①和史论②,可以得到新的史论: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珍妮机的应用。

这些程度性史论就是知识体系的重要节点,我们可以藉此编织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如从史论①出发可以得到一个问题知识组:棉纺织业为什么被称为“新兴的”?棉纺织业的发展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存在什么逻辑联系?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会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会首先在“新兴的”行业中开始?……这个问题知识组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等知识块。因此,通过文本阅读强化程度性史论等关键知识节点,对我们构筑完整的知识体系很有帮助。

3.理解历史专有名词,深化知识网络。

在构筑知识体系的时候,不少同学容易把“记忆”的方式误作为“理解”来运作,他们觉得记住这些知识体系就意味着自己已经把它们消化了,但是事实上要真正理解这些知识体系还是要下一番功夫的,我们可以从理解历史专有名词入手。

例如在构筑人教版历史必修2《开辟新航路》一课的知识体系时,我们找出来的重点知识可以被概括为“3层次6点原因,2国2方向4人4成就,5影响”,而“开辟新航路的影响”层级的知识体系可整理如下:

这其中,“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都是重要的历史专有名词,对它们的理解深度直接决定了文本阅读的准确度,所以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深入解读。这可以通过梳理教材相关内容来完成。

新航路的开辟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商业的地位日益重要。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历史上称这些变化为“商业革命”。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所有这些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从以上表述,我们可以概括出“商业革命”应该包括以下五点变化:①贸易规模。②商品种类。③商业经营方式。④商业地位。⑤贸易中心。而“价格革命”则包括以下两点变化:①通货膨胀。②阶级变动。如此,本课的知识体系就更加完整、更加立体了,而且在理解了历史专有名词之后,我们在做题进行知识迁移时也就会更加方便和精准。

4.厘清时间概念,形成知识切面。

“时间”被称为历史的第一生命线,在做题的过程中,我们会特别依赖对题中所给时间要素的解读。例如第24题中的“战国时期”、第25题中的“宋代以后”、第27题中的“1688年”、第30题中的“1928年”、第32题中的“1950年”、第33题中的“1952年”、第40题中的“鸦片战争后”和第41题中的“汉唐间”等要素,它们都可以对解题起到提示作用。因此,我们需要提高对时间要素的阅读能力。

阅读“时间”,在实质上是把握这个时间所代表的时代状况。比如我们想形成“宋朝”这个时间的完整概念,就得收集整个宋朝的历史专有名词和程度性史论。整理结果如下:

根据上述表格内容,我们可以概括出能够反映宋朝特征的几个简单结论:①经济领域的活跃性;②政治领域的分权制衡;③文化领域的思想控制与民间文化的活跃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去阅读有关宋朝的知识时,就能很容易地理解与把握了。

5.提升解析题干的能力并学会综合应用。

在日常的复习中,我们会进行高频的试题训练,而提升解题能力的关键就在于提高对题干的解析能力。题干一般被分为主题词和限定词两个部分。对主题词解析的关键在于读“准”,也就是要抓住并且明白问题的主旨;对限定词解析的关键在于读“全”,因为每个限定词就是一个条件,也就是对解题思路的一个提示,其中尤其是时间要素类限定词最为关键。为此,我们可从提升阅读能力入手,实施如下的复习策略:①可适当节选教材和教学资料为阅读文本,在建构基本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优化阅读技巧。②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提取程度性史论,这样既可以强化知识体系的节点,又可以提升在阅读中的纠偏能力。③整理和理解历史专业名词,来提高阅读的精准度。④建构历史时间概念,并由此构筑一个高端而完整的背景知识平台,在此基础上进行更为快捷的阅读。⑤在训练过程中优化对题干的阅读习惯,尤其是能精准地分析关键词和限定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提高阅读能力为立足点,夯实知识基础,全面提升历史学科综合素养,去进行科学而有效的复习。

作者:韩京里

第4篇:2018年高考文综试卷分析

2018年高考文综新课标全国I卷、全国II卷试题设计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为依据,历史命题仍然延续了历史学科特色,既注重对于主干知识的考查,又侧重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培养。地理考核从人地关系到学生的综合思维运用能力,到地理与生活的实践应用,注重考察考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学科素养。而政治试卷中体现了鲜明的思想教育、价值引领的学科特色。

历 史

2018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I卷、全国II卷命题仍然延续了历史学科特色,既注重对于主干知识的考查,又侧重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培养。对于重点知识仍然重点考查,但是考试的形式比较灵活和多样,需要对历史基础知识进行提取和思维加工;难度方面难易结合,难度适中,能较好的体现高考的检测性和选拔性;试题开放性大,角度多,有层次,结合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更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

2018年高考历史试卷特点分析

1、凸显历史核心素养

历史的核心素养包括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部分。历史考试通过选取典型的素材和巧妙的设问,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历史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史观,通过唯物史观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史实,如全国I卷24题通过呈现《墨子》一书中的成就,考查的落脚点在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体现历史唯物史观和人文情怀。

历史学科只有通过对历史的解释,才能不断的接近历史真实,如全国I卷中

26、27题等题,都是在历史叙述的基础上,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联系,这是对历史解释的考查。 历史的家国情怀主要是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形成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树立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和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本次考试对于家国情怀的考查也比较明显,如全国I卷28题、29题通过中国屈辱史和探索史的呈现,引导学生的忧患意识、报国意识和实现中国梦的远大情怀,全国II卷中通过考查中国在联合国的重要活动和地位,学生能够增强民族自信心,提升热爱祖国的情感。如30题通过独立之前的外交,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如32题和46题就通过对史料的呈现,考查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

2、注重基础,重点知识重点考查

与往年试卷相比,今年高考试卷覆盖的知识点有较多相似之处。共同考查的知识点有“中央集权制”“民族工业发展历程”“建国初外交”“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工业革命”“古代中国经济政策”“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等内容,可见对于一些历史的重点知识还是会重点考查。其中全国I卷42题中涉及的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等内容,46题的第二次世界大战,34题的工业革命等,考查还是比较基础的,这也都体现了注重基础,回归课本的特点。从试卷的占比来说,必修1所占的比重最多,其中选择题有6道涉及了政治史的内容,主观题40题为必修1的内容,分值25分,41题为综合题,也考查有必修1的内容,因此复习还是要回归课本,夯实基础,注重对重点常考内容的复习。

3、不回避热点问题,但是考查角度比较新颖

为了突出以史鉴今的史学功能,反映历史教育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观点。关注热点,不回避热点是高考历史考试的一大特点。如41题,考“基层社会治理”问题,这和现在建设特色小镇,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等热点相符合,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其它的热点如近代化、民主进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农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应用与进步等也都有所考查,重点关注了推动中国进步的重大事件和与中国命运联系密切的重要战争,关注了政治变革与社会秩序、经济发展的关系,如“第二次世界大战”“雅典的民主政治”“政治多极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等,这些热点在今年的考题中都有所反映,但是其考查的角度和立意比较新颖,比如全国II卷中45题考查科技体制改革,这也体现了我国建立创新型社会的热点,但是从科技体制改革的角度考查这一热点还是比较新颖的。同时一带一路建设是近年来的热点问题,全国II卷中呈现了《“一带一路”视角下大豆栽培与传播》的史料,并且以大豆的传播为视角进行考查,立意比较新颖。

4、材料呈现形式多样,偏重考查历史能力

试题中材料较多,且呈现的形式也比较多样,有文字材料、表格材料、漫画材料等,通过简短的材料、全新的视角,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和当前的热点时政,构建新的设问角度。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分析、提取和调用、总结和归纳、迁移与应用历史信息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

历史试卷历年真题分析比对 整体难度适中

历史考试要求侧重“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在考试中通过基础性试题考查学生对通用性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同时还通过开放性的试题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部分内容相对而言较难。但总体上难易结合,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并且选做试题也凸显个别差异性,能够结合自身特点发挥自身长处。

总体来说,在题型和题量上2018年和2017年没有变化,但是在内容上今年题目的设置更加灵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这也体现了教育稳中求变,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这样的变化也要求学生既要了解知识本身的来龙去脉,更要抓住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也要提升历史核心素养,这也是将来历史考查的方向。

地 理

2018年高考新课标地理全国I卷、全国II卷试题设计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为依据,注重考察考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学科素养,坚持地理学的一般原则,以图形为载体,生活为案例重点考核了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重视基础,考察能力,在题型、题量等方面延续了以往的命题思路,试题主要特点体现如下。

2018年高考地理试卷特点分析

地理学科素养的综合能力是本次考察的主要目的,从人地关系到学生的综合思维运用能力,到地理与生活的实践应用都在本次考试中有体现。

1、贯穿人地关系主线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如:主观题中全国I卷44题,强调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全国II卷44题,白洋淀的生态保护等都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发展关系。除此之外全国I卷37题,乌裕尔河的发展以及全国II卷37题,美国龙卷风频发与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也都渗透了人地协调的理念。

2、强调综合思维运用

综合性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性质。综合性思维主要是引导学生能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重视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全面的认识不同地理环境特点与地理原理、概念。

如:主观题中全国I卷37题,乌裕尔河的变迁过程,扎龙湿地的发展特点;全国II卷37题,美国龙卷风多发的原因与机制,在中部大平原高发的原因和影响等都是综合思维在地理教学中的体现,需要考分析各个地理要素,最终认识地理事物与环境的关系。除此之外客观题中全国I卷6-8题河流阶地的相关知识与全国II卷9-11题汾河流域降水等也都体现了需要分析各个地理要素从而得出答案的这一综合思维。

3、依托区域认知理念 区域性是地理教学的另一特点,地理知识在呈现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以区域为依托,体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各种人地关系。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如:主观题全国I卷36题中俄能源合作项目,就是以区域为依托考察产业分布与布局;全国II卷36题数据中心的建设主要是以区域为依托考察工业区位因素以及产业集聚的相关知识。除此之外客观题全国I卷9-11题以西南地区为背景,考察地形气候等因素,全国II卷大部分选择题都是以区域背景为依托,考察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

4、重视地理实践能力

2018年地理考题体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重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将地理知识紧密联系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能够加强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高考地理试题一直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在素材和情境的基础上,自然地延伸出问题,启发考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进行思考。

如:客观题全国I卷9-11题,地理考察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突出;客观题全国II卷6-8题,考察时区与地方时、方向的相关知识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强调地理基础知识

全国I卷与II卷虽然在考察的题型题量上保持一致,同时对于学科基础知识考察相对全面,自然地理大气环境中的气候、气温,水环境中的河流,陆地环境中的地形地貌等都有直接或间接考察;人文地理中人口数量变化、城市发展、交通运输、工业布局与区位因素等也通过显性与隐形的方式考察;区域地理则重点考察了区域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整体来看,全国I卷与II卷题型注重于考察常规,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基础知识,考察内容回归教材,重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限定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察”的原则。试卷难度中等,预祝各位学子取得优异成绩。

政 治

高考政治新课标全国I卷、全国II卷以《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为依据,试题设计体现鲜明的思想教育、价值引领的学科特色。试题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同时结合重大社会事件和时政热点,侧重考查对经济、政治、文化现象本质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哲学原理的理解能力,体现了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在内的政治核心素养。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涵盖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2018年高考政治试卷特点分析

1、试题范围

考查内容全部回归教材,突出重点。试题遵循“考查核心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涵盖考试大纲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如价值与价格、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政府的职能、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创新、矛盾的观点、价值观等知识点,大部分属于常规题型。全国I卷第12题考查《经济生活》中有关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几个概念之间的正反比关系,考查学生对于商品价格相关经济理论的理解,难度适中。全国II卷第21题考查《生活与哲学》中关于矛盾的对立统一的相关知识,回归教材,重点突出。

2、题目特点

试题灵活度较大,难度中等偏上,知识点来源于教材却不拘泥于教材,对考生的综合分析、提取和概括能力提出较高要求。每一年的选择题难度都会在对于必修1《经济生活》这一模块的考查上,如供需曲线图的分析这类题型几乎每年都会考,如全国I卷第14题和全国II卷第12题就考查了快递市场供需曲线的变动以及三种相关商品的需求变动曲线图,题目的难度相对比较大。这就提醒考生们在注重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对解读、提取、概括材料信息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

3、分值占比

各模块考查题量及分值占比相对稳定,其中对《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考查历年来占比都比较大。在选择题部分,全国I卷和全国II卷均对高中政治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考查,试题的难易程度有一定层次梯度划分。在非选择题部分,仍然遵循3道大题共5个小题的题量,全国I卷的分值略有变化,体现在哲学分值减少2分,开放型试题增加2分。总体来说,试题遵循以时政为背景,以知识为载体,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和概括能力。

4、命题角度

试题的命题角度更加突出时政性,更强调开放性。

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在命题上最大的区别点就在于时政性极强,每年的试卷,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题干材料中都会联系最新时政热点内容,对知识点的考查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时政。

全国I卷第19题提干结合了《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来考查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的理解;第21题结合了十九大最新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时政知识,考查时政中蕴含的哲学道理。

全国II卷非选择题第39题以十九大报告的片段摘取作为背景材料,考查政治生活中有关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

另外值得强调的是,每年政治非选择题的最后一题,必会有一问是开放类题型,往往以“提出建议”或“列举要点”等角度进行命题,历年来这一小题的分值为4分,但在今年全国I卷中非选择题第40题第3问就“新时代青年学生如何发扬小岗村‘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提三条建议”仍然遵循开放性思路,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但分值由过去的4分提升到了6分,可见对这类题型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这就提醒广大考生,在平时复习备考之余,一定不要忽略对于时政知识的点滴积累,在参与政治生活的过程中遇到各类热点问题时,都要多从国家或政府的角度换位思考该如何解决。 2019年高考政治试卷预测

2018年高考政治考题难度较2017年相比有所上升,整体来看,在参照新课程标准、确保考查范围不超纲的前提下,试题的灵活度越来越大。结合对近两年的高考题目的分析,预测2019年高考政治题目难度应该不会过大,但对考生的综合分析、理解概括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会逐年提高。

常考重点知识模块:多变的价格、国家财政与税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府的职能、对外开放、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和方法论等仍然是重点考查知识模块,但绝不会单纯考查对某一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而会紧密结合最新时政和社会热点事件来考查考生对上述知识点的理解。

第5篇: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制作人:XXX 通过对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历史部分的整理、研究,我对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如下(受篇幅和时间限制,这里只对全国

1、

2、3卷及北京、天津卷的试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2017年文综历史试题命题特点

1.从总体上看,今年文综历史试题出题形式更加多元,着重体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并注重贴近中学教学实际。

2.试题视野开阔,立意深远,形式活泼多样,谜语和漫画进了历史考题。同时,试题考查角度新颖灵活,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原则。

3.突出体现“以德树人”的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注重考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综合能力、运用历史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全国1卷47题,通过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挂剑于墓”的行为,强调了儒者重“信”的理念,重申了诚信的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全国3卷第40题通过对台湾问题的考查,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感。

4.更加重视考题与时事热点的相结合。

比如大热的“一带一路”政策、通州考古、共享单车、天舟一号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等,这些社会热点都进入了北京卷的文综考题。

二、2017年全国

1、

2、3及北京、天津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表1:全国1卷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知识点分布

中国古代史·先秦(政治史) 中国古代史·秦汉(政治史) 史学核心素养

中国古代史·明清(经济史) 中国古代史·晚晴(经济史) 中国近代史(文化史)

考点 分封制的作用 西汉郡县制 历史事实辨认 明朝社会经济 洋务运动 近代中国文化交往

分值 4 4 4 4 4 4 30 31 32 33 34 35 41 42 45 46 47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 中国现代史(经济史) 世界古代史(文化史) 世界近代史(经济史) 世界现代史(经济史) 世界现代史(政治史) 世界近代史(材料题) 世界近代史(开放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世纪战争与和平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抗战根据地建设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西方人文主义之源 工业革命的影响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后全球格局演变 法国大革命与民族独立 近代中西方对比 新中国工资制度改革 《开罗宣言》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

4 4 4 4 4 4 25 12 15 15 15

说明: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在全国一卷中仍然是命题的重点部分,政治史部分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明清之前的史实、经济史的题目主要出自中国明清以后及近现代世界史中,文化史考查较少,主要在于考查学生对近代思想文化、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同时,考题注重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例如第26题,主要考查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引导学生通过史料辨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从命题趋势来看,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立足考纲,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不回避高频考点。

2017年全国卷1文综历史试题,符合考纲要求,主体鲜明,重点突出。选择题中,中国古代史中分封制、中央集权的加强、封建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近代史中洋务运动、民主革命、抗日战争,经济体制改革,世界史的人文主义、工业革命、苏联工业化、当代世界格局演变,都选择了历史教学中重点知识模块,同时也是历来高考备考中的高频考点。非选择题中42题考查的14—17世纪中外历史,从主题上看依然是历史学科的重点知识。

2.注重情境化命题方式,体现新课标重视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念。 今年试卷的材料形式与以往相比,极为丰富、活泼,既有文字资料(第

24、

27、

28、

29、30、

31、

32、35),又有表格(第

25、

26、33),还有漫画(第34题)。非常明显的变化是表格题占了3题,多年未考的漫画题出现在试卷中,不仅增加了试题的新颖性,而且提升了试题的难度。 3.体现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综合能力考查。

如第42题,列举了14-17世纪中西方若干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领域的重要史实,要求考生提取信息并形成论题,进行论述。该题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次;考查的学科素养,囊括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显性考查热点问题,重视学科能力的考察。

35、

41、42题来看,我们不难窥测到试题暗含的热点问题。目前国际上大国外交变化、区域化的挫折、反全球化的论调等,都是需要拨开迷雾探寻实质的内容。试题没有受制于时政,而是以历史的角度考查现代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趋势。试题要求考生提取信息并形成论题,进行论述。该题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次;考查的学科素养,囊括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表2:全国2卷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知识点分布

中国古代史·先秦(经济史) 中国古代史·明清(政治史) 中国古代史·隋唐(经济史) 中国古代史·明清(政治史) 中国古代史·晚晴(经济史) 中国近代史(文化史)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 中国现代史(文化史) 世界古代史(政治史)

考点 春秋时期的商业 明代官修史书的特点 唐代社会经济 明朝宦官干政的史实 洋务运动 民国时期思想

抗战胜利后国共力量对比 高考制度的恢复 雅典民主政治

分值 4 4 4 4 4 4 4 4 4 33 34 35 41 42 45 46 47 世界近代史(经济史) 世界现代史(政治史) 史学素养

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经济 美国民主政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4 4 4 25 12 中国史(古代到近现代)(材料题) 矿业政策 世界史(开放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世纪战争与和平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钟表的发展史

晚晴北京街道管理(城市化) 15 一战后世界局势 孔子弟子颜回

15 15

说明:全国2卷与全国1卷考点分布及分值安排上基本一致,中国古代史所占比例仍然较重,先秦及明清时期是命题的重要时间点,洋务运动再次考到,继续成为高频考点之一。相对于1卷,全国2卷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考查的比重较平衡,其中考经济史的题目有第

24、

26、

28、33题,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三个时间段;

25、

27、30、

32、34题为政治史题目,集中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部分;

29、31为文化史题目,集中于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民国时期社会思潮的变化、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成为本卷文化史的重要考查内容。

同时,试卷题目注重考查学生的整体思维,通史意识突出。例如,非选择题中第41题矿业政策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史到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第42题以表格的方式,将钟表的发展史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论述。钟表的变化是时代的缩影,是不同时期科技进步、思想解放的表现。题目要求学生从材料充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题目并论述,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很高,整体思维、通史意识不可或缺,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要重视并加强训练。

总体上看,2017年新课标文综全国2卷历史试题符合一贯的命题思路,中规中矩。材料比较新,有一定的时代感,试题突出古为今用的思想,符合考生的思路和习惯,难度适中。

表3:全国3卷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题号 知识点分布

考点

分值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40 41 44 45 46 中国古代史·先秦(文化史) 中国古代史·秦汉(经济史) 中国古代史·隋唐(经济史) 史学素养

中国近代史·晚晴(经济史) 中国近代史(文化史)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 中国现代史(文化史) 世界古代史(政治史) 世界近代史(政治史) 中国现代史(经济史) 世界现代史(经济史) 中国史(材料题) 中国近代史(开放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世纪战争与和平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汉字的演变 汉初经济的复兴 唐代经济(土地制度) 史学核心素养·史料辨析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国时期中西文化融合 列强在华特权的问题 现实主义绘画特征 雅典民主政治 人民主权

集体农庄、劳动报酬 70年代“滞胀”危机 台湾与祖国统一问题 中国近代化进程 隋代法律改革 日本大陆政策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25 12 15 15

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15

说明:全国3卷与全国

1、2卷相比,考查经济史的题目所占比重较大,

25、

26、

28、

34、35都是经济史考题,涉及的考点有:汉初经济的恢复发展、唐代均田制之下自耕农经济的发展、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70年代“滞胀”危机。雅典民主政治、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再次成为高频考点。文化史中突出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例如第一题汉字的演变凸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多元。第40题通过对台湾问题的考查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爱国主义情怀。

总体上看,全国3卷考点仍重基础,没有怪题偏题,试题难度相对1卷、2卷较小。考查重点突出,按时间先后及模块定考点,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表4:2017年高考天津卷文综历史部分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知识点分布

中国古代史(政治史) 中国古代史·明清(经济史) 世界近代史(文化史) 中国近代史·晚晴(文化史) 中国近代史·晚晴(军事) 世界近代史(经济史) 世界近代史(政治史)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 中国现代史(文化史) 世界近现代史(经济史) 世界现代史(政治史)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 中国史(材料题) 世界现代史(材料题)

考点 君主专制 清代四大名镇 宗教改革 西学东渐 近代中国的海防 工业革命的影响 华盛顿会议 抗日战争 毛泽东思想

分值 4 4 4 4 4 4 4 4 4

18世纪以来的世界科技革命 4 两极格局

4 16 20 20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

清朝至今中国民法的发展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说明:2017年天津高考文综历史试卷,考点分布合理,中外并重,突出中国史;厚今薄古,注重近现代史。从通史和中外两个角度看,其中涉及中国古代史的题目有28分,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有32分,世界近现代史部分有46分,没有世界古代史的题目。从模块分布看,必修与选修兼顾,必修各模块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选修题目的设计与往年保持了一致,依然是命制了一道选择题;必修模块更注重必修

一、二的知识考查。具体来说,选修考查在选择题中体现;必修

一、

二、三在试卷中所占分值依次递减,分别为44分、38分和13分,突出政治、经济史的考查,思想文化所占比重较低。

试卷内容上体现新课程理念,贴近中学历史教学,坚持对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的考查。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改革和创新,其中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题对学生的能力有较高要求。整体上看,试卷结构平稳,同时题目平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无偏怪题,难度控制比较理想。

表5:2017年高考北京卷文综历史部分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23 37 40 41 知识点分布

史学素养

中国古代史·宋元(政治史) 中国古代史·明清(政治史) 中国近代史·晚晴(文化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 史学素养

世界古代史(政治史) 世界近代史(经济史) 世界现代史(经济史) 世界现代史(政治史) 古今中外(材料题) 世界近代史(材料题)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

考点 史料辨析 宋代君主专制 明代思想控制加强 西学东渐 国民革命 抗日战争

史实与结论逻辑关系辨析 古希腊政治制度 新航路的开辟 马歇尔计划 民权运动 儿童:成长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 丝绸之路

分值 4 4 4 4 4 4 4 4 4 4 4 38 8 6

说明:2017年的北京文综历史试卷贯彻和强化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和教育目标,突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的考查,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原则。

在试卷设计上,强调历史学科的思想与基本方法,突出考查考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首先通过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便是难度不大的选择题,学生也需要分析新情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学科基本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其次,通过开放设问,并配合分层赋分的评价标准考查学科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典型如37题第3问,考查考生对孝这一观念的历史解读,开放设问和分层赋分标准,为考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身能力,自主表达思想意愿的舞台。第三,试题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如第14题,以历史上对柳宗元的评价为题,旨在考查考生运用唯物史观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时空观,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的考查则渗透于

12、

14、

18、37等题中。历史解释则是非选择题考查的重点,集中体现在学科内综合题第37题。

整体上看,北京卷测试目标明确,考查方式与角度合理有效,灵活多元,难度适中。

三、2018届高三备考建议:

1.继续注重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复习,重点关注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相关的主干知识,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尤其是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发展阶段的阶段特征要重点关注,为此形成学生对历史的总体印象和直观感觉,为新一年的复习备考打下较好的知识基础。另外需要注意时间和空间概念的把握,做到准确而迅速的反映出来才可以。

2.在新一年的备考过程中,需要继续渗透核心素养,无论是复习讲解课还是习题训练课,都需要关注这一点,尤其是对于历史学科特色鲜明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以及历史解释,要较多关注和涉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渗透要做到润物无声、不死记硬背、不直接灌输。借助于有直接冲突的一些史料,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和原则,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结论或者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由此做出合理的解释,可以最大限度的突出核心素养,在复习中,这是个不错的选择。

3.继续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建议在新高三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共同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并寻求其与教材所学知识的契合点,并以此为思路进行大胆设计,选择新材料和教材主干知识相联系,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又可以借机让师生集思广益,加强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也关照现实生活。

4.复习过程不要过于功利,尽量兼顾到每个专题的主要知识点,出于试题设计的需要,今年有可能侧重于必修

一、二,必修三的知识点涉及较少,但并不意味着明年仍然这样;今年没有涉及古代世界史的相关知识点,明年考查的可能其实是在增加,所以作为复习备考,不能兼顾各个知识点,是不明智的。复习要全面而系统,不心存侥幸,才能真正的以不变应万变。

制作人:xxx 2017年8月4日

第6篇:2012年高考新课标文综试卷历史试卷分析

畅游

2012年高考已落下帷幕,仔细研读新课标文综历史卷,总体感觉试卷难度适中,试题类型与去年相差不多,尤其是41题延续了去年的开放式探究的特点。命题不拘泥于教材,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立意高远,考查内容突出主干知识,重在考核能力的新课标理念在试题中凸显。

一、 试卷基本情况

(一)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试卷中所有的试题都采用材料设置情境,这就需要学生能准确解读材料,由此可见对考生分析史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材料来源广泛,有原始文献、史学论著、统计报告,同时也有学生熟知的神话故事;材料的选择也比较新颖,不拘泥于教材。比如40题,试题立足于考查科技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材料以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作为切入点,既与科技进步有关,同时又与学生生活体验密切相关,“小视角,大视野”更是当今史学界研究的趋势。由此可见命题的立意高远。

(二)考查内容突出主干知识

2012年新课标历史卷考查明显以主干知识为主,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明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点、罗马法、经济体制改革、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等等,并且注重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如材料分析40题以交通信号灯为例,整体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知识点的掌握,而第三问突出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就考查知识的比例而言,对政治经济两大模块的考核要明显多于思想文化部分;对中国史的考核也明显多于对世界史。

(三)注重能力考查,体现高考导向

试卷以材料的形式提出问题,重在检查学生研读史料、分析史料、知识迁移、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文言文的史料,更是要在读懂史料的基础上,准确迁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如

26、

27、

34、

45、48题。同时也能注重学生多元史观的养成,如材料分析题41题提供的“冲击——反应”模式材料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表面上看是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掌握,但题型是开放式的,实际考核的却是考生多元史观的积累。这样的命题也反映了当下高考对多元史观培养、史学思维养成和史学方法运用的要求。高考命题对能力考核的重视可见一斑。

总体而言,今年文综卷历史部分的命题更能秉承新课标的理念,“史料”、“史观”统领整个试题,所谓“见微知著,睹始知终”,鉴于高考命题的强势导向,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将更具学科特点,专业性将更加明显。

二、试卷基本结构及试题分析

在试卷结构方面,中国古代史的考查部分,古代政治、古代经济、古代思想和古代文化的分布继续沿用了2011年的平衡结构,各考察两个题目,而且考察内容紧扣课本重点。中国近现代史也考查了书本中的重要内容且结合了热点知识。世界史依然选取了古代史具有代表性的希腊罗马的知识点和现代史中重要的战后经济格局。考题选用的材料比较简单,减少了学生的阅读量,减轻了负担。本次高考选择题部分难度中等,在基础知识的把握上着重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与分析能力,每道题的答案均需要通过材料分析得到,没有直接可作答的知识点问题。学生做题中需要仔细审题,全面思考。

本次大题保持新题型“四选一”选作部分和小论文评述部分,注重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难度中等。两道必修题所考知识点跨度较大,需要考生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结合了近几年比较热的几种史观来进行考查,例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近 1 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选做题较为容易,考生在材料中就可找出部分答案,所结合的知识点也都与重要知识点相关。整体而言非选择题部分入手不难,但得高分也不容易。

试题具体分析:

1、第24题材料表述西汉刺史制度中限制豪强地主土地兼并作为监察内容,选项设置有难度,如果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就不可能严重触犯他们利益,材料中没有政治与经济分离的表达,迁移豪强大族使用的不是经济手段而是政治压迫手段,排除A、B、D选项,所以学生用排除法亦可做对。

2、第25题答案可以直接从课本知识提取得出。宋朝时期商业繁荣,发展迅速,市民阶层壮大,这一现象反应到文化领域就是出现了话本小说,所以比较容易得出答案。

3、第26题有难度,材料中提到明朝松江限定语,依据所学我们已知明后期商业快速发展,松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所以当地的经商之风益盛。材料是说大概十分之一的官员和十分之九的农民变为许多农民改为经商,这就道出了社会结构中的职业变化,故选B。

4、第27题有难度,但已知王阳明是心学代表,而材料中王阳明观点的主旨是四业虽不同,但根本相同,只要各业尽其心。所以答案为D。但干扰项很强,学生会失分。

5、第28题考查学生对清代政治制度的了解。清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制度逐渐僵化,内阁式微。后半部分材料非常熟悉,学生会直接选D项“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由前半部分材料中“惟揣摹此样本为急”可知,本题主要反映的是内阁办公拘泥规制, 所以选择B。

6、第29题材料中梁启超认为专制的削弱引起分裂,分裂之后便是统一,统一后专制进一步加强。本题对理解能力要求较高,B、D均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A项中维护统一的主要条件应为中央集权制度,学生会与君主专制等同,错选会多。

7、第30题考查学生对实业救国的张謇的认识,张謇曾为状元,中国官府自古重农抑商,他“捐弃所恃,舍身喂虎”指的就是他要抛弃自己阶级地位和观念,全身心投入到商业中。因此答案选A。

8、第31题有难度,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当建党前早期共产党员思想的了解和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由材料可知毛泽东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所采取的暴力革命是形式所趋,暴力革命是社会的必然选择。A选项存在逻辑错误,B选项在时间与历史状况不符,D选项不是中共所持有思想。

9、第32题通过美国的评估文件反映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状况,材料时间为1958年,此时中国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国民经济出现混乱,而美国评估为“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和史实不符。题目和选项涉及外交关系,有些迷惑学生,学生需认真对待。

10、第33题难度不大,材料反映出的是92年全国的下海经商潮,调动有关中国经济改革相关内容学生即正确选择。

11、第34题考查罗马法,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排除A项;C项是强干扰的错选项,某人输掉了官司是因为《十二铜表法》的规定,所以不能表明审判程序缺乏公正;D项明显错误,不选。而该人输掉官司仅仅是因为将“葡萄树”说成“葡萄”而和法律中的条款字眼“树木”不相符,明显表明其形式主义,B项正确。

12、第35题有难度,D项是强干扰项,从图中示意图可以看出,1965年到1995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份额大幅度增加,而美国大体保持不变,其他地区都有不同程度地减少,D项没有强调前后美苏的变化。所以选C项。

13、 第40题选取城市交通信号灯这一小切口,考查三次科技革命知识点。 从整体上看,本题难度不是很大,特别是第一和第二问需要考生调动课本相关知识点,并结合材料解答,第一问回答背景问题,基本上答案就是课本中的知识点,属于知识点再现,只不过还应 2 结合材料找到课本中没有的答案。题目要求答出城市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材料有“1868年”、“英国”字样,答案要点就应该是工业革命背景的相关内容。工业革命也大大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出现了新的交通工具,它们的数量和种类都增加了,造成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回答第二问要看时间限制条件是20世纪, 第3段“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说明了交通信号灯的改进有赖于电力的发明与广泛应用与电等的发明。第6段提及计算机的发明。后面两段“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字样,这说明网络技术也对交通信号灯的改进有重大影响。此外,还须注意,材料始终是围绕着欧美国家是如何应对城市交通问题的,所以城市交通问题的产生与演变也是推动力之一。但是,题目要求回答科技方面的内容,所以应该回答城市交通问题产生与演变背后的技术原因,即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造成了新交通工具的产生。第三问难度较大,这一问的答案在课本中是没有出现的,考察学生的阅读分析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交通信号灯的出现与改进,是为了应对城市交通问题,实际上也在逐渐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发明和改进交通信号灯,即改善城市管理,提高了管理水平,既是为了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也推动了城市化发展。从最后一段中的“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中,可以推测出交通信号灯的出现于改进有助于促进城市规责意识、法制和人们行为方式的发展与进步,即城市的文明程度的提高。本题所涉及的相关内容也很贴近现实,是把现实问题放在历史中去考察的典型案例,突出了史学的社会效用,也是史学中“问题意识”的良好体现。

14、第41题题型设置依然是主要观点加材料分析模式。解答此题一方面从材干中明白“冲击—反应”模式的内涵,另一方面结合图示的材料对此观点进行评析,由题目设置可知答案的灵活性,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史与论的结合。

15、第46题难度较大, 第一问可以由材料概括得出,首先材料一选自《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所以得出是宪法规范的内容,然后即从两方面分别找到权力执行机构和权力行使代表即可;材料二由材料出处可知是政协意见,政协的核心意思即认可执行权力的机构和参与政治的方式及人数。第二问,就要结合知识背景和材料反应出的意思作答。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抗日战争胜利,全国人民争取民主政治的时期,此时国民党摆出了一些姿态。原因就要结合当时的国内和国际背景分两个大的方面作答即可。

16、 第47题有难度, 第一问凯恩斯主义主要从材料中根据“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合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概括得出有限度的赔款,恢复德国的态度;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凡尔赛和约的对德规定。该问简单易总结。第二问要结合材料和背景知识作答。“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利用他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可以避免由合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从这些材料中可以概括出一些得分点,同时根据战后凡尔赛会议的局限性再进行深层次概括。

17、 第48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阅读和解析能力,第一问认识可以由材料概括中得出,“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总由海口守巡员弁(官员)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鸦片)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非寻常偷漏可比”,简单且容易得分。措施这一问也一样可以从材料中概括得出,“民间私熬烟斤”、“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出口,并奸民私种罂粟”、“只准易货,毋许易银”。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一定要细心、仔细,全面理解材料。第二问评价的时候要全面,既要结合书本知识鸦片战争前夕的禁烟运动来分析,同时也要认识到其不足。所以“鸦片战争后妥协性”这一答案需要好好揣摩。

三、教学建议:

1.抓主干知识,对历史概念要阐释清楚,但不要让学生记忆过细的知识。

2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一些原始材料进行教学。一网上搜索资料,史书、视频、回忆录、中学历史教学园地、中国课程网等;二是将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历史教材结合讲。这些都是我们教学中不可多得的及其珍贵的历史辅导资料。建议学校给每个老师配备三套教材。同时,没星期用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

3、平时训练试题的材料必须多样化。既要有文字标题解析题,还要有表格数字资料、文物遗迹资料、地图人物资料等,让考生从各种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支持自己的论点或者说明某一观点。

4.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5.注意历史试题的生活气息,用一些时间关注社会问题。 6..注意历史学科的解释能力与评价能力

7.老师要外出学习,关注学术动态,关注每年出题的动向。对后期复习做好调整。

第7篇:2013年高考文综试题分析地理试题

稳中求进,贴近生活,加大开放度

——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文综地理试题分析

试题整体与新课标贴合,难度不大,使考生可以以较为轻松的心情答完整套试卷。

一、试题结构较为稳定

第一卷的选择题共11个,每题4分,没有变化。第二卷非选择题部分中必考题在分值上与去年略有变化:第36题分值为22分(去年为26分),第37题分值24分(去年为20分),但必做题总分值依然为46分。其选考题部分分值与去年相同。

继续以“组题”形式呈现,非选择题以区域承载考点,自然流畅。 选择题全部以组题的形式出现,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一大趋势。今年高考仍然延续了过去的特色,全卷选择题分成4个题组,或3个一组,或2个一组,一气呵成,自然流畅,形成梯度,保证了考生思维的连贯性,便于考生答题。综合题方面今年的第36题和37题分别以攀枝花和非洲维多利亚湖作为背景,重点考查自然、人文地理的主干知识点。

二、试题稳中求进

1、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稳定性明显。

“知识抽样,突出主干,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特征在2013年地理试题中仍然体现明显。

主要知识考查汇总:

(1)客观题:选择题1-3题以“鲜切花”生产为切入点,考察了农业(鲜切花发展的优势自然条件)、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区域发展优势分析。4-6题以遥感影像图片和文字材料(提干)说明为题,考察了具体区位下降水产生的原因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判定具体的位置以及与自然带形成的关系。7-8题通过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年变化率的变化,考察了城市化过程的变化特点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迁移的特点等。9-11题通过我国某地天气系统的变化

考察了风向的判定和暴雨的形成以及我国各地此种天气系统发生的基本规律。

(2)客观题:36题,以攀枝花在西南地区的位置和周边等高线地形图,分析攀枝花1月气温高的原因和攀枝花1月份天气特征以及攀枝花钢铁工业发展与打造“避寒之都”的关系。37题,以非洲“维多利亚湖及周边水系”考察了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和在维多利亚湖中迅速繁殖的原因和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渔业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并说明鲈鱼的引进对维多利亚湖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选做题:42题,三沙市旅游资源特征和当前旅游开发应注意问题的说明。43题,江南丘陵某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分析。44题,矿渣库对环境的危害及应采取的措施。

2、试卷难度适中。难度大致与去年相同,以中等难度为主,客观性试题难度稍有抬升,主观性试题难度较低,并容易得分。

3、依然强调考生读图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每组题均有图,但继续没有地理景观图,遥感影像图片出现了。

本试卷地理部分共10幅图(选择题4幅:美国-中美洲-哥伦比亚轮廓图、遥感影像图、人口年变化率图和气压形势图;必做题3幅:攀枝花在西南地区的位置图、攀枝花及周边地形图、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图;选做题3幅:南海海域图、江南丘陵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和某企业位置及等高线地形图),材料信息阅读量适度。

4、第一题组考查的鲜切花问题和2012年农业题、2011年日本汽车题同属人文为主的地理题,与2010年新课程卷考查“阿尔泰山雪线”的纯自然地理内容有明显区别。用较容易的人文地理做文科综合的起始题是近三年地理学科命题的新特点。这有助于考生在答卷时稳定情绪,缓解紧张心理。但今年略有变化:第一题组的第一小题问哥伦比亚鲜切玫瑰花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这是较容易的自然地理的考查。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答对。

5、继续弱化了类似数学学科的计算问题。以往地理高频考点——地球运动,算今年已经连续四年没有考查。只有第10题依据比例

尺算低压中心的移动时,用到了简单的计算,它不会为学生造成障碍。

三、贴近生活、加大开放度。

1、试题情景设置贴近社会生活(选择1—3题情人节鲜切玫瑰花、7—8题不同年代人口年变化率、9—11题我国某地区天气变化、简答36题小明和小亮“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37题维多利亚湖引入鲈鱼销往欧洲,成为最昂贵的美食等等),设问既有根据地理学原理、规律来推理判断,又有根据情境和区域特色问题来综合分析和阐述等问题,试题更注重对地理知识和原理、规律的灵活应用的考查。

2、选修题的设计今年直接设一问,开放性和灵活性有所加强,对考生分析问题、筛选材料、总结归纳等能力的要求提高。

3、试题开放度加大,但设问依然是考查主干知识。

从区域定位入手,重点考查工业、农业(花卉、渔业)、气候、等值线、湖泊(河流)、遥感等主干知识,注重基础、能力立意,运用各类地图,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图像性、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如,第36题的第(3)问攀枝花钢铁工业发展与打造“避寒之都”的关系;第37题的第(4)问:说明鲈鱼的引进对维多利亚湖地区渔业的影响和经济发展的贡献等。

4、加大开放度,不回避热点。如,选做题中的42题,以2012年6月21日设立三沙市为背景材料,还有43题江南局地洪灾问题等,既对基础和主干知识进行了考查,又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社会生活性。

总之,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文综地理试题结构稳定,无偏、繁、怪、难题目,整体难易适中,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对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体现出“能力切入,能力考查”的高中新课改高考命题要求。试题通过贴近生活、联系社会热点充分说明了地理学科的社会生活性和应用性。

第8篇: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卷试卷分析

2015年全国新课程高考文综卷(Ⅱ)历史试题可知,试题与往年相比题型、难易程度、试卷组卷的顺序基本相同,符合《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全卷重要考查学生的宏观认识历史与运用历史规律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主观题体现的尤其明显。学生需要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大环境有宏观的了解,并要运用整体史观、全球史观去分析运用。看似要求很高,实际上,学习历史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如何运用历史规律,以史为鉴,教学中应教会学生有大历史的观念,培养学生有学古校今的应用能力。

历史试题知识分布情况如下: 按照地域范围分布: 选择题部分: 中国史:24-31 世界史:32-35 材料分析题部分:

中国史:40、

41、45(45是选修)

世界史:40、

46、

47、48(46-48是选修)

按照专题模块分布: 选择题部分:

必修一政治史:

24、

27、30、32 必修二经济史:

26、

28、

31、

33、

34、35 必修三文化史:

25、29 材料分析题部分:

40题涵盖了全部三个必修模块 41题主要涉及经济文化生活 其余均为选修模块

按照通史分布: 选择题部分:

中国古代史:24-27 中国近现代史:28-31 世界史:32-35 材料分析部分:

中国古代史:40、45 中国近现代史:41 世界史:46-48

选择题特点:今年的高考历史选择题难度适中,突出特点是考查切入的角度比较新,考点贴近所学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层次认识,注重对历史知识的全面考查,题干内容较往年大大减少,但对基本能力的考查标准没有降低,今年的试题将对以后的历史教学与考试起到指导性作用。

非选择题特点:

1、设问充分体现教材知识与材料的结合,所有的历史主观题都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的字样,说明今年高考题较之往年更注重所学知识与所给材料的结合,让学生在理解与思考方面不觉突然与陌生。这也许体现了历史试题难度降低的趋势。

第9篇:2013年高考理科综合生物部分试卷分析

通榆实验中学生物组:袁嘉

2013年高考已经落下了帷幕了,但是高考没有结束,为了以后的成绩更进一步,我对今年高考理科综全试卷生物部分结合了我校学生的成绩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下是我的拙见。

1.注重主干知识、基础知识的考查。今年高考无偏题、难题、怪题和超纲题,与我们考前重点复习的内容基本一致。比如选择题考查了DNA和RNA的比较、酶、叶绿素、免疫等基础知识,这些都是高中生物的主干知识、基础知识,如第5题 课本上的内容,在复习的过程中也做过类似这样的习题。

2.坚持能力立意,注重能力考查。本次高考试题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试题以主干知识为载体,坚持能力立意,突出能力考查。比如第29题,学生需要读懂题干中的已知信息,然后进行分析作答,这样既考查了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学生根据新情境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在学生做题的过程中,学生常出现的毛病就是审题不清,答题不规范,写错字。 3.稳中出新,贴近生活。比如,选择题问“DNA中有氢键,RNA中没有”这里有的学生就会出现知识的混淆,在这里出现错误,认为DNA是双螺旋结构,RNA是单链结构,所以就认为这句话是对的,但是学过有机化学的人都知道氢键无处不在。“叶绿素为什么呈现绿色”是因为不吸收而被反射和折射回去的。第30题考查血糖调节等等,这些问法比较新颖独特,同时还贴近生活,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学以致用”、“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和要求。

4总体上看,难度适中,区分度适中。例如第30题,对果蝇翅型、眼色的性状遗传分别进行了考查,只有5个空;选修3的第40题15分,只有9个空。这些题往年都是有难度的,但是本次高考难度适中,区分度适中。

5.从内容上看,有一些知识点没有考,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调节的那一部分没有考,这是出乎我们复习意料之外的。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全面的做好第一轮的复习工作,高考题往往有些意外的题会出现。

6.从学生角度看,我校学生认为这次高考生物题还是与我们做的习题的难度相似,好的同学都能够完成得很好,只不过还出现一些非知识性的错误。这是在我们以后的教学中要重点强调的。

上一篇:月小学教师工作总结下一篇:理想信念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