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

2022-1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本课上承隋唐下启宋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代。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辽、北宋、夏的和战;金和南宋的对峙。本课内容从10世纪初契丹国建立到12世纪中叶宋金和议,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本节课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2.本课的新课标要求是: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 并立,正确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

3.教材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

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二、學情分析

初一学生经过半年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缺乏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唐朝统治瓦解后,分裂割据局面又一次出现。宋、辽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政权并立和民族关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上册已经学习北朝时期,对民族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直观教具演示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的展现历史人物、史实材料等,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突出教学重点;(2)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归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3)讲述法.对于一些不常见的史实,可由教师进行讲述,引导使学生把思路搞清;(4)分组讨论法,通过讨论正确的评价澶渊之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5)引导评价法.对于岳飞抗金和岳飞被害等内容,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6)分析讲解法.对于本课的两个重点内容,需要教师分析讲解.

2、学法

(1)本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相对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也相应较多。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2)本课涉及到的少数民族较多,需要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另外,对重要的史实,可以指导学生列表归纳掌握。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一堂课成功与否,开头抓住学生的心,吊起学生的胃口很关键。所以我采用讲唐朝疆域图来进行课堂导入,实现大一统的繁盛的唐朝怎样被灭亡了呢?哪一年灭亡的?等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1)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

①关于契丹的兴起:多媒体显示“契丹人引马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和分析契丹兴起和逐步强大的原因,多媒体显示契丹的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学生阅读教材后完善。

深入设问:契丹族兴起和逐渐强大的原因?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接受汉族文化、重视农耕对于契丹族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

②北宋的建立: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屡见不鲜。“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多媒体显示“赵匡胤”图,讲故事“黄袍加身”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掌握北宋的建立(时间、人物、首都)及意义(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教师点评: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但随之而来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要认识到北宋政权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

通过历史小故事“杯酒释兵权“让学生认识到北宋建立者赵匡胤的机智和谋略。

历史小故事的搜集整理及讲述,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能力、并延伸了课堂教学,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紧密结合,突破难点,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③辽和北宋的关系。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澶州之战。教师提出问题 “为什么北宋在澶州打退了辽军,却要与辽讲和,并签订屈辱的澶渊之盟?”教师提供史实资料、澶渊之盟内容(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从辽宋的力量对比上去思考,结合“动脑筋――对澶渊之盟的评价”,组织学生辩论,将学生分正反两方。以此来突破教学难点。

教师总结: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④要让学生认识到,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均衡,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的产物。由此归纳出宋、辽“先战后和”的并立发展关系。

⑤多媒体显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指出西夏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相关情况,由学生总结出建国时间、民族、建立者、都城、宋夏和战。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关系,可以结合地图从空间上制作简易图示来掌握本课的政权对立及其之间的关系。图示如下:

通过此图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明了地掌握辽、北宋、西夏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形势,指出北宋并不是一个统一全国的王朝。

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⑥北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严重削弱了双方的力量,而这正好给北方的女真族一个发展机会。教师简单介绍女真族的生活习俗,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归纳出金建立的

时间、建立者、都城。利用《金、南宋对峙形势》图介绍金灭辽、再灭北宋及南宋建立的情况,并指导学生明确它们的地理位置及各自的都城。

⑦学生讲述岳飞的故事,由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性都较高。教师多媒体显示有关岳飞抗金和郾城大捷的图片,加深学生对岳飞的认识。

作者:阿同古力·木坦里甫

第2篇:统编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键点位分析

统编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相较于原人教版教材在课程内容设置和体例上都有所变化,为了便于进一步深入教材分析,梳理教学线索,突破教学难点,笔者确定了本章的三个关键点位,即“经济危机的本质”“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道路抉择”“人类应对危机所形成的智慧”,并从这三个关键点位切入,进行单元整体分析。

一、第四单元关键点位分析及教学策略

(一)关键点位一:经济危机的本质

1.内容剖析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表示,政府不应该介入经济活动,他主张私人经济活动自由放任,不加干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由主义的局限性日益显露。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利益的漠视导致社会的不稳定;资本主义经济导致了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平,资本家压榨工人的工资,使购买力严重不足,导致生产过剩,最终酿成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重视资产所有权的现状,不问获取过程是否公平、合理,这也是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内在根源。

2.教学策略

针对本关键点位,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播放视频,形象直观地揭示机器大生产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资本家的富裕生活与工人艰苦生活之间的反差,便于学生了解经济自由主义政策造成的社会分化和潜在危机;通过听罗斯福炉边谈话的音频,聚焦罗斯福针对经济自由主义的弊端所采取的措施,引导学生从危机“病根”入手,推理出减少生产社会化带来的诸多弊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关键措施在于政府能够对经济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看完、听完上述材料后,组织小组合作探究罗斯福新政的弊端;引导学生认识美国新政是在照顾到资本家利益的同时顺带考虑普通民众的福祉,这与我们社会主义中国为了广大无产阶级人民群众而奋斗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同时,揭示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以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

(二)关键点位二: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道路抉择

1.内容剖析

(1)美国的经济危机对策

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利用国家力量,局部调整了大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及中间阶级的关系;对资本实行一定程度的“管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劳动人民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稳定了美国的局势。

(2)德国、意大利、日本的经济危机对策与法西斯主义的崛起

在德国,纳粹党利用中下层人民对失业和破产承受之苦及其对现政权的不满,扩大自身的政治影响,同时积极寻求大资本家的支持,建立法西斯专政,并通过大修基础设施解决了几百万人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为战争做好了准备工作;20世纪初意大利就陷入严重经济危机,出现了社会大动荡。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最早采取了法西斯主义的统治形式;日本通过近代天皇制,逐步实现国家的法西斯化。在日本,军部是法西斯化的核心力量,其通过对外发动战争取得对国家政权的支配。

2.教学策略

要突破本关键点位,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史料分析。选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背景下所受到的冲击,以及分别采取的应对危机的策略的相关史料,分小组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展示,引导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揭示不同国家选择应对经济危机的不同发展道路的原因和具体措施。教师可以预设层次递进的问题,引导小组进行分析。例如,面对经济危机胡佛和罗斯福的主张分别是什么?分别有何理论依據?如果你是当时生活在美国的资本家或普通工人,你希望政府采取何种措施应对经济危机?假设你是当时罗斯福政府或希特勒政府的官员,你会如何认识本国和对方国家应对经济危机措施带来的影响。请说明理由。如此设计,既可以使学生厘清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措施,也可使学生反思时代大背景下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必然抉择。

(三)关键点位三:人类应对危机所形成的智慧

1.内容剖析

20世纪,凯恩斯通过对一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时代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认识到传统的自由资本主义需要变革,资本主义必须进行国家调节才能获得现代的生存。美国罗斯福新政正是运用了这一理论,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摆脱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威胁,扩大了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其做法深深影响到二战后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措施。经济危机的应对也给新的国际秩序的建立提供了时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选择了以合作代替分裂和对抗。

2.教学策略

通过组织学生阅读和分析国际会议节选史料,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人类应对危机之后的反思,小组推选代表分享归纳概括所形成的智慧,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和家国情怀。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其历史解释能力。例如,组织学生模拟战后联合国大会场景。分组讨论,推选美国代表、欧洲代表、中国代表等,围绕二战对本国或本地区带来的影响,从本国或本地区利益出发希望构建怎样的国际秩序。联系实际举例,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出的贡献有哪些?这一理念将为推动建立新的政治经济新秩序带来怎样的影响?通过问题导向,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成果交流,思维碰撞,实现“教得多→学得多→学得透”的三层转化。通过历史理解得出历史解释,形成家国情怀。

二、启示

本文尝试以选取关键点位,设计教学主线,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为策略进行单元整体设计,此做法兼顾了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关键点位分析教学策略,把关键问题挖深挖透,让必备知识丰满起来;以一主线理顺复杂的历史知识,构建内在逻辑关系,让历史课堂充满人文感和厚重感。这种教学策略下的课堂,能够带动学生的学,引发其思考,培养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黄铭钊

作者:何宏武

第3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导学案

年级八年级科目历史课题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学案号12

主备人曹文增审核人曹文增日期2012-3-13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港澳回 归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教材有关“一国两制”和香港、澳门回归等历史事实的描述,认识其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课本插图激动人心的情景,体验香港、澳门与祖国大家庭血脉相连的深 情,从而进一步巩固爱国情感,深化追求祖国统一的理念。 学习重点 :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课前预习】(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你知道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台湾问题的由来吗?跟同组同学交流一下。

2、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谁(人物)在什么时候(时间)提出来的?他为什么 提出(目的)这一构想?有什么意义?

3、“一国两制”的含义是怎样的?

4、请介绍香港、澳门回归的进程。中国为什么能成功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5、香港、澳门的回归有什么意义?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课内探究】(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1、 一国两制是怎样照顾到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和实际情况的?

2、香港、澳门的回归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3、中英通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在全世界获得了高度评价。对于这一谈判成功的原因,邓小平同志作了精辟的论述:“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赖的国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组讨论:16世纪中叶,葡萄牙侵占了澳门,100多年前,英国侵占了香港。为什么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能够收回香港和澳门?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巩固检测】(我达标,我快乐)

1、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谁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A、邓小平B、周恩来 C、毛泽东D、刘少奇

2、我国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最大区别在于()

A.主权归属不同B.外交政策不同C.社会制度不同D.经济政策不同

3、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

A.中华民族的利益B.台湾人民的利益C.香港人民的利益D.澳门人民的利益

4、我国能用“一国两制”原则解决港澳问题的根本原因是()A.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B.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C.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D.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5、江泽民曾指出:“香港回归祖国,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香港同胞从此成为香港的真正主人,香港历史从此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文中的“从此”所指的具体时间是()

A.1997年6月1日B.1997年7月1日C.1997年8月1日D.1997年9月1日

6.中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其总体目标是为了()A.解决香港回归问题B.解决澳门回归问题C.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D.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7、关于回归后的香港,说法不正确的是()

A.社会、经济制度不变 B.法律基本不变C.自由港的地位不变 D.原驻军不变 8.阅读下列材料: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请回答:(1)歌词中的“妈港”是指什么地方?“母亲”又是指谁?

(2)谁掳去了“妈港”?“妈港”又在什么时候根据什么方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课后提升】(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观察解说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

【学(教)后记】(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的

弯路的反思!)

山东潍城经济开发区中学导学案

第4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教案3

第12课 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2.能力培养

(1)分析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以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意义。 (2)看图识别:依照服饰或图片识别我国的少数民族。

(3)整理资料:搜索资料,列表说明我国各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名称及其所在地域。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赞颂我国政府实行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社会主义国情的处理民族事务的正确道路。

(2)认识和理解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动,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和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与进步是繁荣中华民族的康庄大道。

(3)了解民族知识,关心民族问题,尊重少数民族应该是青少年发扬爱国主义的一个表现。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政府解决民族问而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难点

处理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

一、发展西部经济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资源;少数民族节日、食物等名称 2. 学生准备:地图、彩笔;图片

四、教学过程:

我国自秦始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历史证明只有处理好民族关系 ,使各民族共同繁荣才能使我国繁荣昌盛。 一: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讲一讲

1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

2民族关系与国家安全、稳定繁荣的关系。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讲一讲

1介绍每个自治区成立经过及民族特点。 2补充成立自治区的原因和意义。

由于党中央实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使我国各民族才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共同繁荣。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实行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成功的,合乎国情,顺乎民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第5篇: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12课 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

【内容标准】

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以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运用对比分析法培养学生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和理解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和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与进步是繁荣中华民族的康庄大道。

【教学要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而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难点:处理好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

一、发展西部经济的重大意义。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导入: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少数民族同学?(若有的话,请其介绍民族成分)中国除了汉族以外,还有 55 个少数民族。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课探究】

一、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1.民族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

2.新中国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具体表现:(从政治、文教、习俗、经济方面引导学生分析) ⑴保障少数民族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⑵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⑶保护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⑷既反对大汉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分裂主义。

3.意义:维护和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进步的良好关系。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前提),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2.少数民族自治地方

⑴3级: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⑵5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新中国成立前设立)、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3.意义

⑴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 ⑵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⑶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⑷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 1.措施:

⑴有计划地在中西部地区安排一些重点工程。 ⑵调整少数民族地区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多种产业。

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投入,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

2.结果:

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8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民族地区的工商业、交通、通讯以及文化教育、卫生事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总结巩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实行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成功的,合乎国情,顺乎民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真题训练】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共有(D )

A、5个

B、31个

C、55个

D、56个

2、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分布格局是(A )

A、大杂居、小聚居 B、小杂居、大聚居

C、小杂居、小聚居 D、大杂居、大聚居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是( A )

A、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B、民族大融合 C、民族大杂居 D、发展民族经济

4、中国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B )

A、民族团结

B、民族区域自治

C、民族大杂居

D、民族共同繁荣

5、我国设立的省级民族自治区共有( D )

A、10个

B、8个

C、6个

D、5个 6.新中国成立前设立的省级自治区是( C

)

A.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内蒙古自治区

D.宁夏回族自治区

7.全国8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是在( D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8、下列不符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这一政策的是( D

)

A、既反对大民族主义又反对地方民族分裂主义 B、保护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C、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D、少数民族必须学习汉语

- 34 -

第6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2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教学设计3

第12课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1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谁在中共十二大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了解中共十三大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依据和基本路线的内容。记住谁在中共十四大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概括,并将其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记住中共十五大召开的时间和大会的主题。记住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理解十六大召开的历史意义。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他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重要地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 理解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通过课外收集、整理有关邓小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使学生明白: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引和理论的创新。

充分认识邓小平为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所作出的历史性的贡献,使学生对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产生认同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缅怀邓小平的丰功伟绩。

通过学习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使学生了解未来生活的美好蓝图,明确中国未来的奋斗方向,树立为实现这一美好前景奋发努力的目标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2重点难点

一、重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二、难点:1.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2.本课所涉及的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景导入

1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活动2【讲授】新授

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特色”就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

中共十二大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在北京举行。这次大会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拨乱反正的伟大胜利的情况下召开的。在开幕词中,邓小平回顾“七大”以来党的历史时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在这里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本质特征: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

三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因为学习、借鉴别国的经验不能代替自己的创造,不能代替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决心和信心。邓小平的开幕词成为这次大会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阐述。 早在1979年9月,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我国还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经济和文化不发达,搞社会主义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也与时俱进。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这样两层意思: 一是肯定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二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

并不是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这个阶段,但像我国这样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就是必要的历史阶段。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因为我国生产力落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三大还规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划了新的蓝图。

二、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 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的背景:

一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上发生了巨大的**。1989年-1992年,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掌权多年的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苏联也在1991年宣告解体,15个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

二是1989年国内的严重**平息后,人们对如何深化改革产生了怀疑和困惑。有的认为应当把反和平演变与经济建设并列为中心,甚至用反和平演变这个中心去冲击经济建设;有的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有人担心改革开放会滑向资本主义。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中国既不能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走过的使社会主义垮台的道路,也不能回复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才能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的内容:

1.强调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为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2.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3.明确提出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 邓小平的重要谈话,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验,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解放的一些认识问题,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向前发展。

三、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中共十四大的功绩,即江泽民对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概括.确定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计。重点强调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不幸逝世,

江泽民在邓小平追悼大会上的致词,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贡献。

继承邓小平遗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党的十五大的召开。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的称谓,明确提出要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江泽民在大会上指出,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当代中国,除了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外,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党的十五大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给中国人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性盛会

中共十六大召开的时间和提出的奋斗目标。2002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是进入2l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可以说是举世瞩目。会议全面总结了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和地位。

1.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不仅是适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而且从它诞生以来的一切奋斗,都是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所以它始终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代表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代表着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冲破各种旧文化的束缚,为社会发展、

进步铺平道路。而党的根本任务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又必然要求它不断调整

4 和冲破一切阻碍和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政治关系和思想文化关系,建立和建设新型的文化,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从总体上来说,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也是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

3.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利益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首先是由我们党的阶级性、先进性和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性质决定的;其次,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它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最后,教材点明了中共十六大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强调指出这是一次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新世纪的历史盛会。 思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的依据是中国社会的现状:一方面经济有很大发展;另一方面,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

10亿多人口,8亿在农村。农村基本上还是手工生产。工业较落后,贫困地区存在,科学技术水平普遍不高。鉴于此,党从实际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是什么?我国现在已进入什么阶段

1: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是: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l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我国现在已经基本完成了前两步战略目标,现在正在努力实现第三步目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者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

1: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集中全党智慧,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洋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能回答“三个代表”的提出者是江泽民即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为什么会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解决了当时人们担心改革开放会使中国滑向资本主义的困惑,明确提

5 出了判断姓“社”姓“资”的三条标准,并鼓励大家,改革开放的胆子要放大一点,步子要迈快一点,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为什么要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结论,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心愿。 为什么邓小平逝世举国同悲:

邓小平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是他使我们富起来,使我们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邓小平的逝世是党、国家和中国人民的巨大损失,全国人民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第7篇: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课堂达标训练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课堂达标训练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大国脚印》网友心中60年最具影响力的60件事评选中,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成为1981年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说法不确切的是(

)

A.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而提出的 B.是邓小平的创造性构想

C.是为解决西藏、新疆等民族问题而提出的 D.为实现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 2. “一国两制”的含义是

A.一个政策,两个国家

B.一种制度,两个国家 C.一个国家,两个政府

D.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 下图分别是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下列关于两个区徽所包含的历史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B.洗雪了中华民族的耻辱

C.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D.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

4.香港回归祖国10多年来,历经了两次金融危机的考验,继续保持繁荣和稳定,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加稳固.这充分证明了下列哪一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改革开放基本国策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5.两岸统一,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复兴。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我国政府确定了(

)

A.“求同存异”方针

B.“一国两制”方针 C.对外开放政策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针对哪个地区问题提出来的(

) A.台湾

B.香港

C.澳门

D.香港和澳门

7.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被誉为“天才的创举”的是(

) A.“一个中国”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一国两制”构想

8.初二某班同学准备策划主题为《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的图片展。图片可归入下列哪一栏目(

)

A.少年出洋觅真谛

B.中原淮海建奇功 C.拨乱反正倡改革

D.一国两制定回归 9.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 10. 以下对“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

②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初中历史试卷第1页,共4页 ③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④港澳台建立特别行政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综合探究题: 11.构建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有关“一国两制”知识结构示意图。请你帮助他完成未填写的内容。(共3分)

A.

B.

C.

(将对应内容分别填入答题卷中) 12.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某班同学以 “祖国统一”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活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图文识读、史实回顾】

材料一: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图片中仪式与什么重大事件有关?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事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热点关注

历史探究】

材料二:马英九呼吁蔡英文接受“九二共识”

台湾海基会今天举办25周年回顾与展望论坛,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致辞时表示,呼吁蔡英文承认“九二共识”,“巩固两岸和平,维持台海现状”,不要让前人心血付诸东流。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3月10日)

(2)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九二共识”是指什么?当前什么因素威胁两岸和平?

材料三:海峡两岸经贸、人员往来统计表

初中历史试卷第2页,共4页

(3)材料三海峡两岸经贸、人员往来发生什么变化?这对解决台湾问题有何意义? 【以史为鉴

历史感悟】

(4)综合上述史实,谈谈你的认识。

三、材料解析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按照“一国两制”构想,中国政府通过外交谈判终于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回归的问题。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 ——《中国共产党简明党史》第十章

材料二 香港特别行政区前行政长官董建华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超凡政治智慧的创举。我们深信不疑,香港的将来会更加美好。 材料三 1999年12月20日,中国和葡萄牙两国政府在澳门也如期举行了政权交接仪式。澳门的回归,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中国共产党简明党史》第十章

材料四 建筑师马若龙是已在澳门工作21年的土生葡人,他亲眼见证了回归10年来特区各项事业的进步。他说,因为相信“一国两制”会给澳门带来美好明天,1990年他即决定留在澳门工作。回归后,特区政府运作很好,成绩显著;澳门居民齐心协力,共建家园;他本人所属的土生葡人受到平等待遇,与其他族群相处融洽。事实证明,他当初留下来的选择“绝对正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我国同英国政府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香港问题的?我国在香港设立的最高行政机构是什么?

(2).材料二中董建华所说的“超凡政治智慧的创举”指什么?请你指出实施这一创举的前提条件。

(3).根据材料三回答,澳门于哪一年回归祖国?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事例可以说明哪一政策的正确性? 14.海峡两岸关系时时牵动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实现祖国统一是炎黄子孙的共同期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这一理论在香港和澳门获得了成功的实践。

——据许士铃《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国家观》

(1) 材料一中,大陆首创的“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是指什么?这一理论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材料二

初中历史试卷第3页,共4页

(2)材料二体现了大陆与台湾关系的状况如何?

材料三 大公网5月20日讯 (特派记者朱瑞宜台北报道) 台湾地区新领导人、民进党主席蔡英文“520”就职大会20日在一片争议声和抗议声中拉开了序幕。她在就职演讲中关于两岸政策的内容依然迴避“九二共识”。岛内统派团体表达抗议,呼吁蔡英文坚持“九二共识”、维持台海和平。

——2016-05-20

大公网

(3)“九二共识”是指何时由哪两个团体达成的共识?核心内容是什么?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发展趋势的认识。

【答案】

1.C 2.D 3.A 4.D 5.B 6.A 7.D 8.D 9.C 10.A 11. A.资本主义制度

B.1997年7月1日

C.1999年12月20

12. (1)香港回归祖国。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大陆和港澳同胞渴望回归。(答两点即可)

(2)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台独(或台独、国际反华势力)。

(3)近十多年以来,两岸经贸、人员往来持续增长、更加频繁。为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是解决领土主权问题的根本原因; 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历史将证明台独是不得人心,是注定要失败的。(任意两点)

13.(1)外交谈判(或和平方式)。香港特别行政区。

(2)“一国两制”。一个中国。

(3)1999年。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4)“一国两制”。

14. (1)理论:“一国两制”

依据: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尊重历史和现实。 (2)现状: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

(3)1992年,海基会(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协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强大。祖国统一大业任重道远,我们要坚决同—切分裂势力作斗争。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初中历史试卷第4页,共4页

第8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课教案分析

学生课前准备:

一、课前预习了解

二、课内探究学习

三、课后巩固提升

二、教学课题

、知识目标: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内容(概况),开国大典盛况,x藏和平解放。

2、能力目标:分析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新旧对比分析)。

3、情感目标:通过新中国成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要增强责任感。

三、教材分析

本课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新中国的成立和x藏的和平解放,新中国的成立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准备,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x藏和平解放,是我国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典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减少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x藏从此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标志着祖国大陆的全部解放。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内容,x藏和平解放。

难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四、

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如学生以前学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等,基本掌握了学习会议的基本方法,多数学生已经知道学习会议应该从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内容、意义等方面来进行学习,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老师在学生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学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基本方法,自学本部分内容。学生通过电视等,对x藏问题很感兴趣,这是我们学习本课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五、

教学方法

范例导学-自主探究-及时巩固-拓展提升教学法情感体验法对比研究法

初中各年级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六、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学期的知识线索,按第2页“资料·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梳理下列“纲要信息”:

┢────────────民主主义革命────────────┓上溯到1840年→

30年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

3年以来

旧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

师:三大战役胜利不久,中国共产党就在河北平山的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为建立新中国做好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今天我们接着了解,当年是怎样在组织机构上完成建国工作的。新课探究:

学生探究讨论:

第1页“导入框”材料:毛泽东和周恩来所说的“进京赶考”指的是什么?

师(概述):指的是新中国的建立、巩固、建设和发展,包括政治、军事、外交、民族、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经济建设。因为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共产党为了替人民打天下,主要从事政治和军事的斗争,在经济建设方面还缺乏经验。

师:为保证“赶考”任务的实现,共产党人进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新中国的国家政权机构

师(设问):在国家每次召开重大会议时,人们都能听到国歌、看到国旗,那么这些中国的象征是怎样确定下来的呢?

生(结合课前的预习答):是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下来的。索】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视频(通过该视频先让学生大致了解会议的情况)

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准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学生自主探究:

、阅读教材第一段归纳: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时间、地点和内容(结合下列教师提出的问题分小组合作学习)。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重要文件简称什么?它起了什么作用?师:提醒学生看课文注解。

生:简称《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会议还决定了新中国哪些国家象征?

生: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代)——《义勇军进行曲》,首都——北京,纪年方法——公元纪年。

师:谁还知道在国家象征中,这次会议没有确定哪一项?生:国徽。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第5页“自由阅读卡·国旗的诞生”回答:国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生:(红色象征革命,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小五角星象征各行各业革命人民,小星围着大星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百度百科】五星红旗(通过相关情况的介绍,深化国旗在学生心目中神圣感,珍爱国旗)

师:结合第3页“动脑筋”回答:为什么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代国歌?

生:它是抗日救亡运动中诞生的革命歌曲,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旋律激昂,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

师:在这里再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魅力吧!请同学们起立。师:下面,我们来共同了解一下近现代中国首都的变迁:清政府以北京为首都,但曾经分别在1860年和1900年沦于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之手。国民党政府以南京为首都(抗战时则以重庆为“陪都”),当时改北京为“北平”。新中国决定以北平为首都,从建国起,恢复名称为北京。师:我们再来看一下中国古今纪年方法的变化:“夏历”→帝王“谥号”(人死后由后代追封)→汉武帝之后的皇帝“年号”(在位自定)→“民国”纪年→新中国的公元纪年。

(3)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为中国革命牺牲的先师:假如你现在正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你想到什么?生:革命先烈的伟大,现在生活来之不易等。

(4)这次会议产生了哪些新的国家机构和领导人?师:请同学们阅读一下教材,找出答案。

生(阅读后):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人为副主席。然后在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首次会议上决定以《共同纲领》为政府的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有关情况,那么,同学们考虑一下,原先我们也学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它是哪一年在什么地方召开的?生:1946年在重庆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与1946年在重庆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我们为什么称这次为“新”政治协商会议?“新”在何处?

讨论总结:

946年在重庆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是共产党首先倡议并得到多数民主党派的支持后,由国民党政府召开的,其任务原本是要准备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所以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但是很快就被国民党政府撕毁。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解放战争获得基本胜利、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已经结束的历史时刻举行的,其任务就是要正式建立新中国的国家机构,决定新中国的国家象征,产生国家政权机关——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其主要领导人;参加这次会议的人数多,包括社会的各个阶层;等。

二、新中国的成立—开国大典活动设计一:

师:让学生观看第

2、3页记载开国大典盛况的4幅插图,观看开国大典的片断,谈谈观看《开国大典》录相的感受。

生(谈感受):庄严肃穆、令人振奋等。

活动设计二:

教师鼓励学生模仿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讲话声音、声调。学生模仿,领悟毛泽东当时的心情。通过模仿,使学生理解当时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人民的喜悦和自豪之情。

三、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探究总结:

要求: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师运用新、旧中国对比的方法,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学生阅读课本第3页的内容,得出如下结论:是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结束了一百年多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壮大和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新中国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分析新中国的成立,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理解中国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含义。

四、x藏和平解放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课文相关史料,并梳理要点,自行总结出教师所设问题的答案。

.x藏在什么时候和平解放?(1951年)

2.x藏的和平解放有什么历史意义?(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实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

3.根据第5页“活动与探究·2”:毛泽东两边的x藏代表分别是谁?(左边穿深色袈裟的是阿沛·阿旺晋美,右边穿浅色袈裟的是**额尔德尼。)

上一篇:高边坡安全措施下一篇:高职专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