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陶先生的整个教育思想中,创新精神是其精髓。从陶行知先生教学的“鲁滨孙漂流记”一例就能说明“创新”两字的含义: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由此可见,创新教育是由行动产生新思想、新价值的教育过程。

第一篇: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

陶行知成人教育思想研究

摘 要:陶行知提出了平民性、终身性、全面性和主体性等成人教育思想。研究和借鉴陶行知成人教育思想对于当前成人教育改革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成人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富声誉和影响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之一。他关于成人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是其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21世纪初期,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探讨陶行知的成人教育思想,研究陶行知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弘扬和发展陶行知的成人教育理论,对于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成人教育体系、促进成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成人教育的对象:平民性

文明的社会是公平的社会,平等的社会。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的公平。平民教育是改造社会的出发点,利用平民教育可以“打通”贫富、贵贱等“横阶级”与三教九流七十二行“纵阶级”的关系,“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制造四通八达的社会”。陶行知批评所处时代教育的弊端时说:“中国现在受教育有三桩不平均的地方:(一)妇女教育;(二)乡村教育;(三)老人教育”。提倡并大力组织平民教育运动、乡村教育运动、小先生扫盲运动、科学下嫁运动、师范教育下乡运动等。他满腔热情地南下北上,先后到南京、上海、北京、安徽、江西、湖北、山东、河南、河北、察哈尔等地宣传、推动平民教育运动。他处处接触贫苦劳动大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在街道、工厂、商店、机关、兵营、监狱、寺院、蒙古包发起组织平民读书处和平民学校。他穿上中式棉袄、布棉套裤,戴一顶西瓜小帽,和老妈子、洋车夫、小摊商、店员等劳苦人民交谈,指导他们学习。“科学知识,要变得像空气、日光一样的普遍,要为工人、农民、穷苦的老妈子和小孩子所共同拥有”“要救中华民族,必须民族具备科学的本领,成为科学的民族,才能适应现代生活,而生存于现代世界”“要把平民教育输入到军队里、慈堂里、工厂里、监牢里、尼姑庵里、济良所里。我们要叫黑暗的地方大放光明。”中国是农业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五,这就是说,全国有三万万四千万人民住在乡村里,所以乡村教育是远东一种伟大的现象。凡关心世界问题的人们,决不至忽略这种的大问题——无论办得好不好,中国的乡村教育关系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民。”“中国的根本问题便是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因此,中国的乡村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乡村不能真正繁荣,中国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乡村教育关系到三万万四千万人民之幸福!办得好,能叫农民上天堂;办得不好,能叫农民下苦狱”。他认为通过“工学团”这样的教育组织形式,“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可以使乡村变成富有生活力的新细胞。”他指出,创造新中国之先决条件在培养好的民众,继续不断地向新知识追求。只有使国民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才能建设、发展新中国。陶行知认为,普及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把现代文明的钥匙——活用的文字符号和求进的科学方法,从少数人手中拿出来交给大众,使大众做一个现代人。因为好学的民众才有思想。“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我们要向着农民‘烧心香’。”

二、成人教育的过程:终身性

终身教育是人的全程教育。唯有终身教育,才能使社会真正成为大学校,变成学习社会。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陶行知就预言二十世纪的世界是科学的世界,现代科学技术将把人类带入一个知识化的社会,学习将与整个社会生活融为一体。20世纪40年代,他又将这一认识概括为终生教育的重要特点:“学习为生活;生活为学习。”陶行知认为,“一个人有整个的生活,才可得整个的教育,”教育纵及终生,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教育横扩社会整体的一切方面,“社会一切事业皆胎息于教育。”“终生教育,培养求知欲。学习为生活,生活为学习,只要活着就要学习。一旦养成学习习惯,个人就能终生进步不断”。“教育最重要的成就在使众人养成一种继续不断的共同求进的决心。我们对众人养成的态度是: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继续不断地前进,我们必得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否则,再过几年又要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了。因此,我们必须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才能继续不断地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要把教育、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他主张,国家和社会一方面要通过立法强迫国民读书,另一方面要通过立法强迫各级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举办各类学校,对各类国家官员升职根据其所负责教育的事项实行教育“考成”。

三、成人教育的目标:全面性

确立教育培养的标准和规格是终身教育的首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陶行知主张教育要坚持“全部发育”原则,“身体和精神,要全体顾到,不可偏于一面”,使人得到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统一、道德价值和知识价值的统一。认为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的人。“教育家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心、脑、手并用。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相结合。健康、科学、劳动、艺术及民主将构成和谐的生活。” “用教育的力量,来顺民之情,顺民之意,把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人民大众既要生活富裕,又要精神健康向上。他认为,教育的内容有四个方面:“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二、人生所必之知识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优美和乐之感情。”总之,陶行知要求受教育者做一个完整的人,在“真善美”“知情意”“智仁勇”等方面和谐发展。“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陶行知认为,民主共和国是中国必然的趋势,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是中国社会的前途。而这一切必须靠教育来实现,“教育实建设共和国最要之手续,舍教育则共和之险不可避,共和国不可建,即建亦必终归劣败。”1918年11月,陶行知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指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要皆属之。其范围之广,实与教育等。”“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生利有两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是。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

四、成人学员的地位:主体性

成人教育必须以主体性的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陶行知指出,要培养具有改造社会精神的活的灵魂的人。“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它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员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它其实要叫学员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上去运用环境的活势力,以培植它自己的活本领”。陶行知提出他的生活教育是“人中人”教育,是“主人”教育。“他不教人升官发财,他只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政府的主人,做机器的主人”,进而“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这些主人必须具有“康健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和改造社会的精神”“使他们为自己创造,为社会创造,为国家创造,为民族创造,更要把他们的一双手解放开来,使他们为自己生利,为社会生利,为民族生利”,在意识深处唤起一种对新生活方式和更高精神世界的渴望和追求,以自尊、自立、自强对自己和社会负责。“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教学做都要在‘必有事焉,上用功”。教学做既是教学法,也是生活法,教学就像生活一样,强调个体的参与。他主张学校的一切活动都由学员来承担;在下学团,其主体也是真农人,这种育人方法有助于培养学员的主体能力,发扬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提高,学员也只有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才逐步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因此必须给学员提供独立“做”的机会才能提高他们的主体性。陶行知对“六大解放”有一个总结性的表述:“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剪去指甲,摔掉无形的手套,使大家可以执行头脑的命令,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自由,摆龙门阵,谈人、谈心、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把人民与小孩从文化鸟笼里解放出来,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把人民和小孩从劳碌中解放出来,使大家有点空闲,想想问题,谈谈国事,看看日,干点于老百姓有益的事,还要有空玩玩才算是有点做人的味道。”

总之,陶行知成人教育思想丰富而又深刻,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进行挖掘和梳理,并弘扬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2.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49.

作者:焦春林

第二篇: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有许多精辟的教育思想,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中“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的确,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学科本身就要求它的教学活动充满生活趣味。那么如何才能让思想政治课充满生活趣味呢?现笔者就教学中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一种主要资源。思想品德课课程的内容,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及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与他人,我与社会、国家的关系为主线,指导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其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学生。但是,“德育工作者决不能机械被动地执行上级的指示和决定,而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积极、主动地去理解和把握德育的方针、目标和内容,针对受教育者的实际,选择最能奏效的方法和途径来加以贯彻和实施,以实现德育目标和内容。”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化教材,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拓宽道路,提供帮助。例如:讲到爱国,我把课堂中列举名人的爱国事例与学生周围发生的事件,尤其是本班学生的典型事例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伟大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实践高尚的道德精神原则,使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身心得到锻炼,精神得到升华。

 

二、拓宽教学内容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不应囿于教材提供的内容,而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以教科书内容为点,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的生活题材,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比如,在教学“认识自我”这一单元时,我帮助学生总结和回顾自己的生活,体会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及其间的快乐,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感受自己的点滴进步,在获得成就感和青春时期成长的动力基础上,制作青春成长的档案袋。让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包括实物、图片、大人讲述的故事等,不拘形式,自己或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关于青春成长的档案袋。学生之间交流传看,引导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成长轨迹,体会父母的养育和呵护,体会年轻的喜悦,学会悦纳自己。

 

三、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而课堂中的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及行为,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土壤。因此,我在教学时,注意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感悟,将他们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在备课活动中,我仔细思考学生对有关章节课的知识点已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记忆。这样设计的课堂教学,学生就会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一旦有了完整的回答,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联系时政要闻

 

思想品德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利用鲜活的时事引发学生的兴趣是学习政治课的最佳途径之一。政治课教师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讲解课本内容时,恰当地插一些热点时事,学生会兴致勃勃,聚精会神。如提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们能够娓娓道来;提起“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上天,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祖国的强盛;通过“台海局势”的分析,激发学生维护祖国统一,保卫国家安全的爱国热情;日益严重的“恐怖活动”,使学生真正了解“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家电、汽车下乡补贴,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三个代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五、创设平等互换的对话语境

 

新的思想品德课教材的使用价值在于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主、教师授课为主和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式的状况,而代之以问题、情境或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从而搭建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为思想品德课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条件。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以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心对心的对话,不仅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知识,还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心灵,袒露自己的精神面貌,让学生把学习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如:在教学“练就一双慧眼”时,我把自己一次买手表惹来麻烦的经历告诉学生,让他们从我的亲身经历中吸取间接经验,提高对商品的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之后,我还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消费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事例。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了相关知识,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六、创设生活化情境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比单纯的言语教育更重要,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我在创设情境中,注意选用既贴近生活实际又与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材料,而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音乐、漫画、小品等。如:在“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主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问题、经历过的印象深刻的事情,一起来探讨生命之间应如何协调相处,讨论“关爱”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

 

七、开展生活化的活动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核心教育思想,即从生活中学习,在做事中学习。他认为“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把有关教学内容活动化,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我在教学中注意采用一些生活化的活动方式,如就学生关注的一些问题,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的形式,拓宽活动的空间,实现从教室到社会的转移,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如在谈到“珍爱生命,善待生命”的课题,我结合教材内容,设置“关爱生命”的社会调查活动,通过活动体会人与生命的关系,体会生命的可贵,从而珍爱生命。实践证明,教育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人在生活世界中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他对其的感悟和理解。

总之,教育的目标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让人成就自我,超越自我。教学生活化,是一种永不过时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实施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将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和大自然相融合,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进而获得个体的自由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2003.

[2]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4卷.

[3]胡厚福.德育原理.辽宁大学出版社.

[4](美)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 袁 妮)

 

作者:颜忠玲

第三篇: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幼儿创新教育的启示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陶先生的整个教育思想中,创新精神是其精髓。从陶行知先生教学的“鲁滨孙漂流记”一例就能说明“创新”两字的含义: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由此可见,创新教育是由行动产生新思想、新价值的教育过程。如何来开展创新教育,它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措施,现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谈谈我的体会:

一、引导幼儿学会观察,感悟创新

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只有解放了小孩子的空间,带孩子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能帮助我们搜集周围丰富的资料,加深印象,扩大认知的眼界,从而激发内在的创造力。因此,观察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是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他们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对什么事都想问个为什么。教师的正确引导必不可少。在观察中,我注意引导幼儿从大到小,由远及近,从整体到部分以及事物的一些特性等方法来观察周围的事物。如:在观察树木时,我会引导幼儿“小朋友,我们远远望去,这棵树长得什么样子?”(它像一把伞;像蘑菇;……)“我们走近看看,它又是怎样的?”(真高呀!真大呀!像一顶帽子;树干很粗,像根柱子……)“仔细看看它的树叶长得什么样子?”(是椭圆形的;像饼干;也像帆船……)在观察的过程中,增长了幼儿的知识,同时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为创新奠定了基础。

二、把握活动的新颖度,体验创新之旅

我们常常要求孩子不许他们做这、做那,殊不知就在这一个个的“不许”中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我们教师应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动脑。我在组织幼儿开展科学活动《会跳远的乒乓球》中,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操作材料——乒乓球、杯子、水,让幼儿在动动玩玩中去发现,去探索。孩子们的答案也是层出不穷:“我可以用手帮助它。”“还可以用勺子帮助。”“把杯子拿起来一起倒到另一个杯子里。”……进一步提出要求:不用手或材料有什么办法让乒乓球跳过去。有幼儿便想出可以用嘴吹过去。许多幼儿便对这个方法提出质疑,此时,最好的验证方法就是鼓励幼儿动手实验。幼儿在动手操作中遇到了困难:“老师,我的跳不过去。”“老师,我的还差一点点。”“老师,我的力气很大,可它还是没跳过去。”在经过多次的尝试,探索中,有些幼儿终于发现:“把水加满点,乒乓球就容易跳过去。”“我让风吹在乒乓球的一侧,只要轻轻一吹,它就跳过去了。”孩子们在玩玩、做做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获取知识。

三、捕捉活动契机,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对孩子来说,他们身边的一切环境都是活的:自然角的植物;游戏室的玩具;丰富多彩的墙面设置等。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言论自由,让他们敢说,想说,才能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力。如果话题是孩子们不感兴趣的,孩子们便会觉得很无趣而不想议论。因此,我们应该为幼儿创设思维激发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迪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1.尊重幼儿的好奇心,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幼儿好奇心强,经常会问出一系列感兴趣的问题。由于年龄特点的限制,往往他们的提问也是无意识、偶然、不稳定的,甚至有些提问是令成人狂然大笑。但是,我们也应正确对待,使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开拓幼儿的眼界从大自然开始

大自然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料库。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走进大自然,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捕捉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激发幼儿探索、发現的兴趣。我们可以组织幼儿去郊游:观察不同季节树木、花草、昆虫、果实、农作物的变化,引导幼儿在观察中增进知识,比较中发现问题,激发幼儿善于发问、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3.引导幼儿大胆发现问题

《指南》中指出,我们在活动中应充分体现幼儿为主体。在开展《秋天来了》主题活动中,我鼓励孩子们共同搜集秋天的蔬果、落叶,置放于自然角,引导孩子们自己观察、探索蔬果、树叶的秘密。不久,孩子们会惊奇地发现:老师,为什么水果放时间长了,会烂掉?树上的水果怎么不烂掉呀?为什么树叶会掉下来?有的树叶为什么黄色的?有的树叶为什么还是绿色的?……孩子们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自发讨论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了无数的问题,激发了幼儿探索的兴趣和主动性。

四、满足幼儿的自主评价,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在《十二生肖》活动中,我鼓励幼儿大胆对作品进行评价,着重引导幼儿从作品的形象生动、材料丰富、创意想象进行评价:请一位小朋友来介绍自己的作品,通过介绍使其他幼儿了解他的创作意图,老师再概括性总结这位小朋友大胆运用竹叶制作牛的耳朵、角的方法。在欣赏出色作品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忽视不尽如人意的作品,也许这些作品的背后有着很好的创意,我们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保护幼儿的创造力。活动中,老师以举例的方式抛出一个小朋友作品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幼儿自己来讨论解决:“老师发现了一件很有创意的作品,有个小朋友制作了生肖龙,他选择了洋娃娃的卷头发当作龙须,可他的龙须老是掉下来,请小朋友想想你有什么办法让龙须粘连更牢固,使这件作品变得更美?小朋友纷纷想办法,给出了与众不同的建议,在评价作品的同时也提升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的过程也是幼儿不断成长的过程。他们在观察、行动、思考、总结、评价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学会学习。让我们通过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指引,结合现代教育思想,不断更新观念,引领孩子在创新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助他们走得更稳!

作者:吴小莲

第四篇: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滋养现代科技教育

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它代表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因此科学素养是现代青少年的必备素养。近十余年,小学科学教育在国际范围内愈来愈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中国作为科技文明的发祥地,早在1932年,陶行知先生就在《关于科学教育》一文中指出:“科学要从小教起。我们要造成一个科学的民族,必须要在民族的嫩芽——儿童身上一一去加功夫培植。有了科学的儿童,自然会产生科学的中国和科学的中华民族。”然而放眼我国当前中小学教育,扑面而来的仍是浓厚的功利主义气息,人文与科学教育十分稀薄,“知识就是力量”成为超乎教育的一切追求,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育中被放逐。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愈发真切地感受到加强科学教育,培育创新人才是现代教育的旨归,也深信能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找到源头活水。

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学校文化重构

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的特征,学校作为一个保存、传递和发展文化的组织,它更容易保存传统文化。学校在实施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时刻感到新旧文化的碰撞,传统观念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桎梏着教师的新思维,影射于教师的日常教育行为之中。如有的教师虽然在思想上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但在行动上却从来不给学生一点自主发展的空间,因此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中,在教育目标上重成才、轻人才,在教育行为上重结果、轻过程,在教育内容上重应试、轻素质,分数依然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尺度。

科学教育文化要体现校本

当我们重温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时,最重要的是深刻认识“光学而不做,或者光教而不做,都不是彻底的教育”以及“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的深刻内涵,主动反思学校教育文化的缺憾,在陶行知教育思想引领下重新塑造校园文化。如作者所在的无锡市广益中心小学把“在实践中求真,在实践中求学,在实践中求发展”作为办学理念,把“强学力行”定为校训,把“传承科技,启智未来;学做合一,提高素养”作为学校科技教育的核心理念,其目的就是为了有意识地塑造一种新的校园文化,去逐步排除根深蒂固的唯知识论对于现代教育的潜在障碍。倘若学校在教育文化的顶层设计中,能注意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圆融互摄,这就意味着从校本化的视角定义自己的教育,“使受教育者都能实践力行,从行动上去求得真知识”,让每个学生的智慧升腾或渗透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全过程。

科学教育工作要注重平等

教育功利主义在科学教育中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精英”式的竞赛教育,在这种教育思想的驱使下,学校就可能把一般学生弃之一边,对他们本身潜在的力量和资源视而不见,也看不到学生之间赫然存在的个体差异,而对少数智力发展较快、屡获科技比赛佳绩的学生也就会产生“一种面对神圣之物的谦卑,面对崇高事物的尊敬”,以及“一种对伟大存在的关怀”。这无疑是当前竞技式科学教育的产物,与中小学科学普及教育的宗旨南辕北辙。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的是整个的教育,平等行动的教育,教育的机会均等。”“教育的机会均等,即是教育为公、文化为公。”因此,现代科学教育应该远离世俗,形成一种开放、尊重、平等的文化氛围,“因为我们要改造教育,使教育普及于大众。”如广益中心小学每学期举办科普周、科技节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有计划地组织科普知识讲座,开展科技制作、科学小论文竞赛,编撰科普小报等活动,都会使科普教育对每个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学校还成立了少年科学体验中心,下设航模、国际象棋、电子百拼、智能机器人、数字气象站等多个工作站点,向下延伸到每个班级,其目的就是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科学普及教育中来,让学校由“科技精英教育”转向“科学普及教育”,逐步形成学校内部成员必须认同和分享的价值取向。

从陶行知教育思想中汲取科学教育养料

科学教育必须融合于儿童生活

小学生科学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陶行知先生这么说:“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到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虽然书也是求知之一种工具,但生活中随处都是工具,都是教育。”中小学对科学教育的研究,应该以“小学生科学教育生活化”为主题,重点研究科学教育如何“把我们的学校除墙去壁,拆掉藩篱,把学校、社会和自然联合在一起”。并应该通过建立科学教育校外实践基地,建构生活化的科学教育环境;加强科学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纳入课表;在学科教育中寻找科学教育契合点,通过“做中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必备素养,建构生活课堂;课余,应开展“生活中的科学”交流会、生活中的科学实验展示会、生活中的科学小发明等活动,建构生活中的科学教育系列活动。开辟科学教育的儿童视角,使其与儿童生活相融合,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小学生学科学的动力依托于生活实践体验的“天力”,让学生依托生命潜能提升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和发展生命的灵性,以顺应天性的生活方式发展学生的一切才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和科技特长。

引领孩子在实践中创新

小学生科学教育的旨归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这一系列创造教育的思想是中小学实施科学教育,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的理想指南。

在中小学中开展“模型制作”、“科普机器人”、“小发明小创造”等教育和活动是引领孩子实践创新的最佳途径,这类实践性课程的建构,可为学生建构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提供保障。但在培养学生主体性和培养知识能力的同时,学校更应注重实践性,通过行知统一、丰富认知方式,特别是以探究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活动,可把参与活动和操作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广益中心小学在开展科技创新大赛活动中,有位学生在制作太阳能发动机的实践中,提出了制作“太阳能风能双能发动机”的大胆构想,他认为这种发动机在阴雨刮风天也能用于发电,于是他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和创造。这时,教师关注的是他制作中遇到的困难,引导他如何将科学知识的学习巧妙地引入发明创造,结果这位学生制作的“双能驱动小车”获无锡市环保节能创意大赛一等奖。诸如此类活动,有利于“把小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对小孩子的创造力予以适当之培养”,长期坚持,会有一大批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综合知识和利用经验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制作。近三年广益中心小学学生在省市各类科技项目比赛中获综合团体奖28项,个人特等奖32项,一等奖26项。52名学生的科技创新制作获国家专利。由此可见,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符合国际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知道为了实现不同的功能需要设计不同的结构,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教学相结合的发展趋势。事实也证明陶行知先生预见的正确性,“我们相信千百个孩子中,一定有一个小孩是天才,是一个创造者、发明者。”

让孩子体验创造之乐

陶行知先生说,“有创造都有热烈的兴趣”。小学生科学实践探究和科学创新,其逻辑起点都是基于学生主动、积极、愉悦地参与科学教育活动。陶行知先生之所以将学校的生活课程分为儿童的生物、儿童的物理、儿童的化学、儿童的天文、儿童的气象、儿童的地球、儿童的工艺、儿童的农艺、儿童的生理卫生和儿童的科学指导等十个门类,其目的就是让科学教育能够拓展“儿童”的科学视野,并赋予儿童于科学创造的幸福快乐体验和感受,而这种快乐的体验和感受往往需要搭建平台,创新载体,以科技知识、科技能力和实践成果给予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生成积极主动的科学探究、科学创新的动力和能力。

为了让孩子体会创造之乐,广益中心小学在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的实践中,活动形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设计,有课外简易科模制作型、文娱表演型、评比竞赛型、科普宣传型、探索创新型、新兴科技型等组成的科技主题文化月,这就对每一个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拥有自信,最终体现学校“传承科技,启智未来;学做合一,提高素养”的特色教育主张。

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滋养科技特长教师

科学教育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早在1932年,陶行知先生就提出这样的希望:“科学的中国,谁来负起造就的责任?就是一班小学教师。”“造就科学的中国,也只有小学教师可以负责。”小学是基础教育,目前小学阶段各个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的重要变化之一便是更加强化课程与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经验的紧密联系,其目的就是希望给予学生以一种科学教育,不断培养他们在科学方面的兴趣,发展他们在各个方面的能力,让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得到极大的提高,使得我国基础教育愈发的人文化、科学化。若要达成这样的目的,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小学教师。而令人遗憾的是有不少人认为科学教育是科学、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教师的事,其实不然,“新一轮课程改革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反对培养‘木头人’‘空心人’”,“新课改可以借鉴陶行知的儿童解放思想,真正做到解放儿童,让儿童言所欲言,做所欲做”。要解放儿童的思想,我们实施的教育就必须要开放,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心愉悦,心理开放;学习内容不再束缚于教材,内容开放;学生思考能从多维度进行,思维开放;师生评价多角度展开,结果开放。因此,教师不应该把教学过程看作单纯的师生之间知识的“授—受”的过程,要改变传统教育的知识学习方法,让丰富多彩的主体性活动,如操作、讨论、实验、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走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如广益中心小学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力的个体发展差异,创造出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持续地激活了学生学习力。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学生都热衷于科学学习。他们积极参加学校各类科普社团,从“数字式气象台”到“感知物联电子创意”,从“金钥匙科普”到“智能机器人”,校园内处处有他们活跃的身影,营造出浓郁的科学学习氛围。同时,学生的科学学习物化成果不断显现,许多篇科学小论文、观察小日记发表在杂志和校报上,“金钥匙科普社团”还于2010

增强教师的科学教育观念和技能

基础型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科技教育元素。因此,基础型课程的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挖掘课程资源,强化科技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如向学生传授前人的科技成果,引领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热情;与时俱进地增加相关的科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等。进行跨学科以及课内外的调整,使基础型课程的普适性文本课程资源向具有针对性的科学教育课程转换,这是任何课程改革所无法回避的,也是所有基础型课程教师应该履行的课程使命。也许正因为如此,陶行知先生早就有这样的心愿,“我希望中国的男教师学做富兰克林的父亲,女教师做爱迪生的母亲”。要提高教师的科学知识和技能,除了职业进修外,更需要采用重建开放协同的教研制度,打破学科界限,设计与科学教育课程整合的相关主题进行专门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应由学校科学教学骨干教师作专门指导或共同参与,促进基础型课程教师专业化的多元发展。

培养一支科学教育的特长教师队伍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对于科学的把戏,既是愿意和小孩子一起玩了,但是没有玩的本领怎么办呢?不要紧,有法儿可想,我们可以找老师,请他们教去。”广益中心小学就是采用送出去,培训学习;请进来,拜师学艺;校本师训,骨干辐射;课题引领,专题研究等形式培养特长教师的。短短几年,学校由原来的一两名科学教学骨干教师发展到科技辅导员的专业团队,其中有11位教师被评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学活动优秀辅导员,40余位教师的科学教育方案设计和论文在省论文评比中获较高奖项,7位教师的科学课由市教育电视台录制播放等。

第五篇:探讨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指导高职教育

【摘 要】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是建立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创新性实践教育基础上,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实践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利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高等职业教育,对于当前教育改革攻坚和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创新性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教育改革。

教学发展的根本方式是改革,改革创新是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力。高等职业院校需要结合当前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认清形势,开拓思维,积极推进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的伟大导师陶行知在上个世纪初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1],该理论对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实践依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探讨如何结合生活教育理论来实现高职学生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的统一,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其内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包含于生活,教育必须和生活相互融合,才能推动教育的发展和进步。陶行知的“教育”可以理解为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反对脱离生活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反对死书本、死学校、死教育。高职教育同样如此,脱离生活的高职教育会使教育走向死胡同,如何吸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运用到当前的高职教育中,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2]。

一、如何处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而且“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生活”包含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实践的全部,同样也包含了大学的学习实践生活的全部。“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生活决定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与之相应的教育,教育是为了改进生活而需要的,只有在生活中求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高职院校的根本目的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教育的前提,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学习的知识要通过生活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社会才能培育出人才,这才被称为真正的教育;对于唯物主义的思维,教育应当适应于生活的变化,并随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求准确把握改革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结合当前的市场环境,根据职业岗位需求灵活调整专业配置[3],来进行相对应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要迎合当前经济建设的热点和发展趋势。一、要围绕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的国家政策和国家战略计划,为大学生未来就业和创业设置符合当前政策形势的热点专业;二、要关注环境保护,当前已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也就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政策来扶持相关产业,专业设置既要符合市场的需要也要服务于国家建设;三、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给学生创业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时要着眼于学生关切,了解他们的现实生活和思想实际,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在于培养人才,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培养能够适应于社会发展、融入社会生活的人才。

二、如何处理社会与学校的关系

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这样,教育的资源、教育的方法、教育的环境,将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这个范围。这正符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教学与实践的统一,教学将不局限于课堂,可以延伸到课外,甚至是校外;实践也将不局限于校内实训,可以延伸到校外和企业中。

“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须。学生不做温室的花朵,要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也能茁壮成长的参天大树。

如何处理社会与学校的关系,我们以本校的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为例。目前专业建设已经形成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良性发展格局。专业建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2个,能够很好地满足专业各科目的实践教学需要。实习实训大楼设备完善,为学生进行各种基础性、专业性、综合性实习实训提供了良好的设施与环境。同时,作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不可或缺的延伸与补充,学校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与江苏新科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南宁中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广西金盾保安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另外,学校经常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校外各级职业技能竞赛,在竞赛中与其他院校师生进行职业技术交流,在日常教学中坚持技能竞赛与教学相互渗透,以竞赛带动教学,通过教学为竞赛输送人才,使二者相互融通、相互促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些举措使得学校的设施和社会的资源获得最优化的配置[4]。

因此,人民需要什么生活就办什么教育,学生适宜什么形式的教育就办什么形式的学校。“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改造学校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如何处理教学和学习的关系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是生活现象的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以通信技术专业为例,教学首先是在课堂中学习通信原理、程控交换原理、无线通信原理等基础课程,然后在校内通过实习实训平台将理论应用到数据通信网络的搭建和调试、程控交换网络的搭建和调试、无线网络规划和优化等实训项目中,最后到企业实习,接触实际工作,感受工作氛围。所以教、学、做需要合为一体,才能培养出社会真正所需的人才。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做”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按照教育部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教育的改革将会走向崭新的阶段,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形式的最重要特点,也是高职院校走特色兴校之路的必然选择。教育不再局限于在课本教学和校内的实习实训,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提高高校实践教育水平,增强学生综合竞争力,搭建教育、科研、产业“桥梁”作为学校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校企合作领域,开展涵盖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研发合作、人才就业、社会服务五个核心部分的校企合作,在高校与企业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建立完善的人才交流综合平台,为专业人才机构、企业单位输送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5]。所以说,“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需要把教育同生产劳动、同经济建设结合起来。

对于现阶段而言,“教学合一”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国家迫切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其实陶行知早在上世纪初就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 [6],他在《三代》一首诗中写道:“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是说要从行动中获得知识,再用知识去指导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一直向前发展。当前新形势下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求是:需要完善机制,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需要立足市情,搭建创新型科技人才创业平台;需要畅通渠道,促进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柔性流动;需要多措并举,加强对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7]。

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的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如何处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社会与学校的关系、教学与学习的关系。在当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我们需要借鉴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积极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优质化发展,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游青明. “知行合一”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J]. 改革与开放. 2012(24)

[2] 姜富全,王艳娟.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文教资料. 2010(09)

[3] 徐朔,郭扬. 战略调整 规范化 企业参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三大特点[J]. 教育发展研究. 2002(02)

[4] 张鉴. 产业升级背景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路径[J].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3(06)

[5] 钟金明,李苑玲. 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9(06)

[6] 周洪宇. 陶行知研究的现状与前景[J]. 生活教育. 2013(05)

[7] 康春艳. 高职教育改革视阈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J]. 时代教育. 2015(07)

作者:黄胜 朱敦忠

上一篇:税法学论文下一篇:舞狮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