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行知教育理论心得体会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陶行知教育理论心得体会(精选6篇)

读陶行知教育理论心得体会 篇1

安庆外国语学校朱月娟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的去学习陶先生的教育理论,让我受益匪浅。

对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育内涵有了深刻的了解。

陶先生提出的“每天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这四问让我想到了有句俗语:“活到老,学到老。”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对于教师,更是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的进行教育创新,社会在变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的变化,教师不断地去学习去与学生沟通。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除了不断的进步,还要有爱心,就像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当我们选择了教育的同时,也就选择了奉献,有人把老师比喻过园丁,蜡烛,火柴等等。陶行知先生还说过“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陶行知先生不仅给了我精神上支持,在我的音乐教学上也得到了不少启示。陶行知先生提倡“有行动而发生思想,有思想产生新价值,尤其是创造的过程。”,这句话简单而言就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产生新思想再产生新价值,在音乐课上,当教授新歌曲时,先播放一段与本课有关音乐让学生自由即兴表演,然后再以小组的形式与同学创编,编排好后再进行表演。陶行知先生还主张让学生动的时候,不是让他们乱动,二是是他们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让我想到在以后的音乐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共同交流,丰富音乐的形象;共同活动,变现乐曲的情趣;共同创作,梵音儿童的生活。

读陶行知教育理论心得体会 篇2

一、用活书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不是不用书, 它要用的书的数目之大, 比现在的教科书要多得多。”日常生活中处处是活书, 书不是用来死读硬背的, 读的目的还是为了应用。陶行知非常强调“用活书”。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用活书”,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1.用活书, 创造艺术的校园环境。

阅读教育应让校园的每一个空间都赋予环境陶冶的功能。陶行知先生提出“创造艺术之环境”的主张, 由此可见, 他十分重视环境陶冶性情的作用。我们学校十分重视校园环境这一本“活书”对学生进行阅读教育的熏陶, 让校园这一本蕴藏着无穷魅力的“活书”,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我们学校不但积极开放阅览室, 而且在学校走廊设立了开放书架, 精心挑选了一批图文并茂、内容浅显, 适合各年级学生阅读的儿童读物,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由阅读;班级还开辟了“图书角”, 发动学生从家里带来图书, 放在书架上互相传阅, 资源共享;走廊里悬挂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人名言, 让学生天天看, 天天念, 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2.用活书, 自编校本教材, 进行阅读指导。

校本教材是进行阅读教育的又一个突破口。我们学校将“诵读课”定为校本课程, 组织编写了适合1-9年级学生使用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校本课本, 其内容除了有《论语》《孟子》《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大学》等一些儒家经典选段外, 还适当增加了一些古典诗词内容, 如《千家诗》选读、《唐诗》选读、《宋词》《古代散文》选读等, 供学生欣赏、朗读, 不做硬性背诵要求。同时, 安排每天下午20分钟进行诵读, 每周安排一节“阅读指导课”, 让广大学生在每日的琅琅诵读中耳濡目染, 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 学校还经常举办吟诵比赛活动, 如每年五月份学校开展“红五月古诗文吟诵月”主题活动, 每学期举行以年级为单位的“古诗文吟诵擂台赛”“古诗词硬笔书法比赛”“集体吟诵比赛”“诵读小博士”活动等, 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感染, 受到启发, 受到教育, 进一步激发吟诵兴趣。

3.用活书,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

我们针对课外阅读开放性、广泛性等特点, 把指导的重点放在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上, 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既紧密结合又有所区别。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课内阅读后, 都会向学生推荐与本组主题有关的课外读物。通过课内阅读,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为了激励学生更好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还建立了阅读评价机制。为此, 学校开展了“诵读之星”评比活动, 各班每月评选一次, 学校每两月评选一次。这些“诵读之星”的照片贴在宣传栏上, 成为同伴们的“偶像”。同时通过展示学生的读书笔记、词语积累本, 以及召开“新书介绍会”, 讲述自己的阅读故事等形式,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活用书

对书的好坏, 陶行知曾有一个评价标准:“教学做指导编得对不对, 好不好, 可以下列三种标准判断它: (1) 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 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 (2) 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 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想了又想的力量; (3) 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 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为了让学生“活用书”, 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动手能力相结合的培养。

1.开展活动, 展开交流。

学生书读得多了, 知识面也广了, 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他们看了一本又一本。这时, 我们就利用阅读指导课、课余时间开展一些读书交流、竞赛活动, 如“新闻发布会”“谈天说地”“即兴演讲”“编手抄报”“快速作文”等等, 这也是陶行知所说的引导学生“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 把课外阅读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2.重视积累, 有所收获。

陶行知先生是这样解释“集”字的:“集是‘搜集’的集。‘集’照篆字的写法, 好像许多钩钩一样。上下古今, 左右中外的钩, 前前后后, 四面八方的钩, 钩集在一起来, 好细细研究。”因此, 我们重视学生的积累和思考。每次看一本好书, 读一篇好文章, 我们都要让学生摘录下优美的词句, 或是动手写一写读后感。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专门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本摘记本, 让他们给这本摘记本设计一个漂亮的封面, 取一个动听的名字, 如“我的小天地“”知识的海洋”等。这样学生积累了一些好词佳句, 从中吸取到营养。我们还设计了阅读卡, 要求学生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填写阅读卡, 并有选择地写读后感。学校特地为我们课题组开辟了专栏, 好多学生的读后感被刊登, 或被评为“诵读之星”的照片被刊登。这样, 学生读与写的兴趣便更浓了。总之, 学生每读一文, 都有所收获。

3.专题创作。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不断产生新的价值。当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到一定的量之后, 就可以引导他们进行专题创作, 如写“童话专集”“幻想小说”等。

三、用书活

陶行知先生说:“真知识是思想与行为结合而产生的知识, 真知识是安根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 长叶, 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实践证明, 我们学校通过阅读课程的建设,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加大了其识字量、词汇量, 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通过课外阅读, 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 思考问题更深入了, 特别是学生通过吟诵、读书, 从书中汲取了力量, 受到了启发。同时, 阅读使学生的联想更丰富了, 学生在表达中自然地引用阅读中积累的话。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还发现:“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有疑者, 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如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对人物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课堂上, 经常能听到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读陶行知“六大解放”有感 篇3

一、解放儿童的头脑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我在上课后总结发现幼儿一直跟随着我的思路走,如果幼儿回答的答案不是我心中的理想答案,大多数的时候我只是一带而过,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对幼儿想象力的抹杀。这使得幼儿在今后的活动中能够给出我想要的,使我能够成功上完一堂课,但是代价却是抹杀了他们的天性。有一位美国的母亲指着那一个圆圈问自己的女儿,这是什么?已经上一年级的女儿非常肯定地回答这是“o”(英文字母),而就是这个圆圈在上一年级前这位母亲问同样的问题时,女儿有 “是太阳、是葡萄、像乒乓球……”各种各样的答案。那么是什么禁锢了孩子的思维,这位母亲毅然与学校对簿公堂,法院判决学校败诉。同样的有学者将那一张白纸分别向幼儿园的小朋友,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提出“有什么用”的问题,结果也大大出人意料。幼儿园的小朋友想法最多:以擦桌子、擦皮鞋、擦鼻涕、冬天可以点燃纸取暖等等。而大学生只有一个回答“可以写字”这一点足以让我们无话可说。原来我们这些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仅仅是在让那些刚进校门时的“大问号”经过十年寒窗变成走出校门时的“大句号”。而且我们的老师、家长远没有那位美国母亲那样觉醒。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中解放出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

二、解放学生的双手

现在幼儿在家中是小皇帝,父母对于孩子的宠爱到了很夸张的地步,可以说要星星就摘星星,要月亮就摘月亮。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幼儿的动手能力很差,有的需要老师喂饭、帮着穿衣服、穿鞋子,课堂上的作业不会做了就大声叫“老师我不会,你帮我做”。幼儿在玩荡秋千,爸爸妈妈就会很紧张,特别是爷爷奶奶:“宝宝不行的这样会摔跤的,快下来。”过马路时要抱着过,也许我们也能尝试下牵着孩子的手过,而不是一味帮他做了,把路铺好。爸爸妈妈对孩子过度保护,使得孩子产生了依赖感,产生一种不敢做、不想做的想法。让幼儿亲手去尝试是对孩子成长的必要过程,这样对他的动手能力、想象力都是有着很大的帮助的,勤于动手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人类的活动靠双手进行,不许学生动手会摧残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要学会已有的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搜集、加工知识,要消化、吸收知识,形成品格、道德,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转化为基本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解放孩子的双眼

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孩子从小就好奇心大,什么都想去看看摸摸。但是爸爸妈妈就怕孩子弄脏了小手、弄脏了衣服,就不让他去看、去听。爸爸妈妈在孩子尝试着自己去看的时候就会过度保护孩子,抹杀了孩子的好奇心,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孩子只有多看才能了解世界,了解大自然的各种变化,为他们想象力的发展打下基础。我们不仅要引导孩子去看,而且要帮助孩子专注去看。鼓励孩子要多留心,要坚持到底,看一眼就不想看了这么容易转移目标是不行的。观察要有顺序有步骤去观察,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小到大。观察要多角度观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观察通过事物进行比较,知道不同的地方。

四、解放孩子的嘴巴、时间和空间

孩子喜欢说,有时候是幼儿园里的各种有趣的事,今天在幼儿园里学了什么歌,今天我和哪个小朋友玩了种种,有时候爸爸妈妈会很不耐心,觉得烦就敷衍了事,让孩子自己玩去然后自己干自己的事去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样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他们本来想和父母分享他们的快乐但是却得不到父母的关怀,这样孩子和你的沟通越来越少,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现在的孩子空间越小、时间越少,越来越多的课外作业,越来越小的生活玩耍的空间,都压抑着孩子的发展。幼儿在幼儿园中上课学习,每天固定的流程,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健康成长。

孩子不仅仅是一个学生,他们需要的不只是文化知识,他们还需要道德品质的培养,情感心理的疏导;他们需要人文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个性的发展,社会生存能力的发展……

重视孩子的个性培养才是尊重孩子,解放孩子是培养孩子的独特个性,努力保持孩子意识的个性的存在,并使之健康发展。

把时间和空间换给我们可爱的孩子,让他们做自己的主人,放飞孩子的个性,把飞翔的翅膀还给他们!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篇4

这次学校组织我们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其中陶爷爷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的。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

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

大学读陶行知教育专著心得 篇5

我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个书感触很深陶行知提出的教育学生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人。”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一只要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不要做那种虚假的不切实际的人。不希望学生进入学校,就好象进入了一个舞台把自己伪造成一个老师喜欢的孩子。

没有错误没有缺点,就好象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只会背台词不能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可想而知这样的学生出来思想束缚没有创造性怎能为人类造福呢?

读陶行知教育文集 篇6

近日里,我再一次比较系统地阅读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再次聆听这位伟人的教诲。每一次的阅读,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心在随着他的教育思想不停地跳跃着,感觉那是和他在进行着心与心交流。每次阅读到陶公的教育思想,就感觉那是对自己的又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

陶行知是一位集大众诗人、大众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于一身的行动理论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于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许多的精辟的教育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毛泽东称他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假期里细细地阅读着这本书籍,细细的品味着陶公爱的教育理念。暖暖爱意从字里行间流入到我的心里,冲击着我的思想。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马可连柯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是陶行知对教育无限的爱的最真实的写照。“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是陶行知对我们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营造出和谐、亲切、温馨而且乐观向上师生关系。陶公“四块糖果”的故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即被陶公那博大的胸怀和睿智的教育机智深深地折服,更由衷地敬佩先生对学生的那种信任和尊重,也就是那种对孩子深深的爱。陶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时,一天,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他当即斥止了王友,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办公室。放学后陶先生来到校长室,见王友已经等在门口。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当王友怀疑地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学生。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哭了:“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啊……”陶先生满意地笑了,他随

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励你一块糖果······我的糖果发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每当我们遇到学生打架事件时,我们是否会有这样的胸襟和机智来面对我们的学生呢?在我的印象中,我们自己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时,更多的是对孩子的说教,有时甚至会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一顿指责和数落。根本无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无法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我们的学生在这种说教中也形成了的是一种等待和应付,等待着老师劈头盖脸的批评后的一句“你错了吗?”学生会应付式地、高兴地回答“我错了。” “以后还会不会这样?” “不会了。” “跟小朋友说对不起。”犯错的孩子会在心里长长地舒口气,兴高采烈地对被欺负的孩子说“对不起。” 开心地走出这说教的大门,回到教室去,继续着自己快乐的游戏。这样地说教有没有用呢?各位老师心里很明白,也许第二天孩子还会继续着他欺负学生的游戏,老师又会继续着自己的说教,实在没辙了就请父母。其实,在我们的教育中,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们要赋予更多的耐心、细心和爱心。对孩子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诱导,让孩子们自己一步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将我们以往的“批评,指责,抱怨”换成“欣赏,启发,激励”。

上一篇:康复医学作业疗法下一篇:交通出租公司2010年工作要点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