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经典名篇》读书心得(精选10篇)
《陶行知经典名篇》读书心得
对于陶行知的大名可以说是早有耳闻,但是对他的教育理论却知道甚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经典名篇》一书。这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几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读书中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多么的匮乏,的确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了。在读书过程中有以下体会:
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这一理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创造教育,全民教育等,这些不都是此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吗?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领悟。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会表达,致力于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根据生活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对生活教育的这一评价,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把生活与教育紧紧联系起来的思想,给了我无限的启发和思索。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生活教育,让他们从生活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中去学习。而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即来源于生活,由生活产生,文字、书本不能喧宾夺主,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生活即教育”则主张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这就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和场所,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概念。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定义为“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更要学会做人。也就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按照他的思想,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正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新课程惟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功能。对每个学生而言,知识世界是从生活世界分化出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让孩子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只有将整个社会变成学校,教育的源泉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陶行知先生还告诉我们,要想真正管理好一个班级,就要融入这个班集体,和每一个学生一样,知道学生在想什么,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在老师的心目中,相信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好学生。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陶行知名篇精选》读后感
六级部王红梅
著名教育家李希贵曾指出《给教师的建议》和《陶行知名篇精选》是指引他成为优秀教师的最重要的两本书。《给教师的建议》我反复读过多遍,受益匪浅,也深刻而久远地指引着我的教育行为,撰写的读书体会《永不褪色的教育宝典,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也获得了山东省二等奖。假期里又一次重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心生许多感悟。
至理名言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读到先生的这句话,仿佛听到听到他的谆谆教诲,真切叮嘱,这是凌驾于一切教育模式方法之上的教育真谛,没有了孩子的求真和真人,任何教育都是失败的。这使我想起了班里那个最优秀最听话的小韩,对老师和同学总是彬彬有礼,做任何事情都希望不打折扣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好,但是我却发现孩子没有了自己的“真心”,问及他对事情的看法,他总是说还行,也可以。似乎没有了自己的嗜好,一切都遵照别人的要求。我想孩子出现的这些问题,除了自己的个性不强之外,与我们的教育也是密不可分的。我们的教育存在假大空的问题,没有顾忌孩子们的真实感受和年龄特点,片面的要求孩子听老师的话,于是许多孩子便丧失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观点,没有了自己的爱好,成了听话的“小绵羊”。我们应该真诚的尊重孩子的私心和童心,让孩子展示真实的自我,尊重宽容孩子,让孩子敢于乐于说真话,做真人,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哪怕是所有人都不赞同的也敢于说出来。尊重孩子宽容孩子,让自己身边的每个儿童都敢于说真话,愿意做真人。
至理名言
(二)教学既教学生学,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在几十年前陶性质先生所大力倡导并付之于实施的不正是现在新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吗?新课程其实就是“老课程”,是我们的教育前辈们早就提出,却被我们抛到脑后甚至公然违反的真知灼见。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是主体。教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学。没有了学生主动认真的学,无论教师讲的多么天花乱坠,教育的效果也是收效甚微的。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中,我们不断适应新课改要求,把课堂归还给孩子,充分让孩子们自学交流、讨论合作、竞争共赢,取得了教学成绩的大幅度提升。也让孩子们体验到了自主学习探究的乐趣,这些改革不都是顺应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吗?谁真正读懂了陶行知,谁就是我们教育改革的领军人物,李希贵先生不正是如此吗?
至理名言三:学校以学生全人、全校、全天的生活为中心,才算是活学校。师生共同生活,互相感化互相锻炼。
我校的寄宿制不正是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生活教育,学校里不仅是学生向老师学,教师更要要向学生学习。回顾自己来北海这六年的变化,我也深有同感,和孩子们在一起真好!是孩子们教育改变了我。吃餐厅的饭举办面食节活动家政课活动,使我喜欢并学会了做面食做菜,得到了家人的一致夸奖。和学生一起做手工,学会了针线活,喜欢动手做衣服和一些家居饰品。和学生一起参加节能环保活动,使我更加爱惜资源,学会了废物利用,无比开心。和孩子们在一起,让我们童心焕发富有朝气,不断成长。同样我们也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熏陶孩子们的美好心灵,生活教育是最好最活的教育,我们正生活在这种最好的教育中,和孩子们一起幸福的成长吧!
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个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
陶行知先生是人民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办学实践启发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陶子”,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高尚品德,是我们广大教师的指路明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认真地向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学习。
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知道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读了陶先生的文章,深有体会: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教学脱离生活已越来越远。孩子们成天埋于书堆里,以高分遮面。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如此,每个一线教师弘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敬业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
以琴读《陶行知名篇精选》心得体会(二)
老师你会为学生推荐合适的书吗?这个问题如果是以前问我,我会回答:让孩子看看儿童文学名著啊,《安徒生童话》《365夜故事》《唐诗精选》…现在如果再问我这个问题我可能会给到另一个建议,因为我们最初会推荐几本具体的书目,针对的是刚刚开始看课外书的低中年段孩子,对高中年段的孩子不一定适用,所以给他们推荐具体的书目,不如教会他们选择好书的标准。书是一个浩瀚的`海洋,我们的推荐相对来讲范围就比较小,不一定能考虑到每个孩子的需求,如果我们老师看了陶行知《儿童用书选择标准》这篇文章,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推荐理由。
陶行知说:儿童用书是小工人生活之写实与指导。这里面所要包含的是一些小生产、小建设、小实验、小创造、小改革、小工人的人生观。
儿童用书要以指导儿童做工为主要目的,那么,一本好书,可以用以下三种标准判断:1、我们要看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干一个动作的力量。2、我们要看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想了又想的力量。3、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力量。
这段话初看起来有些不太好理解,陶行知举了两个例子:鲁宾孙泥土变水缸的例子和《红楼梦》中破荷叶变乐器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书是能够产生新价值的书,读来令人豁然开朗,深受启发。(这两个例子可以在网上搜索到,不再具体写)我想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我儿子有一套关于科学知识的图画书,他看了其中的一本关于磁力的,他通过图片和讲解知道了磁铁可以吸起铁钉,还想知道能不能吸起别的东西,例如塑料、碗、书本等东西,这就是让他有了思想,我们鼓励他去拿吸铁石去试一试,这就是产生了动作。所以这是一本好书,可以给他多看多实践。还有一本关于摩擦力的书,他不知道摩擦力是什么?他爸爸就给他讲了一个统一润滑油的广告,让他知道摩擦力大的时候齿轮转动很费力,如果用了润滑油摩擦力小了,转动就很容易。他就想到在火车的车轮上用润滑油,让火车可以转得更快,这就是产生了新的价值。
——《陶行知教育名篇》导读
F1 王艳芬
知道陶行知先生其名,是在师范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纯粹无私的精神激励了几代教师对于教师职业的选择和坚守。真正敬重先生,却是从阅读陶行知先生的理论开始的。陶行知先生本名陶文濬,因欣赏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学说而改名为陶知行,后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又改名为陶行知。从陶文濬到陶知行再到陶行知,体现了先生对新民主教育思想的开创精神和突破旧教育框架的无畏勇气。《陶行知教育名篇》选编了陶行知先生最精髓的学说和教育主张,其中多数是陶先生在南京时发表的文章或者演说,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份陶行知著作的普及性读本,让陶行知的学说广为人知。
在今天,各种学说和研究层出不穷的时代,学习陶行知,显然有更深层的意义。
一、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一生留下很多言论,但珠玑锦绣者并不多,平白朴实见真理的话却处处可见。序言中有一句话说,“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中国有名的教育家这么多,为什么单单认定了一个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第一次在中国提出“要敢当第一流的教育家”,敢于探索未发明的真理,敢于深入未开化的疆土,不怕辛苦,不怕失败,把教育当做自己的责任。这种“敢”的精神怎能不令我们热血沸腾?为此,我们应该学习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是改革旧考试制度的倡导者。在《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一文中,他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会考。„„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从先生1934年提出改革到现在70年了,我们不是依然在延续这样的考试生活吗?我们的学生不是依然走在赶考的路上吗?为此,我们应该学习陶行知。
先生的学说很多,不可窥一豹而伺全身。不爬山就不会知道山的高远;不学习就不会明白自己的无知,一个中国的教师,一个中国的农村教师,如果没有学习陶行知,就不会深刻地理解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的意义。学习陶行知,不仅是为了背诵他教给我们的理论,更是为了让陶行知先生的精神在中国农村的土地上延
续下去。
二、我们应该怎样学习陶行知
读名著有很多种读法。对《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样的美文,我们怎样学习呢?个人觉得有两种读法可推荐:
一是抓住思想读。对儿童教育的目的性,他提出了“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 他的把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统一起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好的生活即好的教育”;他最先在中国提出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体现了“教学合一”的精神。这些思想,值得我们细细琢磨学习。
二是结合实践读。陶先生是很注重践行的人。我们学习陶行知不妨和自己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在教师学习方面,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师“必须虚心,学而不厌”,“各有应读之书必须读”。“一个学校要想有美满的生活,必须和知识的源泉通根水管,使得新知识可以源源而来”(我之学校观)。这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是很注重教师的“教学相长”的,他在多篇中重申学习与实践研究对于教师的意义,甚至改了自己的名字,“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们要学习陶行知,必须扑下身子,投入到教学中去,用行动来验证先生的学说。
读法很多,期待各位老师提出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法。“践行求知”,本来就是陶公的精神所在。
三、学习陶行知的意义
在今天,我们学习陶行知,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一)学习陶行知对提高教师的职业修养有益。陶先生一生把教育当做自己的毕生追求,“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他把教师和学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摆在了同等的地位上,这不是真正的师生平等吗?在今天学习陶行知精神,淡化物质追求,提高师德修养是有益处的。
(二)学习陶行知对提高教师职业信念有益。陶行知先生很重视与推崇小学教师,他说蒙特梭利、杜威都是研究小学教育的,都从小学教育研究而得名(出自《新教育》)。陶先生说,“看小学生天天长大,从没有知识,变为有知识,如同一颗种子的由萌芽而生枝叶,而看他开花,看他成熟,这里有极大的快乐。”我们常常抱怨小学教师的繁杂辛苦,聆听先生教诲,坚定职业信念。
中心小学
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中学教师,我深深地感觉到教育感化一个孩子真的很难,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暑假期间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作品《陶行知教育名篇》,让我获益匪浅。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和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一名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
另外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一、生活即教育,教育无小事
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根据生活的需要。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把生活与教育紧紧联系起来的思想,给了我无限的启发和思索。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生活教育,让他们从生活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中去学习。而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即来源于生活,由生活产生,文字、书本不能喧宾夺主,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生活即教育”则主张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这就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和场所,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概念。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定义为“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正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新课程惟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对每个学生个体而言,生活世界是第一位的,知识世界是从生活世界分化出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让孩子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只有将整个社会变成学校,教育的对象才更丰富,教育的意义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每天四问,每天快乐
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他要求大家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并以此来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每日四问,把我们平时看似不经意的许多坏习惯都问了出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为非作恶愈大。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那么,如何筑起人格的长城呢?陶行知认为,首先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性。要树立为博学而学习、为独立而学习、为民主而学习、为和平而学习、为科学创造而学习精神。其次,要修身养性,具有“大丈夫”的气概。所谓“大丈夫”的人格,就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还须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生利和耐劳的筋骨,耐饿的体肤,耐困乏的身躯,去做那摇不动的基础,即为建立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基础而奋斗不息:第三,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陶行知曾亲自为育才学校学生制订的“育才十二要”,即育才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每个学生自觉遵守。这十二要的具体内容就是:“一、要诚实无欺。二、要谦和有礼。三、要自觉纪律。四、要手脑并用。五、要整洁卫生。六、要正确敏捷。七、要力求进步。八、要负责做事。九、要自助助人。十、要勇于为公。十一、要坚韧沉着。十二、要有始有终”。总而言之,陶行知认为,道德教育对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是做人的根本”,因此,一定要加强道德教育。
陶行知教育名篇:民主教育
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把林肯总统的话引伸到教育方面来说:民主教育是民有、民治、民享之教育。说得通俗些:民主教育是人民的教育,人民办的教育,为人民自己的`幸福而办的教育。现在把这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扼要的提出几点,供给从事举办民主教育的朋友参考。(一)教育为公以达到天下为公。全民教育以实现全民政治。积极方面我们要求教育机会均等。对人说,无论男、女、老、少、贫、富、阶级、信仰,以地方说,无论远近城乡都应有同等机会享受教育之权利。消极方面我们反对党化教育,反对党有党办党享的教育,因为党化教育是把国家的公器变做一党一派的工具。(二)教人民肃清法西斯细菌,以实现真正的民主。(三)启发觉悟性。教人民进行自觉的学习,遵守自觉的纪律,从事自觉的工作与奋斗。(四)培养创造力以实现创造的民主和民主的创造。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剪去指甲,摔掉无形的手套,使大家可以执行头脑的命令,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自由,摆龙门阵,谈天,谈心,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把人民与小孩从文化鸟笼里解放出来,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把人民与小孩从劳碌中解放出来,使大家有点空闲,想想问题,谈谈国事,看看书,干点与老百姓有益的事,还要有空玩玩,才算是有点做人的味道。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五)各尽所能,各学所需,各教所知,使大家各得其所。(六)在民主的生活中学习民主。在争取民主的生活中学习争取民主。在创造民主的新中国的生活中学习创造民主的新中国。(七)尽量采用简笔汉字、拉丁字母,双管齐下,以减少识字困难,使人民特别是边民易于接受教育。(八)充分运用无线电及其他近代交通工具,以缩短距离,使边远地方之人民、小孩,可以加速的享受教育。(九)民主教育应该是整个生活的教育。他应该要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他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织成之和谐的生活,即和谐的教育。(十)承认中国是从农业文明开始渡到工业文明,经济是极端贫穷。我们必须发现穷办法,看重穷办法,运用穷办法,以办成丰富的教育。开始的时候,唯独这样办才能使绝大多数之劳苦大众及其小孩得以享受教育;否则只有少数少爷小姐享受教育,不能算是真正的民主教育。德州一村小学张 燕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为人堪称“万世师表”,他的教育理论精辟深邃,他的一生始终进行着不懈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有着许多精辟的教育思想,创造教育思想便是其中的一支奇葩。他的一生有丰富的创造思想,有不少创造性的贡献,他的开拓进取精神令人惊服。他的创造、他的开拓,体现在一个“新”字:他自新、立新、创新,提倡新教育,构想新蓝图,他把培养人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作为教育的宗旨。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是创造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便是要求受教育者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他说:“真的教育必须造就能思考,能建设的人。”能“思考”,意味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建设”,意味着能承担起改造建设国家的重任,进行创造性的社会实践。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陶行知先生还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剪去指甲,摔掉无形的手套,使大家可以执行大脑的命令,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享受言论自由,摆龙门阵,谈天谈心,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把人民与小孩从文化鸟笼里解放出来,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把人民与小孩从劳碌中解放出来,使大家有点空闲,看看书,干点与老百姓有益的事,还要有空玩玩,才算是有点做人的味道。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管发挥出来。”
当我们满怀信心跨入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新世纪之际,作为教育工作者深感肩上担子和责任的重大,“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泽民同志把“创新”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创新已不再仅仅和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有关,而是决定我们的生死存亡。因此,在新世纪里,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体制、创新的教育方法与模式作为教育改革主题,这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潮流。在新形势下,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那么,针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我们如何进行创造性的教育呢?首先,要提倡学校环境的创造性,主要包括办学的指导思想、学校管理、环境布置、教学评估体系及班级气氛等多种学校因素。优化学校环境的创造性是促进受教育者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真正富于创造性的育人环境中的一草一木、一房一舍都应体现出应有的匠心,体现出育人环境应具有的特点:和谐、灵活、富于创造性。
其次,要有创造型的老师,就是指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教学方法的教师。主要包括教师的创造性教育观、知识结构、个性特征、教学艺术和管理艺术。特别是教学方法,这是能否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关键之一。因此,研究教师的创造力教育观、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教学艺术及管理艺术对于培养和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第三,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学习有两种,一种是重复性学习,另一种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就是不拘泥,不守旧,打破框,敢于创新。„„创造性应看作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1、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地、独立地、自信地用严峻的眼光审视周围的环境,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勤奋好学、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探索求知世界。
2、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行为特征。如,好奇、思维灵活、独立行事、喜欢提问、善于探索等等。
3、培养产生创造性的学习特点。创
造型学生在学习中有许多不同于普通产生的表现。在学习内容上,创造型的学生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而喜欢自己对求知世界的探索;在学习态度上,创造型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愿意花大量时间去探究,思考问题的范围与领域不为教师所左右;在时间安排上,创造型学生不按规定时间去学,除了完成课堂作业外,更多的时间花在阅读课外书或从事其它活动上;在学习目标上,创造型学生不仅能获得书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对教师和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批判地吸收;创造型学生对语词或符号特别敏感,能在与别人的交谈中发现问题;在学习动机上,创造型学生渴望找到疑难问题的答案,喜欢寻找缺点和进行批判,并对自己的直觉能力表示自信,相信自己的直觉。
【《陶行知经典名篇》读书心得】推荐阅读: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09-10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11-13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05-26
陶行知教育名篇:民主教育之普及10-25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09-18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09-21
读《陶行知文集》心得06-20
读陶行知教育理论心得体会07-20
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心得体会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