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行知大爱(精选3篇)
-----温暖就在身边 童年,那么的天真与烂漫,烂漫天真却又夹着无助和苦涩; 童年,那么的梦幻与萦绕,萦绕梦幻却又带着相思和孤单。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或者父母双方都在城市打工,或者父亲或者母亲单方在外面打工,这些孩子或者与他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住在一起,或者与亲戚、朋友、邻居生活在一起,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自己独立生活。
在我家的周围就有这样一群孩子,而且是在我们这里是再普通不过了。为了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父母远离家乡出去打工也是迫不得已。
根据这段时间的了解和观察,发现留守儿童其实在物质方面并不存在什么问题,相反,不少的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在外打工,家庭经济条件比其他没有外出打工的家庭优越,其衣着要好一些,身上的零用钱也会相对多一些。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独立能力相比之下也强的多。特别的懂事,这是这些天与孩子相处给我最多的感觉。
不过,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主要表现在 ① 孤僻,不爱说话
这个现象是最显著的,他们更多地喜欢一个人呆在家里,或者看电视,或者玩游戏,不喜欢跟别人交流,很害羞。有些孩子甚至家里来亲戚都不好意思上桌吃饭。
② 容易相信别人,容易受伤害
因为是孤单惯了,难得有一个可以说话的人就会特别地信任他,把他视为自己最好的朋友。但是当他付出后却得不到他想要的时候就会受到伤害,以至于更加孤单,严重的可能会得“自闭症”。
③ 缺少关爱
这个尤其体现在学校,当别人的父母下雨天给孩子送饭的时候,当老师要求开家长会的时候,当孩子生病没人照顾的时候,孩子的心里都会特别的难过。久而久之,有些孩子学会了“独立”,有些孩子误入歧途。其次,在教育和安全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① 由于家长不在身边,导致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会有一段沉迷期,学习成绩普遍会有所影响。不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有的恢复了有的一直低迷。
② 成绩差了,老师更多的是责罚,而不是关心。渐渐地就会讨厌学习,讨厌学校,沉迷游戏网络,甚至走上不归路。
③ 长期脱离父母的引导,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缺乏社会经验,自制力不强,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
我家隔壁有个叫张某的小孩,今年13岁,刚上初中。两年前父母外出打工没有时间照顾他,使他成为了“留守儿童”的行列。
刚上初中就离开了父母,没有办法只能住在学校。经过半学期变化了不少,与他父母在家时比,明显变得“沉默”了。以前很活泼,经常到我家里来玩,看
到我妈就会很高兴地叫婶婶,很可爱。可惜现在很少出门了,只是偶尔还跟我说说话。我主动的找他去玩,他要么就是委婉拒绝,要不就是很消极。
德国雅斯贝尔斯说过这样一句话,“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于是我决定慢慢地去改变他,希望我的微薄之力可以帮到他,让他感受到温暖。
他爸妈要到大年三十晚上才回来,我就借着无聊的名义,说想要帮着他打扫了一下家里的卫生。没想到他的确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扫地,拖地做的很卖力。问他平时为什么不打扫卫生?他说不愿意动,不想做。边忙边聊着,顺势又夸了他几句,没想到他更加得意了。接下来的几天,渐渐地他接受了我,陪他逛街聊天买零食,他也毫不吝啬的介绍“宝贝”给我。我发现他又恢复了他原来的面貌了。
大年初一一大早就来给我拜年了,睡意朦胧地我却是一下就没有了睡意,看着他灿烂的笑容,很开心,一种由心而生的温暖。是啊,孩子天真纯洁的笑容可以融化一切。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寒假即将结束。昨天他跑来跟我说他第二天就要来学了,说谢谢我这些天陪他,说舍不得我,说希望我有时间一定回来看他,他会好好学习的。
说实话心里还是有点难受的,不过不是因为他的话,而是不知道这个到底是谁的错,是父母还是社会?
我觉得这样一句话说的特别好:“既然不能改变结果,为什么不去完善过程呢?”我们并不能改变现在的社会客观环境,但是我们可以去做一些我们能做之事,让世间少一些寒冷多一些温暖。
一落实“养成教育”, 激活课堂氛围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及遵循“行——知——行”的原则, 叶圣陶先生也明确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参与意识, 这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关系是密切的。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 教师要适当地将“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交替互换, 通过“有意注意”落实来树立培养学生养成圈、勾、划的好习惯, 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为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行为训练入手, 综合多种教学方法, 全面提高学生知、情、意、行, 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
1. 强调“手与脑”并用
传统的教学观把课堂教学过程简单化为教师讲授, 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方式机械呆板, 导致课堂沉闷、无效的现象。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性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 精选学习内容, 变革学习方式, 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备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 通过探究性、参与性、体验性及实践性等多种学习方式来促使学生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角色, 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养成勤于动手与乐于动脑的好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好课堂教学主导者的角色, 培养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勾、圈、划、写的好习惯;在解决问题时, 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整合材料的能力;在回答问题时, 要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为此, 在执教《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 探究“哪些细节体现了林黛玉进贾府是‘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的?”为了避免学生捧着资料书照本宣科的现象,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分三步解决:一是检查学生勾、圈、划、写的过程;二是聆听学生整合材料的结果;三是比较不同层次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如此答题设计虽然多此一举, 实践表明, 教师不仅要善于提出问题, 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有疑才能打破头脑中的平静, 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 学习才不会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学生能够按要求有条不紊地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解答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技巧, 养成解答问题的良好习惯。
2. 培养“口脑”并重
在执教过程中, 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 当教师提问时, 原本抬头看黑板的学生一个个都低下头, 课堂显得异常沉寂, 教师处于无奈点名回答, 学生回答后, 整个课堂开始“动”起来。针对这一现象, 我曾与学生进行过谈话, 很多学生觉得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一是担心答非所问;二是站起来心里紧张, 影响答题思维。通过与学生的交流, 明白在教学时应多给学生尝试的机会, 打消学生心中的疑虑, 同时, 教师在指导学生回答问题时, 要注重培养学生动口与动脑的能力, 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手、口、脑”都动起来。
强调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养成书写发言提要的习惯, 有助于学生提高信息梳理能力、知识概括能力, 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概括问题, 同时也帮助学生摆脱了回答问题时的尴尬, 增强了他们学习的成就感,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 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语文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久而久之, 使他们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改变了他们对待语文课堂学习与考试之间的关系, 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增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生活即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自营, 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 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即教育”理论给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是: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 要反映生活的内容。这无疑与当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是一致的。
我们知道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高, 不仅靠积累, 还要靠应用、拓展。只有在积累、应用、拓展的不断循环中, 语文素养才得以提高。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还指出:“应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 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习和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现象。”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个目标其实就是让学生学习语文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 而应回归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因为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活水源头, 语文只有植根于生活的土壤, 才会枝繁叶茂。
语文教育教学要体现教育回归、以人为本的理念, 要切实面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实施生活教育最重要的是语文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这是语文教育教学行为的先导。生活教育是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核心之一, 高中语文教师要结合高中语文新课程要求去思考:教师应该怎么教, 学生应该怎么学, 生活教育应该怎么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真正落到实处。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 只是在教语文课本, 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 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 我们必须转变观念,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 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高中语文教学, 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才可以消除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的畏惧感和倦怠感, 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 就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优化教学资源、组织教育活动, 要克服过多的接受性学习, 提倡探索性学习, 让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趣味化”, 这无疑与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三“社会即学校”, 高中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先生认为自有人类以来, 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 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 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 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 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 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 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 学校里的东西太少, 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 教育的材料, 教育的方法, 教育的工具, 教育的环境, 都可以大大的增加, 学生、先生可就多起来。”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 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 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进来, 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面高墙”, 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 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 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 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 我们应具备一双慧眼, 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让生活时时处处伴随语文教学。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是学习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 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 成了学生创新的广阔天地。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 表现在两方面:联系生活, 由生活导向新知;走向生活, 由生活决定教学。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之中, 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为自主, 更为积极, 更为活泼。一方面, 由生活导向新知, 通过再现生活这一环节走向课堂。另一方面, 由生活决定教学, 从学生实际出发, 以他们感兴趣的, 他们今后发展所需要的内容为重点进行教学。实际上, 短短45分钟, 是无法把所有的知识全面讲透的, 我们应该删繁就简, 把常用的、必需的知识与方法教给学生。这样, 实用性与有效性相结合, 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生活处处是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 让生活走进语文,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学习平台, 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不断提高, 而语文也会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魅力无穷。将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衔接, 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高中语文素材,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学习高中语文如身临其境, 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社会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 切实感受高中语文在生活中的原型, 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语文知识, 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语文知识的世界, 从而更加热爱高中语文学习。
四“教学做合一”——教学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做合一”, 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 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 就是生活现象之说明, 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 对事说是做, 对己之长进说是学, 对人之影响说是教, “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 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 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 指出种田这件事, 要在田里做的, 就在田里学, 在田里教。在陶行知先生看来,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 也是教育法, 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 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 “事怎样做便怎样学, 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 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 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陶行知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给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启示是: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样,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反映的语文教学理念是:现在的高中语文在注重高中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同时, 更强调高中语文课堂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中由“给自知识”转向“引起启动”, 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体验知识的再发现过程, 使学生充分地享受语文、体会语文、发现语文、运用语文, 进而得到语文方向的发展。高中语文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 在实践中体验“做”语文, 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语文。学生体验学习, 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 在体验中思考、创造, 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学生通过亲身感受, 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 才会根深蒂固, 印象深刻。
洪锦华:扬州是一座有着25 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有着非常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扬州的盐商慈善是一种传统的慈善文化形态,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应当一分为二地对待。对其中“行善”、“济贫”、“救弱”等积极的一面,要积极倡导发扬;对其中“施舍”、“恩赐”等有历史局限的一面,要予以摒弃,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环球慈善:扬州如何继承这笔珍贵的慈善遗产?
洪锦华:为了继承和发扬扬州历史上的慈善传统,我们提出了建设“大爱之城”的努力目标。这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弘扬现代慈善文化,培育和涵养全社会的现代慈善精神。所谓现代慈善文化,其核心应當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基础之上的利他主义的价值观。用现代的眼光来看,慈善绝不是单向的施舍,而是双向的满足。它给别人带来关爱,也给自己带来快乐;它给社会带来和谐,也给人的内心带来安宁;它给世界带来美好,也给我们的人格带来升华和崇高。我们提倡引导全社会确立平等互助、依法行善、企业公民、慈善无界等现代慈善理念,使慈善真正成为大多数人的人生信仰、行为习惯和价值追求。
环球慈善:从现代政府的角色来说,政府作为“有限责任政府”,不可能包办所有的社会责任,而各种NGO、NPO是现代公民社会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扬州怎样看待NGO、NPO?
【弘扬行知大爱】推荐阅读:
行知学校学习心得07-13
读《陶行知文集》心得06-20
陶行知经典教育故事09-21
陶行知的育人故事11-12
《陶行知经典名篇》读书心得06-18
陶行知文选读后感06-25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09-10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09-18
陶行知关于教育的名言11-06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