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乡村振兴

2022-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国家乡村振兴

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逻辑机理与路径构建

【摘要】基于“制度背景——理论分析——路径构建”的逻辑, 对乡村振兴审计的制度背景进行简要梳理, 并从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两方面系统剖析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 即公共受托责任和国家治理理论是开展乡村振兴审计的理论基础, 作用机制在于国家审计具有事前预防预警、事中揭示纠偏和事后反馈抵御的监督治理功能。 在审计实践中, 应从根本路径、基本路径和辅助路径三个层面构建乡村振兴审计的实施路径: 根本路径为坚持党对乡村振兴审计的领导, 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 基本路径为全面开展与乡村振兴要求相适应的审计监督, 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辅助路径为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 为乡村振兴审计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关键词】国家审计;乡村振兴;审计监督;公共受托责任;国家治理

一、引言

乡村振兴是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的“三农”领域又一重大战略, 是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主体格局的重要支撑。 十九大以来, 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对乡村治理的优惠政策扶持与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但现阶段我国乡村治理能力仍然较弱, 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大量公共资源输入乡村基层却无法获得有效承接, 表现为政策红利无法有效落实, 资金、项目效果无法充分显现,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强有力的国家监督制度督促其严格按照政策初衷和预期目标有效执行。 2021年4月《乡村振兴促进法》发布, 规定县级以上各审计等部门要严格履职, 对乡村振兴资金使用情况和绩效等实施监督, 这为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监督制度优势, 促进乡村振兴, 实施、完善乡村振兴监督体系提供了明确的法制保障。

国家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把制度效能转化为治理能力的重要监督制度安排, 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 。 相比其他经济监督形式, 从本质来看, 国家审计是一种所有权监督[2] , 是专业且专职的监督行为[3] , 凭借宪法和法律授权而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独立性和严肃性的特质, 因而居于国家治理的核心层面[4] 。 当前, 我国国家审计机关与“五级政府”的行政序列设置极不相称, 导致国家审计监督并没有实质性地深入到乡村一级, 以往乡村治理各环节的监督主体并不包括国家审计机关。 但是, 《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提出要强化审计在监督和保障乡村振兴政策落实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 在新时代背景下, 国家审计应该全面覆盖乡村一级并主动融入乡村治理, 积极履行监督乡村振兴实施这一公共受托责任, 并作为重要的政策纠偏和反馈机制, 监督和保障乡村振兴的有效执行, 进而提高乡村治理绩效, 确保政府公共受托乡村振興责任的全面履行。 新时代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本质就是促进和保障国家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公共受托责任得到充分履行、公共受托责任目标得以充分实现, 因而国家审计在促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中具有重要的监督、评价与保障作用。

国家审计是确保政府公共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一种监控机制, 是乡村振兴这个大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有效的监督治理工具。 自2019年起, 审计机关就把乡村振兴政策的落实情况纳入国家重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实践当中, 截至2021年8月, 审计署已连续对外发布了三类共计8份①乡村振兴审计结果公告, 由此可见, 跟踪审计不间断是国家审计促进和保障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特点。 但对乡村振兴审计结果公告文本进行分析后发现, 自乡村振兴审计实施以来, 审计发现的问题始终集中在政策、资金和项目三个方面, 即乡村振兴政策落实不精准、不到位, 乡村振兴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不安全, 乡村振兴项目建设运营不科学、不高效, 不仅挤占和浪费了国家的公共资金和资源, 而且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乡村振兴的实施效果与质量, 实践中亟须对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进行调整与优化, 以提高乡村振兴审计效率, 不断将国家审计的监督制度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实施效能。

基于上述背景, 本文对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与实施路径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与既有文献相比, 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 第一, 首次从理论上对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作出较为系统的分析, 为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监督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丰富了国家审计的宏观治理效应研究。 第二, 结合新时代的新形势、新要求和国家审计的新定位, 以乡村振兴要求为指引, 勾勒了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审计的根本路径、基本路径和辅助路径, 为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实施、抵御乡村振兴审计中的重大错报风险提供了实践启示与方法借鉴。

二、制度背景与文献综述

(一)制度背景

乡村振兴从根本上是由政府来推动实施的。 公共资金和公共资源作为乡村振兴实施的重要载体, 天然地具有无偿性, 符合公共池塘资源使用可减性与排他性成本高的特征, 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 国家审计监督是对法律和市场机制的重要补充, 是国家监督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3] 。 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 能够为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公共价值增值提供监督保障与决策参考。 因此, 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并非不根之论, 而是建立在深厚的中国制度背景和法理依据的基础之上的。

2018年, 《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 扎实执行乡村振兴战略, 巩固和优化三农工作职能。 构建统一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 实现审计全覆盖。 2020和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指出, 各级政府要提高治理能力, 依法、自觉、主动接受各类监督, 强化审计监督。 由此可见, 审计监督和乡村振兴已在国家层面被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国家审计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地位, 是促进和保障乡村振兴实施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为有效贯彻《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审计署印发《关于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加强审计监督的意见》, 对乡村振兴审计的总体要求、监督重点和工作要求三个方面的问题作出全面安排与部署, 是指导各级审计机关开展乡村振兴审计的重要依据。

此外, 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实施具有坚实的法理依据和法治保障。 2019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 指出要加强审计监督, 对村干部任期和离任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健全权力监督制度, 构建会计监督、审计监督和村务委员会监督等多方协作的监督体系。 可见, 国家审计在促进乡村振兴中有权依法履行对村级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和经济权力审计。 2021年3月和4月, 《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和《乡村振兴促进法》相继发布, 明确要求审计机关加强对乡村振兴资金和项目的监督, 县级以上审计等部门要按照自身职责对乡村振兴资金使用情况和绩效等实施监督, 这为充分发挥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监督制度优势提供了明确的法制保障。

综上所述, 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具有一套从法律到法规、办法等不同法律效力等级的法理依据作支撑, 是根植于中国乡村治理实践之上的一项监督制度安排。 监督、促进和保障乡村振兴实施是国家审计的法定职责和重要政治任务。

(二)文献回顾

结合研究主题, 在知网以“乡村振兴”“国家审计”“政府审计”或“审计”为主题词, 以“核心期刊”和“CSSCI”为文献来源检索发现, 截止到撰文时直接或专门研究国家审计与乡村振兴的文献数量较少, 已有成果聚焦于四个方面: 一是乡村振兴审计的基础理论, 二是乡村振兴审计的实施路径, 三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环境审计的治理价值, 四是乡村振兴战略下扶贫审计创新及策略优化。

1. 乡村振兴审计的基础理论。 审计环境会影响审计要素。 乡村振兴被认为是乡村审计环境的重大变化, 其实施会极大地改变乡村审计环境, 进而直接影响乡村审计各要素, 因此, 乡村振兴是驱动乡村审计要素发生变化的外在动力, 其实施会对乡村审计模式、主体、客体、内容、技术方法和结果落实等产生影响[5] 。 乡村审计是确保乡村振兴实施的重要监督保障, 但目前乡村审计面临主体混乱、独立性缺失、职责不明和审计反馈滞后等问题, 与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快速发展不匹配, 为此, 亟须加强乡村审计的基础理论研究, 厘清和更新乡村审计主体、对象、客体、标准和结果等乡村审计要素的基本含义。

2. 乡村振兴审计的实施路径。 围绕乡村振兴审计的实施路径, 现有文献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有益探索。 国家审计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免疫预警、纠偏修正和监督问责功能。 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监督功能, 应从完善乡村审计制度、加强乡村审计人才培养和推广现代化审计技术应用方面为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人员和技术保障[6] 。 此外, 基层审计机关身处“三农”工作前沿直接服务乡村发展, 因此, 在促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 基层审计机关亟须找准定位、统筹谋划, 围绕乡村振兴政策落实、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立足维护群众利益、聚焦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展开审计监督[7] 。

3. 乡村振兴背景下环境审计的治理价值。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 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 而开展乡村环境审计是发挥审计工具价值、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监督手段。 环境审计机关作为对环保部门履职情况实施再监督以及对乡村环境污染状况进行监督与评价的独立第三方, 在参与乡村环境治理过程中具有独特的预警和监督价值, 不仅能够检查与评价乡村生態环境治理, 而且能够优化乡村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 从而提升乡村治理能力[8] 。 当前, 乡村环境治理面临资金投入大、项目建设周期长、政策配套措施多、利益相关者众、监管涉及面广等诸多问题, 开展乡村环境绩效审计是提高乡村环境治理绩效、充分发挥审计监督服务乡村环境治理作用的有效途径[9] 。

4. 乡村振兴战略下扶贫审计创新及策略优化。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具有内在统一的辩证关系, 因此,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 应将脱贫攻坚审计纳入乡村振兴审计框架中统筹考虑, 全面调整与优化扶贫审计策略[10] 。 当前, 我国的绝对贫困已经基本消除, 后扶贫时代应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指引下, 围绕相对贫困问题展开审计监督, 为此, 审计机关应以提高贫困监督治理能力为主攻方向, 加强扶贫资金绩效审计, 重点实施扶贫制度审计, 完善扶贫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构建乡村审计主导的基层贫困监督治理体系[11] 。

综上所述,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 现有文献对乡村振兴审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但总体而言, 现有文献对乡村振兴审计的研究还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 研究视角也较为分散, 对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和实施路径这一全新的审计需求还缺乏较为全面、完整和有效的支撑, 同时鲜有文献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和专门的研究。 鉴于此, 本文基于“制度背景——理论分析——路径构建”的逻辑, 深入、系统地探讨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与路径构建问题, 试图丰富乡村振兴审计的基础理论研究, 为新时代大力开展乡村振兴审计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启示。

三、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

本文从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两个方面阐释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

(一)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

加快乡村实现全面振兴是政府必须履行的一项公共受托责任, 同时也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 而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 因此, 公共受托责任和国家治理理论是开展乡村振兴审计的主要理论依据。

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与乡村振兴审计。 尽管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 一国在不同时期的政治发展水平也有所不同, 但源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下的受托责任所产生的监督需求却是相通的, 它是国家审计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在社会主义中国, 国家的一切权力和财富都属于人民, 但这并不等于人民亲自去管理和经营, 而是将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经营管理权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委托给各级政府, 各级政府又进一步委托给各部门和各单位的管理者去受托经营。 此时, 在人民和各级政府, 各级政府与各部门、各单位间便产生了公共财产的委托—受托关系; 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接受人民委托并负有对人民报告其经管公共财产情况的受托责任。 公共受托责任存在于政策制定、执行和终结的全过程[4] , 政府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各环节[12] 。 为评价、确认和证明政府及其各受托人的尽职履责情况, 进而确立或解除受托责任, 需要独立的第三方对其进行监督、鉴证、界定与评价, 国家审计由此产生。 国家审计产生和发展于公共受托责任[13] , 是基于所有者对经管者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公共受托责任是国家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源, 没有受托责任关系存在就没有审计[14] 。 国家审计通过发挥监督、鉴证、评价与问责等功能, 及时披露政府各部门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缓解各部门与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公众与各级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降低代理成本, 限制受托人的机会主义行为, 降低公共资源被滥用的概率, 并为实现委托人的财产保值增值目标提供保证, 最终通过向委托人呈报审计结果报告的形式协助其确定或解除受托人的公共责任。

国家审计的目标和内容随着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内容的拓展而不断变化, 因此, 当旨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成为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重要内容时, 国家审计的内容就应包含服务乡村振兴, 监督、评价和考核乡村振兴的落实情况与实施成效自然成为国家审计的主要监督方向。 作为一种对乡村振兴实施情况及其成效的独立监督与鉴证机制, 国家审计的核心就是通过获取适当、充分的证据, 对实施乡村振兴中相关政策及其配套措施等是否落实到位, 项目建设是否存在建设进展缓慢、建成后闲置甚至损失浪费等项目利用率不高、项目建设效益不佳和项目管理过程不规范, 资金分配和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效率性和环保性等进行甄别并提供评价信息, 以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预防、揭示、抵御、鉴证与评价的监督保障功能, 缓解委托方与受托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进而确保政府公共受托乡村振兴责任的有效履行。

总体而言, 国家审计产生于鉴证和监督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需要, 公共受托责任构成国家审计的条件和内容, 国家审计是对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況的证明, 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是政府公共受托责任拓展的必然要求。

2. 国家治理理论与乡村振兴审计。 当前, 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是我国最为显著的公共环境之一, 而公共环境的变化又会影响和塑造国家审计的相关改革发展方向。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主要观点认为, 国家治理需求决定了国家审计产生, 国家审计的产生源自国家治理的监督需要, 国家审计的方向与制度形态取决于国家治理的目标与模式[15] 。 尽管各国治理模式各异, 但纵观各国治理实践, 从国家治理系统构成看, 都是由决策、执行和监控系统组成的复杂大系统, 从国家治理运行流程看, 都包括输入、输出和评价反馈环节, 从国家治理权力组成看, 都分为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 其中, 监控系统负有监督、约束与评价决策与执行系统的职能[3] , 监控系统是国家治理结构内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治理的内在要素。 国家审计是国家监控系统的中坚力量[16] 和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成国家监督权的重要一环, 其必须通过与国家治理其他子系统相互作用才能有效发挥职能[17] 。 国家审计不仅具有技术属性, 而且兼具工具属性。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监督工具, 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监督作用[18] 。 总体而言, 国家审计源于对国家治理决策和执行系统进行监督和制约的现实需要, 是可供国家治理主体选择的重要监督工具, 能够在参与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发挥监督、制约公权力运行和鉴证、评价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治理价值, 从而在促进国家善治中发挥重要的监督作用。

当促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时, 监督、鉴证与评价乡村振兴政策的制定、执行及其成效自然成为国家审计的重要方向。 此外, 因现实中既得利益偏好和有限理性等的客观存在, 乡村振兴在执行中可能会出现政策落实不到位、公共资金被违规使用、乡村振兴项目建设进展缓慢等援助困境, 此时需要国家审计积极发挥监督作用, 确保乡村振兴按照预期目标精准执行。 国家审计应围绕乡村振兴决策部署开展审计监督, 依托财政资金审计、政策落实跟踪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环境资源审计等, 更加突出对乡村振兴重大政策落实, 资金预算、分配、流向和使用, 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生态环境治理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等方面的监督, 通过追踪乡村振兴中的公共权力运行轨迹、公共资金流向和公共项目建设进程, 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预防、揭示、抵御、鉴证、评价和问责的宏观监督效能, 以强化对乡村振兴中权力运行、资金运用和项目建设的监督与制约, 防止公权力异化为谋取私人福利的工具, 从而抑制潜在的机会主义倾向, 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监督与保障。

总之, 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是源于对乡村振兴决策和执行系统进行监督和制约的现实需要, 能为政府改进乡村振兴资源配置与提高乡村治理质量提供监督与保障。

(二)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

国家审计机关是宏观管理部门[19] , 具有宏观监督治理效应。 从世界范围看, 设置国家审计机关开展审计监督、鉴证与评价, 并由《宪法》确保审计监督的法律地位已成为各国的普遍共识和通行做法, 因而国家审计具有权威性、独立性、强制性和严肃性的特质。 与其他经济监督形式相比, 国家审计监督更具主动性与宏观性, 表现为审计不仅能够查处和揭露财政财务收支等公共资金、公共资源领域的违法违纪行为, 而且能够及时发现并预警国家治理各方面存在的潜在风险, 监督和检查各部门是否凭借自身权力变通解释和执行国家政策, 造成宏观政策扭曲和微观政策变形; 揭示政策弊端和漏洞, 抵御消极因素侵蚀, 健全体制机制, 是具有事前预防、事中揭示和事后反馈问责等宏观管理功能的国家治理“免疫系统”, 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领域发挥监督治理功能。

具体到乡村振兴, 国家审计同样具有上述监督功能, 它是乡村振兴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审计署代表国家对政府经管乡村振兴中公共资金和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果以及乡村振兴政策的贯彻部署情况进行的监督、鉴证、界定与评价, 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的监督治理效应, 确保乡村振兴预期目标与效果的实现。 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在于其是乡村振兴这个大系统中内生的一个监督子系统, 这种监督功能具体表现为:

第一, 国家审计的事前预防预警功能。 通过前移审计关口, 审计机关提前介入乡村振兴政策制定与规划, 资金预算、筹集与分配, 项目立项与论证阶段进行审计、鉴证与评价, 能够在政策制定、资金分配与项目立项环节就发现存在的不科学、不合理和不可行等问题, 并通过分析有关信息, 及时感知乡村振兴实施中潜在的高风险隐患, 并对其作出预警和防范, 从而防止苗头性、局部性问题向趋势化、全局化方向转变, 不断增强政府应对和治理乡村振兴风险隐患的能力, 从而起到“防未病”的作用, 为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资金使用和项目运营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前提。

第二, 国家审计的事中揭示纠偏功能。 通过对乡村振兴政策及其配套措施的贯彻落实、资金管理使用和项目建设运营情况的跟踪审计和执行效果审计, 能够发现和揭示资金管理使用不安全、不规范, 项目建设运营不科学、不高效以及政策落实不精准、不到位等各种背离乡村振兴目标要求的违法违规行为, 并依法作出处理, 及时加以纠正和整改。 同时, 审计的揭示纠偏功能还能够分析和评价政策效用, 充分发挥建设性作用, 监督和纠正乡村振兴政策执行偏差, 并针对偏差产生的原因提出对策建议以供政策制定者参考, 从而促进和提高乡村振兴执行的有效性。

第三, 国家审计的事后反馈抵御功能。 通过跟踪审计和评价, 在揭示和反馈乡村振兴资金使用中存在的挪用截留、贪污私分、优亲厚友、随意变更用途等援助困境和乡村振兴项目建设进展缓慢、损失浪费、偷工减料、违规招投标、违规分包转包以及项目使用效益不佳等问题的同时, 还能够揭示和反映阻碍乡村振兴实施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制度缺陷, 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意见与建议, 排除影响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各种利益干扰, 从而有效抑制、抵御和防范乡村振兴实施遭到各种消极因素的侵蚀, 不断推动乡村振兴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

总之, 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 国家审计既要发挥预防、揭示和鉴证功能, 客观反映、揭示和评价乡村振兴执行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又要充分发挥纠偏、抵御和建设功能, 提出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健全和完善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国家审计监督乡村振兴的实施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初衷与预期, 是为了提高乡村振兴的效率和质量, 促进乡村振兴的制度效能不断向治理效能转变, 进而确保政府公共受托乡村振兴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

四、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构建

基于当前确保乡村振兴有效执行的现实监督需求, 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应从根本路径、基本路径和辅助路径三个层面加以构建, 通过审计履职来实现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监督治理价值。 具体构建路径如下。

(一)根本路径: 加强党对乡村振兴审计的领导, 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国家治理实践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保证, 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同样在党和国家监督系统中也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地位。 十九大报告专门指出, 要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改革审计管理体制”, 这是党代会报告中首次对国家审计制度建设作出的顶层设计, 充分体现了党对国家审计的高度重视。 尤其是中央审计委员会的组建及其人员构成的高规格配置, 凸显了新时代党中央全面加强和领导国家审计工作的决心和意志。 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成立, 标志着国家审计进入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新时代, 国家审计的权威性与公信力显著增强。 紧接着, 各级党委领导下的地方审计委员会相继组建运行, 标志着国家审计进入全面坚持党的领导的新阶段[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进入新时代[19] 。 国家审计与党和国家事业工作全局紧密相关, 必须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19] 。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施政方针, 加强党对乡村振兴审计的领导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因此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到乡村振兴审计的全过程、各阶段中, 以国家审计监督服务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检验“两个维护”, 不断筑牢为党执审的思想根基。

乡村兴则国家兴, 乡村振兴需要国家审计监督制度, 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需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 必须充分发挥党在领导乡村振兴审计中统一指挥和统筹谋划的作用。 必须始终坚持审計机关既是国家行政部门, 更是党的工作机关; 既是业务机关, 更是政治机关, 并且首先是政治机关, 国家审计的政治性居于首位[19] 的战略定位。 因此, 加强党对乡村振兴审计的领导, 就是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在领导乡村振兴审计中的核心作用, 提高政治觉悟与站位, 做好顶层设计与督促落实, 全国一盘棋谋划确定乡村振兴审计的总体思路、工作布局、重点任务和长短期审计计划, 构建短、中、长期相结合的多层次乡村振兴审计计划体系, 突出国家审计服务乡村振兴重大问题的运筹谋划和科学决策, 统筹考虑审计资源和审计力量以推进乡村振兴的精准落实, 从而实现党在领导乡村振兴审计中的集中领导、统一部署和高效决策。 同时, 在梳理与总结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运行经验的基础上, 应着力健全党委审计委员会领导国家审计工作的制度和机制, 持续推进党委领导乡村振兴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探索制定类似于《党委审计委员会工作实施办法》的党内规章, 从而制度化、规范化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的职责范围, 为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领导乡村振兴审计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基本路径: 全面开展与乡村振兴要求相适应的审计监督, 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监督与保障

1. 以财政资金审计为主线, 促进乡村振兴资金规范使用。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包括乡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等众多方面, 而推进乡村振兴各方面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 资金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 尤其国家财政资金更是占据主导地位, 大量而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前提。 随着乡村振兴全面铺开, 大量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将涌向乡村, 并渐呈重点化、常态化趋势, 同时乡村振兴资金具有量大、面广、点多和线长等特点, 层级跨度较大, 社会关注度较高, 监督难度较大, 因此加强财政资金审计是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永恒主题。 当前, 审计查出和披露的乡村振兴资金在管理与使用阶段的违法违规问题屡审屡犯, 加强资金监管已成当务之急, 国家审计机关必须坚决站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 始终以财政资金审计为主线, 以促进乡村振兴资金依法、合规和有效使用为目标, 紧盯资金使用流向, 加强对乡村振兴专项资金预算、筹集、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 要坚持公共资金运用到哪里, 审计监督就跟进到哪里, 通过加强对乡村振兴资金及其使用效果的审计监督与评价, 依法揭露和反映资金被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违规使用、滞留沉淀和损失浪费等问题, 从而提高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合法性与效益性, 当好公共资金使用的“看门人”, 防止乡村振兴资金出现“跑、冒、滴、漏”等“瞄不准”和“瞄不久”的腐败现象, 确保财政资金在促进乡村振兴中发挥应有的效益。

2. 以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为抓手, 确保乡村振兴政策、资金和项目有效落地。 乡村振兴作为重要国策, 必将会有一揽子系统性的配套政策、资金和项目来保障实施, 而乡村振兴的实施成败和民生改善的实施成效将直接取决于乡村振兴政策及其配套措施能否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 因此, 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必须放在监督、鉴证和评价乡村振兴政策、资金和项目的贯彻执行情况上。 从理论上看, 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具有事前预防、事中揭示和事后反馈的全流程动态监督治理功能[20] , 能够覆盖乡村振兴事前、事中和事后各环节, 从而有效形成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监督循环[3] , 促进乡村振兴政策措施有效落实。 因此, 在审计实践中, 各级审计机关应加大对乡村振兴各项政策落实、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的跟踪审计监督力度, 以促进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落实、资金安全使用和项目高效运营。 通过开展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实践, 密切关注乡村扶贫、医疗、教育、养老、就业、信贷、产业发展和土地流转等乡村振兴的政策执行、资金管理使用和项目建设运营情况, 不仅能够及时发现、揭示和纠正乡村振兴实施中的各种违法、违纪和违规行为, 而且能够从事前的政策制定、资金预算和项目规划论证阶段发现问题、查找原因, 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并积极推动审计整改, 从而为调整和优化乡村振兴政策措施更趋有效提供决策参考, 进而确保乡村振兴有效落地, 乡村振兴预期目标和效果得以顺利实现。

3. 大力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审计, 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审计监督与保障。 经济的快速增长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 乡村地区亦未能幸免, 特别是乡村环境污染已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乡村生活污染、化肥农药污染和农业废弃物污染, 乡村在不断改造中面临的保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乡村生态环境失衡不仅危及村民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而且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遭到极大挑战。 同时, 乡村监督机制弱化为乡村环境管理责任的不当履行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加之财政资金大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补贴等方面, 对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还未给予足够重视, 导致乡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乡村永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同时也是乡村发展的优势所在。 因此, 充分发挥环境审计的监督功能, 着力推动乡村生态环境审计, 是国家审计助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开展乡村生态环境审计时, 审计机关要以乡村生态环境政策、资金和项目为主线, 以乡村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为抓手, 对领导干部任中和离任期间有关乡村生态环境的重大决策进行审计监督。 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乡村领导干部在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时是否存在不执行、歪曲执行和变相执行等情况, 农村厕所改造、污水处理, 乡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以及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等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是否存在落实不到位和不精准的问题; 第二,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资金和农业生态环保补贴资金“最后一公里”是否有效落地、是否存在随意变更资金用途、截留挪用和精英俘获等腐败现象; 第三, 高标准农田和农业农村环保设施项目建设以及乡村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等是否存在建设进展缓慢、建设质量不达标、建成后闲置等利用率不高、效益欠佳等问题。 通过开展乡村生态环境审计, 坚持审计查处微观环境问题与揭示宏观制度偏差相结合, 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治理功能, 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和揭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而且能够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进一步完善乡村生态环境治理, 从而有效防范乡村生态环境问题发生, 切实提升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为建设“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提供审计监督与保障。

4. 加强乡村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为实现治理有效的乡村秩序提供廉洁的干部队伍。 经济责任审计根植于中国审计实践, 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审计制度创新[21] 与经济监督制度安排[22] , 对约束领导干部权力行使和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作用[21] 。 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经济责任”更为准确的是指受托经济责任, 而领导干部的受托经济责任则是一种公共受托经济责任[22] , 表现为领导干部应该合法、经济、高效地使用公共经济资源, 实现公共经济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当前, 促进乡村振兴是政府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重要方向和内容, 在乡村振兴实施中, 乡村领导干部掌握着大量的公共资源, 承担着公共资金管理、拨付和使用的经济责任, 推进乡村振兴不仅需要领导干部依法贯彻执行乡村振兴政策及其配套措施, 更需要监督機制约束和规范领导干部行为, 防止决策部署不落实和政策执行变形扭曲。 因此, 要明确把促进乡村振兴实施作为领导干部在其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确立下来, 通过监督和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内是否促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等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推动乡村振兴全面贯彻和落实。

长久以来, 村干部一支独大、村级腐败和乡村精英俘获等一直是困扰乡村治理的痛点、难点和监督盲区, 在当前推进乡村振兴实施的过程中, 部分乡村治理面临乡村债务严重、公共事务衰败, 乡村基层党组织涣散软弱, 小官巨腐、优亲厚友和贪污私分等治理危机, 亟须发挥国家审计专业性和主动性强的监督制度优势, 深入乡村基层一线, 惩治和预防乡村治理腐败, 从而为破解乡村治理困境、提高治理能力提供监督与保障。 因此, 通过全面加强乡村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审计, 能够发现乡村振兴实施中公共资金使用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所存在的公款私用、挤占挪用、优亲厚友、贪污截留等腐败问题以及体制机制缺陷和政策漏洞, 促使领导干部依法依规使用权力, 惩治和预防乡村治理腐败。 国家审计要充分用好经济责任审计这一重要的监督利器, 实现对党政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监督的常态化, 推动乡村领导干部在任期内依法切实履行以促进乡村振兴为核心的经济责任, 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为实现治理有效的乡村秩序提供廉洁的干部队伍。

5. 健全乡村振兴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增强社会公众对审计结果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发布审计结果公告是审计机关的法定权力。 审计机关依法享有受法律保护的审计结果信息披露权, 这是为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提高政府权力行使透明度而依据相关法律规定, 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真实、客观地向社会公众公开审计结果的行为。 但从审计署官网可以发现, 从2019年1月至今, 审计署共发布了8份乡村振兴审计结果公告, 以此为基础进行文本分析后发现, 当前乡村振兴审计结果公告存在以发布宏观定性结论为主、同时由于对公告使用者的需求偏好不完全了解而造成公告内容较为简单且威慑力不强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 乡村振兴中具体项目的审计信息披露较少, 而总括性审计信息居多; 每年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数量较少, 乡村振兴审计结果公告率不高; 审计时滞②较长, 乡村振兴审计结果信息发布不及时, 严重影响社会公众对乡村振兴相关审计事项的依据、审计过程和结果等情况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因此, 亟须完善乡村振兴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为提高社会公众参与乡村振兴审计监督的积极性提供有效的信息获取途径。

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应在遵循保密性原则的前提下, 加大与乡村振兴审计有关的信息公开力度, 细化审计结果有关信息, 具体来说, 应就乡村振兴审计项目概况、审计实施原因、审计依据、审计发现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审计结论、处理处罚决定和审计建议、被审计单位领导对审计结果的反馈和审计整改情况等内容进行披露, 以丰富乡村振兴审计结果公告内容, 提高审计公告信息含量。 同时, 除特殊情况外, 应逐步依法向社会公开与乡村振兴有关的具体审计项目的全部审计结果, 提高乡村振兴审计结果公告率; 缩短审计时滞, 简化审计结果公告程序, 适当增大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公告决定权, 多渠道及时发布审计结果, 以提高审计时效性, 扩大审计结果公告影响力, 增强公众对乡村振兴审计实施情况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此外, 应完善审计结果信息保密制度, 科学、合理设置乡村振兴审计结果信息公开密级, 对涉密程度较高的审计项目在脱密后依然需要及时向社会公开, 以扩大和提升审计信息公开力度和深度, 增强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合力。

(三)辅助路径: 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 为乡村振兴审计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人才和技术是开展乡村振兴审计的关键, 决定着乡村振兴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因此, 本文从“人”和“技”两个方面构建了乡村振兴审计的辅助路径。

1. 加强专业化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为乡村振兴审计提供人才支撑。 首先, 随着乡村振兴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的全面部署和实施, 审计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客观上对审计人员的政治觉悟、知识、能力、技术和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迫切需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其次, 由于我国实行五级政府与四级审计机关的建制, 作为乡村振兴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乡村审计是最基础、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 但恰恰是在乡镇一级政府部门没有单独设置审计机关, 导致未能实现对乡村振兴资金和资源审计的完全覆盖, 乡村大片监督盲区的存在是造成乡村振兴政策落实不精准、资金使用不安全和项目效益不佳的重要原因。 再次, 乡村振兴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广和内容繁杂等问题, 审计机关承担的审计任务日益繁重, 与国家审计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 因此亟須加强专业化乡村振兴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这对国家审计有效服务乡村振兴至关重要。

为构建与乡村振兴相适应的审计人才队伍, 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 加强政策理论学习, 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 国家审计不仅具有业务属性, 更具有政治属性, 政治性是国家审计的首要属性[23] , 因此, 新时代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要求审计人员具有敏锐的政治思维和正确的政治站位, 在促进乡村振兴实施的过程中, 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秉持为农民谋幸福、为乡村谋振兴的服务意识和宗旨意识, 依法揭示和查处乡村振兴中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切实监督和保障乡村振兴的政策红利落到实处。 其次, 面对日益复杂的乡村振兴审计任务, 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审计人员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这是提升审计人员业务素质、适应乡村振兴审计任务和胜任乡村振兴审计执业能力的有力举措。 应尽快完善为审计在职人员提供的以适应乡村振兴审计要求为主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职业技能培训, 建立职业培训机制、设置职业培训机构、创新职业培训方式、明确职业培训内容, 从而为提高乡村振兴审计人才队伍能力奠定业务素质基础。 最后, 改革国家审计人员招录办法, 充实乡村振兴审计人才队伍。 面对乡村振兴审计人员偏少, 审计工作量大及审计人员知识背景较为单一, 缺乏适应大数据审计、生态环境审计和重大工程项目审计等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困境, 应探索改革审计专业岗和行政岗分类招录模式, 对专业性较强的岗位在招录时增加审计职业资质的要求, 并大量招录具有计算机、环境工程、人工智能等专业背景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充实审计队伍, 同时适当探索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基础上的聘任制人员招录模式, 激发审计人员活力, 从而为造就一支复合型、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审计人才队伍、提高审计效率提供人力支撑与保障。

2. 坚持科技强审, 全面引入与应用审计现代化信息技术, 为乡村振兴审计提供技术保障。 乡村振兴涉及政策多、地域广、资金体量大, 单纯依靠传统审计方法往往费时耗力、效率较低, 为此, 在开展乡村振兴审计过程中应坚持科技强审, 全面引入与应用审计现代化信息技术, 坚持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现场审计与在线审计相结合、大数据审计与3S(GIS、GPS和RS的统称)技术相结合的审计方法与模式, 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与精度。

为有效实施乡村振兴, 国家必然会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 而这一过程中又必然会生成财政、税务、教育、贫困、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等点多、面广的海量数据。 这些丰富的数据形式既有传统的结构化数据, 又有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 既有财务数据, 又有非财务和业务数据。 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信息, 审计人员必须转变思维, 树立“样本=总体”的审计理念, 借助国家“金审工程”建设加快构建乡村振兴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与系统, 探索ArcGIS平台、无人机和3S技术等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粮食生产和易地扶贫搬迁等方面的应用,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开展大数据审计、总体审计和全样本审计。 一方面, 可以提高乡村振兴审计效率, 降低传统抽样审计由于数据可得性问题而带来的抽样风险; 另一方面, 能够利用海量数据全方位、多角度和深层次分析、比对及查找乡村振兴实施中的各种违法违纪问题线索, 进而形成多条相互印证的审计证据链。 这不仅能为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和权威性提供有力支撑, 而且能够促进乡村振兴审计向审深、审全和审实方向发展, 进一步揭示和预防乡村振兴实施中微观层面存在的违法违规、“跑冒滴漏”和精英俘获等援助困境与宏观层面的政策弊端和体制机制缺陷。

五、研究结论

乡村振兴是继精准扶贫后又一重要的国家战略, 是“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举措。 十八大以来, 国家审计在党和国家治国理政中发挥的监督作用越来越大, 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阶段国家审计机关应当立足于乡村振兴发展实践, 积极转变工作理念, 将审计重心由精准扶贫审计转向对乡村振兴政策、资金和项目实施及其成效的全面监督。 基于此, 本文对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与实施路径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得到以下结论:

(一)国家审计是促进和保障乡村振兴的重要监督治理机制

从理论和实践来看, 开展乡村振兴审计是由公共受托责任和国家治理理论决定的。 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政府在三农领域一项新的公共受托责任, 其履行情况应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 以确定或解除政府的公共受托乡村振兴责任。 从国家层面来看, 这个独立的第三方即为国家审计机关。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重要监督子系统, 监督和保障乡村振兴本身就是其参与国家治理的一种行政行为, 是乡村振兴决策和执行系统的有效监督工具, 在促进乡村振兴中能够发挥事前预防预警、事中揭示纠偏和事后反馈抵御的监督治理功能, 因而国家审计是确保乡村振兴有效实施的重要监督治理机制。

(二)从根本路径、基本路径和辅助路径三个层面构建了乡村振兴审计的实施路径

国家审计介入乡村振兴政策制定与落实、资金分配与使用和项目论证、建设与运营各环节, 有利于及时发现乡村振兴中存在的违法违纪线索, 维护财经法纪, 促进乡村廉政建设; 有利于实时揭示乡村振兴资金运行和项目建设运营中的风险隐患, 维护涉农资金安全完整, 提高资金使用和项目运营绩效; 有利于进一步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议, 进而促进、完善和创新乡村振兴体制机制。 因此, 为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监督功能, 结合乡村振兴要求和当前国家审计实践, 从根本路径、基本路径和辅助路径三个层面构建了乡村振兴审计的实施路径, 即始终坚持党对乡村振兴审计的领导, 这是根本路径; 全面开展与乡村振兴要求相适应的审计监督, 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这是基本路径; 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 为乡村振兴审计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这是辅助路径。

① 查阅审计署官网(http://www.audit.gov.cn/index.html)发现,从2019年1月到2021年4月,审计署发布三类8份乡村振兴审计结果公告:第一类为2019年第3号公告——179个县惠农补贴资金审计结果;第二类为2019年第6号公告——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和资金审计结果;第三类为将乡村振兴政策落实审计结果置于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公告之中,与之相关的审计公告是2019年第8、10号公告,2020年第1、4、5号公告,2021年第1号公告。

② 审计时滞是指审计结束日期与审计公告日期之间的时间间隔。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1] 朱殿骅.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审计制度的演进历程与未来展望[ 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2):30 ~ 39.

[2] 谢志华.论所有权监督与管理权监督——兼论与审计的关系[ J].审计研究,1993(2):15 ~ 20.

[3] 李晓冬,马元驹,南星恒,普天星.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理论基础、实践困境与路径优化——基于审计结果公告文本分析的证据[ J].理论月刊,2020(8):51 ~ 63.

[4] 李晓冬.公共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三维评价标准构建研究:以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为例[ J].会计与经济研究,2020(2):43 ~ 58.

[5] 黄越,李娇.乡村振兴战略驱动农村审计的作用机理剖析[ J].财会月刊,2020(23):86 ~ 90.

[6] 王晓红,史向军.新时代国家审计服务乡村治理路径研究[ 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1(1):61 ~ 67.

[7] 于文波.基层审计机关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服务定位[ J].审计月刊,2018(3):18 ~ 19.

[8] 何瑞铧,廖金锋,朱灵通.乡村振兴视角下环境审计的治理价值研究[ J].会计之友,2020(10):143 ~ 148.

[9] 葛世龙,李晗.农村环境治理绩效审计的作用机制与实施路径[ J].环境经济研究,2020(1):114 ~ 128.

[10] 呂劲松,黄崑.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扶贫审计创新研究[ J].审计研究,2018(4):12 ~ 17.

[11] 李晓冬,马元驹.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研究进展——兼论后精准扶贫时代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研究进路[ 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43 ~ 153.

[12] 董大胜.论国家审计产生的基础[ J].审计研究,2020(2):3 ~ 6.

[13] 秦荣生.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与我国政府审计改革[ J].审计研究,1999(4):8 ~ 16.

[14] 林炳发.审计本质研究(下)[ J].审计与经济研究,1998(2):3 ~ 5.

[15] 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 J].中国社会科学,2012(6):60 ~ 72+206.

[16] 章轲.基于国家产权理念的国家审计本质研究[ J].审计研究,2012(6):3 ~ 9.

[17] 王会金,戚振东.社会嵌入视角下的国家审计治理作用机制研究[ J].会计研究,2013(9):84 ~ 89.

[18] 李金华.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 J].今日中国论坛,2005(1):43 ~ 45.

[19] 孙宝厚.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若干问题的思考[ J].审计研究,2018(4):3 ~ 6.

[20] 李晓冬.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三维逻辑框架的构建——基于公共政策评估标准视角[ J].财会月刊,2020(3):113 ~ 116.

[21] 蔡春,田秋蓉,刘雷.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 J].审计研究,2011(2):9 ~ 12.

[22] 陈波.经济责任审计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 J].审计研究,2005(5):84 ~ 88.

[23] 王晓红.新时代国家审计的政治功能研究[ 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3):53 ~ 61.

作者:李晓冬 马元驹

第2篇: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红色链条”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今天我们给大家推荐的是珠海斗门的特色产品——鸭扎包。它是由鸭脚、鸭头和鸭翼组成的鸭扎包,大家可以通过直播的链接点击购买……”近日,进驻斗门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园的珠海精致礼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做直播带货,可以说这是他们公司的常态,也体现了斗门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园的特点——农业结合电商共同发展。

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村电商、服务农业行业、通过互联网技术推广本地名特优农产品、扶贫产品,提高特色产品的知名度,斗门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园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斥资50多万建设扶贫直播基地,引进直播团队、培育直播人才、开展助农直播活动。

截至目前,斗门农村电子商务园累计孵化企业174家,2021年在孵企业49家,主要包括电商企业、农业企业、直播团队、科技企业及返乡创业团队,电商企业占入驻企业的71%。2020年园区企业年营业额超过1亿以上的企业2家,年营业额超过5000万以上的企业3家,年营业额在1000万以上的企业5家,年销售额在500万以上的企业6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园区累计通过有效知识产权67件。

斗门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园是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珠海市斗门生态农业园)的“园中园”。结合地方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型特色产业,斗门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园打造领先的“互联网+产业带+园区+金融+政府”强力驱动模式。珠海市斗门生态农业园管委会党委委员李晓芸介绍,园区创新发展始终坚持以党建为核心引领发展,依靠党建工作把党的政治优势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转化为园区发展的助推器,促进园区的高质量发展。

“三雙”模式擦亮党建品牌

2017年5月,斗门农村电子商务园开园。一年后的2018年8月,斗门区农业电商党委成立。斗门区农业电商党委是珠海市组建的互联网党建示范点之一,也是珠海市农业电商类的第一家非公党委,其下辖8个支部。在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珠海市斗门生态农业园)党委的领导下,斗门农业电商党委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最大优势,斗门区农业电商的工作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村电子商务园。图/杨瑞祥

斗门区农业电商党委创新了“双建”、“双孵”、“双亮”的具体做法。首先是“双建”,即建立农业农村电商行业协会的同时,建立农业电商党委;建立链下党组织的同时,建立链上党支部。其次是“双孵”,即孵化农村电商组织的同时,孵化基层党组织。作为国家级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和产业组织的“双培”基地,斗门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园为了强化党组织和党建工作的覆盖力度,扩展电子商务园的功能内涵。即在原来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又赋予其在孵化农村电商组织的同时,孵化基层党组织的新功能。

如今,该园形成了产业组织和基层党组织“双孵化”一站式平台。在专业团队管理下,将初创期电商产业组织纳入孵化园,经过10个月的专业孵化和考察、评估,使之成长为独立的电商产业组织。与此同时,按照“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巩固一个带动一批”的目标,同步开展党组织孵化,根据党员人数、新孵化电商产业组织的性质等实际情况,有选择地采取单独、组合等方式组建。

电子商务产业园围绕孵化成立、公共服务、培育教学、产品展示等功能区域,充分融入先锋导航站、先锋形象墙、党员志愿品牌工作站、先锋论坛、先锋沙龙等一系列党建元素,常态、规范地组织开展学习、交流与社会活动,扭转了过去党员进入园区没有党组织的尴尬局面。现在园区里有了党组织,党员可以正常过双重组织生活了,困扰多年的难题得到了解决。

最后则是“双亮”,即党组织挂牌亮旗的同时,党员和党员电商亮牌亮身份,党组织挂牌亮旗聚人心。

“经过了近3年的发展,斗门区农业电商党委在探索推进农村农业电商党建工作中,针对互联网企业,以及散落在全区不同镇村的‘淘宝店’,采取联建方式将产业链条设为‘红色链接’,涵盖了农产品生产养殖、流通、销售、直播以及职业人才培养等各个环节。”李晓芸表示,将产业链条设为“红色链接”,党的组织优势、行业主管优势与产业发展优势互相促进,提升农村农业电商工作质量,助推斗门乡村振兴的发展。

斗门区农业电商党委关注互联网企业产品延展性所带来的动态性变化,探索产品延伸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新路径。斗门农村电子商务园把党的工作延伸到产业链上的新型农业主体和龙头企业中,使党的组织优势和行业主管优势、产业发展优势相互转化。

“在斗门农业电商党委的帮助下,我们来到了斗门农村电子商务园。党委给了我们组织很多的资源,特别是斗门的产品的资源。”珠海市壹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周善猛说,“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省去主播去找产品资源的时间。同时,我们可以更好地把地区特色的货物带出去,为斗门的产品作推广。”

斗门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园在孵化农村电商组织的同时,孵化基层党组织。作为国家级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和产业组织的“双培”基地,斗门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园为了强化党组织和党建工作的覆盖力度,放大了电子商务园的功能内涵。即在原来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又赋予其在孵化农村电商组织的同时,孵化基层党组织的新功能。

斗门建强农村电商产业的同时,建强产业链上的各级党的组织。“党建强、发展强”是赋予农村电商党建持续生命力的思想理念和行动向导。由此,斗门生态农业园电子商务党支部书记谢光顺总结道,通过党建引领,斗门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园可从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搭建好电商平台;其次是把名特优农产品、扶贫产品带到高校;最后还要把名特优农产品、扶贫产品带到社区。目前该园区已与1000多名社区团长建立合作关系;未来将进一步把产品进入旅游景点,擦亮斗门特色农产品的“名片”,为来珠海旅游的游客提供便利服务。

通过这些思路,斗门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园党建引领实现了“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功能,并且取得可喜成绩。2017年,斗门合伙人服务质量荣居全国第一;农村淘宝星光服务陈喜凤获得年度全国明星合伙人称号;2018年,农村淘宝新堂服务站获得阿里巴巴“向日葵奖”。目前,已涌现出包括十亿人、珠海渔都等一批电商企业和电商平台。

党建引领农村电商产业加速融合发展

“80后”的斗门青年李灿3年前从广州回到斗门创业,创办了珠海御航水产有限公司。其主要推广斗门白蕉海鲈和其他水产产品,公司目前重点发展电商板块业务,打造的淘宝、京东、顺丰优选等平台项目。

“因为做农产品利润比较低,2019年开始我们只有30万的业绩。但是,通过党和团委的组织下,我们去了广东省内的各大企业去参观学习,专业技能得到很大的提升。最终2020年,我们完成了400多万的业绩。2021年,结合国家提供的政策与补贴,我们预计可以完成800万的业绩,现在已经完成了超50%。”李灿说。

在斗门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园的党建引领作用下,越来越多像李灿的斗门青年回乡创业,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记者了解到,斗门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园在园区党组织领导下,建立返乡创业人员工作服务站,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办公环境、配套生活服务、开展返乡创业培训、创业辅导、政策宣传、金融、工商财税、人才招聘等一站式创业服务。

为支持返乡创业人员,园区还专门提供546平方米的众创空间,共42卡位,打造底门槛、一站式拎包入驻创业环境,前后吸引多个创业团队入驻并成功创业。据统计,返乡创业累计孵化企业26家:其中2019年返乡创业孵化企业15家、2020年返乡创业孵化企业11家,截止目前返乡创业在孵企业25家。

除了助力返乡人员创业外,斗门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园通过党建引领农村电商多渠道、多方面发展。例如,园区开展农业电商培训,累计开展电商培训约170场、参训人员超过10000人次。

去年,为应对新冠疫情,斗门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园更使用直播带货、减免租金等方式,以党建引领帮助农村电商发展不受影响。2020年6月12日,以“爱在一起·携手同行”为主题,斗门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园开展了2020年首届斗门农业电商孵化园公益性直播,通过直播帮助企业推广和销售产品。一系列公益性直播帮助疫情之下经营困境的企业,为本地优质农产品和电商打开销量,提升知名度。而且,充分发挥斗门作为中国鱼米之乡、中国海鲈之都、中国禾虫之乡的优势。

疫情期间,斗门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园还为返乡创业入驻办公室区域的企业减免3个月的租金,包括李灿所在的珠海市御航水产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减免费用超10万元。

园区还针对斗门自身特色,助力白蕉海鲈产业的创新“线上+线下”共同发展。園区企业珠海市褀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水产品研发、电商销售。其中,为深挖白蕉海鲈市场价值,填补市场空白,降低物流成本,同时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公司联合高校研究开发常温即食性白蕉海鲈。

不仅“线上”电商发力,“线上+线下”也寻求科技创新。4月28日,广东首批“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之一,也是珠海市唯一的一个“科技小院”在珠海市祺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据了解,“广东珠海白蕉海鲈鱼科技小院”将搭建政产学研用平台,服务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带动和支撑农技协组织建设,依托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产业资源和水产深加工平台优势,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科学素质提升。

斗门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园电商孵化培训活动(受访者提供)

党建引领推动了斗门区农村电商产业发展,实现党建强、事业强,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党建赋能产教融合开拓新思路

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的行业协会、高校党支部等党建工作也熠熠生辉。珠海市斗门区农产品流通协会党支部是斗门区优秀基层党组织。记者了解到,该党支部打造“以党建促进会建,以会建带动会销”的创新型“党建经济链模式”,不等不靠,实现自身造血,取得了初步成效。协会通过广泛承接、参与政府购买服务、不断带领会员拓展和探索“以培训练内功、以会展促流通、以品牌带经济”的内外双向发展战略,努力打造每年“一个培训链”和“三会一推介”的固化式大型品牌活动链。

协会每年对会员内部承办8-10次大型种养技术系列培训课学习班,提升团队农业种养殖技术技能。在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的大力支持下,协会先后组织自组团式出省品牌推介会6次,先后参加大型国际渔业博览会13次,为珠海市渔业品牌产销对接搭建起建设的互动平台,累计增长意向采购产值超35亿元。

“党建经济链模式”让协会成为会员农产品流通大融合、大服务的销售平台,这种创新模式将党建工作与流通事业有机结合,形成良性互动,成为践行党建引领三农经济的鲜活例证。

作为斗门农业电商党委的成员,在广东南方职业培训学院联合党支部书记莫拥军看来,“园区党建工作,已经成为园区产业升级、产业链整合、产学研融合和创新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近年来,学院充分发挥党建在全校师生中政治核心的优势,以党建引领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学院党建提出九大创新举措,分别是智慧党建信息化;党团学志齐活动;党员巡视以学促教;体验情景式党员教育;移动式党课;过政治生日葆党性本色;演党史辩党课;党建+公益;党建+服务。通过这些举措,学院将思政课、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技能、职业道德融合起来,助推学校文化的落地,促进学生 “一个核心,三种能力”(以专业技能为核心,培育德行能力、通识能力、学习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党组织与党工作“两覆盖”。

广东南方职业培训学院创始校长曾凡明强调,在新时代,学校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将党建工作推动学校的文化及学校的发展,尤其将党建工作助推并促进学校做好“感动技工教育”进行紧密结合。建校20余年,该学院已为社会输出3万多名高级人才,就业率高,是珠三角乃至全国较具规模的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珠海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近年来,学院先后被授予斗门区“两新”组织党建孵化基地、“先进基层党组织”、“两新”组织党建示范点,同时也打造成珠海市斗门农村电商党委重要的党建建设品牌基地。

编辑/余弘阳

作者:麦婉华 杨瑞祥

第3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艺术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鄉村文化振兴成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指导,从乡村文化的政策、困境、难题出发,以艺术职业教育助力文化振兴为实施路径,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国情,结合珠海市西区乡村的独特性,尝试抓住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契机,从职业教育入手,拓展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视角,以点带面,以期为我国乡村文化振兴提出些特色鲜明的路径。

关键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乡村振兴;乡土;艺术;

国家引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国家职业教育要服务乡村建设,为乡村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这充分体现了时代赋予了职业教育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机遇和使命。然而,在加速乡村建设中,过分追求效益, “千村一面”的乡村振兴模板,必将对本土特色文化的传承和乡村的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破坏。

珠海市西部乡村地区地处我国沿海地区,具有区位的特殊性、典型性和文化独特性、历史文化资源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等特征,如何传承农耕文化,让乡土人文资源助理乡村振兴,打造示范性乡村振兴样板区,是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和使命,也是适应时代发展艺术职业教育多元办学的新机遇。因此,本文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为背景,对接国家战略,以珠海西区乡村为例,试图以艺术职业教育改革为实施过程,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些思路。

一、 国外艺术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经验

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普遍都面临过乡村衰落的困境,乡村振兴的重点难点是挖掘乡村本土文化,走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建设道路,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一些国家就意识到乡村问题对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并积极探索乡村及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方法(如下表1)

综上所述,尽管各国的国情不同,战略切入点不一样,但都是从重点示范到全面推广,挖掘、尊重和保护本土乡村文化,重视民众的培训和广泛参与,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刚刚起步,国内已有很多乡村振兴的政策和建议,然而以职业教育改革为契机,从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切入,关注人才的培育,最终反哺乡村建设的不多。

二、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党和国家为乡村振兴采取了一些列措施,例如“特色小镇” “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等,在此背景下中国新农村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承担更多的功能,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乡村振兴建设中“千村一面”,文化特色不明显,产生了“单调乏味”‘散而不精’等问题日益凸显。事实上, 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和环境风貌等特色。

(一)缺乏整体规划和管理

近年来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保护和弘扬乡贤文化、农村综合改革等实践的不断推进,乡村面貌确有改善,但中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不断受到城市文化的冲击,忽视了乡村本土文化的价值及其存在和发展的独立性,缺乏对本土乡村文化、乡村文脉的梳理,忽视本土乡村建筑特色、历史遗迹、人文景观,以及古树木,而将城市元素野蛮植入,导致生态破坏,乡村整体布局不接地气,影响了乡村的健康、和谐发展。部分乡村忽视自身的文化特点,盲目模仿一些网红案例,依然停留在农家乐,“油菜花村”,形式单一,缺乏连贯性,很难满足持续发展的需求。

(二)缺乏乡村文化自信

我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农耕文化例如竹编、传统舞蹈、传统技艺、民俗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然而,乡村文化往往被贴上“落后”的标签。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了解不多,甚至轻视传统文化价值,崇尚的是城市文化的肤浅景象,甚至出现了靠恶搞、审丑、低俗吸引眼球的广西“网红村”。 因此,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全以此唤醒乡愁记忆,把握归属感和身份认同,锤炼文化自信,提升审美高度。

(三)农民文化生活贫乏

近年来虽然农民经济条件有所改善,物质环境水平都有所提高,但农村基础设施缺乏,农民文化生活单调枯燥,只能接受简单可行、利于组织且不需要成本的传统休闲娱乐方式,如打麻将、串门、聊天等。

三、艺术职教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和

本文结合珠海西区乡村本土传统文化及非遗资源,在现代艺术职业教育中,有针对性的融入乡村文化资源,将教育改革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传承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即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又是艺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机遇。

1)构建艺术职业教育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教育体系

艺术职业教育要立足国情,对接国家战略,不断推进教育体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创新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培育新时代人才,最后反哺乡村建设。

①探索组建艺术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养“双师型”应用型教师。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100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职业院校组织本土文化继承人和教师双向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查阅当地历史文化资料、走访当地的非遗传人以及参与当地的一些文化类的项目深入学习掌握当地的文化特色。

②着力推进珠海西部乡村文化建设定向艺术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积极

推进教育体系改革,设置与乡村文化建设需求相适应的艺术专业以及课程体系,让乡村文化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内容,将珠海西部特色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等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科交叉,通过外来的艺术设计理念对原有的乡村文脉进行梳理,通过现代艺术设计手法与传统资源的碰撞,使学生从课程的时代性导向出发,对丰富的乡村文化进行拆解、融合、提取,真正的领会珠海西部乡村文化的精髓,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反哺珠海西部乡村文化建设,创作出具有时代风趣的本土乡村文化建设作品。

2)实施艺术职业教育打造乡村文化载体战略

艺术教育介入乡村不是表象粉饰,而是在保护原有特色文化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活力。将珠海西部乡村本土文化、“非遗“与专业融合,振兴传统手工业,创新文创产品,文化节庆,把乡村旅游目的地设计成为本土艺术实践基地,农事节庆,本土特色民俗等,激发乡村的内在潜能。

3)推进艺术职业教育对乡村文化人才的培养机制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艺术职业院校具备多元化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开展教师学生下乡志愿服务、选送村名进艺术职业院校培训、非遗项目的技艺培训班等。

4 结语

蓬勃发展的乡村振兴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乡村的繁荣,乡村环境有了质的提升。但在发展中也暴露了乡村振兴过程中千村一面的问题。艺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文化振兴,通过艺术职业教育定向培养学生或村民最后反哺到乡村建设中去,将本土乡村文化和記忆通过艺术的手法融入到乡村建设的载体中。这是时代赋予艺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机遇,也对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范颖, 周波, 唐柳. 基于文化空间生产的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路径[J]. 规划师, 2019(13).

【2】刘云刚, 陈林, 宋弘扬. 基于人才支援的乡村振兴战略——日本的经验与借鉴[J]. 国际城市规划, 2020, v.35;No.179(03):98-106.

【3】汪冬梅.日本、美国城市化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农村经济 , 2 0 3 ( 9 ) : 69-76

【4】吕宾.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与路径[J]. 求实, 2019, 000(002):97-108.

【5】邸敏学任晓华.乡村振兴的文化之维[N].光明日报,2018-05-25.

【6】方李莉.“文化自觉”视野中的 “非遗”保护[M].北京: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 22.

【7】刘永涛.日本 “造乡运动” 对我国民间文化保护的启示[J].电影文学,2008 ( 6) : 116.

作者简介:陈巧丽 1987/11/16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湖南株洲

职称:讲师 学历:本科 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基金课题名称:珠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课题 (编号:2019ZC216 )

(珠海艺术职业学院 广东省珠海市 519090)

作者:陈巧丽

第4篇:国家乡村振兴政策

总书记:既要鼓励发展乡村农家乐,也要对乡村旅游做出分析和预测

三农迎利好!发改委:科学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12月22日至23日,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了2018年发展改革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包括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重大举措,科学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表示,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标志,下一步,农民增收要更多地依靠农业、农村、农村产业,建立增收的长效机制。

十九大报告里的“三农”事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十九大报告: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2、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十九大报告:

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3、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十九大报告:

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5、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十九大报告: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国土资源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保障的通知

国土资规[2017]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发展改革委,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各级国土资源、发展改革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主动作为,综合施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完善农村土地用途管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有关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用地保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各地区在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要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优先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预留少量(不超过5%)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零星分散的单独选址农业设施、乡村旅游设施等建设。做好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用地安排,在确保农地农用的前提下,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集聚,合理保障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用地需求,严防变相搞房地产开发。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制定用地控制标准,加强实施监管。

二、因地制宜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不突破建设用地规模、不破坏生态环境和人文风貌的前提下,统筹农业农村各项土地利用活动,优化耕地保护、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用地布局,细化土地用途管制规则,加大土地利用综合整治力度,引导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约紧凑,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三、加强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支持。安排一定比例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专项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产业融合发展。对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产地批发市场等项目建设或用于小微创业园、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农村二三产业的市、县,可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

四、规范设施农用地类型。对于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各类生产设施和附属设施用地,以及由于农业规模经营必须兴建的配套设施,包括蔬菜种植、烟草种植和茶园、橡胶园等农作物种植园的看护类管理房用地(单层、占地小于15平方米),临时性烤烟、炒茶、果蔬预冷、葡萄晾干等农产品晾晒、临时存储、分拣包装等初加工设施用地(原则上占地不得超过400平方米),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纳入设施农用地管理,实行县级备案。

五、改进设施农用地监督管理。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明确不同类型设施农用地的规划安排、选址要求、使用周期,以及结束使用后恢复原状的保障措施。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设立标示牌,标明设施农用地用途、面积、责任人和备案序号,接受公众监督。设施农用地的管理信息纳入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和土地督察,防止擅自将设施农用地“非农化”。

六、鼓励土地复合利用。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因地制宜保护耕地,允许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仍按耕地管理。鼓励农业生产和村庄建设等用地复合利用,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业教育、农业科普、农事体验等产业,拓展土地使用功能,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在充分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防止外部资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按照规划要求和用地标准,改造建设民宿民俗、创意办公、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农村体验活动场所。

七、夯实基础工作。开展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定期更新耕地等农用地土地等别数据库,稳步推进农用地基准地价制定和发布工作,为农户土地入股或流转提供参考依据。加快“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产权保障和融资条件。

八、强化部门协同配合。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发展改革、农业、城乡规划、建设、环境保护、林业、旅游、消防等相关部门的协同联动,共同开展本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现状和需求的调查分析,确定各业各类用地标准和用地保障方式,健全政策体系,联合执法监管,做好风险防控,合力推动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

本文件自下发之日起执行,有效期五年。

田园综合体要以农为本!

一个生于天字第一号文件的国家命题、一个打造诗意栖居理想

田园综合体是出现在中共中央2017年一号文件中的一个新词,一个生于天字第一号文件的国家命题、一个打造诗意栖居理想地的时代课题、一个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问题。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田园综合体主要包含六大建设理念,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型产业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田园综合体小镇)

一、以旅游为先导

乡村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性的潮流,田园综合体顺应这股大潮应运而生。看似匮乏实则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需要匠心独运的开发。一段溪流、一座断桥、一棵古树、一处老宅、一块残碑都有诉说不尽的故事。瑞士有被称为无烟工业(手表、军刀)、无本买卖(金融业)、无中生有(旅游业)的“三无经济”。旅游本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产业,瑞士在这方面开发得风生水起,值得借鉴。

二、以产业为核心

一个完善的田园综合体应是一个包含了农、林、牧、渔、加工、制造、餐饮、酒店、仓储、保鲜、金融、工商、旅游及房地产等行业的三产融合体和城乡复合体。对农民来说,远走他乡和抛家别亲的进城务工牺牲太大,在本区域内多元发展,从多个产业融合发展中获取收益的模式更为可行。没有一个比较高的生活水准,人心必背,没有产业支撑的田园综合体也只能是一副空皮囊。各级各类现代农业科技园、产业园、创业园,应适当向田园综合体布局。

三、以文化为灵魂

文化就是“人化”与“化人”的过程。田园综合体要把当地世代形成的风土民情、乡规民约、民俗演艺等发掘出来,让人们可以体验农耕活动和乡村生活的苦乐与礼仪,以此引导人们重新思考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关系,从而产生符合自然规律的自警、自醒行为,在陶冶性情中自娱自乐,化身其中。缺乏文化内涵的综合体是不可持续的。

四、以流通基础为支撑

各种基础设施是启动田园综合体的先决条件,而及时地提供一些关键的基础设施又会对后续的发展产生持续的正向外部性。缺乏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物流、人流、信息流,一个地方就无法实现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沟通,乡村偏僻的地理位置被阻隔世外,就无法与外部更广阔的地域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向外开放的经济空间。

五、以体验为价值

田园综合体是生产、生活、生态及生命的综合体。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后现代,人们对“从哪里来”的哲学命题已经无从体悟,田园综合体通过把农业和乡村作为绿色发展的代表,让人们从中感知生命的过程,感受生命的意义,并从中感悟生命的价值,分享生命的喜悦。

六、以乡村复兴为目标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始阶段,农业和乡村与国家和社会的落后往往紧密联系在一起,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就是乡村年轻人大量流出的过程和老龄化的过程、放弃耕作的过程和农业衰退的过程,以及乡村社会功能退化的过程。田园综合体是乡与城的结合、农与工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生产与生活的结合,以乡村复兴和再造为目标,通过吸引各种资源与凝聚人心,给那些日渐萧条的乡村注入新的活力,重新激活价值、信仰、灵感和认同的归属。

开展田园综合体要坚持以农为本,以保护耕地为前提,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保持农村田园风光,保护好青山绿水,实现生态可持续;要确保农民参与和受益,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让农民充分分享发展成果,更有获得感。让人们从中感到农业是充满希望的现代产业,农民是令人羡慕的体面职业,农村是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第5篇: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实施乡村文化振兴 厚植乡村

文化底蕴

小提示(Ctrl+鼠标左键或者右键打开链接)

通过2019年宁夏公务员考试招录公告暂未发布,2018年宁夏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为:2017年11月17日9:00至22日16:00,笔试考试时间为:2017年12月10日,请各位考生安排好时间,一鼓作气!宁夏中公教育整理了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资料供考生备考学习。

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发展,也体现在文化的振兴。如今很多农村地区民风凋敝,乡村道德滑坡严重,赌博攀比之风盛行,对乡村文化是致命的伤害。不仅不利于农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也会影响乡村的发展,不利于乡村振兴。因此,唯有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才能保留乡村文化的精华,厚植乡村文化的底蕴。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完善公共文化建设。农家书屋是乡村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农家书屋是繁荣农村文化的既有阵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文化领域的重要载体,是农民群众学文化、长技能、强本领的精神粮仓。乡村文化振兴要不断完善类似农家书屋的公共文化建设。一方面,在乡村大力推广农家书屋,提供满足农民需求的书籍,给予更多有用信息。另一方面,大量修建文化礼堂,组织文化下乡活动,带给群众多种多样的文化生活。同时,利用当地文化站,进行专题讲座,传播优良的乡土文化。

乡村文化振兴要加强乡村道德建设。如今乡村道德滑坡带来了精神危机,群众赌博成风,攀比之风盛行,导致家庭分崩离析,还会导致乡土文化受到影响,不利于良好的民风民俗的弘扬。因此,加强道德建设至关重要,一是挖掘典型人物,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党员、乡贤和村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树立良好榜样。二是制定村规民约,根据每一个村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制定村规民约,限制不良的行为。三是大力弘扬乡村道德,建设“善行义举四德榜”,村委会与有赡养老年人义务的家庭签订《孝老爱亲责任书》。加强乡村道德建设,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文化振兴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化。文化的产业振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内容之一,文化的发展振兴要运用市场化、产业化的手段,才能保持生命活力与创新力。为了更

中公教育·宁夏分部

好的发展文化产业化,一方面要大力挖掘文化的特色,发展创意文化,利用当地乡土文化、红色基因文化、优秀家风文化,打造特色文化群。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文化+”重视“文化+旅游”,“文化+市场”、“文化+产品”等产业化。同时,加大文化产业的科技投入,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引进高端人才,利用云技术等方式形成文化产业化的科技支撑。

乡村振兴只有抓住文化振兴这个魂,才能真正激发振兴的动力。乡村文化振兴只有通过完善公共服务建设,加强乡村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文化的产业化,才能提升文化底蕴,传承优秀的乡土文化,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宁夏中公教育专家提醒您,备考有计划,才能在公考大战中拔得头筹!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看到那边的风光,加油!

中公教育·宁夏分部

第6篇:腾讯为村,用互联网+创新乡村社会治理、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腾讯为村

用互联网+创新乡村社会治理、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目录

一、“腾讯为村”的立足点 ............................................................................................................. 2

二、“腾讯为村”的产品服务结构 ................................................................................................. 3

三、“腾讯为村” 从试点向全国推广的发展历程 ....................................................................... 4

四、“腾讯为村”的政府服务采购模式 ......................................................................................... 6 附一:“为村课堂”影像资料 ....................................................................................................... 7 附二:腾讯为村案例“为村故事会” ........................................................................................... 7

一、“腾讯为村”的立足点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腾讯,作为中国服务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之一,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2014年开始,腾讯将“连接一切”作为自身战略,“腾讯为村”正是基于这一战略,借助月活跃用户超过9.8亿的微信,开发出适合乡村管理者和村民低门槛入门互联网的村庄微信公众号——为村,并将之打造成面向乡村的互联网社交与服务平台,用互联网+的方式为乡村的社会治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助力。

“为村”重点关注中西部贫困地区的移动互联网应用需求,首先是是基于村庄这一社群,围绕“家务”,满足外出打工村民和留守村民间基于亲情、乡情诉求的高频互动,让外出务工者能通过互联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其次是围绕“党务、政务、村务、商务”的刚需信息连通,重点通过互联网提升基层村两委及党员干部工作效率,展现其在基层党建、社区治理、精准扶贫等方面的工作成果,通过强化沟通密切干群关系,创建乡村和谐社会。

在用互联网助力乡村发展的场景中,“为村”更注重扶志与扶智,鼓励村庄自主开通属于自己村庄的微信公众号,为村庄整合腾讯及合作伙伴内外部资源,面向乡村管理者和全体村民展开乡村移动互联网能力建设,为乡村连接情感,连接信息,连接财富,助村自助。

二、“腾讯为村”的产品服务结构

“腾讯为村”积极用互联网手段助力国家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打造,在乡村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建设中,为社会治理智能化提供互联网解决方案。搭建村、乡/镇、区/县、市/州、腾讯为村多级公众号平台,协助地方政府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以各村独立运营且接受上一级管理、监督的村级为村微信公众号为基础,通过村民实名加入本村微信公众号、共同关心村庄事务,建立起外出打工村民、本村留守村民与村庄的情感连接、信息交流的纽带;通过村两委、基层党员、村庄公众号管理员成为内容的主要生产者,广泛动员村民关注、参与与村庄事务和与村庄发展相关的互联网话题。

以上一级地方政府为村公众号为政府管理抓手,组织各单位为村传递政策、下达通知、提供服务。通过地方组织部组织基层党员在线展开两学一做、三会一课,推动基层党建智能化;通过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记录扶贫脱贫轨迹,干群协作挖掘村庄一村一品,以社交电商的方式整合本地力量推广本地产品,发出家乡特产和宣传村庄旅游文化的移动互联网名片,破解精准扶贫面临的信息鸿沟难题;通过乡镇及区县各级干部,为村民下达政务及服务通知,展开政策宣传,受理村民反馈社情民意服务,密切干群关系、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助力政府增强公信力、执行力,向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转型,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搭建政府与群众的沟通桥梁。

以腾讯为村公众号为全国为村交流入口,实现跨区域村庄信息共享,推荐优秀的移动互联网使用村庄案例,让更多村庄的管理者和村民足不出户,通过手机进入其他各村交流、学习;整合社会资源,为村策划、为村设计、为村传播,放大村庄影响力。

三、“腾讯为村” 从试点向全国推广的发展历程

2014-2015年,“为村”在贵州试点,整合运营商资源,示范出光纤宽带及4G进村后,村民拥有第一部智能手机时,村庄及地方政府可以借助互联网展开的情感连接、信息连接、财富连接的各种场景。在乡村社群沟通、社区治理、基层党建、山货出村等方面,呈现出通过能力建设及指引助村自助,由社群连接创造乡村凝聚力、激发村庄内生动力、焕发乡村活力;区别于其他互联网企业电商下乡扶贫的、创新的乡村促发展模式。

2016年,“为村”面向100个来自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甘肃陇南市康县、湖南湘西州、内蒙古扎兰屯市、浙江温州苍南县等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村庄展开推广尝试。2016-2017年,依托项目的创新模式、试点区域的显著成果,获得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商务部、发改委、网信办、工信部、共青团中央等部委关注并给予高度评价,为腾讯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的作用,提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项目、案例及数据支撑。吸引了包括新华社(先后报道七次)、人民日报(整版刊发湘西为村调研报告、共三次相关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周刊、十九大献礼节目《辉煌中国》、《绝不掉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级媒体及法制周末、中国视窗、山东日报、内蒙日报、四川日报、菏泽日报、成都日报、川报观察等地方党报官媒深度报道。媒体站在“为村”对创建乡村和谐社会、推动乡村社会治理高效率和透明化、地方政府借助互联网平台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基层党建“两学一做”智慧化,基层党员干部借助互联网平台与村民高效互动融洽干群关系、精准扶贫发挥乡村社群凝聚力,社交电商推动乡村脱贫致富等等方面展开深度报道。

2017年,从1月100个村1万个认证村民起步,一年时间,“为村”共吸引来自16省地方政府组织超过5860个村庄加入(包括18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山东省菏泽市、四川省成都邛崃市、四川省德阳广汉市等地区为全域覆盖;超过199.8万村民实名认证加入本村公众号,与上级领导展开沟通、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在互联网上寻找商机,互动超过1.6亿次。

其中山东菏泽市(地级市),在市委书记和市长的大力推动下,由当地商务局牵头,以全国电商重镇的身份全域推广为村,不到一年时间已有4000余村加入为村平台,菏泽市面向全市召开超过1500名乡镇村干部和为村公众号管理员参与的“为村故事会”分享当地村庄互联网使用经验,引发各村的学习热潮;四川成都邛崃市(县级市)、四川德阳广汉市(县级市)由当地组织部牵头,全域加入为村,并借助为村平台展开“微治理”、“微反腐”工作及十九大精神学习活动,充分展现了“为村”的社会价值,凸显腾讯“为村”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在互联网电商企业大手笔投入农村电商之外,所展现的政府资金小投入,干群互动大效益的独特社会价值和战略意义。

扫码了解媒体“为村发声”

四、“腾讯为村”的政府服务采购模式

2017年,“为村”项目完成了公益模式探索实践向政府服务采购输出的转型,组建“北京为村互联网科技研究中心”,全面实现公益项目自我造血与可持续发展:所得利润全部用于设立“加油为村基金”,奖励各村公众号优秀管理员,培养在乡村中推广和普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为村助教”、“为村讲师”,更为村庄整合腾讯内部及更多企业、高校及专业资源,搭建用企业核心能力助力乡村发展的便捷平台。

未来,为村将以成为“最受中国农民喜爱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为目标,更广泛的与政府合作,服务农村,造福农民。 附一:“为村课堂”影像资料

附二:腾讯为村案例“为村故事会”

(一)贵州黎平铜关村:互联网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铜关村是 “为村”项目的第一个试点村。铜关村地处云贵高原,曾是极其贫困的一个侗族村寨,2012年人均年收入不足1800元,全村共有410户,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其经济收入主要是靠外出务工。经过2014-2015年一年试点,该村从一个只通2G网络、智能手机拥有量不足5%的村庄,现在全村留守人员使用智能手机超过80%。 如今,村口的小卖部可以用微信支付购买生活用品农具种子;老人到小卖部门口蹭WiFi与远在广东打工的儿子视频聊天;不识字的侗族老人也学会了用智能手机听歌、看侗戏,用微信喊家人吃饭,召集队友唱侗歌,歌队长用微信给队友发放唱歌的劳务费。留守妇女们更是成立了自己的绣品合作社,通过为村公众号销售。村民吴定芝利用农闲时间织自己的侗布,一年能创收5000元。村里的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大型民宿项目,2016年投入运营,通过为村公众号宣传展现移动互联网村风采,2016-2017年间,接待游客超过4500人次,村民直接增收超过100万元。老支书在为村公众号中撰写“支书日记”,记录村庄两年来的点滴变化,广受村民好评。(扫描了解《互联主义新农村,菲菲妈这一年》)

(二)湖南龙山比耳村:互联网让农产品优质优价

比耳村是龙山县里耶镇下辖的小山村,距离镇政府还有5公里行程,是脐橙专业村,全村有1260人,脐橙种植面积4000多亩,2016年产量800多万斤。在开通“为村”之前,比耳村没一家农户开网店,2015年,村民与外界联系甚少,脐橙销售全部依靠等待批发商,橙贱伤农。2016年,全村110人开通微店,通过为村公众号推广,吸引了近50个外村经销商为比耳脐橙分销,更引来很多线下收购商。比耳村民以每斤6.8元的价格网销脐橙12万多斤,批发价提升到每斤1.8~2.2元,较去年每斤1.2~1.5元均价提高0.6元以上,全村仅价格增收就达500多万元。

比耳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6户370人,有120人通过村公众号申请成为认证村民,其中有35人开通了微店。为鼓励贫困户开网店,由村公众号管理员和5位在北京、深圳、长沙工作的村里年轻人组建的比耳为村团队,给所有贫困户免费提供网销用的包装盒、剥理器、一次性手套、宣传单、Logo贴标。为村公众号商城总号里得到的订单全部下给贫困户,其中贫困户张勇的4000斤脐橙,以每斤3元的价格作为春节网销品全部订完。村民对为村平台的评价:联络了情感,村里平时在外不认识的都通过为村有了联系;在这里了解到了很多信息、国家政策;交口称赞今年为村的宣传让橙子卖出了好价钱!2017年4月19日,总书记发表《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讲话一周年,《新闻联播》头条便以比耳为村为例讲述互联网为乡村带来的变化。(扫码了解《农民网络卖橙,登上新闻联播,“去年保守一点,就挣了一百万。”》)

(三)甘肃康县冯家峡:互联网推动乡村治理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康县2/3的村庄都是美丽乡村,而冯家峡村却因民风彪悍,年年盼美丽乡村而不得。原本村民民心涣散,对集体事务都漠不关心,公路修到冯家峡,村民阻挠多次,还需要武警开道,路修好了村民为了能收点买路钱,偶尔还会丢只死鸡到公路上,拦下过往车辆。村民之间人情淡漠,一位老人在家里去世三天才被发现。 自从热心村民冯宝贤协助村干部开通“冯家大院”微信群之后,村民之间的交流大大增加,也越来越热衷公益活动,村子的凝聚力得到极大提升。如今村群“冯家大院”已经有200多名村民,成为连接邻里、改善干群关系的纽带。2016年,村里打算修一条上山公路,在群里发起捐款投工倡议,一夜之间便收到村民捐款3万余元,在村干部带领下,村民积极投工响应,仅用十天就修通了一条长1.5公里,宽4米多的上山车路。管理员冯宝贤介绍:“为村”给村庄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人的改变。

45岁的村民冯定贤是一个内心封闭的村民单身汉,在村里一直少与人交往,没什么朋友,整天窝在家里睡大觉,村里加入“为村”后,他像是变了个人似的,爱参加村里的公益活动,还学会了唱歌,虽然只有小学一年级文化,可他的一副好嗓子在“全民K歌”找到了用武之地,在互联网上放声歌唱,让他唱出了3000多个粉丝,人也变得乐观开朗,融入了村庄。 村民冯关贤是村里出了名的懒汉单身汉,认证加入为村公众号后,变得积极参与村内事务,成为“为村”活跃分子,还通过“全民K歌”找到了一位喜欢听他唱歌的贵州媳妇。2016年9月底,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冯家峡村也已顺利成为了美丽乡村。(扫描了解《我的为村我的村——冯家峡为村记》)

(六)有事就上“为村”找支书(村委日记、书记信箱功能使用案例)

第7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要振兴乡村教育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我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振兴乡村教育,乡村教育的落后面貌不改变,乡村振兴战略就无法全面落实。”民进海南省委副主委、海南省政府教育总督学潘惠丽委员说。

潘惠丽委员表示,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正在逐步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但是,乡村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最大的短板,教育发展中最大的不平衡仍然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仍然是乡村教育发展的不充分。

“现在农村教育体系不健全,幼儿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都有待完善,还没有形成全链条推进的有效机制。同时,农村各层级段教育呈现出来的突出矛盾也十分复杂,农村劳动力培训、职业农民培养的主体、职责、机制不完善。”潘惠丽委员摆出了自己在调研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 对此,潘惠丽委员建议制定乡村教育振兴发展规划,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中统筹部署、统筹推进。她说:“以构建学习型社会、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科学、系统地做好农村学校(含幼儿园,成人学校或站点)布局规划,使乡村各类教育有场所、有阵地,尤其要及早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指导标准,优化和稳定农村义务教育布局。”

除了做好顶层设计,潘惠丽委员还建议研究制定支持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流动的制度措施。比如:进一步细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切实解决城乡教师交流和流动的制度障碍;依托特色小镇、风情小镇建设,制定政策,积极引导城市公办优质名校在小镇办学建校,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下沉等。(记者 王晓樱)

上一篇:培养一流大学师资

下一篇:突破地方高水平大学改革难点,释放高校活力

第8篇:乡村振兴报告: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根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要求,现将市委组织部牵头负责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着力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党的建设促振兴

(一)着力推动村干部清理选配工作,夯实干部基础。

坚强把村干部清理选配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先后组织有关部门开展x个联审联查,共排查出曾受刑事处罚人员x人,在押刑事拘留人员x人,未发现“村霸”与涉黑涉恶人员进入村“两委”班子的情况。通过免职、引导辞职,x名村干部全部清理,根据“一人一档”原则建立了档案,并要求乡镇党委同步补齐配强。目前,x次村干部空缺岗位已经补齐x次,还有x次村委会成员岗位正在履行补选程序。还完善了村干部联审机制,今后坚决杜绝受过刑罚、涉黑涉恶、村霸等人员进入村干部队伍。同时,注意抓好发展党员工作,在农村实行了党员与群众推荐、支委会票决、自然屯公示的发展党员“两推一决一公示”办法,大力发展x岁左右年轻人农民党员,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建立了农村发展党员回避、预审与备案制度,解决“近亲繁殖”问题,为优化村干部队伍储备力量。

(二)着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夯实组织基础。

仔细贯彻落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提高三年行动规划,聚焦“四有”党支部建设,坚强对症下药,逐村制定整顿方案。市级领导、乡镇党政“一把手”、驻村工作组联合包保,推动转化升级。经过逐一考核验收,全市x次软弱涣散村已转化x次,占x%。聚焦带头人队伍不强的问题,在全市排查不胜任、不合格、不尽职村党组织书记x人,全部调整撤换,充实配强。结合村干部清理工作,积极推动村书记、主任“一人兼”。全市x次行政村,实现“一人兼”的x次,占x%。聚焦村党支部“两化”准绳不高的问题,在x村、x村打造x次党的建设工作示范点,组织各村学习,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聚焦党组织服务功能不强的问题,开展了“为民服务承诺”活动,每次村党支部至少承诺x件为民实事,年初以来,x次村共承诺x项,已兑现x项。聚焦党员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开展了“党员+”先锋行动,x名农村党员在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代办服务、环境治理、平安稳定中向群众承诺践诺服务事项x项。

(三)着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夯实物质基础。

召开了全市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暨推进“空壳村”摘帽工作会议,建立了领导小组,印发了工作方案,确定了“空壳村”全部摘帽的工作目标。通过新增地源收费、发展产业工程、盘活集体资产、开展合作经营等方式,拓宽村集体增收路径。目前,全市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x次,占x%;收入x万元以上的村x次,占x%。其中,通过村办企业取得经营性收入的村x次;盘活村固定资产取得租赁收入的村x次;开展新增地源收费的村x次,已收费x万元,增强了村“两委”办事能力。剩余x次“空壳村”将通过新增地源收费,年底前全部摘帽。

二、着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扶贫助振兴

(一)当好驻村工作队轮换工作,派强用好驻村工作队干部。

经今年x月新一轮工作队调整与驻村干部轮换,全市共新增x支驻村工作队,驻村工作队总数达到x支,派驻工作队员x名,其中x人兼任软弱涣散村第一书记。共计新选派帮扶职责人x名,并完成入户对接,全市x户贫困户均实现一对一结对帮扶。

(二)严格驻村工作队日常管理考核。

20xx年上半年,共计对x名出勤不达标的驻村干部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通报批评,通过市委组织部“xxxxx”微信公众号进行曝光。对x名出勤不达标且履职不力的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通报曝光,并责令派出单位免去其中x人站办所长职务。

(三)严格加强驻村工作经费管理。

共向x支驻村工作队拨付20xx工作补贴资金x万元,拨付上半年定点驻村扶贫干部生活补助x元,申请财政资金x元,为x名定点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与x名驻村工作队领队办理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为高效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创立有利条件。

(四)多方联动全面开展帮扶。

团市委组织xx次村年轻人农民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市妇联开展“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帮助xx镇x-x岁建档立卡贫困儿童办理免费入园,为贫困家庭解决现实困难;通过省妇女儿童基金会为x名贫困高中生共争取到x元“xx助学”救助金;在xx镇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组织各乡镇“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面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开展“爱心妈妈志愿陪伴”公益活动。开展“两癌”贫困母亲救助工作,为x名农村建档立卡“两癌”贫困母亲与x名低保“两癌”贫困母亲争取共计x万元“两癌”救助金。开展“爱心超市”物资筹集工作,征集价值x万余元的爱心物资。市委统战部开展“百企帮百村、助力精准扶贫”行动,着重企业和x次脱贫任务量大的村进行点对点结对子,整体上做到了全市x次有脱贫任务的村都有企业进行对接。在积极对接,充分互相掌握优势与需求的基础上,帮扶主体和贫困村共同商定帮扶措施,充分发挥“名誉村长”与“名誉副村长”的作用,在产业扶贫、技术扶贫、捐赠扶贫等方面达成帮扶目标,采取积极有效的推动措施,大力展开了帮扶推动工作。

三、着力开展乡村人才建设工作,以人才强振兴

(一)建立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深入实施“村村能人培训规划”,集中在农闲季节举办各类轮训班,主要在x岁以下“后备能人型”中选拔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年轻人农民,在“强村带动型”、“经营管理型”、“中介服务型”、“科技创新型”中选拔x岁以下综合素质好、能发挥示范指导作用的农村能人参与培训,20xx年村村能人培训x人个。

(二)持续推进农村创业创新。

为了更好地落实一个性创业补贴与扶贫创业奖励补贴等政策,针对*家农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农民创业主体与x家小额担保贷款的商户进行了电话回访,对符合条件的将落实补贴政策。推行“一窗通办”、“网上受办”的创业担保贷款经办模式,进一步优化经办流程,简化办事手续,截至x月初,发放创业担保贷款x笔x万元,其中为x名自主创业农民发放贷款x万元。

(三)集聚社会各界力量投身乡村振兴。

积极启动金秋助学希望项目圆梦行动,面向社会各界筹款。将“妇女之家”活动阵地进行了充分延伸,在全市创立了以“微创业”、“微联谊”、“微家风”、“微宣传”、“微公益”为主题的x次“妇女微家”示范点,指导与带动妇女提高创业致富能力。组建巾帼志愿服务队,开展了关爱帮扶、环境整理、移风易俗、素质提高等志愿服务活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目前全市巾帼志愿服务队在每次乡镇成立x次分队,已吸纳志愿者近x人。组织年轻人一代非公经济人士企业家赴农村调研,调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支援乡村经济建设的热情。年轻人非公经济人士xx响应国家号召,在xx乡xx村成立了xx市庆辉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申办成立了xx市杂粮协会,协会现有会员x家,有杂粮种植基地x余亩,带动了粮食种植大户种植红小豆等杂粮的热情,提升了农户粮食种植效益。xx市文化公司经理、年轻人非公经济人士xx响应市工商联号召,为xx市x次乡镇x次扶贫爱心超市,捐赠了x万余元爱心物资。深入开展“乡村教师进名校”等农村教师培训工程,共派出x人参与培训,着力提高乡村教师能力素质。

第9篇:建设“数字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建设“数字乡村”

助力乡村振兴

--**市数字乡村试点工作典型案例

近年来,**省**市以“农业生产智能化、特色产业电商化、安全监管平台化、生活服务便捷化、农技推广信息化”为工作目标,转变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推动了农村物流网建设、提升了农民数字化水平、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逐渐走出一条特色鲜明、数据驱动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一、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助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

近年来,**市积极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活动,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深度融合,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一)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生产深入融合。

**市刘猴镇作为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单位,以新技术渗透为主导,深入推进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辖区内的**裕山菌业有限公司通过襄阳电信提供的通讯模块,将技术链接到平台,种植农户只需在手机上进行数据设置,即可一键操作,实时监控查看香菇、木耳等农产品的状态;**宏全农牧有限公司智能大棚实现了水帘降温除湿、风机换气,遮阳温控等一键操作。新技术的应用,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证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二)推进信息化与农业创新深度融合。

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物联网、电子商务等信息化应用能力方面培训力度,鼓励支持推广应用农业物联网和电子商务,积极运用互联网新思维、新技术、新模式改造流通方式、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发挥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截止到2019年底,全市建成县级电商运营中心1个,县级仓储配送中心1个、镇级电商服务站11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228个,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带动就业12000余人,全市电商交易额突破15亿元,同比增长15.38%。

(三)推进信息化与农业服务深度融合。

深入开展信息进村入户综合服务试点工作,建成了1个市级信息进村入户平台运营中心,11个镇(办)益农信息社标准服务站点和50个村级信息网点。以“互联网+12316”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载体,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破解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难题,将农业信息服务延伸到乡镇,辐射到村组。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培训、农业灾害预警预报、农产品市场行情、农产品销售推介等综合信息服务。

二、大力发展信息化建设,助推乡村社会治理有效。

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分级管理、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的原则,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基础数据平台为支撑、以综合治理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打造了

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保护群众的智慧平台。

(一)加快新时代农村党建信息化建设。

依托基层网格化服务,利用党员远程教育平台、QQ、微信群等方式,加强对农村在职党员、流动党员的教育,详细掌握在职、流动党员的喜好、特点、工作技能,详细党握党员需要什么,想干什么,拉近了党员和党组织的距离,使流动党员由“被动”变为“主动”。疫情期间全市3941名党员干部职工闻令而动、挺身而出,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第一时间下沉到疫情防控一线,利用居民微信群,使用统计助手APP,开展测量体温、物资代购、心理服务等工作,做好疫情防控和保障群众生活。相关职能部门也及时推出“网上办”,方便群众办理各项业务,提供医疗救助、政策咨询、外出务工等暖心服务。

(二)加快新时代农村治安信息化建设。

以市、镇、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发动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共同监看视频监控,筑牢治安防控的“篱笆”,按照每个行政村在公共区域建成5个以上高清视频监控探头,2019年底,实现了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建成了村级视频监控系统950个,并与全市频监控共享平台实现联网对接,构建“多维感知、情报主导、立体防控”的综合信息管理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加快新时代农村信息化服务建设。

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规范化的政务服务大厅,设置村级便民室,实行“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办理”,逐步扩大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范围。方便群众办事,使群众不出镇、村(社区)就可办理日常生活中的高频事项;推出“宜医通”APP,实现医院之间信息共享,连接起包括镇、村在内的300多家医药机构,实现了全市就医一网通,患者在就医时四卡合一(就诊卡、医保卡、社保卡、银联卡四卡合一)的功能。

三、大力发展网络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发展。

利用网络空间和网络社会形态特有的优势,以新理念、新载体、新内容、新方法实现线上线下文化惠民的跨界融合,共享文化信息资源、提供公共服务、拓展服务范围,满足农村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一)提升乡村网络文化设施水平。

目前已完成85个行政村的宽带光纤化升级改造,对3个未通宽带行政村进行了光纤接入,新增光纤宽带端口共28820个,破解了城乡网络信息的不对的瓶颈;大力实施“农村智能广播系统”建设,覆盖全市11个镇(办),投放音柱1696个,利用市融媒体播控平台及无线覆盖的方式,每天用1.5个小时进行广播新闻类节目。特别是疫情期间,通过无线广播播放疫情信息,及时的把疫情防控的各项要求在老百姓足不出户的情况下进行了宣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提升乡村网络文化丰富内涵。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抓手,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任务要求,通过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将生动鲜活的文艺表演、通俗易懂的宣讲、解难济困的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网络展现给广大农村群众,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到寻常乡村百姓的生活;大力推进中国电信“幸福新农村”高清ITV互动电视平台的应用,为广大农民朋友打造全新的电视信息界面,实现“一村一电视台”,为农村用户提供丰富的网络精神文化生活。

虽然我市在数字乡村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村信息化硬件设施能力相对不足,信息化软件应用水平不高;

二是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农村信息化人才;三是县级以下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投资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宽。下一步,我市将以此次试点工作为契机,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协调沟通,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快试点工作进度,尽早取得成效。

上一篇:销售人员英语怎么说下一篇:菜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