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路(通用8篇)
甲方:
乙方:---------------
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好的方便人民群众,确保通村公路畅通,经甲,乙双方协商,特制订2012通村公路养护合同如下:
一甲方义务
1、甲方将---------至----------段,全段长约---公里发包给乙方养护(硬化路)
2、甲方发包时间从2012年---月—日至2012年---月—日,时间壹年,每年付养护费----元(每公里),合计------元。
二乙方义务
1、乙方必须负责养护该段公路路面清洁,路肩完好平整,边沟畅通,路肩上无堆放物,涵管无阻,路面无积水。
2、乙方应妥善保管公路配套设施的完好无损,达到清洁,美观,如有损坏,要照价赔偿。
3、确保公路两边花草树木安全,防止乱砍,滥伐,一经发现,要及时报告和制止。
4、公路上严禁打场,晒粮,占道经营,一经发现要及时制止。
三结算方式
1、验收时间采取平时抽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如发现问题,路面不洁,边沟不畅,路面障碍,打场晒粮,占道经营,树木被盗等,发现一次扣发养护管理费50-100元。
2、结算:年终验收结账。
此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益。
甲方代表签字:
乙方代表签字:
关键词:安全性,乡村公路,对策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 机动车在乡村的保有数量迅速增加, 增加了人与车辆及道路的矛盾, 乡村公路交通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1 乡村公路的概述
乡村公路的定义:
从严格意义上讲, 乡村公路主要是指县乡公路 (包括透过行政村道路) 。乡道是主要乡 (镇) 村经济, 文化, 行政服务, 道路, 县乡道路和高速公路上面不属于乡 (镇) , 乡 (镇) , 乡 (镇) 之间的与外界接触路。
2 乡村公路的安全因素分析
“人”的因素对乡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
在影响交通安全的各种因素中, “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这里的人是指道路的使用者, 包括行人和乘客以及驾驶员, 在人的因素中,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乡村的车辆驾驶的安全性和驾驶技术质量低, 不满足交通安全对人的基本要求。许多农民没有经过严格的技术培训, 对交通法规不熟悉。没有任何正式的安全教育和驾驶培训导致了大量的无牌司机, 甚至买假车牌冒用。其次, 农民交通安全意识薄弱, 一些农民对交通法规和安全知识的认识是不够的, 如抢道的行人和车辆, 横穿道路, 不尽安全义务的排在道路上成排行车, 嬉闹, 曲线行车和其他交通违法活动。
(1) 驾驶员特性对乡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
驾驶员是交通行为中最重要的因素。造成乡村公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与车速, 路况和驾驶环境差关系很大, 以及交通管理上存在的不足, 最主要原因是驾驶员素质偏低, 他们缺乏正规的驾驶培训, 专业性差, 一旦在乡村公路上发生突发状况, 他们缺乏必备的应急能力, 慌乱情况下, 做出错误的驾驶行为, 造成了交通事故[1]。
(2) 行人对乡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
行人是道路系统中最弱势的群体, 行人的行为也是每个人最经常使用的行为, 由于行人行为的普遍性和经常性, 增加了行人行为的危险性, 全世界交通事故中, 行人的死亡比例相当高, 约占各类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40%以上, 其中, 乡村公路的行人死亡人数又远远高于城市, 究其原因, 主要乡村群众安全意识淡薄, 缺乏必要的交通安全知识, 过马路、骑自行车随意性很大, 不顾及乡村公路的其它车辆, 横冲直撞, 造成其它行驶车辆躲闪不急, 导致许多不必要的交通事故。
(3) 车辆对乡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 乡村机动车保有量也快速增长, 车型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小客车、机动三轮车、摩托车在乡村屡见不鲜。随着车辆的增多, 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多。许多乡村地区的车辆省略保养环节, 带病上路, 甚至国家要求的强险都不按时缴纳, 大大增加了不安全因素。
(4) 道路因素对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
在路的因素方面, 主要表现在“四个不够”:一是道路线形不够流畅, 线形指标满足不了规范要求。道路的急弯多、纵坡大、行车视线不良等。二是路面状况差, 道路养护不够及时。乡村公路养护主体不明确, 责任不落实, 经费无保障, 养护机制缺乏活力, 养护质量不高。不少乡镇道路由各乡镇以及行政村自筹资金修建, 没有资金投入.道路缺少养护.损坏严重。三是交通组成太混乱, 管理不够严格。乡村公路上有大小客车、货车、机动三轮车、摩托车、自行车和畜力车, 车辆混行。四是道路形式不够好, 单车道公路从空间上限制了车辆的行驶, 造成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无法分离, 埋下了安全隐患。
乡村公路的技术等级通常较低, 路面的技术状况也就相应的比一般公路差, 再加上乡村公路失修、失养的现象又较为普遍, 导致乡村公路路面的绝大多数技术指标都不能达到使用要求。然而路面是道路的行车部分, 路面状况对行车的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所以不良的路面状况也是造成乡村公路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2]。
(5) 交通状况对乡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
乡村公路由于其构成情况复杂, 人车混行, 道路基本设施比较简陋, 甚至连基本的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以及人行道都没有划线区分, 路面狭窄, 尤其遇到赶集的高峰时间, 行人数量很多, 占据了大部分道路空间, 严重影响了车辆的通行, 也威胁了行人的安全。一旦车速快, 行人多, 很容易导致交通事故。
(6) 道路状况对乡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
在我国乡村道路的构成中, 四级及以下道路占乡村公路总里程的80%以上, 由于低等级低等级乡村道路的普遍存在, 乡村公路的单车道路段会车问题是造成乡村公路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路基宽度一般为4.5m, 路面宽度为3.5m, 两侧为各0.5m的土路肩或碎石路肩, 一旦会车, 很容易发生车辆间的碰撞, 因此, 有必要在乡村公路设置合理的错车道。
3 乡村公路交通安全对策研究
3.1 提高乡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
由于乡村群众存在整体教育水平不高, 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在乡村公路的使用过程中, 危机意识差, 有必要将交通安全基础知识引入基础教育, 从小强化其交通安全意识, 引导其正确运用交通法规, 对于乡村群众中的成年人, 通过频繁的普法宣传, 使其主动规范自己的交通行为, 引导其学会礼让交通,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强化宣传效果。
3.2 以完善交通安全设施为目标
乡村公路的快速发展, 提高交通安全设施的目标应是保障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水平总体不高, 在乡村道路的基础设施建设中, 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 建设非常完备的交通基础设施短期内是不现实的, 这就需要因地制宜, 结合乡村实际经济条件, 以最小的投入, 争取最佳的使用效果, 来设置乡村道路交通安全设施。
3.3 加强道路运营管理, 改善交通环境
加强对乡村车辆的运营管理, 加强乡村运营车辆的年检与保养环节, 要求其缴纳机动车强险, 对于不服从管理的车辆, 依法取缔其运营权利, 为增加乡村机动车的上牌率, 应切实减轻其车辆的税费负担和车辆的运营费用, 减免其年检费用以及保养费用, 以最低的收费吸引农民群众主动上牌落户, 促进乡村地区机动车上牌领证[3]。
3.4 完善乡村公路的交通标志、标线
在乡村公路的标识建设中, 开发有效地降低车速技术, 改善乡村公路的安全设施, 同时, 要加强乡村集市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在筹建乡村市场时, 既要考虑乡村群众的便利性, 又要保证乡村群众出行的安全性, 不允许其占道经营, 确保乡村道路的畅通, 以保证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性;开展公路相交处专项治理, 国道主干线公路和乡村重点实施专项调查的公路路口和整治, 规范审批制度不合理的路口, 必须坚决关闭不符合标准要求, 清除严重影响行车安全视线的障碍物, 以保持良好的安全行车视线。
参考文献
[1]沈斐敏.道路交通安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1]沈斐敏.道路交通安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
[2]管满泉.基于交通安全的道路线形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6.[2]管满泉.基于交通安全的道路线形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6.
【关键词】 公路桥梁;建设技术;施工方法
1.引言
近年来各种大桥特大桥坍塌损毁的事故频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地危害也引起了人们对桥梁安全的极大关注。但农村公路桥梁由于等级低通行车辆少往往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地方。农村公路桥梁虽然一般规模较小但数量多服务的面积广,人数众一旦毁损对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出行和货物运输等方面也会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其后果也不容小觑,因此对于当前农村公路桥梁建设技术进行总结分析,对于促进与规范我国当前农村地区桥梁建设很有意义。
2.桥梁基础开挖施工
施工准备:施工技术交底以及施工材料加工,机械设备(发电机、抽水泵、吊车、吊罐、各种小型机具等)、人员准备。
绕行旁道和明渠开挖:根据各座桥梁分布情况,在已有河流左右两侧选择适当的位置开挖导流渠,若有道路保通则在过渠部分埋设钢涵管(或集装箱)过流,埋设根数根据水流量确定,并能满足雨季过流要求。为防止堆渣导致边坡塌方,开挖料禁止直接堆卸在明渠(或旁道)两侧,用自卸汽车运输到弃渣场。导流明渠开挖坡比不小于1:1,底宽根据水流大小现场确定。
桥梁基础开挖:桥梁基础和导流明渠开挖采用ZX200-3型挖掘机配20T自卸汽车运输,为防止超挖,预留30cm采用人工进行开挖。基础开挖时,加强基础排水工作,防止渗水浸泡基础,在基础四周设置排水沟,将浸水引至集水坑内,集水坑分别设置在基坑上、下游或两侧,利用污水泵和潜水泵将水位降至地基基础以下。
根据基坑开挖深度,为防止开挖边坡滑塌,可在基坑四周打设木桩,并在木桩后堆放砂袋,堆放高度可根据现场情况确定。选用材质较好的木材作为抗滑桩,抗滑木桩采用反铲压入基础内,抗滑木桩打入基础后,再用小木条钉挡在靠边坡侧内,木条编钉好后,再人工堆码沙袋,沙袋堆放时要求木桩与边坡間填实。若在雨季进行施工,开挖前先根据天气预报情况选择合适时机进行开挖,开挖结束后立即进行基础砼浇筑。
3.桥梁混凝土结构主体施工
3.1砼施工方法及技术要求
根据桥梁结构体型,桥梁工程分桥墩和桥面两部分,桥墩分左右两侧分别进行施工,每个桥墩分层进行浇筑,分层厚度一般不得超过2.5m,对牛腿和两侧挡土墙特殊部位浇筑分层情况,应根据现场桥墩的高度进行调整,两侧挡土墙分层设置在侧墙起始位置,牛腿以下30cm左右分层,牛腿单独分一层进行浇筑,具体分层见分层示意图。基础开挖结束后,用手扶式振动碾碾压基础,使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再由测量队进行断面测量,并标识出垫层砼设计高程,然后进行垫层混凝土浇筑。垫层采用二级配混凝土(C150),搭设溜槽,搅拌车运输到溜槽接料斗入仓,浇筑时先用水将基础面浇湿润,保持混凝土的水分,确保混凝土的浇筑质量。混凝土顶面高程按底板的设计轮廓线进行控制,采用人工平仓,平板振捣器振捣。
根据现场施工实际情况,为桥梁混凝土浇筑模板以组合钢模板和木模板现场拼装为主,以此满足混凝土结构要求。组合钢模板使用纵、横背楞均采用φ48钢管,组合钢模板型号为P3015、P2015和P1015,转角部位采用转角模板。木模板主要用于两侧挡土板的部位,主要采用3cm或5cm厚的木板进行加工,背楞可采用5×10cm枋木,模板采用φ12拉筋加固,模板支架采用φ48×3.5钢管搭设满堂架。
3.2钢筋施工
钢筋严格按设计图纸进行加工,并确保加工精度;加工好的钢筋编号分类存放、妥善保管,防止钢筋生锈。已加工好的钢筋采用自卸车从加工厂运至现场,人工下车,搬运过程中防止变形。钢筋的表面应洁净无损伤,油漆污染和铁锈等应在使用前清除干净。钢筋接头采用搭接方式连接,搭接长度不得小于50d,搭接接头按设计图纸明确规定的部位进行,无设计要求时按规划要求进行,严禁在受力集中的部位搭接,同时受拉区的搭接接头不得超过钢筋截面的25%,受压区不得大于50%。钢筋严格按层次,由下往上分层安装,上下层钢筋对齐,钢筋层间净距符合设计要求,钢筋与模板间设置与结构混凝土相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垫块以保证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3.3混凝土结构施工控制
按斜面分层薄层浇筑,连续推进一次成型的顺序施工。有序分层下料,下料时每次宜量少、层薄,堆集料不得高于50㎝,混凝土应随浇随平仓,不得堆积,若产生骨料堆积时,应用人工将其产到砂浆较多的部位,避免由此产生蜂窝麻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严禁加水,不合格的混凝土严禁入仓,如因故终止,并超过允许间隔时间且初凝时,应按工作缝处理。若能重塑,仍可继续浇筑混凝土,重塑的标准是以插入式振捣器振捣30s周围10cm内混凝土还能泛浆且不留孔洞为原则。
由于梁钢筋密集,需由中方人员现场指导劳务振捣工艺,加强砼振捣,梁和板采用每分钟不少于4500脉冲频率的φ50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捣固。振捣棒操作做到“快插慢拔”,在振捣过程中宜将振动棒,上下略有抽动。分层浇筑时振捣棒插入下层50~100mm,每点振捣时间宜20~30s,砼停止下沉,不冒气泡、汽浆,表面平坦为宜。振捣棒可按直线行列移位或交错行列移位,移位距离宜为振动作用半径1~1.5倍。砼振捣时,应避免振捣棒碰撞模板、钢筋及其它预埋件。砼应捣固密实,不漏振、欠振或过振。
T型梁顶板(含翼缘板)砼浇筑时,由两侧向中心进行。砼振捣先用插入式振动器振捣,再用平板振捣器平整,辅以人工压实抹平,意在其初凝前作拉毛处理。必须确保顶板砼层厚度,以及路拱成型,且梁顶面标高满足规范要求。
砼浇筑完成表面收桨后,及时覆盖养生。当砼终凝后,洒水养生,保持湿度,专人负责养护。要特别重视高温时砼的养护,在高温季节要避免已浇砼外露面受日晒,要加强洒水养护,在雨季内要加强支架基础的排水,防止河水浸泡基础,导致支撑架变形。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12h~18h及时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养护,养护期一般为28天或监理工程师指示的天数。养护全过程应均匀不间断,养护期内应始终保持混凝土面湿润,不得出现干湿交替,严禁出现表面发白甚至干裂,高温时段的养护应从严控制。
4.结论
乡村公路桥梁在我国乡村的交通运输体系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加快乡村公路桥梁建设已成了必然趋势,如何使乡村公路桥梁的建设质量得到保证,就需要国家能够加大资金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的投入,同时也要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乡村公路桥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监管作用,保证乡村公路桥梁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党士奇,李彦奇.农村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J].交通世界,2011(18):156-157.
[2]王勇军,高辉.农村公路桥梁现状分析及管养措施[J].山东交通科技,2012(5):70-72.
[3]施万满.农村公路桥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2):127-127.
甲方: 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和《公正桥梁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的条例和原则》,为搞好工程质量,加快进度,本着公平、公正的诚实信用原则,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双方共同遵守,并严格执行。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永顺万民乡伍伦村乡村路
2、工程地点:永顺县伍伦村
3、承包范围:伍伦村产业路段全长大约2.4公里,宽3米的路面,厚度20厘米,水泥硬化路面工程。
二、承包方式,具体计算方式和标准如下:
1、本工程按单包的方式承包,甲方负责所有的原材辅料,运输熟料,水电通到施工搅拌场和路基的平整。发电机汽油,住宿场 地及水电费。乙方负责硬化工程施工的所有设备(包括搅拌机、振动泵、切割机、钢膜、发电机、电线)。
三、施工质量及施工内容
1、甲方在乙方施工人员进场后给乙方施工人员给予技术交底和技术指导。
2、在施工过程中,甲方的运熟料车必须随叫随到,如有损坏必须马上有车替换。
3、甲方对乙方所承担的工程要做好安全交底,提出明确安全要求,进行安全监督检查。乙方必须严格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4、乙方施工人员不允许酒后作业,发现一次一人罚款100元,依次累计。
5、乙方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按照甲方的现场技术员要求施工,服从甲方施工技术员的指导,如有问题当场发现,现场纠正、整改。
四、付款方式及工价
1、乙方施工人员进场后,甲方先付3万元的民工生活费及机械进场费7000元,在施工期间保证民工每人每天20元的生活费。
2、乙方工程完工后,甲方必须先付60%的工程款,剩余的一个月内付清。
3、工程工资款的结算按甲、乙双方实际收方的工程量每平方15元计算。
4、在施工过程中,如甲方所造成的一切停工、待料,如水泥、砂不到位,路基、当地村民关系等,停工一天应补民工工资150元,按人计算。
五、工期、质量
1、工期,乙方必须按照甲方现场排定:编制的工期组施工,计划进行施工,工期规定:按实际操作日30天完成(下雨天除外)。
2、乙方施工人员应按甲方施工要求混凝土配比,合理配料,不得浪费材料,乙方负责施工工具。
3、乙方必须在施工期间做好各班组协调配合工作,不得影响工期。
六、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七、本合同如有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签字):
乙方(签字):
见证方:
伍伦村村委会
七、工程期限:本合同签订之日为开工时间。本合同工期为 30天(****年6月1日至****年6月30日)。
八、路面工程保修期为一年,保修期内,均由乙方自行组织维修,费用由乙方承担。
九、其它特别约定事项:
1、乙方必须按甲方所规定的人员、机具的数量、型号等情况如实到位,如有不同,甲方将视为乙方违约,并有权将乙方驱逐出场。
2、水、电甲方提供源头,乙方负责安装等各种费用。场地、库房等甲乙双方共同确定,乙方负责各种费用。
3、乙方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办法和严格遵守安全生产的相关规定,做到文明施工,严禁违章作业,同时应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安全措施以保证现场施工人员、附近居民及建筑物、各项工程的安全,凡施工人员发生一切病、伤、残、亡等安全事故及损失概由乙方承担经济赔偿责任及法律、民事责任,甲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4、甲方应积极作好征地拆迁工作,以保证乙方正常的施工及工程质量和进度。凡因此而带来的事故及损失,由甲方承担经济赔偿责任及法律、民事责任,乙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5、甲方应积极与乙方共同作好居民、车辆通行所带来的施工不便等影响,防止非施工人员、车辆通行等进入施工现场,以保证乙方正常的施工及工程质量和进度。
6、乙方签订合同后,三天内务必进场施工,如超过三天不进场施工为违约,视为乙方自动放弃,甲方不退还工程押金,同时可另行找人承包施工。
7、乙方在施工中不得停工,未经甲方同意自动停工三天及以上为违约,乙方已施工的工程不计算任何工程款,甲方可另行找人承包施工。
8、工程承包押金,待本工程全部完工后退还。
十、违约责任:如双方任何一方违约,由违约方支付工程总价的10%给另一方。
十一、验收办法:工程竣工后,乙方写出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双方申请县交通局进行验收,凡验收不合格由乙方返工,费用由乙方承担。
十二、本合同书由双方法定代表人或授权的代理人签署与加盖公章后生效。全部工程完工后,经交通局验收合格以及工程款支付完结后终止。
十三、未尽事宜另行协商。
十四、本合同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执 一份,有关部门两份。
甲 方: 乙 方 :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其授权的代理人: 其授权的代理人:
年月日:
乡村公路硬化施工合同范文篇三
发包方: (以下简称甲方)
承包方:******** (以下简称乙方)
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农村建设,***村实施村道公路硬化作业,乙方经申请和相关程序,成为本项目的施工方,甲、乙双方经多次、反复协商,双方达成如下协议条款,共同信守。
一、工程名称及地址:**县**乡***村村道公路硬化工程,地址在**县**乡***村境内。具体施工范围:
二、施工方式:本次施工由乙方采取全承包(即包工、包料、包安全)的方式进行作业。
三、工程价款及支付办法:
工程施工单价 万元/公里,按工程实际施工里程计算工程款。 具体支付办法:路基完成后,拨付工程 万元;第二层完成后,拨付 万元;浇灌混凝土成型 米后,拨付 万元。其余工程款于整个工程完工后全部拨付。
四、工程施工质量及技术要求:工程须按标准进行施工作业。
五、工程施工期限:
从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遇雨天工期顺延。
六、安全责任:
1、乙方须为施工人员购买相应的安全生产保险,其产生的费用由乙方负责支付。
2、施工中的一切安全责任及后果由乙方自负,并承担一切法律责任,甲方概不负责。
七、其他约定:
1、路基经甲方验收并同意乙方进行混凝土浇注时,由甲方向乙方出据混凝土浇注通知,乙方方可进行混凝土浇注。
2、乙方混凝土浇注完成后,由乙方进行监管维护,直至甲方检查验收合格。
3、施工的一切原辅材料、设施、设备由乙方负责,乙方所使用材料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质量要求。
4、施工过程中甲方安排人员进行质量监督,乙方应无条件服从。
5、全部工程结束后,由甲方组织验收合格,并经乡主管部门审查后,方视为完工。
八、违约责任:双方应信守合同,不得违约。单方违约时,违约方应向守约方支付违约金,并赔偿给守约方造成的经济损失。
九、未尽事宜: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可另行协商补充,补充规定与本合同有同等效力。
十、本合同由甲、乙双方签字后生效,一式六份,甲方存二份、乙方存四份。
甲方: (盖章)法人代表(签字):
乙方: (盖章)法人代表(签字):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农村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中央以及社会各阶层的重视。乡村公路作为区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农村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加快乡村公路的建设,对保证整体公路网的协调发展,促进农村乃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为此,本文将对乡村公路建设的战略意义和发展契机进行必要的探索。
一、乡村公路建设与发展的战略意义
1.从经济社会效益的角度看乡村公路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 乡村公路作为一项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讲,乡村公路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没有一定水平的公路交通基础,就没有全面的小康社会。乡村公路建设与发展是带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乡村公路建设,促进农村矿产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保障农村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快速流通,从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2.从解决“三农”问题看乡村公路建设与发展的紧迫性。加快乡村公路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交通运输支撑。交通是所有产业的服务性行业,具有吸纳
劳动力多,就业广的特点。通过乡村公路建设,可以为农民提供广阔的就业机会,使沿线农民通过地材供应、劳务投入等方式直接增加收入。公路通,百业兴。乡村公路的延伸和通畅,农民可以依托公路积极发展商品经济,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和产品结构,搞活流通,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同时,可依托公路兴商活市,发展“路边经济”,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走廊。还可以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完善新市镇功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壮大区域经济。
3.从公路网整体性上看乡村公路建设与发展的必要性。加快乡村公路建设,是促进区域路网结构优化和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公路是以路网的形式发挥作用的,而乡村公路是全国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公路的联通和对接,可以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促进交通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4.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看乡村公路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作用。乡村公路的建设与发展,直接改善其周围生态环境,使周边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大幅提高。加快乡村公路建设,是优化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公路和通讯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是实施开放开发战略的前提,也是提升开放开发水平、推动开放开发向纵深发展的基础。
二、我区乡村公路现状
截止目前,我区乡村公路总里程为209.32km。其中,按照道路等级划分:二级道路25.71 km,占道路总里程的12.3%;三级道路
12.5 km,占道路总里程的5.97%;四级道路171.11 km,占道路总里程的81.73%(见图1)。
图1 东丽区乡村道路等级比例图
二级道路三级道路四级道路
按质量等级划分:优等路74.88 km,占35.8%;良等路82.66 km,占39.52%;中等路(目前可维持通行)23.96 km,占11.37%;差等路27.82 km,占13.3%(见图2)。桥梁10座,总长度432.7 km,面积3462㎡。
图2 东丽区乡村道路质量等级比例图
优等路良等路中等路差等路
由此可见,近些年来我区的乡村公路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
全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比仍显滞后,主要体现在:一是覆盖面不够,乡村公路网络结构尚未形成。二是通行能力不高,全区乡村公路等级水平普遍较低。三是发展不平衡,道路等级差异大、道路之间连通性较差。
三、当前我区发展对道路建设的内在要求
随着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东丽区迎来其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区委区政府按照“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总体要求,明确提出,到2011年,基本建成国际型、知识型、生态型津滨新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融入滨海新区、服务滨海新区就需要不断改善自身投资环境,打造高水平的基础设施配套,逐步提升城市新形象。因此,当前我区发展的新形势对乡村道路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乡村公路建设要适应城市化发展城市建设应该从道路建设入手,道路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载体,可以改善生产、生活及投资环境,提升土地价值。随着依托大项目有序撤村、城中村改造、宅基地换房等政策的实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结合目前我区的乡村公路基本情况,对有计划撤村和迁村并点的区域的道路建设不宜再进行过大投入,主要以小修、基本维护为主,保障通行;对城中村改造和新市镇规划区域的道路建设,应根据我区总体发展规划,制定道路建设专项规划,维护现有道路,新建规划道路,逐步形成融会贯通的交通网络。
2.乡村公路建设要符合新市镇规划
随着军粮城、新立、华明、大毕庄四个新市镇建设的逐步推进和建设张贵庄中心区进程的加快,我区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因此,乡村公路的规划与建设要依据新市镇规划,连通主干道路,建设上档次,管理上水平,使乡村公路充分发挥服务社会发展、产生经济效益、造福一方百姓、促进区域率先发展的作用。
四、对当前我区乡村公路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中央“十一五”计划建议指出,交通运输要合理布局,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因此,根据十一五规划建议要求,要切实抓好乡村公路的通达工程建设,加快完成与农民生产生活、区域建设发展密切相关的桥、涵和乡村道路的建设,从而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1.提高思想认识,科学建设乡村公路
乡村公路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条件,更是开拓农村市场、加强城乡交流、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保证。因此,我们在乡村公路建设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坚持做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结合,与实现津滨新城区战略目标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扶贫开发、资源开发、旅游和新市镇建设相结合,提高对乡村公路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提高服务质量,注重
科技含量,确保生态环境,提高乡村公路等级,努力建设好我区的乡村公路。
2.高起点规划,保障乡村公路建设
乡村公路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从实际需要规划、设计和建设。规划和设计,要坚持科学、合理、实用、符合发展、省钱省力的原则,坚持综合、协调、平衡的原则,道路建设同时要同步规划两侧景观,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尽力避免农村公路建设的重复和紊乱,严禁乡村公路建设不切实际、贪大求洋和建而无用。
3.建立健全机制,加强乡村公路管护
良好的运行管理机制,是确保乡村公路畅通的前提,是发挥乡村公路效益的基础。因此,我们要避虚务实,真抓实管,建立起一套适合乡村公路管护的运行机制,切实发挥乡村公路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作用。一是建立健全乡村公路管护机构。二是建立乡村公路自治养护的长效管养机制,保证乡村公路有人管有人养。三是加强监管,严格考评。
关键词:乡村公路,农村,经济发展,缓解贫困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国家针对贫困地区农村基层设施建设薄弱的实际情况, 农村道路建设被纳入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范围之列。进入21世纪以后, 为了配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实施, 2001年开始实施整村推进计划, 将乡村公路建设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开发式扶贫的三大新重点之一, 通过该项工作, 以期尽可能在2010年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然而, 20多年来, 乡村公路建设项目对减缓农村贫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 本文以贵州省榕江县Y村为案例, 通过对乡村道路建设对Y村缓解贫困所起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 从而为政府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决策提供参考实证依据。
1 核心概念及其辨析
根据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印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一文中对农村公路做了定义:“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 是全国公路网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农村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
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三个层次。县道是指具有全县 (县级市) 政治、经济意义, 连接县城和县主要乡 (镇) 主要商品生产和集散地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国、省道的县际间的公路;乡道主要是指主要为乡 (镇) 经济、文化、行政服务的公路, 以及不属于县道以上公路的乡 (镇) 与乡 (镇) 之间及乡 (镇) 与外部联系的公路;村道是指由村集体修建, 为村集体内部村民提供车辆和行人出行服务的道路, 以及不属于乡道以上的公路的村与村之间及村与外部联络的道路。文中所提及的乡村公路是指由村集体修建的村道, 即为村集体内部村民提供车辆和行人出行服务的道路。
2 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公路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国内外已有很多相关的研究。从国外来看, 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对于发展中国家, 农村公路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对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些研究成果有Kristin Komives、Dale Whittington在2001年选取包括孟加拉国、印度、中国等在内的15个国家、5550个乡村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农村公路对贫困地区消除贫困的影响, 通过样本数据的对比分析, 研究认为农村公路会显著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 提高农民的收入。其得出的定量结果为良好的农村公路可以最多提高农民近两倍的工资、17%的非农收入。在2001年, ESCAP从缩小城乡差距的视角研究发现, 通过农村公路的建设, 可以大幅改善农村的对外交流状态, 降低区域内的工农业产品成本, 提高人们收入水平。2002年, Jocelyn A.Songco对越南的农村公路对农村经济、社会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 得出了农村公路的改善提高了农民的社会福利, 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公路的改善会促进其他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 比如会带来农村基础医疗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的研究结论。2003年AiLand E.Pemia分析了农村公路投资对农村减贫的作用机制, 即农村公路的投资会增加非农就业机会, 提高农村生产力, 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增加福利水平, 这是直接效应。另外, 生产力的提高与就业机会的增加, 会加快农村经济增长, 由经济增长而引起农民收入的增加为间接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综合实现减贫效应。
从国内的研究来看, 农村公路对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的影响研究主要在发展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等领域。张文尝先生认为农村公路是通过改变区位来提高区域的经济势能, 从而促进经济资源、思想观念、文化等的交流, 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吴国宝通过以陕西省贫困县作为研究样本, 就农村公路对减缓贫困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论认为, 在陕西省, 农村公路主要是通过扩大农民收入来源渠道和促进就业结构多样化来提高农民收入的, 并由此建议通过增加农民对农村公路运输服务的使用扩大农村公路的扶贫作用。此外, 也有学者提出农村公路是影响农村经济中产业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认为农村公路运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畅通的农村公路运输是农产品深加工和产业调整的前提条件 (司武国, 2003;季求知, 2005等) 。
从上述研究看, 现有研究对农村公路与农村发展、农村经济之间做出了研究, 并得出了肯定的结论, 但是, 已有研究都着眼于整体或宏观上进行正面影响的分析, 对于微观层面以及负面影响的具体研究却很少关注。在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下, 国家对农村社会发展的方向、目标、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国家对农村公路发展的持续关注, 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发展的环境也与以往不同。在此背景下, 从微观层面对贫困地区农村公路的发展特别是乡村公路建设对农村减贫的影响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3 Y村基本情况
Y村位于榕江县平永镇东北部, 该村坐落半山腰上, 村庄总面积为3.056km2, 林地面积279.67hm2 (包括退耕还林面积) , 耕地面积19.27hm2 (按产量计算) , 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 142户, 总共548人, 全村均为苗族, 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特困村, 2012年总收入469088元, 人均收入856元, 外出务工与农业生产收入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该村外出打工人数40人, 其中全家外出打工农户有7户。至今该村还没有通自来水, 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成为该村的最大问题, 村里有卫生室一个, 教学点一个 (小学1~2年级) 。该村距离县城51km, 距离镇所在地12km, 距离县道公路3km, 于2004初开始修建公路, 2005底公路完工并投入使用, 交通条件较差, 乘坐面包车或骑摩托车到镇所在地需35分钟左右、到榕江县城需120分钟、到县道公路需15分钟左右。
4道路项目对Y村的影响分析
乡村公路建设加强了Y村与各村之间的紧密联系, 使村里各种资源的流通速度加快, 村民们的生产增收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这对Y村的减贫来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乡村公路建设也对Y村的交通安全、土地资源被占用等方面带来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4.1正面影响
道路项目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 农村公路建设能够优化各种资源在空间上的配置。乡村公路建设将Y村与周围各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 实现了人员、物质、信息等资源的快速流通, 这必将为Y村乃至周围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进而推进Y村的现代化、收入结构变化、闲置资源或土地价值提升, 开阔村民视野, 促进村民对外交流, 使村民真正得到实惠。
4.1.1推动现代化进程。
利用乡村公路开通为契机, 结合当地和自身实际情况, 村民们在村庄能人的带动下, 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的相关产业。例如, 村里道路修通以后, 村民们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和自身的能力条件, 积极发展各种养殖业、种植业、经商、交通运输业等等, 而且道路条件的改善极大的降低了村民们在生产、建设、出行等方面的投资成本, 村民们的收入渠道明显增多, 各种生产活动的收入增加, 住房条件、生活质量明显得到改善;另外, 交通条件改善之后, 村民们获得或者接受外界的信息量大大增加, 开阔了眼界, 生产增收方式逐渐由传统型生产向以科学发展生产、用科技谋求致富转变, 村里涌现出很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村庄能人。总之, 乡村公路的发展, 改变了Y村经济要素流通不畅的局面, 加速、扩大各种资源的流动, 从而为村民带来更多的收入机会, 村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通过调查获知, 在案例村公路发展完善前后, 村民收入来源见表1。
4.1.2收入结构发生变化。
根据调查资料, 本文主要从种植业收入、畜牧业收入、工资收入、私营活动收入等方面来描述分析乡村公路建设后Y村农民的收入结构变化。
(1) 种植业收入。乡村道路建设对Y村种植业收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种植业成本变化, 种植业收入成本包括生产资料成本、购买成本、农产品销售成本等。前些年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粮食价格上涨,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随之上涨, 从而造成农户种植业成本的增加。Y村在道路修建后, 各种生产成本明显的下降。在此以农户购买化肥为例来加以说明, 案例调查结果显示 (表2) , 一户农户购买500㎏化肥, 修路前雇人从集市上背或挑回家需要花费100元 (每50㎏10元) , 如果是500㎏化肥需要成本800元, 则总成本为900元;修路之后, 雇车将肥料送到家, 运送500㎏化肥需要花费50元的运费, 这样, 500㎏化肥的总成本为850元。化肥总成本下降了5.56%。
农作物商品率变化, 农作物商品率是指农作物产品总量中商品量所占的比重。在道路修建之前, 村民们的农产品基本上都是自给自足、自己消费, 不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换, 这部分农产品占总产品量的90%以上, 只有极少数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 这说明农作物商品率很低。道路修建以后, 很多的农作物比如油菜籽、蔬菜、水果和烟叶等主要用于出售而不是留着自己消费, 另外, 粮食除了满足农户自家需求以外, 剩下的部分粮食都拿到市场上出售转变成现金, 农作物商品率明显提高 (表3) , 农民可以通过出售这些农作物来获得经济收入。
种植业亩均现金收入变化, 道路修建之后案例村亩均农作物现金收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其在道路修建前后种植业亩均现金收入如下表 (表4) :
总之, 道路的修建, 使农户购买和销售农产品的成本下降, 从而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力。另外, 道路修建后能增加农户与市场的联系, 是农户根据市场的状况调整自己的种植业结构来努力提高农作物商品率, 从而提高种植业亩均现金收入, 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率。
(2) 畜牧业收入。畜牧业收入变化可从畜牧业成本、畜牧业商品率和畜牧业现金收入等方面对其加以分析。畜牧业成本主要包括饲料生产或购买、畜禽购买、销售等所付出的开支成本。与道路修建前相比较, 道路修建后对降低农户畜牧业经营中购买或销售成本有明显的变化。本文以一头生猪在道路修建前后的销售成本为例加以说明 (表5) 。
从上表中的结果显示, 农户销售一头生猪, 修路前要请4人、花费100元的运送成本, 如果一头生猪卖800元, 则农户实际只得到700元的收益。修路之后, 屠户上门收购, 同样一头生猪, 销售成本降低100%, 农户收益则可以增加14.29%。
畜牧业商品率, 在道路修建之前, 农户所生产的畜产品包括生猪、牛、山羊、鸡、鹅、鸭、农田里或鱼塘所养殖的鱼或者家里喂养蜜蜂等, 这些几乎都是自给的, 很少拿到市场上出售。道路修建之后, 农户接受外界各种信息渐渐增多, 商品意识逐渐增强, 这些产品的商品率也有显著提高, 如下表所示 (表6) :
畜牧业现金收入,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Y村分别在道路修建前后的畜牧业现金收入都有着明显的变化, 修路之后的畜牧业现金收入比之前的畜牧业现金收入要高得多, 但是缺乏相关方面的具体统计数据, 所以在此无法对其进行具体的描述分析。
(3) 工资收入和私营活动收入。Y村道路修建以后, 为该村农户外出打工创造了良好的外出条件, 例如, 为农户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很多的便利, 不但节省了农户挑水、挑柴时间, 节约了购买生活用品、生产资料以及销售农产品时间, 同时大大减少了农民在这些活动中的强体力劳动。因此, 农户可以腾出更多的劳动力外出打工, 如下表所示 (表7) , 从而为家庭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 这也充分说明村里的外出务工者从道路建设中获得了收益。
私营活动是指个体经营或私人经营的活动。Y村中的私营活动主要类型有小卖部销售生活日用品、小型三轮车和面包车从事客运或货运经营。道路修建为Y村的村通条件带来了很大的改善、促进村里农户外出打工的同时, 也促进村里个体商业及个体运输业等私营活动的发展, 进而增加农户非农就业收入, 最终达到了减贫的积极作用。
4.1.3闲置资源或土地价值提升。
交通设施的改善, Y村资源特别是公路沿线的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得到了“激活”, 这种激活效应极为显著。在Y村公路等交通设施建设以前, 一些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由于不能与其他资源要素达成良好的匹配, 因此一直处于休眠状态, Y村的很多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随着Y村公路的建成之后, 村庄的这些“闲置”资源被“激活”, 这些资源的潜在的价值迅速转换为市场价值, 原看起来一文不值的很多“闲置”土地或木材快速升值。
4.1.3开阔村民视野, 促进村民对外交流。
以前由于交通条件差, Y村许多农民甚至一辈子呆在村里不外出, 他们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 根本不知道外部的情况。村里的公路开通后, 打破了封闭环境, 加强了村民与外面之间的联系, 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 内外交流增加, 为村民感知外部新事物、接受新观念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同时也为村民创造了相对全面的发展机会。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 村民市场观念得到了增强, 商品意识明显增强, 从事农产品加工和流通、运输、手工制作及外出打工的人明显增加。同时也极大增加了村民们接受文化、教育、科技以及城市文明的机会。
4.2负面影响
村庄交通条件的改善对Y村各方面带来发展的同时, 其给村民们所带来的社会成本也越来越高, 同时也对Y村经济社会发展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4.2.1大量土地资源被占用。
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了Y村农户大量的土地资源, 如道路修建设计时, 道路路线要从很多农户的耕地经过, 所以道路建设势必会占用一定的耕地。目前Y村的有效耕地面积越来越小, 影响农户种植业的发展。由于修建公路, 现在村里有部分农户的大部分耕地被占用或毁坏, 且无法恢复, 村里又没有多余的备用耕地来加以补偿, 严重影响了失地农户家庭的农业生产收入, 基本生活难以得到保障, 失地农户的生活陷入困境, 这对农村减贫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下面是一位失地农户的陈述。
陈某:自从修建道路之后, 我家的耕地大部分被占用了, 现在总共只剩下半亩了, 我一家5口人 (夫妻加上两男一女) 的粮食还真的有很大的问题, 5口人一年的口粮只靠现在的半亩田生产粮食是远远不够的, 我的两个儿子每年都得外出打工挣些钱来买部分粮食补充, 不然的话, 真的无法过啊!不光我家, 我们村里还有几家的情况跟我家的情况一样, 我看啊, 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的话, 以后孩子们的日子真的不知怎么过!就拿我家来说, 我有两个儿子, 以后他们成家分家了, 这半亩耕地他们再分就更少了, 怎么生活呀, 哎!
4.2.2交通安全问题。
由于以前交通条件闭塞, 教育落后, 村民们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很少, 导致村民们各方面素质不高。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之后, 村民们的交通安全意识还很淡薄, 其交通行为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同时, Y村的交通条件虽然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通村公路存在着等级低、设计不合理、交通安全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例如道路狭窄、路面不平整、外面没有安全防护措施等。尤其是赶场赶集的时候, 机动车、非机动车的违章载人现象突出, 严重威胁村民的生命安全, 虽然Y村自从村道路建成通车以来尚未发生过重大交通事故, 但从全国范围来看, 农村交通安全的形势整体不容乐观,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 2007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造成89455人死亡, 其中农村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已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总人数的25%以上。总的来说Y村交通安全形势的确令人担忧。
5小结
通过上文就乡村公路建设对Y村的影响分析可知, 交通条件的改善对Y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村庄的整体贫困问题得到了很大的缓解, 村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但也附生出大量土地资源被占用和交通安全方面的新问题。因此, 在乡村公路建设进程中, 应科学、合理规划, 充分发挥好乡村公路建设对乡村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努力规避其消极方面的影响, 以期达到减贫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温惠英, 刘敬波, 农村公路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交通标准化, 2010年第13期.
[2]Kristin Komives, Dale Whittington and X un Wu.2001.Infrastructure Covemge and the Poor:A Global Perspective.University of NorthCarolina at Chapel Hill.
[3]ESCAP.2001.Policy Issues forthe ESCAP Regio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Regions within the Countries of Asia and the Pacific.Bangkok.
[4]Jocelyn A.Song co.2002.Do Rural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s Benefit the Poor?World Bank Working Paper2796, Washington, D.C.
[5]Ali I.and E.Pernia.2003.Infrastructure and Poverty Reduction—What istheConnection?ERDPolicyBriefSeriesNo.13, EconomicsandResearch Department, Asian Development Bank.
[6]张文尝, 金风君, 樊杰, 交通经济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7]吴国宝, 我国农村现行扶贫开发方式的有效性讨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8, (5) :25-27.
[8]司武国, 从交通运输角度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J].乡镇经济, 2003, (6) :44-47.
[9]马忠英, 基于新农村视角的西部农村公路发展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10.
学术研究首先面对的是资料问题。只有充分地占有材料,尤其是那些第一手的、反映普通大众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的材料,才能深入了解普通民众的行为和心理,并借此观察制度的真实运作情形,改变以往的许多成见,从而真正了解背后的大历史,虽然资料不等于研究,但我们不可因此而忽视它的价值。在目前的研究中,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资料因当时社会调查的风潮而留存丰富,学者运用较多;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的研究,因为距离现在短暂,学者完全可以进入现场,做人类学式的参与观察,即时收集材料进行研究;建国以后至改革开放之前的这一时段里文献史料的留存情况较为复杂。一些已经被收藏到档案馆、图书馆,居于“安全地带”,但大多数反映乡村基层社会变迁的档案资料仍遗留在村庄里,而且为数不少。还有些正面临着迅速流失的危险,所以我们在挖掘新材料进行解读的同时,首先要抢救这些资料,这是一项非常辛苦而有贡献意义的工作。从行龙、马维强《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集体化时代农村基层档案〉述略》中,我们看到了这些资料的丰富内容,它们包含经济活动、政治运动、文化生活、宗教信仰、人际关系、社会救助、人口家庭等,反映了集体化时代山西农村社会的面貌。尤其是一些个人档案、各种政治运动的详细过程以及农业生产中各种详细的经济数字等,为研究这一时段的乡村社会提供了细腻丰富的材料。可以认为,它们对于改变人们对集体化时代的单一认识,呈现集体化时代乡村社会的多元面相,发现新的解读模式和问题意识,正确客观地评价整个集体化时代,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是乡村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生活琐事不仅反映着乡民的生存常态,而且在其背后还隐匿着大的历史变迁。在传统社会,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结构的超稳定性,有些诸如王朝的更迭等,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是“天高皇帝远”,与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关联。但近代以来,各种新因素、新力量的萌发与迅速成长,乡民的生存秩序由于国家和社会的强烈冲击而发生巨大变化。尽管有时这些影响的产生比较缓慢,但国家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等最终都会反映到乡民的日常生活中,尤其在现代,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经济的作用对于乡村的影响更为直接和迅速。以乡民的生存常态为视角,自下而上地进入对乡村社会和国家的认识,是目前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
书中对于嫁妆、庙会、村庄人际交往的研究等就从乡民的微观生活出发,或关注长时段的研究,或集中于对当前时段的讨论。嫁妆在乡民的私人生活领域中居于重要地位。在重视面子与礼俗的乡村社会中,嫁妆作为人际交往的纽带和社会地位的标识,被赋予了诸多的象征意义。不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嫁妆的内容、功能不同,人们对于嫁妆的认识和观念也会随之变化,嫁妆所反映的社会意义也就不同。在《传承与嬗变:洽村的嫁妆变迁》一文中,翟一达先生运用历史分析法,从民国、集体化和“文革”后的各个时段,向读者展示出嫁妆的变迁历程,并从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和集体化时代造成的乡民平均主义的心理、商业化和消费主义、现代化的技术与信息等方面,论述历史变迁对嫁妆所产生的影响及乡民在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变化。不足的是,或许是由于资料的缺乏,作者对集体化时代嫁妆内容和功能的论述有些大而化之,并未从村庄的个案出发。此外,作者称将制度的变迁与文化传统的延续性作为文章的基点,并对政治意识、商业经济对嫁妆的影响也有交代,但对于传统文化与国家的权威和现代文明相互交织的复杂图景的动态论述仍稍显简单。
与此相对应,对庙会和乡村人际交往的研究向我们展示的是乡村公共生活的图像。当前学界对庙会的研究,或将关注点集中于庙会建构的生活秩序和公共空间,或探讨新的历史条件下,组织者、参与者对庙会做出的调整和适应,或从庙会的功能入手探讨乡民对于庙会的利用。在《乡村庙会的政治学:对华北范庄龙牌会的研究及对“民俗”认知的反思》中,岳永逸先生另辟蹊径,以河北赵县范庄龙牌会为对象,运用民俗学主义的分析工具,探讨分析地方政府官员、开发商、学者、庙会的主持者、普通参与者等不同人群对于龙牌会的认识和利用,并由此展示传统文化的再造过程。跳出以人为主、物为附的逻辑思维框架,我们可以发现没有生命的民俗事象具有能动性的一面,正如作者所言,龙牌会具有融化和消解各方利益冲突,整合地方秩序的功能。因人操持而形成的龙牌会在展演的过程中对参与期间的人们进行了再造和重塑。作者将这种庙会与行动主体之间的互动方式称为“乡村庙会的政治学”(207页)。不过,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时代背景下遭遇怎样的命运,拥有怎样的生存空间和再生产的新模式,传统与现代的互动等,可能是作者更为关心的话题。
相对于庙会,乡村公共生活的实态可能较多地体现在更为“日常”化的人际交往上,比如家庭邻里纠纷的发生与调解,老年人的地位及赡养和子女教育问题,村庄人情与礼俗的往来,村庄自组织与团结的能力,村庄日常管理等。目前在农村,土地对农民束缚的日益松解和商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呈现出外向化和多元化的趋势,村庄的地域认同、集体行为规范的传统也在逐步走向瓦解,董磊明在《村将不村——湖北尚武村调查》中将此种现象称为“村庄的原子化”。原子化的个体自然无法形成凝聚性的集体力量,也就无以对抗适应于国家政策需要乘虚而入的村庄灰色势力,以及他们与乡镇干部结成的阶层利益共同体,这不仅恶化了地方秩序,也对国家在地方的权威形成严重威胁。由此可以看出,乡村公共生活的丰富与缺乏,对于乡民生存的社会生态环境也即村庄伦理规范、行为秩序、价值体系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村庄社会秩序的形成与村庄自身的“自组织生态系统”相连,但更多的是与权力由谁掌控、主要功能是维护村庄整合还是主控阶层分化,抑或“无为而治”密切相关。因此说,国家对村庄的治理,影响和主导着乡村社会的变迁。
那么,国家对村庄的治理在近百年来经历了哪些变化,对乡村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近代以来,国家为了完成现代化建设的任务,需要农村的支援。但是,究竟采用怎样的方式和手段才能有效地从农村抽取资源,并同时处理好国家与农民的关系、维护农村的秩序稳定?贺雪峰《试论二十世纪中国乡村治理的逻辑》,通过梳理中国乡村治理史来探究目前乡村治理恶化的根源。作者有一个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的发现,即认为乡村治理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国家能否找到有能力从农村大量抽取资源的组织手段。建国之前国家政权建设内卷化,从农村提取的资源消耗在半正式的官僚体系中,但在人民公社时期国家却有效地从农村抽取了资源,较为成功地建立了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这其中的一成一败对比明显,原因就在于国家是否建立了同广大小农打交道的制度化渠道。作者以现代化范式作为理论背景,将当代农村集体资源流失严重、乡村债务不断累加、干群关系紧张的现象作为自己的问题意识和学术关怀,其意也在于解决乡村治理的现实问题,结论令人反思和回味:“九十年代以来的乡村治理危机,在某种意义上是因为国家对宏观形势判断失误造成的一场本可避免的危机。”(172页)
黄宗智《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一文专注于乡村治理的理论探讨。建立在已经积累的经验基础之上,作者将韦伯的世袭主义(君主制)的官僚制迈克尔·曼(Michael Mann)的“专制权力”和“基础设施权力”的理论以及和瞿同组的“儒法合一的治理”进行了理论上的深入剖析,认为这些观点或者陷入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框架之中,忽视了介于官方与民间之间的重叠和合作的治理领域——“第三领域”及其半正式治理的特点,或者无法包含半正式行政治理对国家与地方之间的连接意义及简约治理的多向维度。同时,作者对第三领域的概念也做出自我检讨,认为这一概念不足以显现简约治理的方法,并创造性地提出了“集权的简约治理”的概念,将中国日常基层行政运作的认识又推进了一步。不过,笔者在此产生了一些疑问。学者目前的研究表明,正是这种半正式治理在过去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如果使其在今日的乡村治理仍然发挥作用,将会产生怎样的社会效果,会不会因为简约,而将本应由国家承担的责任推给社会呢?这又符不符合国家由资源提取型向公共服务型的职能转换和发展趋势?
土地问题也是近代以来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不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就无以获得农民对国家政权和现代化建设的支持。中国共产党由于消除了封建剥削,将土地分配给农民,才获得了他们对抗战的支援和对政权合法性的认同。虽然结果是相对完美的,但实际上土地政策在乡村的具体实践中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从张玮、岳谦厚《战时中共减租政策实践中的两个环节及相关问题讨论》一文描述中,我们看到复杂的现实状况远非单一的政策那样可以整齐划一,执政者必须注意政策在表达与具体实践中的距离,并且采取灵活的应对机制,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同时,以往有人认为改造农村社会是血腥的暴力革命,但实际上对于暴力二字不可做绝对化处理,因为在晋西北乡村的减租减息政策,实际是以相对渐进和平的方式取得了革命的效果。在文中,作者对于乡村中的宗族血缘关系对土地政策的抵制做出了细致的描绘,但并未就政权对于乡村非正式制度的态度做出明确的定位,是强制取缔乡约民俗并迫使民众接受政治意识形态,还是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而这又涉及到一个更大的在农村进行革命和社会改革的路径问题。作者在文中没有解答这些问题,从而遮蔽了材料中的一些有效信息。
国家对乡村微观治理的成败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秩序的稳定至关重要,同时宏观的调控政策也会对农村产生巨大影响,比如对资源的调配,对城乡关系的协调等。农业税的废除虽然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农民的再生产资金投入依然有限,农村的融资体系并未进入良性循环。周立在《农村金融体系的市场逻辑与中国经验》中,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周文指出,正式的金融机构不能有效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抵押物缺乏、特质性成本与风险大、以非生产性借贷为主等问题,而非正式放贷人具有上述四个问题的解决能力,但他们的融资能力却非常有限。这里关键是解决“在地化”的问题,即在政府的制度安排下,正式部门与非正式放贷人之间形成垂直合作型农村金融体系,非正式放贷人转变角色,成为正式部门与借贷人之间的中介,由此分解正式部门的放贷风险,从而使农村得到所需要的资金支持。
在某种程度上,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偏向,决定着农民的生存质量。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一九七八——一九八四),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获得了提高,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这不禁使人产生疑问,农业增产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农业就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发展?由于集体化时期对个体劳动积极性的束缚和改革开放后对劳动力的解放形成强烈反差,杜润生先生便从农民积极性——有效劳动投入增减中寻找原因,这一观点被林毅夫用西方的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理论和概念进行了发挥,成为学界广泛接受的共识。老田在《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转移与杜林假设》中对这一权威性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对此问题做出新的解释。文章的研究表明,农民劳动投入的实际水平、机械和化肥使用、科学良种等现代要素的投入以及他们之间对于农业增产作用的比例关系等都是估算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是绝不可忽视的。分田到户后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并不在于农民有效劳动投入的增加,而在于政府对于农村的政策倾斜和资源配置的大量增加。不过,也许这里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存在,即应该如何评价集体化时期的农业生产劳动绩效才更为客观。杜、林二位先生的假设虽然有局限性,但二人所思考的集体化时代农业生产监督成本高,评判标准不一、主观性强等各种问题在当时的农村中确实存在,但作者在论述中几乎回避了这些客观事实。
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历来是国家宏观调控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化道路上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和现代工业先天不足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城乡关系必须相互协调,互利互惠,而西方的以城市化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是否适用于中国,一直是广受关注的问题。林刚的《良性互动与恶性循环——关于中国城乡关系历史变动的一点思考》对城乡关系的历史与现状做出了细致梳理,并就解决目前城乡关系问题的对策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由发达国家总结而来的城乡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城市应该吸附农民,以此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预设,并进而结合我国城乡关系的历史状况来论述这一理论的不适应性,最后提出城乡关系需要均衡发展。这样的结论似乎为学界广为了解,所以创新意义有待进一步开拓。
知识分子可以被看做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中间地带,是乡村社会中的精英阶层。随着历史的多元发展,他们的作用在当代社会中也日趋复杂。他们究竟是代表村庄的利益还是国家的利益,抑或是两者之间的缓冲带,或者纯粹就是维护自身利益的团体。郝志东的《中国农村发展中的知识分子:以山西平定县为例》,以山西平州农村的知识分子为例,依据政治价值观念、社会功能和专业性取向、伦理规范等标准对影响农村发展的知识分子做出了有机型的、专业型的和批判型的分类。通过这些分类,作者试图运用比较的手法来明晰各类知识分子在乡村发展中的角色及其转变,这一对知识分子类型学的分析拓展了农村问题的研究路径。同时,作者对知识分子角色转换的分析提醒我们,对知识分子的理解决不可过于简单和模式化,而应将其置于具体的情景中做多维的考察。
可以说,今日的乡村研究,是最为繁忙的一条街道,各个学科汇聚于此,进行交叉碰撞。虽然他们各自关注的时段不同,内容各有侧重,但可以看到相互之间的借鉴和影响。对于同一个研究内容,各个学科的研究者出发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或许我们可以将此种现象看做是多元历史发展的呈现,这也是未来乡村研究的重要取向。同时,新资料的发掘和认知理论的深化必将推进学术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中国乡村研究集各路英豪于一堂,昭示了乡村研究的无穷魅力与乐观前景,笔者信然。
【乡村公路】推荐阅读:
乡村公路建设与管护的调研报告09-14
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12-24
乡村生活作文500字 走进乡村09-14
公路管理所农村公路管养工作经验体会09-12
乡村医生方案06-14
乡村早晨作文06-16
聚力乡村振兴06-19
乡村月夜作文06-24
乡村振兴感想06-25
打造最美乡村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