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2022-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死亡叙事

摘 要: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死亡情节为发端展开女主人公狂热的恋爱史回顾,爱情叙事与死亡叙事交织构成了文本两条主要叙事线索。首先,文本以死亡为发端奠定沉痛的叙事基调,与狂热的爱情倒叙构成了巨大张力;其次,死亡情节在文本中具有独立性,同时作为爱情叙事节点,起着场景、情感转换的作用。最后,孤独、秘密、偏执既是女主人公狂热爱情生成的土壤,又是其走向死亡的导火索。爱情与死亡在这三点达成合谋,揭示了女主人公的爱情自我终结的本质。

关键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死亡 爱情 张力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自面世以来便受到各界持续关注,学界对其解读也从心理研究、性格分析到文本结构不一而足。该故事讲述了女主人公从十三岁起对作家R先生狂热持续的迷恋之情,在其与R私生子因流感死去自己生命亦垂危之际,女人终于借信吐露一生爱慕。文本叙事中除信件内容狂热而悲痛的爱情叙事之外,尚有反复出现的死亡叙事,然历来学者的解读多将其与作者理想覆灭走向死亡的人生经历相关涉,鲜有将其作为独立的文本构成元素进行解读的,故笔者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一个陌生女人来信》中死亡意象的整理与分析,探究其所具备的文本功能与独特的文本意蕴。

一、以死亡为发端的爱情叙事

死亡这一叙事在文本十三章中共出现六次,可集中整理为四段,以孩子死亡为始诱发“我”之表白欲望为第一;在讲述“我”多年对R的思念时以孩子死亡为前奏,此为第二;R离去,“我”独自抚养孩子,记录孩子的生平种种与死亡,此为第三;故事终结,“我”的真实死亡与R感觉到“我”死亡的气息,此为第四。

“我的儿子昨天死了。”{1}信件以死亡开头,没有“我”身份的介绍,亦没有类似一般信件的寒暄问候,第一句便最直接地抛出了最难言的痛,开篇突兀却瞬间将读者带入“我”的叙述。以死亡为发端,抛出了一套召唤结构,其中“我”之种种、“我”与R的联系、R的好奇、读者的阅读欲望都由此展开。死亡是故事的结局,却也是文本的开始,这一反讽结构为爱情叙事铺陈了悲苦的基调,爱情的回顾从绝望开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死亡作为问候与自我介绍。

开篇的死亡叙事是直截而悲痛的,文本末给予的死亡回应则是悠长而凄苦的。“他浑身发抖,觉得好像一扇看不见的门突然打开了,一股凄冷的微风从另一个世界吹进了这个安宁之地。他感到了死亡的迹象,同时也感到了一种不朽爱情的力量。”{2}这一事件发生于信件时空结束之后,与文本起始R先生“悠闲地坐在扶手里,喝着早茶”{3}的闲适生活为同一时空,死亡的气息从信件里延伸到信件外,从“我”若干年隐秘痛苦的思慕生活延伸到R先生自由快乐的生活。R之当下现实生活作为文本开篇,读者易于被其带入,先入为主地认为R的生活为真实,相较而言,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内容在读者看来便有了虚拟的嫌疑。然而,如果R之当下现实生活与信件内容第一次以死亡为讯息的交汇(即信件开篇)可能使信件内容显得虚假,那文本末二者的第二次同样以死亡为讯息的交汇则将使得两个时空由分裂对立合二为一,其本质是R与“我”情感的沟通。

信件故事以死亡为起始将故事抛出,又以死亡为信使带去爱情的讯息,两个时空相互融合之后的特质即是死亡与爱情。死亡使R的当下现实与“我”的信件世界混而为一,也使R背离了读者,开篇R与读者同样作为信件的观赏者,对信件的真实有着同样的疑问,文末R却成为信件本身内容与信件一同成为读者观赏、质疑的对象。

二、以死亡为节点的情节转换

除去开端文末死亡出现两次,总共十一章的内容,死亡集中出现于两部分,分布于四章内容。死亡的每次出现都实现一次场景、情调、叙事主题的转换。

第一次,“我”正对R狂热迷恋。母亲再嫁,“我”必须离开维也纳,去找R告白,却见到R与一女子厮混,我备受嫉妒的煎熬,下一章开篇便是“我的儿子昨天死了”{4},此句所引导的是“我”在布鲁斯孤独思念单方面守贞的表述;第二次“我”回到维也纳并与R发生关系,怀了R的孩子,R出差离别返回维也纳后也一并忘了我,下一章开篇便是“我的儿子昨天死了,可他也是你的儿子啊!”{5}继之以思念R的痛苦与“我”对此痛苦心甘情愿地承受;第三次集中描写孩子的死与生前的可爱;第四次R与“我”再次发生关系后却始终没认出“我”,将“我”当作卖身女郎,我备受打击,下一篇开篇即是:“我的儿子,我们的儿子,他死了,我再也没有谁能爱了。”{6}继之以痛失一切的无助绝望。

如果说爱慕之心是“我”对R无限趋向的线索,那“我的儿子死了”则是勾连我之一生所有有价值事物被步步摧毁的线索。每次被R抛弃或远离R,情感的依归皆是“我的儿子死了”。死亡是“我”爱情表达的诱因,也是“我”爱情叙事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同时也是我所有痛苦的终结,因为丧子之痛与其带来的“我”身心的陨灭将是一切苦痛的终结,任何痛苦都不及其沉重,“我”对其反复痛诉不得解脱。

另外,“我的儿子死了”这一数次出现的叙事点单独构成了递进发展情节,同时每一次出现都结束上段叙事触发新的情节。第一次,由孩子死后“我”难以忍受孤独谈及“我”在布鲁斯对R的孤独等待,并言及“我”与R同样孤独的内心世界;第二次由孩子的死说及孩子是R的亲生骨肉,并表明“我”独自抚养孩子不愿打扰R是缘于对R厌恶承担责任性格的理解和成全;第三次由孩子的死说及孩子生前的可爱与“我”的情感转移;第四次由孩子的死说及“我”的生无可恋。

“从死亡来看,人生的结构是消逝性的。”{7}以死亡为结点观照“我”之一生,生命是一个不断被掏空的过程。对R从少女的爱慕到女人带有性欲的爱恋再到爱恋转移为对孩子的母性{8},新生长的情感不断因为命运变迁取代旧的情愫,心灵不断死亡而又不断重生,《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更似一部女人的史诗。茨威格将女人的一生解析成若干元素,然后一一取消,最终发现,在一切利他爱他的情感体验死亡之后,女人也迎来了自身的陨灭。死亡与爱情本质上是两个相反的极端,在文本内成为两条共时存在的线索,爱情带来的求而不得的伤痛在死亡带来的失而不复得的伤痛下显得轻松许多,二者最后终于在绝望中达成一致,导致了“我”身心的陨灭。

三、死亡叙事与爱情表达构成的张力

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文中,对R狂热的爱慕固然是女主人公死亡的原因,然孤僻偏执的性格与生活环境才是令其自我囚禁的根本缘由。孤独、秘密、偏执,此三者既是其爱情生长的土壤,也是导其向死亡的推手。死亡叙事与爱情表达在这三者中既达成一致,又相互背离。

孤独,孤独的情愫终“我”一生。文中多次出现“这个世界没人任何人,除了你”{9}之类自闭式表述。综观女主人公的一生,围绕R画地为牢,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对其似乎都不具效力。笔者认为这缘于其自恋又自卑的性格特征,童年时期家庭温暖的缺乏与生活环境的贫穷混乱令其固守在自己的世界,对周遭环境冷漠抗拒,“我”因自恋而固守,因固守而孤独,故而R先生的到来使“我”发出这样的感慨:“其实我这一生是从我看见你的那一天才开始的。在那以前,我印象中的生活忧郁而混乱,只记得它就像一个地窖,各种物件和各色人等都索然无味……”{10}弗洛伊德认为自恋者具备的两个特质“妄自尊大和转移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对人对物的兴趣”{11},“我”在固守的心理状况下淡化了众多关系的意义,即便后期生活因母亲的改嫁、伯爵的追求而改善,“我”依然拒绝改变、依然固守内心的情感,这种症结类似于彼得潘综合征,R便是我一直留恋的neverland。“一般来说,性对象可将自我和自恋吸引去一部分,并且自我对于客体的性做过高的估计。如果再加上利他主义,将来自于爱人的利己主义引向客体对象,那么性的客体对象就会成为十分强盛的东西,并完全吸收了自我。”{12}故当R“带着光环”{13}出现时,“我”的过度自恋与狂热便转移到其身上。纵观文本始终,“我”在对R的深情里自我虐待又自我玩味欣赏。“我”对各个时期最狂热的爱情状态在内心先设了一个标准,少女时期的守贞,少妇时期的献身精神,一厢情愿不告知R秘密抚养孩子……这是一场“我”自编自导自演的爱情。

“我”因为孤独向往爱情,也因为想逃离孤独最终走向死亡。“我只知道又剩我一个人了。”{14}“我再也没有谁能爱了,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人了,除了你。既然对你来说,我早已是死人一个了,难道我不会欣然面对死亡吗?”{15}叔本华认为生命意志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16}“如果死亡终于到来而解散了意志的这一个现象,那么,死,作为渴望的解脱,就是极受欢迎而被欣然接受的了”{17}。“我”将一切生命意义赋予R,R的离去与其延续(孩子)的死亡也终于带来了“我”生命的终结。

秘密,“我”的爱情是个沉重的秘密。“可是只有等到我生命走向尽头,你才能知道我的秘密。”{18}爱情包裹在秘密中,秘密只能在死亡的时候揭开,这样的逻辑等同于“我”的爱情只能以死亡收场。虽然也曾一度期望指引R发现“我”的秘密,但尝试失败后“我”最终选择被动地接受悲剧结局。其背后是女主人公对R风流不受拘束本性的了解,“我”一生都在致力于守候一份纯粹的爱情,而不是迫于同情责任的照顾。死亡是“我”对爱情结局的预设,预设的死亡结局与狂热的爱情追逐所构成的张力呈现于此秘密中,文本对秘密的铺写才会尤其壮烈。

偏执,女主人公对R的爱情是殉道精神与守贞精神的结合,其生命轨迹皆依此展开。任何事物都可为爱情殉道。偏执的性格缘于“我”不健全的人格,“我”对生命一切事物意义的赋予都围绕爱情展开,婚姻、家庭、事业都需为爱情服务,最终极端的分配导致了生命失衡。尼采说:“女人对爱情的理解是……整个身心的奉献,毫无保留的、不顾一切的。她的爱所具有的这种无条件性使爱成为一种信仰,她唯一拥有的信仰。”{19}偏执使得我既坚强又不堪一击,孤注一掷的爱情遇上R风流成性的性格注定以悲剧收场。“如果本我完全无视巨大的外部力量,而且盲目地追求其本能的满足,它将难免灭顶之灾。”{20}故而文本中偏执的结果必然是死亡,而偏执又是“我”对R信仰的表达,如此悖论昭示了其爱情本质即自我成全与自我终结的拉锯。

故事以死亡为发端,伴随着极端疯狂的爱情呓语式的爱情表述终究以死亡收尾,爱情行进的过程亦是自我毁灭的过程。在自毁式的殉道爱情中,茨威格以死亡为基调建构爱情,完成对纯粹爱情的表达,没有死亡无从显示爱情的纯粹与执着,没有爱情亦无从展现死亡的悲痛与延伸。死亡成全了爱情,令“我”与“R”得以相沟通,故最终“我”终于活在了R的身上,“轻轻的,静静的,就好像我一直活在你身边一样”{21}。

{1}{2}{3}{4}{5}{6}{9}{10}{13}{14}{15}{18}{21} [奥]茨威格著,李晨译:《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国宇航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第80页,第4页,第32页,第51页,第75页,第75页,第8页,第12页,第75页,第75页,第7页,第74页。

{7} [德]贝克勒等编著,张念东、袭挹红译:《向死而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6页。

{8} 付秋会:《孤独的单恋者——〈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女性形象分析》,《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第2期。

{11} [奥]弗洛伊德著,石磊编译:《弗洛伊德谈意识》,中国商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244页。

{12} [奥]弗洛伊德著,张爱卿译:《精神分析引论》,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312页。

{16}{17}{20} [德]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22页,第524页,第530页。

{19} [德]尼采著,余鸿荣译:《快乐的科学》,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年版,第347页。

参考文献:

[1] [奥]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M].李晨译.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1.

[2] [德]贝克勒等编著.向死而生[M].张念东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3] [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谈意识[M].石磊编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1.

[4] [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张爱卿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5] [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馆,1982.

[6] [德]尼采.快乐的科学[M].余鸿荣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

[7] 付秋会:孤独的单恋者——《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女性形象分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1(2).

作 者:马晋,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古代文学2014级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祁国宏,南京大学博士,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硕士生导师。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作者:马晋 祁国宏

第2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读后感 这讲的就是一个“我爱你,与你无关”的动人的又让人无比痛心的故事。

故事讲的大概内容是一个女人默默爱着一个男人二十几年,在弥留之际,终于鼓足勇气用书信的方式告诉这个她深爱的男人与他发生的种种。包括女孩从孩童时期的懵懂钦慕,到少女时期为爱献出身体,到为养活他们的结晶而迫于无赖嫁给另一个不爱的老男人,怎样抚养爱子的长大,而在已为人妇、为人母的期间,在她绝望地以为再无法遇到她心爱的男人时,却机缘巧遇,于是再次为爱沉沦。女人与他心爱的男人四次际遇,四次都发生了床弟之事,然而直至女人死,男人都不知道与这样的一个女人有过这么多的故事!

当然,故事的男主人公是个不折不扣的有着卓越才情和迷人气质的却又是世俗之中的登徒浪子。他爱着无数的女人,亦或他一个女人也未爱过,他的确是滥情的,也是无情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却让女主人公倾其一生为他痴狂、为他奉献自己的所有。然而,这个伟大而可怜的女人她又得到了什么?一生无尽的哀伤、痛心、一生战战兢兢的爱情、一个有缘无分的儿子„„

写到此,我不禁又潸然泪下,为这可怜的女人,也为这对爱始终抱有纯洁之心的女人。不禁想狠狠责问这个滥情又无情的男人:当你四次驰骋于这尊美丽的身体后,你也曾问过这个女人“我们是不是在哪里见过?”,你想的只是和别的女人有过相似的云雨吗?

是啊,我爱你,与你无关。

当我还是十来岁的孩子时,我就憧憬着做你的女人,我衣衫褴褛,于多少个午后翘首以盼你的归来,哪怕你带着其他漂亮的女人,窥伺着你们喝酒、跳舞、闲谈„„我抚摸你的

门的把手,想象着那是与你握手,我看你看到了我穿着打着补丁的裤子便赶紧飞快躲开了去„„

那时,我还是个孩子,不知,是为了你,我情窦初开,还是我情窦初开,为了你。

我出落得亭亭玉立了,我来找你。风里,我自成一景,只为惹你为我盼顾流转一回。那夜,我,终于不再仅是我自己的,也是真正属于你的。

你走了,不再回来,可小生命已孕育,为让小的他成为你一样的男人,我选择嫁予他人妇,看着小的他,即使没有你,我也能想得出是你躺我怀里,挽我手臂„„

再遇着你,我,再沦陷,直至小的你去得那么突然,我对你的爱才不知道是死了,还是醒了。猛然觉得,我之于你,根本不复存在。只在最后永别之时,只此一书,告诉你:我曾这样爱过你,而且,与你无关„„

感谢茨威格,让这样一个陌生女人的情常住我们心间,也感谢人类中伟大的爱情!

第3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叙事特点的分析

我的论文参考文献来自中国知网,论文名称是《概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叙事特点》,作者是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的张武艳和常靖。

她们的这篇论文,主要是从叙事特点的角度来论述茨威格的这部作品。叙事特点又分为三部分,即从叙事内容角度,叙事话语角度以及叙事动作角度。作者分为在这三个角度上加以延伸,又有所侧重。从论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着重描写了叙事内容和叙事话语。然而, 这也并不意味着两位作者忽略了对叙事动作补充全文作用的忽视。下面,我将详细的从这三个角度全面分析作者的论文观点。

首先,从叙事内容上来看,作者用了浓重的笔墨。茨威格的作品主要描述了一个陌生女人爱上一位早已将她望之脑后的男人,陌生女人用自己的一生来守护这份虚无缥缈的感情的故事。信的开头以“你,和我素昧平生的你!我们的孩子昨天死了。在这个世界上,我现在只有你,只有你了,而你对我却一无所知”开篇,寥寥数语,已将观众的视线拉回故事本身的神秘和暗含的悲剧结局。作品主要围绕陌生女人忠贞的感情与男子的滥情的矛盾来刻画脑子内心的失望和无奈,读来令人痛心不已。其次,作者从叙事话语的角度来论述,小说中文本时间与虚实实践的不一致。全文整体采用顺序,开始写作家看到一个陌生笔记的信件,接着写信的内容,最后写作家读完信的反应。只有作品的开头和结尾描述作家的内容文本时间是叙述时间是一致的。详细记述了她的行动过程,仿佛真实再现了那样一个场景。而短短二十页信纸却记述了十几年的光阴,这显然与故事发生的真实时间的距离是不一致的。这样的安排也使女人和作家的形象得到了很好地体现。最后,在叙事动作上,作者认为小说的叙述者和作者显然不是同一个人,原作者客观地给我们讲述一个感动的故事,不会让读者把原作者的形象和小说的形象混淆。从一个孩子的初恋到一个成年女人烈火般的爱情,走在作家笔下触目惊心地展开。全文用语简约婉转,通过女主人公的凄凄诉说,勾勒出人物爱和绝望的一生。

这篇论文解决我对于原作中的一些疑问。比如,女主人公为什么不对男子袒露自己的心扉,即使是在多年未见之后,陌生女人仍旧以陌生的形象出现在他的面前。从叙述动作的角度来看,女主人公的内心,品行,音容以及极度的狂喜和比夜还深的绝望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陌生女子对痛苦的隐忍和对爱人的无限柔情,都浸透在字里行间。女主人公以书信的形式向男主人公展露心扉,那封信的全部重量浸透了她一辈子的分量。女人拥抱着自己的爱情旋转于荆棘之中,不在乎遍体鳞伤,只在乎爱过一个已将自己遗忘的男人。这种忠贞的爱情态度,女性的执着追求精神以及用生命做代价的留恋都深深感染了我。

参考文献:

斯蒂芬.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张玉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张武艳.常靖《概述<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的叙事特点》.《青年文学家》.2012.2

第4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台词

那是我第一次走进你的房间,里面的一切都那么昏暗、懒散、舒适,像一个暧昧的邀请。我闻到你的味道,烟的味道,感到一股使人昏沉的幸福。那匆匆几分钟,是我童年时代最幸福的时刻。我要把这个时刻告诉你,是为了让你,你这个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人,终于感到有一个生命依恋着你,并且为你而憔悴。我要把这个最幸福的时刻告诉你,同时也要把那个最可怕的时刻也告诉你,可惜这二者之间挨的如此之近。

最后一夜了,明天,我们就要坐火车到山东去。那个夜里我忽然感到,不在你身边,我生命的时钟就要停止。

我的儿子昨天死了。如果现在我果真还要继续活下去的话,我又要孤零零的一个人了。世间上再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又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了。我当时,在从山东的漫无止境的六年里,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我一心想着你,在心灵深处始终和你单独待在一起,一坐一整天。回想每一次见到你、每一次等你的情景。那只有一年,却像我的整个童年。每一分钟我都记得,就像昨天才刚发生。我把你写的文章和书都买来了,为了能看到你的名字。只要能看到你的名字,那一天就是我的节日。这六年,我一刻也不曾和你分离,这六年,我一心一意只想一件事,就是回到北平,回到你身边。终于,那一年,我考上了北平的女子师范。

你不会明白的,在这一刻,在你家里,过去的岁月犹如一股洪流,劈头盖脸向我冲了下来,我的童年,我的梦想,我的整个一生都在这里,这是我千百次望眼欲穿盼着的一扇门,现在我迈进来了,被你搂在怀里,这就是我的梦,一个终于变成真实,醒了也不会消失的梦。

几天后,你回来了,但再也没有找过我,那两个月里,我天天看见你在院子门口进出,那个时候,我忽然发现,我对你的心灵来说,无论是相隔无数的山川峡谷,还是在我们的目光只有一线之隔,其实,都是同样的遥远。

不久,我发现有了你的孩子,我决定搬走,你叫我怎么告诉你呢,你是永远也不会相信,一个少女,她曾经也将一直对你这么一个并不忠实的人坚贞不渝的。你也永远不会坦然无疑地承认,这孩子是你的亲生之子,你也许还会觉得我另有企图,你会对我疑心,在你我之间会存在一片阴影,一片淡淡地怀疑的阴影,而我是有自尊心的,我要你一辈子想到我的时候,心里没有忧愁,我宁可独自承担一切后果,也不愿意变成你的一个累赘,我希望你想起我来,总是怀着爱情怀着感念,在这点上,我愿意在你结交的所有女人当中,成为独一无二的一个,可是当然了,你从来也没有想过我,你已经把我忘得一干二净。我回到山东,在一个同学家住下,想在那儿生下孩子,后来发生得变故你也知道,战争爆发了,日本人打来了,我怀着身孕逃往内地,直到再也走不动了,所有的亲人朋友都失散了,我在四川江边的一个小镇生下了孩子。我不能把你留住,可是现在我可以把你永远交给我了,我可以在我的血管里感觉到你在生长,你的生命在生长,我们的生命连在一起了,正因为如此,我感到如此幸福,你再也不能从我身边溜走了。

在这个世界上,穷人都是遭践踏、受凌辱的,总是牺牲品。我不愿意、更不愿意让我的孩子,我那聪明可爱的孩子,在陋巷的垃圾堆里,在肮脏的空气中长大成人,不能让他稚嫩的嘴唇说那些粗俗的言语,不能让他白净的身体穿着破旧的衣裳。你的孩子应该拥有一切,拥有和你相等的生活。所以我和别人在一起了,跟那些可以为我提供这样生活的人,不管是年轻的还是老的。女人:时隔八年,我们又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圈子里,我常去的地方也是你常去的地方,我常遇见你,我们甚至有共同的朋友。而你又一次忘记了我,可怕的陌生。你总是认不出我是谁,而我也已经习惯了,经过了这些年的战乱、国破家亡,我对你的那份感情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连我自己也羞于提起。我只做一件事,就是在每年你的生日,给你送去一束白玫瑰,和我们第一次在一起的时候,你送给我的那支一样,以纪念那已经忘却的时刻。

可是今天我埋怨自己,我应该让你见孩子,因为你要是见了他,你一定会爱他的。他是多么的开朗、可爱,他又是那样的漂亮、娇嫩。

朋友算什么,自尊算什么,下一次我还会这样。你的声音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让我无法阿抗拒,经过十几年的变迁,依然没变。只要你叫我,我就是在坟墓里,也会涌出一股力量,站起来,跟着你走。

我的儿子昨天死了,我们的孩子。现在我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别的人可以爱,只除了你。可是你是我的什么人啊?你从来也没有认出我是谁。你从我身边走过,你总是走啊走啊,不断向前走。曾经有一度,我以为可以把你抓住了,在孩子身上抓住了你。他一天天长大,他的眉宇之间,他安静时的神态象极了你。可一夜之间,他就残忍的撇下我走了,一去永不复回。我又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孤单。你现在也许知道了,不,你也许只是隐隐感到,我是多么的爱你。可是谁,谁还会在每年你的生日老送你白玫瑰呢?花瓶将要空空的供在那里,一年一度的在你四周吹拂着微弱的气息,而我轻微的呼吸也将就此消散。我写不下去了,亲爱的,保重。

从那一秒钟起,我的心里就只有一个人——就是你……

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我的儿子昨天死了,为了这条幼小的生命,我和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在他身边足足坐了四十个小时。此刻,他那双聪明的黑眼睛刚刚合上了,他的双手也合拢来,搁在他的白衬衣上面。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你一个人,而你一无所知,你从来也没有认识我,而我要和你谈谈,第一次把一切都告诉你。我要让你知道,我整个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的一生一无所知。要是我还活着,我会把这封信撕掉,继续保持沉默,就像我过去一直的沉默一样。可是如果你拿到这封信,你就会知道,这是一个已死的女人在这里向你诉说她的身世。看到我这些话,你不要害怕,一个死者别无祈求,她既不要求别人的爱,也不要求同情和慰藉,只对你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请你相信我所告诉你的一切,请你相信我所说的一切,这是我对你唯一的请求。一个人在自己独子死去的时刻,是不会说谎的。

你肯定再也想不起我,想不起那个寒酸的小学教员的寡妇,和她那尚未成年的瘦小的女儿。我和你住在同一个四合院里。在你搬进来之前,住在你那个屋子的人每天吵架,对邻居也是恶言相对。终于有一天,这家人出了事。那个男人是个飞贼,专偷大宅门,被侦缉队防着了,下了大牢,巡警来人抄了他们家。

女人:封条在北屋的门上贴了三天,后来又给揭了下来。房东太太跟妈妈说,一位作家,同时也是在报馆里做事的单身文雅的先生租了北屋。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你的名字。

你有太多的书了,我想。我自己只有十几本书,都是普通纸做的封面,很便宜,但我爱若珍宝。而这个人有这么多漂亮的书,还有那么多外国书,这个人应该长成什么样子呢?我猜你是一个戴眼镜的老先生,蓄着长长的胡子,严肃、和善、风趣,就像我的地理老师一样,不同的是,你一定更和善更文雅。第二天,你搬进来住了,但我没能见到你,只是听到从你屋子里传来的音乐声和笑声。一连三天,都只是听到你屋子里的音乐声和笑声,很多人的笑声。你好像只是一种声音,音乐一样温柔,笑声一样快乐。我看到你了,你和我孩子气的想象中的老爷爷的形象毫不沾边,我真的吓了一跳。

从那一秒钟起,我就爱上你了。我知道女人们经常向你这个娇纵坏了的人说这句话,可是请你相信我,没有一个女人向我这样死心塌地的爱过你,过去是这样,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是这样,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察觉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这和成年女人那种欲火炙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的热情聚集起来。我毫无阅历,毫无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里,就像跌进一个深渊。从那一秒钟起,我的心里只有一个人,就是你。

第5篇: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感

钟承梅

时值初秋的午后,风儿无休止地吹着。望着窗外的低沉的天空,思绪不由自主的远飞了。

脑海里想起前几日看过由徐静蕾主演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电影,内心勾起了千万丝情绪。并非是我矫揉造作、心血来潮,而是同为女性的我为这个陌生女人的爱情观感到十足可贵,甚至可以说是敬畏。因为在当时那个时代里,它显得那么超凡脱俗、凄婉动人,她的生命也因付出了爱情而更为富足。

于是,今早把原著细细品味了一番,完毕,不禁再一次被深深地感动到泪流满面。作者茨威格用了极其细腻的手法通过长信的方式使主人公自我宣泄、披露心灵,字里行间毫无保留地透露着这个陌生女人内心热烈又坚贞的情感。

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位十三岁少女暗恋邻居青年作家,委身与他并怀上了他的孩子。但是作家善忘,几次离奇的邂逅仍没有想起她,历经艰辛与折磨,还被作家误认是卖笑女郎。尽管如此,她也没有向他暴露身份,而是独自生下他们的儿子,直到儿子不幸夭折,自己也感染重病即将辞世,才写下这封没有具名的长信,标题为“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

从十三岁一直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刻,她始终将作家当作余生的信仰和生活的寄托与希望,像是一支鲜活的血管里缓缓流淌着的血液,热切又沸腾,融入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支撑着自己勇敢的面对命运,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十年如一日的爱情。在这物欲横流、金钱肆虐的时代,谁能秉持一颗纯洁无畏的心去流露自己的真挚情感呢?尽管作家生性健忘、轻浮、善交新欢,但她却一次又一次像飞蛾扑火般舍身忘己地将那份炙热的感情交付与他。这也许就是爱情里的英雄气概吧!“命运注定,我一生就这样站在你紧闭着的生活面前等着。”

使我印象较为深刻地一段话是:“我是有自尊心的,我要你一辈子想到我的时候,心里没有忧愁。我宁可独自承担一切后果,也不愿变成你的一个累赘,我希望你想起我来,总是怀着爱情,怀着感激;在这点上,我愿意在你结交的所有女人当中,成为独一无二的一个。”

这份震撼人心且赋有自尊的爱呀!怎能不令人惆怅感怀万分呢?要明白,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生命正依恋着你,并且为你憔悴。

第6篇: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感

刚看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书不是电影。不过电影我也还没看过,看书上介绍是2004年暑期上映的一部电影,由徐静蕾,姜文主演的。感觉自己太落后了,不过现在还不迟,总算花了两个多小时看完了这个故事。感觉,很悲,又很美,是我喜欢的那种美——唯美,残酷的唯美!也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自己有几分相似于那个女人——用特殊的方式此文来源

于一个人。有人也许会认为她有些变态,不过也不能否认是有这点可能。其实我认为,最后她选择:‘她和他‘的儿此文来源于和她自己离开这个世界,是为了报复他——她深此文来源于的(我认为不可能没有一丝丝恨意)那个著名小说家。不知道,当这位小说家看完这封信以后的生活会是怎么的??斯蒂芬.茨威格也没有再写下去了,也许这是留给我们读者思考的吧!

这样的此文来源于,不知道算不算此文来源于。如果按现在社会此文来源于的方式‘此文来源于他(她)就要让她(他)幸福快乐,自由’,我想那种此文来源于就不再是此文来源于了。单相思——在她刚开始仰慕喜欢他时候,感觉很美,可是最后她竟然此文来源于到了那种地步——生下了他和她的孩此文来源于,不告诉他……。这样是为了他吗?还是…………我想:她是看不惯他的那种风流生活,所以才会选择这方式去此文来源于他,去放任他。如果她把这一切早点告诉他,也许结局就不会这样了,哪怕他不承认,只给点钱……可是……孩此文来源于是最无辜的。为了自己那种疯狂的,自己折磨自己的,如此悲惨的,如此绝望的狂热的此文来源于,却要另一个生命来陪葬,呵:)这就是此文来源于吗?

不过,很佩服她,能用这种方式来此文来源于他,不管这是不是真正的此文来源于。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处在不同社会层次而发生了某种关系(此文来源于情……)时候,处在下层的人有时会采取一种很极端方式来处理这种关系的,就像故事里的她。她也许很自卑特别面对他——社会的大红人。在现代社会也不乏缺少这种现象——穷大学生该不该有此文来源于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

此文来源于情永远是谈不完,道不清的。此文来源于是无限可能的,每个人的此文来源于情都不竟相同。有人此文来源于的甜甜密密,可有些人却此文来源于的穷途末路。此文来源于情值得三思!

第7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13岁时,她就对这个没见过的文化人怀有好感,因为之前的对门邻居是个粗野的人,她看到他的仆人对人都彬彬有礼,称她母亲这么一个不受人尊重的寡妇为夫人,可想而知,主人该是个多么文雅的人?后来,他来了,是个小说家,人长得很帅,芳龄25岁,“豆蔻年华”呀,“你的脸上显得英姿勃发,一头秀美光泽的头发:真的,我惊讶得吓了一跳,你是多么年轻、多么漂亮、多么修长挺拔、多么标致潇洒。”起初的好感演变成了爱慕。正像她在信中所述:在你本人还没闯入我的生活之前,你身上就围上了一圈灵光,一道富贵、奇特和神秘的光华。 好有一比,这种想象的瑰丽,多像网络中互不相识,只能凭只言片语去臆想的人事。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晕轮效应吧。它把对方无限的美化了、神秘化了。唯因如此,他才完美的无缝可插针。

这种镜花水月的完美和爱慕,使得小姑娘神魂颠倒,像中了蛊毒、吸了鸦片,使她花了自己一生的精力都没能戒掉。她每天躲到自己的房间里,倾听着他的细微的声音,“如果全世界,我也可以忘记,只要还有你的消息。。。。。。”,只要知道他的消息,她就满足了。在倾听中,她知道他的生活习惯,知道他不断的带着不同的女人来家里过夜。 这种倾听的日子直到有一天,她的一个远房亲戚主动接触她们,甚至跟她妈妈求婚,就在他们打算搬出去到那个有钱的继父家去的时候,刚知道真相的小姑娘,一下子昏死过去了。因为她知道,这种倾听他的日再一去不复返了! 继父家很有钱,也很爱她,她完全可以享受良好的教育,可是她非要自食其力。在她的抗争下,她又回到了这个日思夜想的小城,从事繁重的体力工作。每天下班后的夜晚,她都站在自己倾慕的人的窗下,凝视他。后来,他们相遇了,她多想他能想起他来,但他没有!他只是把她当作一个粉丝,一个美丽年轻的粉丝来对待,友好的邀请她到他的家里去。无论他是出于什么心理,姑娘绝对是毫不犹豫的跟随他,因为她太想跟他一起了。

她因此有机会跟自己钟情的男人相处三天。这三天里他对她很好,很温存。后来他说,他要出门旅游了,等回来以后,会给她来信的。她一直等呀等呀,再也没有等到他的召唤。就在那次离开他的家时,他顺便给了她几朵插在桌上花瓶中的白玫瑰。

这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每年他的生日,他都会收到一束白色的玫瑰花。

就这么几天的时间,她怀上了他的孩子。她忍受着那么多地的痛苦生下这个孩子,抚养这个孩子,她把对他所有的爱都放在这个可以被她牢牢地抓在手中孩子身上。为了能让孩子过着贵族孩子的生活,她出卖自己的肉体。这中间,她遇到过一些对他非常好的人,他们养着她们娘俩个,她也经常出入贵族们举办的活动。这期间,也曾遇到过他。有一次,看到这个美丽而又风韵的女人,他忍不住给她使眼色,勾引她,她就随他一起又一次来到了女人那么熟悉、那么魂牵梦绕的地方,仍然是一夜情,第二天早上,他对她说:我打算出门旅游,以后我会跟你联系的。她百感交集的说:我以前爱过的一个人,也喜欢这样说。她多么希望她能够认出她就是对面的那个小姑娘,就是那个跟他同居三天的少女,可是他没有。他一边对她说,他是不会忘记她的,一边往她的口袋里赛钱,她被击垮了!因为在他的心里她只不过是风月场中的女人!她狼狈的往外跑着,跟走进来的管家差点撞个满怀。一刹那间。管家认出了这个小姑娘!从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来,她趁他还没回过神来的当口,就把那一叠钱,塞到了管家的口袋里。

后来,她的儿子惹上了流感死了,写这封信时,女主人也失去了活着的动力。她自己也惹上了病,考虑到

她即将不久人世,她再也忍不住了,把自己的脆弱、委屈一股脑写出来,她要告诉她至今仍然深爱着的他,她对他有多么的爱,爱了十几年了,直到临死前还是无怨无悔的爱着,可他一点都不知道。她要告诉他,他们曾经有一个孩子,那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孩子呀,他也不知道。

“我的一生都是属于你的,而对我的一生你却从来毫无所知。可是只有当我死了,你再也不用答复我了——现在我的四肢忽冷忽热,如果这病魔真正意味着我生命的终结——这时我才让你知道我的秘密。假如我能活下来,那我就要把这封信撕掉,并且像过去一样一直把它埋在心里,我将继续保持沉默。”

上一篇:英文感谢信成功下一篇:党员四风问题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