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善于合作的

2024-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做一个善于合作的(精选8篇)

做一个善于合作的 篇1

龚明莉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做一个善于合作的人》。

人生在世,必然要经历很多群体,比如说,我们从一出生时,就加入了社会这个大群体;当到了一定年龄时,我们又进入了幼儿园,小学,中学,这些或大或小的群体。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群体,数不胜数,然而怎样才能在一个群体中快乐成长,相处融洽,还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天,某班的几位同学正在各自的座位上做一道令他们特别懊恼的数学题,他们个个冥苦

想,但始终都想出来,愁眉苦脸的,忽然一个同学站起来说道“这道题这么难,不如我们一起来讨论吧,首先我们可以这样„„”其他同学也连声叫好,随之另一个同学又说道“对呀,然后再这样„„”“是哈,最后是这样„„对呀,这不就是正确答案吗”又一个同学惊喜地说道。这样,一道看似很难得数学题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出来了,同学们都兴奋不已。

一次,二十个名牌大学毕业生来到一家大企业应聘,招聘员什么都没考他们,快中午了,便给他们每人两元钱,唯一的要求就是既要吃饱,还要吃好,而其实在这家企业附近就有几家这样的店,菜正好是两元一份,饭不要钱,目的是让这些大学生把钱凑在一起就可以吃二十种菜了,吃饱又吃好了,可这些人都各吃各的,最后的应聘都以失败告终。

好了,讲到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下:为什么前一个数学题的解答如此成功,而后一个却连一个人也没聘上?合作,就有如此大的威力。生活处处都有这样的例子,她给我们带来的喜悦与惊奇也无处不在。为什么生活中的我们总是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事而烦恼,为什么又不试试相互合作呢?合作,是沟通彼此心灵的引线;合作,是走向成功彼岸的桥梁;合作,是建立深厚情谊的基础;合作,共赢未来。

做一个善于合作的 篇2

一用真诚的心去爱每一个学生

班主任爱生如子, 把一颗真诚的心奉献给每一个学生。不论男女、贫富、亲疏。对学生一视同仁, 让每一个学生感到班级的温暖。尤其是一些学习稍微落后的学生, 更要鼓舞他们前进, 让他们自尊心受到尊重。对一些调皮的学生可以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使他们感到教师的热情相待, 用爱心消除与学生之间的隔阂, 加深与学生的感情, 唤起学生奋发向上的信心, 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二坚持赏识激励教育

作为班主任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并及时鼓励, 激发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有的班主任对学生期望值太高, 对学生的缺点处处批评指责, 可是有的学生根本听不进老师苦口婆心的善言相劝, 反而加深了与老师之间的隔阂, 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报复心理。其实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 作为班主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鼓励和夸奖使学生能够听班主任的话, 与班主任更加亲近, 更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通过鼓励赏识, 给学生注入信心与力量, 帮助他们扬长避短, 不断克服自身缺点, 不断进步与完善。尤其是一些后进生, 更要以表扬鼓励为主, 给他们以用武之地, 及时肯定他们的努力与进步, 肯定他们的成绩与智慧, 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前途和希望以此来激励他们。

三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班主任工作言传固然重要, 但要是离开了身教, 说服力和感召力会大打折扣。所以在实际工作中, 班主任一定要做到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如要求学生不迟到, 自己必须做到早到;要求学生努力学习, 自己就要扎实工作, 事事做好表率, 事事以身作则, 那么班级管理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于思考中交流学习

在班级管理中, 要时刻与其他班主任以及科任教师做好沟通, 学习优秀班主任的管理经验与方法, 思考班级管理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与其他班主任的交流, 可以汲取丰富的管理知识, 触类旁通, 遇到相似问题时能够做到及时处理, 或者想出更好的处理方法, 与科任教师的交流, 能够使自己更多地了解学生的状况, 更多地了解学生思想, 同时也能加强与各科任教师的合作, 使班级管理形成合力, 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当然这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 在义务与责任方面多承担, 在荣誉与利益方面多谦让, 平时主动与科任教师及时交流与学生和工作方法的信息, 以利于同科任教师的密切关系, 最大限度地调动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教育

对学生的教育是一项关系学校、家庭、社会等诸方面的系统工程, 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工程问题进行思考, 使三者密切配合、密切联系, 步调一致, 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风格, 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所以作为班主任要学会与家庭进行沟通, 协调好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 形成教育合力, 结成教育网络, 才能发挥教育的总体功能。

六对学生严而不厉, 讲究方法

俗话说得好, 严师出高徒。教不严, 师之情。严是爱, 松是害, 不管不教就变坏。可见严在教育中的作用, 但只是一味地严, 有时也会适得其反, 因而要做到严中有爱、严而不厉、严而有度, 符合学生实际, 同时对学生要因人而异, 讲究方法, 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

总之, 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 这既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工作, 又是一个全方位的工作。班主任要不断思考, 在思考中前进, 不断总结工作经验, 及时学习与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 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的班主任。

摘要: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先锋, 是学校健康成长的得力助手, 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和指导者,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骨干力量, 也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作为班主任, 要时刻思考如何切实加强和改进班主任工作。

关键词:教育教学管理,管理者,指导者,骨干力量

参考文献

[1]骆文卿.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做一个善于思考的教师 篇3

李镇西老师当年在四川乐山工作时,教研室的唐建新老师曾对他说:“不要只是不停地奔跑,还应该适当地停下来沉思——通过写作、整理、反思,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李镇西老师从中受到启发,于是在工作之余,及时记录自己的教育轨迹,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使得“他对自己的教育得失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对教育的本质以及教育科学规律,有了相对正确的理解与把握,对每一天的工作有了一种持续不断的动力与激情。”通过对自身教育实践的理性思考,使他的教育教学逐渐达到了一种较高的境界。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只满足于陀螺似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一刻不停地工作,机械般的“奉献”,而不进行思考,那他的工作就是盲目的,他的教育教学水平就不会得到提升,他的教育就是苍白的。

对教师来说,“教而不思则滞”,因此教师要学会教学反思。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一些发达国家,就已开始把教学反思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通过对一节课进行总结、分析,不断纠正错误,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清醒的认识,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思后方知教之法。教师从事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机与思想的学生,教师工作不是把知识从个人或书本中复制给学生,而是让学生主动的消化与吸收,因此,教师不但要“思考”教材如何教,还要“思考”学生如何学,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方法,用不同的钥匙开不同的锁。

思后方知教不足。俗话说“金无足赤”。尽管我们对每一节课都做了精心的设计,但教学不是演戏,我们的学生也不是演员,教师不可能预设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因此,我们只有对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思考,才能从中发现教学设计中的不足,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思后方知教之本。教师只有善于思考,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探触教育的真谛,才不至于在实践中似盲人摸象。

思后方知教之变。教师只有善于思考,才会发现实践中的不合理、不科学之处,才会不满足于现状,激起教育的诗情,不断开拓创新。

思后方有教之魂。只有不断思考,才会厘清教学的灵魂,形成独有的教育思想,才会把呆板的知识变成点燃思维的火炬,而不是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的跑马场,才不会照本宣科,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跪着教书。

只有会思考的教师,才会教出会思考的学生……

总之,一个教师的思考不只是简单地分析过去,总结得失,更重要的是用理性的态度探求教育的规律,思索教育的真谛,然后在实践中改变自我、指导未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教师的思考要有广度、有深度,单纯依靠记忆是不够的,要借助一个载体,而思考最有效的载体莫过于撰写教育随笔。

所谓教育随笔,就是记录下自己教育的足迹。它没有固定的格式,不追求语词的华丽,也没有字数的限制——可以是教学片断、教学反思,可以是教育叙事、教育故事,也可以是教育教学中一闪而过的思想火花……只要拿起笔,可以随心所欲地写,在写作的过程中会发现伴随它的还有实践、阅读与思考——实践是源泉,阅读是基础,思考是灵魂。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结伴。撰写教育随笔的过程,就是反思、审视、总结、提炼、升华自身教育实践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三十年如一日,坚持撰写教育随笔,他的教育随笔将生动的教育故事和深刻的教育思考融为一体,语言平易,娓娓道来,没有令人仰视的高深理论,没有深奥的教育术语,被后人称为“活的教育学”和“教育的百科全书”,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教育遗产和精神财富,为我们树立起了光辉的榜样。李镇西,于漪,窦桂梅……这些当代的名师,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可能各不相同,但撰写教育随笔却是他们共同的默契。作为教师,只要持之以恒,不断思考,就会使自己的教育工作形成一种实践、写作、思考、提高的良性循环,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由思考产生写作的欲望,而写作中的再思考又会激起实践的热情,如此反复,螺旋上升,教育教学水平便会不断提升,思想也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升华,教师也便在思考的实践中实现了由教书匠到教育家的伟大转变。

做一个善于反思的老师 篇4

——读《教育的力量》有感

床头书柜上摆放着一本教育的经典《教育的力量》,每每读到此书,心中就会拥有一种力量。肖川老师那有关教师专业成长的思想和诗化的语言撞开了我的心扉,荡涤了我心中的阴晦与迷惑,给予我前进的方向和勇气。

其中一篇《教育探索:从自我反思开始》给我的感触很深。他说:作为老师,“教书育人” 的过程只有同时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过程。因为探索本身就是做一个好学深思的人,不断超越自我的人,而不是做一个墨守陈规、固步自封、得过且过的人。文中还说道:一个有事业和使命感的老师,理当作为教育的探索者,其探索的最佳门径就是从自我反思开始。

就在这时校信通博客的开通,为我的专业化成长搭建了平台,让原本不爱写作的我,拥有了自己一片心灵的天空。在这里开始留下了我一篇篇的教育故事,教学反思。在这一篇篇的教育随笔中,我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着,体验着成功的喜悦,感悟着反思中的教训,享受着教育的幸福。《教学中的“椰壳效应”》,让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复习课上“调味剂”》,让学生从繁杂的题海战术中走出来,轻松愉悦地复习。《自主复习单元整合》把孩子们带进自主学习的空间,教给孩子更多自主学习的方法。一篇篇关于作文指导的随笔《读赏说写 快乐作文》,《我教孩子写读后感》《循序渐进写声音》《打开学生习作的源泉》……让我在习作指导的领域,不断反思着,收获着更多的经验和教训。记得教学“读后感”这一习作时,我让学生进行了三次练笔,第一次读教材拓展文章《祖国我回来了》写读后感。结果发现很多问题,学生不知道怎么写读后感,有的是大段大段抄写文中内容,根本看不到“感”。于是我挑出有代表性的文章,总结其中不足和共性的问题,进行评赏。然后借书中《詹天佑》一文为例,讲解读后感的要点。最后让学生再次练笔,就这样不断地评、赏、反思,直到成功。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做一个善于合作的 篇5

经常会看到一些老师在对待学生违纪和犯错误时不能容忍,常常因为急躁而使自己的一些行为举止过火而做错事。人都是有感情的,或者说在处理问题时不可避免地会带着个人情绪,知道这些老师对学生富有很强的责任心,但是就有那么一些时候情绪失控,导致在具体工作中,也往往会出现情绪战胜理论的现象,甚至完全情绪化地处理问题。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很重要。情绪失控往往会把事情搞得很糟,轻则使教育过程完全失败,重则把自己推到非常尴尬的境地。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喜怒哀乐,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是情绪的奴隶,任他支配自己的行为。如果说情绪是奔腾的“洪水”,那么理智就是一道坚固的“闸门”。 同样一件事,会因所持的人生态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感受。要想积极地对待生活,应该改变自己的观念,使自己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

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仅要明白自我个性的不足,同时还要讲究处理问题的方法。

1、学会冷静处事。当你非常生气的时候,要及时提醒自己不对事情做出任何处理。此时,你的判断往往与事实有偏差,你的语言往往太过激,你做出的结论往往于事无补,所以,要把事情放一放,等平静下来了,时机成熟了再作处理。

2、学会保持沉默。有些事情涉及到多个方面,不是自己单方面决定的,你想冷处理都摆脱不掉,对方的行为让你特别生气,此时要咬紧牙关保持沉默。因为一旦说话极有可能激化矛盾,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3、学会暂时不作判断。单方面的信息有时候是很片面的,只有多方收集信息,使自己全面掌握事情的前因后果,才能准确判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4、学会理清思路。人在情急之下思维往往是混乱的,处理问题是下意识的,为了使问题得到妥善处理,你有必要理一理自己的思路,想一想办法,等办法想成熟了,再对问题作出处理,这样会让你做到胸有成竹。

做一个善于合作的 篇6

善于担当

善于作为的合格党员

同志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指出,责任担当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并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下面,以共产党员的担当为主题,与跟大家交流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一直强调党员干部必须要有担当。

第一,敢于担当是共产党人的政治使命和鲜明品格。中国共产党历来是一个敢于担当历史责任的伟大政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自觉把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扛在肩上,担负起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

九十九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担当中奋力前行,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史诗。1919年,毛泽东同志在《湘江评论》中写道:“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

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家国天下,舍我其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内乱外患的民族危机,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时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使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潮流,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深沉的使命忧患意识和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砥砺奋进、攻坚克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响三大攻坚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和实践证明,敢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使命,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任务,但始终贯穿着无私无畏、砥柱中流、为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政治本色和鲜明品格。

第二,敢于担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翻开党章,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性质、地位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党必然成为为民担当,领导社会革命、改革和发展的先进政治力量。

中国共产党一贯将敢于担当的品质作为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的。对共产党人来说,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担当意味着责任和付出,意味着奉献和牺牲。

回顾我们党90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无论是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意气风发、激情燃烧的建设时期,还是波澜壮阔、生机勃勃的改革年代,千千万万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岗位用敢于担当的宝贵品格诠释着党的先进性。

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共产党员心怀崇高革命理想,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篇章。在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广大共产党员同样表现出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哪里有困难、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像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像孔繁森、牛玉儒、杨善洲等,就是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楷模,他们的名字已成为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

“我是谁,是什么样的人?也许你从来没有想过。我是离开最晚的那一个,我是开工最早的那一个,我是想到自己最少的那一个,我是坚守到最后的那一个,我是行动最快的那一个,我是牵挂大家最多的那一个。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和你在一起。”这段公益广告词,正是对新时期千千万万身处平凡岗位、尽心尽责、敢于担当的共产党人的真实写照。九十九年来,正是一以贯之的敢于担当的优良作风和政治本色,使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

第三,敢于担当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现实需求。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已经奋斗了近百年,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未来30年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

所有这些都是在告诫全党,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要准备爬陡坡、过大坎儿。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处在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正是最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勇于担当、干事创业的时候,我们要争取新的更大的胜利,就必须拿出能打能拼、善作善成的担当精神,进行更艰巨更有成效的斗争。

第二个问题,衡量一名党员干部是不是敢于担当的标准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对敢于担当精神的内涵作了“五个敢于”的高度提炼和深刻阐释,即“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敢于”就是衡量我们党员、干部有没有斗争精神、是不是敢于担当的标准。

第一,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大是大非面前,党员干部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敢于亮剑、主动作为,把政治原则和根本立场展现出来,把政治责任和积极作为承担起来。要旗帜鲜明讲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

讲政治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员干部是不是讲政治,就要看“四个意识”强不强,是不是对党绝对忠诚,是否做到对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对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对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要在根本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

党员领导干部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因此必须讲党性,有正确的是非观,在根本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对否定党的领导、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言行,对否定党的历史、中国历史、人民军队历史的言行,对否定党的领袖和英雄模范的言行,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凝聚最大共识。要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党员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担当,就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作为、勇于发声、敢于亮剑。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阵地意识,对制度模式选择、价值体系建设和旗帜、道路、主义等大是大非问题,必须积极主动发声。

第二,在矛盾面前敢于迎难而上。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品格。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群众的领路人、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要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在遭遇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做到精神不倒、愈挫愈奋。

焦裕禄同志到兰考上任前,党组织与他谈话时明确提出,兰考是一个最穷的县,一个最困难的县,要他在思想上有经受最严峻考验的准备。焦裕禄同志坚定地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

焦裕禄同志经常教育党员干部说,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不怕困难,发扬革命精神。面对当时兰考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焦裕禄同志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以共产党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创造性地制定了一套简便、易行、实用而又符合规律的治理“三害”方法,最终在重重困难中闯出了一条生路,创造了兰考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敢于迎难而上就要有焦裕禄那种“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大无畏精神,保持一种逆势而上的豪气,不怕矛盾复杂、不怕任务艰巨、不怕责任重大,敢于挑起重担,敢于克难制胜,敢于奋勇争先。

现在有的党员干部感叹“为官不易”,干事的“红线”多了、规矩严了,不敢担当、不愿作为,在面对困难时不能直面问题和矛盾,在处理问题和矛盾时要么推诿扯皮“打太极”,要么避重就轻,敷衍了事。“为官不易”的抱怨,“为官不为”的懈怠,就是缺乏迎难而上的勇气和精神的表现。“为官避事平生耻”,在党的事业面前,人民群众的福祉面前,党员干部决不能做“甩手掌柜”,满足于当“太平官”“逍遥官”。

合格的党员干部就要有许党报国的信念、担当负责的勇气,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以勇于担当开启事业新篇。我们要做迎难而上、敢于拼搏的勇士,以“等不起、拖不起、输不起”的危机感,直面考验,从容应对新情况、新问题,才不负人民期待,不辱历史使命。

第三,在危机面前敢于挺身而出。《中国共产党章程》在党员义务中明确规定: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我们入党誓词中其中一句是“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这表明,敢于担当不仅要体现在平时工作中,更要体现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当好中流砥柱,成为一面旗帜,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在革命历史进程中,无数敢于担当的共产党人为了老百姓不再受苦,为了革命事业,为了让新中国早日屹立东方,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敢于担当,挽危难于水火,救黎民于倒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刻,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关头,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党员干部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冲在前面,干在前面,表现出了敢于担当的坚强意志。

年初以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一批批党员请战冲锋一线,在危机中挺身而出,在大考中英勇奋起,在最困难、最危险的岗位上勇敢地把使命责任扛于肩上,用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感人肺腑的壮歌,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共产党员的担当。我们既然选择了加入中国共产党,就选择了为人民服务的义务和使命。当国家处于逆境、人民遇到危难之时,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勇于挺身而出,英勇斗争。

第四,在失误面前敢于承担责任。面对失误是不是敢于承担责任,是对党员干部愿担当、能担当、会担当和善担当的重要检验,是对胸襟品行、为民情怀、能力素质的综合考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党员干部,既要有建功立业的抱负,也要有直面失误的胸怀。

工作中出现失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思其过、改其行”,不敢正视错误、承担责任。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决不能有了成绩都归自己、出了问题就推给他人。而是要以直面失误的坦荡胸怀,不退缩、不推诿、不躲闪,勇于正视错误,勇于担当责任,积极主动地去改正错误,把改正错误、总结教训的过程作为成长进步的阶梯。既然是探索,就要付出代价,失误就不可避免。

就我们机关的党员干部而言,不但要作一个敢于对失误负责、善于从失误中汲取教训、提升能力和修养的干部,敢于承担大事、棘手的事、得罪人的事、易出失误的事,还要旗帜鲜明地鼓励担当者、支持担当者、保护担当者,为在工作中敢闯敢试、动真碰硬、大刀阔斧、真抓实干,受到挫折甚至发生失误的基层干部撑腰鼓劲打气,大力营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崇尚担当、宽容失误的氛围。

第五,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敢于坚决斗争既是党员干部应该承担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检验党员干部初心使命、作风形象的重要内容。纵观党的历史,党内政治生活充满正气、充满活力,少不了共产党人敢于担当的一身正气。无论是遵义会议、延安整风运动,还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之所以影响深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内不搞“一团和气”,敢于进行思想交锋,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不但自己要始终保持坚强的党性和坚定的信念,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做事,用自己的“一身正气”压倒一切歪风邪气,关键时刻还要敢于批评、敢于较真碰硬,不给歪风邪气滋生和蔓延的机会,从而让坚持真理、明辨是非、敢于担当的优良作风成为常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要坚决抵制“一团和气”的好人主义。“一团和气”是一种假团结,看似“和谐”、不得罪人,实则害人不浅。党员干部在歪风邪气面前要做挡风驱邪的“泰山石”,不做八面玲珑的“老好人”;要做勇于斗争的“战士”,不做爱惜羽毛的“绅士”。要不怕红脸出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坚持抓早抓小,对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早查处,要“咬咬耳朵、扯扯袖子”,必要时还要“大喝一声、猛击一掌”,防止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

第三个问题,如何做一名有担当的合格党员。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担当需要新作为。对党员干部而言,不仅要敢于担当,更要善于担当、善于作为。

第一,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担当之魂。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一个政党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就会坚强有力,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就能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一名干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无数事实证明,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党员干部的堕落,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都是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的。

这些年来被查处的许多领导干部,无一不是理想信念动摇丧失,甚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蜕变,教训极其深刻。只有信念坚定,涵养许党报国的忠诚、担当负责的勇气,才能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才能有担当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新时代伟大斗争中坚定地走下去。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是与生俱来的、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一蹴而就的,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要加强理论学习。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正确地把握人类发展趋势和历史规律。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把握新时代的历史逻辑,在新时代更好地坚定理想信念。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思维能力,正确判断形势,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要加强党性教育。只有通过党性教育,不断增强领导干部对党的忠诚度,才能更好地坚定理想信念。要重温党的历史,从中国革命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要向榜样学习,尤其是学习革命先烈和革命领袖的坚定信念和人格风范。要抓好道德建设。

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离不开道德表率。要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不要求大家都做到大公无私、公而忘私,但至少是要做到公私分明、先公后私。要自觉净化“生活圈”“交际圈”“朋友圈”,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

第二,对党绝对忠诚,把稳担当方向。忠诚是一种优良的道德品质,是一种高尚的心理状态,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优秀品格,是每个党员入党宣誓时的庄严承诺。“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党忠诚,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是担当作为的基础。只有对党忠诚,才能以党的奋斗目标作为我们担当的方向;只有对党忠诚,当遇到急难险重的重大考验的时候,对党的赤诚之心能够增强胆魄和力量,就会感到这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后有党、有千百万同志在并肩前行,始终充满奋斗的力量。对党忠诚就要做到心中有党。

作为党员,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党员能否做到对党、对人民忠诚老实,不是小事,而是关系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事业兴衰的大问题。全体党员对党忠诚老实,为党分忧、为国奉献、为民谋利,党就能保持团结统一,就有凝聚力、战斗力。对党忠诚就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这种一致必须是发自内心、坚定不移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站得稳、靠得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共产党员要对党绝对忠诚。他强调,“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一个党员如果政治上不过硬,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强,含含糊糊、左右摇摆,说对党绝对忠诚不是假话就是空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切实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党性锻炼实践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对党绝对忠诚的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新气象新作为。

对党忠诚就要做到言行一致。党章规定,党员要“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陈云同志在《党员对党要忠实》一文中提出:“我们共产党是言行一致的政党,而且只有共产党才能言行一致。我们共产党内也不允许有对党言行不一致的党员,不允许任何党员对党讲一句假话。”共产党员对于党的事业负有重大的责任,应该成为广大群众的模范,这就要求党员对党忠诚,言行一致,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工作实践中。

第三,练就过硬本领,提升担当能力。“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越是关键时期、越是任务繁重,越需要有勇有谋、善于担当,具有进退有据、运筹帷幄的能力,练就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

要坚持学习。作为党员干部,就当时刻有一份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将学习作为提升能力增强本领的重要手段,始终保持虚怀若谷、如饥似渴的学习状态,深入反思知识上的短板、经验上的盲区、能力上的弱项,通过党性教育坚定理想信念、依靠理论学习提升素养结构、强化业务学习增强干事本领,坚持以学修身、以学增智、以学促干,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强化能力素养、提升担当能力,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

我们大家都要扪心自问,是不是学习图应付、走过场;是不是宁愿空闲时间打牌喝酒搞娱乐,也不愿多读书、多学习;是不是总认为工作忙、事情多,没有经常学、用心学。党员干部一定要增强本领恐慌,善于通过学习来储备知识、增长见识、拓展视野。要深入调研。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无论是谋划决策环节,还是执行落实环节,都需要深入地调查研究。

调研要勤,要迈开步子,多到一线去调研;对重大问题,要反复多次调研。调研要实,既要到工作开展好的地方去总结经验、提升工作,又要到困难较多、矛盾尖锐、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研究问题、推动工作,真正做到听实话、察实情、求实效。调研要深,紧扣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带着问题去、带着思考去,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把矛盾和问题搞深摸透,找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办法。

要善于创新。破解工作中的一些复杂问题,不能靠老经验、老办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认识、分析和把握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创新不是一哄而上、哗众取宠,提一些华而不实、无法落地的想法,没有深入钻研政策的创新是“空想”,没有充分立足实际情况的创新是“瞎撞”。

创新要增强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拿出实实在在的、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不断提升工作质量。要依法依规。善于担当作为,必须依法依规,按程序办事。要增强法治观念,敬畏法律,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坚持在法律授权范围内履行职责。要提高法律素养,提升依法办事的能力,依法依规推动工作,做到权限、程序、手段合法,确保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要严格落实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作出决策之前,出台政策性文件之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法律把关。

第四,严格廉洁自律,提升担当底气。践行担当不仅是一种精神、一种责任,更应该是一种勇气和底气。底气何来?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唯有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品质和道德操守,才能具备践行担当、敢于担当、勇于担当的底气。只有自身干净,始终做到清廉自守,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才能拥有敢想、敢做、敢为的底气。

只有始终坚守清正廉洁的道德操守,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才能拥有坚持原则、认真负责的硬气。干干净净干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一个廉洁底线都守不住的党员干部,如何能守住“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不廉无以立身,不勤无以成事。一个领导干部能力再强,实践水平再高,工作再勤奋,如果在廉洁自律上出了问题,便丧失了根本。一个领导干部无论位置多高、贡献多大,只要突破了干净这条底线,也必须要“一票否决”。我们人的一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有的人恪守正道、砥砺前行;有的人随波逐流,跑着跑着就会把自己跑“丢”了。

人生无高线、行为有底线,行稳致远的关键在于守住底线。党员干部要自觉感念“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律己之心,坚持勇于刀刃向内,坚持敢于自我革命,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想自由之贵,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坐针毡,握好权力“方向盘”,系好纪律“安全带”,行好人生“自由路”,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为官,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党员好干部。

第五,坚持以上率下,凝聚担当合力。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省直机关的党员干部,善于担当作为还必须切实发挥示范表率作用,以担当带动担当,以作为促进作为。领导班子要给干部做出表率。“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领导的影响力,不是仅仅因为手中有权力,而是源于党性修养、人格魅力。要求干部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一些;要求干部不做的自己首先要坚决不做,而且对自己要求更严一些;

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对干部讲的是“跟我上”而不是“给我上”;人前人后、“八小时”内外都能够慎独,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善养浩然之气”,保持一种健康情趣、一种廉洁操守、一种高尚情操。上级要给下级做出表率。俗话说,上行下效。我们这么大的系统,必须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整体。上级的一举一动下级都看在眼里,作为上级机关要有一个团结向上、奋力开拓、廉洁高效的形象,上级做出表率,下级就会跟着做、创造性地去做。

同时,一旦下级有困难、有压力,上级机关一方面要想方设法为下级排忧解难。上下同心,我们这支队伍的磅礴力量就会奔涌而出,无往而不胜。要善聚群众之力。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工作上深入群众,及时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关切、集中群众智慧、调动群众力量。

做一个善于合作的 篇7

“叶圣陶教育思想”是指我国20世纪社会变迁和教育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 它具有普遍意义、当代价值和民族风格。 叶圣陶教育思想为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知识理论, 为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了方向。

一、“反思”是一种高效形式

影响教育的因素有很多种, 出现的教育问题各不一样, 如何以公正而又客观的态度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一项严峻的挑战。“反思”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反思”是对过去的错误的承认, 进行自身对错误的思考的纠正。 当今社会是一个注重创新的社会, 教师不能沉迷于已有的老经验、老方法。 如果教师不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 就会很快地落伍于这个时代。 在教育教学中, 对于出现的新的问题和情况要反思, 并且不断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 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在新时代的教学中站稳脚跟。

二、传统学校教育的弊端和反思

1.传统学校教育的现状

传统学校教育中存在一些弊端:学生主体地位被忽略、教师缺乏现代人生观念、学校的教育管理存在漏洞等。 对于存在的弊端, 我们要对症下药, 进行反思和改革。

(1) 学生主体地位的忽略

叶圣陶面对的是这样一种教育显示: 学校教育的主体仍然是一种空疏无用的人文教育和封建伦理教育, 远离社会实际, 无法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在教学方法上, 仍在沿用传统的被动灌输、读死书、死读书的方式。 这些教学方法死板, 不重视实践这一环节, 从而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这样所教出来的学生存在动手实践能力弱、缺乏社会责任感等问题。

(2) 教师缺乏现代人生观念

教师缺乏现代人生观念, 自己不明白人生的究竟, 那么就不了解学生。 这种抱着不切实际的人生观的教师不可能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和习性, 积极探索学前教育。

一个没有真正人生观念的教师, 对于教学只能是填鸭式的教学, 让幼儿被迫接受知识。 教师高高在上, 极具权威, 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与地位, 而师生之间则是一种完全隔膜的状态。 叶圣陶认为这样的教师, 这样的教育, 不仅无法造就健全的个人, 而且将延缓或阻滞社会的发展。

(3) 传统教育管理的弊端

传统教育管理, 注重纪律和规章的管理。 教师希望学生“听话”, 让学生按照统一的模式和纪律遵守课堂纪律。 对于实际中出现的问题, 按照统一的方式解决, 幼儿的个性逐渐消失, 创新的能力越来越弱。 教师的教学过程趋于程序化、机械化、标准化, 教师疲于应付, 教育教学质量有所下降, 只会搞一些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

传统教育管理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不重视“教”的过程, 二是忽视学生“学”的过程。 在这种管理方式下, 教师往往注重的是教学的结果, 却忽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导致老师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视结果而忽视幼儿的身心发展。

2.传统学校教育的反思和改革

传统的学校教育存在诸多弊端, 为了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变化需要, 我们要根据当下的需要进行反思并且改革。

(1) 教师应具备现代的教育观念

首先, 对于教师来说要转变观念, 有了新的观念和思想才能有新的举措, 才能有所创新。 叶圣陶认为:“教师要使儿童在行为上得到新的人生观, 自己先要具备现代人生观。 ”所以, 要实施新的教学模式, 就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其次, 要改变备课方式, 研究新的教学模式。 教师要提前做好备课工作, 仔细研究教材、熟悉教材, 启发幼儿动脑。 最后, 要强调教师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努力成为“善教者”、“善导者”, 既要“指导”, 更要注重“引导”。 不但要保证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学到正确的知识, 而且要注意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在活动的实践过程中, 要认真对幼儿进行指导, 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锻炼。

(2) 学生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 是教育的对象。 在教育教学中, 幼儿应处于主动的地位, 而不是受到“填鸭式”的教育。 教师应该指导幼儿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活动中亲自参与实践, 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多动脑筋、多思考。

(3) 教育管理的改革

在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管理改革中充分体现教育管理的民主性, 充分调动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 这也体现了教师“以人为本”, 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管理学生的方式上, 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一种隔阂。 叶圣陶强调儿童本位及其自主性, 他希望教师与学生成为朋友, 形成新的师生关系。

三、“反思”与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

教师是办学之本, 叶圣陶教育思想是教师提高教育观念和思想的重要理论知识和依据。 我们在审视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进行仔细的反思, 在反思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 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 真实地反映自己研究的情况。 如果在反思的过程中一味地逃避自己的缺点与失误, 这样反思出来的东西只是形式主义, 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根本起不到一丁点儿的促进作用。 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这样才能够适应教育工作。 教师不应该是教学活动死板的执行者, 而是教学经验的批判者和监控者。

如何做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 篇8

【关键词】反思 教育 激励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04-02

作为老师我们都明白,对待学生应该循循善诱,要不断地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反思自己的教育。最近总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中“小倔驴”越来越多?有的学生,躺在地上,你怕他着凉,让他站起来,他非躺在那里,即便你把他拉起来,他还是会再躺下。上课时,有的同学你让他写作业,他说不会写,你教他,他说学不会,反正怎么说都不写……这些孩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还是我们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

以我们班的住宿生健健为例,谈谈我的反思教育。一天下午,刚上班宿舍值班老师就气急败坏地揪着健健来找我:看看你们班的健健中午不睡觉,在床上一会儿坐起来,一会儿躺下,总是打扰其他同学休息,批评他,还梗着脖子、歪着头,根本不服从管理。我急忙宽慰宿舍老师:“不要生气,这孩子交给我,我来教育。”当天,我给他讲了很多道理,他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表示不应该不休息,还不听值班老师的话。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件事刚过去一天,接着又发生了一件更让人后怕的事情:中午,其他班的一位学生不知道怎么碰了他一下,两个人就打起来了,听值班老师说:他就像发怒的豹子一般,掐住那个同学的脖子不放,把周围的同学都吓坏了。等到值班老师赶来制止,他才松开手,自己还气得直喘粗气,嘴里嘟嘟囔囔地辱骂老师。值班老师没办法,一上班就汇报给了领导,领导立即通知我,联系家长来解决问题,可是他妈妈留的电话怎么也打不通。我想问问他知不知道他爸爸的手机号,当时的他还没有冷静下来,一脸委屈、不服气。我问:“你知道爸爸的手机号吗?”他立刻把头一拧,眼睛盯着屋顶,很生硬地说“不知道”。然后无论你怎么问他都不说话。没办法我只能通过朋友,好不容易联系上了他的家长,家长来了,首先一顿诉苦:说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很倔,在家有什么事不乐意了,就任由他发脾气,发不够脾气,谁的话也不听。

后来经了解才知道,他父亲性格比较暴躁,爱喝酒,平时根本就不能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流,孩子犯了错不是吼就是骂。我尝试着多次和家长进行沟通,要求家长对孩子多些耐心,多些欣赏,特别是在性格方面多一些引导,培养他与别人相处的能力。

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想了很多办法去引导他,教育他,但效果并不显著。我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决定转换思路,对他进行赏识教育。于是我留意了他的各种行为,发现他有时对班级的工作比较积极,便以此为契机,大加赞赏,安排他拿班级钥匙,当住校生的队长,希望他提高责任意识。

我对他进行一对一地指点,为他确定了目标:上课不说废话,并能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先忍一忍,并用红笔在他手上写了个“忍”字。经过交流,其实我知道他也很愿意进步,就是管不住自己。在学校里,我帮他找几个优秀的孩子跟他一个小组,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他会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

经过一学期的共同努力,他的改变和进步让人欣慰:行为慢慢地变得规范了,脾气也不再是一点火就着,学习成绩也有了一定的进步。不知那位教育家说过“教育就是一种激励”。在班级管理中我意识到激励的巨大作用,于是,班上同学们的责任感一次次被唤醒:班上多了管理员、电扇管理员、电脑管理员、教室过道安全监督员、校牌监督员、每天有值日同学负责当天的课程预报和名言告知、清洁监督......

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脾气暴躁的学生,成绩不好,得不到同学的肯定,也得不到教师的赞赏,他们听到更多的是严厉的批评。虽然这也是出于教师对他们的关爱,但是,这种关爱的效果并不好,过多的批评教育致使他们缺乏自信和安全感。作为学困生需要更多的是老师的欣赏和鼓励。于是,只要他取得了微小的进步,我也会见缝插针地鼓励他,让他觉得老师是很喜欢他的,他就会愿意听取老师的意见,也愿意和老师交流,不在当“小倔驴”了。师爱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师就要把握好自己的教学方法。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是不同的,作为班主任,要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材施教,正确引导,他们一定会被感化。

上一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下一篇:远程研修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