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感觉作文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陌生的感觉作文(精选12篇)

陌生的感觉作文 篇1

看见老师要搬家,她很烦恼的样子,我很想告诉她:“别担心!你一定会适应的,也会跟新邻居做朋友,我们会帮你加油的!”

妈妈会在假期帮我安排一些营队和课程,叫我去参加“暑期辅导”、“夏令营”这些东西本来我根本就不想上,只要想到要面对陌生的`环境,我就怕怕。但到最后我慢慢的适应了,开始觉得好好玩,甚至还希望下次有空还可以去玩呢。

不仅如此,我对没有做过的事情,也会排斥,一开始妈妈叫我去倒垃圾,我死都不愿意,想到要拿着垃圾追垃圾车,就觉得很没把握,倒了几次后,才发现这有什么难的呢?倒垃圾变成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了。

第一天来上作文课的时候,我对每一个人都很陌生,但是现在我跟每一个人都很熟,都能开心的闲聊,一下子多的好多朋友。以前对写文章很恐惧,老是担心写不出来,经过老师的指导以后,我变得很热爱写文章了。

陌生的感觉作文 篇2

绿色, 生机勃勃, 赏心悦目。绿色, 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 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 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 (1) 角度自选; (2) 立意自定; (3) 除诗歌外, 文体自选。

今年江苏的作文题目似乎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熟悉的陌生文题!

说其熟悉, 身边的事, 日常的话, 打开任何一种媒体, 扑面而来的都会有“绿色”的影子, 只不过或浓或淡罢了!百度一下, 找到与绿色相关网页约100, 000, 000篇, 生活位列其中, 绿色不为生活, 又为什么呢?所以, 是熟悉的, 每位考生都熟悉。另外, 题型也是熟悉的, 考生们轻车熟路, 不必介意多少, 沿着反复练习过的提示性材料+题目的形式做就可以了。要求也是熟悉的, “三自一限”的原则没有变。

可是真正熟悉中学作文教学的人会知道, 目前的中学作文是作文与生活基本脱钩, 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得不令人忧虑。诸如“假”, 说假话, 写假事;“大”, 青春年少, 却是那样的老成, 充满了世事沧桑, 毫无青春与朝气;“空”, 内容空洞, 不实在, 不具体;“抄”, 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套”, 千人一面, 没有个性和特点, 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作文与学生生活与思想实际严重脱离, 学生无内容可写, 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 作文时学生多半是无病呻吟;作文教学存在着“虚空化”、“成人化”的倾向, 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 逐渐失去对作文的兴趣。也许, 正因为如此, 造成了学生写作思维的平面化与呆板化, 学生对于绿色生活的理解也多停留在概念化的层面, 可真正地写成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 就有难度了!可能会见绿色而不见生活, 诸如这样的思路:审绿, 读出绿意, 准确地把握好绿意;点绿, 点缀绿意, 或用散文笔调诗情画意地将绿意点染到文中;阐绿, 或用论文笔法有理有致地阐述绿意。或者, 不能把绿色生活上升到精神层面———一种生活的理念, 而停留在“低碳生活”方式的简单叙述之列, 诸如:随手关灯、开关, 拔插头, 不坐电梯爬楼梯, 出行以自行车、公交车代替私家车等, 用布袋、竹篮等代替塑料袋, 不乱扔电池等。由此, 对于广大的考生而言, 又是陌生的了。

不过, 今年高考作文不再是去年的引导学生品味生活 (《品味时尚》) , 而直接要求学生去书写生活本身了, 从作文的承继角度来看, 江苏的作文命题思路是很不错的。有两点值得肯定:

其一, 坚定不移地走生活化道路, 把学生的写作方向拽向真实的生活,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 关注生活的事, 直至关注我们的星球!绿色生活, 表层的可以写在具体的生活中的举措, 深层的可以写心灵的绿色。诸如:节约资源, 减少污染;绿色消费, 环保选购;重复使用, 多次利用;垃圾分类, 循环回收;救助物种, 保护自然……地球的绿色当然需要, 可心灵的绿色也同样不可或缺, 社会的浮躁与喧嚣之下的人的疲惫的心灵不正是需要绿色来安慰吗?繁忙的应酬, 激烈的竞争, 逼得我们不能有半点懈怠, 心灵的疲惫需要热闹浮华背后的绿色的清净, 需要散淡的月光与柔柔的晨风的清洗……我们需要绿色的生活, 不就是要远离喧嚣浮躁, 寻找到生活的本真吗?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 它离不开活动。”启发我们的莘莘学子, 广泛接触丰富多彩的人类生活, 参与并体察我们的生活, 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哲、理、思, 这样才能考好作文。

其二, 材料的引导恰到好处。三句提示性话语, 通俗而又深刻, 层层深入, 把学生的思维渐渐地引向深度。“绿色, 生机勃勃, 赏心悦目。”此句是对绿色的描述, 可谓观其形。“绿色, 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此句是对绿色功用的阐释, 可谓析其质。“今天, 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 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此句是对绿色的价值进行嫁接, 可谓搭其桥。关键在于末句, 把绿色上升为价值理念, 与生活对接, 引领正确生活的方向与绿色生活的潮流。胡锦涛总书记今年4月30日参观世博园广东馆, 鼓励广东倡导绿色生活;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也是“低碳减排以·绿色生活”, 号召公众从我做起, 践行绿色生活, 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还是回到我们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吧, 那上面是明明白白地规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纠正为文造情的不良写作倾向。”作文教学就是要回归生活, 以生活为本源;这是作文教学返朴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本次江苏高考作文, 既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作文教学的新课改理念, 也合乎时代发展方向, 作文就是应该要关注时代生活啊!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生活犹如泉涌, 文章就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泼流个不歇。”

新感觉 作文的绿色通道 篇3

关键词:新感觉;作文;绿色通道;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207-01

一、“爱心”是找到新感觉的“阳光”

引导学生找感觉,我从培养“爱心”入手,爱自然,爱生活,爱身边的每个人,使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美好。如在学校发动全校师生向生病的学生献爱心的活动中,抓住时机,进行教育,让学生对“病残”者倾注爱心;又如经常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观察校园里的花、盆景、树木等,感受花儿开放时艳丽的色彩,醉人的芳香,盆景那独特的造型,树木旺盛的生命力;有时我携学生来到广阔的大自然中,欣赏它的美、感受它的博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花草树木、青山绿水的“爱心”。有了这一份“爱心”,孩子们的心和自然中生物的心“搭”在一起,时时可以相互“交流”。

在每年的三八妇女节,我都会布置学生一个特殊的作业:回到家,用自己的方式对妈妈说声“妈妈,节日快乐!我爱你!”指导学生动脑筋想自己的庆祝方式,谈自己的感受,以及写出妈妈当时的表情、动作和语言,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妈妈的爱,用自己的爱去感受妈妈的温暖。

正是有了这份亲身体会的经历,学生写的作文是情深意切,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妈妈的爱。

当然,激发学生“爱心”的途径是很多的,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品赏优美、动听的音乐;挂出赏心悦目、韵味无穷的名家名画、书法佳作,指导学生欣赏,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和体验艺术品强烈的美感,“爱”之心同时搏动。

二、“思考”是捕捉新感觉的“钥匙”

学生有了内容丰富的感觉,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启发,正确引导他们去“思考”,使感觉向更广阔、更深刻的方向发展,使先前产生的感觉开出一朵朵美丽的“花”,这一朵朵“花”就是一个个新鲜的感觉。

引导学生思考的事物其实有很多。如当学生观察小溪流时,看着“小溪流”泛着白花花、清亮亮、流动的水,已感觉溪流非常活泼、非常可爱。这时启发学生思考:“小溪如果没有干涸,它可能停止流动吗?”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不会,它还是日夜不停地奔走。”“那从它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在学生们交流后,我继续点拨:“小溪流的这种不知疲倦的精神,在你周围的人群中,可有像它这样的品德?”学生思维的闸门顿时打开了,有的说像下岗找工作的妈妈,总是不怕挫折,不怕劳累;有的说像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总是孜孜不倦地教育我们……经过这么一推究,学生对溪流就有了“新感觉”。

每个人对事物的思考角度、思考方法是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有的同学喜欢在物与物之间,思考他们的相同或区别;有的喜欢将人类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寄托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有的则喜欢思考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却也能从中阐述自己的别样的理解等。不管怎样,我常对学生说:只要你用心去感觉,用心去思考,“新感觉”的花朵随时都会出现在你眼前。

三、随笔是积累新感觉的“绿色通道”

同学们的新感觉一旦被“发掘”,我毫不吝惜地把赞美的目光投向他们,表扬他们。当他们的情趣被激起,我适时引导他们表达这种感觉,先用口头表述,紧接着采用书面表达。否则,新感觉将会如昙花一现,一去不复返。

如何将这种新鲜的“感觉”,长久地储备,使之成为作文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仅仅做到零散的表述显然不够。可以要求学生人手准备一本笔记本,随时把新鲜的感觉记录下来,这是别具一格的“随笔”。“随笔”不停地记录自己头脑中随时冒出的思想或情感火花,可以一天写一篇或多写几篇,哪怕就写一句话都行,当然也不强求每天都必须写。

看下边的这些“随笔”,不得不让我为他们鼓掌:程晓珂——一阵微风吹来,柳条就像少女在梳理自己柔软的长发;陆洲——小河水奔流着,向四面八方传递着春的讯息。姜蓓——春在田野,风儿带着泥土和花儿的香味来到每个人身边,绿油油的苏醒的麦苗儿也显得精神饱满,展现出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苏佳彤——在河畔的一个角落里,米兰却独自在那里悄悄开放,你看,它枝叶茂密。远看,像大型盆景中的一棵劲松;近看,它的主干已经长到二尺多高了,分出数不清的枝杈。它的花瓣非常奇特,像葡萄那样一串一串的。每个小枝上都长上了一个个小黄球,像小米粒一样,“米兰”的名称也许就是由此得来的吧。你别看它小,只要有人经过,都可以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

陌生的感觉作文 篇4

爸爸妈妈回来后,我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们,他们都夸我做的对,大人不在家时,千万不要给陌生人开门!

别给陌生人开门

星期天,小文一个人在家,他觉得很无聊,就拿起笔,在纸上画画。

这时,传来了一阵敲门声,小文问:“是谁呀”?门外传来一个陌生的声音:“我是你爸爸的朋友,快开门呀”!小文从“猫眼”里往外一看,看到了一个陌生的叔叔,自己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个人, 并且他还到处乱看,感觉有点鬼鬼祟祟的,小文心想,是不是个坏人呀,我可不能开门,那该怎么办呢?

忽然,小文灵机一动,大声喊道:“爸爸,你的朋友来了!”同时还故意弄出很大的走路声音,这时,再从“猫眼”里往外一看,那个人不见了。

小文长出了一口气,看来今天还真是遇上了坏人,幸亏没给他开门。

别给陌生人开门

终于盼到放假了,本以为爸爸妈妈在家,一家人就可以一起聊天,看电视,上公园玩 ,可今天不同,由于爸爸上班,妈妈去了外婆家,剩下我一个人在家,我觉得非常无聊,就会自己屋去练写做了 。 忽然,我听到敲门声,以为是妈妈回来了,心里一阵欢喜。马上放下笔,走出屋子。萌萌开门,我走到门前,问道您是谁呀、我是您叔叔呀,是你爸爸的朋友,快开门呀。我觉得这个数数的声音从 来没听过 。

我这是感到不对劲了好像遇到了骗子 ,脑子里一片空白,头晕晕的,怎么办、我该怎么办、突然,我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跑到爸爸屋里喊,爸爸有位叔叔叫你快起来呀,

这是,我从猫眼一看,哪位叔叔神色慌张的逃跑了。这是 ,我才露出了笑容。

不一会儿,妈妈回来了,我把这事告诉了他,他还表扬了我。

陌生的温暖作文 篇5

夜晚已悄悄降临,外面绚丽的霓虹灯闪烁着,唤起了每个人对家的渴望。兴许是在车上晃悠了一阵,有点累了,我在平稳的地铁车厢中,竟昏昏欲睡了。

“下一站……”突然冷冰冰的提示音响起,吓得我的睡意如潮水般退去,我下意识地擦了擦嘴巴。缓过神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刚刚好像头靠着邻座肩膀睡着了,脸上迅速腾起两抹红晕,慌忙道歉:“对……对不起,我……”唉,对陌生人,我实在是有沟通障碍,吞吞吐吐的,一句话都说不完整了。他似看出了我的窘迫,用轻柔的声音说:“没事儿,你告诉我你到哪儿下,可以再睡一会儿,待会儿我喊醒你,如果你愿意相信我的话。”

听了这话,我那快低到地上的脑袋,猛地抬起。刚刚的声音,真的像久酿的美酒般醇厚,再配上那温柔的语气,会让人卸下所有防备。我狐疑地打量了他几眼,他眉眼含笑,银河中所有的星辰都似撒在了他眼中,眸中的真诚与温柔仿佛都要溢出来了。我没有说话,妈妈的叮咛又在耳边回响:“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对,他可能没安好心,对一个陌生人如此好,肯定是别有用心。

但我还是好奇地再扫了他几眼,他手中正捧着几本书。我盯着它好几秒,也没有看清楚到底是什么书,但那个人像意识到了什么,将书递到我面前,把封面给我看了一眼,随后解释道:“我是这儿的大学生,这一类书……如果你喜欢的话,我可以再推荐几本给你,你看上去挺小的,也喜欢这种书吗……你也要好好学习,考上自己喜欢的大学啊!”莫名的,对这些昔日特别反感的话我竟没有半点不舒服,相反,觉得这是莫大的鼓励,顿时让我的心底涌上来一股暖意,它驱散了我的疲惫与不安。我微笑着轻声回应道:“会努力的!”

到站了,我和他下了地铁。他很快消失于人海中,但他——那个陌生人的真诚温柔的气息,却一直包裹着我。

陌生的哥哥作文 篇6

车开了,我顾着看外面的风景。突然汽车一刹车,我没站稳,腿一弯跪在了地上,一双大手一下子把我扶了起来,我一边用手搓着刚摔疼的膝盖,一边不住口地说谢谢。然后,那一双手就扶在我的肩膀上。我回头一看,是一个个子高,身体壮的大哥哥,身上背着书包,一看就是一个学生。他见我嘲他笑了笑,他也笑了。

车子越开越快,车上的人却依旧很多。路边的景物飞快地闪过。

这个时候,大哥哥对我说:“我要下车了,小心一点,千万别摔着!”我听了之后,心里暖烘烘的,泪水已经在眼眶里打转转了。我闭住眼睛,没有让眼泪流出来。这时候,车停了,我睁开眼睛,望着他那远去的身影,渐渐地,渐渐地,消失在了茫茫白雪的世界中。泪水再一次模糊了我的眼睛。

我想:“如果我还能再见他一面多好啊!我一定要问他叫什么名字,并把他永远地记住,记住,永远,永远。他是我的榜样,我一定要向他学习。”

一位陌生的大哥哥,竟像一个亲人一样的关心,爱护他人。

陌生的感觉作文 篇7

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在他的代表作品《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提出了“陌生化”。该理论在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受到广泛的关注, 国内学者乃至一线教师都对“陌生化”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 “陌生化”理论对改革中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但是, “陌生化”的外语话语体系与“陌生化”的汉语话语体系有差别甚至有冲突, 不宜机械搬用“陌生化”, 应该提取汉语话语体系中与“陌生化”相对应的语词——“亲切化”, 使“陌生化”与“亲切化”相互为用, 相互补充, 在民族文化心态的基础上, 构建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勤于感悟、勇于创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境界。笔者把这种境界称为“明悟化”课堂教学。

一、“陌生化”的话语体系辨析

“陌生化”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 由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在他的代表作品《作为手法的艺术》中, 对“陌生化”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指出了“陌生化”的宗旨和本质。

1、“陌生化”宗旨。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 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 使人感受到事物, 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受如同你所见的视像那样, 而不是如同你所认识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 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 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 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 它就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 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 (1) 这段著名的“陌生化”宣言中有两个意思值得高度重视。一是关于艺术“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 使人感受到事物, 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在生活中, 人们对周围的事物司空见惯以至于视而不见, 充耳不闻, 习以为常的万事万物在人们的心中只剩下浮光掠影的模糊影像, 其事物中本身具备的生命运动与生动过程已不再被人们所关注, 所欣喜, 所体验, 石头已没有石头的纹理、器质与生命。因此艺术的宗旨在于找回那些感受和欣喜。二是所谓“陌生化”的手法, 在于把事物作为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呈现出来, 在于延长并强化人们对事物生命内涵的感受时间, 使人们充分地领略事物的“视像”。当然, 这段话中关于事物不应该是“如同你所认识的那样”, 关于“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 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艺术并不绝对排斥“认识”, 离开了对“被创造物”的影像也不可能感受事物的“视像”, 这些概念命题的涵义需要用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去重新界定才能为我们所理解。

2、“陌生化”的实质。

什克洛夫斯基指出:“‘陌生化’的实质就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的感觉, 把人们从那种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使人们即使面临熟视无睹的事物时也能不断有新的发现, 不断地推陈出新, 从而感受对象的异乎寻常, 非同一般。且最终使我们在观察世界的原初感受之中变习见为新知, 化腐朽为神奇。” (2) 这段话对“陌生化”的解读倒是很好理解, 即通过作家感受的创新、语言的创新、手法的创新, 来唤起人们对原有感受的更新, “变习见为新知, 化腐朽为神奇。”其实, 在我国古典文论中, 有通过“奇”、“奇绝”、“平中见奇”等手法, 来彰显“物境”、“情境”、“意境”, 比如认为“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一个“闹”字, 就“境界全出”, 即“春意更成为春意”, 使人们深入并“延长”地感受“春意”丰富的内涵及“春意”生机的运动场景。那么, “奇”、“奇绝”和“平中见奇”就与“陌生化”具有同样的功能, 只不过它们之间的话语体系不同, 概念命题就不同而已。

二、“亲切化”的文化心态分析

尽管“陌生化”已经被学术界和文艺创作领域所接受, 也为一些一线教师津津乐道, 甚至出现了一批把“陌生化”运用于教育教学的科研课题, 但是, 陌生化尚未也很难被广大的读者和中小学教师所接受。因为“陌生化”与我们民族文化及其人文心态相悖。

1、在人文心态上。

我们的民族崇尚并追求“亲密无间”、“相濡以沫”, 而恐惧、唾弃“视如陌路”、“冷漠无情”。对待自然世界, 我们希望“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这意溢于海”, 感受、领悟“山海”之间丰富复杂的生命意蕴, 用“奇绝”或“平中见奇”的手法, 唤起读者对“山海”的“情意”。对待人与人, 我们希望“和乐”、“和睦”并通过“律己”来实现。这种人文心态, 拒绝“陌生”。

2、在民族文化上。

我们追求天、地、人之“和合”, 把人心的“万象”融于天地之“万象”, 让天地之“万象”来承载、表现人心之“万象”, 而且通过天、地、人之“万象”“和合”, 来消解融释生活、人心的一切“陌生”的隔膜。所以, 根据这种民族文化心态, 提出亲近化命题。

3、“亲近化”命题。

笔名叫“苍耳”的李凯霆先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先后在《诗歌报月刊》和香港《现代诗报》发表了2篇论文, 提出了“诗歌语言的亲近化”和“亲近化”诗歌。李凯霆先生对“亲近化”的解读有两点值得借鉴。

一是诗歌语言有“陌生化”与“亲近化”的“两极”。认为“诗歌语言正是在这两极之间运动:拒斥与渗透, 并置与交错, 构成千百年来诗歌语言的复调音乐。”指出“一些诗一个劲地追求语言的“陌生化”, 任意肢解、拼凑语言, 使语言陷入迷宫难以解读。语言的变异因失去内在依据而变为一种“肿瘤”。语言再度被降到“奴婢”地位。”并把诗歌语言的“亲近化”界定为“是以保有诗的语言的生存密码和天然生机为指归的。作为动词, “亲近化”就是对不必要的变形进行抵制, 同时对原始言语的琐碎和芜杂进行刈除, 以最低限度的变形取得最大限度的诗意效果。” (1) 用这种观点来考察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陌生化”特别有价值。对那种标新立异的教学手段, 包括多媒体在内;对那种故弄玄虚的教学设计, 与真正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情感, 这两者之间, 也应该“陌生化”与“亲近化”的“两极”。教学的亲近化, 也必须以保持并张扬学生学习的“生存密码和天然生机为指归”, 否则, 就会滑到那种“任意肢解、拼凑”, 以至于陷入迷宫, 成为“肿瘤”和“奴婢”的“陌生化”教学。

二是“亲近化”具有美学与诗学意义。认为“亲近化”不仅作为技巧, 更是一种美学原则, 诗歌史在“本体性层面上的波动曲线处于陌生化与亲近化的两极之间。建立在两极之间的张力结构便是由平衡到失衡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的有机过程, 它构成诗歌本体运动过程的潜在脉络。”并分析了“陌生化”与“亲近化”的中西方文化心态、中西方空间意识的差异。李凯霆先生的结论是:“陌生化和亲近化都代表了人类审美需求中的两个有机反向的方面”, “东西方文化存在强烈的互补性。西方人探索无穷之心, 容易忽略日常生活中的寻常之美;中国人重视安顿自我, 且抚爱万物, 又容易陷入琐屑的泥沼。”联系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来看, 似乎也有“两极”, 一极是“接受式教学”, 另一极是“自主探究合作式教学”。这“两极”, 也是“波动曲线”的关系, 它们之间的“张力结构”也是“由平衡到失衡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的有机过程”。因此, 构筑界于陌生与亲近之间的“明悟化”课堂教学也就基于这种理论基础。

三、“明悟化”的理性认知分析

明悟化”教学的涵义

笔者认为界于“陌生化”与“亲近化”之间的课堂教学, 应该是一种“明悟化”的教学。这种课堂教学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

1、“明悟”的命题意义。

“明悟”可以拆开来分析。所谓“明”, 即“明心见性”。“心”, 包括作者之心、读者之心、作品之心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生活事物之心;这里的“心”, 是融情理意象为一体的一种存在。“性”, 既指天地万物, 人事生活之本性, 也指作者、作品以及读者的心性。也就是说, “明”, 是要对感知对象的客观影像 (包括语言等艺术手法) 进行深入延长的感知, 直至体察入微, 融为一体。所谓“悟”, 既不是如“陌生化”一样可以地抽象认知, 也不是如“亲近化”一样的物像摄入, 而是在物像摄入中领悟物像 (包括作品中的物境、情境和意境) 之“道”。所以, “明”即“悟”, “悟”即“明”, “明”与“悟”相互映衬, 相互融合, 成为一种摄入“陌生化”、“亲近化”科学成分的一种感受认知方式与达成的境界。

2、“明悟”的聚能意义。

按照李凯霆先生的观点, 什克洛夫斯基将艺术创造归结为“自动化∽陌生化”的过程, 其中所谓的“自动化”是对“陌生化”的“反动”, 是“艺术的惰性力量, 存在于所有艺术前驱力量的反面”, 即一旦“陌生化”的艺术被人们习以为常之后, 就蜕变为“自动化”, 也就需要不断进行“陌生化”。由此, 李凯霆先生认为“亲近化”与“自动化”也具有相互嬗变与“反动”的关系。那么, “明悟化”与“自动化”也就有了相互嬗变与“反动”的关系。但是, 对于“陌生化”、“亲近化”和“自动化”, “明悟化”却具有能量聚合的功能。如果说李凯霆先生认为“陌生化”、“亲近化”、“自动化”之间构成了互为“两极”的三角关系, 那么, “明悟化”就应该是一种处于中心位置的“聚能体”, 它不断地聚合“陌生化”、“亲近化”和“自动化”的生机能源, 使“明悟”不断地成为另外三者的“平衡体”和“聚能体”。 (如上页示意图)

3、“明悟”的教学意义。

根据“明悟”的语词含义和聚能意义, “明悟化”课堂教学主要有四层涵义。一是要认知教学内容的“陌生化”、“亲近化”和“自动化”状态, 充分开掘教学内容的“陌生化”兴奋点、“亲近化”领悟点和“自动化”生活还原点, 特别是不要因为教学内容的“自动化”是习以为常的内容就轻视放弃。二是作为教师要按照“明悟”的理念, 不断追求对教学内容把握的“陌生化”和“亲近化”, 既要发掘“亲近化”、“自动化”中蕴藏的、因习惯而麻木的“新颖美”, 又要消释“陌生化”中潜藏的生活本来面目的“原生态”, 让学生在平常中见新奇, 在奇异中见本源。三是教师所精心选择的教学媒体、设计的教学环节, 既要体现“陌生化”的创造性, 更要体现“亲近化”的趣味性, 以引发学生生活经验, 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明悟”。四是教师既要善于把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自动化”信息“陌生化”, 又要善于把学生生成的“陌生化”信息“亲近化”, 构筑生动而触动学生灵魂与思维的“明悟化”课堂教学殿堂。

四、“明悟化”课堂教学的实践

“明悟化”可以作为一种教学理念, 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设计阶段, “明悟化”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明悟化”解读, 表现为对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的选择, 表现为对教学各细节的预设。课堂实施阶段, “明悟化”表现为引发、运用学生的知识经验, 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明悟”。

例如, 一教师支教柳宗元《愚溪诗序》, 介绍到柳宗元作为唐宋八大家时问:“你们知道‘唐宋八大家’吗?”同学们都说不知道。那位教师一句话引到另外一个方向:“那你们知道‘八仙’吗?”学生说出了“八仙”的几个名字, 但没说全。老师就说:中国人, 就应该知道“八仙”, 作为学生, 哪能不知道“唐宋八大家”呢?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作者简介环节, 但这位教师却纵横绝当, 旁征博引, 引发了学生能够较为熟悉的民间传说的知识经验储备, 无形中传达了一种信息:唐宋八大家似乎就像“八仙”一样在文学领域具有崇高的地位, 甚至算得上中国古代散文的“八仙”。这就是一种“明悟”, 既是对“唐宋八大家”这一知识的明确, 也是对“唐宋八大家”中柳宗元崇高地位的一种领会, 更是对学生知识兴趣的激发。这种“明悟”, 具有“陌生化”手法, 因为把唐宋八大家与“八仙”联系起来, 是多数老师没有的一种思路, 让学生觉得奇特、突兀, 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同时, 这种“明悟”也具有“亲近化”的效果, 因为学生从小学开始积累, 在连环画、动画、电影中熟知了有关“八仙”的故事, 让“八仙”来把“唐宋八大家”这一陌生的文学存在“亲近化”。

又如, 笔者在在执教鲁迅的《故乡》时的新课导入时, 抓住“故乡”这一语词的客观存在问学生:“你们的故乡在哪里?”多数同学纷纷回答在他们下载读书的地方, 笔者继续追问:你们出生在这里吗?结果多数同学都回答是, 只有一个同学的老家——故乡在贵阳市。问题出来了:学生把“故乡”混同于“家乡”。笔者的预设中没有料到学生会不知道“故乡”的意思, 课堂却突然出现意外, 学生对“故乡”的感知陷入比“自动化”更糟糕的范畴。笔者只得借势转向:鲁迅在《故乡》中把它原来的家乡描写得那样细致, 那样美丽, 是因为作者对自己原来的家乡魂牵梦萦, 记忆犹新, 所以才对现在的家乡感到如此的怅惘, 那么, 同学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印象会让你一辈子都难以忘记?期望通过这样的“亲近化”, 把学生对“故乡”的陌生予以转化。

在语文教学中, 这种“陌生化”、“亲近化”、“自动化”、“明悟化”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 既让人头疼, 又是那么的美丽, 像鲁迅在《故乡》的结尾部分:一想到“希望”就感到“害怕”。这是作品文本的“陌生化”, 如何转化为“亲近化”, 促使学生的“明悟”, 很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状况, 不断地努力探索, 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从“陌生化”、“亲近化”和“自动化”中汲取营养, 聚合生活的本源能量, 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明悟化”, 构建一种生动和谐、创新自在的教学殿堂。

参考文献

① 张冰:《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 168至175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② 转引自《文学理论的“陌生化”对新闻创作的启示》 李赢, 见http://www.hebnetu.com/xuebao/2005/3/200536.htm

对陌生人与陌生人社会的思考 篇8

关键字:陌生人;陌生人社会;熟人社会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45-01

一、陌生人

“陌生人”这个概念是由齐美尔提出的,他关注对现代性的诊断,认为社会的本质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过程中。他认为社会类型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形式,“陌生人” 是他关注的一种社会类型,陌生人并非人们所理解的外来人。齐美尔推崇 “陌生人”的生活方式,“陌生人”要求我们群体成员之间保持不远也不近的距离,这样人们就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生活和所生活的社会到底是怎样的,思考如何能够更好地生活。

陌生人不完全属于某个群体,但不可或缺。陌生人与群体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使得他与群体成员之间能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互动。这种特殊的互动方式使得群体成员对陌生人产生了特殊信任,群体成员可以将不便告诉熟人的事情向陌生人倾诉。这对群体成员还是陌生人本人而言都是有利的,群体成员有了倾诉的渠道,多了可信任的人;对陌生人而言,和群体成员间的特殊距离可以保持神秘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甚至是避免了遭遇成员之间距离太近没有秘密和隐私的尴尬境地,也可获得群体成员对自己的信任。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某些方面或多或少地是他人的陌生人。在现代社会陌生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形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举个例子,我们每天去教室听老师讲课,和老师讨论问题。彼此都相互认识,但仅限于认识,并没有到达相互了解的程度。我们不知道老师喜欢什么,同样老师也不知道我们的喜好。我们的关系仅是上课前相互打招呼,听完老师讲课就到此为止。事实上,我们和老师间的关系就是陌生人的关系,互动就是陌生人的互动方式。然而与老师保持一种不远不近的距离,这样的关系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真的好吗?

二、熟人社会

“熟人社会”这个概念是由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由于传统社会是典型血缘和地缘的结合体,所以“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这种由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所构成的社会即“ 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天天生活和接触的基本的都是熟人群体,彼此之间相互熟悉了解,很少与陌生人打交道。此处的陌生人并非齐美尔所说的“陌生人”,而是完全不认识不了解,甚至都没见过面的陌生人。人们的社会地位及其行为规范都被打上了宗族血缘关系的烙印,人们之间讲的是亲情和交情。人际关系依赖熟人间的人情来维系,是一种伦理型的人际关系。

在熟人社会并没有形成齐美尔所说的“陌生人”,因为熟人社会到处都是熟人,人们有着根深蒂固的集体意识,彼此知根知底,并没有适合“陌生人”生长的土壤。

三、陌生人社会

不同于熟人社会“陌生人”是在现代社会形成的。现代社会注重高度的分工,人际关系淡漠,打破了血缘和地缘关系的限制,在业缘关系的影响下形成了有机团结。现代人无可避免地生活于陌生人之中,身处于不同文化群体。我国社会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正在逐渐走向“陌生人”社會。在“陌生人社会”中,个体在理性指导下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之间情感的淡漠、怀疑和无助。

陌生人社会不仅造成了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疏离、冷漠情感和怀疑的产生,而且也增加了现代社会的风险性、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也就是贝克所说的“风险社会”的到来。

网络可以算得上是个“陌生人”社会,因为没有实名化,大家彼此并不认识,可以随意发表意见评论。匿名发表给发表评论的人们带来了安全感,由于彼此互不认识,不用像平时说话需要顾忌,或碍于熟人的关系有些话没法在日常生活中谈论,可以说出一直想说没有说的话,给了人们一个倾诉和发泄的端口。然而由于匿名,在网络上发表言论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所以很多人说话时肆无忌惮,并不考虑后果。比如在网络上经常出现“群体性事件”,网民在不明真相的情况没有仔细去思考事情的本质是什么,便开始随意发表言论,甚至做出“人肉搜索”的疯狂举动,恨不得将当事人的全家都翻出来,或者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当事人进行道德绑架,群体呈现出一种狂热的状态,这又被称为“乌合之众”。

陌生人之间的交往深度不同于亲戚朋友或熟人间的交往深度及其真诚度,陌生人不仅是不认识的人,也指我们没有很好地了解的人。网络上大家彼此都是陌生人,因为不熟悉可以对无所顾忌,这对社会团结和发展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

四、总结

在正常状态下,社会群体中只有一两个人是陌生人,其他人都是团结彼此联系紧密的,这种关系无论是对社会群体的发展还是陌生人自己都是有利的。如果大多数人都是陌生人,大家对彼此都保持这不远不近的距离,这将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造成怎样的影响。虽然齐美尔说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他人的陌生人。但如果你亲近熟悉的人也开始对你保持陌生人的态度和距离,你该怎样接受这种状况。

“陌生人”的这种社会类型是社会互动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做一个陌生人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可以促进个人思考自己,更好地生活。但是这种社会类型又会导致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冷淡和疏远,人们理性地生活、计算。很多人并不愿意接受陌生人社会,但是我们又在做着“陌生人”的事情,很多人欣赏甚至尝试去做“陌生人”。或许大师齐美尔正是早早地通过对现代性的诊断,看到了这一切。

参考文献:

[1]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2]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M]三联书店,2007

[3]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5]陈静.群体性“冷漠行为”的社会结构成因分析:一种城市社会学的视角[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陌生的阿姨作文 篇9

原来,我去同学家玩,在准备回家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钱包丢了。我现在记得当时好像头都要爆炸似的。可有什么办法呢?不都是因为自己没把钱放好吗?咦?那个好像是我的钱包吧?走近一看,嗨,原来是一个黄色袋子呀!自己一着急,又把兜里的一元钱弄丢了。这该怎么办呢?连自己的最后一元钱都给丢了,我该怎么回家呀?

这时,我看见了一位哥哥,我向他走去,说了自己的经历,还说:“我能向你借一元钱吗?”这位哥哥说:“我身上也没有带钱。”这时,我很伤心。突然,我看见一位阿姨向我跑来,我还以为是帮助我的,原她是慌着赶车的。

我心里十分着急。我想:这下我可没办法回家了。这时,过来了一位瘦瘦的阿姨。我想对那位阿姨说我的请求,可一看她的那身打扮:红棉袄、卷发头、浓浓的口红、身上不时散发出一股香气。我怎么看也不相信她会帮我的忙。那个阿姨从身边走过,突然,她问我:“小朋友,你是想坐车吗?”“我把坐车的钱丢了。”我小声地说。阿姨急忙掏出一元钱对我说:“给你一元钱,快点坐车回家吧。”阿姨走了,我手里拿着一元钱,望着阿姨的背影,我像在梦中一样。

陌生的阿姨作文 篇10

在五年级的暑假里,一天上午,爸爸妈妈都出去上班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家里看书。这时,门铃却突然响了起来。我正准备开门,最后转念一想:现在才十一点多一点,爸爸妈妈还有半小时才下班,朋友们这时候都在补习班,会是谁来找我呢?我往猫眼上看去,那是一位陌生的阿姨,我并不认识她,而且父母的同事我都见过,没有这个阿姨。我便没有理会,想着她一会就走了,便走到沙发前坐下。

果然,过了一会,门铃不响了,我以为那位阿姨已经走了,就把门打开,看了一眼,结果我刚刚把门关上,门铃又响了起来,这下她肯定知道家里有人了,无奈之下,我只好说:“请问你找谁?”那位阿姨说“我是你妈妈的同事,今天我们单位里有人生日,请我们去吃饭,你妈妈现在有事,让我来接你去吃饭。”我更加确定了她是坏人,如果妈妈有事的话一定会先打电话告诉我的,我绝对不能跟她走。于是,我对着门外喊道“阿姨,你对我妈妈说一下,我不想出去吃饭,在家里就好。”那位阿姨又说“哦哦,没事,你把门打开,我给你做饭。”我强忍住笑意,说“不用了阿姨,我爸爸也快回来了,要不你在我家里吃饭吧。”“不了不了,我想起来我还有事,就先走了。”那位阿姨说完便慌慌张张地逃跑了。

邂逅陌生的母爱 篇11

我住的小区门口,天天蹲着几个来自外地的捎脚客,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虽说他们往那儿一靠,看上去不怎么雅观。可有了他们的存在,诸如我等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弱女子便少了些许麻烦。

一天中午,我买了1箱橘子和1桶豆油回来,刚钻出出租车一个捎脚客就迎了上来,彼此间的交流如同特务对暗号。他问:“几单元?”我答:“5单元。”他又问:“几楼?”我再答:“7楼。”他开价:“5元。”我摇头:“2元。”他撇嘴,鼻孔里喷出一股凉风,扭头就走:“有钱人就是抠门。满世界也没2元的价!”

捎脚客吃的就是这碗力气饭。扛东西上楼,从2楼起每上1层加价1元。如果他不说最后一句话,还有商量的余地。我不是“葛朗台”,掏出5元钱也穷不到哪儿去,但他的态度有问题!我愤愤地瞪了他一眼,决定自己折腾上楼去。不料,一个看上去50岁上下的女人快步凑来,弯腰扛起那箱橘子,拎起油桶,甩开大步直奔单元门。

“喂,你可听好了,我只付2元钱。”我边追边喊。女人头也不回,大声说:“官价5元,上了楼你不给也不行!”

官价?你们随口定的价也敢叫官价?我正想吆喝她停下,她却快得像一阵风,眨眼卷进了单元门。100多级台阶,她几乎一口气就奔了上去。

打开门,我累得一步都不想走,往门框上一靠,呼呼喘气:“5元就5元,拜托你送到阳台上去。”女人犹豫了半天,一脸的局促:“我,我……”

哦,她大概是怕鞋子脏,踩花了地板。我笑了:“没关系,直接走进去吧。我这个人平时就懒,地板两三天才擦一回。”

她还是脱了鞋,把箱子搬上了阳台。转身回来,我无意中发现,她在定定地看我,直看得我心里打鼓。难道我没化妆,脸上有脏东西?我正纳闷着呢,女人开口了。她的话顿时让我大吃一惊:“闺女,你……有了吧?我是过来人,懂。刚有的时候都这样,总觉得累,没精神,啥也不想干。”

2

女人执意收了2元钱。她说,她喊5元,是喊给那些捎脚客听的。他们最反感压价撬活,那不公道。等她走后,我赶紧做试纸。天哪,我居然真的怀孕了!

我当即拨通了老公李大明的电话。老公听说要当爸爸了,当即惊喜地大叫。可惊喜仅仅维持了不过几秒钟,他又犯了愁。受公司指派,他正在外地谈一笔生意,短时间内根本回不来。我说,为了保证革命后代的健康成长,我想暂时请个保姆。老公痛快地答应了。

我想请的保姆,就是那个捎脚的女人。守在楼下,一天接不了几个活,让她做保姆,一个月开800元,她还不乐得蹦高?谁知等我去找她时,她却走了,并且接连3天没看到她的影子。失望之余,我决定去一趟家政服务公司。谁知一开门,捎脚女人又出现了,还背着一个大大的包裹。我赶忙请她进来。她呵呵地笑着卸下包裹,一边打开一边说:“闺女,自家产的,送你尝尝。”

包裹里装满了土豆干、山药干、南瓜干,还有糖拌的生姜片。一看到这些东西,我的眼窝不禁一热。因为我昨天刚上网查询过,知道这些都是抑止妊娠呕吐的最佳食品!

我问:“阿姨,我想请你做保姆,工钱好说。行吗?”不料,女人却连连摇头:“不中不中,俺捎脚还中,保姆可做不来。要不这样,俺天天在楼下守着,你有事就喊俺。”

此后,女人每天都会准时出现在小区门口,只要我招手,她就会颠颠地跑上楼,麻利地帮我收拾家务,要钱也只是3元2元。几天后,想到老公要回来了,我就请女人帮着打扫一下书房的卫生。可就在我去卫生间的当儿,女人却偷偷地拉开了书桌的抽屉!

难道,她是个贼?抽屉里有钱、存折,还有各种证件。我的心一下子悬到了嗓子眼。眼角余光里,我看到女人神色慌张地往怀里塞了点东西,又忙忙地推上抽屉,去了厨房收拾。我强按着怦怦心跳,故意装作没事的样子也走进了书房,并快速检查了一番抽屉。还好,存折证件都在,至于钱少没少,一向马马虎虎的我不敢肯定。

第二天,老公回来了,听我说完捎脚女人的事,他也觉得奇怪。捎脚客捎脚,是为了赚钱,为什么还从乡下背来抑止呕吐的土特产?仅仅出于好心?说不过去。对啊,她不是动过抽屉吗?老公细翻了一遍,终于想起丢的是一张照片——一张我们俩近期的合影照!

“大明,她不会是你妈吧?”我半开玩笑地问。

大明曾跟我说过他的身世。他出生在一个偏远贫困的小山村,父亲不幸遭遇矿难。已怀了他的母亲听闻噩耗后,在跌跌撞撞奔向矿区的路上早产了。经过抢救,只保住了他的命。他从小是在孤儿院里长大的。后来,在乡政府的资助下考上了大学。大明一向自尊心很强,有可能会掩饰自己有个乡下寒酸母亲的尴尬事实。可大明一听,当场急眼了,还拿出古训来教训我:“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拿父母开玩笑那还算人吗?”既然不是,那这个捎脚女人到底是谁?更让我疑惑的是,自从大明出差回来后,女人再没在小区门口出现过。

真是个怪女人!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就在我渐渐要忘记她的时候,她却又出现了。一天下午,我做完孕检,挺着大肚子回家,刚到小区门口,一场瓢泼大雨兜头浇下。眼看我要变成“落汤鸡”,一个人突然跑了过来。

又是那个捎脚的女人!女人一句话都没说,脱下外衣就罩在我的头上,又脱下毛衣盖住了我的肚子,而她身上,只剩下了一件松垮跨的背心!她小心翼翼地扶着我,就像母亲扶着自己的女儿,一步一步地走向单元楼口……那一刻,我的双眼不由自主地湿润一片。

3

上了楼,我正要说声谢谢,她却又穿上湿漉漉的衣服,不声不响地走了。

大明下班回家,也非常感激這个捎脚的女人,决定找到她,亲口说上一声“谢谢”。他开车拉着我走街串巷,四处打听。功夫不负有心人,接连找了两天后,我们终于在一片行将拆迁的棚户区内找到了女人租住的平房。推开院门,一位男子一瞅见大明就愣住了,愧疚地连声道歉:“大明,对不起对不起,给你们添麻烦了。今后大叔会看住她,不让她再去找你们。”

“你怎么知道我老公叫大明?”我问。

男人挠挠头,不好意思地对大明说:“咱们都是一个村的,你不认识我,可我们都认识你。在咱村像你这般大有出息的,也就你一个。你常给孤儿院写信,还寄照片。你住这儿也是院长告诉我的。”男人边说边指指屋内,“我是她男人。早年,我们也有个儿子,比你早出生几天,可10年前出了车祸。她急疯了,在精神病院一住就是10年,半年前,才总算有了一点好转。可我没想到,都过去那么多年了,她一清醒过来就闹着要找儿子。大夫说,要是她再受刺激,恐怕一辈子都治不好了。都怪我,着急中想出了这么个馊主意,实在对不住。”

男人的馊主意,着实令人难以置信。他对女人说:“你病了10年,儿子早在城里当了官,还娶了个有头有脸的城里媳妇,咱们要是去,多给儿子丢脸!”女人信了,安稳了些日子。可后来,她非要看一眼儿子,偷偷看一眼就行。实在没办法,男人就带她来到城市,找到我家指给她看。不成想大明出差了,她就一直守在小区门口等。也就是在那几天,她看到了站在阳台上的我。一次偶遇,她见我怀孕了,欢喜得不得了。男人劝她回乡下,她却振振有辞,说媳妇有了,当婆婆的得去伺候她。还一再说,她会装成捎脚客,不会被认出来。等儿子一回来,她就走。而让男人没料到的是,自从见了我这个冒牌儿媳,她竟然变得格外精神,上下楼丝毫没病人的样子。

我和大明越听越糊涂。“她就是神智再不清醒,也不至于错把别人当成自己的儿子啊!”我不解地问。

男人沉默了半天,幽幽地说:“大明的娘去得早,没奶吃,饿得没日没夜地哭。她就天天给大明喂奶,有时还抱回家,夜里搂着睡,一搂就是3年。她是打心眼里把大明当成了亲儿子啊。大明3岁那年,还和我儿子照了相。她疯了后,我偷偷把照片剪开,天天给她看大明的照片。我是怕她想儿子再犯病,可没想到,她会这么倔——”

原来,大明是吃她的奶水长大的!吃过她的奶,便是她的儿。可这么多年过去,他们却从没来找过我们。如果不是这次执意来寻,恐怕他们永远都不会提起。想到这儿,大明的眼睛红了。透过门缝,我看到那个女人正躺在床上,边摩挲着照片边笑着流泪。

她病了,是被那场大雨浇病的;她手里的那张照片,正是从书桌里“偷”走的那张!

栏目管理、编辑/曹雯

陌生的感觉作文 篇12

陌生化在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中是个十分耐人寻味的概念, 将这一理论运用到阅读教学中, 是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长期以来, 阅读教学的模式层出不穷, 但仔细想想, 阅读教学的基本范式还是传统的一套。学生对老师的上课风格已经熟悉, 久而久之, 未免审美疲劳。另一方面, 学生阅读文本, 主要是为考试而非欣赏, 故而又会带来心理疲劳。在审美和心理的双重疲劳下, 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常如一潭死水。要唤起学生的热情, 不妨试着用陌生化策略来组织教学, 也许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阅读入口的陌生化

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很重要, 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而课文导入的一般模式, 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利用文学作品的陌生化特点, 并以此为突破口, 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又能把课文的重点彰显出来。

文学作品陌生化的技巧运用可谓无处不在。从文题、立意、构思到语言表达, 皆可发现其匠心独运的魅力。这些陌生化的地方, 是文章的活力所在, 也是文章的审美所在。老师若以此为切入点, 引领学生进入阅读过程, 则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拨动学生的心弦。

可见, 以文学作品的陌生化, 作为阅读教学的切入口, 不但有利于阅读教学, 如果运用得好, 也有利于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二、文本解读的陌生化

所谓文本解读的陌生化, 就是在文本解读过程中, 要用与以往的教学思路、阅读评价不同的方式来组织教学, 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允许学生自我阅读感受的存在。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允许文本的多元化解读, 重视学生个体的阅读感受, 正是文本解读陌生化的意义所在。

文本解读的陌生化还体现在我们可以独辟蹊径, 引领学生注意那些容易忽视的地方。如:讨论玛蒂尔德的丈夫是个怎样的人?这样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观照, 也可以借此引导学生注意思维的周密性和深广度。

陌生化的文本解读, 不让现成的单一的结论套住学生的思想, 提倡多角度观照, 提倡独创性想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去解读作品, 对作品的不确定性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 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文本呈现的陌生化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改换方式呈现文本, 把熟悉的东西通过加工变得不熟悉, 给学生造成陌生感。当文本以一种新鲜的面貌出现时, 也许能消除学生心里的隔膜, 引发学习的兴趣。

诗词意境优美, 语言简洁而蕴意深厚, 但学生往往入不了意境。在教学过程中, 这是个难点。这时候, 如果试着变换文本呈现的方式, 从多角度给学生以体验, 也许就能让学生较容易地进入情境。在教学李清照的《一剪梅》时, 我选择了置换文本, 把歌曲《月满西楼》的FLASH当作学生欣赏的主体对象。《月满西楼》的歌词就是李清照这首词。歌曲曲调优美, 动漫制作精良。上课时, 学生边听歌曲边欣赏画面, 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而且由于喜欢这首歌, 听过几遍后, 竟然能唱了。这样, 词的欣赏和背诵就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很快地解决了。由于这次成功的尝试, 我还试着让学生自己来改换文本, 让他们将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声声慢》制作成FLASH。当然, 这要一定的电脑技术水平, 但我允许学生以文本的方式来制作动漫。一方面要求学生仔细钻研文本, 另一方面, 通过制作, 学生也明白了意象的作用, 可谓一举多得。

老师不仅可以用陌生的文本来组织教学, 还可以让学生也来改编文本, 让他们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和创造的乐趣。

四、教学流程的陌生化

心理学上说:人们对于经常做的事和数次感受过的事物, 往往会因过分熟悉而变得视而不见, 充耳不闻, 它初次发生在人们身上的那种刺激感, 随着惯性的作用越来越趋于淡化乃至消失。课堂上老师如果换一下流程, 换一种方式, 给学生多一种特别的阅读体验, 学生就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戏剧单元时, 老师一般以分角色朗读, 或看课本剧的方式让学生熟悉文本, 这当然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但学生真正深入其中的很少。在教学《茶馆》时, 我换了另一种方法, 不再先朗读后欣赏, 而是把任务集中在读上:看谁读得好, 谁演得像。角色的分配不再是点将, 而是竞争。在上课之初, 我就布置好任务, 让他们像演员扮演角色那样, 先写好角色分析, 内容包括: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人物语气的设计, 语音语调的把握。可以选择一小段试演, 全班学生作评委, 来确定角色分配。这样一来,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学生觉得很新奇, 每个同学都跃跃欲试。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 学生都真正地进入文本, 认真研究角色, 以期把握住人物说话的神韵。

上一篇:主持人大赛流程决赛下一篇:网吧收费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