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幼儿的心理健康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什么是心理健康

现代, 人们对生命现象和人体从整体的角度进行综合研究, 对“健康”提出了新的医学模式, 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认识到了心理、社会因素对人健康的影响。正如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它的宪章中提出的:“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康概念的完善, 心理健康问题也就日益受到了中式。如出现了一些专门为增进心理健康服务的心理学分支”, 咨询心理学、成长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等等, 建立了一些心理保健机构, 如心理门诊、心理咨询等。

由于界定者所站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 “心理健康”这一概念至今在国际上尚无一致公认的定义, 但我们仍然可以吸取各种说法之长处。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持续的心理适应状态。具体表现为: (1) 认知健全适应。即具有有效的感知、良好的记忆、灵活的思维、丰富的想象、流畅的语言……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2) 情感饱满适度。能经常保持热情、乐观、开朗、振奋、憧憬等情感体验。 (3) 意志坚忍不拔。即为完成某一活动目标, 具有坚韧性, 能够持之以恒, 坚持到底, 克服困难, 排除干扰, 实现目标。 (4) 个性和谐统一。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社会、集体和他人, 且具有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 人际关系良好。即乐于与人交往, 有知心朋友, 经常与多数人建立良好关系。

2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现状

以上所讲的具体表现都是对一般人而言的。对于幼儿来讲, 还应结合幼儿的特点赋予不同的内容。笔者认为, 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至少要有以下几条: (1) 具有正常的智力。心理健康的幼儿应有于自己年龄相符的智力水平和相应的正常行为, 表现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语言等方面的特点都符合其年龄特征。 (2) 在社会生活环境中, 适应能力强。心理健康的幼儿能较快、较好地适应变化了的人际环境、心理环境。例如:班上换了老师或转到另外的班 (或园) 去学习、生活能较快地适应新环境。适应变化了的心理环境是指心理受到刺激后能较快地达到平衡, 即对刺激作出恰当的、适度的反应。不是反应过度, 也不是反应迟钝, 更不是没反应。 (3) 具有良好的情绪。心理健康的幼儿应该是活泼开朗的, 对人热情、诚恳、经常保持愉快。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 (4) 能和他人保持正常关系。心理健康的幼儿应当乐于助人与人嬉戏, 友好相处, 经常与多数幼儿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与人相处时积极地态度和体验 (如关心、喜悦、爱护、帮助等) 占主导地位, 而消极的态度与体验 (如厌恶、挑拨、爱护、帮助等) 要少一些。 (5) 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是一致。心理健康的幼儿一个最明显的标志, 就是她的心理活动与大多数幼儿的心理活动大致相同。 (6) 没有心理疾病。我们所说没有心理疾病, 是指没有较为明显的心理疾病。因为人的心理的“最佳功能状态”绝非是“十全十美的状态”。幼儿的心理疾病一般都是指孤独症、多动症、过度恐惧、夜惊、口吃等。

在西方国家, 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从40年代就开始了, 我国这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晚, 但近年来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近年发表的《幼儿园幼儿心理卫生问题调查研究》一文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多数幼儿都有2~3项心理卫生问题, 而警察有较多问题占8.6%。从这组百分比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幼儿心理发育偏离的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最初幼儿心理发育偏离多是幼儿个体自身的动作、习惯有关, 因此, 人们研究的侧重点多停留在这些方面, 将挑食、偏食、咬指甲、易哭泣等作为幼儿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内容。随着研究的深入, 近年来发现幼儿的心理问题不仅表现在幼儿自身的动作、习惯中, 且比重大。从《幼儿园幼儿心理卫生问题调查研究》疑问中可看出, 从四大类问题所占的百分比来看, 社会行为问题421人项, 占36.58%, 习惯问题191人项, 占16.59%。

3 原因对策

幼儿心理发育的不健康和以下因素有关: (1) 幼儿的身体状况。先天畸形 (如兔唇、六指) , 生理缺陷 (如斜视、下兜齿) 以及皮肤黑、肥胖等都是诱发幼儿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例如:有个生下来为兔唇的孩子, 因班上有些同学喊他“兔子嘴”, 他很少与大家一起, 变得孤独。还有一些慢性病患儿, 需要长期治疗和调养, 他们与正常幼儿比较, 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等方面均已出现异常, 表现出“病态性格”、“行为异常”和“智力倒退”等心理问题。这与患儿倍受娇惯、生活懒散、感情脆弱有关, 加上缺少小伙伴, 变得更加孤僻、难以合群。因此, 成人一定要重视优生优育, 使孩子在生理方面保持健康, 以促使心理健康的发展。 (2) 父母和幼儿的早期关系。福斯门等 (Forsmann, 1966) 曾将100名母亲打胎未成而出生的小儿统一对照组比较, 发现很多小儿心理发育有问题, 学习困难。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和经济上的困难所出现的焦虑、抑郁和烦躁的情绪, 常常发泄在幼儿身上。他们对幼儿漠不关心, 迁怒幼儿, 对幼儿发脾气, 甚至打骂孩子, 这些都会对幼儿的发育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 成人应重视与幼儿之间的关系, 从重视母乳喂养开始。使孩子对母亲产生信任感, 与父母建立依恋关系。在此基础上, 进而发展起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安全感, 增强探索外界环境的勇气。西方学者认为人的个性孤独、脾气古怪、不能与人融洽相处和感情脆弱等, 可追溯到早期关系中的冲突和幼儿的需要受压抑。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父母们一定要给孩子们创设一个正常、完整、和谐的家庭环境。 (3) 幼儿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如何, 直接影响这幼儿的心理健康。例如:有的教师发现孩子犯了错误就当中点名、警告或威吓, 训斥或责骂, 甚至体罚, 致使孩子睡眠不安, 出现夜惊的现象, 这就造成了孩子心理的不健康。因此, 在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应多采取耐心的说服教育、表扬、安慰等方式, 消除幼儿的紧张、恐怖等情绪, 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4) 社会给幼儿带来的急迫感。当今, 在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的情况下, 父母对养育子女的观念和方法发生了改变, 对孩子寄予的期望普遍过高, 有时超过了幼儿的能力所及。例如:有一家长花了不少钱为孩子买钢琴, 让孩子学, 孩子不从, 家长就训斥、打骂, 硬逼着孩子学, 后来, 每当要练琴的时候孩子就将手指弄破……像这样强迫孩子从事“不愿”或“力所不及”的事情, 只会造就孩子逃避、说谎、破坏。此外, 父母或祖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和娇纵, 对她们的物质照顾对于细想关怀的倾向, 也教普遍, 这些都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此, 成人应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 做到科学育儿。

摘要:心理问题虽不是心理疾病名单, 如果不及早采取措施, 会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在社会生活中, 心理健康的人不会因为工作上的失败而出现精神状态的不平衡, 心理不健康的人常会因为小挫折而精神状态异常。因此, 心理健康关系着幼儿的身心健康, 关系到我国民族素质的提高。对于目前我国幼儿心理发育状况, 我们应研究其成因, 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来培植幼儿的健康心理。

关键词:心理健康,幼儿,对策

上一篇: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推进德育建设的探索下一篇: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提升医院综合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