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幼儿园引入英语学习的必要性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试论幼儿园引入英语学习的必要性(精选8篇)

试论幼儿园引入英语学习的必要性 篇1

论文关键字:幼儿英语教学 必要性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多,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已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初、高等教育的必修课,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英语教育从幼儿抓起已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幼儿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进行幼儿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幼儿英语教学的目标、幼儿英语教学的内容、英语教学的实施、进行幼儿英语教学的意义、幼儿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及其解决建议进行初步探讨。

一、进行幼儿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进行幼儿英语教学不单单是社会的要求,更是时代的需要。

未来的世界,需要的人才是高科技的人才。由于经济、政治和生态三方面的原因,人类社会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加快,这就要求教育并不只是面向世界而是要面向全球。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的教育必须加强世界性的合作,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学习和探讨。今天的幼儿,是未来世界的全部希望;那么今天的幼儿教育,就是为培养高科技人才而进行的基础性教育,当然也是我们提高人才素质质量的需要。“外语教学应从娃娃开始”,对这一主题,教育界认识不一致,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幼儿期的娃娃其主要任务是掌握母语,根本没有能力学习母语以外的其它语言。到底幼儿有无学习外语的能力?幼儿学习外语是否干扰对母语的学习和掌握?幼儿英语教学可行与否?

我国某市对部分幼儿的家长和老师进行调查的结果发现:89%的家长和70.5%的教师对幼儿学英语持肯定态度,92.7%的家长认为幼儿学英语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们对英语的学习越来越重视,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加入WTO,英语学习也掀起新的高潮。很多父母也越来越重视幼儿英语教育,希望给孩子从小打下很好的英语基础。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走向世界、开展国际交流、竞争、合作的能力,其中能够流利地运用本国语言和世界通用语言——英语是不可缺少。再从当今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正走向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渗透、取长补短的趋势,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吸收一定的西方文化,对提高我国的民族素质也是有利的和必要的。因此,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英语教学从幼儿抓起是大势所趋。

(二)科学研究表明,幼儿早期有能力学习并接受第二语言,幼儿英语教学是可行的。

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认为,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幼儿期。此时期,如果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语言教育,给予丰富适量的信息刺激,其语言才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相反,如果错过语言萌发增长的关键期,再多量的刺激也难以达到充分发展的水平.汉语学习这样,英语学习也遵循这样的规律。根据有关言语神 经生理机制的 研究,有人认为4~10岁是开始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科学研究 已经证实,在年龄幼小时,左脑损伤引起的失语症,可靠右脑机能来补偿;年龄大些后,左脑损伤引起的失语症就无法补救。这说明儿童时期大脑机能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幼儿早期是有能力接受英语学习的,进行英语教学是可行的。日本着名幼儿教育专家也认为0--6岁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幼儿有形成两个以上言语中枢的可能性。若在最佳时期只接受母语的刺激,那么,母语中枢以外的言语中枢就逐渐退化。儿童进入学龄后,母语中枢已形成一整套固定的控制模式,这时再学习第二种语言,母语中枢就很难接受。因此,如果我们能抓住幼儿期对幼儿进行第二语言的教育,其潜力和发展是无限的。这为实施幼儿英语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认知心理学关于早期外语学习的研究表明,幼儿本身学习外语的潜力是很大的

大多数幼儿在获得母语的过程中已经发展了一些基本技能,使他们有能力学习新的语言。同时,在学习新的语言的过程中,这些技能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如:语音辨别的能力,语音模仿的能力,猜测语义的能力,运用有限的语言来表达意思的能力,间接学习的能力,通过想象来学习的能了,说话和交流的能力。无论多么复杂的语言,无论文化背景如何,每个幼儿都能较容易、快速的掌握语言。相反,绝大多数成年人学习语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甚至几乎是很艰难的过程,而且有些人在学习了几十年以后仍不能流利的水平。

二、幼儿英语教学的目标

试论幼儿园引入英语学习的必要性 篇2

关键词:文化,文化引入,文化引入的重要性,方法

1 引言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全球化时代。交通工具的进步以及通信手段的不断发展使不同国家、种族的人能够频繁接触和交往。越来越多的国人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进而开始学习英语。但经过多年的学习之后,很多人感到困惑,虽然自认为语言掌握纯熟,却仍然不能顺畅地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偏重语言的教学,诸如语音、语法、词汇、习惯用语等教学,忽视了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介绍。正如《语言与文化》一书的作者邓炎昌与刘润清在该书的前言里指出:语言至少有2套规则,一是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二是使用规则,即决定使用语言是否得体的诸因素。一句完全合乎语法的话,用于不恰当的场合,说得不符合说话人的身份,或者违反当时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有时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语言的使用规则实际上指向的是这种语言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

语言只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其语音、语法、词汇和习惯用语,而且还要知道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运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

2 什么是文化

文化的定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专家、学者们对其的定义也多种多样。由于学者们各自的学科背景不同,因此在对文化下定义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学科的特点而不被其他学科的学者接受,从而导致文化的定义数量众多,很难达成统一。

Dixon在1928年对文化的定义是:“一个民族的活动、风俗和信仰的总和。”

Bigardus 1930年将文化定义为:“一个社会集团过去和现在做事和思考问题方式的总和。它是传统(传承下来的信仰)和风俗(传承下来的程序)的总和。”

Clyde Kluckhohn关于文化的一个定义是:“所谓文化指的是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样式,包括显型的和隐型的,包括合理的、不合理的以及谈不上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一切。”

而人类学家Edward Tylor1871年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定义是目前涵盖面最广、最精确的定义之一。他给出的定义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他的定义是:“所谓文化和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3 文化引入的重要性

此前,各种媒体热议“龙(dragon)”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最近更有人建议给“龙”另取一个英语名字,以便与西方人眼中的龙有所区别。汉族人常自称龙的传人,并以此为傲。而在英语中,dragon是一种神话中长着翅膀和长尾,嘴可以喷火的动物。在中世纪,dragon更是罪恶的象征。在基督教美术中dragon总是代表邪恶。同一个事物在中国人和英语国家人的眼中是如此的截然不同,可见文化引入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事实上,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我国的英语乃至外语教学长期以来偏重于对学生的语音、语法以及词汇等狭义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其文化的教育和交际能力的培养。“一个把英语语法学得烂熟,词汇背得特别多的人,不见得会使用英语。因为语言的背后蕴藏着习俗和价值。不懂得这些习俗和价值,是不可能真正掌握一种语言的。”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并运用地道的语言,并能用准确的英语结合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有效的交际。要做到顺利地进行交际,只掌握语言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熟悉和掌握语用规则(讲话规则)。即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交流思想,否则难免会造成各种误会,甚至发生交际障碍,无法进行交际。有时文化错误比语法错误更为糟糕,语法错误往往可以被人谅解,而一个说着流利英语的人如果犯了文化上的错误则常常不能被原谅。

正如《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中所述的那样:学习外语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社会文化的过程。因此,要有意识地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所学语言国家社会文化等国情知识,同时强调学生对2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逐步具备文化比较能力,以便提高其文化素质并帮助他们得体地进行语言交际。

因此,了解我们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常见方式是对对方正在做的事情发问。

例如:“出去啊”“在洗衣服啊”,或者问“你这是去哪儿啊”。诸如此类的问题常常引起英语国家的人的不理解甚至误解。尤其是后一个问题,在他们看来这是干涉他们的隐私,会使他们感到不愉快。

东西方人对赞美的反应差异也大相径庭。英语国家的人面对赞扬常常坦然接受,说声“谢谢”。而中国人素来以谦虚为美德,习惯自谦,即使心里很高兴,在回答对方赞美时喜欢说“哪里,哪里”“不敢当”“献丑了”等诸如此类的话语。而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很容易对此产生误解,认为中国人虚伪,从而影响正常的交际。

同样,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与英语国家的人交谈时,我们要避免谈及如下问题:年龄、工资收入、婚姻、健康以及政治和宗教问题等。其中年龄、收入、婚姻问题是中国人喜欢谈论的话题,甚至可以体现问话人对对方的关心,而在西方国家这些话题是敏感话题,涉及对方的隐私,因此不要轻易问这些问题,以免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误解。而政治和宗教问题更是敏感问题,应尽量避免谈论,更不要妄加评论,以免引起争论和尴尬。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上的禁忌,沟通的效果可想而知。

再比如在说理的过程中,中国人通常喜欢先说“因为(because)”,再说“所以”,把论点放在后面。而英语句子当中,通常先说结论,再说原因。这种差异其实反映了一种价值观的差异,而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决定人们如何进行交际。无论是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或是社会交往,无一不受到价值观的支配。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可以说交际反映人们的价值观。

因此,我们在引入文化时,除了引入英语国家风俗习惯、词汇的文化内涵之外,还应注意对其价值观和非语言交际手段的介绍。因为人类学家认为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非语言交际手段是语言交际手段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的交流手段。有的学者认为人们的直接交际活动中,30%的信息通过语言传送,70%的信息依靠非语言手段传递。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比语言交际行为所起的交际作用更大,在语言交际发生障碍时其代替、维持甚至挽救交际的作用则更不可低估。

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大致包括体态语(包括基本姿态、基本礼节动作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客体语(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修饰、衣着和化妆、个人用品的交际形态等所提供的交际信息)及环境语(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灯光、颜色、标识等)。例如,中国人习惯了拥挤,因此对身体的接触抱着可以容忍的态度,而英语国家的人大多对身体接触比较敏感,习惯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跟他们交往时要特别注意这方面的文化。非语言交际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态度、心理活动和价值观念,因为非语言行为经常是无意识的。

文化的差异在经济领域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大量产品纷纷走出国门。由于语言教学长期以来对文化引入的忽视,我们的一些企业在对自己品牌的翻译上也出现了一些文化方面的问题。例如:“白象”牌电池(White Elephant),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指费钱而又全然无用的东西。试想该产品以此为品牌名外销,销路如何可想而知。再比如,我国的“天堂”牌雨伞(Paradise)。如果把“天堂”牌雨伞送给信基督教的外国友人,会让对方大感晦气。因为根据基督教教义,人只有在死了以后,才会上天堂。由此,我们可以更深地体会到语言学习中文化引入的重要性。

4 文化引入的方法

文化引入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修养,使他们了解英语国家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在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化知识以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使用英语的准确性和得体性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

(1)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开设介绍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相关课程。

(2)在教材的编写及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加入关于背景知识的内容。

(3)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补充进行本国和英语国家文化、风俗习惯等的对比,使学生在了解他国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同时,也熟悉本国的文化和习俗。如:称谓的区别、节日习俗、问候的差异,以及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差异等。

(4)结合教材涉及的语言点,介绍相关的文化知识。

(5)举办各种介绍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专题讲座。

(6)组织或推荐学生观看英语原版影视作品及纪录片等。

(7)推荐学生阅读英语原著,使学生在阅读中熟悉其语言的使用、文化和习俗。

(8)举办英语国家风土人情展览,如图片展览、多媒体演示等,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9)组织趣味性课外活动,如角色扮演、演出、英语晚会等。

(10)让学生访问各种介绍英语国家的网站,并从中获得大量、有用的信息。

(11)多与外国人沟通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了解他国文化的途径。

通过以上的各种手段,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介绍,可以使学生了解在与外国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中会因文化差异引起的种种误解,从而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质量。

5 结语

由于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能割裂语言与文化的联系。英语教学不能仅是单纯的语言教学,因为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运用地道的英语知识的同时,能运用准确的英语结合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有效的交际。

让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背单词、做练习、记语法上的教学方式是不符合当前时代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作为英语教师,除了展开语言教学,还应该以各种有效手段在教学中进行文化的引入,注意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敏感与了解,使他们今后能够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金正昆.涉外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Eakins & Eakins.Sex differences i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In Samovar and Porter(e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 (5th ed.)[M].San Francisco:Wadsworth Publishing Co,1982.

[5]龙应台.“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EB/OL].中国新闻网,http: //www.chinanews.com.cn/n/2004-01-14/26/391503.html,2004- 01-14.

[6]覃光广,等.文化学辞典[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7]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8]戎林海.跨越文化障碍——与英美人交往面面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9]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试论幼儿园引入英语学习的必要性 篇3

【关键词】 语言;文化;文化内涵;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1

词汇习得是语言习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学生而言,词汇是最基本的东西,因为词汇是传递信息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但是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大部分的英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语法规则之上,词汇只是辅助内容,由此导致学生们很难完整地理解单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的含义,更不用说选择正确的词语来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词汇理解能力的欠缺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为解决词汇掌握不够导致的一些问题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教学是当务之急。

一、文化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它还在文化的积累和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承载与被承载的关系。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强文化教学。

二、词汇是构建语言的基石

语言作为在文化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在其中得到直接和迅速的反应。语言的这一文化载体功能首先是通过词汇显示出来的,词汇就是构建语言的基石。因此,语言中的文化差异首先在词汇中体现为词汇中丰富的文化内涵。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对等是极为少见的。

词汇的意义可以主要划分为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英汉词汇中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内涵意义上。

1.概念意义

词汇的功能之一就是指代或描述某种事物。概念意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它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与词汇的内涵意义相比,词汇的概念意义较为固定,容易理解。

2.内涵意义

内涵意义超出概念意义以外,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一个单词的内涵意义就是指当人们听到这个词时,脑海里所联想到的一切含义。例如,当美国人听到“politician”这个词时,常常将它与“食言、没有原则的人”联系起来。当他听到“peasant”时,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个“没有教养的、粗鲁狭隘的人”这样的人物形象。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对词汇中内涵意义的理解千差万别。例如,英语中的“idealism”是作为哲学术语,一种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褒贬之意,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英语中的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可表示肯定或否定,或兼而有之,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含有贬义。类似的还有:“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intellectual”和“知识分子”等等,其内涵意义都不能划上等号。

三、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有效地引入文化教学的手段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语法教学始终在语言教学中占据首要位置。英语课堂上的词汇教学枯燥而且单调,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一些孤立的单词。一些学生记得大量的单词,却依然在跨文化的交际中错误百出。

从传统词汇教学上的缺陷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相应文化背景的传输,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获得关于单词用法的全面知识。有许多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技巧都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文化内涵的传授。如交际教学法指出,教师不应该只是向学生一味灌输新词汇,而是应该使词汇习得的过程更有趣、更能被接受。与传统的朗读和不断重复新词不同,比较法能更清晰地向学生展示英汉对应词汇中不同的文化背景。这要求教师在讲解中要清楚明了地阐释为什么在使用时不能简单地用相同意义的对应词来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所有这些都是通过对应词细微差别的比较实现的。

要有效地在词汇教学中引入文化教学,以下方法很重要。

1.教师自身要有很强的文化意识。在上课之前,他必须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手段获取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整理之后在恰当的时间教给学生。例如在讲到“sorry”这个词时,教师要使学生明白,在西方国家,这个词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表示真正的道歉或是悔过,有时候,它只是一种情绪上表达的需要。

2.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与英美文化相关的书籍,这样学生才能了解更多文化背景信息。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看多听,多抓住机会与外国人交谈,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们真正掌握单词的文化内涵。

3.在上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附带的单词表,引导学生发现词汇中对概念意义的内涵引申。对单词表中每一单词的不同中文意义做讲解,并针对实际情况举例说明实际用法。

4.教师要尽量使词汇习得的过程变得有趣和容易被接受。例如在介绍新词时,教师可以配合使用大量的图片,简短的诗歌或是朗朗上口的歌曲,简笔画也可以成为一个相当实用和有效的工具。在学习生词的用法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场景模拟类的活动,使学生更多地参与词汇学习与应用。

5.在讲述有特殊内涵的新词时,教师要把它同对应的中文意义作仔细的对比,告诉学生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是怎样使用这一意义的,两者在用法上有什么语用方面的差别。

6.教师可以收集一些有意思的交际失误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也可以跟学生分享自己在词汇学习上的心得与体会,在平等融洽的氛围里引导学生注意文化内涵在词汇使用中的重要性。

7.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创造一些相关的场景,让学生利用新学过的词或是惯用表达编成对话或是故事。等学生表演完后,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表演过程中的失误与经验,以此提高学生对所记单词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试论幼儿园引入英语学习的必要性 篇4

玉屏职校:杨嫣

内容摘要:侗族服饰多姿多彩,别具一格,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是侗族和其它民族相区别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侗族风俗习惯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论述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引入侗族服饰文化的必要性,旨在展现侗族服饰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风格,传承和弘扬侗族传统文化,促进侗族服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侗族

服饰文化

引入

服装设计教学

必要性

侗族服饰多姿多彩,别具一格,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是侗族和其它民族相区别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侗族风俗习惯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引入侗族服饰文化很有必要,它能展现侗族服饰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风格,传承和弘扬侗族传统文化,促进侗族服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说明。

一、能让学生了解侗族服饰文化的内涵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是侗族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更充实了服饰艺术的宝库。然而今天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很多地方的服饰已慢慢地汉化了,失去了自己民族的风格。我们玉屏就是其中之一,虽说是侗族自治县,却看不到独具特色的侗族服饰,即使在偏远的农村,你也不会看到人们穿着本民族服装。更可悲的是现在的大部分孩子只知道自己是侗族,却不知自己民族的文化,尤其是服饰文化。所以我认为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引入侗族服饰文化很有必要。因为侗族没有文字,其文化靠口头传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将一部分文化特征储存在服饰里,使服饰起到了“文字史书”的作用。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侗族服饰及装饰图案、色彩都准确地反映出不同时期侗族人民的审美时尚和工艺水平,反映出侗族人民的文化发展轨迹。

侗族服饰是农耕文化的再现。侗族是古越人的后裔,古越人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侗族服饰上有许多纹样图案,主要有谷粒纹、桂花纹、花瓣纹、田螺纹、水车花等纹样,这与农耕经济有着直接的联系。

侗族服饰是侗族族徽标志之一。鼓楼与服饰是侗族的两大族徽标志,有侗寨就有鼓楼,其标志特征十分明显。而服饰作为侗族的族徽标志主要是它凝聚着侗族人的精神,增强民族内部团结、统一和为集体生存而拼搏的战斗力。它是区别异族的标志,是本族相互认同的旗帜和联系整体的纽带。正是这种“族徽”作用而产生的审美原则,使侗族内部的“佬、坦、纹”三大支系在民族意识、民族文化上基本相同。

侗族服饰中的崇拜意蕴。侗族相信万物有灵。在侗族人心目中,凡龙凤花鸟、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都能“显灵”,能驱邪除害,是人们的崇拜对象,认为穿上附有这些图案的衣物,以祈求平安无灾,得到神灵的庇护和保佑。反映到服饰上,就有许多与图腾崇拜有关的服饰纹样。谷粒纹与谷种有关,侗族的“尝新节”习俗就是谷种崇拜的反映;鱼骨纹、三角纹、菱形纹来源于鱼图腾;水波纹、旋涡与侗族水崇拜有关;螺旋纹、龙纹分别源于对蛇崇拜和龙图腾;圆圈纹与太阳崇拜相连;云雷纹源于天崇拜、雷崇拜;齿形纹与山崇拜有关„„。童帽上常仿动物的头,是为儿童健康祈祷,具有护身符的含义。侗锦中手牵手的人物图案,是侗族祭祖时跳“哆耶”舞的场面。从这些花纹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出侗族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意蕴,也可以感受到侗族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侗族由于没有文字,又长期生活在崇山峻岭中,文化传承大多以歌、舞、戏、图等文艺形式完成,前三者传承形式不可避免地发生与原内容走样或变异,而以图传承这种形式就相对稳定一些,这样,侗族服饰的整体形象、艺术风格对侗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文字史书”的作用。

二、能传承侗族服饰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侗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他是古越人的后裔,而侗族服饰更是千百年来侗族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侗锦是侗族文化物化形式的代表,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汉代以至春秋战国。从诸多的文献记载中可看出两汉至唐宋时期,侗族先民的纺织技术和印染工艺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审美特点。明清时期,随着侗民族的形成及其传统文化发育的日趋成熟,侗锦也进入了发展繁荣的时期。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邑人张应诏来到侗乡,看到如此精妙的侗锦,饱含深情地写下了一首至今仍在侗族地区广为流传的赞赏诗:苎幅参文秀,花技织均匀,蛮乡推髻女,亦有巧手人。侗族织锦更是侗族众多民间工艺品中的一朵奇葩。它跟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四川蜀锦一样响喻全球。这难道不是我们侗族人民的骄傲和自豪吗?然而如今这项民间工艺随着这些老艺人慢慢离去也快失传了。玉屏的妇女中还有几人会织侗布、侗锦,更不要说十几二十岁的小姑娘了。侗族服饰文化到了亟待拯救、传承的地步,不要让这朵民间艺术奇葩慢慢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所以说在玉屏职校服装设计教学中引入侗族服饰文化就更显得势在必行了。

三、能了解侗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饰中的运用,为设计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时尚风格的侗族服饰打好基础,让侗族服饰早日走向国际舞台。

有人说现代服装是“洋”的,带有民族元素的服装是“土”的,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现代流行服饰中的很多元素都来自己各民族,比如大襟衣、旗袍来自己满族,超短裙来自苗族,披肩来自维吾尔族。而我们侗族服饰的元素就更多了,比如现代服饰中的包缠、饰带、开襟外套、肚兜、袖口的装饰、流苏的运用、首饰搭配、梳子的运用、图案的运用、不同材质的混搭等设计都来自我们侗族的服饰文化。从最新的时尚信息我们也可以看到,侗族元素的应用在流行趋势上绝对是一股锐不可挡的新势力。中华民族元素已渗入了时尚的各个领域,受到了设计大师的青眯。这些元素往往被认为最能表现出中华民族意识和中华民族的个性。T台上跃动的中国元素虽然是散碎和片段的,但已足以令熟悉中国文化者产生遐想,生疏中国文化者对纷繁和美丽的变化由衷赞叹。他们表达对中国新的发现和理解,虽然已超过了红色、唐装、旗袍、龙等最初级的中国文化门槛,而开始沿着刺绣、剪纸、水墨画、建筑造型、少数民族图腾等等各条小径深入华夏文明。

综观世界知名服装品牌,从中国元素在时装设计的体现上看,还是外国的月亮圆。许多国际服装大师在诠释中国文化时比我们本土设计师更到位,设计出来的东西更巧妙。而我们的服装品牌和本土设计师在发扬民族主体意识上却做不足文章,过多的模仿与照搬,拼弃了颇多让人艳羡的资源,盲目的追求国际流行,在设计上去分他人的一份残羹。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说,由于我们的现代设计意识起步较晚,我们的设计师在处理民族元素细节上还有些生硬,有些刻意,形似有余,神似不足。但毕竟老祖宗的这些文化遗产是留给我们的,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天时地利人和样样占尽。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的设计师在民族文化发扬上将会更加得心应手。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元素,理应成为我国本土服装设计师手中一柄崭新利器。民族元素,理应成为我国服装设计师挑战国际,顺应时尚潮流的一柄利器。作为中华民族服饰元素之一的侗族服饰元素如何在我们这个时代得到应用的继承和创新发展正是摆在我们这一代人面前的考卷,侗族元素的应用和创新发展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每一个从事服饰设计专业设计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所以说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引入侗族服饰文化就显得更的必要了。

随着世界服饰多元化时代的真正降临,展现在国际舞台上的服装会更加多样化。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引入侗族服饰文化,学习和研究侗族服饰文化,不仅能传承和发扬侗民族宝贵文化遗产,让侗民族服饰有朝一日能登上国际T台,对培养侗民族深厚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参考书籍:

《贵州侗族服饰文化与工艺》

张国云

苏州大学出版社 《侗族服饰中的时尚元素》

张静

试论幼儿园引入英语学习的必要性 篇5

随着知识经济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向长期以来影响我国传统教育的学生被动性接受式学习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同样也向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1、高校公体课的现状分析

1.1学生的体育意识。受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以及体育课程内容、评价、管理各方面有许多地方有待改革,大多数高校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和年级的增高,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越来越少,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体育意识淡薄,对有关健康的议题有较高的关注程度,但对健康的认识理解差,缺乏自我保健知识,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获取体育与健康方面信息的能力不强。

1.2教学课时比例。教育部1991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规定“理论部分的学时不得少于教学时数的1200",各高校公体课课时也基本按照这一比例执行。

高校公体课中理论课的教学时数比例约占体育课总课时的12写一一20写,体育理论知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但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公体课教学无法在广度和深度上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不能满足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但也不能缩减实践课的教学时数来弥补,因为实践课在总学时中占50写—7000,去掉考核课和阴雨天气,学生真正用于锻炼身体的实践课时数也很难得到保证。

1.3教学方法和手段。目前,虽然在高校的其他课程教学中已广泛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手段,但公共体育课教学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理论课教学采用的是“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课堂信息量非常小,而体育理论课内容的图形、表格较多,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需花大量时间用于板书和各种图、表的绘制,进一步加剧了理论课时不足的矛盾。另外,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加上很多教师只重视体育实践课的教学,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研究技术与技术教学法上,而疏于理论课教材教法的研究,导致体育理论课教学中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实践课的教学仍然是一种模式:教师讲解示范,学生习练。

1.4教学师资。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体育教师基本上以术科为主,而且都有擅长的专项。作为公体课教师,不仅要会上理论课,会上专项课,在其他技术课的教学中也应该得心应手。高校体育正向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终生体育观的方向转变,对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在公体课教学中引进现代教育技术

公体课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表明,公体课教学巫待改革,而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在公体课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如下优势: 2.1弥补理论课教学不足: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将会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的信息量急剧增大,打破时空限制,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利用事先制作好的教学课件,通过投影仪将教学内容投影到大屏幕上,不但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用于板书和绘制图表的时间,还可以呈现出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表现的教学信息,极大地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可以有效地缓解体育理论课教学课时不足的矛盾。由于多媒体教学课件可容文字、表格、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能将静态、枯燥的教学材料进行图、文、声、像并茂的立体表现,营造出入情入境的教学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加深认知能力。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可作为调控教学、优化教学过程的有效手段,能使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多数同学对理论课缺乏兴趣,态度消极的现象。

2.2弥补实践课教学不足。公共体育实践课的教学内容、任务揽括了许多种强身健体的运动项目,而目前,大多数的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某些运动项目上对运动技能、教学教法掌握得较为娴熟,而对其他运动项目可能了解不够,这就造成了教师在对自己擅长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时,示范正确、讲解精炼、教学效果好;而对自己不擅长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时,可能会出现示范动作不规范、讲解不清、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等缺憾。还有一些运动项目受年龄的限制,年纪大了就很难作出规范的动作示范,例如跨栏、背越式跳高等。此外,有些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不可能用慢动作来完成,例如技巧中的跳跃、翻腾动作等,一晃而过的动作,学生看不清也难以掌握。在实践课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某些运动项目的相关资料进行采集、分类、加工处理,制成实践课录象带、VCD光盘或是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电视以及计算机等教学媒体,不仅能让学生观看到标准的动作示范、利用影象的慢放功能或课件中的动画,对一些动作进行分解示范,弥补了教师的某些不足,而且还能在课间休息间隙播放精彩的体育欣赏或赛事片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丰富体育实践课的内涵。

2.3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的本质目标就是健康身心、健全人格,从学校体育的角度来看,体育活动是在共同认可的、统一的规范限制下体现身体的运动特征。要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质,培养终生体育的健康观念,自发地把体育锻炼当成是一种个体的需要,仅靠大学一、二年级开设的每周2课时的体育课不能满足要求,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积极的体育意识。网上丰富的体育教学资源,可激发学习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4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公体课教学改革,不只限于单独的课堂教学,还包括教学管理。例如,公体课教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统计和分析各种数据、计算学生达标成绩,可以大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实现资源共享,弥补各自的不足。

3、体育课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条件。

试论幼儿园引入英语学习的必要性 篇6

张 婷

(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院07级英语专业,重庆400031

摘要:浸入式外语教学法自诞生以来,发展至今.得到

了许多国家的认可。在国际化的今天,中国30余年来惯行的英 语教学方式也在悄然经受着挑战。本文在理论和实验的基础 上就浸入式教学法的实施可能性进行探讨.论证在中国城市 范围内进行幼儿浸入式英语教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关键词:英语浸入式教学 幼儿英语教学 可行性 必 要性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魁北克法语地区的一群家长为使 孩子拥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向其孩子所在学校提出施行 双语教学的要求,即上午用法语教学,下午用全英语教学,所 学科目完全相同 自此.浸入式语言教学诞生。在随后的半个 世纪里,浸入式教学法传遍西方世界,被广泛实施、改进.并收 到良好效果。尤其是在欧洲、殖民地和美国这样的多语言区

域,效果尤为突出。在亚洲,“亚洲四小龙”— — 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的崛起,带来了世界对其教育质量的感 叹。而这四个地区,都拥有良好的双语教学历史或改革范例。如果浸入式教学法能够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取得如此喜人 的成绩,那么,长期备受争议的中国英语教育是否也可以采用 浸入式教学法呢?根据国情,下文中所指的“浸人式教学法”均 为英语浸入式教学 1.浸入式教学的特点

浸入式教学法的前身是直接教学法,其基本含义是在英

语学习过程中,运用母语学习的方式,无论学生的基础如何,教师讲解和指导均以全英文的形式进行。在此教学活动中.英 语不仅是学习的目标.而且是学习的工具 教师通过不断的示 范、重复、纠错教授学生英语。但浸入式教学法遵循以下几个 基本原则,与直接教学法有重大区别。

第一,融合性原则。英语的教学语言不仅仅适用于英语学习、日常生活对话.更加要与学科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科 学习和英语学习紧密结合,英语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第二,习得性原则。浸入式教学法是以类母语水平为目的,也是以类 母语习得为基本模式的。自然习得是浸入式教学的一项重要

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有意灌输,而是创设全英语环境引导学生自然习得。第三,听说领先原则。由于教学活动的

特点,浸入式教学法在语言技能上遵循听说领先原则。学生的 听说能力首先得到充分发展。这也是遵循了英语语言可拼读 的特点。第四,活动性原则。在浸入式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学语 言陌生.只有设计大量学生参与的活动.才能调动学生多方感 官以刺激语言输入,促进语言习得。第五,高浓度原则。根据自 然习得原则,学生必须“浸泡”在大量、重复的英语输入中,才 能得到有效的学习。这就要求课程、资料和教师在有限的课堂 里,突出重点,对学生进行高浓度输入 2.中国浸入式教学的发展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浸入式教学法传人中国。教育家和英 语专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小学范围内的实验性教 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实验共分为“早期半浸入式学科模式”和“部分浸入式综 合课程模式”。在第一阶段中,实验组选取当时现行中文部分 课程,将其教材改编为英语,用总课时一半进行浸入式学科教 学。在该阶段,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最终取得了一定效果。然后,教材与原版英文脱节.并且由于编写问题.给教师带来了教学 问题。在第二阶段中,教学者借鉴了美国单元性浸入学习的研 究成果.将浸人式学习的时间缩短.并改为主题性学习.同时 依然综合了学科内容,取得了喜人的效果。

经过实验,现阶段的实验浸入式教学基本采用单元主题

性学科教学,学习的主题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并利用网络媒 体给学生大量的多感官输入,效果日益明显。现在,虽然浸入 式教学法只是个别实验性学校的选择,但越来越多的语言教 育机构已经采用这一教学模式作为自己的特色.吸引越来越 多的关注。

3.中国英语教学现状

中困的现行英语教学是否真的需要浸入式来给它换 血呢? 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学校依然采用的是以翻译教学法为

指导的教学方式,遵循的是“物体~ 中文一英文”的割裂的英 语学习模式,打破了事物与目标语的直接联系。在考试的指 导怍用下,英语学习几乎陷入了一个“‘回’字有四种写法”式 的卞角尖里面,与实际用法相去甚远。而中国英语教学的现 实结果是,大量的专业人才因缺乏基本的专业英语能力而得 不刊国际的认可,掌握了单个常用词汇之后依然难以进行有 效的英语日常交流。中国要与世界同步.必须保证其中国国 民与世界同步。再不改革,语言将是横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 鸿沟。而理论和实践均证明,浸入式教学法将是跨越这个鸿 沟的桥梁。

4.浸入式教学实现条件

那么。要开展浸入式教学需要哪些条件呢?总结他国经验 羽】前人经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开展浸入式教学对教师有较高要求。教师的语言要 求根据学生水平有所不同,但教学技能要求较高。浸人式要求 高浓缩的有效重复,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语言标准、重点 突出、纠正及时。

其次,开展浸入式教学对教材有要求。教材内容需体现 学生参与的活动性,并且与学生生活贴近,以尽量消除语言 和意象的联系障碍。同时,教学材料应体现语言的正确性和 时代性。

再次,开展浸入式教学对教学设备有要求。浸入式教学法 要求多形式的全英文环境,单靠教师的输入是不够的。要调动 学生的多感官促进语言学习,就需要视觉、听觉等多方位输

入。多媒体教学设备十分必要最后,开展浸入式教学对学生有一定要求。初次开始浸入

式一般要从幼儿开始。这是由于浸入式教学的特点和内容、幼 儿语言习得的规律而来的。对于缺乏语言基础的学生来说.只 有在语言学习关键期的儿童才最有可能有效浸人。对于有意 识记忆突出的成人,在没有较好英语基础的前提下,很难进行 浸入式教学。目前市面上成功运作的浸入式学习机构都是选 择5岁左右的儿童作为开始浸入教学的对象,也充分体现了这 一要求。5.结语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大型城市已经具备对 幼儿开展浸入式教学的条件,并且有必要进行浸入式教学。国内大型城市开展浸入式教学的可能性在于:首先,中 国整体开放和发展使得对外合作编辑有效的教材不再是浸 入式教学的障碍。原版教材和影视资料大量引进,外教大量 涌人,以及网络技术和开放性的发展,使得中国整体英语氛 围加浓,尤其在大型城市。其次,大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可以 支撑教学所需的设备投入和教师培训投入。目前.大型城市 如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基本上每个小学都具备多媒体教学 条件,其经济能力也可以保证对教师的增加和培训。最后,必须说明现阶段浸人式教学只适合于幼儿英语教学。这当 然首先是教学的特点和语言习得的规律决定的.但一定程 度上也是制约于现阶段中国缺乏可进行高等浸入式教学的 合格教师。

而在国内大型城市开展浸入式教学也是必要的。大型城 市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对其人才的国际化能力提出了较高要 求。在语言上,不仅仅要能完成生活沟通,更要有效进行专业 沟通,这才是引进外部力量、促进国家和城市发展的根本。另 外,从教学改革的角度来说,必须高瞻远瞩,让一批有能力的 城市率先开展起来,才能带动其他城市,为数十年后全国的人 才语言能力提高打下基础。

对于幼儿浸入式教学在国内大型城市范围内的可行

性,有许多人依然质疑。但正如邓小平同志说的那样,必须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才能带动其他人。相信只要我们坚 定信心,科学改革.在几十年后.必然能实现英语教学的全 面进步

参考文献:

[1]Cummins,Jim.Bilingual Education and English Immersion. Bilingu al Research Journal 16:1&2,Winter/Spring,1992:91— 104 .

[2]Lenker,Ashly and Rhodes.Nancy,Foreign Language Immersion Features and Trends Over 35 Years.CAL Diegst.2007.

[3]Liang,Xiaohua.Children’S English Acquisition in Im— mersion.US-ChinaForeignLanguageVolume3No.11,2005:35--40. [4]仇红.英语浸入式教学的认知原理与浸入武教学实践.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VOL16,2003,(2):97—100.

[5]迟庆云.关于地方高校推进英汉双语教学的思考.赤峰 学院学报,VOL29,2008,(4):106—107.

[6]迟延萍.我国英语浸入式教学的发端.陕西教育,2008,(7,8):89.

[7]迟延萍,赵微.我国小学英语浸入式教学实验综述.比 较教育研究,2004,(170):13—18.

[8]方俊明.双语获得的认知过程与浸入式教学的理论基 础.心理科学,VOL24,2004,(5):523—527.

试论幼儿园引入英语学习的必要性 篇7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英美文学,教学理念

一、引言

由于我国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节节攀升,致使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尤其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为了唤醒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就业率,从入校门那一刻开始,学校或老师就不断给学生施加压力,增强其紧迫感,强调证书的重要性:大学期间要多考一些等级证,比如普通话证,计算机证,英语四、六级证等。这种大环境使学生的四、六级通过率不断提高,而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基于这种情况,本研究对湖南两所高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情感展开问卷调查,同时结合英美文学的功能,全面分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的必要性,以期抛砖引玉。

二、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情感调查

(一)调查对象。

该调查采用随意选取样本的非概率抽样法,调查对象是296名来自湖南两所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在校生,他们来自不同省、市、地区,拥有不同专业背景,因此该调查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进一步分析与研究的价值。另外,大学英语课程只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开设,所以调查对象只选取了两个年级。调查样本属性如下表所示:

(二)调查问卷设计。

本研究首先形成调查问卷初稿,为检验问卷的信度、效度,首先笔者在所任教的学校发放问卷初稿进行预调查,并听取研究生导师、同事的建议,对问卷进行反复修改与权衡,最终形成调查问卷。问卷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个人情况,包括性别、年级等;第二部分是学生英语学习情感的调查(包括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第三部分是学生对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引入英美文学的看法。

(三)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

本研究总共发出300份问卷,收回296份,回收率为98.67%。

(四)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有42.6%的学生表示对英语很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32.8%的学生对英语表示一般,21.3%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英语;在学习动机方面,36.8%的学生表示是出于兴趣,34.8%的表示是迫于学校要求,为了通过英语等级考试;在努力程度方面,61.5%的学生表示学习英语是努力或比较努力的,59.5%的学生用于英语学习的实际多于其他课程,但只有13.1%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学习效果好或比较好,70.3%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的英语学习效果不太好或不好。另外,68.2%的学生会经常反思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在针对英美文学引入大学英语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态度上,39.5%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英美文学;47.9%的学生表示愿意或比较愿意让老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一些英美文学方面的知识。

三、英美文学的功能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学习一门英语的过程是一个对其文化了解的过程,而一个国家经典的文学作品恰恰浓缩了该国的文化精髓。英美文学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英语语言学习者的基本功,激发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并帮助他们了解西方的原始文化等,从整体上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者很重要的原动力。[1]传统的大学英语教材,往往是围绕相关考试展开的,学习材料相对枯燥,缺乏吸引力。与之相反,英美文学作品是现实社会生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应,英美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描述故事人物的生活与命运、思想与感情,阐述典型事件的社会褒扬、社会批判,渗透着人类普遍的、永恒的精神情感体验,具有丰富的情感性,对读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情感需求。而且,英美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的美学价值和愉悦功能等,可以增强大学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把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主能动性解放出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进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效率。

(二)增强语言基本功,培养语言运用的创造性。

英国大文豪利维斯(F.R.Leavis)言道:“文学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它本身很重要,而且还因为它蕴藏着创造性的能量。在文学中,或许只有在文学中,一种鲜活的、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感觉仍然显而易见……”[2]“文学语言是语言应用的最高层次”。[3]不同流派的作家有不同的写作风格,不同的写作风格就需要不同风格的语言来表述,阅读这些作品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4]学生在阅读学习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能接触并习得各种语境中的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知识,而且能增强根据不同的语境或交际任务而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的意识,提高他们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三)扩大知识面,增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文学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多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文学是一个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洞察一个民族文化的轨迹和情感。[5]张汉良教授言道:“文学的学习有利于跨文化的传播。”[6]赏析英美文学是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有了这种真正文学意义上的“学习”,我们的学生始有可能“领会”西方文化的思想与价值体系。因为“文学能反射出文化的某个层面”[7]英美文学的赏析,所以可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全球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中游刃有余。

(四)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英美文学名著是外国文学中的精品,是人类文明的精华。[8]是“由那些有着伟大灵魂,开阔博大胸襟,独特个性,敏锐的生命感受力,深刻的洞察力和杰出艺术创造才能的作家用生命铸造出来的……它们能超越特定时空……有着动态开放性、能够向着任何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个体差异的读者敞开的艺术世界”。[9]对于学习者本身来说有助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功能。英国著名诗人叶芝曾说:“文学在我心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力量,是所有价值的最高创作者。”[10]学者虞建华曾指出英美文学有助于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认识人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文学涉猎广泛的题材在表达悟识、反思生活方面的价值是其他方面的学习所难以取代的。[11]英美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哲学、人文、美学等价值是学生人格自我完善、提高文化素养及自身素质的重要学习内容。

四、结语

经典的文学作品是文化的精华,是最有效、最有力、最优美的语言,是在有限的时间获取最有价值的知识的有效途径。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一个传授语言技能的过程,而且是帮助学生了解西方原始文化、强化文学熏陶、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不仅有助于学生夯实英语基本功、激发兴趣、增强人文素养等,而且是众多学子的心声。所以说,英美文学引入大学英语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既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又迎合了学生的心理需要。

参考文献

[1]路利.关于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06 (33) :139-140.

[2]Terry Eagleton.“The Rise of English”, Falling into Theory[M].ed.David Richer, Boston:St.Martin's Press, 1994:92.

[3]Bassnet S, Grundy P.Language Through Literature[M].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1993:71.

[4]王守义.外国文学教学与外语教学[J].外语学刊, 1991 (5) :64-68.

[5]邢艳.英美文学在专科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引入[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64-66.

[6]张汉良.台大外文系课程革新之回顾与展望[J].TaiwanUniversity Alumni Bimonthly, 2003 (15) :61-68.

[7]Sandra Mckay.Literature in the ESL Classroom[A].Christopher Brumfit&Ronald Carter (Ed)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C].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119-193.

[8]欧恩华, 潘利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 (12) :202-205.

[9]袁贵仁.用科学态度对待人文社会科学[J].中国高等教育, 2001 (11) :3-5.

[10]蒋洪新.英美诗歌选读[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35.

试论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必要性 篇8

关键词:关键期;语言习得机制触发;情感过滤

改革开放,万象更新。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作为与外界交流的工具,英语显得尤为重要。各种各样的英语学习班如雨后春笋出现,而作为未来希望的孩子,也成为这支学习大军中的一部分。对此,有人欣喜有人担忧,有人认为英语不必从小学学起,因为从小学英语的条件尚未成熟(桂诗春,1993),有人甚至认为从小学外语是浪费人力、财力、事倍功半、得不偿失。我认为在学习外语的关键期即从小学习英语(一般指幼儿园开始)是有必要的、有条件的,而且越早越好,将从以下方面加以分析。

一、儿童是学习英语的关键期

提早学外语有一个最主要的神经生理学的依据。莱伦伯格(1967)提出,三至五岁的儿童语言学习能力最强,以后呈下降趋势。十岁至十二岁前,人的语言能力便完成其侧向大脑左半球的过程。彭菲德(1959)等人更明确提出,各种语言学习在九岁以后就会越来越受到大脑的僵硬和呆板控制。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理论认为,儿童习得语言主要依赖于“语言习得机制”,它是属于儿童大脑中的一种初始状态,这种“语言习得机制”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所以把十岁至十二岁前称为语言的“关键期”或语言的“青春期”,与人生理的青春期一样是必然发生的,过了语言关键期,学习语言就相当困难。这就是为什么教成人学外语如此困难,而儿童不要教就能很容易学会一门语言。

二、从国语得到的启发和触发

狼孩有其固有的语言中枢――语言习得机制,由于长期与狼生活在一起,没有人类语言的“触发”,最终丧失语言能力。因此,必须有足够的丰富的环境刺激,才能保证遗传决定的发育过程,按照预定的发育方式发育。这点像汽车一样,当你转动钥匙启动时,汽车就开了,否则就是性能再好的汽车,也难行千里。要使设定的功能起作用,必须有正确的“触发”因素。就像每个人都要经历青春期,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发育良好,这还与营养、外界因素等有关。儿童的大脑有巨大的语言潜能,听觉也非常灵敏,关键在于外界有效的刺激、触发、激活,从而有效发挥他的语言习得机制。实验证明,15天大的婴儿,就可以给他输入有用的信息,尽早开始接触词汇、句子,以后他早已懂得的词、句就会像喷泉一样冒出来。3岁前接触了大量的国语,且整天生活在国语的环境,因而对国语的掌握已经得心应手。3岁后就可以让他接触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语言,3岁的孩子接触到感兴趣的英语(如英语动画片、夹带汉语的英语小故事),是非常乐意学的。当然有人说,语言的关键期,语言的触发,国语就足够了。其实孩子完全生活在国语环境中,接触国语的机会相当多,国语是无需学习就可以习得的。作为完全不同的英语,它是另一番新奇世界。处于语言关键期的孩子,完全有能力学习英语,在大脑中留下许多“划痕”,储存相当的信息。这对于其语言习得机制的有效发挥,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很有帮助。所以从小学习英语可以得到完全不同于母语的语言、文化方面的“刺激”,使语言习得机制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更好地发展语言能力。

三、情感过滤假说

儿童时期是学习英语的关键期,有英语的“激活”、“触发”不等于就能学好英语。Krashen(1985)认为语言的触发,必须是有效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才能对语言习得产生影响。语言能力的习得还与情感因素有关,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如果“情感过滤”过强,就会在大脑中形成障碍,语言输入就会受到阻碍,无法进入语言习得机制,结果就不能产生语言习得。如果“情感过滤”降低,而且语言输入是可以理解的,就可以顺畅地进入语言习得机制,于是产生语言习得。这一假设可以这样表示:语言输入―情感过滤(强,弱)―语言习得机制―语言能力习得。因此,对语言习得而言,除了语言习得机制发挥主要作用以外,还有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学习者必须接受到足够多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另一个就是学习者的情感过滤必须适度。

1、足够多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对于初学英语的孩子,进行足够多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确实不容易。如果只是选用一本儿童英语教材,单词、句型一遍遍简单重复、反复操练,所选的材料枯燥乏味、毫无意义,对于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孩子来说,那是毫无兴趣与效果的。我的孩子开始学英语就是这样,没少挨打,直到找到Gogo’s English,Disney’s English的磁带、光盘,他简直是如痴如醉。生动有趣的Gogo历险故事,夸张的语气,美妙的音响效果,极易集中孩子注意力的动画场面,孩子百看不厌、百听不烦。夹带汉语的英语故事,借助画面理解的单词、句型,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语言输入。当然,光有书、磁带、光盘这样的语言输入还不够,还要靠老师针对孩子的特点,精心安排组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教唱英语儿歌、英语歌曲,组织单词接龙游戏,讲解夹带中文的小故事,在轻松愉快中自然而然地学习。

2、适度的情感过滤。Krashen把学习的兴趣、动机、自信心、焦滤感等统称为“情感因素”。当学习兴趣浓、动机高、自信心强、焦滤感适度、学习语言的心理障碍小,情感过滤就弱;反之,情感过滤就强。儿童学英语,其兴趣、动机、自信心、焦滤感是与成年人学习英语不相同的。成人的兴趣、动机、自信心、焦滤感已形成定势,而且难以控制,而儿童的兴趣、动机、自信心、焦滤感却易于培养和控制。首先,儿童的兴趣容易培养,只要根据儿童的特点设计的教材、教法,大多数孩子都是喜欢的。许多孩子参加儿童英语班的学习,并能坚持下来,不用像学小提琴、钢琴那样靠打骂来坚持。其次,儿童的学习动机不如大人那么抽象。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必要的奖励、口头表扬、物质刺激等联系在一起,那就显得更具体,也就更易激发与控制。

尽管在关键期学习英语的条件还没有完全具备,尽管从小学习英语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但同未来英语的重要性相比,我们不能坐以待之,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无论是从孩子学语言的“关键期”,语言的“触发”,语言的“情感过滤”,还是从大环境来说,从小学英语是对孩子重要的智力投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国家教委作出明确的要求:在小学低年级中开设英语课,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英语课,有的学校甚至用双语进行教学。尽管对于从小学英语这一问题还没有定论,但从小开始学英语不能不说是明智的长远之计。

上一篇:学校结核病健康教育课效果评价总结下一篇:保护美丽河湖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