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个人信息法律保护问题分析与讨论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个人信息的基本内涵

隐私最早出现在1890年,并给出了确切的定义,认为隐私是独立于外界干扰的特殊权利。一些学者认为隐私具体指代私人生活平稳,且生活秘密免受外界披露与随意干涉的状态。由此可知,私为隐私的出发点。而隐私潜藏于个人信息中,公开于众的信息通常不属于隐私的范畴,且个人信息所映射的人格利益不单纯限定在隐私中。

二、公民个人信息泄漏实例剖析

(一)案情介绍

1. 个人信息泄露引发强奸

2014年,某陌生人借助微信摇一摇搜索到王小姐,立即发出添加申请,微信中显示两人相距一两公里。添加成功后,便约见,因十分投缘,王小姐喝了较多酒,临近散场,该名男子提出到酒店开房,由于王小姐不省人事,该名男子便趁机亲吻和抚摸王小姐的私密处,并在王小姐不清醒状态下发生性关系,成功后马上逃离现场,在王小姐醒来后便报警了,通过警方的侦查,最终将该名男子抓获。

据悉,该名男子借助微信等聊天工具选择下手对象,王小姐属于第一个目标。通过审理,法院最终判处该名男子强奸罪行成立,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十个月。

2. 个人信息泄露引发恶意套现

2015年11月,某银行报案说有人谎称当地一家单位的34名员工,共计办理35张信用卡,利用POS机恶意套现,一共透支34万现金,且逾期未还。待经侦队侦查后,将犯罪嫌疑人抓获,随即交代利用网络、借助报纸广告等渠道,搜索了许多售卖个人隐私信息者,掌握了信用卡套现者,便购买当地一家单位员工的基本信息内容,伪造身份证,并购置不同的手机卡,将手机号码利用呼叫转移汇集到一个手机,为银行回访做准备,然后谎称单位员工,申办信用卡,进而套用34万。

(二)案件剖析

上述实例均有效、真实,然而,这些案件并不能完全代表个人信息泄露现象,仅仅是九牛一毛。在我们周围存在大量的泄露案件,相信每个人都收到过垃圾短信,也遇到过报名信息和银行预留信息泄露等问题。此类现象并未得到制止,相反却更加频繁。另外,真正得到法律层面保护的案件非常少,此类案件表明信息法律保护存在缺失,亟待强化。

三、针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法律保护的现实意义

(一)保证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

在法律层面提升个人信息保护力度,这有利于实现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一方面,市场经济属于信用经济,我们应编制健全的信征体系。若要编制信征体系,则一定要存在相关法律可保证记录范围内的个人信息,给被记录人一种安全感。由此可知,个人信息自身的安全性关乎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一旦出现诚信缺失,将会引发自由竞争异化问题,而这一异化可能造成市场的混乱和低迷。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促进商业模式的调整,电子商务的作用愈发突显。

(二)促进公民权利保障

信息革命的大力开展,使得信息处理更加迅速和经济,信息收集与加工为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与此同时,加剧了信息滥用问题,急需提升法律保护,全面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个人信息是人格权的主要客体,一旦非法泄露和不合理利用一定会对公民人格造成损害。现阶段,我们正处在信息社会,无论对于哪一个个体而言,均包含大量信息,此类信息集中到一起,便可看作识别人的基本工具,从本质层面来说,已是一种侵害,外加信息的非法泄露与恶意篡改,但这是技术变革的必然。另外,个人信息蕴藏财产价值,若信息法律保护不到位,将引发财产损失,其中在财产侵害方面更突出,也比较容易引起公民关注。例如,当网银密码泄露后,卡内存款可能被盗走,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别人的身份证号,借此办理银行卡,再恶意透支,此类案例十分常见。通过立法提升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可促进公民权利保障与利益实现。

四、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强化策略

(一)大力颁布相关法律法规

近些年,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且个人信息保护还引发了较多的社会问题。虽然,每年两会均会提倡信息立法,外加信息立法已研究多时,然而,直到当前,尚未把信息保护法划入到立法程序中。分散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条文引发了执法混乱问题,信息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同时,随着科技的更新与信息处理手段的提升,信息泄露更加频繁,形势严峻,售卖个人隐私信息已演变为新兴产业。针对这一现状,应大力颁布法律法规。例如,构建专门法,体现出公民信息权利以及处理者的权力及义务,这也是社会对于公民判断所可以依赖的基础资料的本质的明确,也是司法实践的核实被侵犯对象、结果的根据。

(二)创建信息保护机构

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当个人信息泄露时,通常只有一小部分公民会申请诉讼,绝大多数都保持沉默,这不仅是因为举证困难,更重要的是投诉无门。大多数公民均不清楚向何种机构投诉,即便投诉成功,受理机构也会推脱,最终不了了之。为此,我们应创建信息保护机构。依托现下和个人信息紧密相连的组织,合理划分。然而,由于信息保护机构包含执行与落实,区别于立法模式选取,我们可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代表性信息保护机构,进而为信息保护提供指导,促进保护政策的贯彻、落实各机构的基本职责、解决各种问题。从具体层面来说,该结构的构建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和认可,在领导的带领下,构建严密、健全的组织机构,明确机构各个方面的相关责任人,实现保护体系的统一规划,面向相关部门编制详尽的管理细则,提出合理的指导意见,规范开展培训教育活动,严格架空信息保护单位,虚心接受各方提出的意见,有效处理各种举报,主动沟通各信息主体,让各个主体清楚信息使用。借助职责具体化实现信息保护强化。

(三)保持立法层面的利益平衡

现阶段,尚未颁布信息保护法。笔者结合当前现状,提出了以下改进意见。其一,长期以来,我们呼吁信息保护,强调开展信息保护的现实意义,然而,却可能无视了信息流动,漠视了信息共享。对于该问题,我们应突显设立信息保护法的初衷,主要是在维护根本权利的条件下,提升个人信息利用率。另一方面,信息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且这一价值通过流通不断实现,若为实现信息保护,但在立法层面约束信息流通,则会制约社会前进的脚步,阻碍个人权益的达成,这与立法宗旨相背离。我们旨在通过信息立法达成信息主体利益以及管理者利益的内部平衡,维护人格权,使其在免受侵害的基础上,合法、充分运用信息资源。

(四)加大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意识

政府需要重视教育并且引导公民增加意识及信息安全的防护能力,例如可以印发一些有关的保护宣传手册,提升公民要自觉保护日常生活中的个人信息,确保个人信息记录不丢失。同时,还要积极做好维权的工作,在个人信息的侵权案中无论后果大小,均要积极维权,以法律当成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力。

五、结语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个人信息保护至关重要。因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较少,截止到当前,仍存在法律争议,立法尚不成熟,频繁出现个人信息泄露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迫切需要强化立法保护,积极优化司法解释,全面增加法律法规的合理性,明确归责与补偿。另外,还应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借助大众媒体增强信息保护意识,整治不正之风,最终为公民创建一个稳定、和谐、优良的保护环境,切实保障个人信息。

摘要: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促进了生产生活的开展,与此同时,也对个人信息保护提出新的挑战,并提升了各界对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的关注度。近年来,频繁出现的信息泄漏问题对公民的人身权益构成巨大威胁,迫切需求强化信息法律保护。笔者将联系多年从业经验,通过真实案例,重点探讨个人信息法律保护这一问题,希望可为个人信息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公民,个人信息,法律保护,问题分析

参考文献

[1] 周蕾.论我国公民个人信息法律保护[D].沈阳师范大学,2015.

[2] 马驰.浅论我国公民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之权利的倾斜性配置[J].法制与社会,2015(36):12-13.

[3] 丛珊,李盖.浅析公民个人信息法律保护[J].法制与社会,2016(9):297-298.

[4] 何思奇.构建我国公民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制度[J].经营者,2015(11):375-375.

[5] 涂慧.试论中国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0(2):149-153.

[6] 赵波.侵害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问题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4(4):161-163.

上一篇:智慧电厂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基础下一篇:情感教学在我国高校打击乐教育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