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受教育权法律教育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民受教育权法律教育(精选4篇)

公民受教育权法律教育 篇1

关键词:公民受教育权,宪法,属性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应该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更应该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保护, 为了充分保证公民的受教育权我们需要从宪法属性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方面, 受教育权是社会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宪法高度重视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另一方面, 受教育权也是平等权的一种体现, 是符合宪法规定, 是公民理应享受的一项基本权利。目前社会和国家都高度关注公民的受教育权问题, 并且在十七大报告中做出了明确规定, 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让公民可以公平的接受教育。但是, 我国的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导致公民的受教育权受到破坏。为了杜绝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必须通过法律进行保护, 作为国家立法的基础, 宪法必须高度保护公民的受教育权。

一、目前公民受教育权的宪法保障现状

(一) 没有进行充足的司法保障

其一, 通过民事诉讼进行保障, 由于我国目前的诉讼制度不够完善, 导致公民的受教育权遭到侵害时, 无法通过宪法诉讼直接获得帮助, 而选择通过民事诉讼的手段获得救助, 这也是当前保证公民受教育权主要途径;其二, 法院不接受公民的受教育权诉讼, 由于司法机关认为宪法没有直接的法律效力, 没法在实践中具体实施, 而在其他的法律中也没有进行相关的明确规定, 为此不能按照正常的诉讼程序受理公民的受教育权诉讼, 加之宪法诉讼制度的不够完善, 导致法院不接受公民的受教育权诉讼。

(二) 形成了充足的立法保障

宪法处于我国法律的核心地位, 拥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只有通过对公民的受教育权进行宪法保护才能保证公民的受教育权利。目前我国已经对公民的受教育权形成了充足的立法保障, 其一, 宪法中的多项法律规定都已经明确了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并且予以保护;其二, 形成多层次的教育法制体系, 通过各种教育法制体系的建立让公民获得受教育权, 比如《教师法》、《国防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

二、公民受教育权的宪法属性分析

(一) 公民有义务接受教育

接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这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这在我国宪法的第四十六条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宪法之所以规定受教育权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是因为接受教育可以促进公民的全面发展, 还可以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其一, 接受教育之所以作为公民的义务是因为公民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满足社会和国家的需求, 获得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知识, 进而融入到社会的发展之中, 不被社会淘汰。否则将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就业负担, 阻碍经济的发展;其二, 接受教育之所以作为公民的权利是因为公民只有获得了必要的教育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 适应社会并独立自主的生活, 在现代社会中公民接受何种程度的教育已经成为公民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

(二) 受教育权是一种社会权利

在宪法制度上受教育权是一项必要的社会权利, 是一种积极的自由权, 是国家的重要责任。作为一项社会权利, 每个公民都有权接受, 为此可以通过法律的制定, 保护公民的受教育权。正是宪法的积极促进使国家高度重视公民的受教育权, 从以下几方面得到具体体现, 其一, 由于受到国家理念的转变, 现代宪法产生了受教育权。在自由国家的理念中认为国家与社会是彼此分离的, 宪法只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而对公民是否接受教育没有强制性的规定, 认为接受教育是公民的个人事务, 为此也就没有产生受教育权理念。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高素质人才, 为此, 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公民进行教育培养。于是国家通过宪法颁布了公民受教育权制度, 建立一整套的教育体系制度, 积极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经济发展培养符合标准的高素质人才。此外, 由于国家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促进了其他权利走向宪法化, 比如劳动权。这些权利与受教育权具有相同的性质, 是国家宪法干预社会生活的具体表现, 让公民享受到宪法规定的权利, 同时必须履行公民自己的义务。其二, 社会权利并不等同于自由权。自由权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体现, 不同与社会权利的实质平等。自由权要求国家在立法时不准以任何方式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保证公民接受必要的基本权利。而受教育权这种社会权利不是自然存在的, 是社会状态出现后形成的。正是这种不同, 导致社会权利的实现必须通过国家的法律实现。

三、结语

教育的根本是促进公民的全面发展, 这也是宪法希望公民可以获得基本权利。为了保证公民的受教育权得到合法的保障, 就需要宪法从根本上提供保护, 促进受教育权这项社会权利真正的实施, 这不仅可以促进国民总体知识水平的提高, 更能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加快社会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梁玉璟.论公民受教育权的宪法属性[D].暨南大学, 2010-05-19.

[2]郑贤君.论公民受教育权的宪法属性——兼议社会权利的宪法地位[J].中国教育法制评论, 2003, 11, 15.

公民受教育权法律教育 篇2

【关键词】女性;教育状况;法律地位

我国是历史文明古国,教育问题被历代统治阶级所重视。女性教育由古至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中国女性受教育的历程可以透视出女性法律地位的发展变化,由此让我们感受到时代的进步与法治的发展。

人们一般认为中国古代教育是完整的男子教育史,不管是礼、乐、射、御、书、数,还是四书五经都基本是针对男子成才的教学。古代女子备受摧残,无教育可言。其实这一种误解。女子被排除在学校教育大门之外不等于没有女子教育。相反,女子教育无不被历代统治阶级高度重视,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反映女性不同的法律地位。教育从模式上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由于中国古代女性被定位为相夫教子,在教育方面大多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又可分为宫廷女子教育和民间女子家教。

关于女性教育的较早记载当属《礼记》,其中《内则篇》专述女性家庭禮仪及教育内容。《周礼》中也有一些女性礼教的记载。可见中国古代女性的教育底色是礼教和妇道。先秦宫廷已形成对宗室女子进行教育。《周礼·天官·冢宰》云:“夫人坐论德礼,九嫔掌教四德。”先秦“男尊女卑”的传统不象后世那样被严格遵守,女性还相对有一定的独立性,没有完全成为男性的附庸,女性教育受到重视,才智得到较多的发挥。这一时期礼刑并用,女性不仅受礼的教化,也受礼的约束,女性的法律地位虽不能与男子相比,但也有一定有权利和地位,呈现出过渡性的特点。

秦汉至隋唐时期是封建制度的发展时期,“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最终形成,成为历代王朝封建礼教的核心,这一时期女子教育涉及德育,智育,美育等,其中德育是最主要的内容。

汉代,宫廷上层女性除接受德育外,还接受音乐舞蹈及女红教育,目的是为修身养性。此阶段有两种推动女德教育之著述问世,即刘向所撰《列女传》与班昭所撰《女诫》。《女诫》中讲“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包含了对女子才能的轻视,突出了妇德,但并非一概反对妇女成才,文化教育很少而已。两汉儒家礼教对女性教育的不同是,无论是德育还是智育,其在西汉比在东汉都表现得较为宽松与开明,而这恰是两汉女性法律地位差异的主因,西汉女性法律地位要高于东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儒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文化呈多元态势,教育体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官学时兴时废,私学的发展为女子教育创造了条件。女性可以接受教育并通过设坛讲学和教育子女来传播教育。女性教育的活跃对提高女性社会地位起到了积极作用。《世说新语》中单列《贤媛篇》,展现了魏晋女性的独特风貌。这一时期女性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与前代相比不断提高,所展现的风貌为以后的唐代女性所借鉴和吸收,并将提高的地位法律化制度化。

隋唐时期女性教育对魏晋南北朝有所继承,妇女仍可接受良好的教育,且更趋平民化,越来越多的才女,不再是贵族,而是平民和特殊群体的女性。女子可以读书、作诗、著文、体育等。特别是武则天时期,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教育更加开放。如著名的女史上官婉儿攻诗善书,《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唐女子歌舞教育发达,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坊和梨园,诞生了著名的霓裳舞。可以说,唐代是我国古代妇女空前解放的时代。虽然社会开放,封建礼教受到冲击,但还是有人提倡女子应遵守封建礼教,于是一批女教书籍问世。如《女孝经》、《女论语》、《女则》。从根本上看,唐代妇女没有摆脱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但她们仍拥有许多法律上的权利,法律地位也比其他朝代的女性要高。

宋代在词文化、科技和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促使宋代平民女子教育的勃兴,教育内容主要有妇德、识字、诗词、艺术、技术。宋商品经济发达,社会文化多元,女性虽然还接受传统教育,但受教育权得到提高,职业规模也相应扩大,成为女性法律地位较高的基础。虽然法律仍有许多不平等的规定,但宋代亦注重承认与保护女性的合法权利,如婚姻自由权、私财合法化等,还第一次在法律上确立了女性财产继承权。

元代,蒙汉文化不断交融,这反映在女性的教育中也比较典型,妇德教育纳入齐家治国的道德体系。同时,蒙古统治对汉儒家文化形成强烈冲击,使得元代女性整体法律地位略有上升,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晚期女性地位相对较高的朝代。如元律没有“七出”的条款,反映了元对前代妇女歧视性法令的摈弃,并且法律给予妇女“和离”婚姻终结的权利。

明清时期女性教育趋于完善,比较有影响力的教材有《闺范》、《女儿经》等,在教育形式上还出现了女子私塾,女性不仅学女德,还擅长诗词书画。同时封建礼教不断加强,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出现了既重视女性教育又限制的状况。儒家的“三纲五常”、“亲亲”、“尊尊”,表现在女性教育上是朝廷褒奖列女、宗法教化约束。表现在刑法上是恤刑制度,这使得明清严酷的法律制度中妇女的法律地位呈现“低中有高”的特点。

清末至民国,西方进步理念的引入,教会教育的渗透,女子受正规教育的人数大增。清末《女子小学章程》、《女子师范学堂章程》颁布,将女子教育纳入学制系统。虽然教育还比较落后,但社会对女子教育已有比较宽容的态度。清末新律改革,女性第一次获得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民国时期政府制定《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实施其方针》,第一次从法律上明确规定男女平等受教育,女性的法律地位出现了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在“平等、发展、和平”的方向上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国家对女性教育的重视及投入不断加大,女性受教育程度迅速提高。在法律制度上,我国的《宪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都规定了女性受教育的权利,享有和男性平等的法律地位。女性的法律地位有了突破性的提高,独立、自强、自信成为现代女性的基本特征。这是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法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公民受教育权法律教育 篇3

案例名称:公民享有受教育权(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授课教师:邹岩(北京第一五九中学,)【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公民享有受教育权》

学科

思想品德

学段:初中

年级

八年级(下)

相关领域

法律知识教育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进行灌输式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本课教学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让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百度贴吧的形式将教学内容的主题分别呈现出来,学生通过网络回帖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视频材料“一根稻草,两种命运”,相声“关公战秦琼”架起了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很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本课基于新课标的课程标准中关于法律部分的要求的内容,即“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掌握与个体成长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法律知识,做到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终身受益的权利》部分又有这样的表述,即“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学生情况:对于受教育权的问题学生更多的可能是怀疑、不解、和困惑,他们不明白教育对于个人和国家到底有什么意义。国家为什么要赋予公民受教育权,更不明白为什么受教育更是公民的义务,正因为如此,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会觉得似乎接受教育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尤其是当今后没有任何生存压力的情况下,接受教育的意义显得更加微不足道。学习是必须面对的一个任务,甚至是一个负担,学习很苦并且没有任何乐趣可言。教学方式: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 技术准备:教师制作的课件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在情境中真正理解和体会到教育对个人和国家的巨大作用,在真正体会到教育作用的基础上,能够切实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认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学生不但是珍惜这个权利,而且是发自内心地爱上这个权利,体会到教育的快乐,生活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教育是权利又是义务

教学难点:为什么受教育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第一部分)

一、导入 A,B人物

试着分析他们的生活状况? 一母所生

是什么导致命运的巨大不同? 视频

真正导致命运不同的什么? 总结:教育

猜一猜

回答问题

引出教育的话题,体会教育的作用。

新课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二、教育的作用

网友发帖:我很纳闷,教育到底有什么用? 网友跟贴1:关公战秦琼 网友跟贴2:图片 网友跟帖3:呷哺呷哺

学生回贴:接受教育,使我们---------------。看网友跟贴:

因为没有教育,我们就不会写字,不知道风雪雷电的成因;“关公战秦琼”、“家父门”的笑话就会遍地都是„„„.总结教育的作用: 普及知识、摆脱无知

服务生存、独立生活的必要准备 开阔眼界、改变人生厚度

探索科技、发明创造、服务生活 传承历史,传播文明

板书:1.教育成就个人-------需要学习受教育权 义务教育权 特点:统一性 强制性 免费性

三、教育不仅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德国和日本二战后经济的复苏共同点 总结:教育振兴国家

只有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水平提高了,国家的整体教育水平才能提高,从而推动国家的快速发展。受教育是个人对国家承担的责任,是一种义务。学生再给“学习”前加一个词

2.教育振兴国家---------必须学习(板书)

四、体会学习的乐趣 网友发帖:“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将伴随我们的一生,其实它并没有那么无聊。苏东坡《远眺》 学生试写 体会快乐

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可见,乐学是为了乐活。再给学习前加一个动词-------快乐学习

看视频,分析问题

回帖

总结

分析图表

试写古诗

引导学生思考教育不仅是对于上述材料的人物,它给我们每一个人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从具体的生活中去体会教育对于获取知识,开阔眼界,独立生存的重大意义。

从德国和日本的强大中体会教育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对国家所尽的义务。

学生能够从对诗歌的赏析中体会学习其实蕴含无限的快乐。

结课

总结:希望大家能借此良机,多多读书,虽不要你们悬梁刺股,但也希望你们奋发图强,树立终身学习的人生态度,享受充实的好学奋进的人生。

小结

【说课】

课标依据及教材内容:

《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法律部分的要求有这样的内容,即“了解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懂得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同时对于《公民享有受教育权》部分又有这样的表述,即“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教材内容:

本框内容分为两目: 1.知识助我成长 2.珍惜学习机会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内容是第一单元“权利义务伴我行”的扩展和延伸,与第二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一道构成了本册教材的主体部分,为第四单元“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作了铺垫。

(二)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受教育权的问题学生更多的可能是怀疑、不解、和困惑,他们不明白教育对于个人和国家到底有什么意义。国家为什么要赋予公民受教育权,更不明白为什么受教育更是公民的义务,正因为如此,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会觉得似乎接受教育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尤其是当今后没有任何生存压力的情况下,接受教育的意义显得更加微不足道。学习是必须面对的一个任务,甚至是一个负担,学习很苦并且没有任何乐趣可言。

(三)理论依据

1.教育理论:依据社会公德的立足的根本应该是“诚信”二字,树立诚实做人、对事负责、注重信誉的生活态度。

2.建构基础: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3.教学原则: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原则。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依据学生的情况、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制定目标

(一)在情境中真正理解和体会到教育对个人和国家的巨大作用。

(二)在真正体会到教育作用的基础上,能够切实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认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三)学生不但珍惜这个权利,而且是发自内心地爱上这个权利,体会到教育的快乐,生活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教育是权利又是义务

教学难点:为什么受教育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四、教学方式:

1.教法:为学生创造探究活动的机会、为学生创设情景体验的平台、给学生搭建讨论交流的空间,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

2.学法:用百度贴吧的形式展开教学,在合作探究中交流中提升。

五、组织教学 下面我按照教学流程来具体地讲述一下这节课的安排。导入新课:A,B人物

她,名牌大学毕业,在城市的著名外资企业工作。

她,生活在偏远的贫困山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试着分析他们的生活状况? 一母所生,是什么导致命运的巨大不同? 视频(一根稻草,两种命运)真正导致命运不同的什么? 总结:教育

设计意图:引出教育的话题,体会教育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

二、教育的作用

网友发帖:我很纳闷,教育到底有什么用? 网友跟贴1:关公战秦琼 网友跟贴2:图片 网友跟帖3:呷哺呷哺

学生回贴:接受教育,使我们---------------。看网友跟贴:

因为没有了教育,我们就不会写字,不知道风雪雷电的成因;“关公战秦琼”、“家父门”的笑话就会遍地都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教育不仅是对于上述材料的人物,它给我们每一个人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从具体的生活中去体会教育对于获取知识,开阔眼界,独立生存的重大意义。总结教育的作用: 普及知识、摆脱无知

服务生存、独立生活的必要准备 开阔眼界、改变人生厚度

探索科技、发明创造、服务生活 传承历史,传播文明

板书:1.教育成就个人-------需要学习受教育权 义务教育权 特点:统一性 强制性 免费性

三、教育不仅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德国和日本二战后经济的复苏共同点 总结:教育振兴国家

只有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水平提高了,国家的整体教育水平才能提高,从而推动国家的快速发展。受教育是个人对国家承担的责任,是一种义务。学生再给“学习”前加一个词。

2.教育振兴国家---------必须学习(板书)设计意图:从德国和日本的强大中体会教育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对国家所尽的义务。

四、体会学习的乐趣 网友发帖:“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将伴随我们的一生,其实它并没有那么无聊。苏东坡《远眺》 学生试写 体会快乐

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可见,乐学是为了乐活。再给学习前加一个动词-------快乐学习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从对诗歌的赏析中体会学习其实蕴含无限的快乐。

总结:希望大家能借此良机,多多读书,虽不要你们悬梁刺股,但也希望你们奋发图强,树立终身学习的人生态度,享受充实的好学奋进的人生。

六、教学设计特色

第一,本节课共涉及6个资源,如何让这六个资源的呈现不显得支离破碎,而给学生以完整的感觉呢?我想到了一例贯之的资源运用形式。但是,我的这种一例贯之不是内容上的一例,而是选择了形式上的一例,即用学生熟悉的百度贴吧这种发出话题,回复话题的形式,将六个资源以话题的形式呈现,学生在回帖中好似亲历于真实的网络环境中,贴吧中的一个个话题引导着学生的课堂参与活动,使得整节课的资源呈现出完整性的感觉。

第二,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内容讲解有深度。我在对教材的教学内容仔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重新的整合,比较创新地将教学内容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组合和调整,把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作为一条暗线推动着课堂教学的进行。

第三,由于本课教学材料选择比较新颖,贴近学生,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素材的呈现方式也比较特别,讲解清晰又深度,这节课很好地完成了三位目标。

【课后反思】

总的来说,本节课我做了充分准备,讲什么是我这节课率先思考的问题。备课时,我仔细研读了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课程标准中关于法律部分的要求有这样的内容,即“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掌握与个体成长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法律知识,做到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同时对于《公民享有受教育权》部分又有这样的表述,即“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不仅如此,备课中我也在想,学生在受教育权这一问题上是一个怎样的态度呢?当学生看到受教育不仅是权利还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时,会不会又产生被动接受教育的思想顾虑呢?于是,教学设计中,结合课标,教材和学生,我将权利义务一致性作为教学中的一条暗线,帮助学生在感受享有受教育权于己的可贵,和履行受教育义务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中深刻理解受教育这一公民的基本权利。基于以上思考,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了学生在分析事例的过程中深刻体会教育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意义,理解接受教育不仅是公民不断获得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公民肩负国家和民族腾飞的责任,进而形成珍爱受教育权的法律意识和思想情感。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个稻草两种命运”、“相声关公战秦琼”等教学情境,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搭建起教学内容与学生理解之间的桥梁。我个人认为本节课最大的成功之举有三处:

第一,本节课共涉及6个资源,如何让这六个资源的呈现不显得支离破碎,而给学生以完整的感觉呢?我想到了一例贯之的资源运用形式。但是,我的这种一例贯之不是内容上的一例,而是选择了形式上的一例,即用学生熟悉的百度贴吧这种发出话题,回复话题的形式,将六个资源以话题的形式呈现,学生在回帖中好似亲历于真实的网络环境中,贴吧中的一个个话题引导着学生的课堂参与活动,使得整节课的资源呈现出完整性的感觉。

第二,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内容讲解有深度。我在对教材的教学内容仔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重新的整合,比较创新地将教学内容进行了更近一步的组合和调整,把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作为一条暗线推动着课堂教学的进行。

第三,由于本课教学材料选择比较新颖,贴近学生,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素材的呈现方式也比较特别,讲解清晰又深度,这节课很好地完成了三位目标。反思本课,有以下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

1.在讲完教育振兴国家的时候,应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作为公民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接下来很自然的引导学生思考每个人都肩负振兴国家的责任,是我们每个人应对国家所尽得义务。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对学生的引导有些不自然,语言显得有些啰嗦,重复。

公民受教育权法律教育 篇4

公民的人身自由受法律保护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公民,什么是权利、义务,人身权利包含的内容,什么是人身自由权利,能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列举实例,说明公民依法享有的人身自由权利不受非法侵害,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公民含义的讨论、分析,使学生明确公民与人民的区别,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公民的权利、公民的人身权利等知识点。通过分析相关案例,让学生明确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所包含的内容。

思想觉悟目标

通过学习,知道公民有哪些人身自由权利,认识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是公民应该享有的最起码、最基本的权利,是公民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先决条件。能自觉行使这些权利,并且不做侵犯别人人身自由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当自己的人身自由权利受到非法侵害时,能正确运用法律武器,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

教学重点

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教学难点

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本册书的目录,总结本册书在内容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阅读、总结后教师归纳)

从目录上我们不难看出,本册书涉及最多的字眼是“公民”、“权利”、“义务”,每一课都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那么,什么是公民?公民有哪些权利、义务?这些权利义务之间有何关系?公民应该如何享受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这些问题。

第九课 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板书)

一、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受法律保护(板书)

1、人身自由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板书)

学生活动(一):先阅读教材,掌握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公民的权利、公民的义务等概念,了解人身权利包含的内容,了解什么是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继而讨论如下问题:

(1)“公民”和“人民”有何区别?

(2)罪犯是不是公民?

(3)从作为和不作为两个方面列举你所了解的公民的权利。

(4)为什么在公民的人身权利中,人身自由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

通过讨论,让学生巩固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2、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不受侵犯(板书)

学生活动(二):分析动画和视频,总结出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不受侵犯包含的三方面内容。

(1)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非法侵犯(板书)

(2)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搜查(板书)

(3)公民不受非法逮捕和拘禁(板书)

学生活动(三):根据平时的所见所闻,举出一两个公民受到人身侵害的例子。(如果学生平时阅读时间和水平有限,教师可以提前安排学生查阅资料。)

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公民的人身自由受法律保护:(1)人身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2)人身自由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3)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侵犯;(4)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搜查;(5)公民不受非法逮捕和拘禁。

教学流程图

公民

公民的权利

公民最基本的权利

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受法律保护

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非法侵犯

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搜查

上一篇:分型和治疗下一篇:经济增加值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