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和塑造法制社会的公民法律意识

2022-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是实现依法治国方针的主要内动力,法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全体公民的努力,因此培养与塑造公民法律意识,更利于推动法制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但受传统文化与法律生活失衡及经济关系等因素影响,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进程缓慢。还需拓展意识培养与塑造的路径,以促进国家社会民主法制化的发展。

关键词法制社会公民法律意识培养塑造

培养公民法律意识是立法的精神源头,对严格执法守法有着积极意义,更利于民主与监督机制的施行。公民法律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法律规范与法律行为及法律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可见法律意识概念的繁琐性与培养公民法律意识困难性。因此应当在国家发展中,系统的把握公民法律意识,切实规避传统封建法制观念与法盲及青少年认知片面等因素对社会稳定发展的威胁,从而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一、法制社会与公民法律意识的关系

(一)法律制定与公民法律意识的关系

法制建设对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广大群众利益与自由、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旨在将群众的共同意志上升至国家意志,取得人人遵守的法律效力,使大众在生活领域做到依法办事。从事法律制定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高低,直接影响法律法规与条例及决议等方面,是否符合经济发展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上升为国家意志、群众自觉遵守的法律效力等。如果工作人员会社主义法制与公民法律意识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等因素关联性的认识片面,将无法提升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紧迫感,依法办事也将成为空话。

(二)法律执行与公民法律意识的关系

唯有贯彻执行法律,才能满足有法必依等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才能促使法律真正的发挥作用价值。而人是执行法律,将法律做到实处的主体,因此人的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将直接影响法律的执行成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较大进步。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社会违法现象屡见不鲜,经济与刑事等犯罪行为仍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严重扰乱社会秩序与人民的生活安全。究其原因与依法不严及有法不依有关。法律是审判违法行为的重要依据,作为执法机关与执法人员应当始终从法律的制定初衷入手处理,不能违背人民医院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从而避免出现瞎指挥与滥用职权等错误,最终实现执法必严。尤其是机关与企业等机构,不能任意改变与侵犯其具备的自主性等权利,从而避免出现官僚主义与命令主义及表现主义等现象。任何机关与公职人员必须尊重公民的权利,严禁滥用职权损害公民的合法利益与权利。但实际上执法犯法与知法犯法等现象层出不穷,依法谋私与以情代法等法律执行问题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在于思想停留在人治的阶段,丧失了法律

的尊严,促使群众维权的积极性降低。日常生活中违法乱纪的事件还有许多,是执法人员与领导干部法律观念淡漠的直接体现[1]。

(三)法律遵守与公民法律意识的关系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只能减少违法现象,并不表示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制就能够彻底消除违法犯罪事件。解决社会历史根源性的问题,还需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使其自觉遵守法律。有法必依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与守法原则,公民应当依法保护自身的权利,积极的运用法律措施解决纠纷。在现实生活中,具备违法犯罪行为的人,都有法制观念薄弱与从个人利益出发及凭着感情办事等共同的特征。大众相对于利用法律维护个人利益,更倾向于隐忍或采取以牙还牙的手段发泄愤怒,伤害他人的同时断送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虽然反腐倡廉的政策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腐败现象的蔓延并未得到有效的遏制,犯罪分子的手法更加高明,形成防不胜防的原因,始终与制度及意识有关。制度依靠人去制定与执行及遵守,但大众的法律意识薄弱,可以从惟命是从的历史原因与追求个人利益等现实原因进行追溯,唯有当大众的利益受到侵害,才意识到法律法制的重要性,强烈呼唤完善法制社会建设,规范大众的行为。但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又会出现无视与践踏法律等错误的行为。

二、现阶段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

(一)公民整体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但是法律意识仍然不够强

相较于改革开放初期,无论我国的立法建设还是公民的法律意识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仍然不强,公民开始重视自己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在自身利益受到伤害时有时也懂得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但是由于我国封建统治时间较长,再加上儒家中庸思想等影响,人们的法律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很多人在面对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仍然会选择息事宁人或者具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有些妇女在受到不法侵害时仍然会觉得丢人,不敢声张,更不敢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犯罪分子,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今天公民的法律意识仍然不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公民的法律意识出现了层次化

由于受教育程度、生长环境等众多因素的不同,公民的法律意识也出现了一定的层次化,一般受教育程度越高,生长环境越好,公民的法律意识就越强,就越懂得遵守法律相关义务,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而受教育程度越低,或者公民处于一个相对较差的生长环境中,那么公民的法律意识不会太强,甚至有时触犯了法律而不自知,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很多农村年轻人或者因为上学、工作等原因留在城市发展,而农村本来思想就比较落后,法律意识不强,随着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加剧,城市与农村之间人们的法律意识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差距。

三、培养和塑造公民法律意识的对策

法律可提供保护以对抗专断,能够给大众安全感与可靠感,使人的未来充满希望。虽然经过党与政府多年的艰苦斗争,加强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与执行力,但社会法制化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腐败行为与违法违纪行为等仍有发生。因此加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现法制社会,关键在于提高大众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切实发挥法律意识在指导立法与贯彻执行及促进守法等方面的作用价值。

(一)落实依法治国方针

建立法治文明社会,加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让公民在日常生活与为人处世中,具备懂法与遵纪守法及学会用法的理念。随着依法治国方略执行的深入推进,大众对依法治国方针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入,对于提高大众法律意识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着现实意义[2]。

(二)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

唯有丰富与拓展强化公民法律意识的路径方法,才能确保意识培养与塑造的成效。法制宣传教育是培养公民法律意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通过向公民发放法律相关知识的文本;利用多媒体宣传法律知识;开设免费咨询法律知识的机构;开发向大众提供法律知识援助与咨询的软件;政府组织公民参与普法活动;开通群众咨询法律知识的热线等措施,全方位的提高群众法律意识。

(三)注重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

青少年接触法律知识的途径少,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法律知识宣教的意识能力不足,导致对法律法规的认识片面,无法有效约束自身的言行举止,促使青少年犯罪率逐年提高[3]。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通过知识讲座或竞赛等活动,从小强化强少年的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更利于帮助青少年健全人格与提高综合素养,避免其走上不归路。学校与家庭及社区等都有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义务,唯有提高对青少年的法学教育程度,才能使其成为合格的加班人与国家所需栋梁。

(四)严格执法

机关部门与公职人员的工作作风问题,是影响公民正确看待法律作用的重要因素,公民对法律的公平等原则持有怀疑态度,将不利于大众法律意识的强化。因此作为公职人员,更应当做到守住法律法规与严格执法及依法行事,切实维护大众的合法权益,规范行使权利,提高群众对其执法的信服度,构建良好的工作作风,才能切实发挥带动基层群众提升法律意识的表率及榜样作用[4]。

(五)完善法制制度

从国家的视角出发,丰富法律体系的内容,完善法律制度,提高法律执行的效力,才能利于公民法律意识与守法观念的提升。构建社会主义法制制度,应当做到有法可依与执法必严及违法必究。尤其是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与国家发展越发稳定的局面下,为规避新问题的出现,推进公民有法可依等标准,加强法治社会建设,更应当加强完善法律法规[5]。严格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设立法律健全的制度,加强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等规定的明确,将公民行为控制在规范范围内,使其在社会规定范围内行使自己的义务,从而确保公民法律意识培养与塑造得到稳中求进的发展。

(六)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加强普法宣传教育

随着计算机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各种新媒体和融媒体平台的影响力逐渐增强,现在大多数年轻人每天电脑手机不离手,特别是年轻一代手机电脑已经成为了每天的必需品,因此应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普法宣传教育,在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视频平台或者融媒体平台,进行普法宣传教育,网络媒体平台影响力比较大而且没有延迟性,网民参与度高,网络言论自由,公民可以自由发表对于一些事件的看法,从而普法人员根据人们的法律意识误区进行纠正,并且可以与网友进行互动,解答一些关于生活中热点的法律问题,从而利用网络达到增强人们法律意识的目的。

四、总结

加强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对加速我国法治社会生成进度有着积极意义。但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复杂繁琐,要想提高大众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还需从社会发展现状与公民需求等方面出发,通过法制制度与法治规范的逐步完善,积极为公民营造一个以法治社会为主的民主与自由及规范的社会蓝图,引导公民做执法与懂法的现代人,营造出人人积极参与法治社会构建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张莎莎.加强公民法律意识的现实意义[J].青年时代,2019(16):177-178.

佚名.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法治社会的生成[J].区域治理,2019(07):254-255.

张天洋.论法制时代下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及可持续性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9(03):188.

许彦粉.法治化视阈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途径与模式[J].法制博览,2019(06):136.

孙凡.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路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0(20):158-159.

上一篇:中医学文化融入高职药学专业英语有效教学的实践框架下一篇:新时期民商法视野下信用体系完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