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两首导学案

2023-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散文诗两首导学案

诗两首导学案

课题:咏雪课型:预习展示时间:2013.9 主备:郑祚军审核: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重点) 3.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难点) 资料链接 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此人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一部记述魏晋时期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在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juàn)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魏晋时期的才女。她自幼聪识,有才辩。是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放声的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掌握字音:

谢太傅. ()雪骤.() 差.可拟()柳絮.()王凝.之 ()无奕.女() 道韫.()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编者是。

4、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释重点词语

内集:儿女(古今异义词):俄而:骤:

欣然:拟:差: 未若:因:

5、用“/”给文章断句,疏通文意。。

二、整体感知

文章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三、合作探究

1.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2.“咏雪”的过程中,文章特别记载了两个人的咏,即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对其中哪一个更欣赏?为什么?

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四、拓展延伸

请闭上眼睛,想像眼前就是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雪花飘起来了。假设你也参与了当时的讨论,你能不能也说说“纷纷白雪”像什么?你还能说出几句咏雪的古诗句吗? 1.纷纷白雪像2.咏雪的古诗句:

古人吟咏白雪时用比喻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课后反思:

课题:陈太丘与友期课型:预习展示时间:2013.9 主备:郑祚军审核: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3.学会诚实守信、礼貌待人。 学习过程

一、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尽量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注意 语调。

3、处理好语句停顿,读出节奏。

二、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遇到疑难问题,要用笔做标记,为交流作准备,完成下面练习。

1、用君、 家君 、尊君填空。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期.日中(2)去后乃.至(3)尊君在不.(4)相委.而去(5)友人惭.(6)下车引.之

3、翻译下列句子。 (1)期日中,过中不至。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用文中语句回答。 (1)太丘为何舍友而去?(2)客问元方,元方以何答之?(3)客为何怒? 元方何以对答 ?

(4)友人惭,何以见得?

三、合作探究

1、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哪两点错误?

2、友人“下车引之”要做什么?

3、你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为什么?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有人认为做得对,有人认为不对,你怎么看?说说理由?

四、拓展延伸

这个小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结合自身实际反思日常行为有无做到诚信?

关于诚信的名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李嘉诚 祝福语: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宽,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正直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课后反思:

课题:荷叶母亲课型:预习展示时间:2013.9 主备:郑作军审核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通过品读分析,领悟作者对母爱的赞颂;

3、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领悟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本诗,体会作者对母爱的赞颂,领悟母爱的伟大。 资料链接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原籍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代表作《繁星》《春水》《往事》《寄小读者》等。冰心的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温柔亲切的感情,微带忧郁的色彩,含而不露的手法,清新秀丽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

二、读“荷”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自主梳理生字词。

姊妹()散()菡萏 () 徘徊 ()欹斜 ()荫蔽 ()

3、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4、学生齐声合乐朗读课文。

三、品“荷”悟情

1、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

烦闷————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2、具体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3、分析荷叶与母亲的关系,领悟作者对母爱的赞颂。

A、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哪怕是弱不禁风,在保护自己的儿女时,也会表现出她的勇敢!生命中有许多不幸,可是母爱能把这些轻轻抹去!)B、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四、拓展延伸

1、引用资料:暴走妈妈——陈玉蓉的故事。

2、谈一谈自己的母亲是如何爱你的?

有人说:天下的母亲有着不一样的面容,但唯有母爱,是完全一样的。同学们,我们享受母爱十余载,你们的母亲是如何保护、关爱你们的呢?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讲述自己的母爱故事。

3、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五、拓展仿写,表达爱

让我们摘下两颗星星,点亮母亲的双眼;让我们掬起一捧月华,抚平母亲脸上的皱纹;拿起你手中的笔,诉说对母亲的爱。

请你模仿本文,不妨用这样的句式仿写:

母亲啊,你是,我是,除了你,谁是我_____________

示例:母亲啊,你是大海,我是小舟,除了你,谁是我避风的港湾?

课后反思:

课题: 金色花课型:预习展示时间:2013.9 主备:郑作军审核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内容美,人性美。 2.品读课文,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3.创读课文,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顺利过关)

1、查阅资料,走近作者,解读背景,了解文体。

泰戈尔(1861——1941)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在二十一世纪20—40年代对中国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称为“”代表作品有诗集 《》《园丁集》《》《吉檀迦利》等,1913年获得奖。

2、散文诗是兼有和的特点的一种文学形式。不押韵,写法同散文一样,但注重语言的节奏,内容富于诗意。

3、自由朗读课文,把你朗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或你认为是应该重点掌握的字词找出来写在下面,查字典或求助老师解决。

4、感情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并思考:

文中的“我”变成了什么?课文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二、合作探究(群策群力,体会情感)

精读课文,从文中人物的言行中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然后以“我读出了一个妈妈(或孩子)从文中可以看出”的形式说话。

三、拓展延伸(学以致用,回报母爱)

孩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宁愿化作一朵圣洁的金色花,悄悄地爱着母亲,带给母亲一份芳香,一片影子,一个惊喜,善良而富有想象力的你们呢?将以怎样的方式回报母亲,为爱你的母亲做点什

么呢?请你按照“假如我变成了我要”的句式,表达你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吧!

示例: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只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的甘甜,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四、反馈练习(温故知新可以为师)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笑嘻嘻()嗅到()匿笑() 祷告()沐浴()花瓣()

2、下列不能体现孩子对母爱的回报的一句是() A.我要悄悄的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B.将我小小的影子又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C.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D.我暗暗的在那里匿笑 ,却一声不响。

3、读下面的这首小诗,不屑第二节的空缺内容,是指与第三节保持连贯。

小时候,母爱融在乳液里,吮着它,香甜甜。 上学后,母爱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爱绵绵。

4、实践作业

回家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如:做家务、洗衣服、洗碗、扫地等)并写一篇心得体会。 课后反思:

第2篇:诗两首导学案(模版)

《诗两首》导学案

主备人: 审核人:高一语文组

雨 巷

戴望舒

学习目标

1.熟读这首现代诗,并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3.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体味意象与意境对于诗歌的表达效果。 4.尝试从多种角度对《雨巷》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课前预习案】

一、文学知识

1. 中国现代诗

中国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主要指新体诗(新诗)。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胡适的《尝试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第一部白话新诗集,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出一种崭新的面貌。而为新诗地位的确立作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

现代诗歌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2. 现代诗派简介

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它是对象征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它的核心是象征主义。 3.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

1 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4.作品时代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1926年,作者在上海复旦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宣传革命,散发张贴传单,鼓动工人罢工,反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侵略。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进行大肆屠杀和追捕,戴望舒也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追缉而被捕。从狱中被放出后隐居杭州。据施蛰存回忆:“望舒、杜衡都隐迹在我松江家里的小楼上。闲居无事,就以译书消遣。”“望舒译诗的过程,正是他创作诗的过程。译魏尔伦诗的时候,正是写《雨巷》的时候。”因而,《雨巷》的问世,是他在革命的低潮时期,躲进小楼、躲进“雨巷”的一种忧郁和苦痛的复杂思绪的抒写。该诗发表在1928年8月的《小说月报》上。

二、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撑 (

)着

②彷 (

)徨 (

)

③寂寥 (

)

....④彳 (

)亍 (

)

⑤惆 (

)怅 (

)

⑥颓 (

)圮 (

)

......⑦雨巷( ) 巷( )道 ⑧走尽( ) 尽管( )

....2.词语释义

(1)彳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彷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惆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颓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太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寂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凄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哀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课内导学案】

【合作探究·研读剖析】 探究点一 初读

【问题1】这首诗描绘的故事发生在哪里?

【问题2】抒情主人公“我”有着怎样的境遇? 【问题3】结局是怎么样的?

探究点二 感受意象

【问题1】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

【拓展】意象:是融入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诗人借助客观物象表现主观情感的一种手法。

【问题2】这些意象特征词传达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语言品味)

【问题3】这些意象组合到一起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拓展】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探究点三 走近《雨巷》,解读《雨巷》的象征意义 【问题】你对诗歌表达的思想主旨有怎样的理解?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诗中的意象。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课前预习案】

一、文学知识

1.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1918年到1922年,先后留学美国、英国,学习银行学、政治经济学,获硕士学位。1921年开始写诗。1923年加入新月社,成为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1931年11月19日,乘飞机在山东济南开山遇难。因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奇才”。

徐志摩的代表作有诗集《志摩的诗》(1925年)、《翡冷翠的一夜》(1927年)、《猛虎集》(1931年)、《云游》(1931年)。徐志摩的诗大多是抒情诗,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丰富复杂的情感,致力于创造一种建筑在现代汉语基础上的新的诗歌语言,语言自然、纯熟,既是地道的口语,又经过艺术的提炼,独具清莹流丽的情致。 2. 新月派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徐志摩是新月派最具代表性的诗人。闻一多卓有成就,他在《诗的格律》中提出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3.作品时代背景

《再别康桥》:1920年,23岁的徐志摩“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衔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渡大西洋,来到英国留学。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这一段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为此,他在1922年起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斗转星移,物是人非,诗人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处倾诉,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篇《再别康桥》。 4. 诗人的康桥情结

康桥,即剑桥。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徐志摩在回忆康桥时曾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所知道的康桥》)“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康桥,我难得的知己”“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康桥,再会吧》) 康桥创造了一个充满性灵的诗人,康桥情结贯穿在诗人一生的诗文中。

二、基础知识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荡漾(

)

②青荇(

)

③浮藻(

)

...④沉淀(

) ⑤长篙(

)

⑥漫溯(

) ...⑦满载(

)

⑧斑斓(

)

⑨笙箫(

) .....

【课内导学案】

【合作探究·研读剖析】 探究点一 初读

【问题1】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问题2】这首诗歌在送别对象上与传统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

探究点二 感受意象

【问题1】读了全诗,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提示:读过这首诗后,你感觉到通常离别诗的那种沉重和压抑了吗?如果没有,它又带给了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问题2】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

【问题3】这些意象构筑出了一幅幅什么样的图画?又浸染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

5 探究点三 表现手法

【问题1】诗歌第1节写自己“轻轻的走”“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写自己“悄悄的走”“不带走一片云彩”,二者是否有些重复呢?

【问题2】赏析“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拓展案

一、搜集整理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并分析其象征意义。

如:(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于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怀远等情思。如柳永的《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休憩或饯别送行。在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5)丁香。颜色为白色或紫色,都不轻佻,象征美丽、高洁;丁香未开时形状像结,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所以丁香也代表愁怨。

二、素材运用,仿写句子。

1.【2014·沈阳】请补写出空缺的语句,与画线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6分)

读哲学使人深刻,读历史使人睿智,读诗歌使人灵透。你看:一篇《祸兮福兮》给了我们一把利剑,劈开纷繁的世界,让人将利弊得失看得清楚;

; 。 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书呈现的不仅是语言文字之美,更有隐在其后、超越其上的一种大美情怀。

2.【2014·成都一诊】米兰·昆德拉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由于性格、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生命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请你从以下四位作家或文学人物中,任选两位仿照示例各写一句话,表达对生命的理解。要求符合人物特征,句式大致相同。(6分)

人物:陶渊明 徐志摩 桑地亚哥 巴金

示例:苏东坡——生命就是一次风雨兼程的旅行,只有心胸旷达,才能笑到终点。

(1)答: (2)答:

3.【2014·资阳二诊】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文学意象或文化景点常常萦绕于我们的脑际,甚至日久弥深,不时触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两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分别写一句话。要求:①展现景点或意象特征,内容得体,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6分)

康桥

边城

雨巷

蜀道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答:

三、徐志摩的离别诗《沙扬娜拉》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7 赏析:

诗的伊始,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并列的意象妥贴地重叠在一起,人耶?花耶?抑或花亦人,人亦花?我们已分辨不清了,但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透彻肺腑,象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样。

接下来,是阳关三叠式的互道珍重,情透纸背,浓得化不开。“蜜甜的忧愁”当是全诗的诗眼,使用矛盾修辞法,不仅拉大了情感之间的张力,而且使其更趋于饱满。

“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 最美丽的移译,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悠悠离愁,千种风情,尽在不言之中!

这诗是简单的,也是美丽的;其美丽也许正因为其简单。诗人仅以廖廖数语,便构建起一座审美的舞台,将司空见惯的人生戏剧搬演上去,让人们品味其中亘古不变的世道人情!这一份驾诗驭词的功力,即使在现代诗人中也是罕有其匹的。而隐在诗后面的态度则无疑是:既然岁月荏苒,光阴似箭,我们更应该以审美的态度,对待每一寸人生!

第3篇:古诗两首导学案

语S版三年级上册

1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早发白帝城》,认识诗中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归心似箭、轻松愉快的心情。

4、默写古诗。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

一、字词预习。

1、给下列生字注音,并认真拼读三遍。 ( ) ( ) ( ) ( ) ( ) ( )

诗 帝 岸 绝 鸣 翠 ( ) ( ) ( ) ( ) ( ) ( )

窗 含 岭 泊 吴 船 ( ) ( )

辞 啼

二、给加点的多音字注音。

朝.( )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

三、看拼音,写词语。

Shīgē

jué duì

cuì niǎo

chuāng hu ( ) ( ) ( ) ( )

四、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还( )_______ 间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五、写出加点字的意思。

1、两岸猿声啼.不住.

。 啼:_________ 住:_____________

2、窗含西岭千秋雪。 ... 千秋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门泊东吴万里船。 .... 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里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更是脍炙人口。故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板书课题) 交流资料,知诗人、解诗题。 读诗认字,抓字眼、明诗意。

1.诗人李白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

2.解决生字

3.谁愿意把诗读给大家听呢?

4.引导他们用查字典或和同学交流的方式搞清楚重点字、词的意思。

5、引导学生读诗,体会诗中的重点字词。

6、.这首诗到底讲什么呢?同桌互相说说诗意。

7、.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呢?

8、指名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

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

1.诗人写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自己什么感情呢?

2.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独特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内化情感。

三、拓展延伸、主题升华。

1.同桌有感情地朗读诗,背诵诗。全班交流背诵情况。

2.谁还读过李白的其他诗呢?引导学生交流课外内容。

四、积少成多、学以致用。

1、默写《早发白帝城》

2、收集李白创作的其他古诗。

第三课时

绝句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绝句》,认识诗中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读意,体会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赞叹与热爱。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背诵古诗《早发白帝城》。

2、指名复述古诗大意。

3、教师小结导入:李白归心似箭,两岸风景如画,他却无心欣赏,真是可惜。今天,老师要好好地与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个地方的春天美景。

4、板书课题:《绝句》。

5、简介杜甫:唐代诗人,自幼好学,7岁就会吟诗,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就有1400多首,被誉为“诗圣”。

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思考: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诗人在什么位置看到了这般景色?

2、练习填空,理解诗句的意思。

(1)在()内填入描写景物的词语。 (2)在______上填入表示数量的词语。

(3)在____上填入表示动作的词语。

3、分组读一读填入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l)“黄鹤”“翠柳”“白鹰”“青天”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2)请将4个数量词分成两类(实数和虚数),联系诗句说说“千秋”“万里”各说明了什么?

(3)读一读诗句,想一想,4个动词中,哪些真动,哪些“不动”。再次读诗句,读准“泊”的字音,感受诗的意境。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动态,后两句描写的则是静态。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注意加上描写色彩和形态的词语。

三、拓展延伸、主题升华。

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感受诗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

四、积少成多、学以致用。

(1)请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在采集本上。

(2)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祖国山河秀丽景色的古诗词?

(3)背给大家听,看谁背的好。

板书设计:

早发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还。

轻舟已过万重山。

(轻松、愉悦) 绝句

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

(迷人、壮观)

第4篇: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编号: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技能目标: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的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依据课下注释和预习案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词,从整体上理解引用典故的作用,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限时完成15分钟,独立完成。

一、走近作者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 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名句集锦:

青山遮不住, 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

众里寻他千百度,—— ,

二、自主学习引导: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他乘机聚集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

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

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

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

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亭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开禧元年(1205),作者时年66岁。这之前,辛弃疾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人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这时宰相韩侘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镇江任职的。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侘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第一课时

《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

课时目标:

1. 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 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

境。

3. 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4. 背诵并默写《水龙吟》。

预习自测:

(一)、通读全词,结合注释,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遥岑.(

)

玉簪.(

)

螺髻.(

)

鲈.

(

)鱼

堪脍.(

)

倩. (

) 揾. (

)

(二)、解释下列词语 遥岑远目: 玉簪螺髻:

脍:

倩:

揾:

断鸿:

文学常识:

辛弃疾,字 ,号 、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词人。他和苏轼合称 “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

(风格)为主,善于用典,也 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主要代表作品集有 。

◆整体感知:

(1)你感觉本词的风格怎样? (2)作者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

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合作探究:

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思考问题

1. 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作者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

3. 在《水龙吟》词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

第二课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时目标:

1.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

思。

2.背诵并默写《永遇乐》。 预习自测:

(一)、通读全词,结合注释,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舞榭.( ) 狼居胥.( ) 佛狸祠...

( )( )( )

(二)、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

北顾:

可堪:

烽火扬州路:

◆整体感知:

(一)为了声韵和谐,词中多有语序倒置的句子,试把下列句子中语序倒

置的部分找出来,诵读几遍,体会其表达效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二) 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

典故。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

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

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合作探究

1 编号: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思考问题

1. 词的上片写了哪两个人物?共同点是什么?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 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3.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分析研讨用廉颇典故的用意。

一.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二、精句赏析

1.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 献愁供恨,

这是移情于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游子”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把吴钩看了, 栏干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

5.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6.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7.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东吴当时强盛的局面,孙权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凭吊而已。

8.“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和“烽火扬州路”语序倒置了。请写出正确的顺序,并说明倒置的好处。

9.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 的故事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拓展阅读

1.回顾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明确】古诗词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借代、夸张、对偶、反问、设问、反复、通感、对比等。

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等)。

描写手法:衬托(正衬、反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正侧结合、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联想、想象、用典等。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 表现手法有哪些提问方式? 【明确】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鉴赏下面的诗句?(要鉴赏手法) 易混点:

①诗人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回答情感) ②诗中是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回答意境)

③诗中是怎样描写景物的(回答手法 写景的角度 „)

3、表现手法的答题步骤有哪些?

【明确】

1、明确指出手法;

2、翻译诗句解释手法;

3、手法的好处表达效果;

4、表达的情感。

诗歌鉴赏答题简易格式

1、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四字结构概诗情

思家之诗:离家日久,思乡情深,有家难回,归家无期,盼望团圆,孤独寂寞,烦闷无奈。

送别之诗:离愁之浓,相思之苦,关心之切,友情之深,孤独寂寞,感慨深沉。

贬谪之诗:昔景优美,今景凄凉,沧桑悲痛,离京情伤,来日无望,一步三顾,人生无常。

闲赋之诗:景幽气和,闲适平淡,内心愤闷,壮志难酬,报国无望,不同流合污。

欲隐之诗:风景优美,风习朴厚,尘世庸俗,内心惆怅,归隐心切,官场黑暗。

已隐之诗:风景优美,风习朴厚,从容赏景,乐于民谈,乐于劳动,远离红尘,平和情趣。

思人之诗:离别日久,渴望团圆,时间特定,独立某地,久望无人,孤独寂寞,思苦景凄,望眼欲穿。

遭遇之诗:人生无常,人生易(已)逝,韶华将逝,怀才不遇,壮志难(未)酬,寄情山水,情苦心怨,旷达豪放,沉郁悲怆。

爱国之诗: 收复中原,知音难觅,难赋心情,渴望战场,韶华已逝,

人生已老,岁月磋跎,壮志难酬,矢志不渝。

我 的

收 获

第5篇:柳永词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词的感情与意境;

2.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体会婉约派词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 1.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与作家作品。 2.学习鉴赏《望海潮》。

[预习自测]

结合《绿色通道》中本课的《基础知识归纳》预习掌握相关字音字形、文体常识、作家作品等。

1、字音、字形

参差

参天

沙堤

提防

天堑

珠玑

罗绮

叠巘

嬉笑

箫鼓

坐骑

骑兵

骤雨

凝噎

暮ǎi

和ǎi

夜xiāo

云xiāo

甘lín

〖参考答案:1.cēn cān dī

dī qiàn jī qǐ

yǎn xī xiāo qí

zhòu yē 霭 蔼 宵

霖〗

2、词的知识: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

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是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

),句有(

),字有(

)”(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词又称(“

”)、“乐府”、“诗余”、(“

”)等;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

)或(

),分两片的最为常见,称作双调,三片的称作三叠,本课的两首词均为双调。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

)、(

)和长调三种。

〖参考答案:唐诗

定格

定数

定声

曲子词 长短句

阕 小令 中调〗

3、《望海潮》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

,下片写

,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

”“

”“

”“

” “

”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

词风。 〖参考答案:杭州

西湖

三吴都会

十万人家

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千骑拥高牙

豪放〗

4、名句默写。

(1)

,骤雨初歇。

(2)执手相看泪眼,

。念去去,千里烟波,

(3)多情自古伤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

。 (4)重湖叠巘清嘉,有

。 (5)

, 吟赏烟霞。 [诵读鉴赏]

1、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理解词中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 [质疑探究]

1、诵读指导

《望海潮》词“音律谐婉,词意妥贴,承平气象,形容尽致”(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以,朗读时应该注意音律的和谐,语势的激越。

开篇“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一句有总起夺势之妙,朗读要在“繁华”处升调且停顿,为下文的朗读蓄势。下文从三方面铺叙,朗读由三个层次推进,逐一昂扬,至“竞豪奢”到高潮。下片描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朗读语气平缓和乐,“有三秋桂子”中的“有”是领字,朗读要作较长停顿。最后两句是祝愿之辞,朗读时语气诚恳,节奏和缓。

2、欣赏“文字图画”。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生活场面呢?一个词(字)概括。

3、结尾的几句写了什么内容呢?

①问:最后两句是写给谁的?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这样的奉承之辞,有些评论家说,它是完全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它跟本文无关,你认为呢?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4、体会该词的艺术特色。

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

5、总结

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江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分析鉴赏]

一、诵读探究:

1、通过了解柳永生平以及这首词创作的背景,结合同学们读这首词的第一感觉,我们朗读这首词,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呢?换句话说,这首词的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2、思考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同桌讨论,回答)

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思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时应有千言万语,为何却无言了呢?

5、“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7、连绵不断的愁包围着词人,词人日后的生活将是“此去经年,应试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两句历来被评为“余恨无穷,余味不尽”,你有没有体会到这不尽的余味?请谈谈你的感受。

(1)作者设想了以后什么样的情景?

(2)为什么会是这样一幅图景呢?

二、归纳写作特色:

1、融情于景的写法

2、虚实相济

三、布置作业:

1、完成《绿色通道》第四课的作业。

2、准备默写。 [瞭望高考] 2010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Ⅰ)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地毯生活。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B.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C.他是当今少数几位声名卓著的电视剧编剧之一,这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编故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写的剧本声情并茂,情节曲折。 D.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没关打气,还可附庸风雅。

〖参考答案:B 审题提示 A项“始作俑者”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错在贬义褒用。B项“移樽就教”指端着酒杯到别人跟前一起饮酒,以便求教,泛指主动前去请教别人。C项“声情并茂”指(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剧本”只是文学作品,不可能有声音,因而错误。D项“附庸风雅”指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错在贬义褒用。〗 [课后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问题。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②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①“颙望”即仰望。②“争”同“怎”。 1.对该词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就写出登临纵目、望尽天涯的境界。

B.“苒苒物华休”指美好的景物逐渐凋残。 C.“何事苦淹留”:不知道什么原因流连于此,不忍离去。 D.“正恁凝愁”:许多愁绪凝结,如此难以刹瞬排解。 2.对该词词句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与《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两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B.“红衰翠减”一句与李清照《如梦令》中“绿肥红瘦”一句从炼字、修辞的角度来看,有相同的妙处。 C.“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与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同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D.“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与辛弃疾《永遇乐》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描写的都是山河破败之景象。

3.对该词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词上阕写景。特别是“是处”与“惟有”两句动静结合,衰荣相对,又蕴含作者优愁。 B.下阕抒情。“想佳人”与“争知我”两句对照呼应,刻画出天各一方的一对恋人的相思苦。

C.本词情景交融。景是萧条破败之景,与姜夔《扬州慢》中所写之景几近相同;情是离别相思之情,与《雨霖铃》中所抒之情别无二致。 D.词中“对”“渐”“望”“叹”“争”等字都一字领起,然后下接几个字或一句。 〖参考答案:1.C (不是“不忍”,而是不能回家)2.D (不是山河破败)3.C〗

附:【赏析】

此词抒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大约作于游宦江浙时。上片写景。以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潇潇”状其雨势之狂猛;“洒江天”状暮雨铺天漫地之浩大,洗出一派清爽秋景。“霜风凄紧”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境象,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而“残照当楼”则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是处”二句写“红衰翠减”的近景细节,词人情思转入深致低回,以“物华休”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长江水”视野转远,景中见情,暗示词人内心惆怅、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由景入情的过渡,引发下片抒情。“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层层剖述,婉转深曲,特别是“想佳人”,揭示出“不忍”之根,更悬想佳人痴望江天,误认归舟的相思苦况;不仅如此,还转进一层反照自身,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这篇《八声甘州》,早被苏东坡巨眼识得,说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须知这样的赞语,是极高的评价,东坡不曾以此许人的。

注释:

潇潇:雨声急骤; 凄紧:形容秋风寒冷萧瑟;

关河:江山河流; 残阳:夕阳;

是处红翠衰减:是处:到处;红翠衰减:花朵调零,绿叶枯萎。李商隐《赠荷枪实弹花》的“此荷此叶常相映,红衰翠减愁煞人”句。

苒苒:渐渐地; 物华休:美好的景致已不复存在; 淹留:久留; 顒:抬头;

天际识归舟:谢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误回天际识归舟指多少次将远处来的船误认作是丈夫的归舟,极写思情之深。

争知:怎知;恁:如此,这样。

凝愁:愁思凝结难解。

[学后反思]

第6篇: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1

编制人:

审批人:

使用时间:2013年3月

编号6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阅读鉴赏第二单元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技能目标: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的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感情,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教学难点】

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2.体会词人感情,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课时】三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 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后人评价

•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

• ‚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铁板铜琶‚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 话:‚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即念奴娇〃 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 ‚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列子• 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 篇载: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二、写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

编制人:

审批人:

使用时间:2013年3月

编号6 王朝。《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

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

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

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亭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开禧元年(1205),作者时年66岁。这之前,辛弃疾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人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这时宰相韩侘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镇江任职的。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侘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补充: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三、字词积累

(一)、通读全词,结合注释,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遥岑(

)

玉簪(

)

螺髻(

)

鲈(

)鱼 ....

堪脍(

)

倩 (

)

揾 (

)

舞榭(

) ....

狼居胥(

)

佛狸祠(

)(

) (

) ....(二)、解释下列词语

遥岑远目:

玉簪螺髻:

风流:

脍:

北顾:

倩:

可堪:

揾:

烽火扬州路:

四、整体感知

(一)、为了声韵和谐,词中多有语序倒置的句子,试把下列句子中语序倒置的部分找出来,诵读几遍,体会其表达效果。

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编制人:

审批人:

使用时间:2013年3月

编号6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二)、在朗诵的基础上诵读词作,整体感知,并用自己的话概述词的基本内容。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合作探究

一、 欣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分析词的上片

1.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作者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

编制人:

审批人:

使用时间:2013年3月

编号6

2、(1)结合诗句分析这些景物描写,营造出怎样的意境?(2)作者为何自称“江南游子”?(3)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二)分析词的下片

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编制人:

审批人:

使用时间:2013年3月

编号6 2.结合这些历史人物,说说作者的思想倾向、人生选择(注意抓住能表现这种倾向,选择的关健词)。

3、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并说其写法的作用?

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与上片哪一句义近而相呼应?

三)感受情怀

根据全文总结词人登上建康赏心亭,具体哪些情感无人领会呢?

二、 欣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思考:上阙和下阙分别用了哪些典故?

编制人:

审批人:

使用时间:2013年3月

编号6

2、分析上阙

a、上阕写孙权刘裕两个人,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b、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c、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3、分析下阙

a、“元嘉草草”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b、“佛狸祠”

①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伸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②除了用典,还运用什么写法强化这种感情?

c、“廉颇”

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4、名句赏析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怎样理解

5、感受情怀

编制人:

审批人:

使用时间:2013年3月

编号6 a、这首词包含哪些思想情感?

b、上题中的诸多感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可用图表示)

自我检测

一、知识复习:

1、回顾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明确】古诗词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抒情手法 描写手法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借代、夸张、对偶、反问、设问、反复、通感、对比等。 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等)

描写手法:衬托(正衬、反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正侧结合、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联想、想象、用典等。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 表现手法有哪些提问方式? 【明确】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鉴赏下面的诗句?(要鉴赏手法) 易混点:

①诗人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回答情感) ②诗中是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回答意境)

③诗中是怎样描写景物的(回答手法 写景的角度 „)

3、表现手法的答题步骤有哪些?

【明确】

1、明确指出手法;

2、翻译诗句解释手法;

3、手法的好处表达效果;

4、表达的情感。

编制人:

审批人:

使用时间:2013年3月

编号6

二、习题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②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③。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 ①牛渚:山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北。②西江:今长江自南京到江西一段。③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他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加赞赏,并邀其登舟长谈至天明,袁宏从此声名大振。

(1)颔联中“空忆谢将军”一句用典,简要分析其用意。

(2)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是想象中的情景,请简要赏析。

三、高考链接(09年安徽卷)

小重山.端午 [元]舒颉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分)

上一篇:三年级上第五单元作文下一篇:apec峰会的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