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游记散文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太湖游记散文(精选7篇)

太湖游记散文 篇1

苏州太湖游记散文

1乘着小船,泛舟于一种童话般的绿,我窒息于“湖上清溪溪上山,人映清波波映楼”的美景中。倚靠在船尾的栏杆上,双手托着相机,任风儿推着船儿带着我前行。照片不住的在快门清脆的响声下诞生。无论你怀着怎样的心境,你无不被她清新的空气,惬意的环境所折服,安适的沉浸于这样的梦境。

雨滴仿佛也拼命地想从云堆里跳出来,投入太湖的怀抱。“ 嘈 嘈 切 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景象就在此刻体现,稀稀疏疏的小水滴儿欢愉的顺着微风滑落。很有礼貌的轻吻了湖面,不等鱼儿浮出水面,阳光就见缝插针,又跑了出来。没等地面晒干,淘气的雨滴再一次蹦了出来……反正我们就顺势不停的变换动作,打伞,收伞,打伞,收伞。太阳和雨交替着出现,闹腾得大家生了倦意,坐在的太湖湖畔欣赏“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中娇滴滴得荷花和青葱翠绿的荷叶,又陷入新版《还珠》里的剧情,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惹得我俩儿咯咯笑个不停。

我和陈红颖一人买了一碗凉皮,悠闲地吃起来。这时不远处的一行人,个个愁眉苦脸,神色慌张着向码头的方向跑去,一边跑一边用包含大蒜味的普通话喊着“俺们赶紧离开这小岛,梅超风要来了,我听了不住的发笑,心里暗想他们是不是金庸的小说看多了。还在我们调侃他们的时候,湛蓝的天空被快速袭来的一大堆乌云给侵蚀。蓝色开始一大片一大片的缩小,直到完全消失。乌云里传来阵阵隆隆的闷响,闪电冲出来把天空劈成了几瓣儿。狂风席卷着滚滚的尘土从远处涌来,每到一处就把地上的落叶掀起。刚刚还乖乖呆在我们身边的雨伞,也抵挡不住大风的威力,被逼着后退,和石头摩擦,发出咯咯咯的噪声。陈红颖的妈妈嘱咐我们把伞拿好莫被风刮了去。我一把抓住伞柄准备把它收起来,它却被风吹成了爆炸头,支撑伞的铁丝也张牙舞爪,伞有随时准备起飞的阵仗。大风未停,瓢泼般的大雨就接踵而至,砸在水泥地上铿锵力。我来不及把伞举过头顶就只好抓住相机就往对面的小商铺奔去。商铺门口摆放的小饰品被风吹,风刮的树叶儿在枝头沙沙作响,挂的绿草折了腰,我向旁边的居民询问这是什么天气。他说“这是‘梅花’台风要到了”。“梅花”,这时我才恍然想起昨天看的天气预报。

风雨后的太湖定更加迷人,因为她拥有游人她无限的憧憬。

太湖游,乐悠悠,悠人心,心中情。

苏州太湖游记散文

2苏州,你了解吗?无论,你是一位刚来苏州不久的外乡人,还是像我一样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不管,它在你印像里是粉墙黛瓦的小桥流水,还是华丽都市,还是先来看看我心中的苏州吧!

浓缩、饱含着苏州特色的古老园林,虽然也具有着许多与众不同之处,但是,我终究还是喜欢这东方水城中的自然风光—太湖。

汽车开上那好似白色蛟龙,又如长长串起一座座小岛的锁链的太湖大桥,眼前呈现着的便是那一望无际的太湖了。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白帆点点,碧蓝的天空漂浮着朵朵白云,远处,水天一色,清风徐徐,使人更加心旷神怡!

车,停在了穿过大桥不远处的道路上。我们登上快艇,向三山岛飞驰而去,不一会,便抵达了三山岛。这儿可是个月月开花,季季结果,尤如世外桃源的好地方呀。登上岛上有名的蓬莱亭,放眼望去,山清水秀,八百里太湖,尽收眼底。这里不仅风景美丽奇异,四面环水,而且还盛产水果,酸甜可口的杨梅、品质超群的白玉枇杷,令人垂涎三尺的橘子……一到秋天,橘子红了,走进茂密的果林,满山遍野的橘子似个个小灯笼一样,挂满树梢,非常漂亮,我随手摘了下一个,顿时,清香扑鼻而来,剥一囊吃在嘴里甜中带酸,令人回味无穷。

当你走累了,可以在湖边找一家农家饭店坐下,一边欣赏着湖光山色,一边享受着农家美味:太湖三白,银鱼、白鱼、白虾,还有许多不知名的野菜。

我爱美丽的太湖,更爱我的家乡--苏州。

苏州太湖游记散文3

听爸爸说过太湖很美,却没去过,这个暑假我去苏州玩,真的去了我梦寐已求的太湖。

初到太湖,正值炎炎夏日,阳光晒得湖水波光粼粼。湖水倒不像湖水,反而如一面巨大的镜子,水天一色,湖清水净。近看湖畔有许多盛开的睡莲紧贴在湖面上,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小鱼在睡莲旁自由的嬉戏。透过稀稀疏疏的芦苇丛,能隐约看见一些渔船停泊在湖边,渔夫们肯定已经忙碌完,外出打完鱼回来了,在家里过着惬意的生活,远看云雾缭绕。湖面上耸立着一座座连绵起伏的群山,群山青翠欲滴,一定鸟语花香,远远望去湖光山色,依山傍水,一切切都是那么风景如画,一碧万顷。据说那是我国碧螺春的生产地,那地方山清水秀,没有被环境污染,是碧螺春的生产圣地。

“笛……笛……”汽笛长鸣,引颈张望,一艘艘货轮排成一列,宛如一条长龙,浩浩荡荡正驶向远方。太湖运载了苏州人民的资源,更运载了苏州人民的希望。

看到这些,我才读懂太湖。

太湖游记散文 篇2

姚鼐 (1732~1815) 中国清代散文家。安徽桐城人。字姬传, 一字梦谷, 室号惜抱轩, 世称惜抱先生。姚鼐是桐城派古文的重要作家, 他继承了同乡方苞、刘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学, 在桐城派的形成过程中, 被公认为是清代影响力最大, 流传最广的散文流派——桐城文派的集大成者和领袖人物。姚鼐的文章极少涉及时政, 但是他对自然山水却情有独钟。姚鼐被后世传诵的名文大多都是山水游记, 如《登泰山记》、《游灵岩记》、《游媚笔泉记》、《游双溪记》、《观披雪瀑布记》等。有些文章如《左仲郛浮渡诗序》虽不是记游山水的文章, 但是基本内容也是歌咏山水, 厌倦了官场生活的姚鼐, 把精神寄托到了山水上, 这从他辞官归田便能窥出一二。乾隆二十九年末, 他辞官归里之前曾经专程去游览泰山。他说:“余驾怯无状, 又方以疾退, 浮览山川景物, 以消其沉忧。” (《晴雪楼记》) 在姚鼐心目中, 官位越来越觉得无可留恋, 而家乡江淮的山水却越来越吸引着他这个宦海中的游子。他经常赞美家乡的自然风光之美:“夫黄、舒之间, 天下奇山水也” (《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 , “江淮之间山川雄异。” (《吴荀叔杉亭集序》) 。此外, 姚鼐钟情于山水田壑, 也是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影响。姚鼐在《庄子章义》序中写道:“若道之本, 则有不离其宗, 谓之天人者, 周盖以天人自处, 故曰‘上与造物者游’”。这便是一种大化之境, 姚鼐认为, 人要“遗世事而乐其生”, 就要亲近山林涧壑。庄子说“天与人不相胜”,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 “天人合一”, 人对自然有一种认同感, 亲和感。姚鼐对于庄子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想是理解和认同的, 这也正是他“好山乐水”的另一大根源背景之一。

学者马晓玲曾在《论姚鼐山水游记》中指出:“姚鼐的山水游记是他的散文中, 也是整个桐城派散文中, 艺术性, 文学性较好的作品, 融考证于写景之中, 贴切自然, 不留痕迹, 寓情于景, 彰显了汉代考据学对姚鼐游记散文的影响”。就笔者的探究来看, 这些还远远不能概况姚鼐游记散文的艺术特色。就姚鼐游记散文的艺术风格来说, 具有“考证助文”、“阳刚阴柔”、“淡雅简洁”、“色华不靡”等特色。

一、考证助文

姚鼐散文的突出特色之一是:考证助文。考证之学的兴起是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一代学人积极参与的以正本清源, 回归儒学原典文化为基本指向的文化反思与学术检讨运动。当时清政府对考据、义理两学采取“崇宋学之性道, 而以汉儒经义实之”的兼收并蓄的政策。由于姚鼐所处时期的特殊, 所以在他的游记中多融入了考证的内容。姚鼐曾说:“以考证助文之境, 正在佳处” (见《与陈骥士》) 。姚鼐首先从学术角度提出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说。他在《述庵文钞序》中云:“余尝论学问之事, 有三端焉, 曰:义理也, 考证也, 文章也。是三者, 苟善用之, 则皆足以相济, 苟不善用之, 则或至于相害。今夫博学强识而善言德行者, 固文之贵也;寡闻而浅识者, 固文之陋也……”“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各有独立性, 但到了姚鼐手中, 却要溶为一体。将考证助文巧妙地融合到写景之中, 这样即便是一些纯粹考证性的内容, 在姚鼐笔下也能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出之。例如《登泰山记》:“泰山之阳, 汶水西流;其阴, 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 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 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 在长城南十五里……”此文的一大特点就是描写泰山的地理位置及山、水、道路的走向, 是有意在创作中溶进考证之学, 但又绝无考据文字的冗琐, 而是写得简要清晰, 严谨有序, 与游记之体和谐统一, 更能增强游记的实感。按姚鼐游济南期间, 写过《泰山道里记》, 可见他对泰山一带的地理, 是专门下过一番考证工夫的。再如《游灵岩记》, 详细记述了泰山余脉灵岩, “泰山北多巨岩, 而灵岩最著”。写山势“状如蛤石为城墉, 高千余稚, 周若环而缺其南面……”这一段考证性的文字可以看作是《登泰山记》中对泰山周围地理环境描述的补充说明。此外, 在姚鼐的《观披雪瀑布记》中:“其地南距县治七八里, 西北距双溪亦七八里;中间一岭……”直对地位置、距离都做出了精确的考证, 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 深刻体现了姚鼐游记散文中“考证助文”这一大艺术特色。

二、淡雅简洁

姚鼐游记散文的突出特色之二是:淡雅简洁。淡雅就是恬淡、雅正。《毛诗序》云:“雅者, 正也。”其意重在内容的正确、健康;刘勰“习有雅郑”, 指高尚的审美情趣, 曹丕“奏议宜雅”, 是指典雅的文体风格。“雅”, 也可指语言的纯正规范。姚鼐一直遵循于桐城派追求的简洁文风, “文到高处只是朴淡意多” (出自 (清) 刘大櫆《论文偶记》。) 姚氏之文很注重语言的文雅、精练、准确, 叙述、描写、议论之语, 均做到朴华适当, 表达自然, 文气灌注, 富有神理。例如《登泰山记》, 泰山为五岳之首, 是著名登览胜地, 写一篇观览游记, 作者下笔自然、轻捷, 注意点和面的结合。全文的重点是日观亭看日出, 这是泰山的特点, 也是作者此次登临感受最深之处。但是如果只写看日出, 纵然写的再细致, 也不免单调, 不能使人一窥泰山全貌。作者恰到好处的概括介绍, 简要记叙和生动的描写相结合, 使文章生了辉。开头作者先通过叙述汶水和济水的流向来勾勒出了一个泰山的轮廓, 用笔很简括, 却把泰山的地形和位置清楚的摆在读者面前。接着写登山, 作者用语亲切有味, 似一个导游, 引导读者一路攀登, 到达山顶后, 有两句写景, 凭高俯瞰景物, 寥寥几句, 写得很生动、简洁。随后写山上的建筑和古迹, 写得又十分简括, 提到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以及道中石刻, 只点明它们的位置及存废情况。略作点染, 便使人真切感受到泰山上的自然物候。纵观这篇文章, 作者层层写来, 有主有次, 有详有略, 既有宏阔的全景, 又有精微的细节。语言明净简约, 无废词冗句, 而又描写生动, 色彩鲜明, 可以看出姚氏锤炼语言的功夫。如最后一段:“山多石, 少土。石苍黑色, 多平方, 少圆。少杂树, 多松, 生石罅, 皆平顶。冰雪, 无瀑水, 无鸟兽音迹。”这些句子非常简短, 两个或三个音节一停顿, 读起来明快、轻巧。而且文辞淡雅清丽, 极富神采情韵。又如《游媚笔泉记》, 全文只有二百六十八个字, 包含的内容却极为丰富, 不仅写了山势、溪流、奇石、树木、鸣禽、深潭、怪石、大树、泉水、圆池等自然景物, 而且还涉及李龙眠、何如宠、左学冲等人, 安排的有条不紊, 读来身历其境, 似与作者同游。其中刻画景物往往喜用短句, 如“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 时有鸣巂。”“溪有深潭, 大石出潭中, 若马浴起, 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 俯视溶云, 鸟飞若坠。”表现了姚鼐惜墨如金的作风和字词烹炼上的坚实功底。

三、阳刚阴柔

“阳刚阴柔”是姚鼐游记散文的第三大特色。以“阳刚阴柔”论文章风格也有其悠久的历史。追溯其源头, 出自于《周易》。“阳刚”与“阴柔”这对范畴是《周易》的核心。《周易》最先用阳刚、阴柔的互动来说明宇宙、天地、万物、生命的变化和发展。然而, 中国文论史上直接用“阳刚”与“阴柔”对文章之美进行质的把握的, 则是清代桐城巨匠姚鼐。姚鼐在文学风格理论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传统的“阳刚阴柔”的观点, 从理论上明确提出了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从而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文学风格理论。姚鼐在《海愚诗钞序》中说:‘文章之源, 本乎天地, 天地之道, 阴阳刚柔而已, 苟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 皆可以为文章之美’。” (姚鼐:《海愚诗钞序》, 《惜抱轩诗文集》) 在此, 姚鼐把“气”分为“阳刚”、“阴柔”两大类型。同时姚鼐认为, 阳刚、阴柔是由作家的德、性、才、学等方面的修养和气质所决定的。他还进一步指出作家气质的阳刚阴柔虽有偏颇, 但纯阳、纯阴、纯刚、纯柔是不足为美的。所以, 姚鼐的理论说文章之美虽千姿百态, 但总的来说, 不外乎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两大风格类型。在姚鼐散文创作中, 牢牢遵循这条法则。姚鼐为文擅长用比喻, 如在《复鲁洁非书》中以“如霆, 如电, 如长风之出谷, 如崇山峻崖, 如决大川, 如奔骐骥”等比喻“阳与刚之美者”, 以“如升初日, 如清风, 如云, 如霞, 如烟, 如幽林曲涧, 如沦, 如漾, 如珠玉之辉, 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来比喻“阴与柔之美”, 使得文章大气磅礴, 生动形象。再如《游媚笔泉记》, “溪有深潭, 大石出潭中, 若马浴起, 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 俯视溶云, 鸟飞若坠。”姚鼐比喻的巧妙运用, 使得文章中的景物生动形象, 富有波澜。本篇采用由远及近的写法, 先写媚笔泉的所处位置, 随后写游览时一路的优美景色, 体现阳刚之美时偏重于动态和力感;写阴柔之美时又侧重于静态和柔感。景物里动中含静, 静中寓动, 阴阳结合, 刚柔相济。

四、色华不靡

言之有序, 色华不靡, 为桐城文章之“家法”, 也是姚鼐游记散文的一大特色。姚鼐在《陈仰韩时文序》中提出:“文体和而正, 色华而不靡”。这里的“色”, 可以理解为辞藻色彩。就是说为文时要和顺雅正, 辞藻要鲜明而不绮靡。在桐城派的古文体法中, 方苞的“义法说”曾予以探讨过古文的音节辞藻, 刘大櫆的“神气说”对此有所发明, 而姚鼐对此论述为:体制、法度、声音节奏、高下抗坠之度, 都随意与气而转移, 声音辞藻之美在于作品的意与气主辞, 意与气所主之“辞”, 不仅包括声与色, 还包括格与律。姚鼐的作品, 多以叙述为主, 其间又有描写穿插, 安排恰当, 言之有序。如姚鼐文集中的一些“记”, 或是记游, 或是记人记事, 叙述和描写并重, 自然生动, 文学色彩浓重, 被人广为传诵。如《游双溪记》, 先说双溪的得名, “盖龙溪水西北来, 将入两崖之口, 又受椒园之水, 故其会曰双溪。”姚鼐笔下的双溪迷人而又萧瑟, 远望, “松堤内绕, 碧岩外交, 势若重环。处于环中, 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 树石之所拥露, 其状万变。夜共一镫, 凭几默听, 众响皆入, 人意萧然。”这段文字色彩娟丽, 随着作者的心情而忽明忽暗。作者写双溪岩石青碧, 仿佛染了颜色, 松树茂密如长堤, 婉曲如双环。置身环中, 四望烟云, 或分或合, 树石又忽隐忽显, 一时间, 色调变幻万千。最后, 夜深人寂时刻, 点灯静坐, 松声、风声、水声、蛙声不绝于耳, 凄清的夜里更令人增添了几许惆怅、几许失落。以色调鲜明、通感隽永的辞藻, 把作者当时的心情与环境巧妙的结合, 使文章显得自然有序, 格峻气清。其他如《登泰山记》《游灵岩记》、《游媚笔泉记》、《吴塘别墅记》《观披雪瀑布记》等, 都显示出了姚鼐游记散文中“色华不靡”的艺术特色。

古代游记散文阅读注意事项 篇3

阅读古代游记散文和阅读一般的文言文一样,也需要弄清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即必须有文言文阅读基础。但游记散文和写人叙事的文言文,和议论抒情的文言文毕竟分属不同文体,因此有它特殊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第一,既然是游记,需要梳理作者的游踪,即弄清作者的游览过程和顺序,他先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再到什么地方,又看到了一些什么。整个移步换景的过程梳理清楚了,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整个游览情况。

第二,要思考分析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由看到的景和物想到了一些什么,感悟到了一些什么,即弄清作者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意图,作者通过写景状物想要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三,在了解了作者的游览过程和抒发的思想感情后,还得弄清楚作者是怎样写景,怎样抒情的,并分析鉴赏作者在写景抒情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写作技巧。如常见的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对比映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

【小试牛刀】

阅读柳宗元的《石渠记》,回答问题。

石渠记

口[唐]柳宗元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菖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选自《柳河东集》)

[注释]①渴(he):指袁家渴。②庥(xiu):通“休”,休息。③崇:堆积。④酾(shi):分流。

1.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长可十许步/潭中鱼可百许头

B.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怡然不动

D.菖蒲被之,青藓环周/闻水声,如鸣飒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描写了水,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游记散文的一大特征。本文通过对石渠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西太湖游记作文 篇4

我们从高速公路下来,来到一个靠近太湖的农家,把行李箱放下来后,我站在楼顶上眺望在太阳的映衬下,太湖水面波光粼粼,好看极了!两旁是一些纤细的芦苇微风吹过,芦苇就像是一个个穿着绿色连衣裙的小姑娘。攀爬而上的紫杜鹃则成了美丽的装饰品。芦苇门乘着微风,扭动着纤细的腰肢,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芦苇旁有一池白荷,白色花瓣的顶尖有层胭脂淡淡的弥漫开来,像是小姑娘羞红了的脸蛋。一朵朵荷花竞相开放,带点亭亭玉立的温柔。这不禁让我想起一首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与芦苇互不相让,好像在开选美大赛,而憨厚的荷叶则成了她们最忠实的观众。

“看大船!”弟弟的欢呼声把我从美丽的景色中拉了回来,望向那飞驰的快艇。只见那快艇向右侧立,激起数米高的浪花,一会儿又想左侧立。耳边不时传来兴奋地尖叫。

太湖晨帆散文 篇5

清晨,朝霞染红一湖碧水,远山在飘忽的紫霭中时隐时现。

一条条渔船,从绿芦屏帐后的港汊里摇出来了,从开满杜鹃花的山湾飘出来了。几乎是在同时,都升起了篷帆。于是,它们象一行行低翔的水鸟,缓缓地,滑向宽广的湖面。

湖面,锦缎似的湖面,被帆的`翅膀剪开了,划破了,千红万紫,万紫千红,在微风中颤动、颤动。一阵阵渔歌,忽低忽高,绵长而悠远……

那伫立在山嘴上久久翘望的是谁――红纱巾一闪一闪?

哦!那是一位出航者的新娘,升起的送行旗帜一面。

“旗帜”在晨雨中飘动,代她说着最美好的祝愿……

一朵洁白的云

一辆小巧的货车,颠颠簸簸,在乡间小路上行驶。四根油亮的翠竹,支着一顶白布篷帐,因车儿颠簸、风儿鼓动,飘飘荡荡,似一朵洁白洁白的云在缓缓浮动。

是的,它是一朵春天的云,飘在菜花上;它是一朵夏天的云,飘在麦浪上;它是一朵秋天的云,飘在金毯上;它是一朵冬天的云,飘在旷野上。啊!它是一朵不逝的云呵,每天,与朝阳同时起步,飘出小镇,飘过小河,飘到田头地角,飘到水利工地,飘到家家户户门前,播散着喜悦,播撒着笑声……

胜利油田[游记]散文游记黄河口 篇6

九曲黄河万里沙,这泥沙在接近海平面的地方堆积了河道,使黄河在入海口处多次改道。最近的不到200年中,在东营附近的改道就有五六次。我们再看《中国史稿地图册》,黄河在更长的时间里在下游走向变化更大,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在黄海入海,侵犯过淮河、海河的水道。因此,你必须慨叹黄河的霸气,他在平原上成为天河,居高临下,一发脾气就纵横千里。自然的力量可以改道,人的力量也可以。当年北宋抵御金兵掘了口子,蒋中正**时扒开了花园口,在他们看来,黄河是战略武器,带来了一段时间内的人为改道。在景区北门的地图前,我们还看到了规划入海水道,可能将来又会有人工改道。

黄河口生态公园就处于今天的黄河入海口的南岸。这里最令人难忘的景色是无边的芦苇。如果你不理解什么叫蒹葭苍苍,你就来黄河口看看吧。在你目力所及的范围内,全生长着芦苇。如果说黄河的激流狂澜,黄河强有力的骨架,黄河的宣泄和咆哮,体现着我们的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那么,在黄河入海处为黄河的精神喝彩的,就应该是这些芦苇。芦苇有发达的根系,牢固地生长在湿润的泥土上、沼泽中。你从外表看他们很普通,本以为他们是敷衍在湿地中偷生,只是以数量取胜。可你一旦拽一下,就发现他们根基牢固,他们柔弱的外表掩饰了坚韧的意志。刚刚进入五月,芦苇荡显得苍黄,新的芦苇刚刚映透射出茁壮的新绿,它们就这样一代接一代,前赴后继地为黄河装扮着。当海风吹来,芦苇从中也掀起千重万重的波浪。他们随风起舞,却从不倒卧下去。面对风,他们懂得你支撑我,我搀扶你,去共同化解风的力量。无论是新生还是已经死亡,都坚定而从容。

三角洲地区都非常低洼,很多是低于海平面的。而这里湿润的土地适合农业生产,地下又埋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三角洲地区有很多废弃的河道和河堤,公路经常修筑在堤坝顶端,下面是农田和果园,一些路口有人销售瓜果。通过浮桥北度黄河,湿地上的磕头机越来越多。到了仙河镇以东的近海地区,油井、磕头机成群结队地分布在芦苇从中。可见,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土地很是肥沃,肥沃得地面上物产富饶,肥沃得地面下黑金无数,支撑起东营这座新兴城市,赋予了人们美好的生活。为了保护这些农业设施,更是为了保护这里的石油生产,东营的海边建筑了非常坚固的提防,其规模也首屈一指。这些大堤与一般的江河堤防比起来更威武,他们不仅要抵挡涨潮带来的水平面的提高,更要抵抗台风掀起的狂澜和还浪的冲刷。因此在海堤前布置了防波堤,其作用是抵消海浪的冲击力,保护后面的主堤。

太湖游记散文 篇7

关键词:分类教学;游记散文;教学过程

一、分类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分类教学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盲目无序的弊端采取的一种教学。它是以教材、教法和课型为研究对象,以加涅目标分类理论为研究基础,以帮助广大教师能自主进行目标分类教学为研究目标和方向的一种教学方法。分类教学能有效地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编者的编书行为。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分类教学要求我们根据教材中不同课文的文体特征确定其教学目标,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二、游记散文的文体特点及其教学目标

根据分类教学的理念,不同类型的文章都有其不同的文体特点。游记,顾名思义就是作者对一次旅游过程的记录。是一种以轻松、生动的笔触将旅途中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叙写出来,并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的文学体裁。它一般分为“赋”“书”“序”“记”四种类型。

游记散文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以记游为基础。不管这记游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它都应属于游记散文的内容。

2.以叙述、描写见长。游记散文应以叙述和描写作为其基本表达方式,有的游记散文可能兼有议论,但它的议论一定是以叙述和描写为基础的。

3.一定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考认识。不能纯粹是客观纪实的,否则就是历史资料,而不是散文作品。

由此可见,“游踪”“景观”“情感”是游记散文的三个要素。游记散文的教学目标也有其独特之处。

除了朗读、识字解词外,每种类型的文章根据其文体特点,都应该具有体现其自身特色的目标。比如说明文,其目标的独特之处是学生要学会如何将一个事物的特点说明白;议论文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将自己的观点阐明清楚,让别人心服口服。小学游记散文教学和其他类型的文章相比,还应有以下两方面目标:(1)感受作者笔下景物的美丽,体会作者游览时的心情。(2)初步学会如何把一次旅游中所观察到的景物有序、生动地写出来。其中后者是游记散文最本质,也是最容易被教师所忽略的目标。

三、游记散文教学的一般过程

游记散文是由“游踪”“景观”“情感”三个要素组成的,这是探讨游记散文教学的基本依据。鉴于散文游记的文体特点及其独特目标,我们认为游记散文教学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步骤:循踪—览景—悟情—仿作。

1.循踪

循踪,即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游记线索。游记类的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的,即人们常说的“一线串珠”。教学中应首先找到这条联结珍珠的“线”。只有理清了课文的脉络,教学才会学而有序,才会对学生以后的写作有所帮助。游记散文的写作顺序一般有以下几种:

(1)按空间转换,即移步换景

按这一顺序写的文章最多。如,《九寨沟》先写“一进入景区”看到的景色,再写“继续向纵深行进”看到的各种异兽珍禽。《颐和园》也是很典型的移步换景,先写了进入大门后就能看到的“长廊”,再写走完长廊后看到的“万寿山”周围的美景,最后写从万寿山下来后看到的“昆明湖”的美景。这类文章一般在每小节的开头,就会直接交代参观的地点或景观,所以每小节的开头很值得我们关注。

(2)按时间推移

如,《登泰山观日出》中作者通过时间的推移配以地点的变换来描绘景观。时间推移的角度:“凌晨2时半”—“4点半”—“天已微明”—“7点10分”;地点变化的角度:“山脚下”—“中天门”—“对松亭”—“南天门”—“日观峰”,两种游记顺序交织在一起。

(3)按想象变化

有的游记作者并无“游”,或者说并无“身游”,但却有“神游”。整个游记是通过想象而成就的。由于不是依据实景实物写就的,因而文章更具浪漫色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此类文章的典型。

2.览景

览景,即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游览文中景物,体会游记内容。这一部分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这节课的精髓所在。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教学应包括两个重点:一是这里的景观都有哪些特点,即“抓特点”;二是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即“学方法”。

(1)抓特点

我们去一个景点游览,这里可欣赏到的景物一定有许多,大到雪山瀑布,小到花花草草,我们到底该写什么呢?当然是写这些景观当中最具代表性、最与众不同的一些景物。如,《九寨沟》一文,作者就是在九寨沟众多景物中抓住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这四方面来写的,因为这四个景观被称为九寨沟的“四绝”。其中又以“平湖飞瀑”着墨最多,因为水是九寨沟之灵。民间就有“黄山归来不看岳,九寨归来不看水”的说法。既然被称为“四绝”,那这些景物一定有其与众不同之处。为此我们通过文字来欣赏这些美景时,也一定能体会到它们的奇特之处。如,九寨沟雪峰的高、亮,湖水的清澈,小動物的活泼、灵动……只有抓住了这些特点,才能真正体会到九寨沟的美丽景色。

(2)学方法

游记散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笔下景物的美丽,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将这些景物写具体、写生动的方法,即“学方法”。这里的“方法”可以是一些修辞手法,如,《九寨沟》一文中用宝石比喻湖泊,用白练腾空、银花四溅比喻瀑布飞流而下的盛况,生动地描写出了九寨沟湖泊的清澈和瀑布的壮观。有时一些游记散文会比较偏向于说明文,这时的“方法”可能就是一些说明方法。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作者就是用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出了外洞的宽。

因此,我们在教学散文游记时,要随时关注作者写景的方法,学习作者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写出来,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3.悟情

游记散文与说明文有相似之处,它们都要记述、反映一个“形象”,都要使用必要的方法以突出该形象。但说明文有两条线,即“说明的对象”和“说明的方法”。游记则除同时具有上述两条线外,还要加上表明作者的情感这样一条情感线。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秀的写景散文,都是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写景是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在写景中借景抒情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因此,我们在教学游记散文时,要时时注意体会作者游览时的情感。

情从何来?情当然是从文字悟出来的。如,《九寨沟》中写“异兽珍禽”部分,一个“窥视”,一个“若无其事”,一个“美滋滋”,将小动物的快乐自由和自己对小动物、对九寨沟的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我们在学习游记散文时,也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领悟作者的情感。

4.仿作

如果说游记散文教学的本质目标就是初步学会如何把一次旅游中所观察到的景物有序、生动地写出来的话,那么“仿作”就是检验这堂课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然,游记的写作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不是说学生学完一篇文章就能自己写出一篇完整的高质量的游记来。因此,我们的“仿作”应该选择一个小一些的、有针对性的切入口。如,《九寨沟》一课中,我们学习了作者“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写出某个景物或小动物的特点”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仿照这样的方法,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写一写九寨沟其他的一些小动物,看看它们在干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经过几节课的练习,学生掌握了一些写游记的方法后,就可以仿照某一篇游记,自己试着来写一篇完整的游记了。

综上所述,依据分类教学理念,游记散文有其特有的文体特点及其教学目标,按照“循踪—览景—悟情—仿作”这样的教学思路,一定能充分发掘出游记散文的教学价值,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收获。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上一篇: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制度下一篇:职工病假工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