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雪的散文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落雪的散文(精选14篇)

落雪的散文 篇1

“莫问,莫问。。。”

“莫问何事!?”

看不穿世间的红尘,无言的伤痛总在悄然间长大,茹那开在冥河两岸得——彼岸花:妖娆美丽却又无比凄楚,孤独的绽放着自己的美。血泪两行,凄凄惨惨戚戚。却又在风中曼舞着自己独有的舞姿。是在送行,亦是在迎归。。。

开满落雪的忧伤,已然不知唯谁的美。。。

满眼的无奈,流不尽得是谁的辛酸。轻吟得又是谁的伤悲,唯爱飘落得亦是谁的红尘。浅唱,浅唱那莫名的哀愁。。。

无泪的墨玉,在风中滑落出凄美的舞姿,却又在那落地时发出无言哀落得叹息。谁负了谁,谁又弃了谁;谁等来了一季得花开又等来了一季得花落;又是谁等来了一夜得春雨又等来了一夜得冬霜。。。

无言亦无声,只有那窗外雪花飘落得叹息。。。

纯白的像阳光一样温暖,却又刺痛着每颗心,让人无力睁眼!看不清是谁眼角的低语,那一抹哀夕犹如隔世的花——俩俩相忘,无从抹去的记忆。。。

花开了一季的雨,又落了一季的幽(忧)。不知谁在浅忘,潜望无涯的情。又是谁在风语,讽喻那淡漠的情怀。不知疲倦的在雨中曼舞,飞不过沧海的阔达,亦触不到心底的花海。。。

风吹落了一季的雪,又吹落了一季的殇。不知疲倦的飞舞着,不知何时落舞。站在原地等待,等待那不知归宿何处的期望。却又莫名的爱殇,寄予遥望彼岸的灯火,忆填不满心中的空缺。。。

眼角滑落得是谁的泪滴,那咸咸如冰魄般的珍珠。心中无言的伤痛谁能懂,飘落得又是谁得落雪般的忧伤。无言的莫雨无言的情愫,又是谁把她贮在风终。。。

雪花飘落的寂夜,无声的淡语。不知暮然回首的苍凉,不明灯火阑珊的苦楚。

落雪般得星墨,看不清的忧伤。。。

暮念离愁,绾起帆樊

落雪的散文 篇2

(一) 散文的“散”。

在中小学的语文课中, 关于散文的特点, 虽因文章不同而有不同的的概括和说明, 但一般都万变不离其中, 即“形散而神不散”。 “散”的含义大致有几层:语言不受音韵、格律、句行的限制, 是自由的散体;表达方式可以灵活 (散) , 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 随意运用:既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 间杂其他方式;也可几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收综合之功效。结构要散得开, 海阔天空, 挥洒自如。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内容可以收纳在一篇小小的文章中, 例如郭沫若的《灯》就是从眼前的灯引出古“希腊的火炬”、航海的灯塔、山那边的灯——革命的希望。《天山景物记》自山外到山内, 从草原边沿到中心, 由雪山脚到山顶, 再由山顶到果子沟深处, 真是海阔天空, 挥洒自如——中心是天山美、祖国美。 鲁迅先生说:“散文的体裁, 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指的也是这个“散”。

(二) 散文的“不散”。

“不散”指散文的中心, 或阐述一个道理, 或表达一情感, 或反映一种状态, 或渲染一种气氛, 总有一个中心, 这就是散文的“神”。因此, 散文“散”的是貌, “不散”的是神, 貌散而神不散, 是散文的根本特点。这里有个比喻比较恰当:好比渔夫手中的网, 放得开, 撒得远, 但手中的网纲却是紧抓不放的, 一旦需要, 纲举目张, 收起来即可。

(三) 散文的其它的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是散文的根本特点, 但除外, 散文具有的其它特点也是不容忽略的。

1.“小”, 指散文的篇幅小、题材小。

好的散文总是以短小见长。如宋人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这样一篇古今传诵的佳作。文章的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首先,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 却纤尘不染, 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 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大有“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味。这部分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 集中体现莲花之美, 而关键就在于一个“洁”字。作者托物言志, 寄予了自己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也反射出自己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 分评三花——菊、莲、牡丹, 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将菊花的隐逸, 牡丹的富贵与莲花的高洁相对比, 使“爱莲”之主题得以加深。并以莲自况, 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概叹: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 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 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 耐人寻味, 发人深省。 而就是这样一篇寓意深刻的文章却仅仅只有100多字——“不枝不蔓”, 优美简炼, 的确是如莲之美。散文不仅篇幅小, 绝大多数散文的题材也小:花草虫鱼、山水沙石, 一缕情思、一种念头, ……借助这种小题材, 以小见大, 因薇知著来说明人生的大道理, 抒发人类的美好情感, 歌颂真、善、美, 鞭笞假、恶、丑。郭沫若的《银杏》就是一篇用小题材蕴含大寓意的典范文章。《银杏》写于抗战时期的1942年5月23日, 发表在5月29日的《新华日报》上。开篇一句“银杏, 我思念你!”深切的呼唤把人们的思绪牵引到那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文章虽然题为《银杏》, 但显然目的不仅仅是在写银杏, 作者写银杏的古老, 银杏的美、真、善, 其实是赞美我们祖国的历史悠久, 人民的美丽和真与善。而文中写银杏的蓬勃, 端直, 挺立, 坚牢, 庄重, 嶙峋, 洒脱……正是表明作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正直, 坚强与不屈。这种美丽的树是中国, 以及中国人的代表。文章还告诉我们银杏正一点点在人们的记忆与思想中消逝, 它意味着在银杏身上所传载的中国人的正直, 坚强, 种种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美德, 也正随之隐遁, 消亡, 表现了作者心中深深的遗憾以及无奈。“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 都喜欢吃你的白果, 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则讽刺了那些汉奸, 并批判了那些作为中国人, 受过中国的哺育与滋润, 却忘记了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人们。由此可见, 散文的“小”蕴含着“大”。小题材、短篇幅囊括了宇宙万象中任何一个细微的角落, 包孕着人际世界中所有深刻的、具有哲理性的思想。正如著名作家冰心所说“一室便是宇宙, 花影树声, 都含妙理”。

2.“活”, 指表现形式自由灵活。

散文在文学作品中是表现形式最自由、最灵活的种类。散文反映的事务包罗万象:小到花木虫鱼, 大到宇宙空间, 因此, 散文的表现形式也格外自由灵便, 不拘一格。例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写童年时候欢畅、快活的生活和刻板枯燥的私塾岁月, 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孩子身心健康的束缚和摧残。文章结尾却写了这样一件事: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 孩子们就各做各的事, 鲁迅呢, 却是画《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 居然画了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 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已经做了店主了, 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乍一看去, 这这卖绣像、开锡箔店、做店主、升绅士等等, 似乎与文章的中心没什么关系, 似可不写, 其实不然, 试想, 在“三味书屋”这种令人窒息的环境下, 能够画出一大本绣像来, 本身就是一件十分有趣而难忘的事, 而绣像以后的命运如何、现在又怎样, 自然是读者所关注的。这里, 作者没有刻意安排, 而是顺势带出, 写得形象生动、幽默风趣, 因而读起来没有丝毫啰嗦、累赘的感觉, 相反到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 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这正是散文自由灵活的特点带来的特殊的艺术效果。除此之外, 散文的“活”还表现在文章形式完全受作者思想、情绪、意念所支配, 作者在生活中有了某种感受、就可以尽情、尽兴地写, 而不受任何形式上束缚。当然, 散文的自由灵活, 并不等于说它不受任何限制。散文所受的制约就是文章的“主题”, 一篇散文, 无论篇幅长短, 无论体裁大小, 都要表明一种思想, 阐述一个观点, 反映一缕情思, 说明一个过程。这就是主题, 这也就是“貌散而神不散”的具体体现。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散文就像涨大水时的沼泽, 两岸被淹没了, 散漫得很。

3.“真”, 指“真情实感”。

散文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 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作者把自己独特的生活、情感通过艺术加工直接展示给读者, 而不像小说、戏剧、诗歌那样, 要借助于虚构来反映生活的本质。故这里说的“真”首先是指散文反映的人和事实真的;其次, 是作者的感情是真的, 是作者真情实感的直接抒发, 因此, 散文更也接近生活。例如, 冰心的散文作品往往张扬“爱的哲学”, 大胆抒写个性, 这就与她的经历密切相关。1900年冰心出生在一个“不旧也不怎么新”的家庭, 正直的海军军官的父亲给了她爱国, 民主的启蒙教育, 而贤惠的母亲则给她以无限的慈爱并引导她真诚地爱人。这样的家庭及童年生活, 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播下 了“爱”的种子。所以, 她常常用最喜爱, 最自由的文体——散文, 真实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比如《寄小读者》。又如, 朱自清在谈到他的著名散文《背影》的写作时曾说道:“我写《背影》, 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 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好处, 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 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可见, 真实的感情, 自然而然的流露, 使得散文更加接近生活。

二、结语

有人把生活比作一个沼泽, 把散文比作 “从沼泽里挖出来的珍珠” (是生活中有价值、闪光的而且是为作者深切体验了的东西) , 把其他的文学形式比作是“用这些珍珠加工成的各种各样的珍宝、首饰”。因此散文的美是“天然去雕饰”的美, 是自然的美。总之, 散文正是因其取材广泛, 摇曳多姿;情感真挚, 具有较强的抒情性;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如同五彩斑斓的风景画, 读之令人喜爱, 让人陶醉。

摘要:散文的特点是什么?“形散而神不散”是普遍认同的观点。但散文以小篇幅、小题材反映大世界, 表现形式自由灵活, 抒发情感真实直接等也是不容忽略的。

关键词:散文特点,篇幅小,形式活,感情真

参考文献

[1].编委会.80名家谈散文创作[J].文学自由谈, 2002

[2].编委会.中外文学名著鉴赏[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3

落雪的早春 篇3

在早春的初阳里,大小不一的雪花或急或缓地落下,人的心也时而收紧时而落下。这个早春伴随着动荡不安的岁尾年关,伴随着从未如此强烈的环境忧思。这场诡异的太阳雪飘荡在阳春三月的午后,挑战着人类的气候常识,也拷问着人类的自省之心,对环境的自省之心。

从《后天》、《不能忽视的真相》、《2012》到《阿凡达》,人们对影响人类演化进程甚至颠覆整个地球的巨大环境灾难的认知从概念推进到了模型,尽管这还仅仅是个戏剧模型。

从印尼海啸、中国地震、海地地震到智利地震,从纽约暴雪、伦敦暴雪到北京暴雪,短短几年时间里,人们对巨大环境灾难的认知就从戏剧模型推进到了现实体验。

在密集频发的沉痛灾难体验中,人类是否感受到了来自大自然的拷问,是否能够关闭发动的汽车,关掉伐树的马达,与大自然说说话,与自己的心说说话,重新开始这场千年以来人与自然的对话。

与大自然说说话吧,她是我们的母亲。农业文明时期,我们对自然母亲是崇拜的、敬畏的,工业文明时期,我们对自然母亲变成了拷打的、掠夺的。不仅如此,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下,我们有了“人定胜天”的宣言,我们开始了对自然母亲“伤筋动骨”式的改造。与自己的心说说话吧。伦敦百年难遇的暴风雪中,当你乘坐欧洲之星被封闭在英吉利海峡动弹不得时,或者真的需要放下Apple在线显示的原油期货指数安静地与自己的心说说话。人究竟是什么?生命最本源的意义是什么?人首先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物种,在这个意义上人如飞鸟,如走兽。当我们的祖先颤颤微微直立行走的那一刻,或许就这一个站立的高度让人类与身边的其他生灵有了距离。

当我们的脚步越来越稳,越来越快时,我们就越来越少地去俯视身下的花草虫鱼,当我们的楼房越来越高,越来越大时,我们就越来越少地听到秋虫的浅唱低吟。而这些都曾经是相伴人类共同成长共同进化的兄弟,都是自然母亲共同哺育的孩子。没有了对其他生物的尊重,也就没有了同类内部的尊重。看看人类自己的社会吧,精神世界里有911的灾难,物质世界里有当下仍在肆虐的金融危机。同样是缺少了对生命的尊重,在食品安全中,利欲熏心的人类无情地将水注入猪的体内,紧接着又将这些注水肉买给同类。150多年前,达尔文就告诉过我们:“人首先是个物种,像其他物种一样受着自然的支配,如果我们无视生命之间那些同舟共济的特征,人类将会是危险的。”物竞天择中,自然历史性选择了人类,或许同样也会历史性地抛弃人类。

东川落雪的各种美味散文 篇4

从天桥到老来红,有三公里多的路程。路的两边,一边是山,另一边还是山。

在卷槽沟后面的路上,才稀稀拉拉的有几棵白杨树,如同24小时值班的矿工一样,直立立地站在那里。距离路五百米以内的山上,冬天是枯黄的野草,只有春天和夏天,那些叫不出名字的野草,成片成片地绿了起来,里面夹杂着白色花朵的百合、开着幽蓝颜色细小花朵的野参、满身是刺的黄连树、低矮得可以吃的报春花、紫花的野白芨、肉肉的石莲花,最多的是成片成片抢眼的山茶花和杜娟花,再往离公路八百米远的地方,满山星罗棋布地生长着不高的云南松,把云南松渲染起来,又是无尽的野草和迅速生长着的蕨类……

当万物快乐地生长着的时候,曾经连名字都没有的落雪这才热闹起来。它隐藏了亿万年的景致,和突然间冒出来的这么多孩子一起,才让这深沉得一言不发的大山有了名字、有了生机。这满山的风景,其实就是等待了我们这群“落雪人”亿万年的宝藏,山的`价值瞬间展现得淋漓尽致。方才没有点到的,除了那一路上东躲西藏的,秀色可餐又确实美味的野草莓外,总会让我们惊喜于有新的发现,比如说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黑色的浆果,我们叫“老娃果”,应该就是现在的蓝莓,另外一种我们叫“索梅”,现在大概是叫“树莓”,这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人类是富于创造的。更何况落雪人是由来自五湖四海、天南地北不同民族、不同生活习俗、不同饮食文化的人群聚集起来的。无论来到落雪之前,你是工程师、医生、教师,还是农村人,到了这块处女地,而且就是一条沟的处女地,不施展出点本事来,那生活一定是乏味的。

天桥的房子旁边有块球场,球场旁边是海子,海子的地下,是千年的森林的遗物,这是一块肥沃的土地,每年的夏秋季节,一定有足够天桥两百来口人吃上个把月的“荠荠菜”,文山人叫“狄狄菜”,但这山里的野味,是经不住我们一来二往地消灭的,所以,要满足我们一年四季的胃口,还得靠这天南海北的人们地大显身手。

上学的路上,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沿着较近的公路,从天桥直奔老来红,车队的后面叫三岔口,高高低低的红砖房和矿工为家属搭建起来的土坯、木材和油毛毡组成的小间小间的房子中间,藏着一家制售冰棒的小厂。这里的冰棒,陪着两代落雪人走过了差不多三十年。郭庆也是个爱吃的,不吃这个还能吃什么?有一天,一群小伴欢天喜地的手捏着一分、两分、五分的镍币,相互挤拥着进了去冰棒厂的小胡同,早早在那里寂寞了一个晚上的大黑狗,等人来已经等得有些狂躁,大黑狗远远地狂吠着,坚决地展现自己的地盘不容随意侵犯,几个小伴你推我我推你,都怕了这凶悍的大黑狗,可奇怪的是,它绕着四五个小伙伴边跳边吠,偏偏选中了话最多的国庆,一口下去,准准地咬在了脚后跟上。到今天大家聊起来,都说国庆连狗都嫌。当然,这只是大家拿国庆开玩笑。

可无论怎样,冰棒还是要吃的。那个时候,哪里的地上要有些闪亮,说不准就是一枚一分的镍币,要是运气好的话,还会捡到一枚五分的,简直就是发财了。老师告诉我们,捡到钱要交公,谁是公?就是派出所民警和老师。幸好没有每次捡到都交公,交了公的话,谁知道是不是被谁拿去买冰棒吃了。香蕉冰棒5分一根,咖啡味的6分,牛奶味和糯米味的7分,雪糕8分。在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不是天天去吃冰棒的,但要是有了足够的钱的话,还是会跑进厂里,细细地观察哪根冰棒更大些,挑来挑去,老板娘总会耐心地说:“哪根都差不多大的,都是用一样的模子做出来哩。”可我总相信一定会有几根是要大点的,起码它的边沿会多出那么一些来。这样一路舔着冰棒,快乐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了甜甜的冰棒上,当回家的路走完一半的时候,不得不加快了品尝的进度,从舔到大口大口地嚼,因为,冰棒快化了,早已不能被那根小小的薄薄的木片所左右。

在学校有学校的故事,这里我先回忆下没上课时的故事。无论是早上还是下午,即使不是艳阳高照的日子,只要不是冬天,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的中学大门外,至紧紧挨着的有着围墙的老来红小学的门口,有着不多的三两个小摊位,除了炒熟的嚼起来满口香脆的瓜子、豌豆、蚕豆外,最吸引孩子们的,就是染成粉红色的酸萝卜和轻柔富有弹性的晶莹剔透的凉粉。一分镍币可以得到两片薄如透明蝉翼的令人直咽口水的酸萝卜片,要是舍得花上一枚五分镍币的话,可上摞上两小层,然后撒上盐、花椒面和辣椒面,那般美味我是找不到什么字来形容的,反正美得很,现在写着写着嘴里都要淌口水了。更不要说隔壁摊位上那位大妈小桌子上的凉粉了,三分的刚吃完,忍不住咬着牙把兜里,最后一个五分镍币也递给凉粉大妈。

夏天的周末,我最馋的就是杨大妈在天桥卖的麻辣馄饨了,那种味道至今还在舌尖停留,只可惜现在不远的他乡只能想想罢了。一角一碗,值!葱是细细的香葱,酱油是地道的东川酱油,醋是地道的东川米醋,辣椒是杨大妈从四川带回的灯笼辣,里面还有些什么杨大妈从哪里搞到的佐料,我就不能完全知道了,总之,香,香得常常称杨大妈把不是很规正的木门锁上后,还会有小伙伴用长长的棍子,想方设法地挑出桌子上的东西吃。我大概吃杨大妈做的馄饨不下十次,因为我常年在外的原因,加上杨大妈的小馆子开地时间并不长,能吃上十回已经是很有口福了。每次我手里捏着一角钱,认真地看着杨大妈包馄饨、煮馄饨的时候,那种感觉像是在等待喜欢的女孩子的出现,两只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锅沸腾的汤。当一碗煮好的不需要自己再去添加佐料的馄饨放在桌子上时,我小心地或许是轻柔地将包得很好看的,因加了碱而显出好看的黄色的馄饨,一个一个满足地放在嘴里细细地品尝,这样的感觉像是在品茶,不是嚼,而是茗。最后,我相信我是连汤都喝了个精光。

倾听落雪经典散文 篇5

对于雪,我从不单纯地把它看作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不单是聚水成云、凝雪而落的简单事物。在我的臆想中,雪是生命之水轮回时盛开的花瓣,是冬日的一种丰饶,是季节苦心孕育的高贵;而雪的出现更具有诗性的美,更接近生命的实质,更能让人品味出一种白、一种洁、一种净,一种晶莹剔透、一种轻柔飘逸、一种圣洁高贵……

这个冬天是从我眼睛里开始的。当浓浓秋意正如火如荼地铺展时,一阵自边塞而来的朔风便把秋天刮走了,剩一地落叶在风里乱舞;蓝色的天空也忽地蒙上了冬日的僵冷和阴郁,压着一股愈来愈冷的气流,天马行空地驰骋着;而雪就会若有灵犀地飘满整个天空,在我的眼里盛开着一冬的繁花。

那场雪是在夜晚落下的,一片片雪屏声剑息地划过夜幕,蹑手蹑脚地泊了下来,像是夜袭而来的白色精灵,一夜间便占据了人们的视野。奇怪的是,暗夜飞雪时我却在睡梦里,直至翌日梦远我才蓦然惊叹:雪来了。清晨,大雪停歇,喷薄而出的红日在地平线上低徊着,似欲嫁出阁的新娘面对盛大的婚典,一时羞红了脸庞,乐颤了腰肢,万种风情地展示着她的妩媚,可不多久,红日便缓缓攀升,红彤彤的光晕撒满雪原,把洁白的雪染成色彩斑斓的光影,晶晶亮的,直入眼帘。

但逢落雪,心情便会因雪而轻盈许多,如掬一捧冰雪在掌心,凉丝丝的,顺着掌心一直洇到心底,顿失了无雪时的浮躁,只觉着周身清爽,极想在雪上漫步一番。目所能及的是雪,是厚厚的,有着温暖线条的雪景,近处的屋顶、墙垛和白杨披上了银装,一改往昔的浑浊和呆滞,鲜活地招引着我的目光。那一株株修长的白杨在雪地里立着,它们的每一根枝梢、每一段树桠都裹上了毛茸茸的雪絮,静静望去,疑是天宫仙女飞临凡间,不禁令人浮想万千。远处的山岭和荒原早已白茫茫一片,曾经的蛮荒被一种纯色的空旷所覆盖,先前的皱褶也被神奇的雪一一熨平,使人如入童话世界。

我一直相信,荒原才是雪的真正的家园。楼宇与楼宇间的空隙太窄,日夜不息的喧嚣太密,在城市里,人们的浮躁和漠然太匆忙,而雪是需要静的,需要静来承接它的美,需要静来等待一片又一片的雪花盛开。因此,在城市里看到的雪并不是原本意义上的雪,而是有着雪的外形却无雪的灵性的水。而荒原则不同,在荒原,雪的声音会音乐般飘游耳畔,会让人感到那些柔软而冰冷的雪正在举行一个盛大而又散漫的庆典。它们缠绵悱恻,纷扬相牵,在一种魔幻主义色彩中让人内心充满了向往和感动,而它的轻扬曼舞却是人们可望不可及的。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雪显示出它的超量内涵和最原汁的哲学意义,在这里,生命则会褪去一切伪饰,裸露出最真实的`灵魂,消除一切邪念和恶欲,只剩下雪,剩下内心的沉静和感动。

在荒原看雪,能使人凫入诗的世界。那雪域似星陨落,一闪无踪;或缠绵柔情,摇曳多姿;或轻盈飘游,珠帘漫卷;而它轻盈的体态、优雅的身姿和不沾凡尘的圣洁则幻化成诗的骨血,超脱了物我两隔的界痕。在广袤的荒原上,在巨大的沉静中,它们合奏着不可捕捉的音响,是歌唱、是轻吟、是喁喁私语、是莞尔一笑……或许,它更像诗,是诗,这每一片盈盈飞雪就是一句诗文,而这无数的雪就是一部与圣洁、与生命、与梦幻密不可分的诗典。

雪所蕴含的诗味之美恐怕是历代文人墨客笔墨所难于触及的吧!“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雪为梨花,只是道出了雪的芳清四溢和纯洁无瑕;“腊雪化为流水去,春风吹出好山来。”雪融水去,春风归渡,徒自怀想冬雪的绝妙之处;“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隆冬飞雪,漠野苍苍,一派严冬飞雪之景而已……于雪而言,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章仍显单薄,像是一片连绵天际的花海,摘一枝来赏,总比不过漫步花丛更让人心旷神怡。更令人沉醉其间。

赏雪与之听雪,我更乐意听,如同听一位艺道高深的琴客,于优雅自如间玉手抚弦,缥缈之音若有却无,似是而非;在飘雪时,轻掩眼帘,静心谛听,那纷纷扬扬、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雪便与狂荡不羁的风声一唱一和,组成奇异的多声部的音乐盛会。雪花飘落也会有声音吗?我想有的。如同花开,如同一件美好事物的呈现、真善美的拓展,这声音来自于它们本身,来自于它浸淫着诗性的骨骸,来自于我们对美的向往和情感的珍视。当然,被喧嚣和忙乱遮蔽的思想是浮躁的,用贪欲和媚俗培植的情感是冷漠的,自然是难于听到雪落的声音了。其实,对一个人而言,能听听雪落的声音是幸福的,而独步雪原倾听落雪更是一件极美的事儿。千里雪飘,浩淼无涯,天地相合,无数飞雪笼湮大地,在荒原上染一派纯纯的白,一片裁剪不来的洁。临雪独立,静心谛听,那些浓密的雪便如秋夜虫鸣,极细极细的那种,像在心叶上吟着舒缓的曲调,缠绵不绝;似无边天籁,极深极深的那种,一重重地来,又一层层地去,经久不息;若花蕾欲绽,极美极美的那种,一片花叶牵动另一片花叶,一朵花蕾唤醒另一朵花蕾,不觉间,所有的花儿都笑了。

凝望倾城落雪散文欣赏 篇6

你是我一年又一年,等待与凝望。那飘落的飞絮,越过了千山万水,那一缕相思之恋,在那望穿秋水之后,等待与凝望,你是不变的依恋。有些事终生难忘,有些人今生不忘,有些话深思温暖,有些缘来世再续。那相逢是缘,相惜是福,相伴更是生命里的机缘。

漫天飞絮,萦绕了苍茫大地,那飞天的花瓣,略带了淡淡的清香。那悠悠的飘落,神韵百媚,散落在天地之间,凝结在莽原之上,凝固成冰肌玉肤。那是生命力纯粹的给养。静静的伫立在那里,是你的样子,裙裾翩舞,衣袖轻拂,那轻语曼妙,凌云轻步中,有几分情愫,几分妩媚。

那雪是柳絮、那雪是芦花,那雪是轻烟,悠扬,纤尘不染,点尘不惊。晶莹玲珑,飘落在芊芊玉指尖,瞬息的变化,是美丽中脱俗。人生就是一场雪,在匆匆人群中、在喧嚣闹市中,紧握着苍凉,炊烟烛火处,守望着孤独,仰望蓝天,凝神倾城落雪。是谁,素衣银装,红妆褪尽,踉跄在凝眉中雪;是谁,清瘦虔诚,拱手拂尘,痴心在凝神中雪;又是谁,荆棘折断,虔诚膜拜,只为腊梅在雪中淡然的笑。“遥想疏梅此际,月底香英白。别后谁绕前溪,手拣繁枝摘。莫道伤高恨远,付与临风笛。尽堪愁寂。花时往事,更有多情个人忆。”

冰洁的你,轻盈的你,灵性的你,拂袖不愿搅扰你的`梦。玉指指尖,刘海缀絮,爱抚你,懊恼消失在温热的手心,留恋你,怨悔瞬息在倾情的眼泪。给你——倾城落雪,不求温存甜蜜,只为长流心田。

雪,一落倾城,舞尽妖娆。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爱,是今生情缘,是来世许愿。爱的路,又有多远,有人说永远,那么“永远又有多远”。

落雪的散文 篇7

教材中散文选文的选材广泛, 题材多样, 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等, 是以景物描写为主的散文;史铁生《我与地坛》等, 是对自我历程描述的散文。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散文取材的多样性有较大的差距, 反映到教学课堂当中是不愿意深入理解。所以首先要激发的就是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 借助学生对客家散文取材的认知感, 激发了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

例如, 我在讲授黄河浪的散文《故乡的榕树》前, 先让学生阅读客家题材散文, 陈桂峰的《故乡的叫卖身》和杨丽平的《客天下客家情》。这两篇散文所描述的是围龙屋的情景、客家民谣及其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表述作者对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由于学生对客家题材散文中所写的人物、景色、情感都非常熟悉, 因此能够较好地把握客家散文主旨及情感。

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仔细阅读《故乡的榕树》。有了客家题材的散文阅读基础, 学生发现两者的手法和主题具有高度的相同性, 都是借助了对儿时生活、村民习俗的描写来抒发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于是对阅读课文《故乡的榕树》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为教学的有效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合客家题材的散文, 借助学生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题材, 让学生在散文这种文体的作品中找到自己身边的、熟悉的题材, 在降低了学生阅读散文的难度同时, 激发了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 大力促进了散文有效教学的开展。

二、结合客家散文的意象特点, 指导学生体会散文美境

散文是侧重表现作家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 字里行间充溢着真切诚挚而浓郁之情, 具有一种意境美。一篇散文是否韵味独特, 是看该文有没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 说到底是看有没有优美巧妙的意象。

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作者所设置的“地坛”这个意象, 是被作者细节化了的景物与细腻传神的虚写, 是作者把自己的生命痕迹中蕴含的活力再现, 更体现的是作者内心感受的体现。

同样, 客家题材散文中的意象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点。如陈彦儒的客家散文《印象兴宁·春天的味道》, 文章所设置的意象“萝卜糕”, 不仅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情怀, 更是对客家妇女的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精神的赞美。通过这些熟悉亲近的意象, 学生容易体会到散文特有的意境美。

例如, 粤教版课文张洁的《捡麦穗》, 作者设置了两个意象, 即“烟荷包”和“红柿子”, 但是较多学生不能很好地扒开迷雾, 看不清两个意象所蕴含的感情, 更不用说体会课文的内涵了。

于是在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阅读陈彦儒的散文《印象兴宁·龙灯》, 让学生思考意象有何作用, 蕴含怎样的深意。文中写到“舞龙灯舞醒狮, 是老家广东兴宁市过年的娱乐节目。春节时分只要一听到铿锵锣鼓声, 我们往往会抛下玩得正起兴的游戏, 冲到围龙屋前的禾坪, 抢到最佳观赏视角。”因此, 文中“龙灯”这一意象, 传承了客家人祈福消灾的古旧方式, 以示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历经千百年的流传。

学生很快得出结论, 意象“龙灯”是客家人心中的传统文化象征, 寓意客家人对祖辈文化的传承。如此可见, 文中的意象是一种情感体验。散文中的意象, 其实就是作者内心感情的寄托的外化体现。

借助这一点, 回到课文《捡麦穗》, 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温情的渴望。因此我们结合课文可知“烟荷包”既是作者对自己童年时代的缅怀, 又是对人类美好情感的追念。这样, 学生就很容易把握散文的意象及感情了。

三、结合客家散文的审美品格, 提高学生的散文赏析能力

散文是各种文学体裁中最讲究真实性的文体, 这是散文最重要的审美品格特征, 也是散文创作自我性的体现。例如在粤教版中的散文冰心的《巴金这个人》等, 除了在材料的剪裁、细节的描写上作必要的艺术加工以外, 散文中的写实仍占主导地位。在客家题材的散文中, 陈彦儒的《印象兴宁·龙灯》对“舞龙灯”这一古老风俗的场面描述, 杨永强的《月光下的围龙屋》对客家人在月光下的劳作场景描写, 都是作者切实的体会, 都是较为真实的。由此可见, 讲究真实, 体现自我的审美品格在散文中是较为典型的。

提高散文的有效教学, 必须要使学生对散文的审美品格有一定的了解, 而客家题材的散文具有的审美品格与现代散文是相一致的。在散文教学中结合客家题材的审美品格, 有利于提高学生赏析散文的能力。

例如, 我在讲授粤教版散文老舍的《我的母亲》这一课时, 在课前让学生阅读客家题材散文, 如陈彦儒《印象兴宁·春天的味道》。文中描述的客家人酿酒的场景:黄酒酿造无非是选料浸泡、蒸糯米、加酒饼、红麯发酵, 燃谷壳炙烤酒坛等流程。作者儿时观赏舞龙灯的场景:元宵时节, 我们跟着表演的醒狮队串村走巷, 一直走到高碑里。学生阅读后, 最大的感触是“太真实, 太贴切, 太熟悉了”。学生都说原来散文创作如此真实。

在此基础上, 我再讲授老舍的散文《我的母亲》。这篇散文集中展现了母亲与“我”几十年的生活。作者通过描写母亲为支撑家庭帮人家洗衣服, 帮人做针线活的苦难与艰辛, 借助母亲生活忙碌但还保持了勤快、好客、热心助人等优良品质, 来说明母亲对“我”生命的教育以及对“我”性格的影响。文章的审美品格如同《印象兴宁·春天的味道》一样, 贴近生活, 感情真挚, 自然流畅, 很快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从而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结合客家题材散文的选材广泛、多样的特点, 激发了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结合客家题材散文熟悉、亲近的意象特点, 指导学生体会了散文美境;结合客家题材散文讲究真实、体现自我的审美品格, 提高了学生散文的赏析能力, 实现了高中散文阅读有效教学。

人生最美不过是凭栏看落雪 篇8

月休,接儿子回家。

儿子月考考得不错。车上,热热闹闹的,他跟妈妈讨论着成绩和发生在班里的事情。

“多美的雪。”我淡淡地说了一句。车窗外,雪无声地下着,素素白白的精灵,从天际一直迤逦到心里。娘儿俩似乎还沉浸在讨论的热闹里,以及对未来的宏大构想中。他们并未听到我的话。

“多美的雪啊!”我又说了一遍。她不无揶揄地说:“你看你,不跟儿子谈点学习,雪年年下,有什么奇怪?”

我笑笑说:“人生无论怎么拼搏,怎么奋斗,走到最后,最好的生活,不是居高位,不是拥富贵,也不过是,千里万里,此时彼时,倚楼凭栏,看一场落雪。”

“这看雪也能看出人生的幸福?”——依旧是揶揄。

当然了,雪不重要,看雪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看雪时候,那满怀欢喜的情绪,以及这情绪背后,那颗无边宁静的心。

2

在课上,我讲到人生痛苦的渊薮,释曰:皆因“放不下”。

下课后,一个小女生像一只雀子,蹦蹦跳跳追出来,问我:“老师,你放下了吗?”

一语惊心!

阳光从走廊宽大的窗户射进来,瞬间照彻藏了多年的心底。我尴尬地笑笑,说:“孩子,回去吧,你看,这个世界多么平静。”

其实,我多想告诉她:这个尘世,只有从容的大地山川,以及从不懂忧伤的云彩和石头,恐怕没有未曾痛过的人吧。不同凡俗的人生,不是快乐得有滋有味,而是痛得有声有色。

3

一位画家说:“如果你喜欢我的画,希望你不要看到我本人,因为,你也许会后悔。”

他接着解释说,他年轻时特别喜欢电台的一个主持人,觉得,那声音是世界上最美的天籁。于是,他一个人跑到电台,去见了自己仰慕的主持人。然而,他失望了,因为他不敢想,这个世界最动听的声音,竟然是从一个长得粗枝大叶的人的喉咙里发出来的。

无论多么美好的人或事,往前走_步,就会香销玉殒。最美的感受,就在隔着远远的距离,将够着却又够不着的好奇里。

4

柴静专访黄西。这个在美国白宫表演脱口秀而一炮走红的人,说了这样一句话:“成功是什么呢?成功,就是从失败走向失败,而始终能保持着热情。”

黄西的意思是,热情是成功的永动力。

其实,在我看来,一个人哪怕经历了无数次失败,若还能始终如一地快乐着,就已经收获了最伟大的成功。

5

电影《失恋33天》中,黄小仙失恋了。这一天晚上,同事王小贱给她打来电话。

按照王小贱的要求,黄小仙走到写字楼的窗户前。这时候,她发现,对面楼上从未亮起过的霓虹灯竟然亮了起来。更没想到的是王小贱居然就站在霓虹灯巨大的钢铁架子下,给她打电话。

好绚丽的霓虹灯啊!

王小贱说:“黄小仙,你失恋的日子里,总是从窗户往外看。我曾经偷偷地站在你站的位置上,往外看过,窗外,没什么风景。即便是这个霓虹灯,也从来没有亮起来过。今天,我为你点亮它。有了它,你以后看到的景色会开阔点。”

也许,王小贱想要告诉黄小仙的是:这个世界,除了爱情,其实,还有更多更美的风景。

烛影摇红落雪天散文 篇9

膝上,定要放一本最爱的书。当然,不是打打杀杀的武打小说,也不是腻腻歪歪的言情小说。我要选的是一本诗经,或是一本唐诗,更或是一本宋词。随意翻开一页,诗经里的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依依的时刻,你走了;雨雪纷飞的日子,你来了。来了,就请坐下来,和我一同喝一杯酒,和我一起看窗外的雪花。轻啜一口,一同来看一下唐代的诗人们,在雪的日子里做什么。“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茫茫雪野,诗人不钓功名,不等利禄,却独钓这一江白雪。当然,我等俗人,这等雅事是做不了的。只能坐在温暖的屋子里,握着一卷诗书装一装风雅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江南的雪,轻柔,娇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方的雪,热情,奔放,不管不顾;“燕山雪花大如席”,狂放的雪。最喜白居易“绿蚁新黯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试问身边人,可否和我同醉?这是唐诗里的雪。雪越下越大,家乡的小调再也听不到了,只有思乡的梦,浓得要挤破这明灯照耀的帐蓬飞回家去了。填词女子“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掩卷起身,看窗外大雪飞扬,心也飞扬起来。

没有红泥小火炉,就在老绿的铜香炉里燃一段香吧!要檀香味的,浓郁而持久,袅袅的香味飘出,如一段陈旧的往事。无端的会想起一个人或是一段情来。人到中年,爱情、名利渐渐看淡。曾经的爱和恨,随着时光的流失而渐渐地远去。蓦然回首,那一个寂寞的身影,还在不远处郁郁独行。但那已不是今生的选择。年轻,让一切无所畏惧,可以抛却一切去爱、去恨。也许,正因为年轻时的不管不顾,才有了人到中年的酸涩里渗着甜蜜的回忆。也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我们冲破了世俗的桎梏走到了一起。无论结局如何,一生之中,只要有一个人曾经为你而不管不顾过,这就是最大的幸福。人生苦短,许多的爱,许多的恨,来不及细想,就已经成了流年的往事。你我,转眼之间,就成了彼此故事里的回忆。如同窗外的雪花,既有这漫天飞舞的盛宴时刻,也有盛宴过后的孤独和寂寞。

喝酒易醉,醉了就心碎。那就喝茶吧!冲一杯红茶,暖暖地喝下去,极符合此时的心情。如今,更向往生活的平静和家庭的温暖。不再去回顾那风花雪月的浪漫和多情,那相爱却不能相守的孤独和无奈,更向往的是平凡日子里相守和相伴。或许,相守的人并不是相爱的人,但病榻前的一杯热茶,总要比日记本里的那一片枫叶更温暖吧。人,可以糊里糊涂做梦,但决不能不清不楚活人。

大雪还在飞扬,年轻的时候,这样的日子定要约了好友去郊外“踏雪寻梅”。或是无梅,但有梅一样的友人。记得高三的那一年,是冬天,大雪过后。几个爱好文学的女孩子,步行十几里,去沙漠里看雪。那时,还没有踏雪寻梅的心境,却在雪地里的沙枣树上打了一怀抱的干沙枣回来。那几个女孩子,如今早已成了身体微微发福的中年妇人,各自为了生活而忙碌奔波。但不知,还有几人记得那个冬天我们去踏雪打沙枣的事情。无论那个年龄,我们可以生活的很现实,但我们不能抛却生活中那一些踏雪寻梅的心情。

落雪的散文 篇10

……

今冬,拥雪,柳絮般的轻柔,蝶蝶飞舞,妩媚了大地,婉约了整个季节。一夜风雪,素裹了一座城,镶嵌了洁白的相思,不觉间想起了一句描摹雪景的`诗句:“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

抒情散文的诗意 篇11

这是杨朔的《荔枝蜜》一文中的一段。作者对蜜蜂的赞美是多么美,又是多么耐人寻味啊!然而它又岂仅是歌颂蜜蜂,作者在这里不仅激发了我们对蜜蜂的崇敬,而且把我们引进了更高的境界——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热爱,对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我们就像读了一首热情而含蓄的诗一样,受到了强烈的感染。作者精巧的构思,洋溢的热情,优美的文笔贯穿全篇,仅从这一段引文里,就使我们感受到一种浓郁的诗意了。

散文的诗意,是许多散文家所刻意追求的。高尔基就曾要求青年作家像写诗一样去写散文,在鲁迅的作品中就有许多这样的抒情散文(尤其是《野草》中的散文)。既谓诗意,当然也就要具有一些诗的特点,而这种特点我以为主要是指作家用写诗那样的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感情和精炼优美的语言来抒发作者的感受,告诉读者一种深刻的思想,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来表达他的感受是构成散文诗意的重要因素。也就是作家把他在现实生活中最激动的内心感受用抒情的笔调表达出来,才能构成散文的诗意。因此,我们不能把诗意作狭隘的理解。郭沫若在解释什么是诗时说:“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其诗。例如近代的自由诗,散文诗,都是些抒情的散文。”这些话对我们理解诗意是有启发的。作者要抒情,当然就离不开诗人那种丰富的想象和饱满的感情了。

落雪的作文 篇12

雪,润物无声、细丝绵绵。风,冬之入骨,暑之凉爽,却不及雪来得活泼可爱。

雪从高空而来,与云玩耍称兄弟,与楼房共歌吟唱,与伙伴相依相偎它在空中或是徜徉盘旋,或是欢腾下坠,或是奔跑跳跃雪落在屋檐上,染上色彩,装饰心情;雪落于柏树,披上素纱,浸入欢乐;雪落在台阶,恰似雪白的地毯;落于衣衫,冷得哆嗦,虽是寒冷却又欢乐!雪装饰了大地,好像一幅优美的图画,或深或浅,或浓或淡。

雪与孩子们玩耍。从天空奔涌而下,定是为了孩子。每逢落雪,孩子必是欢乐。滚动的小雪球,时不时落下丝丝雪沫。雪人呢?可能天太冷,簇拥在一起,取暖吧,又或是为孩子玩乐吧!淡淡的忧伤拥入心头,雪融化了,融入了泥土,它们团聚了,只等再一次相遇。可怜孩子,一时欢腾,半年遗憾,难忘!

雪,纯洁,透亮。在空中似一朵朵白茫茫的花朵,还可听到花和花碰撞时,恰似低吟,簌簌,簌簌好似春天蠢蠢欲动,在灯光下,抬头仰望,雪玲珑剔透,难道不是冬日里的精灵吗?

雪,是一支支动人的高歌,北风为它呼啸,是一种绚烂的心情,孩子因它而乐,是一杯沁人肺腑的清茶,诗人为它吟诗赞叹。

落雪天的伤感句子 篇13

穿大街,走小巷,我看到漫天雪花悄悄拼接出一条银白的路,脚踩上去感觉软软的,让人沉迷,让人流连。那些熟悉的场景,熟悉的店铺,熟悉的曲里拐弯,都被暮雪化了妆,简洁、明亮,变得柔软。小巷原本安静,此时更见寂静,雪落在伞面上的声音,若不细听便悄悄地匿了它的踪迹。远处,大大小小的脚印叠加着印在雪地上,像是在诉说着什么,深浅不一。一些车痕偶尔会合,偶尔交错,全无规律可寻,像是生活,总在预料之外。

雪花,是上天降落人间的精灵,她,纯洁无暇,纤尘不染,风姿绰约。她是冬天的思恋,也是冬天唯美的风景和色彩。当雪花凌空飞扬时,一袭素衣掩不住她的流彩,这个世界也因雪花的莅临而变得分外纯净,分外妖娆。每当我望见一屋一砌,一枝一裹,处处满载银辉时,我总忍不住低吟起:“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诗句来。

我猜不出这些雪尘会飘飞成何许模样,或者会延续到什么时候,我只是担心这些雪尘还来不及舒缓,就被冷风给吹散了,或者被城市的呼吸给融化了。若是在久远的年代,这些雪尘自然会演变为燕山雪花的吧,或者,呈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那时有低矮的老墙,围着安静的时光,厚厚的积雪覆在墙头,撒满鸡鸣与狗吠的声音。

论萧红的散文创作 篇14

萧红的散文具有鲜明而非她莫属的萧红特色, 蕴含着巨大的艺术魅力, 这些文字从一个更真实的侧面, 让我们看到她艰辛的跋涉之路, 领略她超群的艺术风采, 同时我们也会被她字里行间的历史责任感所震撼。

一.生命本真的真实呈现

萧红1911年出生在一个封建没落之家, 幼年丧母, 只有老祖父带给她慈爱和温暖。祖父去世后, 这位倔强的女子为了逃避包办婚姻, 逃避冷酷的父亲愤而离家出走, 开始了漂泊流浪的生活。1932年她在贫困交加之际, 得以相识萧军, 共同度过了六年贫穷但相依为命的生活。她的散文中一部分篇什是对这一时期“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1]。1942年, 年仅三十一岁的萧红病逝香港, 魂销异域。她的散文比较详尽地记载了她短暂坎坷的一生。生命的窘迫、处境的艰难、饥饿和寒冷中相濡以沫的爱情, 都不加任何掩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可以让人看到在那样的社会里, 一个无依无靠的女子最真实的生活境况。那一个个生活片断, 那一幅幅生活图景, 历历在目。萧红饥肠辘辘, 饥寒交迫, 面对着空荡荡的屋子, 她问:“我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2]“肚子越响了, 怕给他听着这肚子的呼唤, 我把肚子翻向床, 压住这呼唤。”在《提篮者》中, 她写了面包怎样强烈地吸引她:“挤满面包的大篮子又等在过道, 我始终没推开门, 门外有别人在买, 即是不开门, 我也好像嗅到麦香。对面包我害怕起来, 不是我想吃面包, 怕是面包要吞了我。”在《搬家》一文里, 萧红又写到了对于寒冷的感受:“在屋里, 只要火炉生着火, 我就站在炉边, 或者更冷的时候, 我还能坐到炉板上去把自己煎一煎。”萧红把自己饥寒交迫的悲惨处境毫无保留地倾诉在文章里。明明是自己饿得前心贴后心, 冷得无以忍耐, 萧红却说“对面包我害怕起来……怕是面包要吞了我。”“更冷的时候, 我还能坐到炉板上去把自己煎一煎。”在这里, 我们分明看到了萧红身处劣境却乐观昂扬的奋斗精神和苦中作乐的人生态度。人在基本生存需求都无法满足的时候, 对生命的强烈渴求就凸显出来。饥饿一点一点地吞噬着女作家, 她终于忍耐不住, “列巴圈对门就挂着, 东隔壁也挂着, 西隔壁也挂着……牛奶瓶的乳白色看得真真切切……”“我心里发烧, 耳朵也热了一阵, 立刻想到这是‘偷’……我抱紧胸膛, 把头也挂到胸口, 向我自己说:我饿呀!不是‘偷’呀!”生的欲望在勃动在挣扎, 这是恶劣生存状态下生命求活的一种本能战斗, 萧红丝毫不加文饰, 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自己当时的心境。也正是因为她向读者展示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 因而常常能打动读者, 引起读者的共鸣。恐怕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少有哪位女作家能像萧红这样将饥饿、困苦, 将人面对绝境时对生的渴望, 对死的抗拒表现得如此直白感性, 如此震撼人心。尽管萧红在散文中记录了那么多这样那样的困苦与不幸, 然而, 从萧红的散文中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生命本真的坚韧与鲜活。

二.自然深沉的情感流露

萧红, 这个来自中国社会底层的作家, 她自身坎坷的生活经历和敏感深沉的内心世界, 使得她的散文没有一味地风花雪月, 也没有一味地无病呻吟, 更没有怨天忧人的抱怨和愤忿不平。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在生活激流中顽强挣扎的女性。萧红在散文中记录了自己的喜怒哀乐, 但并不仅仅拘囿于她个人。就是这样一个在生活中艰难跋涉的女子, 居然还有着对比她更艰难的人的同情。在“破落之街”她看到一个老油匠时, 心里在想:“我们的生活技术比他们高……可是他们永远留在那里, 那里淹没着他们的一生, 也淹没着他们的子子孙孙, 但是这要淹没到什么时代呢?”这里表现出女作家对底层人民对弱者的同情, 同时这种同情也上升到了理性层面———表现了萧红对时代对社会的忧患意识。萧红年幼时因为自己淘气从洋车上摔下来, 祖父不问青红皂白打了车夫, 还没给车钱, 自那以后“无论祖父对我怎样疼爱, 心里总是生着隔膜……”“在这样的年代中, 我没发现一个有钱的人蹲在洋车上;他有钱, 他不怕车夫吃力, 他自己没拉过车, 自己所尝到的, 只是被拉着的舒服滋味。”“一个女人站在一家药店门口讨钱, 手下牵着孩子, 衣襟裹着更小的孩子。药店没有人出来理她, 过路人也不理她, 都想说她有孩子不对, 穷就不该有孩子, 有也应该饿死……那女人一定正象我, 一定早饭还没有吃, 也许昨晚的也没有吃……”这样的细节散布在许多文字中。萧红“凭着她对民间世界的了解和对底层人的情感, 以她特有的艺术直感, 写出了民间生活的自在状态。”[3]她的散文以现实主义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幅现实的生活图景:这里有她和萧军共同度过的一段极其艰辛困苦的生活, 有大都会里的贫富悬殊与对立, 有民众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强烈呼声和对日伪的刻骨仇恨, 有下层百姓境遇的悲惨, 有知识分子求职的艰难与谋生的不易, 有热血青年的忧伤、欢笑和对人生道路的探寻与抉择……萧红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自如地融入到自在的经历与场景、人物或事件中去, 不是极力渲染而其情自出, 不用虚张声势而其意自明, 不是用心做作而其境自成, 让读者沉思在一种社会、历史和人生交融而致的深邃境界。萧红不是以一个启蒙者的身份高高在上, 俯视和怜悯着这些人世间的苦难, 这些苦难中的人们, 而是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身份去体察去感受。他们的悲苦就是她心中的痛, 这种痛是极其强烈的, 然而她却将呐喊直呼的情绪加以收敛和控制, 以智性言说的方式自然流露出来, 这是一种经过理性过滤后的感情, 是一种经过智性沉淀后的思想。

三.朴素丰厚的诗性语言

萧红“是一位富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和散文家”, [4]她的散文文字无论是叙事、抒情、写景, 都运用了诗化的笔调, 蕴藉了朴素丰厚的诗性意蕴。

萧红善于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艺术手法, 使其散文具有朴素而丰厚的诗性特色。如“枫叶插在瓶里, 放在桌上, 后来枫叶干了坐在院心。常常有东西落在头上, 啊, 小圆枣滚在墙根外。”这段文字犹如一首描绘秋景的诗, 又似一幅线条简洁、色彩明丽的秋赋图, 短短几句, 诗意盎然。再如“停在江边的那些小船动荡的落叶似的。”用“动荡”一词描绘出小船的动态, 用“落叶”来比喻小船的形态, 有动有静, 有声有色, 整个句子简洁生动, 形神兼备。

萧红在文中多使用短小的句子, 重复的语词, 甚至相同的语调口吻, 来营造一种诗的韵律和节奏。如“水声, 浪声……混合着江声在唱。远远近近的那一些女人的阳伞, 这一些船, 这一些幸福的船呀!满江上是幸福的船, 满江上是幸福了!”又如“弟弟不住的在手下摇着帽子, 肩头耸起了又落下了;心脏也是高了又低了”。再如描写初春的松花江:“松花江在脚下东流, 铁轨在江空发啸, 满江面的冰块, 满天空的白云……”

萧红的散文语言极具客观性, 富有张力, 又满蕴着诗情。如:“圆月从东边一小片林梢透过来, 暗红色的圆月, 很大很混浊的样子, 好象老人昏花的眼睛, 垂到天边去。”再如:“森森的天气紧逼着我, 好象秋风逼着黄叶样, 新历一月一日降雪了, 我打起寒颤。开了门望一望雪天, 呀!我的衣裳薄得透明了, 结了冰般地”。这些句子都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 读来却别具情调。她在《新识》中描绘了一位读剧本的少妇:“她的背靠着炉壁, 淡黄色有一点闪光的炉壁衬在背后, 她黑的作着曲卷的头发, 就要散到肩上去。她演剧一般地在读剧本。她波状的头发和充分作着圆形的肩, 停在淡黄的壁炉前, 是一幅完成的少妇美丽的剪影。”读着这些娓娓的句子, 我们仿佛不是在读文章, 而是正流连忘返地欣赏一幅诗意雅致的写意画。正如有论者言:“萧红的散文无论写景还是写人, 都不是精雕细刻的, 而是追求写意、传神。就像传统的中国画一样,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太似则媚俗, 不似则欺世。萧红在这一点上做得恰到好处。”[5]

四.别具一格的文体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文体意识的作家之一, 她曾经明确表达过:“有各式各样的生活, 有各式各样的作家, 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6]虽然是谈小说, 但同样适用于她的散文创作。正如杨义所说, 萧红的小说“翱翔于散文和诗的天地”, [7]我们同样可以说, 萧红的散文“翱翔于小说和诗的天地”。萧红凭着自己的灵性和悟性, 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体, 打破了小说、散文、诗歌三种文体的界线, 沟通了三种文体的不同特点, 融小说、诗歌的特色于散文中。她的散文中有人物对话, 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 有人物形象, 同时又富有诗情意蕴。如果将萧红的散文和小说混在一起, 你很难分出哪篇是小说, 哪篇是散文, 若将她的散文中的某些句段以诗行的形式排列, 也不失为一首首情韵俱在的好诗。萧红的散文随着情绪的自然流动, 或张或弛、或起或伏地来安排作品的结构, 因而无论作品写得多么自由、散漫, 都有一种内在的气韵在贯通, 都显得是那样的浑然一体、和谐自然。萧红对文体的这种灵性创造, 不仅是局部的特色显现, 而且是融入其中的整体特征。

萧红的散文正是以对生命本真的真实呈现、自然深沉的情感流露、朴素丰厚的语言和别具一格的文体特色, 独步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散文名家辈出的中国现代文坛, 在其间占据了不容置疑的地位, 至今仍然熠熠生辉!

注释

1[1].萧军《.商市街·读后记》, 转引自郭玉斌.萧红评传[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9:133.

2[2].萧红.萧红全集[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1991. (本文所引原文均出自此书, 以下不再一一列出)

3[3].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2.

4[4].葛浩文.萧红评传[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1985:152.

5[5].郭玉斌.萧红评传[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9:141.

6[6].聂绀弩《.萧红选集·序》, 萧红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2.

上一篇:续租申请书下一篇:招聘会上自我介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