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笔记散文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山歌笔记散文(精选12篇)

山歌笔记散文 篇1

朋友闲聊,谈起收集山歌的事,催使我想起少年时到岷州花儿的故乡岷县和一个家庭的一段经历,我翻箱倒柜寻找一本少年时的摘抄笔记,随着笔记的翻起,一段因山歌而起的初来时喜,落幕时悲的人间真实的悲喜剧,从我心头一幕一幕展开。

父亲有个朋友在岷县闾井镇变堡山村,出身于闾井变堡山一个畜牧家庭,17岁媳妇进门,20岁接回娘家的妻时被马步芳军抓壮丁入伍,后选为中央军,打过日本军,也与解放军顽抗作战,原是国民一党一驻守南京部队一个军官,攻战中被俘,被解送到陇南武都劳改,因为礼县湫山乡与岷县闾井镇相依紧邻,与时在公安大队的父亲认识。父亲退役,老人劳改期满出狱,互相打听后走动。在我考上县高中15岁的夏天,父亲帮老人在礼县盐官骡马市场收了10多头牛、40多只羊。父亲忙着收割,要我帮老人赶牛羊到岷县闾井他家里去,记得老人年龄虽大,已70岁,但身材魁梧高大,腰杆挺一直,慈祥亲和,我和老人一家相处了10多天,当时演过一部电一影《风雨下钟山》,他说电一影和实际根本不一样,国民一党一军不是那么软蛋,立马就投降的,败的原因是国民一党一是少数人过好日子,支持的人少,失了民心,共|产|一党一分了地让多数人过好日子,支持的人多,得了民心,就这个理。

天热、路远、牛羊散漫难赶,只好白天吃草,夜里行进,瞌睡难耐,为提精神,我给老人一路唱秦腔,老人乐不可支,到了岷县地段听有人唱山歌,我问老人会唱吗?老人说年青时,他当过花儿王,每年农历5月17日到岷县城二郎山赶唱,还到国民一党一军营里也唱过,监狱里唱过,过了锁龙乡人希少时,他便唱了起来:“记得那年四月八,/牛车接妻回娘家,/遇上马家抓兵丁,/连同牛车进兵营,/会耍拳棒体头壮,/马家军选进中央军,/西安抓了蒋总统,/国共合作打日本, /同营战友多战死,辛好命里能逃生,/四五年胜利齐欢庆,/不料总统变了心,/三年兵败如山倒,/南京城被俘成罪人,/劳改十年才回家,/辛好儿媳已满门,/老伴见我回来了,/不倍我见阎王了,/邓老人家政策松,/倒牛贩马渡营生。”边吆着牛边唱他艰难、困苦的一生。夜里我睡着了,一觉醒来,听见老人打打呵吸,老人熬不过瞌睡,长出一口气唱起来:“天上的星星煞煞明,/年轻人一旁睡混混,/人有少壮与老人,/年有舂夏和秋冬,你年轻了我老了,/坐在一块没搞了,/年轻的时候人都爱,/老了就把陽坡晒,/太陽落了西山了,/一天不如一天了。”

他儿子想生是个标准西部男子汉,身材高大,身壮腰圆,肤色古铜,唱得一腔好山歌,是当地有名的歌王,年年到岷县二郎山赶花儿会。媳妇二娥是村子里头号美人,高高的个头,乌黑厚实的头发一直垂过腰际,银盘脸,大眼睛,干活勤快利马,孝敬老人,山歌唱得让人心醉,听人说是在花儿会上唱花儿认识恋爱的,但我记得和想生哥经常斗嘴,但想生只要赶上牛车出了家门,随着牛车轱辘吱吱的滚一动,山歌便唱起来:“二郎山的会开了,/心上人要转会来了,/把你的.妹妹都引上, /来了给你杀骟羊,/早上做成羊肉汤,/放心我一点不幕浪。”细想起来,赶上漫悠悠的牛车,那种山高、路远、沟深、水长、车慢的空寂、无聊,一路雨淋日晒,坷坎与艰辛。闷对天问,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山歌。我坐着他赶牛车从岷县闾井到礼县湫山,摇得我头昏呕吐,想生哥一路却唱得异常起劲。谁知一别一年后,他进山砍柴回来发现二娥与堂弟生阊偷一情,用砍柴斧刀,砍了两个人的头到乡zheng府投案,成了闾井轰动一时的大案,后被判死刑一槍一决了。当我和父亲听到此消息,几天吃不下饭,想生哥、二娥都是很好的人,咋走了歪路呢? 那个被杀的生阊我也认识,离想生家住的不远,个子不大,是个小胖墩,黑黑的脸,但山歌唱的野味十足:“红马骑在草滩里,/要唱十二牡丹哩,/十二牡丹我不唱,/要唱十五大月亮,/月亮上来一张镰,/青龙倒把白龙缠,/活象吕布戏貂蝉。/吕布戏了貂蝉女,/愣舍江山不舍你。/江山舍了从打哩,/把你舍了哪有哩?”。给我的印象他好像不务正业,听说他大人和哥哥在集镇大街上做大生意,反正他一天骑着一匹枣红马在村子里瞎转悠。

地洞笔记——梁小斌经典散文随笔 篇2

被你一脚踢下河滩的不是一块石头,而是一块冥顽不化的冰。这块冰在大海上,像是一块白色的光斑。阳光对付它,根本用不着曝晒,周围的空气,还有暖暖的海水就可以使它逐渐缩小。阳光靠近一点看,这块冰在消失之前,可能会像一条鱼那样翻动,时而露出鱼肚白。但这块冰只能变黑,变得坚硬。这块冰在变小,它应该融化在水天一色的俗套诗意中。但是,偏不!原来,这冰块的内核是一块黑色石头。

上面刻着几个字:融化到此为止。

逃避生活

仅仅因为我害怕在黑暗中找不到座位,所以我很少看电影。我跟在步履矫健的朋友后面走,我终于觉得我不应该跟他们去舞场。我虽然也盼望学会跳舞,但一直没有勇气模仿别人的舞步,哪怕是偷偷地模仿的勇气也没有。我知道生活的情趣附在我身上,我就会感到沉重,总觉得身上有一股我不熟悉的气息。

凭着我的自然天性的萌发,我被染上那种陌生的气息也还能够走几步,但不久,就会感到失魂落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需要我具有能力,在黑暗里找座位就是本事。既然我没有能力,这个能力就变为我以外的怪物,时刻要吞噬我,我不小心就会被它吃掉。

我逃避生活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我没有办法克服我的胆怯心理。现在已经不是这个我要学会克服障碍的问题,而是生活里所有的技能要压碎我,这个事实横在我面前。我读过很多英雄人物的故事,他们为了加入生活,拼命挖掘自己生命和意志的潜力。照这样的榜样,我也应该勇敢一点才对。但我想,我是一个在生命和意志上没有丝毫潜力可挖的人,我彻底地承认我的懦弱,为什么要羞于承认呢?

如果心理不胆怯,行为也就果敢了。但我细想,我的胆怯既然已经是先验的,那为什么非要让“勇敢”把胆怯挤跑呢?有些英雄少一条腿,有些英雄眼睛瞎了,他们想办法弥补生理的残缺就行了,而我的残缺,我的心理的变形是任何矫正术都无法使它恢复常态的。

笨拙

在现代,人们普遍的观点是,要想逃离现实,必须有足够的金钱。金钱,能把一个吃掉你的对象,变为一个美学的对象。有了钱,你可以旅游、欣赏,你可以不接触人,也可以接触人。你可以只接触人的表象信息,而不接触他们内在的心灵。在现代,接触别人内在心灵,就是别人要异化你的那颗心灵,所以说,不追求理解,是防止过分接触的好方法。你逃到一个适当的位置,欣赏自然,美学上叫做欣赏角度。我们是笨拙的,我们就是得不到这个欣赏角度,自然并不愿远离我,它反而要寸步不离,不让我们轻而易举地欣赏它。

这个笨拙是全面的,但它也仍然是单纯的、透明的,笨拙仍然是纯朴的,它是一个喜剧,是一种幽默,是一个现代堂吉诃德:不过,他已经不是在向风车进攻。他已经永远失去了进攻的概念。他根本没有想到世界上还有进攻,他的勇敢在于他敢于逃跑。这就是智慧,因为他想到了逃离,不怕最大的危险,也要逃离。

笨拙,它显示在这个人的逃离举动总是失败的。一个失败主义者,但它并不视失败为失败,没有能够逃离隐居的人,实际上也就是没有能力在真实生活中生存的人。

假如,我想从工厂里逃出来,但逃跑总是不成功,为什么逃跑是不成功的呢?因为这是一个人的逃跑,有如一个隐士的举动。个人的行动总是无出路和意义的,个人行动只是一种美学行动。因为大多数没有逃跑,大多数遵循的是一个实际生活并使之和谐的法则,是政治经济学的法则。而少数人的法则则是文学的,浪漫主义的法则。浪漫主义在现代不是描写天国,不是再现幻想,浪漫主义是生活方式。浪漫主义经历了幼稚阶段,它如今的唯一的方式就是逃离现实的举动。

生活如同女人

生活如同女人,她漂亮你就想接近,并且是不负责的接近。她丑陋你就想回避,离她越远越好。这是一个对生活的理论概括,实际情况是生活不论漂亮还是丑陋,你都要和她打交道。你命里注定是逃不掉的,这样就产生了无法逃避而派生出的人生观。

生活的形象给人以视觉的美感,这是美好信息,是人接近生活的首要前提。人如果脱离不了生活的制约,自然希望生活变得美好起来,这就是宗教。我的诗也曾经散布过一种宗教意识,宗教是一种期望,一种需求,一种自身无力的表现,但他至少还相信他的呼吁是值得的。

人的虚无的意识,就是欣赏生活的意识。人究竟要欣赏生活的什么呢?显然,人要欣赏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难。所谓文学是回忆,就是站在较为安全的地带,对无法介入过去的回顾。这样,人成为自我分裂的人,他首先在实际生活着,另外还要欣赏自己的处境。

爱是存在的

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爱是存在的。我遵循着伟大阳光温情脉脉的规律生活,我是不怕困难,我是能够抑制自己个性的。我也有日常生活,但我从不重视日常生活,就像匆匆吃过饭,赶忙要跑出去。我为了得到爱,我认为人应该是崇高的,人应该显示出值得爱的地方,人必须拼命扭动身躯,必须拥有激情。人在认定爱的存在的情况下,有他一整套生活的方式。

如果这个世界上爱不存在了,人又是孤单的人了,这时人就不想动,但人仍然得行动,得生存。这时候,人才有机会回顾自己的日常生活了。他不得不进入这没有意义的生活,他感到日常生活的繁杂,他发现自己是一个凌乱的人。

不,现在又出现了第三种人,在没有爱的情况下出现的人。这种人没有对外部世界的任何幻想,他根本不关心、想也不想生活的意义,他津津有味地活着,他唯一的任务就是把日常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这种人是自我生存的崇拜者,是把人自身活着当做宗教来看的人。这种人进入生活严谨的风度令人吃惊,他能够沾沾自喜地欣赏自己在生活,他是现代生活的导师。

(摘自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地洞笔记——被世界开除》 作者:梁小斌)

背影散文阅读笔记 篇3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经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你知道写散文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背影散文阅读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背影散文阅读笔记1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不长,写得很平朴,却以情动人,感人至深。

文章讲的是多年前朱自清先生父亲在浦口车站送他乘火车北上念书的情景,虽然只一千多字。去让人深受感动。纵观全文,文章写得十分朴实,但时时处处流露着一种动人的情感:父子间深厚的感情,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和无限的感激。

作者对父亲的关爱十分感激,情抑于中,诉之于笔,让人感同身受。文章以情动人,父子深厚的感情洋溢于纸上,然而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文章只是用不加粉饰装点的平常话语来打动读者。

文章写父亲的背影,正是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

作者用平朴的文字描述了父亲去给我买橘子时的情景,他写了父亲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这些都是如实的描述,洗尽铅华,保寸本色,至真至朴,细细道来,将人、事、情、感,原态原貌地呈现于读者的面前,让人感同身受。

《背影》以情动人,感动了无数的读者。我想这除了因为作者用了平朴的语言写出了真实的情感外,还在于文章里头蕴涵着一种“淡淡的哀愁”,而这种哀愁是时世给作者的影响。作者的心境是哀愁的,这种哀愁也加深了读者对父子情深的理解。

文章一开头就定下了“哀愁”的基调,“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家中的光景很是惨淡”。这对作者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那个时候作者的家庭景况是悲凉,作者的心境是哀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里,父亲为作者送行,而其时年老的父亲还要去找工作,作者在那里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作者在描述这个背影的时候,不仅仅融人了对父亲的深深感激之情,也融人了一种辛酸和悲凉的情绪,正是再一种情绪加深了读者对父子情深的体验,引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

全文虽然没有运用过于华丽的`词藻,可是却给人一种心灵上的震撼,引起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鸣。让人能够深深的感受到父亲的爱是如此深沉,如此温柔,如此伟大。

背影散文阅读笔记2

读完此文,我脑海中总不时浮现出父亲在月台上攀爬着的那副笨拙的背影......故事描述的是作者回徐州为祖母办丧事。办完丧事,父亲去南京谋事,作者返京念书,父亲去车站送行的情景。

作者把描述的焦点凝聚在一个极其普通而又典型的细节-----父亲的“背影”上,表达的感情却极为真挚深沉。一开始,作品开门见山地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而后由远及近地描述了祖母的丧事、父亲的亏空及对我的慈爱,为下文重点描述父子离别作了铺垫;第二次是为给儿子买橘子,父亲艰难过铁道。作为重点,作者饱含深情,具体细腻地勾画了父亲的背影,体现出浓浓的父爱;第三次是父亲离开车站时一刹那的背影。虽只是轻轻带过,这淡淡的一笔却极妙地刻画了父亲不忍分离的悲酸惆怅;结尾是引用父亲来信说明其晚年心境的凄凉,仿佛又一次见到父亲的背影,首尾呼应,并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作者先是层次分明地描摹父亲的形态:身体肥胖、穿着臃肿、步履蹒跚…写出了父亲的老态、憨厚;之后详尽地描述了父亲的一系列动作:“探身下去”、“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两手攀着”、“两脚向上缩”、“身子向左倾”…字里行间充溢着父亲对儿子的慈爱,也自然而然地使作者从不理解到自责,到情不自禁地多次热泪盈眶。

午夜笔记散文 篇4

几个夜班过去了。

台风刮起的那天,滂沱的大雨就没停过,下班,上班,一路有大雨的伴随,忽然间感觉到人间温暖起来,不像于说的那么冷寞,他不喜欢雨天的宁静,他是一个阳光型的男孩,他不愿呆在雨幕的窗口,聆听落雨的滴答声,而我,恰恰,喜欢聆听雨落无痕的脚步声。

一点点,脑海里又有了冥想的积绪,趁着这一刻上班的空闲,多多少少的吐露出来。上班时间里是不可玩任何与工作无关的,包括写字的笔。

夜里大领导不在,小领导就得过且过,做的不过分,尊守一些应有的规矩,如窜岗聊天,打瞌睡,就不行了。站在自己的岗位上,让思倦飞于笔间,留于白纸的心酸,这在白天是不可许的。

或许不曾有过,自己说不准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可是我真的办不到,只想认认真真的去爱一个人,谈一次恋爱,如果与自己相伴的人不是自己喜欢的,将来的生活又怎么去过呢?面对感情的门槛,我迈不出自己的脚步,习惯的日子久已萎靡,但寻份根深蒂固的寂寞,我无法走出自己的世界,我认真对自己说,想做个开朗的人,想像于那样在别人面前欲所畅言,大大的敞开自己的心扉。

几个月过去了,我才发现自己做不到,能迈出第一步,与陌生人交谈,几句话后,我说不来了。遇上自己喜欢的,第二次的电话里就缄口了,等待的是无声的电话。面对,都市的.社交,我别无选择,也许我可以孤独一身,生存,是不可让我与人隔居。

时间过了这么久,自己也不是一点没有学到,心中有梦想,放不开,是不争的事,听着音乐,看着夜色的迷失,我渐渐淡忘良宵的明月,陪伴的只有机器的吵闹声。

上帝关上我的一扇门,也会为我开起一扇窗,我要努力找寻那扇窗,走出自己的世界,就会发现人间的美好。

笔记,几个月前我就没有写过了,一是工作的忙碌,占据了我大部份的时间,消耗自己不、少的精力。二是自己坠入隋弱的深渊,感情上经不起打击,为何又能想着自由恋爱,看不懂自己在想些什么,犹豫,徘徊,一直仰望着感情的窗口,不敢爱,也不敢恨。

冰心散文读书笔记 篇5

我很早就很欣赏散文的语言,形散神不散。使得我不由自主翻开了冰心奶奶写的散文集。

冰心说:散文可以写得铿锵得像诗,雄浑得像军歌,生动曲折得像小说,活泼精锐得像戏剧对话。读了几篇我深有同感。我挑选了一篇名为《闲情》,我感受到的不只是一种闲适的感觉,还有冰心奶奶那享受生活的境界。就如文末所说那几句:“东坡云‘因病得闲殊不恶’,我一生平善病者,故知能,闲真是大功夫,大学问。如能养神之外,偶阅《维摩经》犹妙,以天女能道尽众生之病,断无不能自己其病也!恐扰精神,余不敢及。”冰心把这种爱化为一种极为清丽,极为温婉的文笔,写成了散文。散文里有另外一个世界,有一个充满爱,也是冰心所向往的世界。

这篇读后感十分仓促,但却是内心之感啊!

健步走出“山歌王” 篇6

刘富祥今年78岁,是一位有着59年党龄的老党员。自上世纪70年代从村党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后,他便热爱上了健步行这一户外活动。每天他都去户外走走、听听、看看,一来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二来通过行走,结识更多的新朋友,为写山歌、唱山歌收集好素材。城北村近千个家庭。他都逐一走访过多次,200多个屋场、地段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和足迹,县直40多个单位他也曾经多次去做过客。他白天户外行走搞采访,晚上在家整理素材写山歌。每天上午8点半,刘富祥就准时从家里出发,口袋里装着一本笔记本、一支圆珠笔,头戴一顶草帽,有时还带上一瓶矿泉水。他不骑摩托不坐车,凭着两条腿从这个屋场走到另一个屋场、从这家走到那家、从村里走到县城……没有两三个时辰他回不了家。有时打听到好素材,哪怕路再远,天气再不好,他也要步行前往,直到把素材弄到手为止。老伴很理解丈夫的爱好,非常支持、关心他,每天總会在锅里热着菜饭,让他一回到家就能吃上热菜饭。在老伴的支持下,刘富祥写山歌、唱山歌的激情一发不可收。他在村里、镇上乃至全县渐渐有了名气,请他唱山歌、写山歌的人越来越多。从2010年开始,他还在县城亿多购物广场一侧创办了“老年人山歌角”,引导老年人在这里唱他创作的山歌。现在在这个“山歌角”唱山歌的老人已达到四五十人。刘富祥写的山歌、快板情真意切,通俗易记、押韵易唱,一些农村老年协会文艺队还把他写的山歌作为保留节目专门排练演唱,大大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刘富祥为了把自己写的山歌及时传唱出去,他不计报酬,主动配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定期为党员群众编印山歌简报。每月印发不少于200份。这些简报全是他自己编写、印刷、分送到党员群众手中。这种“编、印、送”的工作是一份很苦、很累的差事,而刘富祥硬是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绕山道、跨水沟、进果山、走学校,乐此不疲。最近,在村里举办的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学习会上,他又即兴创作了一首山歌:“城北党员有决心,学习实践很认真:男男女女齐学习,不获全胜不收兵……”表达了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会议精神的决心和信心。

“山歌王”的路越走越宽畅。

老舍散文读书笔记 篇7

作者在“一戒酒”里写道他自己不喝酒即昏,喝酒即晕了!酒更和他的肠胃病成了死敌,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最后还是医生来解劝。这一对冤家,弄得他不生不死的最后还是做出了艰难的选择,把那位“酒先生”赶走了,那位“酒先生”垂头丧气,“肠胃先生”洋洋得意。

作者在“二戒烟”里写道物价上涨,抽不起香烟,甚至连“长刀”也要100块。他说道:“火儿了!戒烟!”而心里却有一个天使和一个恶魔。天使说:“物价这么贵,还是别抽了,还伤害身体哩!”恶魔说:“好歹也是老作家了,抽一点没事的。”最后,作者还是控制住自己的心魔,忍着没抽。

作者在“三戒茶”里写道自己已经被戒酒,戒烟弄个半死不活。想早点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于是又开始想自己还能戒什么,想到了戒荤,经过思考后他觉得不能戒荤,只能戒茶了。他觉得现在的茶香又不香,倒有一股咸味,还不如那皮蛋来泡茶哩。于是,作者又开始戒茶了。

作者在“四猫的食物”里写道自己家的小猫咪咪早餐都是贰只蛙,壹只老鼠。而自己还戒酒,戒烟,戒茶,甚至还要戒荤,有必要吗?

王开岭散文读书笔记 篇8

迷茫在欲望里,却不知何去何从。我们脱离物质所能做的,不过是玩一玩游戏,看一看小说,去四处走走,在电影院里沉醉。多么的丰盛,又是多么的贫瘠。莎士比亚的咏叹呢?贝多芬的沉吟呢?鲁迅的冷眼看向什么方向?与上个世纪的青年们相比,我们的孩子们优越了多少,又不堪了多少?那些由大师陪伴的年轻人热烈而诗意地挥洒着青春,为吾等铸就了这样的一个社会,而我向前望去,却前路漫漫,长辈已渐渐离去,有谁同他们在未知的道路上一路高歌,且唱且行?

精神的寄体是梦想。孩子时的他们往往会嚷着到长大后我要成为一个科学家、一个画家、一个作家……虽然总是记不得上个月写下的是什么,但总是怀着一份对未来的美好的期望。直到逐渐开始触碰到生活,透过父母嗅到属于生活的真实的味道,那些稚嫩的梦想才慢慢一个个枯萎。梦想就变成了要考上什么大学,要找到一份怎样的好工作,要拥有一套怎样的住宅―如此准确,如此实际,又是如此的无可奈何。不能够说这样是错的,毕竟人不可能永远活在孩童时,但那样的梦想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精神上的,已经不再诗意得可以用画一般的语言去歌颂了。

人应当为着什么而活着,为着一些不能用物质去衡量的东西、一些不能达成便不能真正释怀的东西。这些可以是乡情、亲情、爱情:它们或与物质有着牵连,但它必定是精神的;它们平等故而每一个人都能体味到它们的滋味;它们美好所以值得人们去孜孜不倦地追求。一所优秀的大学、一个优秀的工作可以是途中的风景,却不可以成为终点。

人应该为着什么而活着,为着一些真正能使人能从灵魂深处感到满足与从容的东西,一些为之舍弃了物质也在所不惜的东西。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贫穷到连孩子也一个个病死的地步,但以他的经济学天赋,他本可以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大商人―可只有在写出《资本论》后他的灵魂的躁动才能平息,他才真正可以露出那满是辛酸欣慰的笑容。

争奇斗艳唱山歌 篇9

关键词:有效层次高效互动

伴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轰轰烈烈的导学案教学已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势,导学案教学改变了我们的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作为其主要构成的学生展示自然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热点,导学案教学也可以说是一种“展示文化”,展示决定着导学案教学的成功与否。

在目前的语文导学案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展示还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展示缺少有效性

首先,应该看到一份导学案的完成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学生对导学案的完成不够到位,必然有些问题没有得到落实。这样的展示怎么能发挥导学案的正面效用。

其次,学生在课前完成导学案,其显现的结果必然有如下几种:有些题目是多数学生不理解的,有些题目是少数不理解的,还有些题目就是大家都不会或者都会的。展示应该是面向全班的,只有把多数同学都有教训值得吸取,有规律方法值得总结的题目拿出来展示,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最后,因为导学案是事先下发,很多学生课前参照资料就已经把它做了起来,所以展示的时候部分同学的激情少了,有的甚至开起了小差。程序的固定化,问题设计的过分统一,让一部分优生吃不饱,也缺少了钻研的兴趣。

二、展示的形式太单一

有些老师把黑板展示作为唯一的展示方式,导致了低效。比如,有多媒体设备的学校,只要把典型习题在投影仪上一放,不就清楚地展示了吗?有的题,只要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一交换练习,就可以达到黑板展示的效果了,既快又效果不赖,何必不惜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利用课间作展示准备呢?特别是内容较多,一次不能展示完毕,需要在课堂上第二次展示的时候,这样的展示会浪费多少时间?有些老师错误的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进行讲解,自己成了看客。课堂变成了个别学生上课的舞台,不同的是新“老师”是一个学生,展示变成了对答案,学生讲课很像习题课,语文味不浓。以往语文课上多种形式的朗读少了,语文课最具特色的东西被淡化了,丧失了语文课的灵性。

三、展示缺少层次性

由于展示绝大多数是由学生完成的,学生由于自己学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思维达不到应有的高度。很多时候只是平面的展示,缺少坡度,更不能达到深度。不能进行及时的点拨、拓展。更不能帮助学生由知识上升到能力,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如何解决以上的问题呢?

(一)保证高效性。在实施课堂展示之前,教师一定要认真批改学生的导学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汇总,做到胸有成竹。展示要依据学情调查,找到带有普遍意义和近似性的“问题”,都会的不展示、都不会的更不展示由教师点拨,最容易出现歧义的或者核心的知识问题才拿出来做展示,但生成空间较小的,比如定理定义一般不做展示。高效的展示必然是一个富有层次的课堂。

(二)形成互动性。要努力杜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展示要形成“众人”集体参与效应,展示不是看表演,而是一窝蜂上阵;展示是孔雀开屏,学生要争着展现最美的一面;展示又是对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争奇斗艳,相映成趣,既“互”更“动”。

(三)突出灵活性。在导学案的具体的运用上,当注意“死而不僵”,导学案给学生呈现了自学的进程,也是我们上课流程的缩影,这个程序是“死的”,这是二次课改得以开展的基本保障,但是我们在具体的操作上,学生的展示不能唯导学案的内容为唯一,僵化地对待上面的内容,每一个步骤和每一个题目都是可以派生出一些问题的,我们当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适当地补充强化,特别是我们老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在展示是对部分问题作必要的深挖,如果将课堂演变成对答案,这不只是对课变的亵渎,也是我们老师思维与教学水平的退化。

(四)保持新颖性。导学案的内容是固定的,是僵化的,但教者可以巧妙地切入文本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新颖的形式去展示学习的成果。导学案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明确了教学的几大板块,但这并不排除教师可以精心的设计各个环节,富有诗情画意的导入语,自然流畅令人心动的过渡语,言简意赅饱含激励的评价语,精彩的视频,优美的歌曲,不同形式的朗读,最具特色的表演,这些独具匠心、激情洋溢、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都是教者备课时可以充分准备的亮点,都是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展示形成整体的有效手段。如果有人把几大板块当成是镣铐,那我说:带着镣铐我们也可以带领学生跳出华丽的舞姿。

散文《繁星春水》读书笔记 篇10

轻轻翻开扉页,读着一段段轻巧的文字,似乎也带我走进了文章的最高境界——诗歌的天堂。

“繁星闪烁着——深蓝的太空,何曾听得见它们对语?沉默中,微光里,它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第一段零碎的思想,冰心奶奶把这繁星描写的如此可爱,在我面前勾勒出一幅宁静的、自然和谐的图画。冷冷的天空被作者丰富的想象描绘得那样温馨,它们互相颂赞,互相交谈,给大自然添了许多清幽、明丽,富有了更多的魅力,也十分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对“人类之爱”的追求。

了解作者的,都知道冰心是赞扬母亲,歌颂母爱的。她有一篇著名诗作《纸船寄母亲》,不禁令人凄然泪下。然而在《繁星·春水》中母爱又是作品的主题: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真的只是简短的几句,充分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对母亲无私的爱的赞颂,对母亲培养的感激之情。寥寥几笔,把这份感情描写的淋漓尽致,让读者们感受母爱是伟大的!

在《繁星》中,有那么一段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诗人把人生事业的成功比喻为花,把成功事业的起步阶段比作花儿的芽儿,把奋斗的辛劳比作培养花的泪泉,把自我牺牲比作润花的血雨。这首诗告诉我们任何成就都是靠自己的双手努力而来的,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道理。

高中巴金散文读书笔记 篇11

从以上筒略勾勒,不难看出,如果我们用渠道错综而清晰,源流庞杂却丰富来概括巴金在1949年前思想形成发展的大致脉络,以及与他散文创作的血肉联系,是比较准确的。

“我以我血荐轩辕”——

巴金说的“创作和生活的一致”,不仅是自己创作几十年经验的总结,也道出了创作与评论的一条真谛。这与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讲的“风趣刚柔,宁致其气”、“事义深浅,未闻乖其学”、“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其基本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因文体、样式各自长期形成的规定性,散文总是比小说更贴近作家自身,更能映照作家的本性心境。巴金的散文更是如此。

在概览了巴金前期思想的发展变化和散文创作历程之后,不难发现,巴金前期18本散文的美质,就是自始至终地跳动着、燃烧着一颗爱国爱民、救国救民和反对封建专制、反对侵略战争,以及探索真理,寻求光明的火热的心。

这颗火热的燃烧的心不仅仅来源于幼年母亲的“爱”的教育,也不仅仅是因为耳闻目睹了封建家庭中专制对民主的扼杀、邪恶对善良的迫害,它更因憎恨祸国殃民的黑暗制度和荼毒生灵的侵略战争而燃烧得愈加灼热。他的第一篇散文《可爱的人》写得稚嫩而质朴,透露出了少年巴金一颗仁爱善良的心。尔后巴金走南闯北,颠沛流离,与祖国和下层人民共同着命运。旅途中,警察挂在船头的招牌“花捐征收处”,使巴金明白了“靠女人皮肉吃饭”的政府的腐败,“买卖人口”的勾当也使巴金十分愤怒。这种记叙真实的人和事,用作家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为题材,以抒发作家爱国反帝感情的散文,大量的见于巴金40年代前后在抗战烽火中创作的游记。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巴金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昆明、柳州、贵阳、重庆、成都等城市。防空警报、飞机轰炸、战火瓦砾,以及成千上万人的流血和死亡—巴金在展现这些惨不忍睹的生活画面的同时,更谱写了一曲“国民精神”的颂歌。他的这些散文不仅着眼于“振动人心”,而且更致力于“照亮人心”(斯达尔夫人:《论文学》),巴金“把个人的情感溶化在为着民族解放斗争的战斗者的情感里”,他于是越发增强了战斗的力量,越发坚定了必胜的信心。他满怀激情地写道:

就在炸弹和机关枪的不断的威胁中我还看到未来的黎明的曙光。我相信这黎明的新时代是一定会到来的。我们在这抗战中的巨大牺牲便是建造新的巨厦的基石。……所有的人都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牺牲,这目标会把中国拯救的。(巴金:《烽火·卷头语》)

巴金这类记事抒情散文在“照亮人心”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着重写敌机狂轰滥炸、人民受难冲的“民众精神”、“工作精神”、“牺牲精神”和“文化精神”,而且将自身内心的感受与这种民众的精神融合成一体。他在战火中编《文丛》半月刊,以控诉敌人暴行,鼓舞人民斗志。他说:

我们的文化是任何暴力所不能摧毁的,我们有广大的肥沃的土地,到处都埋着种子。我们的文化与我们的土地和人民永远存在。

记叙抗战的惨重场景,讴歌抗战的精神风貌,这是民族危难之际巴金散文的可贵风骨,也是巴金人格和信念的闪光。研究巴金散文的风骨,如前所说,必须将他的散文创作和他的生活道路、人格气质联系起来一起考察。巴金临难而不苟且,处危而自信。他在1932年以“佩竿”的笔名发表的一首小诗中,就在沉沉的黑夜呼唤着“远远的红灯啊,请挨近一些儿吧”。这“红灯”在散文中也多次出现,给寒夜里的人“一点勇气”,为荆棘丛中的行人“指示应该走的路”。很显然,它是光明、理想、信仰、真理以及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仁人志士的象征。这种象征性的描写,有时是“星”、“火”、“雷”,有时也可以是有生命的“飞蛾”、“龙”,甚至是一些为光明和信仰而战斗、而牺牲的友人们。写于1941年7月的《龙》,描写“我”和龙会见时的一段梦境。他们相互倾诉为“追寻丰富的、充实的生命”而痛苦,叙述为“做一些帮助同类的事情”而不倦地“往前面追求”。在漆黑的四周,龙“冲上天空”,“受着日晒、雨淋、风吹、雷打”,但“意志不会消灭”;而“我”表示:“就是火山、大海、猛兽在前面等我,我也要去!”巴金笔下的龙已人格化,巴金赋予它以勇士的形象、猛士的斗志和为人类光明的未来而甘愿自我牺牲的革命先驱的精神;文中的“我”是后来者,是“龙”的精神、意志的传人。“龙”与“我”融为一体,是历史的和现实的先驱者融为一体,凝聚成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高大形象。其中无疑地折射着巴金的人格、意志和精神,也寄托着巴金的感情、理想和信仰。正如左拉称赞都德所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那样,巴金也是“把他自己的个性与他要描绘的人物和事物的个性熔铸在一起”,作家和作品“合而为一。也就是说,他把自己融化在作品里,而又在作品里获得了再生”。(左拉:《论小说·个性表现》)

“动人情态何须多”——

几乎所有优秀散文家的作品都重情、重情理并茂,而又各有自己的特色。巴金也不例外,但从风骨学的角度考察,巴金散文在写情理方面又有个性,即融真诚、纯朴、灼热于一炉。读巴金的文,就知巴金的人,知巴金的人,更懂巴金的文。巴金的散文往往以童心般的真诚和炭火般的情感去“感人心”,他“写得痛快、不追求“含蓄”,但他只要“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吐露”,“文思马上潮涌而来”。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庄子:《渔父》),真是金石之言!试看现当代散文园地,“强”颜欢笑、“强”发愁绪为文者不乏其人,他们虽然苦苦寻找音韵铿锵、色彩浓烈、气象壮阔、语意缠绵的辞藻,有时一篇中也不乏巧妙的构思、生动的段落和细节。全篇最终给人留下的感觉却是故作姿态、空谷传响、虚无缥缈。问题的症结在于“强(qång)”和“伪”。散文第一要素是纯朴、灼热的真情,巴金散文在用情方面成功的基本要素恰恰就在于真挚和自然。

1932年巴金自剖说:“我的心像火一般地燃烧起来,我的身体激动得发战。……我觉得我要是再不说一句话,我的身体也许就会被那心火烧成灰烬。”1941年又说:“我有一个应当说是不健全的性格。我常常吞下许多火种在肚里,我却还想保持心境的和平。有时火种在我的腹内燃烧起来。我受不住熬煎。我预感到一个可怕的爆发。”巴金的这一气质在散文中表现得尤为真切、鲜明。试读他的《我的眼泪》、《我的心》、《我的呼号》、《我的梦》和《再见吧,我不幸的乡土哟!》等,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呼号,那一句句要母亲“把我这颗心收回去”的祈求,那一阵阵诅咒“文章没有用处”的自我谴责,矛盾而近于绝望,狂热而近乎歇斯底里,其真情由“我”而发,却远非一己私情。其核心是“哀民生之多艰”,“上下求索”而又报国无门。22岁时,巴金曾满怀年轻人的梦幻和壮志去国赴法,途中对故乡国土的养育之恩无限感激,对亲人友朋、秀水沃土无限爱恋,同时又因在同一片土地上亲人被旧礼教杀害、正义受到摧残、民主自由遭扼杀而无比的痛苦。复杂感情的交织和煎熬,被离别的电光石火点燃,青年巴金的情感仿佛从心灵深处迸发了出来:

哟!雄伟的黄沙,神秘的扬子江哟!你们的伟大的历史在哪里去了?这样的国土!这样的人民!我的心怎能够离开你们!

四十年:不辍的山歌 篇12

——题记

引子

一个月来,每一天,我的心都被一位名不见经传普普通通朴朴实实的农民揪着、攥着,我的胸膛被这个憨厚、真诚、倔强的大山之子四十年如一日坚守、奉献的点点滴滴充塞得满满当当。我的灵魂经受着一颗高尚而又低调的灵魂的撞击,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被一种无形的意念支配着、引导着,沿着百里河滩呼啸而下,卷过土峁、石崖,漫过山梁、深涧,冲上天垴尖,流淌下来,涌进一个背依嶙峋石崖、前临起伏黄土沟壑、静听浊漳涛声的小山村。

东梳,位于平顺东北26公里处,隶属北耽车乡。原为南耽车的一个子村,1970年独立成村。全村170口人,耕地240亩。岭上、沟底、店上三个自然庄罗锅脚分散在一条南北走向的黄土沟斜坡两侧。主庄店上枕东面西,悬崖绝壁之下是经久不息的浊漳河。

山大沟深,这里与世隔绝;气候干燥,这里靠天吃饭;自然条件恶劣,这里百姓的生活仿佛与山外差了一个世纪。

山歌前奏——苦涩的童年

“从小到大,一直到现在,我一直在受苦。受了一辈子!当干部,吃不了苦,有私心,没力气,没技术,你说话就不灵,没人服气你,没人听你!”

1950年10月6日,一个注定与苦难相伴的小生命呱呱坠地。刚刚来到人世七个月,才会和年轻的母亲咧咧嘴、甜甜笑,才依稀认得娘亲,没来得及喊出一声“妈”,母亲就撒手人寰。1岁上,土改时当过淜头村武委会主任的父亲也猝然离世。襁褓中的婴儿被姥姥抱到东梳。

“唉,真命苦!不大大就没了爹娘。”圪跺着碎步,姥姥一天到晚直抹泪。

憨直、踏实的舅舅不言不语,和老娘帮衬着抚养姐姐唯一的血脉。

没爹没娘的苦水里,姥姥的泪水里,舅舅的汗水里,乡亲们的怜惜里,小日胜渐渐长大了。

谁都没想到,这个苦水里泡大的苦孩子,二十五年后担起了一村人、几辈辈人沉甸甸的希冀和期盼,负重爬坡,筚路蓝缕,四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唱响了一曲悠长、刚毅、雄浑、高亢的山歌。

8岁那年,小日胜上学了,背着耷拉到屁股蛋上、布满补丁的粗布书包,趿拉着大人穿旧的布鞋。东梳是个小村,适龄学生人数少,只有小学低段,12岁该上五年级了,还得到离村十里的耽车:一则家里筹不起钱,二则赵日胜的舅舅到南耽车村当了会计,他再念书一走,姥姥没人照应,再说,祖孙相依为命,他实在离不得姥姥。从此,他再也没进过学校。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小日胜8岁就担水、搂柴,12岁随着大人开垦非耕地,16岁参加农业社劳动,当了小队保管。18岁到20岁,担任小队生产队长。“从小到大,一直到现在,我一直在受苦。受了一辈子!”赵日胜感恩常人不曾经历也难以邂逅的“苦”,“我老早就操持农活儿,赶车、犁地、耢地、耙地、摇耧、蹬风车、打场、嫁接果树软枣树,一应农活样样都练成了把式。当个队长,吃不了苦,没力气,没技术,你说话就不灵,没人服气你,没人听你!”正因为打小就尝遍了人世间的苦难,才“苦”出了赵日胜勤劳的习惯,健康的体魄;“苦”出了他过人的胆识、倔强坚韧,遇困难不却步,受挫折不低头,遇阻力不退缩,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个性。当然,更重要的是,吃尽千般苦,吃遍百家饭,“苦”出了赵日胜对这片土地,对这片土地上生存劳作的乡亲异乎常人的博大、深沉、浓烈的爱!

一个上世纪70年代才从南耽车分离出来的小山村,说人口,最多不过二百来口;说耕地,统共240亩,而且大都是坡地、薄地,靠天吃饭,遇到亢旱之年,几乎绝收;说条件,交通闭塞,几辈辈人蜷缩在山沟沟里,出出进进都得翻山越岭。俏姑娘急着嫁出去,俊小伙急着移民走。山外有人形容这里“山鸡不落脚,兔子不拉屎”。大集体的时候,集体经济弱小,入不敷出;改革开放后,村里没了统筹和提留,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也捉襟见肘。现代化城镇化风浪,更将处于风雨飘摇中的东梳推向几近消亡的边缘!

没念过几年书,没喝过多少墨水,再大的道理、再遥远的事情,他不懂,他也顾不了。赵日胜只认准一个理儿:不能眼看着东梳就这么日渐萧条下去!这里是养育他的地方,这儿就是他的家!这里的乡亲都是他的亲人,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一切的一切,都与他血脉相连!

老支书付生金、魏三林带领全村老少苦撑硬拼,艰苦创业,致力兴村富民的精神和风范深深熏陶、感染者年轻的赵日胜。他们看好赵日胜,器重赵日胜,提携赵日胜,精心栽培赵日胜。1975年,赵日胜出任东梳村委主任,自此,这个“移植”东梳的“东梳”人,甩开膀子,迈开步子,亮开嗓子,奔走、忙张、操劳在东梳村的沟沟坎坎、山山岭岭、峁峁墚墚、角角落落,唱出了东梳人的自信和希望。

山歌音符——飘香的花椒

“你栽的这个花椒树,还得搭架,不好摘。”

1975年,刚上任,赵日胜就冲着花椒树动起了心事:花椒是东梳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村上的花椒树品种退化,树龄偏大,花椒种植面积也不广,收成不好。能不能想个法子换换品种,多栽一些试试呢?其时,浊漳河两岸正全民总动员,热火朝天,大干快上,修筑战备渠。赵日胜带队在石城凿山砌渠。石城是远近闻名的花椒产区,所产花椒个大、色鲜、肉厚、香飘十里,收成也好。正值秋季,战备渠两侧上上下下到处红艳艳一片,“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赵日胜攥着手巾擦汗中间,不经意,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这不是花椒树吗?人家的咋就长得这样好呢?收工的时候,赵日胜和石城的人拉呱了一阵子,要了些大红袍椒秧,见缝插针,在村上仅有的50亩水浇地地头、岸边、岸跟、垄背栽上。郭元成、许松枝老人指着赵日胜就是一通数叨:“瞧你这个孩子,咱东梳祖祖辈辈你见过谁这样栽椒树?树夹地不说,以后你打划怎摘?这倒还得专门搭架呢!”赵日胜笑了笑,没多说。对于他一向敬重的老人善意的劝告甚至责备,他不想辩解,他心里满登登都是栽下的椒树什么时候能挂红,什么时候能结椒,能让乡亲们得利收益。不几年,赵日胜的苦心得到了回报:新栽椒树红艳满枝,一天就能摘四五十斤!在这之前,全村花椒年产量仅为六七百斤。相形之下,大伙心底对年轻的主任生出敬意和感激:这日胜,就是有办法!郭元成、许送枝捋着白通通的胡子一个劲儿地笑。尝到赵主任带给的甜头,大伙儿觉着跟上这个年轻干部有盼头、有奔头,开垦花椒梯田,扩大种植面积,增加花椒产量,提高经济收入的劲头更足!赵日胜乘势带着大家向荒台掌、橡梨凹、后沟岸进军,将闲置的100亩荒地开垦出来,手搬箩头担,砌起一道道整齐的石岸。他到阳高、石城一带引进优良品种,派专人撒椒盐、育椒秧,春分、秋分两个节令免费发放椒秧,鼓励村民多栽、栽活、栽好花椒树,谁栽活,谁受益——东梳花椒栽种走上了规模化、科学化、效益化的路子,年产干椒两万多斤,花椒真正成为农民的支柱产业。赵日胜被人们亲切地誉为“花椒劳模”。

东梳人均耕地不多,宜林地面积广,发展林业、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精明的赵日胜自然不会白白搁着“聚宝盆”和“金疙瘩”让乡亲们受穷受困,他发动大家开荒恳坡,大面积种植泡桐、核桃等经济林,如同栽花椒树,这一次赵日胜的热心也遭遇冷水泼面,好不容易把泡桐树苗倒腾到村上,分树苗的时候麻烦来了:妗妗在大队院当着众人的面,没好意思叫日胜下不来台,勉勉强强把树苗领走了。正晌午,日胜刚端起碗,妗妗气呼呼把树苗扔到院当中:“那都说来,你弄这个泡桐夹地太厉害,长大也不能做甚,那都都在背后戚嚓,你家外甥真有本事,贩了一车树秧回来,非要叫大家栽嘞,不定自己在里头抽了多少钱,你这当妗子的可吃不了亏。你听听,多难听,我挂不住,不栽了!”赵日胜好言送走妗妗,沉思良久:由着大伙来,辛辛苦苦购进的树苗岂不白白扔掉?好端端一个致富项目不能没开场就退场,为了大伙儿,惹就惹了他们吧,非得上这个项目不可!支村两委定人包片挨门不隔做工作,讲优势。末了,亮出底牌:植树造林是国家政策,是公民应尽义务,不受益也得栽!泡桐是一种重要的速生材料,十年左右即可成材。树硬栽下了,冷嘲热讽不时充斥着他的耳膜,两委班子的人,包括老支书纷纷为他鸣不平。善良、可敬的乡亲,甘于现状、固守愚昧的乡亲,吃尽贫困之苦、吃惯穷困之亏的乡亲,日出而作、日落而栖、只知出苦力流大汗、光怕吃了大亏的乡亲!赵日胜不怒不怨,黝黑瘦削的躯体内砰砰律动着一颗无私无悔竭诚付出的滚烫的心:只要为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误解、埋怨、讥讽、责难、谩骂都算不了什么。中国的农民,农村的百姓,说散漫也散漫,说规矩也规矩,有时候好心好意办好事,耐心说服,再三解释就是行不下去;换张面孔,换个角度,抬出国家、政策、制度,事情又是一个样!荒山秃岭、房前屋后、沟渠两岸,一排排泡桐顶着绿盖,披着绿衣,节节向上,耸入云天。十年下来,每颗泡桐能杀两方木料,栽种泡桐的四五十家,每家能卖二十多方木料。这一年,全村售出桐木两万多方。

山歌旋律——飞舞的浪花

“你,一个二十来岁的毛头小伙儿,能把几百米落差的漳河水引上山?别光头脑发热,只要你能把水引上山,就我这一把老骨头,黑来不躺,小棒支眼,我跟你修渠去!”

1976年,沿着老支书付金生走过的轨迹,赵日胜提出了“提水上山,饮水解困,扩大水浇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发展构想。修高灌提上首要议事日程,担心赵日胜决策失误,工作疏漏,恨铁不成钢的郭元成老汉又说开了:“付生金,那是出名挂号的老干部。当了那么多年,想了那么多办法,竭了那么大力气,还修不好。你,一个二十来岁的毛头小伙儿,能把几百米落差的漳河水引上山?别光头脑发热,只要你能把水引上山,就我这一把老骨头,黑来不躺,小棒支眼,我跟你修渠去!”

赵日胜生来就有一股子犟劲,认定的事,只要对大家伙儿有利,八头牛也拽不回来。“说了算,定了干。”初生牛犊不怕虎,赵日胜血气方刚,志比山高,困难不过脚下的尘埃、泥土而已。他眼里,没有翻不过的山、迈不过的坎。

盖机房,要生铁管,买变压器、水轮泵,日胜扑下身子,县一趟,公社一趟,来回奔波。上世纪七十年代,东梳到安乐、耽车都不通汽车,120根6寸口径的生铁管,每根6米长,400斤重,都要靠劳力用小平车颠颠簸簸往回搬运:前头几个人背上大绳拽,后头几个人撅起屁股使劲推。山道弯弯,坑坑洼洼,狭窄处6米长的铁管根本拐不过去——抬抬,别别,撬撬,实在不行,还得铁锨、板橛上场,里掏掏,外垫垫。个子不高,大小就“苦”出一副结实身板的赵日胜,光着膀子,双手驾辕当起了“辕骡”。往里是陡崖,往外是深谷,小心翼翼地向左稍拐,向右稍弯——前边的不能不拉,一停,拉满铁管的平车可能收脚不住,倒溜下坡;又不能太用劲拉,用力过猛,一旦把控不住,管子撞上山壁,巨大的反弹力会连人带车送下深涧。需要“辕骡”有高超娴熟的驾车技术和瞻前顾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反应力和协调力。赵日胜赶过大车,三匹骡子,一辆笨重胶车,中间壮骡驾辕,两边健骡捧梢,“得、驾、喔、吁”,赵日胜驾轻就熟,得心应手。赵日胜驾过独轮车,拉过小平车,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满载粮食或装满积粪,车轮飞转,稳稳当当。骄阳当空,知了不胜酷热烦躁地诉苦,路边的野草灰头土脸,庄稼的叶子打起了卷儿。天又旱了。漳河两岸,十年九旱。脚下漳水滔滔,吼声如雷。河岸上的百姓守着河水干着急,粮食打不上,水吃不上!赵日胜招呼大家在路旁阴凉处歇下来。大口大口抽着九分钱一盒的“秋叶”,把烟吞进去,再长长地吐出来,呵成一个接一个圆圈,烟圈一个挨一个、一个拉一个轻盈袅袅飘上空中,没入云际。抽水如救火,一刻也耽误不得!赵日胜领着青壮年劳力,起早搭黑,四人一组,两根木杠400斤重量压肩,一遭又一遭,吃力往山顶挪,硬生生把120根重铁管全部抬到了山顶。赵日胜找来几根大绳,捆绑、打结、套牢、悬空、下滑,把铁管一根根吊下二百多米高的陡崖。再从几乎成九十度的荒草丛生、圪针满坡、藤蔓缠结的羊肠小道挪下去,把铁管抬到机房。

水泵比铁管更难搬运。一吨半重的大水轮泵显然不能再用小平车推,赵日胜雇汽车拉到东梳对岸的小条沟。三十多号年轻劳力把泵抬到几根圆滚木上,靠着滚木转动一截一截把水泵移到河边。河流不算湍急,河面不算很宽。可要把这个沉重的家伙弄过对岸,就没那么简单了。赵日胜摸透了漳河的脾性,还不到汛期,添河的可能性不大。几十号人光着身子,憋足了劲儿,“一、二、三”齐声喊、齐上肩,仿佛抬着一尊普世济民的菩萨,颤巍巍而又稳稳地走进河里。虽说是夏季,乍一伸进水里,赵日胜还是禁不住打了个冷战。水底柔软的淤泥窜上来,很快漫过膝盖,咬住了小腿肚。腿脚被淤泥拽着吸着,肩上几千斤重量压着,河里的水草缠着、绊着,深一脚,浅一脚,时光那一刻仿佛凝滞不动,几十号人一个心愿:吃多大苦,受多大累,也要把泵抬过去,早日把水引上山,旱地变成米粮川!谁都不清楚过了多长时间,终于,水泵上岸了!

上一篇:机关工委调研汇报下一篇:初三毕业典礼主持人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