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ICU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糖尿病为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 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1]。长期存在的高血糖, 易使患者出现多组织、多器官损害, 尤其是眼、肾、血管、神经等慢性损害, 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带来极大影响[2]。危重症糖尿病患者多收入ICU治疗, 由于这类患者多项生命体征异常, 随时可能死亡, 给护理工作带来极大挑战。优质护理服务是以患者为中心, 将被动的护理转变为主动护理, 在ICU护理中有着积极的作用。该研究选择该院2014年9月—2017年3月收治的49例ICU糖尿病患者, 在积极治疗的同时给予优质护理,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ICU收治98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49例。对照组男29例, 女20例;年龄18~80岁, 平均年龄 (48.56±8.29) 岁;糖尿病病史 (14.26±3.17) 年。观察组男30例, 女19例;年龄20~80岁, 平均年龄 (48.19±8.26) 岁, 糖尿病病史 (14.52±3.08)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临床诊断为2型糖尿病; (2) 合并颅脑损伤、酮症酸中毒等需进入ICU治疗; (3) 对该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1) 妊娠及哺乳期女性; (2) 合并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严重障碍; (3) 合并全身感染。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纠正酸中毒, 监测各项生命体征等。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脑水肿、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发生。以吸引器清除口腔、鼻腔内分泌物等。

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方案, 具体包括: (1) 密切观察病情。患者进入ICU后, 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 以GCS评分评定意识情况, 分数越低意识障碍越严重。 (2) 保持呼吸道畅通。取患者半坡卧位, 以降低颅内压, 减轻脑水肿。有义齿者, 及时取出。呼吸道有痰液者, 以物理技术辅助排痰, 吸痰时间在15 s内, 且持续湿化气道, 以避免痰液黏稠[3]。 (3) 控制血糖。使用胰岛素微量泵持续泵入胰岛素, 剂量根据患者血糖浓度及治疗情况遵医嘱决定。治疗同时注意监测患者血糖变化情况, 每隔2 h测量1次, 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血糖稳定后, 每隔6 h测量1次血糖, 使血糖维持在5.0~12.2 mmol/L[4]。 (4) 营养支持。ICU患者多合并高分解、高氧耗状态, 易出现营养不良。入院后遵医嘱立即予以胃肠减压, 72 h内未见消化道出血则给予肠内营养, 以高能量、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肠内营养剂静脉滴注。病情稳定后, 逐渐过渡至匀浆饮食[5]。 (5) 并发症护理。糖尿病ICU患者常见并发症为脑脊液漏、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对有脑脊液漏高危因素的患者, 注意及时清除外耳道周围瘀血, 取头高位, 利于脑脊液流出, 避免经常搬动患者。对长期卧床患者, 给予康复训练指导, 给予电刺激肌肉避免肌肉萎缩。给予按摩下肢, 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辅以针灸促进肢体功能恢复[6]。

1.4 观察指标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价干预前后患者自理能力改善情况。采用GCS评分、简明智力状态检查 (MMSE) 评价患者意识、认知功能改善情况。采用自制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 了解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描述,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 (%) ]描述,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MMSE、GCS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MMSE、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护理后MMSE、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两组护理前餐前血糖、餐后2 h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护理后餐前血糖、餐后血糖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3。

3 讨论

糖尿病为临床常见慢性病之一, 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饮食结构的改变密切相关。危重症糖尿病患者, 多需在ICU急救, 急救过程中的护理配合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及治疗效果意义重大[7,8]。ICU中实施以患者为中心, 尊重患者生命, 努力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 通过自身护理服务态度改变及提高工作质量, 有利于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优质护理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主要目的是通过以人性化的护理方式, 围绕患者实际需求开展护理活动,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最终实现护理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通过优质护理, 向患者讲述糖尿病基本知识, 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饮食、运动习惯, 合理安排生活起居, 调整心态, 积极配合饮食控制、康复锻炼、药物合理应用等措施,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提高治疗效果。

观察组在ICU住院期间, 给予优质护理, 包括密切观察病情、保持呼吸道畅通、控制血糖、营养支持、并发症护理等。经上述护理后, 观察组ADL评分、MMSE评分、GCS评分等均显著提高, 血糖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 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优质护理服务对ICU糖尿病患者, 可发挥良好的健康教育作用, 改善患者不良情绪, 提高生活质量, 改善患者神经系统功能, 提高用药依从性。

综上所述, 优质护理在ICU糖尿病患者中临床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系统功能, 利于血糖平稳控制,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在ICU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 将该院2014年9月—2017年3月收治的98例ICU糖尿病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49例, 对照组给予ICU常规护理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ICU优质护理, 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的差异。结果 两组护理前MMSE、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护理后MMSE、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护理前餐前血糖、餐后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护理后餐前血糖、餐后血糖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优质护理在ICU糖尿病患者病情护理中, 有效的控制了血糖, 减少了感染情况、缩短了疗效时间, 也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糖尿病,ICU

参考文献

[1] 周晓兰.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护理中的作用分析[J].医药前沿, 2017, 7 (14) :275-276.

[2] 蒲恒萍.探讨糖尿病护理中应用糖尿病护理小组的临床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 (30) :300.

[3] 韩静.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作用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 (16) :253-254.

[4] 李丽, 马乐卫.多样性护理方式应用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 2016, 19 (21) :9-10.

[5] 廖华艳.多样性护理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5, 29 (1) :60-61.

[6] 陈枫, 陈艳梅, 赵莉君.个体化、综合化护理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河北医药, 2014, 36 (9) :1429-1430.

[7] 熊学勤, 罗碧霞, 郑晓玲.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西部医学, 2013, 25 (7) :1095-1097.

[8] 杜玲丽.多样性护理方式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4) :127-128, 144.

上一篇:论网络侵权的责任承担下一篇:基于WAMP的红色文化动态网站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