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干预在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糖尿病是当前我国作为常发的慢性终身性疾病之一, 当前临床研究已经证实糖尿病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目前, 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发生率逐渐升高, 且心力衰竭也成为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由于糖尿病和心力衰竭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作用, 患者病情控制难度较大, 不断减少糖尿病和心力衰竭患者病情控制影响因素是目前患者临床护理的重点内容, 也是改善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方式。基于以上原因, 该科对2016年1月—2017年7月间45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了优质护理干预,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90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 根据患者护理方式分为基础组 (n=45) 和优质组 (n=45) , 基础组患者中含有男26例, 女19例;患者年龄跨度50~77岁, 平均年龄 (62.2±9.5) 岁;糖尿病病程跨度1~13年, 平均病程 (6.7±5.1) 年;优质组患者中含有男25例, 女20例;患者年龄跨度50~78岁, 平均年龄 (62.3±9.6) 岁;糖尿病病程跨度1~13年, 平均病程 (6.8±5.2) 年。基础组与优质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独立样本检测结果符合对比研究标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纳入标准:实施血糖监测、心电监测、超声心动图检查等确诊为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1]。排除标准:存在其他慢性内科疾病患者;恶性肿瘤、严重脏器损伤患者;认知、精神、交流障碍患者。

1.2 方法

基础组患者实施基础护理, 患者进行心电监护, 定期监测血糖状况, 并给患者基础疾病知识宣教, 按医嘱指导患者服药。优质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 (1) 创建健康档案: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需收集患者一般资料, 并辅助患者完成相关检查, 记录患者病情、家庭信息等, 对患者实施护理评估, 完成健康档案建立, 并针对患者护理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护理计划。 (2) 认知干预:根据患者实际认知状况, 向患者介绍糖尿病、心力衰竭疾病知识, 两者之间关联性、互相影响机制等, 回答患者疾病知识疑问, 改善患者疾病认知。 (3) 心理干预:向患者介绍负面情绪会加重机体内分泌紊乱, 并加重心肌负担, 影响患者疾病控制效果, 积极引导患者正确看待疾病, 保持心情舒畅, 配合治疗;向患者介绍疾病控制良好病例, 提升患者治疗信心。 (4)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血糖、心率、脉搏、体温、瞳孔、血压、呼吸等状况, 患者出现异常症状及时辅助医生实施急救, 若患者出现抽搐、心悸、焦虑等症状时, 需预防低血糖发生, 确诊为低血糖后, 可给患者口服葡萄糖急救。 (5) 饮食干预:对患者进行饮食控制, 根据患者运动量、机体需求、营养状态计算每日摄取总热量, 指导患者禁止食用高热量、刺激性食物, 戒烟戒酒, 保持饮食均衡, 控制糖、盐分摄取, 定时定饮。 (6) 行为干预:向患者介绍药物相关药理知识, 使患者明确按医嘱用药的重要性, 将患者病情定期报告给主治医生, 并根据医嘱指导患者定期、合理、坚持用药, 向患者介绍主要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式;根据患者身体状况指导患者进行适当运动, 以患者耐受为准, 避免运动过量;合理作息, 避免过度劳累[2]。

1.3 观察指标

(1) 分析总结2种护理方式下患者生命体征指标 (心率、脉搏) 状况。 (2) 分析总结2种护理方式下患者心功能指标 (左室射血分数、6 h步行试验距离) 状况。 (3) 分析总结2种护理方式下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状况。血糖控制达标标准:空腹血糖<6.1 mmol/L, 餐后2 h血糖<8.0 mmol/L且无低血糖表示。

1.4 统计方法

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 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护理方式下患者生命体征指标状况

优质组患者护理后心率、脉搏水平较基础组明显降低 (P<0.05) , 见表1。

注:与基础组相比:*P<0.05。

2.2 两种护理方式下患者心功能指标状况

优质组患者护理后左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试验距离较基础组明显升高 (P<0.05) , 见表2。

注:与基础组相比:*P<0.05。

2.3 两种护理方式下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状况

优质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43例, 基础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34例。优质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95.6%较基础组75.6%明显升高 (χ2=7.283, P=0.007) 。

优质组患者发生低血糖1例, 基础组患者发生低血糖8例。优质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2.2%较基础组17.8%明显降低 (χ2=6.049, P=0.014) 。

3 讨论

目前人类不良生活习惯、不良饮食习惯增多, 糖尿病的临床发生率呈逐渐升高趋势。心力衰竭是糖尿病患者较为常发的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下, 将引起心肌高负荷, 导致心肌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异常, 诱发心力衰竭[3]。临床统计结果显示心力衰竭也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 加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 并及时改善患者心功能是减少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主要方式。

该院在临床护理过程中, 总结出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疾病影响因素较多, 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1) 患者用药状况: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 患者用药合理性及持续性直接影响血糖控制效果, 且患者不良用药行为还易导致低血糖发生。 (2) 患者情绪状态:患者治疗过程中常因担忧疾病预后、担忧治疗效果而出现负面情绪, 而负面情绪会通过心理应激诱发生理应激, 加重内分泌紊乱, 影响机体血糖调控效果, 且负面情绪会加重心肌压力, 加重心肌损伤及心力衰竭。 (3) 治疗依从性:治疗依从性下降后将直接影响患者治疗效果。 (4) 饮食状况:不良饮食不仅会引起患者血糖升高, 还会加重心肌负担, 加重患者病情。 (5) 运动行为:合适运动可促进血糖消耗, 还可改善心肌耐受性, 促进心肌功能恢复[4,5]。

基于以上疾病影响因素, 该院对患者实施了优质护理干预, 结果显示优质组患者护理后心率、脉搏、心功能均明显优于基础组, 优质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达95.6%, 梁金玲等[6]的相关研究结果也提出优质护理干预可改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该院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时, 从患者疾病控制影响因素出发, 针对各项影响因素实施干预, 通过创建健康档案可为患者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 满足患者护理需求, 也提升护理有效性, 改善整体护理质量;通过认知干预可提升患者疾病认知, 通过心理干预可改善患者负面情绪, 通过生命体征检测可及时发现患者异常症状, 保证急救效果;通过饮食干预可提升机体免疫力, 并降低血糖, 减少心肌损伤;通过行为干预可促进患者合理用药、运动、作息, 促进病情康复;且通过优质护理干预全过程可改善患者对疾病及治疗的认知, 促进护患关系改善, 提升患者信任, 进而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 进一步保证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病情控制效果。但该研究尚未论证护理干预对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未来可深入探讨。

综上所述, 在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运用优质护理干预效果显著, 可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在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运用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择该院2016年1月—2017年7月间90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 根据患者护理方式分为基础组 (n=45) 和优质组 (n=45) , 基础组患者实施基础护理, 优质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 分析总结两种护理方式的护理效果。结果 优质组患者护理后心率、脉搏水平、心功能指标、血糖控制达标率、低血糖发生率较基础组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运用优质护理干预效果显著。

关键词:糖尿病,心力衰竭,优质护理干预,效果,心功能,血糖

参考文献

[1] 吕素洁, 齐艳红, 朱辰蕊, 等.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7, 20 (8) :977-980.

[2] 熊贵芬, 张慧, 彭国美, 等.优质护理服务在住院抑郁症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 (22) :16-19.

[3] 赵娟, 张翠娣.糖尿病心肌病的运动干预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 2015, 29 (9) :1032-1035.

[4] 徐向静, 梅泉, 郭建平, 等.跨理论模型在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 2015, 15 (3) :204-206.

[5] 冯小兰.血糖控制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关系分析[J].河北医学, 2016, 22 (4) :601-603.

[6] 梁金玲, 李骏.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优质护理干预模式的效果评价[J].海军医学杂志, 2016, 37 (4) :359-361.

上一篇: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临床研究下一篇:我国公务员职位聘任制缺陷及其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