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疾病的分布

2023-0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流行病学疾病的分布

湖州地区农村居民口腔黏膜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摘要] 目的 了解湖州地區农村居民口腔黏膜疾病的流行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湖州地区农村居民1000例为调查对象,对所有入选者行口腔黏膜健康状况检查,分析诱发口腔黏膜病的危险因素。 结果 经调查共有86例(8.60%)患有口腔黏膜病,共检出10种口腔黏膜疾病,其中萎缩性舌炎22例、扁平苔藓9例、阿弗他口腔溃疡16例、沟纹舌7例、口角炎1例、唇炎1例、白斑1例、地图舌4例、灼口综合征7例、创伤性溃疡18例。30~49岁组、50~70岁组、>70岁组的口腔黏膜病总发生率均高于<30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49岁组、50~70岁组、>70岁组组间两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口腔黏膜疾病发生率略高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在性别、吸烟、饮酒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在年龄、受教育程度、喜食辣食、食用蔬菜水果频率、生活压力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喜食辣食、生活压力、喜食烫食是诱发口腔黏膜病的危险因素(OR>1,P<0.05);经常或每天食用蔬菜水果是口腔黏膜病的保护因素(OR<1,P<0.05)。 结论 湖州地区农村居民口腔黏膜疾病发生率较高,发病与受教育程度、喜食辣食、喜食烫食、食用蔬菜水果频率、生活压力等有关,临床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关键词] 口腔黏膜疾病;流行病学;发病率;吸烟

[

[

[Key words] Oral mucosal disease; Epidemiology; Disease incidence; Smoking

口腔黏膜疾病是指发生在口腔软组织及黏膜上的种类众多、类型差异的疾病总称,是口腔多发病、常见病,临床表现各异、病因不明、病情迁延难治愈,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2]。有研究指出,有些口腔黏膜病若不及时接受规范治疗,可发展为口腔癌,危害患者生命安全,因此临床积极了解口腔黏膜疾病的流行情况,并筛查诱发疾病的危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3-4]。本次研究对湖州地区农村居民口腔黏膜疾病的流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了解本地区口腔黏膜疾病的现状,并为防治口腔黏膜疾病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5]。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湖州地区农村居民1000例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均为湖州农村地区常住人口,居住时间超过6个月;无精神系统疾病、意识功能障碍;无重要脏器器质性损伤,入选患者均知情研究内容,签署同意书;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现场配合度较差者;近期有迁移或长期外出的打算;合并全身严重感染者。对所有入选者行口腔黏膜健康状况检查,其中男560例,女440例;年龄15~80岁,平均(46.85±3.26)岁。

1.2 方法

(1)口腔检查:受检者知情同意后,在人工光源下,采用一次性棉签、纱布、牙科器械盒(反角形镊子、探针、平面口镜)对每位受检者软组织、口周黏膜、口内黏膜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检查时遵循从上到下原则,依次检查受检者上下唇黏膜、唇沟、口角、颊、舌、口底、硬腭、软腭、舌头、口底,仔细记录检查结果并拍照。(2)诊断标准:口腔黏膜疾病均参照《口腔黏膜病》[6]和《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进行判断。(3)危险因素收集:将所有入选者依据检查结果分为患有口腔黏膜疾病(病例组)和无口腔黏膜病(对照组),统计记录所有人员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吸烟、饮酒、喜食辣食、喜食烫食、食用蔬菜水果频率、有无生活压力等资料。统计记录口腔黏膜病发病情况、不同年龄口腔黏膜病分布情况、不同口腔黏膜疾病在不同性别的分布情况、分析诱发口腔黏膜病的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口腔黏膜病发病情况

经调查共有86例(8.60%)患有口腔黏膜病,共检出10种口腔黏膜疾病,其中萎缩性舌炎22例、扁平苔藓9例、阿弗他口腔溃疡16例、沟纹舌7例、口角炎1例、唇炎1例、白斑1例、地图舌4例、灼口综合征7例、创伤性溃疡18例,主要以萎缩性舌炎、创伤性溃疡、阿弗他口腔溃疡最为常见。

2.2 不同年龄口腔黏膜病分布情况

30~49岁组、50~70岁组、>70岁组的口腔黏膜病总发生率均高于<30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559、30.349、32.143,P<0.001);30~49岁组口腔黏膜病总发生率与50~70岁组相比(χ2=0.593,P=0.441);30~49岁组口腔黏膜病总发生率与>70岁组相比(χ2=1.491,P=0.222);50~70岁组口腔黏膜病总发生率与>70岁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9,P=0.544)。见表1。

2.3 不同口腔黏膜疾病在不同性别的分布情况

女性口腔黏膜疾病发生率略高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47,P=0.104)。见表2。

2.4 口腔黏膜病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在性别、吸烟、饮酒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在年龄、受教育程度、喜食辣食、食用蔬菜水果频率、生活压力、喜食燙食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3。

2.5 口腔黏膜病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喜食辣食、生活压力、喜食烫食是诱发口腔黏膜病的危险因素(OR>1,P<0.05);经常或每天食用蔬菜水果是口腔黏膜病的保护因素(OR<1,P<0.05)。见表4。

3 讨论

口腔黏膜疾病是口腔多发病、常见病,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该病患病率不断增加,且口腔黏膜病表现各异、类型较多,临床若不及时接受规范治疗,随着病情的进展,部分口腔黏膜疾病可发展为口腔癌,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7-8]。口腔黏膜疾病流行病学的调查是了解人们口腔黏膜健康状况及是否需要接受治疗的重要手段[9-11]。本调查发现,湖州地区农村居民口腔黏膜疾病发生率为8.60%,主要以萎缩性舌炎、创伤性溃疡、阿弗他口腔溃疡最为常见,其中男性检出率为7.32%,女性检出率为10.23%,<30岁组检出率0.40%、30~49岁组检出率9.40%、50~70岁组检出率7.63%、>70岁组检出率6.47%,由此可见,湖州地区农村居民口腔黏膜疾病发生率较高,主要以女性为主,且多发于中老年人群。

临床诱发口腔黏膜疾病病因较多复杂,且病情难以治愈、易复发,因此临床积极筛查诱发口腔黏膜病的危险因素尤为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50岁、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喜食辣食、生活压力、喜食烫食是诱发口腔黏膜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原因在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腔黏膜会出现退行性改变,如弹性降低、黏膜变薄、免疫力降低、黏膜通透性增加等,受外界因素干扰后,即可发生口腔黏膜疾病[12-14]。受教育程度是诱发口腔黏膜疾病的危险因素,因患者文化水平低,对个人营养知识的认知以及对口腔卫生的认知较差,且对黏膜预防知识的接受程度较差,从而易诱发疾病。饮食习惯是诱发口腔黏膜疾病的重要因素,口腔黏膜属于口腔保护屏障,可抵御外源性刺激和创伤,而食用辛辣食物、热食均属于刺激性饮食习惯,容易刺激口腔黏膜,造成局部微血管充血,引起口腔黏膜局部微循环障碍,进而诱发口腔疾病[15-17]。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压力不断增加,长期处于较高的生活压力下,可导致机体产生应激反应,诱发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从而增加口腔黏膜发病几率[18,19]。本研究结果显示,经常或每天食用蔬菜水果是口腔黏膜病的保护因素,其原因在于,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及水分,可有效补充机体所需营养物质,从而改善口腔免疫功能,预防疾病的发生[20]。

综上所述,湖州地区农村居民口腔黏膜疾病发生率较高,发病与受教育程度、喜食辣食、喜食烫食、食用蔬菜水果频率、生活压力等有关,临床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 孟圆,刘雪楠,郑树国.国内外口腔疾病负担的现况和分析[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7,52(6):386-389.

[2] 周折冲,王玉栋,马金火,等.口腔门诊疾病分布大数据及其对医疗资源分配的引导价值[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6,25(10):22-26.

[3] 刘义,周卓君.某医院口腔疾病患者口腔健康观念及就医行为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8,34(2):235-237.

[4] 冯冬菲,田素宝,秦丽红,等.哈尔滨市儿童医院收治口腔粘膜病患儿的构成情况调查[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12):2351-2354.

[5] 曹采方.对牙周病和龋齿患病率的思考——如何解读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3,48(5):257-259.

[6] 陈谦明.口腔黏膜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4-165.

[7] 周洋,陈明莉,徐晓咪,等.三亚驻地部队官兵咀嚼槟榔及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发病情况调查[J].海军医学杂志,2014,35(2):93-95.

[8] 李宏,杨晓文,石晶,等.大学生口腔黏膜病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及分析[J].口腔医学研究,2015,31(5):513-516.

[9] 吴补领,房付春.我国老年口腔疾病诊疗模式现状与发展[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6,9(8):456-458.

[10] 李智,季小平,宋伟,等.凉山彝族自治州残疾人群口腔黏膜状况调查[J].西南国防医药,2017,27(12):1388-1390.

[11] 陈小艳,侯瑞丽.包头市大学生复发性口腔溃疡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9,40(03):469-471.

[12] 陈小凤,王越,靳赢,等.口腔黏膜病患者牙周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口腔医学,2016,36(11):1027-1031.

[13] 杜永秀,孙东业,翦新春,等.咀嚼檳榔种类与口腔黏膜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6, 34(4):391-394.

[14] 王宏峰,何芳奇,许春姣,等.21972例口腔黏膜病临床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43(07):779-783.

[15] 邵小钧,王金竹,林小臻,等.三亚市居民食用槟榔及相关口腔疾病的流行状况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18, 18(10):994-998,1028.

[16] 王益骏,孙敦方,陈如聿,等.上海市黄浦区居民口腔黏膜病流行病学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2018,30(05):400-402,407.

[17] 唐杰清,翦象福,高明亮,等.中国湖南湘潭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15,17(9):1290-1295.

[18] 娄佳宁,周曾同,莫宁,等.上海市宝山区居民口腔黏膜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6,32(4):221-223.

[19] 王玉珍,施伟文,陈晓华,等.老年人口腔黏膜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8):851-854.

[20] 张敬,李丹,李梦源,等.宁夏中卫市回汉族中老年人群口腔黏膜病状况调查[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6, 26(12):736-740.

(收稿日期:2019-10-14)

作者:王忠华 盛美春 郑重阳

第2篇:鸡禽霍乱疾病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控研究

摘要:鸡禽霍乱疾病严重影响养殖业的发展,本文针对此病的流行特点做出准确分析,并做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此来帮助养殖户处理这类疾病,降低疫病的影响。

关键词:鸡;禽霍乱疾病;流行病学特点

引言

鸡禽霍乱疾病在鸡养殖业中始终是较为普遍的传染性疾病,是因多杀性巴氏杆菌引发的细菌性疾病,一旦发病,极易导致大规模感染与死亡,病情严重的患病鸡很难进行医治,因此,要做好相关的防控措施。

一、流行病学特点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是鸡发生霍乱疾病的主要原因,不过该病菌的耐受能力比较差,十分依赖合适的环境,在空气较干燥的环境中2-3就会失去活性,在60℃环境中10分钟左右就会死亡。另外,此病菌对许多消毒药品十分敏感,例如:石灰乳、石碳酸、漂白粉等消毒液,一分钟就会使病菌失去活性。此病菌在家禽都会出现感染,传播程度较快的有鸡、鸭、鹅等家禽种类。不同种类鸡的养殖,生长快速的品种与生长速度慢的品种更加容易感染,死亡率也比较高。根据相关调查,笼养鸡比散养的鸡更易出现病菌感染。此类病菌在鸡群中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已患病家禽或者携带病菌的鸟类进行传播,同时,其他养殖家禽也会传播此类病菌在鸡群大量传染。这种病菌主要是在鸡的呼吸道与消化道开始发病,病鸡的分泌物与排泄物会携带大量病菌,病菌附着在养殖场的土壤、饲料、水源、以及饲养用品上,养殖鸡在这种环境中会发生感染。

二、防控措施

1强化宣传

当前,大部分养殖户缺少相应的认知,因此,防疫人员要加大对防疫工作的宣传,促使各个养鸡群体对防疫工作有着准确的认知。防疫人员应进行各种方式的宣传工作,运用有效的宣传手段,为养殖户讲解霍乱疾病的预防措施,以及出现患病鸡该如何进行处理。此外,促使养殖户及时对养殖环境进行清理,保障疾病发生后能够进行隔离,截断病菌的传播路径,保障其他鸡群不会受到传染。

2、药物治疗

通常鸡禽霍乱疾病的主要治疗药物为抗生素药物,对于患病鸡每天早晚使用青霉素等药物进行注射治疗,并在养殖鸡的饲料中按照标准混入解毒药物,解毒药物主要有诺氟沙星等治疗鸡消化道疾病药物,在鸡饮用水中加入适量维生素等,提高抵抗力药物,在做出以上药物治疗后,患病鸡3天左右就会有所缓解,一个星期左右就会恢复到正常状态。

3、免疫接种

目前,关于鸡禽霍乱病的疫苗比较完善,有着极高的预防能力,当前,较好疫苗有弱毒疫苗、灭活疫苗、氢氧化铝疫苗等,而最新的研制出的蜂胶疫苗有着极强的免疫效果,经常由于2个月以上的养殖鸡的免疫,免疫接种时,需要对鸡的胸肌进行肌肉注射,疫苗的有效期通常为6个月,免疫期内疫苗对病菌的免疫率高达95%,并且此疫苗的安全性比较高,免疫接种后很少出现不良的疫苗反应,极个别情况会出现鸡精神不振以及不爱进食情况,一般在24小时候就会恢复到健康状态。另外,在养殖鸡接种的过程中,应将接种场地进行隔离,若发现患病鸡,要及时进行严格处理,防止病菌大范围传播,免疫接种应强制化进行,并增强养殖户对鸡免疫接种重要性的了解,进而提高接种效果。同时,养殖户还应注意鸡饲料营养情况,建立良好养殖环境,防止出现应激反应。

4、清理体内病菌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会存活在鸡的体内,具有长期存活特点。养殖户要利用家禽的生长环境结合科学有效的针对措施,及时清理鸡只体内的毒素,并补充电解质,保护提高鸡只排毒功能,进而让鸡快速排出体内的致病菌。另外,也可以改变鸡只体内环境,促进体内有益菌生长,将鸡只体内酸碱度调整到不影响鸡只生长情况程度,并抑制致病菌生存[1]。

5、饲养管理措施

定期改善养殖场的环境水平,是防止各类细菌性疾病的重要措施。养殖户每天按时打扫鸡场的环境,定期对鸡场进行病菌灭杀消毒工作,并保障鸡场的环境干净、干燥、通风,减少病菌的生存环境。养殖场的消毒方式应进一步完善,鸡场的养殖用具,鸡的饲料槽以及饮水器具等全都需要进行打扫消毒。养殖户要遵循整批养殖鸡的齐进齐出的准则,养殖中的一批鸡出栏后,要对鸡场进行全面性的消毒灭菌工作,再进行下一批的鸡只养殖,防止鸡场的养殖过程受到外界的病菌侵。养殖鸡饲料应结合鸡生长過程的各个阶段,严格配置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保障饲料满足鸡生长过程的营养需求。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等关键元素,促使养殖鸡提高免疫力与发育情况。

6、防止重复感染

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应根据鸡只的易感程度,运用科学的治疗方式进行改善,防止此类疾病出现重复性的感染。此外,也需要使用药物,在以往的饲养上,额外添加适当的维生素,有效改善鸡只体质,最大程度保障了药物治疗的稳定性。

7、增强养殖人员素质

当前的养殖技术不断完善,对养殖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相关部门建立专业的养殖技术培训机构,并对养殖户进行全新先进的养殖技术培训,进而提高其专业水平,让先进的养殖理念融入到实际的养殖中,促使养殖户的养殖过程更加科学合理,保障在养殖过程中不会出现各种疫病出现,鸡群健康稳定的发展,养殖户不受到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袁博.鸡禽霍乱疾病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控措施[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1,{4}(05):91-92.

作者:刘建龙

第3篇: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急诊重性精神疾病2000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广西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急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流行病学的特点,为合理调配急诊资源,构建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急诊科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资料收集的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西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2000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病程、就诊方式、交通运载手段、住院次数、服药情况、主要疾病、合并躯体疾病、急诊科处理情况、去向等项目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急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男女比例为1.35∶1;高发年龄段为19~59岁;一天中就诊高峰时段为18:00~24:00;前3位的主要疾病依次为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重性精神疾病合并躯体疾病占22.50%;收住院治疗率为84.05%。结论合理调配急诊资源,提高重性精神疾病诊疗水平,为构建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急诊科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重性精神疾病;流行病学;专科医院;急诊科模式

Analysis of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e mental illness of 2000 case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specialized hospital for mental health

LI Chao,PAN Runde,HUANG Haibo,WU Jiang,LIU Guisheng,MA Shouqiang,DENG Jiangyong

(Emergency Department,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Brain Hospital,Liuzhou 545005,Guangxi,China)

【Key words】severe mental disease;epidemiology;specialized hospital;emergency department mode

急诊医学是临床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学科,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急诊是临床精神病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急诊医学的一个分支。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急诊科是医院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承担着一定地区人民群众的急诊医疗服务工作,人们对急诊诊疗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进一步提高精神卫生专科医院重性精神疾病急诊诊疗水平,优化本地区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急诊资源,为构建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急诊科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分析了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急诊重性精神疾病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收集了广西精神卫生专科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急诊科就诊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并填写重性精神疾病调查表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疾病分类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1]和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中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2]为诊断标准。本研究所指诊断是指患者离开急诊科时的急诊诊断(排除精神疾病稳定期到急诊科取药患者),所有首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均有一名精神科医生共同诊断确定为重性精神疾病,如患者同时患有多种疾病者,选择本次急诊的主要诊断,不符合诊断病例剔除。

1.2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设计单独的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病程、就诊方式、交通运载手段、住院次数、服药情况、主要疾病、合并躯体疾病、急诊科处理情况、去向等项目,由接诊医师如实填写,研究组成员每日检查,统一交至研究组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审核,核定诊断。并将调查登记表内容统一输入由广西医科大学信息部编程的多功能软件进行统计。

1.3急诊处理包括现场询问病史,值班医师对符合重性精神疾病诊断的患者,请精神科值班医师会诊协助处理;伴有外伤的由急诊科医师完善相关检查,予以包扎止血等处理后请外科会诊;合并内科、妇产科躯体疾病请相关科室会诊;精神类药物中毒的患者了解服药时间、服药量,视患者生命征酌情洗胃、心电监测等处理。经急诊科常规抢救后,根据病情与家属、患者沟通,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等。

2结果2.1急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就诊方式、交通运载手段、住院次数、服药情况、急诊科处理情况及去向急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2000例,其中男1149例,女851例,男女比例为1.35∶1;年龄≤18岁87例,19~59岁1524例,≥60岁389例;病程以首发重性精神疾病为主,其次是病程5年以上复发;均由家属伴诊并以私家车送诊为主,大部分病人不能坚持服药。急诊科处理情况:所有就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均请精神科值班医师会诊协助处理;伴有外伤的患者由急诊科医师完善相关检查,予以包扎止血等处理后请外科会诊;合并内科、妇产科疾病的患者请相关科室会诊;其中外伤包扎215例,约束468例,肌注632例,静脉输液48例。去向:住院1681例(精神科1472例、内科106例、外科78例、妇产科25例),回家75例,转院9例,转精神科门诊235例,死亡0例。

2.2急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时间分布及相关资料0:00~6:00时段205例,6:00~12:00时段223例,12:00~18:00时段493例,18:00~24:00时段1069例。见表1。

2.3急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疾病分布急诊重性精神疾病的主要疾病以精神分裂症为主,共604例,占30.20%;其他依次为情感障碍350例,占17.50%,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309例,占15.45%,癫痫所致精神障碍292例,占14.60%,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280例,占14.00%,偏执型精神病121例,占6.05%,其他44例(包括药物过量38例,与毒品相关6例 ),占2.20%。3讨论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社会分化程度增高,利益格局差距加大,人口家庭结构变化较大,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被削弱。由急剧的社会变迁引发的精神问题逐步增多,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急诊需求也快速增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超过1600万。广西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0万,广西拥有精神卫生专科医院20余家,但成立急诊科的不到10家。目前在我国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急诊科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且发展很不均衡,需不断完善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急诊系统建设,适应新形势发展下的专科医院急诊模式需求,是提高重性精神疾病诊疗水平的根本保证。

表1急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时间分布及相关资料

时间性别男女年龄(岁)≤1819~59≥60主要病种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精神发育迟滞

伴发精神障碍0:00~6:00112936187126149366:00~12:0013192304215159788112:00~18:0025125225373105160729318:00~24:0065541426922121324151109合计1149851871524389604350319

(续表1)时间处理方法外伤

包扎约束肌注静脉

注射合并躯体疾病外伤内科

疾病妇产科去向住院转精神

科门诊回家转综合

医院0:00~6:00284341102824698871916:00~12:002486458324991931416012:00~18:007452132167573648584618:00~24:008928741414961084905126362合计21546863248231254251681235759

本次调查发现急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男性1149例(57.45%),女性851例(42.55%),男性远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35∶l,这与国内对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性别比例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3]。患病年龄段以19~59岁青中年为主,共1524例(7620%),可能因青中年人群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从而导致精神疾病的高发,这与国内文献报道结果一致[4~5]。每日急诊重性精神疾病的高峰时点在18:00~24:00(1069例),该时段也是到医院急诊科就诊患者最多、医护人员工作最繁忙的时段[6]。因此,在该时段应适当增加在岗医护人员及必要的医疗急救设施和急救资源配置等。

本次调查显示急诊重性精神疾病的主要疾病依次为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偏执型精神病,与国内文献报道结果一致[7]。调查结果显示外伤包扎215例,存在冲动行为予以冲动行为干预治疗468例,应用氟哌啶醇、地西泮等镇静药物肌肉注射来解决急症情况632例,静脉输液维持生命征平稳48例;药物过量38例,均为精神类药物,按照精神药物中毒的抢救原则进行处理,严重中毒患者及时转院进行透析治疗,患者均康复出院。这就对我们急救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加强急诊急救的基础建设,强化急救人员的培训,提高急救意识,才能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有研究显示,精神疾病患者是自杀的高危人群,因而精神科门诊进行抢救的患者大多数为自杀的患者[8]。因此,在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急诊科进行有效的精神类药物急救措施训练和制定规范的抢救对策非常重要。

另外,本调查还发现有510例(25.50%)同时伴有躯体疾病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这些躯体疾病常见的包括心血管疾病、脑梗死、糖尿病等内科疾病,急症的情况包括烫伤、刀砍伤、坠落伤、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孕期、产褥期、高热、癫痫持续状态等,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病种复杂,患者对治疗不配合,常合并躯体疾病,大大增加了急诊处理的难度。国内的一些报道指出,在精神科中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可以共存,躯体疾病可以出现精神症状,而躯体疾病也可以促发精神症状[9]。因此,应重视精神科急诊医学的研究,加强对精神科医生的全科培训,才能更好地应对精神科急诊的复杂情况,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10]。

2000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经急诊处理后,8405%的患者住院进一步治疗,11.75%的患者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转精神科门诊治疗,3.75%回当地医院系统住院治疗或者放弃治疗,有很少一部分患者0.45%因为严重的躯体疾病或外伤,由于我院条件限制等多种原因而转院进一步治疗。

总之,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急诊模式的构建,需在综合医院急诊科模式的基础上,加强精神科医生全科的培训,才能更好地应对精神科急诊的复杂情况,汲取国内外知名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急诊科的运转模式,利于精神卫生发展的长处,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努力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急诊科建设模式,方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参考文献[1] 沈渔邨,王吕华.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251.

[2]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M].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38182.

[3] 施照云,李汝昌,杨雨强,等.大理州7015例在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3,27(5): 309311.

[4] 王强,李丽,杨艺,等.宁夏银川市兴庆区重性精神疾病现状调查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2,34(2):134137.

[5] 盛春宁,王丽娟,陈海荣,等. 银川市贺兰县重性精神疾病流行特征[J].宁夏医学杂志,2013,35(12):12751276.

[6] 郭慧敏,杜军,尹代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2974例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11(1):114115.

[7] 周金平,沈志弟,奚伟.重性精神疾病患者4020 例现状分析及建议[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1):13491350.

[8] 张黎明,李亚娟,刘小娟,等.精神科门诊急诊抢救现状分析及抢救对策[J].中国美容医学, 2012,21(10):694695.

[9] 陈平.住院精神病患者夜间急诊30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8):2114.

[10] 潘轶竹,郑毅,马征,等.精神科急诊留院观察患者2148例临床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12,25(1):3335.

(收稿日期:2015-03-02修回日期:2015-06-15)

(编辑:潘明志)

作者:李超 潘润德 黄海波 吴江 刘桂胜 马寿强 邓江泳

第4篇:流行病学疾病的分布总结

一、疾病分布常用指标

1、发病率

定义: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反映未病人群单位时间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公式: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出现的新发病人数/同期暴露人口数

计算----分子: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

分母:指观察地区内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多用该地区该时间内的平均人口。

曾感染过天花的人不再属于暴露人群

应用(1)描述疾病分布(判断散发、流行、爆发、大流行)

(2)提出病因假说,探索可能的病因

(3)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

2、罹患率(特殊的发病率,一般比发病率准确)

定义: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观察时间可以日、周、旬、月为单位,属于累计发病率。

公式:

应用:局部地区疾病的暴发、食物中毒、传染病、职业中毒等暴发

3、续发率(又称(家庭)二代发病率)

定义: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

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公式:

应用(1)反映传染病传染力强弱的指标

(2)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

(3)评价卫生防疫措施的效果

4、患病率(现患率或流行率)

定义: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分类:时点患病率、期间患病率

公式:

时点患病率(小于一个月)=

期间患病率(大于一个月)=

应用(1)病程较长的慢性病流行情况

(2)反映人群对某一疾病的疾病负担程度

(3)为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的依据(临床床位周转,人力分配等)

患病率与发病率、病程的关系:

患病率如同一个蓄水池。当流出量一定时,水源(发病率)流入量上升时,则蓄水池水量上升,即患病率上升。若水源(发病率)流入量降低时,则患病率降低。当流入量一定,而流出量上升(如死亡增加或痊愈及康复增快)时,则蓄水量(患病率)降低。

患病率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发病率和病程。

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该病的病程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发病率和病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患病率(P)≈发病率(|)X病程(D)

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

升高的因素:

降低的因素:

病程延长

病程缩短

未治愈患者寿命延长

病死率增高

新病例增加

新增病例减少

病例迁入

健康者迁入

健康者迁出

病例迁出

易感者迁入

治愈率提高

发病率升高

诊断水平提高

发病率与患病率的区别

发病率

患病率

新发疾病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新旧病例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与致病因子的强弱有关

与致病因子的强弱和病程有关(患病率≈发病率X病程)

用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病例报告或队列研究)

用横断面研究

常用于急性病,也用于慢性

一般用于慢性病病

有可能大于100%

不可能大于100%

衡量疾病出现的情况

衡量疾病存在或流行的情况

5、感染率

定义: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个人口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公式:感染率=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受检人数XKK=100%

应用(1)评价人群健康状况

(2)研究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流行势态和分析防治工作的效果

(3)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6、死亡率

定义: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口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

公式:

死亡率=某期间内(因某病)死亡总数/同期平均人口数*K

K=100%,1000/千,或10000/万,100000/10万

粗死亡率:死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一种未经调整的率(不同地区一般不能进行比较,如不同地区的肿瘤的死亡率,还受年龄组成的影响)

死亡专率:死亡率按不同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种族,婚姻状况及病因等分别计算。

婴儿死亡率:某地某年内活产婴儿在周岁内的死亡频率,是反映社会经济及卫生状况的一项敏感指标,不受人口构成的影响,可直接比较(一般以千分率表示)。

应用(1)衡量某一时期,一个地区人口死亡危险性大小

(2)反映-个地区不同时期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工作的水平

(3)为该地区卫生保健工作的需求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4)病因探讨的指标

(5)评价防治措施

7、病死率

定义:病死率是表示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公式:

病死率=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患某病的人数X100%

当某病的发病和病程处于稳定状:病死率≈某病死亡率/某病发病率X100%

应用(1)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

(2)反映诊治能力等医疗水平

(3)多用于急性传染病,较少用于慢性病

8、生存率(存活率)

定义: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患者中,经若干年随访(通常为1、3、5年)后,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

公式:

n年生存率=随访满n年尚存活的病例数/随访满n年的病例数

应用(1)反映疾病对生命的危害程度

(2)用于评价某些病程较长疾病的远期疗效或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比较

(3)在某些慢性病的研究中经常使用: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结核病等

例题

1.1998年在某镇新诊断200名糖尿病人,该镇年初人口数为95000人,年末人口数为105000人,在年初该镇有800名糖尿病患者,在这一-年内有40人死于糖尿病。

1、1998年该镇糖尿病的发病率?

2、1998年该镇糖尿病的死亡专率?

3、1998年该镇糖尿病的病死率?

4、1998年1月1日该镇糖尿病的患病率?

2.1987年某货轮发生了军团菌病暴发流行。该货轮起航时载有乘客350名和船员50名。6月30日在佛得角群岛停留时,有1/7的乘客离开。7月份第-一周内,船上有30人发生军团菌病,其中一半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随后1周内,又有20人发病,但因处理得当没有发生死亡。症状持续1个月。

1、7月1-14日,军团菌病的罹患率(7月1日零时起船上的人口作为危险人口)是多少?

2、7月第1周、第2周军团菌病的病死率各为多少?

二、率和比

1、率: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率的比例基数可以是百分率,千分率,万分率,十分率等。应该根据其在医学中的使用习惯来使用。
人口学指标如出生率,死亡率等习惯用千分率;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一般用万分率或十万分率;
住院病人的病死率,床周转率等则常用百分率。率可>1

2、比,两个任意变量的数值的商(分子并不一定是分母的一部分,如医患比,医护比)

3、构成比,表示同一事物局部与总体之间数量上的比值。如病死率。

三、疾病流行强度

散发:一般与过去三年内的情况无明显差别

流行:明显高于过去几年的情况

大流行:跨省市或国际性的流行

爆发:某个地区某段时间突发大量

四、疾病的分布

1.空间分布

2.时间分布

3.人间分布

4.移民流行病学

三个对象:

移民

移民地当地居民

原居住地居民

第5篇:春季流行的皮肤疾病

专家详解:春季常见过敏性皮肤病的类型与防治

皮肤科文章排行榜2014-03-2139健康网我要评论(0)

核心提示: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温暖湿润,人们的皮肤游冬季的紧绷开始变得舒展,正是护肤的好季节。然而,春季也是皮肤病的多发季节。“春季气温变化无常,南方又温暖潮湿,细菌和病毒会大量繁殖和传播,是过敏性皮炎的好发季节。”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整形激光美容中心副主任医师李东霓说,“春天光临,广大市民应重视并做好过敏性皮炎的防治工作。”

说种类

过敏性皮肤病最大特点是迁延难愈、易反复发作,初期与其他皮肤病极易产生混淆,在给患者带来无比的痛楚的同时,容易导致患者睡眠缺失、饮食受限制,造成心理压力,又可使皮肤变得粗糙、肥厚,严重影响外观。那么,春季常见过敏性皮肤病到底表现为哪几种类型呢?

一、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剧烈的瘙痒、明显的湿疹样变和皮肤干燥。AD常自婴幼儿发病,部分患者延续终生,伴有剧烈瘙痒。

二、湿 疹

湿疹是一种变态反应炎症性皮肤病,病因复杂,种类很多,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部位、任何季节。湿疹患处渗出炎液,剧烈瘙痒。

湿疹病因复杂,常为内外因相互作用结果。内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内分泌失调、新陈代谢障碍等,外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

三、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指皮肤接触某种物质后,局部发生红斑、水肿、痒痛感,严重者可有水泡、脱皮等现象出现。能使皮肤产生接触性皮炎的物质有首饰、蚊虫毒液、花粉、外用药、化学品、化妆品等。

四、荨麻疹

荨麻疹,又称风团、风疹块,是机体对各类刺激在皮肤上表现的一种血管神经性反应,疾病分急行与慢性,跟敏感体制及接触过敏物质有关。

五、外源性光感性皮炎

光感物质通过局部或系统用药等途径进入机体后,在一定波长的光线照射下,出现了相

应的临床症状,称为外源性光感性皮炎。临床上可分为光接触性皮炎和光线性药疹两种,其中又分为光毒性和光变态反应性皮炎两型。

六、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又称脂溢性湿疹,是发生在皮脂腺丰富部位的一种慢性丘疹鳞屑性炎症性皮肤病。本病多见于成人和新生儿,好发于头面、躯干等皮脂腺丰富区。

七、口周皮炎

口周皮炎系口周、鼻唇沟等处出现丘疹、丘疱疹、脓疱、红斑、脱屑等损害、呈周期性发作。口角炎发生在口角黏膜的一侧或两侧。最初表现为口角上发红、发痒,接着上皮脱落,形成糜烂、浸渍或裂痕。

八、汗疱疹

汗疱症又称为出汗不良性湿疹,为一种手掌、足跖部的水疱性疾病。一种非特异性皮肤湿疹样反应。本病多发生于春末夏初,夏季加重冬天可自愈。多见于青少年。

谈病因:

春季特殊的气候让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苦不堪言,那除了气候以外还有很多日常生活的因素需要注意。

1、受冷、热、日光等外在刺激影响;蚊、虫叮咬、虫螨过敏也是发病重要的因素之一。

2、各种植物荨麻、漆树、花粉引起过敏加重。

3、食用鱼、虾、海产品、蘑菇、磺胺类药、水杨酸、青霉素、血清、寄生虫产生的毒素等引起过敏;尤其儿童吃某些海鲜、牛奶、鸡蛋等等也会加重病情。

4、精神神经月经不调、精神紧张、疲倦、抑郁等。

5、家族遗传史(过敏体质的遗传)。

说治疗:

因为过敏性皮肤病主要是因为过敏而引起的,所以春季过敏性皮肤病也是完全可以预防的。首先就要保持规律生活,避免过度疲劳,不熬夜,劳逸结合;另外调节饮食,尽量清淡饮食,多食水果、蔬菜、五谷杂粮等维生素丰富食物;在心情上应减少精神刺激,避免情绪波动太大。光敏性体质人群需注意防晒,避免强光的照射,洗澡时尽量用柔和的洗浴用品,避免过热的洗浴。容易发生接触性皮炎的人多属于过敏人群,一旦出现过敏,立即寻找导致过敏的物品,并停止接触,食用易致敏的物质,做到及时预防。

但当你的过敏性皮肤病开始发作,并且瘙痒难忍时,就不得不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对症治疗了。一般来说可以使用抗菌药、硫化硒洗剂进行外敷,再口服抗生素、B族维生素进行配合治疗,炎症较重的过敏性皮肤病就需要外敷和口服使用用糖皮质激素进行处理。但激素类药物疗效虽好,但不宜久用,过多使用不仅不能快速解决问题,还容易引起色素沉淀,影响美观。而且过敏性皮肤病不仅会引起红疹,像脂溢性皮炎湿疹一旦首次治疗不好,还会反复发作,因为其好发于头面、躯干等皮脂腺丰富区,经常发作很容易会在面部留下色素沉淀。

“在使用口服外用的同时,不妨也可以考虑试一试通过优化脉冲光来治疗过敏性皮肤病”,李东霓介绍过敏性皮肤接触过敏源后会发热、发红,造成皮肤处尤其是脸部油脂会分泌过多,不快速去除往往会造成色沉,普通的药物虽然能阻断过敏,但不能消除日后的再次过敏,李东霓说,“利用优化脉冲光可以直接改善过敏性皮肤肤质,降低过敏几率”。此外,优化脉冲光的光斑大小可选择,能量均匀且较低等优势,使得治疗安全性提高,副作用少,治疗时间短,恢复快,而且可以收缩毛孔,改善患者皮肤色沉,也是目前许多过敏性皮肤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通讯员:高龙)

第6篇:中国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或疾病谱变化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中国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或疾病谱有何变化?分析社会因素和现代生活方式如何影响寄生虫病的流行趋势。

寄生虫病流行状况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公共卫生、也是其公众福利及社会文明的一种重要指标。因受地理、气候、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寄生虫病在我国广泛流行,极大地危害民众健康及生命,影响社会的发展。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大力支持重大寄生虫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到了20世纪末,由于多方面原因,这条战线正面临多种寄生虫病继续流行而专业队伍明显萎缩的严峻局面。

20世纪50年代中期,

中央人民政府又将防治日本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丝虫病及钩虫病写入了《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由于政府重视、基层群众参与以及专业人员的指导,40多年来,我国以薄弱的经济基础、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上述五大寄生虫病的研究与防治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典范。

血吸虫病

经过40余年的防治活动,该病在418流行县(市)中已有310县(市)(74 )得以阻断传播或有效控制I1]。肆虐于大部分省(区、市)的疟疾,上世纪50年代前的年发病数达3 000余万例,危害人群生命,破坏农业生产;至90年代,主要流行区已控制在云南、海南两省,报告的年发病数仅数万例。淋巴丝虫病流行于16省(区、市),历史累计病人3 1OO万,其中慢性病人540万(含终身残废如象皮腿等)。至1994年,我国宣布在全国范围内阻断淋巴丝虫病的传播。“中国阻断淋巴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的研究”获2000年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致病性强、病死率高,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初就采取有效措施消灭传播媒介(白蛉)、根治病人,至60年代初即控制了该病在华东、华北以及华中多省的流行。与此同时,我国寄生虫学界紧密结合防治需要,在重大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治疗药物、诊断技术、媒介及防制手段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上述寄生虫病的流行范围和受威胁人口数均超过任何一个流行该类疾病的国家,如此成绩又是在国家经济尚不发达,投入较少的条件下取得的,因而更显其可贵。

即使我国在最重要的几种寄生虫病的防治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多种流行广泛的寄生虫病的防治尚未真正开展起来。

为了查清全国情况,以制定我国新时期寄生虫病防治规划,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简称寄研所)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牵头进行了一次国内外没有先例的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以期查清情况,为寄生虫病防治更上一层楼提供依据。

2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

尽管在主要寄生虫病的防治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增进人民健康、保护生产力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在新世纪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血吸虫病继续流行于7个省的108个县,主要在湖沼地区和大山区,技术难度很大。2001年监测结果表明,试 人群和牛群的最高感染率分别达29 9/5和84 J。要全面控制传播,尚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这已成为上下的共识。农村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及“退田还湖”等保护生态环境的决策也给新时期的血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疟疾的低度流行虽已维系多年,南方部分地区(云南、海南)的恶性疟问题终是心腹之患,与之接壤的邻国(缅甸、老挝、越南等)仍呈高度流行态势,输入病例引发爆发流行的条件仍然存在。对此,我们一刻也不能放松。在嗜人按蚊分布的多个省、区中,疟疾的点状爆发时有发生。全国实际年发病数应为报告病例数(约3万例)的十倍或更多 ]。而且,疟疾作为蚊传疾病,因受全球气候变暖、人群流动、疟原虫对抗疟药及蚊虫对杀虫剂产生抗性等因素影响,均可使疟疾卷土重来,甚至大的爆发流行。这在国外已屡见不鲜。丝虫病因其固有的生物学和传播特性,从目前的传播阻断状况到全国清除(消灭)该病可能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关键在于坚持目前有关寄生虫学和昆虫学的监测。黑热病在华东等地区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未出现新病例,但在陇南川北山区和自内蒙古、陕北至新疆的广阔荒漠地带,每年均报告数百病例。作为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对当地居民健康和西部经济发展仍是一大威胁。

多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也是我国长期面临的挑战。西部广阔地区的囊型和泡型棘球蚴病(包虫病)因难于早期诊断以及缺乏手术以外的有效治疗手段,对人民群众威胁极大。家畜的高感染率更在经济上造成了重大损失。无论生活贫穷或富裕均有导致食源性寄生虫病传播的可能。绦虫病几呈全国分布。

近年来因食物的多样化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华支睾吸虫、旋毛虫和并殖吸虫等感染日益增多并向城市扩散。

因许多临床医师和检验人员缺乏寄生虫病有关知识和经验而致误诊误治的病例,比比皆是。

随着艾滋病在我国的迅速蔓延,必然使一些机会性致病的寄生虫病,如孢子虫病、弓形虫病、粪类圆线虫病等的发病率增加,从而使人们对寄生虫与其他生物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机体免疫力的影响等引起更多关注。新发现和输入性的寄生虫病将会增加。

由食源性寄生虫病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愈加突出.食源性寄生虫病已成为影响我国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国际交往和国内人口流动日趋频繁,不仅感染者的入境增多,而且一些媒介,可作中间宿主、转续宿主的动物输入或带入,如不加强防范,有可能使国内引发新寄生虫病种的出现或流行。

全球气候变暖,将对地球上的生物,包括寄生虫及其宿主的发育和生态会发生适应性改变。

农业生产的科学现代化耕作,畜禽类和水产类的集体养殖和管理等也将使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在动物与人类之间发生量和质的变化。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医疗设施的改进.人体寄生虫病似乎浙浙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根据2001年6月一2004年12月在全国范围内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钩虫、蛔虫、鞭虫等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明显降低,感染人数显著减少: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率在部分省(区、市)明显上升:包虫病和黑热病在西部地区流行仍较严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来源和方式的多样化.

社会经济发展,许多国家的人群疾病模式和死因顺序发生重大转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寄生虫病在中国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寄生虫病防治研究事业亟需一支稳定的、专业水平高、服务方向明确的队伍。

只要各级领导机构和专业队伍对我国当前的主要卫生问题继续保持清醒的认识,继续真心实意地把服务的主要对象定位于广大至今仍不富裕的农民、牧民和他们的儿孙们,我国的寄生虫病防治事业就能够再创佳绩,在第三世界中保持领先地位,为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第7篇:十城市甲状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揭晓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2010年09月15日作者:张致媛 整理

关键词:甲状腺;内分泌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滕卫平教授代表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甲状腺学组报告了中国十城市甲状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

该调查研究对北京、成都、广州、贵阳、济南、南京、上海、沈阳、武汉、西安10个城市居民的甲状腺疾病行流行病学横断面抽样调查,以明确我国城市居民各类甲状腺疾病患病率和碘营养状态。调查于2009年3月启动,2010年8月完成。

该调查研究样本量为15181名,男女比例为1:1.4。结果为,贵阳、南京、武汉、西安4个城市居民处于碘超足量状态,其他6个城市居民处于碘充足状态;碘超足量地区的临床甲减、亚临床甲减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患病率显著高于碘充足地区;对沈阳、济南、北京、上海4个碘充足地区筛查得到3551名正常者,由此得到促甲状腺激素(TSH)正常参考范围为0.71~6.25 mU/L,较试剂盒正常参考范围(0.27~4.2 mU/L)显著升高。滕卫平教授结合该调查结果,进一步对以下3个问题进行分析。

1. 碘营养状态 自1996年我国实施全民食盐加碘至今,我国居民经历了6年的碘过量时期和8年的碘超足量时期,2005年我国最后一次全国碘营养监测显示居民处于碘超足量状态,尿碘中位数(MUI)为246 μg/L。

2. 甲状腺疾病患病率与尿碘关系 碘超足量(MUI 200~300 μg/L)对甲状腺有无危害为医师关注的焦点。本调查再次证实,碘超足量地区甲减患病率和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率均高于碘充足地区,与多项研究结论一致。

3. 血清TSH水平升高的影响 TSH显著升高为本调查的最重要发现。本调查发现,碘超足量地区正常人群(n=3914)的TSH均值显著高于碘充足地区(n=4372),分别为2.66 mU/L和2.17 mU/L。既往研究及动物试验均证实,TSH水平随碘摄入量增加而升高。近年多项研究证实,高TSH水平与分化型甲状腺癌发病率升高相关,本调查支持该结论,同时发现,晚期甲状腺癌患者TSH水平显著升高。

第8篇:发热出疹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了解玉溪市红塔区发热出疹性疾病(RFIs)流行病特征,全面掌握红塔区发热出疹性疾病流行规律,为制定科学防控麻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5-2009年红塔区发热出疹性疾病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红塔区2005-2009年共报告发热出疹性疾病病例257例,其中本地人口报告102例,占报病例数的39.68%;流动人口报告155例,占报病例数的60.31%;实验室确诊麻疹151例,占报告病例的58.75%,确诊风疹11例,占报告病例的4.28%,其他为实验室排除病例。结论 红塔区近几年麻疹发病仍处于较高趋势,病例主要呈散在流行,冬春季病例相对较多,麻疹发病人群呈现低龄化,开展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实验室监测仍然是控制麻疹的关键。

[关键词] 发热出疹性疾病(RFIs);麻疹;风疹;流行病学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性极强,人群免疫薄弱的地区易引起暴发流行。红塔区自1982年实施计划免疫工作以来,人群麻疹疫苗接种工作稳步推进,目前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免疫接种率达95%以上,麻疹发病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但距消除麻疹还还存在一定差距。根据卫生部制定的《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及2006年下发的《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要求,结合辖区内麻疹发病情况,红塔区疾控中心在做好儿童常规麻疹疫苗免疫接种工作的同时,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加强疑似麻疹发热出疹性疾病的监测工作。通过分析红塔区2005-2009年发热出疹性疾病(Rash and fever illness,RFIs)的流行情况,为制定更加科学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红塔区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系统,病例实验室检测诊断结果由市级麻疹网络实验室提供。

1.2 实验方法 麻疹IgM和风疹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试剂由珠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均在效期内使用。结果判定采用美国产Etx808型酶标仪进行,以S/N值≥2.1判为阳性。

1.3 统计分析 采用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EPI info6.04)软件和Excel2000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发热出疹性疾病的月报告病例分布

2005-2009年共监测发热出疹性疾病257例,各月份均有病例报告,以冬春季节病例较多,共报告144例,占监测报数的56.03%。各月发热出疹性疾病的报告病例数分布见图1。

2.2 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年龄分布

257例发热出疹性疾病病例分布在各年龄段,发病年龄主要为<3岁的婴幼儿,共报告147例,占报告病例数的57.20%,其次为30岁左右的青壮年,报告40例,占报告病例数的15.56%,各年龄段病例分见下图2。

2.3 不同户藉人群中发热出疹性疾病监测

257例发热出疹性疾病中,本地户藉102例,占报告病例的39.69%,外地户藉155例,占报告病例的60.31%,外地户藉报告病例数多于本地户藉。各不同户藉报告发热出疹性疾病见表1。

2.4 发热出疹性病例的实验室监测

对报告的257例发热出疹性疾病进行麻疹-IgM和风疹-IgM检测,其中麻疹-IgM阳性检出151例,阳性率为58.75%,风疹-IgM阳性检出11例,阳性率为4.28%,其他为实验室排除病例。各病例报告的构成比以及麻疹-IgM、风疹-IgM阳性率见表2。 3 讨论

为有效控制麻疹发病,红塔区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试行)》制定的标准[1],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在做好适龄儿童常规麻疹疫苗接种工作的同时。自2005年以来,要求辖区内所有医疗机构开展发热出疹性疾病的监测,采集血清标本及时送市麻疹网络实验室进行麻疹-IgM和风疹-IgM检测。2005-2009年红塔区疾控中心共监测到疑似麻疹的发热出疹性疾病病例257例,实验室证实为麻疹的151例,占报告发热出疹性疾病的58.75%;证实为风疹11例,占报告发热出疹性疾病的4.28%,其它为实验室排除病例。监测病例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岁年龄段中,报告病例147例,占总报的57.20%, 其中<8月龄的病例44例,占<3岁年龄段病例的29.93%。说明麻疹发病年龄呈现出低月龄化的趋势[2],可能与近几年处于育龄期的妇女大多为接种麻疹疫苗后而获得免疫的人群,由于人工自动免疫时间过长,自身体内抵御麻疹的特异性抗体处于低水平状态,从而导致母传抗体弱或提前消失 [3]。是目前低月龄婴幼儿未到麻疹疫苗初始免疫接种月龄而感染麻疹病毒发病的主要原因。

在监测的257例病病例中,经麻疹网络实验室检出麻疹IgM阳性151例,占报告病例的58.75%,检出风疹IgM阳性11例,占4.28%。为按期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目标,仍然必须坚持发热出疹性疾病的监测,不断提高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和时效性,预防麻疹疫情的发生和蔓延,最终达到控制消除麻疹的目标。

第9篇:落实“四早”,防治春季流行疾病

五山镇中心学校:落实“四早”,防治春季流行疾病

春季是流感、流脑、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发热型疾病多发的季节。五山镇中心学校落实“四早”,科学防治春季流行疾病。

早预防。学校利用班会、教师例会、国旗下讲话、致家长一封信、宣传橱窗等形式,广泛宣传春季多发流行性疾病的知识,让师生了解病源,注意预防。

早发现。学校落实晨午检制度,各班从4月 8日开始通过观、问、摸等途径坚持每天两检。初步确定有发烧症状的学生,再用体温计和红外体温计测温。发现学生体温超过37度,立即通知家长及时施治。发现班上有缺课学生,马上和其家长取得联系,弄清缺课原因。

早防控。一旦发现某班有两人以上有发热症状,学校即刻采取防控措施,比如开窗通风、喷洒消毒水、教育学生讲究个人卫生、让发热学生居家隔离治疗等避免传染范围扩大。与此同时,及时将具体情况上报给中心学校。

早治疗。发现班上有人传染上了春季流行疾病,班主任或科任老师在第一时间带学生到医疗部门医治,同时通知其家长将学生领回家居家隔离治疗。(五山镇中心学校胡文立)

上一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协议下一篇:建筑外墙渗漏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