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垦规模化奶牛场标准体系建立与实施效果分析

2022-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我国奶牛养殖从传统养殖向规模化养殖转变, 规模化牛场硬件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然而, 转型中的规模化牛场在人才保障、技术创新、管理理念等方面相对落后, 制约了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特别是在大规模牛场管理和新技术应用方面需进一步改进。

农垦系统具有悠久的奶牛养殖历史, 是我国规模化养殖的先行者, 在实施标准化管理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自2005年以来, 全国农垦系统率先开展了以实现养殖场“设施现代化、畜禽良种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信息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及员工专业化”为目标的全国农垦现代化养殖示范场创建及提升活动。其主要内容是在全国农垦奶牛场建立推广覆盖生产全过程的技术、管理和工作标准体系, 同时配套推广养殖新技术, 推动全国农垦奶牛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实施十余年已取得显著成效。

1 标准体系主要内容与实施目标

1.1 建立实施标准体系

在全国农垦规模化养殖场建立和完善覆盖奶牛生产全过程的技术、管理和工作标准体系, 该标准体系符合国家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及质量效益农业发展方向, 与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相吻合;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有助于推动奶牛养殖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进程及行业技术重大进步;有利于追踪国际同类先进技术并与国际接轨, 标准内容全面, 可操作性强, 便于实施。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体系。

1.1.1 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规定了奶牛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如良种及遗传物质 (冷冻精液、胚胎) 、饲料和生鲜牛奶所必须达到的最低质量要求, 是奶牛场标准体系中的核心。

1.1.2 良种繁育标准体系

规定了奶牛在生产性能、血缘关系及体型外貌等方面的最低要求, 以及为达到这一要求所应实施的育种和繁殖手段, 明确了育种目标、繁殖技术指标和为实现该目标和指标应采取的管理措施和岗位工作职责。

1.1.3 奶牛场生产经营标准体系

为了保证所生产的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产品效益最大化所制定的标准, 规定了养殖场生产经营各环节必须遵循的操作规程。

1.1.4 奶牛场生产经营保障体系

即为了保障养殖场生产的正常运行, 对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设备设施、安全生产、技术开发、环境保护、防疫检疫等事项所制定的标准。

1.2 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在编制和实施标准体系的同时, 重点推广了奶牛养殖先进实用技术, 涵盖生产性能测定、选种选配、人工授精、TMR日粮饲喂、免疫与疾病防治等方面, 主要包括以提高群体遗传素质为目标的良种选育新技术, 如基因组选择、遗传缺陷基因检测、亲子鉴定等;以提高群体繁殖效率为核心的现代动物繁殖新技术, 如性控冻精生产与推广, 同期发情与定时输精、早期妊娠诊断和繁殖障碍诊断等;以精细化营养调控为核心的高效安全饲养新技术, 如低精料TMR营养配方、高效优质饲料添加剂和智能化精准饲喂等;以确保奶牛健康生产的养殖场生物安全保障体系, 如奶牛场疫病控制程序和兽医健康计划、智能化环境控制、现代化的挤奶设施与挤奶工艺、网络与信息化平台等, 提升牛群健康、产品质量和奶牛场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配套技术。其中, 智能化精准饲养技术、生物安全体系与信息化技术、奶牛性别控制技术是关键实用技术, 以上技术通过奶牛场标准体系形式得以有效实施与应用。

2 实施效果

全国农垦现代化养殖示范场的创建成效显著, 截至2016年4月, 全国农垦共有80个奶牛场通过了标准化评审和验收, 并获得“现代化养殖示范场”称号。通过建立标准体系和实施标准化管理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全面达到实施目标, 取得了显著效果。

2.1 奶牛场生产水平和科技含量显著提高

2.1.1 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显著提升

示范牛场成母牛平均单产由2012年的7 613.2 kg提高到2015年的8 406.8 kg, 提高了783.6 kg, 成果推广到全国34个垦区130万头奶牛, 其中成母牛60余万头, 单产提高了626 kg, 乳成份指标也有显著提高, 乳脂率提高了0.22个百分点 (3.86%~3.644%) , 乳蛋白率提高0.14个百分点 (3.15%~3.01%) 。生乳主要卫生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平均细菌菌落数达9.3万CFU/m L, 平均体细胞数达22.4万/m L。

2.1.2 牛群遗传素质显著改善

通过基因组选择使优良种公牛常规后裔测定方法提早三年应用, 本项目在2013—2016年, 共推广基因组验证公牛冷冻精液32.8万剂, 获优良后代牛8.2万头, 每个世代遗传进展约350 kg;通过对牛只进行有害基因筛查和合理选配, 可使缺陷基因纯合的可能性降为零, 消除了有害基因纯合造成母牛流产所带来的损失, 此外有效的亲子鉴定显著地提高了牛群系谱准确率。

2.1.3 牛群繁殖效率明显提升

使用性控冻精配种, 使优良后代母牛成倍增长, 项目实施期间, 共使用性控冷冻精液10.5万剂, 截至2016年底, 已产犊牛24 087头, 其中母犊31 676头, 母犊率高达92.89%。通过先进实用繁殖技术应用, 缩短了平均产乳天数和产犊间隔, 全国农垦有8.3万头母牛参加全国统一生产性能测定, 通过生产性能测定结果显示, 奶牛平均泌乳天数由210 d下降至190 d, 下降20 d, 产后妊娠天数下降15 d, 总受胎率提高4.2%, 年繁殖率提高5.1%, 胎间隔缩短29 d。

2.1.4 牛群健康和动物福利水平明显提高

根据已获得“全国农垦现代化养殖示范场”称号的80个奶牛场所提供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未发生各类疫病, 通过实施兽医健康计划, 空气过滤、改善“动物福利”和有效的环境控制, 奶牛群体的健康水平有所提高。

2.1.5 养殖场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

奶牛场在自动饲喂系统、性能测定、挤奶系统, 发情监测、奶牛TMR监控、奶牛称重与蹄病监测、环境控制、鲜奶运输管理等设备设施实现智能化管理, 育种软件也实现了网络化, 最大化解决了奶牛场劳动力问题, 既提高了整个牛场的生产效率和养殖科技含量, 也从源头上保证了产品的安全、可靠。

2.2 全国农垦各级畜牧科技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明显提高

项目实施期间, 通过集中培训和基层技术培训, 对各垦区、养殖场的技术人员进行了标准体系建立和配套新技术方面的培训, 主要的内容包括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不同岗位, 使得养殖技术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技术优势明显的专业化员工队伍。

2.3 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巨大

经第三方测算, 在2012—2016年, 全国农垦项目区奶牛场累计已实现经济效益18.2亿元, 同时减少了水、饲料、能源消耗, 降低了废水、粪污和废气排放, 在保证人畜健康福利同时, 应用畜舍自动清粪、地下输送生物发酵回填、有机肥还田等技术, 实现资源化利用, 保证了奶牛场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全国农垦现代化奶牛场创建替提升活动, 加速了农垦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 推进全国奶牛养殖健康稳定发展, 符合质量效益型畜牧业发展方向, 社会效益巨大。

3 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开放的奶牛场标准体系, 集成应用国内外各类先进实用技术, 将各类技术进行组装、配套, 以奶牛场标准形式推广实施, 有效地保证了奶牛生产技术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引领行业生产模式向高效、安全、稳定与协调方向发展。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了“依托单位-各垦区-成果推广单位”为主体的技术推广模式和“项目专家-各垦区技术骨干-奶牛场技术人员”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机制, 显著提升了先进成果的推广效果和全国农垦奶牛场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全国农垦规模化奶牛场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显著提升了奶牛场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和经济社会效益, 同时配套推广先进实用新技术提升了现代化奶牛场的技术含量、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 牛群各项技术指标和牛奶卫生指标居国内领先, 显著推动了全国农垦奶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巨大。

摘要:我国奶牛养殖业正处于转型升级期, 规模化牛场硬件得到明显改善, 但软实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标准体系建立实施与配套新技术应用, 建成一批全国农垦现代化养殖示范场, 达到设备设施和生产工艺先进、产品优质安全、标准体系完善、员工素质显著提高, 实现设施现代化、畜禽良种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信息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以及员工专业化, 农牧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使之真正成为全国现代养殖业生产的示范带动基地, 推动全国农垦奶牛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奶牛场,标准体系,实施效果

上一篇:GPS(VRS)技术在公路测量中的应用下一篇:基于ARM嵌入式系统的信号功率测量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