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四单元

2023-0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语文七年级上册四单元

例谈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教学的优化策略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在编排上呈现出三大系统:多元的素材导引系统、隐含的习作技巧系统、适切的习作指导系统。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习作单元教学?笔者结合日常的教学经验做法,认为习作单元的教学应以习作为着力点和落脚点,准确定位目标,从学生习作的问题和需求出发,实现“生活”向“素材”的巧妙转化,促进“读文”与“习法”的相互融通,落实“习得”向“分享”的整体推进,最终实现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习作单元;整体推进;优化策略

一、习作单元编排特点分析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它由导语、两篇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两篇习作例文和习作六个部分组成。

上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其中指向习作表达的要求是“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这是继三年级上册“观察”、三年级下册“想象”之后的第一次集中指向于“记事”的习作单元。新课标就第二学段习作方面的目标与内容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统编教材中习作内容的编排呈现序列化,旨在使学生的习作能力螺旋上升。就第二学段“记事”而言,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就编排了“学习写日记”,这为学生后续“记事”搭设了素材积累的平台,习作本身就是学生用心与身边的人、事、物、景等之间的对话过程,关注生活积累,能让学生在写作时更有效地从生活素材中提取与习作要求相匹配的写作内容。后面的“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我有一个想法”“我的植物朋友”都是让学生留心观察,并试着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等用多种方法写下来。

就第二学段“写清楚”而言,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出现,通过几次习作内容的编排,我们发现,统编教材在“写清楚”上也给学生搭设了螺旋上升的支架,如三年级下册“写清楚”有明确的对象,一开始是写“植物朋友”,然后是写“图画”,接着是写“实验过程”,而到了四年级就是“写一件事”“记一次活动”,不难看出,和三年级下册相比,四年级更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材,习作内容更宽泛。

本单元的六个组成部分围绕着“把一件事情写清楚”这一个内核组成。这个内核使六个形式不同、内容不同的部分具有了一种向心力,呈现出一种整体的、系统的教学功能。

二、习作单元教学实施策略

习作单元的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收获单元学习成果。不同习作单元的习作能力应包括习作基本能力(选材组材、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和单元专项能力。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专项能力是“把事情写清楚”。从习作单元的功能出发,我们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把着力点和落脚点放在完成习作“生活万花筒”上,准确定位目标,从学生习作的问题或需求入手,找准指导方向,促使各个板块互相融合,带领学生在读中理解、领悟,在练习中矫正、习得,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步步推进,动态前行。基于这样的习作要求,笔者在执教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时,分成五步,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指导学生完成习作目标。

(一)精读课文,习题找点,思维训练

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麻雀》和《爬天都峰》。《麻雀》一文是屠格涅夫的经典之作,位于习作单元首篇,本单元以培养习作能力为核心指向。因此,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不同于其他单元,是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本单元习作要求是“写一件事情,把事情写清楚”。我们要把《麻雀》当作写事的范文来教,《爬天都峰》亦如是。

1. 细读课后习题,找准训练重点

如何找到两篇精读课文与以往精读课文教学的不同之处,以便更好地为习作服务?笔者尝试着从课后习题入手。

《麻雀》课后习题。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

(2)课文是怎样把下面的内容写清楚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老麻雀的无畏

◇猎狗的攻击与退缩

《爬天都峰》课后习题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我”开始不敢爬,最后爬上去了。课文是怎么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综合以上两篇课文的课后习题,我们不难看出,两篇课文都指向同一个习作目标:“写一件事情,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2. 表格厘清框架,确定细节描写

根据习作要求,结合课后习题,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厘清两篇课文叙事的框架结构,把“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这一要求首先定位为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下表所示。

通过表格整理,笔者引导学生整理出写事情的一条主线:起因、经过、结果。理出主线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重点写了哪个部分?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想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就需要通过细节来对经过进行描写。课文《麻雀》中:“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课文《爬天都峰》中:“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这些句子都在告诉学生,运用细节描写,抓住动作来写,就能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因此,合理巧妙地用好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对习作单元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阅读迈向写作的第一步,是培养学生习作思维的练习。

(二)交流平台,方法概括,口头练习

本单元的交流平台中,教材展示了四位学生的交流对话。这四句,虽然简单,其实是由浅入深、由概括到具體的,分别指向本次习作的知识和方法。

例1:写一件事,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例2:时间、地点、人物要交代明白。

例3:写事情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如《爬天都峰》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

例4:《麻雀》的作者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了下来,活灵活现地展现了麻雀和猎狗相遇时的情形。

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现这四个例子分为两个部分,例1和例2两个例子,指向概括总结本次习作的习作知识,写事情要写清楚起因、经过、结果、时间、地点、人物。例3和例4两个例子,指向具体文章的写作方法。针对《麻雀》《爬天都峰》两篇课文,做了细致的方法总结。

(三)初试身手,语言转换,片段练习

初试身手部分,是紧紧承接交流平台的。教材安排了两步走,一是说,二是写。这一部分脱离阅读,直接进入习作状态的“实践习作”,它的训练点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有的放矢,是一种单项训练。

本单元的初试身手部分,我们通过研究教材编排的两道题目,可以找到它的训练点:动态描写。

1. 说清楚静态图片,厘清楚动态过程

教材安排的第一题是:看图并发挥想象,把图片的内容说清楚。

笔者发现,图片虽然是静态的,但是图片内容却都是动态的。一幅是跑步,另一幅是吃饭。

“说清楚”是一个比较含糊的要求,怎样才算是说清楚了呢?基于年段和学情,以及本单元的习作目标,笔者认为,这里要说清楚“谁在干什么?怎么干的?”这两个要求。这两点说清楚了,后面的片段练习也就迎刃而解了。

两张图片虽然内容不同,但是主题一样,都是一件事情,一群人跑步和一群人吃饭。“干什么”“怎么干的”这两个要求,其实就是要抓住动作来进行语言描述,口头说清楚整个动态的过程。

2. 留心生活动态,练习描写动态

教材安排的第二题是:观察家人炒菜、擦玻璃或者做家务的过程,用一段话把这个过程写下来,注意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在这一题中,我们明确地看到了“观察”“注意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这样的要求,这些要求比较明白地指向本单元习作方法的指导。

从说到写,“初试身手”板块的这两步,完成了从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成果向习作迁移的过程。语言转换、说写结合,这样片段性的、有目标指向的尝试性练习,为把“动态”写清楚提供了非常有针对性的实践操作。

(四)习作例文,批注评价,逆向练习

1. 活学活用,懂得取舍

教材安排了两篇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和《小木船》,这是两篇写作内容和文章结构完全不一样的课文。《我家的杏熟了》讲述的是“我”家的杏熟了以后发生的故事,有明显的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小木船》围绕两个孩子与“小木船”发生的事情,着重描写事情的经过,详略得当,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非常出色。

编者为什么要安排两篇习作例文?笔者认为,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风格迥异的两篇文章,清晰地感受到,同样是要把一件事情写清楚,但是,当写作对象不同时,就要学会对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进行取舍,灵活运用。

2. 借助批注,逆向评价

就这两篇例文而言,批注的点各有四处,每一处都不尽相同。但是仔细阅读每一处批注,我们会惊喜地发现,批注的指向是比较集中的。比如,“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奶奶‘打杏’‘分杏’的动作语言写得很清楚”“友谊破裂的过程写得很清楚”……尽管批注的表述形式并不一样,但是重点还是在引导学生要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从批注中,学生颠覆了顺向的习作思路,他们开始拥有读者意识,他们开始反思,如何评价一篇习作,如何让习作知识真正落到实处。

(五)主题习作,全面经历,综合练习

习作单元经历了前面的四步走,真正走到“习作”板块,完成习作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教材编排“习作”板块,就是要让学生全面经历习作过程,进行一次综合性的习作练习。

1. 自由选材,空间巨大

本单元的主题是“生活万花筒”,从主题上研究,就知道选材的丰富多样性,第1、第2自然段就告诉学生: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些是我们亲身经历的,有些是我们看到的,还有些是我们听说的。选一件你印象深刻的事,按一定的顺序把这件事情写清楚。

从习作提示看,我们能比较清晰地发现,习作单元的作文,比起其他单元,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巨大,“各种各样”“亲身经历”“看到的”“听说的”“选一件”这些词语无一不在告诉学生,习作材料丰富且多样,就像万花筒一样,五彩缤纷,千变万化,选择众多。

2. 题目参考,思维拓展

除了文字提示,教材还安排了习作题目做选材的参考:《捉蚊趣事》《一件烦心事》《她收到了礼物》《爷爷戒烟了》《照片里的温暖》《家庭风波》《教室里的掌声》《信不信由你》。这些题目粗略一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给学生选材提供一个参考,但细细研究,却可以发现,这些题目并非只是题目,对选材的方向、范围、主题思想,学生都可以通过题目来拓展思维。

这些题目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题目即事情:《捉蚊趣事》《她收到了礼物》《爷爷戒烟了》。从这些题目中,学生可以看到文章写的是什么事情。因为题目已经明确告知了。第二类,题目即中心:《一件烦心事》《照片里的温暖》。从这些题目看,具体文章写了什么事情难以确定,但是文章的中心思想非常清楚,有“烦心”,也有“温暖”。第三类,题目即想象:《家庭风波》《教室里的掌声》《信不信由你》。这些题目,即使仔细研读,也始终无法确定文章写的事情是什么,也无法揣测它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但是,学生可以发挥各种想象。借助这样的题目进行参考,学生选材的多维度和新颖度,都将得到极大的拓展和提升。因此,从习作提示和提供的题目来看,我们可以感受到本次习作选材有很大的余地,有利于学生的自由发揮,从而完成“写什么事”的目标。

3. 表格填空,提纲启蒙

确定了写什么,自然要思考怎么写。教材安排了在写之前,完成表格的填写。

表格恰恰跟笔者在进行精读课文教学时运用的表格相反。前一张是从文章到表格,这一张是从表格到文章。前一张有文章内容可以整理,这一张没有文章内容,内容在心里,需要学生把思考的内容经过分析整理,并用简洁的文字记录下来。

从思维到文字,从无序到有序,难度提升,思路清晰,对完成习作是关键的一步。統编本教材学写提纲的内容被安排在五年级上册。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安排的表格整理,就是习作提纲的启蒙。这张表格很明显是为“把事情写清楚”做准备的。写清楚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已经能把文章的顺序、脉络理清楚了,就差最后一步落笔成文了。

4. 多元评价,指向目标

统编教材的习作单元既强调通过习作来更好地沟通,也注重在交流中相互激发、主动反思以发展习作能力。

在习作评价方式上,我们也要打破单一评价的方式,实行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在习作的评价内容上,教师要突出重点:按一定顺序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在习作讲评中,教师要紧紧围绕“按一定顺序把一件事情写清楚”进行评价,适时引导学生回顾精读课文、初试身手、习作例文,明确可以通过“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顺序把事情写清楚,可以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事情写清楚等,让评价有据可循。

当然,评价时以鼓励为先,评价形式要多元,可以自评、互评、小组评相结合。比如可以选择几篇达到要求的习作作为范例,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发现写作的优点。针对没有达到要求的习作,应当鼓励学生针对不足的地方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也可以把所有习作中出现的问题收集起来,从习作要求的维度归类梳理,聚焦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修改。还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本单元的评价重点,开展习作心得体会分享,明确习作好在哪里,怎样写更好。必要时还可以再次引入精读课文、习作例文中的典型语段,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实现二度修改。

在习作单元教学时,当以完成习作为终极目标进行整体推进,教师要因学情而用,顺学情而导,真正发挥课文、例文的功能,《交流平台》“提示”的功能,《初试身手》“练习”的功能,让学生在感知具体写法中,练习尝试,自我建构,最终实现习作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国平,许洪建.解读 洞察 落实——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J].辽宁教育,2020(01).

[2]蒋琳.素养为本的单元整体设计——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19(10).

[3]林瑜.主问题·支架·迁移——基于整体设计的三年级上册“预测单元”教学策略[J].新教师,2019(09).

作者:麦焕贤

第2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七单元教案

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背诵需要背诵的部分。 2.学会本单元30个生字,认识11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4.会用“只好、竟然”造句。 情感目标:

1.引领学生领悟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2.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和睦、信赖的境界,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3.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2.读中感悟“打电话”这部分内容,体味其中的蕴含。

3.领悟九色鹿救助他人、不图报答的品质,谴责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径。 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1.《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先采用填充形式引导学生理清全文脉络结构,接着启发学生着重探究“我”在所发生时间中表现出来的诚实品格,最后分角色朗读,围绕“我”和“他”的电话联系,紧扣诚实带出感动,导向信任,归结到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让学生升华认识。

2.《珍珠鸟》这篇文章教学时分四步走:第一步,拎出信赖;第二步,紧承信赖;第三步,联系信赖;第四步,透过信赖。整个教学将信赖作为突破点,且贯穿始终,使之更集中,更紧凑,更具说服力。

3.在教学《九色鹿》这个民间故事时,可选取与课文内容相应相称的一首小诗,采用诗文并读、自主填空的形式,使全文内容浓缩到该诗之内。

20、诚实和信任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打电话”这部分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导学生通过文章中具体的语言材料,认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认知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能力目标: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初步体会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人间真情。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小时候你们一定听大人讲过《狼来了》这个故事,那个牧童站在山坡上焦急地呼救为何山坡下的人不去救助呢?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2、是呀,这个牧童不诚实,就得不到大家的信任。只有诚实,才能得到信任。(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诚实和信任的课文。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由轻声读三遍课文。

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课后的生字表。 第二遍,边读课文边思考:课文围绕诚实与信任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三遍,读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2、交流自学情况 指名读课文 引导说出课文大意

引导思考:课文是分几部分?可分成几段?

1、(1—3)“我”深夜驱车发生事故,留下字条主动承担责任。

2、(4—10)小红车主人对“我”的诚实和信任深受感动。

3、(11)小红车主人的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三、精读理解课文第一大段

出示:“我”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车祸的?从什么地方看出“我”的诚实?

1、自由轻声读第一段。思考问题。

2、讨论并回答:“我”是在自然环境很恶劣、小红车主人超出停车线

二、三十厘米的情况下发生车祸的。

出示:天很黑,又有点雾,尽管有路灯,能见度仍很差。 从“我”的想法和做法都可以看出“我”是个诚实的人。

3、指名读1—3自然段。评读。

4、齐读。小结:在常人看来,这场车祸,责任并不完全在“我”的身上,况且当时周围并无一人,“我”完全可以置之不理,而“我”留下了字条,也留下了“我”的诚实。

三、练习写字。

第二课时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人间真情。

能力目标:能分角色朗读“打电话”这部分课文。 情感目标:认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品读课文

1、自读课文,围绕问题同桌合作学习

自学要求:认真朗读课文4——10自然段,体会人物对话,从中读到了什么?

2、指名分角色读

3、交流

从“我”的“对不起”、“不小心”、“表示歉意”、“把钱寄给你、”“费用由我来支付”看出了作者诚挚的歉意和诚实的态度。

从“向你表示感谢的”、“使我很感动”、“留下诚实和信任”、“再一次谢谢你”等词语表示车主主动打电话给作者的目的不是索赔而是真诚地感谢。

4、重点句理解

出示句子,朗读并理解:

“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指名读

自由读,说说从中理解了什么? 指名分角色朗读。 指名演一演。

5、略读课文第三部分 齐读第11自然段。

讨论:为什么车主的话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脑海里?

二、总结课文

师述:本文写“我”深夜驱车撞坏小红车的反光镜,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留下字条承担责任,感动了车主。说明“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三、回归整体

听读课文,读读出示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以“诚实和信任”作为题目? 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什么更好的题目?

四、拓展练习

1、迁移:试着围绕一个中心与同学、老师或亲戚打电话,做到条理清楚。

2、拓展:收集有关“诚实”的故事或名人名言,并适当地摘抄下来。

21、珍珠鸟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居然"、"不由自主"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4个自然段。

3、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重点: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本学期我们学过《鸟语》这一课,懂得鸟儿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人和鸟儿友好的相处的乐趣。

二、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简介珍珠鸟:珍珠鸟体形小,因它后背有珍珠似的白点而得名,是一种观赏鸟。

三、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各自然段写上序号。

(2)、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下面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拨开、细腻、淘气、索性、帮晚、呼唤、扭动、不由自主、信赖、居然、神气十足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下列生字: 撞、傍、蹦、唤、肩、腻、扭、赖、蔓、雏

(2)、解释词语

拨开、细腻、淘气、呼唤、扭动

(3)指名学生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4)、齐读课文。

四、细读课文

1、第

1、2自然段。 (1)指名读。

(2)第1自然段开头用"真好!"反映作者什么样的心情?(高兴、喜悦)这一段最后一句话里的"巢"指什么?(鸟的窝)"舒适而温暖的巢"是谁给珍珠鸟安排的?(是课文里的"我"给安排的)这反映"我"对珍珠鸟什么的感情?(反映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

(3)"我"对珍珠鸟还有哪些表现?齐读第2自然段再回答。"垂蔓"、"蒙盖"、"幽深的丛林"是什么意思?"我"把鸟笼挂在窗前一盆吊兰的下面,让珍珠鸟得到了一个安全的环境,也说明我对珍珠鸟的喜爱。 (4)小结:想想,这两个自然段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5)齐读第

1、2自然段。

四、写字指导

1、提示生字描红的注意点。

2、学生用钢笔描红这些生字。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三遍。

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讲了哪四个内容?

2、从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二、学习第

3、4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珍珠鸟雏儿的外形特点怎样?

三、细读"活动情况"

(一)整体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4--6句,简要说说每一节中珍珠鸟的活动情况

2、板书: 笼子周围 屋里 小桌上 "我"的窗口

(二) 细读句4

1、自由读句4 导读: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珍珠鸟的可爱?用"о"圈出有关词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用"--"划出有关句子。

2、关于珍珠鸟的可爱 (以句子为单位,交流圈划的词语、体会) (1) "„„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a 读句 交流词语。 b 进行补充发言。 C a生进行朗读。 D 余生评价 指名再读 E 齐读:增加难度

(2)"„„竟然„„小桌上„„" (3)"„„挨近„„蹦„„俯„„喝茶„„偏„„瞧瞧„„" (4)"„„啄„„笔尖„„。" (5)"„„啄„„手指„„。" (讨论方法同句①)

3、流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

4、配乐朗读

(三) 同法学习句5

1、指读、圈划

2、交流

3、激趣:同桌对演,一生扮演珍珠鸟,一生扮演珍珠鸟的爸爸和妈妈,表演它们呼唤应答的过程。

(四) 同法学习句6

1、默读圈划

2、交流

3、想象,珍珠鸟趴在作者肩上甜甜地睡着了,它做的梦也一定会又香又甜,它会梦到些什么呢? 四.学习悟出道理

1、示句:"信赖„„境界„„" a.:"信赖"的意思?谁信赖谁?是一下子就信赖的吗?看看板书,说说珍珠鸟是怎样信赖我的? 板书: 信 信 信

b.珍珠鸟为什么会逐步信赖"我"? 板书: c.理解"美好的境界"(看板书回答)

d.配乐赏读。找出文中"美好的情景"朗读 e.给文章插图起名字,可以用三个文末一节中的词语。

2、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一只活泼可爱的珍珠鸟,体会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还懂得了:只有信赖,人鸟才会和平共处,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所以,我们人与人之间,只要互相信赖,也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板书设计: 笼子四周 屋里 小桌上 "我"的窗上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练背第4-7自然段。

2、用"居然"、"不由自主"口头造句。 课后反思:

22、九色鹿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意思,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九色鹿救助他人,不图报答的品质,谴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径。

2、让学生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的道理。 发展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实施开放式教学,通过多渠道的说话训练,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能有创造性的复述、表演这个童话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表现调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的有关词句,反复朗读,认真体会,感悟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童话故事——《九色鹿》。

2、九色鹿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指名说)

3、故事中有两个主要人物:九色鹿和调达。同学们对九色鹿都很——喜欢,而对调达都很——讨厌。(板书)

你为什么会喜欢九色鹿,而讨厌调达呢?(板书)。

二、精读训练

(一) 学习第二段。

过渡:现在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看课文是如何来体现这两个主要人物的特点的。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配图的课文录音)

1、故事听完了,请同学们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 (1)九色鹿对调达有什么“恩”呢?

(2)面对不图报答的九色鹿,调达是怎么做的呢?

2、讨论交流思考题(1)(救命之恩),你能把书上描写的具体的情景说一说吗?

(引读)调达得救后,连连向九色鹿叩头,感激地说——(生答)。

面对救命恩人,调达的心情肯定十分激动,谁能读出调达当时的语气。(指名读) 让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感谢九色鹿吧!(学生齐读) 九色鹿救了调达却不图报答,它只要求什么?

3、交流思考题(2)。(郑重起誓)

想象说话练习。(对,调达郑重起誓,你能想象一下,他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大屏幕出示题目)

4、小结。师一边叙述,一边屏幕出示板书。(当时,九色鹿救助了调达,调达非常感激,愿意永远做它的奴仆,但九色鹿不图报答,只要求调达不泄露自己的住处,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

5、同学们肯定想把这个故事有声有色的讲给大家听,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提示练习讲故事,要求加入自己的想象,注意表情,并加入恰当的动作,同学们可以站起来练习。

指名小组分角色表演读。同学们简单的给予评价。

(二)学习第三段。

过渡:但是调达却没有遵守自己的诺言。下面我想请4个同学分自然段读下面的课文。谁愿意?(指名)其他同学在认真听的同时思考:调达做了些什么?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

2、交流思考题。(告密、带路)

3、调达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因为他看到了重金悬赏的皇榜。)

想象说话练习。(是呀,重金悬赏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同学们想象一下,面对重金悬赏的皇榜,调达会想些什么呢?)

4、这就是那个又是叩头,又是感激,又是郑重起誓的调达吗?想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

5、指导朗读九色鹿说的话。

面对这种背信弃义的小人,九色鹿也非常气愤,请同学们练读九色鹿说的话,体会它当时的心情。(练读、指名读)

真是太令人气愤了!让我们一起来怒斥这个小人吧!(齐读)

6、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国王听了之后——(学生说),调达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九色鹿得到了人们的保护,请大家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调达受到了重重地惩罚,如果调达现在在你的面前,你最想对他说什么?(如果调达在你的面前,他肯定会被你感动的。)

2、教师总结。

我们做人要正直、守信用,可千万不要背信弃义、恩将仇报、见利忘义。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应该像九色鹿那样救助他人,不图报答。

如果调达在看到皇榜时就能遵守自己的诺言,懂得这些做人的道理知恩报恩,故事又会怎样发展呢?(学生想象)

四、布置作业

1、根据老师指导的第二段课文的复述方法,练习复述整个故事,回家讲给家人听。

2、发挥你的想象,改编故事《九色鹿》,下一节课请同学们汇报交流。

习作六

---为卡通人物编故事

一、导入

课件出示:我的好朋友。看到这五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1、我的好朋友呀,住在卡通王国里,是一群快乐的小精灵,它们变化多端、奥妙无穷,来,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来欢迎它们的到来。(课件出示动画人物合影)

2、指名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卡通人物。 课件展示图片。

3、学生用热切的声音呼唤它们的名字。

二、讲故事

1、这些卡通人物,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谁来给大家讲讲这些卡通人物的故事片?

2、现在,放飞你自己的思绪,对这些卡通人物进行想象,还能想到哪些与它们有关的故事?

3、如果让一个卡通人物在你笔下诞生,你打算给他们起个什么名字?(评议:名字是否好听,有趣)

4、学生讲述自己设计的卡通人物的故事。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引导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

5、这是我搜集到的作品——《呼噜猫和阿猜狗》。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他俩的故事。 教师读范文。

三、写作文

现在,让你写一篇关于卡通人物的习作,你准备写什么? 联系平时写作中的要求,说一说今天的作文应该注意什么? 集体交流:帮助学生完成习作的构思。 把你最想写的,自我感觉最好的片段写下来。

四、交流学生习作片段。

(在学生写精彩片段时,由于平时没有这样的练习因而都是从头写的,还不如让他们从头写呢!)

练习6 教学目的:

1,处处留心,读短文,理解诚信对于做人的意义。 2,读读背背,积累成语。 3,写好钢笔字。

4,做做说说,学会搜集和处理资料。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处处留心,做做说说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由读短文,要求: 1,读通读顺,划出疑问处 2,了解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短文:

1,指名回答: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分小组探讨:

哥俩生意破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指名回答 3,联系自己的生活和相关人和事,谈谈自己的感受 4,完成课后练习,集体订正 三,学名言: 1,

自由朗读名言,你对哪一句感受最深?谈谈你的感受 2,试背诵名言

第二课时 一,成语积累:

1,学了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后,你们悟道了什么? 2,读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3,查阅词典,结合实际,说说你对成语的理解 二,分组读背成语 1,教师巡视检查 2,小组竞赛 三,写好钢笔字

1,观察范字,要注意的笔画 2,练习写钢笔字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应搜集核潜艇的有关资料,了解有关核潜艇的知识,并能熟练介绍给学生。

1.指名读本次说话要求 2.指导

(1)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要求是什么?(复述老师所讲的内容) (2)师生共同讨论复述的注意点:

①认真观察图画,仔细听老师介绍;

② 按照提示作相应的复述;

③ 复述时内容要正确,语句要通顺,条理要清楚。 (3)教师指图介绍核潜艇的特殊性以及它能完成的军事任务。 3.练习。

(1)出示提示(1),请学生自由复述。 (2)同桌互查练习复述。 (3)指名复述,师生共同评价。 (4)同样方法练习复述提示(2)。 4.反馈。

每组选择两名同学上台前指图复述,全班评价,表扬优秀的学生。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背诵课文;

3、学会本单元24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 9个字要求会认读。;

4、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段落和词句学习课文,感受“园丁之歌”的单元主题。 情感目标

单元主题:“冬日恋歌”

1、《雾凇》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2、《春联》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通过朗读感受音律美,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秘。

3、《古诗两首 》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培养想象力。 研究重点

《雾凇》重点感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体会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景象的赞美之情。

《春联》的格式,讲究对仗,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 《元日》《江雪》所描写的意境。 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1、教师应有相关知识的准备,适当补充课外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宽学生视野,增长知识。

2、让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内容的基础上积累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会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使学生做好课内外知识的迁移与吸收。

3、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如进行演讲,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23、雾凇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其中绿色通道内的五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4、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

1、 投影片

2、 录音机、配套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 指名背诵《九九歌》。

2、 古人从冬至起每九天算做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九“九”为止。其中最冷的时候正是三“九”,故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之说。

3、 揭题。

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到闻名全国的奇观——雾凇。

二、观看雾凇景观的投影片。

1、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三、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生边听边思: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

3、自学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 生字词正音。

大地冰封 十里长堤 俗称 凝结 摄氏 零下 淹没 模糊 雾凇 缀满 镀上 缭绕 琼枝玉树 (2) 释词。 (3) 指读长句。

(4)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四、再读质疑

五、指导写字

1、自己设法记忆字形,有困难的做上记号。

2、交流记忆有困难的生字。

3、指导书写。

老师范写“凝、摄、零”三个字。

4、学生完成习字册。

六、作业

1、朗读课文。

2、组词。

堤( ) 俗( ) 模( ) 凝( ) 提( ) 浴( ) 摸( ) 疑( )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读课题(雾凇)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观察插图,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 出示第二句话(自读、指名读)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 师板书:奇观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配乐)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读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上节课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出现得很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划划你找到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自学、同桌交流、指名说(随机出示投影片)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雾凇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 师相机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2、出示“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符合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符合条件“遇冷”)

4、出示:“每当夜幕降临,„„银松雪柳了。” 谈谈你的体会,指名说。

a. 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与原句比较)指导朗读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三个叠词说明雾越来越浓,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

b. 指导“最初„逐渐„最后„”指导朗读。(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有感情的朗读。指导背诵。(抓关键词)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 ),这雾气便( ),( ),笼罩着( )。树木( )。( ),灯光,树影( )。这蒸腾的雾气,( ),( ),( )、( )。最初像( ),逐渐变成( ),最后( )。 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过渡:美丽的雾凇挂在道路的两旁,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四、讲读第三自然段 观察插图,让学生形容一下

过渡: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你也来赞美一下吧!(指名说)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指导朗读)

五、指导赏背

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自练,然后选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1、自由准备 2、自我推荐

六、评“最佳小导游”

同学们,吉林雾凇的奇特景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游客们边游览,边介绍呢?(评一个“最佳导游”,奖励)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老师刚讲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下周班队课我们举行"游大山名川,颂美丽祖国"朗诵会。

八、板书设计: 22 雾凇 奇观

水汽——遇冷——凝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4、春联

教学目标:

l、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背诵出文中的五副春联。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诵读

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3、通过朗读感受音律美,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秘。

教学重点:对课文中出现的五副春联的理解以及让学生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 教学难点:课文中出现的春联的特点:对仗、音律美,这些因为是初次接触,学生可能较难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大家一定要仔细听,想想我们在什么时

候能经常听见它。放录音(恭喜恭喜) 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春联大家基本都见过,谁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春联告诉给大家呢? 2、同学知道的春联还真不少,那春联的内容到底有哪几个方面呢?下面我们 一起去看课文第一自然段。 板书:内容

3、轻声朗读第一自然段,用“——’画出春联,用‘“_”画出春联的内容。 描写春联有哪几方面内容的句子读一读。教师在出示的段落中画出,生读一读。

4、描绘美丽春光的是哪一副春联?

指名回答后出示: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指名读

从哪几个词中看出春光是美好的?(芳草绿 杏花红)个别、集体读、指明背。

5、出示: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指名读

从这副春联中你看到了祖国什么样的景象?从哪几个词中看出?(千山秀 百业

兴) 你能带着你的这种感觉把这副春联读好吗?(个别、集体) 这里的“神州”指的是什么?(学生可能不知道;师提示指“祖国大地”) 读、背

6、课文中还有两种内容的春联,大家一起把它们找出来、读一读 出示: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梅开春烂漫,竹报岁车安

7、结合春联内容,同桌进行讨论。 出示幻灯: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这副春联讲的是书上哪方面的内容? (2)从哪几个词中可以看出? 反馈:

提示:“门第”指的是人家。“竹”指的是爆竹。(引申)

“岁”在这里指的是一年。

8、试着给课外的春联分一下它属于哪种内容。

出示:描绘美丽的春光 ——家家致富家家乐 处处迎春处处歌 展现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艳阳照大地 春色满人间

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祖国与天地同寿 江山与日月争辉 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四化宏图展 九州春意浓

看了这么多的春联后,请同学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春联的内容怎样?板书:各种各样

9、出示:“我们测览„„百花园中”指导朗读

10、引读:欣赏了这些春联你会感到„„ 你读了上面的哪副春联后有这种感觉的?

11、出示:“新春佳节,家家„„的气氛”

分组朗读。边读边想:这一段是用什么方法来写的?指名回答,适当点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春联内容。

二、精读课文第

二、三自然段。

过渡:春联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内容,还有一些特点呢?不信我们一起看课文

第二、三自然段。板书:特点

1、轻声朗读课文第

二、三自然段,在书中找出描写春联特点的句子。 指名交流。

2、指导体会对仗。

出示: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

读读这幅春联,体会对仗的朗读感觉,从哪几个词中可看出(舒眉辞 开口贺) 适当点拨 辞:送走

书上是怎样把它分别对起来的?

请在前面几副春联中挑你最喜欢的一副,试着给它对对看?

引读:看了这几副春联,我们可以发现每副春联的上下联不仅„„而且„„ 这就是一开始所说的,春联是讲究对仗的。 板书:对仗

3、出示:选择正确的关联词语。

( )细心揣摩体会,( )能从中学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 (如果„„就„„,因为„„所以„„,虽然„„但是„„) 齐读第二自然段。

4、老师读第二幅春联,听听老师读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交流——这就是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板书: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齐读 试着读出这种特点 板书:声律美

5、对春联:

出示:载歌载舞庆新春 人新事新时代新

碧波跳红鲤 同心同德于四化

山美人美风光美 绿水跃白鲢

小结过渡:课文给我们介绍了春联的两个特点后,又将说什么呢?

三、精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

2、出示:开耷有益齐读卷有两种解释(l)试卷(2)书本 清为它选择正确

的解释。你能说说“开卷有益”是什么意思吗?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板书:值得一学

四、小结

文章为我们介绍了春联的内容以及特点l还告诉我们读春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让我们对春联有了许多了解、同学们,春节马上又要到了。你们千万二要忘了注意一下周围的春联哩!

五、布置作业:抄写课文中的五副春联。

六、板书:

内容 各种各样 24 春联 对仗

特点 值得一学

声津美 课后反思:

25、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元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习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曈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杀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第二课时《江雪》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说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读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四、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 课后反思:

习作七 看图写文

一、 教学目标:

1、 图文对照,读懂要求,初步感知看多幅图作文的方法。

2、 按“习作要点讲座的提示”,通过讨论领会看多幅图作文的有关要求,即“根据图意”加上适当“想象”,把事情写得“连贯”、“具体”的要领。

3、 按照“作业”的要求,看懂四幅图的图意,仿照“例文“的写法,连贯具体地说、写《车祸》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1、 出示《打预防针》的挂图。

2、 小组学习:看一看,说一说。

3、 小组汇报。

4、 师生点评。

(二)自悟要求

1、 自由地读例文,找一找、划一划,比一比,说一说,你们刚才说的和文章有什么不同。

2、 组织学生自由地表达。

3、 教师总结:想象合理、丰富;表达具体、生动、连贯。

4、 明确要求:要想把看图习作写好,必须是达到以上要求。

(三)复习方法,自主学习

1、 说说我们在三年级时学会的看图的方法。

2、 总结:

(1) 总体看图,确定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 (2) 细看每一幅图,用一句话说说图意。 (3) 看图时先看主景,再看背景。 (4) 根据主景和背景,展开合理想象。

3、 用小黑板出示方法。

4、 出示《车祸》挂图,根据上述方法,先自由练说,再小组合作学习。

5、 师巡回指导。

(四)习作指导

1、 小组推荐或自荐练说。

2、 生生互评,教师点评。

3、 指导如何写具体:

(1) 人物是活生生的,应该怎么写才能把他们写活?引导说出要写出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及心理活动。这样才能写“具体”

(2) 如何把四幅图写连贯?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地点变化,时间变化、心理活动或语言自然过渡。指名说。 (3) 学会首尾照应的写法。 ① 小朋友的表情照应。

② 妈 妈的表情照应。 ③ 自然环境照应。 (4)小组练说,师生点评。

4、 教师读下水作。

(五)成语超市

毫不犹豫 热火朝天 气喘吁吁 恍然大悟 一蹦一跳 全力以赴 配合默契 二话没说 乐不可支 专心致志 一言不发 疑惑不解 焦急万分 不动声色 万分羞涩 连连称赞

(六)练写修改

练习7 【教学目的】

1、处处留心,读短文,理解春联的含义。

2、读读背背,积累成语和春联。

3、写好钢笔字。

4、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压岁钱应该如何用才有意义;每个同学都能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准确地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积累成语,使学生明白压岁钱应该如何用才有意义。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第一部分:

1、读处处留心一段话。

2、说说你觉得该补个什么字?

3、学生自由练习。

4、交流讨论。

5、照样子对对子。 (1) 读一读例子。 (2) 自己试着对一对。 (3) 同座交流,集体交流。

二、 作业:

1、对对子:见书134页

第二课时

一、成语积累:

1,学了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后,你们悟道了什么? 2,读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3,查阅词典,结合实际,说说你对成语的理解。

二、分组读背成语: 1,教师巡视检查。 2,小组竞赛。

三、学习春联:

1、读一读春联。

2、说说这些描绘了什么景象?

3、学生互读互背。

四、写好钢笔字:

1,观察范字,要注意的笔画。 2,练习写钢笔字。

第三课时

压岁钱怎么用(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口语练习

一、导入课题。小朋友们,过年的时候,你收到过长辈送给你的压岁钱吗?今天

我们口语交际的话题就来谈谈压岁钱怎么用。随机板书课题:压岁钱怎么用?

二、小组交流。你用压岁钱都做了些什么?在小组内讲给小朋友听听。

三、小组汇报。

1.每组推荐一位小朋友,上台讲讲你是怎么用压岁钱的?其他小朋友请认真听,看看台上哪位小朋友说得清楚、明白。 2.学生上自讲述自己对压岁钱的使用情况。

3.学生评价:你认为谁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明白了? 4.台下学生说说自己和台上哪位同学的做法一样。 5.如果台下小朋友有自己的做法,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教师小结。下面讨论讨论,你认为谁的压岁钱用的最有意义,谁说得清楚、明白。(小组交流)

五、谁愿意当一次小评委,评一评谁的压岁钱用的最有意义?为什么你认为他的压岁钱用的最有意义?

六、教师小结。小朋友评价得都很有道理,所以我们的压岁钱应该用在孝敬长辈、学习、帮助他人等该用的地方。

七、小组准备短剧。下面我们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最欣赏怎样用压岁钱,编一个短剧表达你们的意思,一会儿我们上台展示。

八、小组汇报。

1.老师指导一组学生表演,学生分角色扮演,目的是使学生交谈起来。 2.再请一组学生表演。

九、教师小结。会天,小朋友明白了应该怎样花我们的压岁钱才有意义,希望大家按照我们说的去做,好吗?

第3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

第七单元

单元备课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材是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进行编排的,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两篇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语文园地七》是综合训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故事,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那片绿油油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他家做客的故事。《乌塔》讲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能对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6、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7、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8、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回忆成长中体验到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学习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3、对文中的人或事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的独特看法。

4、学习书信的正确格式及写法。

5、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6、围绕成长的故事,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四、教学课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课时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课时 《乌塔》

1课时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课时 《语文园地七》

5课时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激发学生树立力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的远大理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一)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二)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三)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板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耳听

疑惑不解

中华不振

振兴中华(立志)

眼见

深刻体会

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②、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幅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学习结合上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⑤、理解文章记叙事情的思路,学习简单的记叙、描写、议论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习惯。

②、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2、学习叶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真诚的待人态度。

3、理解夹叙夹议的表述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意思,概括解释词语的常用几种方法。

3、理清课文思路,划分段落。

4、朗读课文。

二、教学程序:

1、联系旧课,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①、回忆课文《爬山虎的脚》。简介课文作者及主要内容。 ②、板书课题,齐读,简介作者。

③、说明本文与叶圣陶先生的关系及写作背景。

2、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己读课文。 ①、读后谈收获。

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修改文章,请我做客,给我印象) ③、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指导划分段落。

3、默读课文,要求: ① 划出生字新新。

② 在不明白的地方旁边做上标记。

4、学习生字新词。

①、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自由拼读。 ②、学生说出记忆生字的方法。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④、教师总结理解词语的几种常用方法。 ⑤、集体朗读生字新词。

⑥、课堂练习:抄写生字新词,次数学生自己确定。

5、学习小组交流:读课文后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各学习小组汇报,教师概括共性的问题。

7、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

研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意思。

2、从叶圣陶先生给作者修改文章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二、教学程序:

1、简单复习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研读感悟课文。 ①、简介文章写作特点:记叙为主,夹叙夹议。

②、轻声读课文,划出写作者议论、感受的语句,标上记号。 ③、汇报归纳出五处写作者感受的地方。 ④、小组研读课文中写作者感受的语句,理解这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其中意思的?

3、学生围绕感受产生的原因、感受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汇报。

4、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出示多媒体课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对话,进行朗读和说话的训练。

5、朗读课文有关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其作用,理解课文题目的含义。

6、人物评价:

①、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②、说话练习:叶圣陶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结合课文说出所填词语的原因)

7、语文活动:

肖复兴同学作文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后来文章又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假如你是少年广播电台的记者,你去采访肖复兴同学,会问他一些什么问题呢?

①、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然后分学习小组交流。 ②、小组模拟采访活动。

③、让学生到讲台前进行模拟采访活动。

8、教学总结。

9、作业布置:

①、仿照课文肖复兴说的“不下苦功夫,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这句话定一句励志的话,署名为:未来**家。

②、以肖复兴同学的名义给叶圣陶先生写一封信,感谢他帮助自己修改作文并邀请自己到他家作客。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修改文章

一丝不苟(改、断、删、增)

作品 请我做客

平易近人

人品 给我印象

堪称楷模

27 乌塔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4、创新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学习重点: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学习难点: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导引目标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乌塔》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回忆。(激发兴趣)

2、学生回顾自己的读书,叙述故事,展示自学。

二、创设条件

1、质疑: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游欧洲,这个小姑娘引起你的思考了吗?你说说自己是如何看待乌塔的?

2、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组织研究

1、根据同学们的看法不同,现在我们自愿结组,喜欢乌塔,特别赞同她的做法的在一组,其余的在一组,大家分别商讨、学习,用书中的语言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展开辩论。

分组,交流想法。

两组之间展开辩论。

3、得出结论,达成共识。板书:长出独立的翅膀。

四、引导创新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独立自主的人,只要是符合一定的条件。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发表自己的演讲:谈谈我们如何锻炼自己的能力。

五、反思小结

1、本篇课文学完了,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六、巩固提高

1、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谈出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研究性作业:

同学们你们都去哪里游玩过,哪些地方最喜欢,请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写诗,或写文,或画画,把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下来。然后展示给同学们看。 板书设计:

7、乌 塔

我眼看乌塔:热情、执着、有爱心、独立、有理想……

长出独立的翅膀

正确地认识自已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1. 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

2. 了解柯岩其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

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 板书设计: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咨询:作文获奖──嫉妒、寂寞

从自身找原因

回复:

人上有人,天外有天

书信格式:1、称呼

2、正文

3、结尾

4、署名和日期

语文园地七

学习目标

①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 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② 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③ 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④ 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⑤ 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 性学习成果。 课前准备

① 实物投影仪

② 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陈列展示物品。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①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 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 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② 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③ 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

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 “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 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 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④ 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

⑤ 全班交流。

⑥ 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 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第二、三课时 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 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 现出来。

① 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 把事情交待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 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发处要写具体。

② “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 字、逐句、逐段地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 精,才能想得深。

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 际相联系,要用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 些问题延伸出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③ 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 的特点要表现在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 情。回答问题时要情真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

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

第四课时(作文讲评)

一、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① 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 的文章。

② 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A、内容充实具体。

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畅。

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二、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① 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② 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③ 鼓励学生投稿。

第五课时

一、我的发现

① 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② 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③ 交流各自的发现。

A、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 现问题。

B、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 等方法。

④ 扩展练习。

A、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B、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

C、鼓励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

二、日积月累

① 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

② 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

③ 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归会成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明白事理,完善自 我成为国家的栋梁。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上的精深造诣,出于勤奋, 做事情成功在于多动脑筋、想办法。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一去不复返, 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④ 背诵名言。

⑤ 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板报上专辟一角,每周一 句名言。

⑥ 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

展示台

① 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

② 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

③ 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④ 举行“成长的故事”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第4篇: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主讲稿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不解的问题,成功的喜悦,遭受挫折的烦恼由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组成。选编这组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成长的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的问题,留下成长的痕迹。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成长的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的问题,留下成长的痕迹。

教学措施:

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听广播看电视、阅读书报杂志,要提醒学生搜集有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做好交际的准备。话题可大可小,资料可多可少,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决定,同时注意同其他学科的联系。为了让学习活动更深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兴趣分小组针对某一个方面搜集资料,如可以按风俗习惯、生活习惯、人种特点、文化特点等角度分组;可以让学生搜集世界各地的趣闻逸事。总之,方法、角度可以多样,但目的都是引导学生关心世界大事,增加对其他国家的了解。

教学课时:

教学本组教材用12—14课时。

第5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我想对本单元的这两篇课文谈点自己的教学感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有三处写到爬山虎,一处是文中的“我”初次来到叶圣陶先生家看到的:“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一处是“我”在和叶老先生愉快交谈后,看到的:“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远离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显得虎虎有生气。”,一处是文中的最后一段:“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绿着。”前两处是实写,后一处是虚写。这三处是学生学习本文的难点。

前两处描写爬山虎的文字,内涵深刻,有丰富的意象与意境,不是这样“比”就能“比”出来的,应该引导学生去“读”,带着自己的理解,带着自己的感受,带着自己的想象去读,读出语言与意境的美丽,读出文字的弦外之音,如:“我”初次去叶先生家的心情,“我”对叶先生油然而生的敬意等等。而最后一处,可谓言尽而意无穷,颇值得玩味。

《语文课程标准》把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策略。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注重了这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1、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由于所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时代,教学中我通过“情境教学法”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播放反映旧中国中华民族饱受欺凌和压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课件,通过震撼人心的文字说明和图片,体会旧中国的屈辱和当时中国人的痛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2、披文入情,引起共鸣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是此文的主线,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中华不振”整体处理文本,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设计让学生寻找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披文以入情”,用文本中活生生的事实来激发学生对洋人的气愤,对中国贫穷落后、人民挨打受气的叹息,由此激发情感共鸣,与少年周恩来一样产生同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 精彩生成,情感体验

在教学这节课时,我注重了课前预设,设计了多个环节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情感,并多次用愤慨的语调创设情境,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到中华之不振的悲哀,体会到了少年周恩来为什么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和远大理想。与此同时,我又非常关注课堂精彩的生成,如抛出“作为新世纪处于信息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的当代少年应有什么理想?并准备采取什么具体行动实现自己的理想呢?” 这一问题后, 我在课堂教学时能依学定教,顺学而导,引导学生多元感悟,让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和熏陶,从心底里发出了愿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愿望!课堂上,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为了把学生这种情感引向另一个高度,我出示补充材料,让孩子直面历史,让孩子心海难平,让孩子心有所向,让孩子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报国之情。与少年周恩来的心灵产生了共鸣。直至课的尾声,让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练笔:我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孩子们都能畅所欲言,纷纷诉说了自己的远大志向,说得十分精彩。

4、 剖析语言,洞察内心 文本中有一幕是一个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充分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少年时的周恩来在目睹了这件事之后方明白这一点,以至于才有了让“中华崛起”的志向。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因此,我让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一次次地剖析词句。在一遍遍的质问中,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

第6篇: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检测题

一.字迹清晰,卷面整洁(共2分)

二 、积累与运用(共33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隐秘(mì)嶙峋(lín)啜泣 (chuî)憩息(qì)....

B.凝望(nǐng) 迸溅(bìng)庸碌 (lù)纳罕(hàn)....

C.瞬间(shùn) 花穗(huì)擎天(qíng)伫立(zhù)....

D.兑命(yuè)梦幻(huàn)沉淀(dìng)耸立(sïng)....

2、选出下列字词全对的一项:()(3分)

A.茏罩响沏灰心丧气蜂围蝶正B.贮畜悬涯训戒忍俊不禁C.嘹亮耸立烘托聒噪D.抖擞收敛诅丧仙露琼桨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

B.看到著名表演艺术家赵本山的小品,连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 ....

C. 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

D. 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更不应该妄自菲薄。 ....

4、在下面横线上依次填上词语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

②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 ③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了那烦人的聒聒 。

④在阳光,沙粒和海浪的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

A.垂头丧气告诫宽恕清洗B.灰心丧气 训诫 宽恕 淘洗

C.垂头丧气训诫饶恕清洗D.灰心丧气 告诫 饶恕 淘洗

5、 能和“天边偶尔漂浮着的白云”连接成贴切比喻的一项是()(3分)

A.像条条闪耀的银链。B.像片片光滑的羽毛。

C.像股股奔涌的喷泉。D.像缕缕洁白的棉絮。

6、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4分)

A.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个零分!()

B.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

C.每一朵盛开的花.......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D.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7、 请按一年四季的正确顺序排列下列诗句的序号:3分) A、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B、几年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D、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8、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虽有佳肴>>主要采用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教学相长的规律,给天下的学者带来有益的启示。

.B.<<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从一树盛开的藤萝花,感悟到生命的永恒,赞美了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C.<<在山的那边>>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

D.<<走一步,再走一步>>和<<在山的那边>>虽然体裁不同,但表现的中心是一样的,都告诉我们如何对待困难,用什么方法战胜困难

9、按原文填空(8分)

①,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②最能表现作者 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曹操《观沧海》)

③,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④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是:,。

(李商隐《夜雨寄北》

三.综合性学习。(共12分)

10、走近经典,填写季节——请根据下面诗句写景的特点,猜猜描写的季节。(4分)

①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②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③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④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11、感受自然,展开联想——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我们会从它那里得到人生启迪,也

会从它那里获取写作灵感。比如,在一年四季中,对冬天可以有以下联想:(8分)

△事物联想:冰、雪、棉袄、暖气、梅花……△比喻联想:刀子似的风……

△诗句联想: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谚语联想:瑞雪兆丰年;……

请针对夏天也作如下联想:

①事物联想:② 比喻联想

③诗句联想:④谚语联想

四.阅读与探究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共19分)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

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

学半。”其此之谓乎!

12、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3分)

②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分)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3分)

13、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2分)

(1)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2)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

14、本文的中心句是:(2分)

15 (2分)

16、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4分)

(二)课内现代文阅读。(共20分)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

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

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

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

①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②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③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④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⑤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⑥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7、选文第一段“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突出了紫藤箩什么样的特点?(4分)

18、品析“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的妙处。(5分)

19第二段第①句写景好在哪里?“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在结构上作用?

(4分)

20、点明全文主旨的是哪一句?你如何理解这一句话。(4分)

21、本文以“紫藤萝瀑布”为题好在哪里?(3分)

(三)课外现代文阅读(共14分)

系在风筝线上的……

周岩壁

①时令正是仲春。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在天际,使我蓦地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在乡下,三月的剪剪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子,摔打惯了,是不知道什么叫冷的。何况又常把嬉笑系在风筝线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掉,让野气的笑声赶跑了。

③人们都说,男孩子手笨,女孩子手巧。可是不是吹,我们男孩子虽未能绣出花团锦簇的衣冠,却从手中飞出过巧夺天工的风筝。嗨,做风筝可不像女孩子学针线,有的是时间,有的是专人指教。我们男孩子可整天像贼撵一般忙的脚不沾地。常常趁放学之后的间隙,三五个凑在一处无人知晓的角隅,或干脆跑到野外去,因为家里的大人是不让我们摆弄风筝的。④我们偷偷找来竹篾,且要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我们把竹篾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等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系好,就变成了形

态各异的风筝的骨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起,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这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锦绣相媲美。然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系在风筝上,一头缠在一个线拐子上。这些线来得可不易呢,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三下四,求爷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声“好姐姐”才弄到手的。

⑤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咳!风筝!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

⑥更叫绝的要数晚上。皓月高悬中天,大地一片静谧。夜色朦胧。我们几个小伙伴溜出来一叽咕,便带了心爱的风筝到村头田边。风筝纸是涂了闪金光的东西,还要想法把一段蜡头或一捻蘸了油的棉絮系在尾巴上,放飞时一点燃便像飞机尾翼上的信号灯。这通常极难放,因野外有风,蜡烛又不顶风,所以总是熄灭。但偶有做成功的,那风筝放起来就别有情趣,“信号灯”明灭闪烁,随风筝飘飘洒洒,也把一颗颗童心送上神秘的高空,如醉如痴。⑦风筝也有赌气的时候,任你如何摆布,它总要往地上栽。这时的小伙伴决不会张飞似的环眼圆睁,一脚踏翻它的,而总是小心翼翼地检查一番,找出毛病,对症下药。随着欢呼声,风筝重又飘然升起。当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

⑧韶光如流。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

⑨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22、第①段描写仲春的景色,有什么作用?(2分)

23(2分)

做风筝的过程:找来竹篾→()→糊纸涂色→()

24、 ⑤⑥两段已写了放风筝时的欢快情景,为什么还要写第⑦段?(3分)

25、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含义的理解。(4分)

26、为什么说“我”的童年是“鹅黄色”的?(3分)

五.交流与写作(50分)

27.从下面两个题目中选取一个你喜欢的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⑴那一刻,我长大了

⑵每个同学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弱点,如胆怯、自悲、惰性、粗心、娇气……请结合你的实际选择一个方面,以“我终于战胜了”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①半命题作文,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写在作文格的第一行内;②在记叙中可插入适当的描写和抒情;③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第7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导语:初中语文学习无外乎是积累与运用,积累是学习语文的低级阶段,而运用语言才是高级阶段。我们所要努力达到的也就是学会运用语言的高级阶段。下面和小编来看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积累与运用( 26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殉职 (xùn) 狭隘(yì) 热忱 (chén) 鄙薄 (bó)

B. 纯粹 (cuì) 干涸(hé) 坍塌(tān) 酬劳(chóu)

C. 灼热(zhuó) 滑稽 (jì) 恍惚 (hū) 抽噎(yē)

D. 附和(hé) 呻(shēn)吟 晕眩(xuàn) 突兀 (wù)

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麻木不仁 拈轻怕重 见异思迁 漠不关心

B.精益求精 不毛之地 刨根问底 沉默寡言

C.气喘吁吁 烘堂大笑 参差不齐 惊慌失挫

D.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3.(2016长沙)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5月10日,大约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

B. 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 为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行为,长沙市教育局严禁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

D. 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4.下面的词语,从词性上看,分类正确的选项是( )(3分)

①管理 ②治理 ③昨天 ④推测 ⑤汉语 ⑥创新 ⑦清楚 ⑧宽阔 ⑨减少 ⑩懒惰

A ①②⑤ / ③⑥⑦⑧ / ④⑨/⑩ B ③⑤ / ①②④⑥⑨ / ⑦⑧⑩

C ①③⑤⑦ / ②④⑥⑧ / ⑨⑩ D ①②⑤⑥⑨ / ③⑦⑧ / ④⑩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纪念白求恩》的作者是毛泽东。白求恩是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战士。

B.《植树的牧羊人》作者是法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

C.《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英国作家、心理学家莫顿亨特。

D.《诫子书》作者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

6.( 2016鄂州改编)综合性学习。(11分)

本单元我们开展了“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了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阅读热情,学校准备开展以“我爱读书,营造书香校园”为主题的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学校的这次主题活动设计几种活动形式。(4分)

活动形式一:举办“我与名著之间的故事”交流会(示例)

活动形式二:

活动形式三:

(2)下表是某同学搜集到的本校学生阅读的情况,请根据相关数据,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发现。(4分)

某中学学生阅读情况调查表

2013年2014年2015年

不喜欢阅读42%32%20%

喜欢

阅读阅读纸质书籍20%23%24%

用手机、电脑阅读38%45%56%

(3)现在的中学生,更喜欢方便快捷的网络阅读,较少能沉浸书中,去领悟文字的魅力。如果你的好朋友小明平时也只喜欢在手机、电脑上阅读,很少阅读纸质书籍,你将如何劝说他更多地阅读纸质书籍呢?(3分)

二、阅读理解(4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6分)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3分)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是怎样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5分)

10.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2分)

1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2分)

(三)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13分)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⑴。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⑵

12.选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的?(2分)

13.选文前两段分别提出分论点,请说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2分)

14.对比可以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对比的语句:

(2分)

好处: (1分)

15.理解下列语句,回答问题。(4分)

(1)如果把画横线句子⑴改成:“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个个都佩服,个个都为他精神所感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画横线句子⑵这句话采取排比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16.结合选文谈谈在今天怎样才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2分)

(三)(2016兰州)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15分)

守 桥

葛俊康

①学校坐落在山脚下的大坝上,从学校大门出来走百多米就有一条小河,小河上的一座石桥年久失修,局部已经开始了垮塌,老葛每天都要到石桥上走走,看看,修一修,补一补。老葛以前是学校的老师,退休后和老伴一起把家搬到了石桥的旁边。

②由于前几天连续的暴雨,山洪暴发,河水开始猛涨。这天早晨,天刚亮,老葛一来到桥头就被惊呆了。只见那汹涌的洪水,怒吼着从山上冲下来,挟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树枝,咆哮如雷的奔腾着,冲到桥洞口,顺着桥洞,吼一声,冲出去,往下游狂奔。老葛站在桥头,感到石桥仿佛在颤抖,在呻吟。老葛的心,也紧跟着抖动了一下。这时,一颗大桃树,如一只下山的猛虎,从上游冲了下来。冲到桥洞口,横在那里,不走了。洪水轰轰隆隆地响着。大树拦在那里,不一会儿上面就挂满了各种漂浮物。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坏了。"说完,就往石桥下冲。妻子听到喊声,也从屋里冲了出来。

③老葛冲到桥洞口,用手不停地拉扯着大桃树。大桃树卡在那里,死死地,动都不动。洪水咆哮着,不停地狂涌着往桥上扑。妻子忙上前帮着老葛。两人拉扯了一会儿,大桃树还是死死地卡着。树上的漂浮物越聚越多,越堆越厚。

④老葛站在桥上,望着桥上汹涌而来的洪水,和惊马般横冲直撞的树枝、竹木、乱草, 双腿开始了颤抖,一种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感觉瞬间就贯遍了全身。老葛剁了几下脚。看了一眼妻子,说:"还站着干啥?快回家去拿锯子。"

⑤此时,洪水越来越大,眼看就要漫到桥面上了。老葛的心更慌了。老葛知道,再不想 办法,这桥肯定是不保了。桥垮了,孩子们上学咋办?老葛扒掉上衣,脱掉长裤,裸着身子站在桥上,用手撕扯着挂在大树上的一些树枝、乱草。

⑥妻子拿来锯子、绳子。老葛把绳子一头栓在身上,另一头紧紧地拴在了桥头的一棵大 树上。老葛拿着锯子,毫不犹豫地跳到河里。妻子用手拉着绳子。老葛一手拿锯子,一手抓 住大树,往树上爬。爬上大树,老葛抹了一把脸上的泥水,横坐在上面,开始锯树。妻子站 在桥上,双手紧紧地抓住绳子,满脸的担心,说:"慢点,慢点,不要慌!千万不要让洪水 把你冲下去了。"老葛没回答,坐在树上,双腿死死地夹住树干,用力地锯着那根最长的最粗的树枝。

⑦不一会儿,有学生来上课了,走到桥头,吓傻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老葛忙让他们 站在桥头,不要上桥。学生们乖乖站在那里,看着老葛。学校的老师也赶过来了。村长也来 了。跟在村长身后的,还有几位年轻人,村长一看,太危险了,忙跑上前让人把老葛拉了上 来。村长把绳子拴在树枝上,然后让几位年轻人奋力地往旁边拉。经过几番折腾,树枝终于被拉开了。漂浮物随着洪水,轰的一声冲出桥洞,往下游狂奔而去。

⑧水位下去了。桥面完全露了出来。老葛站在桥上,看着滚滚而去的洪水,再看看正慢慢过桥的几位学生,眉头深深地皱了一下。

⑨几天后,老葛被评为了乡里的抗洪抢险先进个人,得了一本荣誉证书,还有两千块钱奖金。拿到奖金后,老葛和妻子又从自家的存折里取出了仅有的一万元,买了水泥、河沙、石子,叫上几位年轻人帮着把石桥彻底地加固了一下。

⑩修桥的时候,学校的校长和村长都来到了现场。村长问老葛还有啥要求,差钱啥的村里可以帮着解决。老葛朝他们看了看,笑了笑,说: "我还真有个要求,不知你们答不答应?" 村长说:"答应答应,肯定答应,您说就是。"老葛转头看了看不远处的学校,说:"我想 给孩子们再上堂课。"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眼里慢慢地就开始了湿润。

17.阅读文章第③~⑧段,概括补充"守桥"的情节。(4分)

开端:老葛看见洪水涌来,一颗大桃树堵在了桥洞口。

发展:

高潮:

结尾:村长和年轻人合力拉开了堵在桥洞口的大桃树。

18.第②段画线句描写洪水来时的情景有什么作用?(4分)

19.品味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4分)

(1)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坏了。"("轰的一声大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眼里慢慢地就开始了湿润。("愣""紧紧""慢慢""湿润"反映了校长怎样的心理变化?)

20.文章以"守桥"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3分)

三、作文(50分)

21. (2016永州)按要求写一篇记叙文。

题目:特别的经历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②不少于600字。

上一篇:高三政治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在线开放课程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