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电站分布图

2022-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黄河水电站分布图

清代黄河水系城市空间分布和数量规模变化研究

摘要: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唐宋以前集中了中国最重要的城市,唐宋以后黄河流域城市的发展逐渐滞后于长江流域城市。清代黄河水系城市虽然比长江水系城市数量少,规模小,但在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关清代黄河水系城市的空间分布、城市数量、空间规模和人口规模等缺乏系统的研究,因而本文对此进行了较系统的考察和梳理,以进一步推动清代黄河城市发展变迁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清代;黄河城市;数量;规模;分布

从全球范围来看,几乎所有早期的城市都起源于河流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中国等主要文明均起源于大江大河,也被称作“大河文明”,而城市既是文明的产物,也是文明的载体,城市的兴起发展与河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河流不仅为城市提供了生活、生产用水,还提供航运交通,为手工业生产、商业贸易、人员往来提供运输条件。中国城市大都分布在大小不同的江河湖泊之畔,而集中分布在长江、黄河、珠江、龙江、辽河、运河、汉江、雅鲁藏布江、塔里木河、澜沧江、怒江等各大江河干流支流沿岸。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江河,在世界上排名第五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因而也集中了为数较多的城市。黄河自西向东流经中国北方辽阔的大地上,孕育并见证着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当中国历史进入到文明时代,黄河流域更是昂首独占了中国几千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位置——夏、商、周、秦、汉、唐和北宋都在这里建都;关中平原和伊洛盆地,是天下富庶之所在;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史记》到《资治通鉴》,数不尽的不朽篇章在这里诞生。然而似乎所有的繁华都有黯淡的时候,再厚重的沉积也阻挡不了历史车轮前进的步伐,自西晋以来,北方战乱连年,黄河流域人口大量向南迁移。到唐末五代,战火再起,整个黄河流域硝烟弥漫,河道也屡屡溃决,两岸田地日渐荒芜,原本富庶的经济也渐趋凋敝。而此时的南方,却在悄然崛起,江南地区为代表的粮食高产区,以漕运为主要方式,置换着黄河流域经济中心的位置,导致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分离。北宋灭亡后,黄河流域更是江河日下,几千年来“北强南弱”的状况由此改变,长江流域城市逐渐取代黄河流域城市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时光流转,到了中国君主专制时代最后一个朝代——清朝,黄河流域在中国的中心地位虽已不复存在,但作为仅次于长江的中国第二大河流,依然是中国城市分布的重要区域,黄河沿岸城市星罗棋布,这些城市在清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體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清200多年间,黄河水系城市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城市空间分布、数量、规模和发展水平等方面。学术界对黄河流域的研究甚为重视,所取得的成就甚丰,对于黄河城市的研究也有较大的进展,如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对古代黄河地理环境的诸多研究都涉及了黄河沿河城市的相关问题①;邹逸麟先生也曾专门撰文对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环境变迁与清以前的城市兴衰作了研究。② 有关清代黄河水系城市虽也有人研究,但对以上相关问题还是缺乏系统性。因而本文力求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黄河流域的城市数量、规模和空间分布进一步梳理和研究,以此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江河城市的发展变迁。

一、清代黄河水系城市的空间分布及其特征

黄河水系城市,因河而兴,因河而发,也因河而衰。黄河水系自身的河流类型,流经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是影响它们分布的基本因素,黄河按其自然条件的变化分成上、中、下游三段,而不同河段的城市空间分布不同,其分布特征也有所不同。

1. 清代黄河上游城市空间分布及其特征

自河源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清山西省托克托城直隶厅处)河段为黄河上游,按今计全长3472公里,自青海发源后,流经内蒙古地区和甘肃、山西两个行省,主要支流有湟水、洮水、祖厉河和清水河。黄河上游跨越我国地形的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流经区域大多属于高原峡谷地貌,但亦有湟水谷地、银川平原和河套平原这样的地势低平之处。受地形影响,上游的基本特征为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但在不同河段亦有差别。就河流类型和地形地貌考量,可将黄河上游细分为三段。

据以下地图、文献绘制:(1)《黄河流域图》,“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黄河水利史述要》,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2)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册《清时期》,地图出版社1987年版;(3)穆彰阿、潘锡恩等纂修:嘉庆《大清一通志》,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版;(4)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54—81,中华书局1976年版。

(1)河源段城市分布及特征。从约古宗列曲至青海贵德(清甘肃省西宁府贵德厅)龙羊峡以上部分为河源段。黄河河源的涓涓细流,东流至星宿海,又流经中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扎陵湖(清代称查灵海)和鄂陵湖(清代称鄂灵海),逐渐成为一条宽约30—40米的大河。河流继续向东,流经巴颜喀拉山与阿尼玛卿山之间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其间虽有数段峡谷,但总体而言河谷较宽阔,水流也较为平缓,属湖盆宽谷带③。而青海、四川和甘肃交界处以下河段,则多高山峡谷,黄河穿行其间,非常湍急,落差达2985米。

黄河河源段的海拔多在4200米以上,气候可谓“全年皆冬”,在巴颜喀拉山北麓,极端最低气温甚至达到-53℃,且为中国冰雹集中区,尤其是玛曲以上地区,每年下冰雹多达15—25天。④ 恶劣的气候和高山峡谷地貌,让这一地区成为历代王朝统治者的管理薄弱区;清朝虽设有青海西宁办事大臣和诸旗及土司,但河源段人口稀少、分散,以游牧民族为主,而游牧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特性,使这些地区难以形成较大规模的非农人口聚落⑤,因而也未设置府、州、县等地方行政体系,除河源段的终点于乾隆五十六年设贵德厅城外,河源段并无严格意义上的城市,但该河段汇集了众多湖泊和白河、黑河等支流,已成大河之势,为以下河段沿河设城在自然地理条件方面创造了条件。

(2)峡谷段城市空间分布及其特征。从龙羊峡到宁夏青铜峡(清甘肃省宁夏府宁灵厅境内)部分为上游峡谷段。该段地处黄土高原,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属中温带,气候条件较前段优良,但降水稀少,年降水天数少于70天。就地形地貌而言,该河段流经地区多为山地和丘陵,地质条件复杂,呈现峡谷和宽谷相间的形势。“峡谷段”可谓名符其实,有包括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在内的峡谷共二十几处。⑥ 各峡谷皆崖陡谷深,峭壁林立,黄河穿流其间,河床顿形狭窄,水流十分湍急。因而峡谷内无论是地形地貌抑或河流状况,都不是城市选址的理想条件。此一河段的城市,主要分布于峡谷之间的宽谷之中,包括西宁府的贵德厅、巴燕戎格厅、循化厅,兰州府的河州、皋兰县、金县、靖远县,宁夏府的中卫县、宁灵厅等;另外,该河段还有湟水、洮水、祖厉河、清水河等数条黄河支流汇入,这些河流汇入黄河之处,通常地势较平坦,故而成为城市选址的重要对象,如兰州府城位于湟水、洮水汇入黄河处,河州则位于夏河汇入黄河处,而靖远县和中卫县分别位于祖厉河和清水河与黄河交汇处。⑦

就整个峡谷段来看,黄河干流分布有9个城市,该河段的支流流域面积都较小,分布的城市数量亦非常有限。湟水中下游的湟水谷地气候优良,农业发达,但在清代亦只分布有4个城市。故此一河段的黄河干流和支流沿岸城市总计仅17个,数量少、密度低,是这一河段城市分布的总体特征。除兰州府城因地处汇集有黄河、湟水、大夏河、洮水等多条河流而形成的扇状水系,从而导致河州、皋兰、金县、狄道州较为集中外,其它河段的城市分布均非常稀疏,彼此间的联系也并不紧密,呈点状散落于干支流交汇处的宽谷地带。

(3)冲积平原段城市空间分布及其特征。从青铜峡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清山西省托克托城直隶厅)为上游冲积平原段。过青铜峡后,黄河沿賀兰山转而向北,出宁夏(清甘肃省宁夏府)进入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后,受阴山阻挡,又折而向东,到托克托县,又掉头沿吕梁山南下。这一马蹄型的大湾,即所谓的“河套”,而它流经之处的一大片冲积平原,就被称为“河套平原”,其中宁夏部分又通常被称为宁夏平原或银川平原。

河套平原总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海拔900—1200米,年平均气温5.6—7.4℃,可谓地势平坦、气候优越,但与上一河段相同的是降水量稀少,这也是黄河上游普遍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河套平原的年平均降水量仅在150—400毫米之间,因而对发展农业十分不利。但值得庆幸的是此一河段的黄河,在汇集了众多支流后,水量丰沛,河宽水深,水质也较佳,且受平原地形影响,流势较缓,因而为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发展农业提供了较丰富的水利资源,故“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地区得益于黄河之水,水草丰美,农业发达,宁夏平原更是有着“塞上江南”之美誉。

就自然条件来看,这一段的黄河干流,河宽水深,流经处多是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农业也较为发达,但清代在宁夏府境内仅分布有灵州、宁夏府(附郭宁朔县和宁夏县)、中卫县、宁灵厅和平罗县5个城市,其城市数量远少于峡谷段的城市数量。究其原因应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地区地处边陲,为历代中原王朝统治的薄弱地带,该地区处于中原君主专制王朝的“城墙”——长城之外,长期成为农牧文明冲突的地区,经常发生战争,东汉时期宁夏平原成为鲜卑、匈奴、羌族逐鹿之地,后为匈奴所控制。唐代被纳入唐朝统一版图,属关内道,相继设立灵州等军事城市。北宋中期,西夏国建立,以宁夏平原为统治中心,城市得以进一步发展。⑧ 由于该地区历来为少数民族游牧区,彼此之间经常发生争战,而游牧部落与中原王朝统治者之间也多发生战乱,故而该地区的城市经常遭到破坏。明代,设宁夏卫,其城市以军事功能为主。清代,则设宁夏府,其政治地位得到一定提高,除设有宁夏府城(宁朔、宁夏为附郭)外,还相继置有宁州、平罗、宁灵厅和中卫等县城。⑨ 但此一地区与内陆各行省的平原地区相比,该地区的人口仍然较少,非农产业不发达,因而严重影响了更多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综上所述,黄河上游全长3472公里,为黄河上、中、下游中最长的一段,汇入的支流也最多,但在清代仅建有21个城市,它们主要分布在峡谷段的宽谷地带和宁夏平原,而在河源和狭义的河套平原段,则没有行政建置城市。就黄河干流来看,共有12座城市,分布密度极低,平均289公里才有1个城市,除兰州府和宁夏平原区的城市较为集中外,其它河段的城市分布都非常稀疏,彼此间的联系也很少,呈点状零星散落于干支流交汇的宽谷处。该河段的主要支流有湟水、洮水、祖厉河和清水河,其流域面积都很小,城市数量也很少,主要城市都位于干、支流交汇处。

2. 清代黄河中游城市空间分布及其特征

黄河从河口镇到河南郑州桃花峪(清河南郑州直隶州荥阳县处)部分为黄河中游,全长1206公里,流经山西、陕西、河南,主要支流包括无定河、渭河、汾河和洛河。⑩

黄河中游流经地区属我国的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1000—2000米,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间,并有吕梁山、秦岭、太行山等多雨中心地区。总的来看,黄河中游地区的自然条件较上游地区优越,也更加符合城市选址的标准,具体而言,又可根据地形地貌的差异分为晋陕峡谷段、平原盆地段和晋豫峡谷段三部分。

(1)晋陕峡谷段的城市空间分布及其特征。黄河自河套平原东流,在河口镇处受阻于吕梁山,突然急转南下,原本平缓的水流,也瞬间浪花飞溅,湍急非常。河流所行之处,即晋陕峡谷地区,从河口镇一直延伸到禹门口,全长725公里,落差达300多米。 在晋陕峡谷段汇入黄河的支流非常多,但各支流的流域面积和流量都十分有限,该河段最大的支流为无定河,全长375公里,其他各小型支流,从黄河两岸呈羽毛状汇入干流。黄河流经晋陕峡谷段,两岸皆崖陡谷深,峭壁林立,河水也变得湍急凶猛,因而两岸并无修筑城市的空间,另外河岸也不利于提取用水和发展水上交通运输。而此一河段的各大支流河两岸则往往有较大面积的冲击平原和较为宽广的台地,这些平原和台地,“多沿山麓分布,依山傍水,既便于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洪水到来时也可以跑上台地或登上附近的山岭区躲避”。 因而,远古时期的人们通常将这些黄河支流平原和台地作为聚居地,从而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黄河晋陕峡谷段分布有19个城市,山西境内有偏关、河曲、兴县、临县、永宁州、宁乡、石楼、永和、大宁、吉州、乡宁等11个县级城市,陕西境内有府谷、神木、葭州、吴堡、清涧、延川、延长、宜川等8个县级城市,以上城市除河曲、保德州、葭州、吴堡等城依黄河干流而建外,其它城市都分布在离黄河干流较远的各支流的中下游处,如偏关县城位于关河下游,神木县城位于屈野河中游,兴县城位于蔚汾水中下游,临县城位于湫河中游,绥德州城位于无定河中下游,清涧县城、延川县城位于清涧河中下游等。因而黄河此一河段的城市特征表现为干流城市数量较少,支流城市数量相对较多,这与其自然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

据以下地图、文献绘制:(1)《黄河中游及河套位置图》,邹逸麟:《千古黄河》,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7页;(2)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册《清时期》,地图出版社1987年版;(3)穆彰阿、潘锡恩等纂修:嘉庆《大清一通志》,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版;(4)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54—81,中华书局1976年版。

(2)平原盆地段的城市空间分布及其特征。黄河出禹门口后,继续南下,较前一河段而言,河面开阔、水流平缓,但“冲淤变化激烈,主流摆动频繁”。 因此,该段分布于黄河干流两岸的城市也不多,仅有山西境内河津、垣曲、荣河、临晋、永济等5个县级城市,陕西境内有韩城、郃阳、朝邑、华阴等4个县城市。其分布特征也与上一段相似,城市主要坐落在黄河支流河岸,距离干流较远。自北而南的黄河一直奔流到陕西潼关(清潼关厅附近),受华山阻挡,急转90度后折转向东,沿秦岭北麓直奔三门峡(清陕州直隶州城附近),该段分布的城市也很少,有包括陕西省的芮城、平陆两城,以及河南省的阌乡、灵宝、陕州(直隶州)等5个城市。 而黄河中游平原盆地段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两大支流的冲击平原——汾渭平原,该平原又由陕西境内的渭河平原和山西境内的汾河谷地组成。渭河是黄河最大的一条支流,发源于甘肃渭源(清兰州府渭源县),流经甘肃、陕西两个行省,在潼关注入黄河(清史稿载于同州府华阴县处汇入),全长810多公里。渭河陕西段中西起宝鸡(清凤翔府宝鸡县),东至黄河,又南北界秦岭和陕北高原的长条形平原,即渭河平原。因其在战国末年为秦国故地,又稱为“秦川”,因地处函谷关、散关、武关、萧关等众关之中,故又称“关中”。 渭河平原东西长约360公里,海拔在500米以下,年平均气温13—15℃,境内除渭河外,尚有漆水河、泾河、石川河、北洛河等多条黄河支流,年平均降水量为500—700毫米,水资源非常丰富,且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条件可谓优厚。 另外,由于渭河平原地处“众关之中”,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千百年来为十余个政权的政治中心地区,所谓“关中自古帝王州”,历史上曾有13个王朝或政权在这里建立都城,曾出现过秦咸阳城、汉长安城、隋唐长安城这样的特大城市。清代,关中平原亦分布有数量众多的城市,仅渭河沿岸就有21个城市,因渭河的较大支流主要从北岸汇入,因而这些城市也多密集的分布于北岸河网交错处,南岸分布的城市主要有泾、灞、浐、沣、滈、潏、涝诸河“八水环绕”的西安府城。

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山西宁武县(清宁武府宁武县)的管涔山,由河津(清绛州直隶州河津县)汇入黄河,全长695公里。 该水系在清代分布有21座城市,主要集中在汾河谷地一带。汾河谷地由北部的太原盆地和南部的临汾盆地组成,前者位于山西省中部,北起黄寨石岭关(清忻州直隶州与太原府交界处),南至灵石(清霍州直隶州灵石县)韩侯岭,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海拔700—800米;临汾盆地则位于山西省南部的霍县(清霍州直隶州城)和稷山(清绛州直隶州稷山县)之间,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海拔400—500米之间。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自古就是山西地区重要的粮、棉产地。清代的汾河谷地共分布有16座城市,因汾河支流很少,且河流多流经平原地带,水势较为平缓,因而这些城市多分布在汾河两岸,依河而建。

(3)晋豫峡谷段的城市空间分布及其特征。自三门峡(清陕州直隶州城附近)开始,黄河进入到晋豫峡谷,该峡谷一直延伸至河南孟津(清河南府孟津县西),全长约150公里,谷底宽200—800米,是黄河整个流程中的最后一段峡谷。

晋豫峡谷段两岸的各种自然条件,均不利于城市的设置,这在前文各峡谷段部分已有论述,晋豫峡谷段也同样符合这一规律,在长达150公里的流程中,黄河干流沿岸只分布有河南府的渑池县、新安县和山西绛州直隶州的垣曲县3个城市,而且渑池和新安坐落于洛河的支流涧河沿岸,离黄河较远。

通过晋豫峡谷到达孟津后,黄河进入到我国地形的第三级阶梯,河面突然变得开阔起来,宽度从300米剧增至3000米。孟津到桃花峪一段,是黄河向平原区的过渡段,黄河在这一段接纳了支流洛河。洛河发源于陕西华山的南麓,下游接纳伊河后,又称伊洛河,在清河南府巩县西注入黄河,全长420公里。 该段黄河流经河南西部的洛阳盆地,又称伊洛河盆地,境内河流众多,土壤肥沃,农业发达,且西连崤山,东傍嵩山,南依熊耳山,北界邙山,有所谓“金城之固”,在“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的王朝时代,是非常理想的城市选址区,有着“十省通衢”之誉的洛阳也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隋唐等13个王朝建都于此,或将其作为陪都。 清代洛阳盆地临洛河两岸分布着永宁县、宜阳县、洛阳、偃师县、巩县等城市。

虽说城市选址有“得水为上”这一重要原则,但河流泛滥、洪涝灾害等,也会给城市安全带来威胁,尤其是大江大河一旦发生水灾,其后果十分严重,而这一状况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农业时代非常明显,水深滩险、浪花飞溅之处,虽有可提供灌溉、饮用水资源和航运便利,但更是危及生命财产的所在,是人们避之唯恐不及之处,更不用提设置城址了。

黄河中游的干流,因流经晋陕、晋豫两大峡谷,河流落差大,流速急,因而不利因素在这一段尤为突显。而黄河支流则通常因为水量相对有限,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威胁较小,且其两侧河岸多因长期的冲积作用而形成较为宽阔的平原,因而支流的城市远比干流的城市多,清代的黄河中游河段共流经33个县、3个散州城和1个散厅城,以及陕州、绥德、保德3个直隶州城,但除个别城市外,大多数城市大多位于两岸呈羽毛状汇入黄河的支流中下游处,离黄河干流都有一定的距离,这样一方面可以适时的利用黄河的水资源,另一方面又可有效的躲避黄河水患。而黄河中游的几条大型支流,不仅在汇入黄河处建有城市,更在河流延伸的广阔平原或河谷地段,哺育了众多的城市,其中渭河水系共分布有包括西安府城在内的21座城市,分布特征为北多南少;汾河水系和洛河水系分别分布有20座和7座城市,这两个水系的城市多临河而设。

3. 清代黄河下游城市空间分布及其特征

河南桃花峪以下河段为黄河下游,按今计全长约786公里,清代流经河南、直隶、山东、江苏四个行省。 该河段支流非常少,主要有沁水和大汶河。

据以下地图、文献绘制:(1)《黄河下游图》,邹逸麟:《千古黄河》,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9页;(2)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册《清时期》,地图出版社1987年版;(3)穆彰阿、潘锡恩等纂修:嘉庆《大清一通志》,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版;(4)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54—81,中华书局1976年版。

自黄土高原而来的黄河携带了大量的泥沙奔腾而下,尤其是在河口镇至潼关一段泥沙甚多,据统计,该段进入黄河的泥沙占全河沙量的90%。 黄河经过中游的“染色”后,原本清澈的河流变成了名符其实的“黄河”,而黄河下游流经区域又为我国的最低一级阶梯,河谷开阔,比降平缓,于是大量的泥沙便在河道中一路淤积,从而导致河床不断抬升,为了防止河水漫溢,又不断加高河堤,故黄河水面逐渐高出堤外地面,成为“悬河”。由于河道高出地面,因而河水非常容易泛滥成灾,对沿岸的城市和农村造成了很大影响。

黄河下游历来水患频发,据史料记载,从先秦到民国时期的2500年间,决溢达1500余次,大的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因此,避免黄河洪水的威胁,成为黄河下游城市选址的一大考量,极大的影响着城市分布及其特征。河南省境内的黄河下游河段,分布着包括河南省会开封府城在内的15座城市,从地图上可以非常明确的看出,这些城市都无一例外的分布在距离黄河干流较远之处,它们中的大部分城市与中游城市一样,分布在支流的中下游,例如武陟县城坐落在沁河下游,汜水县城位于汜水下游,郑州直隶州城在贾鲁河下游,开封府得惠济河之利,商丘建于北沙河下游等。

清代江苏境内的黄河水系城市共有11个,它们中的一部分与河南境内的黄河水系城市相似,位于黄河干流较远处,但徐州府城(附郭铜山县)、宿迁县城、桃源县城、清河县城、安东县城等却分布在黄河沿岸,究其原因,其中宿迁、桃源、清河三县城位于运河沿岸,占据东南漕运的有利位置,而该段的运河,与黄河干流非常近,元、明及清朝时期,“由清口至董口处二百余里,必藉黄为转输”。 因此,这3个城市与其说是离黄河近,不如说是离运河近,也是运河水系城市。而徐州府城,不仅有运河南北而过,且境内有房亭河、荆山口河等多条河流汇入,在南宋黄河“夺泗入淮”之前,实属泗水和汴河交汇处,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有“北国锁匙,南国门户”之称,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故虽有黄河水患之险,但自然条件的优越,政治军事地位的重要,加之城市行政的传承性,使徐州府城在清朝依然坐落于此。而安东城在隋唐时期称涟水,在黄河夺淮入海之前,属淮河沿岸城市。

历史上黄河下游决口泛滥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河道游荡摆动,迁徙不定,清咸丰五年,黄河就发生了一次大的改道,黄河干流在清河南开封府兰封县铜瓦厢处折而向北,此后的黄河干流在铜瓦厢和清山东兖州府寿张县属张秋镇之间不断迁徙摇摆达20年之久,直至光绪十四年,两岸长堤修筑完工,黄河才进入大清河,由渤海湾入海,北流之势始定。

改道后的黄河,流经直隶和山东两个行省,就流经的城市而言,直隶境内有3个城市,山东境内若加上黄河故道流经的3个县和一个散州,共有26个城市。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在这些城市中,张秋镇以西的12个城市均距离黄河较远,而自张秋镇开始,黄河入大清河河道,至武定府利津县入渤海,因该段原为较小河流流经处,对城市设置的不利因素不像黄河那么大,因此东平州、东阿县、长清县、齐河县、历城县、济阳县、齐东县、青城县、蒲臺县、利津县等城市都临河分布。

黄河下游干支共分布有65个城市,其中干流沿岸城市为55个,若减去黄河故道流经的15个,共40个,按下游全长769公里计算,则平均每19.9公里分布有1个城市,因而相当密集。但由于黄河下游易发水灾,故而相当部分城市也多远离黄河河道。

综上所述,清代黄河水系干支流共分布有174个城市,其中,上游有21个城市,干流沿岸有12个城市,平均密度仅约为0.4/百公里;中游分布有88座城市,干流沿岸有40个城市,平均密度约为3/百公里;下游分布有65个城市,平均密度约为5/百公里。由此可以看出,黄河流域的城市分布在整体呈现出上游数量少、密度低,中下游数量较多、密度高,下游城市总量虽然较少,但密集程度最高。

二、清代黄河水系城市数量和规模的变化

“得水为上”是城市选址的一大原则,自巴颜喀拉山汩汩东流的中国第二大河黄河及其支流,为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而正如有研究者所言:“没有农业的出现就谈不上定居,没有定居就不可能出现城市”。 黄河流域优越的自然环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早期农业的发展则成为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启动力。早在龙山文化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就相当发达,并由此产生了城市,随着文明的推进,黄河流域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功能也日趋完善。清代黄河分布了数量较多的城市,这些城市大都具有近河性特征。嘉庆《重修一统志》对黄河沿河50公里范围内的城市位置有明确记载的共有106个,参见表1。

以上统计并不完全,有数十个城市并无明确记载,但从表1可见,黄河沿岸在河流1公里范围内的城市有23个,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上游,黄河下游在10公里范围内的城市极少,仅有1个,这与黄河下游经常出现水患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下游的城市多距河岸较远,以避水患。黄河中游城市的近河性非常突出,50公里范围内的城市共有75个,其中1.1—5公里范围内的城市有19个,5—10公里范围内的城市有12个,10.1—30公里范围内的城市有23个。但以上统计并不完全,因此为了进一步弄清楚黄河沿岸城市的数量和空间分布,需要进一步进行分析。

1. 清代黄河水系城市的数量

黄河自青海发源,流经内蒙古地区和甘肃、山西、陕西、河南、直隶、山东、江苏等7个行省,通常被分为上、中、下游三段,自河源至内蒙古河口镇(清山西省托克托城直隶厅处)为上游,按今计长3472公里,是全河最长的一段,汇入的支流数量也最多,以湟水、洮水、祖厉河、清水河为主;河口镇到河南郑州桃花峪(清河南郑州直隶州荥阳县处)为中游,今计为1206公里,主要支流包括无定河、渭河、汾河、洛河;桃花峪以下为黄河下游,今计约786公里,主要支流为大汶河、沁水。包括支流流经城市在内,各段分布的城市数量参见表2。

从表2可见,清代中期黄河水系的城市,按县(包括同等级的散州、散厅)级以上的建置城市计,共169个,其中宁夏府城和西安府城均为双附郭,故应减去2个县级行政建置,另外,还应加上保德、绥德、陕州、秦州、霍州、绛州、郑州7个直隶州城,故而黄河水系的建置城市共计174座。

在清代黄河水系干支流的174个建置城市当中,大部分为县级行政建置,但也有一部分行政地位较高,是省城、府城所在地,其数量及在黄河水系和全国所占的比例如表3所示。

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五省的省会城市——兰州、西安、太原、开封和济南,都位于黄河干流或支流流经处,或干支流交汇处,而黄河干支流流经的29个府,亦有约62%选择将府城座落在黄河水系之畔。黄河干支流沿岸城市与长江水系城市相比,城市总量较少,城市行政等级也相对较低,省城和府城的数量在全国所占比例均低于长江水系,但就黄河水系流经城市的比例来看,府城比例仍然较高,而且省会城市总量达5个,故而在清代城市体系中仍然具有仅次于长江水系的重要地位。

清后期,由于政局、生态环境等方面变化,黄河沿岸城市的数量也发生一定的变化。变化主要集中于黄河上游和下游,黄河中游沿河城市数量基本保持不变,仅裁撤了万泉、凤台两县。黄河上游因加强对青海、甘肃和蒙古等地区的管辖,新增设了9个地方行政建置,如光绪年间在归绥地区新设置了直隶厅和散厅,使“口外五厅”扩展到了“口外十二厅”。另外清后期黄河下游河流改道也使沿河城市发生变化,咸丰五年,黄河从铜瓦厢改道北流,经山东省利津县流入渤海,从此黄河不再经过江苏省入海,因而黄河下游沿河城市也随之而发生变化,一是减少了3府1厅,但却增加了6府(州)9县(州、厅),因而黄河下游在清晚期较前增加了建置城市10个。具体情况参见表4。

从表4可见,清代中后期,黄河上游和下游新增了部分城市,其中上游城市增加的原因与新设地方行政建置有着直接的关系。 清中期,清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西北民族聚居区的管辖,相继在黄河上游干支流沿岸新设置了绥远、大通、孝义、宁陕、贵德、循化、丹噶尔、巴燕戎格等8个建置城市。 黄河下游虽未新设建置城市,但因黄河决口,湮没城池,而新筑城,在清前期新筑城的有阜宁、清河和邳州等城。 咸丰五年黄河下游改道,致使下游的城市数量也发生较大变化,然而这些城市并非是新设置的。虽然从总体上看,黄河流域城市在清代数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了大变局时代,西方工业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进入中国,既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挑战,也给中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黄河流域的城市所面临的困境远大于机遇,由于黄河的区位和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远不如长江流域优越,因而晚清以后,黄河流域城市日益落后于长江流域城市,除个别城市有所发展外,整体上都呈现衰落态势,而这种态势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2. 清代黄河水系城市的规模

中国早期城市作为统治中心,遵循“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的原则,基本上都修筑有不同形态的城墙,城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城和乡的分界线,也成为城市建成区的一个重要标志,因而城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城市建区规模大小的主要参照系。本文根据相关资料对清代黄河水系流經干支流的18座府城(包括省城)和149座县级城市的城周进行了统计,由此考察黄河沿岸城市的规模。具体情况参见表5。

从表5可见,清代黄河水系流经的府城,大于20里的府城有3个,15—19里的府城有1个,10—14里的府城有5个,7—9里的府城有8个,5—6里的府城只有1个,10里以上的府城占一半以上,府城的规模相对较大,10里以下的府城也主要集中在7—9里范围,数量多达8个,为府级城市总数的44%;而县级城市的规模普遍较小,10—14里的城市只有7个,7—9里的城市稍多一点,有30个,6里以下的城市达82个,占县级城市总量的55%,其中以3—4里规模的城市数量最多,达57个,占县级城市总数的38.2%。这一状况与长江水系相类,即过大或过小的县级城市数量均较少,城市规模较为均衡。在县级城市中,城周大于10里的有7座,分别为陕西潼关厅,山西平遥县,直隶开州,山东阳谷县、东平州、德州、汶上县,虽然这些县级城市在城周上超过了一般的县级城市,甚至超过了一些府级城市,但需要指出的是,这7座城市中,除潼关、平遥和开州外,其它几座城市也是运河沿岸城市,这些城市的发展受到运河航运的巨大影响,因而如果将这些城市从黄河城市中暂时排除外,则可看出,黄河水系城市与长江水系城市不同,长江水系城市在清代更多是在政治功能基础上叠加了经济功能,甚至部分城市发展成为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城市,而黄河水系城市在清代仍属于传统政治型城市,政治军事功能占主导地位。

需要指出的是,在农业时代从城墙的周长来考察城市建成区规模有一定的依据,但是也有较大的局限,因为城墙一旦建成之后,具有较长期的稳定性,然而生活在其中的人是活态的,在不同的时期发生不同的变化,而城墙的规模则是一种静态,不能反映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的变化。 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化虽然最能准确地反映城市发展和规模的变化,但是在清代却较少有关城市人口的统计,特别是清前中期的相关记载非常少,在多数情况下相关人口记载都是将城乡人口混合在一起计算,因而要弄清城市人口难度非常大。关于清代黄河流域城市的人口规模变动的资料极缺,本文只能对部分重要城市进行简略的统计,其中部分资料也只能运用相关资料来推算,由于不同的资料所载不同,同一城市人口数量在不同年代也有较大差别。具体参见表6。

从表6可见,黄河水系的城市人口规模在清代不同时期有较大变化,清前期,由于战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一般县级城市人口较少,而且,府级和省城的人口规模也较小,顺康年间,兰州的人口仅200余人,这与清初的社会动乱有关,也与兰州在当时还不是省城有关,清初,兰州仅为兰州卫军城,因而居民人数较少;康熙五年,清廷析陕甘行省,增设甘肃省,甘肃省会初设巩昌,但很快就迁至兰州,从而使兰州成为甘肃的政治、军事中心,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乾隆年间,兰州的人口增加至2—3万人;清末更增至5.9万人。西安、太原、开封在明代就是省会城市,因而这些城市的人口规模在清初尽管遭到战争的影响,人口有较大的减少,但相比其他府县城市还是比较多,随着清朝政局的稳定、经济的逐渐恢复,这些城市的人口也较为快速的增加,清末,西安人口达30万人,而开封人口也在12—15万人之间;济南作为清代山东省会,城市人口在清代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清末较清初也增加了10余倍。值得注意的是,黄河流域府级城市人口规模在清代有较大的变化,不同地区的府城人口变化极不相同,有的人口有较大的增加,有的则有较大幅度减少。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清中期的人口较清前期和清后期人口多。巩昌府城是甘肃省的重要府级城市之一,位于陇西连接中原的要冲,故而清初设甘肃省,曾一度成为省会,清前期巩昌府城人口达1万人左右;清乾隆年间巩昌府城为陇西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郡城北关正街为市廛之区,凡往来交易者,皆秦晋之人,熙熙攘攘称富庶云。……今夫商贾群萃而州处,负任担荷,服牛韶马,市贱鬻贵,旦暮从事于此。或持筹之。” 经济繁盛,促进了人口的增加,城市人口达2万人左右。然而清末巩昌的城市人口却大幅度减少,光绪二十四年人口仅2000余人,这种人口大幅度减少现象是非正常的,主要与同治年间甘肃回变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战争、灾荒等导致人口死亡或流失。宁夏府在清末人口仅有0.25万人,比乾隆年间减少了85%,其人口减少的原因也同样与战争和灾荒有着直接的关系。黄河的县级城市人口规模有较大差异,城市人口普遍较少,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重要县级城市在清前中期城市人口规模较大,超过了部分府级城市,如甘肃河州虽为县级城市,但在清初就有4300余人,至道光十年河州城市人口更是近3万人。 河州虽在清代为县级城市,但由于地理环境优越,腹地广阔,依山傍水,东临洮河,北临黄河,地处大夏河冲积平原,土地肥美,因而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城市,曾为西秦国都城,历代都是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又因其地处汉藏交汇之区,是甘肃进入川西北藏区、青南藏区和乌斯藏的门户,成为汉藏商业要冲之地,茶马贸易繁荣,商业贸易较为发达,城内有南关市、大市和中市。 多民族的交融,茶马贸易的发达,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与人口集聚。另一个重要县级城市曲沃城市人口在清末也出現大幅度减少的现象。清光绪年间曲沃城市人口相比嘉道年间仅存5%,人口骤减的原因是多方面,一是太平军和回变等战争对人口的破坏,“民人或激忠义而捐躯,或逼威胁而陨命,户口之减,抑亦众矣,继此连遭岁俭,其转移就食,散而至于四方者更难数。” 二是光绪初年“丁戊奇荒”对人口的影响,“苦旱累年,赤地千里,灾为数百岁所未有,米则四万钱而仅石,粟贵如金,人贱于畜”,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损失,以至于饿死者“倒遍街衢,填满沟壑,甚至百十族之繁聚仅存二三姓之寂处,民户凋残”,时人叹息昔日人口繁盛,而至光绪六年则“十而祇存一”,而曲沃县城人口则二十存一。

从表6还可以发现另一个现象,即秦安和郑州在清前期为县级城市,人口数量较少,但是清中期以后两城市相继升为直隶州,因而城市人口有较大的增加,这与城市行政地位、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黄河水系重要城市的人口规模在清代虽有较大发展,部分城市增长了10倍,但是横向与长江水系城市相比,却可以明显地看到黄河城市人口规模不如长江重要城市,有清一代黄河流域没有一个人口超过50万人的特大城市,道光年间,黄河水系仅只有开封、西安2个省会城人口超过5万人,至清末,也仅有西安城市人口达到30万,而开封、济南的城市人口仅10余万人,兰州、太原两个省城人口则在10万人以下,而其他府级城市人口都在5万人以下。长江水系在清中期就有人口规模达50万人以上的城市,如苏州人口号称百万,而成都、杭州、江宁、杭州等城市人口都在20万人以上。清后期,上海则发展成为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武汉也发展成为50万人以上的城市,而成都、重庆、杭州等城市人口都在30万人以上,黄河水系的大城市数量明显少于长江水系,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也远远低于长江水系城市,清后期黄河水系城市普遍出现衰落趋势,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民国。

黄河作为中国第二大河流,曾经有过灿烂辉煌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隋唐以前,中国虽然曾经出现过大动乱大分裂,但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城市的集中地,是推动中华文明发展的主要引擎;唐宋时期,黄河城市仍然是中国文明发展的强劲动力源。南宋以后,随着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长江水系城市兴起,黄河城市在中国的地位开始发生大的变化。黄河贯穿中国西、中、东部,因而城市空间分布颇具特殊性,分布极不平衡,上游地域广阔,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因而城市数量较少,河源段并无城市,上游中下段的城市分布也较为稀疏;黄河中游城市数量最多,具有多个重要城市;黄河下游城市总量虽然较少,但分布相对密集。黄河不同的地段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对于城市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其各具特点。黄河城市的数量虽然较珠江、黑龙江等其他江河为多,但是相比长江水系,城市数量则要少,规模也普遍较小,特别是缺乏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重要城市。晚清以后,黄河城市整体上呈衰落趋势。

注释:

① 史念海:《史念海全集》,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② 邹逸麟:《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环境变迁与城市兴衰》,《江汉论坛》2006年第5期。

③④ 王建平主编:《黄河概说》,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年版,第14、8、16页。

⑤ 何一民:《民族性与边疆性:新疆城市发展的特点》,《民族学刊》2015年第2期。

⑥ 金开诚主编:《黄河》,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

⑦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册《清时期》(甘肃部分),地图出版社1987年版。

⑧ 参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各分册相关朝代全图,地图出版社1987年版。

⑨ 牛平汉主编:《清代政区沿革综表》,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版,第468—469页。

⑩ 黄河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主要的两种一为桃花峪,一为河南孟津,为统计方便,本文以河南府与郑州直隶州交界处为中、下游的分界,即郑州直隶州以上属中游,以下划为下游。

陈梧桐、陈名杰:《黄河传》,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36、59、37、28、51页。

参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册《清时期》(陕西、山西部分),地图出版社1987年版。

《清史稿》卷60《地理七·山西》。

仇立慧:《古代黄河中游都市发展迁移与环境变化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第14、16页。

黄锡荃、苏法崇、梅安新:《我国的河流》,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9页。

黄河在清咸丰五年改由渤海湾入海,江苏省境内为黄河故道流经处。

朱兰琴主编:《黄河300问》,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年版,第8、122页。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册《清时期》(河南部分),地图出版社1987年版。

《清史稿》卷126《河渠一·黃河》。

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卷9《山水考五·山水一》。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册《清时期》(山东部分),地图出版社1987年版。

清光绪十四年后,黄河入大清河,由利津县入海,而现今的入海口则为山东垦利县,因此下游河道长度有改变,该处依现今统计的数据,故只能得出约数。

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页。

何一民:《清代城市数量的变化及原因》,《社会科学》2014年第8期。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269《西宁府》,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版,第751页。

《清史稿》卷58《地理志五》,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第944—945页。

何一民:《清代城市规模的静态与动态考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11期。

《创建郡城山陕会馆碑》(乾隆三十三年),汪楷主编:《陇西金石录》,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21页。

曹树基:《清代北方城市人口研究──兼与施坚雅商榷》,《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4期。

聂赤峰:《藏边采风记》,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第10—12页。

高红梅、陈武强:《明洪武时期河州茶马贸易论析》,《北方论丛》2016年第2期。

康熙《河州志》卷1《市廛》。

吕强、苏丹:《回族“脚户”与清朝至民国河州商业市场的发展》,《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光绪《续修曲沃县志》卷13《户口》。

民国《新修曲沃县志》卷6《赋役略·户口》。

作者简介:何一民,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成都,610065;赵斐,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65。

(责任编辑 张卫东)

作者:何一民 赵斐

第2篇:石嘴山市黄河平原区地下水矿化度和主要离子分布规律?

摘要:在对石嘴山市黄河平原区492件地下水化学样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黄河平原区3个含水岩组地下水矿化度和主要离子分布规律,总体上,矿化度和主要离子分布水平方向分带性明显,即沿着地下水的区域流向,靠近贺兰山前及西南地区矿化度和主要离子浓度较低、淡水发育,而处于地下水排泄区的黄河一带地下水矿化度和主要离子浓度较高。垂向上由于粘性岩层的吸附作用[1-2],随着深度的增加矿化度和主要离子浓度明显降低。

关键词:地下水;水化学;分布规律;石嘴山市平原区

1引言

地下水中的化学成分可以示踪地下水的循环途径,反映地下水流系统的特征。因此,查明地下水矿化度与主要离子浓度的分布规律,不仅有助于科学认识区域地下水水化学的分布规律,而且对深入研究区域地下水的循环特征和水动力场特征及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综合管理也具有指导作用。

2研究区概况

石嘴山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东、北、西三面与内蒙古接壤,南部为银川市。地势西高东低,较为平坦,海拔高程在1090米~3476米之间,石嘴山市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多年平均气温9.2℃,多年平均降水量179.2mm,多年平均蒸发量2084.5mm。

整个石嘴山市内分布有四个水文地质单元,石嘴山盆地、石嘴山台地、黄河平原区和陶乐台地。石嘴山台地、陶乐台地由第三系隆起形成。

本次研究区为黄河平原区,黄河平原区西部为贺兰山山前洪积倾斜平原,东部为冲湖积、冲洪积平原,含水岩层具有多层结构水文地质特征。在300m勘探深度内可划分为三个含水岩组。

第Ⅰ含水岩组含水层岩性以细砂、粉细砂为主,含水层厚10-25m。水位埋深一般0.5-2.5m。

第Ⅱ含水岩组与上覆第Ⅰ含水岩组之间有分布较连续的粘性土,厚度变化较大,一般3-10m,最厚50m。含水岩组顶板埋深35-60m,含水岩组底板埋深120-160m之间。含水层

岩性主要为细砂、粉细砂,厚度多在80-100m。水位埋深一般在1-3m。

第Ⅲ含水岩组底板埋深在200-260m之间,含水层厚度一般在50-110m,含水层岩性以细砂、粉细砂为主,其顶板厚度一般1-7m,隔水顶板连续性差,第Ⅱ含水岩组与第Ⅲ含水岩组水力联系比较密切。

黄河以东地下水接受贺兰山前降雨补给以及有由西南向东北的侧向补给,区域地下水径流由向南向东北方向,黄河以西受陶乐台地的影响,地下水有东向西径流。区内地下水主要向黄河排泄。

3地下水矿化度及主要离子浓度的分布规律

由于不同含水岩组的水文地质结构以及地下水循环条件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其地下水水化学场也存在差异。下面分别论述三个含水岩组地下水矿化度及主要离子分布规律。

3.1第Ⅰ含水岩组

地表分水岭对第Ⅰ含水岩组地下水化学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黄河西侧地下水总体由西南向东北径流,黄河以东地下水由东向西流,最后排向黄河。西侧靠近贺兰山区由于地形坡度大(约3‰-5‰),地表入渗条件较好,地下水循环交替迅速,地下水径流通畅程度好,以大面积的淡水为主,随着径流长度增加,地下水矿化度逐渐升高,处于地下水排泄区附近的西河桥一带,由于地形坡度变小(约1‰),且蒸发强烈,地下水矿化度大于10g/L。陶乐附近地下水矿化度也大于10g/L,这是由于该区域处于黄河以东地下水排泄区,以及陶乐台地第三系地层中含石膏层,使得地下水中硫酸根离子含量高,总体上三个含水岩组总矿化度在陶乐区域都偏高。第Ⅰ含水岩组矿化度小于1g/L面积为1350.2 km2,占该系统分布面积的40.7%。矿化度1-3g/L面积为1217.8 km2,占该系统分布面积的36.3%。

第Ⅰ含水岩组地下水中K++Na+、Mg2+、Cl-和SO42-等主要离子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上与矿化度近于一致,相关系数分别为0.94、0.88、0.81和0.88。Ca2+、HCO32-与矿化度的相关系数为0.49与0.25,表明Ca2+、HCO32-与矿化度值相关性较弱。

3.2第Ⅱ含水岩组

受地表分水岭的影响,第Ⅱ含水岩组地下水化学空间分布具有明显水平分带性。区域地下水流向与第Ⅰ含水岩组相近,黄河西侧地下水总体由西南向东北径流,黄河以东地下水由东向西流,最后排向黄河。大面积的淡水分布在贺兰山前,沿地下水的区域流向,矿化度逐渐增加,西河桥附近矿化度大于10g/L。矿化度小于1g/L面积为1219.7 km2,占该系统分布面积的63.6%,矿化度1-3g/L面积为523.18 km2,占该系统分布面积的27.3%。第

Ⅱ含水岩组地下水中K++Na+、Ca2+、Mg2+、Cl-和SO42-等主要离子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上与矿化度近于一致,相关系数分别为0.98、0.78、0.92、0.99和0.98。显示了强线性相关。HCO32-与矿化度的相关系数为0.36,表明HCO32-與矿化度值相关性较弱。

3.3第Ⅲ含水岩组

地表分水岭对第Ⅲ含水岩组地下水化学空间分布也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地下水流向与第Ⅰ、Ⅱ含水岩组相近,黄河西侧地下水总体由西南向东北径流,黄河以东地下水有东向西流,最后排向黄河。大面积的淡水分布在贺兰山前,沿地下水的区域流向矿化度逐渐增加,西河桥附近矿化度大于10g/L。

矿化度小于1g/L面积为932.3 km2,占该系统分布面积的48.6%,矿化度1-3g/L面积为934.7 km2,占该系统分布面积的48.8%。

第Ⅲ含水岩组地下水中K++Na+、Ca2+、Mg2+、Cl-和SO42-等主要离子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上与矿化度近于一致,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79、0.90、0.99和0.98。显示了强线性相关。HCO32-与矿化度的相关系数为-0.03,表明HCO32-与矿化度值无相关性。

3.4矿化度垂直分带规律

研究区内,第Ⅰ组含水岩组地下水越流补给第Ⅱ、Ⅲ含水岩组地下水,但由于第Ⅰ含水岩组与第Ⅱ含水岩组之间分布着较连续的粘性土,粘性土在天然状态下防渗能力较好,且对污染物有极强的吸附作用,所以垂向上,Ⅰ组水质最差,随着深度增加,离子浓度有所降低,总体矿化度降低。由于Ⅱ、Ⅲ组地下水水力联系密切,矿化度分区形态较相近。

4结论

(1)石嘴山黄河平原区靠近贺兰山前及南部地区矿化度低,淡水发育,而黄河沿岸尤其在西河桥及陶乐一带矿化度大于10g/L。

(2)在地貌和岩性影响下,沿着地下径流方向,三个含水岩组均显示水平分带特征,处于地下水排泄区的西河桥一带地下水矿化度高是由于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埋藏较浅的地下水受到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以及径流过程对含盐介质的溶滤作用形成了高矿化度盐水。陶乐一带地下水矿化度高除上述原因外还与第三系地层中含石膏层,使得地下水中硫酸根离子含量高有关。

(3)垂向上,Ⅰ组水质最差,随着深度增加,Ⅱ、Ⅲ组水质转好,这是由于Ⅰ组地下水在补给水Ⅱ、Ⅲ组地下水时,由于地层中粘性土层的吸附作用,各离子浓度与矿化度降低。

作者:李洪波 李金花

第3篇:黄河流域水电站介绍

龙羊峡水电站

龙羊峡水电站距黄河发源地1684千米,下至黄河入海口3376千米,是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人称黄河“龙头”电站。龙羊峡位于青海省共和县与贵德县之间的黄河干流上,长约37千米,宽不足 100米。黄河自西向东穿行于峡谷中,两岸峭壁陡立,重峦叠嶂,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最窄处仅有30米左右,两岸相对高度约200米~300米,最高可达 800米。

“龙羊”系藏语,“龙”为沟谷,“羊”为峻崖,即峻崖深谷之意。峡谷西部入口处海拔2460米,东端出口处海拔2222米,河道天然落差近240米,龙羊峡水电站建在峡谷入口处龙羊峡水电站,由拦河大坝、防水建筑和电站厂房三部分组成,坝高178米,坝长1226米(其中主坝长396米),宽23米,形成了一座面积383平方千米、库容247亿立方米的人工水库。电站总装机容量128万千瓦(安装4台32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并入国家电网,强大的电流源源不断输往西宁、兰州、西安等工业城市,并将输入青海西部的柴达木盆地和甘肃西部的河西走廊,支援中国西部的现代化建设。除发电外,龙羊峡水电站还具有防洪、防凌、灌溉、养殖等综合效益。

龙羊峡水电站最大坝高178米,为国内和亚洲第一大坝。坝底宽80米,坝顶宽15米,主坝长396米,左右两岸均高附坝,大坝全长1140米。它不仅可以将黄河上游13万平方公里的年流量全部拦住,而将在这里形成一座面积为380平方公里、总库密量为240亿立方米的中国最大的人工水库。

电站建成后,可装32万千瓦的发电机4台,总装机容量达128万千瓦,年发电量为2360亿千瓦时。龙羊峡水电站除发电之外,还具有防洪、防凌、灌溉、养殖四大效益。龙羊峡水电站自投入运行到2001年5月25日,已安全发电546.24亿千瓦时,创产值40.8亿元;为西北电网的调峰、调频和下游防洪、防凌、灌溉及缓解下游断流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黄河干流其它水电站都无法替代的。为促进青海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龙羊峡地区的旅游、养殖和改变区域环境创造了条件。

龙羊峡水电站建设从1976年开始,1979年11月实现工程截流;1982年6月开始浇筑主坝混凝土;1986年10月15日导流洞下闸蓄水;4台发电机组分别于1987年10月4日、1987年12月8日、1988年7月5日、1989年6月14日相继投产;泄水建筑物底、深、中孔在1987年至1989年期间相继投入使用;1990年主坝封拱高程至2610米;1993年工程销号,未完工的项目转入尾工工程施工。2000年8月《黄河龙羊峡水电站工程竣工验收安全鉴定报告》在西宁定稿,至此,龙羊峡水电站工程大坝安全鉴定工作全部结束。《黄河龙羊峡水电站工程竣工验收安全鉴定报告》的最终结论为:龙羊峡水电站自1986年下闸蓄水运行至今已十三年多,经历了三次较高水位、三次3级左右的水库诱发地震活动期和两次里氏4.0级以上的构造地震影响,总的来说近坝库岸、大坝和两岸坝肩岩体、引水系统和发电厂房等工作状况正常。龙羊峡水电站工程总体是安全的,各建筑物工作状态未见明显异常,已具备进行竣工验收的条件,存在问题需在运行中不断解决,以利于工程的安全运行。验收委员会对工程质量作出总评价,认为龙羊峡水电站工程总体来看大坝径向和切向变位绝对值较小,基础和深部断层变位较小,坝体防渗效果好,大坝和基础工作状态正常;主坝及基础处理整体质量合格,断层带高压固结灌浆后变形模量满足要求;设计技术方案合理、可靠,满足规范要求。

龙羊峡水电站由于坝址有10条大断层,因此进行了大规模的处理工作。坝基处理的主要措施有:调整拱坝体形,使坝肩向两岸适当深嵌,避开坝肩被断裂割切的不利影响,使拱端推力方向与可能滑移面近于正交;对近坝断层采用网格式混凝土置换洞塞;对较宽的断层及其交汇带采用混凝土传力洞塞和传力槽塞,传力洞断面达60m;在F73断层上,设置网格式混凝土抗剪洞塞;对断层周围岩石和近坝未经置换处理的断层进行高压固结灌浆;对两岸局部不稳定岩体,采用抗剪洞塞,预应力锚索、锚桩、锚杆、表面衬护、排水等方法加固;坝基防渗帷幕和排水幕延伸至两岸深部并在坝前用混凝土封堵、高压固结灌浆、化学灌浆等方法拦截渗流。帷幕灌浆孔为2排,谷底孔深80m,左岸孔深160m。基础处理总工程量为:地下岩石洞挖18万m,回填混凝土12万m,帷幕灌浆16.4万m,固结灌浆26.1万m,化学灌浆1.45万m,排水孔5.3万m,岩锚7万t,喷锚护面2万m。

采用隧洞导流,基坑全年施工的方式。导流隧洞为马蹄形,底宽15m,边墙高12~14m,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上游堆石围堰高53m,长85m,用厚0.96~1.94m的钢筋混凝土心墙防渗。围堰右端设有施工期用的非常溢洪道,底宽10.5m,最大泄流能力700m/s。1981年9月发生200年一遇大洪水,流量5570m/s,从非常溢洪道分流540m/s。1979年12月截流,流量690m/s,用铅丝笼块石、13t混凝土四面体立堵,最大落差1.4m。

从西宁出发,东过日月同,南行到146公里,便是世界闻名、中国第二大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这座水电站上距黄河发源地1684公里,下至黄河入海口3376公里,是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人称黄河“龙头”电站。

拉瓦西水电站

拉西瓦水电站位于青海省境内的黄

河干流上,是黄河上游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规划的第二座大型梯级电站。拉西瓦水电站最大坝高250米,一期蓄水水位高程2370米,水库正常蓄水位高程为2452米,总库容10.56亿立方米,总装机容量42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102.23亿千瓦时,动态投资149.86亿元。电站于2004年河床截流,开始坝肩开挖,目前大坝浇筑到2390米高程,已具备水库一期蓄水的工程条件。

拉西瓦水电站位于青海省贵德县及贵南县交界处,是黄河上游龙羊峡—青铜峡河段的第二个大型梯级电站。主要建筑物防洪标准按5000年一遇洪水校核,1000年一遇洪水设计,相应流量分别为6310。枢纽建筑物由双曲薄拱坝、坝身泄洪建筑物、坝后消能建筑物和右岸全地下厂房组成。电站正常蓄水位2452m,总库 容10.79亿,最大坝高250m,电站装机容量6×700MW,保证出力990MW,多年平均发电量102.23亿kWh。工程的任务是发电。工程规模为Ⅰ等大(1)型工程,主要建筑物:大坝、厂房、泄洪消能建筑物为1级,次要建筑物:消能区水垫塘下游护岸为3级;两岸高边坡防护为1级防护。

坝址区为高山峡谷地貌,河谷狭窄,两岸岸坡陡峻,高差近700m。泄洪建筑物及下游消能区位于坝体至下游1km范围内,该段河流前300m流向为NE75°~80°,向下游转为NE55°~60°。河谷基岩上的枢纽建筑物由双曲薄拱坝、坝身表、深、底孔和坝下消能防冲水垫塘。河床基岩岩性前600m为印支期花岗岩,后400m为三迭系变质岩;河床基岩顶板高程2215m~2225m,河床内出露断层约10条,最大破碎带宽0.3m~0.7m。左岸变坡岩石卸荷带深10m~20m,弱风化岩体入岸水平深15m~25m,右岸弱风化岩体埋藏深度浅于左岸,表部分布有第四纪松散堆积体。左坝肩下游70m~120m范围内存在Ⅱ#变形体,其地面出露高程前缘2400m,后缘2650m。

拉西瓦水电站户外出线楼的施工难点是高空作业,一层封顶封顶梁、楼板、梁柱要一次性浇筑完成。此外,楼板横向跨度大,面积大,梁柱结构交叉,同时要兼顾的部位多,混凝土浇筑强度大,浇筑时支撑系统的受力要均衡,否则会造成承重脚手架发生偏移失衡。为了克服这些难题,从施工局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到一线职工,出谋划策,群策群力。浇筑过程中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采取从官亭区下游侧开始全断面单向向上游推进的方法施工,先浇柱、梁,后浇楼板,一跨一跨地整体向上游推进,有效地防止了支撑系统受力不均的难题。在梁、板浇筑时,在横梁和纵梁上布设混凝土泵管,先浇纵、横梁,后浇楼板,同时采用了新的“赶浆法”,按50公分一层计,分层浇筑成阶梯形,当梁、柱浇筑达到板底位置时与楼板一起浇筑,随着阶梯形不断延伸,使梁、板浇筑连续进行。

出线楼的横向跨度长达12米,纵向跨度长达20米,垂直高度达到55米,但一层楼板每平方米的承重力只有1.5吨,如果按现浇楼板的方案施工,承重系统难以承受。针对这一难题,他们将原设计的混凝土现浇楼板优化为预应力空心板,引进了美国SP技术的预应力空心板生产设备,进行空心板生产。李矫娜说:“我们虽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预应力空心板的综合造价低,并可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造型需要,可以开洞、切圆、悬挑,不受模数限制,自重轻,可减少梁柱数量,还具有防震的作用,实用范围广”。

出线楼的纵向梁原设计为钢结构现浇混凝土梁,也是考虑到一层楼板的承重问题,优化为型钢结构外包混凝土梁。但这种梁每跨长20米,重达24吨,密度大、施工空间小,大型吊运设备用不上,施工又遇难题。技术人员和职工集思广益,一根梁分三节施工,在空中焊接,实现了优化目标。出线楼的顶层盖板原设计长度为5.7米,经拉西瓦工程建设部副经理周勇提议,将长度延至12米,并能一次成型,同时减少了中间的两根纵向梁,仅此一项节约钢材300多吨。

针对拉西瓦的特殊地理构造,西北水电设计院的设计者采用特高薄拱坝。坝高250米,底部却只有49米宽。厚高比例为0.196,低于国家标准0.2,属于薄形坝。这种坝给施工带来了不少难题,经过不断研究,建设者决定改变过去平面开挖的方式而采取反拱型开挖,这在国内属首创。如今,这座大坝已近50米高,预计全部完成要到2011年。该坝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重力坝开挖量大、混凝土用量大的缺陷,成本大大降低。

在拉西瓦,自主创新体现在山洞支护、山体加固、75万伏电压、导流洞的开挖等各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该水电站在筹建的4年多中,仅设计优化和工程优化,就节约资金2.8亿元。建设者们的创新理念和聪明才智在优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尼那水电站

青海省尼那水电站建设工程进展顺利,目

前已完成土石方124万立方米,混凝土34万立方米,坝顶门机、厂内桥机等金属结构安装工程已全面展开,机电安装预埋工作也进入高峰期。

尼那水电站工程从1996年开始建前工作,1999年因各种原因而停建,2000年6月工程在青海省投资公司的主持下复建,并由青海省投资公司控股的三江水电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开发,是第一个由青海省自主开发的大型水电站。

尼那水电站是一座中型河床式电站,机型为灯泡贯流式,在黄河上建设这种机型的水电站尚属首次。水电站单机容量4万千瓦,总装机为16万千瓦,年发电量7.6亿千瓦时。

尼那水电站是一座日调节的中型水电站,库容较小而来沙较多。

尼那水电站枢纽位于青海省贵德县境内黄河干流上,距上游拉西瓦水电站坝址8.6km、龙羊峡水电站41km。坝址距西宁市公路里程124km(直线距离80km),至下游贵德县公路里程约20km。尼那水电站工程属三等中型工程,枢纽由左岸副坝、左岸泄水闸、泄水底孔、电站厂房坝段(排沙孔)、右岸副坝、右岸开敝式110KV开关站、上坝及进厂公路、尼那沟防护等组成。设计正常蓄水位2235.5m,坝顶高程2238.2m,最大坝高50.9 m,总库容0.262亿m3,总装机容量160MW。

李家峡水电站

李家峡水电站位于青海省尖扎县和化

隆县交界处的黄河干流李家峡河谷中段,上距黄河源头1796公里,下距黄河入海口3668公里,是黄河上游水电梯级开发中的第三级大型水电站。

李家峡水电厂于1995年12月12日成立,2000年1月1日划转到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电厂实行新厂新体制,实现了运行维护与设备检修、主业与后期服务、企业功能与社会功能三大分离。夏秋时节游客可在湖中泛舟、垂钓,冬春季节可观赏高原雪景,它给美丽古老的坎布拉风景区增添了一处特有的高原人文景观。

电站安装5台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一期4台,二期1台),单机容量40万kW,总装机200万kW,年均发电量59亿kW·h,是中国首次采用双排机布置的水电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双排机水电站。4号机组采用蒸发冷却新技术,在国内尚属首例。

大坝为三心圆双曲拱坝,坝长414.39 m,坝高155 m,坝顶宽8 m,坝底宽45 m。电站与西北30kV电网联网,是目前西北最大的水电站,主供陕、甘、宁、青四省,在系统中担任

担负基荷。电站以发电为主,兼有灌溉等综合效益。电站4台机组分别于1997年2月 13日、12月10日、1998年6月6日、1999年12月10日投产,至2000年5月31日,累计发电量为110.5475亿kW·h。

青海尖扎县境内的李家峡水库属黄河上游第二阶梯水电站之一,在著名的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下面,周边由红色砂岩形成的丹霞地貌的群山围绕。阳光下山阳面红褐、山阴面深褐,水浅处碧绿、水深处湛蓝。群山峻峭,海拔近4000米,水面辽阔,深处逾180米。山水辉映,极其壮美。黄河由此流出,清澈见底,与寻常见到的黄河回然不同。

李家峡水电站对外交通采用公路方案。施工导流采用围堰一次断流、隧洞泄流、基坑全年施工的导流方式。导流标准采用20年一遇洪水设计,50年一遇洪水校核。由于拦河坝投资约占枢纽永久工程土建投资的一半,因此进行坝体体型优化设计,选择重力拱坝的合理体型,对保证工程安全,减少坝体混凝土量,节省工程投资,加快施工进度,极为重要。经多方案比较后,最终采用三心圆拱的拱坝。这个方案与初步设计比较,约可节约:开挖量20万m3,混凝土约75万m3,投资约1.08亿元。李家峡水电站由水电部西北勘测设计院设计。经过投标招标,导流工程及砂石混凝土系统标选定集团公司水电四局承担施工任务。

电站由拦河大坝、坝后式发电厂房、泄水建筑物、灌溉渠道、330KV出线站等永久建筑物组成,以发电为主兼有灌溉等综合效益。水电站大坝型为混凝土三圆心双曲拱坝,最大坝高155米,水库库容16.5亿立方米,坝址控制流域面积136.747平方公里。总装机容量为5×40万千瓦, 设计年发电量59亿千瓦时,分二期建设,一期工程4×40万千瓦,与西北330千伏电网联接,在系统中担任调峰、调频任务,是西北电网主要电源之一,

电站与西北330KV电网联网,主供陕、甘、宁、青三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系统内承担调峰、调频,它不仅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水电站,而且是中国首次设计采用双排机布置的水电站,也是我国首次设计采用双排机设计,世界上最大的双排机布置的水电站。

电站由国家能源投资公司和西北陕、甘、宁、青投资建设,于1988年4月正式开工。

1、

2、3号机组分别于1997年2月18日、12月13日和1998年6月6日正式并网发电,4号机组于1999年11月投产发电。

电站安装 5 台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一期 4 台,二期 1 台),单机容量 40 万 kW ,总装机 200 万 kw ,年均发电量 59 亿 kw·h ,是中国首次采用双排机布置的水电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双排机水电站。 4 号机组采用蒸发冷却新技术,在国内尚属首例。水库库容 16.5 亿 m 3 ,为日、周调节。大坝为三心圆双曲拱坝,坝长 414.39 m ,坝高 155 m ,坝顶宽 8 m ,坝底宽 45 m 。电站与西北 30 kV 电网联网,是目前西北最大的水电站,主供陕、甘、宁、青四省,在系统中担任调峰、调频,汛期担负基荷。电站以发电为主 , 兼有灌溉等综合效益。电站 4 台机组分别于 1997 年 2 月 13 日、 12 月 10 日 、 1998 年 6 月 6 日 、 1999 年 12 月 10 日 投产,至 2000 年 5 月 31 日 ,累计发电量为 110 . 5475 亿 kw·h 。

李家峡工程截流为上游已建成梯级电站条件下截流的典型。龙羊峡电站位于其上游 108.6km ,非汛期区间径流甚少;刘家峡电站位于其下游 225.4km ,回水无影响。该工程采用隧洞导流,截流时段为 1991 年 10 月中旬,截流流量主要为龙羊峡发电下泄流量,在确定流量标准时综合考虑了龙羊峡电站在西北电网中的骨干位置和可能调度的出力变幅以及李家峡工程本身的截流难度,确定龙羊峡按 1 ~ 2 台机组运行时下泄流量 300 ~ 600m 3 / s 作为设计标准,截流方式为自右岸向左岸单戗堤立堵,龙口宽度 40m 。 截流流量变化范围 620 ~ 262m 3 /s 。共抛投 15t 混凝土四面体 38 个, 20t 四面体 10 个, 0.8m × 0.8m × 2m 钢筋笼 990 个,石碴 1100 车,总方量约 1 万 m 3 。平均抛投强度 1 车 /1.5min ,最高抛投强度 1.3 车 /min 。在龙口合龙宽度达 8 ~ 12m 处,采用串联铅丝笼右岸单戗堤进占立堵截流。 1991 年 10 月 11 日 8 时 至 13 日 11 时顺利合龙,总历时 51h ,实际流量为 620 ~ 262m 3 / s ,共抛投石渣 1 万 m 3 和 15 ~ 20t 四面体、铅丝笼等共 1000 余 m 3 ,实际截流落差 5.3m ,平均流速达 5.4m / s 。

李家峡水电站导流洞布置在坝址的右岸。导流洞中心穿越的地层为前震旦系深变质的黑云母更长质条带状混合岩,其间夹有片岩和花岗伟晶岩脉,岩石破碎 , 裂隙发育。其中岩体Ⅳ、Ⅴ类围岩占 34. 1%, 开挖成洞条件极差。导流洞按 20 年一遇的洪水设计 , 流量为 2000 m 3/ s,校核流量为 2500 m 3/ s。导流洞由进口明渠、进水塔、洞身、出口明渠 4 部分组成 , 总长为 1332 m。导流洞断面为圆拱直墙型,开挖断面为 16. 0 m× 19. 0 m至 12.0 m× 16.0 m不等 , 衬砌断面为 ( 宽×高 )11.0 m× 14.0 m至 11.0 m× 15.0 m不等 , 底板纵坡i 0=0.73953%, 顶拱纵坡为i 1=0.65076% 。

李家峡水电站导流洞分上下两层施工,上层开挖为全断面掘进,高 5.5 ~ 6.5 m , 断面面积 60 ~ 80 m 2 。导流洞身总长 1336.5 m, , 施工进度Ⅱ、Ⅲ类围岩段月平均 120 m,最大达到 178 m ( 上半部 ) 。月进尺与地质条件有很大关系,如果是Ⅱ、Ⅲ类围岩,每天放 2.5 茬炮,即日进尺 7.4 m ( 每茬进尺 2.8 ~ 3.0 m ) ,则月进尺可超过 200 m,但李家峡导流洞Ⅱ、Ⅲ类围岩连续未超出 200 m,因此遇到地质条件差的地段,施工速度不得不降下来。

公伯峡水电站

公伯峡水电站位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

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交界处的黄河干流上,距西宁市153km,是黄河上游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中第四个大型梯级水电站。工程以发电为主,兼顾灌溉及供水。水库正常蓄水位2005.00m,校核洪水位2008.00m,总库容6.2亿m3,调节库容0.75亿m3,具有日调节性能。电站装机容量1500MW,保证出力492MW,年发电量51.4亿kW·h,是西北电网中重要调峰骨干电站之一,可改善下游16万亩土地的灌溉条件。本工程属一等大(Ⅰ)型工程。 坝址区为高原半干旱型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266.1mm,年蒸发量2189mm,多年平均气温8.5℃。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43619km3,坝址处多年平均径流量226亿m3,多年平均流量717m3/s。经上游龙羊峡水库调蓄,使入库的水量均衡,从而改善水库调节性能,提高电站发电效益,并大幅度减少入库洪水。设计洪峰流量5440m3/s(P=0.2%),校核洪峰流量7860m3/s(P=0.01%),施工洪水3510m3/s(P=5%)。年入库沙量747万t,泥沙中值粒径0.03mm。 坝址位于公伯峡峡谷出口段,河道平直,平水期水面宽40~60m,水深12~13m,河床覆盖层厚一般5~13m,正常蓄水位时谷宽389m。河谷不对称,右岸1980.0m以下为40°~50°的岩质边坡,以上为Ⅲ级阶地的砂壤土和砂卵砾石层;左岸在1930.0~1950.0m有坡积碎石覆盖的Ⅱ级阶地,其余为平均30.的岩质边坡。坝址区主要岩性为:前震旦系片麻岩、云母石英片岩及石英岩,白垩系紫红色砂岩,第三系红色砾砂岩,第四系砂壤土及砂卵砾石层,加里东期花岗岩等。坝址区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水库回水长53.4km,水库面积22km2,库区由川、峡两部分组成。水库不存在永久渗漏问题,库岸基本稳定,个别滑坡稳定性较差,但整体下滑可能性小,而是分期分批坍塌式破坏。水库淹没耕地7879.5亩,淹没及影响人口5571人。 公伯峡水电站枢纽由河床大坝、右岸引水发电系统、左岸溢洪道、左右岸泄洪洞及左右岸灌溉取水口等建筑物组成。公伯峡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顶高程2010.0m,最大坝高139m,坝顶宽10m,坝顶长429.0m。上游坝坡坡度为1∶1.4,下游坝坡设有10m宽为“之”字形上坝公路,净坡度为1∶1.5~1∶1.4,综合坡度为1∶1.86。坝体填筑分垫层、过渡料、主堆石(块石及砂砾石)、次堆石等区,大部分利用工程开挖渣料,仅过渡料及主堆石不足部分由料场开采补充。钢筋混凝土面板厚度0.3~0.7m。趾板建在弱风化岩体上,长4~8m,厚0.4~0.8m。由于两岸坝肩分别为溢洪道和引水发电明渠,故均设有高趾墙与面板连接,高趾墙最大高度38.5m。 公伯峡引水发电系统由引水明渠、进水口、压力钢管、厂房及开关站等建筑物组成。引水明渠长约300m,宽100m左右,渠底高程1985.0~1970.0m,右侧边坡用混凝土衬护,渠底用混凝土或喷混凝土衬护。进水口为混凝土重力坝式建筑,建基于弱风化花岗岩上,坝底最大宽度69m,最大坝高58m。进水口全长94m,分为5个坝段,每个坝段设4孔3m×25m的拦污栅、7m×10m的平板检修闸门和7m×9m的快速工作闸门各1孔,分别由坝顶3200kN/400kN门机和3200kN/1500kN液压启闭机操作。压力钢管为敷设在地基上的明管,基础以弱风化花岗岩为主,设有连续钢筋混凝土基础板。钢管直径8.0m,外包0.5~1.0m厚的混凝土。钢管上弯段埋设在进水口坝内,经伸缩节与1∶2.3的斜管段相接,斜管段放射状布置,经下弯段及下平段,以75°角斜向进入厂房,下弯段镇墩与变压器平台结合,钢管长度252~279m。厂房位于坝脚下游右岸岸边,为地面厂房,基础为弱微风化花岗岩。主厂房尺寸为128.35m×29m×63.55m,厂内设5台单机容量30万kW的水轮发电机组及2台5000kN/1250kN的桥式起重机。安装间长55.7m,位于主厂房右侧,其底板高程与发电机层、尾水平台相同,为1909.2m。尾水副厂房共分6层(尾水平台以上1层),宽度12m。中控楼位于安装间下游侧,尺寸为37.64m×14.74m×11m,分3层(不含地面以下电缆夹层),与尾水副厂房相通。尾水平台宽13.9m,设2×360kN尾水门机操作8.4m×8.3m尾水闸门。尾水渠宽128.35m,以1∶4反坡与河床底衔接。5台变压器布置在厂房上游侧平台上,其下为低压配电层。主变出线经电缆道通至下游Ⅱ级阶地(高程1945.0m)330kVGIS户内式开关站,以两回大截面导线接入系统。 公伯峡溢洪道位于左岸坝肩,为2个孔12m×18m的表孔,堰顶高程1987.0m,引水渠底高程1981.0m。闸室内设2-12m×18m的平板检修闸门和弧形工作闸门,由2×1250kN门机和2×1600kN液压启闭机操作。堰后泄槽宽各14m,底坡i=0.155(左孔尾部i=0.002),末端采用挑流消能,左、右孔建筑物全长分别为642.14m及551.14m。溢洪道最大泄量4495m3/s,最大流速34.2m/s 左岸泄洪洞为长压力洞型式。进口底板高程1940.0m,进水塔高75m,内设7m×9m平板事故检修闸门和2×3200kN固定启闭机。压力洞直径8.5m,洞长607m。出口工作闸门室底高程1935.0m,内设7.5m×6.0m弧形工作闸门和4000kN液压启闭机。闸后明槽宽7.5m,长318.62m,末端采用挑流消能。最大泄量1190m3/s,最大流速20.97m/s(洞内)和33.55m/s(明槽)。该洞除参与泄洪、放空、增加泄水建筑物运用灵活性外,在参与施工度汛、调节初期蓄水水位及向下游供水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右岸泄洪洞为以“龙抬头”型式与导流洞结合的明流泄洪洞。进口底板高程1950.0m,进水塔高63m,内设7m×11.5m平板事故检修闸门和7m×10m弧形工作闸门,分别由2×3200kN固定启闭机及4000kN液压启闭机操作。由渐变段、渥奇段、斜井段(i=0.4)和反弧段组成的非结合段长169.32m,断面为9m×11.5m城门洞形。反弧后经套衬的扩散段(40m)与导流洞12m×15m城门洞形断面相接,结合段全长713.15m,其中洞内段312.6m,底坡i=0.5%;12m×19m城门洞形明涵220m;12m宽的明槽段140.55m。末端设斜扭挑流鼻坎消能,最大泄量1871m3/s,最大流速40.8m/s。 左右岸灌溉取水口分设在溢洪道进口左侧墙及电站进水口右侧墙处,引用流量分别为3.2m3/s和4.8m3/s。 工程采用枯水围堰挡水、汛期坝体临时断面拦洪、隧洞导流、基坑全年施工的导流方式。施工总工期6年半、4年半第一台机组发电。主体工程主要工程量为:土方明挖478.2万m3,石方明挖746.2万m3,石方洞挖33.8万m3,土石方填筑554.8万m3(其中坝体481.5万m3),混凝土142.7万m3,钢筋4.51万t,钢材(钢管)0.865万t,帷幕灌浆2.43万m,固结灌浆13.63万m。工程总投资66.1亿元(1999年价格水平)。 公伯峡水电站枢纽工程由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设和管理,由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 工程施工准备工作于1998年7月开始,至2000年6月“四通一平”已基本完成。

刘家峡水电站

刘家峡水库蓄水容量达57亿立方米,水域面积达130多平方公里,呈西南-东北向延伸,达54公里。拦河大坝高达147米,长840米,大坝下方是发电站厂房,在地下大厅排列着5台大型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22.5万瓦,达到年发电57亿度的规模。刘家峡水电站把陕西、甘肃、青海三省的电网联结在一起。

水库地处高原峡谷,被誉为“高原明珠”,景色壮观。游人可乘游艇溯黄河而上,入峡奇峰对峙,千岩壁立,出峡则为高山湖,黄土清波,水天一色。西行约50公里,即为炳灵寺石窟。山口有姊妹峰,形态婀娜,亭亭欲语,酷似笑迎宾客。

刘家峡水电站,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期间,我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建造的大型水电工程,1964年建成后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水利电力枢纽工程,曾被誉为“黄河明珠”。

刘家峡水电站是根据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 河水利综合规划的决议》,按照“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自己勘测设计, 自己 制造没备、自己施工安装, 自己调试管理的国内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力发电站。 1952年秋至1953年春,北京水力发电建设总局(简称“水电总局”)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会”)组成贵(德)宁(夏)联合查勘队,对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进行查勘,初步拟定在刘家峡筑坝。1954年3月,组成有关部门负责人和苏联专家共120余人的黄河查勘团,对黄河干支流进行了大规模的查勘,自下而上,直至刘家峡坝址。在坝址比较座谈会上,苏联专家认为:兰州附近能满足综合开发任务的最好坝址是刘家峡。1954年黄委会编制的《黄河技术报告》确定刘家峡水电站工程为第一期开发重点工程之一。《黄河技术报告》拟定刘家峡水电站枢纽正常高水位1728米(实际建成高程为1735米)、总库容49亿立方米(实际建成为57亿立方米)、有效库容32亿立方米(实际建成为41.5亿立方米)、最高大坝高124米(实际建成147米)。电站装机10台(实际装机5台)、总装机100万千瓦(实际装机122.5万千瓦)。刘家峡水电站枢纽任务是发电、灌溉和防洪。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要求采取措施,完成刘家峡水电站工程的勘测、设计工作,保证工程及时施工。1958年初,水电部成立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现为水电四局),承担刘家峡和盐锅峡两个水电站的施工任务,拟定了“两峡同上马,重点刘家峡,盐锅峡先行,八盘峡后跟”的施工方案。刘家峡水电站工程于1958年9月27日正式动工兴建,当时是关乎国家命运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1961年因国家经济调整缓建,1964年复工。当时,我们国家刚刚渡过三年困难时期,那时候的建设方针是“先生产,后生活”,刘家峡水电站施工条件异常艰苦。当时的重点任务是打导流洞,这个导流洞断面13×13.5米,总长度1021米,工程局组织了两个开挖队对着打,任务重、工期紧,职工们克服了不少困难,日夜奋战,取得月进尺100米的好战绩,经过15个月的艰苦奋战,导流洞终于打通了。1966年汛前建成上游围堰,从而使电站基坑具备常年施工条件。1966年4月20日,刘家峡水电站拦河大坝第一块混凝土开盘浇筑。

黄河干流上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防凌、航运、养殖等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位于中国甘肃省永靖县境内,1974年建成。坝后及地下厂房安装22.5万千瓦机组3台;25万千瓦和30万千瓦机组各1台,总装机容量122.5万千瓦,年发电量55.8亿千瓦时。水库总容量57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17300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834秒立米,设计洪水流量8720秒立米,总库容60.9亿立米,采用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47米,长204米,顶宽16米。左右岸各有混凝土副坝和溢流堰连接,主要泄洪方式为溢洪道和隧洞。大坝总长840米。水库通过蓄洪补枯调节,可提高该电站及其下游的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各级电站枯水期出力,改善甘肃、宁夏和内蒙等省(区)105万公顷农田灌溉条件。1975年2月4日,刘家峡水电站建于甘肃永靖县境内。宏伟的拦洪大坝高147米,把峡口两岸的险峰紧紧抱在一起,它把上游水位升高, 造成100米的落差,让黄河水失去水轮发电机发出强大的电力。大坝的溢洪道、泄洪道每秒能泄水7400多立方米,即使上游出现特大洪水,也能确保安全。

刘家峡水电站中央排列着五台大型国产水轮发电机组,分别担负着供给陕西、甘肃、青海等省用电的作用。该电站厂房宽约25米,长约180米, 有20层楼高,全部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刘家峡水电站可蓄水57亿立方米,年发电量为57亿度。

盐锅峡水电站

中国在黄河上第一座水电站,盐

锅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44万KW,1958年9月正式动工,1961年11月第1台机组投产发电

盐锅峡水电站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距兰州市70km。是在黄河干流上最早建成的以发电为主,兼有灌溉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黄河上的第一颗明珠"。

该电站由西北勘测设计院设计,集团公司水电四局施工。工程于1958年9月开工,1961年11月第一台机组发电,工期仅3年2个月,是施工较快的一座水电站,1970年全部建成。土石方工程96万米3,混凝土51.2万米3。水库移民仅5925人,淹地11258亩。工程总投资1.48亿元,单位千瓦投资420元,是造价很低的水电站。

枢纽坝址位于盐锅峡峡谷出口,坝基以白垩纪砂岩为主,砂砾石、粉砂岩及页岩夹层或瓦层。坝型为混凝土宽缝重力坝、重力坝,坝顶全长321米,最大坝高57米,坝顶溢流,6孔12×10米,最大下泄流量7020米3/秒,消力池消能。厂房为坝后封闭式,主副厂房及变电站布置在厂坝之间,厂房安装8台单机容量4.4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电站设计水头38米,蜗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蜗壳包角270度,采用弹性理论差分法设计。

盐锅峡水电站由溢流坝、档水坝和坝后式厂房三部分组成。大坝为混凝土宽缝重力坝,全长321m,最大坝高57.2m,总库容量2.2亿m3。设计装机容量44万kW (10(4.4万kW)。

盐锅峡水电站1958年9月27日正式动工兴建, 1961年11月 18日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1975年第8台机组发电后,因故停建。1988年3月至1990年6月和1997年2月至1998年12月又分别扩建安装了9号、10号机组,使总装机容量达45.2万kW。多年平均发电量22.40亿kW·h,总投资3.07亿元(含9号机3900万元和10号机 1.2亿元)。

盐锅峡水电站素以工期短、造价低、效益高而闻名全国。38年来,年年超额完成发电任务。截至 1999年 12月底,累计发电600.15亿kW·h,创工业总产值40.32亿元,相当于建站初期总投资的29.2倍。

盐锅峡水电站位于中国甘肃省永靖县黄河干流盐锅峡出口处,距兰州市70km。工程以发电为主,兼有灌溉效益。设计灌溉面积0.3万hm2。混凝土宽缝重力坝,最大坝高55m,水库总库容2.79亿m3,水电站装机容量35.2万kW,年发电量22.8亿kW·h。

1958年9月开工,1962年1月第一台机组发电。至1970年共有6台机组投产。7号和8号机组于1975年投产。

永靖县一带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黄河、洮河、大夏河在此处汇合,三条孽龙各逞暴虐,掀起滚滚浊浪,荡平四野村庄,吞噬鸡犬牛羊,造成连年灾祸。大明洪武年间,刘伯温率领两万人西征永靖一带,见此情景,就在临津渡口设立坛台,施展法术,踏星步斗,挥剑斩龙脉。随后又在此建造一座白塔,以镇三龙,并预言将来龙吐明珠。历史就这样巧合,六百年后,这个神奇的传说变成现实,三颗晶莹夺目的明珠--盐锅峡、刘家峡、八盘峡水电站镶嵌在陇塬的峡谷之中。

盐锅峡水电站于1958年9月27日与刘家峡水电站同日开工建设,英雄的水电建设者从官厅、丰满、三门峡长途跋涉,来到千里陇塬,支起帐篷,点燃灯笼火把,向黄河宣战。盐锅峡水电站按照施工要求,首先要在河的右边修筑围堰,以便开挖溢流坝基坑。这一工程原设计为木栈桥土石混合围堰,需木材2500立方米,块石和反滤料5600多立方米。根据当时情况,上述材料在短时间内难以备齐,工程局经过研究决定采用草土围堰,以争取时间,闯破第一关。

1958年11月17日草土围堰开始堆筑,经过20天奋战,一条长498米的草土围堰堆筑成功。草土围堰的堆筑成功,鼓舞了职工士气,接着连续夺得基坑开挖、混凝土浇筑和截流的胜利。1959年5月至11月进行第二期截流施工,左岸上下游围堰采用土石围堰、管柱立堵,单项进占法截流,自1959年4月24日14时至26日2时30分,历时36小时30分,完成截流,河水由左岸6个导流孔和长32米的过水围堰宣泄。

1959年11月至12月,修建三期围堰,围护4号溢流坝段以右部分。

1960年1月至4月,封闭1号至6号导流底孔,河水由

7、8号底孔宣泄。1960年4月至5月,封闭

7、8号底孔,洪水由溢流坝堰顶宣泄。基坑开挖分两期进行,1959年截流前为一期,截流后至1960年底为二期,主体工程共开挖石方49.39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施工初期(1959年1至2月),骨料用斗车运输,混凝土用人工拌合为主,用手推车入仓,人工捣实。后期骨料采用斗车、汽车或762轨距机车运输、拌合机拌合,混凝土用汽车、轻轨斗车、皮带机、滑槽等工具运输,架子车送料入仓,大部分为人工捣实。机电安装自1961年11月18日完成4号机组安装后,到1975年11月8日机组全部安装完毕,运行发电。金属结构安装总量为3337.12吨。

1988年3月开始扩建9号机,1990年6月28日扩建完工并网发电。

1997年2月25日,10号机组扩建工程土建部分开挖施工全面开工,1998年12月8日正式投产发电。

10号机组的投产发电,使盐锅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45万千瓦,也使整个电站工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盐锅峡水电站.

2001年10月22日,盐锅峡水电厂对8号机组开始进行增容改造,改造后出力提高0.5万千瓦,计划从2000年至2002年改造4台,2003年至2005年改造后4台。项目改造完成后,单机容量净均增长0.6万千瓦,8台机组净增容量4.8万千瓦,年增发电量2亿千瓦时,并对系统调峰及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可靠保证。

2002年2月13日、11月18日先后完成8号机、5号机增容改造工作。截止2002年底,盐锅峡水电站累计发电654.5亿千瓦时,创工业总产值45亿元,相当于累计总投资的15倍,为西北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甘肃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底,电站从原甘肃电力公司划归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管辖。

2004年7月经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决定盐锅峡水电站隶属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管理。

2005年1月12日,以"专业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为改革目标组建的黄河水电公司陇电分公司正式成立,代表黄河水电公司负责盐锅峡、八盘峡两个水电站的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肩负起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历史使命。

大峡水电站

黄河大峡水电站是黄河小三峡梯

级、流域、滚动、综合开发建设的第一座水电站。混凝土重力坝挡水前沿总长257.88 m,最大坝高72 m,正常蓄水位 1480m,总库容0.9亿m3,为日调节水库。电站安装4台7.5万kW的轴流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多年平均发电量14.65亿kW·h,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顾灌溉等综合效益的大Ⅱ型水电工程。

大峡水电站位于甘肃省白银市和榆中县交界的黄河大峡峡谷出口段上,地处兰州市下游河道距离约65km处。

电站以发电为主,装机容量30万kW(4×7.5),保证出力14.3万k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14.65亿kW·h;还可发展自流灌溉和改善灌溉给水条件约13万亩。电站建成后主要供电兰州市及其附近地区,并入陕甘青宁电力系统。

坝址控制流域面积22.78万km2,多年平均流量1037m3/s,实测最大流量5900m3/s。经上游龙羊峡、刘家峡两大水库的调节,100年一遇设计洪水流量6500m3/s,1000年一遇校核洪水流量8350m3/s。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0.52亿t,实测最大含沙量306kg/m3。

水库为带状狭谷型,当正常蓄水位1480m时,库容0.9亿m3,调节库容0.35亿m3,为日调节水库。水库淹没土地4026亩,因系高漫滩地,没有移民问题。

坝址处河道全长约500m,水面宽130~140m,两岸为不对称河谷,岸坡陡峻,发育有三级、四级侵蚀堆积阶地,高出河水面30~40m。河床覆盖层最大厚度为34.13m。坝区处于北西两大褶带之间相对稳定的地块上,坝址区断层未见新滑动迹象,不存在发震构造,加之坝区岩体透水性弱,断层带物质挤压紧密,水库水位仅抬高30m左右,诱发水库地震的可能性甚小。经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大队鉴定,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电站枢纽为河床一列式布置,坝顶高程1482m,坝顶总长度241m,最大坝高70m。泄水排沙建筑物为:左岸设溢洪道,堰顶高程为1459.5m,三孔弧形工作闸门,孔口尺寸(宽×高)为11m×12m,校核泄量5340m3/s;在溢洪道与厂房之间的基岩上设两孔泄水底孔,孔口底高程为1446m,孔口尺寸(宽×高)为6m×8m,其出口处设弧形工作闸门,设计泄量1710m3/s,校核泄量1901m3/s;

2、

3、4号机组段进水口左下方各设1个排沙孔,出口设平板滑动工作闸门,出口孔口尺寸(宽×高)为4.4m×2m,设计泄量397m3/s:校核泄量441m3/s。左右岸挡水坝段各设1个灌溉进水口,中心高程1466m,引用流量均为4m3/s。右岸设河床式厂房,长105.5m,最大高度70m。厂房内安装4台单机容量7.5万kW的水轮发电机组,设计水头23m,单机引用最大流量390m3/s,安装高程1444m,吸出高度-6.5m。开关站设在右岸岸边。溢洪道左侧还预留了航运过坝建筑物的位置。

青铜峡水电站

青铜峡水电站位于黄河中下游,宁夏

青铜峡峡谷出口处,是一座以灌溉与发电为主,兼有防洪、防凌和工业用水等效益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

青铜峡水电站系河床闸墩式低水头电站,8台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与7孔溢流坝相间布置,厂房为半露天式,枢纽布置了三大灌溉渠道:秦汉渠、唐徕渠、东高干渠,灌溉面积36.67万hm2。枢纽的兴建结束了宁夏灌区两千多年无坝引水的历史。

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第一期开发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工程于1958年8月开工建设,1968年第1台机组发电,1978年8月8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1993年又兴建1台机组,9台机组总装机容量为30.2万kW,年设计发电量13.5亿kW·h。大坝总长为687.3m,坝高42.7 m,坝宽46.7 m,水库正常蓄水位 11 56m,相应设计库容为6.06亿m3,水库面积为113km2。截至1999年底,电站已累计发电254.82亿kW·h,创产值近21亿元,是西北电网的调峰和调频电厂。

青铜峡水电站系河床闸墩式低水头电站,8台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与7孔溢流坝相间布置,厂房为半露天式,枢纽布置了三大灌溉渠道:秦汉渠、唐徕渠、东高干渠,灌溉面积36.67万hm2。枢纽的兴建结束了宁夏灌区两千多年无坝引水的历史。

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第一期开发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工程于1958年8月开工建设,1968年第1台机组发电,1978年8月8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1993年又

兴建1台机组,9台机组总装机容量为30.2万kW,年设计发电量13.5亿kW·h。大坝总长为687.3m,坝高42.7 m,坝宽46.7 m,水库正常蓄水位 11 56m,相应设计库容为6.06亿m3,水库面积为113km2。截至1999年底,电站已累计发电254.82亿kW·h,创产值近21亿元,是西北电网的调峰和调频电厂。

挡水建筑物前沿总长度591.85米,自左至右为副厂房坝段91.5米,溢流坝与闸墩厂房坝段262.35米,挡水坝段160米,泄洪闸坝段42米,右岸挡水坝段36米;枢纽由坝、闸墩厂房、副厂房、开关站、泄洪闸、河东总干渠、河西总干渠和高于渠等组成。

闸墩式厂房为半露天布置,每个闸墩内安装1台竖轴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每个机组段设有1~2个排沙底孔,以减少水库淤积和过机泥沙。半门式起重机布置在坝顶,在机组安装、检修时,用以起吊搬运厂内重件。1~7号机组单机容量为36Mw,水轮机转轮直径5.5米,额定转速107r/min,发电机为半伞式室冷型,额定电压10.5kV,定子铁芯内径9米。8号机单机容量20Mw,水轮机转轮直径5米,额定转速125r/min,发电机为半伞式空冷型,额定电压10.5kV,定子铁芯内径7米。1号机尾水排入河西总干渠,2~7号机尾水排入黄河主河道,8号机尾水排入河东总干渠。

灌溉渠首分设左、右两岸。左岸河西渠首引入河西总干渠,即清代开建的唐徕渠,引水高程1136米,引水流量400立方米/秒。右岸河东渠首引入河东总干渠,即有名的秦渠和汉渠,引水高程1136米,引水流量100立方米/秒。上游有高干渠,底坎高程1151米,引水流量24立方米/秒。

泄洪设施: 7孔溢洪道采用面流消能方式,堰顶高程1149.4米。其中2孔的孔口宽14米,高8米;其余5孔的孔口宽14米,高7.5米。总计最大泄量3255立方米/秒。泄洪闸3孔,底坎高程1140米,孔口宽10米,高5.5米,最大泄量2205立方米/秒。1~7号机组段,每台机组有泄水排沙孔2孔,孔口宽6.5米,高1.5米,底坎高程1124米;8号机组段有1孔,孔口宽4米,高2米。15孔排沙孔总计最大泄量2240立方米/秒。8台机组最大引用流量1860立方米/秒。

运行效益: 青铜峡水电站自投产以来,充分发挥了灌溉和发电效益。1968年水库蓄水运用初期,宁夏回族自治区粮食总产量仅4.78亿千克。青铜峡水库建成后,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到1984年,粮食总产量已达到11.3亿千克,净增1.36倍。

万家寨水电站

万家寨水电站坝址河谷呈U形,谷深壁陡,岸坡高100m以上,谷宽约430m,常水位水面宽200m。河床覆盖层厚0~2m,主河床水面下基岩裸露。坝址两岸为寒武系灰岩、白云岩、泥灰岩及页岩,岩性致密坚硬,无较大断层,岩溶发育,但规模不大,互不连通。地震基本烈度6度。

坝址控制流域面积39。5万km2,多年平均流量790m3/s,多年平均径流量249亿m3,多年平均输沙量1。49亿t,平均含沙量7。76kg/m3。千年一遇设计洪水流量16500m3/s,万年一遇校核洪水流量21200m3/s。正常蓄水位977m,最高蓄水位980m,有效库容4。45亿m3。 家寨水电站由拦河坝、泄水建筑物、引水建筑物、坝后厂房及开关站等组成。

万家寨水电站拦河坝坝顶高程982m,坝顶长443m,顶宽21m,上游坡1:0.15,下游坡1:0.7。体积150万m3大坝在915m高程以下河床坝段横缝灌浆连成整体,岸坡坝段分别在948和940m高程以下连成整体,以使个别坝段由于层间剪切带和泥化夹层相对集中时,借助相邻坝段的帮助,提高抗滑稳定性。

泄水建筑物共设有8个底孔,4个中孔,1个表孔,5个排沙孔。底孔为压力短管式无压坝身泄水孔,布置在河床左侧5~8号坝段,每坝段2孔,孔口尺寸4m×6m,进口底坎高程915m,用弧形门操作,主要用于调水调沙,水库冲淤。末端用挑流消能。库水位970m时,总泄量5271m3/s。

中孔为压力短管式无压坝身泄水孔,布置在河床中部9号和10号坝段,每坝段2孔,孔口尺寸4m×8m,进口底坎高程946m,用平板门操作,主要用于泄洪排沙和排漂。末端用挑流消能,总泄量2156m3/s。

表孔为开敞式溢流堰,布置在左侧4号坝段,孔口净宽14m,堰顶高程970m,担负排水和泄放超标洪水作用,当库水位980m时,泄量864m3/s。

排沙孔为坝内压力钢管,布置于河床右侧13~17号电站坝段,位于电站进水口下方,进口底坎高程912m。进口段尺寸为2。4m×3。0m,设有平板检修闸门,一道事故闸门,主要用于减少进入电站的泥沙。

电站厂房进水口高程932m,钢管直径7。5m。主厂房长196。5m,宽27m(上部)、43。75m(下部),高56。3m。为坝后厂房。装6台单机容量18万kW水轮发电机组,额定水头68m,最大水头81。5m,最小水头51。3m。开关站布置在厂坝平台之间。

引黄入晋工程渠首为2条引水隧洞,洞径4m,洞中心线间距12m,单洞引用流量24m3/s。取水口布置在拦河坝左岸2号和3号非溢流坝段上。在引水时段内,水库最高库水位980m,最低库水位957m。为保证能引取表层清水,采用分层取水结构物。

万家寨水电站主体建筑工程量:土石方开挖133万m3,石方填筑18。5万m3,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180万m3。

采用分期导流方式,一期先围左岸1~11号坝段,在一期低围堰保护下,修建6~10号坝段的5个9。5m×9m的临时导流底孔为二期截流创造分流条件。至1995年11月底,左岸坝段具备分流条件。11月下旬开始截流戗堤预进占,戗堤进占长度35m。截流设计流量917m3/s,相应的堰前水位904。7m,戗堤顶高程906m,龙口最大流速7。4m/s,最大落差5。3m。合龙过程中,河道实测最大流量51m3/s,龙口最大流速6。75m3/s,龙口最大落差3。49m。共抛投截流材料:15~18t混凝土四面体88个,铅丝笼1586m3,石料2。4万m3,石串1600m3。

主混凝土系统布置左坝头1010m高程,安装2座4×3m3混凝土搅拌机。辅助混凝土系统布置在右岸,生产能力为105m3/h。

龙口水电站

龙口水电站位于山西省河曲县和内蒙古准格尔旗两省交

接处,距上游万家寨水利枢纽25.6KM,距下游天桥水电站约70KM,是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化工基地区域中心,控制流域面积397406km。

龙口水电站是黄河确定的干流梯级电站中的一个峡谷电站,是晋蒙两地人民继黄河万家寨水电站之后的又一共同开发水电工程,枢纽任务以调峰发电为主,兼顾防洪、防凌等。

枢纽工程由中北水利勘测院勘测设计,2004年8月动工,2005年8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立项。 枢纽工程由水利部、山西、内蒙古三方共同融资建设,该工程由混凝土重力坝、表面溢洪道、表孔、底孔泄水道、电站引水建筑物、电站厂房等组成。大坝坝顶高程为900.00m,最大坝高51 m,坝顶长度408m,总库容1.96亿m 正常蓄水位898.00m ,汛期限制水位893.00m,死水位888.00m,上游设计洪水位896.56m ,下游设计洪水位865.72m。 采用坝后式厂房,总装机42.0万千瓦 ( 4台 10万千瓦, 一台 2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13.02亿千瓦小时,年利用小时3100小时。

龙口水电站对防洪具有重要作用,在百年一遇洪水时,设计洪水下泄流量7561m/s,设计洪水如哭入库流量10632 m/s,千年一遇洪水时,校核洪水下泄流量8276 m/s,校核洪水入库流量13130 m/s,可使下游河道不封冻,减轻晋陕河段凌汛灾害和河道淤积等。

龙口水电站主体工程量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97.19万m 土石方开挖124.48万 m ,土石方回填12.87万m ,钢筋钢材25698吨。施工导流采用分期导流方式,施工总工期为四年。本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严重不足,严重制约能源基地的工农业生产和建设。龙口水电站建成后,将部分承担晋蒙电网尖峰负荷,并向晋、蒙能源基地取水,对缓解山西、内蒙水资源的紧张状况和改善华北地区电网运行条件都起到重要作用。龙口水利枢纽地质条件较好,适合建设中等高度的混凝土重力坝。对外交通便利,库区淹没损失小。项目合理可行,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符合国家关于调整能源结构要求和“梯级开发,滚动发展”的水电开发建设方针。

书洋公社兴建,地址在赤洲吕厝大弯。集雨面积83平方公里,渠道长2.8公里,利用落差19米,流量1.65立方米/秒。装机2台,容量225千瓦。1976年6月动工兴建,1978年1月第一台机组发电,1980年全部发电,架设3公里10千伏高压线路。总投资21万元。

天桥水电站

山西省天桥水电站位于山西保德,

电厂在内蒙古河口镇下游,是黄河中游北干流上第一座低水头、大流量、河床式径流试验性水电站。电站以发电为主,兼有排凌、排沙、排污等综合效益,在山西电网中承担着重要的调峰、调频作用。

电站于1970年4月1正式开工兴建,1977年2月13日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1978年8月全部机组并网发电。电站装有4台轴流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2.8万kW,年设计发电量6.07亿kW·h。设计库容为0.67亿m3。枢纽主要由左岸混凝土重力坝、发电厂房、泄洪闸、岛上重力坝和右岸土坝等五部分组成。电站自1977年2月第1台机组投产发电到1999年底,累计完成发电量90.4亿kW·h,创产值6.1亿元。

三门峡水电站

三门峡位于黄河中游下段的干流

上,连接豫、晋两省。其右岸为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左岸为山西省平陆县三门乡。此处距离黄河入海口约1027千米。河中石岛屹立,将河流分成三股:鬼门河、神门河与人门河,故名“三门峡”。在三门下游400米处,又有石岛三座,其中一名砥柱石,挺立于黄河惊涛骇浪之中,“中流砥柱”由此而来。

最早提出在黄河三门峡修建拦洪水库是在1935年。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李仪祉倡议在潼关至孟津河段选择适当地点修建蓄洪水库。他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同事,来自挪威的主任工程师安立森(S.Elisson )经过实地考察,发表了三门峡、八里胡同和小浪底三个坝址的勘查报告。然而两年后,抗战爆发,三门峡地区落入日本人之手。在此期间,侵华日军东亚研究所也提出了一个兴建三门峡水电站的计划。 抗战胜利,国民政府1946年重新将三门峡水库提上日程,聘请专家组成黄河顾问团实地考察。顾问团的4位美国专家雷巴德(Eugene Reybold)、萨凡奇(John Lucian Savage)、葛罗同(J.P.Growdon )、柯登(John S.Cotton )对于每个问题都有激烈争论。他们提出的初步报告指出:三门峡建库发电,对潼关以上的农田淹没损失太大,又是以后无法弥补的。建议坝址改到三门峡以下100米处的八里胡同。其首要任务在防洪而非发电。

1950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水利部长傅作义率领张含英、张光斗、冯景兰和苏联专家布可夫等勘察了潼关至孟津河段,提出应提前修建潼孟段水库,坝址可选择在三门峡或王家滩。这是对此前黄河水利委员会《治黄初步意见》在三门峡建设350米水库,以发电、灌溉、防洪为开发目的的初步方案的肯定。然而到了1951年,出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主要是从当时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技术条件来看,在黄河干流修建大水库,困难太大,主张从支流解决问题。于是转向支流水库的研究,三门峡水库计划被放弃。

经过黄委会的勘察研究计算,发现支流水库控制性差,花钱多,效益小,不理想,仍需从干流入手。同时,燃料工业部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力主在干流上建设大型水电站,于是三门峡水利枢纽峰回路转。这年5月,黄委会主任王化云、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副局长张铁铮和苏联专家格里柯洛维奇等勘察三门峡后认为能够建设高坝,主张把三门峡水库蓄水位提高到360米,用一部分库容拦沙。此间另一种意见则是坝址下移到八里胡同建冲沙水库,利用该处的峡谷地形冲沙,且可避免淹没关中平原。但是,经过计算,八里胡同冲沙水库难以实现,而三门峡水库淹没损失太大,受到主要淹没区的陕西省的强烈反对。从下半年起,转而研究淹没较少的邙山水库方案。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王化云汇报的是邙山方案。这标志着第二次放弃了三门峡水库计划。

经过计算,邙山水库仍然需投资10亿元以上,移民15万人,且没有综合利用效益,于是1953年2月,王化云向毛泽东汇报了三门峡建库方案以及整个黄河的治理方策,获得赞许。其后,水利部批示:要迅速解决防洪问题,花钱不能超过5亿元,淹没不能超过5万人。由于兴建远远超出这一限制,三门峡水库第三次被搁置。

第4篇:中国核电站分布

一、秦山核电站(中核)

秦山核电站地处浙江省海盐县。

一期工程,采用中国CNP300压水堆技术,装机容量1×30万千瓦,设计寿命30年,综合国产化率大于70%,1985年3月浇灌第一罐核岛底板混凝土(FCD),1991年12月首次并网发电,1994年4月设入商业运行,1995年7月通过国家验收。经过十多年的管理运行实践,实现了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掌握技术、积累经验、培养人才,为中国核电发展打下基础”的目标。

二期工程及扩建工程,采用中国CNP650压水堆技术,装机容量2× 65万千瓦,设计寿命40年,综合国产化率二期约55%,二扩约70%,1#、2#机组先后于1996年6月和1997年3月开工,经过近8年的建设,两台机组分别于2002年4月、2004年5月投入商业运行,使我国实现了由自主建设小型原型堆核电站到自主建设大型商用核电站的重大跨越,为我国自主设计、建设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将对促进我国核电国产化发展,进而拉动国民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扩建工程(3#、4#机组)是在其设计和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2006年4月28日开工,3#机组计划于2010年12月建成投产,4#机组力争2011年年底投产。

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采用加拿大成熟的坎杜6重水堆技术(CANDU 6),装机容量2×728兆瓦,设计寿命40年,综合国产化率约55%,参考电厂为韩国月城核电站3号、4号机组。1号机组于2002年11月19日首次并网发电,并于2002年12月31日投入商业运行。2号机组于2003年6月12日首次并网发电,并于2003年7月24日投入商业运行。

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中广核)

大亚湾核电站是采用法国M310压水堆技术,装机容量2×98.4 万千瓦,设计寿命40年,综合国产化率不足10%,1987年8月7日工程正式开工,1994年2月1日和5月6日两台单机容量为984MWe压水堆反应堆机组先后投入商业营运。

三、岭澳核电站(中广核)

岭澳核电站位于广东大亚湾西海岸大鹏半岛东南侧。

一期工程,采用中国CPR1000压水堆技术,装机容量2×99万千瓦,设计寿命40年,综合国产化率约30%,于1997年5月开工建设,2003年1月全面建成投入商业运行,2004年7月16日通过国家竣工验收。

二期工程,采用中国改进型CPR1000压水堆技术,装机容量2×100万千瓦,设计寿命40年,1号和2号机组综合国产化率分别超过50%和70%,于2005年12月开工建设,两台机组计划于2010年至2011年建成投入商业运行。

三期工程,采用采用中国改进型CPR1000压水堆技术,装机容量2×100万千瓦,设计寿命40年,预计2011年开工建设。

四、田湾核电站(中核)

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田湾,厂区按4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规划,并留有再建2至4台的余地。

一期工程,采用俄罗斯AES-91型压水堆技术,装机容量2×106万千瓦,设计寿命40年,综合国产化率约70%。于1999年10月20日正式开工(FCD),单台机组的建设工期为62个月,分别于2007年5月和2007年8月正式投入商运。

二期工程3号和4号机组的建设已启动,单机容量均为100万千瓦。

三期工程5号和6号机组的建设已启功,采用中国二代加CPR1000核电技术。

五、红沿河核电站(中广核)

辽宁红沿河核电站位于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东岗镇,地处瓦房店市西端渤海辽东湾东海岸。规划建设6台机组,采用中国改进型CPR1000压水堆技术,单机容量100万千瓦,设计寿命40年,综合国产化率约60%,1号机组于2007年8月正式开工,至2012年建成投入商业运营。目前在建中....

六、宁德核电站(中广核)

规划建设6台机组,采用采用中国改进型CPR1000压水堆技术,单机容量100万千瓦,设计寿命40年,综合国产化率约75%以上,1#机组于2008年2月FCD,

1、2#机组计划于2013年左右建成投入商业运行。

七、 阳江核电站

2004年,经10多年筹备的广东阳江核电项目也有望在年底通过国家核准,这个规划投资达80亿美元、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机组的全国最大核电项目一期工程于2006年正式动工。目前在建中........

八、三门核电站

2004年7月,位于浙江南部的三门核电站一期工程建设获得国务院批准。这是继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之后,获准在

浙江省境内建设的第二座核电站。三门核电站总占地面积740万立方米,可分别安装6台100万千瓦核电机组。全面建成后,装机总容量将达到1200万千瓦

以上,超过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一期工程总投资250亿元,将首先建设两台目前国内最先进的100万千瓦级压水堆技术机组。三门核电站最快将在2010年

前后发挥作用。

九 、海阳核电站

位于山东烟台海阳市东南部海边、总投资达600亿元的海阳核电站首期工程已于2007年年底开工。目前,海阳核电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已全面完成,计划 2010年首期工程两台机组并网发电。与此同时,该项目的配套工程---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也将与核电站一期工程同时开工建设。"两电"工程完工后,每年将提供600万千瓦电能。据了解,海阳核电站建成后将是中国最大的核能发电项目。

海阳核电站项目是经过国家发改委同意、由中国电力投资集团 (中电投)控股建设的核电项目。中电投占40%、中国核工业集团占20%、国电集团占20%、山东鲁信控股占10%、华能集团占5%、烟台市电力开发占 5%。据了解,由于核电对技术和安全性要求高,此前核电站的建设都是具有军工背景的企业承担。

海阳核电站位于海阳市东南部的海边,在海阳市大辛家镇的冷家庄和邻近的董家庄。处于胶东电力负荷中心,地质条件优越,是国内基础条件最好的核电站址之一。工程分三期实施,一期将建设2台10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显示,海阳核电站的规划容量为60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并留有扩建余地,总装机容量870万千瓦,发电机组全部投产后,年发电量接近三峡电站发电量的90%。一期工程投资250亿元,规划建设两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

山东乳山核电项目工程总体规划建设六台百万级核电机组,一期工程建设两台百万级核电机组,2006年开始前期工程准备工作,争取在“十二五”末投产发电。

国防科工委在2008年1月7日召开的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议上透露,2008年中国将开工建设福建宁德、福清和广东阳江三个核电项目。

另外,中国台湾省现有3座核电站;在建的1座;拟建的尚有2座。已经投产的台湾省庆山和国盛两座核电站,装机容量分别为2×63.6和2×98.5万千瓦。

十 、方家山核电站

方家山核电工程是秦山一期核电工程的扩建项目,工程规划容量为两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采用二代改进型压水堆技术,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预计两台机组分别在2013年和2014年投入商业运行。项目建成后,秦山核电基地将拥有9台核电机组,总容量达到630万千瓦。该项目位于浙江海盐,南临杭州湾,建成后将承接华东区域电网,区位优势相当明显。

十一 咸宁核电站

鄂赣交界处的湖北省通山县,有一座湖北省第二大的水库——富水水库。富水河上的这座水库建成于1964年,蓄洪、发电、灌溉、养殖、航运兼顾,年发电量 1.412亿度,坝高45米,顶宽6.4米,坝顶长941米,有8个泄水闸,库面浩浩11万亩,库容量17.64亿立方米,两岸群峰秀丽,库中有无数岛屿,当地人称它为“湖北的千岛湖”。这样一个秀美的地方,还隐藏着我国首个内陆核电项目——湖北咸宁核电厂。11月18日,成都商报记者对这个正进行建设的项目进行了实地探访。

进入位于通山县大畈镇大墈村的核电站工地,是一条26公里长的专用大件运输道路——核电公路。公路已建成,目前还有一座跨湖的大桥正紧张施工中。核电站,就位于大桥连接的湖心岛——狮子岩上。

咸宁核电项目于2009年全面启动建设。今年5月15日,核电项目一期常规岛及核电站辅助系统工程总承包等合同一揽子框架协议在武汉签署,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工程有限公司举行了咸宁分公司及咸宁项目部揭牌仪式。

据通山县政府公众信息网公布,至11月4日,主场区场平土石方工程完成1610万立方米,占总量的76.1%。

1、2号核岛达到厂平标高,施工现场按照今年底4台机组达到厂平标高的目标加快推进。计划今年底全部完工。

咸宁核电项目也标志着中国进入第三代核电发展阶段。它将首次采用非能动型压水堆核电技术,备受中国核电行业关注。该核电技术是目前唯一通过美国核管理委员会最终设计批准的第三代核电技术,是全球核电市场中最安全、最先进的。

总投资达600多亿元的咸宁核电项目,其业主是由中广核集团与湖北省能源集团共同设立的湖北核电有限公司(双方分别持股60%和40%,由中广核集团控股)。2008年6月这家公司成立时预计:经过2年的前期准备和5年半的主体工程建设之后,湖北将首次用上核电

第5篇:青海黄河玛尔挡水电站工程

青海省黄河玛尔挡水电站工程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审查意见

2015年7月20日,青海省能源局在西宁市主持召开了《青海省黄河玛尔挡水电站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审查会。参加会议的有青海省国土资源厅、青海省环境保护厅、青海省水利厅、青海省林业厅、青海省安全监管局、青海省移民安置局、海南州人民政府、黄南州人民政府、果洛州人民政府、青海华鑫水电开发有限公司、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青海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和代表。

会议听取了青海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对《评估报告》的汇报,并进行了认真讨论和审查,会议认为,报告内容和工作深度基本满足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要求,提出主要审查意见如下:

玛尔挡水电站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与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交界的黄河干流上,距西宁市直线距离240公里,上接规划的宁木特水电站,下游为规划的尔多水电站,是龙羊峡以上黄河干流湖口至尔多河段规划的梯级电站。201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意黄河上游玛尔挡水电站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函》(发改办能源„2011‟1826号)同

1 意黄河上游玛尔挡水电站开展前期工作。

玛尔挡水电站最大坝高211米,正常蓄水位3275米,相应水库库容14.822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220万千瓦,为一等大(I)型工程,主要任务为发电,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相关规划。工程建成后将供电西北电网,装机容量大,电能质量高,可充实西北电网750千伏网架,增强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对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支持西北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扩大黄河上游水电基地建设及实施“西电外送”具有重要作用。

一、风险调查评估

《评估报告》在《青海省黄河玛尔挡水电站工程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以下简称《分析报告》)的基础上,开展了补充调查和走访,了解项目所在地区群众、企事业单位的意见、意愿和诉求,在环境影响风险评估方面补充了《国家林业局关于同意在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实验区修建玛尔挡水电站的行政许可决定》方面的内容。经过讨论,基本同意《评估报告》风险调查的评估结论和补充的调查内容。

二、风险识别评估

《评估报告》对《分析报告》识别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补充开展的风险调查,从项目合法性合理性遭质疑的风

2 险、项目可能造成环境破坏的风险、群众抵制征收的风险、项目可能引发社会矛盾的风险、项目可能发生的其他风险等五个方面对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了评估。经过讨论,基本同意《评估报告》风险识别内容、方法及评估结论。

三、风险估计评估

《评估报告》从项目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四个方面对项目存在的社会稳定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和估计。经过讨论,基本同意《评估报告》对每一类风险的风险概率及影响程度判定。

四、风险防范化解措施评估

《评估报告》在评估阶段征求了项目相关的同德县、河南县、玛沁县人民政府和业主单位及建设单位的意见,落实了项目风险防范化解措施的责任单位和协助单位,补充了具体的化解措施。经过讨论,基本同意《评估报告》的风险防范化解措施。

五、评估结论

《青海省黄河玛尔挡水电站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从项目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社会稳定风险因素,编制依据充分,项目风险调查较为全面;风险因素识别、估计和分析方法合理,风险防范化解措施全面有效,符合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3 篇章和评估报告编制大纲(试行)》的要求。

经过参会专家和有关部门的认真讨论和审查,同意《评估报告》的相关内容,同意青海省黄河玛尔挡水电站工程社会稳定风险等级为低风险的结论。

专家组长:

2015年10月19日4

第6篇:光伏电站验收规范(分布式)

光伏电站验收规范标准(分布式)

1、范围

为更好地指导和规范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的项目验收,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安装于建(构)筑物屋顶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在工程竣工验收和电网公司并网接入验收均完成后,对项目进行整体的验收。本规范适用于提供家庭生活起居用的居住建筑屋顶之上建设的户用分布式光伏应用项目,以及除户用光伏应用以外,包括工业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交通运输类建筑等屋顶之上建设的非户用分布式光伏应用项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794《光伏发电站施工规范》 GB50797《光伏电站设计规范》 GB50026《工程测量规范》

GB503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3《砌体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5《钢结构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7《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21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GB50601《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GB50057《建筑物防雷与设计规范》

GB/T9535《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设计鉴定和定型》 GB/T18911《地面用薄膜光伏组件设计鉴定和定型》 GB/T19964《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 GB/T50796《光伏发电工程验收规范》 GB/T50319《建设工程监理规范》

DB33/T2004《既有建筑屋顶分布式光伏利用评估导则》 DL/T5434《电力建设工程监理规范》

CECS31:2006《钢制电缆桥架工程设计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接入电网电压等级35千伏及以下,且单个并网点总装机容量不超过6兆瓦,在建(构)筑物的屋顶上建设,且在本台区内配电系统平衡调节为特征的光伏发电项目。 3.2光伏连接器

用在光伏发电系统直流侧,提供连接和分离功能的连接装置。

4、验收组织及流程

4.1项目验收由业主方组织安排,项目总承包单位配合,验收小组负责执行。 4.1.1项目单位的组成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对于非户用项目,项目投资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运维方和屋顶业主单位应派代表共同参加。

2) 对于户用项目,项目投资方、实施方、运维方和屋顶业主应派代表共同参加。 4.1.2验收小组的组成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至少包含三名成员

2) 成员宜涵盖光伏系统、电气及接入、土建安装和运维等领域。

4.2验收小组首先听取总承包单位的项目汇报,并检查项目是否符合前置要求,此后对项目进行实地检查及资料审查,针对验收中存在的问题与项目单位逐一确认后,形成书面验收意见。

4.2.1实地检查和资料审查中,验收小组应对所有必查项逐条检查,如不符合相应要求,则验收结论为不合格。

1) 本规范中列出的检查项,除非特别标注,均为必查项。

2) 不合格的必查项应在验收意见中明确列出,并提出整改意见,对于无法整改的给予事实披露。

4.2.2实地检查和资料审查中,验收小组如发现不符合相应要求的备查项,应在验收结论中明确列出,并提出整改意见,对于无法整改的给予事实披露。

4.2.3实地检查和资料审查中,验收小组如发现实施到位符合要求的加分项,应在验收结论中明确列出,并给出特点说明。

4.2.4书面验收意见应有验收小组全体成员签字(参见表A.1)。

5、非户用项目验收 5.1前置要求

小组若发现项目存在以下情况,则不予验收: 1)临时建筑。

2)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为甲类、乙类的建筑(详见表B.1)。 3)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为甲类、乙类的建筑(详见表B.2)。 4)有大量粉尘、热量、腐蚀气体、油烟等影响的建筑。 5)屋面整体朝阴或屋面大部受到遮挡影响的建筑。 6)与屋顶业主因项目质量存在纠纷。7)其它根据相关标准规定不能安装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建筑。

5.2土建及屋面部分

5.2.1混凝土基础、屋顶混凝土结构块或承压块(异形块)及砌体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外表应无严重的裂缝、蜂窝麻面、孔洞、露筋情况。 2) 所用混凝土的强度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3) 砌筑整齐平整,无明显歪斜、前后错位和高底错位。

4) 与原建(构)筑物连接应连接牢固可靠,连接处做好防腐和防水处理,屋顶防水结构未见明显受损。

5) 配电箱、逆变器等设备壁挂安装于墙体时,墙体结构荷载需满足要求。 6) 如采用结构胶粘结地脚螺栓,连接处应牢固无松动。 7) 预埋地脚螺栓和预埋件螺母、垫圈三者匹配配套,预埋地脚螺栓的螺纹和螺母完好无损,安装平整、牢固、无松动,防腐处理规范。(该项为备查项)

8) 屋面保持清洁完整,无积水、油污、杂物,有通道、楼梯的平台处无杂物阻塞。(该项为加分项)

5.2.2光伏组件与组件方阵

5.2.2.1现场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组件标签同认证证书保持一致。

2) 组件安装按设计图纸进行,组件方阵与方阵位置、连接数量和路径应符合设计要求。 3) 组件方阵平整美观,平面和边缘无波浪形。

5.2.2.2光伏组件不得出现破碎、开裂、弯曲或外表面脱附,包括上层、下层、边框和接线盒。

5.2.2.3光伏连接器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外观完好,表面不得出现严重破损裂纹。

2) 接头压接牢固,固定牢固,不得出现自然垂地的现象。 3) 不得放置于积水区域。

4) 不得出现两种不同厂家的光伏连接器连接使用的情况。 5.2.3光伏支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外观及防腐涂镀层完好,不得出现明显受损情况。

2) 采用紧固件的支架,紧固应牢固,不得出现抱箍松动和弹垫未压平现象。 3) 支架安装整齐,不得出现明显错位、偏移和歪斜。 4) 支架及紧固件材料防腐处理符合规范要求。 5.2.4电缆

5.2.4.1电缆外观与标识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外观完好,表面无破损,重要标识无模糊脱落现象。 2)电缆两端应设置规格统一的标识牌,字迹清晰、不褪色。 5.2.4.2电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电缆应排列整齐和固定牢固,采取保护措施,不得出现自然下垂现象;电缆原则上不应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应采取桥架、管线等防护措施或使用辐照型电缆。

2) 单芯交流电缆的敷设应严格符合相关规范要求,以避免涡流现象的产生,严禁单独敷设在金属管或桥架内。

3) 双拼和多拼电缆的敷设应严格保证路径同程、电气参数一致。

4) 电缆穿越隔墙的孔洞间隙处,均应采用防火材料封堵。各类配电设备进出口处均应密封性好。

5.2.4.3电缆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采用专用的电缆中间连接器,或设置专用的电缆连接盒(箱)。 2) 当采用铝或铝合金电缆时,在铜铝连接时,应采用铜铝过渡接头。 3) 直流侧的连接电缆,采用光伏专用电缆。 5.2.5桥架与管线

桥架与管线应符合下列要求:

1)布置整齐美观,转弯半径应符合规范要求。

2)桥架、管线与支撑架连接牢固无松动,支撑件排列均匀、连接牢固稳定。 3)屋顶和引下桥架盖板应采取加固措施。

4)桥架与管线及连接固定位置防腐处理符合规范要求,不得出现明显锈蚀情况。 5)屋顶管线不得采用普通PVC管。 5.2.6汇流箱

汇流箱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在显要位置设置铭牌、编号、高压警告标识,不得出现脱落和褪色。

2) 箱体外观完好,无形变、破损迹象。箱门表面标志清晰,无明显划痕、掉漆等现象。 3) 箱体门内侧应有接线示意图,接线处应有明显的规格统一的标识牌,字迹清晰、不褪色。 4) 箱体安装应牢固可靠,且不得遮挡组件,不得安装在易积水处或易燃易爆环境中。 5) 箱内接线牢固可靠,压接导线不得出现裸露铜丝,箱外电缆箱外电缆不应直接暴露在外。 6) 箱门及电缆孔洞密封严密,雨水不得进入箱体内;未使用的穿线孔洞应用防火泥封堵。 7) 箱体宜有防晒措施。(该项为加分项) 5.2.7光伏并网逆变器 5.2.7.1标识与外观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在显要位置设置铭牌,型号与设计一致,清晰标明负载的连接点和直流侧极性;应有安全警示标志。

2) 外观完好,不得出现损坏和变形,无明显划痕、掉漆等现象。

3) 有独立风道的逆变器,进风口与出风口不得有物体堵塞,散热风扇工作应正常。 4) 所接线缆应有规格统一的标识牌,字迹清晰、不褪色。 5.2.7.2安装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安装在通风处,附近无发热源,且不得安装在易积水处和易燃易爆环境中。 2) 现场安装牢固可靠,安装固定处无裂痕。

3) 壁挂式逆变器与安装支架的连接应牢固可靠,不得出现明显歪斜,不得影响墙体自身结构和功能。

5.2.7.3接线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接线应牢固可靠。

2) 接头端子应完好无破损,未接的端子应安装密封盖。 5.2.7.4鼓励采用性能稳定的微型逆变器或者组件优化器、快速关闭装置。(该项为加分项) 5.2.8防雷与接地

防雷与接地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接地干线应在不同的两点及以上与接地网连接或与原有建筑屋顶防雷接地网连接。 2) 接地干线(网)连接、接地干线(网)与屋顶建筑防雷接地网的连接应牢固可靠。铝型材连接需刺破外层氧化膜;当采用焊接连接时,焊接质量符合要求,不应出现错位、平行和扭曲等现象,焊接点应做好防腐处理。

3) 带边框的组件、所有支架、电缆的金属外皮、金属保护管线、桥架、电气设备外露壳导电部分应与接地干线(网)牢固连接,并对连接处做好防腐处理措施。 4) 接地线不应做其他用途。 5.2.9巡检通道

巡检通道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屋顶应设置安全便利的上下屋面检修通道。

2) 光伏阵列区应有设置合理的日常巡检通道,便于组件更换和冲洗。

3) 巡检通道设置屋面保护措施,以防止巡检人员由于频繁踩踏而破坏屋面。(该项为加分项)

5.2.10监控装置

监控装置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环境监控仪安装无遮挡并可靠接地,牢固无松动。 2) 敷设线缆整齐美观,外皮无损伤,线扣间距均匀。

3) 终端数据与逆变器、汇流箱数据一致,参数显示清晰,数据不得出现明显异常。 4) 数据采集装置和电参数监测设备宜有防护装置。(该项为加分项) 5.2.11水清洁系统(该条为加分项) 水清洁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如清洁用水接自市政自来水管网,应采取防倒流污染隔断措施。

2) 管道安装牢固,标示明显,无漏水、渗水等现象发生;水压符合要求。 3) 保温层安装正确,外层清洁整齐,无破损。

4) 出水阀门安装牢固,启闭灵活,无漏水渗水现象发生。 5.3电气设备房及地面部分

5.3.1土建部分的检查项参见5.2.1中相关要求。 5.3.2电气设备房

5.3.2.1室内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室内应整洁干净并有通风或空调设施,室内环境应满足设备正常运行和运检要求。 2) 室内应挂设值班制度、运维制度和光伏系统一次模拟图。 3) 室内应在明显位置设置灭火器等消防用具且标识正确、清晰。 4) 柜、台、箱、盘应合理布置,并设有安全间距。

5) 室内安装的逆变器应保持干燥,通风散热良好,并做好防鼠措施。

6) 有独立风道的逆变器,风道应具有防雨防虫措施,风道不得有物体遮挡封堵。 5.3.2.2安装与接线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柜、台、箱、盘的电缆进出口应采用防火封堵措施。

2) 设置接地干线,电气设备外壳、基础槽钢和需接地的装置应与接地干线可靠连接。 3) 装有电器的可开启门和金属框架的接地端子间,应选用截面积不小于4㎡的黄绿色绝缘铜芯软导线连接,导线应有标识。

4) 电缆沟盖板应安装平整,并网开关柜应设双电源标识。 5.3.2.3预装式设备房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预装式设备房原则上应安装在地面室外,其防护等级满足室外运行要求,并满足当地环境要求。

2) 预装式设备房基础应高于室外地坪,周围排水通畅。

3) 预装式设备房表面设置统一的标识牌,字迹清晰、不褪色,外观完好,无形变破损。 4) 预装式设备房内部带有高压的设施和设备,均应有高压警告标识。

5) 预装式设备房或箱体的井门盖、窗和通风口需有完善的防尘、防虫、通风设施,以及防小动物进入和防渗漏雨水设施。

6) 预装式设备房和门应可完全打开,灭火器应放置在门附近,并方便拿取。 7) 设备房室内设备应安装完好,检测报警系统完善,内门上附电气接线图和出厂试验报告。 8) 设备房外壳及内部的设施和电气设备中的屏蔽线应可靠接地。 5.4集中监控室部分

5.4.1数据终端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电站运行状态及发电数据应具备远程可视,可通过网页或手机远程查看电站运行状态及发电数据。

2) 应显示电站当日发电量、累计发电量和发电功率,并支持历史数据查询和报表生成功能。 3) 显示信息宜包含汇流箱直流电流、直流电压、逆变器直流侧、交流侧电压电流,配电柜交流电流、交流电压和电气一次图。

4) 显示信息宜包含太阳辐射、环境温度、组件温度、风速、风向等,并支持历史数据查询报和报表生成等功能。

5.4.2运行和维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室内设备通风良好,并挂设运维制度和光伏系统一次模拟图。 2)室内设备运行正常,并有日常巡检记录。

3)设有专职运维作业人员,熟悉项目每日发电情况,并佩戴上岗证。 5.5资料审查

各检查项目参见表1。

表1 非户用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资料审查表

6.3光伏组件与光伏方阵

光伏组件与方阵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安装方式应与竣工图纸一致。坡屋顶应用项目,原则上应选用光照条件良好的屋面,并采用坡面安装。如采用其它安装形式,应提供设计说明以及安全性计算书。 2) 现场查验组件标签,应同认证证书保持一致。 3) 组件表面不得出现严重色差,不得出现黄变。

4) 光伏连接器应接头压接牢固,固定牢固。应采用耐候扎带绑扎在金属轨道上,不得出现自然重地或直接放在屋面上的情况。

5) 不得出现两种不同厂家的光伏连接器连接使用的情况。 6) 接线盒粘胶牢固。(该项为备查项) 7) 抽查开路电压和电路电流,判断其功率和一致性,如所提供的第三方组件测试是在普通户外测试,允许小范围的偏差。(该项为备查项) 6.4光伏支架

光伏支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支架与建筑主体结构固定牢固。

2)采用紧固件的支架,紧固点应牢固,不应有抱箍松动和弹垫未压平等现象。 3)支架安装不得出现明显错位、偏移和歪斜。

4)支架及紧固件材料经防腐处理,外观及防腐涂镀层完好,不得出现明显受损情况。 6.5电缆

电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采用防火阻燃电缆。

2) 排列整齐,接线牢固且极性正确。

3) 不得出现雨水进入室内或电表箱内的情况。 4) 电缆穿越隔墙的孔洞间隙处,均应采用防火材料封堵。

5) 光伏组串的引出电缆等宜有套管保护,管卡宜采用耐候性材料。(该项为加分项) 6.6光伏并网逆变器

光伏并网逆变器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与建筑主体结构固定牢固,安装固定处无裂痕。 2) 应安装在通风处,附近无发热源或易燃易爆物品。

3) 应在显要位置设置铭牌,型号与设计清单一致,清晰标明负载的连接点和直流侧极性;应有安全警示标志。

4) 外观完好,不得出现损坏和变形。

5) 应有采集功能和数据远程监控功能,监控模块安装牢固,外观无破损,信号正常。 6) 直流线缆应采用光伏专用线缆。

7) 交直流连接头应连接牢固,避免松动,交直流进出线应套软管。 8) 如有超过一个逆变器,确保逆变器之间应有30cm以上间距。

9) 鼓励采用性能稳定的微型逆变器或组件优化器、快速关闭装置。(该项为加分项) 6.7计量设备

计量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由电网公司安装,不得出现私装情况。 2) 外观不应出现明显损坏和变形。

3) 应安装在通风处,附近无发热源或易燃易爆物品。 4) 箱内应标明光伏侧进线和并网侧出线。 5) 安装高度大于1.2米,便于查看。

6) 箱内须配备符合安全需求的闸刀、断路器、浪涌保护器、过欠压保护器、漏电保护器五大件。

6.8防雷与接地

带边框组件、支架、逆变器外壳、电表箱外壳、电缆外皮、金属电缆保护管或线槽均应可靠接地。

6.9运行和维护

运行和维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业主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查询到项目日发电量。 2)业主具备项目基本运维知识。(该项为加分项)

3)由专业运维服务机构提供运维,并有日常巡检记录。(该项为加分项) 4)验收前必须满足无故障连续运行168小时。

第7篇:光伏分布式电站运行维护

运行维护

1.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常见故障有哪些?系统各部件可能出现哪些典型问题?

由于电压未达到启动设定值造成逆变器无法工作、无法启动,由于组件或逆变器原因造成发电量低等,系统部件可能出现的典型问题有接线盒烧毁、组件局部烧毁。

2.PID现象是什么?会发生于什么环境下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如何诊断和避免影响?

PID(Potential Induced Degradation),又称“电势诱导衰减”,是指光伏组件受到外在因素诱导而产生的功率衰减现象。针对PID现象产生的机理,组件制造商研发出一系列预防PID现象发生的生产工艺,其中包括:使用抗PID电池,增加组件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降低材料的水气透过率、光伏系统负极接地、双玻无边框组件等,经过试验和实际系统运行数据验证,光伏发电系统即便建立在高温高湿的环境场所中也能很好的规避PID的产生。

3.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寿命有多长?

核心部件光伏组件寿命为25年以上,光伏逆变器一般5年以上,具体使用寿命详见质保单。

4.导致光伏发电系统效率下降和损失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光伏发电系统效率受外界影响有所损失,包括遮挡、灰层、组件衰减、温度影响、组件匹配、MPPT精度、逆变器效率、变压器效率、直流和交流线路损失等。

每个因素对效率的影响也不同,在项目前期要注意系统的最优化设计,项目运行过程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灰尘等遮挡对系统的影响。

5.在屋面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发电量?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发电量主要受组件、逆变器、电缆、方阵设计倾角、组件清洁程度等因素影响,在屋面资源一定的情况下提高系统发电量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1)优质产品

选择行业知名品牌、售后质保佳、获得监测认证证书的产品; (2)降低系统损耗

a,优化系统设计:优化方阵设计,减少或避免阴影遮挡;优化光伏组件与逆变器之间电压、电流匹配,提升MPPT效率;

b,减少各种电缆及开关器件传输损耗;

c,注重减少组件失配:组件电流分档,减少“木桶效应”引起的输出电缆影响。

(3)最佳方阵朝向和倾角设计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到方阵最佳朝向和倾角设计,要考虑屋顶面积资源、装机容量、维护方便,投资等各种因素,给予综合优化分析和设计。在彩钢屋面承载力满足的前提下,适当提升方阵倾角,将有利于提升发电量,且便于后期维护。 (4)维护与清洁

定期喷淋清洗组件,可明显提高发电量。有条件的单位,可增加对组件喷淋系统。

6.如何降低光伏发电系统的维护成本?

建议选择的系统各部件和材料市面上口碑好的,售后服务好的产品,合格的产品能降低故障的发生率,用户应严格遵守系统产品的使用手册,定期对系统进行检测和清洁维护。

7.系统后期维护怎么处理,多久维护一次?怎样维护?

根据产品供应商的使用说明书对需要定期检查的部件进行维护,系统主要的维护工作是擦拭组件,而水较大的地区一般不需要人工擦拭,非雨季节大概 1 个月清洁一次,降尘量较大的地区可以增加清洁的次数,降雪量大的地区及将厚重积雪去除,避免影响发电量和雪融后产生的不均匀,及时清理遮挡的树木或杂物。

8.清洁光伏组件时用清水冲洗和简单的擦拭就行么?用水擦拭的时候会不会有触电的危险?

为了避免在高温和强烈光照下擦拭组件对人身的电击伤害以及可能对组件的破坏,建议在早晨或者下午较晚的时候进行组件清洁工作,建议清洁光伏组件玻璃表面时用柔软的刷子,干净温和的水,清洁时使用的力度要小,以避免损坏玻璃表面,有镀膜玻璃的组件要注意避免损坏玻璃层。

9.如何正确利用停机维护时间?

优先选择清晨或傍晚光线弱系统未运行的时候对系统进行维护,维护前做好防护措施载绝缘手套使用绝缘工具。

10.如何发现光伏阵列中某一块光伏组件是否出现故陣?

当用户发现在相同时间系统的发电量有所降低或与邻近安装相同的发电系统相比有所降低,则系统可能存在异常,用户可通过汇流箱中监测数据的异常波动及时发现光伏阵列中某一组件是否出现故障,然后联系专业人员用钳型表、热像仪等专业化设备对系统进行诊断,最终确定系统中出现问题的组件。

11.光伏组件上的房屋阴影、树叶甚至鸟粪的遮挡会对发电系统造成影响吗?

光伏组件上的房屋阴影、树叶甚至鸟粪的遮挡会对发电系统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每个组件所用太阳电池的电特性基本一致,否则将在电性能不好或被遮挡的电池上产生所谓热斑效应,一串联中被遮挡的太阳电池组件将被当做负载消耗其它有光照的太阳电池组件所产生的能量,被遮挡的太阳电池组件此时会发热,这就是热效应现象,这种现象严重的情况下会损坏太阳能组件,为了避免串联支路的热斑需要在光伏组件上加装旁路二极管,为了防止串联回路的热斑则需要在每一路光伏组串上安装直流保险。

12.为防止光伏组件遭重物撞击,能不能给光伏阵列加装铁丝防护网?

不建议安装铁丝防护网,因为沿光伏阵列加装铁丝防护网可能会给组件局部造成阴影,形成热斑效应,对整个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造成影响。另外,由于合格的光伏组件均已通过冰球撞击实验,一般情况下的撞击不会影响组件的性能。

13.烈日当空,易损器件坏了需立即更换吗?

不能够立即更换,如要更换建议在早晨或者下午较晚的时候进行,应及时联系电站运维人员,由专业人员前往更换。

14.雷雨防雷天气需要断开光伏发电系统吗?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都装有防雷装置,所以不用断开。为了安全保险建议可以选择断开汇流箱的断路器开关,切断与光伏组件的电路连接,避免防雷模块无法去除的直击雷产生危害,运维人员应及时检测防雷模块的性能,以避免防雷模块失效产生的危害。

15.雪后需要清理光伏发电系统吗?光伏组件冬天积雪消融结冰后如何处理?可以踩在组件上面进行清理工作吗?

雪后组件上如果堆积有厚重积雪是需要清洁的,可以利用柔软物品将雪推下,注意不要划伤玻璃,组件是有一定承重的,但是不能踩在组件上面清扫,会造成组件隐蔽损坏,影响组件寿命,一般建议不要等积雪过厚在清洗,以免组件过度结冰。

16.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能抵抗冰雹的危害吗?

光伏并网系统中的合格组件必须通过正面最大静载荷(风载荷、雪载荷)5400PA,背面最大静载荷 2400PA 和直径 25MM 的冰雹以 23M/S 秒的速度撞击等严格的测试,因此不会对光伏发电系统带来危害。

17.如何处理太阳电池的温升和通风问题?

光伏电池的输出功率会随着温度上升而降低,通风散热可以提高发电效率,最常用的办法为自然风进行通风。

18.光伏发电系统对用户有电磁福射危害吗?

光伏发电系统是根据光产生伏打效应原理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无污染、无辐射,逆变器、配电柜等电子器件都通过 EMC(电磁兼容性)测试,所以对人体没有危害。

19.光伏发电系统有噪音危害吗?

光伏发电系统是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不会产生燥音影响,逆变器的噪音指标不高于 65 分贝,也不会有噪音危害。

20.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防火和消防应注意什么问题?

分布式发电系统附近禁止堆放易燃易爆物品,一旦发生火灾所造成的人员及财产损失不可估量,除了基本的消防安全措施外,还特别提醒光伏系统具有自我检测、和防火功能,降低火灾发生可能性,此外还需要每隔最长 40 米就必须预留防火和维修通道,而且必须有方便操作的紧急直流系统断路开关。

21.分布式光伏系统的消防安全应对措施有哪些?

分布式光伏电站主要建设在建筑屋顶,安全性是考虑的首要因素,主要包括人身安全和项目资产安全,消防措施主要以预防为主,一方面注意产品质量,选用通过安全认证和防火认证的光伏组件,另一方面可采取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的现场实时监控方案: (1)选用具备电缆感温实现火灾预警的智能汇流箱;

(2)选用具备可监测组串回路拉弧、虚接特征谐波分析并进行告警的智能汇流箱; (3)专用消防系统;

(4)当火灾发生时采用适当措施快速遮蔽组件,切断供电,并断开与其他设备的连接。

第8篇:浅析分布式电站运维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光伏分布式项目逐渐增多,促进了出质保项目的增多,促使分布式电站运维问题也逐渐的显现。很多分布式项目建立于各种厂房的屋 顶,由于工厂方与电站的投资方并不是同一家,这就造成了电站的运维没有人去关注。工厂方面由于运维成本较大,所以只是用电,并不去关注电站运维问题。而电站投资方在当地缺少运维人员,因此就造成很多电站发电效率很低,甚至处于半瘫痪状态。

解决上述问题,减少运维成本是关键。国能日新为解决这一问题,推出了故障诊断系统。根据数百家光伏监控系统服务经验,通过对数据挖掘、模型诊断分析等技术,可对光伏电站通常出现的故障问题进行提前预测,在监控展示界面实时报警并提供诊断分析功能,为电站日常运维管理提供可靠依据。电站只需要少量的运维人员,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完成电站运维的工作,大大降低了运维成本,使运维工作变的简单化,保证电站正常的发电工 作。另一方面,也避免一些电站在出质保之后,由于故障问题导致发电量大幅度下降,保证客户的投资收益。

上一篇:初一历史复习知识点下一篇:武汉理工大学校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