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三农问题管理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对农业经济的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就我国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而言,还有待继续改进。本文就此对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发展趋势,提出新农村建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前经济三农问题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当前经济三农问题管理论文 篇1:

宏观调控在改善中增效

7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判断:国际经济不利因素和严重自然灾害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但会议也指出,当前国际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也比较突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增大。

进入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了严峻的重大挑战和考验,遇到了CPI居高不下、出口增速下滑、企业陷入困境、资本市场低迷等诸多难题,而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的背景下,宏调政策是进是退?中国经济将如何保持平稳快速的增长步伐?

为了解决这些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难题,7月初短短6天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等4位中央领导相继出动,分别带队奔赴苏、沪、粤、浙、鲁等5个经济发达的外贸型省份,深入企业考察调研。与此同时,商务部、银监会、国家税务总局等部委也纷纷出动调研。

“此次调研地域之广、时间之密、高层人物之多,自建国以来实属罕见。”权威人士认为,“中央高层通过大量一线调研,评估国内外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为下一步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谋篇布局。”

经济运行稳中有艰

分析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形势较好。”在他看来,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了极为严峻的重大挑战和考验,宏观经济仍沿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运行。

经济增速在高位适度回落,有效缓解了总量矛盾,利于抑制物价上涨、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修泽教授说,“这正是我们所期盼的,符合保持国民经济在较长时期内平稳较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能保持较好形势,各方面工作还出现了新进展,来之不易。”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韩保江告诉记者,“这是总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也再次证明决策层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及时、准确、有效,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强劲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对此,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研究者都表示认同,从上半年数据可以看出,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更趋均衡,经济发展协调性有所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益也进一步提高。

从数据来看,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26.3%和21.4%,投资与消费增幅的差距由过去几年一直在10个百分点以上缩小为4.9百分点。出口、进口分别增长21.9%和30.6%,顺差990亿美元,同比下降132亿美元。特别是“两高”行业生产和出口放缓的同时,高技术产业和机械工业分别增长17.6%和21.6%,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6.3%的增长水平。

但同时,权威人士也指出,“当前国际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仍很多,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还在发展。美国经济有可能经历一个较长的低速调整阶段,欧盟、日本经济的内需动力较弱,一些周边国家经济也面临较大困难,全球性通货膨胀压力仍在加大,国际金融市场风险还在不断暴露。总的看,我国发展的外部需求可能会继续减弱,对出口、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将会进一步显现。

张立群说,“下半年面临的大事多、难事多、不确定因素多,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也较为突出。”

价格上涨压力仍在不断加大。6月份CPI上涨7.1%,涨幅连续2个月回落,上半年平均上涨7.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拉动6.6个百分点。结构性上涨特征仍然明显,下半年,尽管影响CPI上涨翘尾因素有所减弱,但是新涨价因素较多。

一方面是输入型通货膨胀影响加深。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显示,上半年由于国际市场价格上涨,我国进口原油、成品油、铁矿石、大豆、食用植物油等9种产品,就多付汇548亿美元。目前,国际市场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仍在高位运行,原油价格可能继续冲高,进口铁矿石价格再度攀升,这都会进一步推升国内价格。

另一方面,成本推动压力持续加大。原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逐月加快,上半年上涨11.1%,其中6月高达13.5%。土地、资金、用工、环保等方面的成本也在较快上涨,加上近期调整成品油、电力价格也会相应带来一些影响,下游产品价格还可能继续上涨。此外,灾后重建会集中增加对钢材、水泥等物资的需求,加上运输条件的制约,相关产品价格上涨压力也会较大。

“而在国内外价格上涨较快的情况下,各方对物价上涨预期明显增强,再加上对初级产品需求较旺,这都增加了价格调控的难度。”张立群说。

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仍然较多。重大自然灾害使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严重损坏,汛期大江大河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加大,病虫害呈偏重趋势,重大动物疫情风险仍存,种粮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今年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增加粮食生产成本,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

上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0.7%,涨幅较一季度高出3.2个百分点。由于煤炭、硫黄等化肥生产原料价格目前仍在继续攀升,进口钾肥价格大幅上涨,遏制农资价格上涨任务艰巨。

金融领域存在一些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受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本外币利差较大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仍较强等因素驱动,外汇资金异常流入增多,不仅加剧流动性过剩矛盾,也不排除未来可能出现集中流出冲击经济的风险。同时,股市大幅度下挫也需引起关注,上证指数比年初已经下跌了45%左右,投资者信心不足,股市融资等功能减弱,部分企业资金链条趋紧。

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受外部环境趋紧、成本提升等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特别是产品以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效益分化明显。今年前5个月,纺织、家具、橡胶行业利润增幅分别回落18.4、16.5和4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分别增长32.5%、78.1%和52.7%。企业效益下降,自有资金不足,加上缺少多元化融资渠道,部分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紧张。

能源资源制约经济发展矛盾仍然突出。由于国际油价、国际煤价仍在上涨,国内成品油、电力价格矛盾突出。炼油、发电企业亏损较多,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而小煤矿整顿、自然灾害等因素也使一部分煤炭、电力生产能力暂时无法发挥。目前,一些地区电力缺口仍较大。

稳定政策适时微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的位置。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把握好调控重点、节奏、力度;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对此,张立群分析说,当前的宏观调控既要稳定经济发展,着力解决经济、社会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落,又要着力将物价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在常修泽看来,当前的形势比较复杂,一方面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另一方面目前经济中隐含的不确定性因素,有可能出现增长减速。“这种情况如果发生,调控难度将会更大。因此,当前需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要防止通胀、防止过热,也要防‘冷’。”

“下半年的重点工作首先就锁定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上。”权威人士告诉记者,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要保持合理投资规模。同时,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并促进房地产稳定健康发展,继续落实已经出台的调控政策,规范房地产秩序,稳定预期。执行好供地、税收、信贷等政策,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房供应。加强煤电油气运综合协调。

全国人大财经委也建议,为防止经济出现大幅下滑,可以发挥财政政策稳定消费需求的作用,建议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储蓄存款利息税税率,增加居民实际收入。

着力抑制价格过快上涨,处在突出位置。有关人士认为,将通过扩大市场供给、强化流通体系建设、加强市场价格和收费监管等措施把物价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并将努力保证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水平不降低。

为了实现经济走稳、抑制物价的目标,下半年应通过微调把握好从紧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

要继续控制流动性过快增长。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流动性,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统筹考虑社会融资规模。合理把握人民币贷款投放进度,改进信贷管理方式,进一步扩大企业(公司)债规模。

着力优化信贷结构。积极引导商业银行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和银行信贷原则,增加对“三农”、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等贷款,加大对有订单、有信誉企业的信贷支持,严格控制对“两高”项目的信贷投放。

强化跨境资本流动监管。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严格外汇资金流入和结汇监管,落实好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办法,改进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管理,做好防范外汇资金大规模流出的应急预案。

促进股市稳定、健康发展。建立公平透明规范的市场秩序,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健全上市公司合理回报投资者的利润分配机制,采取综合措施平衡股市供求关系,防止限售股解禁后的集中出售冲击市场,同时将加强监管。

采访中,研究者认为在当前背景下,财政政策将更加“有所作为”。

“财政政策将向更加积极的方面转变。”张立群分析说,从上半年的情况看,CPI已经出现走稳趋势,而生产资料价格仍居高位,这虽然不会直接影响居民生活,但是,如果企业难以承受的话,压力将进一步向消费者传导,应通过减税增支措施,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有针对性地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因此,下半年的财政支出将更加积极。

处理好六大关系

采访中,权威人士认为,当前的中国经济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形势,要使经济在宏观调控的预定轨道上平稳较快运行,还需处理好六大关系。

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控制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把握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货膨胀之间的平衡点。常修泽分析认为,2003~2006年中国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2007年则表现为“高增长、中通胀”,今年有可能是“高增长、高通胀”。目前最需要防范“低增长,高通胀”情况出现。因此,要在增长率10%~10.5%与通胀率6.5%~7%之间实现均衡。

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在巩固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同时,努力解决制约经济长期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当前能源、资源供求紧张在很大程度上由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增长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造成的,不合理的需求使本来已偏紧的能源资源矛盾更加突出。这不仅影响到当前经济的平稳运行,而且加大了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难度,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痼疾”,消除运行中的短板。

处理好总量与结构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缓解总量矛盾,切实增强结构调整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紧迫感。我国经济可能出现周期性调整和经济结构性调整两个因素“叠加”的现象,这使得宏观调控难度加大。当前应该在总量上稳住需求继续下降的态势,同时充分利用此时推进结构调整、加大体制改革力度的有利时机。

处理好内需与外需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扩大内需,尤其是把消费作为推动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对外贸易平稳较快增长。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于社会财富增长很快,但分配格局仍有不合理之处。也就是说,虽然居民收入的绝对值增长明显,但居民、政府、企业收入占GDP的比重不一样。居民占比下降,政府、企业占比增加。

比如,1996年,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为69.3%,而2003年则下降了4.5个百分点,为64.8%。再如,在社会总储蓄中,上世纪90年代居民平均占比为50.4%,政府是13.6%,企业占36%;到2006年,居民只占社会总储蓄的38.5%,下降了11.9个百分点。对此,要扩大消费,就需要增加居民收入,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维护宏观调控的权威性,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地区、各领域的实际问题。此次中央高层集体调研就传递出将因地制宜地把握调控力度和节奏的明显信号。

处理好发展和改革关系。一方面,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发展中的障碍有很多正是来自制度性障碍,需要用改革的方式加以解决。比如就企业来说,一方面要通过市场竞争来推动企业升级,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深化改革,为企业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

“面对当前的复杂形势要有‘三个跳出’。”常修泽告诉记者,要跳出中国看国际,跳出短期看中期,跳出经济看技术革命,“风物长宜放眼量,应从更宽阔的视野上把握与调控中国经济。”

(《瞭望》新闻周刊2008年第30期,作者为该刊记者)

7月PPI创12年来最大涨幅

国家统计局8月11日上午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10%,创下1996年以来的新高。这也是PPI涨幅首次达到两位数。

由于PPI处于消费的上游环节,所以PPI上涨会对CPI产生一定的传导作用。但一些业内专家认为,在当前我国供求总量关系大体平衡、消费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形势下,此次PPI上涨对企业的影响会更大一些,对CPI的传导作用非常有限。

“此次PPI涨幅提高,不是经济总量失衡的表现,不会很快向CPI传导。”张立群认为,PPI涨幅提高不会直接影响人民生活,但会增加企业成本和经营难度,其结果既可能导致困难企业增加,也可能推动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升级改造。

西南证券宏观分析师付立春认为,6月19日晚国家发改委宣布提高油电价格,是7月份PPI上涨的直接和重要原因。但是,目前PPI内部传导尚未达到充分的地步,此时担忧PPI对CPI的传导似乎为时过早。从历史经验来看,这一传导过程约需半年左右,在此期间,政策面、市场面都存在可操作性和不确定性。因而乐观来看,PPI迅速传导到CPI的可能性很小。“压力会有一点,但市场普遍预期食品价格会持续回落,CPI在今年下半年下降的可能性大于上升。”(马文婷、李英辉、张帆)

(摘自8月12日《京华时报》,作者分别为该报记者及实习生)

作者:袁 元

当前经济三农问题管理论文 篇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

摘 要: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对农业经济的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就我国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而言,还有待继续改进。本文就此对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发展趋势,提出新农村建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业经济 经济管理

一、农业经济管理简述

在我国,农业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还涉及到了社会的稳定,因此我们要深入的了解农业,并了解农业经济。

农业经济管理简单的说是以国家的经济政策方针、社会经济条件、市场环境为依据的管理活动。具体的说就是结合当地的市场经济条件以及市场环境,并以国家在经济上的政策方针为指导,确定未来的农业经济的发展目标,最重要的对信息化再生产过程中需要的要素以及生产资料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不同环节进行计划、决策、控制以及组织协调。使农业经济的发展逐渐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没有适应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的经济管理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农业经济管理的效果就不尽如意。

1.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现在的农业经济管理没有确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观念相适应的管理体制,现在的管理制度不仅与农业社会结构不相适应、也与快速发展的农业社会不相适应。这种不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使很多的经济管理活动失去了执行力,为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影响。农业经济在机制管理上也出现了很多的缺陷,尤其是在相互利益之间的协调上表现明显。

2.农业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的管理缺乏一定的重视

我国的中央领导对于农业的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视的,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都明确的显示了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并没有得到农业人员的重视,导致出现了执行力度差等问题,农业经济管理的效果不显著。造成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如:农业管理人员的思想没有因经济的发展而随之改变;农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对管理工作没有明确的认识与要求,造成经济管理制度没有足够的执行力度,造成很多政策都没有去贯彻执行;农业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农业经济管理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3.农业管理人员的执政能力较差

农业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提高农业人员的执政能力。

三、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不断发展。它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经济管理思维向现代农业管理转变

随着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已经驶入了新轨道。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开始渗透到农产经济的生产的各个环节。农业经济管理将会越来越重视农业经济的深加工以及农业产品质量与安全,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改变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这就要求改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方式和思维。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改变了各行的发展模式,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将成为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的不断普及,使得信息化开始进人到普通农业经济的各个方面。农业技术的信息化,使得农业科技成果进一步向农业生产力转变,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农业经济管理是提高农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农业只有不断我国基层农业管理人员信息化的意识,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管理的效率。

农业管理信息化就是将农业生产和管理以及农业科研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农业管理信息化除了能够服务于农业经济的生产、管理和科研,还可以作为农业经济决策的辅助系统。农业管理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农业经济的重要工具,也能实现农业科技的高效开发。

3.农业经济产业化管理

农业产业化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农业产品基地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随着农业合作政策的出台,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迅速发展,以及相关的中介服务组织也得到较快发展,通过利用利益政策连接起来的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市场化的组织形式得到提高。在一些大型企业的带动下,农业产品开始标准化生产,农业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产生了一大批优质农业产品生产基地,满足大型企业的生产需求,而且带动了农业经济标准化生产水平,通过让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进而促进农业经济效益增强,农民收入提高。

4.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

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只有坚持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才能扫清农业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加强对农业经济的财政支持制度改革,提高对农业经济投人。加强政府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建设,增加对农业经济的支持力度和保护制度,在中国农业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实施农业高新农业技术、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完善农业科技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建设,并相应地推进农村经济制度与农业技术政策创新,这是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关键,全面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

四、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现在我国的农业发展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不持续等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要结合实际制定出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1.提高管理人员对农业管理的重视程度

为了使新农村建设的经济管理得以加强,农业管理人员必须对农业经济管理予以重视,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并对管理工作予以相应的部署。对农业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培训,并让他们知道农业经济的管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意义。

2.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合理的规划是基础、经济的发展是首要、增加收入是关键、管理体制是保障。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以经济为发展中心,并转变管理模式,对农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农业经济制度进行创新,建立一个完善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过程中,第一、使农业发展的理念得以改变,实现农业经济结构的转型,从而使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得以转变。第二、通过深加工来转变农产品的形式,拓展销售市场;积极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实现产品的多元化发展;第三、让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予以提高、农业的安全能力得以保障、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得以提高,从而使农业的竞争力以及农业经济得以增强。

3.完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

政府之间要形成一种科学的机制,该机制能有效的调解处理矛盾、协调利益、保障权益、表达诉求,使各个方面的利益得以统筹与协调,从而让人民内部的矛盾得以妥善处理,也让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得以快速的纠正。同时政府部门应强化经济职能和服务职能,使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

4.建立经济管理队伍

在农业经济的管理中,首要任务就是对管理人员进行综合能力和综合知识的培训,为农业的经济发展创造出业务水平较高、工作责任感较强、政治素质也比较高并勇于创新的农业经济工作队伍。鼓励管理人员去参加各种的培训活动和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知识能力素质,让他们的管理水平能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趋势。

5.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但可以使农业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条,还能增加产业附加值,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五、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

1.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投入,加强政府对科技市场的监督

目前,我国农业科研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农业生产总经费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因此,应加大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多渠道筹措资金,使我国农业科研再上新的台阶。提高农业生产力,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科技,应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活动为国家的公益事业,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农业科研、农技推广投入的最低增长幅度,建立一套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投资机制、监督机制和责任制,确保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高于各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加强政府对科技市场的监督,实行规范有序运作。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国内外农业技术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加强对执法的监督,对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出现的假冒伪劣农业技术和信息以及不规范交易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和取缔,为农户采用科技成果创造安全可靠的市场环境。

2.加快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建立全新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并给予政策保障。可选择农业科技、教育人才较为密集的区域创造适合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迅速转化的环境。通过招商引资,使知识和资本对接,加快孵化、培育或引进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从而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开发战略。特别要重视对懂得农业高科技、企业管理、市场开发和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坚持不懈地抓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的逐步深入,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最终体现在现代科技的应用能力上。目前,当务之急是着力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制,采取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加强农业科学、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努力提高农民学、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培育具有现代农业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新型的农民群体,培养一大批各类农业技术带头人,形成以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为主体的农业人力资源结构和人才优势,推动农业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

4.深化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

实践证明,“科技特派员制度”能把生产咨询行为转为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创业,把干部的“被动”锻炼转为主动发展,使广大科技干部的潜力和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要进一步明确科技特派员的工作职责,建立服务承诺公示牌,加大对具有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的派驻力度,通过深化制度创新和人才资源的重新配置,实现科技与农村经济的紧密结合。

5.加强农技110建设

要通过成立农技110机构,开通农技110咨询电话,建立农技110信息网络,聘请专家实行无假日工作制,开展“坐诊”与“出诊”服务,利用互联网、报刊杂志等多种渠道,收集各方面信息,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发布,接受农民的政策、技术和信息咨询,及时解决农民群众在农技方面的急难问题,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物资。要通过现场咨询、实地指导、科技示范、技术培训、发放资料,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服务指导和推动基层农技推广活动,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产品的流通。这样,可以实实在在地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

六、结束语

加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充分开发农业经济资源,调整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科技的创新,提高科技成果的改变,并且改善农业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罗卫江.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前沿问题与资助方向[J].时代经贸,2012.

[2]张纯元.浅谈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改革[J].大观周刊,2012.

[3]宋结合.浅谈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J].商场现代化,2011.

作者:冀海燕

当前经济三农问题管理论文 篇3:

基于共享视角分析我国经济体制创新改革

摘要: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生了变革,逐渐转变成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有效的解决该矛盾,需要推进我国经济体制创新改革,促进国家繁荣发展。尤其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经济机制创新改革对于转变经济运行模式,保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有重要的意义。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共享发展的理念,即以人民为中心,在承认个性化、多元化的前提下通过沟通协调,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围绕上述背景,本文提出了以共享发展理念为主线的我国经济体制创新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实施策略,旨在为新时期的经济体制创新改革指明方向。

關键词:共享视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创新改革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在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生产力逐步提高,主要工农业生产水平已经稳居世界前列,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开始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比如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的发展原则没有得到贯彻落实、广大人民群众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经济管理权力等等[1]。事实上,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根源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实施全面、系统的改革,使经济发展的理念更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更好促进国家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幸福安康。

另一方面,改革开发40年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目前已经逐步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阶段。所谓的三期即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的换挡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需求旺盛的结构调整阵痛期、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我国经济在进入新常态以后,面对经济增速问题、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经济驱动问题等多方面的困境,因此需要加快推进经济体制创新改革,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实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创造的结果,因此应该由全体成员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在市场经济中,资本的占有者通常容易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市场竞争中的胜利方之所以胜出,是失败者对于市场规则的认可,如果失败方借助于阴谋或者暴力,那么将是两败俱伤的局面,也就是说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应该是所有成员共同努力的成果。因此,占据着优势资本的胜利方应该将胜利果实的一部分回馈社会,以此来争取社会其他成员对他们资本占有的认可,这就是所谓“共享”概念的初衷,可以看出,共享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而是根据贡献程度来划分的。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适时将共享的理念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在充分认识和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为实现我国“十三五”的发展目标,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发展理念将实现人民的幸福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倡导人人参与发展、人人享有发展成果,这个理念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将发展落实为人民服务的中心点上,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需求。基于此,本文从共享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经济体制创新改革遇到的问题,并探讨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旨在为新时期的经济体制创新改革指明方向。

一、我国经济体制创新改革必要性及现状

1.我国经济机制创新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新时代的社会矛盾对经济体制创新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革,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主要矛盾。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等、不协调问题日益突出,其根源在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没有充分的融合,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没有充分的展示出来。面对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需要在满足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基础上,实施全面系统的改革。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坚定不移的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注重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既注重以共同富裕为主旨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又兼顾效率为先的市场经济体体制,实现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缓解。

其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经济体制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为了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对经济体制的改革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面临如下几方面的困境:其一,经济增速问题。受社会制度等多种有利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高于世界同期平均水平的速度快速发展,但是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趋于放缓,其主要原因在于要素和投资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面临瓶颈,急需进行经济机构优化转型,此外,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明显,劳动成本上升,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进而阻碍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再者,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退,贸易保护保护主义的思潮逐渐蔓延,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贸易出口;其二、经济结构问题。由于我国传统产业供给幅度高于需求,不利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并且我国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过高,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这种对外依存度给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此外城乡结构失衡、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引发了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等系列不利于改革发展的问题;其三,经济驱动问题。从消费市场看,近年来,部分国外制造业受金融危机影响为了解决本土就业问题开始回流,另一方面东南亚、拉美等国家在劳动力成本方面更具优势,加之我国在生产领域中忽视了创新的重要性,自主创新能力较差,这些因素均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2.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现状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首先,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升,随着个税起征点的不断提高,中低收入者的税负压力得到减轻,另外随着国家政策向“三农”领域不断倾斜,比如农业税的取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越;其次,国有企业改革卓有成效。在坚持国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深化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体现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国有资本逐渐从低效领域向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转移;国有企业通过重组、兼并等方式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团公司;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逐步呈现三足鼎立的发展局面等等;第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建立。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我国逐渐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模式,形成了效率与公平兼顾的收入分配体制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以多样化、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可以看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硕果累累。

二、我国经济体制创新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也存在着诸多不足。首先,存在着国有企业“政企不分”、非公有制经济管理、分配、用工等制度不规范、农村市场发展仍然落后、居民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发展失调、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命脉,仍然存在着政府干预等问题,另外民营企业由于起步较晚,在用工制度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缺陷,家族式管理方式普遍存在。另外近年来,收入分配不合理、两级分化的现象日益明显。

其次,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存在着金融体制、财政税收体制、对外贸易体制不健全的现象。作为我国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受国际金融危机、逆全球化思潮等影响,我国的金融体制、财政税收体制、对外贸易体制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传统的监管体制已经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另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我国金融体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常态下对经济预算以及审核管理制度改革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国际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也势在必行。

三、共享视角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策略

秉承共享发展的理念,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创新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实施策略如下[2-3]:首先,要实施全面、系统、协通发展的改革框架,明确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之间的关系、市场机制和国家调控的关系、统筹规划与兼顾各方利益的关系、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等,制定完備、稳定的制度体系;其次,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协调好各种利益的关系,尽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坚持从人们的根本利益出发是我们党的根本目标,因此经济体制改革应该将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放在首位,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之间的关系,在稳定中推动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主体地位,协调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建立全国统一开场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化服务机制,不断缩小城乡差距;第三,积极促进金融体制、财政税收体制、对外贸易体制等方面的改革。金融行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在新常态下,应该不断完善监督审核机制和风险防控体制,加强金融行为各个环节的金融风险分析,在财税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和明确的责任制,积极促进财税改革,在对外贸易方面,政府需要根据贸易形势加强政策引导和关税调整,鼓励贸易往来以适应新常态的发展要求;第四,鼓励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将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在全社会营造创新的氛围,建立适当的创新鼓励机制;第五,坚持开放,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共建共享,实现人类命运体的伟大设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动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坚持主动开放发展、包容开放发展、共享开放发展、公平开放发展,以实现自身利益和共同利益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翟文华,徐传谌.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与经济体制改革[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5).

[2]黄雪宁.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发展的路径分析[J].中国市场,2018(11).

[3]唐钧.参与、共享视角的社会政策调整与社会管理创新[J].重庆社会科学,2013(4):5-11.

作者:袁园

上一篇:企业行政管理要点思考论文下一篇:安全保卫工作计划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