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发展环境

2022-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当前经济发展环境

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分析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继续温和增长,与此同时,国际经济环境中潜在风险进一步积聚,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多,需要积极应对,有效防范可能出现的外部风险。

一、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从目前情况看,次贷危机已使世界经济连续5年强劲增长的势头大大减弱,增速放缓在所难免,但世界经济整体向上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逆转,仍处于温和增长的区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今年世界经济增长3.7%。综合分析,世界经济之所以尚未陷入严重衰退,主要得益于两大因素:

一方面,发达经济体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有助于缓解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去年以来,为避免次贷危机对经济增长造成严重影响,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恢复市场信心。货币政策方面,主要的做法是降低利率和向金融机构注资。以美国为例,美联储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已连续7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由去年8月的5.25%降至2.0%,贴现率由6.25%降至2.25%;今年以来,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直接向商业银行提供了约3500亿美元资金,通过贷款拍卖方式提供了3000多亿美元资金,还通过招标拍卖国债方式提供了1500多亿美元资金。欧洲央行除直接向货币市场融资外,还采取短期回购协议、再贷款招标等操作,累计向金融机构融出资金超过5000亿欧元;日本央行多次向金融系统注资,金额超过4万亿日元;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士等国央行也纷纷向市场提供资金。财政政策方面,主要通过财税减免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仅在今年2月份,美国通过一项以减税为核心的、总额1680亿美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法案,包括减免个人所得税约1200亿美元和对企业提供约500亿美元的税收刺激措施;加拿大政府推出中小型企业研发减税计划,并延长制造业新设备和矿产开采的税收优惠期限,同时将铁路设备的折旧率从15%升至30%;德国政府实施企业税改革,将资本公司税率由原来的38%以上降低到30%以下。此外,还对次贷个人提供了危机援助。美财政部协调花旗、美国银行、摩根大通等主要次级贷款业务经营机构成立“希望联盟”,将2005年初至2007年7月30日发放的浮动利率抵押贷款的利率冻结五年,缓解次级抵押贷款者的还贷压力,并帮助次级贷款者精简再贷款程序,减轻他们的财务困难。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次贷危机的无序蔓延,对缓解金融市场信用紧缩起到了较好的缓冲作用,避免了世界经济“硬着陆”甚至陷入严重衰退的后果。

从今年以来发达经济体情况看,虽然次贷困扰仍未消除,增长前景尚不明朗,但总体表现好于年初的悲观预期。一季度,美国个人消费开支、商品和服务出口以及企业库存投资均保持增长,带动美国经济增长1%,比2007年第四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通胀仍在温和可控的范围内,头4个月消费价格按年率计算上涨3%,涨幅低于去年全年4.1%的水平。日本经济连续3个季度保持正增长,一季度民间设备投资和住宅投资分别增长0.2%和4.6%,个人消费增长0.8%,实际GDP按年率计算增长4%。欧元区经济在投资和出口带动下增长有所加快,一季度投资比去年第四季度增长1.6%,出口增长1.9%,经济同比增长2.2%,比去年第四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经合组织(OECD)预计,该组织成员国今年经济增长率为1.8%,美国经济增速为1.2%,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速均为1.7%。

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仍然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有助于增强世界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弹性。今年以来,各主要新兴经济体增长仍然强劲,对世界经济依然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一季度,巴西经济同比增长5.8%,印度经济同比增长8.8%;前4个月,俄罗斯内外需都很旺盛,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3%,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8%,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9%,带动经济增长8.3%。世界银行近日发布的《2008年全球金融发展报告》认为,新兴国家在金融风波和食品能源价格高涨面前颇具韧性,特别是国际资本对新兴市场的投资仍然活跃,使世界经济增长格局更趋平衡。IMF认为,金砖四国和石油出口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预计今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6.7%,亚洲发展中国家增长8.2%,远高于本世纪前五年的平均增速;俄罗斯、印度、巴西分别增长6.8%、7.9%和4.8%。

二、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增强

当前,世界经济在保持增长的同时,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不利因素的制约,不确定性风险增强,下行压力明显增大,特别是三大问题比较突出。

(一)全球通胀压力日益加大

从地区看,发达国家通胀水平普遍升高。美国虽然目前通胀相对温和,但仍远高于美联储1—2%理想目标的上限,美联储预计今年通胀率将达3.1—3.4%;5月份,欧元区通货膨胀率升至3.7%,达到历史记录高点,其中德国商品批发价格同比上涨8.1%,达到1982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日本企业物价指数为108.7,同比上涨4.7%,达到1981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韩国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涨幅达11.6%,是1998年10月以来的最大涨幅。新兴国家通胀问题更加突出。5月份,俄罗斯通胀率达7.7%,印度通胀率达8%,越南通胀率高达25.2%,印尼、菲律宾通胀率同比分别达10.38%和9.6%的历史高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世界消费者价格涨幅为4.8%,比上年升高0.8个百分点;发达国家涨幅为2.6%,比上年升高0.4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涨幅为7.4%,比上年升高1.1个百分点。

从结构看,主要是两类商品价格飚升。一类是原油等基础原材料。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幅攀升,已由年初时的每桶90美元左右涨至目前的130美元以上。5月份纽约WTI原油现货、期货价格分别比上月上涨11.8%和12.08%,伦敦布伦特原油现货、期货价格分别比上月上涨12.6%和14.2%。与此同时,国际铁矿石价格也持续上涨。2003—2007年,国际铁矿石基准价格涨幅累计达到188%;近日宝钢集团与澳大利亚最大的铁矿石供应商力拓公司达成协议,2008年度粉矿、块矿基准价格分别在2007年基础上上涨79.88%和96.5%。一类是粮食。受供需关系趋紧影响,2006年9月以来国际市场粮价一直高位运行。今年一季度,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大米价格比去年同期分别上升120.9%、29.0%、80.8%、42.8%。5月份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期货价格同比涨幅均在60%以上,特别是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出现暴涨,5月份已达每吨940美元,同比涨幅超过190%。一些主要产粮国为了保证国内供应和价格稳定,纷纷采取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进一步加剧国际市场粮食供需矛盾,抬高了国际粮价。

(二)世界经济衰退阴影难消

作为引发本轮全球经济增长减速“导火索”的次贷危机,对美国以及世界经济的拖累效应还在发展。

一是美国经济依然萧条。虽然美国经济避免了严重衰退,但多项指标表明,美国经济仍未渡过“危险期”。房地产市场持续疲软,5月份新屋开工率下降至年率97.5万套,是1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消费增长乏力,4月份零售额环比下降0.2%,消费者信心指数由上月的65.9跌至62.3,为1992年10月以来的最低点;工业生产出现下滑,5月份同比下降0.2%,产能利用率降至2005年9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投资连续下降,一季度企业用于软件和设备的投资下降了0.9%,其中住宅性投资下降25.5%,为连续第9个季度下降;就业状况不容乐观,5月份失业率由上个月的5%上升至5.5%,为2004年10月以来的最高点。美联储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仅为0.3—1.2%,失业率将达到5.5—5.7%。有专家认为,美国本轮经济周期可能到了“拐点”,在经济调整压力和次贷危机冲击的叠加影响下,当前美国经济形势比2001年时更为严峻,此次美经济一旦滑向衰退,程度可能更深、持续时间更长。

二是其他主要经济体消费、就业等方面的隐忧增加。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消费品市场,其经济调整或者说衰退,使其他经济体不同程度地受到“传染”。欧元区消费连续下滑,4月份商品零售额比去年同期下降2.9%,连续三个月下降。日本就业市场恶化,4月份完全失业率比上月增加0.2个百分点,达到4%,就业总人数同比减少15万,连续三个月下降;工业产值连续下降,小型企业信心指数降至6年来最低水平。日本内阁府认为,日本经济处于“增长停滞”状态,战后最长的一段经济扩张期可能即将结束。韩国国内消费和投资疲软,一季度私人消费开支仅增长0.4%,基础设施投资和建筑投资分别下降0.4%和1.4%,经济增长大幅放缓至0.8%,明显低于上季度1.6%的增幅。

三是国际贸易出现下滑。特别是对依赖贸易的亚洲国家影响尤为明显。有关资料显示,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对美出口量均比去年同期下降;日本出口扩张出现放缓迹象,对美贸易顺差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连续减少;占韩国GDP约40%的出口首次出现下滑,一季度环比下降1.8%,其中机械和电子产品出口尤为疲弱。IMF预计,世界贸易增长率将由去年的6.8%下降到今年的5.6%。总之,诸多不利因素使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明显减弱。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4月初,IMF已连续三次下调了对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预测值由去年年中的5.2%下调至目前的3.7%,比去年世界经济增长率降低了1.2个百分点,为5年来的最低增速。

(三)国际金融市场形势依然严峻

一方面,次贷危机隐患尚未完全消除。6月9日,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宣布二季度亏损将达28亿美元,这是雷曼公司上市后的首次亏损,受此影响,美金融类股大幅下跌,其中雷曼兄弟下跌8.7%,摩根大通下跌6.4%。高盛公司预计,美国银行、券商、对冲基金和政府企业的次贷相关损失额将达4600亿美元。目前,各国银行业普遍提高放贷标准,减少信贷规模,金融市场信用紧缩更加严重。美联储公布的4月份“高级贷款专员民意调查”(SLOOS)结果显示,美国家庭和企业的信贷环境急剧紧缩,55%的银行收紧了对大型和中小企业的贷款标准,52%的银行进一步收紧了小型商业贷款标准,约30%的银行收紧了信用卡贷款的借贷标准,并将继续收紧其他类型消费者贷款的发放标准。

另一方面,金融调控面临严峻考验。目前,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政策呈现反向调控局面,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防止次贷危机拖累经济陷入衰退,纷纷进入降息通道,而新兴国家为防范日趋严峻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风险仍倾向加息,其结果导致新兴市场国家货币与美元的利差不断拉大,致使大量国际游资涌入新兴市场,进一步加大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升值压力和通胀风险。据估计,2007年流入新兴市场的资金近8000亿美元,大大高于2006年的5600多亿美元。与此同时,随着美元快速贬值,新兴经济体和产油国财富急剧缩水,大量主权财富基金不得不投入国际金融市场寻求出路,成为冲击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新的不稳定因素。近期,一些周边国家经济面临困境,特别是越南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物价飞涨、股市暴跌、国际收支状况恶化,金融市场出现异常波动,也需要密切关注。

三、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对策建议

(一)采取综合手段应对通货膨胀压力

目前,国内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国际市场能源、粮食价格上涨又加剧了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通货膨胀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从影响我国通胀压力的因素来看,既有国际市场投机活跃、初级产品持续大幅上涨的外部因素,也有国内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价格和环保成本不断上升的因素;既有短期内市场局部供给出现短缺引起的结构性涨价因素,也有长期流动性过剩造成的需求膨胀因素。因此,在继续实施从紧货币政策调控总需求的同时,应当针对成本上升、供给紧缺、输入型通胀等其他因素,因症施策,综合治理。通过增加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保证市场供应和价格的基本稳定;健全大宗农产品、初级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动监测预警制度,做好市场供应和价格应急预案;改进和完善储备调节和进出口调节方式,适当增加国内紧缺重要消费品进口;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依法打击串通涨价、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违规行为。

(二)努力化解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今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速出现明显回落,贸易顺差大幅减少,表明世界经济减速开始影响我国外需。对此,要坚持一方面扩大内需,防范出现过大的需求缺口。既要继续合理调控投资规模,也要把握时机,着眼促进又好又快发展,提高需求动力的质量,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通过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增加对城镇和农村中低收入家庭补贴等措施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防止出口下滑过大。在着力优化进出口结构的基础上,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积极引导各类出口企业提高非价格竞争力,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出口拳头产品,不断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中小出口企业的支持力度,帮助其缓解各种压力;制定应急预案,针对国内外可能出现的各种经济形势变化以及外贸出口可能面临的困难,及时采取措施。同时,要注意避免矫枉过正,防范出现“奖进罚出”的倾向;避免顺差缩减过猛,防范外需急剧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冲击。

(三)积极防范输入性金融风险

美联储大幅降息后,人民币利率已超过美元利率,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我国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国际热钱涌入。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特别是严密监控国际资本进出渠道,加强对资金尤其是短期资金跨境流动的监管,对敏感领域和行业更要严防死守。要密切关注周边国家经济形势变化,着力预防金融风险向我扩散蔓延。同时,积极审慎推进金融市场建设,正确把握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金融杠杆的作用。当前我国不仅面临房价上涨过快问题,还有违规放贷、市场不健全等潜在金融风险,与美次贷问题的缘起有相似之处,且我国尚无与房贷相关的金融产品,房贷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一旦问题爆发,缺乏分散风险的市场机制。为此,我们既要稳妥地推动房地产业资产证券化进程,降低银行房贷风险的压力,也要先行设计风险防范机制,避免房贷金融衍生品成为风险扩散的途径。

(四)加强国际间宏观调控合作

目前,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国际经济环境因素对世界各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宏观经济运行在国内外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下,变化速度加快、程度加深。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运行新动向,充分估量宏观政策的持续效应、互动效应和溢出效应,客观评价国际经济突发事件和重大变化的冲击力度,积极倡导宏观调控的国际合作,促进各大经济体和相关国家与地区共同应对次贷危机等世界性的经济问题。我们要借鉴别国经验,在一些世界性的经济议题上与其他国家的宏观调控机构开展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与世界其他国家在财政金融政策操作上的协调性,共同防范和化解国际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震荡。

(李朴民、施子海、欧阳进、王晓丽、高贺、李霞)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

第2篇:简述当前国家发展的内外环境

[摘要]国际国内形势和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一个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又在不断增多的环境。

[关键词]国际环境 国内形势 社会稳定

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是做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工作的重要前提。本文从国际环境、国内形势两个方面作一浅析。

国际环境

对当前的国际环境,我国政府在几年前有过这样一个基本判断: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和平、发展、合作依然是时代的主流。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国际环境总体上是对我们有利的。但要清醒地看到,国际环境中也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

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战略。所谓“西化”,就是企图在政治方面用西方国家的多党制和议会制取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在经济方面用资本主义私有制取代社会主义公有制;用西方的意识形态取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第一,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对我国进行渗透和干涉我国内政。西方某些势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继续对我国进行渗透,利用民族、宗教、人权以及台湾、新疆、香港、“法轮功”等问题大做文章,粗暴干涉我国内政。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他们先后十几次在联合国日内瓦人权专门委员会会议上提出反华提案。欧盟也就人权问题、西藏问题,向我国施加压力。比如法国总统萨科齐公然邀请达赖参加欧洲议会人权问题的讨论。

第二,将“维权”作为推动“西化”、“分化”战略新的突破口。目前,一些国家已全面启动了支持中国大陆“维权”活动计划,竭力物色培养“维权”精英,大力支持、操纵我国内“维权”活动,企图从个案突破,煽动“街头政治”、制造社会动乱。一些国家拟通过部分非政府组织,支持国内各种“维权组织”特别是“独立工会”的活动,通过“文化交流”培养“民主自由”理念,通过司法交流影响我国的法律体系建设,逐步进行渗透和演变。

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十分猖獗。9·11事件后,恐怖主义不仅成为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最重要的非传统安全因素,而且也成为我们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国际恐怖主义活动依然猖獗,并且呈逐年递增之势,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恐怖活动尤为突出。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进一步加剧,民族、宗教矛盾的进一步激化,霸权主义进一步膨胀,滋生恐怖主义的社会基础可能会不断扩大,导致恐怖活动继续增加。

非传统安全因素不断增多。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使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第一,经济安全问题。首先,我国面临的能源安全形势严峻。一些国家大打“能源牌”,围绕能源产地、能源运输通道的争夺激烈而复杂。在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能源运输通道安全、能源战略储备等方面,我国面临的不利情况尚未根本改观。能源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其次,国际金融安全的风险加大。新一轮金融危机正在从资本主义中心国家向外扩散,我国的金融安全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双重挑战。从国际上看,西方国家为转嫁危机,不断从市场、金融等方面联手向我国施压。从国内看,未来几年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由于我们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发展不够成熟,应对经济波动、金融风险的实力还不够强、手段还不充分。在当前国际金融安全形势发生逆转的条件下,我国的金融安全也正在经历着严峻考验。

第二,信息安全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围绕信息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益向政治、经济、国防、文化安全等领域拓展。我国社会信息化发展速度较快,但目前我国基础网络与重要信息系统的自主可控能力较弱,在关键技术和产品上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观。信息安全领域漏洞多、隐患大,已成为全球易遭受“黑客”攻击的国家之一。“黑客”攻击和计算机病毒对我国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银行、交通、商业、医疗、通信、电力等重要国家基础设施,已构成较大威胁。

第三,文化安全问题。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扩张,是西方对我国实施西化战略的重要手段。社会信息化加剧了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和不同意识形态的交融与冲突,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突,对我国文化和价值观念形成强大冲击。

国内形势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但是,受当前国际经济不利因素比如美国次贷危机、国际需求减弱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的进口增长速度明显提高,出口增长速度有所减慢,外贸顺差有所回落。国内居民消费价格、商品零售价格以及投资品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又先后经历了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冲击,但这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在宏观调控作用下,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中国经济依然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价格涨幅趋缓、结构有所改善的态势。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8年秋季报告》显示,2008年我国GDP增长率将为10.1%左右,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

在肯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有不少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比如官员腐败、贫富悬殊、治安欠佳、道德滑坡等。改革跛足前行,民主政治缺位。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已经成为多数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症结所在。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正处在社会结构变动最剧烈、各种矛盾最突出的时期。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面临的新问题突出表现在:

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第一,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体系受到挑战。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以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为代表的新生社会阶层及其组织迅速成长,大量“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各种各样新生的行业、组织、团体脱离了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第二,社会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民主法制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明显增强,统一思想的难度加大。

人口出现大规模流动。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社会出现大规模的地域性人口流动,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人口急剧增加,大量涌入城市,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60%以上。人口大流动给管理工作带

来了新的挑战,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户籍管理、供给制等管理工作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集中出现。当前因农村征地、城镇拆迁、企业改制、移民安置、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多样多发,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农民问题、失业问题、贫富差距、社会保障、收人分配、医疗教育改革等矛盾和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叠加,加大了化解矛盾、处置问题的难度。近年来频频出现的群体性事件,就是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反映。出现群体性事件,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历史长期积累的深层次原因,又有现实工作中直接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整个战略机遇时期都可能存在。同时,群体性事件也是敌对势力关注的焦点,是他们认为可以加以利用从而实现其目的的最好“抓手”和活动平台。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和解决,就会导致社会积怨加深,一点火星,就可能成为引发“街头政治”,甚至社会动荡的“导火索”、“引爆器”。

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特别是群体性事件一旦形成全国性组织、出现“领袖”人物,或者被境内外敌对势力插手利用,个性问题就可能转化为共性问题,局部问题就可能转化为全局问题,经济问题就可能转化为政治问题,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就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

境外经济组织、机构和人员大量进入我国。目前,我国约2650个县对外开放,占全国县(市)总数的92%。近年来,外资和境外人员在我国数量大幅增长,一些地方还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境外人员聚居区。据统计,截至2007年7月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0多万家。全球500强企业中有480多家在我国设立企业。目前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地区总部的已近40家,外商投资建立研发中心近1000家,仅在华的美国人就10多万。外资、境外机构、境外人员大量进入我国,对我国的管理工作造成了压力,也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通过对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可以作出一个基本判断:从总体上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一个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从而有利于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环境。

作者:梅中玲

第3篇:当前经济环境下财政经济建设难点突破

摘要:本文从我国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作者主要分析了我国财政经济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相关的意见。我国目前财政经济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财政过于分散,分布不均衡问题凸显、财政经济建设的透明度建设起步较晚以及我国财政经济建设的财政监督体系尚不完善。作者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想法,包括了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大对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不断提高我国财政建设中的透明度,使之与经济建设相适应以及健全财政监督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我国财政经济建设的监督体系。

关键词:财政;经济;分配;监督;管理

自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就陷入了泥潭之中。中国市场作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得我国的财政经济发展也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所谓的财政就是政府的收支活动,财政是国家对国民进行物质与精神分配的总枢纽,目前财政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调控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财政分配是连接消费与生产的一个中间环节,在市场经济领域中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还与经济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其它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从我们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财政经济建设的发展对经济的增长速度以及生产的发展规模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制约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财政经济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难点,并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意见。

一、我国目前财政经济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建设发展与经济的建设密切相关。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只有努力发展经济才能够获得更好的财政收入,才能把钱用在刀刃上,用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忽略了经济的发展,不仅仅会影响到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甚至会影响到经济社会及其相配套的公共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我国财政过于分散,分布不均衡问题凸显

最近几年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虽然快速发展,只不过GDP的大部分是依靠房地产行业来推动的,经济建设的泡沫现象十分严重,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连年以15%的速度往上增长,导致财政收入增长机制不完善以及增长点过于单一的问题在这几年逐渐凸显出来,另外就是财政支出的保障与监督机制还处在理论的探索阶段,政府的财政支出过于分散。中央和地方政府每年的三公消费以很大的速度在增长,为了弥补每年增加的大量的财政赤字,地方政府逐渐向企业和农民征收大量税费,导致了社会发展的不稳定与不和谐,为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提供了堕落的温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的削弱了我们国家利用财政建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中央政府与各级政府过于分散的财政与经济建设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2.我国财政经济建设的透明度建设起步较晚

在许多西方的发达国家中,财政经济建设的透明度问题得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广泛关注。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才刚刚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所以针对市场经济建设的相关配套制度(这其中也包含有财政建设的透明制度)尚未建立起来,财政经济的收支与平衡的透明度建设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虽然目前从各级政府的财政报表上来看,我国的财政透明度建设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仍存在很多潜在的问题。首先,在我们国家缺少与财政透明度建设相关的法律依据。其次是各级地方政府和中央财政政府对于财政信息的公开程度较小,与欧美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在这里笔者认为无论财政经济建设发展到什么阶段,都应该对政府公开财政的程度有所把握。

3.我国财政经济建设的财政监督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我们国家在财政监督领域内的建设还存在大量的违法乱纪的行为,财政监督的主体在各个领域交叉分工的较多,财政监督责任并不明确,从而导致了财政经济建设的各个部门不能很协调的开展监督工作。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与财政监督体系建设相配套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其次我们国家中央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监督只是依靠政府的内部监督,很少政府愿意接受社会监督,财政监督权利过于集中。目前我们国家的很多地方部门的财政管理人员都不是经过民主的选举产生的,由于选举的不民主性,在以后的财政建设过程中也很难做到有效的监督,所以通常在财务管理部门会出现财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许多财政问题的管理相对滞后,久而久之就会对财政的监督与管理造成很大的问题。

二、作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几点建议

1.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大对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

众所周知,最近几年国民经济的发展处在一个“国进民退”的阶段,国有企业迅速的壮大了自己的实力,民营企业发展的日益萎缩,这就说明了财政收入分配与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并不相适应的问题。自从2009年以来,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扶摇直上,但是广大劳动者的收入占GDP的比例却在扶摇直下,社会贫富差距过大。所以财政收入方面应该加大对国企的税收比例,对民营企业的投资范围放宽,改变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这里笔者认为财政建设经济建设的根本问题其实就是发展问题。

目前我们国家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时期,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够使得我国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才能进一步增加政府财政的收入,并逐步完善公共财政的管理框架。其次,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在财政投入建設方面应该加强对医疗、教育以及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投入,使得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解决老百姓实实在在的问题。另外财政的重点支出项目应该更偏重于农村建设,重点的解决三农问题,尤其是对农村相对落后的医疗与教育进行支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不断提高我国财政建设中的透明度,使之与经济建设相适应

为了提高财政的收支分配的透明度,我们国家提出了“阳光财政”的基本概念,各级地方政府也逐渐响应了这一号召,逐渐加大在财政建设过程中的透明度,让公共群众了解到财政建设过程中收支状况的基本去向,虽然这些年我国的财政的透明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根据2008年联合国预算组织公布的一组数据来看,我国财政的透明度不仅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甚至连越南和泰国的水平都尚未达到。

在这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财政的透明度:①对政府的财政建设的情况要时刻向社会群众公开,以免财政分配结果严重脱离实际,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危害,逐渐培养我国各级政府的阳光工资和阳光财政的意识;②对现行的有关财政透明度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对其中保密规则和预算规则中的某一些条款进行适当合理的修改;③中央政府专门派出检查组对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进行审查,不断加强财政预算的准备过程的透明度检查。

3.健全财政监督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我国财政经济建设的监督体系

所谓的财政建设监督就是指国家的当权政府为了保证财政活动的有序进行,对在财政活动中的相关主体进行法律上的监控和督查。这种财政监督的内涵就是用权利来监督权利,目的是使得财政分配能够公平有效的进行。这种权利制度的规范化需要法律的强制力来保证,所以我们国家要健全财政监督的法律与法规。

由于我国的财政经济建设的监督体系存在严重的问题,所以强化财政监督的任务才越来越紧迫和重要,才能有效的防止违法乱纪的现象发生。在这里笔者认为只有建立健全财政法律法规,明确政府的各个部门以及财政建设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具体位置和作用,同时还要制定很多关于公众监督以及违纪惩罚的相关措施,才能够避免因财政经济建设监督不到位导致的腐败问题。这里可以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市场经济由于经历了200多年市场经济财政活动的实践,美国国会政府为了建立透明财政制度,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这其中包括《国会预算法》、《信息自由发挥》以及《美国法典》等法律,相比我们国家只有一部《财政监督法》。

三、总结

本文从我国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作者主要分析了我国财政经济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相关的意见,所得结论如下:

1.我国目前财政经济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财政过于分散,分布不均衡问题凸显、财政经济建设的透明度建设起步较晚以及我国财政经济建设的财政监督体系尚不完善。

2.作者这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想法,包括了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大对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不断提高我国财政建设中的透明度,使之与经济建设相适应以及健全财政监督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我国财政经济建设的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小霞:论我国财政监督机制建设[J].生产力研究.2011,05:41-42.

[2]刘秀红:健全财政监督體系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15):43-46.

[3]罗 红: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科技和产业.2012,12(8):144-149.

[4]曹 宇:我同财政透明度建设中的问题研究[J].中国外资.2011(8):39-42.

作者:张静

第4篇:当前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建设学习体

当前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建设学习体会

当前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建设学习体会

当前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好坏已经成为地区之间经济竞争、形象竞争和社会竞争的焦点问题,谁在软环境建设上落后,谁就会在竞争中败北。所谓经济发展软环境,指那些处于不可见状态,具有一定的人为特征且极易受其他因素影响的环境,具体主要包括: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管理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思想观念等。从中我们看到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范畴,涉及上层建筑的问题,关

键在于人,人的思想,人的思维方式,人的观念,人的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

浙江有一年高考语文卷的作文题是《一枝一叶一世界》。是啊,一沙一世界,一叶一乾坤,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只有懂得见微知著的人才能打开这个世界的大门。有一件事。有位作家他和老伴去苏州,背着大包拎着小包排在站道上。车来了,人们鱼贯而上。这时,一位即将上车的当地人回头伸手挡住后面的乘客,对他和老伴说:“你们请,你们是客人。”他和老伴匆匆上车,对着车窗外大声说“谢谢”。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老先生到过许多城市,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流光溢彩的景点,不是独特风味的美食,而是那句“你们是客人”。事实上,每个城市的硬件大同小异,看过之后,随着时光的流失会逐渐淡忘。能使人铭刻在心的,惟有那里的软环境。我不由想起前几天看到的个报道,有一

位韩国投资商应邀到某地考察投资环境。途经一个小县城,汽车开进一条狭窄的山路,突然发现对面开来一辆轿车。这辆轿车见是外地牌照的车便主动让路,退到几十米远的三岔路口,并热情为韩国商人指路。对此礼遇与热情,韩国商人感念于怀,最终选择了这个地方投资兴业。还有一位台商准备到山区投资办厂,可一直没有选到理想的合作伙伴,便到市场上采购了一些地方风味食品准备带回台湾。店主从交谈中得知他回家之前还要周转几个城市,就提醒他这些食品的保质期仅为一周。这位台商被店主诚恳的举止感动了,当即表示愿与他联合开发风味食品。读过流沙河的一篇文章,文中说:“要了解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坐几分钟的公交车即可。”我信。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城市的形象往往是从最细微处塑造起来的。有时候,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反而会起到关键作用。一个电话、一声问候、一张笑脸,

一个提醒,只是举手投足之间的事,却会让客商满意。吸引投资者的不仅仅是硬环境,还包括淳朴的民风、讲道德守信誉的市民。司机让路指路,店主真诚的提醒,的确是小事一桩,但在投资者眼里却是“以小见大”,看出的是这个地方的市民素质和道德水平。

一个人有自己品质和风格,一个省份、一个城市也有她的品质和风格,我们教师进修学校的品质和风格谁来塑造?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肩负着盘龙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任,时不我待,在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建设中,要树立服务的意识,改变以我工作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少一点“我”的主题思想,多一点“他”的参与和共建,少一点“我要你做,你得做”的官僚作风,多一点“听听基层需求和困难”的理解和宽容。多一点事前的谋略与策划,少一点事后指责与缺憾,把自己看做是基层的一员,基层是自己工作的大家庭,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也才能改变我们现有的软环境建设。我

们都是这个社会普通的一份子,也许我们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石子,但我们手牵手就能铺筑平坦的大道;也许我们只是一块毫不起眼的砖头,但我们肩并肩就能构建牢固的大厦,也许我们很平凡,但我们相信,无数平凡的奉献必将铸就了一个个不平凡!

第5篇:一、当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危机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快发展使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极大增强,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财富。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肆意破坏我们赖

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

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却很少考虑环境的

供给能力,结果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危机,自然正以前

所未有的反作用报复人类。人类要敢于同大自然斗

争,但不能破坏自然,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

类对自然的胜利。”[1]全球环境问题已经威胁着人类的

生存与发展,其主要表现为:能源危机、物种灭绝、

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面积锐减、淡水资

源枯竭、臭氧层空洞形成、海洋污染及过度开发等。

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多年梦想。近

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并付诸行动,

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抑制了环境恶化的速度

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已出现危机:中国的SO2和CO2排放量,尽管人均远

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排放总量却十分显著

城市的大气污染和酸雨污染比较严重;江河湖库水域

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近岸海域污染尚未得

到有效控制;一些地区土地荒漠化以及水土流失使得

当地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物种数量减少

物种濒临灭绝。[2]

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人口压力过大。人口的不断持续增长给经济、

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粮食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重

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类对自然过度开发、利用和

索取,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

恶化;第三是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只

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忽视了经

济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和永续发展。从人类生存发展

的漫长历史可以看出,人类、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存

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正是由于人类没有处理好

这个关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无节制地盲目开

发、利用、索取,有时甚至浪费自然资源,

染和破坏严重,结果造成全球环境的危机。环境问题

的本质是发展问题。事实证明,我们不能走人口增长

失控、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破坏

的发展道路,不能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追求生活水

平的提高,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以致于以牺牲30,然 ,环境;一些,有些 :,造成了 ;其次这在很大对环境污

环境为代价。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 整体,人类如不能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就必然会 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如何在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道路的今天,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紧密结 合起来,更好地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找到一条 既符合当代人类利益,同时又不损害未来人类利益的 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当前十分重要的和非常紧迫 的问题。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其意义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自我调节能力的有限性制约着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11·

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保证世世代代的永续发展。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呼吁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环境与发展问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国家所普遍接受。我国政府同样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年通过了《中国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济未来的发展。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共识。它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且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先,它使人类改变了旧的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了人与自然的完全对立的和谐关系。人类与自然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必须与自然保持和谐才能持续生存和发展。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源于环境保护,自然界的资源匮乏和环境: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可1980:“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3]1987年,21世纪议程———中国,并以此文件来指导我国社会经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

,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人与自然

3月5日,联,首次提出了”[4] ,标志着, 1994 21世纪人口、:“坚 ,促,而 :首 ,否定,是人们对以

年 由挪威前首相 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

往所持有的传统发展观及发展模式的扬弃。它主要解 决的问题就是“为谁而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 题。其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推进新型工 业化的进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 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生 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农业经济 结构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使国民 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 平。[5]要将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真正富裕的 国家,必须协调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面追求经济增长略思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设,才能促进经济繁荣。可持续发展思想面对当前的环境危机,站在全球生态整体利益的高度到了一条既适合经济快速发展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道路,为当前人类乃至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只有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进步。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得到全球广泛的承认和接受,但是各国如何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实际目标、计划、政策,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历史的经验教训使我们明白做到可持续发展(一)政府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要加强环境的立法管理。政府应该制定具体的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法律府、生产者和消费者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加有效、明确的环境保护法控制住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保护法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特殊的作用。各地方、各部门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规划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随着世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了许多法规条例托和保障。我国政府加强了环境生态保护工作行了治沙治水、植树造林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污染防治法》等法规生态环境。然而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府进一步修改、完善或制定新的相关法律法规保工作发挥更大的效用;必须坚持不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各级政,从法律和制度的源头上,必须综合考虑,使环保工作有了切实可行的法律依,加大了治理污染的力度《水污染防治法》,这些举措极大地改善了我国的,有些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适应构建,这将迫切需要我们政;二要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的,防止片,为我们找

:只有必须坚持,如制定更,绝不能走,各国先后出台,《大气,,

我们才能顺利实现才能促进社会全面如进使环

力度。虽然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环保工作,提倡可 持续发展,但是一些地方企业和地方政府领导依然存 在“经济第一,环境第二”的观念,他们往往受眼前 利益的驱使和诱惑,而不顾长远的、全社会的整体利 益。例如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她即将可能变成为一 条干涸的小溪。这很大程度是人为造成的,是由于人 们大肆砍伐森林、过度浪费水源、大量开垦湿地等各 种原因所引起的。我们应加大对环境的监督和管理的 力度,在各自辖区内应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做 到分工明确、权责明细、各司其职善情况作为考核有关部门政绩的一项重要指标。我们要继续加大执法力度,软;同时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和管理环境行为和不良环境状况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可持续性与人口的数量密切相关,只有处理好人口增长的数量与经济建设、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源、环境才容易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口的不断增长,人口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人口的过度增长将导致森林消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耕地不足以及粮食短缺等问题。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整个国家就会形成“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必须严格·12·

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少生、优生。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教育人人有环保意识大问题,使生态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实际行动,这对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极有裨益的。

(二)企业应转换经营机制转换经营机制,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到集约型和效益型增长方式上来。在过去的发展时期主要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高投入、高成本换来的,这使本来有限的资金、资源过度消耗和浪费同时还产生了破坏生态环境、引起环境危机等一系列十分严重的后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改变观念,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企业应当开发和节约并举,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环境危机的解决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先导型和资源节约型企业彻底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将环境质量的改,绝不姑息手 ,让更多的违法;三要控,经济、社会、资,随着我国人,使人人关注全球危机的,并内化为他们的,加强自身建设

,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企业就必须要,应当大力,优先发展科,做到清洁生产,如果不,发展将难以继续。,

做到执法必严

可持续发展观就是对人类传统的片面地追求产量、产 值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反思。企业应该树立 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通过体制改革、依靠科技创新和 加强自身建设,努力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增长。同时, 企业应该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付费、谁利 用谁补偿”原则,采取措施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严 格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量,通过减少资源消耗、反对资 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做到开发与节流并重, 合理使用有限资源。企业应当对一些污染严重的落后 的生产设备,坚决实行限期淘汰制度;又缺乏有效治理措施的厂家,坚决实行关闭停运的政策。因此,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要将经济增长方式从高耗低效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高效低耗集约式增长;处理好资源开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发展中保护。否则,总有一天我们的资源将会消耗殆尽,我们的经济发展将会面临沉重的灾难。(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全民环境意识环境危机的解决有赖于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护环境是一项关系到各族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长远发展的艰巨而又伟大的工程,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历史的事实已经证明:如果人类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自然就将会反作用地报复人类。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环保意识缺乏,他们往往是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罪魁祸首。甚至一些地方领导依然思想僵化,没有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味片面地追求经济数量的快速增长,只重视眼前利益而没看到长远利益,经常做出一些有损于环境的事。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了解决环境危机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我们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向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各种媒介宣传人类与自然应保持和谐的关系,人类如果再不转变原有对自然和环境的观念,就必将自食其果;宣传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系;宣传破坏环境必将最终导致人类自身毁灭的道理;宣传“保护环境责”,坚持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都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养成自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其次,我们要加强对地方政府领导人和企业决策者的环境教育和培训,使他们提高综合管理和决策的能力。各级决策者和企业负责人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对象,他们越早认识到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一个良好的环境,认识到消除环境污染和防治生态破,,在,保

,一 ,,,人人有 。这些

对污染严重而

坏、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性,就越有利于环境问题 的解决,有利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最后,我们还要继续在中小学校和高等院 校开展环境保护宣传与教育工作。通过对在校学生的 环境意识启蒙、环境知识灌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 丰富的课外和校外活动,使他们正确认识环境及环境 问题,了解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意义,从而增强他们环 境保护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自觉地参与保 护环境的行动。[6] 结 语

环境是我们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只有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才能做到可持续。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暂时放慢经济的增长速度,也不应该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任何人为的创造活动决不能超出自然所能承受的程度,任何为所欲为地破坏自然环境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因此,我们在对待生态环境问题的态度上,应当做到尊重自然,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注重其质量和效益。总之,我们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使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才能保证我们当代以及子孙后代安居乐业,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张坤民,朱达.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998(01).

[3]刘东辉.从“增长的极限”到“持续发展”[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66.

[4]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湾地球出版社,1992:34.

[5]程鹏.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意义及策略2006,25(增刊).

[6]陈鸣.保持环境的净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01).

,发展 ,宁可,必然会,爱,1984:304.

[J].环境保护[A].可持续发展之路[M].台北[J].云南环境科学[J].长沙铁道, :台, 珍惜资源

第6篇:当前互联网环境下,政企如何更好应对网络舆情发展

来源:讯库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发展的的日益成熟,网络逐渐变成为人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生活内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有关调查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人们在获取资讯信息的途径悄然改变。从传统的电视,户外广告,平面媒体等途径逐渐转向互联网发展,影响力已经深入人心。面对如此庞大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和强大的舆情影响力。政府与企业不得不把探察舆情的视线从传统媒体行业角度逐渐转向了互联网,并给予了很高的重视。

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民众的意愿和回应,无论是对政府,还是企业,都是极为重要的。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舆情监测的重要性。对于普通大众来讲,舆情是很陌生的概念,舆情监测更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简单说来,舆情是因变事项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民众所持有的态度。也就是大家对于某件事情的具体反应。而舆情监测则是站在政府与企业的角度,探察民众具体反应的一种基础手段。舆情监测的作用就是体察民众,理解民众,从而更好地为普通大众做更好地更有针对性的服务。而互联网的兴起,也带动了网络舆情监测市场的发展。

在各个行业里,网络舆情监测都是一项严谨而又繁冗的工作,如果单靠人工完成,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长,效率低,无法满足政府与企业的根本需求。然而,舆情监测软件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为政府与企业的网络舆情监测需要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与实用价值。但是目前市面上的舆情监测软件五花八门,种类繁多,没有听说过以及没有使用过的舆情监测软件比比皆是,各家都在说自己在舆情监测方面的优势与功能上的优越,但是否真的能满足大家对于网络舆情监测的需求,不得不说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什么样的舆情监测软件系统能够满足大家的需求呢:首先在硬件系统建设方面必须持续投入另外还要有优秀的软件研发和运维团队,两者必不可少。在舆情监测行业中,讯库舆情监测系统就是这样一款产品。在硬件系统建设上,充分考虑到了灾备等因素,建设了多个机房,保证用户可以7天24小时的使用,并且拥有务实优秀的技术和运维团队,对讯库系统进行持续不断的升级,让用户享受优质的服务。在商业模式方面,讯库舆情监测系统采用的是国际领先的SaaS服务模式,用户不需要投入硬件、软件和人员,通过互联网即可随时使用讯库系统。这种模式需要强大的硬件资源、软件开发能力和高水平的互联网产品运维能力做为保障。

讯库系统注重核心技术的研发,拥有一批知识产权,其中,网页提取技术及讯库表达式™解析语言方式,都已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在监测范围上,讯库舆情监测软件目前已涵盖全球5000家平面和网络媒体,10000个论坛、博客及主流微博。应该可以满足用户在舆情监测服务方面的各类需求。

在未来信息社会发展过程中,舆情对于政府和企业都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和意义。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已然已成为更多企业的工作重点之一。讯库舆情监测系统将会在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多信息请关注:

第7篇: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我们所好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为了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更好的就业,因此对于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及环境的分析,对于我们的规划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通过查资料得知,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数据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比2008年增长52万;而据预测,201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峰值758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这些数据让我们忧虑,因为当前的就业形势的确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依旧很大。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但我们的大学生毕业之后何去何从呢,我们该走向何方呢,这确实是一个让我们每一位都关心的问题,相关资料表明,大学生就业的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通过资料,我认识到,其实并不是就业岗位少,工作少。而是大学生们,自认为是高学历,不愿意从事一些基层工作,在就业形势很严峻的今天,基层广阔的天地或许是我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发展自己才能的舞台。

第8篇:浅谈我国当前环境问题及对策

姓名: 学院: 专业: 学号:

摘要:环境问题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问题。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难题。本文在对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并根据我国环境问题形成原因的特殊性,对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法制建设、政府干预、环境保护产业化

前言:

环境保护就是通过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措施,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还要依据人类的意愿,保护和改善环境,使它更好地适合于人类劳动和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消除那些破坏环境并危及人类生活和生存的不利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环境资源问题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 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环境污染尤为突出。环境恶化己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因此,深刻认识我国所面临的环境形势,深入探索切实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1.1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概念。它不仅被单独使用,也常和其他词组合成复 合词,如人文环境、生活环境、投资环境、地理环境等。不同的学科对其涵义有不同的界定。本文所研的环境, “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 过 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 (中华人 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环境问题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环境问题也不相同,依据历史时期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的环境问题,这主要是指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导致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即由于过分开垦荒地,滥伐林木、过度放牧,掠夺捕捞等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生物资源日益减少,旱涝灾害频繁等等。另一种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环境问题,它是指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农业迅速发展和城市化,除了上述自然资源的破坏加剧外,也引起了“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农药污染等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其污染的广度深度已大大超过了从前所引发的大量的“环境公害”事件(也称环境公众受害,指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社会性危害,包括环境破坏)。

1.2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均物质资源相对缺乏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与全球化的经济体系“接轨”的步伐加快,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日益激烈化和外显化,尤其是环境污染十分突出。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2.1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在我国能源结构中,一次能源中煤占70%以上,燃煤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大气污染物都将增加。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第三大酸雨沉降重点地区之一。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大城市中,我国占7个。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为数很少。此外,汽车尾气污染突出。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已经成为我国大城市的重要流动污染源。

1.2.2水体污染形势严峻

由于任意排放工业废水和污染物使得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 染,造成水质恶化。七大水系中,1/3以上的河段的水质不能达到使用功能要求,各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我国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仅占10 %,基本符合标准的占20%,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达 70%。以地下水为饮水的城市,90%以上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且污染逐年加重。

1.2.3土壤状况不断恶化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不仅使我国失去了大 片宝贵的土地,还使河床升高,湖泊、水库淤积,因而洪涝灾害频繁,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峻的威胁。建国以来,我国沙漠面积已由15 亿亩扩大到 2 5亿亩,全国已有66.7万公顷耕地、235万公顷草地和639万公顷林地变成流沙。荒漠化年均扩展速率达4%以上。

1.2.4噪声和固体废物加剧

全国有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超标的噪声环境中。又由于我国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率均较低,多数垃圾只是露天放置。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污染了耕地及地表水和地下水。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已累积7O亿吨,垃圾“围城”现象十分普遍,受污染耕地达1.5亿亩以上。危险废物大多未得到有效处置,随意堆放形成重大环境隐患。

1.2.5植被破坏更加严峻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0%。尽管建国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13 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的中央型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在此过程中,各种市场主体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所呈现的矛盾也愈发加剧。由于政府(环境治理的供给者)和生产厂商(环境治理的消费者) 目标函数的差异以及预期收益——成本大小的不同,决定了环境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我国环境问题固然有其国情、历史、技术、伦理等方面的原因,但造成我国目前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的原因主要有:

2.1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但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地方利益),违法阵营庞大,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

2.2 环境立法的滞后

我国的环境立法大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立法指导思想多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兼顾环境保护,基本上是建立在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要求的基础上, 90 年代开始注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但并未从根本上发生转变。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而长期遵循“成熟一条制定一条”的原则,这一原则使环境立法只注重经验性而忽视先导性,许多条款明显滞后,甚至与现实脱节,使得市场经济带来的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新措施无法可依。同时,我国环境法律制度创设时间短,且是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的不稳定因素大量存在的条件下产生的:一是尚未经过、也未有成熟的市场考验;二是有些制度援引或借鉴西方法律体系的内容,很难在短时期完全吻合我国特定社会经济的现实条件。

2.3 环保部门执法监督职能不到位

在现行体制下,环保法律几乎未授予环保部门任何直接强制执行权力,尤其是无工商、税务等部门所拥有的查封、冻结、扣押、没收、强制划拨等手段,使得环保部门对层出不穷的违法行为常感力不从心或束手无策,难以有效地进行监督管理。环保部门只能通过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方式迫使不履行环保法律义务的相对人履行义务。在实际工作中,环保部门普遍感到缺乏必要的直接强制执行权力来保证执法的权威性、严肃性。这就决定了环保执法目前在很大程度上呈现软弱的状态,它不仅影响了执法部门的执法积极性,降低了执法效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环境违法行为的滋生。

2.4政府干预的失灵

在我国赶超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各级地方政府无论是从地方利益还是政治前途出发都会选择经济利益至上的战略,甚至为此牺牲环境利益。原因很简单, 环境质量的改善通常要很长一段时间才可以显现,而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更为直接和明显。地方官员的任期通常比较短,在此前提下,忽视环境而发展经济就成为地方政府的一种理性的选择。再者,地方政府与其所辖的污染企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使得地方政府往往维护企业的发展,在制定和执行污染控制任务时敷衍、搪塞;况且,环境质量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不仅表现在一个地区对公共环境的污染会损害相邻地区的利益,而且一个地区政府治理本地区环境的好处肯定会被其他地区所获得,这就削弱了地方进行环保投资的积极性。这种政府负责环境治理与发展经济的矛盾存在是导致我国环境污染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我国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起环境保护部门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管理体系以及 相应的环境监测、监理、统计、科研、宣传、教育体系,环境保护已经从末端治理转变到源头控制。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因此,必须寻找与所有者利益兼容的治理机制,实现生态环境的宏观治理,建立并健全干预机制,才能使生态环境的治理长期、有效地开展。

3.1 加强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我国环境保护的开展,环境保护法律的执行需要全国的共同参与与支持。 因此,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监督作用,广泛普及和宣传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切实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促进全社会形成自觉爱护环境、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的良好风尚。特别是要加强环境保护执法人员的教育,以提高环保执法水平。

3.2 强化法律手段,切实落实环境保护

我国虽然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但是,在法律的执行中问题题还很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很普遍。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和可 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在很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环境 保护的客观需要。因此,环境保护要进一步强化法律手段,修订与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不相符合的法律、法规;要努力填补环境法领域的空白,尽早出台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有毒化学品管理法以及与单行法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加强地方 环境资源立法,使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相互配套,使法律对环境的保护更具有 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理顺和明确我国的环境执法体制及各执法机构的职责。避免由于执法机构的职责不清、多头执法而影响执法效力的问题。

3.3 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使环境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分离的误区,确立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可分的理念。 我们再也不能沿袭过去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型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从传统的发展模式改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即从资源消耗型的发展转变为 资源节约型,从破坏环境型的发展转变为环境友好型,从技术落后型转变为技 术先进型,从管理粗放型转变为管理科学型;要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建立环境保护市场化机制,运用市场和科技的力量,大力推进环境保护产业化发展。

3.4 推进环境保护产业化

加强环境保护,必须发展环保产业,使之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发展环保产业,要通过观念更新,创造环保产业的需求。要在决策体系中增加和突出环保评价程序,依法采取环境评价一票否决制,从而确立环保在经济活动中 的根本地位和权威,由此创造环境保护产业的需求。

要通过体制创新,引进环保市场化机制,大力推进环保产业化。要通过调节税收政策。优化推进环保产业化的政策体制;要通过转化和应用环保科技成果,提升环保产业的科技含量与水平;要加大对生态建设的财力投入,积极探索多元 化的投融资机制,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投入的方式,鼓励企业、社会和民间资金投入生态建设。

四、结语

进入21世纪,人类对自身的不良活动及不良后果的认识更加深刻,大气的污染、环境的破坏、地球的升温等一系列突出的生存危机问题,已摆在人类的面前,人类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好是前提,把发展放在好的基础上前进,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今天困扰我们的各种环境问题如果不好好解决将会遗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虽然今天在我们的努力后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这样的进度是远远不够的,是一个长远的问题,正所谓任重道远。只要我们真正认清环境形势,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环境的措施,全社会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遏制住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使我们的经济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徐辉.我国当前环境保护问题的几点思考[J].经济论丛,2010,(17):197. [2]雷家骕,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J].1998(03). [3]黄敬宝.莫小红.中国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R}2.11:48~50. [4]洪大用.当代中国环境问题[J],教学与研究.1998(8). [5]朱德明.城乡统筹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5(71). [6]魏菊梅.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对策[J],建设论坛.2010(8).

第9篇: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当前我国周边国际环境

形势与政策的学习心得——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周边国际形势

当今国际形势变幻莫测,领土争端,政权更迭,甚至战争爆发,接二连三。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国家未来的希望,我们有必要了解当今国际形势的变化,胸怀世界,开拓视野,增强使命感。

上了《形势与政策》后自己对国际形势的了解加深了很多。这不仅由于大学自由的生活环境,使自己了解外面世界的渠道多了很多,更由于学校为我们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使我们能够更加感性的了解国际形势的发展。

回顾中国的近现代史,在打败帝国主义、建立新中国过程中,大学生不可置疑地被认为是一股强大而不可缺少的力量。五四运动、各种爱国运动和报刊杂志的出版,无疑给了中国革命带来了莫大的帮助。

在国家动荡时期需要大学生的力量,而如今社会已经安稳,国家经济蓬勃发展,国家的发展更需要我们大学生的力量。

作为新生时代的引领者,大学生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国家实施的大学扩招政策使大学生的队伍越来越大,不容忽视。其次大学生是经过十多年勤学苦读,经历高考等考验而挑选出来的人才,他们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比较强。再次,学生从小就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他们的身影,涉及的面之广,程度之深,实在不可估量。

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复兴的责任,究竟要怎么做才可以了解国家形势,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呢?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是学生,虽然我们没有了升学的压力,虽然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自由扩大了,但我们始终是一名学生。作为学生就应该以学习为重任,无论怎样都应先把学习搞好。但同时我们又不单是学生,我们也是半个社会人,所以毫无疑问,了解国际形势就成了我们人生中的必修课。了解国际形势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和信息工具,如电视报纸和电脑。另外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如图书馆。在我们学校还开展了形势政策教育,我们要认真听课还可以和老师一起讨论,加强了解。

周边国际形势在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处于首要地位,中国的周边包括六大“板块”,分别是中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以及西亚与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区。可将这六块地区统称为中国的“大周边”。当前中国周边地区的多个国家政局动荡不定,多个地缘方向滋生乱局,周边不稳趋于常态化、持久化、复杂化与联动化。周边形势动荡既有自身矛盾错综复杂的“内因”,也有大国角逐与干涉的“外因”。周边动荡加剧对中国构成诸多严峻挑战,中国应加快制定“大周边战略”.通过积极、有效、妥善应对周边不稳,不仅为自身持续与完全崛起营造更加有利的周边环境,而且也为周边的和平稳定与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重要贡献。我国周边形势复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周边国家发展阶段不一,政治形势复杂多变。中国的周边国家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少数属于发达国家,按其政治体制、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与“稳定程度”,也可大致分成“成熟民主国家”、“转型国家”与“问题国家”三大类,周边国家政局动荡可依此分为三种情形。第一类是所谓“成熟民主国家”的政局演变。如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其主要属于“政党政治”与“选举政治”的范畴.包括主要政党围绕选举与执政权所展开的权力斗争,在野党对执政党的监督.立法机构对行政机构的权力制衡等。其政局波动具有周期性、规则性、暂时性与可控性,确定性相对较大,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对华政策与双边关系的调整变化。第二类是从所谓“威权体制”转向“民主体制”的“转型国家”的“转型阵痛”。中国周边国家政局动荡多数属于此类,其政局动荡具有中期性、常态性,不确定性与风险较大,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双边关系变化与地缘政治经济利益易受冲击。此类国家大多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期,由于民主体制不健全、旧体制“惯性”强大、军方与权贵等既得利益集团尾大不掉、既有社会矛盾继续存在等,导致政府腐败严重、当局缺乏权威性与政局动荡.甚至不时发生政变等倒退现象。其中屡见不鲜的是外来移植的“民主”产生“水土不服”乃至扭曲变形,各方对选举结果产生争议乃至激烈“碰撞”,选输的不“服输”,以至“选举闹剧”不时上演,“选举综合症”频繁发作。

二是大国争夺激烈等其他因素,催生与加剧了周边动荡。其他大国也在中国周边加紧角逐:俄罗斯外交进一步“向东看”,通过“欧亚经济共同体”与“集体安全条约组织”重拾对中亚的传统影响,力争加入“东亚首脑会议”,凭借国力回升加大对东北亚、东南亚与南亚的投入;日本民主党政权更加强调亚洲.极力争夺东亚区域合作“主导权”,重点“经营”东南亚,同时加大对南亚与中亚的投入,印度崛起势头强劲,全方位拓展地缘利益,力图首先“坐大”南亚次大陆与印度洋,与此同时“北上”阿富汗与中亚、“东进”东南亚、“西入”西亚。

三是周边资源与能源争夺加剧。美国在优先掌控伊拉克能源的同时.加大力度攫取阿富汗“万亿美元级”矿产资源,同时觊觎南海油气资源。俄、美、日、印度加紧角逐中亚、东南亚油气资源,各方围绕陆地能源输送管道建设与海上战略通道安全展开复杂博弈。

四是周边“海权”角逐升温,海洋形势日趋复杂。各方围绕“海洋权益”与“制海权”展开较量.加紧角逐“海洋国土”、海上战略通道、海洋资源等,致使岛礁归属、专属经济区与外大陆架划分等海洋争端更趋复杂。同时,中国“海洋崛起”导致区域海洋格局重新“洗牌”,美国、日本等老牌海洋强国心有不甘.美国更是极力维护“海洋霸权”。特别是在近期,中国周边地区多个海域军事演习“扎堆”,周边海军竞赛浮出水面。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的“黄金海道”,国家间权力角逐与海盗等非国家行为体“活跃”并存交织,海洋安全前景堪忧。其中,去年黄海因韩国“天安号”事件与美韩军演而骤然“紧绷”;东海因中日专属经济区划分分歧与争端而形势复杂,日本极力强化对中国“钓鱼岛”的“事实占领”,并对中国海军穿越琉球群岛公海海域的正常之举一再反应“过敏”,不时大肆炒作中国军舰“突破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不断炮制“中国海军威胁论”;在南海.中国与东南亚某些国家的双边岛礁争议日趋复杂化,越南与菲律宾等国企图借助美国等域外大国对华施压,并力图将中越、中菲之间的双边争议“变质”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多边争议”,而美国则想方设法“插手”南海问题,企图以此增加对华制衡“筹码”;在印度洋,索马里海盗“作战半径”不断扩大,不时劫掠各国商船,致使远洋运输面临越来越大的安全压力。

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周边外交要以“大周边战略”为方针,远近结合、稳步拓展。对当前周边地区动荡加剧的态势,进行密切关注与持续跟踪。对周边乱局既要分门别类,又要统筹应对,积极促进周边总体和平稳定与发展,切实维护自身地缘战略利益。

一是大力强化“周边是首要”与“维稳”、“维权”并举的意识,集中精力,加大投入、专注周边,科学研判.及时反应、积极引导。要树立“和平发展、重在周边”与“和谐世界、始自周边”的战略意识,整合处理周边事务的体制机制、形成合力,对周边重点国家政局演变前景及其原因深入调研、突出预警性。

二是适时制定“大周边战略”,拓展中国周边的内涵与外延,“做深、做实”周边工作。在坚持“四片经营”的基础上.统筹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与南太“六大块”,打破不同区块之间的分割.形成联动机制。稳步推进区域经济与安全合作,整合与创新周边地区多边合作机制,建构和谐、有序、安全、繁荣的周边新秩序。

三是周边地缘战略坚持“东西兼顾”、“陆海并举”和“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统筹”方针。妥善兼顾地缘“西线”与“东线”,同步开拓“陆权”与“海权”.统筹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

四是针对周边国家政局动荡的“三种情形”,对症下药,强化危机管控,维护正当权益。针对所谓“成熟民主国家”的政局突变,防止其冲击与中国的双边关系;针对所谓“转型国家”的政局异动,防止其对华政策出现严重倒退;针对所谓“问题国家”的政局“混沌”.妥善维护中国的地缘战略利益,有效防范海外利益重大风险。

五是有效应对大国地缘角逐,夯实地缘战略依托。与主要大国增加沟通、协调与战略互信,积极应对其对华渗透、挤压与围堵,致力于共同促进有关国家与周边稳定。在反恐、防扩散、抢险救灾、发展援助、“维和”行动等方面自主承担力所能及的“大国责任”,维护中国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同时积极关注周边国际形势,培养战略眼光和大局意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上一篇:月质量报告下一篇:十一月份理论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