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设计采矿工程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金属材料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由此,也便对金属矿山采矿工程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基于这一现状下岩石力学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探讨了岩石力学在金属矿山采矿工程当中对于地应力的测量,以及矿山采矿设计优化等方面的内容,希望能够为相关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矿山设计采矿工程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矿山设计采矿工程论文 篇1:

试析当前矿山采矿工程设计要点

摘 要:过去,我国矿山开采设计方法一直都以前苏联采矿模式为主,其中问题多且复杂。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传统的矿山开采设计方法逐渐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无论设计工作还是观念上都与社会需求发生了分歧。本文就当前矿山开采工程设计要点进行分析,以期为矿山建设与矿山采矿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矿山;采矿工程;设计;技术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受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提升更为迅速。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矿产资源消耗量也在与日俱增,资源储存量日趋紧缩。因此,为了更好的保证矿产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矿山采矿设计单位必须在工作中重视国家法律法规,结合矿山实际情况提高工程设计质量,在保证矿山开采安全的基础上缩短采矿时间、节省采矿投资。

1 地质资料的详细分析

矿山企业由于经营项目的特殊性,其在设计、建设中本身存在复杂性、多样性和周期性的特点,同时随着地下矿产开采量的不断上升,矿山开采工程设计重要性不断凸显,如何科学、合理开采地下矿产已成为目前人们关心焦点。

1.1 矿山采矿工程设计意义

近年来,地下采矿已成为矿山企业工作重点,这些矿石由于长期埋置在地下,其存储条件差距大、存储量不同且开采后无法在生产等条件的限制,使得矿山企业生产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这种变化无论矿山企业规模大小还是矿山生产条件的优越与否,其开采系统都极为复杂,作业立体化突出、开采条件演变复杂等。在这种情况下,矿产企业大多都采用回填开采的方式,这种方法随着开采量的增加令切割工程逐渐减小、最终消失,同时也引发了新工程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矿山企业不可能在工作中一次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工程施工意图,这就需要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设计,从而保证矿山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充分认识矿山自身特点是做好矿山设计工作的基础,也是保证矿山开采顺利的关键。

1.2 矿山开采设计中地质资料勘察

地质报告是矿山开采设计的基础,其目的在于通过不同方位、角度来阐述矿石质量以及其他的地下空间信息,并且采用文字、图画或者视频等方式来具体说明。一般来说,在矿山开采设计中地质报告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2.1 矿山所处区域的整体地质分布情况,其中包含地质构成、地质结构以及地质构造等。这些因素对于矿体的存在影响较大,甚至还影响着矿石质量,因此在采矿设计之前必须要对矿山地质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1.2.2 在矿山采矿设计中,通过对地质资料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充分认识矿体的分布形态、结构、类型以及岩石的分布状况。这些内容也具体表明了矿体中岩石分布情况、岩石质量以及岩石变化规律,进而为圈矿设计提供最直接的材料依据。

1.2.3 地质资料中还显示出其他的矿床信息,比如矿石的存储量、土层厚度、溶岩发育情况、矿石等级、夹层等。因此在设计中通常都需要将首采区置放在储量较多的位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矿山条件下,首采区的设计方法和措施也不尽相同。

2 开采境界线的确定

在过去的矿山开采工作中,境界线大多都采用石灰标志,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经济、地形、交通等条件的限制,在境界线确定中通常都会采用竖桩的方式来显示。一般来说,在矿山开采中地质报告中已经明确给出了矿产储量计算范围,并且在国家相关部门备案了。而矿山开采设计的目的在于将地质报告中给出的矿产储量结合当前实际开采情况、开采条件开采出来,因此这类设计成果通常都会在国家有关部门备案,并提前配置相关的开采设备,以供国家政府部门的随机检查。在地质勘察设计工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生产上可靠而又灵活,以便在自然条件(矿床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有变化时,仍能保证维持生产或可以对技术方案做某些改变。

2.2 技术上先进而又现实,即设计方案的技术先进程度要和所具备的物质条件相适应。

2.3 工艺简单而又操作方便。

2.4 有足够的生产能力而又有较高的矿床开采强度。

3 矿山开拓设计技术管理要求

矿床开拓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确定开拓巷道和辅助开拓巷道的类型、位置、数目、断面尺寸以及露天剥离堑沟等。矿床开拓往往决定了整个矿山企业建设和生产的全貌,它与矿山总平面布置、提升运输、通风排水、砂矿采掘进路、排尾等一系列问题有密切的联系。矿山的开拓工程一经形成后,矿山的生产面貌便很难改变,因此,应十分重视矿床开拓设计和施工技术管理工作。

矿床开拓设计说明书的内容应包括:设计依据(上级机关的批准书、任务书等)。设计矿区区段的地质概况。设计方案要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对比,并详细说明所选择的方案在技术上的可靠性及在经济上的合理性;设计工程量;主要点坐标;施工顺序和安全防尘措施;工程进度计划表;所需设备、材料明细表以及工程概(预)算等。

矿床开拓工程的设计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地表地形及矿床埋藏条件。(2)矿山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3)矿区的勘探程度、储量及远景。(4)井筒(主平硐)位置应避免压矿,且要位于开采移动带20米以外,否则应留有足够的保安矿柱。(5)井筒位置应尽可能避免开掘在含水层或受断层破坏和不稳固的岩层中,如上述条件不可避免,设计中应有相应的措施。(6)井口(平硐)的标高应在历年最高洪水位以上,并要保证有关构筑物不受滚石、滑坡和岩石塌陷的危害。(7)井口(平硐)的地表要有足够的工业场地,便于布置各种构筑物、建筑物和足够的废石场地等。(8)井口(平硐)位置的确定,应使地表和坑内工程量少,施工快且到选厂的总运输功最小。(9)对扩建和改建的开拓工程,应尽可能利用原有井巷,并尽可能与已有开拓系统相联系。(10)每个矿井要有两个独立的安全出口,两出口之间的距离按《冶金矿山安全规程》的规定执行。(11)施工前,要制定井筒掘进、砌筑、井筒装备的安装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技术措施与安全措施。制定的井筒施工制度表,编制井筒掘进砌筑安装的设备、材料、工具、人员明细表。

结束语

总之,每一个矿山的地质特征都是不同的,因此在矿山采矿工程设计中工作人员因当认真、仔细的分析矿山地质情况,选择出科学、合理的开采方案,在确保矿山建设安全的同时,节约投资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国权.矿井开采设计的方法步骤及参数的确定[J].科技风,2013(4).

[2]王宏森.矿床地质特征对采矿设计的影响[J].江苏冶金,2007(3).

[3]李英,暴合琴,陈仲杰,江家谱.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在采矿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06(1).

[4]邢存恩,宋毅,侯水云.煤矿开采图件设计管理系统[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997(4).

作者简介:王超,身份证号码:210124198701123217

作者:王超

矿山设计采矿工程论文 篇2:

岩石力学在金属矿山采矿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于金属材料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由此, 也便对金属矿山采矿工程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 基于这一现状下岩石力学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探讨了岩石力学在金属矿山采矿工程当中对于地应力的测量, 以及矿山采矿设计优化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能够为相关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岩石力学; 金属矿山; 采矿工程; 应用;

岩石力学起源于较大规模的工程实践, 在发展初期岩石力学工程基本都会与采矿工程一同开展。在采矿工程的实践作业过程中岩石工程经常会有着较大规模的应用, 且所面临的工作环境也会十分复杂。岩石力学问题始终存在于采矿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一方面, 采矿工程的岩体是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所形成的地质体, 在特定的地质环境当中岩体的力学特性往往会较为稳定。另一方面, 因采矿工程有着动态性的特征, 岩体的力学性质也会受到工程大小与开挖方向而产生相应的改变, 并且环境因素也是一项主要影响因素。基于上述特征也便决定了采矿工程中的岩石力学有着高度的复杂性, 因此就必须采用多种手段方式来对其展开研究。

1 岩石力学概述

岩石力学是探究岩石力学性状的一门理论与应用科学, 是力学研究最重要的一项分支内容。作为近代才逐渐兴起的一门学科, 岩石力学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了公路、铁路、地质、土木、石油、采矿等众多与岩石工程有关的工程领域。对于岩石力学所作出的定义是基于材料概念所提出的, 主要受到材料力学或是固体力学的深刻影响。伴随着相关岩石力学理论研究以及工程实践的持续深入开展, 人们关于岩石的了解也取得了重大突破。首先, 要尽量避免将岩石仅仅看作是固体力学中的一种材料类型, 作为一种天然型的地质体, 因此更应当将其称之为岩体, 引起具备有相对较为复杂的地质构造与赋存条件, 因此也是一种重要的“不连续介质”。岩石力学作为实践性与应用性兼具的新兴学科,其应用范围涵盖采矿、建筑、水利、铁路、公路、石油、地质、地震、海洋工程、地下工程等多种涉及岩石工程的工程领域。岩石力学不仅是上述工程的理论基础,同时也由上述工程的发展带动了岩石力学的进步。最早对岩石力学的定义是基于材料概念的,并且带有固体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印记。然而随着工程实践的进步发展,以及岩石力学理论研究的深化完善,人们对岩石及岩石力学又有了新的认识。

2矿山生产特点

(1)矿山生产年份相对较短。在矿山生产的基本条件下,矿山的使用寿命较短是矿山岩石力学分析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总的来说,矿井的寿命在十年到几十年之间,与其他行业的情况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在矿山岩石力学研究中,有必要通过对其有限时间的分析,来设计安全稳定的工作,为合理使用岩石力学提供保证,使矿山企业能够在经济效益与安全稳定运行之间取得平衡。同时,在矿山工程生产中应采用岩石力学原理,并进行岩石稳定性结构分析。分析了时间与时间的关系,为矿山企业节约支护成本和优化结构资源提供依据。

(2)各类巷道的矿中的作用。在分析矿山巷道的作用过程中,不同類型的矿井巷道的重要性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其结构的稳定性会有所不同。在对巷道进行设计时,对其结构进行提前的分析。通过对岩体稳定方案的合理分析,对岩体的应力和强度进行了系统的调整。在这种状态下,经过精细的处理,可以完成正常工程项目设计的内容。同时,在工程实践的背景下,巷道围岩力学中存在着不稳定现象。如隧道穿越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论证,以调整工程设计内容,充分实现巷道的功能和稳定运行。

(3)巷道更新速度快。对于矿井巷道工程的内容,矿井巷道不仅大,而且在不断更新,主要是因为在矿井生产中,随着新巷道的掘进,旧巷道也会被破坏。在矿山正常生产过程中,巷道支付的维护成本过高,已成为制约矿山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对矿山岩石力学分析的背景下,有必要通过对矿山生产特点和矿井基本需求分析构建节约型矿山经营模式和维护计划,有效缓解矿山岩石力学的制约因素,为矿井结构资源优化和矿山工程项目发展的大力支持。

3 矿山地应力测量

针对原始地应力开展测量工作即为明确出存在于拟开挖岩体, 和其附近位置未遭受惊扰的立体化应力状态, 在实施具体的测量作业时一般是采取连续不间断的小幅度测量来实现的。岩体内的单点立体应力状态可通过确定出坐标系内的不同分量来代表, 相应的坐标系确立可依据实际需求亦或是遵循便捷化原则来进行选择, 多数情况下会采取地球坐标系来充当测量坐标系。基于多个应力分量来进一步获得位于该点上三维主应力程度与位置, 这是可以得到精准确定的。在开展实地测量作业时, 各点所牵涉到的岩石其规模大小很有可能会是立方厘米级别到数千立方米级别中的任意一种, 其真实的数值同时还可能会受到所选用的测量方法影响。然而无论其规模是立方厘米级别的还是数千立方米级别的, 从整体岩石结构的层面来看, 基本可将其视作为单点。因地应力状态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复杂性与变化性特征, 因此要想能够较为精准的测出某矿区内的地应力大小, 便要同时选取多点来进行测量。只有基于这一基础之上, 方可凭借数值分析及数理统计、人工智能与模型建构等方式, 来确定出该矿区的地应力场模型。

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标准化的测量程序, 其步骤流程如下:

⑴由岩体表层, 通常是地下巷道、隧道向岩体中打孔, 指导孔穿透岩体中的测量位置。直径通常为140mm左右, 深度不小于巷道或隧道的2.5倍;⑵由孔底打同心小孔, 提供安装探头使用, 小孔直径通常为37mm左右, 孔深不小于孔径的10倍;⑶采用专项设备固定到小孔中部位置;⑷采用薄壁钻头加深打孔, 确保小孔附近岩芯能够消除应力。

4 矿山采矿设计优化

金属矿床的形成、赋存以及开采稳定程度都会直接受制于地应力场控制。因此, 就必须将地应力作为切入点来实施金属采矿设计优化。按照实际测量所获得的地应力以及工程地质实况、水文地质、矿岩物理力学特性等资料信息, 并再进一步结合以具体的赋存与开采条件, 实施定量测算分析, 选取出适当的开采作业方式, 明确出合理化的开采布设方式、结构参数、开采次序、支护加固、地压控制等相关措施手段, 来实现对金属矿山开采的安全保障。

具体的优化过程为:采集基础资料→确定初步方案→多方案测算分析→多目标决策优化→技术实施→现场测取与分析→改进并完善方案。这一理论完全考虑到了采矿岩体本身的非线性特点与采矿多端行及开挖特征, 合理化的运用数值分析、大数据统计分析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来为保障采矿设计提供了科学化的手段方式。

结语

总而言之, 伴随着岩石力学在金属矿山采矿工程中应用范围的日渐广泛, 也直接促使我国在岩石力学方面的研究达到了世界领先地位。在本次研究中简要阐述了岩石力学的基本特点, 并进一步就针对岩石力学在矿山地应力测量作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展开了深入探究, 最终对矿山采矿提出了几点设计优化建议。相关的工作人员还应当充分结合采矿工程的具体情况, 来更加深入的探究岩石力学在采矿工程当中新的应用内容。

参考文献:

[1]闻磊,李夕兵,苏伟.冻融循环影响下金属矿山边坡坚硬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5,32(04):689-696.

[2]马海涛. 矿山采空区灾害风险分级与失稳预警方法[D].北京科技大学,2015.

[3]蔡美峰.岩石力学在金属矿山采矿工程中的应用[J].金属矿山,2006(01):28-33.

作者:董宣

矿山设计采矿工程论文 篇3:

东北大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采矿学》教材建设”教学改革成果总结

摘要:针对在内容体系上与21世纪采矿专业知识结构的信息化、数字化、生态化和国际化之间的适应性问题,《采矿学》确立了“硬技术与软科学并重,国内实用和与国际接轨兼顾,体现最新研发成果”的知识内容体系。考虑到采矿中大量单体技术和方法的融会贯通问题,以及引入“软科学”理论和方法后新产生的与“硬技术”有机结合问题,《采矿学》将“以采矿方式方法和工艺过程为主线,把相关单体技术和方法置于主线上的对应应用点上”作为教材整体结构框架。针对采矿工程所特有的时空动态特征给学生带来的在建立三维空间概念和工程时序概念上的困难,东北大学采矿所的老师们研发了一系列关于采矿工程结构和工艺过程的三维动画短片,很好的帮助了学生在建立三维空间和时序概念中的困难。《采矿学》(第2版)作为采矿工程专业课的主导教材,在内容结构体系上的时代性和系统性已经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并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关键词:教材建设;采矿学;教学改革

一、采矿学教材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

教材作为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对课程内容体系的集中反映,同时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采矿学》(第2版)就是在近10多年中不断的教学实践、研究以及改革中逐渐形成的,对采矿工程专业课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全球采矿行业的蓬勃发展,采矿技术不断更新,逐渐从之前的以机械化和大型化为主向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转变。目前,国外普遍将为环境设计理念为基本出发点,把生态化开采作为矿山设计的主要内容,矿山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和保护。因此,传统的采矿方法和设计理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2]。

新的采矿技术和设计思想,对从事采矿工作的人才无论是在知识结构上还是思维方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矿学》就是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对采矿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凝结了15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众多业内人士的反馈意见,系统研究分析了欧美和我国典型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及其教材的特点和优点后,形成的教学成果[3,4]。

二、教材改革与建设目标

《采矿学》教材改革的总体建设目标:以教材为载体,推动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不断提高采矿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使之适应采矿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

针对内容设计,《采矿学》(第2版)融入了目前世界上最新的环保、节能、高效采矿方法和理论。鉴于目前政府鼓励海外矿产资源投资建设以及越来越多的矿业人才走出国门,参与到世界的采矿潮流中,所以以往的采矿教学内容必须改变,既要满足国内矿山技术人才的需要,又要与世界国际性人才接轨。《采矿学》再版就是着力解决21世纪采矿专业知识结构与数字化、信息化、国际化和生态化之间相适应的问题,实现工艺技术、采矿方法等传统“硬技术”与技术经济决策、数值模型以及生态化开采、开采方案优化等“软科学”并重,同时兼顾国内、国际相关理念和方法,并充分显示国内外在矿业领域应用较成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实践上,《采矿学》以解决采矿工程专业课教学中特有的矿山三维空间概念(矿体模型以及回采空间布置)和工艺时序(采矿方法和回采时空顺序等)概念难以建立以及实践性强的难点问题为目标,在教学中,运用与教材配套发行的采矿工艺三维模型、实际矿山的数值模型数据库以及专门为教学研发的优化设计软件,使学生尽量快速牢固地掌握采矿工程空间布置结构、回采过程的时空先后顺序以及相互关系。同时学生通过使用提供的软件可以进行近于实战的优化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应用课堂知识的能力。

三、教材建设特色

《采矿学》教材建设在内容设计以及理论研究上具有显著的时代创新特色。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为环境设计理念逐渐走进公众视野。造成当今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矿山开采,在整个资源开采过程中,大量的地表被剥离、地下水位下降以及地下水严重污染、尾矿库和排土场的沙尘飞扬、土地重金属污染等,为了控制矿山环境问题的恶化,国外政府对矿山开采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以保障环境,但大多都还停留在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环境保护,本教材中提出的为环境设计理念思想中一个关键点就是实现源头减量,即在矿山设计初期就将环境问题考虑进去,同时把技术经济评价、决策和优化等“软科学”作为与矿山开采同等重要的环节融入到新教材中,形成了一个适应时代特色的、新的采矿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在体系结构上,《采矿学》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不再是对新技术、新思想的简单组合,而是从整个采矿工业和采矿方法出发,将理论知识、技术方法等进行融会贯通,使之形成一个完整体系。比如在矿山生产设计优化中,首先以矿山开采的基本特点为基础,结合已经成型的且较为成熟的理论算法,进行矿山优化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将经济决策作为矿山优化的目标,量化生态压力,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约束条件;同时,以整个矿山生产工业为线索,在不同工业环节进行展开论述,包括设计思想、运输工具调度配置、炸药型号选择等。在实践上,从软件的开发到三维模型的应用都让学生参加进来,首先在思维形式上树立起全面观,在教学过程中,将实际矿山建立成数字模型,通过软件教学对矿山生产的每一个工艺环节都进行现场模拟,让学生如亲临现场,有效解决了学生建立三维立体感的困难,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材建设成效

《采矿学》(第2版)从教材结构安排以及内容设计上,都凝结了东北大学采矿工作者们过去十多年里中在教学研究、实践和改革方面的心血。东北大学《采矿学》教材自出版以来,获得各种教学类成果奖:《采矿学》第一版被批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4年由该教材编著者王青教授主讲的采矿学课程获“东北大学校级精品课程”;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和总结,该课程2008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得到学校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2009年申报“课程建设成果及其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的佳绩。在上述课程建设项目建设的支撑下,以及多年的教材建设和课堂讲学经验,结合在校生课堂反馈和毕业生的工作经历反馈,对《采矿学》教材在内容和结构体系上进行重新改进和编著,《采矿学》再版并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于2011年4月再次出版发行。2012年,以《采矿学》教材建设申报的教学成果——“《采矿学》教材建设”,同时获东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辽宁省教学成果(教材类)一等奖的好成绩。2012年,我专业同时被教育部评为采矿工程“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重点建设专业,配套“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2年底,综合教改项目再次获得东北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5月,《采矿学》第二版被列入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4年6月和9月,“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分别获东北大学本科教项目立项以及辽宁省教改项目立项;2014年7月,“《采矿学》教材建设”教学成果被评为国家级教材成果二等奖,根据教材内容建设的网络平台获得东北大学优秀网络课程二等奖;2014年9月,采矿学网络精品课程获“辽宁省教育软件大赛二等奖”。

五、成果应用

《采矿学》第一版作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规划教材,在2001年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统一发行,首次面世,其内容和结构上的显著创新逐渐得到我国采矿教育界和工业界的认可,发行量不断增加,成为许多大专院校教学、公司培训的教学用书以及广大采矿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截止2011年,《采矿学》第一版先后印刷九次,印数高达25000余册,其发行量之高在同类专业教材中实属少见。应广大采矿同行要求,根据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以及相关反馈意见,同时针对该书出版以来采矿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原教材进行了重新整理和编著,融入新的时代特色。由于新教材的独特构思,《采矿学》第二版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于2011年出版发行。由于第一版已经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加上第二版具有的显著时代特色,其发行量剧增,截止2013年,已印刷了五次,总印数高达23000册,成为冶金工业出版社近两年年度出版的所有书籍中发行量最大的教材。据出版社不完全统计,订购《采矿学》教材的有东北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包括福建、贵州、重庆、甘肃和浙江等地的学校和企业。《采矿学》已经成为一部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专业教材,在现代采矿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青,顾晓薇,邱景平,孙晓刚.《采矿学》本科专业教材建设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31-33.

[2]顾晓薇,邱景平,王青,孙晓刚.采矿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205-206.

[3]王青,顾晓薇,任凤玉,等.采矿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71-74.

[4]顾晓薇,王青,邱景平,魏德洲,等.矿业类高等工程教育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49):219-220.

作者:王青 顾晓薇 邱景平 孙晓刚 刘婉婷 林萱

上一篇:幼儿园竞聘演讲稿(精选2篇)下一篇:地下滴灌技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