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出图标准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出图标准(推荐6篇)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出图标准 篇1

(地采方向)

井田开拓

⑴ 井田开拓平面图

图纸比例尺为:1:5000,应具有下列内容:

a.图框、图名、标题栏、图例、巷道名称表(按开拓、准备、回采巷道顺序以序号由下而上递增方式标柱);

b.坐标网格、坐标值、指北针;

c.主要勘探线、主要钻孔及编号;

d.地质构造符号;

e.底板等高线;

f.开拓巷道:已开掘井巷和计划开掘井巷分别用实线和虚线绘出。已掘大巷长度规定为:若设计采(盘)区或带区位于井田边界,则大巷掘过采(盘)区上(下)山或带区联络巷一定距离,具体数值视矿井运输方式而定:轨道运输,取为60米,皮带运输,取为5米,否则大巷需掘过上(下)山或联络巷50米(岩石)或者100米(煤层)。在井田另一翼,大巷掘进长度为50米(岩石)或者100米(煤层),其余长度画为虚线。

g.井田境界,第一水平采(盘)区或带区边界线。若煤层群分组,则只画第一分组。h.井底车场及主要硐室,井下火药库;

i.各种永久煤柱线和工业广场、主要巷道保护煤柱线。

j.设计采(盘)区或带区全部巷道用实线绘出,接续工作面的回采巷道要全长绘出,其中一段为实线(长度需按工作面接续时间确定),其余为虚线。非设计采(盘)区或带区绘制规定为:采(盘)区式准备时,用虚线绘出采(盘)区下部车场、上(下)山和上部车场;带区式准备时,用虚线绘出带区平巷及其与大巷的联络巷。

k.主要生产系统标注(运煤、运料、通风);

l.采(盘)区或带区编号,包括名称、设计可采储量和年产量;

⑵ 井田开拓剖面图

图纸比例尺为:1:5000,应具有下列内容:

a.图框、图名、标题栏、巷道名称表(按开拓、准备、回采巷道顺序以序号由下而上递增方式标柱);

c.井田等高线;

d.主要钻孔及编号;

e.井田境界及工业广场保护煤柱线;

f.标注开采水平、井巷及煤层名称;

g.设计水平井巷、井底车场和主要硐室(井底煤仓与装载硐室)画实线。若井田开拓剖面图不能表示采(盘)区或带区剖面时,则不绘制采准巷道。

h.矿井开拓延深方式用虚线表示;

采(盘)区或带区巷道布置

⑴ 采(盘)区或带区巷道布置平面图

图纸比例尺为:1:2000,应具有下列内容:

a.图框、图名、标题栏、图例、巷道名称表(按准备、回采巷道顺序以序号由下而上递增方式标柱);

b.坐标网格、坐标值、指北针;

c.主要勘探线、主要钻孔及标号;

d.地质构造符号;

e.井巷道名称、底板等高线;

f.采(盘)区或带区境界、煤柱线、停采线及区段(或分带)的界线;

g.投产(或达产)时已完成的采准巷道画实线,未完成的巷道画虚线;

h.投产(或达产)时工作面位置、工作面推进方向;

i.主要生产系统标注(运煤、运料、通风);

g.掘进头位置、巷道坡度及方向;

⑵ 采(盘)区或带区巷道布置剖面图

图纸比例尺为1:2000,应具有下列内容:

a.图框、图名、标题栏、巷道名称表(按准备、回采巷道顺序以序号由下而上递增方式标柱);

b.主要勘探线、主要钻孔及标号;

c.地质构造符号;

d.采区标高线;

b.采准巷道位置,区段的标高位置;

c.倾斜巷道的倾斜角度;

d.各种煤柱线;

井巷掘进速度

主、副立井:50米/月;回风立井:60米/月;主、副斜井:80米/月;回风斜井:90米/月;

平巷及斜巷的掘进速度采用《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5.4.4中的规定:

平巷掘进速度:综合机械化掘进机组:煤:500米/月半煤岩:350米/月

钻爆法:煤:300米/月半煤岩:200米/月

液压钻车作业线:岩:200米/月

风动凿岩机:岩:120米/月

连续采煤机:煤:1500米/月

倾角大于8°的上、下山的掘进速度,其修正系数:上山0.9,下山0.8,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煤层巷道掘进速度应采用0.8进行修正。

费用指标

参考旧版文献,相应费用指标采用系数进行修正:旧费用指标×4

其它标准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出图标准 篇2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人才培养是大学通过教学和科研向社会提供各类人才,是大学的基本职能。 毕业要求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化,毕业要求达成度是衡量与评价人才培养是否合格,是人才培养考核的重点[1]。 根据多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 以2015 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指导[2,3],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并对河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再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为毕业生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毕业要求达成的措施

( 一) 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以及对学生的引导措施

学校制定了保证毕业要求达成的一系列相关管理制度:《 河南科技大学本科学分制学生学籍管理细则》 、《 河南科技大学普通本科学生学士学位授予办法》 、《 河南科技大学学业导师管理暂行办法》 、《 河南科技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暂行规定》 等。

学生的管理实行学校、学院、学业导师、班主任等多层面共管,学校和学院负责对学生的约束和奖励,学业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班主任负责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和引导,确保每一位毕业生都能达到毕业要求。 在学生学习期间,学校和学院都建立了完善的跟踪评估制度,建立了教与学的反馈机制,确保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朝着毕业要求达成的方向前进。例如专业每学期进行期中检查,召开学生座谈会;下学期初,要对本学期教学情况进行检查,找出问题,制定改进措施,确保教与学的正常进行。 学生毕业后,学校和学院还建立了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 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培养情况的意见,从而指导毕业要求的修订。

( 二) 设立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根据毕业要求制定的,可确保毕业要求的达成。 数学及自然科学类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设置,是根据国家对本科生的要求制定的,可以确保毕业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实验研究的方法与技术及思想素质。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试验研究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本专业在专业基础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强化了工程设计方面的课程,以使学生具有较多的工程设计知识和较强的工程设计能力。例如,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了“ 工程实训( 金工实习)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 食品企业生产实训”等,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工程设计题目。 专业课的设置,主要是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也即使工程设计与食品相结合,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例如进行“ 食品机械设计”,必须具有“ 食品工艺学”和“ 食品工程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食品工艺学知识,必须掌握各类食品的加工过程和“ 食品营养学”、“ 食品生物化学”等。

( 三) 结构合理、工程实力强的教师队伍

本专业的教师队伍,在年龄结构上,老中青结合,中老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保证教学质量,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快速成长,保证了可持续发展;在职称结构上,教授、副教授是主体,学校规定教师的入职条件必须是博士,保证了教师的学历层次;在学缘结构上,本专业注重从不同的重点大学引进博士,将先进理念和文化融入到专业建设中; 本专业的教师队伍工程实力较强,部分教师来源于原洛阳工学院,受过完整的工程设计教育,长期从事“ 食品机械”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完成了数十项工程设计方面的重点科研项目,带动了整个专业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提高;部分教师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江苏大学等多所工科实力雄厚的工科院校,受过系统的工程教育,具有突出的设备开发、工程设计的能力。 此外,采取多种措施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设计能力,要求青年教师指导专业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训等。教师们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 兢兢业业从事科学研究,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 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研究经验,将工程实践和科研成果并应用于教学工作中,提高了教学质量。 多数教师指导过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 SRTP) 项目和大学生“ 挑战杯”竞赛,取得过可喜的成绩,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 四) 提供实验条件完善、信息资源充足、实践创新平台

本专业所属学科为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本专业也是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校对本专业的建设非常重视,在重点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博士点培育建设、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方面,都给予经费投入的倾斜,使本专业具有完善的实验和实践条件。 学院为强化本专业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特别建设了工程设计中心和工程设计室。教师的工程设计在各自的研究室进行,学生的工程设计在学院的计算机房进行, 都通过网络传输到工程设计中心进行图样输出,大大促进了教师的科研工作和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提高。在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方面,采用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模式,校内除实验中心外,还建有大学生实训基地,有计划地进行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校外在不同企业建有多个大学生实践基地,可让学生了解实际生产情况。

( 五) 开展多种强化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实践环节

本专业由于学校的工科背景和自身的发展历史,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多个能强化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实践环节, 主要有:“ 工程实训”、“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 食品工艺实习”、“ 食品企业生产实训”。 其中“ 工程实训”让学生了解机械加工方面的知识,为“ 食品机械的设计”奠定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技巧,为食品机械的设计奠定基础;“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让学生巩固“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知识,掌握食品工程典型设备的设计方法;“ 食品工艺实习”及“ 企业生产实训”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从社会、环境、食品加工工艺、食品机械、经济效益、管理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进行实地实习及实训,可以使学生得到综合训练。

( 六)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毕业设计训练

毕业设计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要的实践环节,为期13 周( 13 学分) ,占最低毕业要求学分的7%。学生必须通过毕业设计的训练,合格后才可毕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既包括食品科学,又包括食品工程,在毕业设计时,无论学生选择食品科学研究还是选择工程设计类都必须涉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方面的训练,以保证毕业生在毕业时,都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 七) 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学校和学院都制定了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的措施。 具体的形式有:( 1) 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 SRTP) 项目;( 2) 大学生挑战杯竞赛;( 3)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4) 大学生数学建模;( 5) 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 6)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等。 学生可通过这些平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 八)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

为了解学生在学习期间知识掌握的情况和学生毕业后所具有的能力情况,学校和学院都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 在教学运行中,每学期都要进行期中教学检查,召开师生座谈会,收集师生的反馈意见,以促进每个教学环节的良性循环和持续改进;每个新学期开始,都要对上一学期的所有教学资料进行检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反馈给相关教师制定整改措施,及时纠正不当之处,保证教学质量;通过学校和学院的教学督导、学生评教,综合评价教学效果。学生毕业后, 学校和学院都要定期对毕业生进行回访,了解毕业生、 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培养质量的评价和意见,及时用于毕业要求的修订,确保毕业生的能力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

学院制定了《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实施办法》 ,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小组,详细规定了评价时间及周期、评价机构和人员、评价方法等。

( 一) 评价时间及周期

评价时间: 评价时间放在学生毕业前的2 个月内。因为学生已经完成了大学全部的学习任务,学习情况更全面,更具有代表性。

评价周期: 为使评价结果尽快反馈给各个教学环节,促使各个教学环节尽快改进,保证教学效果的快速提升,本专业每2 年进行一次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 二) 评价机构和人员

根据《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实施办法》 , 在毕业要求专项工作中成立有相应的评价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院教学督导员、骨干教师等。

( 三) 评价方法的选定

采用的评价方法有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为能反映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工作效率,本专业选定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为主要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问卷调查法为辅助的评价方法[4,5,6]。

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通过每门必修课程和实践环节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的权重和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的程度进行评价。

问卷调查法:制定能反映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问卷调查表,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对问卷调查的分析进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三、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过程

( 一) 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的支撑课程

根据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计算要求,每项毕业要求都要分解成若干指标点,每个指标点都有若干门必修课程( 含实践环节) 支撑,根据支撑课程对指标点的支持力度和课程对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持的分析分配权重系数,每个指标点支撑课程权重之和等于1。

( 二) 利用支撑课程计算每项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值

根据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计算要求,每门支撑课程对指标点的达成度评价值按下式计算。

学生平均分取一个有代表性的自然班。

每门课程对毕业要求相应指标点达成度评价值计算,计算出每个学年的达成度评价值,取两学年达成度评价值的最小值作为该课程对毕业要求相应指标点达成度评价值。每个指标点的评价结果用支撑课程评价值之和表示,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值取所有指标点的最小值。

( 三) 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结果及分析

根据《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实施办法》 ,由于本专业在课程和实践环节考核时,成绩的期望值都在70 分以上, 所以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以达成度评价值大于0.7 为达成。

从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值来看:( 1) 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需一步强化。 因此,基础课和部分食品专业课的相关任课教师需认真分析原因,查找问题,制定教学内容、形式、考核办法等各教学环节的改进措施,提高这两个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值。 ( 2) 工程基础知识的应用不理想。支撑毕业要求课程都是机械设计的基础课,需要任课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提高认识,重视该类课程的学习。( 3) 本专业强化工程设计的效果是显著的,传承了学校工程实力强的特色,以后还需继续保持和完善。

四、问卷调查法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过程

为了评价本专业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度,本专业对2015 年应届毕业生、2010 届毕业生( 即毕业5 年的校友) 及其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2015 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 毕业要求”的12 项内容。 调查对象对每一项内容进行核心能力重要性的认同程度打分,满分为5 分。 为使评价标准与课程考试成绩分析法一致,取5 分的70%即3.5 分为达成。

2015 年应届毕业生调查结果显示: 每项毕业要求均达成。从每项毕业要求的核心能力重要性的认同程度值还可看出,工程知识与能力掌握较好,但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弱。

2010 届毕业生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每项毕业要求均达成。从每项毕业要求的核心能力重要性的认同程度值还可看出,毕业5 年的校友设计开发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说明工程知识扎实对毕业生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用人单位调查结果看出,每项毕业要求均达成。 从每项毕业要求的核心能力重要性的认同程度值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分还可看出,用人单位对河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各方面评价是较高的。

五、综合评价结果及使用

( 一) 综合评价结果

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两种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其结果均为“ 达成”。 对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可知,对专业知识的评价、对工程能力的评价、对社会适应性的评价都比较接近,说明两种评价方法都是合理的、可行的。 但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的平均值都是略高于达成标准0.7, 而问卷调查法的评分值比达成标准3.5 高得很多, 说明问卷调查法比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的评价偏高。另一方面问卷调查法的评价结果没有与课程对应,评价低的原因分析难把握,只能用于辅助分析。

( 二) 评价结果的使用

以上评价形成的记录文档均由学院认证工作领导小组责成教务办管理人员妥善保管,评价结果均通知相应教师,敦促教师将持续改进措施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将评价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总之, 通过评价过程的实施和工程认证的参与,学院负责人、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均对毕业要求的评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提升了工程教育的意识;教师们明晰自已应当承担的毕业要求培养任务,并围绕承担的毕业要求及时调整自已的教学活动,评价结果将长期用于指导本专业的持续改进工作。

参考文献

[1]邵辉,陈群,徐守坤等.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定量评估[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2]余寿文.工程教育评估与认证及其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

[3]曹磊.浅析现代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特点[J].管理观察,2015,(2).

[4]赵玉红,张智,包怡红.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8).

[5]王亚琳,井春丽.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6).

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篇3

【摘要】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纲领性文件。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开发流程、组成内容、实施建议进行解读,对江苏省中职工程造价专业5门课程标准的共性特点和具体课程的组成内容、实施建议进行了介绍,为课程标准的实际使用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工程造价;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56-05

【作者简介】1.刘琳,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南京,211135)建筑工程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类专业职业教育发展研究;2.任务军,江苏江都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扬州,225202)教师,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制图及职业教育;3.张慧琴,江苏海门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南通,226100)教研组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测量及职业教育;4.邹志勇,江苏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南通,226532)实训处处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施工及职业教育;5.张勇,江苏宿迁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宿迁,223800)建筑工程系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造价及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标准在江苏省教育厅的统一安排和指导下进行开发,经过前后多轮的修订和论证,目前已经颁布试用,成为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本次编写涉及五门专业主干课程,分别是“土木工程制图”“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和“工程量清单计价”。

一、课程标准的开发流程

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标准编写团队中包括了中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高职院校专业负责人以及造价企业技术负责人,保证编写人员能够准确地把握专业、行业的发展动态。以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写的课程标准开发指南为依据,团队成员根据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相应就业岗位的职业技能需求确定了课程内容,开发流程详见图1。考虑到课标的指导性,在课程内容后面还附上了相关的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建议,保证了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课程标准的开发依据及组成详见图2。

二、课程标准内容构成解读

(一)课程性质及学时

课程标准的编写依据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程造价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的职业分析以及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可知,“土木工程制图”“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工程测量”三门课程属于基础平台课程,“建筑施工技术”和“工程量清单计价”属于专门化方向课程。课标对与每门课程直接相关的前导和后续课程也进行了阐述。课标中的学时与学分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来确定的,总学时与学分中包括了课程对应的集中实习学时和学分。

(二)课程设计思路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求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同时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最终形成学生就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课程设计思路按照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阐述了课程目标的确定依据。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突出处理问题的办法,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高职分段培养等需要确定了课程的目标。

2.阐述了课程内容的确定依据。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工程造价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构建学习任务单元,确定课程内容。

3.阐述了学习任务的确定依据。在确定学习任务时,遵循学生认知和技能形成规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设计每一个学习任务。

(三)课程目标

在确定课程目标时,主要根据课程改革要求,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描述,在描述的过程中,注意各种目标的描述方法,适当地采用“理解”“掌握”“会”“能”等相关表述。在进行课程目标表述时,首先对课程的总目标进行确定,然后分点逐条阐述具体目标。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课程标准是该专业绝大多数学生所能达到的基本要求,它关注素质教育,还关注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内容对教学工作的指导是间接的、弹性的,必须给教学、评价及教师的创造留有空间。

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包括所有专业方向的“必须掌握内容”和“选择掌握内容”。根据中职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方案,工程造价专业可以分为建筑工程造价、装饰工程造价以及安装工程造价三个方向,各职业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及区域经济特点确定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方向,对于各专业方向选学的部分内容在课标中用“*”表示。

1.“土木工程制图”课程内容与要求

根据课程目标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包括4个模块:(1)画法几何(投影基础);(2)建筑制图基本知识;(3)建筑施工图;(4)结构施工图;(5)可选部分。实施项目教学,通过任务驱动,将提高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落实到每一教学模块中。

2.“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内容与要求

依据课程目标和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包括:(1)高程测量;(2)角度测量;(3)距离测量;(4)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5)控制测量;(6)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和应用;(7)施工测量的基础;(8)民用建筑施工测量;(9)工业建筑施工测量;(10)建筑物变形观测与竣工测量;(11)全站仪及其应用;(12)综合实训。教学中要求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进行。

3.“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内容与要求

“建筑构造与识图”的课程内容是根据建筑物的组成及建筑施工图的识读过程进行选择的,其课程内容包括:(1)建筑构造识图准备;(2)基础与地下室构造;(3)墙体构造;(4)楼地层构造;(5)楼梯和其他交通设施构造;(6)屋顶构造;(7)窗与门的构造;(8)单层工业厂房构造;(9)建筑施工图的识读;(10)建筑装修施工图的识读(选学);(11)一般建筑水电工程施工图的识读(选学);(12)综合实训。该课标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实训内容进行了规定,这部分实训内容涵盖了课程中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及学校基本的设施条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

4.“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内容与要求

“建筑施工技术”的课程内容针对中职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以工业与民用建筑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以地基与基础工程分部、主体结构分部、建筑装饰分部施工过程中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了课程内容。包括:(1)土方工程;(2)地基与基础工程;(3)砌筑工程;(4)模板工程;(5)钢筋工程;(6)混凝土工程;(7)结构安装工程;(8)防水工程;(9)装饰工程;(10)季节性施工。每个项目均包括两个以上的工作任务,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模式,构建了任务引领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5.“建筑工程清单与计价”课程内容与要求

“建筑工程清单与计价”课程内容包括:(1)建筑面积计算;(2)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编制;(3)措施项目清单编制;(4)其他项目、规费、税金清单编制;(5)分部分项工程、单价措施项目工程量清单计价;(6)总价措施项目、其他项目、规费、税金计价;(7)建筑工程清单与计价实训。

这七个项目分为四大块内容:(1)建筑面积计算;(2)工程量清单编制(包括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编制、措施项目清单编制、其他项目、规费、税金清单编制);(3)工程量清单计价(包括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编制、措施项目清单编制、其他项目、规费、税金清单编制);(4)建筑工程清单与计价实训。

根据对工程造价岗位能力调研发现,工程量清单计价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难度过高,所以本课程标准在内容上侧重于建筑面积计算(8学时)、工程量清单编制(72学时)和建筑工程清单与计价实训(28学时)部分。工程量清单计价(10学时)部分要求学生达到了解的程度。

(五)实施建议

课程标准的使用建议主要从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选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教学建议”主要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课程改革理念、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法以及注意事项;“评价建议”主要介绍了评价的目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评价结果的利用等;“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介绍了本课程教材的编写依据、教材内容的选择、呈现方式等方面;“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对本课程必需的课程资源、建议开发的资源以及资源的利用进行了阐述。

三、课程标准实施建议

为了保证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中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标准编写团队对课程标准实施过程应该注意的问题具体建议如下:

(一)“土木工程制图”课程实施建议

“土木工程制图”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应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应以“实际建筑施工图的绘制”为主线组织教学,对于制图的规范、标准、画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应依托典型工程的建筑施工图,通过抄绘来提高学生基本绘图能力,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例如实际的建筑工程项目、建筑构造模型、各种数字资源等,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将建筑新材料、新工艺的教学融入相应的教学任务中实施,在教学中全面渗透产业文化的精神和要求。

坚持引进多元评价,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状态以及学生的学习体验等。评价的主体应包括教师、学生及行业企业人员等,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如参加制图员考级资格认证等。

在选用和编写建筑工程测量教材时,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教材内容宜选择典型的工业与民用建筑项目,所选用的图纸内容能够跟上行业发展,图纸内容和绘制要规范、标准。教材内容应有一定的弹性,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还要体现中高职衔接。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及时纳入教材,渗透绿色环保建筑理念,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课程实施时,应配备制图室及一定数量的模型、教具、挂图等,配全本课程常用的岗位规范和技术标准、典型图集,保证查阅的便利性。

(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实施建议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指导的作用,坚持以能力为本位,运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做中教,做中学,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形成相关职业能力。学生在进行仪器操作练习时,应基于真实生产过程,仪器对中、整平、目标瞄准等关键技能,教师必须先行示范,示范动作要规范、准确、到位;学生模仿、实操时,教师指导应适时、得当。测量仪器的检校与保养、安全生产等内容可融入相应教学任务中实施,通过日常检校与保养测量仪器、严格执行工作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工程测量的新技术、新方法融入相应的教学任务中实施,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关心行业发展。

坚持引进多元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学生的仪器操作及任务测量结果时,宜结合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项目测量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学习过程、任务计划制订汇报、外业观测质量、理论与技能、工作态度与行为习惯、团队协作、安全文明生产等评价指标。

在选用和编写建筑工程测量教材时,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将测量放线工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有机融入各教学项目中。教材编写要兼顾建筑企业生产实际和测量放线工职业标准,将新技术、新仪器、新方法及时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行业企业实际需要。

课程实施过程中需配备一定数量的基本测量仪器和精密测量仪器,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地形环境,进行实际测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配全本课程常规的岗位规范和技术标准,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保证相应资料查阅的便利性。

(三)“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实施建议

在该课程教学中应以实际建筑施工图的识读为主线,对于建筑各部位构造的认识,应依托最典型工程的构造做法,来理解构造的规律和原理,提高学生识图能力,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例如实际工程项目、建筑构造模型、各种数字资源等,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同时将建筑装饰新材料、新工艺的教学融入相应的教学任务中,在教学中全面渗透产业文化的精神和要求。

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突出评价的导向、教育和激励功能,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考核与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状态以及学生的学习体验等。评价的主体应包括教师、学生及行业企业人员等。评价方式除书面测试外,还可采用实践活动评价、现场操作评价等方式。

教材编写和选用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宜选择典型的一般民用建筑工程和工业建筑项目,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将建筑构造、识读施工图等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入各教学项目中。教材内容应有一定的弹性,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还要体现中高职衔接。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及时纳入教材,渗透绿色环保建筑理念,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课程实施过程中需配备制图室及一定数量的模型、教具、挂图等,配全本课程常用的岗位规范和技术标准、典型图集,保证查阅的便利性。充分利用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到在建项目施工现场进行图纸与实物对照、现场教学与答疑,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积累工程经验。

(四)“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施建议

在该课程教学中应以典型工程的施工流程为主线,利用施工视频作为辅助来弥补没有实际工作场景的教学不足,引导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掌握施工的基本常识,熟悉建筑各部位的施工流程及施工工艺。将建筑新材料、新工艺的教学融入相应的教学任务中实施,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关心行业发展。同时,应在建筑施工的技能训练过程中渗透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坚持实施多元评价。评价的主体应包括教师、学生及行业企业等,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如施工员资格认证、技能等级鉴定等。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内容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所选用的一般民用建筑工程要有代表性,在施工工艺、技术和装饰材料方面要能够跟上行业发展,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要将施工规范、质量验收规范、考证考级内容纳入教材,还要涵盖绿色施工理念,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将建筑材料、施工工艺、识图、安全环保等知识及技能有机融入各教学项目中。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需配备设施设备齐全的砌筑工实训室、钢筋工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场所,配全本课程教学中需要查阅的岗位规范和技术标准。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建筑施工现场参观和学习。

(五)“建筑工程清单与计价”课程实施建议

本课程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地区性和政策性,教学中必须结合本地区工程费用相关文件确定教学内容。课程的工程性、实践性、技术性比较强,涉及规范、标准多,行业标准更新快。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入行业新技术、新标准和实际工程案例,使得学生“所学即所用”,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坚持多元评价,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把学生的当前状况与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联系起来,由一次性评价改为多次评价。编写和选用教材时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应以造价员工作岗位所必需的识图、材料计价、编制等为线索逐一阐述,同时应结合相应的资格认证考试和实际工程造价编制来编写或选用教材。要将本专业最新的行业标准、规范及时纳入教材,涵盖绿色环保建筑理念,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出图标准 篇4

(各专业根据本专业的特殊要求,提出特有的具体要求)

3.1 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认证标准 培养目标与要求

1.1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材料、轻工、医药、食品、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工厂操作与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1.2 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 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

(2)能力要求 掌握化工装置工艺与设备的设计方法,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方法;具有对化工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3)工程要求 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熟悉国家对于化工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2 课程

2.1 课程设置

本专业教学计划中包括下列六类课程体系:人文及社会科学课程体系;数学、物理、化学及生物基础课程体系;工程基础课程体系;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体系;选修课程体系。各课程体系分述如下:

2.1.1 数学、物理、化学及生物基础课程体系(至少42学分)

(1)数学 数学课程可分为两部分: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高等数学包括:函数、极限、连续、一元函数微积分学及其应用、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学、级数、常微分方程。工程数学也可分为两部分:工程数学(I)包括线性代数、概率和统计等基本知识;工程数学(II)包括数理方程,数值分析,最优化方法等。

(2)物理 物理课程包括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前者包括力学(含狭义相对论),振动,波动,光学,分子物理学和热力学,电磁学;后者包括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量子物理基础等。(3)化学 化学课程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

无机化学主要包括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基础和元素化学等。分析化学主要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内容。

有机化学主要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烃与卤代烃;有机含氧化合物;有机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天然有机化合物以及高分子化学等内容。

物理化学主要包括:气体的PVT性质;热力学第一、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电化学;统计热力学初步;表面现象和胶体化学;化学动力学。

生物化学主要包括生物体的有关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生物体内的化学变化、能量改变以及这些变化与生物的生理机能和外界环境的关系。

上述课程内容为学生的必修内容。各校可根据具体条件重组课程体系。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课程主要包括: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和生物化学实验的内容。除基础性实验外,还包括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以及学生自选实验。

2.1.2 工程基础课程体系(至少15学分)

工程基础体系除包括“共同要求”中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机械基础、电工电子及自控基础等内容外,还应开设化工环保与安全等课程,以使学生学习化工安全与环保的共性知识和共性技术,认识化学工业中安全和文明生产规律,了解化工安全与环保事故的预测、预防和系统评价技术等。2.1.3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体系(至少15学分)

本部分为本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包括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或化工流体流动与传热、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1)化工热力学 本课程主要内容为流体的P-V-T关系、流体的热力学性质、化工过程的能量分析、蒸汽动力循环与制冷循环、均相混合物的热力学性质、相平衡、化学反应平衡;分子热力学概要等。

(2)化工原理 本课程包括传递过程原理、各种典型化工单元操作(流体输送、搅拌、过滤、沉降、加热、冷却、蒸发、吸收、精馏、萃取、吸附、结晶、膜分离)的原理、计算及设备。本课程的内容也可以进行组合,采用不同的课程名称。

(3)化学反应工程 本课程应覆盖典型化工反应器的操作原理、基本结构、数学模型以及设计计算方法等内容,如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和宏观动力学;理想流动模型及理想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以及混合程度对反应的影响;气固相催化反应器。

(4)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 本课程主要内容是讲授综合运用有关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知识以及流程模拟软件对化工设备及过程进行分析、合成及优化的方法。

以上课程体系的内容是学生必修的,各校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自行组织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名称。2.1.4 选修课程体系(至少20学分)

各校可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调整选修课设置与内容,办出特色。2.2 实践环节(至少10学分)具有满足工程需要的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化工设计、实验、实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

(1)化工实验 包括化工基础实验和化工专业实验两部分。前者主要包括流体力学、传热、气体吸收、普通精馏、特殊精馏、吸附、干燥等单元设备实验以及简单的化工流程实验。后者主要包括化工热力学实验,如基础数据的测定、汽液平衡数据的测定、液液平衡数据的测定;化学反应工程实验,如反应速率的测定、反应器内流体流动特性的测定、流化床反应器的特性测定;化学工艺实验。

除验证型实验外,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的比例应大于50%,应当尽可能采用计算机技术,如用计算机采集和处理数据以及控制操作参数等。有条件的学校可加开仿真实验。

(2)化工设计 通过化工设计,对学生进行现代工程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化工设计的基本内容,掌握设计程序和方法,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培养学生树立经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观点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手段进行化工设计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化工设计由(I)和(II)两部分构成,(I)为化工单元设备设计,这部分应当体现知识综合化和系统化,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II)为化工产品或生产过程设计,是化工设计(I)的继续。学生从单元设备设计扩展到生产过程(例如一个车间),包括更广泛的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化工工程设计与开发的能力,并要求学生提出比较全面的设计报告。

(3)认识及生产实习除进行常规实习,参加生产实践外,还应当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密切产学研合作。

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计算机仿真实习,以补充一般实习难以达到的训练内容和目的,加深对实际生产过程的认识与理解。

(4)科技创新活动 科技创新活动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的科学研究、开发或设计工作,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鼓励学生科技立项,取得科技创新的成果。

(5)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包括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市场调查等内容以及各种形式的学生第二课堂,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组织与管理能力。2.3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至少14学分)

(1)选题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题目要以所学知识为基础,结合工程实际,考虑各种制约因素,如经济、环境、职业道德等方面因素,课件制作、调研报告不能作为毕业设计或论文的选题;

(2)内容 包括选题论证、文献调查、技术调查、设计或实验、结果分析、绘图或写作、结题答辩等,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并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3)指导 要求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数不超过6人;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相关材料(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指导教师评语、评阅教师评语、答辩记录等)齐全。3 师资队伍 3.1 专业背景

(1)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科、硕士和博士学历中,必须有其中之一毕业于化工类专业。

(2)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1970年以后出生的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及其以上的学位。

3.2 工程背景

(1)从事本专业教学(含实验教学)工作的80%以上的教师应有3个月以上的工程实践(包括指导实习、与企业合作项目、企业工作等)经历。

(2)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要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应有参加1项以上科研活动的经历。4 专业条件

4.1 专业资料

学校图书馆或所属院(系、部)的资料室中应具有一定数量与本专业有关的图书、期刊、手册、图纸、电子资源等各类资料,且各类资料的利用率高,有完整的学生借阅档案。4.2 实验条件

(1)实验室生均使用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实验室无破损、无危漏隐患;实验设备完好率100%;照明、通风设施良好;水、电、气管道、网络走线布局安全、合理,符合国家规范。(2)化工基础实验每组学生数不能超过4人;化工专业实验每组学生数不能超过3人。

(3)每个教师原则上不得同时指导2个以上不同内容的实验。4.3 实践基地

(1)要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建设年限在3年以上),实习基地的化工生产工艺过程覆盖面广,包含3个以上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具有化工生产中常用的设备及仪表。

林业工程类专业认证标准的研究 篇5

1 林业工程类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1.1 体现林业工程教育本科层次基本质量要求

东北林业大学林业工程类专业包含木材科学与工程、森林工程和林产化工3个专业, 均隶属于“林业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其中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本校的骨干专业, 历史悠久, 实力雄厚, 为国内同类最强专业之一, “木材科学与工程”国家林业局重点开放实验室设在本专业;森林工程专业始建于1952年, 是学校成立最早的专业, 拥有森林工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林产化工专业是本校特色专业, 同时也是黑龙江省重点学科。校内认证指标体系的制订既要符合国家工程教育认证的总体要求, 适应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的林业工程类本科专业人才最低要求, 又要根据以上专业的发展实际与国内地位, 适当地开展工程教育改革的要求, 这样建立的评价体系既有利于学校内部认证使用, 也有利于促进林业工程类专业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发展。

1.2 倡导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 也存在较严重的工程教育科学化问题, 混淆了科学与工程的差异[1]。校内认证指标体系的制定要依据工程教育过分模仿科学教育的现状, 引导解决存在的工科教育脱离工程实践倾向, 以形成独立的工程教育模式。

1.3 促进我国林业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

工程教育认证是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基础性机制, 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的保障性制度。因此认证指标体系制订要着重体现保障林业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促进林业行业生产发展的要求, 要准备与林业工程师制度相互衔接, 相互促进, 更要考虑通过林业工程类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 参加林业工程类专业国际认证, 提升林业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实现国际林业工程教育的互认, 以适应工程技术职业全球化的需要。

1.4 发挥行业工程教育专家的作用

在建立认证指标体系以及开展专业认证实施评价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林业工程教育专家与行业专家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以便做出以定性评价为主的专业判断[2]。

1.5 以学生培养为本

校内工程教育认证的根本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的利益和需求必须放在最高的位置。以往工程教育的工具性过于突出, 工程人才的视野被局限在技术范围之内, 指标体系的制定要重视培养学生工程与人文、工程与环境、工程与道德的意识, 体现工程教育的社会性、人文性等系统内涵;同时重视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 建立起有效的学生成就评估体系。

2 林业工程类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的基本特点

2.1 以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为出发点

根据认证指标体系的共同要求, 林业工程类专业认证在质量评价中注重4个方面的内容:培养目标明确, 学校办学目标、专业办学宗旨以及学生培养目标明确, 并且符合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办学资源完善, 学校与专业具有足够的办学资源, 并且与办学宗旨相适应;毕业生评价机制先进, 具有评价毕业生的素质达到认证标准的相关机制;认证状态保持, 有证据表明学校的专业有良好的继续发展趋势, 能够持续实现既有办学宗旨并持续保证教学质量。

2.2 注重学校以及林业工程类专业认证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特点

认证指标体系具有目标导向作用, 认证指标体系所确立的基本质量标准, 是建立在林业工程类专业认证普遍的共性的规范化要求基础之上的, 要求必须明确。但考虑到林业工程类专业认证必须适应不同行业的要求, 要重视各学校根据各自优势发展个性, 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实现办学宗旨和目标的多样性, 适应和服务于林业工程行业的多样性。多样化和特色化并不是随意化, 不把特色指标简单量化为定量指标。

2.3 重视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

学生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最终服务对象, 认证指标体系明确要求以学生的学业成就作为认证的重要内容, 在建立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对课程安排、资源配置、学生服务等方面做明确具体规定, 要将学生对专业所提供服务的满意度作为是能否通过认证的重要指标, 要求学校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估体系和完善的信息反馈系统。

2.4 认证指标体现定性与定量的统一

国内外评估认证指标体系的发展大都是从定量化指标开始, 逐步走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林业工程类专业认证指标体系及其认证过程中的判断、原因、依据等主要都是建立在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基础上的, 既不能靠僵化的定量衡量, 又不能简单定性评价。教育界与企业界联合组织专家合作进行专业认证, 可以优势互补保证认证质量。

2.5 注重回归工程实践

工程教育是以工程科学为主要学科基础、以培养工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 以应用和实践为主, 强调实学、集成和创新原则, 注重人才培养方向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工程实践既是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也是工程系统本身具有的特点。新形势下, 学科型工程教育已不能适应工程行业发展需求, 高等工程教育只有积极深入工程系统, 通过开设大量积极有效的实践课程, 强化工程实践训练, 才能避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应用的弊端。

3 林业工程类专业认证标准内容

专业认证标准包括通用标准和林业工程类专业认证补充标准, 其中通用标准是工程教育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补充标准是在通用标准基础之上根据林业工程类专业特点提出的特有具体要求。

3.1 专业认证的指标体系 (见表1)

注:其中通用标准部分完全按照中国工程教育协会指定的《工程认证标准》设置。

3.2 森林工程专业认证的补充标准

3.2.1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过细会限制专业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 本专业补充标准只对“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四类课程, 按照知识领域提出基本要求。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等知识领域的基本内容;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电磁学、光学等知识领域的基本内容。

工程基础类课程: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 包括工程图学、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电磁场、计算机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分析、控制工程基础、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等知识领域中的至少5个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

专业基础类课程:包括起重输送机械、森工机械与装备、机械工程控制技术、森工规划设计工程索道、道路工程、地理信息系统、森林工程设计、起重机结构设计等。

专业类课程:各学校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与特点, 设置森林工程规划设计、企业管理、木材生产技术与管理等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3.2.2 实践环节与毕业设计 (论文)

实践环节:具有面向工程需要的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专业实践为主、基础实践为辅。注重起重机械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森工规划设计、木材生产技术与管理、道路工程实践等训练, 也开设测量实习、金工实习、工程认识实习、专业实习 (实践) 等基础实践。

毕业设计 (论文) :毕业设计 (论文) 选题要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 要结合森林工程领域实际问题对森工系统、产品、工艺、技术和设备等进行研究、设计和开发;同时也考虑诸如经济、环境、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各种制约因素。毕业设计 (论文) 应由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

3.2.3 师资队伍

专业背景: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 其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之一应属于森林工程专业。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需要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工程背景: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应占总数20%以上。

3.2.4 支持条件

在实验条件方面具有物理实验室、森林工程基础实验室、森林工程规划实验室、森林工程专用机械与设备实验室、工业工程实验室等, 实验设备完好、充足, 能满足各类课程教学实验和实践的需求。实验室向学生开放, 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加强与业界的联系, 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 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科技活动, 提高创造性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3.3 林产化工专业认证的补充标准

3.3.1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过细会限制专业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 本专业补充标准只对“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四类课程, 按照知识领域提出基本要求。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等知识领域的基本内容;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化学等知识领域的基本内容。

工程基础类课程:包括化学工程、林化工程、轻化工程、林产品化学分析方法、化学加工和生物化学加工技术等知识领域中的核心内容。

专业基础类课程: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精细有机合成等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类课程:各学校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与特点, 设置木材化学、林产化学工艺学、天然产物化学、林特产品化学等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3.3.2 实践环节与毕业设计 (论文)

实践环节:开设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及专业实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化工数据处理与化工软件应用等、化工原理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等。主要专业实验有化工原理、木材化学、林产化学工艺学、精细有机合成等实验。

毕业设计 (论文) :毕业设计 (论文) 选题要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 要结合林产化工领域实际问题对产品、工艺、技术和设备等进行研究、设计和开发;同时也考虑诸如经济、环境、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各种制约因素。毕业设计 (论文) 应由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

3.3.3 师资队伍

专业背景: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需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其学士学位应属于化学及相关专业。

工程背景: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应占总数20%以上。

3.3.4 支持条件

在实验条件方面具有分析化学、化工原理、树木提取物化学与工程、炭材料科学与工程、木材化学工程基础实验室等, 实验设备完好、充足, 能满足各类课程教学实验和实践的需求。

3.4 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证的补充标准

3.4.1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过细会限制专业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 本专业补充标准只对“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四类课程, 按照知识领域提出基本要求。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知识领域的基本内容;化学、木材化学等知识领域的基本内容;大学物理、理论力学、热学等知识领域的基本内容。

工程基础类课程:包括木材学、机械设计制造、木材干燥、木质复合材料、木制品与家具设计等知识领域中的核心内容。

专业基础类课程:包括木材及其产品性能测试、木材制材、胶粘剂与胶接技术、胶黏剂与涂料、人造板工艺学等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类课程:各学校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与特点, 设置木材化学、林产化学工艺学、天然产物化学、林特产品化学、人造板与胶粘剂、家具制造及设计、木质建筑装饰材料等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3.4.2 实践环节与毕业设计 (论文)

实践环节:开设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专业认识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专业课教学实习及课程设计、木材加工装备教学实习及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论文) 等。主要专业实践有木材学、胶黏剂与涂料、木材干燥学、人造板工艺学、木制品工艺学等。

毕业设计 (论文) :毕业设计 (论文) 选题要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 要体现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注重木材与木质材料的防护和功能性改良、木材胶粘剂开发与成果推广、生物木材学和木质环境学研究、木材资源的加工与综合利用、非木质材料的加工利用和新型复合材料的研制、家具设备和生产工艺室内装饰设计等方面。

4 展望

4.1 继续明确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践的结合

林业工程类专业认证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本科生培养过程中重科研能力、轻工程实践能力的倾向, 一定程度上导向了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解决方向。在指标体系上还要继续明确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践的结合, 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加强与工业企业的合作, 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4.2 继续拓展林业工程教育的发展空间

林业工程类本科教育与其他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虽然有着众多相同之处, 但是在学科分类、办学学校、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生源和毕业生去向上都有着较大的差异, 这就要求在林业工程类专业认证不能照搬其他专业现成的标准体系, 而是要根据林业工程教育自身特点, 进一步完善认证标准体系, 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的渠道, 形成适合各院校林业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体系。

4.3 继续实施回归工程实践

目前, 回归工程实践已经不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探索, 而是已成为工程教育改革的行动指南, 要继续落实校内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的工程实践导向, 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工程实践。依托行业、企业建设工程实训基地, 从行业发展的趋向中寻找企业发展和工程实训基地建设结合点;实施有内涵式教学改革, 教学中创设真实的工程项目案例教学, 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工程项目实践;加强课程建设, 引入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 拓宽课程体系的专业领域覆盖面;注重对工程实践课程的开发, 将工程应用、工业设计与工程素质教育内容结合起来;大力开发适应实践教学相关实践指导课程, 紧跟国际林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适度引进国外林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教学;加快专业平台建设, 打破专业限制, 适当拓宽专业口径;加快校校、校企、校院合作教学平台建设, 实现专业互补、教学资源互补和教师互补, 从而达到校企共同发展的合作教学目标。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认证的发展状况, 阐述林业工程类专业认证指导思想和基本特点。在通用标准的基础上, 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等方面细化了林业工程类专业认证的补充标准。林业工程类专业认证的方法与实践, 对于整合林业高校的优质办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林业行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和不断提高林业工程教育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林业工程,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补充标准,培养目标,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志义.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12 (20) :30-34.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出图标准 篇6

关键词:地质工程;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地质;岩土钻掘工程

一、引言

地质工程专业是地质类专业之一。地质类专业是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工程建设、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地质问题的工科类专业,主要依托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与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核心战略地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地质工程专业主要侧重于研究与地质体相关的工程勘察、设计、监测、施工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是地质学科与工程学科交叉的学科,包括工程地质与岩土钻掘两个主要方向。

由于地质工程专业在最近的两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中变动较大,各高校办学参差不齐。为进一步规范办学,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受教育部委托开展了地质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工作。为了完成该项工作,教指委成立了地质工程等专业的工作小组,积极参与标准的研制工作。为此,特撰写本文介绍地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的基本情况和思考。

二、地质工程专业发展的历史与办学现状

地质工程专业的名称最早出现于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作为专业名称仅十余年的时间,但其所研究的内容和相关的人才培养却有着长期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出于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进行院校调整,1952年成立了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长春地质学院(现并入吉林大学),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又相继成立了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河北地质学院(现石家庄经济学院)、西安地质学院(现并入长安大学)等,陆续开办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和探矿工程(技术)专业(1992年改为勘察工程专业)。同时,各行业如水利、水电、煤炭、冶金、铁道、交通等部门所属院校以及部分综合性大学也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设立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以及钻凿技术专业或开设了与之相关的部分专业课程,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固体矿产勘查与开发、地下水及地热资源开发与利用、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建筑基础工程、市政建设、道路桥梁建设、国防、建材、水利、水电等十几个领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专业——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以及钻探(勘察工程)专业。

1998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部分)”、“勘察工程”及其他几个专业合并成立“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同时设立了涵盖“勘查技术与工程”与“资源勘查工程”(由“地质矿产勘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等专业新合并成立的)两个专业的引导性专业——“地质工程”。当时的地质工程由近10个传统专业合并而成,涉及面很广,因侧重点不一而导致各校所开办的地质工程专业内涵差异较大。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地质类设置了3个基本专业——地质工程(081401)、勘查技术与工程(081402)以及资源勘查工程(081403)。地质工程专业主要包括传统的工程地质与岩土钻掘(探矿工程),不再涵盖其他工科地质类专业,尤其是属于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的内容。

这样,原来采用地质工程专业招生的一些高校正逐步将其中属于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的部分调整出来新成立相应专业;而起初将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归置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高校,又必须将这两部分从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中分离出来设置地质工程专业。因此,使得两年来进行地质工程专业的调整和申办的高校大幅增加。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07所高校开设了地质类专业,其中开设地质工程专业的有55所,既有教育部直属,也有省属和民办高校。随着专业调整,开设地质工程专业的高校近期还会有大比例的增加。

三、地质工程专业研究内容与存在的问题

1.主要研究内容

地质工程专业的研究基础是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

(1)开展工程地质评价,研究工程区域稳定性和环境效应,进行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

(2)开展各类工程选址以及建筑物地基基础的勘察、评价、设计、施工和管理。

(3)研发岩土钻掘器具、钻掘工艺、钻井液和钻掘安全等技术。

上述3个方面的研究内容都直接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有着重要的社会需求和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同时也面临着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生态破坏、能源危机等问题。为解决这些危机,必须坚持走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而地质工程专业在这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人类生活的需要,国家今后仍要加大工程建设的力度,包括城镇建设、交通、水利、电力等。这些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工程结构和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所面临的各种各样工程地质问题不断增多、难度不断增大。这些都需要地质工程专业来解决。

其次,现在国家对于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除了传统能源的开发外,还要探索新型能源,例如煤层气、页岩气等。在能源的勘探和开采过程中,需要利用到岩土钻掘技术。这些都无法离开地质工程专业。

再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负荷在加大,地质环境日趋恶劣,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自然地质灾害及人为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评价与预测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损失,加强地质环境的保护迫在眉睫。这些都无法离开地质工程专业。

最后,国家战略的实施也离不开地质工程专业的支撑。例如目前正在实施的海洋工程中,深海勘探和海底资源开发就要依靠岩土钻掘技术;目前正在实施的探月工程,月壤的取样等也离不开岩土钻掘技术;目前世界各国联合实施的大陆科学钻探更是要岩土钻掘技术大显身手。

所以,地质工程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其重要作用是其他专业无法替代的。不仅目前是这样,而且将来也一定如此。甚至随着经济的发展,其重要性会越来越大。

2.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地质工程专业的办学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这其中有专业自身的,还有和其他专业一样共有的。主要问题包括:

(1)由于近年来地质工程专业的调整幅度大,同时各高校原属于不同的行业部委管辖,其侧重点本来就不同,因此相同的专业名称下,专业内涵差异较大。

(2)地质工程所包含的工程地质和岩土钻掘两个方向,二者的基础差异较大。工程地质方向主要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它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是建立在地质学基础上的。岩土钻掘工程方向主要研究如何借助机械方法破碎岩土层,在地下形成一定规格的钻孔或坑道,以达到找矿、采矿、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治理的目的,除了地质学之外还应侧重与机械相关的内容。上述差异,对于专业内涵的凝练带来不利影响。

(3)地质工程专业实践性强,开展实践教学需要的条件较高,除了基础的教学条件之外,对于实验设备、实习教学的投入较大。目前由于该专业就业形势较好,少数高校在教学条件和投入不具备的条件下开办该专业,使得学生的培养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4)地质工程专业的建设还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无论是人才培养标准,还是教育教学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与国际上有着不小的差别。

(5)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比较薄弱;各高校之间的教育教学水平差异较大,缺乏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一些高校缺乏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地质基础弱化,毕业论文偏多、毕业设计较少,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

四、地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的基本原则

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该标准一方面作为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指导性规范;另一方面还作为专业设置的参考,增设新专业时,应对照“标准”来评估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是否达到专业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以“标准”为基础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规划以及质量评价参考。因此该标准的研制对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基于上述分析以及地质工程专业办学的实际,在地质工程专业标准的研制中重点考虑了以下原则:

(1)以专业内涵凝练为核心,加强专业内容建设。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整合专业内涵,理顺工程地质与岩土钻掘的关系。工程地质方向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学生除了需要较系统地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还必须学习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勘察等课程,掌握工程地质勘察、岩土体工程性质分析、工程地质评价以及岩土体加固治理等技术,强化实验和实习、课程设计以及工程应用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工程建设和防震减灾的需要。岩土钻掘工程方向学生需要较系统地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还必须学习机械设计基础、流体力学及液压传动、钻掘工程学、岩土施工设备等课程,掌握在各类岩土体内开展钻掘的技术方法,强化实验和实习、课程设计以及工程应用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以适应工程地质勘察、资源勘探、岩土工程施工等的需要。

(2)突出基础,重点抓好核心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的设置。地质工程专业属于应用型工程技术专业,以数学、物理和化学为基础,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具有基础性强、涉及学科多、专业特色突出等特点,所培养的学生除了掌握较系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之外,还需要对矿业工程、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地下工程、经济学、管理学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思想活跃,具备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

除了坚持上述要求之外,对于核心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的设置,工作小组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提出了统一的要求,作为标准的核心得到加强,以保证人才培养标准的一致性。

(3)突出各校特色,灵活设置专业课程。标准在对于核心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对于部分专业课程,尤其是选修课,给予了灵活设置的机动性。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长和侧重点,有所侧重,以反映自身特色,避免千人一面。

(4)强调实践能力,注重提升质量。标准根据地质工程专业实践性强的特征,突出了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包括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经费保障、实验实习条件等都提出明确要求。一方面作为对于专业评估和新办专业的要求,另一方面指导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籍此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五、地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

1.地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要求在牢固掌握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地质学、工程力学、工程地质学、岩土钻掘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工程勘察、地质灾害防治、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管理、资源勘探与采掘、岩土钻掘工艺与设备开发等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具备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较强的创新意识、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具有从事地质工程工作所需的数学及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掌握扎实的地质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地质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具有综合运用地质工程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了解地质工程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具有在地质工程领域获取信息和职业发展的学习能力;

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2.地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理论教学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包括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核心课程覆盖知识体系中的全部核心单元,各高校基本设置一致;选修课程各高校往往结合学科前沿和学校自身特色来开设。本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主要有以下课程:

(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课程。

(2)工程基础类课程。包括工程力学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工程测量、工程(机械)制图等。

(3)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共性知识和基本科学方法。工程地质方向主要包括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岩土钻掘工程方向主要包括地质学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传动、电工与电子技术、流体力学。

(4)专业类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核心专业知识,培养相关工程技能。各高校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自身优势和特点设置上稍有不同。工程地质方向多包括岩体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基础(或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工程地质勘察、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岩土测试技术、工程地质数值模拟等;岩土钻掘工程方向多包括岩土钻掘工程(艺)学、岩土钻掘设备、基础工程学、岩土测试技术、岩土施工工程学、钻井液与工程浆液等。

地质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地质类工科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相当重要的,强调对学生进行工程素质的训练。因此,实践环节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此外,还多在课余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1)实验与课程设计往往与课程紧密衔接,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多会安排一定的实验和课程设计,例如岩土室内实验等、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等。

(2)地质工程专业的实习通常包括测量实习、地质野外教学实习、专业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或毕业实习。

(3)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在毕业之前还要按要求完成一篇毕业设计(论文),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唐辉明,贾洪彪. 充分发挥教指委作用 推进地质类专业教育内涵式发展[J]. 中国大学教学,2014(1):12-15.

[2] 地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地质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EB/OL]. 中国教育,2008-07-04.

[3] 陈永贵,牛利辉,叶斌等. 中英地质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对比研究[J]. 中国地质教育,2013(1):101-105.

[4] 高玉娟,何保,张亚明等. 地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2(14):194-195.

上一篇:我自信,我能行演讲稿下一篇:党委党建主体责任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