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与党内民主研究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必须抓住发展党内民主这个根本,逐步建立充分体现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体系、有利于调动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动力机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运行机制,真正形成保证党员长期发挥作用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大众传媒与党内民主研究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大众传媒与党内民主研究论文 篇1:

微博问政视域下的党内民主建设

摘 要:微博问政的兴起给党内民主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党内信息的传递、党内监督、党务公开,以及党内民主参与;另一方面,微博自身虚拟性等特点、微博问政规范性机制的缺乏以及部分领导干部重视程度的不够,又影响了其在党内民主建设中功能的利用和发挥。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顺应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在积极转变理念的同时,充分利用微博问政在发展党内民主上所具有的功能优势,不断完善党内选举、改进党内民主决策、强化党内民主管理和党内民主监督,积极稳妥地推动党内民主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科学化和现代化。

关键词:微博问政;党内民主建设;党务公开;双向互动;民主监督

党内民主是民主意识和民主原则在党内的延续,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党的十六大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表明党内民主在党的建设中处于头等重要的地位。党内民主的实现形式是党内民主的有效保障,其随着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和科技进步的潮流而不断更新与完善。在现代政治文明的进程中,政治民主与现代信息传媒的互动一直是现代政党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深度民主是建立在一定信息基础之上的。”[1]新时期,微博等新兴社会化信息媒体的出现与普及,迎合了信息化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现代网络和责任政党的结合,为实现政党政治信息化和现代化,创新执政党的民主建设提供了新的路径依赖。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其中也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

一、微博问政对党内民主建设的积极影响

自2010年被誉为中国的微博元年以来,微博便开始以“井喷”和“爆炸”式的扩张速度在中国各个角落和领域迅猛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而微博渗透率已经过半,微博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公众政治参与的平台。微博问政是网络问政的新形式,也是网络民主的发展和延伸。微博问政的出现推动了政治的开放,极大提升了整个社会的信息透明度和意见表达的均衡与多元,从这个意义上说,微博问政是促进社会民主开放和健康平衡的重要手段。从发展党内民主的角度来看,通过微博问政可以有效促进党务公开,为党员和群众行使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更广泛地实现民主权利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党内民主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实现方式。

1.有助于促进党内信息自由,完善党内表达机制。执政党的执政过程,微观上可以从执政党对社会信息资源的占有、再生和配置过程来分析,而政治信息的流通,是实现民主政治的重要前提。在传统的政党组织机构中,由于实行的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科层制,信息资源的获取主要通过严密的组织机构和自下而上的信息渠道获取,导致在信息获取手段、信息流通渠道、信息处理能力、信息真实度和信息传播效率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局限性。将微博这一基于即时、共享信息形成的动态信息传播网络导入党务工作中,可以推动党务管理方式向网络化和扁平化、现代化和知识化、民主化和公众化、动态化和灵活化的方向发展,不仅能够有效地削减党的中间管理层次,打破传统党务中多层级间信息壁垒,加快信息在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传播速度,而且能够改进因科层化官僚体制的上下隔阂而造成的相互误解,加强党员之间、党员干部与普通党员之间的直接互动、感性互动。这种微博政治参与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直接性。每个党员通过微博,可以自己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对党组织的各种决策进行投票。二是平等性。通过微博,党员人人都有参与党的管理、决策等平等权利,而且所有党员之间这种权利是没有差别的。三是便捷性。通过微博,每个党员可以迅速在网络中得到相关信息,而每个党员对相关信息的反馈、意见、建议和决策投票也可以同样在网络中传播。这种基于平等、公开、求同存异原则所进行的微博政治参与,有助于信息及权力在组织内部实现立体传递和共享,这既有利于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也有利于增强党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

2.扩大党内监督范围,提高党内民主监督的效力。党内监督是党内民主的重要体现和保障,也是破解党内民主建设难题的突破口。“实事求是地看,党内监督仍然是当前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治体制中较为薄弱的一环。”[2]在当前,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监督形式,微博传播中所凸显出来的舆论监督功能日渐为人们所认可,基于个人性、即时性、互动性、开放性、平等性的信息传播机制使得微博从单纯的社交工具逐渐变为舆论监督利器。舆论监督从根本上说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作为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舆论监督对保持社会公平正义和公权力的阳光运行至关重要。而微博舆论监督使得公民表达更自由,监督的平台更广阔,公众舆论更集中。对于广大党员群众来说,微博不仅给党员群众的广泛交流、沟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使得这种公共监督能够更容易在公共空间表述、更容易在空间交流,而且基于这个平台之上所展现出来的公众舆论监督,为党员群众向党的上级组织乃至中央反映对党员、党员干部和党的组织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提供了便捷的通道,更容易通达到被监督者,更容易被监察机构和司法机构知晓,更容易取得监督效果,从而强化媒体的舆论监督。在微博舆论监督中,广大党员群众构成微博舆论监督最广泛的主体,他们可以依据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在第一时间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关注、监督,促使党内事务向良性方向运行。

3.促进党务工作全面公开,使得党的各项工作更加透明。推进党务公开是扩大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增强党组织生机和活力的客观需要,是密切党群关系、促进党内和谐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党内监督、规范权力运行、推进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推进党务公开,才能进一步扩大党员的知情权,深化党员的参与权,完善党员的选举权和加强党员的监督权。党员的知情权是党内民主的实践起点,参与权是实现党内民主的重要前提,选举权是实现党内民主的根本和保证,监督权则是实现党内民主的核心和关键,实际上,“民主体制内在地就是一种权利体制。权利是民主统治过程最为关键的一种建筑材料。”[3]对党员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尊重,正是党内民主的内在要求。与党务公开的其它渠道相比,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媒工具,除具备传统的大众传媒在推进党务公开方面所具有的受众层次多样、范围广、省时便捷、可信度较高等特点之外,能够拓宽党务公开渠道,助推党务公开工作提质增效,实现党务公开工作从传统到现代,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从“小圈子”到“全覆盖”的转变。目前,一些党务部门积极搭建党务微博,通过微博及时发布党务公开资讯,向党内外征集重大决策建议,拉近了党组织与党员的距离,党组织的决策更容易被理解、传达和贯彻,从而有效地促进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实效与媒介的拓展,及时形成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声音的新型网络问政方式,大大促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发展。

4.降低党内民主参与成本,优化党内民主参与机制。 成本原属于经济学的的价值范畴,指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付出资源的价值牺牲。这里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作为政治学概念的党内民主成本,可以理解为党员参与党内事务所必须占用和花费的各种资源的总称。过去,由于受时间和资源等的限制,党员直接参与党内事务的机会相对较少,这严重阻碍了党员权利的行使和党内民主的实现。微博以其及时性、多平台、交互性、裂变式传播、信息公开化等特性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改变了传统的舆论传播方式,使微博政治参与成为一种便捷的民主参与方式。微博的最大功能就是“开放”与“参与”,而“开放”和“参与”是执政党顺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要求,着力构建“开放”政党,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必然选择。微博扩大了党员民主表达空间,拓宽了民主参与渠道,让普通党员在党内生活和党的工作中有更多的权利。当今,一些党务部门纷纷建立起微博,这些微博本身是一种低成本信息发布平台,其不需要技术维护和软硬件投入,相比之前的党建网站,投入要小得多。正如阿瑟·卢皮亚所言,“科技进步大大减少了与大量受众交流的费用。”[4]另外,“微博发布”省时省力、便捷高效,既节约行政成本,也节约党员群众的“知情”成本,而且各党务部门之间在微博上可以形成群组,有利于整合电子党务资源,提升通联效率,降低党内民主参与成本,优化党内民主参与机制,为党内民主创造条件。

二、微博问政视域下党内民主建设存在的问题

微博问政在为党内民主建设打开新的视野、开辟新的渠道的同时,其在现实的开发利用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利用微博发展党内民主的思想观念滞后。微博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着党员、党组织获取信息与相互沟通方式,也赋予每个党员群众即时发声、自由表达的渠道。在如此重要的舆论场上,党和政府不能缺席。这既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也是党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党政部门和干部正走上微博,利用微博这一社会化信息媒体了解社情民意、问政施政和开展工作。但是,相较于全国而言,已经开通微博的党政部门仍是极少数。一些党政干部对微博的认识和了解十分有限,新媒体素养和使用能力不足,许多部门对开通微博有畏难情绪,缺乏积极主动的精神,担心开通微博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引发负面因素等,说到底,这种犹豫心态,是由于“心态上不想用,技术上不善用”,对微博不了解、不熟悉造成的。在某种层面上反映了许多党政部门观念上的落后,与中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另外,一些党务部门虽然已开通了微博,但对微博问政的真正内涵还缺乏认识,党内民主的微博应用程度较低。不少党务部门和领导对微博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如简单地把微博问政等同于利用微博公布党的政策、法规、条例,没有从党内民主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考虑、设计和开展微博问政工作,更没有从党的建设信息化、科学化的深层次要求去理解微博问政在党的建设中的价值及其功能。“对为官者来说,微博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远远不只是一种技能和社交平台,而是一种民主素养。”[5]目前有些地区和部门思想观念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党务管理技术和手段更新的成效,因此,创新党内民主建设,转变党员干部思想理念至关重要。

2.微博自身虚拟性等特点给党内民主带来了消极影响。微博自身所具有的虚拟性、裂变式传播、脆片化、圈群化、信息公开化等特点给党员群众在信息接收、转发、评论、互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为党内民主发展带来新的考验和潜在的风险。如,在信息传播方面,一方面微博使党员群众可以解除思想顾虑,通过匿名或不署名的方式向党的组织、各级领导大胆地讲真话、讲心里话,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或提出批评;但另一方面,微博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又极容易导致言辞的偏激和不负责任等,影响党内民主建设的效果。此外,微博推动了信息传播的速度、范围与效率,为党员群众或上级组织迅速、及时地了解党内工作情况、党内思想倾向、社情民意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另一方面,微博裂变式传播、信息的脆片化等特点,容易导致信息爆炸失真、谣言频起、真相模糊。再如,在舆论影响方面,微博对舆论有快速聚合作用,可在短时间聚合数条对同一事件、问题或观点的热议信息,产生极强的号召能力,使“微力量”得以彰显,使党的方针政策贯彻和落实更迅速、有力;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放大不满情绪,使党员群众中存在的各种负面情绪释放、发泄在微博中,恶化党内民主建设的网络舆论环境和氛围。最后,在党内团结和社会稳定方面,微博一方面为党员群众提供了参政议政的平台,有利于其凝聚力量,彰显自身权益,但另一方面也给政党、政府和社会管理带来严峻的考验。如,在当今现实生活中,微博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近年来,一些极端组织和敌对势力也妄图借助微博,发起所谓“推动中国自由民主化进程”的运动。因此,党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微博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政治功能。

3.制度供给不足制约了微博的网络民主功能和效应。微博拓宽了党内民主途径和渠道,而这种途径和渠道实质是党内各项具体的民主制度,即有效率的现行规范和机制等。微博在党内民主建设上的根本作用在于以其公开性、及时性、开放性、互动性等优点,为党员群众参与政治协商、表达利益诉求、影响政府决策提供了一个新的、快捷、高效的参与平台,使普通党员在更深程度和更广范围内参与党内选举、决策、管理、监督,使其有权利直接反应情况、发表意见、讨论问题,从而创立生动活泼的党内民主新局面。但由于微博是一个新生事物,尤其在党内民主建设方面,微博在运行管理和建设等方面还明显缺乏规章制度和保障机制的约束和规范,导致党员群众的评论、意见和建议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和回复,党内互动交流不够,“网络官僚化”等情况的出现,阻碍党内民主的健康发展。当前许多个人及政务微博大多处于自发和无法可依状态,约束和限制性的法律法规缺乏。如在政务微博方面存在着如下诸多的问题:信息更新毫无规律、缺少特色和信息量、信息透明度低、关闭评论功能、不与普通党员互动、说官话打官腔、形式化功利化严重、回复意见和诉求不及时等;而党员个人微博也同样问题颇多:法规意识不强、内容公私不分、情绪化表达、无安全意识、信息来源失真、光发不“练”、微博无度等。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微博在党内民主建设中的作用,必须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对微博运作中诸如如何发布信息、发布哪些内容、如何答复网民、引导网络舆论、如何保障普通党员的微博舆论监督权利等制定制度性规范,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持。

三、微博问政视域下的党内民主建设路径

民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利用微博发展党内民主是党内民主建设的一个理念变革和实践创新,也是政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我们应深入了解微博的自身特点和规律,积极把握信息网络技术为党内民主发展带来的空前机遇,在顺应信息化时代潮流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现代化和科学化。

1.各级领导干部应主动融入微博时代,提高发展党内民主能力。微博时代的到来对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从发展党内民主的角度来看,需要领导干部转变拒绝微博的思想以及改变沿袭堵、闭、封等对付传统媒体的手段来管理微博的做法,积极提高网络素养,正确认识微博、接受微博、包容微博,正确对待普通党员的意见,充分尊重他们在党内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首先,要正视微博时代的到来。微博时代,微博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信息集散地,更是各种意识形态的角逐场,成为党员群众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表达权的一个重要媒介,成为党内民主互动的平台。领导干部要以开放的视野、平等的心态、法治的理念直面微博舆论,融入微博时代。其次,要关注微博舆论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发展党内民主,必须营造在党内讲真话、讲心里话,充分发表不同意见的良好氛围,让普通党员把在现实社会中不敢说、不方便说的话与事原汁原味地表达出来,逐步解决党员中存在的不愿民主、不敢民主的问题。同时,领导干部要以开放的胸襟接纳微博,与党员群众互动,把微博作为推进党内民主的新平台。再次,要善于利用微博推进党内民主。微博已经成为党内民主的重要发展渠道、实现党内和谐的重要力量。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应正确对待普通党员的意见,敢于把微博建立成为信息互动的平台,为党的决策出谋划策,推动党内民主建设。最后,要加强对微博问政的规制和导引。为了更好实现微博问政在党内民主建设中的健康发展,必须通过法律手段对微博问政进行规范,使其走上法治的轨道;通过技术手段监控网络舆情,保证微博问政健康运行;建立网络自律机制,营造合符道德的微博问政环境;构建微博问政应对机制,提升党对舆情信息的引导能力。[6]

2.充分利用微博问政的广泛参与功能,不断完善党内民主选举。民主意味着人人都有权参与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没有占大多数比例的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就不能说是民主的。民主形式的真谛是广泛和平等参与的机会,“保证全体公民(多数加上少数)拥有权利,这是民主运行方式必需的。”[7]微博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公众参与的广泛性和全面性,这也是区别于以往民主形式的一个典型特征。在网络政治参与热情不断高涨、微博用户数量已近3亿、公民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公民以微博为平台参加选举已成为一种新的政治和社会现象。这种政治参与是公民合法、正常地行使选举权的一种方式,应当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尊重,并在党内选举中尝试进行,应当看到,在以往的选举工作中经常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许多选民都感觉对候选人缺乏了解,二是选民因对候选人缺乏了解而导致投票积极性不高。其原因在于沟通平台的缺乏,而微博则可能解决沟通平台缺乏和无效的问题,让“沉默的大多数”找到对话、交流的平台。另外,相当于传统的选举组织工作,微博传播速度快,门槛低,费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让选举组织者省时、省力、省钱。鉴于微博在信息交流沟通中的独特作用,每一个选举委员会应当考虑建立自己专门的微博,供选民和代表候选人、选举工作组织者发布信息、互动交流。当然,对于微博参选行为要给予引导,充分发挥微博的交流、互动平台作用。同时,为了保证选举活动公开、公正、公平进行,对微博参选行为要给予适当规范,如参选人微博实名制,选民发表的互动内容不能随便删除,对“网络水军”、“网络推手”制造的假民意、误导受众的政治营销现象给予打击,等等。真正做到微博候选人依法参选、接受监督,普通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理性对待,不断完善党内民主选举工作。

3.充分利用微博问政的民意汇集功能,不断改进党内民主决策。民主的理论价值在于实践,民主不应该仅是一种政治形式,它更是一种通过提供有利于参与、交往和表达的条件而促进公民平等自由讨论的社会管理与国家治理手段。就决策活动的民主要求而言,民主的过程就是决策者不断听取民众意见并使之转化为政府政策的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要求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微博时代,作为执政为民的中国共产党,更要适应新的形势,通过微博倾听民声、满足民众诉求。微博是观察和参与网民讨论的绝佳场所,也是党政部门搜集舆情、采集民意,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制定出民主科学决策的有效途径。通过微博问政了解民意,是在更大范围内征求民意的表现,而微博也成为公民政治参与、表达诉求的重要手段。在微博被广泛运用的今天,把微博建设成为表达民意的新平台意义重大。这既是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党坚持群众路线的方式和方法的实践创新。一方面,通过微博这个平台,人民的声音得到了充分表达,人民的智慧得到了有效迸发;另一方面,通过微博,领导者可以充分地了解民众的所需、所想、所求,在综合民意的基础上以形成正确的决策,推动党的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一个真正的民主环境需要共同的经验来维持。”[8]通过微博,党员群众可以主动介入政治民主化进程当中参政议政,充分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同时,也可以有效行使对党和政府工作的监督权。可以肯定地说,微博必将成为党和政府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推动力。

4.充分利用微博问政的互动沟通功能,不断加强党内民主管理。微博问政最核心的机制,是对话和沟通。微博问政的互动沟通功能的特点是便捷、深入、广泛。在政治走向民主开放的今天,我们应充分利用微博问政这一功能特点,在党群互动中,不断推进党内民主管理。一是要组建管理团队。党政部门要办好微博,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必不可少,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开发科学化的评估考核制度,才能为政务微博正常运行、发挥效用提供后盾基础。为此,可以设置专人专岗,负责微博日常运营及维护;明确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信息收集、审核、发布,做好党员群众留言的甄别、分类、回复、交办、督办等工作,真正发挥微博服务于民的功能;对微博内容(发文总量、发文频率、发文质量、发文类型等)、互动性(回复量、回复效率等)、实际解决的问题等进行绩效评估。二是正确进行功能定位与区分。党政微博除了基本的信息发布功能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微博问政,真正解决党员群众线上线下的实际问题,实实在在地服务于民;整合政府网站等电子政务或党务平台,借机建立多层政务、党务微博体系、微博议政厅等模式,与党员群众在线沟通交流,提高行政效率。三是建立线上线下协调机制。党政微博的功能在于汲取民智、听取民声、解决民众疑难,因此,应通过微博主动收集网上党员群众意见,健全“微博”线下处置机制,实现线上线下的无缝隙对接,切实把线上线下办事结合起来,积极为民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现党政微博的价值。四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微博是党政机关开展工作的重要阵地,各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敏感度和工作责任心对待微博问政工作,同时明确分工、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实施线上协作机制,构建线下联动格局,共同做好微博的运营工作及利用微博加强党的民主管理工作。

5.充分利用微博问政的舆论监督功能,不断强化党内民主监督。欢迎批评是政府走向“善治”、政党走向民主的必经之途。随着微博时代的到来,微博在对党员干部的舆论监督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力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微博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网络的舆论中心,成为党内普通党员监督领导干部和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阵地。微博舆论监督除了具有一般网络监督的特点外,还具有文本碎片、监督主体大众化、揭露腐败便利化、话题设置多样化、传播方式裂变化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微博强大的舆论监督功能。实际上,从党的十三大报告开始,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中都有涉及舆论监督的论述。如党的十七大指出:“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是理解和把握党的媒体舆论监督的重要依据。在党内民主建设的框架下,党的媒体的舆论监督体现的是党员的民主监督权利。微博为舆论提供足够的空间,使舆论监督的范围越来越广,监督方式越来越灵活多样,监督力度更加强大,成效也更加明显。微博舆论监督党组织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公布党组织活动内容,直接促进党务公开;另外一种方式是通过对权力腐败事件进行揭露,使得真相大白,进而使腐败分子受到惩治。这两种方式的目的就是确保权力正确行使,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总之,作为公共舆论平台,微博对于党员群众来说,多了一种监督党内领导干部、党组织的途径;对于反腐败职能部门而言,多了一条获取腐败信息和线索的渠道。可以说,只要运用得当,微博舆论监督对于完善党内权力约束制衡机制,促进党内民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峰.网络社会的政府与政治——网络技术在现代社会中

的政治效应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0.

[2]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解读[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32.

[3][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M].李伯光,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1999:58.

[4][英]安德鲁·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

播技术[M].任孟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151.

[5]曹林.微博对官员不是技能而是民主素养[N].中国青年

报,2012-07-25.

[6]陈文胜.论微博问政的规制及导引[J].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研究,2012,(3).

[7][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阎克文,译.北京:东方

出版社,1998:37.

[8]蔡文之.网络传播革命:权力与规制[M].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2011:141.

[责任编辑:黎 峰]

作者:陈文胜

大众传媒与党内民主研究论文 篇2:

建立充分体现党内民主的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

[摘 要]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必须抓住发展党内民主这个根本,逐步建立充分体现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体系、有利于调动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动力机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运行机制,真正形成保证党员长期发挥作用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

[关键词]党内民主;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

[文献标识码)A

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需要重点研究探索的重大课题。认真总结党员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我们认为,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必须抓住党内民主制度建设这个根本,以党内民主作为切入点,在发展党内民主中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从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人手构建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一、发展党内民主是建立保持共产党员长效机制的根本

所谓机制,即工作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相互制约,它是由目标、规程、责任、奖惩四大关节点贯穿而成的有机整体。在“机制”前面加上修饰语“长效”,就是说机制要长期管用,不会因人事变动而兴废,因时间推移而作废。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则是指为保证党员的思想行为持久稳定地符合党的先进性建设要求、反映时代属性、始终站在时代前列而建立的相关要素、环节互为作用影响的有机整体。

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必须抓住发展党内民主这个根本。党内民主的本质含义是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党员是党内权利的主体,全体党员一律平等的直接或间接参加党的领导和管理党内一切事务。发展党内民主,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党永葆先进性和生机活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需要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健全和完善党内制度体系,但归根结底要靠调动党员的内在积极性来完成。为此,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必须突出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并以此为出发点,构建系列化的制度内容,使这套机制既有助于党员认真履行义务,又有助于党员充分行使权利;既能保证党员对组织决议的有效服从和执行,又能促进党员的个性实现和发展,进而充分发挥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内在动力来自于党内民主,党内民主发展程度和进步状态直接决定着党员先进性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应当看到,由于过去一段时期我们党忽略了党内民主问题,放松了党内民主建设,从而导致目前在党员主体地位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党内现行体制及党的建设的若干具体机制的运作中,党员还主要是作为被动的教育对象、管理对象、监督对象、改造对象、提高对象而存在,并不是以党的建设的能动主体出现。如在对待党员的权利、义务的关系上,党内生活中长期存在着片面强调党员“义务”,忽视党员“权利”的倾向;在党员教育上,往往是把党员作为单纯的受教育对象,教育方式仍然是简单的灌输,不鼓励党员有独立思考和个人意见;在党员管理上,往往片面地只把党员作为被管理的对象,实行严格的约束型管理,漠视党员有一律平等地参与党内管理的权利;在党内监督上,往往片面强调党员是被监督对象,而忽视党员是党内监督的主体;在党的决策上,往往只强调党员无条件地贯彻党的决策,而忽视党员以多种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参与党的决策的权利;在党的制度建设上,党规党法的制定仍然只限于少数人的圈子里,党员主体往往只有贯彻制度法规的义务,而没有参与制定的权利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绝大多数党员都难以认同自己的主体地位,保持先进性也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针对上述问题,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必须确立新的思路,即以发展党内民主、发挥党员主体作用为根本。要把党内民主建设同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和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推进,使党内民主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具体地讲,就是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研究探索党员永葆先进性问题,逐步建立充分体现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体系、有利于调动党员积极性的动力机制、有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运行机制,真正形成结构合理、关系协调、程序严密、执行顺畅、长期发挥作用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

二、建立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教育管理制度体系

健全党员教育管理制度是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基础性环节。要以明确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激发调动党员积极性为核心,以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提高党员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建章立制为重点,健全党员教育培训制度、管理制度和党内监督制度,建立民主、科学、高效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体系。

健全党员教育培训制度。按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针对当前党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党员教育培训制度,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在教育目标上,要确立党员主体观念,把接受教育培训作为党员的一项基本权利,研究建立党员学习引导机制,确立激励性目标,激发党员学习的主动性,改变日前基层党员被动学习的局面,在教育内容上,要根据党员的职业分类、学历资历、年龄等特点,合理搭配基础性教育、知识性教育和时事性教育的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在教育方式上,要坚持静态教育与动态教育、灌输教育和自我教育、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规定教育与自选教育、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在教育载体上,要建立开放的、动态的党内教育体系,对县区党校的地位和作用作出正确定位,使县区党校不仅是基层干部的培训基地,而且要成为党员的轮训基地;要打破原有的单向、封闭的党内教育模式,扩大教育课堂,有效利用大众传媒的作用,建立网上党校,整合党员电化教育资源,拓展党员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作为拥有6900万党员的大党,全党应统编印一份党内学习报,面向基层,向党员免费发放,使党员受教育的权利得到真正体现,同时也可改变目前党员教育刊物过多过滥的问题。

健全党员管理制度。要从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民主意识增强,流动性、分散性逐渐扩大的趋势出发,改革传统单一的党员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对党员进行凝聚型管理、开放式管理和动态性管理的新形式。在管理理念上,最重要的是变传统的约束型管理为凝聚型管理。传统的党员管理方式是在战争条件下形成的,主要是用严格的组织纪律来约束党员,这种管理理念与扩大党内民主的要求已不完全适应。确立凝聚型的党员管理理念,就是从党员是党内主体的认识出发,通过制度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把党员吸引

凝聚到党组织中来。如在下岗党员集中的地方,党组织可采取建立党员就业服务站、设立创业基金、建立创业示范基地等方式把党员集聚起来。在管理方式上,要逐步从传统的封闭式管理转变为开放式管理。传统的按照生产单位来实行党员管理的方式是一种封闭管理,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背离。实行开放式的党员管理方式,就是按照党员分类逐步探索属地管理、挂靠管理、社区管理、农村产业化管理等新形式,使党员管理与市场经济相融合;要完善党证制度,变党员必须加入一个支部并参加支部的组织生活为党员可以凭党证参加任何支部的组织生活。在党员管理制度上,要从传统的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管理。目前基层组织的定期组织生活会制度、党员按期交纳党费制度等要求在一些党员群体中已很难执行,必须从动态角度进行改进。如基层党组织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时间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流动党员和出国劳务党员可以在规定期限内一次性交纳党费等。为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应探索和实施党员信息网络管理的动态方式,实现党的工作信息通过网上发布,党员组织关系通过网上接转,党员教育通过网上党校开展,党内问题通过网络讨论,党员的意见和要求通过网络反映。

建文健全充分体现党内民主要求的党内监督制度。没有监督的民主是不健全的民主,只有健全的党内监督才能使党员的先进性得到有效保持。因此,强化党内监督是提升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创造性和自律性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机制,核心问题就是实现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的良性互动。要按照党员是党内权力主体的要求,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权力运行机制;要建立健全党内质询制度,在县级以下基层单位党员有权对上级作出的决策和工作部署直接提出质询,县级以上党委则通过党的代表大会代表来进行质询。要进一步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的规定要求,对保障党员权利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认真的检查监督,严肃查处压制批评、打击报复等侵犯党员权利的行为。

三、建立调动党员积极性的动力机制

激发党员内在积极性是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重点环节。要以充分调动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目标,以建立健全党员民主参与制度为重点,综合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方式,有效发挥党员队伍“进口”和“出口”的自我调节作用,使党员队伍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形成激励有效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动力机制。

健全党员民主参与机制。发展党内民主,建立健全党员民主参与机制,是激发党员积极性的基础和内在动力。党员只有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党内生活和党内事务中,才能真正关心党的前途命运,真心维护党的威信和形象,自觉地保持党员先进性。因此,建立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必须紧紧抓住发展党内民主,建立健全党员民主参与制度这个根本性环节,围绕保障和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这四个重点权利来展开,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党员义务、轻党员权利的状况。首先应当在党章中明确概括党内民主的含义,明确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改变目前党内民主概念模糊,缺乏党规党法依据的状态。在此基础上,要建立健全党务公开制度、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明确公开内容、公开方式、公开范围,坚持做到重大问题党内先通报、重要文件党内先传达、重大决策党内先讨论,增强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建立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重大问题讨论制度和情况反映制度,设立党内论坛,党员可以对重大决策和重大问题发表意见;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推荐干部、党内选举制度和罢免制度,在基层党委选举中逐步扩大直选范围,健全上下结合的候选人提名制度,并在基层党代会代表的选举中逐步推行代表竞选制度,使党内选举真正体现党员的意志。

健全党内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由褒奖内容构成的推动弘扬正气、反对歪风邪气的动力机制。当前党员队伍建设整体上存在着约束与激励不对称,重约束、轻激励的问题。建立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必须注重从正面人手,不断强化党内激励机制,形成示范效应,从积极方面引导党员,激发党员积极性。在激励目标设置上,要尊重党员对事业和价值的追求,把党员贡献党的事业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结合起来,正视党员作为“社会人”的客观需求。在激励形式上,要引人民主竞争机制,在党内开展竞赛活动,把党员吸引到各项活动中;要按照公开和竞争的原则改进党内评先创优活动,以业绩评优秀,以贡献论先进,真正树立起共产党员的先进形象。在激励方式上,要坚持政治激励、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对工作成绩突出、具有特殊贡献的党员,通过单位表扬、上级表彰、记功和颁发嘉奖令的形式,进行精神鼓励,并授予不同级别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在精神激励的同时要实施物质激励,改变党内重精神激励轻物质激励的状况,形成利益导向机制。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不能以党员的牺牲奉献代替社会的公正公平。为此,应以一定比例的党费为基础设立党内奖励基金,对工作突出、成绩优异、贡献特殊的党员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对特别优秀的要给予重奖。建立党内关爱制度,设置党内扶助资金,对下岗党员、贫困党员各级党组织应伸出援助之手,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使这些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

建立党员队伍自我纯洁机制。按照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严把“人口”,疏通“出口”,适度控制党员数量,优化党员质量,使党员队伍始终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状态,是推动党员永葆先进性的重要动力。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但如果过于追求数量,质量也是很难保证的。就执政党而言,党员数量过多,质量不高,不仅难以增强战斗力,反而会影响党的形象和威信。因此,在党的建设理论上,应重点研究和探讨党员数量和质量的关系问题,针对中国的人口总量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确定党员的发展规模、发展程度、发展水平、发展结构及总量的适度控制,实现党员发展规模结构的科学化。鉴于改革开放以来党员数量长期处于快速增长的状况,应在一定时期采取严进宽出政策,强化党员队伍自我纯洁机制。首先要严把人口关,按照党章规定的条件和发展党员工作的方针,进一步规范发展党员工作中的“民主推荐”、“培训考察”等程序,做到关口前移,确保发展党员的质量。在疏通出口上,要建立党员正常的退出机制。应把要求退党作为党员的一项基本权利,党员因政治信仰、意见分歧,以及年龄、健康因素和长期定居国外而不愿或不能承担党员义务,本人提出退党申请的,都应视为正常。对于退党的党员不应有任何政治歧视,并可以重新入党。为确保党员退出机制的正常运行,应在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党员资格审查制度、违纪党员警示制度、处

置前后谈话制度和检查督办制度等。

四、创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运行载体

党员先进性体现在党员的实际行动中,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设有效的载体是建立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关键环节。要以发展党内民主为切入点,以做好本职工作、服务人民群众、贡献社会为目标,积极创设各种有效的载体和环境氛围,激发党员以主人翁态度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形成表率突出的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运行机制。

创设党员做好本职工作的表率机制。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首先不能脱离党员干部所从事的工作实践。本职工作岗位是党员展示先进性的最直接舞台,共产党员要在群众中作表率当先锋,就必须在自己的岗位上成为行业的标兵。构建党员做好本职工作的表率机制,就是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本单位的任务,根据行业特点组织开展各种党员主题实践活动,围绕实现党员主体地位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建功立业”等活动,形象地展示党员先进性的时代风采,为党员在本职工作中做表率、永葆先进性创设广阔的舞台。要把能否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本职工作中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作为评选优秀共产党员的根本标准,激发鼓励党员爱岗敬业,努力工作,在工作岗位上施展才华,实现理想抱负,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

建立健全密切联系群众的服务机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员保持先进性必须落实到服务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为此,要根据基层民主发展的要求,从扩大联系服务范围、改进联系服务方式、丰富联系服务内容、增强联系服务实效等方面人手,建立健全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服务机制,形成一套党员联系群众、服务民众、代表民意的制度。首先,要以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为重点,建立健全党员服务群众体系。在农村进一步创新党群共同致富和党员联户活动,窗口单位推广党员挂牌服务,城市社区建立党员服务群众点,在全社会形成系统化的服务群众网络。其次,要以代表群众利益为核心,建立维护民意、代表民权的维权机制。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党员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基层党组织要适应社会民主发展的要求,改变传统的以“做好群众工作”为导向的党建工作模式,形成以“代表群众利益”为导向的新型工作理念,站在代表群众利益的立场,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反映民情,代理民诉,化解民怨,以基层组织的名义为群众鼓与呼,从组织的角度反映群众的要求,真正成为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建立健全党员贡献社会的奉献机制。无私奉献是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视和强调党员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党员奉献精神需要新的表现形式,即主动贡献社会。应积极构建党员自觉贡献社会的奉献机制,以执政党组织的形式弘扬反映时代特色的党员奉献精神,把党员先进性要求形象化、具体化地展现到社会中去。要针对当前社会两极分化严重、一些社会群体心理不平衡等问题,建立党员扶贫帮困基金、助学基金等,组织党内捐献活动,为先富起来的党员、私营企业主党员和其他党员贡献社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载体,创造条件。各级党组织也要从实际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共创共建”活动和党员奉献日活动,为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下岗职工党员创设奉献社会的舞台。要积极借鉴“希望工程”的成功经验,有计划地组织一次全党贡献社会的“工程”活动,全力打造党员的社会影响力,使党员的奉献精神形成“品牌”效应,党员先进性在新形势下得到弘扬光大。

(课题组成员:储霞、王虹、段冰冰、唐晓清)

责任编辑 魏子扬

作者: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课题组

大众传媒与党内民主研究论文 篇3:

我国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关于构建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学者们从多个学科、多个角度对我国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六个力面对这些研究成果作出了较为系统的综述。

[关键词]权力;制约;监督;综述

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历来都是政治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进入到21世纪后,关于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对于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学者们从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党建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一、权力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权力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即以权力制约权力。在这一方面,涉及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科学配置权力,并使不同权力之间能够相互制约、相互监督。胡启南认为“强化权力制约的关键是实现权力的合理分工和相互制约”。高山认为,完善我国权力制约和监督体制,需要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国家机构设置和权力制约监督”,加强“各级权力机关相互间的制约监督”、“国家权力机关对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的制约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制约监督”、“司法系统内部的制约监督”。吴振钧提出要对权力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合理配置,要在横向上做好“党政合理分权”、“政企合理分权”、“政事合理分权”、“国家机关合理分权”四个方面的工作,同时也要在纵向上使“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科学合理,运行有效”。杨长青认为,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就“要适度分解权力,构建权力之间的制衡关系”,具体而言,他认为可以通过“分解‘一把手’过分集中的权力”、“限制领导干部兼职”、“理顺党委和政府的关系”、“正确处理地方党委和人大的关系”、“正确处理上下级关系”来使各种权力之间形成相互制约。同时他认为还应“建立垂直的监督领导体制”、“理顺纪检、监察和检察机关的工作关系”来“要强化专门监督机构的权威,以权力制约权力。”周永坤提出。“只有从权力内部对权力进行分解,并在此建立一个稳定的、相互制约的权力体系,以权力之间的关系来制约权力”才能有效地控制权力。等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对权力进行制约与监督的一种有效方式,国内学者对于以权制权的研究为我国建立科学的权力配置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权力的法律制约与监督机制

在强调法律对权力的制约方面,杨长青认为“制约领导干部权力,从根本上说要靠法制。”他提出了“依法行政,用法律约束行政主体”、“完善预防和治理权力腐败的法律,加大法律制裁力度”和“建立和完善独立的司法体制”三种途径来加强法律对权力的制约。董长春认为“应当在以法律制度明确权力活动领域的基础上,完成对公共权力私人性的制约。”他针对制约权力提出了三点措施:“以法律明确权力的活动领域”、“以法律确定公共权力的边界”、“以责任制约权力”。吴振钧认为,以法律制约权力就是“制定严密的法律法规,规范权力的运作过程,控制官员的用权行为,作到依法行权,依法行政。”为了能够达到用法律控制权力的目的,他认为“要设置三道互相衔接的严密防线”,即“行为前的法律控制”、“行为过程中的法律控制”和“行为后的法律控制”,通过这三道防线,对权力进行法律上的制约。喻中强调行政诉讼在权力制约与监督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实现行政诉讼制约和监督行政权力的三种方案:提高行政诉讼级别的“小改”方案,由最高法院行政审判庭在各省、市、自治区设立“派出法庭”的“中改”方案,在最高人民法院之下设立相对独立的行政法院系统的“大改”方案。黎仕勇从宪法的角度指出要完善和强化我国权力监督体系,必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双重违宪审查制度。具体方式“一是通过完善人大的立法备案制、批准制、否决制、撤销制等确立人大的“违宪审查制度”(立法审查),二是赋予或授予最高人民法院“违宪审查权”(司法审查)。”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宪法监督的作用。姜明安认为,“宪法只有得到有效实施,宪法确立的公民基本权利才能得到有效实现,宪法规定的国家权力分工与监督制约机制才能真正有效运作”,因此,“在公民基本权利遭受其他任何个人、组织不法侵害之时,法院应以不违宪的具体法律进行裁判;当无此具体法律时,法院以宪法作为直接依据进行裁判,这是理之自然。”从法律的角度进行研究成为目前学者们研究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一个重要视角。

三、权力的社会制约与监督机制

在以社会制约权力方面,学者们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郭道久认为,要充分发挥利益群体、第三部门和大众传媒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用。吴振钧认为以社会成员的权利制约权力是“民主社会所独有的一项伟大的法治战略”,符合人民主权的观点,因此“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社会成员有权通过参政权、控告权、质询权、批评权、建议权、罢免权、听证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的行使,维护自身利益,制约权力行为”金海和提出,以公民权利制约公共权力,可以从“完善法制建设”、“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民主和法治意识”三个方面入手。陈宏彩从政治参与的角度强调以权利制约权力的方式,即“必须使由代议制政体构成的封闭的决策体制和运行机制引入更多的民主、开放因素,让普通民众享有充分地获取政府信息、自由地表达政治意见、合法地参与政治决策的机会与权利。”只有这样,当政府权力侵犯公民合法权利时,公民才能享有通过法律途径抵制侵害、实现权利救济的权利。汪来杰则在《以权利制约权力的思考》一文中对以权利制约权力的时代价值、表现形式、路径选择作出较为详尽的论述。

另外,在以社会权利制约权力的方面,很多学者特别强调了舆论监督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用。如叶战备认为“舆论监督因其自身具有的独特功能已成为当代社会监督最有力的途径之一”,可以从“舆论监督立法”、“保障新闻媒体和公众的知情权”、“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三个方面来加强舆论对权力的监督。王仲勤提出目前我国新闻监督存在的“五难”,即“接受采访难”、“审查通过难”、“稿件发表难”、“解决问题难”、“记者处境难”,并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宗旭提出了“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全民的舆论监督意识”、“强化政府管理的透明度,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建立有效的舆论监督体制”等三项加强舆论监督的举措。

发达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已经表明,权力的社会制约与监督是当代权力

制约与监督机制中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从目前国内的理论研究和政治实践发展来看,通过社会来制约和监督权力将会成为推进我国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建设的最值得期待的生长点之一。

四、权力的道德制约与监督机制

在强调道德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方面,张康之认为“道德制约在一切存在权力的地方都有着普遍意义。”要发挥道德对权力的制约作用,必须要“在公共行政中,引进道德的因素,建立行政道德的规范体系,并为行政道德发挥作用提供环境支持”。杨长青认为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树立社会主义的义利观”、“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树立社会主义的苦乐观”、“树立社会主义廉政观”以此来实现对权力的道德制约。林兴发指出“由于制度制约存在局限性,因而对权力的道德制约是必要的。”而“权力的道德制约关键在于提高权力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权力主体的自律能力。”因此,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权力观,加强领导干部道德教育,提高领导干部道德修养就显得尤为必要。廖孝英认为,“伦理责任的约束是防止权力滥用的内在途径”,“可以保证行政官员把公众利益和制度价值真正内化为个体行政人员的内在道德责任。”因此,必须注重加强公务员的行政道德建设,强化行政道德对公务员行为的约束作用。另外王彦东、周红在对权力的道德制约方面也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五、权力的党内制约与监督机制

鉴于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的特殊地位,如何构建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成为推进中国特色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多学者对党内权力的制约与监督问题作了专门的研究。喻中指出,要加强对党内权力的监督,首要的就是“通过选举制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通过“完善选举的程序与技术实现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同时喻中指出,在推进党内监督的过程中,“双规”是“党内监督制度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当代中国权力监督机制的一个重要纽结”,因此,有必要对“双规”制度进一步加以完善,“使之与权力监督的其他环节实现有效的对接,从而整合出一个更有效能的权力监督体制。”“黄百炼认为可以通过“健全‘一把手’的选拔任用机制”、“健全正确发挥‘一把手’作用的决策机制”、“建立预防‘一把手’蜕化的警示机制”和“建立对‘一把手’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作用的淘汰机制”等四项措施来加强对各级组织“一把手”的监督。杨长青提出,要加强共产党内部的监督,必须充分发挥党员和党的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同时还要“强化领导班子集体内部监督”、“加强党的纪律检查”以及“拓展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的时空”等。这样才能将多方面的监督形成合力,实现党的内部监督。另外,黄明哲、郭文亮、唐士其、杨久华、王海军等人也对党内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观点。

六、权力运行过程的制约与监督机制

近几年,国内对权力制约与监督的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转向了对权力运行过程进行制约和监督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如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提出,目前我国的权力运行存在“权力安排不尽合理”、“权力运行程序欠缺规范透明”、“权力运行的法制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提出了“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优化权力配置”、“规范权力运行程序”、“把权力运行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行使权力的自我约束”等五种解决措施,以此来加强对权力运行过程的制约和监督。丁纪春也提出了“要对权力进行全过程监督”的观点。他认为,目前我国的“监督机制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事前、事中监督不够,主要是事后监督、惩戒性监督,没有做到超前预防。”而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根本的就是从权力生成的源头、权力运行的起点开始监督,真正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就实行到哪里。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周智也对加强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就要“在建立健全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的运作机制基础上,强化对权力运作的全过程,包括对权力行使主体,权力实施过程,权力运行后果等环节实行全面的管理、控制和监督。”他还提出通过“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的思想建设”和“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来保证权力规范运行的观点。而韩健则认为应该从权力的授予、权力的行使、权力运行的后果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多种制约和监督手段来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在具体的策略上,他提出了健全选举制、强化新闻监督、完善政绩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从权力运行的角度进行研究已经成为目前学者们研究权力制约与监督的一个新视角。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在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还是比较丰富的,这些成果为我国进一步开展权力制约与监督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的研究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个别研究多,系统研究少。目前国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权力制约与监督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研究,而系统地研究中国的权力制约与监督的则较少。二是应然研究多,实然研究少。目前国内的研究多是介绍与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相关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我国权力制约与监督的应然状态,而对于如何将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和历史经验与我国的传统和现实结合起来,在实然层面上解决我国的权力制约与监督问题的研究较少。三是看到问题的多,解决问题的少。尤其是对于我国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在现实中探讨解决方式的研究更是较少。这些问题的存在为学者们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作者:章 瑞

上一篇:竞聘高级客户经理演讲稿下一篇:总经理职位竞争上岗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