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金融市场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电力现货贸易的不断发展,电力金融市场也应运而生。电力金融市场的出现,使得电力价格逐渐趋于真实,电力市场的竞争也逐渐趋于公平,并带动了电力市场的稳定发展。现笔者就电力金融市场的认识误区与建设目标进行阐述,并提出对新形势下电力金融市场的建设方案,以促进电力金融市场的发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电力金融市场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力金融市场论文 篇1:

浅析国际电力金融市场对中国电力市场建设的启示

摘 要:文章首先对电力行业的发展情况以及相关特点进行了介绍,进而对电力期货这一影响电力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行了阐述,最后介绍了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电力金融的发展手段并根据这些管理办法结合当前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所带来的相关启示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国际电力金融 金融管理 中国电力 市场建设

随着世界范围电力市场管理逐渐变得宽松,电力行业从原有的垄断态势慢慢过渡为竞争的形式,但与此同时,因电价波动造成的系统安全隐患以及市场的不稳定越来越成为当前电力行业市场化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欧美等国家通过电力金融市场的建立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且收获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对于还处于相对落后的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和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就针对我国电力市场受国际电力金融建设的相关启示做出如下的分析。

一、概述

电力行业的发展情况主要体现在各个国家对于电力资源的实际需求上,电力受季节的影响在不同的时间段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这就为电力的交易带来了极大的干扰,在市场的交易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在传统的电力交易形式中,短期的电力交易占据电力交易整体中比较大的一部分,短期市场的电价水平对于最终产生的电价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正是因为电力资源通过短期的交易不能够保证电力供应水平的长期稳定,这才导致了现如今各个国家电力交易系统中电价存在比较剧烈的波动,电力期货的出现就是这一形势下的应生产物。

二、电力期货

电力期货主要是指在一定时间段或是时间点所能够最终确定的保证一定交易价格的电能合同,这就涉及到期货合约的签订问题,这一合约的出现主要是在远期的合约实现标准化之后。对于电力期货而言,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功能:①期货市场实现了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②期货市场的出现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电力系统的发展和稳定以及电力体制的深化改革。③电力期货的交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合理电力价格的发现。④电力期货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电力企业很好地规避了潜在的风险,起到了套值保期的作用。

因此,一定数目的期货合同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降低了电厂以及电网公司进行交易时可能存在的风险,使电厂的运营和生产变得更加稳定,同时也保证了电网的安全。通过电力期货市场的进一步建立,使得电力资源的长期合同交由市场来进行决定,这一方面杜绝了合同签订过程中牵涉到的公平问题,另一方面也很好地避免了历史遗留下的一些风险,帮助整个电力市场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国际上电力金融市场的发展

(一)美国电力金融市场

美国的电力市场在上世纪90年代周期开始飞速的发展,期间产生了两份期货合约,内容包括了每一个月所交割的电量峰值以及交割的地点。不久便出现了期权合约的交易,这种交易以及相关期权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交易量也随之上升,其中电力期权以及电力期货所设定的价格保险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美国电力工业的风险管理,解决了因市场电价波动所带来的经营风险等问题。直至上世纪末期,美国一共成立了三个期货交易的中心。

(二)欧洲国家电力金融市场

欧洲各个国家电力金融市场所从事的电力期货交易既包括短期的期货交易,也包括长期的期货交易、差价合同以及期权的交易,从事金融市场交易的成员可以借助交易电力合同对市场中潜在的风险进行很好地规避。这些交易的合同都会采用一定的标准格式,对于短期期货签订的合同而言,包括日期货和周期货,对于长期期货签订的合同而言,包括月、季、年多种时间段的期货合同。在欧洲这些国家的电力市场中,进行期货交易的主体既包括为了套利的电力交易商,也可以是那些为了规避风险的零售商、发电商以及用户,金融市场在交易的过程中会收取一定的交易费用。这种方式的交易不需要考虑技术因素、输电容量以及电网阻塞等各种限制因素,在期货合同的分类上,欧洲的金融交易市场主要存在远期的期货合同以及短期的期货合同。

四、国际上电力金融市场的发展为我国带来的启示

通过欧美等国家的电力金融发展以及相应的管理手段可以发现:作为已经相对完善和健全的电力市场,必须要将独立系统的操作机构和电力交易所严格区分开,做好多种交易方式的有效结合,这些方式主要包括:期货交易、平衡市场、短期双边市场以及远期的合约交易等。通过这些交易方式的有效结合,在很大程度上都会使电力资源的交易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场的稳定性和透明度,很好地限制了市场投机情况的出现,简化了报价的形式。

结合当前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电力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我国在今后的电力市场建设可以在电力期货标准合约的制定和管理上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逐步展开:

(一)交割的等级

电力商品的标号和种类要严格按照交易所的规定来进行制定。

(二)最小价格的变动单位以及报价方式的制定

通常情况下单位设定为:元/(MW·h).

(三)期货的交易时间以及契约月份的制定

交易时间主要是指期货交易以及进行转手的时间,可以设定为每周周一至周五上午和下午各两个半小时。契约月份主要是指可以进行期货交易的月份,由于电力在一年中的每一个月份都会进行大量的生产,因此,在设立契约月份时可以将每一个月都设定为连续交割月。

(四)交割标准品

相比于其他类别的产品,电力产品的标准非常严格,因此我国各个地区的电力产品要能够保证满足统一的电力能源质量要求。

(五)交割率

平均每一个小时的交割率为2MW,同时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以及买卖双方所签订的协议作出适当的修改。

(六)交割地点

这需要根据电网来进行制定,一般的交割地点都会选择在那些超高压的大型变电所。

(七)保证金的要求

保证金是空头所和未平仓期货所必需的,一般为合约整体价值的十分之一。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电力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未来的电力市场终将会进行全面的开放,这就会使市场的主体受到电价影响可能面临一定的风险,对此我国可以借鉴欧美等国家在电力金融方面的管理以及运作方法,这对于我国金融市场体系更加安全、规范以及高效地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仁辉,张粒子,武亚光,庞博.中国电力金融市场的实现路径探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11).

[2]刘俊勇.全方位、多层面探索电力市场建设[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9(02).

[3]贾俊国,石雪.中国电力市场建设标准方案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05).

(作者单位: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调度控制中心调度控制处)

作者:王双全

电力金融市场论文 篇2:

新形势下的电力金融市场建设探究

摘 要:随着电力现货贸易的不断发展,电力金融市场也应运而生。电力金融市场的出现,使得电力价格逐渐趋于真实,电力市场的竞争也逐渐趋于公平,并带动了电力市场的稳定发展。现笔者就电力金融市场的认识误区与建设目标进行阐述,并提出对新形势下电力金融市场的建设方案,以促进电力金融市场的发展。

关键词:电力金融市场;建设目标;建设方案

目前,电力市场是由电力金融市场和电力现货市场两部分构成,而最初电力现货市场就是电力市场。但是由于在电力现货市场下,市场成员困于电能的不可储存性能与电力供需失衡而带来的市场价格变动剧烈,所以,人们创造出一种新的运行管理模式—电力金融市场。而在新形势下,电力金融市场的发展将更值得探究。

一、电力金融市场概述

(一)期货与期权。期货合约是在甲乙双方意见达到统一的时候所签订的合约,合约内容主要是明确购买或者出售某项资产的具体时间和具体价格。与期货有所不同的是,期权是对标的物(电力、电力期货或者是电力远期合同)交易的时间定义为一个特定的时间段,而出售或者购买的价格也是被详细确定并列入合同的。期货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其实现的方法为期货的套期保值。期权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经济金融的风险、发现市场盈利的机会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投资,其实现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跨式期权、差价期权等。

(二)电力期货交易。电力期货交易是建立在电力期货的基础上的,电力期货明确了电力交易的时期与交易的电能量。因为电力不具备有效存储的功能,而用户用电与电力网络发电必须维持在实时平衡的基础上,所以,电力期货必须明确电力期货的交割时间、交割地点与交割速率。

(三)电力期权交易。电力期权交易与电力期货交易和电力远期合同交易相比,其对电力出售者和电力持有者的权力与义务规定是不同的。对于电力期货交易和电力远期合同交易的双方而言,交易双方都有对彼此的权利和义务,然而在电力期权交易中,电力期权的持有者只有权利而没有要履行的义务,而出售者只有必须履行的义务而不享有对方赋予的权利。

(四)电力金融市场的存在价值。电力金融市场由电力期货市场和电力期权市场两部分组成,电力金融市场的出现也解决了电力现货市场没有解决的难题,它的存在价值不可小觑。电力金融市场一方面通过参考期货市场内的参与者得到的期货价格来指示现货市场的价格和推测未来市场的供求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采用套期保值的方法规避期货市场价格的风险和通过一定的策略规避期权市场的电量和电价的风险,从而在大量投资者的支持下提高了电力供应的稳定性。除此之外,电力金融市场凭借自身优势而引入众多行业的人参与到电力市场中来,从而促进了电力市场的流通与发展,并增强了电力市场的良性竞争与市场的公平性。

二、电力金融市场建设的误区

在电力金融市场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那就是企业多采用直接融资的方式筹备资金。目前,很多家企业在扩建其商业规模的过程中,始终秉持着这样一个融资理念:通过向社会融资,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融资效率,还能屏蔽或者避免因向银行贷款而无法偿还时所导致的信用问题和清偿问题。然而,大量的事实证明:这样的想法往往是对其困境的雪上加霜。因为,大多数企业进行融资的目的都是为了以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他们筹集来的这笔资金多是用于新公司的建立。这样的做法暗示着这些企业企图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摆脱债务以求得新公司的进一步发展。这样的误区让他们的计谋不攻自破。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大量的企业采用这种不道德的经营手段使得商业银行的资金周转不开,从而影响其电力金融市场的运行。

三、电力金融市场的建设目标

(一)电力金融市场建设的总目标。依据中国的国情和电力市场的发展形势,我国电力金融市场建设的总目标是建设一个规范、开放而又活跃的电力金融市场,并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中构建和完善电力市场体系。在电力市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充分发挥电力金融市场的优势以尽快实现电力市场体系的建设。

(二)电力金融市场建设的阶段目标。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电力市场的发展现状,对于电力金融市场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任务,它需要分阶段来实现。所以,电力金融市场建设的目标在总体目标的指引下,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起步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起步阶段是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对现代产权制度的补充与完善。通过对电力实物远期合约交易和电权交易的规整为电力金融市场建设的实物市场奠定接触,并为市场的微观结构建设创造条件。第一阶段,电力金融市场通过对实物远期合约、月度实物合约和发电权交易等电力实物合约的内容规范来实现对跨区和跨省的电子公告板交易市场的进一步完善。第二阶段,为金融性远期合约以及差价合约等金融性交易创造一个电力交易平台,以井然有序的完成金融性交易。其中,建立柜台交易交易市场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第三阶段,在以上条件具备的基础上,尝试性的在恰当的时机进行电力金融合约交易,如,电力期货合约交易、电力期权合约交易等。而对实物远期合约则适用于实物交易市场中。通过以上的举措促进柜台交易交易市场的发展。

四、电力金融市场建设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优化资本组成和经营方式。根据我国电力市场发展的现状,我国的电力企业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鉴于我国电力企业有电力公司、发电厂和供电公司等多种类型,其经营模式和资本组成等方面都有所差异,所以,对于不同类型的电力企业,其在投资改造的过程中,应根据自己企业的属性来进行资本的优化重组和经营模式的转变。

(二)充分利用电力企业的闲置资金。电力企业依靠电力财务公司来进行企业融资。电力财务公司可以通过充分利用企业内部闲散资金来进一步解决电力企业的后顾之忧,同时实现金融资本与电力企业的完美结合,促进电力企业的大规模发展。

(三)培养优秀的投资者。电力金融市场的发展除了要具备一些外部的硬件设施之外,还要拥有思路清晰、资质卓越的投资者。因为一名合格的投资者能够把握时机,在有利的环境下实现投资的最大收益,在不利的环境下将损失降到最低。

(四)建立并健全投资风险管理机制。在较为健全的投资风险管理机制的指导下,投资者能对合理的把握风险指数,从而做出正确的决断。比较健全的投资风险管理机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制度建立方向:第一,健全投资决策时的风险管理。第二,对项目评审的阶段要予以重视。在项目评审阶段,通过对该企业还款能力的评估以及经济效益的计算来确定投资风险的大小。第三,在对企业的资本进行分析时,可以参照基本金制度。基本金制度通过对资本的优化配置和资金到位的督促来解决企业的资本问题。所以,对基本金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能够降低企业投资的风险。

总结:电力金融市场建设是一个艰辛而长期的过程,电力企业应在明确电力金融市场建设的目标与注意事项的基础上,加强对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加大对专业人士的培养并做好电力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只有在良好的经营模式的基础上,电力企业才能得以良好发展,从而促进电力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1] 黄鉴新. 探讨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经济发展与对策[J].通讯世界.2014.10(20):127-128.

[2] 徐耀强. 加强集团管控是企业内生式变革的必然[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06(05): 123-124.

[3] 郭婉.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政治成本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电力供热业上市公司的证据[J].绿色财会.2014.27(03):140-141.

作者:孟俊枝

电力金融市场论文 篇3: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金融市场路径

摘 要:IPCC2007年发布的AR4只研究了气候变暖对自然系统的影响,6年多来人们就地球是否变暖?变暖是否人为?变暖是否同时对人类系统带来影响?AR5作出了肯定回答并提出了控制变暖2℃以内和2050年碳排放在2010年基础上降低40%-70%等碳限制目标。碳金融市场作为应对气候变暖的重要市场化途径,已经在国际上运行10年。国内也在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先后启动了七家区域试点碳金融市场。针对国际国内碳金融的市场现状、未来展望、法律悬空以及国内市场各自为“制”等问题进行探讨,有益于国内外碳金融市场接轨、全国统一碳金融市场建立和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关键词:气候变化 碳金融 环境经济学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聘请全球专家研究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AR4),只研究了气候变暖对自然系统的影响。并未明确回答最近15年来全球气温是停滞还是变暖?变暖是否同时对生态系统、海洋系统、人类系统带来影响?变暖是否是人类所致?2013年9月27日、2014年4月3日、4月13日IPCC第一、二、三工作组的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经IPCC科学家评审、研究团队答辩,IPCC向全世界发布的AR5对上述质疑给予了肯定的科学研究结论。限制碳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碳金融是限制碳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市场工具。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国际国内的碳金融市场现状、未来展望和解决国际市场法律悬空、国内国家层面法律缺位和七个区域试点碳金融市场碳排放权不同质等问题。从而对推动国内与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对接,全国统一碳金融市场的建立,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共同但有区别”的大国责任。

一、气候变化的权威性新结论

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是AR5第一工作组国际研究成员,也是2013年9月23日-26日代表第一工作组研究团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接受IPCC评审、答辩的学者。他在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术年会上作了《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的主旨演讲。他们的研究认为,气候变化比过去认识到的程度更为严重,属于人为因素所致的概率是95%。科学观测大气圈的数据表明,全球地表平均温度1910年以来,上升0.89℃[0.69-1.08℃]。观测水圈的数据显示,在1971-2010期间,气候变化系统增加的净能量中,海洋上层0-700米占60%,储存在700米以下的占33%;北极海冰范围1979年以来显著缩小;全球海平面1901年-2010年上升0.19米[0.17-021米]。极端事件的强度和频次20世纪中叶以来显著变化,热事件增多,冷事件减少。2013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已经增加到了41%。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总体上属于增量。工业革命时代以来,二氧化碳增加40%,其中海洋吸收了大约30%。水泥生产、化石燃料使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010年达到9.5Gtc,而2002年只有8.3Gtc。根据CMIP5模式和新的碳排放情景——典型浓度路径预估,至2100年,按全球增温2℃66%概率测算,高排放可能引起1000Gtc①。全球人均碳排放4.8tCO2e,中国人均碳排放6.6tCO2e,碳排放总量2011年占全球10%,一次能源消费总量34.8亿吨标准煤。全球2012年能源消费356亿吨标准煤,中国占28%,达到80亿吨。同期印度、美国、欧盟分别占7%、16%、11%。中国近年的雾霾可能导致123万人早亡。自然科学家与社会科学家共同研究,要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气候与人类系统及其经济发展环境友好,实现气候恢复力路径转型。要将工业化以来的气温变暖控制在2℃以内,全球CO2排放到2030年必须控制在2010年的水平,到2100年全球CO2零排放,从2014年到2100年未来86年的剩余碳排放空间为1万亿tCO2e。中途的2050年还必须在2010年CO2排放水平上降低40%~70%②。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人类可以先靠各国政府主导,最终要以市场张力为主。在市场途径中,碳金融市场是重要的路径之一。

二、碳金融市场现状

1.国际碳金融市场。碳排放权作为一种新兴的虚拟产权和金融产品,开启了人类限制碳排放、减少碳排放的市场化路径。英国排放交易体系、澳大利亚排放贸易体系、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先后于2002年、2003年开始碳排放权交易。欧盟(欧盟+挪威+冰岛+列士敦士登)碳金融市场于2005年1月1日在《京都议定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法律约束下正式启动交易。荷兰CLIMEX交易所、欧洲气候交易所、欧洲能源交易所、BlueNext交易所、北欧电力交易所、纽约绿色交易所、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2009年以来,也先后开始进行核证减排量(CER)的交易。碳金融市场的基础金融工具有远期、期货、期权、互换、掉期。融资工具包括项目融资、运输贷款、汽车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节能产品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绿色信用卡。风险管理工具拓展到天气衍生商品、可交易灾害期权、Leu Prima自然灾害债券基金、碳排放信用担保、绿色建筑覆盖保险。2013年,欧盟排放体系碳金融交易总量102.6亿tCO2e,总交易金额为528.49亿美元,其中欧盟配额(EUA)交易量为86.5亿tCO2e,交易金额524亿美元;CER7亿tCO2e,交易金额4亿美元;联合履行项目减排单位(ERU)交易量9亿tCO2e,交易金额1亿美元。从2014年5月19-23日欧盟市场一周的情况看,一级市场有三次配额拍卖1048.6万吨,价格分别为4.6、4.59、5.23欧元每吨。二级市场一周配额成交量50.5万吨,最低价4.7元每吨,收盘价5.11元每吨;州际交易所一周的2014年12月CER期货价格下跌25%至0.09元每吨,五种CER期货合约一周的成交量为857.6万吨。2014年9月1日的交易价格EUA为6.44欧元,CER为0.16欧元。

2.中国区域试点碳金融市场现状。我国的碳金融,是从参与国际市场开始的。2006年开始以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供给方的形式参与国际碳金融交易。到2014年8月17日,中国在联合国CDM理事会(EB)注册的CDM项目3804个,实际签发减排量的CDM项目1400个,约占全世界CDM项目总数量的50%。

中国区域性试点碳市场从2013年6月18日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率先上线配额交易,到2014年6月19日重庆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开市,全国七家区域性碳金融市场平台全部开始配额和自愿减排量(CCCER)的市场交易。到2014年9月1日,全国七个区域试点碳金融市场控排企业2000家,交易总量1225万吨,交易总额35264.4万元,平均每吨28.79元。深、沪、京、粤、津、鄂、渝七个区域试点碳金融市场的累计交易量分别为1659554吨、1553460吨、961855吨、1293173吨、1059760吨、5284288吨、145000吨,累计交易额分别为113154196.47元、60917272.70元、58057517.80元、70586610.52元、21891494.20元、125417791.75元、4457500.00元。最新交易收盘价格分别为65元、39元、54.60元、43.65元、20.35元、23.79元、30.74元/每吨。其中深、沪、京、粤、津已经完成第一个履约年,履约率都在95%以上。

三、未来碳金融市场展望

1.国际市场展望。2014-2015年期间,我们将看到新西兰、巴西、智利、韩国、日本、新加坡、瑞士、土耳其、哈萨克斯坦、乌克兰以及WCT体系的魁北克、美国RGGI以及东京都等国家和地区的碳金融市场或已建成、建设中、完成立法、计划中、承诺中。

国际碳金融市场2013年到2020年每年的全球市场总供给预测为471、457、382、414、358、327、348、373MtCO2e;如果美国只包含电力市场需求,同期全球市场总需求预测为531、601、620、508、450、458、521、573MtCO2e;如果将美国总体经济运行纳入,则同期全球市场总需求预测为574、660、843、784、736、730、796、879MtCO2e。

2.中国碳金融市场路线图。中国碳金融市场2006年以来,到2018年的12年发展路线图可以划分为:2006年以CDM项目供给方式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2008年奥运期间开始在国内进行零星的自愿减排(VER)交易;2011-2012年区域试点碳金融市场规划、准备、制度安排阶段;2013-2014年区域试点碳金融市场平台相继启动交易阶段;2015-2016年区域试点碳金融市场平台调整、改革、整合阶段和全国性统一碳金融市场体系筹划及立法;2016-2018年,全国性统一碳金融市场体系建立。

四、碳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国际碳金融市场两大问题及对策

1.法律悬空问题。国际碳金融市场的最高制度安排《京都议定书》只约定了2012年12月31日以前的减排承诺。2013年1月1日以后的承诺和文本修改需要四分之三的缔约国先在国内完成程序和授权,签署后才生效。至今还没有达到生效的缔约国签字国数量。接近2年来,国际碳金融市场处于法律悬空期。有关各方应该在AR5明确了气候变暖结论的2014年让新的法律框架生效,运用碳金融平台的市场张力,推动全球节能减排,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2.排放大国按照《京都议定书》履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问题。美国是全世界人均碳排放量和整体绝对碳排放量的排放大国。却一直没有批准和签署《京都议定书》,甚至影响了其盟友——日本这个另一排放大国曾打算退出《京都议定书》。使得本来供不应求的碳金融市场有时供需倒挂,加上金融危机、主权债务危机以及欧盟2007年、2012年不让配额余额进入第二年的下一阶段使用等因素,使全球碳金融市场价格曾出现高峰30欧元和低谷0.1欧元的“需求-价格悖论”。AR5的发布,应当引起各国的进一步高度关注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大限制碳排放的力度,进一步推动碳金融的市场力量。美国联邦政府应当顺应民意,履行大国义务,鼓励全美学习、推广加州、RGGI的限制排放市场化措施,借鉴欧盟的碳金融市场经验,与全球各国一道,共同应对“同一个地球”的气候变化。当然,中国也是排放大国,已经承诺按照国际公约履行“共同但有区别”的应对气候变化和限制碳排放责任。建立七个区域试点碳金融市场和筹划全国性统一碳金融市场并继续CDM项目的注册、产生CER,是中国通过碳金融市场途径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行动。

(二)国内碳金融市场两大问题及对策

1.有规无法问题。中国还没有碳金融市场法律。七个碳金融市场平台是在政策上建立起来的。有的市场平台虽然取得了国务院及其政府部门的法规和特区等地方性法规的认可,但总体上属于有规无法。不利于市场的长期发展、健康运行,不利于与国际碳金融市场接轨。全国性还有24个省市的碳排放权配额交易没有明确的思路和方案,各界期盼的全国统一碳金融市场也缺乏法律依据。建议全国性的统一碳金融市场机制、市场交易和国家立法,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取得重大的实质性进展。

2.七个碳金融市场规制差异问题。碳金融价格从学理上有模型预测、数学计算、供需博弈四种形成机理③。七个市场的价格几乎没有源自这四种机理,差异很大,前文已述从每吨二、三十元到六、七十元不等。究其原因,规制的差异使七个市场的每吨配额实际上不同质。七个市场的试点方案、交易规则、交易主体、交易结构、技术路线、交易产品、配额分配不尽相同,不利于全国性统一碳金融市场路线图的实现。广州、深圳同属广东省,有较多的地缘、政治、文化、经济等共同价值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与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的一体化交易体系具备较好的基础。一体化的重点在配额分配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配额分配有两条一体化路径。一是中央分配制度,即包括深圳经济特区在内的广东省辖区,实行统一规划配额、统一分配配额;二是先按现状方式规划配额、分配配额,尽早实现两个市场交易体系一体化。逐渐由广、深两个市场咨询团队专家,探讨统一配额问题,最后经两个交易所决策集团协商确定,渐进式地一体化。价格问题会随着配额问题的解决而解决,因为价格因配额设计不同而由市场反映出不同的价格。由市场力量让广、深两个交易所的价格相向而行并最终实现广东、深圳全区域的碳排放权配额同质同价。广州、深圳的一体化思路,最终可以由两家交易所在国家发改委、广东省发改委、深圳市发改委的领导、协调、权衡下,按市场化原则推进一体化。同时,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探讨京、津两大碳金融市场平台的一体化。如果广、深一体化和京、津一体化都能圆满成功,那么,对全国性的统一碳金融市场的建立和中国碳金融市场平台融入国际碳金融市场平台将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本文系田永主持的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系统科学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绿色企业”的碳金融路径研究基金项目(编号:Xq14C04)]

注释:

①秦大河.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R].成都: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2014年8月

②王敬涛.模拟全球变化 细分风险影响——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技术进步解读[N].中国气象报,2014年6月3日第3版

③田永,蒋和胜.我国碳金融平台及其价格机理[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9)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4)

(责编:吕尚)

作者:田永 刘世炜

上一篇:营销创新研究论文下一篇:白芍质量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