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的“碳达峰、碳中和”是什么?今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词”。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论文 篇1:

中国电力财务公司的金融风险分析与对策探究

摘 要:随着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电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有利于中国电力财务公司的行政干预也逐步弱化,中国电力财务公司在信贷市场与资金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中国电力财务公司在抢占市场的同时,需更加注重公司的金融风险管理,以防范金融风险。该文在梳理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后,结合中国电力财务公司的具体状况,对其金融风险进行定性分析,阐明金融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并根据可能面临的风险,给出中国电力财务公司相应的风险应对方案。本研究对中国电力财务公司的金融风险管理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电力财务公司 金融风险 风险管理 对策

中国电力财务公司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照章纳税、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企业法人。中国电力财务公司由中国电力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华中电力集团财务有限公司等5家非银行金融机构改组而成,总部设于北京。改组后的电力财务公司是由国家电力公司控股、各省的电力公司共47家企事业单位参股组成的全国性金融机构。中国电力财务公司处于一个多变的经济环境之中,加入WTO、金融监管改革、电力体制改革等都影响着中国电力财务公司未来的发展。构建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提升公司整体的风险应对能力,将是中国电力财务公司健康稳步发展的重要举措。

1 中国电力财务公司的金融风险管理分析

1.1 中国电力财务公司面临的风险

中国电力财务公司处于多变且复杂的经济环境之中,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电力体制的改革、我国加入WTO等都对电力财务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中国电力财务公司除了一般金融机构都要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等外,根据电力财务公司的经营特点、国内外经济氛围,中国电力财务公司还有面临如下风险。

(1)管理风险。中国电力财务公司刚改革完毕,管理风险是其不可避免的风险。中国电力财务公司发展迅猛,管理机构和人员不断攀升,资产规模也日渐扩大,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也不断增加,公司整体的管理难度增大,必须要正视与防范管理风险。另外,中国电力财务公司的管理思想、从业人员、管理模式、机构设置仍沿用电力公司的体制,作为金融机构的电力财务公司需要进行管理模式的改进。(2)政策性风险。电力行业“厂网分离”的变革趋势愈演愈烈,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对中国电力财务公司产生重大影响。大部分人认为,中国电力财务公司会留在经营电网的集团内。信贷资产是中国电力财务公司的主要资产,电力体制改革对中国电力财务公司的信贷业务产生重大冲击。除此之外,体制变革与政策变化导致的法律风险也不容小觑。在竞价上网体制下,发电企业存在逃废债务的可能性。(3)贷款风险。贷款风险按照借款人的还债能力,将贷款质量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5种。随着我国加入WTO,外国资本逐渐进入国内金融领域,中国对股份制银行、国有银行的保护能力变弱。国内外不同的经营作风、经营技术、经营方式、经营领域等趋于多元化发展,加剧了金融行业的竞争程度。贷款业务是中国电力财务公司传统的主要业务,中国电力财务公司必须加强对优质贷款用户的竞争意识。

1.2 中国电力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管理的特征

中国电力财务公司作为一家金融机构,不仅要面临所有的金融风险,还要应对其自身特征引起的特有风险。中国电力财务公司与其他银行相比,其经营对象仅限于集团公司成员单位与分支机构,其风险主要是集团内部面临的个体风险,而非社会性系统风险。财务公司所服务的企业具有高度集中性,其经营状况的好坏与该行业的发展好坏息息相关。财务公司的风险管理在必要时可通过集团公司进行行政干预,这也是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的重要优势。

2 中国电力财务公司的金融风险管理对策

根据中国电力财务公司的特征,在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金融风险管理的应对策略,以期能有效防范风险,降低公司损失。

2.1 加强风险识别、评价与处理

中国电力财务公司面临着多种复杂风险,需要有效地对风险进行识别、估计、评价与处理,以保证经营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1)风险识别。作为风险管理的第一步,风险识别为后续的风险估计、评价与处理等工作确立了范围与方向。中国财务公司通过风险识别以明确自身承受着哪些风险,是在质上的确认。主要用到的方法有德尔菲法、财务报表分析法、风险树搜寻法等。(2)风险估计。通过估计风险,中国电力财务公司将风险可能达到的程度进行量化。风险估计主要用到回归分析法、概率法、风险价值法、估值法和假设检验法等。(3)风险处理。根据评价结果,中国电力财务公司决定是否控制,以及如何控制风险。处理风险的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组合、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自留与风险抑制等。

2.2 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

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中国电力财务公司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保证,风险管理系统包括风险管理的功能系统、组织系统、信息系统,还有激励措施与风险管理文化等。中国电力财务公司的风险管理组织系统至少要有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等几个层次。而风险管理的功能系统是包括风险管理的战略制定、风险管理技术、风险控制等环节的动态系统。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与风险管理文化将为风险管理提供保障。

2.3 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有效地管理公司风险离不开一个能加工分析、传输信息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需要有高素质的風险分析人员以及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国外银行经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分为数据仓库、数据处理器、数据分析层三部分。通过建立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利用电脑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价与处理,同时借助该平台进行风险预警功能。

2.4 建立合理的风险内控制度

风险控制贯穿于交易成本控制、证券优选决策、投资组合、下达交易命令的动态管理过程。首先,要建立风险控制文化并进行管理监督。风险的内控体系包含公司管理层、相关部门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每个人都要充分认识并重视投资中的风险,并将风险的内控融入企业文化中。风险的内控制度至少有以下几项:投资决策委员会的工作制度、各项投资业务的管理办法、风险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等。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还要分工明确,避免部门间的责任冲突。

2.5 有效控制贷款风险

现有的信贷管理体制主要是风险管理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对五级贷款的分类管理是信贷管理体制的核心。贷款的五级分类管理是银行根据借款人偿还贷款的实际能力,将贷款的受损程度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这五类的管理办法。贷款分类管理的实施对银行贷款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有重要意义。实施贷款的五级分类管理首先要注重贷款存量风险的控制,进行准确分类;然后要完善信贷的内部控制机制;再者,加强风险的预警分析和贷后管理;最后,需要精选客户,优化整体的贷款结构。

3 结语

中国电力财务公司处于多变的复杂经济形势中,其金融风险管理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文章通过梳理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从中国电力财务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定性角度分析了中国电财公司面临的各种金融财务风险,并有针对性地在风险管理系统、风险信息管理系统以及风险的内控制度等方面给出对策。

参考文献

[1] 施兵超,杨文泽.金融风险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20-30.

[2] 白宁,张碧波,田雨晴,等.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10-43.

作者:金扬

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论文 篇2:

碳达峰 碳中和

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的“碳达峰、碳中和”是什么?

今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词”。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为什么要提出碳中和?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此外,我国作为“世界工厂”,产业链日渐完善,国产制造加工能力与日俱增,同时碳排放量加速攀升。但我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发展低碳经济,重塑能源体系具有重要安全意义。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碳减排,主动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潮流,积极布局碳中和,已具备实现碳中和条件。

(来源:2021年3月9日光明网)

马朝旭: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体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最大决心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后,中国外交部连夜举行中外媒体吹风会。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主持并介绍峰会主要情况和重要成果。马朝旭表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从未缺席。中方宣布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愿景,是基于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反映了《巴黎协定》“最大力度”的要求,体现了中方应对气候变化的最大决心。据有关机构分析,中国的碳中和承诺将使全球温升缩减0.2至0.3摄氏度。中方将用短短30年时间实现从碳达峰过渡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要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需要開展的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马朝旭强调,中国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将坚定不移地兑现承诺。

(来源:2021年4月23日环球网)

科技部:碳达峰碳中和意义不亚于三次工业革命

一边是碳达峰碳中和,一边是经济社会发展,如何齐头并进?在近日召开的“碳中和科技创新路径选择”香山科学会议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科技是保障二者同时实现的关键,碳达峰碳中和将检验并催生一系列科学结论、科学方法以及技术创新成果。王志刚说,碳达峰碳中和将带来一场由科技革命引起的经济社会环境的重大变革,其意义不亚于三次工业革命,希望科研工作者立足中国国情,通过科技创新形成支撑我国未来低碳发展的竞争优势。王志刚表示,未来要系统设计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的体系结构,形成科技支撑引领碳达峰碳中和的蓝图和“四梁八柱”;要坚持目标导向下的问题导向,做好科技需求分析,明确科技创新的思路和重点。此外,还要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为实现未来40年碳中和目标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保障和支撑。

(来源:2021年4月19日光明网)

杜祥琬:降碳与发展并行,关键在优化战略路径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院士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目标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谋划最优的战略路径。降碳与发展并行不悖,要促进新型发展,积极而稳妥地把握好实现双目标的节奏。碳达峰、碳中和双目标是基于我国国情和科学论证的目标,不仅有路径、可操作,而且将带动一系列技术进步,深刻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及生态文明建设。杜祥琬直言,现有观点认为,离碳达峰还有10年,我们碳排放还可以冲个高峰。现实的情况是,碳达峰不是冲高峰,而是走向碳中和的基础步骤,这两个目标本质就是低碳转型。这意味着,我国将由化石能源为主转向非化石能源为主。杜祥琬指出,要重新认识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在化石能源“富煤、缺油、少气”的同时,一定要把丰富的非化石能源资源作为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杜祥琬看来,“能源减碳”要与“蓝天保卫战”协同推进,电力行业、交通行业和工业减排以及发展循环经济和碳汇等,是实现碳减排双目标的重要抓手。

(来源:2021年4月22日《科技日报》)

陈寅:上海将从三方面着力打造国际碳金融中心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寅在谈及上海未来发展时表示,要把碳金融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全国碳交易市场为基础,打造国际碳金融中心,努力做到“三个着力”。一是着力推进碳金融业务创新,积极探索碳金融现货、远期等产品,支持碳基金、碳债券、碳保险、碳信托等金融创新。二是着力构建碳达峰、碳中和的投融资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三是着力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密切跟踪和关注碳中和进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碳中和发展的金融风险管理机制,更好地服务企业绿色转型发展。“总的来说,上海在碳达峰、碳中和上要力争走在全国前列。”陈寅说,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2025年前要努力做到碳达峰。当前,上海正在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预计今年正式出台,把整个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有机衔接起来。

(来源:2021年4月22日澎湃新闻)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大湾区城市合作 应对气变、减碳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孟萌4月19日晚于广州“湾区花正开”活动上分享“生态湾区”经验时提到,在实现“3060双碳目标”,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背景下,大湾区“9+2”城市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等都有巨大的合作空间、需求和潜力。据了解,广东的碳强度处于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0.57吨的水平,在中国仅次于北京。截至2020年,广东绿色信贷余额超过7300亿元(人民币)。十几年前,广东此间就已开展低碳省份、低碳城市的建设,同时拥有中国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此外,广东碳消费交易量在全球可排第二。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政法所副研究员彭林认为,无论是在香港、澳门还是大湾区内地城市,青年人参与大湾区环境治理的力量在逐步扩大。“粤港澳三地参与到环境治理公共事务的骨干,关注的议题都比较具有共性。他们近些年加强了相互交流和学习,为同样的环境挑战去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这不仅对大湾区环境治理本身,甚至对大湾区未来融合发展、以及面向未来年轻一代的发展,十分具有意义。”

(来源:2021年4月20日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张 莙

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论文 篇3:

新常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新常态下实体经济发展面临更大压力,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仍然是制约其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为此,要继续发挥金融行业在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政、企、银三者的有机协调,解决当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也为金融行业的平稳运行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最终实现共同发展。文章首先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运行机制和重要意义开展了简要分析,随后针对新常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面临的客观问题,分别从处置银行不良贷款、提升市场配置金融资源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金融行业;实体经济;不良贷款

1 引 言

根据央行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要求继续增加信贷资源向小微企业的倾斜力度。这一要求也成为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强力信号。近年来,一方面是国内金融市场逐渐趋于成熟,另一方面是征信机制逐渐完善,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为了一项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当前还有一部分金融机构对服务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持观望态度,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扮演好“桥梁”与“纽带”的角色,连接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更好地发挥新常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价值。

2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运行机制

2.1 间接融资

我国间接融资主要以银行中介为主,一方面,银行中介机构通过存款等业务从资金所有者手中吸收储蓄资金形成可贷资金。另一方面,银行中介凭借银行体系货币派生机制和自身信息、监督、管理及规模优势开展贷款和投资业务,将信贷资金贷放给市场资金的需求者。银行机构通过存、贷款等业务的运作推动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大量的债务性资金。

2.2 直接融资

与银行中介服务实体经济的间接融资方式有所不同,直接融资就是金融市场将资金所有者和资金短缺者直接联系在一起,运用高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市场化交易机制和风险经营机制将资金直接配置于实体企业领域,实现了资金的直接融通,为实体经济提供了长期稳定的长期的债券资金和股权性资金。

2.3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机制

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机构和金融从业人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实体经济要想生存并实现发展,积极进行转型升级是一种必要的举措。但是从企业自身角度来看,无论是对于原生产模式的调整还是对新技术设备的研发,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一过程漫长且存在不确定的风险。金融机构通过对实体经济进行风险评估,然后组织金融資源支持实际经济各项工作开展,让企业能够顺利完成转型。实现了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的共同盈利,进而激发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动力。

3 新常态下发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必要性分析

3.1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要求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表明了国家对金融行业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态度。实际上,自从我国进入新常态以来,实体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资金短缺的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从大型国有企业来说,由于产能过剩,导致大量库存产品积压,这些产品不能及时变现,国有企业资金回流受阻,对资金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种情况下也很难投入资金进行技术创新,遭遇了发展瓶颈;对于广大的中、小、微企业来说,本身对市场风险的抵抗能力较差,新常态后融资难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大量小微企业因为不能及时融资,被迫倒闭。因此,要想激发实体经济发展活力,国家须从宏观层面上出台一系列政策,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3.2 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金融市场在经历了一段黄金发展期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波及影响,其发展也面临了重重阻力。金融行业的发展,如果脱离了实体经济,即便是短期内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也必然伴随着潜在的风险,互联网金融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因此,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质上是金融行业与实体经济共赢的一种模式。从实体经济角度来看,金融行业的支持和服务,注入了新的资金、资源,企业有资本完成蜕变,实现新的发展;从金融行业角度来看,只有实体经济向好发展,才能为金融机构创造更好的盈利环境。在新常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两者共同选择的一种合作模式。

4 新常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遇到的障碍

4.1 资金过多的投入到借贷业务中

新常态下由于实体经济发展低迷,导致很多金融机构因为收益较低,而不愿意将金融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领域,而是选择让大量的货币资金在金融系统内部循环和空转。这种金融操作虽然从短期收益上来看,产生的盈利要高于投入到实体经济领域,但是也必须考虑到自我空转带来的高风险问题。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金融机构存贷款差在2005年为98520亿元,到2010年已经上升到262370亿元,2015年则进一步增加到428330亿元。存贷款差的增加,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投入降低,导致大量货币资金在金融体系内沉淀,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而金融机构也因为无法自我消化这部分资金,其发展面临更大的阻力。

4.2 产能过剩导致资金不敢进入实体经济领域

进入新常态后,实体经济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及时销售变现,大量库存产品积压,不断地消耗企业的资金。时间一长,企业必然会因为债务问题导致资金紧张,一些规模较小、实力不强的企业,濒临破产倒闭,另外一些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企业,也不得不缩减市场规模。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金融机构不敢将资金投入到低迷的实体经济领域。企业方面因为融资难问题得不到解决,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转型发展,无法进行技术创新,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另外,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即便是企业将资金用于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但是这一过程漫长,且存在未知风险,他们既不愿意也不敢将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领域。

4.3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效率降低

金融结构失衡导致金融资源错配、资金“脱实向虚”与“货币空转”和不良贷款余额的反弹等现象共同导致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货币资金效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货币资金是否真正进入实体经济领域、是否有效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受到各界广泛质疑。

5 新常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对策

5.1 提升市场配置金融资源能力

在金融市场发展早期,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和风险的高发性,必须要通过政府介入实现对金融市场的管控,这一点在金融资源的分配上表现的尤其明显。但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逐渐向成熟发展,内部体制機制不断地完善起来,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降低对金融资源配置的调控力度,给予市场更多的主导权和分配权。在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方面,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也是优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一种必然选择。但是尊重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完全放手不管,必要的监管和宏观的调控,仍然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保障。

5.2 提高中小商业银行市场份额

从实体经济的结构组成上来看,国有企业以及大型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等,组成了实体经济的“领头羊”;中、小、微企业则是实体经济的主体部分,并且在拉动就业、促进发展等方面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与中小微企业直接对接的,是区域性的中小商业银行,例如各市的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这些中小商业银行扎根于基层,能够更加灵活地掌握地方小微企业的发展需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但是中小商业银行也面临较大的风险,例如因为占据的市场资源有限,导致对金融市场风险的抵抗能力较差等。为此,要通过政策扶持适当地增加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在促进中小商业银行成长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性的中小企业发展。

5.3 强化金融风险的防控意识

对金融行业潜在风险的有效防控,是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一种必要措施。在没有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的情况下,许多金融机构由于担心风险问题,不愿意将资金注入到实体经济领域。特别是一些小微企业,由于征信机制不完善,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出于风险控制需要,不愿意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导致小微企业因为无法及时融资而陷入发展困境。因此,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做好金融风险的有效应对,也是必须要采取的一项策略。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及时制定金融风险管理制度,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金融市场环境。例如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征信系统,打消金融机构向企业贷款的顾虑,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价值。

5.4 注重金融创新,提升服务全面性

对于企业来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实体经济的生存、发展和创新,都离不开资金支持。而新常态下企业盈利能力变差,必然要增加对金融机构的依赖;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对于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也有选择性,例如企业方面必须要考虑金融产品的利息、金融服务的成本等,追求价值最大化。因此,金融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还要通过开展广泛的调研,了解当前实体经济发展遭遇的困境,进而通过创新推出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这样一来,企业才能有更多的选择,增强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6 结 论

为了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国家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其中强化金融服务水平,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是一项重要措施。当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金融行业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效果不理想。这就需要政府方面通过完善监管机制、畅通融资渠道等措施,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蔡则祥,武学强.新常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效率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7(10):20-31.

[2]朱昱琳.新常态下金融租赁行业的发展策略——基于电力行业供给侧改革的研究[J].当代经济,2018,489(21):32-36.

[3]徐佩锋,姚维.众创空间服务实体经济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上海众创空间为例[J].创新科技,2018,215(1):70-73.

[4]刘树宪,孙晓丹,林金龙.黑龙江省经济金融运行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金融,2018,472(6):75-77.

作者:李兆坤

上一篇:公路合同(通用3篇)下一篇:房地产工作思路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