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信息化实践探讨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越南是一个摩托车王国,摩托车成为年轻人开展旅游活动的主要交通工具。本文在阐释越南西北部摩托车交通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摩托车旅游活动具有季节性、便利性、廉价性和体验性的特点,探讨其存在道路交通条件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和安全隐患等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西北地区信息化实践探讨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北地区信息化实践探讨论文 篇1:

论西北地区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摘 要】在我国的西北地区,是经常干旱的区域,应该积极地加强西北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工程质量是首当其冲的。本文就是攫取了西北地区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进行着重地论述,旨在为西北地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西北地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

0.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国家各种积极的财政政策相继实施、内需也在不断扩大,我国加大了在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水利工程质量总体水平,但质量问题仍然存在,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发展不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逐,一些工程的质量隐患渐暴露出来,因而时有质量事故发生,不仅影响水利事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危害了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纵观水利工程发展史,历史早已证明质量是水利工程的生命线。西北地区耕地面积为3.44亿亩,占全国耕地的面积18%。对于这一数字就可以明显地看出,加上西北地区常年缺水、干旱的气候现状,西北地区应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以确保该区域的水量供给,保证该地区人民的正常生活。然而,在实际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之中,应该注意水利工程的质量管理,这样才能够建设出高质量的、能够真正为该区域百姓谋福祉的水利工程。本文就是攫取了西北地区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进行着重地论述,旨在为西北地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1.我国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概述

当前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诸如施工过程缺乏严格的质量监督,施工过程不规范、水利工程缺乏相应的质量管理人员、市场经济中诚信缺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发展。

1.1施工过程不规范

威胁水利工程质量的一大重要因素,当前部分工程由于缺乏严格的施工质量监管条例和规范,对施工过程的各项步骤监管不到位,因而导致了出现一些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工程。诸如有些工程为了牟取私利,将主体工程通过变相转包的方式、或是暗地里偷工减料、弄虚作假,严重威胁了工程的质量;在实际过程中,还存在部分施工人员因专业技术水平较低、业务素质差、缺乏实际的施工经验,照搬照抄别人的施工方式,忽视了具体的工程需求,导致部分施工人员不按规范施工,质量控制手段落后,管理水平低下;与此同时,水利工程缺乏健全的质量体系,政府对其质量把关不严,从而严重影响工程的质量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1.2部分水利工程未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

一方面有些项法人责任意识淡薄、质量管理松懈,这为工程的顺利进展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另一方面,有些项目法人并未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对国家的法律法规缺乏深入的了解,因而在具体施工工程中会出现违规现象,甚至存在规避监督和不执行法定的建设程序等问题,很多的项目法人都是为了赢利的目的,真正接受过专业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知识教育的少之又少,缺乏水利工程建设经验及应有的理论和技能培训,缺乏专业的从业资格。

2.多途径落实项目法人的责任制

为了确保水利工程质量,必须要通过各种措施约束和落实项目法人的责任意识。项目建设的责任主体是项目法人,肩负着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进度、资金管理及安全生产的各项责任。为了更好的推进水利工程的建设,合理配置专业技术人才、业务管理人才和领导人才;吸纳一批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人员:项目精简法人机构、提高运行效率;牢牢树立其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的理念,杜绝偷工减料等不法行为;对于施工队伍,要不惜代价严格择优选择,加强施T现场监督管理,严禁转包和违法分包行为的发生。

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化程度地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已经走进我国的各个行业及领域,为工作效率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促进意义。下面就是以VPN技术(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虚拟专用网络),它指的就是一种运用身份验证、密码以及隧道协议等在公共网络上构建专用性的网络的技术。这样的网络既可以是某一个区域内的局域网,又可以是整个因特网。在这样的网络中,大家互相通信,在通信时,并不需要光缆等有线的物理线路的铺设,而是在一种具有动态作用的资源下进行运转和工作。

3.结论

综上所述,探讨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

3.1探讨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可以深层次的看到当前我国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为水利工程管理指明新的方向。

3.2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研究,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更好的為市场经济的发展奠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秋爱.浅谈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工程技术,2010,(12).

[2]苏小敏.浅谈水利工程中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向导,2010,(11).

[3]刘后虎.水利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3).

作者:解向华 王乐 李阿祥

西北地区信息化实践探讨论文 篇2:

越南西北部摩托车交通旅游开发研究

摘 要:越南是一个摩托车王国,摩托车成为年轻人开展旅游活动的主要交通工具。本文在阐释越南西北部摩托车交通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摩托车旅游活动具有季节性、便利性、廉价性和体验性的特点,探讨其存在道路交通条件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和安全隐患等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摩托车;交通旅游;越南西北部

旅游活动已成为全世界流行的社会现象,交通旅游也成为一种新业态。越南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摩托车,因为越南地处热带,一年四季没有严寒天气,且越南多山地少平原,地形呈现南北狭长走势,国内公路大多比较狭窄,这为人们使用摩托车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目前,学者们对摩托车旅游已有一定的研究,鉴于越南西北部特殊地形,发展摩托车旅游基础条件较好,因此有必要对越南西北部摩托车交通旅游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了解越南西北部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及摩托车交通旅游组织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

一、越南西北部摩托车交通旅游开发现状

(一)摩托车是越南西北部主要交通工具

近年来,越南整体经济呈逐年递增趋势,尤其旅游业更是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越南的支柱产业。国际游客来到越南后,便能感受到越南交通工具的特殊性。由于越南道路一般比较狭窄、且弯道众多,摩托车便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交通工具。许多越南人还使用摩托车来运输货物,人们使用摩托车运输可以节省时间与成本,因此骑摩托车被认为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此外,人们如果拥有一辆摩托车,更容易到处旅行,即便是在河内和胡志明市这样的大城市,也是如此。近年来,越南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区域发展不均衡,西北地区的总体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摩托车成为当地旅游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1]。即便如此,由于當地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拥有一辆好的摩托车并不是易事。另外,越南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民风淳朴,每年都能吸引大量的年轻人前来观光旅游,欣赏这里优美风景和感悟当地的独特文化。而作为一种旅游交通工具的摩托车,则为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山区地形条件更适合摩托车作为旅游交通工具

首先,从当地旅游交通工具的角度来看,使用摩托车作为旅行交通工具的主要优点是有利于居民身体健康,由于骑摩托车充满了挑战性,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与冒险精神,显然无法体验摩托车给你带来的愉悦感,更别提在旅途中品味那些新奇的事物。其次,节约出行时间,摩托车出行特点是便捷,可以到达汽车不能到达地方,这有利于发现新的资源和新事物。再次,摩托车旅游作为一种专项旅游形式,受到了年轻人的青睐。现在的年轻人比较喜欢冒险、偏爱探索新事物,其闲暇时间增多,且富有冒险激情,他们喜欢探索野外的大自然[4]。同时,他们渴望体验原住民的原始文化生活,还热衷于学习野外生存技能。这类冒险者不用在旅行中设定一个崇高的目标,也不需要任何标准,而是将旅游当成一种游戏,通过与朋友去全国各地以及偏远地区旅游,不断挑战自己,从而提升自己。对他们来说,目的地在哪儿并不那么重要,相反,旅游过程才是快乐的源泉。在整个旅程中,除了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和体验新奇事物外,更重要的是增强耐力,进而超越自己。摩托车旅游基本满足了他们的旅游诉求。

二、越南西北部摩托车交通旅游的特征

(一)季节性

每个季节都有相应特点,越南西北部旅游旺季主要是春季和秋季,这两个季节会吸引许多游客来到西北部旅游。春季多雨雪,天气较寒冷,到了十月左右,天气也相对寒冷,十二月初甚至开始下雪[5]。虽然西北部多雨雪天气,骑摩托车旅行有一定困难和危险,但节约了旅行费用。

(二)灵活性

摩托车旅游具有灵活性特征,不受团队游客数量限制。有些诸如密友或情侣游客可以三五成群以小团队形式去体验西北地区的不同风貌。而摩托车旅游使游客更加贴近自然,锻炼了他们的意志与野外生存能力,还可以弘扬团队精神、净化人的心灵。根据越南的道路交通法,摩托车最多只能搭载2人,并且必须确保交通安全。因此,摩托车旅游的灵活性方便了他们的出行。

(三)廉价性

越南西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虽然高品质的服务设施非常有限,但依然能够满足游客基本生活需求。游客可按出游预算选择酒店、民宿、露营3种住宿方式,其中酒店住宿成本最高,但可以体验高端服务。其次是民宿,随着西北地区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本地居民开办民宿,以供游客吃饭、住宿,其装修风格还具有当地传统色彩,虽说住民宿属于大众化的消费水平,但游客却可以体验不一样的民族特色。游客也可以选择帐篷露营,其消费成本是最低。夏夜,越南的天空繁星点点,和家人一起依偎在帐篷里,看着美丽的星空,体验生活带给我们的美好,也是不错的选择。

(四)体验性

1.体验当地自然风光

越南西北地区主要是高原和山地,不仅有许多美丽而雄伟的景观,也拥有广阔的自然保护区,还有特殊用途的森林保护区,其动植物群落非常发达。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群落是吸引年轻人到这里旅游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骑摩托车旅行的游客会选择野外露营。因为这不仅锻炼年经人的意志,还可以让他们学到一些野外生存知识。露营还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性,人们可以借此互相合作,互相学习。当地美丽的自然风光能让摩托车游客的身心得到放松。现在的年轻人希望多看外面的世界,以增长他们的见识。

2.体验人文风情

由34个民族组成的西北地区,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在服饰、文化、建筑艺术方面各不相同,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即便如此,各民族依然保持着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求同存异,相互包容。西北人民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其中傣族人十分热情好客,但凡来傣族人民家里做客的游客或朋友,都会受到盛情款待,主人还会邀请他们在傣族女孩精心制作的床垫上休息。傣族女孩心灵手巧、性格温顺、既美丽又勤快,客人到来后,女孩们会双膝跪在地上给客人添茶倒酒,形成了一种别致的迎客文化[6]。民风淳朴的西北地区,虽然没有城市里的高楼大厦,但有遍布天然氧吧的崇山峻岭,还有无边无际的大草原,来这里旅游,你会看到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母亲、追逐打闹的孩子,他们享受这片土地带给他们的自由,其获得幸福的方式十分简单,可能是庄稼的丰收,也可能是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来这里旅游的游客,看到这些景象后,给他们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

3.体验惊险刺激

因为摩托车旅游十分惊险刺激,骑行者必须要有健康的体魄,且热爱西北这片土地。摩托车的优势在于出行方便,适合各种地形的路面,因此能节省更多的时间去探险。摩托车旅游没有时间限制,白天晚上都可出行,但必须要遵守当地交通规则,如佩戴好头盔等。西北地区以高原山地为主,摩托车作为具有便捷性与灵活性的交通工具,非常适合在该地形骑行。游客可以骑摩托车在山间自由穿行,欣赏和体验当地的美景与异域风情。过去越南旅游交通工具主要以汽车和单车为主,随着摩托车的引入,汽车和单车逐步被摩托车替代,因此大力发展摩托车旅游是非常必要的,惊险刺激出行邂逅得天独厚旅游资源为越南西北地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三、越南西北部摩托车交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问题

摩托车旅游是一场具有冒险性质的活动,骑行者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健康的体魄,乐趣在于感悟旅途中的当地人文风情,体验路上的新奇事物带来的愉悦感。大部分年轻人喜欢冒险、探索、体验新事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筹备一场说走就走的摩托车旅行,且只需带上维修工具和个人防护物品即可。骑摩托车穿越西北地区的山川湖泊、高原森林,感悟原住民的文化色彩的同时克服旅途中不可预知的挑战和困难,不断提升自己的野外生存技能,感悟生命的真谛。

无论是骑行者还是背包客,旅游的过程远比目的地更为重要,可在途中提供必要的饮食和住宿,以确保游客们的人身安全。游客和朋友穿行于陌生的城市,欣赏西北地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携手面对未知的风险和挑战,征服困难、提升耐力、增加默契,有助于彼此感情的进一步升华。待他们回到常住地后,可以跟朋友分享路上的所见所闻,因此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充满神秘色彩的西北地区旅游观光。

(二)道路交通条件落后

近年来,越南政府加大了对西北地区交通设施建设力度,公路运输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公路系统运输能力仍然不足,一些旅游景区“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交通服务设施层次较低,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者的出行需求。同时,道路的维护和保养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路线已严重老化,多条公路干线在雨季常被洪水淹没,给交通运输带来了巨大安全隐患。除此之外,许多乡村地区和公社尚未铺设柏油路面与水泥路面,山区道路干线缺乏交通安全标志,许多地方仍缺乏公共汽车站点以及停车场。过河建筑(渡轮、轮船、浮桥)数量十分有限,故有效载重负荷需定时检测以保障交通运输安全。

(三)旅游设施不完善

(四)旅游行业专业性人才匮乏

首先,西北地区的政府管理人员虽然可以完成其日常工作,但由于缺乏旅游行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致使当地旅游业发展受限。越南西北地区经济欠发达,人才流失问题相当突出,现有工作人员的能力难以满足当地旅游业发展需求。其次,旅游从业人员通过短期培训获得旅游服务工作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后,当地不少劳动者已从其他行业相继转行到旅游业,但一线服务人员的学历普遍较低,服务技能有限。再次,西北地区的旅游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参差不齐,难以有效满足游客的个性化、多樣化需求,运营效率低也使影响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低。最后,当地政府支持社会培训机构大力培养旅游专业人才,但专业培训教师数量有限,授课过程中多重理论轻实践,其培训模式和内容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同时,当地旅游培训机构经验尚缺且实力有限,其通过邀请外地知名机构的教师进行联合培训,但由于缺乏合理的协调机制,也致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培训和开发用于旅游业发展的专业性人才是当务之急。

四、越南西北部摩托车交通旅游发展对策

(一)营造安全出行环境

由于越南西北地区的经济落后,故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尤其是公路,西北部的地形以山区为主,路段狭窄、崎岖,交通的不便极易引发交通事故。为了营造安全出行环境,笔者提出两点建议,第一,政府应加强道路建设的资金支持和调配专业技术人员,促进城乡道路改造。旅游要发展,交通应先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前提条件,应加强越南西北部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提升交通服务设施水平,为旅游出行提供安全保障。第二,要加强交通安全宣传与监管,减少交通安全事故。除了完善交通硬件设施外,还应提升交通软环境品质,完善交通标识牌,提升交通信息化水平,利用智能技术赋能交通监管,同时加强交通安全培训与宣传,降低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的人为因素,为摩托车旅游出行营造一个良好环境。

(二)提升旅游服务设施档次

1.旅游住宿设施

西北地区发展远景是打造越南典型旅游示范区,成为一个拥有独特魅力,对文化和生态保护有重要贡献的品牌原生地,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据统计,本地区2020年接待230万国际游客和1 400万越南国内游客,旅游总收入达到22万亿越南盾。接待游客数量的快速增长为旅游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住宿设施供给不能有效满足需求,该地区仅拥有1 900个住宿场所和40 000间客房,而且大多档次较低,与典型旅游示范区的发展是不匹配的。因此,应扩大西北地区旅游住宿设施规模,提升住宿设施档次,优化住宿设施结构,从本根本上解决住宿难、品质差的问题。

2.旅游餐饮设施

要增强餐饮服务业供给能力,提升餐饮服务质量。针对大多数游客希望享受当地特色美食的诉求,可以以街头小餐馆和路边摊的形式,向游客展示居民制作的美食,这种餐饮业态具有便捷式、投资小和收入稳定的特点。对于年轻游客,可以组织摩托车旅游团队,通过寄宿家庭租用烹饪器具服务。越南菜丰富多样,每个地方都会有独特风味,游客可以尽情享受各地特色美食,提升旅游体验感。另外,在旅游旺季时,相关部门要保障对各旅游景点的粮食供应,对各景点的游客合理引流,确保游客有正常的住宿和餐饮服务。西北地区的市场管理部门需要定期检查食品卫生和安全,对违法乱纪的企业进行惩罚,特别对价格肆意上涨、销售欺诈以及儿童乞讨等行为进行坚决管理制止,以避免给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

3.其他服务设施

旅游购物层面,不能只将当地土特产品推向市场,应加强文化创意及产品延伸开发,做到类型的多样化,全产业链展示土著人民的文化之美。旅游娱乐层面,除了提供出租自行车、摩托车等常规项目外,应结合自然条件、产业发展和民间体育,开发富有地域特色的娱乐项目,增强旅游体验。此外,由于西北地区艰险地形,当地可考虑提供向导服务,由土著人民带领游客探索旅游,帮助游客亲临体验西北人民的文化生活,这将有助于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提高当地居民经济收入。

(三)加强人力资源培训

目前,越南西北部旅游发展刚刚起步,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数量有限,因此应加强人力资源培训,为旅游发展提供专业人才保障。首先,确保重要岗位人员的专业资质,使用具有旅游业知识、酒店管理专业知识的毕业生,提升服务品质。其次,定期组织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摩托车相关知识培训、管理培训、服务培训和文化知识培训等,提高旅游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改善其服务态度和工作态度,把西北地区建设成一个文明健康的旅游胜地。最后,对于以社区为基础的旅游企业,有必要增强其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增加旅游技能的培训,确保专业水平,但不能过于商业化,保留西北文化的淳朴民风。

(四)开发旅游产品

1.明确开发主体

为了使旅游业成为西北地区支柱产业,需要相关部门、企业单位以及社區居民全员参与。近年来,各省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前来交流,同时还邀请了多国驻越南的外交使团和国际组织前来参观投资工作,使西北地区的旅游产业得到了有效推广[8]。另外,地方政府和旅游公司应根据资源条件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如品尝傣族美食、探索地域文化、体验特色村寨等。另外,当地政府应抓住越南国内主要市场及东盟、中国等国际市场,借助旅游业促进外贸投资与发展,并把文化和体育交流联系起来,构建旅游全产业链。旅游企业要调研游客市场,以需求导向开发旅游产品,利用新媒体开展市场营销,塑造特色旅游产品品牌。

2.彰显产品特色

3.发展专项旅游

越南西北部摩托车交通旅游参与者多数为年轻人,年龄在18~30岁之间,他们喜欢冒险和寻求刺激。当地旅游相关部门可建立使用摩托车作为特色交通工具的俱乐部和社团组织,分享知识经验和开展技能培训,推介西北地区资源和特色文化,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信息,为游客提供旅游指南,使之获得愉悦旅行。

参考文献

[1] 意寺.旅游概念-年轻人的美好.旅游文化[Z].2017.

[2] 武重胜.年轻人的旅游交通型类-以西北部为例研究[Z].2015.

[3] 明州.西北部旅游资源发展的价值[Z].2018.

[4] 丁氏青贤.旅游市场分析研究[Z].2013.

[5] 州英.河江和木州游玩经验[Z].2019.

[6] 英军.Yamaha Bluecore Touring 2015-体验西北部[Z].2015.

[7] 阮氏兰.西北部及南北部旅游业发展环境[Z].2010.

[8] 黎友决.西北部旅游产品发展路径研究[Z].2015.

作者:秋荷 付强

西北地区信息化实践探讨论文 篇3:

广东流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实践研究

关键词:流动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均等化;共享

摘 要:文章通过对广东省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现状的分析,探讨了广东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宜采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并以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的信息资源共享实践为例,展望了广东省流动图书馆服务体系与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发展趋势。

“普遍和均等”是构建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基本要求。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要求公共图书馆推进其服务的均等化建设,通过图书馆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广东省粤东西北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即广东流动图书馆各加盟分馆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投入与珠三角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要实现珠三角地区人口的文化均等水平任重而道远。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整合不同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进行分享,并优化信息资源分享所需的成本和带来的效益,进而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效能。

1 广东省公共图书馆信息資源共享现状分析

1.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较多,包括张晓俐的《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探讨》[1],黄洁晶、高波的《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现状研究》[2],夏翠军、何杰锋的《广东省区域性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实践的调查研究》[3]等,但以上文献均是面向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探讨,针对广东省流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几乎没有。

1.2 广东省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分析

广东省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主要包括区域化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和跨系统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佛山市联合图书馆、广州图书馆之城等项目属于区域化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实现了图书馆区域化共享纸本资源和部分数字资源的目标;珠三角数字图书馆联盟、深圳文献港等项目属于跨系统信息资源共享模式,通过平台认证的用户可以访问平台上的部分数字资源和享受文献传递等服务,详见下页表1。

1.3 广东省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面临的困难

公共图书馆是有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主体,而信息资源共享主要依赖于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广东省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体制采用纵向垂直的行政管理模式,以行政隶属关系为基础,难以形成各馆协同运作、优势互补的资源共享体系,缺乏整体规划,无法制定统一化的技术标准及搭建共享检索平台,从而对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共享工作造成了阻碍。针对图书馆落后的管理体制,广东省部分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尝试采取区域化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和跨系统信息资源共享模式进行信息资源共享,但仅局限于所在城市范围内。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打破了图书馆纵向垂直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了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

2 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的背景和社会效益

2.1 项目背景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不仅需要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面发展,更需要相关部门推动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普及工作。广东省为全国经济发达省份,却一直存在省内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问题,粤东西北地区的图书馆发展普遍滞后,基层民众的文化知识获取渠道单一[4]。在此背景下,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牵头的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通过改变图书馆纵向垂直的行政管理体制,搭建覆盖粤东西北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民众的文化需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之间不平衡的矛盾。

2.2 社会效益

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实施十六年以来,广东省财政厅累计投入项目专项经费达7,000万元,广东省政府累计在粤东西北的欠发达地区建设了90个流动图书馆分馆,基本覆盖了广东的边远地区并推动各图书馆建设乡、镇、村多级服务网络1,905个,截至2018年累计接待读者8,693万人次,读者阅览图书15,056万册,解答咨询239万件,办理外借证62.08万张,外借图书1,624.7万册,详见表2。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广东省内欠发达地区基层民众看书难的问题,同时也为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广东流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实践

3.1 文献资源共享协作

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在全省范围内将“流动服务”与“物流配送”两种理念及运作方式结合起来,整合全省资源搭建动态流动的图书馆服务网络,实现了广东省各公共图书馆之间长期的、实质性的馆际协作与文献资源共享。读者可在每一个分馆通过网络访问该地区总馆的资源中心或成员馆网站,也能够访问省级馆的资源中心,获取自己所需的中外文电子图书、期刊和其他文献。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使全省公共图书馆形成了共建、共享、统一协调和管理的运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分灶吃饭”造成的资源重复订购、平台重复建设的问题。

3.2 建立一卡通平台

目前,广东的90家流动图书馆分馆已实现馆内图书借阅一卡通,同时全面启用了二代身份证借阅系统,通过统一的数字认证平台将广东流动图书馆Interlib自动化集群管理系统平台读者库与广东图书馆数字资源认证平台进行对接,使广东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约90个市县区级公共图书馆及广大乡、镇、村图书室可共享与省级馆相同的数字化资源和信息服务技术。各成员馆实现资源一体化和管理平台一体化,为未来的地区总分馆服务提供统一的技术平台奠定了基础。

3.3 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各图书馆通过广东流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分级授权与建立各区域的分馆业务自动化管理,实现了图书采访、分编、典藏、流通、检索等业务管理系统的现代化。县级馆所属的地方基层服务点可作为该馆的一个流通书库设置相应的访问权限,并通过网络将各馆的馆藏资源整合到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文献资源的集中管理与共享。

4 问题和思考

4.1 信息资源共享利益平衡机制

公共图书馆是有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主体,但公共图书馆有限的信息资源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因此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利益平衡机制对于广东流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一种重要的调节手段。各流动图书馆所在地区的图书馆在实力、规模上存在差异的问题导致了各分馆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类型与数量不同,在各图书馆之间开展信息与资源共享时将不可避免地引发利益分配问题[5]。相关机构应倡导建立各流动图书馆之间的利益平衡机制,鼓励各分馆主动分享自己的特色资源,并采用按劳分配的方式平衡各分馆的利益,只有保证利益分配机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才能使各个图书馆积极参与到信息与资源共享网络的建设工作中来。

4.2 信息资源的均等化

经济发展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仍然是本地的经济实力。广东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文化事业发展的不均衡,这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亟待解决的问题。粤东西北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总体较为落后,与珠三角地区的图书馆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粤东西北地区的土地面积占全省的70%,区域常住人口占全省的55%,但GDP只占全省的20%,人均GDP更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珠三角地区的GDP占全省的80%,详见图1。粤东西北地区的振兴发展对广东省的发展至关重要,经济上的巨大落差在客观上造成了信息资源的不均等化。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推动了各分馆所在地区的区域一卡通和通借通还制度的建立,利用流动图书馆集群化自动化管理系统平台实现了各分馆间的图书、数字资源的共享,对在当前的社会状况下实现信息资源的均等化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4.3 自主建设与统筹合作相结合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整合不同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业务,优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成本效益,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整体效能[6]。建立信息资源共享联盟是有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重要途径,可使各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工作成为一个系统性的整体,提高信息的质量,将众多图书馆的资源进行整合,对单个图书馆的资源数量进行补充。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一定要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在进行资源建设时要注意收集各地方的特色资源,同时结合原有馆藏资源,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数据库。

5 結语

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在现有的基础上,推动了各地区的区域一卡通和通借通还制度的建立,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流动图书馆Interlib集群化自动化管理系统管理平台,在各地区以市级馆或县级馆为中心馆,推动建设该区域的虚拟馆藏网络,使本地区图书馆的馆藏数据资源实现共享;推进网络环境下书目数据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推动分馆与省级馆的合作,共建联合编目中心;整合全省特色资源与数字资源,实现各分馆间的图书、数字资源一站式查询,全面推进了全省的信息化发展,为最终实现全省各区域的通借通还、建立全省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晓俐.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探讨[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5(2):18-22.

[2]黄洁晶,高波.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现状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2(4):103-107.

[3]夏翠军,何杰锋.广东省区域性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实践的调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12):50-54.

[4]陈卫东,王蕾.广东流动图书馆及其效益研究[J].图书馆,2013(1):28-30,39.

[5]王爽.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6]张新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2.

(编校:崔 萌)

收稿日期:2019-10-15

作者简介:陈 杰(1987—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员,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

* 本文系2016年度广东省图书馆科研课题“广东省县域总分馆制建设实践与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DTK1608。

作者:陈杰

上一篇:竞聘医院药剂科主任演讲稿下一篇:公司营销会议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