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东南西北反思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认识东南西北反思(推荐6篇)

认识东南西北反思 篇1

本节课是第六单元《认识方向》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有点困难,虽然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接触,但毕竟这些经验还是模糊的。为此,我充分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与知识经验,让他们在具体的环境中操作、辨认,增加他们自己探索、体验的机会。

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先设计“介绍同学”的环节,让学生感受到,由于自己所占位置不同(即所面对的方向不同),找到的前后左右的学生不一样。由于面对的方向发生变化,所以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也在发生变化,虽然前后左右的学生发生了变化,但找到的这四个同学所占的方向没有改变,从而引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揭示课题。

在新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感受并理解新知。如:首先借助学生已有“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经验,先让孩子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我又借助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来帮助学生对方向的理解。在学生已经基本知道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后,我又设计让他们说说校园内四个方向的建筑物,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这四个方向。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将数学活动与学生喜欢的游戏有效地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既能够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形成正确的方位观念,又能使学生产生喜欢数学的情感。

本次教学,游戏仍然能够既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但是减少了繁复的环节,取而代之的是辨认方向小游戏。

为了发展学生的方位观念,我又让学生回到教室,观察、交流教室里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从学生的反馈中,我明显感受到学生已经能够清楚的辨别现实生活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在教学的最后,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方向”在我们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充分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我又拓展假如你在野外迷路了怎么办?这个环节,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还让他们深刻感受到“方向”在咱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但是这节课有一些不足之处:

1、不能及时应对课堂出现的问题。

2、低年级教学应该给孩子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在处理练习题的时候太过于赶。

3、环节设计衔接不太好。

4、整节课的速度前慢后快,节奏没有把握好。

认识东南西北反思 篇2

教师教学例1前, 作了三个层次的铺垫:层次一:请学生根据太阳升起的方位来唤起生活中对“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层次二:在确认黑板的位置为“东”, 并贴了“东”这个方位后, 请学生说说其他三个方位分别在哪里?并根据学生的回答, 黑板上直接呈现右图。层次三:请学生起立, 根据教师说的方位转动身体面朝相关方向, 加深认识。在上述基础上呈现例1, 展开教学。

这样的教学设计在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教学资源, 唤起学生直接经验方面是合理的、有效的, 但在从生活场景转换成书面表达的过程中, 教师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索空间, 基本是以告知的方式呈现结论, 强调了对知识结论的机械记忆, 降低了学习过程的思维含量, 这对学生经历“东、南、西、北”从生活场景到数学表达的数学化过程是不利的, 由此引发如下思考。

一、从生活场景到平面表达, 其实是一个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在一个具体的生活场景中, 根据已经积累的感性经验, 只要找到某一个参照物, 如“太阳从东方升起”, “树的年轮密的方向是北面”等等, 学生就能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然而, 当需要把一个生动的立体的场景绘制在一个平面上, 要求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时, 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学生经历两个层次的策略转化:一是从生活场景中的“前、后、左、右”的相对性, 转化到书面表达时纸上的“上、下、左、右”的相对性;二是从生活场景中“东、南、西、北”的顺时针旋转方式辨认, 转化到书面表达“东、南、西、北”时顺时针旋转确定方向时方法的应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将模型思想作为数学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 因此, 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中, 数学模型建构的能力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论是数的认识、形的感知、规律的探究、问题的解决, 均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来表达, 形成数学的思维结构, 建立数学的意识状态, 建构起一定的数学模型。学生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认识同样如此, 从具体生活场景转化到书面表达时, 其实质同样是一个数学化、模型化的过程。学生也唯有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才能将生活场景中对“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认识经验用到解决数学问题上来。

二、学生是怎样建构数学模型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提出:“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可以是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用数学符号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学关系和变化规律。”那么, 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能不能完成“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认识这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如果能, 又需要通过怎样的路径来实现这一过程呢?

一是拉长探索书面表达“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图示” (即如本文开头的图例) 的过程, 在充分唤起生活中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辨认经验后, 经历一个对书面表达的自我探索过程, 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是在引导学生经历作业纸上尝试表达“东、南、西、北”的图示时, 设计三个层次的认识活动作支持。1.激活思维。学生虽然有前期对生活场景中“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辨认体验, 但接下来的任务是把生活场景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表示在作业纸上, 这是一个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需要激起学生思考, 调动其学习的注意力与积极性。2.体验过程。从生活场景中借助直接经验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到平面表达“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位置关系, 这是两种不一样的认识方式。一种侧重于直观感知, 有时可以借助于直接的操作活动, 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学习过程。而书面表达更多依赖于思维抽象, 需要学生把直观感知的信息转换成数学符号, 特别是需要借助平面上的“上、下、左、右”与生活场景中的“东、西、南、北”的对应关系, 才能准确地完成任务, 在认识要求上, 远远高于生活场景中的认识。因此, 对转化过程的体验是学生必须经历的过程。3.形成经验。有学生的自我探索, 就会产生丰富的学习材料, 而这些材料正是学生原始思维状态的暴露, 是学生自我认知经验的产物, 这不仅可以为后续教师的有效引导提供依据, 同时也为学生形成活动经验提供保证。

三、数学模型建构中, 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帮助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虽然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但对“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比较抽象, 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持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 教学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时, 还需要给学生提供适时、适度的帮助。

1. 在提出书面表达的要求前, 利用丰富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充分体验。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 例1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直至例2才有书面表达的要求。因此,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如同例1对生活场景解读的教学环节还得拉长, 可以多形式组织学生说说生活场景中的“东、南、西、北”。如, 教室里的“东、南、西、北”以及“东、南、西、北”各个方向上的物品;结合学生的经验, 想象校园中的“东、南、西、北”以及不同方向上的建筑物;体验以自身为标准, 说说处在自己“东、南、西、北”方向上的同学等等。这些活动的组织, 旨在引导学生充分经历“东、南、西、北”等方向的辨认体验, 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从而为后续平面表达作准备。

2. 借助书面表达情况的反馈交流, 在关注多样性的同时引导学生归纳一般规律。

当学生尝试完成以某一个方位为标准的“方位图例”之后, 组织学生交流 (此时的交流一般先反馈正确的情况) , 一般会出现如下情况 (不足四种也可) :

对于这些结果, 不能仅仅简单地反馈“对”或者“错”, 而在于引导学生对这些图例作对比解读, 请学生整体观察后说一说, 方位图中隐藏着怎样的规律, 让学生发现无论哪一幅图中, “东与西”、“南与北”均是相对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可以以顺时针方向来辨认, 当确定了“东”之后, 顺时针辨认依次为“南”、“西”、“北”;同理, 当确定了方位“南”之后, 顺时针辨认依次为“西”、“北”、“东”等等。当然, 此时也需要对学生结合自己经验形成的观察记忆方法作出肯定。如, 在课堂上, 当学生以自己面朝的方向为起点, 他会说:“当我面朝‘东’时, 我的右面是‘南’;当我面朝‘南’时, 我的右面是‘西’;当我面朝‘西’时, 我的右面是‘北’”。这样表达显然是学生自己最能理解的, 是其自身认识经验的提炼, 值得肯定。教学也只有引导学生达到这样的认识层次, 才能认为基本建构起“东、南、西、北”的数学模型。

3. 提供多样的场景, 加深对“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认识。

当学生初步建立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概念之后, 教师还需要提供一些场景进行巩固提升。如, 例2根据实际场景在图纸上表示相关物体及所处的方位。请学生完成后交流, 抓住“东、南、西、北”表示在图例中的相对性及“顺时针方向的辨认规律”等知识的体验进行强化。至此, 再说明“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这样的方位顺序来编制的常识, 并结合学生生活的城镇地图, 请学生以某个场所为标准去说说不同场所的所在方向, 就此巩固认识。

《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及反思 篇3

生1:我印象最深的是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师板书:忠贞)从她与府吏说的话可以看出。“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还有就是当她被迫回娘家之前她对焦仲卿说“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体现了她对爱情的无比忠贞。再有她在最后被家人逼迫无奈只好“揽裙脱丝缕,举身赴清池”,她愿意用死来表明她对爱情的忠诚。

师:很好,那么除了忠贞你们还能读出什么?

生2:刘兰芝被婆婆百般刁难,被迫回家,刘兰芝对婆婆说的“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以及对小姑说的“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即使她被百般刁难,也怕婆婆在家操劳,这些都说明她的善良。(师板书:善良)

生3:我还觉得她漂亮(师板书:漂亮)。文中有“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师:既然大家谈到了漂亮的问题,那我就想问大家,焦母是不是因为刘兰芝太漂亮,怕自己的儿子贪恋女色、耽误前程才驱遣刘兰芝?

生:不是。

师:如果不是,原文中有没有什么根据?

生4:我认为不是。焦母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可怜体无比”就是说长得漂亮,说明焦母不是怕儿子贪恋女色,反而想给他找个更漂亮的。

师:后文是不是还有一个地方也提到这个问题了?哪里?

生5:“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师:看来美貌并不是一个错误,连焦母都说“我给你找一个美丽的女子”。但刘兰芝除了漂亮还有什么特点?

生:很有才。

师:对。她太有才了!原文中是怎么说的?

生:“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师生同读,师板书:才华)

师:可是在封建时期,才华对于女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女子无才便是德!

师:看来才华带给刘兰芝的非但不是婆婆的欣赏,反倒是招致了婆婆的不满。为什么这么说呢?诗中有这样的句子,焦母认为刘兰芝“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不懂规矩。

师:不懂规矩,什么事都自己作主。焦母说她凡事都自己作主,那么大家想一想,刘兰芝的主见来源于什么?

生:才华。

师:来源于才华。可刘兰芝自己是怎么说的呢?她认不认为自己事事都自作主张呢?

生6:刘兰芝不这样认为。她说“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没有什么事情是违背婆婆意志的。

师:兰芝认为“我不是自主的”,婆婆认为“你就是自主的”。看来在是否有主见上,兰芝与婆婆是存在分歧的,这似乎可以构成她被驱遣的一个原因。这是我们从她的漂亮和有才华想到的。刘兰芝给你的印象还有什么?

生7:她很勤劳。(师板书:勤劳)

师:这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7:“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师:还有吗?

生8:有反抗精神,敢于斗争。(师板书:反抗精神)因为她对焦仲卿说“非为织做迟,君家妇难为”。她觉得是婆婆故意在刁难她,她受不了了。

生9:我觉得她是通情达理而不是具有反抗精神,因为她是主动提出要离开的。不想让丈夫为难。

师:通情理(板书:通情理)可是她自己想走吗?我们先留下这个问题。还有什么?

生10:我觉得她有封建时期女子固有的软弱。她被驱遣回家后本不想出嫁,但还是不得不出嫁。

师:(板书:软弱)我们写到这里的时候黑板上已经有矛盾的地方了。有同学说她有反抗精神,有的同学说她很软弱。我们先假设她确实有反抗精神,那么她的反抗来源于什么?

生:自尊。

师:很好,她是很有自尊的。(板书:自尊)一个人的自尊都可以通过什么体现出来?

生:语言、行为、形象。

师:我们来看她的美丽形象。她都要离开了还要打扮,可见她要来的风光,走的风光。她要留给婆婆一个最美好的形象。我们再来看她的软弱。当她的哥哥逼迫她的时候,她的回答的确是很软弱的。可是你们看她的动作是什么样的?

生:“兰芝仰头答”。

师:同样谈到婚事的时候,她与母亲对话时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生:“兰芝含泪答”。

师:一个是“含泪答”,一个是“仰头答”,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呢?还有在和婆婆对话时也没有流泪,而和小姑告别时却留下了眼泪。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11:和母亲对话时她是很委屈的,所以是真情流露。和哥哥对话时,她不想示弱,所以仰头忍住眼泪,她非常的无奈;在和小姑告别时也是真情流露,在和婆婆对话时,她要保持自尊。

师:非常好。这里写到了兰芝的眼泪,那么文中还有什么地方写到了她的眼泪?

生12:还有她出门后“涕落百余行”,她的眼泪表明她的委屈,她很善良。

生13:还有她做嫁衣时“手巾掩口啼”,还有“吨瞳日欲明,愁思出门啼”。

师:为什么一个是“掩口啼”,一个是“出门啼”

生13:因为在母亲面前她不能啼哭,她很善良。

师:那么她软弱吗?

生:不软弱。(擦掉“软弱”)

师:说罢刘兰芝再看焦仲卿,他在你心中是什么样的?

生14:他是一个小心服儿(板书“小心眼”)的男人。他在听说刘兰芝要嫁人的时候匆匆赶来,却在兰芝还家十余日期间从未来过。他不允许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被别人霸占。他还没有办事能力。他明明知道母亲很专制、蛮横,还说“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他是在火上浇油。身为丈夫他应该调节婆媳关系,他却不知替刘兰芝考虑,他很懦弱(板书“懦弱”)。

师:你义愤填膺啊。按照你的说法焦仲卿就一无是处了。还有吗?

生15:我觉得他的懦弱是可以理解的。他作为儿子必须孝顺母亲。他没办法违背母亲,也不能舍弃爱情,他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婆媳之间的关系是很难调和的。

师:很有深度啊!还有xq?

生16:他还有反抗精神。当焦母要驱遣兰芝的时候他说“女行无偏斜,何

意致不厚?”“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他不希望兰芝被驱遣,体现出了他的反抗精神。

师:那么我们看焦仲卿的小心眼儿,他的小心眼儿来自于哪里?

生:他的痴情。

师:汉代有“不孝,弃市”一说,这样的孝道之下,焦仲卿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即便他是孝顺的,在兰芝被驱遣的时候他还是说“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在孝顺之外还是有反抗精神(板书“反抗精神”)的。我们可以想象,一向对母亲百依百顺的他,能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来。显然是对兰芝的爱情在支撑着他,使他鼓起反抗母亲的权威的勇气,他性格中的懦弱,在这时开始发生了改变。在两个人的爱情当中,在挽救这段即将破碎的婚姻上,焦仲卿是主动的,情感外露而热烈。那么刘兰芝呢?她对于爱情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生17:课文中说“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她选择了回娘家。

师:可是第二天,就在回娘家的路上,她的情感发生了一个关键性的转折变化。我们来看送别时,两个人的对话。我们注意这一段,焦仲卿的一番话,其实在前面已经说过,但被刘兰芝坚定地拒绝了。刘兰芝的态度为什么在这时会发生改变?

生18:我觉得可能是焦仲卿进到车里对她说的那番誓言深深打动了她,同时,即将分离的特殊情境也常常会触动一个人心底里最柔软的部分,或是源于心底的不舍。

师:感于此情此景,她终于说道:“感君区区怀!”看来她的心弦这才被仲卿的真情拨动了。接着她说道:“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可见这时兰芝才开始有了对两人重新团聚的期望。可是这种改变对于她意味着什么?

生:重归焦家,她依然要面对挑剔的婆婆。

师:为了爱情,刘兰芝已经准备好要牺牲她恪守的尊严。所以在对待两个人的爱情上,刘兰芝是被动的,可一但心底的爱被唤起后。刘兰芝就变得执着而坚定了,为了爱情,她甚至可以牺牲(板书“牺牲精神”)她恪守的自尊。而孝顺的焦仲卿在爱情面前也是有牺牲精神(板书“牺牲精神”)的,所以他一点都不懦弱。他表面上懦弱其实来自他的孝顺。我们再来看他们的死:“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刘兰芝的死固然要恪守誓言,那么焦仲卿呢?在得知刘兰芝死后,他可不可以不选择死亡?

生:可以。

师:那么他怎样来表现对爱情的忠贞呢?

生:不娶。

师:那么他为什么要选择死亡?

生18:他满怀对刘兰芝的愧疚。

师:至此,我们再来看这两个人物形象。刘兰芝:秀外慧中,恪守尊严与誓言。在爱与自尊的冲突中,牺牲了自尊,牺牲了生命。焦仲卿:愚孝、痴情,在愚孝与挚爱之间徘徊,最终在两难的境地中,选择了死亡。

两个人的爱情悲剧固然有性格的原因,但也逃脱不了时代的桎梏,制度的牢笼。“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徘徊中,我们看到了一对爱侣无力的抗争;徘徊中,我们见证了他们生死的誓言;徘徊中,我们感动于兰芝为爱的牺牲;徘徊中。我们震撼于仲卿生与死的选择!不论作者在当时是怎样看待这个故事的,也不论焦仲卿夫妻本身的思想高度如何,总之,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可能以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完成对这部作品的解读。理解了这一点,就是我们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课后反思:

当我准备这堂课的时候发现大多数资料中对于刘兰芝与焦仲卿形象的认识都是我不能接受的。刘兰芝就是完美女性的化身吗?焦仲卿真的就是一个懦弱的男人吗?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所有的悲剧都归结为时代的桎梏、制度的牢笼?

其实这类的思考不仅在于这一篇课文。我是比较推崇文本主义与接受美学的。任何所谓经典的解读如果经不住作品本身的检验,都是不能够让人信服的,读者才是作品本身。对于我是如此,对于学生呢?于是不禁想到自己当学生的时候,对于课堂上老师的结论,对于书本上既有的东西总是怀疑多过信服。那么何不让学生自己在作品中寻找结论。让他们透过经典,读出个性,从作品中找到支撑他们理论的东西呢?对也罢,错也好,思考本身就是价值所在。

《认识东南西北》教学反思 篇4

本课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这时学生对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会在生活中辨认东、西、南、北,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还有少数学生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位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全面。

本课我首先设计在课前让学生现预习:布置学生自己去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一方面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布置学生课前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找的答案涉及面广,在课堂中交流能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新课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交流、汇报收集到的信息,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学会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并用来解决“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这个问题。在练习中首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制作方向板,将知识进一步内化。接下来,先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再让学生坐在座位上说出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这两个活动都能让学生体验实景中的八个方向,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最后再利用我国行政区域图,让学生用刚学过的四个方向描述某省市所在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识东南西北反思 篇5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教学反思 1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在学习东、西、南、北时,学生已经学会了画十字标上四个方向。同时在做题时,我习惯让学生把地图上的四个方位标出来。教学本课时,我是先让学生画出十字标出四个方位,然后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添上两笔,成米字,通过小组交流,得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新的方位。这样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通过本课时教学,学生基本上能辨认图上的八个方向。

但是,当要求他们说说自己回家的路线,并把这条路线画出来的时候,只有极少数几个能画出来,这就说明学生不能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看来以后的教学应多联系实际生活,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并能学以致用。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教学反思 2

1、教学效果预测

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逐步探索,逐步引导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在探索中去解决这些问题。当问题得到解决是,学生会感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当学生经历这样一个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会辨认这八个方向,而且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利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经历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发现、抽象、内化的过程,体验了“观察、迁移、猜测、验证”基本的研究过程。在经过知识的探索发现与实际应用,多次体验学习成功的感受,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教学理念陈述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次教学设计就是遵循这个理念,整个教学设计是一个数学活动的连接,而每个活动有充分体现数学活动是一个数学化的活动思想,紧扣数学本质。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可见,数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数学既包含客观性知识又包含主观性知识。因此,整个数学教学设计充分展现了位置与方向的认识和应用过程。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根据这一理念,我们设计教学过程时,充分考虑到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既有模仿与记忆的学习,更有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

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分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内化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教学反思 3

1、结合实际,合理定位。

从学生已有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入手,引入新知识的学习,将生活素材融入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绘制了主题图——校园操场平面图。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处于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而且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通过学习初步达成“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这一教学目标。而后,在探究、训练、拓展等环节,从题材取舍到情境设计,都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从熟悉的、鲜活的事例中,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激发强烈的探究热情。

2、自主探索,感悟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相互交流的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当中。课中,我尝试着让学生用“什么在操场的哪一面”、“操场的哪一面有什么”两种不同的句式大胆的说方向;在“扶”和“半扶”中学习“东北”和“东南”知识后,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索中掌握“西南和西北”这两个方位知识;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制作方向板服务于生活;用手指多媒体教室的八个方位等。做到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处于一种亢奋阶段,体现了人人参与,全程参与的参与意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3、联系生活,体会价值。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对学生而言,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大量的感受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这节课创设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如“帮动物找家”、“制作方向板”、“以第五小组为中心提问题”等,使学生亲身体验方位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求真务实,讲求实效。

本节课我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力图数学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味”的同时,能更关注数学的本质。教学中尽量做到科学有序、活动目的明确、手法灵活运用。不追求浮华热闹,崇尚稳健平实,从而使教学活动回归本真,能够更加准确全面地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要求。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教学反思 4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一课,是“位置与方向”这一单元后半部分的内容。学生已会根据《辩方向儿歌》辨认东、西、南、北,知道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前几节课难度增加了,所以我课前布置了预习导航作业。由于有了预习做铺垫,所以学生们都知道生活中不仅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还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复习《辩方向儿歌》动手操作,辨认东、西、南、北,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坐着谁,再把这个座位表画在练习本上;再由教室东北角的`一台书橱的位置,引出新课的教学内容。先让学生辨认实景中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即:先让学生找一找教室里的这四个方向,同时说说这四个方向分别有什么物体。

再用课件出示例4:通过预习检测,让学生说说校园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多数学生都能准确的将它们的位置描述出来。为了能用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自编《行走路线儿歌》夜晚面向北极星,前面是北,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左上西北角,右下东南角,右上东北角,左下西南角,儿歌记心中,行走错不了。在作业中,发现有的学生不认真审题,出现辨认方向错误的情况。我引导点拨学生可以把你辨认出来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写在相应的地点,然后再去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掌握辨别方向的方法很重要。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教学反思 5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一课,是“位置与方向”这一单元后半部分的内容。学生已会根据《辩方向儿歌》辨认东、西、南、北,知道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前几节课难度增加了,所以我课前布置了预习导航作业。由于有了预习做铺垫,所以学生们都知道生活中不仅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还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通过生活情境和同学们的生活经验,让同学们会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2、能用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复习《辩方向儿歌》动手操作,辨认东、西、南、北,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坐着谁,再把这个座位表画在练习本上;再由教室东南角的一台饮水机的位置,引出新课的教学内容。

1、让学生辨认实景中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即:先让学生找一找教室里的这四个方向,同时说说这四个方向分别有什么物体。

2、课件出示例4:通过预习检测,让学生说说校园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多数学生都能准确的将它们的位置描述出来。

3、为了能用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自编《行走路线儿歌》夜晚面向北极星,前面是北,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左上西北角,右下东南角,右上东北角,左下西南角,儿歌记心中,行走错不了。

在作业中,发现有的学生不认真审题,出现辨认方向错误的情况。我引导点拨学生可以把你辨认出来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写在相应的地点,然后再去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掌握辨别方向的方法很重要。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教学反思 6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一课,是“位置与方向”这一单元后半部分的内容。在该单元前面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已会在实景中辨认东、西、南、北,知道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本课我设计在课前让学生超前预习:布置学生自己去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这一方面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布置学生课前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找的答案涉及面广,在课堂中交流能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新课教学中先让学生交流、汇报收集到的信息,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学会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并用来解决“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这个问题。在练习中首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制作方向板,将知识进一步内化。接下来,先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再让学生坐在座位上说出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这两个活动让学生体验实景中的八个方向,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最后利用我国行政区域图,让学生用刚学过的四个方向描述某省市所在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教学反思 7

三年级数学《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东、西、南、北,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较前几节课难度增加了,所以我着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一切以学生为主,以熟悉的校园为情境,采用多种互动方式,复习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课上尽量抓住学生学习思维,对学生及时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激情导课环节,我采用复习导入法,借助教材情境图,先引领学生回忆借助早晨太阳东方升起的生活常识,确定其他三个方向,唤醒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之后再让学生描述其他建筑物(图书室、食堂)的位置,引出新课教学内容,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任务一“认识东北、东南、西南、西北方向”的教学。对于方向这个词学生并不陌生,但对方向的具体内涵与认识则比较表面,因此教学中把孩子们引入校园情境,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首先用课件把孩子们的目光聚焦的指南针上,适时向学生介绍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之后呈现地图上的方向示意图,先说明:正东与正北之间的方向叫东北方向。然后请学生像老师这样说一说。刘金霖同学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想法,他按顺时针的顺序依次说出东南、西南、西北方向的位置。这个新的知识点教学,我采用“扶”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东北方向”,并在此帮助下,“东南、西南、西北方向”的学习,采用的是“半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根据知识的迁移认识新的方向,自主生成新的知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提高了学生交流能力。随后把认识的8个方向写在练习本上,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避免线上教学学生只能听的情况,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帮助进一步认识与理解知识,并通过提问加以巩固。

提问:正东和正南之间的方向是什么方向?(生:东南方向)

谁能说说西南方向是指哪儿?(生:正西和正南之间的方向是西南方向)

谁能说说西北方向是指哪儿?

此处的课堂虽然没有声音,但给足了学生思考的时间,整个过程是稳步渐进的。

说一说哪两个方向是相对的?赵子涵同学回答:东对西,南对北,东南对西北,东北对西南。我肯定了她的回答,赞扬了她思维的敏捷与清晰,引导大家认读记忆进一步理解方向的相对性。

方向的相对性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当问到餐厅在存车处的()方向,科技楼在多功能厅的()方向,由于观察点的变化,物体的位置描述发生了变化,此处留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思考,并结合实际演示让孩子们明白:在描述方位时不同的参照物会有不同的结果。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让学生用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并帮助学生理解方位的相对性,突破了教学难点。

学以致用,练习的设计更是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图上标出家的位置,说出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此环节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并交流了班内几位孩子们家的位置,帮助学生们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中来。

本课的教学我比较注重利用学生熟悉的素材进行教学,充分让学生感知数学的实用性。但从课堂练习反馈来看,学生对描述实景中的方向不够熟练,在后面的教学中还应对次内容加强练习,帮助学生牢固掌握。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教学反思 8

本课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8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会在生活中辨认东、西、南、北,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还有少数学生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位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全面,而三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所以为了照顾全体学生,在新课教学之前,我还是先进行了复习。我先复习生活中的四个方向,再复习地图上的四个方向,从复习的结果来看,学生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掌握都比较好。

在此基础上,课件呈现例4的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多功能厅在学校的什么位置?”从而引出新课的教学,将指南针适时引了出来。根据指南针上的方向,学生明白了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也就知道了“多功能厅在学校的东北面,食堂在学校的西南面”。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这八个方向的认识,接着我用课件呈现米字形图,让学生自己再写一写这八个方位的名称,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说说写的顺序,学生一致认为先写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再写其余的四个方向容易写一些,这样一个汇报的过程有助于帮助思维差的学生掌握好的记忆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我并没有直接将方法教给学生,也没有在例题时就亮出难点,而是考虑到“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些方向对于三年级小朋友来说内化吸收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并没有急于让学生以不同的参照物来辨认,而是本着打牢基础,先以中间单位为参照物来辨认8个方向,目的是不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而把处理难点的时间推后了些,如:自制座位图,由学生提问,出现的参照物发生了变化,这些是我预设到的,而在“卡通世界找朋友”环节中,我也有意识地改变了参照物,这样学生可能会走一些弯路,但我觉得只有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心里才有一种寻求答案的动力,才会认真去掌握方法。

巩固练习中我安排了一个小游戏:“我来说,你来指!”请大家闭上眼睛,先是老师说出一个方向,请同学们在脑子里想一想它在哪?再用手指一指。然后同桌互相玩一玩这个游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进一步巩固了对八个方向的认识。这堂课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方向系,感觉效果还可以。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教学反思 9

《认识东南西北》说课稿 篇6

《认识东南西北》说课稿1

【说教材】

《认识东、南、西、北》这节课是在学生在第一学年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以及上一课时能结合具体情境,会辨认东、南、西、北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下面学习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和简单的路线图等做好铺垫。

教材是这么安排的:

首先出示例2,呈现了学生完成校园的示意图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通过小组思考、讨论和班内展示、交流各种记录方位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教材注重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排列规律的内容,这方面内容有利于学生根据一个方向确定其它三个方向。

接着出示例3,呈现了在某一街区“学生问路”的情境,使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然后出示做一做,呈现了在某一街区的地图,帮助学生巩固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及行走路线的知识,同时体会东西北这四个方位概念的相对性。

教材注意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体验中加深理解和记忆。教材还注重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排列规律的内容,这方面内容有利于学生根据一个方向确定其它三个方向,还为后面认识平面图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四个方向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让学生在绘图以及认识简单的路线图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的意识。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设想】

鉴于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红的妈妈想到学校里来看看。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1、回想上节课在操场上辨认方向的情境。

2、在纸上绘制简单的校园地图。

①集体交流绘制地图的想法,使学生明确要确定方向。

②学生独立尝试完成绘图,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③集体交流校园地图,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④学生再次画校园地图。规范画法。

新课程提出要重视体验学习。体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认知与情感的整体参与。因此,我通过设计了这么几个层次的教学,让学生在动手绘制校园图中来认识地图中的方向,进一步巩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认知。同时让学生在感受东、南、西、北的规律排列中,渗透学生按照一定规律述说事物的意识。

(二)学看路线图。

创设情境,出示例3。

我把例3的教学分为这么几个层次:

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②教师扶着学生,与学生交流第一个问题,去少年宫怎么走?

③小组内交流,讨论如果小朋友想要去别的地方该怎么走?

④师生交流反馈。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旨在让学生模拟图中的人物进行多次的问路对话。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中学习与他人交谈中提高,学会看懂简单的地图,并能用东、南、西、北来描述行走的路线。同时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巩固提升

创设情境,出示做一做。假如你是小红,你想去哪儿?

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对话,进一步巩固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对简洁数学语言描述自己想法的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我本着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同学们交流与对话中来进一步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让学生在与人交流中体验,使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同时,采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验数学的价值。

《认识东南西北》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的第1课时《认识东南西北》一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等方面来向大家简要介绍。

一、教材分析

《认识东南西北》,一听这个课题让人感觉是科学课的知识,同时它也是语文课的一个教学内容,现在它又成为了小学数学人教版新增加的知识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而本节课是新学期第一课,所以教学内容设计的比较少,包括例题1认识东西南北,第3页的做一做、第6页的练习一的1、2小题。因此,这节课我引导学生完成下列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重点难点)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位置与方向》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数学常识,实践性、应用性很强,有力的体现了新课标中指出的“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一基本理念。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重视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沟通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同知识点。

学生在其它学科如语文、科学课中已经有过方向学习的经验积累。例如: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中的“读读背背”有一首名为《东西南北》的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又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0课是一首诗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也教会了学生一些识别方向的常识。再如:小学科学《我们在哪里》一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可以根据太阳来辨认方向。把这些不同学科的知识加以整合,有利于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

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指南针、有关在野外找方向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组织学生在操场上面向太阳,背诵儿歌《东西南北》。由儿歌引出辨别方向的方法,这是学生已有经验的体验,而且以这个儿歌做为教学重点突破的拐杖。

(二)探究新知

组织学生在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自身的方位来形成辨认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技能,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说出校园内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建筑物所在的位置,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是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对例题1的进行的活动教学。

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注重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同时也指出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说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考虑到教材中的例1是一张学生并不熟悉的校园的平面图,而学生对自己的学校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因此,在这节课中我组织学生来到学校操场上,学生经历了在现实情境中辨别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过程。

接下来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指方向的活动。教学时,可以先让一组学生进行演示,一个面向东,一个面向西,一个面向南,一个面向北。其他同学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指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着背,指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着背。再让学生们小组内合作指方向,体会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体验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心活动。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体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过程目标之一。这节课我注重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三)巩固提高

(操场上活动,巩固对四个方向的认识)

1、游戏:指方向

2、游戏:背对背

3、游戏:蒙眼说方向

喜爱游戏是学生的天性,考虑到这一点我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多种活动调动学生的手、脑、口、眼、耳等多种感官,营造玩中学,学中玩学习氛围,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也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

(四)实践应用

第1题,是在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等方向。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辨认东南西北等方向并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位置的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可指出一个方向让学生辨认其他方向,再让学生结合教室里的实景说一说。

第2题,是实际应用的题目,看图说一说,小明的房间是怎样布置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课外拓展

1、课本第7页的“你知道吗?”,一方面扩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可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知道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指南针的知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

3、西西在野外迷了路,你有办法帮他找到方向吗?给学生拓展辨别方向的方法技巧。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引导学生回到熟悉的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乐趣。基于这一理念,在课的结尾我并没有满足于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如何辨认方向这一实际问题,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后,我又给予了补充,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以上是我的设计思路,对于农远项目资源开发和使用,我的理解还是很浅薄的,做法也一定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欢迎各位领导和同行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认识东南西北》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东南西北》的第一课时。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法学法和教学流程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理解和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认识东南西北》是在学生掌握了前、后、左、右等方向、并用这些方向词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基础上,对方向和位置的再一次认识。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方位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为进一步学习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经历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体验方向的相对性,发展学生的方位感和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通过教学活动,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教学重点:能准确的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5、教学难点:分辨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能在不同的位置认识方向,感受东、南、西、北方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二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学习本课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认识东南西北》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数学常识,实践性、应用性很强,有力的体现了新课标中指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基本理念。

(2)合作、探究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重视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沟通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同知识点,再加以整合,有利于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

四、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2、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小黑板。

六、教学流程

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体验探索、实践活动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我将进行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的一开始,我先和孩子们做了一个互动指方向的游戏。孩子们:你们留心刚才活动中用到哪些方向词了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东、南、西、北这四位新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这样的安排,不仅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巩固以前学过的方向词,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为后面认识东南西北埋下伏笔的同时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二)、探索交流,学习新知

1、读儿歌、辨方向

首先,我让孩子们齐读儿歌《东南西北》,由儿歌引出帮助小明辨别方向的方法,这是学生已有经验的体验,而且以这首儿歌作为教学重点突破拐杖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助人为乐的快乐。

2、探方法、学新知

基于学生年龄和知识建构的特点,本着从易到难的原则,我从生活中抽象出简单的平面图来进行新授。师:孩子们,怎样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呢?请仔细观察这幅地图,你发现了什么?对,这就是方向标。我们看一幅地图,首先要看方向标。同时直接告诉孩子“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并通过读一读、指一指的方法帮助孩子记忆方向。

师:刚才在孩子们的叙说中,我把这几个方向词写在了黑板上,你发现这几个方向有什么关系吗?我把南北相连,东西相连,像一个什么(十字)这叫十字形方向标,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方向。只要我以十字交叉点的中心为观测点,就知道它上面是北……右面是东。接着我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的方法,让孩子们发现:操场一直在中间,位置又没有变,怎么一会东、一会西、一会南、一会北呢?原来观测点不同,方向也就不同,说明方向是有相对性的。

(三)、灵活运用,拓展延伸

1、得新知、活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初步形成“先确定一个方向,再来辨认其他几个方向”的辨认方法。在孩子们掌握这个方法的基础上,我出示教材情景图:孩子们,学了这些知识,我想通过三个活动来考考你们!你们接受考验吗?这样的交流不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先让学生在街道地图和中国地图上查看建筑物和自己所在省的东南西北,再开展说一说、画一画、有奖抢答和旅游策划等形式多样、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这些活动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2、拓延伸、比智慧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本节课的拓展延伸方面,我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由给出游乐园要修建的五种建筑物,让孩子们小组合作、发挥想象、共同交流“绘制乐园平面图”这个活动。它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小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归纳总结、畅谈感受

有总结才有收获。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在地图上认识了东南西北,你有哪些收获?通过谈话,教会学生在归纳学科知识的同时,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既突出了重点和难点,又体现了知识性与简洁性,让学生一目了然。

《认识东南西北》说课稿4

一、说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东南西北》,该内容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的第一课时。同时属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领域。之前,教材已经安排了“上下、左右、前后”的`教学内容,接着在本单元将继续学习“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知识。因此,本节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还能为学生在生活中辨别方向时,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导向。

二、说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空间想象能力和识别能力较差,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为本课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密切联系实际,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游戏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分辨东、南、西、北的技能,以此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能分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能在不同的位置认识方向,体会中心点变了,但东、南、西、北仍然按顺时针方向排列。

3.通过活动体验,发展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体验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学生能分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作为教学重点。能在不同的位置认识方向,体会中心点变了,但东、南、西、北仍然按顺时针方向排列作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力求通过“活动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可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够准确分辨出“东、南、西、北”,自主建构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我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做了如下设计: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新课开始,我将提出问题“孩子们,在野外迷了路,怎么办?”以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接着,组织学生跟唱《东西南北》儿歌,以儿歌做为教学的支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左右、前后”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以旧引新,感知东、南、西、北。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注重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同时也指出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说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因此,我将学生熟悉的班级教室作为我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分辨东、南、西、北。

活动1:说一说、指一指、找一找、想一想

利用三年级的学生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求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回答“太阳是从东方升起来的。”这句话学生十分熟悉,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利用儿歌,引导学生初步辨认教室的东、南、西、北,接着让学生讨论并介绍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物体,东、南、西、北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在此过程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2:指一指、转一转、辨一辨、写一写

三年级学生好胜心强,喜欢作游戏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学习兴趣,在集体游戏中初步体验东、南、西、北。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真正做到“做中学,乐中学”。

活动3:想一想、说一说

“孩子们,你们组在老师的哪个方向?”由于三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借助师生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学生能够在不同的位置认识方向,体会中心点变了,但东、南、西、北 仍然按顺时针方向排列。

(三)拓展应用,巩固新知

本节课设计了基础练习、提高练习、拓展练习三环节。

通过大量的分层练习,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在这节课中都收获了什么?”,

“在野外迷路了怎么办?”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变“学数学”

为“用数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教师的“微型教案”,是一种高浓缩的提炼艺术,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之一。优秀的板书设计,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理清思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

总之,我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活动情景、运用情景、问题情景”等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让“知识课堂”走进“生活课堂”,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与合作中提升能力!

《认识东南西北》说课稿5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第五单元中的《东南西北》一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来体会和掌握知识,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2、为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情境学习辨认“东西南北”,用方位词介绍物体所在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自主探究和动手实践能识别地图上的方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依据目标明确了本课教学重点

根据生活经验学习辨认“东西南北”,用方位词介绍物体所在的方向。

能识别地图上的方位。

4、教学难点:实现从立体——平面——立体的转化,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二、说学生

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获得并应用新知,体会数学的现实性,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本节课使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是因为信息技术在本课中体现如下特点1)多重感官刺激;(2)学生全员参与,凸显个性化差异(3)使用方便,易于操作;(4)师生交互性强。

四、说过程:

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探究”的教学模式,并结合《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问题现实化”理念和支架式教学理论确立了如下教学思路: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3、巩固新知,形成能力

4、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播放动画:思思在野外旅游迷了路。在“我们应该怎样来帮助她”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认识方向的重要性,从而情不自禁地向往、关注、投入。

第二环节: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1、(辨方向)

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在电脑上输入他所知道的辨认方向的方法,通过计算机判断、提示及时反馈给学生,通过多媒体广播软件在屏幕上显示,起到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回忆起关于方向的已有知识、经验,也使教师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点击北极星、太阳、树冠和积雪观看动画。交流怎样利用这些方法来辨别方向。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为学生创设了含有3个游戏的学习资源包,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游戏1、2,感知学校内部及周围建筑物的方向,会用方位词介绍教室的情况。

并让学生在肢体活动中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之间的关系:东——西、南——北两两相对;东——南——西——北右转圈。

2、识地图:

小游戏3的操作让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并在中国地图上说出陕西、山东、内蒙古、河南这4个省在山西省的哪个方向。通过点击天安门广场上的建筑物,形成平面示意图,使学生感受实物图与平面示意图的关系,更进一步体会地图上的方向。为以后学习绘制平面示意图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参与受限,学生个性化差异不利体现的弊端。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全员参与,使抽象难懂易混淆的知识现实化,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实现了知识的内化。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是信息技术应用的第一个整合点。

第三个环节:巩固新知,形成能力。

学生操作学习资源包找宝:东西南北算算术,学生口算然后根据规则点击方位,做的对的老黄狗会自动离开,否则会原地不动。即强化了学生口算又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闯出计算关后,进入森林根据指令判断方向找到宝物,即参赛入场券。

设计意图:这个操作平台由易到难,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教学重难点得到巩固。达到了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四环节: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拿到参赛入场券,挑战设计大赛。学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活动来设计,通过鼠标拖拽完成设计。通过多媒体广播软件展示小组设计成果,并用方位词汇报设计内容。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激发了创新灵感,深深地领悟了其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和“价值性”。

学生在交流平台上写出本节课的收获与体验。这是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这是信息技术应用的第二个整合点。

五、三点说明

1、板书设计:

认识东南西北

东 西 南 北

西 东

板书设计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辨方向”第二部分为“识地图”*

2、时间安排: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约2分钟

联系生活,探究新知:约15分钟

巩固新知,形成能力:约5分钟

归纳总结,拓展延伸:约13分钟

3、设计特色:(教学反思)

上一篇:4年级我最喜爱的小动物-小狗作文下一篇:声现象中考复习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