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军的历史沿革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西北军的历史沿革(精选5篇)

西北军的历史沿革 篇1

民国史上有两个西北军,一个是冯玉祥的国民军,姑且称为大西北军;一个是杨虎城的17路军,可称为小西北军。大西北军中,又分正宗西北军和旁系西北军,北京政变后的国民1军即后来的西北边防军可谓正宗西北军,国民2、3 西北军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1912年。当时,袁世凯决定编练新的军队,命名为备补军,分前后左中右五路,任命他的亲信陆建章为左路统领。左路备补军又分前后左中右五营,陆建章起用他的内侄女婿、因参加滦州起义而被解职、此时赋闲在家的冯玉祥任前营营长。冯玉祥上任之后,立刻到河北景县招了一营兵,石友

三、孙良诚、刘汝明、孙连仲、冯治安、佟麟阁、曹福林、韩占元等都是这次招来的,这个营就是后来那支庞大西北军的最初班底。

1913年,左路备补军扩编,冯玉祥升为团长,下辖三个营。冯再次出外,到河南郾城、周口一带招了一个团的兵,梁冠英、吉鸿昌、田金凯、魏凤楼等都是这次招来的。由于朝中有人好做官,没多久,冯玉祥又升为京卫军(左路备补军改称)1师左17师14旅旅长。1914年秋,14旅改为16混成旅,辖十营。由于该混成旅受中央直辖,属于独立作战单位,冯玉祥从此够上了小军阀级别。大西北军的框架到此基本形成。袁世凯死后,陆建章逐渐失势,冯玉祥(字焕章)又不善于溜须拍马、行贿送礼,冯部的发展出现长达七年的停滞。直至1921年,由于其连襟、陕督阎相文再三推荐,曹吴才允许16混成旅扩编为11师,下辖两旅六团,冯任师长,张之江、李鸣钟分任旅长,宋哲元、刘郁芬、张维玺、孙良诚任步兵团长,鹿钟麟任炮兵团长,张树声任骑兵团长。不久,冯又先后兼任陕西督军、河南督军,部队得到进一步发展。1922年,冯玉祥调任陆军检阅使,使署下辖一个师(11师)加三个混成旅,冯仍兼11师长,鹿钟麟、刘郁芬分任旅长。张之江、李鸣钟、宋哲元任混成旅长。第二次直奉战争前,冯又扩编三个补充旅,孙良诚、张维玺、蒋鸿遇分任旅长。1924年,冯玉祥联合胡景翼、孙岳发动北京政变,组建国民军,冯任国民军总司令兼1军长,胡景翼任2军长、孙岳任3军长。胡为老同盟会员,其部队多为原于右任的陕西靖国军,早年曾在陈树藩麾下攻打过袁系陆建章,将其逐出陕西。后来改投直系吴佩孚,冯督陕时将胡部改编为陕军第1师。孙岳也是老同盟会员,参加过滦州起义和南方政府北伐,后加入直系,曾任曹锟卫队旅长,后改为15混成旅。奉系郭松龄兵败后,残部由魏益三率领加入国民军,为第4军;又有方振武部脱离张宗昌,加入国民军,为第5军。其中,1军实力最强,有六个师加二混成旅、二炮兵旅。师长分别是张之江、李鸣钟、宋哲元、鹿钟麟、刘郁芬和郑金声(原绥远部队),石敬亭、石友三分任混成旅长。部队达到15万人。1926年,冯玉祥由于内外交困,宣布下野,赴苏考察,部队交由张之江代管。冯在苏期间,奉、吴、阎以及直鲁联军对国民军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击。由于2、3军部队平素缺乏训练,政变后又扩军、收编太滥,部队不堪一击,很快就被奉吴打散。2军长岳维峻(胡景翼病故后接任)被阎锡山俘获到山西,4军魏益三叛变投吴,只剩下2军李虎臣、邓宝珊,3军杨虎城、庞炳勋,5军方振武在苦苦支撑。1军也被打得元气大伤,韩复榘、石友三叛变,15万人只剩下3万。见形势危急,冯玉祥赶紧从苏联赶回,于26年9月在绥远举行五原誓师,组建国民联军,接受国民党领导。由于北有苏联支持、南有广东政府声援,内有共产党的政治工作,加上冯玉祥个人威信,西北军迅速恢复元气并扩大为六个军。1军冯玉祥,2军为原陕西靖国军余部,由于右任率领,34军由马鸿逵部扩编而成,5军方振武,原4军副司令弓富魁率部改称6军。1927年,国民联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下辖九个方面军:

第1方面军总指挥孙良诚,下辖第3军孙良诚(兼),第4军石友

三、第5军马鸿逵,第21军吕秀文、骑兵第2军席液池。第2方面军总指挥靳云鹗,下辖秦德纯1个军9月初,靳云鹗率部叛冯,后由孙连仲为第二方面军总指挥,下辖第14、第1、第23军。第3方面军总指挥方振武,1927年7月该部脱离第二集团军,韩复榘任第三方面军总指挥,辖第6军,张联升第38军,第4方面军总指挥宋哲元,下辖张维玺等部。

第5方面军总指挥岳维峻,下辖5个军,以岳维峻(兼)、李云龙、邓宝珊、卫定

一、蒋世杰为军长。第6方面军总指挥为石敬亭,辖驻陕各部。第7方面军总指挥刘郁芬,辖驻甘各部。

第8方面军总指挥刘镇华。辖3个军:第22军,军长刘镇华(兼);第28军,军长万选才;第29军,军长刘茂恩。第9方面军总指挥鹿钟麟,下辖5个军:第18军,军长鹿钟麟(兼);第20军,军长庞炳勋;第21军,军长吕秀文;第37军,军长王鸿恩;第10军,军长杨虎城。1928年3月,第10、第37军留驻皖北,第21军他调。

西北军的历史沿革 篇2

一、国家银行西北分行的货币发行

1935年11月4日, 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实行不兑现的法币政策, 金融市场银价飞涨。为了稳定金融, 防止白银外流,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决定发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币。西北办事处于11月16日发布第1号“训令“指出:“为金融流通的便利, 发行票币是需要的, 但票币形式需统一, 发行数量应不超过市场需要, 以免发生其他弊端”。因此, 西北分行在发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币的同时, 停止了陕甘省和陕甘晋省苏维埃银行币的发行和流通, 并逐步收回其他各种货币。在西北分行转移保安之前, 发行数量不大。1936年红军东征撤回河西后, 将元宝、银元和山西闫锡山的钞票等作为发行基金。开始发行时, 准备金比较充足。西北分行迁至保安后, 由于机关和部队人员增加, 而财政收入匮乏, 要靠发行货币支撑战争和财政开支, 所以发行量大增。

二、国家银行西北分行币的历史贡献

1. 高举抗日旗帜, 在票上印制“抗日动员”、“全国人民拿起武

器要求抗日”的宣传画和“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 “为民主共和国而斗争”的口号。西北分行币是我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最早的抗币, 旗帜最显明的抗币, 是动员全民族一致对外的抗币。它体现了我党当时的行动钢领和最高目标。其他根据地的抗币, 除陕北神府特区流通券冠有“抗日”二字外, 有的是注明战略区简称, 有的是政策口号, 如“发展”“繁荣”、“劳动互助”等, 反映了券别的不同, 未把“抗日”二字表现在票面上。在当时宣传手段落后的情况下, 把我党高举抗日救国的大旗,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印制在人们广泛使用的钞票上, 体现了当年根据地金融职工的民族气节, 以及智慧的创举。通过货币流通手段, 将我党的政治主张既简要又明瞭地传遍千家万户, “唤起人们反对侵略, 积极抗日, 为和平民主而斗争的决心, 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2. 货币文字用拉丁化新文字代替汉字, 见证了我国鲜为人知的一段文字改革史。

货币作为一种文化, 引起人们的重视。对苏维埃国家银行西北分行币上的文字, 有人说是英文, 有人说是汉语拼音, 却都解释不通。据延安革命纪念馆副馆长霍静廉考证:“上世纪三十年代初, 我国在苏联远东的工人, 了克服我园方块字难认, 难写, 难与国际文字交流的困难, 制定了中国新文字方案。即以我国北方口音为校准, 使汉字拉丁字母化。这一方案得到毛泽东、鲁迅、吴玉章等知名人士的认可。”毛泽东, 吴玉章等领导人倡导, 以延安为中心开展推广新文字运动, 并亲任负责人。1935年冬开始训练了一大批新文字教师, 举办新文字学习班。将新文字应用到各个领域, 如公文、传单等。1991年9月回延安参加陕甘宁边区银行纪念馆开馆仪式的原西北分行工作人员杨万胜, 王慈等同志, 回西北分行长林伯渠曾亲自为他们讲授新文字。经过对”瓦窑堡会议“精神的传达学习, 自然而然的把新文字应用到货币印制上了。

新文字运动发展到1938年, 由于国民党的反共高潮而偃旗息鼓, 但它是我国方块字汉字的一次大胆改革, 是与国际文字接轨的一次重要尝试, 大大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 六、七十年过去了, 记载文字的实物现在难以一见, 作为见证那段历史的国家银行西北分行币, 就成为稀世之宝, 对研究我国货币文化和文字革新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3. 苏维埃国家银行西北分行实际还是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领导的国家银行总行。

它是1932年2月在江西瑞金, 根据一苏方决议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的延续, 它继承了国家银行的光荣传统和货币设计风格。通过积累资金, 发行货币, 调剂金融, 活跃了根据地的经济和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为支援革命战争, 支援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1937年10月1日, 西北分行改组为陕甘宁边区银行。1947年11月, 陕甘宁边区银行与晋绥边区的西北农民银行合并为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的包括晋西北和晋南在内的整个西北解放区的西北农民银行。在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军中, 西北农民银行率先实行货币一体化, 成为组建人民银行的基础之一。1948年12月1日, 西北农民银行与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合并, 成立中国人民银行, 发行人民币, 开创了我国金融事业的新纪元。苏维埃国家银行西北分行币, 传承我国货币金融史的功不可没。它的生存时间虽然不长, 但留给后人的研究课题却是重大的, 意义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务大辞典》孙维本主编, 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9年5月北京第1版。[1]《中国共产党务大辞典》孙维本主编, 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9年5月北京第1版。

[2]《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货币史》中国金融出版社, 1983年5月第1版。[2]《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货币史》中国金融出版社, 1983年5月第1版。

[3]《曹菊如文稿》, 中国金融出版社, 1983年5月第1版。[3]《曹菊如文稿》, 中国金融出版社, 1983年5月第1版。

西北军的历史沿革 篇3

关键词 甘肃省图书馆 历史文献部 西北地方文献 参考咨询

西北地方文献建设正式开始于甘肃省图书馆。甘图早在解放前张维和刘国钧时期,就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地方文献积累,又经过解放后数十年相继不断的搜集、整理,目前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已具相当规模。甘图作为我省乃至西北的文献资料中心,以其丰富的西北地方文献为特点,历史文献部收藏西北地方文献资料近3万种、8万余册,其中《甘肃通志稿》和《重修敦煌县志》均系未刊稿本。甘图一直以西北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在此基础上,为地方文献生产,包括地方志纂修、地方剧目编写、地方人物资料整理、地方科学史研究、古籍整理、地方史料教育展览等各个方面做了大量的文献服务工作,同时还编制了大量的书目、索引、文摘、题录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社会效益,受到社会普遍的关注,不仅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界堪称佼佼者,也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西北文献研究中心。

西北地方文献最基本、最悠久的源流就是西北地方史志。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现存西北方志793种,这些方志从整体上反映了西北五省(区)数千年来活动的人物、发生的事件,体现着西北地区文明的进程。现存明修方志,甘肃19种;现存清代方志甘肃156种;民国时期甘肃57种。地方志,简称方志。地方,即地域;志,为“识、记、记述、记载”。方志,就是对一个地方的记载、记述。即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书籍文献。中国地方志起源很早,至宋代初步定型。保留至今的地方志,主要是宋元以来特别是明、清、民国时期的,尤以清代为多。目前,甘图历史文献部馆藏方志两千多种,收集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省(区)地方志基本齐全,陕西的地方志还有待补充完善。地方志有着历史延续性,内容广博性,材料真实性的特点。志书是一种地方性的多学科书籍,涉及历史、文学、民族、社会、经济、自然科学。它可以“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方志提供大量社会历史史料,是历史研究不可缺少的参考书。

为了切实发挥其作用,甘图特设历史文献部,历年编出了多种地方文献资料索引,并且开放西北文献阅览室,供读者查阅各种历史资料。这项工作已逐步形成甘图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为了使甘图的西北地方文献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就必须配套加强西北地方文献的参考咨询工作。参考咨询工作是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发挥情报职能、开发文献资源、提高地方文献利用率的重要手段。

地方文献咨询服务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根据读者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提供文献、文献知识、文献检索途径的一项服务。也是地方文献工作者将经过选择的地方文献或地方文献信息适时地传递给有需要的读者的过程。它包括一般指引性咨询服务和高层次咨询服务。所谓一般指引性咨询服务是指读者提出的问题工作人员只需作馆藏地点、类目或者具体的书名的指引服务。所谓高层次服务是指工作人员必须深入到文献的内容,根据读者提出的特定问题对文献信息中的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分析、综合等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阶层对地方文献部门提供高层次咨询服务的要求将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类型的读者需求,处理好一般指引性咨询服务和高层次咨询服务的关系。

一、甘图西北地方文献考咨询工作的意义

1.利用西北地方文献,为全国、全省的史志工作者提供文献信息

地方志、地方史、地方人物传记是地方文献的核心,具有“资政、教化、存史”的功能。年鉴编写和修志工作,既服务当代,又垂鉴后世。地方志、地方史、地方人物传记的编写需要大量的地方文献信息。甘图馆藏大量西北地方文献是地方史、志、人物传记编写的重要材料,在各地史、志、人物传记的编辑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甘图地方文献工作为地方史、志、人物传记编写工作服务,具有突出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甘图不仅有集中的西北地方文献,而且还有专业的咨询服务馆员,能在短时间内为史志工作者提供可以借鉴的文献信息。

2.利用地方文献为本省乃至西北地区旅游业提供参考咨询服务

地方文献的涵盖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图书资料,还包括其他形式载体,如地图、照片、拓片、票据、统计图表、音像资料等,这是地方文献的特点之一。用于旅游开发,可提供除图书以外的大量的直观资料,满足旅游管理单位的信息需求、提升旅游单位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西北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比如,甘肃的旅游资源就十分丰富,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自然生态的博物馆、民族风情的大观园。具有沙漠戈壁、名刹古堡、草原绿洲、佛教圣地、冰川雪山、文化遗迹、红色胜迹和民族风情等独特景观。在旅游资源深层开发利用过程中,甘图如能利用西北地方文献为甘肃省旅游部门提供特色参考咨询服务,对于挖掘、整理甘肃省历史文化资源,促进甘肃省文化建设、提升该甘肃省内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3.利用西北地方文献加强地域文化建设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域的形象标志,富于时代气息和独特个性的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灵魂。在大西北地域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大量的地域文化精髓,随之产生了大量西北地方文献。西北地方文献就是西北地域文化的记录和反映,它真实、全面、系统、深刻地反映了大西北自然和社会的完整面貌和发展轨迹。西北地域文化与西北地方文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西北地方文献是对西北地域文化的记录和反映,是最确切、最权威的文明的载体形式,是西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地域文化是西北地方文献的源头,是西北地方文献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它们两者都是积淀历史、传承未来,服务于社会的精神财富。西北地方文献资源对于研究当地人文、经济和地方发展情况,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的特点,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永久的历史价值。西北地方文献这些充满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丰富信息资源已成为我馆的一大藏书特色,是我馆参与和服务西北地域文化研究建设的基础,为直接参与和服务地域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

二、西北地方文献咨询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甘图西北地方文献咨询服务工作虽已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1.咨询人员队伍建设问题

咨询人员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咨询服务工作的水平。目前甘图西北地方文献咨询人员队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素质不全面和人员青黄不接等问题。咨询员或者缺乏有关地方文献专业知识的基本训练,或者不懂计算机的应用操作。

2.咨询服务方式停滞的问题

甘图已开展了许多西北地方文献专题咨询服务,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这些咨询服务大都还属于传统的被动服务,坐等读者上门,有不少还停留在无偿服务阶段上。这与当前开展得如火如茶的信息服务相比,显得很不协调。

3.咨询服务手段落后的问题

目前,甘图虽建立了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但还在起步阶段,存入的数据还相当有限。对于大量的西北地方文献资源来说,还有大量开发利用的空间

三、做好西北地方文献咨询服务工作的对策

1.重视咨询人员队伍建设

要加强咨询人员的素质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对咨询员进行各种再教育。应创造一个良好的求知进取的学习氛围,鼓励咨询人员自学;尽可能为咨询人员参加有关专业技能培训提供方便;应鼓励咨询人员多多参与有关地方文献内容的学术交流活动,以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此外,咨询人员的配备要合理,除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外,还应配备文史专业和自然科学的专业人员,以便更好地应付地方文献各学科的咨询问题。

2.改变咨询服务的传统观念

甘图西北地方文献咨询服务工作应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咨询人员要更新观念,增强信息服务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应加强对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加大对地方文献宣传的力度,开展主动服务。根据目前地方文献咨询服务普遍以史料文献为利用重点的情况,可以积极与服务对象建立长期联系主动出击,为研究机构提供大的专业定题咨询服务,为宣传媒体提供常规的专栏资料,并收取合理费用。还要善于开动脑筋,想方设法扩大服务对象范围,不断增强地方文献咨询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

3.加大西北地方文献整理开发的力度

要加强西北地方文献的整理研究,编制出更多的专题书目索引、提要、专题资料汇编、甚至文献综述、述评,这也是做好咨询服务工作的重要保障。要对西北地方文献内容进行深入整序,全面揭示地方文献状况。要完善各类型的书目索引,尤其是专题文献书目索引,在此基础上进行专题文献研究,编辑出版更多的书刊资料,以全面提高西北地方文献资源的利用率,更好地配合西北地方文献咨询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

西北地方文献是大西北的百科全书,是人们认识大西北的工具,既是研究西北地方史地的基本资料,也是地方各级行政决策的参考依据。因此西北地方文献是甘图读者服务工作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一部分。西北地方文献的服务对象是一个层次较高的读者群,主要包括科研人员、决策机关和文化宣传部门等,因此要求西北地方文献读者工作必须提供高水准的咨询服务。甘图西北地方文献参考咨询工作是甘图历史文献部服务甘肃乃至西北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最有特色的一项工作,也是甘图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项工作。它不仅能为甘肃乃至西北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直接服务,而且工作成果能直接体现、展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在参考咨询工作的过程中,甘图历史文献部的馆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素质,推动地方文献参考咨询工作的专业化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段绥.图书馆与地方文献资源价值浅论[J],内江科技,2005:4

[2]董隽.西北地方文献参考咨询工作述略[J],图书与情报,2004:4

[3]陆建芳,韩莉莉.地方文献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0:4

作者简介:

贾秀珍,女,1965年5月出生,甘肃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馆员。

西北军的历史沿革 篇4

环境·社会·民族——陕西四校史学论坛

2013年西北大学第六届研究生学术活动月

西北历史研究所学术论坛日程

主办:西北历史研究所

主旨:磨砻淬砺,切磋琢磨,师生相和,教学相长

主题:环境·社会·民族——2013年陕西四校史学论坛

时间:二零一三年十月

第一场: 古代社会生活史研究专场

主持人:吕卓民(教授)

时间:2013-10-1114:30—18:00

地点:西北大学太白校区文博学院楼1层会议室

一、学术报告

(每场报告20分钟,点评与互动10分钟)

1.张健(讲师):近百年来黄河中游无定河径流序列周期与突变特征分析

2.李冀(讲师):“麒麟”原型新解

3.张嘉伟(硕研):论南凉对河湟地区的开发,李刚点评

4.张露露(硕研):宗族自治在中国传统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以<颍州罗姓族谱>为考察对象,任宝磊点评

5.何菼(硕研):图像所见北齐山西地区服饰研究,赵斌点评

6.高愈翔(硕研):论明清山陕会馆的文化功能,席会东点评

二、圆桌讨论:全体参会人员自由讨论(20分钟)

三、会议总结:吕卓民(所长,10分钟)

加拿大西北小城的奇幻之旅 篇5

在前往黄刀市的飞机上, 空姐递过来的餐巾纸上印着别致的图案:一道蓝光、一轮血红的太阳和一只彪悍的白熊。这个图案生动地勾勒出这座与北极相隔不远的加拿大西北小城的独特风景。图案中的“一道蓝光”指的是北极光。黄刀市是加拿大的北国冰城, 处于北纬60度之外, 接近北极圈。这里的冬天漫长, 即使一天里有太阳, 也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所以不管雪什么时候下, 都要到春天才能融化。陪同的朋友给我讲起他的亲历:黄刀市夺目的奇观———魔力无穷的北极光。那是一个隆冬时节, 当他正要伸手去拿盛着酒的瓷杯时, 忽然一道白光划破漆黑的夜空, 出现在地平线上。渐渐地, 这道白光越来越宽, 变成了绿色的条纹, 一直向大气层延伸。不一会儿, 光的色彩越来越多, 有绿色、红色、蓝色, 在空中飘荡起伏, 犹如艳丽神秘的幕布在夜空起舞。而这一瑰丽的景色只持续了一小会儿就消失殆尽, 留下的是无尽的黑夜和他的感慨。

“一轮血红的太阳”指的是黄刀市独有的“子夜太阳”。在黄刀市, 太阳不是在冬季与你一别许久不见踪迹, 就是在夏季与你日日夜夜形影不离。每年6月至8月中旬, 黄刀市没有黑夜, 晚上11时半左右, 太阳徐徐落下, 但两个多小时后, 又从东方升起。夏夜, 即使是午夜时分, 也亮如白昼。我们来到赏月和观看子夜太阳的最佳地点———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 子夜太阳、天上挂着的明月和错落有致的黄刀市建筑尽收眼底。这时, 天上的午夜太阳和月亮遥遥相对, 闪闪发光;倒映在湖水中的午夜太阳和月亮随波荡漾, 天上水下, 日月同辉, 妙不可言。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新奇的梦幻世界。

在没有夜晚的夏季, 这里的人们也有独特的应对方式。有的人家在玻璃窗上贴锡纸, 有的人家挂上黑色窗帘或厚厚的双层布帘, 这样, 在亮如白昼的夜晚, 人们照睡不误。

“蚊子兵团”热情难挡

然而, 这里午夜的“蚊子兵团”对我们这些来自远方的客人似乎也太“热情”了, 它们不仅“夹道欢迎”, 还无孔不入, 车门稍开, “蚊子小分队”就硬钻进来同我们“亲密接触”, 弄得我们实在招架不住。于是, 大家不得不穿好长袖、高领的衣服, 把全身包得严严实实。如果要到车外拍个照, 手和脸也得用薄塑料袋兜起来, 否则, “蚊子兵团”简直要把人“吃掉”。据当地人说, 蚊子多时, 大人都要给小孩穿上像养蜂人的穿戴似的防护服。我在想, 要是这里也有像加拿大蒙特利尔广播电台那样为听众提供的驱蚊虫广播服务, 那该多好啊!据报道, 该电台每天按时播放一种轻微声音, 只要打开收音机, 就能够驱走当地的30多种蚊虫。

矮小松树百岁高龄

黄刀市坐落于大奴湖畔, 湖周围的居民们常到湖边垂钓、划船、宿营、狩猎。我们乘着市政府安排的游艇游湖, 登上一个小岛, 见到一些小巧玲珑而又近乎是微缩型的松树, 便驻足而观。主人解释说, 可别小瞧它们, 这些已是几十年甚至近百年高龄的松树了。之所以显得矮小, 原因是这里土壤冻结、寒风呼啸, 树木成长缓慢。这里土层薄, 地表以下几厘米就是永久冻土层, 影响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渗漏排水。

从黄刀市沿着3号公路向西北行驶104公里, 就到了公路尽头。这里有个村落, 名叫“红埃德奏”。据说, 这里居住着蒙古人的后裔。公路两旁的树木都是原始森林。有趣的是, 铺设公路的沙石料是用从当地山上采来的石头经压碎碾磨而成的, 这种石头里含有一种闪光发亮的矿物质, 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黄刀市享有“北美钻石之都”的美誉, 当汽车奔驰在公路上时, 仿佛有不尽的“钻石”迎面扑来。

(摘自《环球时报》2010年9月6日)

上一篇:团市委机关党支部工作计划下一篇:医院人力资源绩效评价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