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机械化促棉花发展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三农”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干部人才支持。关键词:第一书记;北镇经济现状;乡村振兴第一书记政治身份特殊,工作地位也不一般。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促棉花发展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加快农业机械化促棉花发展论文 篇1:

加快河北滨海平原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摘 要:以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崛起和河北省大力实施沿海战略为背景,以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影响因素分析为依据,按照“以港兴城、以城促农”发展思路,对加快河北滨海平原现代农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河北省;滨海平原;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河北滨海平原位于渤海沿岸,包括唐山市的丰南(含芦台、汉沽农场)、滦南、唐海、乐亭和沧州市的黄骅(含中捷、南大港农场)、海兴、盐山、孟村[1]。因中间嵌有天津市,习惯上前者称为冀东滨海平原,后者称为运东滨海平原。该区域土地面积占全省的5.5%,耕地面积占全省的5.8%,人口占全省的4.4%[2]。在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崛起和河北省大力实施沿海战略的背景下,在曹妃甸港、黄骅港及其临港新城建设的形势下,认真研究港口、港城建设给该地区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按照“以港兴城、以城促农”发展思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不断增强该地区对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支撑能力和接受辐射能力,对于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 发展现状

按照《新时期农村发展战略研究》[3]评价方法,对河北滨海平原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村社会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4个子系统和21个具体指标进行了测度。目前,冀东滨海平原处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时期,运东滨海平原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时期,而同期全省处于现代农业由起步向发展的过渡时期,呈现出“冀东滨海平原>全省平均>运东滨海平原”的规律。

从数据分析来看,影响河北省滨海平原特别是运东滨海平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8个方面:(1)农业劳均获得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新增农林牧渔业投资,以及农民自身投资的水平比较低;(2) 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低;(3)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低;(4)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低;(5)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6)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任务大;(7)森林覆盖率低,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50%;(8)农业成灾率高,防灾、减灾能力差。努力改善这些方面,是加快河北滨海平原现代农业发展的着力点。

2 条件分析

(1)区位优势突出。位于京津冀经济圈和大北京都市圈的辐射范围。随着曹妃甸新区和黄骅港城的建设,使该区域具备了城郊农业的特点,为农产品生产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2)土地资源丰富。有耕地资源37万 hm2,人均耕地面积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0%。另有大面积的盐碱荒地、近海滩涂和湿地资源,为发展盐业生产、海水养殖和生态旅游提供了条件。

(3)光热条件较好。日照充足、温度适宜,适合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糖分积累,瓜果品质较好。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海水含盐量高,是发展盐业生产的理想基地。

(4)淡水资源缺乏。多数地方浅层地下水含盐量高,不宜用于农业灌溉。有浅层地下淡水的地方超采比较严重。随着港口、港城的建设与发展,淡水供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

(5)耕地质量较差。冀东滨海平原盐渍化土壤主要分布在南部,约占30%;运东滨海平原几乎全部为盐渍化土壤,其中70%为重度盐渍化。

(6)生态环境脆弱。一是农业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多,运东滨海平原年均成灾面积30%左右;二是森林覆盖率低(仅10%),尚不及一般平原县的50%。

(7)农业组织化程度低。万名农民平均拥有的专业协会数不足6个,仅相当于进入现代农业发展时期最低门槛的1/4。

3 农业分区

实行农业分区发展是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有效途径。根据水土资源不同组合,结合生产实践,将河北滨海平原划分为8个农业生产生态类型区[4-5]。

(1)滨海渔盐区。该区域土壤盐碱严重,地下水含盐量高,利用滨海滩涂发展海淡水养殖和盐业化工具有优势。

(2)湿地农业区。在洼淀沼泽区,分布有大面积的芦苇田,冀东滨海平原有部分稻田,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加大对湿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力度。

(3)运东滨海旱地重度盐碱区。应加大生态环境治理,着力发展耐盐碱的作物、牧草、林木、盐生蔬菜和食用菌等“盐碱农业”[6]。

(4)运东滨海旱地中度盐碱区。适合发展抗旱、耐盐碱农作物,如大豆、棉花、高粱、设施蔬菜及果树等。近年发展起来的冬枣园,应进一步合理规划,使之成为旅游和“观光采摘”的重要内容[7]。

(5)运东滨海半水浇地轻度盐碱区。是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的重点区域,适合发展多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瓜果蔬菜生产。

(6)冀东滨海低洼盐碱区。应适度发展大豆、玉米生产,重点发展棉花、食用菌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

(7)冀东滨海瘠薄沙壤区。应加速营建生态防护林,开辟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配合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发展以梨、葡萄等为主的经济林。

(8)冀东滨海高效农业生产区。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应建成高产高效粮食生产基地,设施无公害瓜菜生产基地,优质特色果品生产基地。

4 发展重点

在河北滨海平原现代农业发展中,要坚持“立足资源、面向市场、发展生产、改善环境”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功能多元化、生产标准化和经营产业化。

4.1 高效设施农业

随着港口、港城的建设与发展,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力发展“瓜、果、菜、菌”等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农业。采用新型节能设施,推广优良品种,推行绿色有机种养模式,建设一批专业化的现代滨海农业园区,形成名特优、鲜活嫩等安全健康农产品供给基地,不断适应和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以及国际、国内市场需要。

4.2 休闲观光农业。

本区域有广阔的海岸和滩涂,沙滩、沙丘、泻湖、沼泽湿地、沙岛、离岸沙堤构成特有的海岸景观。充分利用区域内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区域文化资源,大力开发农业旅游项目,开辟湿地公园、采摘果园和设施菜园等,展示浓郁的农业文化,提供体验农业、融入自然、健康身心的平台,以适应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享受宁静生活的心理和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

4.3 海洋特色农业

随着全面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时代的到来,把传统的海洋捕捞等直接利用海洋资源与为陆地农业服务的海水灌溉农业、滩涂养殖业等相关产业结合,发挥渤海海岸带区位和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农业,已成为有效缓解资源短缺、拓宽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4.4 旱作节水农业

在品种选择上,按照土壤盐碱和耐旱程度发展适种农作物。如在中度盐碱区域发展棉花和苜蓿;在土壤耕作上,增施有机肥,实行秸秆还田。既涵蓄水分,又阻隔盐分向耕层聚集;在播种方式上,实行沟播和间套轮种植模式;在节水灌溉方式上,日光温室实行膜下灌溉,果园实行滴灌,大田作物实施管道输水、咸淡混浇等技术措施。

4.5 加工物流农业

利用京津发达的信息资源和当地丰富的荒地资源、人力资源,构筑多层次市场与流通体系,建立各种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中心、贸易中心、期货市场等,以大流通、大市场主导农业资源配置,逐步建成区域农产品保鲜、加工、物流中心[8]。

4.6 绿色生态农业

以生态林、经济林、盐生植被、湿地生态、农田建设为重点,建设绿色屏障,增加植被、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净化大气;培育、引进耐盐苗木、花卉品种,美化、绿化城区和交通干道;综合应用淋盐、洗盐、防盐、控盐技术,在重度盐碱区域种植耐盐碱植物,发展盐生蔬菜、药材等;积极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发展“湿地农业”及生态观光旅游[9]。

5 保障措施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按照“一产抓特色”要求,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培育特色产业,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强化物质技术支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出特色、提质量、增效益。

5.1 强化规划引领

加快制定河北滨海平原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确保农业合理布局、资源合理利用、产业特色突出,建立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并通过规划把任务分解到项目,按项目落实责任和措施。

5.2 强化农机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使用便捷的农业机械化信息交流平台和农机作业管理调度平台,将农业机械化从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全程延伸,从粮食作物机械化到经济作物机械化,从种植业机械化到农、林、牧、渔业机械化全面发展。

5.3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快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和引黄工程建设,开展引滦入唐工程除险加固,促使“滦水回头”(长江水入津后,将天津多引的5亿m3滦河水指标返还唐山),加快曹妃甸工业区、丰南和南堡等引水工程建设[10]。

5.4 加快自然人农业向现代法人农业转变

以家庭承包为基础,以合作经济为载体,以机械化、水利化、产业化、科技化、市场化为重点,发展合作农业。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法人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从自然人农业向现代法人农业过渡。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土地管理局.河北土地资源[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 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省统计局.河北农村经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 农业部课题组.新时期农村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 沧州市农业区划办公室.沧州市农业资源区划[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5] 唐山市农业区划办公室.唐山市农业资源区划[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6.

[6] 张国新,王秀萍,鲁雪林,等.唐山滨海地区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750-4751.

[7] 孙世刚,李英杰.河北省城郊农业发展方向与模式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5):110-112.

[8] 张春锋,阎立波,闫芳教,等.加快河北省滨海平原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6):95-97.

[9] 郝企信,郭进,孙世刚.论河北省滨海平原农业战略发展的突破口[J].华北农学报,2010,25(S):149-151.

[10] 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发改地区[2011]2592号)[R]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11.

作者:孙世刚 郝企信 阎立波 杨兰伟

加快农业机械化促棉花发展论文 篇2:

以科技融合引领驻村农业经济发展

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三农”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干部人才支持。

关键词:第一书记;北镇经济现状;乡村振兴

第一书记政治身份特殊,工作地位也不一般。是党在基层农村的代表,是群众利益的代表,是省直机关党员干部的代表。在艰苦地区担负着第一工程抓党建、第一要务促发展、第一责任保稳定的重任。换句话说,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是农民群众的“贴心人”,是农村干部开展工作的“主心骨”,是引领新农村建设的“定心盘”。根据“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上下联动、一体运作”要求,目的就是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创新农村工作机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格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让农民群众生活好起来。

北镇地处北温带的中温带,属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7.8℃,降水量不稳定,易旱易涝;年平均降水530mm,多春旱;受西伯利亚和内蒙的干冷气团影响,四季多风,以春风为最;平均日照2848h,无霜期126~175d;总耕地面积6.13万hm2,盛产高粱、玉米、大豆,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蔬菜和烟叶。北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导,以繁荣农村经济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全力促进农业、林果、畜牧等特色产业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北镇农村产业在栽培管理方式上还是比较传统和粗放,新品种、新技术更新较慢,机械化程度较低,生产中劳动力投入较大,生产成本较高。

1  北镇经济发展的现状

1.1  优化农业结构,助力乡村振兴

北镇以新型经营主体为承载,以项目带动为支撑,大力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助力农民增产增收。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建立绿色有机健康产品、食品营销大平台,线上线下结合,直接定购,不仅解决食品安全健康问题,还为农民增收增效保驾护航。

1.2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后五粮村农业基础还不稳固,迫切需要深入推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城乡经济循环,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提供科学技术解决方案。

驻北镇后五粮村第一书记在村党委带领下,把主要精力聚集到突破农业“卡脖子”关键生产技术,研究农业高产高效绿色发展技术,强化科技与县域产业同村镇经济深度融合,引导种植优质高产的作物,解决在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促进粮食增收农民增效。

推动脱贫地区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重点支持帮扶地区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压实就业帮扶责任,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

1.3  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打造乡村振兴新模式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上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指示精神,以“三变”改革为抓手,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中安镇后五粮村温室大棚合作项目以“三变”+村集体+大户模式进行改革,壮大村集体经济,让农民真正共同富裕,聚焦村情实际,整合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和资金,以流转、入股、合作等方式,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以股权为纽带,聚合各类资源,将农村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各类分散的资源要素有效聚集到产业平台上来,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聚集发展要素,激活发展潜能,从而有效盘活资源,放大农民狭隘的生产空间、生存空间、发展空间,激发内生动力,释放发展活力;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基层组织是带领农民参与“三变”改革,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

1.4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环境治理体系

1.4.1  推进村生活垃圾治理。

统筹考虑生活垃圾和农业生产废弃物利用、处理,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行适合本村特点的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方式。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重点整治垃圾山、垃圾围村、垃圾围坝、工业污染“上山下乡”。

1.4.2  开展厕所粪污治理。

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推进厕所革命。

加快推进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厕所粪污治理。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普及不同水平的卫生厕所。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将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

1.5  培育新型农民,建立乡村新型智慧人才体系

乡村新型智慧人才的发展直接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带动贫困小农户与农业现代化衔接,面向农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帮扶农村贫困农户就业、增收。短期培训、职业培训相互衔接完善高素质农民培育新格局。

在北镇后五粮村驻村第一书记积极主动促进下,北镇与辽宁省农业经济学校联合开办“送教下乡“活动,为期三年,给乡镇各地区送去知识和财富,培养出一批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农村脱贫致富带头人和农村实用型技能人才,催生出一批经济实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企业等,得到了乡镇和农民朋友的好评。

送教下鄉的办学模式,不收取学费,不收取书本费。教师到乡镇给学员授课,授课采用弹性学制,内容丰富,能很好的适应农民学员农务繁忙的实际情况。成绩合格毕业后,学员将获得辽宁省农业经济学校“毕业证书”和“派遣证”。

1.6  提升村容村貌,构建良好人文生态环境

加快推进通村组道路、入户道路建设,基本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因地制宜选择路面材料。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推进卫生县城、卫生乡镇等卫生创建工作。

1.7  坚持有序衔接,树立干事创业新形象

不断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凝聚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弘扬“干”字精神,勇于担当作为、求变图强。优化驻村力量,拓展工作内容,逐步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管理监督,注重关心激励,确保选得优、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坚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推动第一书记用心用情用力驻村干好工作,注意处理好加强外部帮扶与激发内生动力的关系,形成整体合力。

2  北镇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

2.1  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情况,农产品产出与消费不对称,导致农产品滞销。传统单一的农产品很难满足大环境下农业经济的生产,单一产业结构难于形成规模,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农民接受高风险技术的意愿很弱;大多数农民依旧倾向于低成本、短周期地进行科技成果的更新;农民土地规模小,制约北镇农村科技发展需求。

2.2  农民环境综合治理意识不强、农村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

(1)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不及时,生活污水任意排放,杂物乱堆乱放,畜禽乱跑、粪便到处拉,排水沟淤积比较严重;由于大部分乡镇财力比较薄弱,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经费难以足额到位。

(2)在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现代农业作业等方面,基础配套设施还有待更新与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布局不够合理,存在设施布局重复、设施配套结构不良、设施建设位置不当等现象。

2.3  乡村振兴缺乏人才

随着村内劳动力向大城市转移,农村出现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三化”现象,造成农业生产缺人手、新农村建设缺人力、农业技术推广缺人才等问题。

(1)农村科技人才短缺,断层明显。人才年龄老化,年轻或高学历的少,出现断层现象,难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求。

(2)科技人才质量不高,技能单一。目前,农村科技人才学历普遍较低,只是依靠老一辈传下的经验进行农业生产经营,从而限制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速度。

2.4  农村生态意识有待提高

农村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系统退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绿色”农业的发展,支持有机肥替代化肥,强化畜禽粪污、秸秆、地膜综合利用,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走“绿色”农业发展之路。农村地区部分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有待提高,让人们真正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3  北镇经济发展的展望

根据乡村振兴发展理念及总要求,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动力添活力,赋予新动能,要大力推广适合当地种植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促进粮食生产解决农民长效增收,助推贫困户尽快脱贫,减少返贫的机会,构建北镇乡村振兴战略新定位。

(1)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证;

(2)增强乡村发展动力,使乡村具有强大的自我发展能力;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关键。产业贵在特色,只有培育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才能避免同质化竞争,才能构建独特的竞争力。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要求,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各个乡镇要围绕玉米、花生、杂粮、设施果蔬等特色产业,加快建设农业特色示范基地,完善“创新链”,构建“创业链”,做强特色优势农业,把地方特色品种和土特产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围绕产业链,建立科技与“一村一品”现代产业的有效连接机制,建立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的全产业链的技术研发体系。

(3)提升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全方位立体化兴村振兴。在国家战略的领航指导下,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是全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同时也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指导生产,坚持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驻村书记通过推广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及现代农用机械的应用,不仅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而且提高生产效率,种植作物见效快,综合收益高,可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加强配套的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今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手段,是优化种植业结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

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在玉米、花生、高粱、农业经济、科技推广等优势学科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互联网农业,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融合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新能源开发业和农村休闲旅游业等,建设农业多元化产业体系,真正做到“基在农业、惠在农村、利在农民”,确保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好惠及农民,以产业兴旺促进农民增收。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4)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的长效机制,引导城镇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向乡村;驻村第一书记发挥领头羊作用,是乡村振兴直接推动者、组织者、实施者,他们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现代化农业意识都很强,是最基础的管理人才;通过培训、送教下乡等方式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年轻农民返回故土,重振乡村;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同时也会吸引资金和人才;培养销售技术人员,利用互联网平台,找到、找准销售渠道,多渠道,让农民的农产品“飞”起来。

(5)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让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通过走访调研,与当地乡镇领导进行座谈,详细了解本乡镇地况地貌、大田作物种植和主要经济作物分布、农民收入等情况;与当地村民进行交流,调查在实际生产种植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指导,直接支招开方,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难题。

驻村第一书记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做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重点以贫困户、贫困村的主导产业为服务对象,引导种植优质高产的作物,做好现场指导、技术示范,解决在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加快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争引进一批适合当地种植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从“根”上使得农民脱贫致富。

驻村第一书记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在北镇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切实增强自身责任感和自觉性,因地制宜切实选准“三农”工作的发展痛点、难点,驻村第一书记当好农村产业发展的“服务员”,扎根农村,发展农业,服务农民;当好创新创业的“示范者”,创新思路、方法、技术,与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一起,大胆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努力实现“双赢”目标;当好农民群众的“引路人”,把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作为驻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星星之火点亮乡村致富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上不断取得新成效。

參考文献

[1] 周隆武.驻村第一书记行动壁垒的构成要素与形成机理[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21(1):72-80.

[2] 李晓莉.乡村振兴视角下"第一书记"作用发挥的实践研究——以嘉善县"第一书记"为例[J].新丝路,2020(6):10-13.

作者:杨洋?安娜

加快农业机械化促棉花发展论文 篇3:

黄河流域棉花全程机械化助推麦棉两熟制度研究发展

摘要中国粮食、棉花生产均不容忽视,而黄河流域是中国主要产粮产棉区,粮棉争地的现象尤为突出。麦棉两熟种植模式既解决了中国农业生产中棉粮争地问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复种指数;又是中国棉区增粮,麦区增棉增效的唯一途径。

关键词棉花;机械化;麦棉两熟

基金项目黄河流域麦棉套(轮)作农机农艺关键技术集成示范(No.2013BAD08B02-02)。

作者简介张爱民(1976- ),男,山东惠民人,高级工程师,从事农业机械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50108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粮食生产在任何时刻都不容忽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要求在2020年达到 5.4亿t,保证自给率95%以上。棉花是中国重要的战略物质,既是纺织服装工业及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农产品原料,也是农民增收的大宗经济作物。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和棉花是中国种植业的头等任务,鉴于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现阶段必须实行两熟或多熟种植。

黄河流域是我国主要产粮产棉区,粮棉争地的现象尤为突出,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植棉效益逐年降低。在该区域实施麦棉两熟种植模式,并实现全程机械化可有效地解决粮食和棉花种植存在的矛盾,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棉花稳定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1黄河流域棉花生产形势严峻

1.1棉花种植面积持续下滑,黄河流域显著下降我国棉花生产主要集中在西北内陆、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3大地区。2007年至2013年我国棉花面积从592.6万hm2下降到434万hm2,降幅达到26.76%,下降趋势明显。近年来,全国棉花种植面积下降速度进一步加快。2014年全国棉花面积约422.0万hm2,比上年减少38.67万hm2,种植面积下降率达8.9%,同期黄河流域,棉花面积从247.27万hm2减少至194.5万hm2,年均减少6万多hm2,降幅达24.48%。山东省棉花面积最近几年基本上都以每年减少3.33万hm2左右的速度下降,同期滨州市种棉面积更是由13.9万hm2降到9.67万hm2,降幅达到30.45%。

1.2棉花生产下滑的原因

1.2.1植棉效益低,比较效益低于粮食或其他作物。棉花从种到收,整个生育期需要14道工序,35次投工,折合22个工日,比小麦、玉米2季作物用工多2~3个,单是采收期就长达2个月。加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自然灾害和病虫害频繁发生,使棉花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特别是2014年国家取消了临时收储政策,只在新疆进行目标价格试点,而黄淮海及长江流域的棉价完全依靠市场调节。目前粮食种植已基本上实现全程机械化,且种粮国家有很多补贴,农民还有空闲时间打零工挣钱,相比之下,棉花比较效益目前远低于粮食作物,即使不考虑粮棉补贴的差距,植棉效益也已远远低于种粮效益。以山东滨州市为例,近10年来,植棉效益明显低于种粮效益且年际间波动幅度较大, 2010年最高,植棉效益16 455元/hm2;2005年和2013年最低,分别为3 870元/hm2和3 975元/hm2。同时,种植其他作物效益也高于植棉效益,如2013年,山东省滨州市北海经济开发区在盐碱地探索种植水稻,纯效益11 235元/hm2,较植棉效益高7 260元/hm2 ;无棣和沾化等县区部分农户种植高粱,效益为7 185元/hm2,较植棉效益高3 210元/hm2 ;惠民县和无棣县种植绿化苗木,纯收益55 950元/hm2,明显高于植棉效益;露地蔬菜、瓜果纯效益也高于植棉收益45 000元/hm2。

1.2.2用工矛盾突出,机械化程度低。虽然近些年来农村劳动力日益紧缺,但棉花生产主要依靠人工的状况依然没有大的变化;其中采收环节是棉花生产用工需求最为集中的环节“且时间紧”直接关系到棉花的产量,而在黄河流域棉区雇拾花工越来越难,在山东省棉花主产地区滨州市棉花收获时期正值三秋季节,同时也是当地冬枣采摘销售的关键时期,农民往往将主要劳动力用到效益高的冬枣采摘和不可延误的秋种上,人力严重紧缺,影响了棉花的及时采收。农户对机械的应用需求迫切,但同时棉花种植因分户小片种植,机械化应用程度较低。

2012年全国棉花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59.59%,其中机耕水平为95.72%,机播水平为62.75%,机收水平为8.26%。在薄弱的收获环节,江苏、安徽、河南的机收水平均为0,湖北、山东、河北的机收水平分别为0.06%、0.04%和0.4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机收水平也只达到58.79%(2012年数据)。可以看出,实现棉花生产机械化机收技术是亟需攻克的难题,我国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特别是机采棉技术正处于起步阶段。

1.2.3进口棉价格大大低于国产棉,储备与需求减少,供需矛盾加剧。2013 年,我国棉花临时收储价格为20 400元/t,而进口完税成本约为15 580元/t,比国内临时收储价格低4 000多元。2014年7 月进口完税棉价跌到了14 000多元/t。由于国内价格大幅高于进口成本,纺织企业不愿入市收购,国家收储压力急剧增加,棉花收储量超过总产量的90%。随着化纤质量性能逐渐接近于棉花,2012年棉纺行业化纤用量已达到1 170万t,而2012年全年原棉使用量也才900万t,这进一步减少了棉花市场的需求。

过去3年国内实行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形成了数目庞大的国储棉,2014年8月底还有1 100多万吨储备库存,相当于国内1年多的消费量,预计还需3年才能消化完毕。棉花需求量大大减少,且新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较内陆高,使得国家2014年对新疆棉花实施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试点,将棉花生产重心放在新疆,使黄淮海棉区及长江流域棉区的棉农植棉积极性大大降低。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4~2023)中预测:棉花面积未来10a,受比较效益下降、生产成本提高、国家粮食优先战略等因素影响,棉花面积和产量呈下降趋势。至2023年,棉花面积减至405.67万hm2,下降6.7%;产量减至602万t,下降14.0%。棉花消费量缓慢增长,年均增幅为0.7%,至2023年达852万t。受取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和中国纺织产业的低速发展以及亚洲竞争国家纺织产业的发展影响,未来棉花进口将下降,至2023年中国棉花进口量为160万t,比2013年下降46.7%。

2麦棉两熟制度的发展

麦棉两熟种植也就是麦棉轮作,在我国,首先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长江流域棉区,形式为冬小麦棉花直播,前茬除麦类外,还有油菜和蚕豆,采用年间轮作,目的以用地养地为主,产量不高。随着棉花需求量的增加,加上育苗移栽技术的推广,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展较快,已发展到该区北缘的南襄盆地和淮河两岸,甚至到达黄河流域的豫东和皖北等地;到20世纪80年代初达鼎盛期。黄河流域棉区两熟种植制度自20世纪60年代进入试验,以麦棉套种为主。

麦棉轮作种植方式按间套方式可分为麦套棉间作方式和麦后棉复种方式,前者简称麦套棉,后者简称麦后棉或麦茬棉。而每种方式按其种植技术又可分为直播棉和移栽棉。麦后棉则是前茬麦田满幅播种小麦,不预留棉行,麦收后整地灭茬或板茬种植或移栽棉花。棉花品种应为当地熟性麦后棉偏早的品种。长江流域的麦后棉模式多以麦后移栽春棉模式为主,少部分直播早熟棉;黄河流域一部分实行育苗移栽早熟棉,一部分直播短季棉。但是育苗移栽方式存在育苗成本高,移栽机械技术不成熟等问题,根据黄河三角洲区域棉花种植特点,实现麦棉轮作,麦后直播超早熟短季棉是最佳方式。

3棉花生产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实现棉花收获机械化可大幅降低棉花生产成本。西北内陆棉区大力推广机械化采收棉花集成技术,棉花可节约生产成本3 000~3 200元/hm2。山东试验表明,1台5行采棉机可替代600~800个劳动力。从全国情况看,目前人工采摘棉的成本2~3元/kg,按15 000 kg/hm2籽棉计算,人工采棉成本约为7 500~10 500元/hm2。机采棉成本约5 550元/hm2(包括作业费2 250元/hm2;机采损失率2%~3%,减少收入750元/hm2左右;机采含杂率高,籽棉售价降低0.6元/kg,减少收入2 250元/hm2;机采前喷施脱叶催熟剂需成本300元/hm2),实现棉花机采比人工采摘节本增收1 850元/hm2以上。

新疆建设兵团2013年棉花机械收获水平达到65%,近期发展目标是实现全程机械化,并逐步向规模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社会服务化方向发展,引领我国棉花生产机械化的全面实施。棉花收获机标准中指出采净率应大于等于93%,籽棉含杂率应小于等于1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1996年开始引进技术装备开展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2001年开始推广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2013年兵团棉花机械收获水平达到65%。已经证明,稳定棉花生产、保障有效供给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4创造全国棉花机械化生产示范“滨州经验”,奠定麦棉两熟制度研究核心基础

自2011年起,滨州市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在滨州市农业机械管理局领导下,先后与新疆农垦科学院、新疆石河子贵航农机装备公司、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省农业机械研究院、中国农机化研究院、约翰迪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等组成项目组,合力谋划、积极推动棉花机械化生产试验示范。2011年,通过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建立了棉花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探索棉花机械化生产模式。2012年,承办了全国农机农艺融合座谈会暨机采棉现场会,实现了黄淮海地区棉花农机农艺融合零的突破,开创了除新疆外国内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先河。沾化县被农业部列为全国54个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示范区之一。2013年,无棣县被农业部增设为棉花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示范区,建设机采棉万亩推进区,开展不同棉花品种对比试验,选育适合机采的棉花品种。2014年无棣县又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机采棉示范县。2014年10月,棉花生产“院士工作站”在无棣县建立,中国工程院喻树迅院士进站,推进“万亩棉花生产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建设项目”,建立机采棉核心示范区10个,成方连片种植1 246.67 hm2,辐射带动周边发展2 666.67 hm2。10月16日,农业部在滨洲市召开了黄河流域棉花机械化生产现场会,这标志滨洲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在山东实现全面突破,也标志着滨洲市初步构建起了棉花种、管、收、清理加工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格局,对黄河流域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为黄河流域棉花机械化生产技术在山东的全面突破探索了经验,创造了全国棉花机械化生产示范的“滨州经验”。

5以试验示范为引领,典型带动、创新推动,深入开展麦棉轮作研究

在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成功的基础上, 2013年1月起,滨州市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与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省农业机械研究院组成的项目组,承担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研究任务“黄河流域麦棉套(轮)作农机农艺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实施以来,项目组采取理论研究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单位,分别在沾化县冯家镇建设了33.33 hm2的“麦棉轮作”示范区、无棣县“渤海粮仓”项目区建设了66.67 hm2“麦棉轮作”试验示范基地,开展一年两熟麦棉轮作试验示范,探索麦棉轮作技术模式,进行品种筛选、体系建设、配套机具试验示范。全程跟进整个麦棉轮作管理过程,研究黄河流域适于机械化采收的水肥运筹、化学调控技术,不断充实改进完

善麦棉轮作技术体系。

5.1形成了适宜的技术模式设计出黄河流域麦棉轮作机械化农艺体系,确定黄河流域麦棉轮作适于机采的棉花标准化种植模式2套。麦棉轮作作业流程:小麦机收→夏棉免耕直播或整地后播种或育苗移栽→田间管理(中耕、施肥、植保、化控、催熟、脱叶)→机械采收→棉秆联合收获(拔除、切段、打捆)→小麦免耕播种→小麦田间管理。

5.2筛选了优良的棉花品种在中国科学院李振声院士和中国工程院喻树迅院士的支持下,在沾化县、无棣县麦棉轮作试验示范基地进行了试验,建立夏棉棉种筛选对比试验区,试种的两个院士提供的小麦晚播耐寒品种小堰81、短季棉品种中棉所50,产量理想。

5.3加快配套农机具选型研发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引领下,加快推进棉花生产机械化配套机具的研发,其中“棉花植保机械化试验研究”、“2BXJ—2型棉花精密穴播机”、“JB—2棉柴收获机”、“3DM—8低量弥雾机”、“麦棉套作机械化试验研究”等多项成果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2014年10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陈学庚、喻树讯等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对滨州市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研制的4项成果进行了技术鉴定,其中“黄河流域麦棉轮作体系种植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与示范”、“2MB—3/6型折叠式棉花覆膜播种机研制”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2BMC-4/8型棉花双行错位苗带精量穴播机研发与示范应用”、“2BMMD-4苗带清整型夏棉精量免耕播种机研发与示范应用”等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同时完成不对称行自走式棉秆联合收获机的试制。

为进一步完善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配套机具,2012年由滨州市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发起成立的滨州市惠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购买了山东省首台贵航4MZ—3型自走式采棉机。在完成山东棉花机采试验示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了河北、河南、安徽、天津、江苏、江西等地的棉花产业体系试验站组织的机械化采收作业示范演示,取得了棉花机械化采收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6结论

麦棉两熟种植模式既解决了中国农业生产中棉粮争地问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复种指数;又是中国棉区增粮,麦区增棉增效的唯一途径,符合中国现阶段人均耕地少的农业生产和发展水平,具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通过棉麦两熟,不但生产棉花,还生产相当于单作小麦产量的60%~80%粮食,是棉区增粮的重要手段之一。若在有利条件区进一步实行棉麦连作模式,较麦套进一步增产粮食30%左右,有力保障棉粮双丰收,具有社会意义。在两熟粮区改小麦-玉米为麦棉两熟也是粮农增收主要途径。据调查,粮棉价比在大于1∶8时,粮棉种植较小麦-玉米直接产量增值为1 500~ 4 500元/hm2以上,或者增加产值10%~30%,同时皮棉耐储藏,收获打包后具有保价性,市场抗风险力较强。若实行简化栽培或机械化作业后可以进一步省工节本,增效增收,具有经济意义。

在当前棉花生产形势下,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已成必然种植模式,而棉花麦后直播将成为实现黄河流域棉区棉田生产机械化的重要技术。进一步因时就地结合棉麦的生长特点,结合时代的发展特点,实现麦棉两熟双高产、稳产和高效,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棉花麦后直播不仅能简化栽培技术,省工节本,缓解劳力矛盾,还能促进棉田机械化,最大限度地利用温光水气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稳定棉田面积,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是一种增粮增棉且综合效益高的种植方式。

参考文献

[1] 喻树迅.我国棉花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J]. 中国工程科学,2013(4):11-15.

[2] 王国平,毛树春,韩迎春,等.中国麦棉两熟种植制度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6):21-25.

[3] 张佳喜,蒋永新,刘晨,等.新疆棉花全程机械化的实施现状[J].中国农机化,2012(3):33-35.

[4] 李冉,杜珉.加快推进黄河流域棉花生产机械化:迫切性、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基于山东、河北棉花生产机械化情况的调查[J].中国棉花,2013(6):4-7,14.

[5] 孙冬霞,张爱民,吴莉丽,等.黄河三角洲区域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发展现状与方向[J].农业机械,2013(4):100-103.

[6] 李育强,刘爱玉,李毅,等.湖南棉花生产现状及全程机械化发展思路[J].湖南农业科学,2013(21):102-105.

[7] 喻树迅,王子胜. 中国棉花科技未来发展战略构想[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18.

[8] 姜学森. 黄河三角洲机采棉播种技术要点[J]. 山东农机化,2014(2):35.

[9] 陈传强,蒋帆,陈昭阳.山东省棉花机械化生产农艺模式研究[J]. 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5):54-58.

[10] 朱德文,陈永生,徐立华.我国棉花生产机械化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 农机化研究,2008(4):230-233.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5,43(6):375-376

作者:张爱民

上一篇:党校结业典礼的发言稿下一篇:中职德育实践教育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