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儿童品德教育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对家风家训文化的内涵进行简述基础上,指出家风家训文化融入幼儿园品德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家风家训在家庭中的缺位;幼儿园缺乏相关专业教材;幼儿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针对挑战建议让家风家训回归家庭,积极构建专业教材,不断丰富教学方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幼儿园儿童品德教育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幼儿园儿童品德教育论文 篇1:

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对幼儿园品德教育的启示

摘要:皮亚杰以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为核心,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建立了儿童道德发展理论体系。他提出了包含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公正感的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并指出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中他律阶段到自律阶段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而推动儿童道德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儿童间的合作活动,同时良好的教育和优秀的教育者对儿童道德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理论不仅能让学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幼儿期道德发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也为当前我国幼儿园品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上的建议和启示。

关键词: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幼儿园品德教育

一、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要点

(一)形成了包含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公正感的儿童道德发展的三阶段

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生、发展的研究是从儿童的游戏规则开始的,他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道德阶段”,年龄大致为0~2岁。在这个阶段,游戏是儿童单个的玩,规则属于运动智力,他们往往不顾规则,规则也不具有社会意义。第二个阶段是“道德他律阶段”,年龄大致为3~7、8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单方面地尊重权威,认为规则是由权威规定的,固定而不可改变,外在于自己和游戏活动。同时,这一阶段儿童以客观责任为主,即重行为结果而不重行为意图,公正也没有从规则的权威中区分出来,儿童服从成人的权威,缺乏平等公正的觀念。第三个阶段是“道德自律阶段”,年龄大致为9~13、14岁。在这个阶段,游戏中的儿童渴望获胜,认识到规则能够控制和统一,不仅能自觉地遵守规则,还能把规则“编辑成典”。由于这一阶段规则和命令得到内化,道德判断以主观责任为主,儿童间的协作、团结逐渐代替了成人的权威,平等主义的公正概念也自发地出现,并逐渐地过渡到公道的观念。

(二)认知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认知发展决定了儿童道德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具体体现在:前道德阶段(0~2岁)对应于感知运动阶段(0~2岁),道德他律阶段(3~7、8岁)对应于前运算阶段(3~7岁),道德他律阶段(9~13、14)对应于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14岁),具体运算阶段标志道德他律的开始,而形式运算阶段标志着道德他律的基本形成。之所以说认知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价值判断要以事实判断为基础。众所周知,认知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判断,这是一种事实判断,而道德主要解决是否应该作和怎么做的问题判断,是一种价值判断,所以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必须要以事实判断为基础和前提,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价值判断才能成为正确的判断。同时,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与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也是一致的,每个阶段都存在差异,但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而且发展顺序不能逾越。

(三)他律到自律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

皮亚杰还强调了道德他律与道德自律两种道德观的区别和联系,并指出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必然归宿。他律道德皮亚杰又称为“约束的道德”,是责任的道德,儿童对成人权威单方面的尊重,能够遵守、服从成人任何条件的命令,儿童的自我的意向只发挥很小的作用,责任完全是客观的。随着儿童认知的发展,在“约束的道德”的基础上逐渐地发展了一种开始是和这种道德并行的,然后又和它对立的道德,它的基本重点放在良心的自动性上,放在意向上,最后放在主观责任上,这种从他律道德上发展起来的道德就是自律的道德,是真正的道德,也称“协作的道德”。两种道德系统是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依次需要经历的两个道德水平,其中他律道德(协作的道德)是真正的道德,是儿童道德发展的目标指向。

(四)协作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推进力量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在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发展过程中,儿童间的协作是十分必需的,“因为只有协作才能成功地把儿童从成人语言的那种神秘力量中解放出来”,从而形成平等互惠的关系、相互尊重的情感,达到自律道德,使个人真正实现社会化。协作之所以能成为儿童道德发展的推进力量,最关键的一点是因为协作能导致儿童自主性,而且“只有协作才能导致自主性”。皮亚杰说:“让儿童自己去学会工作和内在的纪律的习惯并不是浪费他们的时间。在理智和道德的领域里,只有为我们自己所克服的东西才是我们真正所具有的东西。”在协作中,尤其是儿童之间的协作,儿童之间处于平等的地位,他们越来越有机会自由地讨论,萌发了儿童自身的主体性,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认识自己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并能够进行自我评价。

(五)承认道德教育必要性和教师的重要作用

皮亚杰虽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同时也承认良好的教育可以加速儿童道德的发展。他认为在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教育是一种刺激道德认知冲突发生、解决的极其必要的影响或作用,而“教育者(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创造各种虚拟和真实的道德冲突情境和社会互动形式来诱导儿童道德冲突,帮助其实现道德认知结构的复杂化和合理化,从而实现刺激儿童道德认知向次高阶段发展的教育目的”。同时,皮亚杰一再强调,教育者(教师)的身份不应该是权威的代表,而应该是“一位年长的协作者,而且如果他是一个协作者,那么,他就只是儿童的亲密的同伴”。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中,道德教育才能实现最好的结果。

二、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对幼儿园品德教育的启示

(一)幼儿园品德教育要遵循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规律

“要教育儿童,首先必须理解儿童。”我国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基本处于皮亚杰所说的“道德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道德认知特征是:(1)自我中心的思维是最突出的特征,认知活动带有强烈的直观性;(2)他们对成人具有单方面的尊敬情感,以“服从”作为第一道德感;(3)认为规则是神圣的,但很难遵守规则,规则意识与规则实践之间矛盾;(4)道德判断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是客观责任感;(5)赞成抵罪的惩罚,相信惩罚的效果。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在开展品德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目标的制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效果的评价都要遵循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发展水平,保证品德教育开展的有效性。

(二)由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是幼儿园品德教育的发展目标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三阶段论,包括了由他律到自律两个道德发展水平,他律到自律是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恰恰为幼儿园品德教育提出了发展性的目标,即让处于道德他律阶段的儿童进入道德自律阶段,让儿童他律的道德水平发展到自律的道德水平。学前教育者要认识到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并看到自律发展的必然性,抓住契机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促进儿童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三)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是品德教育的主要原则

“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社会活动实践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自主和创造的内在特性。”对于幼儿来讲,其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能动性和自主性上。处于道德他律阶段的幼儿,在品德方面虽然需要成人的榜样力量和成人的引导,但作为道德发展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选择倾向和态度,强硬的道德灌输,不会让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所以有效的品德教育必须围绕着幼儿的主体开展,以幼儿的主体性为主要原则,使教育活动游戏化,在丰富多彩的、游戏化的品德教育活动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参与的愿望以及认同的态度,使道德理念逐渐转化为个体的认识和内在的素质。

(四)幼儿的生活世界是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首先,有效的品德教育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所以品德教育的内容就不能离开幼儿的具体生活。其次,教育的作用不能超過儿童道德发展基本规律,品德教育内容应当符合幼儿实际道德发展水平,所以幼儿的生活世界是品德教育内容的直接来源。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观察、发现、挖掘幼儿的生活,在选择教育内容时要从幼儿的需求、兴趣和体验出发,贴近幼儿现实生活,选择易于幼儿学习和能够学习的内容,促使幼儿能在现有的道德经验的基础上萌生出新的道德经验,让教育回归幼儿生活、推动幼儿的生活,促进幼儿的道德发展。

(五)协作交往性的活动是幼儿品德教育的主要方式

皮亚杰认为协作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推进力量,在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为幼儿搭建各种适应幼儿社会性相互作用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幼儿同伴间或与成人的各种交往协作。在与他人交往协作过程中,幼儿势必会产生认知冲突,之前的道德认知平衡将会被打破,自身的主体性得到激发,从而有机会重建自己的道德认知(理念)。总之,在协作交往中,幼儿才能更好地实现道德认识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六)教师既是榜样性的引导者也是平等互助的协作者

首先,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成为优秀的引导者。作为幼儿教师更应理解“身教重于言教”的意义,把握好幼儿这一时期的道德认知特征,珍视幼儿的尊重与信任,自律言行,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形象。其次,教师应与幼儿展开积极的对话,成为与幼儿平等的协作者。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学习氛围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环境,教师要懂得虚心倾听,与幼儿积极开展对话,引发幼儿的道德思考,并能以同伴、协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品德教育活动中,与幼儿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促进幼儿向道德自律阶段过渡。

参考文献:

[1]陆有铨.皮亚杰理论与道德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3] 杨威.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道德认知发展学派的德育观研究[ D].武汉:武汉大学,2004.5.

[4]易法建,黄文胜.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启示[J].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41(4).

编辑/岳凤

作者:刘翀 倪嘉波

幼儿园儿童品德教育论文 篇2:

家风家训文化融入幼儿园品德教育的思考

摘要:在对家风家训文化的内涵进行简述基础上,指出家风家训文化融入幼儿园品德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家风家训在家庭中的缺位;幼儿园缺乏相关专业教材;幼儿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针对挑战建议让家风家训回归家庭,积极构建专业教材,不断丰富教学方法。

关键词:家风家训文化;幼儿园;品德教育;教材

品德教育一直以来均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均不同程度上提及和强调了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幼儿园品德教育的实施做出重要精神指引。研究发现,将家风家训文化融入幼儿园品德教育是一种有效路径,有利于弘扬家风家训文化,有利于提升幼儿园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一、家风家训文化的内涵

家风即门风,是一个家庭亦或是家族在代代相传中逐渐积淀、演进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家训是家庭、家族内部长者对家庭、家族成员的训诫。家风家训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核心,是培育个人品性的原生力,是促进家族兴旺的内生力,是营造良好风气的推动力,是以家为根的文化,强调立德修身。除此之外,还蕴含有齐家思想、治国思想等。中国传统家风家训文化以经、史、百家之说传家,重视家庭教育,以孝悌忠义修身立德。倡导睦族亲邻,行善乡里。倡勤俭,重执业。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结晶。

二、家风家训文化融入幼儿园品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将家风家训文化融入幼儿园品德教育是一种可行、有效路径。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幼儿园并未采取该做法,将家风家训文化融入幼儿园品德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如下:

(一)家风家训在家庭中的缺位

改革开放以前,尤其是封建社会时期,由于长期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我国很多家庭均具有自身独特家风家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改革开放后,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由于深受外来思想冲击,过分追求利益化,逐步忘却、忽视了家风家训的重要性。如此一来,家风家训亦在很多家庭逐步淡化甚至“消失”。在对部分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时,大部分幼儿家长均表示家风家训在自身家庭中已不同程度上出现缺位。此种情况的存在对家风家训文化融入幼儿园品德教育极为不利。在家风家训文化缺位的背景下,强行将家风家训文化融入幼儿园品德教育,无异于“无根之树”、“无源之水”,很难真正取得理想成效。

(二)幼儿园缺乏相关专业教材

教材是幼儿园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幼儿园品德教育质量的重要媒介。我们在将家风家训文化融入幼儿园品德教育的过程中,需积极借助相关教材,从而有的放矢的将家风家训文化与幼儿园品德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但由于诸多原因,目前幼儿园普遍缺乏相关方面的专业教材,这一点从具体调查与访谈中亦可得到几分佐证。在对部分幼儿教师进行调查与访谈时,所有人均一致表示:所在幼儿园缺乏家风家训文化融入的专业教材。正因如此,家风家训文化融入幼儿园品德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受了阻碍。所以,为促进家风家训文化更好融入幼儿园品德教育,还需在专业教材的构建方面多下功夫。

(三)幼儿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

家风家训文化融入幼儿园品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具体践行过程中需运用到多种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多元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家风家训文化更好融入幼儿园品德教育。目前,部分幼儿园已然开始关注到家风家训文化,并要求教师在日常品德教育过程中适时融入家风家训文化,但融入过程却极为单一:大部分幼儿教师均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虽可起到一定成效,但却并不理想。欲改变这种现状,未来还需切实改变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积极倡导幼儿教师运用多元教学方法,将家风家训文化更好融入至幼儿园品德教育当中。

三、促进家风家训文化融入幼儿园品德教育的建议

目前,家风家训文化融入幼儿园品德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为更好促进家风家训文化融入幼儿园品德教育,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让家风家训回归家庭

上述论述中提及到,很多家庭已不同程度上出现家风家训缺位的不良情况。为更好促进家风家训文化与幼儿园品德教育的有效融合,建议应积极采取如下措施让家风家训回归家庭:一是幼儿园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家长召开以“家风家训”为主题的座谈会,通过教育引导方式让家长明晰家风家训的重要意义,明晰如何科学构建家风家训文化;二是幼儿园配合社区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做好家风家训教育宣传工作,督促和引导更多家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构建家风家训文化;三是各大媒体应加强公益宣传,弘扬家风家训文化,让更多家长自觉参与到家风家训文化的构建当中。当家风家训文化逐步回归家庭后,幼儿园亦可积极组织优秀家风家训评选活动,邀请各家庭积极报名参加,对获奖家庭予以奖励,并且以其为榜样大力开展宣传活动。一旦幼儿所在家庭普遍形成良好家风家训文化,那么家风家训文化融入幼儿园品德教育活动便有了重要前提和基础。

(二)积极构建专业教材

家风家训文化融入幼儿园品德教育离不开专业教材的“大力支持”,这一点毋庸置疑。基于当前幼儿园缺乏相关方面专业教材的现实,建议各地方政府在统一编撰幼儿园品德教材时,应科学插入家风家训教学内容。家风家训教学内容应至少包含如下几个方面:(1)何谓家风家训?(2)中华民族传统家风家训文化的发展简史;(3)家风家训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意义;(4)幼儿应如何继承与发扬优秀家风家训文化等。除此之外,为让家风家训文化更好融入幼儿园品德教育,各幼儿园亦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组织骨干教师自主编写家风家训的校本教材。为解决幼儿园个体力量有限,无法独立编撰校本教材的现实问题,幼儿园之间还可通力协作,利用集体力量共同编写校本教材。有了家风家训文化融入幼儿园品德教育的专业教材后,教师便可依据教材有条不紊地将家风家训文化融入幼儿园品德教育,让家风家训文化成为助力幼儿园品德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幼儿园课程教学时间有限的现实,建议幼儿园品德教材中的家风家训内容无需“着墨过多”,应坚持“浅显易懂”的基本原则进行编撰。

(三)不断丰富教学方法

仅仅依据专业教材将家风家训文化有机融入至幼儿园品德教育之中,一味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法,很难取得理想的品德教育成效。为解决此问题,建议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幼儿园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幼儿教师参与家风家训教育教学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让幼儿教师掌握更多丰富、有效教育教学方法,让家风家训文化与幼儿园品德教育更好融合起来,更好提升幼儿的品德素养。二是幼儿园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幼儿教育参与家風家训教育的研讨,让幼儿教师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共克难题,不断提升家风家训文化的教育教学成效。三是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如每学期举办一次)家风家训亲子活动。如可以家庭为单位,创编 “家风家训”为主题的情景剧,在全园师生面前进行表演。让家风家训文化对更多幼儿和家长产生积极影响,促进优秀家风家训文化的建立。亦可组织幼儿或家长参与“家风家训”为主题的演讲、辩论活动等。让丰富活动弥补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将家风家训文化融入幼儿园品德教育是一种可行、有效做法。虽然在具体融入过程中可能仍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挑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要我们不放弃、不气馁,积极采取有效应对策略,相信未来中华民族优秀家风家训文化必然可与幼儿园品德教育更好实现融合,更好促进幼儿思想品德素质的提升。

广东省南雄市机关幼儿园廖秀兰

作者:廖秀兰

幼儿园儿童品德教育论文 篇3:

幼儿园如何实施有效的礼仪教育

【摘 要】礼仪教育是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礼仪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重视幼儿礼仪教育,既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在处于启蒙阶段的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要把幼儿礼仪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加强礼仪教育,培养幼儿健全人格,引导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礼仪;家庭教育

How to Implement Effective Etiquette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s

(The Third kindergarten, Minle County, Gansu Province,China)YANG Caiping

禮仪是要求社会个体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等方面形成的一系列行为规范,是一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在当前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幼儿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言行不够优雅,仪容仪态不够得体,在公共场合不遵守秩序……幼儿在礼仪方面的问题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幼儿园要将礼仪教育纳入日常教育活动之中,对幼儿从小开展系统的、序列化的礼仪教育,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礼仪素质和个性品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成长和发展打好基础。

一、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内容

礼仪教育,即礼仪方面的认知教育。在幼儿园阶段,幼儿教师一般从生活礼仪、交往礼仪、学习礼仪三个方面对幼儿开展礼仪教育。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科学规划教育内容,使各阶段教育内容互相衔接、循序渐进。同时,幼儿教师还要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寓教于乐,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生活礼仪。幼儿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让幼儿知道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些关于问候、询问、致谢或致歉的基本礼貌用语;引导幼儿在不同的场合正确使用“你好、再见、谢谢、打扰、对不起”等用语,知晓正确的坐、立、行等形体姿态,保持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让幼儿了解基本着装礼仪,保持服装干净整齐,学会自己洗脸、洗手、刷牙,不留长指甲,经常洗澡;监督幼儿饭前饭后认真洗手,使用正确的用餐姿势,不挑食且能够独立吃完饭菜,保持餐桌桌面整洁、地面干净;促使幼儿学会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床铺。

2.交往礼仪。幼儿教师通过一些生活化的教育活动,教育幼儿学会一些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基本礼仪,如懂得尊重老师、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能够与小朋友和睦相处,学会分享和谦让,互相关心和帮助;学会恰当、得体地称呼他人;明白做客、待客的基本礼节;遵守公共交通规则,能够看懂红黄绿灯的示意;在公共场合遵守公共秩序,轻声交谈,不打扰他人。

3.学习礼仪。幼儿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幼儿学会礼貌用语的使用方法;专心倾听教师讲话,有问题时举手提问,同他人交流时眼睛盯着对方;在教室和室外活动中遵守活动规则,自觉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拿物轻;在学习中能够自己分类和整理教材、纸笔、学习用具,游戏后能够及时、有序地将玩具和物品放回原处。

二、幼儿园及教师实施有效礼仪教育的策略探究

1.积极营造实施礼仪教育的良好氛围。幼儿教师在礼仪教育中,一定要坚持从幼儿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幼儿的年龄及身心特点,立足生活体验和幼儿行为养成教育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礼仪教育氛围,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幼儿教师应让幼儿在良好的氛围中接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礼仪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习惯,文明礼貌行为。幼儿园要将一些常用的日常礼貌用语图片、幼儿行为规范图片设置为礼仪专版,在大门口、教室、楼道、区角等处广泛悬挂和张贴,努力让园内的每一个场所都成为礼仪教育的阵地,使每一面墙壁和宣传栏都能发挥潜在的教育作用。幼儿教师应致力于让幼儿随时都能够看到这些图片并进行对照学习,引导幼儿自觉使用礼貌用语。同时,幼儿园也应提醒幼儿教师明确礼仪教育的作用、内容和方式方法。幼儿园要将礼仪教育常规化,可以设置专门的礼仪教育课,保证课时、教材和教师到位,把礼仪教育落到实处。幼儿园可以结合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如“国庆节”“五一”劳动节、“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等,充分结合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礼仪教育内容,确定教育主题,使礼仪教育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和需要,对幼儿进行有效的礼仪教育。幼儿园和各班级要定期开展“礼仪小标兵”评选活动,通过每个星期的“懂礼貌小宝宝”,每月的“礼仪教育优秀班级”等评比活动,营造一种人人懂礼貌、争做“礼仪小标兵”的和谐氛围,引导幼儿学习礼仪。

2.坚持知行统一,把文明礼仪要求内化为个人修养和行为习惯。在幼儿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坚持知行合一,将礼仪教育融入幼儿日常学习生活活动之中,引导幼儿在生活中不断体验和感悟礼仪知识,并主动践行。幼儿园可以幼儿在园、在家的一日生活活动为主线,重视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序、开展礼仪教育。如早晨入园时要求幼儿向教师问好、与家长说再见;下午离园时与教师说再见;在课堂中学会倾听;学习就餐时的排队、午休后的如厕、参与主题实践活动时的仪容仪态和所使用的礼貌用语;在教室、寝室中向其他小朋友问好,在与小伙伴发生“小摩擦”之后主動进行沟通;回到家中与父母、长辈进行礼貌交流。幼儿教师应坚持在各个场合引导幼儿学习使用礼貌用语。在幼儿园礼仪教育中,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很重要。因此教师要注重自身修养,积极引导幼儿懂礼、知礼、好礼。在班级活动中开展礼仪教育活动,拓展礼仪教育活动空间,开展讲故事、做游戏、亲子活动等形式多样的礼仪教育活动,将幼儿礼仪教育细化落实在每一天的生活细节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3.坚持家园合作,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家庭之中。礼仪教育不仅需要幼儿园、幼儿教师的持续关注,还需要取得家庭方面的支持。因为幼儿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幼儿教师和园方将礼仪教育渗透家庭教育中,能够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达到良好的礼仪教育效果。幼儿园方面可通过幼儿园广播、家长微信群、家校联系平台等多种媒介向家长宣传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活动方式,让家长学习必备礼仪知识。同时,幼儿教师在教育幼儿礼仪规范的过程中,应积极与家长的配合,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及时与家长交流幼儿在园表现。作为家长,要高度重视礼仪教育的重要作用,自觉做到每天主动与孩子打招呼;能够蹲下身子和孩子谈话交流;在带孩子参加各类社会活动时注重仪容仪表和社交礼仪;能够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和别人交谈,做孩子的榜样。在家中就餐、家务劳动中,价值可鼓励孩子积极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在“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传统节日中,家长可通过带领孩子拜访亲友,让孩子体验中华传统文明中的礼仪规范。同时,幼儿园还可引导家长将孩子经常带入公共场合,参加和体验一系列的礼仪教育活动,增强幼儿的切身体验,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结语

总之,幼儿园礼仪教育要在建设良好文明礼仪氛围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教育特点,确定不同的礼仪教育目标要求,认真开展礼仪教育活动,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主题。同时,幼儿园还要注重与家庭积极配合,取得家长的支持。幼儿园在开展日常教育活动时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让幼儿知礼,懂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黄诗怡.文明礼仪教育在幼儿园中的科学渗透[J].启迪与智慧,2018(12).

[2]王忠梅.幼儿文明礼仪培养策略[J].甘肃教育,2017(02).

(责编 杨 菲)

作者:杨彩萍

上一篇:街道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乡镇政法综治工作总结